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互助县北山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经济价值评价

青海省互助县北山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经济价值评价

一、青海省互助县北山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经济价值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1](2021)在《青海省祁连圆柏群落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文中认为祁连圆柏(Juniperus przewalskii)群落是青海省主要森林群落之一,在维持青藏高原生态安全、保育生物多样性和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其分布海拔较高,交通不便,有关青海省祁连圆柏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鲜见报道。为了解祁连圆柏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以青海省祁连圆柏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探讨了该群落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垂直分布格局和影响物种多样性的主导因子,以期为资源植物开发、柏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提供数据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祁连圆柏群落内共有植物127种,隶属33科87属。其中资源(观赏、饲用和药用)植物117种。(2)祁连圆柏群落内物种丰富度随经度增大逐渐降低,灌木丰富度低于草本,物种丰富度在2900-3100m范围达到峰值。草本的物种丰富度沿海拔呈现双峰格局,2700m附近的峰值高于3600m。(3)灌木的α多样性指数,除Pielou指数沿海拔梯度逐渐降低外,其他多样性指数均呈现单峰格局:Shannon-Wiener指数与Simpson指数在海拔3100m左右达到峰值。草本的α多样性指数中Shannon-Wiener,Simpson与Pielou指数沿海拔梯度呈波动变化趋势。β多样性指数中的Whittaker指数与Cody指数在海拔2600-3000m范围达到最高值;Sorenson指数与Bray-Curtis指数除在海拔2400m附近处的变化较大外,其余海拔范围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海拔2600m附近处达到最大值。(4)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以世界广布、北温带和旧世界温带分布区类型为主。(5)祁连圆柏林地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下降,且生境差异对土壤养分含量影响差异较大。土壤理化性质对灌木、草本物种多样性影响不同。温带气候适宜祁连圆柏群落内植物生存;2900-3100m区域更适宜灌木生存,海拔2700m附近区域适于草本生长。海拔2300-2600m海拔段内物种更替速度较慢,海拔2600-3000m区域内更替速度加快,海拔升至3000m以上时,群落内物种的更替速度趋于稳定;祁连圆柏群落内资源植物种类丰富,可人工培养扩大种群数量,提高当地居民收入。

张伟萍[2](2021)在《青海省祁连圆柏居群遗传多样性及其生态适宜区研究》文中指出遗传多样性决定物种的生存、发展和进化,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该物种的保护和利用。祁连圆柏(Juniperus przewalskii)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特有的优势树种,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作用。同时,具有药用和材用价值。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高山物种将特别脆弱,祁连圆柏作为青海省优良乡土树种之一,当前适生区的变化尚不清楚。为全面掌握青海省祁连圆柏遗传变异规律,揭示祁连圆柏居群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更好的理解祁连圆柏居群的生态适应能力,本研究以青海省7个祁连圆柏居群为研究对象,利用SSR和SRAP两种标记技术,分析祁连圆柏的遗传多样性,并讨论遗传多样性指数与地形气候因子相关性。同时,利用最大熵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对不同气候情景下祁连圆柏在青海省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预测,探讨影响祁连圆柏潜在地理分布的主导因子及在未来气候情景下适宜分布区的变化,以期为祁连圆柏的优良种质选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出SSR多态性引物20对、SRAP多态性引物22对,平均多态位点百分比分别是100%、99.58%,表明这两种分子标记均能在祁连圆柏中有效扩增。基于遗传多样性指数可知,祁连圆柏居群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居群MX(麦秀林场)和居群DLX(都兰香日德)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居群QL(祁连县)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祁连圆柏的遗传分化处在中等程度,主要发生在居群内部,居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2.基于SSR和SRAP两种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7个祁连圆柏居群可分成两类,第一类包括MX(泽库县麦秀林场)、DLH(德令哈)、DL(都兰县都兰林场)和DLX(都兰县香日德);第二类群包括QL(祁连)和HZ(互助县北山林场)。WL(乌兰)居群因两种标记的引物不同聚类情况略有不同。祁连圆柏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实际的地理距离无显着相关性。3.环境因子对遗传多样性和地理分布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海拔是影响祁连圆柏遗传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因子,其次是降水和温度因子。4.祁连圆柏潜在分布区主要位于青海省的东部地区,总适宜区面积占整个研究区域面积的11.2%。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祁连、门源、大通、互助、乐都、民和、化隆、平安、湟中、湟源、海晏、刚察、共和、贵南、贵德、尖扎、循化、同仁、泽库、河南、同德、玛沁、兴海、乌兰、都兰、玛多和德令哈等27个县。影响其地理分布的主导地形气候因子是海拔、年均降水量、极端最低温和坡度,累计贡献率为85.9%。5.未来3种气候情景对祁连圆柏适宜区的影响存在差异,SSP245气候情景的适宜区面积将会缩减,SSP126和SSP585气候情景下则会不同程度地扩张,SSP126气候情景的扩张最明显,其扩张区域主要位于泽库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中北部和祁连县东南部地区。祁连圆柏适宜分布区在未来3种(SSP126、SSP245、SSP585)气候情景下,逐渐向高海拔地区迁移,但在经纬度方向,分布变化较小,适宜区总体稳定。

索南邓登[3](2020)在《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藏医药学及其产业强劲发展,有限的藏药材资源以惊人的速度被消耗,越来越多的藏药材面临濒临灭绝的严峻现状。开展野生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的濒危状况研究并进行系统管理,是藏医药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论文以野生濒危藏药材掌裂兰植物为典型案例,沿着―致危因素识别-濒危资源评价-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路径,采用文献梳理、理论研究、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掌裂兰植物致危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了濒危藏药生态适宜平衡模型,以此为基础,构建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影响濒危藏药药用植物可持续利用路径模型。论文主要工作包括:第一,针对藏药资源的自然致危因素和适宜性问题,对青藏高原区域内掌裂兰分布点和样地进行生境特征、植物区系、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等调查。研究发现,掌裂兰具有种群规模小、个体数量少、地理分布狭窄,喜潮湿环境,抗寒旱能力弱等特征。提取掌裂兰分布区生态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发现青海省内掌裂兰适宜区总面积达30 700km2,其中河南县、泽库县、久治县和班玛县为主要适宜地,面积约为12 454 km2。构建了生态适宜面积平衡模型,为中藏药产业发展和规划种植奠定了基础,对藏药资源调查和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手段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二,针对掌裂兰致危性的人为因素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全面分析青海、西藏、甘肃等地主要医疗机构资源的需求状况,提出保护意识淡薄、过度采挖、过度放牧、草地鼠害和旅游等活动为主要的致危因素。第三,依据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从濒危性、遗传多样性、植物价值、管理利用等方面,构建了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准则层指标、18个评价指标层和14个评价因素层。最后,基于致危自然及人为因素识别、评价体系、系统管理的过程对可持续利用能力提升的研究假设,通过353份调查问卷,使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关键因素和作用路径,提出应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加强濒危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生境调查,开展适宜种植区和规范化人工种植,建立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濒危藏药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与市场监管。以政府为治理主体,对致危因素进行综合治理,是解决濒危藏药资源危机的路径。本文针对构建濒危藏药资源综合治理体系,提升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治理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张纯[4](2020)在《青海省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研究 ——以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文中指出地质公园是国家公园的重要类型,公园资源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导致资源环境经济价值研究长期被忽视,资源环境保护与开发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开展青海省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不仅有利于实现地质公园的资产化管理,同时有利于促进公园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青海省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已成为国内旅游人次同比增长最快的旅游地,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公园资源环境产生巨大压力,由此如何有效协调公园资源环境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资源环境经济价值核算是当前地理学、资源环境经济学、旅游学等多学科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本研究依托青海省科学技术厅项目《青海北祁连地区地质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估与保护开发模式研究》(编号:2018-ZJ-789),采用区域旅行费用法、最大品牌权益法、条件价值法等,通过问卷调查与统计年鉴数据,以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为案例地开展青海省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分类体系由使用价值(游憩价值、文化科研价值、生态价值和品牌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存在价值、选择价值和遗产价值)两大类、七个基本类型组成。(2)2018年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总经济价值为7.84×109元。使用价值中,2007-2018年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游憩价值由1.285×108元增长到2.957×109元,2018年不同旅游资源对游憩价值的贡献由大到小依次是森林(41.85%)、地质地貌(33.54%)、水体(17.55%)、人文景观(5.46%)、动物(1.60%);其次,生态价值为3.27×109元,品牌价值为1.508×109元,文化科研价值为5.3×107元。非使用价值中,存在价值(0.30×108元)>遗产价值(0.15×108元)>选择价值(0.07×108元)。综上,公园丰富、优美、奇特的旅游资源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游客求闲、求奇、求学、求情、求养、求商的需求,公园的旅游发展对资源环境游憩价值的增值效应显着,同时游客对公园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不仅考虑了代内的持续利用,更加注重代际之间公平、有效的分配,具有长远性、非功利性特征。(3)2018年影响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游憩价值的影响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旅行费用、文化程度和收入,性别、年龄对游憩价值影响较小;影响非使用价值的因素主要涉及游客个体属性特征和心理感知因素。(4)中国20家地质公园游憩价值的空间分布呈现以张家界国家地质公园公园最高并以该公园为界向东西两侧逐渐降低的“中部高,东西部低”趋势,影响游憩价值空间分布的因素由大到小依次是品牌竞争力、网络关注度、适游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网密度。最后,针对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的结果,公园应积极推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与类型;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丰富游客线上线下活动内容,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培养创造品牌、保护品牌意识。同时,公园应避免“孤岛效应”,加强省内外公园的合作联动,提升公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此外,公园应建立健全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邓冉[5](2020)在《第三极国家公园群潜在建设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文中指出国家公园是全球自然保护地的主要部分之一,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方式,其最终目标是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青藏高原是第三极国家公园群潜在建设区域的主体区域,其幅员辽阔,地形地貌、景观类型和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誉为“亚洲水塔”,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生态安全屏障。目前,青藏高原正在重点推动以保护“亚洲水塔”“中华水塔”生态服务功能为目的的“地球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建设,加强长江、黄河等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将具有国家代表性、生态完整性、管理可行性的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保护。青藏高原国家公园建设的首要功能是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完整性对于判别生态系统健康、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加强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及受损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建设专题”(2019QZKK0401)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管理体制与管控技术”(XDA20020303)项目,对第三极国家公园群潜在建设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开展研究。基于青藏高原实际情况,以结构-功能-进程为切入点,参考国外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估框架,构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完整性遥感评估框架,在此基础上,建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打分法得到指标权重,以生态分区为单位,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完整性进行评价,并对第三极国家公园群的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主要得到如下研究成果:(1)构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完整性遥感评估框架与指标体系。通过国内外生态系统完整性研究方法与评估框架进行梳理,以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进程为视角,从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问题和人为压力五个方面建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完整性遥感评估框架,在此基础上选择景观分离度(生态系统格局)、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生态系统质量)、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土壤侵蚀(生态问题)、畜牧量、路网密度、人口密度和夜间灯光指数(人为压力)为具体评价指标,以MODIS遥感影像、夜间灯光遥感等为基础数据源提取指标信息,以生态区为单位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完整性进行综合评价。(2)获得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完整性空间分布格局。通过对评价结果分析表明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完整性指数介于0.280.91,生态系统完整性指数平均值0.58,处于较为适中的状态。其中,有0.06%的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指数低于0.4(差),68.15%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指数介于0.40.6(适中),31.66%的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指数介于0.60.8(良好),0.12%的区域生态系统用完整性指数高于0.8(优秀)。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完整性整体呈现西北低、东南强的格局,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高低分界线较为明显,西北部生态系统完整性整体低于其东南侧生态系统完整性,处于适中状态;东南部生态系统完整性整体较高,大面积处于良好的状态。(3)为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建设提出优化建议。基于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结果与现有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备选区叠加分析,本研究认为现有国家公园备选区的保护范围与个数有待进一步确定。因此,为合理推动第三极国家公园群的设置与建设,文章以此目标,分别提出了相关措施:一是将评价结果中生态系统完整性好的区域作为备选区基本条件划定保护范围,做到应保尽保;二是考虑区域现有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社会人文特色等要素,进一步优化国家公园备选区的个数与范围,避免出现保护空缺与过度保护;三是与国土空间规划等规划方案相衔接,尽量排除压力源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影响。

钟伶志,李国荣,李进芳,陈文婷[6](2018)在《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的影响,揭示植被多样性对土壤及生态环境的响应,为区域生物工程和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青海省西宁盆地黄土区和互助北山森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测定土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较大,且不同植被组合类型与根-土复合体含水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与土壤孔隙度呈负相关,其中随植被多样性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8.88%22.43%,土壤密度增加0.030.54 g/cm3,孔隙率降低4.89%13.38%,根土层p H趋于弱酸性;同一区域土壤养分含量和根-土复合体黏聚力总体表现为乔灌草组合区﹥草灌区﹥草本区,说明植被类型、枯枝落叶及根系等对土壤养分的积累和表层土壤力学特性的影响较大。[结论]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采用植被护坡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应考虑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实现植被-土壤-环境的良性循环。

张历敏,赵昌宏,牛占恩,马明呈,王博,马锟[7](2017)在《青海冬瓜杨种质资源调查分析》文中认为为确定冬瓜杨种质资源在青海省的集中分布区,对青海省6个林区的冬瓜杨种质资源林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冬瓜杨主要以片状分布或散生分布,分布在河滩地或沟底;冬瓜杨种质资源集中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北山林区,面积达600hm2。通过生长性状的对比,得出青海省互助北山林区冬瓜杨优树生长状况最好,其次是孟达自然保护区,双朋西林区的冬瓜杨优树生长状况最差。利用优势木对比法,获得不同林区复选冬瓜杨优树4个品种,光皮冬瓜杨8个品种。

陈金林[8](2017)在《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及邻区景观资源、环境评价及可持续发展》文中指出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青海省境内,其不仅具有复杂多样的景观资源,而且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是青海省的龙头景区。因青海湖特殊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以及地球演化记录证据,使得青海湖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区域。但从地质公园角度对于青海湖的研究较少,缺乏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研究。本研究综合应用地质学、生态学、地理学、旅游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采用文献分析法、遥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专家打分法、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将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到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从景观资源评价、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地质公园生态服务功能、旅游发展、社区发展方面对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具有典型多样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集湖泊、河流、湿地、沙漠景观于一体,同时具有丰富的生物、历史、民俗、宗教、军事、节庆文化景观资源。经比较分析,青海湖景观资源优势突出,组合优势明显。经定量评价,按类型,湖泊、生物、沙漠、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得分在8.5分以上,为优质特色景观资源;按园区,景观资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鸟岛园区、二郎剑园区、沙岛园区和仙女湾园区。2、根据2000—2015年遥感数据分析,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生态环境整体在转好,但环境问题依然严峻,局部生态环境仍较脆弱,局部地区沙化严重,旅游发展等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威胁在加重。3、将生态服务功能与地质公园建设结合,构建了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体系。经评价,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值为4.2772分,各项功能从高到低依次为:环境调节功能2.0073分,地质遗迹及生态保护功能1.2588分,科学研究及科普教育功能0.4393分,旅游功能0.3148分,经济功能0.1679分,物质生产功能0.0891分。在发挥科普教育功能、旅游功能、经济功能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升。4、基于人地关系系统理论,结合青海湖地质公园的人地矛盾关系、“人与人”矛盾关系分析,提出了景观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发展、社区发展三要素共同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PTC模式)。提出了景观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基于游客问卷调研,提出旅游发展的措施:拓展客源市场,加强景区营销;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加强游客的生态环境教育和引导;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和解说系统建设。基于社区居民问卷调研,提出加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制度建设,大力发展“前店后园”的度假庄园型乡村旅游和民俗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

金燕[9](2016)在《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评估与预测研究 ——以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系统发挥着多种多样的功能,是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注定了其生态价值的不可替代性,研究其生态价值对于增进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正是如此,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的评估正成为国内外生态学者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之一。在当前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环境污染形势严峻以及人多地少现实条件的多重挤压下,让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研究成为一项亟需做的重要工作。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自2014年成为首批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在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发挥着示范表率作用,以它为例对其进行生态价值评估与预测,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价值,为指导其科学发展以及对其他示范区生态价值评估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般论文思路,首先分析了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评估与预测研究的理论和现实需求,紧接着从生态价值评估与预测研究的相关方法和技术出发,利用现有的一些生态价值评估方法,嵌入到测度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的评估当中,建立了评估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内容和方法体系,然后以大围山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调研,利用Matlab分析工具,对其生态价值作出科学预测,并提炼一些影响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因素,对其作用效果展开实证分析,最后提出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提升的一些系统性策略。不仅为提升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提供现实指导,同时,也为研究其他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提供借鉴和示范。依托上述思路,本研究共设八章,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阐述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评估与预测研究的现实背景基础上,结合本研究对象的特点,回顾了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评估的有关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就生态机制和生态功能的内涵和外延做了主要的阐释,同时,围绕生态价值理论、资产评估理论,公共品理论、预测理论以及现有的生态价值评估方法做了深入研究,吸取其中有利于本研究的一些方法和观点,以支撑本研究的相关研究,同时,就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评估的内容和步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探讨了其生态价值评估的方法。第二,在对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自然地理、自然资源、经济与社会资源情况等进行详细阐述和调研的基础上,为挖掘其生态资源,进行生态价值评估提供依据,并对其生态价值进行具体评估。旨在利用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006年至2014年的土地利用、气候、生物量、农业、旅游业等观测与统计调查资料,参考美国学者科斯坦萨(Costanza)等1994年对全球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时所采用的部分评价指标,应用ArcGIS及Matlab软件进行空间数据处理、计算、分析、插值,对景区2006-2014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林产品、农产品、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气候调节、净化空气、生态旅游、野生动物栖息地、科技文化等九项指标进行评价,以2014年大围山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计算为例,得出其林产品生态价值为67.1124亿元、农产品生态价值为2.6240亿元、水源涵养生态价值为52.1930亿元、生态旅游生态价值为4.1298亿元、固碳释氧生态价值为67632万元、净化空气生态价值为26.4349万元、土壤形成与保护生态价值为30.1145亿元、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价值为11.2512亿元、科技文化生态价值为26.4737亿元,其总价值为227.096亿元。经Matlab散点检验表明,大围山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具有长期随时间呈曲线增长的趋势,说明对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重点开发和保护,使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显着增加,且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通过对2006年至2014年的数据分析,研究表明林产品、农场品、水源涵养和生态旅游的价值为直接利用价值,土壤形成与保护、固碳释氧、净化空气、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科技文化的价值为间接利用价值,且间接利用价值空间巨大,有待进一步挖掘。近年来,大围山的重点开发,增加了示范区的森林覆盖面积、蓄积量,同时,茂密的森林使景区的空气质量、土壤退化状况和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改善。林产品价值基数大,且以平均每年1亿元的增长幅度上升。农产品价值增长为原来的2倍多,其中大围山梨培养技术以及稳定的大围山桃子产量是主要原因。农产品经济效益增加直接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农业收入,从而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水源涵养价值增加最为明显,说明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使该地区的地表植被得到良好的恢复,使地表植被、叶片等存蓄水源的能力增加。尤其是近三年来,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外部交通环境高速公路的改善,内部景区大手笔资金投入提质改造,使生态旅游价值发生爆发性的增长。固碳释氧价值较为稳定。净化空气、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科技文化的增长趋势也较为明显。第三,对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进行了预测。在对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发展进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数据拟合的原理,运用Matlab plotfit函数建立大围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经济模型,用定量的方法研究其发展趋势,给大围山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制定措施提供数据支持,为科学提出促进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提升的策略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大围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预计在2020年达到281.2亿元,在2030年达到371.4亿元,在2040年达到461.5亿元,而在2050年将达到551.6亿元的较高值,说明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升值空间巨大,应采取措施积极开发与保护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第四,就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的影响因素展开了实证分析。本部分主要结合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基本情况,研究影响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的影响因素,得出相应的启示和建议,对于推动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可以给予其他省份提供示范和借鉴。有鉴于此,本研究利用协整分析方法,以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为例,深入探讨其生态价值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及其对生态价值的影响,研究认为,从短期来看,生态价值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形成和壮大的原因,而从长期来看,生态价值的间接影响因素对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的促进效应很显着。第五,明确提出了巩固和提升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的策略。研究认为巩固和提升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首要的就是要认真贯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进一步完善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补偿制度,健全其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明确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努力推进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规划编制和实施。

侯盟,黄桂林,崔雪晴,唐小平,卓凌,徐生旺,卢琳琳[10](2016)在《青海省生态区划研究》文中提出基于定量化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结果,通过对青海省生态环境空间特征的差异性分析,将青海省划分为5个生态一级区和36个生态二级区。研究结果可以明确各生态区、生态亚区的主体生态系统服务和定制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以及资源合理利用和工农业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二级区划提供思路和方法。

二、青海省互助县北山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经济价值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海省互助县北山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经济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省祁连圆柏群落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1.2.2 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1.2.3 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2.4 祁连圆柏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祁连圆柏群落特征
        1.4.2 祁连圆柏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
        1.4.3 土壤因子对祁连圆柏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群落调查
        2.2.3 土壤采集
        2.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祁连圆柏群落植物物种组成
    3.1 科属组成
        3.1.1 泽库县麦秀林场
        3.1.2 兴海县中铁林场
        3.1.3 互助县北山林场
        3.1.4 祁连县八宝林场
        3.1.5 都兰县热水乡
    3.2 植物区系特征
        3.2.1 泽库县麦秀林场
        3.2.2 兴海县中铁林场
        3.2.3 互助县北山林场
        3.2.4 祁连县八宝林场
        3.2.5 都兰县热水乡
    3.3 小结
第四章 祁连圆柏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
    4.1 α多样性特征
    4.2 β多样性特征
    4.3 小结
第五章 祁连圆柏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5.1 土壤特征
        5.1.1 土壤水分
        5.1.2 土壤养分
    5.2 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5.3 小结
第六章 讨论和结论
    6.1 讨论
        6.1.1 祁连圆柏群落植物物种组成
        6.1.2 祁连圆柏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
        6.1.3 祁连圆柏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6.2 结论
    6.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青海省祁连圆柏居群遗传多样性及其生态适宜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祁连圆柏的研究概况
        1.1.1 祁连圆柏概述
        1.1.2 祁连圆柏研究进展
    1.2 分子标记在遗传多样性中的研究进展
        1.2.1 分子标记
        1.2.2 SSR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1.2.3 SRAP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1.3 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1.4 植物适宜分布区预测
    1.5 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内容与目标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目标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祁连圆柏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试剂
        3.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祁连圆柏基因组DNA提取
        3.2.2 DNA检测
        3.2.3 SSR引物筛选
        3.2.4 SSR-PCR扩增体系和程序
        3.2.5 SSR扩增产物检测
        3.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祁连圆柏叶DNA提取及检测
        3.3.2 SSR引物筛选
        3.3.3 SSR标记的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3.3.4 SSR标记的居群遗传结构分析
        3.3.5 SSR标记的居群遗传距离分析
        3.3.6 SSR标记的居群聚类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祁连圆柏遗传多样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祁连圆柏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4.2.2 SRAP引物筛选
        4.2.3 SRAP-PCR扩增体系和程序
        4.2.4 SRAP扩增产物检测
        4.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SRAP引物筛选
        4.3.2 SRAP标记的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4.3.3 SRAP标记的居群遗传结构分析
        4.3.4 SRAP标记的居群遗传距离分析
        4.3.5 SRAP标记的居群聚类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5.1 试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5.1.1 试验材料
        5.1.2 仪器和试剂
    5.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环境因子分析
        5.3.2 SSR标记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5.3.3 SRAP标记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祁连圆柏适生区分布预测研究
    6.1 试验材料
        6.1.1 祁连圆柏分布数据来源
        6.1.2 环境因子与预处理
    6.2 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气候情景下环境变量分析
        6.3.2 Maxent模型精确度
        6.3.3 祁连圆柏潜在地理分布的影响因子
        6.3.4 不同气候情景下祁连圆柏的潜在分布
        6.3.5 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下适宜分布区的转移矩阵
        6.3.6 未来气候变化对适宜分布区范围的影响
    6.4 小结
第7 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建议
    7.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
        2.1.2 公共自然资源理论
        2.1.3 中药资源生态学理论
        2.1.4 风险管理过程研究
        2.1.5 计划行为概念及相关理论
        2.1.6 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分析
    2.2 研究综述
        2.2.1 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2.2.2 濒危藏药资源灭绝风险等级
        2.2.3 濒危藏药资源管理现状
        2.2.4 濒危藏药资源立法与保护现状
第3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自然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3.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及濒危现状
        3.1.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
        3.1.2 濒危藏药掌裂兰研究现状
    3.2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3.2.1 濒危藏药植物区系分析
        3.2.2 濒危藏药兰科植物区系分析
        3.2.3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3.3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态适宜性区划分析
        3.3.1 濒危藏药掌裂兰适宜区
        3.3.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3.3 结果与分析
        3.3.4 小结
    3.4 掌裂兰植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群特征分析
        3.4.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分布区
        3.4.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4.3 结果与分析
        3.4.4 小结
    3.5 生境对掌裂兰致危因子分析
        3.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5.2 结果与分析
        3.5.3 小结
    3.6 气候、土壤与对掌裂兰适宜性分析
        3.6.1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论
        3.6.2 构建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模型
        3.6.3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模型问题分析
        3.6.4 结果与分析
        3.6.5 小结
第4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人为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4.1 开发利用对掌裂兰的致危因素分析
        4.1.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利用状况
        4.1.2 收录国家、省部级法规标准情况
        4.1.3 收录藏医药典籍情况
        4.1.4 濒危藏药掌裂兰的市场流通情况
    4.2 濒危藏药资源危机产生的人为因素分析
        4.2.1 濒危藏药资源保护行为认知分析
        4.2.2 长期过度采挖造成药用植物生境破坏
        4.2.3 长期过度放牧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生境退化
        4.2.4 草地鼠害对濒危藏药适生生境的破坏
        4.2.5 旅游活动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环境污染
    4.3 小结
第5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5.1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5.1.1 指标体系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
        5.1.3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4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价值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5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评价指标
        5.1.6 管理利用因素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7 评测说明
    5.2 权重分配及计算
        5.2.1 权重分配
        5.2.2 权重确定及计算
    5.3 综合评价结果
        5.3.1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系数评价结果
        5.3.2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系数评价结果
        5.3.3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系数评价结果
        5.3.4 野生濒危藏药管理利用系数评价结果
        5.3.5 各项准则层得分比较
    5.4 小结
第6章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路径分析
    6.1 路径假设和概念模型
        6.1.1 路径假设
        6.1.2 概念模型
    6.2 问卷设计和样本初测
        6.2.1 问卷设计
        6.2.2 样本数据预测
    6.3 正式问卷数据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信效度检验
        6.3.3 实证分析
        6.3.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6.4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优化路径
        6.4.1 利用动态监测系统,彻查濒危藏药资源量
        6.4.2 开展濒危藏药资源替代品研究
        6.4.3 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
        6.4.4 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
        6.4.5 公众参与濒危藏药资源保护
        6.4.6 加强立法,更新开发利用观念
        6.4.7 建立濒危藏药生态采集模式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青海省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研究 ——以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质公园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资源环境经济价值评估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数据来源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3.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基本概念与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地质公园
        2.1.2 消费者剩余
        2.1.3 外部性
        2.1.4 支付意愿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资源环境价值论
        2.2.3 两山理论
第三章 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分类体系研究
    3.1 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分类体系研究现状
    3.2 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分类体系构建原则
        3.2.1 科学性原则
        3.2.2 系统性原则
        3.2.3 可操作性原则
        3.2.4 可比性原则
        3.2.5 开放性原则
    3.3 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体系构建与方法选择
        3.3.1 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体系构建
        3.3.2 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方法选择
第四章 青海省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实证研究
    4.1 青海省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4.2 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
        4.2.1 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4.2.2 数据来源
        4.2.3 研究方法
        4.2.4 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使用价值评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2.5 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非使用价值评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2.6 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总经济价值
        4.2.7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游憩价值空间对比与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青海省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保值增值措施
    5.1 推动自然、社会科学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
    5.2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5.3 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推进智慧景区建设
    5.4 培养创造品牌、保护品牌意识
    5.5 避免“孤岛效应”,加强省内外公园合作联动
    5.6 建立健全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游客调查问卷
附录 Ⅱ 典型旅游资源与工作照
致谢
个人简历

(5)第三极国家公园群潜在建设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提出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系统完整性定义
        1.2.2 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估研究进展
        1.2.3 文献评述
    1.3 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的理论基础
        1.3.1 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
        1.3.2 景观生态学理论
        1.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概况
        2.1.2 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1.3 青藏高原生态建设概况
        2.1.4 青藏高原未来规划
    2.2 评估指标框架
        2.2.1 生态系统完整性内涵解析
        2.2.2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完整性遥感评估框架
    2.3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完整性遥感评估指标体系
        2.3.1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完整性指标选取原则
        2.3.2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
    2.4 指标赋权方法
    2.5 生态系统完整性指数构建方法
        2.5.1 评价指标归一化
        2.5.2 生态系统完整性指数构建
        2.5.3 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等级划分
第3章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指标信息提取
    3.1 数据来源
        3.1.1 遥感数据
        3.1.2 非遥感数据收集
    3.2 生态系统格局指标信息提取
    3.3 生态系统质量信息提取
        3.3.1 基于MODIS数据的植被覆盖度提取
        3.3.2 生物量信息提取
    3.4 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信息提取
    3.5 土壤侵蚀量提取
    3.6 压力指标信息提取
        3.6.1 人口密度
        3.6.2 畜牧量
        3.6.3 道路密度
        3.6.4 夜间灯光指数
第4章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与分析
    4.1 主要评估指标的空间格局
        4.1.1 景观分离度空间格局
        4.1.2 地上生物量空间格局
        4.1.3 植被覆盖度空间格局
        4.1.4 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空间格局
        4.1.5 土壤侵蚀空间格局
        4.1.6 人口密度空间格局
        4.1.7 路网密度空间格局
        4.1.8 畜牧量空间格局
        4.1.9 夜间灯光指数空间格局
    4.2 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结果分析
        4.2.1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完整性指数空间格局
        4.2.2 青藏高原不同生态分区内生态系统完整性分析
第5章 第三极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国家公园备选区优化方案
    5.1 青藏高原拟建国家公园群概况
        5.1.1 青藏高原拟建国家公园群区域基本情况
        5.1.2 青藏高原拟建国家公园群分布
    5.2 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国家公园备选区优化空间分析
        5.2.1 国家公园群备选地边界范围有待进一步细化
        5.2.2 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范围有待进一步调整
        5.2.3 生态系统完整性压力源需要进一步深入考虑
    5.3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备选区优化建议
        5.3.1 优化目标与原则
        5.3.2 具体优化策略
结论
    主要研究结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土壤物理性质。
        1.3.2 土壤养分。
        1.3.3 土壤力学强度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被类型与覆盖度的关系
    2.2 不同植被类型对表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2.3 不同植被类型对表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2.4 不同植被类型对表层土壤力学强度的影响
3 结论

(7)青海冬瓜杨种质资源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调查内容
    1.3 调查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林区冬瓜杨种质资源林的分布状况
    2.2 不同林区冬瓜杨初选优树测定数据
    2.3 不同林区冬瓜杨复选优树结果
        2.3.1 不同林区冬瓜杨复选优树对比结果由表
        2.3.2 不同林区光皮冬瓜杨复优树对比结果由
3 结论
4 讨论

(8)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及邻区景观资源、环境评价及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创新点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创新点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技术路线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质
        2.1.2 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
        2.1.5 生物
        2.1.6 土壤
    2.2 人文社会经济概况
        2.2.1 行政区域和人口
        2.2.2 经济
        2.2.3 文化
        2.2.4 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章 景观资源评价
    3.1 景观资源类型
        3.1.1 地质遗迹景观类型
        3.1.2 其它景观资源类型
    3.2 景观资源的对比分析
        3.2.1 地质遗迹景观的对比分析
        3.2.2 其他景观资源的对比分析
    3.3 景观资源定量评价
        3.3.1 各类型景观资源定量评价
        3.3.2 分园区景观资源定量评价
第四章 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
    4.1 生态环境现状
        4.1.1 景观类型面积分析
        4.1.2 植被覆盖状况分析
        4.1.3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分析
    4.2 生态环境问题
第五章 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5.1 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体系
        5.1.1 地质公园生态服务功能的识别
        5.1.2 评价体系的构建
    5.2 评价指标权重确立
        5.2.1 指标权重评价过程
        5.2.2 各层指标权重分布
    5.3 评价结果及分析
        5.3.1 评价结果
        5.3.2 各项服务功能评价分析
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
    6.1 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模式
        6.1.1 地质公园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6.1.2 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关系分析
        6.1.3 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模式
    6.2 景观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
        6.2.1 湖泊水体景观保护
        6.2.2 沙地景观保护
        6.2.3 生物景观保护
        6.2.4 历史文物遗迹景观保护
        6.2.5 生态环境保护
    6.3 旅游发展
        6.3.1 基于问卷调研的旅游发展分析
        6.3.2 拓展客源市场,加强景区营销
        6.3.3 多元旅游产品开发
        6.3.4 加强游客的生态环境教育和引导
        6.3.5 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和解说系统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6.4 社区发展
        6.4.1 基于问卷调研的社区参与旅游状况分析
        6.4.2 加强社区参与旅游制度建设
        6.4.3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游客调查问卷
附录2 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调查问卷
附录3 学习工作经历及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9)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评估与预测研究 ——以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生态价值
        2.1.2 生态系统功能
        2.1.3 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系统价值理论
        2.2.2 公共品理论
        2.2.3 生态资产评估理论
        2.2.4 预测理论
    2.3 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解读与生态价值评估体系构建
        2.3.1 解读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2.3.2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总体情况
        2.3.3 评估的体系
    2.4 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评估的内容和步骤
        2.4.1 评估的内容
        2.4.2 评估的步骤
    2.5 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评估的方法
        2.5.1 市场定价法
        2.5.2 生产效率法
        2.5.3 人力资本和疾病成本法
        2.5.4 机会成本法
        2.5.5 享乐定价法
        2.5.6 旅行费用法
        2.5.7 意愿调查法
        2.5.8 成果参照法
        2.5.9 其他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概况
    3.1 基本情况
    3.2 自然地理概况
        3.2.1 地理位置
        3.2.2 地质地貌
        3.2.3 水文
        3.2.4 土地
        3.2.5 气候与空气质量
    3.3 自然资源概况
        3.3.1 植被概况
        3.3.2 动物资源
        3.3.3 旅游资源
    3.4 经济与社会服务资源概况
        3.4.1 科普教育
        3.4.2 农林特色产品
        3.4.3 社会文化历史
    3.5 本章小结
4 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的具体评估
    4.1 评估指标和方法
        4.1.1 直接生态价值
        4.1.2 间接生态价值
    4.2 评估过程分析
        4.2.1 林产品生态价值
        4.2.2 农产品生态价值
        4.2.3 水源涵养生态价值
        4.2.4 生态旅游生态价值
        4.2.5 固碳释氧生态价值
        4.2.6 净化空气生态价值
        4.2.7 土壤形成与保护生态价值
        4.2.8 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价值
        4.2.9 科技文化生态价值
    4.3 评估总体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预测
    5.1 预测方法与步骤
        5.1.1 预测方法与原理
        5.1.2 预测步骤
    5.2 预测模型建立
        5.2.1 模型构建的定性分析
        5.2.2 利用趋势方程定量预测模型1
        5.2.3 利用趋势方程定量预测模型2
    5.3 本章小结
6 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6.2 影响因素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6.2.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6.2.2 滞后阶数的确定
        6.2.3 协整检验
        6.2.4 GRANGER因果检验
    6.3 启示与建议
        6.3.1 启示
        6.3.2 建议
    6.4 本章小结
7 巩固和提升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的策略探讨
    7.1 制定和实施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保护红线
        7.1.1 制定生态保护红线
        7.1.2 精细管理生态控制线
        7.1.3 健全审批制度
    7.2 进一步完善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补偿制度
        7.2.1 逐步扩大补偿范围
        7.2.2 稳步提升补偿标准
        7.2.3 拓宽补偿资金来源
    7.3 健全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保护体制机制
        7.3.1 完善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保护管理体制
        7.3.2 严格生态保护绩效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
        7.3.3 发挥人大在推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7.4 推进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规划编制与实施
        7.4.1 科学编制规划
        7.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7.4.3 重视保护利用和监管
        7.4.4 努力建设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林业生态文化
8 结论、展望与创新之处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8.3 研究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10)青海省生态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
2 生态区划原则和方法
    2. 1 区划原则
    2. 2 区划方法
3 青海省生态环境空间特征评价
    3. 1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3. 2 生态敏感性评价
        1)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2) 风蚀沙漠化敏感性评价
        1) 耕地风蚀模型
        2) 草灌地风蚀模型
        3) 沙地风蚀模型
        3) 生多样性保护敏感性评价
    3. 3 主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1) 全省碳库总量以及碳固持的空间差异
        2) 全省水源涵养能力的空间差异
        3) 全省土壤保持能力的空间差异
        4) 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空间差异
4 结果与分析
    4. 1 青海省生态区划结果
    4. 2 各分区生态功能评价
        1) 三江源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
        2) 青海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3) 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4) 黄土丘陵农业供给生态功能区
        5) 柴达木盆地荒漠生态功能区
5 结语

四、青海省互助县北山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经济价值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省祁连圆柏群落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D]. 张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青海省祁连圆柏居群遗传多样性及其生态适宜区研究[D]. 张伟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D]. 索南邓登. 天津大学, 2020(01)
  • [4]青海省国家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研究 ——以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D]. 张纯.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5]第三极国家公园群潜在建设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D]. 邓冉.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6]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的影响[J]. 钟伶志,李国荣,李进芳,陈文婷. 安徽农业科学, 2018(15)
  • [7]青海冬瓜杨种质资源调查分析[J]. 张历敏,赵昌宏,牛占恩,马明呈,王博,马锟. 防护林科技, 2017(09)
  • [8]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及邻区景观资源、环境评价及可持续发展[D]. 陈金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9]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评估与预测研究 ——以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为例[D]. 金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12)
  • [10]青海省生态区划研究[J]. 侯盟,黄桂林,崔雪晴,唐小平,卓凌,徐生旺,卢琳琳. 林业资源管理, 2016(01)

标签:;  ;  ;  ;  ;  

青海省互助县北山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经济价值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