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发展西部农业的战略举措

农业信息化:发展西部农业的战略举措

一、农业信息化:发展西部农业的战略性举措(论文文献综述)

李颖慧[1](2019)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效率、机理与路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劳动力减少、农村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普通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面临许多新问题,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的事越来越多。国内外农业农村发展实践证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具有积极作用。近年来,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速度快但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高;农业生产性服务的供给水平不断提高,但供需匹配度不高,供给效率较低。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性服务的供给效率,厘清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的机理,提出优化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的路径,将有助于更多的生产性服务引入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从而促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将小农户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衔接,有助于实现中国乡村振兴。论文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实证揭示了农业生产性服务的供给效率、各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内容的影响和贡献以及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路径的有效性。现有针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效率的研究,主要视角局限于某一项或者某个区域,缺少全面的、系统的综合性研究,同时也缺少从农业生产性服务内容视角对综合发展效率的影响测度。本文的贡献:一是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更全面地揭示出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效率。发现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效率整体不高,但呈现“U”型变动特征;农产品销售服务、农资供应及配送服务、土地流转服务、农业金融服务、农业信息化服务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效率呈现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二是采用Rough Set方法测度10项农业生产性服务内容对全要素生产效率的影响,揭示了各项农业生产性服务与整体发展效率的关联性。三是基于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4省市625个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发现,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路径的有效性较差,存在较大优化空间。(2)基于分工理论,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构建了改进生产效率和改进交易效率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劳动分工模型,揭示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理。现有针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理的研究,虽然引入了分工的概念,但大多为描述性分析。本文的主要贡献是,基于劳动分工理论与超边际分析方法,构建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劳动分工模型,揭示了市场交易效率、农户数量规模、政府补贴支持和农户劳动力变化是影响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的四个重要因素。本文在Chu C.(1997)模型基础上进行了四个方面改进:一是用农业生产性服务替换公共基础设施。二是引入政府对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的补贴因素。三是基于改进生产效率的考虑,将农业生产性服务引入生产函数,加入生产效率参数;基于改进交易效率的考虑,交易效率系数可变。四是生产函数反映规模报酬递增,同时模型中农户的劳动供给可变。(3)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和夏普里值分解法(Shapley Value),实证揭示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的影响因素、区域差异与发展空间。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得出了新的结论。发现影响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具有多方面因素,但农户劳动力变化和政府补贴支持的弹性系数更大;地域固有因素和农户劳动力变化是导致农业生产性服务呈现区域差异的最重要原因;受农业劳动力变化和城镇化影响,农业生产性服务未来发展空间较大,但增长空间具有区域差异性。论文提出,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水平可从四个方面入手:(1)改进农村市场环境,提高市场交易效率。一是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农村市场软环境建设。(2)推进适度规模化经营和农户适度集中居住,减少服务成本。一是要推进土地流转,培育农业生产大户,引导农业向适度规模化经营方面发展。二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推进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三是通过多元化渠道,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3)根据农村劳动力变化和城镇化水平,合理配置资源,创新服务方式。各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规划的制定,必须要充分考虑农村劳动力的变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一是根据农村劳动力变化和城镇化水平,合理配置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资源。二是根据农村劳动力变化和城镇化水平,创新服务方式。(4)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协同作用,优化政府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支持机制。政府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支持必须要尊重市场规律,坚持市场导向。一是优化资金扶持机制。二是建立规范发展机制。三是建立行业治理机制。四是建立制度支撑机制。适应服务需求变化,优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路径可从两个方面入手:(1)要按照需求的轻重缓急程度,动态调整服务供给内容,优先保证短缺型服务的供给。一是要按照需求的轻重缓急程度,动态调整服务供给,优先保证短缺型服务行的发展。二是建立农业生产性服务供需的大数据发布平台。三是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的调查研究,定期发布行业发展报告。(2)尊重农户需求,基于满意度要求,切实优化服务供给方式。一方面,要强化满意度高的供给方式。另一方面,要积极改善不满意供给方式,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全面提高供给方式满意度。

侯倩茹[2](2014)在《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较发达国家还很落后,要成为一个农业强国,应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和作物产量,而实现农业信息化是必经之路和二十一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程度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陕西省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农业大省,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进一步依靠发展农业信息化,将成为陕西省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鉴此,本文针对陕西省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及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和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成功经验,从实践和实际出发,以实用与实效为目标,实事求是地找出一些适合陕西省省情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思路和策略,对推动陕西省农村经济和农业的稳定、快速、和谐发展,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综合本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综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概况和相关研究动态进行了述评,阐明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历史道路,初步探索和归纳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特性,在此基础上,参照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充分考虑了陕西省的本地实际情况,指出陕西省在农业信息化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并进一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促进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快速稳定发展的新思路和基本对策,以期为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2、界定了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信息化是以智能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和培育,来造福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农业信息化指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技术、通信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介绍了农业信息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农业信息化是综合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内容;农业信息化是改良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信息化是开创“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工业带动农业”,减少城乡之间的各类差距、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局面;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质、加快新型农民培养的迫切要求。3、阐述了陕西省农业信息化的作用: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助于推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然后,对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分析,包括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实现飞跃式发展;农业信息服务模式逐渐革新;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扩大;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也有了一定规模。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建设资金投入不够;信息的时效性与准确性还不足够;信息化观点滞后,缺少建设人才;各部门间联合行动不紧密;信息共享率低,有效的统筹和协调不足;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信息收集、分析、传输及发布落后。4、通过对杨凌区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并总结经验。以院校合作为依托,强化信息资源建设;夯实农业信息化建设所必需的硬件基础;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得到开辟和拓宽;农业信息服务运作新模式——乾兴模式的开创。5、提出了全面促进陕西农业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努力搞好信息化培训,提高农民使用信息的能力;积极开创新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强化农业信息标准化发展;加速农业信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认识水平、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开发和丰富农业信息资源,增加信息质量;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增强信息人才队伍建设。综上,本研究结果将为陕西省及中国西部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提供参考。

姜松[3](2014)在《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关于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及机理的实证研究。西部农业现代化滞后性问题长期困扰其经济、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尤其在“四化”同步时代背景下,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不仅整体脱节,而且在某些局部地区出现严重反差,反映了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本研究关键问题是: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有何不同?哪些主要因素产生影响和如何影响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研究目的有三:一是搭建一般理论分析框架,在理论层面揭示农业现代化演进“均衡”条件。二是刻画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揭示其与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差异及表现形式。三是实证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主要影响因子,解析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机理。论文研究思路:论文综合运用多种定性、定量方法与手段,系统刻画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及其差异性,解析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机理,并基于理论与实证结论提出推进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的主要途径与对策。一、研究内容①农业现代化演进的理论阐释。首先,对研究所涉及代表性、经典理论进行归纳、梳理与述评,将其作为研究理论主体基础和逻辑引申起点,以明确论文研究主攻方向和切入视角。其次,对农业现代化概念进行比较与理清,将其作为研究深入概念起点,并基于对世界几种主要农业现代化发展类型与模式认知与考究,建立农业现代化演进分析模型,以揭示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及其均衡条件。最后,在评析已有农业现代化量化分析指标与方法基础上,提出研究所筛选农业现代化核心指标和运用量化方法。②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与综合测度。首先,从历史学角度,以政策梳理为主线,追根溯源,回顾了从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初期至经济全面转型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历史变迁与轨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析。其次,从过程、结果两个维度,运用典型性、代表性单一量化指标,刻画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及主要成就。最后,基于单一指标分析局限性以及分析便宜性需要,进一步运用指标合成方法对单一指标进行合成与综合测度,为后文分析奠定基础。③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比较与区域差异。基于指标合成与综合测度结果,从时序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多层面比较分析,揭示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总体特点与区域差异,并在对未来农业现代化预测基础上,综合把握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趋势。④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及其差异性。建立多种计量模型,从演进过程特征、演进状态及转移、演进阶段等三方面系统刻画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并分别将其同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进行比较,以揭示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同一般规律的差异性及表现形式。最后分析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差异性的产生后果。⑤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主要影响因子实证。基于理论分析框架,进一步拓展、梳理了农业现代化演进主要的内生和外生影响因子,并选择量化指标并设计实证分析模型。运用西部十二省份平衡面板数据,从空间计量和门槛计量的双重维度,检验了主要影响因子的影响方向、影响程度,并通过实证结果比较揭示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差异性的影响因子。⑥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机理解析。基于影响因子作用方向,将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机理层次细分为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及保障机制三层面,以此全方位解析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机理。⑦推动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的主要途径与对策。综合前文分析结果,提出推动西部演进的主要途径、政策操作思路及主要对策建议。二、主要结论①理论推演表明农业人力资本“临界”突破是农业现代化演进的关键。研究发现基于“劳动力异质性”假设的内生发展模型较新古典模型更适宜揭示农业现代化演进均衡条件。在内生框架下农业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唯有跨越“临界值”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度强调农业物质资本积累会形成外部性“挤出效应”,使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受阻。这也表明农业现代化实践操作中,单纯以物质资本投入为侧重的“外延式”模式会使农业现代化演进预期目标偏离,产生适得其反效果。同时,理论推演也揭示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中也不应将技术进步作为唯一内容,耕地面积变动、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亦会影响农业人力资本积累逼近“均衡点”时间,进而影响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②样本区间内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速度在区域间和区域内差异突出。样本区间内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速度较快,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为“分水岭”,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迈入快速“轨道”,存在着“台阶式”增长、速度非平稳性、增幅间断平衡性、政策反映敏感性等特点。但是,从横向比较来看,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速度慢于东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整体。从西部域内纵向比较来看,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结构性差别、不一致性、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西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演进速度明显优于西南地区,这也昭示着其将成为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与“赶超”的结构性矛盾、亟待解决。从演进趋势来看,未来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速度波动性以及区域间差异性问题仍表现突出。③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呈现“俱乐部收敛”特征,“两极分化”问题严峻。借鉴“收敛假说”思想,运用Sala-Ⅰ-Martin模型及非参数Kernel方法揭示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特征。研究发现:从中国层面来看,中国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呈现典型“俱乐部收敛”特征,这意味着西部、东中部地区会分别收敛于自身“稳态均衡”或者说西部与东中部地区“稳态”不同。长期来看,在区域间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不平等性”并不会发生显着变化。这显然同农业现代化“绝对收敛”一般规律存在明显差异性。从区域内来看,西部各省份农业现代化演进也不会收敛于相同“稳态”,亦表现为显着“俱乐部收敛”,具体体现为“双峰状”-“单峰状”-“双峰状与三峰状交替循环”的“俱乐部收敛”类型。且由“主峰”与“波峰”间距可知,西部域内“两极分化”问题已十分严峻。④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状态变迁与转换艰难且存在重复性。借鉴系统演进思想,运用马尔科夫链模型揭示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状态及其转移性。研究发现:在马尔可夫链概率转移矩阵中主对角线上概率较大。主对角线上的转移概率揭示了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状态内部“动态性”信息,主对角线上转移概率较大也就意味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状态间实现转移可能性或概率较小,演进状态变迁艰巨性、复杂性可想而知。同时,通过对比马尔科夫链“初始分布”与“稳态分布”可知,有的演进状态在“稳态分布”中所占比例相对“初始分布”占比有所下降,演进状态存在重复性,退化可能性较大,也有悖于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差异性表现明显。⑤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符合Logistic成长曲线式阶段规律但其差异性明显。样本区间内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演进符合Logistic成长曲线所描绘的阶段性规律,西部农业现代化已演进至Logistic成长曲线第一阶段,即“形成期”阶段。而中国和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已分别演进至“成长初期”阶段和“成长后期”阶段,比较发现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阶段规律存在明显差异性。此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及其动态均衡亦是农业现代化演进一般规律。但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中却出现不同步、脱节及动态失衡的规律变异性。⑥现阶段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是农业人力资本、农业比较优势、农业研究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等利导因子相互制衡与联合驱动结果。实证结果揭示农业人力资本、农业比较优势、农业研究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等与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之间存在显着正向效应,农业人力资本对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影响系数最大,其次为工业化,再之为城镇化。且各驱动因子影响存在“门槛效应”,跨越相应“门槛值”后边际影响效应亦不同。这说明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并不是单一“驱动力”所支撑的,而是上述几种“驱动力”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相互制衡所形成的动力机制维系与联合驱动结果。⑦农业分工、农业结构、信息化等构成的约束机制及制度保障机制缺失是阻滞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的深层次原因。其中,非农分工不完全引致农户“兼业化”,农业横向分工交易成本高使农业内合作缺失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位,农业产业链条中的“市场链”与“加工链”的“弱位”使纵向分工受阻,阻滞了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农业“大而全、小而全”所形成的农业结构同质以及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压粮扩经”削弱了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基础条件。西部信息产业发展滞后、信息基础设施和传播体系不健全、信息资源匮乏制约了信息化发挥“渗透效应”及其对农业现代化演进“引领”作用。此外,制度保障机制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约束机制“负面效应”,阻滞了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三、创新之处①运用数理模型揭示了农业现代化演进“均衡条件”。研究运用生产函数从新古典框架和内生发展框架“双重”视角探究并揭示了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与“均衡条件”,发现农业人力资本“临界值”突破是农业现代化演进关键,且实证印证与理论推演一致。这是已有研究鲜有涉及的,研究具有一定拓展性和新意。②揭示了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在西部地区所呈现的差异性。研究借鉴“收敛假说”、系统演进思想及Logistic成长曲线,实证揭示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特征、演进状态变迁、演进阶段与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存在显着差异,弥补了现阶段学术界关于农业现代化自身研究止步于农业现代化测度的缺陷与不足。③实证了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主要影响因子及其位序。研究从内生、外生两个层面拓展了影响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的主要因子,将农业人力资本、农业比较优势、农业研究与发展、农业结构、农业分工、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制度安排等变量予以实证。研究发现农业人力资本边际效应显着为正且最大,其次为工业化,再之为城镇化。研究弥补了现阶段关于农业现代化研究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稀缺,偶有定量研究也大多偏重“四化”关系描述的不足。④尝试将新的科学方法引入研究并有所突破。在分析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时运用的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马尔可夫链模型、Logistic成长曲线模型及其Levenberg-Marquardt估计方法都是同类研究不曾运用的。在实证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影响因子时运用了前沿的空间计量和门槛计量技术,也有助于克服传统计量方法局限性,具有一定新意。

胡扬名[4](2013)在《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三农”问题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农村信息化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新途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和今后我国“三农”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公共管理学、信息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信息社会理论、信息资源理论、信息传播理论、信息管理理论对农村信息化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取主成分分析和逻辑推理分析对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纷繁复杂的众多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整理,筛选并判断出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五大基本问题,即农村信息化建设主体作用问题、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农村信息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问题及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问题,然后对这五大基本问题进行调查和资料整理分析,了解其基本情况、分析其具体问题的表现和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后从整体上对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揭示其规律,旨在促进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有序高效发展。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的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主体作用问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政府要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事业单位是服务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相关企业要积极参与和主动布局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民合作组织要积极融入农村信息化进程及要明确农民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要提高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充分认识,以“三网融合”统筹城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农村信息化投入机制及促进适农信息化终端设备的研发与普及;农村信息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加强农村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加强农村信息资源建设力度和多途径提高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问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规划管理、逐步有序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培训及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问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提高各方的信息化意识,促进农村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应用、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和政府-农户交流渠道,加强双向交流与沟通,增进彼此信任。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具有探索性。本文通过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状况进行分析,结合逻辑推理分析法比较科学地筛选和判断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突破了单纯依靠主观判断确定研究内容的范式,在此基础上对筛选出来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也突破了传统的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进行笼统研究的范式。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DEA-TOBIT模型计量分析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是在借鉴国内外其他学科研究经验基础上,在农村信息化领域对研究方法的有益尝试。

矫玉勋[5](2013)在《云计算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应用分析及发展策略》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人民生活、工业生产和社会进步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进入工业社会后,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化。文中首先论述了对现代农业的几种认识,通过对比分析认为现代农业是包括了农业生产、经营、市场、科技、教育、服务等因素全面现代化的有机整体,信息技术有效地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从资源配置、市场需求、产业组织、相关产业及其他视角分析了现代农业的特征,研究了农业产业体系的结构,讨论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服务体系和农业保障体系的内涵以及相互间关系。其次,介绍了云计算的概念,云计算是继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计算模式。自2007年被提出以后,云计算就一直是国内外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的一个热点。云计算是使用互联网、城域网、局域网将接入网络的各种计算、存储和软件等资源连接起来,将其虚拟成可计费的资源向外部用户提供各类服务。云计算的应用结构通常可分为5部分,应用层,平台层,资源层,用户访问层和管理层,云计算以服务为核心,其体系结构,目标是为用户提供更为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总结了云计算的本体模型;论述了云计算的基础架构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和软件即服务的服务模型;描述了云计算的私有云、公共云和混合云的三种部署模型,说明了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介绍了云计算技术表现出的优点,分析了其应用领域。为了解决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建设过程中的共知、共建和共享问题,将云计算模型引入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建设中。本文在介绍云计算概念、特点、体系结构及应用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云计算环境下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实现机制。整体上分析了云计算的应用现状,讨论了云计算在现代农业中应用的可行性。从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产品销售三个过程对云计算的应用模式与前景进行了探索;研究了云计算在农业商务服务中应用模式,全面深入分析了云计算技术应用对现代农业发展可能带来的技术进步、经济利益和社会影响的效益。根据云计算对现代农业产生的作用,从农业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等几个方面分析其对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产生的影响,研究适应以云计算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现代农业经济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和不同地区的发展策略,论述了云计算困境的解决实现方法。从客户端、云端服务体系和系统角色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云计算在农业商务服务的含义和作用,构建了服务模型。文中分析认为云计算的效益不仅包括企业、个人应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且更重要的是政府利用云计算平台的信息和知识,对宏观农业经济把握和管理、对农业投入、农村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产生的社会效益和民生效益。重点分析了现代农业中云计算应用系统构建的方法,说明了其总体架构和农业信息资源的封装与应用,及农业信息资源共享云计算实现模型、农业信息资源中心和云接入平台的建设方法。从对现代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模式、信息服务模式和商务模式影响多个方面,论述了云计算机技术对现代农业的影响。云计算体系的建设是基于信息基础设施和传统的分离式信息系统应用基础上,在当前我国信息化体系并未完全建立和应用的情况下,从现代农业中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不同地区的发展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基本建设策略。重点讨论了基于云计算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对策,分析了包含政府、组织机构和农民个体在内等多个角色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总体框架,构建了政府、企业和公共事业单位的主体功能互动模型。分析了我国云计算数据中心区域布局设计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建立了影响云计算数据中心区域布局的多要素模型,说明模型的构成、适用场景和使用步骤,并就具体单要素的区域评估方法进行了具体阐述。阐述了云计算面临的困境,对其解决前景进行了说明。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说明了论文中云计算在现代农业商务中应用的模式、云计算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方法、具体策略和总体效益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指出了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师俊巧[6](2012)在《河北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的中介功能研究》文中提出河北省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起步于2004年1月16日,信息产业部下发《关于在部分省区开展村通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河北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建设已初见成效,有力地推动了河北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随着电脑、电话和电视的普及,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也随之从无到有,并开始逐渐地发展起来。面对河北省目前存在的基础设施利用率低、农民信息素质不高、农业信息传播渠道狭窄、专业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人才欠缺等现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作为村村通工程的终端服务机构,在农村有着迫切的服务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本文对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在服务“三农”过程中的中介功能进行研究,旨在更好的整合农村信息资源,加快落实服务效果,并对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提出对策建议。经过调研分析发现,目前关于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服务体系的构建,较缺乏专门针对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运行机制的实践描述,在此背景下,展开本论文的研究:首先总结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河北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基于327份关于河北省农业信息化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重点总结归纳河北省农业信息、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涉农网站的状况,归纳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详细阐明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建设功能,并借鉴安平县县域经济信息化站点及其网站的建设经验,从提高中介功能的角度对河北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及其网站的建设开展研究。最后通过论证分析,确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在政府、企业和农户之间的中介地位,分别从优化外部环境、强化自身功能和加强内部管理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政府在政策上加强对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宣传和引导;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本身则要不断的建设完善,了解农民、企业与政府的切实需求,利用特色网站搭建信息共享的电子商务平台;为保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机构内部管理,以人为本,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吕京[7](2011)在《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 ——绵阳市四所高校为例》文中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从党和国家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在我国农村的全面实践;是系统破解“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地方高校主要由地方政府举办,以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社会人才和提供智力支持为办学宗旨。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已经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了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明者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而发”,在新形势下,西部地方高校应主动承担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服务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本研究的目的:论文以新农村建设视角下西部地方高校的职能作为切入点,以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路径为研究对象,以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体系建设为导向,通过中外高校服务地方建设的历史、现状分析,探索政府、学校、个人分别在高校服务新农村中的地位与作用,探寻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经验。通过绵阳市四所不同类型地方高校的实证研究和分析,发现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西部地方高校发展的新路子,实现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本研究的意义:高等学校扩招的任务,大部分都是地方院校完成的。地方高校扮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主力军的角色。地方高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也面临许多挑战,需要理论上的指导。同时地方高校是新农村建设、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引领者。新农村建设对地方高校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地方高校的建设,提高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地方高校建设的紧迫任务。拟研究的主要问题:假设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在可持续发展,出路在农业科技进步,方向是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力。建立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机制需要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地方高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目标指向性的切合;二是高校内部如何深化体制改革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高校的发展关系十分紧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十分艰巨又复杂的历史任务,既要发挥农民的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更离不开高等院校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与决策咨询服务。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为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与发展自身提供了历史机遇和新的平台。因此本课题要研究的问题: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如何?影响地方高校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怎样为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建立有效的机制?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加强地方经济和高校自身的研究是地方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前提,完善的运行机制是地方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核心,健全的服务体系是地方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保证。在经济区域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阶段具体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西部地方高校作为当地人才智力、教育科技文化中心,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既是地方高校培养人才职能的实现,也是地方高校服务社会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和内容。这对当地的新农村建设起到辐射和带动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地方高校实现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证明:西部地方高校面临的挑战有大众教育的重任;办学条件的限制;办学理念的困惑;管理体制的限制;传统阻力的羁绊及其教育全球化的压力等。地方高校只有科学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义,剖析在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地方高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依据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完善地方高校的科学定位,转变教职工的价值观念、教学理念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地方高校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加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论文内容:第一章绪论,介绍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和主要概念界定。第二章,阐述地方高校的教育、科研、社会职能以及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相关理论;第三章,从经济服务、信息服务、社会服务、文化服务阐述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内容;第四章,以绵阳市的四所高校为个案进行分析,探究理工大学、师范学院、职业学院、医学院等不同类型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式;第五章,论述国外高校服务地方建设的实践及对我国地方高校的启示;第六章,在研究的基础上对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进行前瞻性思考并提出措施;第七章,结论。

刘力[8](2010)在《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指出总结了西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西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以供参考。

吴永章[9](2010)在《湖北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科技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人们通过电话、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途径获取并发布科技信息的同时也可以与外界进行信息互动交流。然而,我国农村科技信息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局限性,由于我国农村计算机用户占有总量有限,广大农民难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丰富科技信息资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并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加快涉农科技信息服务体系项目的建设,不但是服务“三农”的需要,也是电信通信行业寻求更大增值服务的需求。本论文的目标是建设一个省级规模的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建设是基于电话系统的一个全省性高速、便捷的农业科技信息传输渠道,一个信息交流和传递的声讯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电信网(移动电话、固定电话、短信)、信息服务队伍网与农户连接,为湖北省的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服务。本文的创新点可归纳为:(1)根据湖北省农村信息需求特点,架构湖北省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框架,集中解决了农村信息服务标准不统一、服务组织体系和技术体系不健全等问题。(2)实现基于软交换技术的农技110信息服务的信息系统,并完成了信息系统各阶段的设计,并最终形成了具有实用价值的应用程序。(3)通过湖北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信息服务系统呼叫中心的开发,扩展了工作流技术、软交换技术呼叫语音系统的农业领域的应用,在设计探讨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信息呼叫中心各部分功能模块的设计和开发。本体系建设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个农技110信息服务系统平台(呼叫中心)建设,两个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组织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三个支撑系统建设(资源提供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用户管理系统)。本项目将建设成集人工服务、自动语音应答、互联网查询于一身的信息服务平台,为全省百万农民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并定期为农户提供法规、气象、市场预测等信息。

陈生萍[10](2008)在《湘西自治州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加强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是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农业在湘西自治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积极推进湘西自治州农业信息化进程,建设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湘西自治州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对目前湘西自治州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级政府的信息意识不强、信息传播手段落后、农业信息资源匮乏、农业信息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吸收和利用信息能力不足等五个制约湘西自治州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应用信息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知识,结合湘西自治州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社会发展状况,合理构建了湘西自治州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并从目标、总体结构、建设任务、保障条件等方面作了全面的阐述。该体系具有网络服务结构的扁平化、平行化特点,改变原来的信息直线传动模式,增加了信息服务内容,扩大了信息服务的范围,延伸了信息服务的层次。最后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二、农业信息化:发展西部农业的战略性举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业信息化:发展西部农业的战略性举措(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效率、机理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概念界定
        1.2.2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效率界定
        1.2.3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机理界定
        1.2.4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路径界定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效应研究
        2.1.1 农业生产性服务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方面的研究
        2.1.2 农业生产性服务对改进农业交易效率方面的研究
        2.1.3 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其他作用研究及效率测算
    2.2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机理研究
        2.2.1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基本理论的研究
        2.2.2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影响因素的研究
    2.3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路径研究
        2.3.1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内容的研究
        2.3.2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方式研究
    2.4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对策研究
        2.4.1 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的构建和政策支持
        2.4.2 农业生产性服务主体培育及相关政策支持
        2.4.3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经验借鉴
    2.5 总体性评述
第3章 农业生产性服务投入产出状况及供给效率研究
    3.1 农业生产性服务投入产出状况
        3.1.1 农业生产性服务投入水平
        3.1.2 农业生产性服务消耗水平
        3.1.3 农业生产性服务产出水平
    3.2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效率测度
        3.2.1 DEA-Malmquist指数测度方法
        3.2.2 指标选取与描述分析
        3.2.3 实证结果与讨论
    3.3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内容对供给效率的影响
        3.3.1 Rough Set方法筛选影响因子重要性的基本方法
        3.3.2 数据处理与赋值
        3.3.3 各项农业生产性服务对供给效率的重要性测度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分工视角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机理的理论模型构建
    4.1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的分工理论基础
    4.2 改进生产效率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劳动分工模型
        4.2.1 模型环境描述
        4.2.2 不同市场模式下农户收益分析
        4.2.3 模型的均衡分析
        4.2.4 改进生产效率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的影响因素
    4.3 改进交易效率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劳动分工模型
        4.3.1 模型环境描述
        4.3.2 不同市场模式下农户收益分析
        4.3.3 模型的均衡分析
        4.3.4 改进交易效率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的影响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机理的实证分析:影响因素、区域差异与供给潜力
    5.1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1 实证模型与数据
        5.1.2 变量描述与模型检验
        5.1.3 实证结果与讨论
    5.2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的区域差异分解
        5.2.1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区域差异的Shapley Value分解方法
        5.2.2 农业生产性服务区域发展差异指标选择
        5.2.3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区域差异各因素贡献分解结果
    5.3 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的潜力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路径有效性研究:基于农户调查分析
    6.1 样本调查的基本情况
        6.1.1 调查方法说明
        6.1.2 样本农户基本情况
    6.2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路径的基本情况
        6.2.1 改进生产效率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路径的基本情况
        6.2.2 改进交易效率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路径的基本情况
        6.2.3 农户对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的优先顺序与服务消费意愿
    6.3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路径有效性评价
        6.3.1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路径有效性:基于供给内容的农户收入增长视角
        6.3.2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路径有效性:基于供给方式的农户满意提高视角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宏观管理的启示
    7.1 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水平
        7.1.1 优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环境,提高市场交易效率
        7.1.2 推进适度规模化经营和农户适度集中居住,减少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成本
        7.1.3 合理配置城乡资源,根据农村劳动力的变化动态调整农业生产性服务
        7.1.4 发挥市场与政府协同作用,优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机制
    7.2 适应服务需求变化,优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路径
        7.2.1 按照需求的轻重缓急程度,动态调整服务供给内容
        7.2.2 尊重农户需求,基于满意度要求,切实优化服务供给方式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需现状及农户接受度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业信息化概述
    2.1 农业信息化的相关概念
        2.1.1 信息化的概念
        2.1.2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2.2 农业信息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地位
第三章 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3.1 陕西农业信息化的主要作用
        3.1.1 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1.2 有助于推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3.1.3 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3.2 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3.2.1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实现飞跃式发展
        3.2.2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逐渐革新
        3.2.3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断扩大
        3.2.4 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也有了一定规模
    3.3 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建设资金投入不够
        3.3.2 信息的时效性与准确性还不足够
        3.3.3 信息化观点滞后,缺少建设人才
        3.3.4 各部门间联合行动不紧密
        3.3.5 信息共享率低,有效的统筹和协调不足
        3.3.6 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3.3.7 信息收集、分析、传输及发布落后
第四章 杨凌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经验
    4.1 杨凌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经验
        4.1.1 依托院校合作,强化农业信息资源拓展和建设
        4.1.2 夯实农业信息化建设所必需的硬件基础
        4.1.3 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得到开辟和拓宽
        4.1.4 农业信息服务运作新模式——乾兴模式的开创
第五章 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5.1 努力搞好信息化培训,提高农民使用信息的能力
    5.2 积极开创新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5.2.1 以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建立多样化投资体系
        5.2.2 促进农业科学技术信息的广泛应用
        5.2.3 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5.3 强化农业信息标准化发展
    5.4 加速农业信息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
    5.5 提高认识,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5.6 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增加信息质量
    5.7 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5.7.1 推动农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
        5.7.2 推动应用农业信息监测和预警系统
    5.8 增强信息人才队伍建设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总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资料及数据处理
        1.4.1 研究资料
        1.4.2 数据处理
    1.5 可能创新点与研究特色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述评
    2.1 理论基础与借鉴
        2.1.1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1.2 农业发展阶段理论
        2.1.3 “二元”结构理论
        2.1.4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
        2.1.5 比较优势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述评
        2.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2.2.2 研究动态述评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业现代化演进理论分析框架
    3.1 相关概念与辨析
        3.1.1 农业现代化概念界定
        3.1.2 几组概念比较与辨析
    3.2 农业现代化主要类型与基本认知
        3.2.1 农业现代化主要类型和模式
        3.2.2 农业现代化演进简单认知
    3.3 农业现代化演进理论分析模型
        3.3.1 不同阶段农业生产函数形式
        3.3.2 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及条件
        3.3.3 假设拓展与农业内生发展模型
    3.4 农业现代化指标筛选与量化方法
        3.4.1 筛选依据及原则
        3.4.2 核心指标筛选结果
        3.4.3 量化方法评析与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与综合测度
    4.1 农业现代化发展历史透视与考证
        4.1.1 计划经济时期
        4.1.2 改革开放初期
        4.1.3 经济转型时期
        4.1.4 农业现代化发展历史评析
    4.2 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现实刻画与成就
        4.2.1 过程方面
        4.2.2 结果方面
    4.3 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测度
        4.3.1 数据标准化处理
        4.3.2 测度实施步骤
        4.3.3 测度结果与处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比较与区域差异
    5.1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比较
        5.1.1 时序比较
        5.1.2 横向比较
        5.1.3 纵向比较
    5.2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特点与区域差异
        5.2.1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特点
        5.2.2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的区域差异
    5.3 西部农业现代化预测与演进趋势
        5.3.1 西部农业现代化预测
        5.3.2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趋势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及其差异性
    6.1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特征与比较
        6.1.1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收敛性检验
        6.1.2 西部域内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收敛性检验
        6.1.3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特征差异
    6.2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状态与转换
        6.2.1 分析方法选择
        6.2.2 演进状态划分与求解
        6.2.3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状态变迁及差异性
    6.3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阶段规律
        6.3.1 Logistic模型引入与演进阶段划分
        6.3.2 Logistic模型估计与结果
        6.3.3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阶段规律与比较
    6.4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差异性产生后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的主要影响因子实证
    7.1 主要影响因子梳理
        7.1.1 内生因子
        7.1.2 外生因子
    7.2 实证设计及面板数据检验
        7.2.1 指标选取及描述性统计信息
        7.2.2 实证模型选择及设定
        7.2.3 面板数据的平稳性及协整检验
    7.3 实证结果及比较分析
        7.3.1 参数估计与实证结果分析
        7.3.2 实证结果比较与西部差异性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机理解析
    8.1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机理层次
    8.2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动力机制
        8.2.1 农业人力资本与农业现代化演进
        8.2.2 农业比较优势与农业现代化演进
        8.2.3 农业研发与农业现代化演进
        8.2.4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演进
        8.2.5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演进
    8.3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约束机制
        8.3.1 农业分工抑制农业现代化演进
        8.3.2 农业结构制约农业现代化演进
        8.3.3 信息化钳制农业现代化演进
    8.4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保障机制
        8.4.1 制度安排在农业现代化演进中的保障功能
        8.4.2 制度保障缺失对农业现代化演进的影响机理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推动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的主要途径与对策
    9.1 主要途径
    9.2 政策操作思路
    9.3 主要对策建议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4)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1.3 选题的目的与重要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1.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1.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基本框架与主要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基本框架
        1.3.3 主要方法
    1.4 数据来源与说明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村信息化建设研究基本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信息与信息化
        2.1.2 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
    2.2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要求
        2.2.1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2.2.2 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2.2.3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2.2.4 促进农村可持续性发展
    2.3 农村信息化建设研究的理论支撑
        2.3.1 信息社会理论
        2.3.2 信息资源理论
        2.3.3 信息传播理论
        2.3.4 信息管理理论
第三章 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问题筛选判定
    3.1 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问题的筛选与判定方法
        3.1.1 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问题的筛选与判定思路
        3.1.2 主成分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3.1.3 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3.2 影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成分分析
        3.2.1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置
        3.2.2 实证分析过程
    3.3 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问题的确定
        3.3.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问题
        3.3.2 基于逻辑推理分析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问题
第四章 农村信息化建设主体作用问题研究
    4.1 农村信息化建设主体的基本构成
    4.2 农村信息化建设主体的作用分析
        4.2.1 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各级政府的作用
        4.2.2 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事业单位的作用
        4.2.3 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相关企业的作用
        4.2.4 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合作组织的作用
        4.2.5 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农民个人的作用
    4.3 农村信息化建设主体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3.1 政府部门主导作用不强
        4.3.2 事业单位作用发挥有限
        4.3.3 相关企业潜力有待挖掘
        4.3.4 合作组织建设服务缺位
        4.3.5 农民信息化应用程度低
    4.4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主体作用的对策
        4.4.1 强化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4.4.2 大力推动事业单位服务于农村信息化建设
        4.4.3 企业积极参与和主动布局农村信息化建设
        4.4.4 农民合作组织要积极融入农村信息化进程
        4.4.5 明确农民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第五章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
    5.1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5.1.1 农村信息传输网络通道建设成效显着
        5.1.2 农村信息化终端设施拥有量增长迅猛
        5.1.3 农村信息化基层服务场所逐步完善
    5.2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2.1 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认识不到位
        5.2.2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水平不高
        5.2.3 “三网融合”实施难度大
        5.2.4 适农信息化终端设备不足
    5.3 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5.3.1 要提高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充分认识
        5.3.2 以“三网融合”统筹城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5.3.3 建立健全多元化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机制
        5.3.4 促进适农信息化终端设备的研发及其普及推广
第六章 农村信息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研究
    6.1 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6.1.1 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稳步推进
        6.1.2 农村信息资源数量日渐丰富
        6.1.3 农村信息采集渠道逐步完善
        6.1.4 涉农信息数据库逐渐成体系
        6.1.5 涉农信息网站建设健康发展
    6.2 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6.2.1 农村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且共享程度低
        6.2.2 农村信息资源供给不足与供求失衡并存
        6.2.3 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整体水平比较低
    6.3 加强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对策
        6.3.1 加强农村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6.3.2 加强农村信息资源建设力度
        6.3.3 多途径提高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第七章 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7.1 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7.1.1 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7.1.2 队伍建设日趋制度化和规范化
        7.1.3 信息化服务队伍培训逐步推进
    7.2 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7.2.1 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规划缺失
        7.2.2 从事农村信息服务的人才数量不足
        7.2.3 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结构很不合理
        7.2.4 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工作积极性不高
        7.2.5 农村信息服务队伍管理培训水平低
    7.3 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的对策
        7.3.1 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规划管理
        7.3.2 逐步有序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
        7.3.3 多措并举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培训
        7.3.4 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第八章 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问题研究
    8.1 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问题概述
        8.1.1 效率的概念界定
        8.1.2 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评价
        8.1.3 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评价目标
    8.2 DEA-Tobit理论模型及其基本原理
        8.2.1 DEA方法
        8.2.2 Tobit模型
        8.2.3 DEA-Tobit 两步法
    8.3 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问题实证研究
        8.3.1 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实证分析
        8.3.2 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8.3.3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九章 基本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基本结论
        9.1.1 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协力促进
        9.1.2 扎实的基础设施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物质支撑
        9.1.3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农村信息化建设活的灵魂
        9.1.4 队伍建设是农村信息化建设持续化推进的关键
        9.1.5 紧抓效率以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多快好省发展
    9.2 研究展望
        9.2.1 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方法创新
        9.2.2 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视角突破
        9.2.3 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的精细化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云计算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应用分析及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发展现状
        1.2.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1.2.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现代农业与云计算
    2.1 现代农业
        2.1.1 基本概念
        2.1.2 现代农业体系构成
        2.1.3 体系特征
    2.2 农业信息化
        2.2.1 农业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2.2.2 农业信息化的作用
    2.3 云计算
        2.3.1 云计算概念
        2.3.2 云计算发展现状
        2.3.3 云计算体系分析
        2.3.4 关键技术
        2.3.5 云计算的特点
        2.3.6 应用领域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云计算技术在现代农业应用分析
    3.1 云计算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3.1.1 政策可行性
        3.1.2 技术可行性
        3.1.3 经济可行性
        3.1.4 市场需求
    3.2 现代农业中云计算技术应用模式与前景
        3.2.1 云计算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模式与前景
        3.2.2 云计算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应用模式与前景
        3.2.3 云计算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应用模式与前景
        3.2.4 云计算在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中应用模式与前景
        3.2.5 云计算在农业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3.3 现代农业中云计算技术的效益分析
    3.4 现代农业中云计算应用系统的构建
        3.4.1 云计算系统建设的技术方法
        3.4.2 云计算系统的服务实现
    3.5 云计算技术对现代农业的影响
        3.5.1 对现代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模式的影响
        3.5.2 对现代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影响
        3.5.3 对现代农业商务模式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代农业云计算技术发展策略
    4.1 云计算体系建设的基本策略
        4.1.1 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步伐
        4.1.2 加强云计算在农业应用的规划和宏观指导
        4.1.3 推动云计算应用信息系统的建设
    4.2 现代农业中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建设策略
    4.3 云计算中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策略与步骤
        4.3.1 进行农业总体信息资源规划
        4.3.2 加强农业数字资源中心建设
        4.3.3 加强政府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4.4 云计算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对策
        4.4.1 构建云计算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4.4.2 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4.4.3 重视农业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
    4.5 现代农业中云计算技术体系的发展策略
        4.5.1 协调发展三种体系
        4.5.2 全力发展手机接入云计算技术体系
    4.6 云计算在不同地区发展的策略
        4.6.1 理性务实地推动区域云计算基础设施布局
        4.6.2 加强西部农业信息体系建设
    4.7 云计算困境的解决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6)河北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的中介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主要不足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2.1.2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
        2.1.3 涉农网站
        2.1.4 中介与中介机构
    2.2 研究的基础理论
        2.2.1 供求与均衡理论
        2.2.2 交易费用理论
        2.2.3 逆向选择理论
        2.3.4 委托-代理理论
        2.3.5 信息管理理论
        2.3.6 结构与功能理论
3 河北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发展现状分析
    3.1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内容说明
        3.1.1 问卷设计
        3.1.2 样本说明
    3.2 河北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的现状研究
        3.2.1 河北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3.2.2 河北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建设
        3.2.3 河北省涉农网站的调研分析
    3.3 河北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3.3.1 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利用不够合理
        3.3.2 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甄别能力薄弱
        3.3.3 农业信息的传播途径不完善
        3.3.4 农业集约化程度低制约信息采集与传播
        3.3.5 农业集约化程度低制约信息采集与传播
4 河北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建设功能和经验借鉴
    4.1 河北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的中介功能
        4.1.1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缓解基础设施匮乏的低效率
        4.1.2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有利于提高农民信息素质
        4.1.3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拓宽农业信息传递途径
        4.1.4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提高信息的采集和传达效率
        4.1.5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广纳信息服务专业人才
    4.2 安平县县域经济信息化站点及其网站的建设经验
        4.2.1 安平县县域经济信息化站点及其网站简介
        4.2.2 安平县县域经济信息化站点及其网站建设实施过程
        4.2.3 安平县县域经济信息化站点及其网站的建设启示
5 主要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政府扶持,政策引导,扩大宣传,优化外部环境
        5.2.2 借助网站,体现区域特色,强化自身社会经济功能
        5.2.3 加强内部管理,资源整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7)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 ——绵阳市四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四节 主要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地方高校的职能及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地方高校的教育职能
    第二节 地方高校的科研职能
    第三节 地方高校的社会职能
    第四节 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相关理论
第三章 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内容
    第一节 地方高校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
    第二节 地方高校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第三节 地方高校提升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第四章 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个案研究
    第一节 西南科技大学
    第二节 绵阳师范学院
    第三节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节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第五章 国外高校服务地方建设的实践及启示
    第一节 国外高校社会服务范例解析
    第二节 国外高校服务地方建设的启示
第六章 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前瞻性思考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目标及西部地方高校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激励机制的探讨
    第三节 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法规的完善
    第四节 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资源的整合
第七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后记

(8)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信息服务人才缺乏
    2.2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2.3 农业信息资源分散且利用效率低下
3 对策
    3.1 加快西部地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3.2 更新思想观念, 建立新的农业信息观
    3.3 加快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3.4 发挥政府在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9)湖北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湖北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背景
    1.3 信息服务体系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的创新点
    1.5 论文研究结构
第2章 农业信息服务现状与项目建设基础
    2.1 国外农业信息服务现状
    2.2 国内农业信息服务现状
    2.3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现状
    2.4 农话市场现状
    2.5 资源优势
        2.5.1 农业信息资源
        2.5.2 网络软硬件资源
        2.5.3 农技110信息平台的需求
第3章 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框架设计与实施方案
    3.1 体系总体框架
        3.1.1 农技110信息服务平台系统
        3.1.2 二个服务体系
        3.1.3 三个支持系统
第4章 农技110信息平台系统设计与实施方案
    4.1 农技110信息平台系统的需求分析
    4.2 信息平台系统设计
    4.3 农技110呼叫中心实施方案
        4.3.1 系统整体建设方案
        4.3.2 系统组网方案
    4.4 系统关键实现技术
        4.4.1 基于软交换思想的CTI平台
        4.4.2 基于工作流思想的CRM平台
    4.5 网站系统实施方案
        4.5.1 系统组网方案
        4.5.2 网站系统管理模式
    4.6 农技110信息系统设备配置
    4.7 系统安全性
        4.7.1 系统运行安全性
        4.7.2 系统管理安全性
        4.7.3 系统抗干扰性
        4.7.4 数据访问安全性
        4.7.5 数据存储安全性
    4.8 系统扩展性
        4.8.1 软件扩展性
        4.8.2 硬件扩展性
第5章 呼叫系统业务功能规划与设计
    5.1 农技110呼叫中心系统
        5.1.1 多媒体接入及服务
        5.1.2 媒体服务能力
        5.1.3 呼叫控制能力
        5.1.4 坐席
        5.1.5 数据访问能力
        5.1.6 WEB协同能力
        5.1.7 外呼能力
        5.1.8 虚拟呼叫中心
        5.1.9 计费认证
        5.1.10 统计报表
        5.1.11 系统运维管理
        5.1.12 文本转语音(TTS)
        5.1.13 二次开发
    5.2 呼叫中心业务
        5.2.1 信息咨询服务
        5.2.2 专家热线服务
        5.2.3 主动外呼服务
        5.2.4 短信服务
        5.2.5 个性化信息服务
        5.2.6 统计
        5.2.7 坐席录音
    5.3 网站系统
第6章 结论
    6.1 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总体评价
    6.2 农技110呼叫系统比较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湘西自治州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国外的研究动态
        2.2 国内的研究动态
    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3.1 研究的思路
        3.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1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相关概念
        1.1 信息与信息资源
        1.2 信息化
        1.3 农业信息化
        1.4 农业信息服务
        1.5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
        1.6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1.6.1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6.2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2 农业信息服务的内容、方式和手段
        2.1 农业信息服务的内容
        2.1.1 为领导决策服务
        2.1.2 为农业生产提供直接服务
        2.1.3 促进科技兴农
        2.1.4 为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服务
        2.1.5 为农业科技攻关提供信息服务
        2.1.6 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服务
        2.1.7 为乡镇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服务
        2.1.8 为文化下乡,提高农民素质提供信息服务
        2.2 农业信息服务的方式
        2.3 农业信息服务的手段
第三章 湘西自治州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1 湘西自治州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
        1.1 湘西自治州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1.1.1 广播电视电话覆盖率不断提高
        1.1.2 网站与远程教育站点逐渐开通,上网用户越来越多
        1.1.3 运用信息化手段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1.1.4 农业龙头企业逐步运用信息化手段于生产经营中
        1.1.5 农业信息服务人才队伍逐步壮大
        1.2 湘西自治州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
        1.2.1 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1.2.2 农业信息组织机构体系已初步建立
        1.2.3 农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1.2.4 信息化建设,正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1.2.5 积极开发农业专家等技术服务系统
        1.2.6 信息服务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1.2.7 各涉农部门积极参与农业信息服务
    2 湘西自治州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识不强
        2.1.1 缺乏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2.1.2 对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持不足
        2.2 农业信息传播的技术落后
        2.3 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不够
        2.3.1 农业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2.3.2 农业网站尚不能有效发挥服务职能
        2.3.3 农业数据库数量少,共享程度低
        2.4 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不足
        2.5 多数农民无法有效地获取和利用信息
第四章 构建湘西自治州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设想
    1 湘西自治州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2 湘西自治州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选择
        2.1 由政府牵头,引导农民利用基于网络经济环境的农业信息化
        2.2 引导农民主动通过政府搭建的网络平台获得和发布农业信息
        2.3 引导农业生产者通过自己的网站与外界进行农业信息交流
    3 湘西自治州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
        3.1 统一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3.2 构建便捷农业信息传播网络
        3.3 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功能
        3.4 建立多元信息服务方式
        3.5 有效开发农业信息资源
        3.5.1 信息源
        3.5.2 信息处理和存储环节
        3.5.3 信息的流通和发布环节
        3.6 培植农业信息服务企业
        3.7 培养农业信息服务人才
        3.8 组建农业信息服务协调机构
第五章 湘西自治州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1 加强组织领导
        1.2 增加资金投入
        1.2.1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政府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
        1.2.2 加大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
        1.2.3 各级政府要切实重视计算机网络的建设
        1.3 制定整体规划
        1.4 促进资源整合
        1.4.1 搞好信息资源规划
        1.4.2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
        1.4.3 加强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
        1.4.4 充分利用政府信息资源,搞好信息发布
    2 增强信息服务的基础功能
        2.1 加快农业信息市场主体建设
        2.1.1 政府部门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2.1.2 信息企业信息服务的市场化
        2.1.3 龙头企业信息服务的专业化
        2.2 发挥农业信息市场机制作用
        2.3 规范农业信息服务市场秩序
        2.4 加强农业信息服务行为监管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农业信息化:发展西部农业的战略性举措(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效率、机理与路径研究[D]. 李颖慧.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2]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侯倩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3]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及机理研究[D]. 姜松. 西南大学, 2014(12)
  • [4]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 胡扬名.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5]云计算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应用分析及发展策略[D]. 矫玉勋. 吉林大学, 2013(08)
  • [6]河北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的中介功能研究[D]. 师俊巧.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7]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 ——绵阳市四所高校为例[D]. 吕京.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9)
  • [8]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刘力. 现代农业科技, 2010(23)
  • [9]湖北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实现[D]. 吴永章.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
  • [10]湘西自治州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 陈生萍.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农业信息化:发展西部农业的战略举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