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与制度创新分析

杨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与制度创新分析

一、杨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与制度创新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昭[1](2021)在《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集约技术的扩散与采用研究 ——以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为例》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长期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农业快速增长累积下来的问题和矛盾相继凸显,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可持续集约技术以其有效结合农业生产收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特性受到了学者和决策者的广泛关注。可持续集约技术的扩散和采用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据此,本文从空间分析和行为分析相结合的视角出发,系统研究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集约技术扩散和采用问题,致力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首先,借鉴经济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和农业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构建了可持续集约技术扩散与采用系统和分析框架;其次,构建了杨凌农业科技园区苹果矮砧技术扩散和采用系统,并进行了分析验证;第三,从空间视角研究了异质环境下苹果矮砧技术的空间扩散规律,从行为视角分析了新型经营主体苹果矮砧技术采用的机理;最后,基于空间扩散规律和新型经营主体采用行为机理的揭示,提出了提升可持续集约技术扩散和采用效率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农业可持续集约技术扩散与采用系统和分析框架构建。基于经济地理学的空间扩散理论和农业经济学的农户行为理论,构建了以农业科技园区为扩散源,以可持续集约技术为代表,以新型经营主体为技术采用者,以特定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为支撑,以技术“势差”为动力,以信息和物资的流通为条件的可持续集约技术扩散与采用系统。在此基础上,构建融合技术扩散和采用的分析框架,在对扩散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引入非均质空间扩散方程研究空间扩散规律;将新型经营主体苹果矮砧技术采用看成是“技术信息获取—采用意愿形成—做出采用决策”的行为过程,并对这一行为过程进行深入分析。(2)杨凌农业科技园区苹果矮砧技术扩散与采用系统构建与验证。构建以杨凌农业科技园区为技术扩散源,以苹果矮砧技术为可持续集约技术典型代表,以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为技术扩散区域,以新型经营主体为技术采用者的扩散与采用系统。通过识别新型经营主体技术来源、偏好及其与杨凌农业科技园区技术信息联系,分析技术信息联系对技术信息获取和技术采用的影响,验证了杨凌农业科技园区苹果矮砧技术扩散与采用系统的现实存在。(3)揭示了异质环境下杨凌农业科技园区苹果矮砧技术的空间扩散规律。基于扩散环境评价,引入非均质空间扩散方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的技术扩散环境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主要由气候、地形、外部交通联系等结构性因素造成;园区苹果矮砧技术在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表现出以扩展扩散为主、带状扩散和等级扩散为辅的空间扩散规律;在扩散环境质量不变的情况下,技术扩散概率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降低,扩散表现出较强的距离衰减效应;扩散概率的衰减程度随着扩散环境质量的提升而降低,改善扩散环境可以削弱距离的衰减效应。(4)基于理性小农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建立了新型经营主体苹果矮砧技术信息获取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利用Tobit模型和CLAD模型检验了推广服务、社会网络、技术来源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技术信息获取的影响。结果表明,推广强度、推广质量和与技术信息联系强度均有显着正向影响;社会网络规模和弱社会联系有显着促作用,社会网络密度和强社会联系有显着抑制作用;公共推广来源和大众媒体来源有显着正向影响,社会网络和私人推广来源的影响不显着;教育和信贷获取有显着促进作用,负责人年龄、资源禀赋和经营规模的影响并不显着。(5)整合技术—组织—环境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构建了新型经营主体苹果矮砧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技术、组织和环境因素对技术采用意愿和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路径和作用大小。结果表明:影响苹果矮砧技术采用的所有因素中,区域农业生态条件差异对采用意愿和采用决策的影响程度最大;相对优势、感知障碍和农技推广服务对采用意愿和采用决策均有显着影响,但在采用意愿阶段的作用小于采用决策阶段;管理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对采用意愿都没有影响,而对采用决策则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组织规模对采用意愿和采用决策均没有影响;采用意愿对采用决策有显着正向影响。(6)基于空间扩散规律和技术采用行为机理研究结果,从技术扩散路径优化和技术采用行为干预两方面提出了提升可持续集约技术扩散与采用效率的对策建议。技术扩散路径优化方面:要通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提升信息获取的便利性等方式改善技术扩散环境;要注重等级效应发生的区域,通过在此类区域建设实验示范站等方式扩大农业科技园区的辐射带动范围;要关注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区域,通过提升交通可达性促进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的均衡发展。技术采用行为干预方面:要实施以经营者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推广策略;建立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中介的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模式;要重视可持续集约技术在所推广区域的适宜性;要针对潜在采用者制定有针对性技术推广方案。

张亚明[2](2021)在《县级科技职能部门在农业发展中的职能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实现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就必须依靠科技力量的支撑。科技不仅可以帮助农业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境遇,培养拥有高技术水平、高科技素养的职业农民,还可以催生出符合生态发展理念、具有高科技水平的农业产业链。然而,农业科技发展因其公共效应不足很难成为农业产业化的推动力。因此,迫切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发挥积极作用。政府通过科技职能部门发挥宏观导向作用,尤其是县级科技部门直接面向基层,实施科技政策,能够推动科技力量满足农业发展的各类科技需求。从政府职能理论出发,全面分析县级科技职能部门作用和价值,探讨政府科技职能发挥、公共政策实施等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思路,对于科技职能部门优化结构、再造流程必能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陕西省Y市B区科技部门的农业科技职能发挥和发展现状为实践案例,对比分析同类型、同级别农业科技部门职能经验,指出县级科技部门在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职能创新的建议,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科技部门创新科技职能,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

李杏林[3](2021)在《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开始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方式转变、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新时期。自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布局以来,学术界对经济建设、城乡协调发展作了进一步研究,但从微观层面多角度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尚且不多,对特定区域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不足。本文以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为例,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县域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研究框架和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农业一直是江西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本论文通过欠发达省份江西省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案例,探讨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和阶段成效,剖析井冈山农业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互动的关系,为吉安市县域创新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并为其他欠发达地区提供学习和参考。本文借助创新驱动发展等有关理论和国内一流农业科技园发展经验,将在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延伸到一个更具有操作性的阶段。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分析法、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发现其在发展中由于农业发展基础薄弱、人才引进遇到瓶颈、创新成果辐射较小、政策环境支持不够等原因,目前仍存在农业科技产业化相对滞后、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创新驱动后劲较乏力等问题,最后提出了优化区间整体要素,完善农业创新体系、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完善产业链条,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优化政策发展环境,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等对策建议。

吴圣[4](2021)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现代科技创新。2001年,为了追赶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导下,由科技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等六部门启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以来,就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一号文件先后9次对园区工作做出部署。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取得巨大成就,然而也存在着要素集聚不足、创新水平不高、示范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园区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构建配套的政策支撑体系,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各类型园区研究中,现有文献对政府协作问题缺乏关注,虽然众多学者已经肯定了政府在园区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但对政府部门的内部机理研究存在不足。一方面,大多数学者都将政府视作为一个主体或基本单元,抽象掉了政府内部的互动关系,没有关注到政府内部协作关系对园区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政府协作研究很少涉及园区领域,理论界关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内部运行缺乏关注,对存在的协作问题也未能给出有效的解决对策。结合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需要,论文探索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政府部门运行的内在机理,以更好地发挥园区建设中的政府作用,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首先,论文根据园区建设中的政府组织结构,将政府协作组织系统分为宏微观两个层面,其中宏观层面为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协作,微观层面为地方政府的内部协作。其次,论文分别从两个层面分析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重点包括协作动因、协作机制,以及协作存在的问题。再次,根据园区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分析政府协作问题对园区发展的影响。最后,结合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经验,提出政府协作优化提升的路径及对策建议。论文研究发现:第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各级政府以及各部门的分工协作体系。在宏观层面,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分工协作机制;在微观层面,地方政府普遍构建了县市协作机制和跨部门协作机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形成了一个协作组织系统,这个协作体系的运行情况,决定了政府在园区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从影响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效果。第二,政府协作对促进园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还存在许多不足。首先,中央、省级和地方存在协作制度不完善、协作能力缺乏、协作行动不足,使得园区建设缺乏配套的政策体系,未能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其次,县市协作过多依赖于双方对园区建设的重视和积极性,如果双方缺乏共识,县市协作将受到阻碍;再次,地方跨部门协作存在议事协调机构虚设、地方官员协调和支持不足、管理体制不完善、协作资源匮乏等问题。第三,激励失灵是地方政府园区建设行动不足的重要原因,而激励缺失的根源来自于多个方面。由于园区经济效益较低、城乡发展和工农收益差距较大,加上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激励和监管不足,园区建设未能对地方政府形成了足够的激励。地方政府在园区建设中的动力不足,对园区建设的重视和支持较少,不利于县市协作和跨部门协作推动园区建设。第四,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存在权威依赖,地方党政领导在地方跨部门部协作中起关键作用。根据地方党政领导在协作中的作用,可以将单一政府建设园区的跨部门协作分为强治理模式和弱治理模式。根据县市党政领导在协作中的作用,可以将在县市共建园区的跨部门协作分为块块带着条条做、县级带着市局做、市级推着县级做、条条求着块块做四种模式。第五,政府协作不足会影响政府职能作用发挥,从而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由于园区的自身特征、政府职能分散化的体制设置、园区所处的特殊环境,园区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政府协作不足是政府效率不高和职能作用不明显的一种表现,影响园区建设中的政府作用发挥,从而影响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本文得出以下启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政府内部的相互协作决定了园区建设中政府整体作用的发挥。园区的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相互协作予以推动,为园区提供配套的、完整的、系统的政策支持。针对当前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政府协作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强园区宏观管理创新,对地方政府进行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构建“央省地”协调互补的政策体系;明晰县市在园区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引导地方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形成了各部门协同推动园区建设的良好局面。

杨茹[5](2019)在《杨陵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编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9月中共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随后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支撑政策等推动战略实施,自此我国“三农”发展建设被推上新高度。而次年9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正式出台,省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及地市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逐步展开编制并发布实施,作为国家政策落地实施基层单位——县级政府1,在我国现阶段行政体制下如何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落地实施,亟待破题。而杨陵区为我国首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唯一辖区,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背景、地方发展诉求及国家、省赋予该区乡村振兴新任务、新使命的推动下,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编制及实施尤为迫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执行即政策在行政体制中的运行过程,行政体制决定政策执行路径及有效性。研究首先对国家《规划》进行基本认知,明确其内容、要点、内涵和特征。其次,通过县级政府行政体制特征解读,明确现阶段行政体制下县级政府执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核心在于:结合地方现实及发展建设目标,全面贯彻落实《规划》内容要求,对全域乡村振兴进行综合部署,并强化政策空间属性将政策要求系统转化为辖区内具体行政管理事务,由县委领导相关部门统筹推动。而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本文指出县级政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推动可构建“综合部署+空间指引+实施机制”的规划编制内容体系。继而以杨陵区为例,展开该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编制研究,对其行政体制特征及地方发展现实进行剖析,并结合国家、陕西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内容要求,构建“政策性规划+空间性规划+实施机制”的地方规划编制内容体系,同时将规划内容进行展开。政策性规划综合部署地方乡村振兴,体现政策执行的系统贯彻,空间性规划为强化政策要求在地方落地的抓手,实施机制则明确规划执行模式、优化规划执行手段进而促进政策性规划和空间性规划的落实。研究认为:明晰现阶段行政体制下县级政府执行《规划》特征,是地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编制展开的前提。而基于现阶段地方政府行政体制特征,杨陵区政府执行国家《规划》,构建《杨陵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政策性规划+空间性规划+实施机制的规划编制内容体系,一方面系统贯彻国家、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整体内容要求,对地方乡村振兴进行综合部署,另一方面政策性规划与空间性规划相互配合,对全域乡村振兴定目标、定性、定量、定位、定序、定权责,从而强化《规划》在地方的落地可实施性。而公众参与路径强化、政府部门协作模式创新、规划动态管理手段提升等实施机制建议则可进一步促进规划实施。此外,《杨陵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内容编制紧紧围绕推动杨陵区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标杆区的目标进行制定,对当前该区三农发展建设问题进行系统应对。其解决三农发展建设问题的思路及方式方法对于我国依托农业发展县市具有一定参考借鉴的价值。

白瑶[6](2019)在《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践表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研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不仅可以提升我国农业推广水平和农业产出效率,而且可以深化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模式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现有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模式研究,大多都是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的,现实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模式又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故本研究从区域性出发,全面系统地分析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存在问题和原因,试图提炼出具有杨凌示范区特色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为有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论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内涵、意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存在问题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研究进展,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性质、分类及转化特点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其次通过访谈法和调查问卷法等研究了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等。以转化主体为标准,将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合作社主导型以及高校主导型四种,通过典型案例对每种模式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方法分析每种模式凸显的优势和劣势,重点分析每种模式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以及各个模式优劣势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供给需求不易一致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公益性与商业性矛盾,最后从多个角度提出每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优化策略。研究发现,杨凌示范区的不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运行机制各不相同,每一种模式都有显着的优势和劣势。对政府主导模式而言,其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主要表现在,政府作为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宏观政策制定、项目管理、资金扶持等资源配置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简而言之,一是主体力量高于其他模式;二是组织管理能力相对较强,也高于其他模式;三是在转化普及的辐射面积上的优势也相对高于其他模式;四是政府主导模式在资金供给方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也明显高于其他模式。对企业主导模式而言,企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很明显的市场导向特征。主要表现在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在对市场形势把握、产业链建设上具有绝对优势。具体表现为,一是企业推广队伍的推广效率明显高于其他模式;二是企业推广队伍的积极主动性明显高于其他模式;三是资金使用的灵活性高于其他模式;四是市场敏感度明显高于其他模式。对合作社主导模式而言,合作社作为农户组成的利益联盟,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以农户需求为导向,其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转化队伍推广效率较高,优于政府主导模式;二是转化队伍推广积极性较高,优于政府主导模式。对高校主导模式而言,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以科技为导向,其作为专家学者的聚集地,在研发力量以及对科技成果的了解上具有绝对优势。简而言之,高校主导模式的优势一是研发力量高于其他模式;二是推广队伍的专业性高于其他模式;三是资金稳定性较好;四是资金使用的灵活性较高。

马江生[7](2010)在《对杨凌发展成就与发展模式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一、杨凌发展成就及原因杨凌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和飞跃发展的过程。十二三年前这里是一个方圆不足4平方千米的乡村小镇,环境较差,贫穷落后。但是,杨凌具有发展的潜力,1997年7月示范区成立时,这里有10家农业科教单位,包括两所大学、五个研究

康继乐[8](2008)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业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目前我国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面对资源和资金的不足,人口素质较低的状况,如何建设现代农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本文在运用现代农业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杨凌示范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示范区成立以来杨凌农业发展模式的优势及实施效果,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角度入手,构建杨凌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为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农业发展新思路。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阐述了本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相关研究的国内外动态,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论文的结构及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现代农业相关理论概述。主要概述了现代农业的概念与特征、发展阶段及主要模式。第三章:杨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背景、特征及实施效果。主要分析了“杨凌模式”的产生背景、特征及实施效果。第四章:杨凌农业发展模式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从杨凌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入手,得出杨凌现代农业模式的主要优势有体制优势、科教优势及产业优势等。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认为杨凌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期,有些指标达到现代化初级阶段标准,有些指标还远达不到标准。最后指出杨凌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统一规划、特色不突出、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等。第五章:杨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总体构想。本章根据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修改土地承包权从30年延长到70年,所以,并可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等地区的一些经验,提出了杨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总体构想,加快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等。概述了杨凌农业发展模式的指导思想、构建原则、总体战略和运行机制。第六章:结论及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创新农村经营机制、创新农业发展新模式、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第七章:结论。

刘笑明[9](2008)在《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研究 ——以杨凌农业示范区为例》文中认为农业科技园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如何利用这一载体,实现其技术创新的快速扩散,从而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更快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命题。在对农业技术扩散研究进行详尽回顾与梳理后认为: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的研究存在着大片空白。以此为基础,汲取经济地理学、农业经济学等学科经典理论的精华,提出了基于地理学视角的园区技术扩散研究的基础理论和主要方向,并从五个方面对园区技术扩散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作者将园区技术的扩散看作是一个复杂系统,解析了这一系统的特征、机理及主要组成部分的特征与功能;将园区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区分为技术、农户、辐射区三个方面;认为后二者的综合与集成构成了园区辐射区扩散环境,并提出了扩散环境评价的意义与思路;作者认为技术扩散源于系统内各方主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扩散过程必然受到驱动力和阻碍力的双重作用,并根据主要推动力的不同将园区技术扩散机制分为市场、政府与联合驱动三种类型;最后,在对技术扩散空间效应分析的基础上,将园区技术扩散方式划分为扩展、等级和位移扩散三种类型。论文以杨凌示范区为对象,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分析、相关分析、层次分析法以及断裂点公式、probit模型、s型曲线模型等多种技术手段对示范区技术扩散的系统构成、影响因素、扩散环境、典型技术的扩散规律、不同空间尺度下的技术扩散特征等进行了追踪调查与实证分析。以距离为影响因子的实证研究发现:示范区直接的扩散半径大约在40km左右,这与其地位和预期的作用不符。以关中地区为例的扩散环境定量化评价结果显示:关中地区各市农业技术扩散环境总体欠佳(除杨凌),各个因子的贡献程度各不相同。对不同类型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的结果证实:经营性技术、公益性技术扩散的主要驱动力分别为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其中公益性技术扩散的强度和方向与政府的意愿和计划密切相关;而中间型技术的扩散则受到市场和政府两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对不同尺度下扩散规律的定量化研究表明:技术空间维的扩散轨迹呈现出从创新源—扩散源—采用者的过程;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影响扩散过程的主要因子及扩散方式各不相同:宏观尺度下主要影响因子为规模,扩散方式以等级扩散和位移扩散为主;中观尺度下主要影响因子为距离,扩散方式以位移扩散和扩展扩散为主;微观尺度下主要影响因子为农户自身因素,扩散方式以扩展扩散为主。作者根据扩散方式及特征的不同,将示范区技术扩散归纳为五种不同的具有普适性的模式。最后,基于对园区技术扩散存在问题的诊断,提出了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结合、多元化主体参与、强化农民培训、改善辐射区环境等技术扩散优化的主要路径。本研究的创新性在于从地理学角度对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问题的审视、对扩散空间维的关注以及研究中定量化方法的使用。研究结果对于理论探索的深入及园区技术推广工作的改进均具有积极意义。

马江涛[10](2008)在《杨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指在既定的区域宏观环境约束下,由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在推广动机的导引下运用的有关推广方式、方法和措施等的总和,其特点是适合不同的地区重复应用。科学有效的推广模式是保证农业推广效率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构建一个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有效运作并把技术顺利传输到生产、应用于实际的推广体系,就必须构造和建设与一定时空特点相符合的技术推广模式。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拥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教学科研单位,科技力量雄厚。杨凌建区十多年来,在大量科技成果的推广过程中,总结概括出多种高效率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其中部分模式已经成功地推广应用到我国其他地区,有些仍在探讨摸索阶段。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基础上,通过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所和杨陵区各乡镇的实地调查,及对调查数据资料的分析,归纳、总结了杨凌示范区的农业推广模式和运行机制,初步探讨了杨凌农业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主要结果如下:1.在“‘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队伍为骨干’,对农户以‘教育培训’为主,以‘咨询’为辅”思想指导下,杨凌建立了多种成功的农业推广模式,主要有项目推广模式、农高会模式、乾兴模式、校村共建模式、科技示范基地模式、科技培训模式、科技示范户模式、专家咨询服务模式等。这些模式各有特点,共同构成特有的新型杨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2.分析、探讨了杨凌农业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①农业产业战略定位欠妥,现有农业示范项目技术含量低;②大学推广教育与杨凌近郊农村推广未能一体化,二者脱节;③推广主体多元化,但新生力量尚弱;④传统体制限制,模式运作宏观环境欠佳;⑤推广模式多样化,但传统推广失效,整体效率有待提高;⑥农业信息网络不健全,农业推广渠道不畅。3.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的改进建议为:①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推广体系;②实行分类推广,建立一个分工明确、竞争有序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③加强各推广体系之间的协作与联系;④加快体制创新,优化农业推广的宏观环境;⑤结合农业技术特点,合理分工协作,整合推广模式;⑥不断学习并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推广的成功模式;⑦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及陕西省大力支持。本论文研究明确了杨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现状、特点及其不足,对杨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及其在全国的推广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杨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与制度创新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杨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与制度创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集约技术的扩散与采用研究 ——以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回顾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可持续集约技术
        2.1.2 苹果矮砧技术
        2.1.3 农业技术扩散
        2.1.4 农业技术采用
        2.1.5 农业科技园区
        2.1.6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2 理论基础
        2.2.1 空间扩散理论
        2.2.2 行为地理学理论
        2.2.3 社会网络理论
        2.2.4 农户行为理论
    2.3 文献回顾与研究评述
        2.3.1 农业技术扩散研究
        2.3.2 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研究
        2.3.3 文献评述
    2.4 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
        2.4.1 技术扩散与采用系统构建
        2.4.2 分析框架
第三章 研究区选择与数据分析
    3.1 研究对象及研究区选择
        3.1.1 杨凌农业科技园区
        3.1.2 杨凌农业科技园区主推技术
        3.1.3 苹果矮砧技术—典型可持续集约技术
        3.1.4 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
        3.1.5 苹果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情况
    3.2 实地调研及数据获取
        3.2.1 调研安排
        3.2.2 调研内容
        3.2.3 空间及统计数据收集
    3.3 数据分析
        3.3.1 样本特征分析
        3.3.2 新型经营主体苹果矮砧技术来源及偏好
        3.3.3 技术来源和技术信息获取相关性分析
        3.3.4 技术信息联系和技术信息获取相关性分析
        3.3.5 技术信息联系和技术采用的相关性
        3.3.6 技术信息获取和技术采用的相关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杨凌农业科技园区苹果矮砧技术空间扩散
    4.1 技术扩散环境评价及HSDM参数确定
        4.1.1 扩散环境质量评价
        4.1.2 HSDM应用于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的思路
        4.1.3 HSDM应用于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参数的确定
    4.2 技术扩散环境空间分布特征及技术扩散规律
        4.2.1 技术扩散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
        4.2.2 技术的空间扩散规律
        4.2.3 扩散概率和扩散环境的相互关系
    4.3 扩散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经营主体苹果矮砧技术信息获取
    5.1 技术信息获取的理论分析与假设
        5.1.1 推广服务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5.1.2 社会网络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5.2 技术信息获取影响分析的方法和变量
        5.2.1 技术信息获取影响分析的计量模型
        5.2.2 技术信息获取影响分析的变量界定
    5.3 公共推广服务、社会网络和技术信息获取相关性分析
        5.3.1 公共推广服务与技术信息获取的相关性
        5.3.2 社会网络与技术信息获取的相关性
    5.4 技术信息获取的影响因素
        5.4.1 影响因子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5.4.2 模型结果对比
        5.4.3 公共推广服务的影响分析
        5.4.4 社会网络的影响分析
        5.4.5 技术来源的影响分析
        5.4.6 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型经营主体苹果矮砧技术采用
    6.1 技术采用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6.1.1 技术背景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6.1.2 组织背景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6.1.3 环境背景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6.1.4 采用意愿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6.2 影响因素分析的方法和变量
        6.2.1 影响因素分析的计量模型
        6.2.2 影响因素分析的变量选取
    6.3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与分析
        6.3.1 结构方程模型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6.3.2 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性检验
    6.4 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6.4.1 技术属性的影响分析
        6.4.2 组织特征的影响分析
        6.4.3 自然和政策环境的影响分析
        6.4.4 采用意愿的影响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策与建议
    7.1 技术扩散路径优化
        7.1.1 改善技术扩散环境
        7.1.2 加强技术扩散网络节点建设
        7.1.3 提高技术扩散滞后地区的交通可达性
    7.2 技术采用行为干预
        7.2.1 实施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扩散策略
        7.2.2 建立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中介的园区技术扩散模式
        7.2.3 重视可持续集约技术扩散的区域适宜性
        7.2.4 制定针对性的技术扩散方案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县级科技职能部门在农业发展中的职能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相关理论基础
    (一)现代农业
    (二)政府职能与科技职能理论
    (三)公共政策理论
    (四)农业科技政策理论
二、科技职能部门发展历程及陕西省Y市B区农业科技职能分析
    (一)我国县级科技职能部门的发展历程
        1.创建与初步发展时期(1958-1966 年)
        2.解体与发展停滞时期(1966-1976 年)
        3.恢复与较快发展时期(1976-1985 年)
        4.改革与迅速发展时期(1985 年-今)
    (二)陕西省Y市B区农业科技职能分析
        1.陕西省Y市B区政府科技管理系统机构设置历史沿革
        2.陕西省Y市B区农业科技政策体系
        3.陕西省Y市B区农业科技政策落实
        4.陕西省Y市B区农业科技公共服务
    (三)陕西省Y市B区农业科技发展及管理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陕西省Y市B区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2.陕西省Y市B区农业科技管理职能存在的问题
        3.存在的原因分析
三、科技部门在农业发展中的职能发挥经验借鉴及启示
    (一)杨凌示范区科技职能发挥经验借鉴
        1.杨凌示范区科技职能
        2.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发展特点
        3.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发展职能发挥启示
    (二)其他农业发达地方科技发展职能发挥启示
        1.江西省南丰县科技职能经验借鉴
        2.重庆市丰都县科技特派员经验借鉴
四、推动县级科技职能部门职能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科技管理职能理念,推动农业经济与科技融合发展
    (二)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三)完善农业科技政策体系
        1.科学制定地方农业科技发展规划
        2.创新科技计划项目组织管理
        3.健全科技创新的保护法律体系
        4.强化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和培养
    (四)推进农业科技政策落实
        1.创新科技风险控制的政策体系建设
        2.加大科研资金投入,注重科技与金融结合
        3.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五)保障农业科技公共服务
        1.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2.稳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
        3.探索互联网+农业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县域经济
        2.1.2 创新驱动发展
        2.1.3 国家农业科技园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发展理论
        2.2.2 梯度推进理论
        2.2.3 科技创新理论
3.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3.1 井冈山农业科技园的基本情况
    3.2 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对吉安市经济发展的贡献
        3.2.1 促进吉安市整体经济发展
        3.2.2 增强吉安市自主创新能力
        3.2.3 形成吉安市创新经济格局
    3.3 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3.3.1 创新建立高效服务的行政体制,精准定位发展目标
        3.3.2 创新建立运行机制和投入机制,实现高效稳健运营
        3.3.3 .创新建立示范引领的推广机制,加强推广宣传作用
        3.3.4 积极培育人才做好科研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4 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效
        3.4.1 培育本土现代化农业人才,提高农艺技术水平
        3.4.2 精准对接贫困乡村扶贫,技术推广到户
        3.4.3 促进新型农业产业集成化,打造产业链
        3.4.4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园区影响力不断扩大
4 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4.1.1 农业科技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4.1.2 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
        4.1.3 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研合作实效性不明显
        4.1.4 创新驱动后劲较乏力,科研投入缓慢
    4.2 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问题的原因
        4.2.1 农业发展基础薄弱
        4.2.2 人才引进遇到瓶颈
        4.2.3 创新成果辐射面较小
        4.2.4 政策环境支持不够
5 国内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5.1 资源全球化——山东寿光模式
    5.2 深耕产业链——广西百色模式
    5.3 扩大示范引领效应——陕西杨凌模式
    5.4 对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6 促进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6.1 建立完善产业链条,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6.2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6.3 优化区间整体要素,完善农业创新体系
    6.4 优化政策发展环境,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研提纲
致谢

(4)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农业科技园区研究现状
        1.3.2 政府协作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目标、思路及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数据来源
    1.8 创新点
    1.9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本研究的基本概念
        2.1.1 政府协作相关概念
        2.1.2 农业科技园区相关概念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政府行为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3 协作公共管理理论
        2.2.4 创新系统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情况
    3.1 世界各国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情况
    3.2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
        3.2.1 地方自主探索阶段(80 年代末—2000年)
        3.2.2 中央引导下的规范建设阶段(2001—2009年)
        3.2.3 全面创新探索阶段(2010—2016年)
        3.2.4 提质升级发展阶段(2017 年—至今)
    3.3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现状
        3.3.1 园区数量和空间分布
        3.3.2 园区的产业分布情况
    3.4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目标、功能及管理制度
        3.4.1 园区的建设目标和主要功能
        3.4.2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制度
    3.5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部门
        3.5.1 园区建设的政府组织架构
        3.5.2 宏微观视角下的园区建设政府协作框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协作
    4.1 央省地协作动因和责任分工
        4.1.1 央省地协作的动力机制
        4.1.2 政府纵向协作的责任分工
    4.2 协作治理框架下园区建设央省地协作机制
        4.2.1 理论与方法
        4.2.2 央省地协作分析
        4.2.3 协作存在的问题
    4.3 地方政府的协作行为分析
        4.3.1 园区建设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4.3.2 地方政府协作行动不足的原因分析
        4.3.3 实证案例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地方政府的内部协作
    5.1 园区建设的县市政府协作
        5.1.1 县市协作及其动因
        5.1.2 县市协作机制及协作结果
        5.1.3 县市协作问题及其产生机理
        5.1.4 案例分析
    5.2 园区建设的跨部门协作机制
        5.2.1 跨部门协作及其动因
        5.2.2 跨部门协作的协调组织
        5.2.3 单一政府建设园区的跨部门协作机制
        5.2.4 县市政府共建园区的跨部门协作机制
    5.3 园区建设的跨部门协作困境
        5.3.1 研究方法
        5.3.2 地方政府的跨部门协作困境
        5.3.3 讨论:地方领导和协作规则对跨部门协作的作用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政府协作对园区发展的影响机理
    6.1 政府协作与园区建设的政府职能
        6.1.1 园区建设中的政府职能
        6.1.2 政府协作与政府职能作用
    6.2 政府协作在园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6.2.1 集聚和整合政府资源促园区发展
        6.2.2 提高园区建设的政府职能效率
        6.2.3 促进园区体制机制的变革与创新
    6.3 政府协作问题对园区发展的影响
        6.3.1 园区建设政府协作问题的一般性
        6.3.2 政府协作问题对园区发展的影响分析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园区建设中政府协作的提升与优化
    7.1 园区建设的宏观管理模式创新
        7.1.1 其他类型园区的建设经验
        7.1.2 园区建设宏观监管与激励
    7.2 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协作
        7.2.1 国家高新区政策协作经验
        7.2.2 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启示
    7.3 地方政府内部协作的宏观引导
        7.3.1 政府协作引导的政策工具
        7.3.2 地方政府内部协作的引导策略
    7.4 地方层面的园区管理体制建设
        7.4.1 构建以执行为导向的协调机构
        7.4.2 明确县市之间的责任关系
        7.4.3 完善园区管理服务机构建设
    7.5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结论、启示和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讨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杨陵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动
        1.1.2 对象背景——杨陵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编制诉求
        1.1.3 问题提出——县级政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如何编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行政体制下县级政府执行《规划》的特征
        1.3.2 《杨陵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编制方法及内容体系
        1.3.3 《杨陵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实施路径及保障机制
    1.4 相关概念
        1.4.1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
        1.4.2 行政体制
        1.4.3 政策性规划与空间性规划
    1.5 研究综述
        1.5.1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推进现状
        1.5.2 国外与乡村振兴相关研究
        1.5.3 国内乡村振兴研究现状
        1.5.4 经验借鉴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县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编制特征分析
    2.1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认知
        2.1.1 国家《规划》内容框架
        2.1.2 国家《规划》内容重点
        2.1.3 国家《规划》内涵
        2.1.4 国家《规划》内容特征
    2.2 县级政府行政体制特征研究
        2.2.1 县级政府所处宏观制度
        2.2.2 县级政府纵向权力配置
        2.2.3 县级政府横向权力配置
    2.3 行政体制下县级政府执行《规划》的特征研究
        2.3.1 宏观制度下《规划》执行的限定
        2.3.2 纵向权力配置下《规划》执行的分级推动
        2.3.3 横向权力配置下《规划》内容的分配实施
    2.4 行政体制特征下县级政府执行《规划》的路径选择
    2.5 本章小结
3 《杨陵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编制基础
    3.1 杨陵区总体概况
        3.1.1 政区沿革
        3.1.2 地理区位
        3.1.3 自然条件
        3.1.4 经济社会
    3.2 杨陵区行政体制特征
        3.2.1 政府行政权力“上束”
        3.2.2 行政辖区范围紧束
    3.3 上位规划
    3.4 杨陵区乡村评判
        3.4.1 发展优势劣势
        3.4.2 机遇与挑战
        3.4.3 “三农”发展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5 《杨陵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编制内容体系框架搭建
        3.5.1 规划编制内容体系框架
        3.5.2 规划内涵
        3.5.3 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3.5.4 规划振兴重点
    3.6 本章小结
4 《杨陵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编制研究
    4.1 《杨陵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内容编制思路及策略
        4.1.1 目标定位
        4.1.2 规划内容编制思路
        4.1.3 技术路线
        4.1.4 规划策略
    4.2 《杨陵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政策性规划内容体系构建
        4.2.1 政策性规划内容框架
        4.2.2 政策性规划重点
        4.2.3 政策性规划内容表达形式
    4.3 《杨陵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空间性规划主要内容
        4.3.1 空间性规划内容框架
        4.3.2 空间管控规划
        4.3.3 城-镇-村体系规划
        4.3.4 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体系规划
        4.3.5 社会发展支撑体系规划
        4.3.6 农民现代化发展体系规划
        4.3.7 乡村建设风貌管控指引
    4.4 《杨陵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实施机制
        4.4.1 公众参与路径强化
        4.4.2 政府部门协作机制转变
        4.4.3 规划建设项目库细化
        4.4.4 规划动态管理手段提升
    4.5 《杨陵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编制特点
        4.5.1 “多规合一”实践深化
        4.5.2 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应答
        4.5.3 《规划》落地实施探索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录一:附表
    附录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论文发表
        项目实践

(6)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访谈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5.4 SWOT分析法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科技成果
        2.1.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1.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2.2 相关理论
        2.2.1 技术创新理论
        2.2.2 创新扩散理论
        2.2.3 技术推力—需求拉力作用原理
        2.2.4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框架原理
第三章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分析
    3.1 杨凌示范区自然环境条件
    3.2 杨凌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3.3 杨凌示范区人口资源及农业发展现状
    3.4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3.4.1 杨凌示范区科技事业发展现状
        3.4.2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现状
    3.5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简介
    3.6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政策——农民培训
第四章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运行分析
    4.1 政府主导模式
        4.1.1 “一村一品”项目简介
        4.1.2 “一村一品”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情况
        4.1.3 政府主导“一村一品”项目进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
        4.1.4 “一村一品”项目进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SWOT分析
    4.2 农业企业主导模式
        4.2.1 杨凌本香农业产业集团概况
        4.2.2 杨凌本香科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作分析
        4.2.3 杨凌本香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分析
        4.2.4 “企业+农户”进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SWOT分析
    4.3 农业合作社主导模式
        4.3.1 农业合作社主导模式简介
        4.3.2 杨凌农夫果业专业合作社运行分析
        4.3.3 杨凌农夫果业合作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分析
        4.3.4 “合作社+农户”进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SWOT分析
    4.4 高校主导模式
        4.4.1 农业专家大院模式—以麟游布尔羊专家大院为例
        4.4.2 试验示范站模式—以白水苹果试验站为例
        4.4.3 高校主导模式的运行机制
        4.4.4 高校主导模式的SWOT分析
    4.5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各模式比较
第五章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问题分析及优化建议
    5.1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问题分析
        5.1.1 政府主导模式存在问题
        5.1.2 企业主导模式存在问题
        5.1.3 合作社主导模式存在问题
        5.1.4 高校主导模式存在问题
    5.2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优化建议
        5.2.1 政府主导模式优化建议
        5.2.2 企业主导模式优化建议
        5.2.3 合作社主导模式优化建议
        5.2.4 高校主导模式优化建议
        5.2.5 建立协同互助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1.6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理论概述
    2.1 现代农业的概念和特征
        2.1.1 现代农业的概念
        2.1.2 现代农业的特征
    2.2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
    2.3 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经验
        2.3.1 注重对农业的补贴和保护
        2.3.2 注重依靠农业科技进步,重视农业教育
        2.3.3 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完善农业信息化体系
        2.3.4 注重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建立社会化的农业服务体系
    2.4 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
        2.4.1 科学技术广泛应用的现代农业模式
        2.4.2 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现代农业模式
        2.4.3 根据区位优势利用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形成的现代农业模式
        2.4.4 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模式
    2.5 小结
第三章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背景、特征及实施效果
    3.1 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模式的产生背景
    3.2 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模式的特征
        3.2.1 利益目标统一、角色定位适当
        3.2.2 政府职能到位,工作重点突出
        3.2.3 企业带动强劲,成果转化明显
    3.3 杨凌模式的实施效果
        3.3.1 专家大院模式
        3.3.2 乾兴模式
        3.3.3 校村共建模式
        3.3.4 "一村一品"的专业化模式
        3.3.5 "公司+企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
        3.3.6 协会推广模式
    3.4 小结
第四章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4.1 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成果
        4.1.1 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初步形成
        4.1.2 生态农业模式迅猛发展
        4.1.3 会展农业和园区农业迅速发展
    4.2 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优势
        4.2.1 体制优势
        4.2.2 科教优势
        4.2.3 产业优势
    4.3 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4.3.1 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主要指标分析
        4.3.2 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4.4 小结
第五章 未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总体构想
    5.1 指导思想
    5.2 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模式的构建原则
    5.3 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总体构想
    5.4 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
第六章 未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政策建议及其配套措施
    6.1 未来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6.1.1 创新农村经营机制
        6.1.2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6.1.3 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
        6.1.4 坚持推行科技兴农战略,建立中国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6.2 未来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配套措施
        6.2.1 更新观念,确立市场化主体
        6.2.2 加强科技创新,实施绿色营销战略
        6.2.3 构建多元投资主体,确立新型农业结构模式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研究 ——以杨凌农业示范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特色与创新之处
    1.6 几个概念的界定
        1.6.1 农业技术创新
        1.6.2 农业技术扩散
        1.6.3 农业科技园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技术扩散研究进展
        2.1.1 理论提出阶段
        2.1.2 多学科融合发展阶段
        2.1.3 理论修正与扩展阶段
        2.1.4 当前研究的新动向
    2.2 农业技术扩散研究进展
        2.2.1 国外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现状
        2.2.2 国内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现状
    2.3 农业科技园及其技术扩散研究
        2.3.1 农业科技园的概念、功能与结构
        2.3.2 国内外农业科技园的发展
        2.3.3 农业科技园区相关研究进展
    2.4 本章小结
3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研究的理论视角
    3.1 园区技术扩散研究的理论基础
        3.1.1 增长极理论
        3.1.2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理论
        3.1.3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3.1.4 农户行为改变理论
        3.1.5 核心—边缘理论
        3.1.6 公共产品理论
    3.2 园区技术扩散研究的主要方向
        3.2.1 园区技术扩散系统研究
        3.2.2 园区辐射区扩散环境研究
        3.2.3 园区技术扩散的空间过程与机制研究
        3.2.4 园区技术扩散模式研究
        3.2.5 园区农户采用行为研究
        3.2.6 园区技术扩散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4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的理论分析
    4.1 园区技术扩散系统
        4.1.1 系统的构建与机理
        4.1.2 系统的特征
        4.1.3 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4.2 园区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
    4.3 园区辐射区技术扩散环境
        4.3.1 扩散环境的涵义
        4.3.2 扩散环境的作用
        4.3.3 扩散环境的构成
        4.3.4 扩散环境的评价
    4.4 园区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
        4.4.1 技术创新的生成机制
        4.4.2 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
        4.4.3 园区技术扩散的运行机制
    4.5 园区技术扩散的空间效应与空间类型
        4.5.1 园区技术扩散的空间效应
        4.5.2 园区技术扩散的空间类型
5 杨凌示范区农业技术扩散的实证研究
    5.1 杨凌示范区及其技术扩散现状
    5.2 示范区技术扩散系统分析
        5.2.1 创新主体及其创新技术
        5.2.2 技术扩散渠道
        5.2.3 技术受体(采用者)
    5.3 示范区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研究
        5.3.1 由失败案例透视示范区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
        5.3.2 示范区技术扩散影响因素的Probit模型验证
        5.3.3 示范区技术扩散影响因素的确认
        5.3.4 以距离因子为例的量化研究
    5.4 以关中地区为例的辐射区扩散环境评价
        5.4.1 评价对象的基本情况
        5.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4.3 实证评价
        5.4.4 关中地区农业技术扩散环境优化对策
    5.5 不同类型农业技术扩散的模型与时空规律
        5.5.1 技术的选择与研究思路
        5.5.2 时间维分析
        5.5.3 空间维分析
        5.5.4 园区技术扩散的时空规律
        5.5.5 结论
    5.6 不同尺度下示范区农业技术扩散研究
        5.6.1 研究对象、思路及方法
        5.6.2 宏观尺度下的农业技术空间扩散分析
        5.6.3 中观尺度下的农业技术空间扩散分析
        5.6.4 微观尺度下的农户行为分析
        5.6.5 结论
    5.7 杨凌示范区农业技术扩散模式总结
        5.7.1 农业技术经营模式
        5.7.2 农民协会模式
        5.7.3 农业技术展会模式
        5.7.4 农民培训模式
        5.7.5 综合服务型模式
6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的优化
    6.1 园区技术扩散存在问题诊断
        6.1.1 基层政府推广工作乏力,职能错位
        6.1.2 非政府扩散力量弱小,分工协作机制远未形成
        6.1.3 农业信息网络不健全,扩散渠道不畅
        6.1.4 忽视了农民素质的提高
        6.1.5 辐射区扩散环境欠佳
    6.2 园区技术扩散优化的途径
        6.2.1 扩散机制的优化
        6.2.2 辐射区扩散环境的优化
        6.2.3 强化农民教育与培训
        6.2.4 合理分工协作,整合扩散模式
        6.2.5 多元化主体参与及扩散形式的多样化
7 结论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7.1 结论
    7.2 不足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附录
致谢

(10)杨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农业推广与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涵义
        1.1.2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际农业推广模式概况
        1.3.2 国内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杨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调查
    2.1 项目推广模式
    2.2 农高会模式
    2.3 乾兴模式
    2.4 校村共建模式
    2.5 科技培训模式
    2.6 科技示范基地模式
    2.7 科技示范人、示范户模式
    2.8 专家大院模式
第三章 杨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存在问题及分析
    3.1 杨凌区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
        3.1.1 杨凌区社会和经济条件
        3.1.2 杨凌区自然、生态条件
        3.1.3 杨陵区政府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3.1.4 杨凌区农业科技推广的优势
    3.2 杨凌区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3.2.1 在杨凌推广的农业产业战略定位不准确,现有农业示范项目技术含量低
        3.2.2 大学推广教育与杨凌近郊农村推广未能一体化,二者脱节
        3.2.3 推广主体多元化,但新生力量尚弱
        3.2.4 传统体制限制,模式运作宏观环境欠佳
        3.2.5 推广模式多样化,但传统推广失效,整体效率有待提高
        3.2.6 农业信息网络不健全,农业推广渠道不畅
第四章 杨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改进的建议
    4.1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推广体系
        4.1.1 创新政府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主渠道作用
        4.1.2 大力发展市场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4.1.3 加强政府对公益型和市场型农业技术推广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4.1.4 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准确定位和分类,界定公益型农业技术推广的职能
        4.1.5 要大幅度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经费
        4.1.6 完善县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建设
        4.1.7 实行农技推广人员资格准入制度
    4.2 实行分类推广,建立一个分工明确、竞争有序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4.3 加强各推广体系之间的协作与联系
    4.4 加快体制创新,优化农业推广的宏观环境
        4.4.1 加强农业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
        4.4.2 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资总量,并实施多元化的投资体系
        4.4.3 加快体制创新
    4.5 结合农业技术特点, 合理分工协作, 整合推广模式
    4.6 不断学习并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推广的成功模式
    4.7 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及陕西省大力支持
第五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杨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与制度创新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集约技术的扩散与采用研究 ——以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为例[D]. 王昭. 西北大学, 2021(10)
  • [2]县级科技职能部门在农业发展中的职能创新研究[D]. 张亚明. 延安大学, 2021(12)
  • [3]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D]. 李杏林.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机制研究[D]. 吴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5]杨陵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编制研究[D]. 杨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6]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D]. 白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9)
  • [7]对杨凌发展成就与发展模式的思考[A]. 马江生.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与西部大开发, 2010
  • [8]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 康继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9]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研究 ——以杨凌农业示范区为例[D]. 刘笑明. 西北大学, 2008(08)
  • [10]杨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D]. 马江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杨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与制度创新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