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探析

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探析

一、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探微(论文文献综述)

樊翠[1](2021)在《马克思文化价值观及其现实启示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以人的全面解放为总纲探究了文化与人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了具有前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的文化价值观,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基垫,还有效地指导了中国的文化实践。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学界对马克思文化价值观的独立研究未成体系,加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的问题刻不容缓,故本文对散见于马克思着作中的文化价值论点进行归集,客观再现马克思文化价值观的原貌,并据此得出其对文化建设的启示指引。马克思文化价值观及其现实启示研究涵盖了马克思对文化价值的根本态度、观点,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对当前的文化治理和未来的文化建设都有着理论借鉴意义和实际操作价值。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科学界定了文化与文化价值观的概念,亮明了本文的立论基点。第二部分从社会成因和理论溯源两方面细致分析马克思文化价值观形成的背景条件。第三部分从四个关键点出发,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文化价值观的整体内容。即文化价值的要素:主体为现实的人,客体为人所创造的文化;文化价值的动力:自身动力为主客体之间的矛盾运动,社会动力为供需方之间的失衡状态;文化价值的实现:文化在政治、经济、教育、社会多领域彰显出的价值;文化价值的评价:评价目标取向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评价检验标准为社会实践。第四部分概括总结了马克思文化价值观的三个基本特征,形成了对其的整体认知。第五部分将理论付诸实践,列出了马克思文化价值观在文化方向、文化供给效益、文化濡化、社会治理、文化自信五个方面对现实的启示。马克思的文化价值观思想深邃、立意高远,架构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理论指引与行动指南,极大裨益了我们正确研判文化形势、妥善解决文化矛盾、圆满完成文化建设任务。

王然[2](2020)在《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古至今,中西学者始终对价值问题争论不休;对于我国来说,马克思的价值哲学思想也对我们在各个方面产生着影响。因此,研究马克思的价值哲学思想,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马克思的价值哲学思想是继承和发展了西方古代和近代哲学思想中的价值思想,并且立足于当时特定的社会现实形成的。该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其一,价值的主体是人,主要表现在人的需要为生成价值提供了主观方面的条件,在实践中人应当遵循价值尺度,而且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都属于价值关系;其二,价值生成的基础是实践,因为价值是在人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实践连接了价值和事实,并且没有实践的话价值就不可能实现;其三,价值评判的重要标准是是否能够符合无产阶级的利益,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的立足点就是无产阶级,因此在进行价值选择时应当以符合无产阶级利益为原则;其四,价值追求的目标是要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的价值哲学思想根本上是要实现人的解放,这集中体现在人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其五,实现价值的路径是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意味着要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这以此来作为保障无产阶级利益的制度基础。马克思的价值哲学思想有着丰富的意义,在理论层面,该思想是对西方价值哲学思想的批判和超越,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思想的同时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而当它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碰撞时,还可以迸发新的生机;在实践层面,该思想有助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助于当代人解决价值困惑,有助于我们批判错误思潮。

向军贤[3](2020)在《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正处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对以人为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革命引起的现代化过程产生了种种束缚,消解着人的本质。只有遵循以人为本才能重新发现人的价值,提升人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人本思想作为科学理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根本性指导作用。进行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在梳理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历程的基础上,明确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路径和发展逻辑,总结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当代价值,既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又能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价值遵循,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文的正文共包含五部分内容: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概述该选题的研究现状,并表明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框架结构与创新之处,为后文的具体阐述作铺垫。第二章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相关概述,主要通过阐述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生成条件、发展历程、核心内涵等内容,全方位解读马克思的人本思想。第三章主要通过阐述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生成条件、基本内容及实践途径等内容,理清毛泽东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第四章是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发展历程,梳理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思想、江泽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思想、胡锦涛以人为本思想、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本章与第三章共同展现了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历程。第五章是马克思人本思想在中国的发展逻辑和当代价值,探讨了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历程中所蕴含的继承性、发展性及当代价值。第五章内容是本文的探究性结论。毫无疑问,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有其发展逻辑和当代价值。通过纵向梳理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历程,发现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逻辑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两个方面:人民主体观、人民取向观以及人民动力观是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实践;“人民”的内涵和范畴不断扩大、人民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人民民主的实现途径不断丰富、对“人民需求”的理解不断拓展,是对马克思人本思想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深化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利于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指引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为世界他国提供了经验借鉴。

来晓维[4](2019)在《古希腊休闲思想及其历史演变》文中指出当前的休闲研究存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两种路径,前者尝试探索“休闲缘何值得追求”的问题,注重发掘休闲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后者更注重解决“如何实现(值得追求的)休闲”。一般来说,只有回答了前者,对后者的探讨才有意义。古希腊哲学家在对幸福的讨论中构建了休闲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被认为是“休闲缘何值得追求”这一问题的起点,也是现代休闲研究开展的根基。本文通过考察古希腊休闲思想的具体内涵,以及这种内涵在后世的流转和演变,尝试讨论现代休闲研究为何以及如何向其回归。本文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首先阐述了以“古希腊哲学及其历史演变”为题的缘由和论文试图解决的问题;其次从“聚焦古希腊的休闲研究”、“比较视域中的古希腊休闲研究”和“休闲概念的历史流变研究”三个主题出发对已有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和述评;最后说明论文的创新和不足,并介绍论文的总体架构。第二章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出发,探讨了古希腊哲学中“闲暇”与“善”、“幸福”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以“幸福”为导向的“闲暇”,是“合乎德性的灵魂的现实活动”,它包括了思辨活动(沉思)和伦理实践活动(德性实践),需要通过接受自由教育和参与城邦生活来实现。第三章以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为代表,指出希腊化哲学继承了古希腊哲学中将休闲与“好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性质,但也发展出新的特征。伊壁鸠鲁学派在其快乐论中体现的闲暇更注重个人形式。而斯多亚派虽然承认休闲有助于个体德性的实现,但其最终仍要为政治生活服务,是手段而非目的。第四章阐述古希腊休闲思想在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遗存。如奥古斯丁肯定了闲暇之于追寻上帝从而获得幸福的积极意义;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从事知识研究就是参与休闲。文艺复兴时期彼特拉克、蒙田等学者也认为休闲是思考自我的前提,能够带来知识智慧和人的内在转变。第五章通过分析劳动地位的上升路径说明古希腊休闲思想在近现代的日益式微。宗教改革使得劳动作为“天职”成为“好的生活”的中心;工业革命后劳动以其自身创造财富的能力在人类生活中获得更高地位;马克思提出自由劳动概念,劳动理想取代休闲理想。休闲与劳动地位发生了转变。第六章探讨了休闲对劳动异化的反抗,以及消费对休闲反抗力量的削弱问题。劳动的异化导致其无法取代古典休闲成为人们的生活理想,休闲作为曾经的生活理想被寄予了克服劳动异化的希望。但在消费社会中,休闲作为消费被重新纳入经济生产的过程中,其对抗劳动异化的变革力量被“收编”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力。第七章说明现代休闲研究重新回归古希腊休闲思想的原因以及如何回归的问题。休闲被消费卷入经济生产环节而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变革力量,而古希腊以幸福为导向的休闲思想有助于恢复休闲对抗劳动异化的力量。这一方面需要恢复对休闲的智性认识,另一方面则要将休闲重新纳入幸福伦理的范畴。

马焕兰[5](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步入新时代的历史时期后,关于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逐步确立起来的新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发展建设思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不断相融合的过程中,我们逐步确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随着社会现实与时代需求的不断深化,想要持续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创新活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需要价值和文化底蕴的支撑,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发展的更深层要求。文章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入手,试图构建一个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二维结构框架,最终形成一个两纵两横整体展望的研究架构。在纵向上,首先是基于历史观的基本视角,追寻这一文化思想形成、发展及丰富所经历的时间线,伟大的思想都蕴含着深邃的历史眼光,善于从经典中汲取智慧进而转化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立足时代需求,把握当前思想文化建设的新要求,遵循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原则;积极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凝结的红色革命文化思想,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迈向新时代的征程中形成的时代精神。追寻源头方能明确未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遵循系统、严谨的历史脉络,同时,它自形成以来,就以充分的内在生长力不断进行自身在内容上的丰富和在特征上张力的凸显,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内容和特征的研究将在横向上剖析其思想理论框架和内在逻辑联系,探寻它怎样延续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思想经典论述的一般遵循,如何从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这个理论体系,而又结合现实展现独特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也将随着实践的现实需要,不断深入发展以适应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要求,同时,在当前对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要求不断提升的大趋势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将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贡献独特的人文素养和理论情怀。本项研究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研究,基本厘清了其发生发展的时间维度、理论思路、逻辑理路和精神深度,探索了它放眼世界的开放眼光、回归民族的理想信念、扎根人民的情怀追求以及培育自信的坚定脚步。总之,它是一个依托实际、着眼未来的文化思想理论体系,应当以开放和发展的眼光深刻领会其在未来实践过程中的不断丰富、纵深,并持续加强认识的深化,视角的创新,推动这一文化思想的巨大理论价值落实到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中。

范苗苗[6](2019)在《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由于工业化的进程,造成全球各地生态环境危机加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今世界讨论的热度话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与此同时,以前以效益和速度为主的发展方式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带到了极大的破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引领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遵循。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其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十分重要的内容。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进行探索。首先,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生态思想的分析来阐述理念的思想来源;其次,论述了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主要内容;再次,梳理了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基本特点;最后,阐明了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的创新之处是:首先,通过对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研究,对其理念做出系统的梳理,尝试从理念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内容、基本特点、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完整系统的研究,从而促进对这一理念的认识。其次,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通过对其理念的学习研究,将理论联系实践,有助于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国,从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雍自元[7](2018)在《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研究”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之下,针对法学本科生,这一司法职业后备军进行司法公正观教育的专项研究,它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的范畴。也是对高校在法学本科生这个特定群体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化研究。文章从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基本概念界定、培育必要性与可行性、培育指导思想与思想资源、培育目标与原则、培育内容、路径与方法五个方面展开。司法公正观是围绕司法的宗旨与性质、司法公正的目标、内容、具体表现、评价标准、实现路径等一系列问题形成的观点与思想认识。正确的司法公正观是司法公正实践的前提,而错误的司法公正观则是导致司法不公正的内因,为此,我们应该重视司法公正观培育。从本质上看,司法公正观培育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组成。其培育的主阵地在高校;培育对象为可能从事司法工作的本科生;培育内容为中国特有的司法公正观,它以马克思主义司法公正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兼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精神。培育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有现实的需要。法学本科生是法治中国的建设者、是司法职业的后备军、是司法公正的践行者,这些角色要求他们必须具有正确的司法公正观。但是,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现状堪忧,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实践薄弱,因此,强化培育是使法学本科生树立正确司法公正观的必由之路;是提升人民群众司法公正感受的治本之策;是打造高素质司法人才的应然选择;是保证法治国家建设实践方向的内在要求;也是来自司法实践部门的经验总结。司法公正观可育、法学本科生可塑、高校有培育优势,这些有利条件使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成为可能。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指导思想决定着培育的方向。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司法公正以“良法”为前提,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统一观,以及广义的“法律”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司法公正观,即以司法为民为价值目标、以追求平等为一贯主张、以依法司法为基本前提、以司法队伍建设为突出特点,以错案必究为不变态度。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精粹和西方优秀司法实践经验是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思想资源。传统司法文化强调的司法慎重、司法平等、依法司法、廉洁清明要求是应该被薪火传承的历史瑰宝;西方司法实践中,为防止司法不公正而确立的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的实践经验是我们应该汲取的域外借鉴。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目标直接关系到司法公正观培育实践的成败。培育目标可以分解为认知、观念和行为三个方面。认知是基础、观念是枢纽、行为是归宿。通过教育,使学生体认司法公正的政治维度,掌握践行司法公正必备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建构司法公正的伦理向度和“实体、程序、感受”三位一体的司法公正观;教育学生养成审慎行事、权衡判断的习惯,培养他们法律思维、释法说理以及扞卫司法公正的能力。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应该遵循时代性原则,培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法治人才;应该遵循系统性原则,力求“整体大于部分”的培育效果;应该坚持长期性原则,实现司法公正观培育的持续推进;应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促进学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科学开展。在培育内容方面,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价值引领;以“实体、程序、感受”三位一体的司法公正观教育为核心;以司法公正内在与外在价值教育为合力驱动;以司法职业道德教育为实现载体。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路径和方法既要守正也要出新。要依托高校主阵地强化培育,挖掘专业教师、法学本科生辅导员的培育潜力,发挥法律职业伦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培育优势,同时也要创设化育学生司法公正观的校园环境;要立足专业课堂渠道,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形式,提升司法公正观理论教学效果;要深化实践教学,汇聚社会资源促进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知行合一;要借助网络,实现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现实与虚拟培育相结合。

钱路波[8](2018)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市场经济理论是人类对实际经济生活中关于市场机制和市场组织结构等客观关系和实际作用的一种理论抽象。社会主义中国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就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市场及市场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这一中心问题,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一条主线。因此,学界有必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如何认识、运用、发展市场经济进行系统性的梳理研究,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结合,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崭新面貌在21世纪中更加发展完善。论文秉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从生产方式的客观实践出发,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从而寻求实践总结和理论跃升。首先,在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研究文献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以对中国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思想渊源开篇,着重分析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市场和市场经济的论述与评价。随后,论文分别从实践、理论、时代、特色四个维度,分别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从实践维度来看,中国以市场化为方向的经济改革,大致经历了历史前奏、起步试验、初步进展、持续推进、逐步完善、以及全面深化等历史阶段,尤其是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一带一路”建设等经济实践,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空间。从理论维度看,中国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理论成就主要表现在: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市场决定论、宏观调控模式和“五大发展理念”,并从经济基础、分配制度、服务目的、社会矛盾、上层建筑等方面,形成了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从时代维度看,中国市场经济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既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体制基础,还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特色维度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不是遵循市场原教旨主义,简单地复制所谓西方标准化的市场经济模式,而是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创造性地进行了制度选择与安排,使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经济的具体情况相契合,避免了那种强制性的制度移植输入和制度外部依附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基于上述理论和现实的思考,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归纳总结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基本特征。最后,论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提出了深化基本经济制度改革、推进产权制度的发展完善、加快完善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为建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力供能。

陈林慧[9](2017)在《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平等思想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经济平等观念也日益增强。西方早期思想家更多的是从权利、政治等方面去论证平等思想,直到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经济学研究逐渐成为社会新的热点。平等思想与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马克思思想就蕴含着十分深刻及丰富的经济平等思想,这也成为学术重点为当前学界所关注。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中的重要部分的马克思经济平等思想,是马克思在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科学理论。笔者以马克思经典文本为基础,结合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实际,深入分析与把握马克思经济平等思想的内在本质,并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指导价值。全文共由四部分组成:绪论首先阐明了选题的缘由及其现实意义,同时,对经济平等思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一个综述,并本文的研究方法运用等做一个全面的梳理。第一章,阐述了马克思经济平等思想的理论渊源,着重分析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平等思想的继承与超越,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革命性批判。第二章,从对经济平等思想的内涵界定入手,深度分析了马克思经济平等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特征及其内在本质,从而全面深入把握马克思平等思想的思想内核。第三章,按照马克思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马克思经济平等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现实境遇,并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实际,提出促进社会经济平等理念实现的现实性路径。

宋振东,门红[10](2016)在《钱学森一次文献类图书出版综述》文中指出钱学森相关图书出版可以分作一次文献的钱学森图书出版和二次文献的钱学森研究图书出版两个系列,本文聚焦于钱学森一次文献的图书出版。钱学森一次文献类图书内容上涉及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所有领域:形式上,既有专着,又有论文集;编排上,既有论文书信,又有讲座谈话;版次上,既有初版再版,又有修订版增补版;文种上,既有中文版,又有外文版;出版地既有中国,又有外国;出版单位更是涵盖海内外,不胜枚举……本文对钱学森一次文献类图书的出版情况,首先按照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科学技术大部门进行收集整理;在各个科学技术大部门内,则按照文献创作或图书出版的时间为序进行排列。通过系统梳理钱学森一次文献类图书的出版,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发现钱学森在各个科学技术大部门的创新思想和学术贡献。这对钱学森科学技术思想和学术创新思想研究大有裨益。

二、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探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文化价值观及其现实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
        2.国外研究
        3.研究评述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
        3.跨学科研究法
    (四)创新之处
一、文化与文化价值观的界定
    (一)文化
        1.中国语境下的文化含义
        2.西方语境下的文化含义
        3.马克思视野中的文化定义
    (二)文化价值观
        1.价值的界定
        2.文化价值观的界定
二、马克思文化价值观的形成背景
    (一)社会背景
        1.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逐渐暴露迫切需要文化注解
        2.资本主义文化发展陷入二难困境迫切需要文化突围
        3.工人阶级反对“文化史观”禁锢的斗争迫切需要文化武装
    (二)理论渊源
        1.古希腊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
        2.18 世纪文化哲学的影响
        3.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
        4.文化人类学的影响
三、马克思文化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一)文化价值的要素
        1.文化价值的主体:现实的人
        2.文化价值的客体:人所创造的文化
    (二)文化价值的动力
        1.自身动力:主客体之间的矛盾运动
        2.社会动力:供需方之间的失衡状态
    (三)文化价值的实现
        1.政治价值
        2.经济价值
        3.教育价值
        4.社会价值
    (四)文化价值的评价
        1.评价目标取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评价检验标准:社会实践
四、马克思文化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二)意识形态性与客观真实性相统一
    (三)历史变化性与相对稳定性相统一
五、马克思文化价值观的现实启示
    (一)坚持党领导文化建设,坚定正确文化方向
    (二)加快文化产业化发展,提升文化供给效益
    (三)做好主流价值文化传承,完善文化濡化机制
    (四)挖掘文化社会治理功能,构筑文化善治模式
    (五)面向文化全球化格局,展现大国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
    一、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二、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
第二章 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人是价值的主体
    二、实践是价值生成的基础
    三、是否符合无产阶级的利益是价值评判的重要标准
    四、人自由全面发展是价值的目标
    五、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价值的路径
第三章 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的意义
    一、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的理论意义
    二、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的实践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写作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马克思人本思想相关概述
    2.1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生成条件
        2.1.1 时代背景: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2.1.2 思想渊源:批判继承古圣先贤思想
        2.1.3 主观条件:个人成长经历与使命担当
    2.2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2.2.1 萌芽:“意识的人”追求精神自由
        2.2.2 形成:“人的类”追求劳动自觉
        2.2.3 深化:“现实的人”追求自由全面发展
    2.3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核心内涵
        2.3.1 逻辑起点:人自由自觉的内在本质
        2.3.2 立论基点:现实的人
        2.3.3 价值诉求:全人类的解放
        2.3.4 终极目标: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第3章 毛泽东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3.1 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生成条件
        3.1.1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3.1.2 国情基础:救亡图存
        3.1.3 文化基础: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三民主义
        3.1.4 主观因素:人本情怀
    3.2 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基本内容
        3.2.1 坚信人民创造历史
        3.2.2 坚持走群众路线
        3.2.3 提倡人民当家作主
    3.3 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实践途径
        3.3.1 通过革命手段实现国家独立
        3.3.2 建立民主制度赋予人民权利
        3.3.3 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
第4章 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4.1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思想
        4.1.1 “三个有利于”标准
        4.1.2 保障人民民主,加强法制建设
        4.1.3 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4.2 江泽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思想
        4.2.1 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
        4.2.2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2.3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4.3 胡锦涛以人为本思想
        4.3.1 权为民所用,问政于民
        4.3.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3.3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4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4.4.1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4.4.2 人民是最终评判者
        4.4.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5章 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逻辑和当代价值
    5.1 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继承性
        5.1.1 人民主体观: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历史
        5.1.2 人民取向观:人民利益至上
        5.1.3 人民动力观: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5.2 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性
        5.2.1 “人民”的内涵和范畴不断扩大
        5.2.2 人民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
        5.2.3 人民民主的实现途径不断丰富
        5.2.4 对“人民需求”的理解不断拓展
    5.3 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当代价值
        5.3.1 丰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5.3.2 深化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
        5.3.3 利于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
        5.3.4 指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3.5 为世界他国提供经验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科研成果
致谢

(4)古希腊休闲思想及其历史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聚焦古希腊的休闲研究
        1.2.2 比较视域中的古希腊休闲研究
        1.2.3 休闲概念的历史流变研究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1.3.1 主要创新
        1.3.2 不足之处
    1.4 研究内容和架构
2 古希腊哲学中的休闲思想
    2.1 善、幸福与闲暇的关系
        2.1.1 善:行为的目的
        2.1.2 幸福:最高的善
        2.1.3 闲暇:幸福之所在
    2.2 实现闲暇的具体途径
        2.2.1 接受自由教育
        2.2.2 参与城邦生活
    2.3 本章小结
3 希腊化时期古希腊休闲思想的演进
    3.1 伊壁鸠鲁学派:快乐与闲暇
        3.1.1 寓于快乐的幸福
        3.1.2 快乐与闲暇的关系
        3.1.3 以“快乐”致“闲暇”
    3.2 斯多亚学派:德性与闲暇
        3.2.1 寓于德性的幸福
        3.2.2 斯多亚学派的闲暇观
        3.2.3 以“德性”致“闲暇”
    3.3 本章小结
4 中古时期古希腊休闲思想的遗存
    4.1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体系中的休闲
        4.1.1 奥古斯丁:作为宗教冥想的休闲
        4.1.2 阿奎那:作为知识研究的休闲
    4.2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下的休闲
        4.2.1 彼特拉克:作为独处生活的休闲
        4.2.2 蒙田:作为自我思考的休闲
    4.3 本章小结
5 近现代古希腊休闲思想的式微
    5.1 休闲地位的下降
        5.1.1 劳动天职论动摇休闲地位
        5.1.2 劳动价值论否定休闲地位
    5.2 休闲价值的让渡
        5.2.1 “劳动理想”与“休闲理想”之争
        5.2.2 “自由时间”与“闲暇时间”之辩
    5.3 本章小结
6 休闲在现代社会中的两种呈现
    6.1 休闲作为反抗劳动异化的力量
        6.1.1 劳动异化理论的发展
        6.1.2 休闲对劳动异化的反抗
    6.2 消费对休闲反抗力量的削弱
        6.2.1 凡勃伦:休闲作为炫耀性消费
        6.2.2 列斐伏尔:休闲的“被殖民化”
        6.2.3 鲍德里亚:休闲作为消费神话
    6.3 本章小结
7 现代休闲向古希腊休闲的回归
    7.1 回归古希腊休闲的原因
        7.1.1 现代休闲的局限性
        7.1.2 古希腊休闲的超越性
    7.2 回归古希腊休闲的路径
        7.2.1 恢复对休闲的智性认识
        7.2.2 将休闲重新纳入幸福伦理范畴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1.中文文献
        1.1 外文译着
        1.2 国内着作
        1.3 期刊论文
        1.4 学位论文
        1.5 其他文献(含报纸、工具书、会议论文、网络文献)
    2.外文文献
        2.1 外文着作
        2.2 外文期刊
        2.3 其他文献(含论文集、网络文献)
作者简历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形成的条件
    第一节 时代条件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新需求
        二、决胜全面小康阶段的新呼唤
        三、思想文化建设的新指向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中的文化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化思想
    第三节 实践依据
        一、中国革命建设历史的实践
        二、中国改革开放进行的实践
第二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产生的渊源
    第一节 发端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一、和合大同的辩证延伸
        二、民本仁爱的思想基底
        三、爱国主义的一贯延续
    第二节 锤炼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的历程之中
        一、中国革命建设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新思想汲取革命精神之精华
    第三节 扎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形成的时代精神
        二、新思想弘扬先进文化之价值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意识形态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三、扞卫思想舆论主阵地
        四、创新宣传思想新方式
    第二节 中国梦想论
        一、实干梦想成真
        二、实践放飞梦想
        三、梦想造福人民
        四、创新助力圆梦
    第三节 核心价值论
        一、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原因
        二、形成核心价值力的作用
        三、引导核心价值观的方向
        四、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第四节 文化自信论
        一、文化自信论的提出
        二、文化自信论的内涵
        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四、文化自信论的意义
    第五节 家风传统论
        一、家庭文明的重要作用
        二、爱家与爱国相统一
        三、家风与党风紧密相连
        四、好家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本质特征
    第一节 科学先进的理论架构
        一、科学先进性是其根本属性
        二、发挥科学先进性的要求
    第二节 民族主体的中国风格
        一、民族主体性是其本质属性
        二、固守民族主体性的要求
    第三节 契合人民的大众方向
        一、人民大众性是其核心属性
        二、落实人民大众性的要求
    第四节 开放包容的时代特征
        一、开放时代性是其鲜明特征
        二、彰显开放时代性的要求
    第五节 理论创新的价值追求
        一、理论创新性是其时代要求
        二、推动理论创新性的要求
第五章 新时代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趋势
    第一节 当前文化发展格局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兼容并包多种文化
    第二节 文化发展新要求
        一、在传统中强调文化创新
        二、于国情中激活红色基因
    第三节 文化建设新征程
        一、繁荣未来的社会建设
        二、契合立足人民的大众需要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对研究现状的综述评价
    1.4 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2 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2.1 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2.1.1 全球生态环境危机
        2.1.2 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2.1.3 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要求
    2.2 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来源
        2.2.1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
        2.2.2 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智慧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生态思想
    2.3 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形成和发展的具体实践
        2.3.1 修建陕北沼气池
        2.3.2 开创“正定旅游模式”
        2.3.3 建设“生态省”
        2.3.4 打造“绿色浙江”
3 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主要内容
    3.1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
        3.1.1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3.1.2 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3.1.3 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3.2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3.2.1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3.2.2 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2.3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3.3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现
        3.3.1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3.3.2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3.3.3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3.3.4 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3.3.5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3.3.6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4 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基本特点
    4.1 创新性
    4.2 人民性
    4.3 实践性
5 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5.1 理论价值
        5.1.1 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
        5.1.2 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5.2 实践意义
        5.2.1 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5.2.2 有利于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
        5.2.3 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2.4 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7)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重难点与不足
第一章 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公正观”厘定
        一、“公正”释义
        二、公正观的维度
    第二节 “司法公正观”阐释
        一、司法公正观界定
        二、司法公正观的主要范畴
        三、司法公正观的功能
    第三节 “司法公正观培育”解析
        一、司法公正观培育的理论依据
        二、司法公正观培育的价值旨归
        三、司法公正观培育的构成要素
    第四节 “法学本科生”及其特性
        一、法学本科生是法治中国的建设者
        二、法学本科生是司法职业的后备军
        三、法学本科生是司法公正的践行者
第二章 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一节 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必要性
        一、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现实状况堪忧
        二、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实践薄弱
        三、强化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意义
    第二节 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可行性
        一、正确的司法公正观能够培育
        二、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有可塑性
        三、高校有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优势
第三章 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指导思想与思想资源
    第一节 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指导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司法公正观
        二、中国共产党司法公正观
    第二节 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思想资源
        一、中国传统司法公正思想精粹
        二、西方司法公正观的有益经验
第四章 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的目标与原则
    第一节 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目标
        一、认知目标:引导学生体认司法公正的政治维度与知识体系
        二、观念目标:指引学生建构兼顾多元的司法公正观
        三、行为目标:培养学生践行司法公正的习惯和能力
    第二节 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原则
        一、坚持时代性,培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法治人才
        二、坚持系统性,力求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整体效果
        三、坚持长期性,实现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持续推进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培育科学开展
第五章 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内容、路径与方法
    第一节 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内容
        一、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核心内容:“三位一体”的司法公正观教育
        三、合力驱动:司法公正内在与外在价值教育
        四、实现载体:司法职业道德教育
    第二节 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的路径与方法
        一、依托高校主阵地,内部挖潜强化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
        二、立足专业课堂渠道,提升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理论教学效果
        三、深化实践教学,汇聚社会资源促进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知行合
        四、借助网络,实现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现实与虚拟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1-6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市场理论在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1.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
        1.1.3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奇迹般腾飞的体制根源
        1.1.4 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选择
        1.1.5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1.2 国内外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学者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的基本现状述评
        1.2.2 国外学者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的基本现状述评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1.3.1 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
        1.3.2 文献研读法
        1.3.3 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法
        1.3.4 系统科学研究法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创新探索和分析框架
        1.4.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4.2 本文的创新探索
        1.4.3 本文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理论来源
    2.1 马克思对市场经济的肯定性分析
        2.1.1 社会经济三形态理论
        2.1.2 世界市场理论
        2.1.3 东方社会理论
        2.1.4 对市场经济一般原理的具体论述
    2.2 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市场关系的认识与处理
        2.2.1 从消灭商品交换到利用商品交换
        2.2.2 从限制市场到引导市场
        2.2.3 探索“以市场、商业为基础”的路子
        2.2.4“整个看法根本改变”和经济范畴的运用
    2.3 毛泽东的商品经济思想在新中国的初步发展
        2.3.1 社会主义仍然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2.3.2 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的性质需要辩证看待
        2.3.3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前途命运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联系
        2.3.4 要重视和发挥社会主义价值规律的基本作用
    2.4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提出
        2.4.1 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市场思想的最初运用
        2.4.2 主政西南时期邓小平市场思想的继续发展
        2.4.3 计划经济体制下邓小平市场思想的不断深化
        2.4.4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市场思想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飞跃
    2.5 东欧国家对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与反思
        2.5.1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最初探索——兰格模式
        2.5.2 含有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布鲁斯模式
        2.5.3 宏观间接调控的自由市场协调——科尔内模式
    2.6 对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市场理论研究的有益借鉴
        2.6.1 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
        2.6.2 马歇尔的新古典市场经济理论
        2.6.3 凯恩斯的全面干预的市场经济理论
        2.6.4 萨缪尔森的混合调节市场经济理论
    2.7 对中国古代市场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2.7.1 高度重视市场对发展生产的重要作用
        2.7.2 主张对市场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2.7.3 重视对国家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实践景像
    3.1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前奏(1949—1978)
        3.1.1“第二次结合”的尝试:计划经济背景下市场因素的曲折成长
        3.1.2 全面整顿的展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
    3.2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起步试验(1978—1984)
        3.2.1 农村改革的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3.2.2 企业改革的尝试:向国营工业企业“放权让利”
        3.2.3 城乡商品市场的恢复:农村集贸市场和城镇个体经济的发展
        3.2.4 尝试市场新体制:经济特区的设立
    3.3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步进展(1984—1992)
        3.3.1 农村改革的深化: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3.3.2 企业改革的推进: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3.3.3 流通领域改革的力度加大:从“双轨制”到“价格闯关”
    3.4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持续推进(1992—2002)
        3.4.1 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股份制的推行与“抓大放小”改革
        3.4.2 民营经济的发展:从“补充地位”到“重要组成部分”
        3.4.3 政府管理职能的重要转变:宏观调控体系的初步建立
    3.5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完善(2003—2012)
        3.5.1 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非公36条”的出台
        3.5.2 生产要素进一步市场化:现代市场体系的培育与完善
        3.5.3 政府与市场准确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3.6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全面深化(2012——)
        3.6.1 经济新常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境遇
        3.6.2 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3.6.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革命
        3.6.4“一带一路”倡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空间张力
    3.7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实践价值
        3.7.1 推进了中国市场化进程步伐
        3.7.2 创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3.7.3 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准
        3.7.4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理论集成
    4.1 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深化
        4.1.1 对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反思
        4.1.2 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为原则
        4.1.3“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论的形成
        4.1.4 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体制
        4.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4.2 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4.2.1 结合的理论前提:商品经济二重性
        4.2.2 结合的现实前提: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2.3 结合的逻辑前提:市场经济中性论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
        4.2.4 结合的关键节点: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4.2.5 结合的基本途径: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优化各自的实现形式
    4.3 形成了中国特色市场决定论
        4.3.1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理论内涵
        4.3.2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范围限定
        4.3.3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基础性作用的区别
        4.3.4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背景下的政府作用解析
    4.4 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模式
        4.4.1 宏观调控的常态化
        4.4.2 调控目标的多元化
        4.4.3 调控机制的一体化
    4.5 形成了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完善的新发展理念
        4.5.1 创新发展:着力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动力
        4.5.2 协调发展: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平衡性
        4.5.3 绿色发展:指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4.5.4 开放发展:拓宽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空间张力
        4.5.5 共享发展: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格局
    4.6 彰显了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
        4.6.1 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中国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所有制结构与资本主义不同
        4.6.2 共同富裕的市场经济:中国市场经济分配制度所引致的后果与资本主义不同
        4.6.3 以人民为中心的市场经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目的与资本主义不同
        4.6.4 党的领导下的市场经济:中国市场经济与之联系的上层建筑与资本主义不同
    4.7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理论价值
        4.7.1 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增加了崭新内容
        4.7.2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4.7.3 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继承与新发展
        4.7.4 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特色”
第五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时代方位
    5.1 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维度
        5.1.1 理解时代的立足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阐释
        5.1.2 实践基础的重要构件:十八大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变革
        5.1.3 理论标志的主要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1.4 立论依据的突出表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
    5.2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要求
        5.2.1 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阶段
        5.2.2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5.2.3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5.2.4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5.3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体制基础和制度保障
        5.3.1 现代化经济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时代内涵
        5.3.2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逻辑一致性
        5.3.3 经济体制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
        5.3.4 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抓手加快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5.4 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5.4.1 为转型国家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改革和发展模式
        5.4.2 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5.4.3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力支撑
    5.5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时代价值
        5.5.1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5.5.2 推动中华民族赶上时代潮流的必要条件
        5.5.3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创新经济发展的特色呈现
    6.1 充分发挥创新型制度变迁对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6.1.1 注重制度建设“破旧”与“立新”的动态磨合
        6.1.2 从单项制度变迁向制度结构变迁演进
        6.1.3 宏观经济制度变迁与微观经济制度变迁同步进行
    6.2 坚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市场化改革方式的稳步推进
        6.2.1 以渐进方式稳步推进市场化
        6.2.2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改革相结合
        6.2.3 从局部性改革到整体推进
    6.3 凸显以市场配置资源为目标的价格改革
        6.3.1 价格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
        6.3.2 价格改革促进了市场制度建设
        6.3.3 价格改革促进企业制度改革
    6.4 注重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6.4.1 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是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
        6.4.2 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
        6.4.3 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是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必然要求
第七章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径指南
    7.1 继续推进基本经济制度的更加完善
        7.1.1 持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7.1.2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7.1.3 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7.2 深入推动产权制度的更加完善
        7.2.1 建立健全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
        7.2.2 健全产权交易和流转制度
        7.2.3 加强对产权市场运转的有效监管
    7.3 加快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更加完善
        7.3.1 不断健全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
        7.3.2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7.3.3 着力推进要素市场体系建设
    7.4 促进宏观调控方式和体系的更加完善
        7.4.1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7.4.2 调整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
        7.4.3 完善宏观调控的方式方法
    7.5 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7.5.1 以要素新供给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7.5.2 以结构性新供给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7.5.3 以制度政策新供给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7.5.4 推进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协同统一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国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理论根基
    8.2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
    8.3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8.4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平等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经济平等思想的理论渊源与现实批判
    (一)马克思经济平等思想的理论渊源
    (二)对资产阶级平等思想的批判性超越
    (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革命性批判
二、马克思经济平等思想的主要内容、本质及特征
    (一)马克思经济平等的内涵界定
    (二)马克思经济平等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马克思经济平等思想的本质体现
    (四)马克思经济平等思想的特征
三、马克思经济平等思想的中国化实践
    (一)马克思经济平等思想实践进程中的现实性境遇
    (二)马克思经济平等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全面发挥
    (三)马克思经济平等思想在实现“中国梦”中的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探微(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文化价值观及其现实启示研究[D]. 樊翠. 延安大学, 2021(12)
  • [2]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研究[D]. 王然. 大理大学, 2020(05)
  • [3]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 向军贤. 吉林大学, 2020(08)
  • [4]古希腊休闲思想及其历史演变[D]. 来晓维. 浙江大学, 2019(07)
  •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研究[D]. 马焕兰.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6]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研究[D]. 范苗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法学本科生司法公正观培育研究[D]. 雍自元. 安徽师范大学, 2018(01)
  • [8]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研究[D]. 钱路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9]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平等思想初探[D]. 陈林慧. 西南政法大学, 2017(03)
  • [10]钱学森一次文献类图书出版综述[J]. 宋振东,门红. 钱学森研究, 2016(02)

标签:;  ;  ;  ;  ;  

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