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生殖健康研究展望

21世纪生殖健康研究展望

一、21世纪生育健康研究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汪斌[1](2021)在《中国流动人口健康研究:理论基础、实证进展与前瞻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文献分析法和文献计量法,对中国流动人口健康研究的演变历程、理论基础、实证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并对新时期流动人口健康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流动人口健康研究主要经历了探索期(1991—1999年)、发展期(2000—2012年)和成熟期(2013年及之后)三个阶段,并形成了以健康选择论、文化功能论、社会资本论和心理压力论为代表的流动人口健康理论。文章从方法取向、重点人群、制约因素、健康效应四个维度概况了流动人口健康实证研究的最新进展,并从流动人口健康治理顶层设计、本土化理论体系构建、研究方法前沿创新、特殊人群健康干预等方面指出新时代流动人口健康研究趋势与方向。

曹莎[2](2020)在《四川省山丘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健康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的老年人口总量更是高居世界第一,2015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44亿。与此同时,中国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和水平都超过城镇地区,老龄化表现出严峻的“城乡倒置”形势。但是,由于养老体制不健全,家庭养老仍是中国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主要的养老模式,即通过家庭成员的代际支持来满足老人的养老保障。比如四川省山丘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当地政府对农村养老的支付能力更有限,造成老人对家庭成员的代际支持有更强的依赖性。因此,家庭结构对老人获得代际支持,提高福利水平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空巢化、隔代化等变迁都在改变传统的代际支持模式,给农村地区老人的家庭养老方式带来挑战,影响老人的健康状况。老年健康是老年福利的重要组成,对农村地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的关系研究,可以在中国农村地区仍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的社会现状下,为完善家庭养老模式,提高老年健康水平提出可参考的建议。这对提高农村地区老年福利水平,促进社会公平,解决中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健康地理学为理论基础,从多学科交叉角度出发,利用四川省山丘区农户调研数据,从居住安排、子女情况和劳动力迁移结构三个角度刻画农村老人的家庭结构,以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和日常生活照料来测算老人所获得代际支持,并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综合自评健康三个维度来度量老人的健康水平。在对四川省山丘区农村老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健康水平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多重中介模型探究代际支持在老人家庭结构及其健康水平之间的中介作用;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尝试性地构建老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健康水平的耦合框架;最后对农户家庭微观层面调整代际支持和政府宏观层面补充社会支持,以提高农村老人健康和福利水平提供对策和建议。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四川省山丘区农村老人的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健康状况的特征明显。(1)就家庭结构而言,隔代化和空巢化已经成为四川省山丘区农村家庭的主要趋势,占比分别为37.78%和37.04%;老人的多子化和儿子偏好特征突出;劳动力迁移已经成为农村家庭的常态。(2)就代际支持而言,老人获得情感支持状况好于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3)就老年健康状况而言,样本老人总体健康状况良好,大部分样本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功能正常,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均较好。(2)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之间相互关系显着。(1)就家庭结构和代际支持而言,居住安排,尤其是是否与子女同住对老人获得代际支持的影响显着;子女数量与老人获得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显着相关,但与生活照料无显着相关关系;子女的性别结构与老人获得经济支持无显着相关关系,但与情感支持和生活照料显着相关;劳动力迁移与老人获得代际支持显着相关。(2)就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而言,代际支持与老人健康水平显着相关。(3)就家庭结构和老年健康而言,居住安排与老人健康水平显着相关;子女数量与老人生理健康和自评健康显着相关,但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不显着;有儿子与老人健康水平无显着相关性,但有女儿和老人健康水平显着相关;劳动力迁移与老人健康状况显着相关。(3)代际支持在家庭结构和老年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显着。(1)代际支持在居住安排和老年健康间的总体中介效应均显着。在老人居住安排及其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37.23%和24.33%),而在老人居住安排及其自评健康之间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52.78%)。(2)代际支持在老人的子女数量与其生理、心理和自评健康水平间的总体中介效应均显着,且均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分别为-11.16%、27.14%和13.97%,而在老人的子女性别结构与其健康水平间的总体中介效应均不显着。(3)代际支持在家庭劳动力迁移和老人健康水平间的总体中介效应均显着。具体来讲,代际支持在家庭劳动力迁移和老人生理健康、自评健康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11.33%和-34.85%),而在家庭劳动力迁移和老人心理健康之间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53.59%)。此外,居住安排和老年健康间最显着的是生活照料路径,子女数量和老年健康间最显着的是经济支持路径,劳动力迁移和老年生理健康间最显着的是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路径,和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间最显着的则是情感支持路径。(4)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的耦合机制明确。当三者放在同一结构关系中时,家庭结构对老年健康并没有显着的影响,但对代际支持有显着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134。同时,代际支持则对老年健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369。此外,在三个要素的内部,影响老人家庭结构的主要载荷因子是老人的子女情况;影响代际支持水平的主要载荷因子是情感支持,其次是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的载荷系数最小;影响老人健康状况的主要载荷因子是自评健康,其次是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的载荷系数最小。

张潇琪[3](2020)在《癌症认知对防癌信念及健康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广州市青年群体的实证调查》文中指出癌症已上升为城市第二大死亡原因,它既是慢性疾病也是生活方式疾病,早预防能降低发病率。癌症发病高峰集中在中年及老年群体,青年阶段正是积极预防癌症的黄金时期。基于此背景,本文选取20-44岁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了解青年群体癌症认知、防癌信念、健康行为的情况,并分析癌症认知对信念和行为的影响关系,对能影响态度和行为的认知环节进行干预,针对影响认知的关键过程提出优化建议。在理论框架上选取了行为研究领域中的“知信行”理论模型和健康信念理论、社会认知领域的自我效能理论,以及传播效果领域中的议程设置和创新扩散理论。在“知”层面上,调查样本的癌症认知水平整体较低,距离科学全面的认知还有提升空间,尤其是致癌原因和早期信号有盲区;在“信”层面上,防癌信念不确定性强,未形成强烈的信念;在“行”方面行为优化表现出便利性优先的特点,且持续性差。在影响关系中,自变量认知水平越高,能激励个体更强烈的防癌信念、更优的健康行为。为了能提高防癌信念、督促健康行为的优化,可以从癌症认知入手,在与癌症认知相关的癌症信息接触阶段进行干预。在癌症信息传播渠道、内容制作和传播主体上改变传播策略,及时提供真实有效的行为线索激励受众改变态度和行为。

孟令冉[4](2020)在《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耦合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村发展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保障乡村生态系统健康,促进乡村功能协调是保护乡村本底、改善乡村生活、增进农民福祉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同时也是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矛盾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结合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实地调研数据和年鉴统计等数据,采用RS、GIS空间分析、模型评价、地理探测、拟合诊断和统计分析等技术方法,归纳完善了乡村生态系统构成与理论框架,对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演变及其空间格局特征,县域、镇域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其时空分异,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特点、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及其耦合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实地调研梳理凝练了不同类型乡村发展模式,提出了乡村空间优化策略和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主要结论如下:(1)明确了乡村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全面分析了乡村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与功能。梳理总结了乡村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从地理学的范畴归纳了乡村生态系统研究的学科体系,提出了乡村生态系统研究的综合理论框架。在研究区乡村发展背景方面,以乡村发展历史脉络为主线理清了江苏省乡村发展的生态过程及其响应特征。首先,根据全生命周期理论将江苏省乡村发展过程划分为5个不同阶段,剖析了江苏省乡村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演化特征。然后,从农业资源区划、经济区划视角分析了江苏省乡村聚落、人口、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等生态系统多要素发展现状及空间分异,总结了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的响应特征。(2)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构建了县域、镇域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和评价模型,提出了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等级划分与类型识别方法,剖析了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其时空分异特征。2015年,江苏省57个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总体得分介于0.6856-0.8818之间,健康状况总体较好,自北向南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异特征。乡村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各子系统健康等级空间分布集聚性较好,团簇分布明显。在13种不同健康类型中,健康型县域主要分布在苏南和苏中地区,非健康型则以苏北县域为主,区域社会经济水平对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影响最为显着。就镇域尺度来看,1984-2017年,吴中区乡村发展总体表现出由工业主导型到农业主导型并逐渐向服务主导型转变的历史发展路径。各镇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得分在0.5562-0.8417之间,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乡村景观和自然子系统是造成近年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研究得出,不同发展类型乡村生态系统健康驱动因子与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类型具有显着一致性,说明城镇化过程中随着乡村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乡村性质和功能正逐渐衰退。(3)构建了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评价体系、评价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剖析了江苏省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及其耦合协调发展特征,揭示了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的耦合机理与作用机制。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总体较弱,处于良性耦合的发展阶段,但乡村“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一般,多以初级和中级协调为主,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乡村生活功能对乡村“三生”功能的影响最为显着。相比而言,吴中区各镇域乡村“三生”功能总体呈逐渐增强趋势,但乡村生产、生态功能相对较弱,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相对较好,发展较为均衡。基于此,选取地理探测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测度了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拟合关系,构建了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理论框架,从“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耦合”与“内部要素-功能-系统层级耦合”两方面剖析了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的耦合机理。同时,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原理,构建了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模型,揭示了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主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4)梳理凝练了不同类型乡村发展模式,提出了乡村生态空间优化策略和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首先,根据江苏省乡村自然资源要素、地貌类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历史文化等特点选取24个典型调研乡村并划分为5种类型,分析了不同类型乡村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空间格局特征,并以乡村产业结构为依据将江苏省乡村发展模式归纳凝练为3大类、8个亚类,总结了不同模式乡村发展的特点。然后,围绕乡村居民生产、生活基本情况,政策认知,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发展预期4个方面,以乡村居民为主体,分别对江苏省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5个典型乡村开展调查问卷与访谈,剖析了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分别从功能协调和产业融合层面提出了乡村生态保护与空间优化策略和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是系统外部环境与内部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以乡村自然要素为代价的社会经济提升必然会导致乡村功能失调和景观退化。本文以乡村生态系统综合理论框架为指导,创新性地构建了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与评价模型,剖析了县域、镇域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的耦合机理与作用机制,并通过实地调研凝练了不同类型乡村发展模式,提出了契合实际的乡村生态空间优化策略和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本文研究为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提供了可行性的思路与方法,研究结果对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李瑶[5](2020)在《隔代照料对儿童健康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生育政策的不断开放,中国将迎来越来越多的新生儿,中国家庭面临更多儿童照料问题,照料儿童的方式对儿童的营养健康至关重要。儿童健康与其成年后的健康、预期寿命、所能获得的教育水平、未来的劳动供给及收入等具有正相关关系,同时它也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隔代照料已成为当前中国家庭儿童照料的主要趋势,探究隔代照料在儿童健康方面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具有重要现实和理论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儿童健康生产理论、儿童健康决定因素理论和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提出隔代照料对儿童健康影响路径模型并提出四个假设,在实证部分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的数据,选取身高别年龄Z评分(Height-for-Age Z Score,HAZ)、体重别年龄 Z 评分(Weight-for-Age Z Score,WAZ)评分和年龄别身体质量指数Z评分(BMI-for-AgeZ Score,BAZ)以及自评健康指数四个指标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考察隔代照料对儿童健康产生的影响。在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儿童健康的各种混杂因素的条件下,选用多元回归分析对客观健康指标进行分析,选用有序Probit模型对主观健康指标进行回归分析,以儿童退休祖辈数量这一指标作为工具变量,对模型进行Ⅳ估计,克服在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等以得到更加可信的结论,探究隔代照料对儿童健康的真实作用,并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调整自变量为隔代照料强度来做进一步的稳健性检验,加强研究结论的可信度。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第一,隔代照料对儿童客观健康状况的影响是正向的,但父母/孩子认为隔代照料对儿童健康有消极影响。这可能是由于祖父辈的营养知识水平差异缩小,家庭结构和社会竞争压力变化,父辈因工作原因照料儿童时提供的陪伴不足,同时隔代照料带来的收入效应对现代家庭的影响更大,客观上隔代照料对儿童健康是更有益的。但人们对隔代照料有很多的误解,认为祖辈的营养知识和照料方式的不足对儿童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第二,城市儿童的健康评分略高于农村儿童,但隔代照料对农村儿童的积极效应更明显。农村儿童面临被迫与父辈分离的情况,隔代照料相较其他方式能够为儿童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城市儿童则少有这种情况,选择隔代照料对农村儿童有更大的帮助。在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面临激烈的社会生存和竞争压力时,祖辈照顾儿童不仅能帮助解决父辈的儿童照料压力,还可以增加家庭整体福利,为社会提升整体经济效益。通过本研究的论证,说明隔代照料同时还是有利于儿童健康的,政府应该鼓励并支持家庭的隔代照料。政府一方面要加强社区社会资本建设,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提高居民的营养健康知识水平,弥补这方面不足对儿童健康产生的消极影响,并消除居民对隔代照料的误解,另一方面要提高社会保障、居民住房保障,为当前进入父辈工作城市照料儿童的祖辈提供更多的保障,为家庭隔代照料扫清障碍。

董芳菲[6](2020)在《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设计与论证 ——以综合档案馆为例》文中认为自职业健康保护行动被纳入“健康中国行动”的专项行动以来,职业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在档案行业,档案工作者的职业健康问题尚未引起足够关注。当前档案学界对于职业健康问题的认识尚处于一个较为零散、不成体系的状态,实践部门对档案工作者的健康现状也尚未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为了尽可能掌握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状况,摸清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现状,有必要开展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工作。文章研究主题为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该方案的制定是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前提。此外,以档案工作者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档案工作者及其所处工作环境开展研究,对档案工作者的职业健康状况予以关注,有利于拓展档案学的研究领域。围绕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形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对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等概念进行界定,并得出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的含义,同时梳理了行文所依据的档案管理理论、职业健康理论、统计基本原理等理论基础。该部分内容在文中第二章;第二,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方案设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设计的原则与目的,方案设计遵循原则包括了客观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目的性,应达到的目标则包括了摸清现状、识别风险、宣传教育和政策建议。该部分内容在文中第三、四章;第三,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的内容和实施设计。内容设计方面,包括普查目的、对象和方式,以及普查内容和普查材料的确定,其中普查内容包括了对档案工作者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通过构建普查指标体系,编制了普查登记表及其说明。实施设计方面,分别从组织保障、技术保障、质量保障三个角度提出在普查的前期准备阶段、实际调研阶段、后续管理阶段的具体实施路径。该部分内容在文中第五、六章。第四,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的论证。选取部分综合档案馆的档案工作者作为调研对象,对普查方案进行了检验式论证,对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内容进行了修正,该部分内容在文中第七章。文章最后一章是对研究结论的总结,并指出研究不足,同时对下一步开展的研究进行展望。

吕海龙[7](2020)在《家庭社会学视角下我国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影响因素与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使慢性疾病呈现低龄化趋势,生命早期建立体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在我国社会变迁引发的城市化进程下,家庭对下一代的健康、教育功能正面临着社会多层面、多维度、不同性质因素的冲击。此情形下,积极、稳定的幼儿体育生活方式逐渐引起社会关注。然而,相关研究大多围绕幼儿园情境下的幼儿体育活动、体质、体能展开,对家庭这一影响幼儿体育行为模式的核心要素研究较为匮乏。本研究基于家庭社会学视角,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对幼儿体育生活方式概念做出界定,进而修订、编制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及家庭性影响因素问卷并采用非概率抽样的方式对2409名城市家庭的幼儿父(母)进行调查,以了解我国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现状、特征和社会变迁下的家庭结构–功能对其产生的影响;继而,通过家庭中介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家庭社会学变量对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结构性作用,以揭示其中的微观家庭机制并提出相应对策。根据研究的逐步推进,得出如下结论:(1)家庭社会学视角下的幼儿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家庭为满足3-6岁幼儿健康成长、全面教育的需要,在幼儿园以外的日常生活中和父母价值观的制导下,以养成运动习惯为主并辅以一定体育消费所建立的幼儿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2)我国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在家庭、父母普遍重视且积极的行动下呈现出运动习惯的稳定性和家庭幼儿体育消费的敏感性,同时也呈现出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和造成其差异的影响因素多源性;其整体发展水平虽达到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要求相比,我国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中的身体活动量仍然偏低,有待继续提高;根据运动习惯的养成度和体育消费规模的由低至高,可将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形态分为:非习惯化、大众习惯化和结构化三种类型。(3)城市家庭结构-功能在社会变迁引发的城市化进程下,受社会多层面、多维度不同性质因素对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发展形成了立体式的影响: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小型家庭结构更有利于形成结构化、高级形态的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明显不利于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此时,家庭如具有部分代际支持则可对大众习惯化的幼儿体育生活方式起到保障作用,从而一定程度上抵御父、母外出务工对幼儿健康带来的负面冲击;另外,在我国当前社会的家庭文化、父母角色扮演中,父亲对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促进效果表现出明显大于母亲的趋势。(4)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家庭效应表现为:家庭社会资本、工作-家庭冲突在家庭体育环境正向影响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父母社会-经济地位对“家庭体育环境—家庭社会资本—幼儿体育生活方式”这一中介路径的前半段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说明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的改善更有利于保障大众习惯化类型的幼儿体育生活方式。(5)家庭理论模型拟合良好,模型具有正负效应的拮抗性、效应传递方式的多样性、家庭社会资本效应的核心性等特征;家庭社会资本、工作家庭冲突、家庭体育环境3条外源性路径相互作用传递、形成对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结构性影响揭示了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微观家庭机制,即:在我国社会变迁引发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广大家庭以其社会资本的核心作用并联合家庭体育环境的直接效应,共同抵御来自外部社会风险(工作-家庭冲突)对成员健康(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隐性负面冲击。对此,相关管理部门、学前教育或公共服务机构可从完善幼儿体育政策、充分发掘幼儿公共体育服务的家庭效应以及构建社区、幼儿园、家庭协同共育模式3个方面出发,以促进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

孟甜[8](2020)在《社会经济地位对城镇职工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健康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工作的基本前提,一直以来都受到世界各国以及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众多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地位对健康存在显着影响,截止目前,相关研究进程已从探究社会经济地位对健康的直接影响,发展到探索社会经济地位如何通过生活方式等各种中介变量的交互机制来影响健康的阶段。在上述研究现状背景下,讨论社会经济地位对健康的影响,需要重点研究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社会经济地位是否直接影响健康状况,二是社会经济地位是否通过生活方式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健康状况。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需要在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展开相关研究。从理论上看,根据相关文献综述,对社会经济地位、健康、生活方式等核心概念做出较为贴切的界定;以健康经济学中的健康需求和健康生产理论,以及社会因果论为理论基础,进行社会经济地位对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的理论分析,并进一步对社会经济地位通过生活方式影响健康状况的中介机制进行理论探讨。从实证上看,利用CFPS面板数据,结合统计学原理对健康各项相关指标,以及能够影响健康的个人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和生活方式等指标采取描述性统计分析;在交叉分析、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逻辑回归模型检验社会经济地位对健康状况的直接影响;并在确定社会经济地位对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逻辑回归模型检验生活方式作为中介变量时,社会经济地位对健康状况的间接影响。最后,提出能够进一步提升城镇职工健康水平的对策建议。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工作,最终得出三个主要结论:(1)社会经济地位直接影响城镇职工的健康状况,且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群体,健康状况相对更好;(2)生活方式对城镇职工的健康状况有影响,且选择积极生活方式的群体,健康状况相对更好;(3)社会经济地位通过生活方式间接影响城镇职工的健康状况,且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群体,比较倾向于选择更积极的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相对更好。

胡晓茜[9](2020)在《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21世纪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发展态势。老龄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提高老龄健康水平有助于合理规避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同时,健康不公平和变化的异质性使老龄健康问题更加复杂。全面了解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实现老年人既健康又长寿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在生命历程视角下,探索老年人健康变化情况。从宏观角度,探索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对老龄健康总体变化趋势及性别、城乡分层变化趋势的影响;从微观角度,探索老龄健康变化的不同轨迹类型及类型归属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项目的1998-2018年的八次调查,选择参与调查的65~105岁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以及自评健康四个角度来探索。本研究包括纵向的趋势研究和队列追踪研究。首先描述了八次调查中81262名老年人的基本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自评健康方面的健康状况;接着,从宏观角度,采用纵向的趋势研究设计,利用分层年龄、时期、队列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探索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总体变化趋势以及性别、城乡分层变化趋势的效应;最后,从微观角度,采用纵向的队列追踪研究设计,基于组基轨迹模型,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自评健康变化轨迹的不同类型及其对应的死亡轨迹进行探索,并从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情况以及儿童期特征几个角度对轨迹类型归属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使用的统计软件包括SPSS 20.0和SAS 9.4,统计学检验的显着性水平设定为0.05。研究结果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总体变化趋势方面,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随年龄增长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下降速度逐渐加快,自评健康随年龄增长先变差再变好,但变化幅度不大;时期效应表现为,四个健康指标均先在1998-2002年呈变差趋势,而后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自评健康保持平稳,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小幅波动;队列效应表现为,四个健康指标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无显着变化,较为平稳。在控制了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后,女性老人的四个健康指标均比男性差。性别分层变化趋势方面,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差距进一步扩大,自评健康的性别差异随年龄先逐步扩大,而后略有缩小;时期效应表现为,认知功能的性别差距在1998-2018年持续扩大,其余三个指标无显着变化;队列效应表现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的性别差距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而逐渐缩小。在控制了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后,农村老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优于城市老人,但认知功能、自评健康比城市老人差,躯体功能未发现显着差别。在这一城乡分层变化中,年龄效应体现为,随着年龄增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其余指标的城乡差距随年龄变化不明显;时期效应表现为,四个健康指标的城乡差距随时期无显着变化;队列效应表现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城乡差距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而逐渐缩小,其余三个指标的城乡差距随队列无显着变化。老龄健康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轨迹方面,男性老人存在“无失能型”、“低起点缓慢增长型”和“低起点快速增长型”三种类型,而女性老人存在“低起点缓慢增长型”、“低起点快速增长型”和“高起点快速增长型”三种类型。绝大部分女性老人比相对应类型的男性老人在相同年龄时失能项数更多。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和失能轨迹排序一致,即失能项数最少的轨迹类型对应的死亡概率也最低。居住在东部地区、从事非农职业、出生在城市的老年人归属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轨迹类型中的可能性更大。认知功能的变化轨迹方面,男性老人存在“大幅下降型”、“中等下降型”、“低速下降型”和“轻微下降型”四种类型,而女性老人存在“大幅下降型”、“中等下降型”、“低速下降型”和“小幅下降型”四种类型。女性老人从属于认知功能较差的轨迹的比例高于男性,且女性老人的认知功能指数大多不及相对应类型的男性老人。男性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和认知功能轨迹排序大体一致,女性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约在88岁以后和认知功能轨迹排序基本一致。未受过教育的老年人归属到认知功能较差的轨迹类型中的可能性更大。躯体功能的变化轨迹方面,男性和女性老人均存在“低起点快速下降型”、“高起点快速下降型”和“高起点缓慢下降型”三种类型。女性老人属于躯体功能较差的轨迹类型的比例高于男性。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和躯体功能变化轨迹排序一致。东部地区的老年人相较于中西部地区的老年人更有可能归属到躯体功能较差的轨迹类型中。自评健康的变化轨迹方面,男性老人存在“低起点上升型”和“高起点稳定型”两种类型,女性老人存在“低起点上升型”和“高起点上升型”两种类型。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和自评健康变化轨迹排序一致。中西部地区的老年人归属到自评健康较差的轨迹类型中的可能性更大。研究结论(1)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总体变化趋势以及性别、城乡分层变化趋势具有相互独立的作用。年龄效应较时期和队列效应更为强烈且显着。(2)总体健康变化趋势方面,大部分健康指标随年龄增长呈现出逐渐加快的下降趋势,随时期和队列推移大致保持稳定。(3)性别分层健康变化趋势方面,女性老人的健康劣势随年龄增大更加凸显;随时期推移性别差距大多依然存在,甚至认知功能的性别差距随时期推移而继续扩大;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大多健康指标的性别差距逐渐缩小。(4)城乡分层健康变化趋势方面,随着年龄增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随时期推移城乡差距依然存在,无显着变化;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农村老人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优势逐渐消失,而认知功能、自评健康方面的劣势依然存在,农村老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5)本研究识别出老龄健康变化轨迹存在不同类型,女性老人的健康变化轨迹与男性相比更为不利,地区、教育等因素对轨迹类型的归属有影响。

卢耀勤[10](2020)在《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新疆地区企业的现状调查,乌鲁木齐企业职工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获得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的分布与职业卫生现状,研究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建立职业病预测模型,开发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及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最终提出乌鲁木齐职业卫生工作对策,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参考。方法:(1)采用普查方法,对新疆地区企业现状进行调查,重点调查乌鲁木齐地区的企业分布与职业卫生现状;(2)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涉及重点职业病职业人群,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使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中文版工作倦怠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对目标人群进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3)利用倾向性评分、多因素分析及关联规则大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及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4)利用大数据挖掘算法,建立、筛选、验证职业病预测模型;(5)结合GIS地理信息技术,开发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利用大数据挖掘算法,开发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6)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了解,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健康检查及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结合乌鲁木齐重点职业病报告、职业病人工伤保险情况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数据分析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出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防控工作对策。结果:(1)对全疆12902个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全疆14地级行政区与1个直辖县级市;(2)对乌鲁木齐的3619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覆盖乌鲁木齐七区一县;(3)对乌鲁木齐厂矿企业的34457人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高血压检出率15.32%;血常规中异常率最高的为血红蛋白,异常率为25.99%;尿常规中异常率最高的为尿蛋白,异常率为8.93%;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异常率为17.04%;接触矽尘作业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33.82%;接触煤(矽尘)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13.06%;接触石棉尘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6.30%;接触化学性有害因素苯工人中性粒细胞异常率为2.85%;接触噪声的工人听力异常率为4.86%;接触布鲁菌属工人布鲁氏菌阳性率为20.30%;(4)共计发放问卷7500份,回收问卷7315份,回收率为97.5%,对问卷有效性进行排查后,最终确认有效问卷7118份,有效率为97.3%;(5)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发生率为44.21%,不同职业紧张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石棉尘、苯、噪声、性别、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龄、每周工作天、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倦怠发生率为86.53%,不同职业倦怠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噪声、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职称、工作班、月收入、每周工作天、职业紧张、精神心理健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为37.08%。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不同精神心理健康问题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石棉尘、苯、婚姻、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作班、年龄、工龄、月收入、每周工作天、每天工作小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对职业紧张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16,最小置信度0.65,挖掘出14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每天工作>7小时、有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容易产生职业紧张,有1388条,置信度为65.3%,提升度为1.477;在对职业倦怠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29,最小置信度0.95挖掘出10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签订了劳动合同的、职业紧张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有2749条,置信度为90.7%,提升度为1.049;在对精神心理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2,最小置信度0.43挖掘出10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未婚,签订了劳动合同、有职业倦怠的容易产生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有1957条,置信度为43.1%,提升度为1.162。(9)结合灰色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算法,建立了五个混合算法模型进行职业病预测,混合模型的结果为:GM-KNN(MAPE:26.89%,RMSE:9155.53),GM-SVM(kernel=linear,MAPE:29.16%,RMSE:8587.02),GM-SVM(kernel=polynomial,MAPE:4.45%,RMSE:1573.30),GM-SVM(kernel=radial,MAPE:14.10%,RMSE:4693.51),GM-SVM(kernel=sigmoid,MAPE:10.79%,RMSE:3422.28),GM-RF(MAPE:6.99%,RMSE:2090.13),GM-GBM(MAPE:8.45%,RMSE:2661.27),GM-ANN(MAPE:3.49%,RMSE:1076.60)。通过对模型的预测效果与精度进行验证后得出,GM-ANN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实现了模型MAPE和RMSE最低。(10)2019年报告确诊职业病病人26例,主要以为接触粉尘、噪声和布鲁氏菌为主。患者以男性居多,占76.92%;(11)成功开发了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与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并获得了国家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结论:(1)新疆企业行业类型主要以B采矿业、C制造业为主,劳动者总人数的2.5%患有职业病,劳动者总人数的32.9%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的7.7%人群患有职业病;乌鲁木齐是新疆企业数、劳动者总人数、职业病累计人数、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总人数最多的地区;(2)乌鲁木齐企业主要以B采矿业、C制造业、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批发和零售业、T国际组织为主,劳动者总人数的2.8%患有职业病,劳动者总人数的26.1%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的10.6%人群患有职业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与米东区是乌鲁木齐企业数、劳动者总人数、职业病累计人数、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总人数最多的区域;(3)对乌鲁木齐地区企业34457人进行了健康体检,一般健康检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高血压、血常规及尿常规异常检出者多集中在6069岁年龄段男性;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主要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为煤(矽)尘、矽尘、石棉尘、苯、噪声;行业不同易感人群和职业危害因素也不同,制造业、采矿业等应加强对煤(矽)尘、矽尘、石棉尘、苯职业危害因素防护,建筑业与农、林、牧、副、渔业应分别加强对噪声与布鲁氏菌病的防护;(4)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石棉尘、苯、噪声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的风险,男性、文化程度越高、昼夜轮班、劳动时间长、强度大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与职业紧张成正相关;(5)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和噪声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倦怠的风险,文化程度低、未签订劳动合同、低职称、轮班工作、低收入、高劳动强度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职业倦怠,职业紧张、精神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成正相关;(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石棉尘、苯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高学历、低职称、轮班、高工龄、低收入、高强度工作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精神心理健康问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成正相关;(7)倾向性评分与关联规则可以作为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研究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通过对比验证,倾向性评分可用于消除问卷调查类研究中存在的偏倚,关联规则可以有效挖掘出研究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8)GM-ANN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可用于职业病的预测研究;(9)乌鲁木齐职业病患病率高于新疆平均水平,职业病主要以职业性尘肺和传染病为主;乌鲁木齐职业病网络直报情况良好,但还有改进的空间,但职业病人工伤保险待遇落实及时率较低,还有待进一步提高。(10)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实现了职业卫生调查数据实时、动态、可交互式可视化功能,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实现了在线职业病建模预测功能,平台可以辅助职业卫生管理与决策工作。(11)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工作对策建议有第一,统筹整合管理机构,架设顶层设计框架;第二,建立联防联控网络,落实管理体系建设;第三,完善规章制度标准,健全工作法制体系;第四,创新工作思路思维,尝试学科交叉融合;第五,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优化专业技能队伍;第六,引入前沿科学技术,助力职业卫生防控。

二、21世纪生育健康研究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生育健康研究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2)四川省山丘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健康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基础概念
        1.3.1 家庭和家庭结构
        1.3.2 代际关系和代际支持
        1.3.3 老年人和健康
    1.4 相关理论及发展
        1.4.1 家庭结构相关理论及发展
        1.4.2 代际支持相关理论及发展
        1.4.3 老年健康相关理论及发展
    1.5 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
        1.5.1 家庭结构国内外研究进展
        1.5.2 代际关系与代际支持国内外研究进展
        1.5.3 老年健康国内外研究进展
    1.6 文献评述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框架的提出
    2.2 预期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2.1 预期目标
        2.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2.5 研究方法
第3章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3.1 四川省农村老龄化宏观背景
        3.1.1 四川省农村老龄化水平空间格局
        3.1.2 四川省农村老年健康景观格局
    3.2 研究区域确定
    3.3 数据来源
        3.3.1 问卷设计
        3.3.2 实地调研
第4章 家庭结构、代际支持的划分及老年健康的测算
    4.1 家庭结构的划分和现状分析
        4.1.1 家庭结构划分标准
        4.1.2 样本区家庭结构现状
    4.2 代际支持的划分和现状分析
        4.2.1 代际支持划分标准
        4.2.2 样本区老人获得代际支持现状
    4.3 老年健康的测算和现状分析
        4.3.1 老年健康测算
        4.3.2 样本区老年健康水平现状
    4.4 研究小结
第5章 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及老年健康的相互关系
    5.1 家庭结构对代际支持的影响
        5.1.1 家庭结构对老人所获经济支持的影响
        5.1.2 家庭结构对老人所获情感支持的影响
        5.1.3 家庭结构对老人所获生活照料的影响
    5.2 代际支持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5.2.1 代际支持对老年生理健康的影响
        5.2.2 代际支持对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5.2.3 代际支持对老年自评健康的影响
    5.3 家庭结构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5.3.1 居住安排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5.3.2 子女数量和性别结构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5.3.3 劳动力迁移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5.4 研究小结
第6章 代际支持的中介作用及三者耦合机制分析
    6.1 代际支持在家庭结构与老年健康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6.1.1 代际支持在居住安排和老年健康间的中介效应
        6.1.2 代际支持在子女数量与性别结构和老年健康间的中介效应
        6.1.3 代际支持在劳动力迁移和老年健康间的中介效应
    6.2 家庭结构、代际支持与老年健康的耦合机制分析
        6.2.1 研究方法和模型设定
        6.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6.2.3 结构方程模型耦合结果分析
    6.3 研究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
        7.2.1 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的相互关系
        7.2.2 中介效应和耦合机制
    7.3 关于提高农村养老水平的思考
    7.4 研究的创新点和未来研究展望
        7.4.1 研究创新点
        7.4.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癌症认知对防癌信念及健康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广州市青年群体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回顾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思路与内容
    2.3 研究方法与抽样设计
    2.4 理论框架
    2.5 概念界定
    2.6 研究假设
第三章 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
    3.1 问卷调查对象的结构分布
    3.2 深度访谈对象的结构分布
第四章 青年群体癌症认知情况及相关因素
    4.1 癌症认知情况:总体水平处中等偏下,缺乏全面科学认识
    4.2 癌症信息接触与认知:接触程度、渠道、内容类型有差异
第五章 青年群体防癌信念情况及相关因素
    5.1 防癌信念情况:不确定性明显,价值观念难内化
    5.2 主观因素与防癌信念:风险感知、自我效能及个体因素差异
第六章 健康行为优化情况及阻碍原因
    6.1 健康行为优化情况:便利性优先,行为持续性差
    6.2 行为优化阻碍因素:工作繁忙、意识和知识不足综合结果
第七章 青年群体癌症认知对防癌信念及健康行为的影响关系
    7.1 癌症认知与防癌信念:认知激励信念形成
    7.2 癌症认知与健康行为:认知指导健康行为
第八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研究不足
    8.1 研究结论
    8.2 建议
    8.3 研究不足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深度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4)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耦合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乡村生态系统构成与理论框架
    2.1 乡村生态系统的结构
    2.2 乡村生态系统的特征
    2.3 乡村生态系统的功能
    2.4 乡村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框架
    2.5 本章小结
3 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演变及其空间格局特征
    3.1 研究区概况
    3.2 乡村发展历史脉络及其演变特征
    3.3 乡村生态系统发展现状及其空间分异
    3.4 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响应与问题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复合评估框架的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4.1 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与分析方法
    4.2 江苏省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得分与空间梯度特征
    4.3 江苏省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空间分布特征
    4.4 江苏省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类型划分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发展类型典型镇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演变
    5.1 典型镇域研究的目的与选取依据
    5.2 镇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与分析方法
    5.3 吴中区土地利用及乡村发展类型时空演变特征
    5.4 吴中区镇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时空演变特征
    5.5 吴中区乡村生态系统健康与乡村发展类型关系及影响因子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三生”功能视角的乡村生态系统耦合机制分析
    6.1 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过程分析
    6.2 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评价体系与耦合分析方法
    6.3 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时空分异特征
    6.4 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分析
    6.5 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分析
    6.6 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机制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江苏省乡村发展模式与生态系统健康调控
    7.1 不同类型乡村发展调研与模式凝练
    7.2 村民认知的乡村发展问题分析
    7.3 功能协调的乡村生态保护与空间优化策略
    7.4 产业融合的多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隔代照料对儿童健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述
    第四节 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一、技术路线
        二、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念界定
        —、儿童健康
        二、隔代照料
    第二节 儿童健康相关理论
        一、儿童健康生产理论
        二、儿童健康决定因素理论
        三、儿童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隔代照料对儿童健康影响路径分析
        一、隔代照料对儿童健康的正向影响
        二、隔代照料对儿童健康的负向影响
    第四节 研究假设
第三章 指标选取与样本特征描述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数据筛选
    第二节 儿童健康指标
    第三节 其他变量选取
        一、自变量
        二、工具变量
        三、控制变量
    第四节 描述性统计
        一、样本儿童一般人口学特征
        二、样本儿童健康状况
第四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计量模型构建
        一、建立儿童客观健康的OLS模型
        二、建立儿童主观健康的有序Probit模型
    第二节 回归分析
        一、隔代照料对儿童客观健康状况的影响
        二、隔代照料对儿童主观健康状况的影响
        三、分样本回归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一、倾向得分匹配法
        二、调整自变量为照料强度
第五章 结果讨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果讨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加强对隔代照料的社区宣传
        二、健全育儿保健咨询服务机制
        三、促进社区公共隔代照料设施的完善
        四、加强对中老年人的生活保障
第六章 结论、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设计与论证 ——以综合档案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档案工作者
        2.1.2 职业健康
        2.1.3 普查方案
        2.1.4 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
    2.2 理论基础
        2.2.1 档案管理理论
        2.2.2 职业健康理论
        2.2.3 统计基本原理
3 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必要性分析
        3.1.1 宏观层面
        3.1.2 微观层面
    3.2 可行性分析
        3.2.1 法律法规的保障
        3.2.2 相关行业的借鉴
        3.2.3 保护意识的觉醒
4 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设计的原则与目标
    4.1 普查方案设计所遵循的原则
        4.1.1 客观性原则
        4.1.2 科学性原则
        4.1.3 可操作性原则
        4.1.4 目的性原则
    4.2 普查方案设计应达到的目标
        4.2.1 摸清现状
        4.2.2 识别风险
        4.2.3 宣传教育
        4.2.4 政策建议
5 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的内容设计
    5.1 普查目的、对象和方式
        5.1.1 普查目的
        5.1.2 普查对象
        5.1.3 普查方式
    5.2 普查内容和材料
        5.2.1 普查内容
        5.2.2 普查材料
6 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的实施设计
    6.1 前期准备阶段:普查的组织保障
        6.1.1 普查工作的宣贯
        6.1.2 普查小组人员确定及培训
    6.2 实际调研阶段:普查的技术保障
        6.2.1 普查试调研
        6.2.2 普查正式调研
    6.3 后续管理阶段:普查的质量保障
        6.3.1 普查数据的汇总
        6.3.2 普查数据的分析
7 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的论证——以综合档案馆为例
    7.1 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的检验
        7.1.1 检验过程
        7.1.2 检验结果
    7.2 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的修正
        7.2.1 修正过程
        7.2.2 修正结果
8 结语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指标项及文献出处
    附录2 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登记表
    附录3 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登记表说明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7)家庭社会学视角下我国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影响因素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问题的缘起
        2.理论基础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1.家庭社会学研究
        2.社会发展与生活方式研究
        3.体育生活方式研究
        4.幼儿体育研究
        5.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
        6.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4.研究的技术路线
        5.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发展现状及特征
    第一节 幼儿运动习惯较稳定、体育生活方式整体发展水平良好
        1.幼儿运动习惯较稳定、家庭幼儿体育消费意识敏感
        2.幼儿体育生活方式整体平均水平良好
        3.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幼儿身体活动量偏低
    第二节 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发展水平分布的非均衡性
    第三节 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的多源性
        1.人口学因素与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差异
        2.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与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差异
        3.家庭因素与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差异
        4.幼儿园因素与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差异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社会变迁下的家庭结构-功能对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发展形态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第一节 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发展形态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第二节 家庭结构-功能对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发展形态的影响
        1.建立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Logistic模型的学科理论依据
        2.建立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Logisctic回归模型的统计学依据
        3.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Logistic模型的验证
        4.讨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家庭效应
    第一节 家庭社会学变量与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相关关系
    第二节 家庭社会学变量对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一元效应
    第三节 家庭社会学变量对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中介效应
        1.中介模型假设的提出
        2.模型的检验
        3.讨论
    第四节 社会-经济地位对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调节中介效应
        1.模型假设的提出
        2.模型的检验
        3.讨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微观家庭机制——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家庭理论模型构建
    第一节 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家庭理论模型构建
        1.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家庭理论模型的假设提出
        2.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家庭模型的统计学依据
        3.初始结构模型验证及修正
    第二节 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微观家庭路径及特征
        1.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内源性路径
        2.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外源性路径
        3.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微观家庭机制的特征——内、外源路径的互动特征
    第三节 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家庭理论模型的泛化——基于SEM的跨群组分析
        1.不同群组无参数限制模型的拟合优度检测
        2.测量模型与结构模型的恒等性检验
        3.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促进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对策
    第一节 与时俱进地完善幼儿体育政策
        1.提倡建立良好的幼儿体育生活方式是幼儿体育政策的发展趋势
        2.须考虑社会变迁下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对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冲击
        3.结合我国社会的家庭文化特征以完善幼儿体育政策
        4.扶贫政策应对弱势、贫困家庭幼儿体育生活方式的保障有所覆盖
    第二节 充分发掘幼儿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家庭效应
        1.提倡、帮助家庭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环境
        2.减少父母工作-家庭冲突的负面影响
        3.增强家庭社会资本
    第三节 构建促进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发展的社区、幼儿园、家庭协同共育模式
        1.明确家庭在协同共育模式中的特征、作用、地位
        2.协同共育模式的构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1.研究不足
        2.研究展望
附录1 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调查问卷
附录2 问卷效度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3 预测试表格汇总
参考文献
    1.英文文献
    2.中文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8)社会经济地位对城镇职工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城镇职工
        2.1.2 社会经济地位
        2.1.3 健康
        2.1.4 生活方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健康生产理论
        2.2.2 健康需求理论
        2.2.3 社会因果论
第三章 数据处理与实证基础
    3.1 数据来源与筛选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筛选
    3.2 指标选取与样本特征
        3.2.1 指标选取
        3.2.2 样本特征
    3.3 实证基础
        3.3.1 概念模型
        3.3.2 实证模型
第四章 现状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4.1 城镇职工社会经济地位现状
        4.1.1 城镇职工收入现状
        4.1.2 城镇职工教育现状
        4.1.3 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参与现状
    4.2 城镇职工生活方式现状
        4.2.1 城镇职工睡眠时间现状
        4.2.2 城镇职工锻炼频率现状
        4.2.3 城镇职工吸烟现状
        4.2.4 城镇职工饮酒现状
    4.3 城镇职工健康现状
        4.3.1 城镇职工自评健康现状
        4.3.2 城镇职工身体健康现状
        4.3.3 城镇职工精神健康现状
    4.4 本章总结
        4.4.1 城镇职工整体社会经济地位较高
        4.4.2 城镇职工整体生活方式比较积极
        4.4.3 城镇职工整体健康状况良好
第五章 社会经济地位对健康状况的直接影响研究
    5.1 基本假设
    5.2 交叉分析
        5.2.1 控制变量与城镇职工健康状况交叉分析
        5.2.2 自变量与城镇职工健康状况交叉分析
    5.3 方差分析
        5.3.1 年龄与城镇职工健康状况方差分析
        5.3.2 性别与城镇职工健康状况方差分析
        5.3.3 婚姻与城镇职工健康状况方差分析
        5.3.4 地区与城镇职工健康状况方差分析
    5.4 相关分析
        5.4.1 收入与城镇职工健康状况相关分析
        5.4.2 最高学历与城镇职工健康状况相关分析
        5.4.3 社会保险参与情况与城镇职工健康状况相关分析
    5.5 回归分析
        5.5.1 控制变量与城镇职工健康状况回归分析
        5.5.2 自变量与城镇职工健康状况回归分析
    5.6 本章总结
第六章 以生活方式为中介变量的间接影响研究
    6.1 基本假设
    6.2 生活方式与城镇职工健康状况回归分析
        6.2.1 生活方式与城镇职工自评健康状况回归分析
        6.2.2 生活方式与城镇职工身体健康状况回归分析
        6.2.3 生活方式与城镇职工精神健康状况回归分析
    6.3 社会经济地位与生活方式回归分析
        6.3.1 社会经济地位与睡眠情况回归分析
        6.3.2 社会经济地位与锻炼情况回归分析
        6.3.3 社会经济地位与吸烟情况回归分析
        6.3.4 社会经济地位与饮酒情况回归分析
    6.4 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回归分析
        6.4.1 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自评健康回归分析
        6.4.2 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身体健康回归分析
        6.4.3 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精神健康回归分析
    6.5 本章总结
第七章 对策建议
    7.1 调整相关国家政策
    7.2 深化卫生体系改革
    7.3 大力发展健康产业
    7.4 发挥雇主参与作用
    7.5 加强个人自我管理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可能存在不足
    8.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老龄化
        1.1.2 老年人口健康
        1.1.3 老龄健康的不公平和异质性
    1.2 研究现状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评述
        1.2.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论文结构安排
2 研究框架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框架
    2.2 研究假设
    2.3 理论基础
        2.3.1 生命历程理论
        2.3.2 累积劣势理论
        2.3.3 残障进展理论
        2.3.4 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理论
3 资料来源与方法
    3.1 资料来源
        3.1.1 数据
        3.1.2 抽样方法
        3.1.3 质量控制
    3.2 研究设计
    3.3 研究指标
        3.3.1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3.3.2 认知功能
        3.3.3 躯体功能
        3.3.4 自评健康
        3.3.5 协变量
    3.4 统计分析方法
        3.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4.2 分层年龄、时期、队列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
        3.4.3 组基轨迹模型
    3.5 技术路线
4 样本基本情况
    4.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4.2 老年人口健康概况
    4.3 本章小结
5 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
    5.1 年龄、时期、队列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趋势的影响
        5.1.1 总体趋势
        5.1.2 性别分层趋势
        5.1.3 城乡分层趋势
    5.2 年龄、时期、队列对认知功能变化趋势的影响
        5.2.1 总体趋势
        5.2.2 性别分层趋势
        5.2.3 城乡分层趋势
    5.3 年龄、时期、队列对躯体功能变化趋势的影响
        5.3.1 总体趋势
        5.3.2 性别分层趋势
        5.3.3 城乡分层趋势
    5.4 年龄、时期、队列对自评健康变化趋势的影响
        5.4.1 总体趋势
        5.4.2 性别分层趋势
        5.4.3 城乡分层趋势
    5.5 讨论
        5.5.1 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总体变化趋势的效应
        5.5.2 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性别分层变化趋势的效应
        5.5.3 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城乡分层变化趋势的效应
    5.6 本章小结
6 老龄健康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1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1.1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轨迹及死亡轨迹
        6.1.2 影响因素
    6.2 认知功能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2.1 认知功能变化轨迹类型及死亡轨迹
        6.2.2 影响因素
    6.3 躯体功能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3.1 躯体功能变化轨迹类型及死亡轨迹
        6.3.2 影响因素
    6.4 自评健康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4.1 自评健康变化轨迹类型及死亡轨迹
        6.4.2 影响因素
    6.5 讨论
        6.5.1 老龄健康变化轨迹类型
        6.5.2 轨迹类型归属的影响因素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建议
    7.3 主要创新点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
附录二 :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
综述 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健康状况调查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职业病预测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工作对策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21世纪生育健康研究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流动人口健康研究:理论基础、实证进展与前瞻思考[J]. 汪斌. 兰州学刊, 2021(01)
  • [2]四川省山丘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健康的关系研究[D]. 曹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20(01)
  • [3]癌症认知对防癌信念及健康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广州市青年群体的实证调查[D]. 张潇琪. 暨南大学, 2020(04)
  • [4]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耦合调控研究[D]. 孟令冉.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隔代照料对儿童健康的影响研究[D]. 李瑶.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档案工作者职业健康普查方案设计与论证 ——以综合档案馆为例[D]. 董芳菲. 南京大学, 2020(02)
  • [7]家庭社会学视角下我国城市幼儿体育生活方式影响因素与机制研究[D]. 吕海龙.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8]社会经济地位对城镇职工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D]. 孟甜.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9]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研究[D]. 胡晓茜. 浙江大学, 2020(01)
  • [10]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 卢耀勤.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21世纪生殖健康研究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