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尽快开展我国制笔行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要尽快开展我国制笔行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一、要尽早开展我国制笔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侯俊军,邵雅仪[1](2021)在《采用国际标准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国际标准是我国标准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为研究其对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起到的作用,本文对我国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并从行业特征、时滞特征等方面对其进行描述,然后整理匹配出2000~2017年我国各行业中的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面板数据,运用多种计量方法研究采用国际标准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发现:2000~2017年我国采用国际标准阻碍了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高,这是由于我国对采用的国际标准更新较慢,采用的国际标准发布年份较久远,没有及时对国际标准进行引入所导致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的采用国际标准程度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存在差异,同时不同要素禀赋行业中采用国际标准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不一。基于此,本文提出要加快我国采用国际标准更新,平衡各行业采用国际标准水平的政策建议。

张雪[2](2021)在《Z公司“走出去”的税收风险研究》文中指出自“一带一路”倡议被提出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步入新阶段,贸易总值由2012年的24.42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2.16万亿元,增幅高达31.7%[1]。这离不开“一带一路”倡议,更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为帮助企业发展,我国积极签订国际税收协议,提供多元税收服务。在此机遇下,选择“走出去”发展的企业数量激增,与沿线国家间的贸易额也已提高至9.37万亿元[2]。然而《中国企业“走出去”调研报告》显示,大多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会遇到税收难题与风险。基于企业的生命周期对税收风险的调研,主要包括几个阶段:首先,企业在发展初期,在纳税申报、信息披露等税收程序方面易违规;其次,在运营阶段,当地经济波动、政治不稳定等外部因素会引发税收风险。企业的行为、财务处理方式等内部因素也会带来税收风险;最后,在退出阶段,退出方式与程序可能会增加税负,甚至遭到税务处罚。由此,企业在各生命周期都可能面临税收风险,我们能否帮助企业解决这些痛点呢?为帮助企业能够及时发现、化解或控制税收风险,本文以Z公司为例,通过梳理该公司的经营情况,结合财务报表数据,详细分析了它在跨国经营中各生命周期所存在的税收风险及其形成原因,并探讨了各类税收风险的可控性,最后针对该公司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几点建议。通过对Z公司的分析,我们发现该公司面临的主要税收风险及其原因有:(1)公司投资前,其内部员工缺乏尽职调查,公司需要二次调整税务事项且纳税负担增加;(2)无形资产、商品等关联交易规模大、增速快,导致其多次遭到税收检查;(3)交易方式及会计处理不合理,使其税收机会成本增加;(4)公司披露的交易信息内容不全,易引起信息报告风险和税收争议;(5)内部管理制度缺少税收风险防范模块,加大了税收风险的影响力。政策建议在于:(1)设立专项税务部门,增强税务专业化程度,派专员专司各国工作;(2)建立税收风险预警机制,控制关联交易增长规模。相关人员应及时分析、评价风险,并汇报给上级;(3)完善会计处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公司应改进相关事项的会计处理,还应借助激励措施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工作效率;(4)加强交易信息披露,降低可控风险水平。公司应增加明细内容的披露;(5)选择合适的退出市场方式。股权转让应关注股权价格的制定,直接注销应注意资料的保存。

李海燕[3](2020)在《基于Coleman “Bathtub”框架的制度环境对国际创业活动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目前高度全球化的市场背景以及动态快节奏竞争的全球格局下,新创企业参与国际创业活动已成为管理者重要的战略行动之一。国际创业活动不仅为新创企业提供了开拓国外市场的机会,而且提高了所在行业的经济稳健性和国际竞争力。鉴于其与经济增长和转型的关系,国际创业吸引了政策制定者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除各国政府采取不同战略支持新创企业参与国际创业活动外,国际创业研究也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研究领域。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国际创业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增长,相关研究致力于探讨新创企业国际创业活动的驱动因素。然而,目前文献主要集中从企业或个体微观层面解释国际创业活动,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参与国际创业活动的新创企业比例不同。因此,在解释国家层面国际创业活动的差异时应重视宏观层面的制度环境因素。最近兴起的比较创业国际化研究流中开始关注制度环境对国际创业活动的影响,然而有关制度环境如何发挥作用仍然缺乏综合的理论模型和系统的实证分析。由于国际创业活动的复杂性,研究多层面因素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充分解释国家层面国际创业活动的差异,进而推动国际创业研究。鉴于此,本文整合制度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和国际创业理论,以研究宏观和微观层面互动关系公认的Coleman“Bathtub”(宏观-微观-宏观关系)框架为基础,形成了“宏观制度前因-微观社会网络-微观行动结果-宏观结果”的分析框架。从多层面互动视角深入剖析制度环境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国际创业活动,使政策制定者可以更好地指导和鼓励新创企业参与国际创业活动。首先,确定了本文的相关概念。本文在系统梳理和总结国际创业活动、制度环境、社会网络等相关研究视角和理论的基础上,界定了国际创业活动、社会网络以及制度环境等相关概念和维度;对本文关键变量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评述,分析了不同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了支持本文关键变量之间关系的相关理论;基于Coleman的“Bathtub”框架,提出了“宏观制度前因-微观社会网络-微观行动结果-宏观结果”的分析框架,并分析了各研究内容之间的关系。第二,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制度环境和国家层面国际创业活动之间的关系,阐明制度环境是否影响国家层面国际创业活动。此部分探讨了绩效文化、社会支持文化、创业社会价值和治理质量四个关键制度环境维度如何影响国家层面国际创业活动。利用全球创业观察、全球领导力和组织行为有效性项目、世界银行世界治理指数获取国家层面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解释国家层面国际创业活动差异的制度前因。第三,从跨层面分析了制度环境和社会网络之间的关系,形成解释宏观层面制度环境如何影响国家层面国际创业活动的跨层面路径。此部分探讨了绩效文化、社会支持文化、创业社会价值和治理质量不同制度环境维度如何单独以及交互影响新创企业正式和非正式社会网络;利用来自不同制度环境国家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阐明宏观层面制度环境如何塑造微观层面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第四,从微观层面探讨了社会网络和新创企业国际创业活动之间的关系,形成解释宏观层面制度环境如何影响国家层面国际创业活动的微观层面路径。此部分首先提出正式和非正式社会网络对新创企业国际创业活动的直接影响假设。进一步调查了制度发展水平(金融资本的可得性、创业教育质量、普遍信任和平等性)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接着使用多层次逻辑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了不同类型社会网络在新创企业国际创业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制度发展水平如何通过替代、补充和解锁社会网络资源来影响新创企业国际创业活动。第五,从多层面整合分析了制度环境、社会网络与新创企业国际创业活动的关系,形成解释宏观层面制度环境如何影响国家层面国际创业活动的多层面整合路径。在上文研究基础上,对制度环境、社会网络和新创企业国际创业活动三者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为本文的整体理论模型提供进一步的论证。揭示了宏观层面制度环境如何通过塑造微观层面的社会网络进而影响新创企业国际创业活动,新创企业国际创业活动加总聚合到国家层面,最终反映为国家层面国际创业活动,从而从根本上解释国家层面国际创业活动差异这一现象。最后,提出了促进国际创业活动的对策。根据研究结论,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和宏观微观层面结合三方面提出推动新创企业参与国际创业活动的对策和建议。

曹若楠[4](2018)在《人力资本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全球产业结构已经从工业经济为主向服务业经济为主转变。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依旧面临着许多问题,而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制造业服务化有助于中国制造改变现有的低端发展模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影响制造业服务化的因素中,人力资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本文探索人力资本对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对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着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研究了服务化的概念,按上下游对制造业服务化进行分类。在上游,更多的生产性活动作为制造的投入要素,而人力资本本身具报酬递增性,能够促进生产服务活动创新,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在下游,服务和产品捆绑,也就是外包,外包通过提高专业化水平具有更高的效率。之后根据概念的分类,分析了人力资本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机制,提出人力资本主要通过创新机制和互动机制来影响制造业服务化。从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程度、制造业服务化人力资本现状对我国制造业服务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中国制造业服务业水平在世界上仍然不强,并且制造业服务化人力资本不足。进而对理论进行实证检验,选用高技能人才占比和制造业服务化投入强度等指标来度量人力资本和制造业服务化,通过对1995-2014年中国相关数据做时间序列分析,得出高技能劳动占比与制造业服务化水平二者呈正相关且相对于其他系数值更大。之后用脉冲响应函数来证明随着人力资本在未来对制造业服务化水平也具有正向作用,只是前期带动作用大,后期趋于平稳。通过方差分解分析制造业服务化其他影响因素指标和高技能劳动占比对中国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变动效应的相对重要性。又根据理论和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中国制造企业要明确发展定位,加大开放力度优化消费结构,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培养创新型以及实践型人才。最后一部分为结论与展望,对前述章节总结,并说明本文的不足之处。

龙长华[5](2014)在《广西糖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广西糖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傲人的成绩,食糖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在原料种植、甘蔗加工、食糖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但是,受土地及其他资源的制约,导致食糖生产成本偏高,加上大量低价进口糖的冲击,广西糖业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形势。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政府部门应当怎样对广西糖业的发展进行重新定位,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措施保障糖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政府宏观调控理论,结合广西糖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论文通过对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并对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广西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和路径。围绕发展的新思路和路径,笔者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加强糖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规划,加快蔗糖业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等对策建议和一系列保障措施。

李倩倩[6](2014)在《冀鲁豫方便食品制造业竞争力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食品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也是富民产业,既是朝阳产业,也是污染相对小的产业。方便食品制造业以其产品便利性的特点,顺应了人们生活方式转变,成为食品工业中最有活力和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本文通过建立方便食品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聚类分析法和熵权法对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方便食品制造业进行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包含实力竞争力和潜力竞争力两个一级指标;其中实力竞争力包括规模竞争力、获利竞争力、成长竞争力、效率竞争力四个二级指标;潜力竞争力除创新竞争力外,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食品安全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两个二级指标;综合得出河北省方便食品制造业竞争力略低于山东,但与河南省存在较大差距的结论。为了进一步发现河北省的根本问题,又对三省方便食品制造业从企业和产品角度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最终总结出河北省方便食品制造业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方便食品产业产值低,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品牌优势不明显;方便食品企业产品成本控制差,价格优势不明显,企业投资效益低;方便食品企业创新投入少,产品升级周期比较长,创新成果少;方便食品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品类不健全;对河北省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利用不到位;食品安全虽然相对于河南山东稍有优势,但仍需提高食品安全的水平;环境方面有待改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本文最后对河北省方便食品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提升竞争力的建议。政府层面的建议主要有:政府加强对方便食品产业的重视,提供政策支持,加强资金投入;做好产业布局和产业规划,促进方便食品产业园区的建设,积极培育龙头企业;走特色小吃工业化道路,发展一批竞争力强劲的对外出口企业;做好食品安全控制监督体系,严格把控食品安全;加强监管,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减排减污竞争机制。企业层面的建议主要包括:加强对食品企业的成本控制,提高资金利用率;注重食品科技的创新;企业自身注重品牌的培育;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控制;加强环保意识,提高对污染物的净化,可把环境保护作为企业文化来宣扬。

娄选东[7](2012)在《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人类脱离刀耕火种的年代,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归功于工业文明,但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因工业发展而愈来愈差。生存环境的变化使人们意识到,传统的同业的线性发展模式已无法继续维系,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靠找寻到新的生产模式才能被满足。生物化工正是这样一种新的生产模式,新的产业形态,它是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所在。它将生物技术与化工技术结合在一起,将生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社会需求得到满足。生物化工产业的急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据专家估测,生物技术过程将替代化工领域的20%到30%的化学工艺过程,21世纪的主导产业必有生物技术产业。化学工业作为传统基础工业,在新技术革命兴起的环境下,受到了生物新技术的挑战。伴随着酶的固定化、细胞融合、基因重组等技术的演进,生物技术不但可以生产出非常多的化工原料和产品,还可以改造一些化工产品的传统方法,生成一些污染少,能耗小的新工艺方法,还可能合成一些现无人所知的品质优良的化合物。生物技术和化工生产技术将会因生物化工的发展而发生变革和进步,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十分可观的。现在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形成成本低、时间短、产品质量高的竞争模式,生物高技术产品要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用高效的加工技术进行工业规模生产,所以近年来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为此,本文将在产业经济发展三大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发展的现状,总结我国发展生物化工产业所具备的便利条件,提出加快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发展的若干对策。

景晓洋[8](2012)在《中日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以产业链为分析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在欧美双债危机的背景下,全球经济衰退,世界各国都在寻求自身的经济转变和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城镇化速度加快,保障房建设和高铁建设加大,拉动了钢材需求的快速增长,钢铁产量也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2011年3月日本强震导致日本钢铁供给减少以及灾后重建的潜在需求。2010年我国粗钢产量达62530万t,是日本的5.71倍,我国钢铁产业在全球钢铁业中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钢铁是结合了上游铁矿石、中游钢铁制造业、下游房地产、造船及基础建设的纵向延伸的产业链,它可以带动整个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在金融危机之后,中日钢铁产业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后缓慢复苏,钢铁产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我国钢铁产业必面临着愈发激化的国际竞争。那么现在我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如何?与日本这个钢铁强国相比是否具有竞争力?对相关的产业是否起到了带动作用呢?通过分析我国钢铁产业产业链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而且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力在调整经济结构,作为我国支柱产业的钢铁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而日本作为钢铁产业强国,对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因此,以产业链为分析视角研究中日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具有现实意义,对中日钢铁产业链进行详细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找出我国与日本钢铁产业的差距,并学习日本制定相应的政策,从而提高我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并促进我国经济整体发展。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欧美双债危机背景下国内外的形势,提出了研究中日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意义所在。之后系统地分析了产业链的基本理论,明确了本文钢铁产业链研究对象,为下文的研究做好理论基础。然后通过对比中日两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从钢铁产业产业链的上游、中游、下游的发展情况入手,来阐述中日两国钢铁产业的发展现状。其次,通过竞争力指标的计算,如国际市场占有率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中日两国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再次,详细分析中日钢铁产业产业链的上中游铁矿石资源及其进口量和钢材产量的比较和下游的供需状况及其原因,通过鞍钢和新日铁两个公司的案例和出口竞争力实证分析来比较中日两国钢铁产业竞争力。最后,根据上述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我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起到参考作用。论文采用比较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分析中,活用数据,运用表格和图形、模型和比较分析,将我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与日本相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钢铁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景晓洋,章家清[9](2011)在《中日钢铁产业出口竞争力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金融危机之后,中日钢铁产业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后缓慢复苏,尤其是2011年3月,日本发生强烈地震给其钢铁产业带来了更为严酷的打击,在国际市场上中日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正在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研究中日钢铁产业出口贸易对提升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运用引力模型通过中日钢铁产业出口贸易量的比较分析,研究了中日钢铁产业地位的变化。

郑宝华[10](2010)在《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及其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下,各国在关注以军事安全、政治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安全的同时,对以经济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为内容的所谓非传统安全也越来越重视,作为经济安全中的重要部分产业安全也日益重要。医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涉及国计民生和公共健康的敏感产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对计划生育、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来说,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安全尤其重要。因此系统分析中国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安全及其评价问题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以产业安全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可拓工程理论,探讨了中国医药制造业安全理论;详细分析了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效率和产业安全的影响要素;给出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了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指标的权重;结合可拓工程的知识,用分层可拓评价法建立了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依据评价结果针对性得提出政策建议。通过对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了解了中国医药制造业的特点、发展历程、现状和特点;在介绍了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相关理论后,定义了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内涵,并认为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具有动态性、系统性、综合性和战略性等特点。通过对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影响因素的研究,认为医药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间接动力因素和直接来源因素两部分,直接来源因素表现为产业现实的国际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间接动力因素表现为产业要素、市场需求、产业国际化和政府的作用,创造了综合上述六种要素的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影响要素的“金盾”模型。在研究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中,把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影响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的一个关键影响因素来考虑,在丰富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理论方面进行了尝试。通过专家意见调查获得的资料,并应用了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分析建立了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指标的权重。在对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模型的研究中,根据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的特点,采用了分层可拓评价方法,构建了基于可拓工程的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分层可拓评价模型。依据评价模型,对中国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安全度进行了科学实证评价,认为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整体的产业安全度虽处于薄弱的基本安全状态,但是最关键的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因素和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处于危机状态。最后,基于以上问题的研究,从优化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环境、提高中国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中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二、要尽早开展我国制笔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要尽早开展我国制笔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采用国际标准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现状描述
    2.1 采用国际标准的行业特征
    2.2 采用国际标准的时滞特征
3 变量定义及数据来源
    3.1 变量定义
        3.1.1 被解释变量
        3.1.2 解释变量
    3.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4 实证检验
    4.1 基本回归结果
    4.2 稳健性检验
    4.3 异质性分析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2)Z公司“走出去”的税收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应用价值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结构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走出去”发展的概念
        2.1.2 转让定价的概念及类型
        2.1.3 税收风险的概念及类型
        2.1.4 风险管理的概念及类型
    2.2 税收风险相关理论
    2.3 “走出去”税收风险管理框架
        2.3.1 初始阶段的税收风险与对策
        2.3.2 运营阶段的税收风险与对策
        2.3.3 退出阶段的税收风险与对策
第3章 Z公司概况及风险识别
    3.1 Z公司概况
        3.1.1 Z公司基本情况
        3.1.2 Z公司关联方及关联交易情况
        3.1.3 Z公司财务状况
    3.2 Z公司税收风险识别
        3.2.1 初始阶段
        3.2.2 经营阶段
        3.2.3 退出阶段
        3.2.4 Z公司税收风险的特点
第4章 Z公司税收风险的实证分析——基于财务数据的分析
    4.1 初始投资阶段
        4.1.1 数据分析
        4.1.2 税收风险
    4.2 经营阶段
        4.2.1 无形资产交易分析
        4.2.2 商品、服务购销分析
        4.2.3 利润核算分析
        4.2.4 税收风险
    4.3 退出阶段
第5章 Z公司税收风险形成原因及影响
    5.1 税收风险形成原因
        5.1.1 初始阶段
        5.1.2 经营阶段
        5.1.3 退出阶段
    5.2 税收风险的影响
        5.2.1 初始阶段
        5.2.2 经营阶段
        5.2.3 退出阶段
第6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初始阶段
        6.2.2 经营阶段
        6.2.3 退出阶段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Coleman “Bathtub”框架的制度环境对国际创业活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制度环境对国际创业活动影响的研究现状
        1.2.2 制度环境对社会网络影响的研究现状
        1.2.3 社会网络对国际创业活动影响的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总体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总体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制度环境对国际创业活动影响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1 国际创业活动
        2.1.1 国际创业活动的概念
        2.1.2 国际创业活动研究脉络
        2.1.3 国际创业活动驱动因素
        2.1.4 国际创业活动过程和模式
    2.2 社会网络
        2.2.1 社会网络的内涵
        2.2.2 社会网络类型的划分
        2.2.3 社会网络的作用
    2.3 制度环境
        2.3.1 制度理论概述
        2.3.2 制度环境维度及其关系
        2.3.3 制度环境维度的选取
    2.4 相关理论
        2.4.1 制度层次理论
        2.4.2 实践理论
        2.4.3 社会网络理论
        2.4.4 资源基础理论
        2.4.5 相关理论的组合
    2.5 制度环境对国际创业活动影响的研究框架
        2.5.1 微观基础的概念和重要性
        2.5.2 Coleman“Bathtub”框架:“宏观-微观-宏观”互动框架
        2.5.3 “宏观制度前因-微观社会网络-微观行动结果-宏观结果”分析框架
        2.5.4 分析框架逻辑结构和机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制度环境对国际创业活动影响的宏观层面研究
    3.1 理论及研究假设提出
        3.1.1 绩效文化对国家层面国际创业活动的影响
        3.1.2 社会支持文化对国家层面国际创业活动的影响
        3.1.3 创业社会价值对国家层面国际创业活动的影响
        3.1.4 治理质量对国家层面国际创业活动的影响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3.2.2 变量测度
    3.3 研究结果
        3.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3.2 相关性分析
        3.3.3 回归结果分析
    3.4 研究结果讨论
        3.4.1 绩效文化对国家层面国际创业活动的影响作用分析
        3.4.2 社会支持文化对国家层面国际创业活动的影响作用分析
        3.4.3 创业社会价值对国家层面国际创业活动的影响作用分析
        3.4.4 治理质量对国家层面国际创业活动的影响作用分析
        3.4.5 研究贡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制度环境对社会网络影响的跨层面研究
    4.1 理论及研究假设提出
        4.1.1 绩效文化对正式、非正式社会网络的影响
        4.1.2 社会支持文化对正式、非正式社会网络的影响
        4.1.3 创业社会价值对正式、非正式社会网络的影响
        4.1.4 治理质量对正式、非正式社会网络的影响
        4.1.5 治理质量对绩效文化和正式、非正式社会网络的调节作用
        4.1.6 治理质量对社会文化和正式、非正式社会网络的调节作用
        4.1.7 治理质量对创业社会价值和正式、非正式社会网络的调节作用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4.2.2 变量测度
        4.2.3 数据分析方法
    4.3 研究结果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信效度分析
        4.3.3 相关性分析
        4.3.4 跨层次回归结果分析
    4.4 稳健性检验
    4.5 研究结果讨论
        4.5.1 制度环境对正式、非正式社会网络的影响作用分析
        4.5.2 不同制度环境的交互对正式、非正式社会网络的影响作用分析
        4.5.3 研究贡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社会网络对新创企业国际创业活动影响的微观层面研究
    5.1 理论及研究假设提出
        5.1.1 正式社会网络对新创企业国际创业活动的影响
        5.1.2 非正式社会网络对新创企业国际创业活动的影响
        5.1.3 金融资本可得性的调节作用
        5.1.4 创业教育发展水平的调节作用
        5.1.5 普遍信任的调节作用
        5.1.6 普遍信任与平等性文化价值观的交互调节效应
    5.2 研究方法
        5.2.1 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5.2.2 变量测度
        5.2.3 模型选择
    5.3 研究结果
        5.3.1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5.3.2 信效度分析
        5.3.3 多层次逻辑回归分析结果
    5.4 研究结果讨论
        5.4.1 社会网络对新创企业国际创业活动的主效应分析
        5.4.2 制度发展水平的调节效应分析
        5.4.3 研究贡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制度环境、社会网络与新创企业国际创业活动的多层面整合研究
    6.1 理论及研究假设提出
        6.1.1 正式、非正式社会网络对绩效文化和新创企业国际创业活动的中介作用
        6.1.2 正式、非正式社会网络对社会支持文化和新创企业国际创业活动的中介作用
        6.1.3 正式、非正式社会网络对创业社会价值和新创企业国际创业活动的中介作用
        6.1.4 正式、非正式社会网络对治理质量和新创企业国际创业活动的中介作用
    6.2 实证分析
        6.2.1 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6.2.2 变量测度
        6.2.3 描述性统计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6.2.4 多层次回归结果分析
        6.2.5 Bootstrap稳健性检验
    6.3 动态验证性分析
        6.3.1 制度环境、社会网络与国际创业活动动态关系假设
        6.3.2 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
        6.3.3 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6.3.4 变量测度
        6.3.5 贝叶斯网络结果分析
    6.4 研究结果讨论
        6.4.1 社会网络的中介作用分析
        6.4.2 制度环境、社会网络和国际创业活动的整体关系分析
        6.4.3 研究贡献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促进国际创业活动的对策
    7.1 宏观层面促进国际创业活动的对策建议
        7.1.1 塑造参与国际创业活动的支持性民族文化
        7.1.2 减少监管负担创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商业环境
        7.1.3 重视政策的相互补充作用
    7.2 微观层面促进国际创业活动的对策建议
        7.2.1 建立多元化的网络关系
        7.2.2 制定更系统的流程选择和评估网络合作伙伴
        7.2.3 重视网络合作能力
        7.2.4 评估制度环境以有效地管理社会网络
    7.3 宏观和微观层面结合促进国际创业活动的对策建议
        7.3.1 发展网络协调发展项目
        7.3.2 确保外部资源和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匹配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人力资本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人力资本对制造业的影响研究
        1.2.2 人力资本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1.5 本文基本结构
第2章 人力资本对制造业服务化影响的理论分析
    2.1 制造业服务化相关概念
        2.1.1 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
        2.1.2 制造业服务化的特征
    2.2 人力资本对制造业服务化影响机理分析
        2.2.1 创新机制
        2.2.2 互动机制
    2.3 小结
第3章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现状
    3.1 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程度比较
    3.2 制造业服务化人力资本状况
    3.3 小结
第4章 人力资本对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影响实证研究
    4.1 指标选取
        4.1.1 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指标
        4.1.2 人力资本水平指标
        4.1.3 其他影响因素
    4.2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4.2.1 数据来源
        4.2.2 模型构建
    4.3 实证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相关性分析
        4.3.3 回归结果
        4.3.4 格兰杰因果检验
        4.3.5 脉冲响应函数
        4.3.6 方差分解
    4.4 小结
第5章 人力资本促进制造业服务化的政策建议
    5.1 政府积极加大开放力度
    5.2 企业重视人力资本积累
    5.3 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
    5.4 高校与企业培养实践型人才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5)广西糖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思路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念和国外经验
    2.1 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循环经济理论
        2.1.3 宏观调控理论
    2.2 其它相关概念
    2.3 国外糖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
第三章 广西糖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广西糖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3.1.1 糖料蔗生产的基本情况
        3.1.2 制糖生产及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3.1.3 糖料蔗政策及市场调控情况
    3.2 广西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3.2.1 广西糖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前景分析
        3.2.2 广西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3.3 广西糖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基础设施和原料蔗生产相对落后
        3.3.2 种蔗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低
        3.3.3 糖料蔗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
        3.3.4 制糖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业链短
    3.4 存在问题的成因
        3.4.1 发展模式滞后
        3.4.2 产业结构不合理
        3.4.3 政府扶持不到位
第四章 广西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路径
    4.1 生态发展
    4.2 内涵发展
        4.2.1 完善管理运营系统
        4.2.2 推行精细化生产
    4.3 一体化扩张发展
    4.4 保障原料供应
    4.5 拓展燃料乙醇产业
第五章 广西糖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5.1 加强蔗糖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规划
        5.1.1 优化产业布局
        5.1.2 加强糖料蔗基地投资建设
        5.1.3 抑制化学甜味剂的生产
    5.2 加快蔗糖业产业结构升级
        5.2.1 加快甘蔗品种改良
        5.2.2 大力推进技术进步
        5.2.3 加强糖料蔗集约化经营
        5.2.4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5.3 加强政府对糖业发展的宏观调控
        5.3.1 完善糖业价格形成机制
        5.3.2 减轻糖业的税收负担
        5.3.3 对糖业实施适当补贴
        5.3.4 加强对糖业的金融支持
第六章 实现广西糖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6.1 加强法规对糖业发展的保障
    6.2 提升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持
    6.3 建立健全糖业循环经济评价体系
    6.4 强化糖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素支撑
    6.5 加强糖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与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冀鲁豫方便食品制造业竞争力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流程与论文结构
        1.2.1 研究流程
        1.2.2 论文结构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2 研究范围界定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研究范围的界定
        2.1.1 方便食品制造业
        2.1.2 食品安全
        2.1.3 食品制造业竞争力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方便食品研究综述
        2.2.2 国内外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2.2.3 食品制造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2.2.4 评价指标体系的讨论
        2.2.5 食品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3 竞争力评价指标建立与分析方法
    3.1 省域方便食品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1 建立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
        3.1.2 指标体系的解释
    3.2 省域方便食品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4 省域方便食品制造业竞争力评价
    4.1 数据来源说明
    4.2 数据预处理与指标筛选
        4.2.1 数据预处理
        4.2.2 指标筛选
    4.3 冀鲁豫方便食品制造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4.3.1 数据处理结果
        4.3.2 基于熵权法的冀鲁豫竞争力对比分析
5 冀鲁豫主要方便食品制造业微观对比分析
    5.1 冀鲁豫方便食品企业对比分析
        5.1.1 企业规模和数量对比分析
        5.1.2 知名企业品牌对比分析
    5.2 冀鲁豫方便食品制造业产品对比分析
        5.2.1 方便面
        5.2.2 速冻类方便食品
        5.2.3 特产类方便食品
    5.3 本章小结
6 河北省方便食品制造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6.1 河北省方便食品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2 针对河北省方便食品制造业发展存在问题的政策建议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不足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关于生物化工产业发展的基础理论及研究现状
    2.1 基础理论
        2.1.1 产业结构理论
        2.1.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1.3 创新理论
    2.2 研究现状
第三章 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3.1 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
    3.2 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
    3.3 部分地区生物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健全的国家统筹规划管理
    4.2 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
    4.3 创新能力不足
    4.4 技术人才资源短缺
    4.5 运行机制不合理
    4.6 知识产权重要性认识不足
    4.7 产业规模较小,缺乏国际竞争力
第五章 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5.1 生产要素丰富,相关产业发展潜力大
    5.2 市场需求大
    5.3 技术支撑有力
    5.4 环境和政策支持
第六章 加快生物化工产业发展的对策
    6.1 强化宏观管理与行业指导
    6.2 营造宽松政策环境,科学制定产业规划
    6.3 构建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与风险融资体系
    6.4 开展国际合作,培养核心技术队伍
    6.5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6.6 建立生物化工科技园区
    6.7 积极培育中介服务组织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中日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以产业链为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述评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文章创新点、难点及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与不足
第二章 关于产业链理论的基本概述
    2.1 产业链基本理论
        2.1.1 产业链的内涵
        2.1.2 产业链类型
        2.1.3 价值链理论
        2.1.4 供应链理论
        2.1.5 产业群聚的基本理论
    2.2 钢铁产业定义及钢铁产业链内涵
        2.2.1 钢铁产业
        2.2.2 钢铁产业链的构成内容与特征
        2.2.3 本文钢铁产业产业链研究对象的界定
    2.3 小结
第三章 中日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3.1 中日钢铁产业发展历程
        3.1.1 我国钢铁产业发展追溯
        3.1.2 日本钢铁产业发展溯源
    3.2 中日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3.2.1 国际竞争力相关指标的计算比较
        3.2.2 中日钢铁产业生产流程的比较
    3.3 小结
第四章 中日钢铁产业链上中游竞争力比较分析
    4.1 中日钢铁产业链上游的基本概况
        4.1.1 中日铁矿石资源的基本状况
        4.1.2 中日铁矿石进口量比较分析
    4.2 中日钢铁产业链中游的概况比较
        4.2.1 中日粗钢产量比较分析
        4.2.2 中日生铁产量比较分析
        4.2.3 中日钢材产量比较分析
        4.2.4 中日钢材产量结构比较分析
    4.3 案例分析
        4.3.1 鞍钢和新日铁公司的发展概况
        4.3.2 鞍钢和新日铁进口铁矿石比较
        4.3.3 鞍钢和新日铁公司联合重组比较
        4.3.4 鞍钢和新日铁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比较
        4.3.5 鞍钢和新日铁公司粗钢产量比较
    4.4 小结
第五章 中日钢铁产业链下游竞争力比较分析
    5.1 中日钢铁产业出口竞争力实证分析
        5.1.1 理论假设
        5.1.2 样本选取与变量的设定
        5.1.3 实证研究
    5.2 中日钢铁产业市场供需现状的比较分析
        5.2.1 中日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
        5.2.2 中日钢材出口量
        5.2.3 中日粗钢产量及表观消费量
        5.2.4 我国钢铁产业市场供需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对策建议
    6.1 政府层面
        6.1.1 加强立法,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6.1.2 钢材出口要防止无序竞争
        6.1.3 合理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
        6.1.4 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6.2 产业层面
        6.2.1 整合钢铁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
        6.2.2 加强钢铁工业协会的作用
        6.2.3 选择合适的产业发展模式
    6.3 企业层面
        6.3.1 加快技术进步与创新,解决高端钢材不足
        6.3.2 创新管理机制与服务理念
        6.3.3 降低我国铁矿石进口依存度的策略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7.1.2 本文研究的局限和今后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及其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产业安全理论综述
        2.1.1 产业安全理论的发展历程
        2.1.2 产业安全的内涵
        2.1.3 产业安全的特征
        2.1.4 产业安全的成因分析
        2.1.5 产业安全评价及预警方法
    2.2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第三章 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理论研究
    3.1 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现状
        3.1.1 医药制造业的界定
        3.1.2 医药制造业特点
        3.1.3 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3.1.4 我国医药制造业效率发展研究
    3.2 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相关理论
        3.2.1 医药制造业产业保护理论
        3.2.2 医药制造业产业损害理论
        3.2.3 医药制造业产业控制理论
        3.2.4 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3.3 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理论的内涵
        3.3.1 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概念
        3.3.2 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基本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影响因素
    4.1 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4.1.1 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分析框架
        4.1.2 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的“金盾”模型
    4.2 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4.2.1 政府作用
        4.2.2 生产要素
        4.2.3 市场需求
        4.2.4 产业国际竞争力
        4.2.5 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4.2.6 产业国际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指标体系构建
    5.1 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指标体系设立原则
    5.2 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5.2.1 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5.2.2 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指标体系的完善
        5.2.3 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指标分析
        5.2.3.1 医药制造业发展环境
        5.2.3.2 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5.2.3.3 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5.2.3.4 医药制造业对外依存度
        5.2.3.5 医药制造业产业控制力
    5.3 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现状分析
        5.3.1 医药制造业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5.3.1.1 医药制造业政策法律环境
        5.3.1.2 医药制造业资本要素
        5.3.1.3 医药制造业劳动力要素
        5.3.1.4 医药制造业国内市场需求分析及预测
        5.3.2 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
        5.3.3 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5.3.4 医药制造业对外依存度分析
        5.3.5 医药制造业产业控制力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可拓工程的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
    6.1 可拓学基本理论
        6.1.1 物元的基本概念
        6.1.1.1 物元的三要素
        6.1.1.2 基元及复合元
        6.1.2 可拓变换
        6.1.3 可拓集合及关联函数
        6.1.4 模糊物元理论简介
        6.1.4.1 模糊物元基本概念
        6.1.4.2 模糊物元的性质
    6.2 基于可拓工程的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模型
        6.2.1 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的可拓工程理论思路
        6.2.2 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分层可拓评价模型
        6.2.2.1 经典域和节域
        6.2.2.2 待评价物元
        6.2.2.3 权重的确定
        6.2.2.4 确定待评的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等级指标的关联度
        6.2.2.5 安全等级的评定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实证研究
    7.1 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7.1.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
        7.1.2 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7.2 具体指标值及评级标准界定
        7.2.1 可以定量的指标值和评级标准的确定
        7.2.2 定性的指标值和评级标准的确定
    7.3 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
        7.3.1 医药制造业发展环境因素的产业安全度评价
        7.3.1.1 确定医药制造业产业发展环境因素的各产业安全状态经典域
        7.3.1.2 医药制造业产业发展环境的安全等级评定
        7.3.2 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因素的产业安全度评价
        7.3.2.1 确定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因素的各产业安全状态经典域
        7.3.2.2 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安全等级评定
        7.3.3 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因素的产业安全度评价
        7.3.3.1 确定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因素的各产业安全状态经典域
        7.3.3.2 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安全等级评定
        7.3.4 医药制造业对外依存度因素的产业安全度评价
        7.3.4.1 确定医药制造业对外依存度因素的各产业安全状态经典域
        7.3.4.2 医药制造业对外依存度因素的安全等级评定
        7.3.5 医药制造业产业控制力因素的产业安全度评价
        7.3.5.1 确定医药制造业产业控制力因素的各产业安全状态经典域
        7.3.5.2 医药制造业产业控制力因素的安全等级评定
        7.3.6 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安全度综合评价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医药制造业安全度提升对策及建议
    8.1 优化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环境
        8.1.1 加大医药制造业扶持政策力度
        8.1.2 优化中国医药制造业融资环境
        8.1.3 优化中国医药制造业人才环境
        8.1.4 有效释放医药市场需求
        8.1.5 优化中国医药制造业市场环境
    8.2 提高中国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8.2.1 完善医药专利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8.2.2 重视人才,创造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8.2.3 建立药物孵化基地,提高产业发展动力
        8.2.4 原创药与仿制药结合进行创新
    8.3 提升中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8.3.1 大力发展医药制造业产业集群
        8.3.2 提高医药制造业产业集中度
        8.3.3 优先发展生物药品和中药产品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基本结论
    9.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四、要尽早开展我国制笔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采用国际标准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J]. 侯俊军,邵雅仪. 标准科学, 2021(10)
  • [2]Z公司“走出去”的税收风险研究[D]. 张雪.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Coleman “Bathtub”框架的制度环境对国际创业活动的影响研究[D]. 李海燕.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 [4]人力资本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研究[D]. 曹若楠. 山西财经大学, 2018(01)
  • [5]广西糖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龙长华. 广西大学, 2014(08)
  • [6]冀鲁豫方便食品制造业竞争力对比分析[D]. 李倩倩. 河北经贸大学, 2014(08)
  • [7]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娄选东. 长春理工大学, 2012(02)
  • [8]中日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以产业链为分析视角[D]. 景晓洋. 江南大学, 2012(04)
  • [9]中日钢铁产业出口竞争力实证分析[J]. 景晓洋,章家清. 现代商贸工业, 2011(24)
  • [10]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及其评价研究[D]. 郑宝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1)

标签:;  ;  ;  ;  ;  

要尽快开展我国制笔行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