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地区1999年常规免疫率报告及监测制度评价

百色地区1999年常规免疫率报告及监测制度评价

一、百色地区1999年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和监测系统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蒙明虑[1](2017)在《广西高中生HBV和HCV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认为目的:调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中学生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和流行特征,间接评价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对今后有关部门制定乙肝及丙肝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抽样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广西现有的14个地级市,按地理位置分布从东、南、西、北、中五个片区抽取五个代表城市,分别是:玉林(东)、南宁(南)、百色(西)、桂林(北)和柳州(中),每个城市随机抽取3所高中,抽中的高中每所再随机抽取3个班级(其中高一、高二、高三各一个班)。(2)调查方法:每个学生都要采集静脉血3ml,分离血清后置低温保存,用于检测乙肝及丙肝的相关指标,同时对每个学生进行问卷调查。(3)检测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乙肝两对半(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e抗体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和丙肝病毒的抗体(抗-HCV)。(4)统计方法:采用EpiDate3.1软件建立调查问卷数据库,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用描述统计学方法研究乙肝和丙肝在高中生中的流行特征,用X2检验来分析各阳性率在性别、民族及地区之间的差异,同时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次共调查的有效人数是2632人,相关结果如下:(1)人口学特征:2632名学生中,男女比例0.46:1,汉族占56.88%,壮族占38.72%,其他少数民族为4.41%,16岁年龄组36.36%,17岁年龄组32.79%,18岁-20岁年龄组30.85%。(2)乙肝和丙肝血清学流行现状和特征:调查发现中学生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7.29%(192/2632),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为73.67%(1939/2632),抗-HCV阳性率为0.84%(22/2632),HBsAg、HBsAb和抗-HCV阳性率在性别和民族间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性别的X2分别为3.322,0.34和0.193,民族的X2分别为1.600,0.557和3.068,p均>0.05)。HBsAg阳性率在年龄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2.025,p>0.05),而HBsAb和抗-HCV阳性率在年龄分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85.305和6.259,p均<0.05),16岁年龄组HBsAb阳性率最高,18岁-20岁年龄组最低,抗-HCV阳性率在16岁年龄组最低,18岁-20岁年龄组最高。HBsAg在地区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82,p<0.05),在百色地区最高,桂林地区最低。抗-HCV阳性率在地区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2.115和1.722,p>0.05)。乙肝疫苗接种组和未接种组间HBsAg和HBsAb阳性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71.115和32.846,p<0.05),乙肝疫苗免疫组HBsAg阳性率最低,HBsAb阳性率最高。(3)乙肝和丙肝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说明,家庭成员的肝病病史和美容史是乙肝的危险因子(OR=3.616,95%CI=2.2815.731;OR=3.057,95%CI=1.9364.828),乙肝疫苗接种史是保护因子(OR=0.076,95%CI=0.0510.111),共用牙刷和内窥镜检查史是丙肝的危险因素(OR=3.078,95%CI=1.17448.074;OR=4.182,95%CI=1.32813.170)。(4)乙肝血清学检出标志物模式:乙肝血清型结果有16种组合模式,单纯HBsAb阳性是主要模式,占64.25%,HBeAb、HBcAb均阳占17.68%,HBsAb、HBeAb均阳占5.59%,HBsAg、HBeAb、HBcAb即小三阳占2.70%,HBsAg、HBeAg、HBeAb即大三阳占1.33%。结论:广西高中生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情况仍然比较严重,是一个值得公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相关部门及学校应加强宣传病毒性肝炎的防治,特别是乙肝和丙肝的防治措施,普及健康教育知识,降低青少年乙肝和丙肝的发病率。

丁国永[2](2015)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暴雨洪涝致人群敏感性传染病发病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当前,人类活动的影响使气候与环境的变化日益加剧,全球气候异常越来越明显,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全球最大的健康威胁。在2014年APEC会议和G20峰会上,气候变化是各国关注的焦点,各国政要达成共识,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发生了改变。20世纪的观测事实说明,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各种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明显上升,其中暴雨洪涝灾害是发生最频繁的自然灾害,也是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全球洪涝灾害大约占总自然灾害的40-50%。暴雨洪涝是指长时间降水过多或区域性持续的大雨、暴雨以及局地性短时强降水引起江河洪水泛滥,冲毁堤坝、房屋、道路、桥梁,淹没农田、城镇等,引发地质灾害,造成意外死亡、疾病、财产损失和农作物减产等的一种灾害。我国是一个暴雨洪涝频发的国家,根据1950-2006年全国洪灾资料初步统计,全国平均每年受灾面积967.02万hm2,成灾面积542.55万hm2,平均成灾率为56.1%。目前,防洪减灾已成为全世界日益关注的重大问题,对暴雨洪涝进行有效科学的评估和预测是科学防灾减灾的基础,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暴雨洪涝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并针对脆弱人群提出各有侧重的卫生干预措施具有重大公共卫生意义。国内外暴雨洪涝对人类健康危害的研究显示:直接死亡、外伤、伤口感染、皮炎、传染病、中毒、低温症、呼吸系统疾病和精神障碍等是暴雨洪涝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疾病。但目前暴雨洪涝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仍缺乏强有力的流行病学证据,且由于所能收集到的数据限制,往往只着眼于一两次洪水过程所造成的人群健康影响,没能全面反映暴雨洪涝引起的人群传染病敏感疾病谱,也未深入了解暴雨洪涝对相关敏感疾病的影响程度。随着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虽然与暴雨洪涝相关的传染病大多已降到较低水平,但传染病的传染源以及传播条件依然存在,灾后疫情预防控制工作依然严峻,开展暴雨洪涝对人群传染病发病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仍然具有重大公共卫生意义。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大数据的应用,使用长时间尺度和大空间尺度的研究成为可能。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海量的气象灾害信息和人群疾病信息,重点开展三方面研究:一是识别暴雨洪涝事件相关的敏感性传染病,确定暴雨洪涝对传染病的敏感疾病谱;二是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和病例交叉设计定量评价暴雨洪涝与重点敏感性传染病的关系,确定暴雨洪涝对重点敏感性传染病的发病影响;三是基于WHO推荐的可比较风险评估框架(Framework of 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CRA),估算出重点敏感性疾病归因于暴雨洪涝事件的疾病负担。研究目的(1)识别研究区域暴雨洪涝相关敏感性传染病谱。(2)建立适合研究现场的暴雨洪涝与人群重点敏感性传染病关系的定量模型。(3)确定暴雨洪涝对重点敏感性传染病影响的滞后效应,评价暴雨洪涝对敏感性传染病的发病影响。(4)估算暴雨洪涝对重点敏感性传染病的归因疾病负担。研究方法基于暴雨洪涝发生的频率和流域分布特点,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识别敏感性传染病谱和长时间尺度评估暴雨洪涝对传染病影响程度的研究区域,选择安徽省北部作为典型一次暴雨洪涝事件研究的研究区域。本研究的传染病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法定报告传染病数据库,暴雨洪涝数据来自相关年鉴和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采用生态趋势研究识别暴雨洪涝相关敏感性传染病。首先,根据传染病的传播机制和生物学合理性,排除与暴雨洪涝无关的传染病种类。然后描述传染病的三间分布特征,剔除发病较少的病种(因在后续评价中造成结果不稳定)。根据研究现场暴雨洪涝状况选取暴露期和具有可比性的对照期,通过比较暴露期与对照期传染病的发病频率来粗筛暴雨洪涝相关敏感性传染病。最后,在控制了潜在混杂因素基础上进行多因素分析,将多因素回归模型认为有关联的传染病进行流行病原理分析,判断筛选结果的可靠性,最终确定出暴雨洪涝对传染病的敏感疾病谱。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和病例交叉设计定量评价暴雨洪涝与重点敏感性传染病的关系。首先从长时间尺度定量评价暴雨洪涝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及肺结核的关系。暴雨洪涝对AHC发病影响的评估采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暴雨洪涝与肺结核发病的定量分析采用面板数据模型。然后开展典型暴雨洪涝事件(2007年淮河流域性大洪水作为典型代表)对感染性腹泻和疟疾的发病影响。分别采用时间分层和双向对称的病例交叉设计定量评价了2007年淮河大洪水对感染性腹泻和疟疾的发病影响。采用CRA框架估算重点敏感性传染病归因于暴雨洪涝事件的疾病负担。经修饰滞后效应后,首先收集暴雨洪涝暴露效应期AHC、感染性腹泻和疟疾的病例。采用WHO推荐的直接法计算暴雨洪涝暴露效应期三种传染病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s)。基于CRA框架,计算暴雨洪涝对AHC、感染性腹泻和疟疾的潜在影响分值(Potential impact fraction,PIF)。进而估算暴雨洪涝致AHC、感染性腹泻和疟疾的归因疾病负担,即归因YLDs。研究结果(1)Wilcoxon秩和检验显示,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AHC、甲型H1N1流感、肺结核、百日咳、流行性感冒、麻疹、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 EEB)、炭疽、钩端螺旋体病和恶性疟可能是暴雨洪涝相关敏感性传染病,其最强滞后效应分别出现在1旬、2旬、6旬、0旬、7旬、9旬、0月或8旬、0旬、0月或0旬、8旬、9旬、0月或0旬、12旬、5旬和1月。(2)多因素回归模型显示暴雨洪涝相关敏感性肠道传染病为痢疾和AHC,其ORs分别为1.268(95% CI:1.072-1.500)和3.230(95% CI:1.976-5.280);相关敏感性呼吸道传染病为甲型H1N1流感、肺结核和流行性感冒,其ORs分别为1.808(95% CI:1.721-1.901)、1.200(95% CI:1.036-1.391)和2.614(95% CI:1.476-4.629);相关敏感性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为HFRS.EEB.钩端螺旋体病和恶性疟,其ORs分别为1.284(95% CI:1.104-1.493)、2.232 (95% CI:1.302-3.827)或2.334 (95% CI:1.119-4.865)、 1.138 (95% CI:1.075-1.204)和3.476 (95% CI:1.497-8.075)。(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月洪水历时天数在滞后3个月时与肺结核发病呈最强相关性(rs=0.165,p<0.05)。其他滞后效应分析显示暴雨洪涝对AHC的最强滞后效应出现在0旬(RR=1.026,p=0.014);阜阳市洪水事件对感染性腹泻的最佳滞后期为2天,而毫州市洪水事件对感染性腹泻的最佳滞后期为5天;洪水对疟疾的最强滞后效应出现在第25天,而渍害最强的滞后效应出现在第7天。(4)GAM显示暴雨洪涝致AHC发病风险的RR值为2.048(95%CI:1.075-3.903)和2.358(95% CI:1.229-4.625);面板数据模型显示月洪水历时天数与肺结核月罹患率成显着正相关关系,其发生比率比为1.395(95% CI:1.244-1.565)和1.401(95% CI:1.249-1.571);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表明阜阳市洪水事件与感染性腹泻发病有较强的关联(OR=3.175,95% CI:1.126-8.954),而毫州洪水事件对感染性腹泻的OR=6.754(95% CI:1.954-23.344)。1:3双向对称的病例交叉研究显示洪水单独作用对疟疾的发病风险比值为1.467(95%CI:1.257-1.713),渍害单独作用对疟疾的风险比值为1.879(95% CI:1.696-2.121),而洪水与渍害联合作用的风险比值为2.631(95% CI:2.341-2.956)。(5)研究现场暴雨洪涝对AHC和感染性腹泻的PIF分别为0.2033/0.2485和0.807;洪水单独作用对疟疾的PIF为31.8%,渍害单独作用对疟疾的PIF为47.3%,而洪水与渍害联合作用对疟疾的PIF为62.0%。(6)研究现场受灾人群AHC归因暴雨洪涝的YLD强度为0.0407(95% CI:0.0004-0.0827)或0.0497(95% CI:0.0106-0.0938);感染性腹泻归因于暴雨洪涝的YLD强度在阜阳为0.0081,毫州为0.0209;可归因于洪水作用、渍害作用和洪水与渍害联合作用的疟疾YLD强度分别为每天0.009、0.019和0.022。研究结论(1)广西暴雨洪涝相关敏感性传染病谱为细菌性痢疾、AHC、甲型H1N1流感、肺结核、流行性感冒、HFRS、EEB、钩端螺旋体病和疟疾(主要为恶性疟)。(2)暴雨洪涝可以导致AHC的发病增加,暴雨洪涝期间AHC的脆弱人群为儿童和青少年。(3)暴雨洪涝对肺结核在人群中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滞后3个月的洪水历时对肺结核发病影响最大。随着洪涝历时天数增加,肺结核的发病风险随之增加。(4)暴雨洪涝可以显着增加感染性腹泻的发病风险。另外,相比短时间的骤发洪水,历时较长一般洪水会加重感染性腹泻的疾病负担。暴雨洪涝期间感染性腹泻的脆弱人群为老年人和儿童。(5)洪水和渍害有利于疟疾发病的异常增高,首次阐明了农业气象灾害渍害对疟疾的发病风险。另外,渍害引起疟疾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洪水,且洪水与渍害对疟疾的联合作用呈协同趋势。暴雨洪涝期间疟疾的脆弱人群为男性、老年人和儿童。创新性(1)提出了与我国暴雨洪涝相关的敏感性传染病疾病谱。现有的研究虽然对暴雨洪涝与个别传染病进行了探讨,但是仍不清楚与我国暴雨洪涝相关的敏感性传染病疾病谱。本研究系统地开展了暴雨洪涝对传染病敏感性的筛选工作,明确了与我国广西地区暴雨洪涝相关的敏感性传染病疾病谱。(2)针对暴雨洪涝-健康特点,本研究从多区域长时间序列探讨了暴雨洪涝与传染病的关联强度。利用时间序列GAM评估了暴雨洪涝对AHC的发病影响,证实了暴雨洪涝能显着增加AHC的发病风险。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了暴雨洪涝与肺结核病发病的关系,结果证实暴雨洪涝对肺结核在人群中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3)确定了评价暴雨洪涝对人群疾病负担影响的指标及其计算。本研究对我国安徽省西北部地区暴雨洪涝与感染性腹泻进行了定量分析,首次采用了一种综合性评估方法,即利用归因YLDs评价暴雨洪涝造成的流行病学负担。从长时间尺度评估了暴雨洪涝对AHC的归因疾病负担。本研究发现虫媒传染病的流行与农业气象灾害渍害有密切关系,首次阐明了渍害对人群疟疾的归因YLDs,且洪水与渍害对疟疾的联合作用呈协同趋势。

杨海云[3](2014)在《茂名市2012年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和监测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茂名市2012年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情况,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以促进今后工作。方法用估计接种率、差值(D值)和比值(R值)评价方法,对全市6个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的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6种疫苗的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市报告完整率为100.00%(72/72),及时率为83.33%(60/72),迟报率为16.67%(12/72)。常规疫苗报告率分别为乙肝疫苗(HepB)99.78%(109 080/109 324)、卡介苗(BCG)99.81%(106 214/106 415)、脊髓灰质炎疫苗(PV)99.76%(111 036/111 303)、白百破疫苗(DPT)99.76%(108 755/109 016)、麻疹疫苗(MV)99.75%(112 240/112 517)、乙型脑炎疫苗(JE)99.77%(108 442/108 693)。常规免疫各疫苗估算接种率分别为HepB 105.05%(109 080/103 836)、BCG 102.29%(106 214/103 836)、PV 106.93%(111 036/103 836)、DPT 104.74%(108 755/103 836)、MV 108.09%(112 240/103 836)、JE 104.44%(108 442/103 836)。各常规疫苗D值分别为:HepB 5.27%、BCG 2.48%、PV 7.17%、DPT 4.97%、MV 8.34%、JE 4.67%;除BCG、DPT和JE为可信外,HepB、PV及MV均为可疑。全市各常规疫苗R1R9值为分别1.00、1.03、0.95、0.97、1.03、0.98、0.97、0.99、0.99,均为可信。结论茂名市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运行较好,报表完整性高,除少数县(市、区)出现迟报现象外,常规疫苗接种报告情况较理想。各县(市、区)监测报告接种率较高,但接种率资料可信度偏低,控制和管理好未入户儿童是提高全市儿童免疫接种率的关键。

卓家同[4](2013)在《阶梯加权法在出生率与免疫规划接种率估测中的研究与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科学、可行和实用的以各县报告出生率和报告接种率为基础评估真实接种率的方法。方法以出生人数和接种人数应一致方为高水平接种率的原理,以各县(市、区)免疫规划报告出生率与报告接种率进行分级,拟定出生率权重基数,接种率基数,接种率系数和每段平均接种率后,用公式X=a+[(b+c*d)*(Y-60)]计算阶梯加权数,以此阶梯加权数加上报告出生率作为估计出生率计算目标儿童,进而计算估计接种率,评价基层工作并敦督其改进。结果以各县(市、区)估计出生数合计的全区估计出生数得的估计出生率与自治区统计局出生率基本一致。在强有力的管理措施下,通过该法具体指导,有效地促进了基层免疫规划工作,当年及时掌握新生儿童数从2000年52万增至2008年72万,估计接种率从2000年的82%增至2008年99%,麻疹发病率从2000年12/10万下降至2009年的0.23/10万并连续5年低发。结论该法可靠,可供借鉴。

胡筱青[5](2013)在《2006-2011年广州市梅花村街麻疹流行特点及预防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2006-2011年梅花村街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和麻疹疫苗常规及强化免疫接种活动效果评价和麻疹发病特征分析,为进一步制定有效的麻疹防控措施,巩固消灭麻疹成果的目的。方法统计来自广东省免疫规划监测系统2006-2011年梅花村街麻疹病例,分析期间发病情况、人群分布、居委分布、季节性分布等。结果 2007年开始麻疹病例疫情处理和麻疹应急接种,2009年3月和2010年9月开展儿童麻疹免疫强化免疫接种,2006-2011年报告年发病率分别为30.4/10万、18.2/10万、14.1/10万、0/10万、0/10万、0/10万,逐年下降,2009-2011年实现麻疹发病率为0,实现梅花村街消灭麻疹的阶段性目标。结论疫点开展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加强学校验证入学,消灭人群免疫空白,提高人群整体免疫水平,可在短期内迅速控制麻疹疫情。

白尧勇,龙永南[6](2013)在《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与消除麻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对近年来我国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近年来麻疹控制对策进行了综述。我国麻疹的流行特征主要表现为:发病率总体上得到控制;流行周期被打破;流行强度减弱;发病模式为散发和暴发并存,以暴发为主;流行季节改变,发病高峰后移,以春季为主;发病年龄呈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形发病趋势;流动人口、免疫空白成为麻疹发病流行的主要原因。通过加强麻疹监测,加强冷链管理,提高常规免疫覆盖率,加强流动人口和计划外生育儿童管理,在薄弱地区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达到控制并最终消除麻疹的目的。

张治国[7](2008)在《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策略和措施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医疗卫生领域向来以对质量的高要求作为其显着的特征之一,卫生服务质量问题已经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在农村卫生服务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农村贫困地区,能否持续改进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更直接影响到农民卫生服务需求的满足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本研究试图在卫生Ⅷ项目/卫生Ⅷ支持性项目B1领域近十年来对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干预的实践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从理论和实践方面系统总结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的策略和措施,分析其实施效果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寻找适宜的策略和措施,为今后各级政府改进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提供借鉴依据。研究方法(1)文献查阅和内容分析法。通过检索工具获取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同时还对120篇国内有关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问题表现的相关文献资料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文献计量统计。(2)专家咨询法。通过专家咨询确定了现场调查的问卷和访谈提纲,并对调查中发现的改进策略和措施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专家咨询。(3)选题小组讨论。使用选题小组讨论分别对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合理用药的影响因素、临床诊疗规范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和使质量改进工作真正落实的有效做法3个方面进行调查。(4)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分析方法。使用算术平均数、频数、率等进行了相关的描述性统计。使用卡方检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Kendall协同系数检验等统计推断方法进行了相应的假设检验。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反馈的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数据拟合了相应的模型。(5)运筹学中的鱼刺图方法。借鉴运筹学中的鱼刺图分析方法,对相应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策略和措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研究结果通过对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的策略和措施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总结分析,得出了如下结果:(1)至今尚无统一的卫生服务质量定义,要改进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今后需进一步明确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和改进的概念框架。(2)除硬件等结构质量问题外,目前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过程质量方面,包括:医务人员素质较低导致诊疗水平低下,尤其是缺乏基本的诊断和治疗规范,医疗文书书写也缺乏规范;药物使用不合理,突出表现为抗菌药、激素和静脉输液的不合理使用上;公共卫生服务开展不足等。(3)基本药物和合理用药策略的具体措施可以从措施产生的方向分为机构内部和机构外部干预措施两个方面,也可从措施作用的方向分为能力、压力和动力三类。具体包括:①成立领导组织;②开发相关知识手册;③对医务人员保证持续性的培训和宣传教育;④将合理用药制度化;⑤建立有效的外部评价和督导机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评价和督导的重点;⑥与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等相关制度相结合,形成合力;⑦充分调动乡镇卫生院自身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推进基本药物与合理用药策略。相应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地区经济因素、医务人员因素、患方因素、医疗机构因素、宏观环境因素、药品供应因素、“以药补医”的补偿机制因素、药物信息因素、医学教育因素和不可控因素等。(4)临床诊疗规范策略的具体措施包括:①成立领导组织;②制定和推行《临床诊疗规范》;③进行各类专业培训;④规范医疗文书书写;⑤实施临床诊疗督导;⑥严格乡镇卫生院考评制度;⑦开展技术交流;⑧开展多方监督,并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影响医务人员临床诊疗规范行为的前5个因素分别是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对临床诊疗规范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医务人员的诊疗习惯、是否将医务人员的诊疗质量与绩效考核相挂钩、患者的健康意识。(5)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的反馈评价结果表明:①普遍反映最好的质量方面包括平均住院费用、住院患者治愈好转率、居民满意度。②普遍反映较好的质量方面包括健康教育可及性、五苗及时接种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平均门诊处方药品费用、诊疗合理率、医疗安全性、护士交接班规范性、法定传染病漏报率、门诊处方基本药物使用百分比、门诊抗菌药2联及以上联用处方百分比、出入院诊断符合率、设施完好性、质量评价规范性、质量改进全面性、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百分比。③普遍反映一般的质量方面包括门诊激素处方百分比、人员合理性、相对市场份额。④普遍反映较差的质量方面包括选择本院住院分娩百分比、0-7岁儿童体检率、门诊静脉输液处方百分比、医疗文书书写(特别是留观登记书写)。⑤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总体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是合理用药、质量改进规范性、诊疗质量、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设施完好程度、医疗文书书写、人员合理程度。研究结论通过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和改进应该从满足特定医学标准的程度和满足居民需要的程度两个方面来进行,但目前仍以衡量满足特定医学标准的程度为主。(2)世界各国的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及相应的改进重点不尽相同,就是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卫生服务质量的内涵也不同。针对我国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的现实情况,目前在不断改进硬件等结构质量的基础上,主要应从促进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应用和合理用药,推行基本的诊疗规范等方面入手。(3)所有干预策略和措施的最终成功均是PDCA循环的结果,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干预措施和重点。(4)《农村中心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指南》目前可有效评价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并对其质量改进起到导向作用。政策建议(1)除了对患者加强用药知识的宣教之外,改进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的药物使用状况,目前更多应该从医务人员角度入手。有两类措施对推行基本药物和合理用药比较重要,一是通过制度设计来纠正乡镇卫生院和医务人员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而不合理使用药物,另一方面,因为用药行为的改变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因此必须持续不断地加强对医务人员基本药物和合理用药知识的培训,纠正其不合理的诊疗习惯,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2)目前非常有必要就农村贫困地区的临床诊疗规范进行干预,关键在于建立国家级的乡镇卫生院基本诊断和治疗规范,也包括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大范围推广时首先需要针对各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诊疗规范,在推行过程中可采取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的方式进行;同时采取适合农村贫困地区教学的方式,推行过程中尽量多采取案例、实践等更适合成人教学的形式,提高干预措施的干预效果。(3)设计的改进策略和措施均应该系统思考,发挥合力的作用。(4)在农村卫生系统的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基层卫生部门的制度创新能力。(5)针对基层卫生服务提供者,所有改革干预措施均应围绕能力、动力和压力这“三力”角度加以综合设计。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1.研究的创新性本研究立足于卫生Ⅷ项目/卫生Ⅷ支持性项目B1领域近十年来对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的实践工作,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特别是基本药物与合理用药和临床诊疗规范两个核心方面的改进策略和措施,分析策略和措施实施效果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找出了适宜的策略和措施,为今后各级政府改进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提供了借鉴依据。本研究还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的理论模型,找出了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的关键切入点,也为政府和学者研究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的改进提供了相应参考。2.研究的不足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服务质量涵盖面非常广泛,在博士阶段不可能穷尽其所有内容和所有的核心改进策略和措施,同时卫生服务质量改进也是一个PDCA循环的过程,其核心干预点和相应的改进策略和措施也会随着我国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囿于时间、精力和经费的限制,本研究主要立足于《农村中心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指南》所评价的内容和两大核心干预策略所涉及的内容展开,虽然可以研究得相对较为详细和深入,但可能会漏掉了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中的一些关键内容,如非技术服务中的服务态度等,虽然居民满意度中有所涉及,但仍然有可能关注不够全面。因此,最好先通过文献回顾和专家咨询建立一个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和改进的概念模型,建立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核心概念的框架,明确其内涵,以使研究成果在今后更长时间内发挥作用。在后续研究中,这是应该努力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另外,本研究主要针对了我国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对于普通乡镇卫生院和更大范围内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特征和改进策略没有进行探讨,这也是需要今后不断改进和关注的一个研究不足之处。

宋立志,许青,徐爱强,王常银,肖作奎,张丽,李震,冯蕾[8](2007)在《山东省1993~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变化对消除麻疹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山东省1993~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变化,为调整免疫和监测策略,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数据,对山东省不同时期麻疹发病年龄特征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3~2006年各年麻疹年龄别发病率均以<7岁人群最高,其中<1岁人群近年来增加显着,由1993~1998年的7.68/10万增加到2005~2006年的77/10万;≥15岁人群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1993~1998、1999~2004、2005~2006年,≥15岁人群发病率分别为0.26/10万、0.31/10万、1.96/10万。1~14岁病例分别占76.63%、57.53%、29.64%,构成比呈减少趋势,而<1岁病例构成明显上升,2005、2006年分别占19.65%、26.77%。爆发病例1993~1998年主要以学龄前和学龄儿童为主,2002年后较大规模的爆发多为成人,流动务工人群麻疹爆发是经济发展较快地区成人麻疹爆发的主要人群。1999~2004年人群抗体监测显示,15~19岁、20~39岁麻疹IgG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低于其他年龄组,分别为1∶465.20和1∶426.51。结论山东省麻疹发病年龄由儿童为主逐渐向大年龄和未到免疫年龄人群转移,成人麻疹,特别是流动务工人员麻疹病例的增加给消除麻疹带来挑战,因此要达到消除麻疹目标,除要做好儿童常规免疫外,加强成人特别是流动人口麻疹监测和免疫具有重要意义。

谭吉宾,曹卫华,逄增昌,林鹏,董海英,綦斐,王少丽[9](2004)在《青岛市1990~2003年成人麻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岛市 1990~ 2 0 0 3年共报告成人麻疹 2 30例 ,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 0 30 /10万 ( 0~ 1 17/10万 )。 1997年以前 ,成人麻疹呈散发 ,而 1998年以后发病明显增加 ,1998~ 2 0 0 3年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 0 6 0 /10万 ( 0 13/10万~1 17/10万 ) ,与 1990~ 1997年的年平均报告发病率 0 0 7/10万相比 ,上升了 7 5 7倍。发病高峰在每年的 3~ 5月。 71 31%的病例为 18~ 2 4岁 ,196 9年及以后出生人群的发病危险是 196 9年以前出生人群的 19 83倍。外来人口病例占总病例的 4 8 2 6 % ,外资和民营企业的工人 (占 4 4 35 % )、大学生 ( 14 78% )、农民 ( 11 74 % )等是成人麻疹发病的重点人群。外来人口发病是青岛市成人麻疹报告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因素 ,无麻疹疫苗免疫史、免疫失败是导致成人麻疹发病增高的关键原因。

黄丽花[10](2002)在《百色地区1~4岁儿童麻疹抗体水平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对麻疹接种进行科学评测。方法 应用ELISA法对该地区 12个县 (市 )的 1161名 1~ 4岁壮族儿童进行麻疹抗体水平调查。结果 麻疹抗体阳性率 80 .0 2 % ,保护率 49.96%。女性与男性麻疹抗体保护率差异有高度显着性 ,χ2 =8.2 9,P <0 .0 1;不同县 (市 )儿童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差异均有高度显着性 ,P <0 .0 1。结论 加强麻疹强化免疫是提高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及保护率的关键。

二、百色地区1999年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和监测系统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百色地区1999年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和监测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高中生HBV和HCV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气候变化背景下暴雨洪涝致人群敏感性传染病发病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识别暴雨洪涝相关敏感性传染病疾病谱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区域
        2. 数据来源
        3.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4. 质量控制
    三、结果
        1. 传染病描述性分析
        2. 暴雨洪涝描述性分析
        3. 传染病粗筛结果
        4. 主成分分析
        5. 多因素分析
    四、讨论
第二部分:定量评价暴雨洪涝对敏感性传染病的发病影响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1. 研究现场
        2. 资料来源
        3.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4. 质量控制
    三、结果
        1. 长时间尺度定量评估结果
        2. 典型暴雨洪涝事件定量评估结果
    四、讨论
        1. 暴雨洪涝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2. 暴雨洪涝与肺结核
        3. 暴雨洪涝与感染性腹泻
        4. 暴雨洪涝与疟疾
第三部分:估算暴雨洪涝对敏感性传染病的归因疾病负担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1. 研究现场
        2.资料收藏
        3. 研究设计
        4. 质量控制
    三、结果
        1. 暴雨洪涝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研究结果
        2. 暴雨洪涝与感染性腹泻的研究结果
        3. 暴雨洪涝与疟疾的研究结果
    四、讨论
        1. 暴雨洪涝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2. 暴雨洪涝与感染性腹泻
        3. 暴雨洪涝与疟疾
结论
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附英文论文两篇

(3)茂名市2012年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和监测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阶梯加权法在出生率与免疫规划接种率估测中的研究与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原理与原则
    1.3 上报出生率与接种率分级与有关系数
    1.4 出生率纠正加权数计算与接种率评估
2 结果
    2.1 阶梯加权法在出生率与接种率估测权数
    2.2 阶梯加权法对出生率与接种率估测与验证
    2.3 阶梯加权法在出生率与接种率估测中的应用与效果
3 讨论

(6)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与消除麻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1.1 麻疹发病概况
    1.2 流行季节
    1.3 流行周期
    1.4 人群分布
    1.5 流行因素
        1.5.1 免疫薄弱
        1.5.2 冷链及疫苗效价
        1.5.3 流动人口
2 消除麻疹对策
    2.1 免疫接种策略
        2.1.1 加强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免疫接种
        2.1.2 提高常规免疫覆盖率
        2.1.3 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
        2.1.4 应急接种
        2.1.5 加强流动人口和计划外生育儿童管理
        2.1.6 加强冷链管理, 保证疫苗效价, 加强培训提高接种质量
        2.1.7 提高育龄妇女麻疹抗体水平
    2.2 加强麻疹监测
        2.2.1 建立麻疹监测系统
        2.2.2 开展麻疹血清学监测
        2.2.3 加强病毒学监测

(7)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策略和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研究内容
资料来源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结果与分析
    1. 卫生服务质量及质量改进理论分析
        1.1 卫生服务质量概念框架分析
        1.2 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和改进理论与实践
        1.3 本研究的假设和构想
    2. 基本药物与合理用药策略
        2.1 概述
        2.2 措施与效果
        2.3 改进措施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
    3. 临床诊疗规范策略
        3.1 概述
        3.2 措施与效果
        3.3 改进措施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
    4. 卫生服务质量改进模型分析
        4.1 卫生服务质量特征分析
        4.2 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讨论与建议
    一、质量改进策略的经验与启示
    二、其它相关经验与启示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1. 研究的创新性
    2. 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附件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编着作目录)
附件2(调查表)

(8)山东省1993~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变化对消除麻疹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爆发定义
    3 统计分析
结 果
    1 发病概况
    2 不同年份麻疹病例年龄分析
        2.1 不同年份麻疹年龄别发病率
        2.2 不同年份麻疹病例年龄构成
        2.3 不同地区麻疹发病年龄构成
        2.4 麻疹爆发病例年龄构成
    3 麻疹病例免疫史与人群估算免疫接种率
    4 1999~2004年不同年龄人群麻疹抗体水平
讨 论

(10)百色地区1~4岁儿童麻疹抗体水平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试剂与方法
    1.3 结果与判定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性别儿童麻疹抗体水平
    2.2 不同年龄儿童麻疹抗体水平
    2.3 不同县 (市) 儿童麻疹抗体水平
3 讨论

四、百色地区1999年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和监测系统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高中生HBV和HCV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D]. 蒙明虑.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1)
  • [2]气候变化背景下暴雨洪涝致人群敏感性传染病发病影响的研究[D]. 丁国永. 山东大学, 2015(01)
  • [3]茂名市2012年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和监测系统评价[J]. 杨海云. 华南预防医学, 2014(01)
  • [4]阶梯加权法在出生率与免疫规划接种率估测中的研究与初步应用[J]. 卓家同. 应用预防医学, 2013(05)
  • [5]2006-2011年广州市梅花村街麻疹流行特点及预防效果[J]. 胡筱青.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3(02)
  • [6]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与消除麻诊对策[J]. 白尧勇,龙永南.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3(01)
  • [7]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改进策略和措施研究[D]. 张治国. 华中科技大学, 2008(12)
  • [8]山东省1993~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变化对消除麻疹的影响分析[J]. 宋立志,许青,徐爱强,王常银,肖作奎,张丽,李震,冯蕾. 中国计划免疫, 2007(04)
  • [9]青岛市1990~2003年成人麻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谭吉宾,曹卫华,逄增昌,林鹏,董海英,綦斐,王少丽. 中国计划免疫, 2004(04)
  • [10]百色地区1~4岁儿童麻疹抗体水平调查分析[J]. 黄丽花.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2(05)

标签:;  ;  ;  ;  ;  

百色地区1999年常规免疫率报告及监测制度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