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管理暂行规定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管理暂行规定

一、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管理暂行规定(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外汇局[1](2021)在《现行有效外汇管理主要法规目录(截至2020年12月31日)》文中提出一、综合(25项)(一)基本法规(8项)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32号2境内外汇划转管理暂行规定[97]汇管函字第250号(1)3个人外汇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年第3号4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汇发[2007]1号(2)5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完善真实性审核的通知汇发[2016]7号6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外汇管理改革完善真实合规性审核的通知汇发[2017]3号7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汇发[2019]28号8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优化外汇管理支持涉外业务发展的通知汇发[2020]8号

王运金[2](2020)在《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与稳定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世纪中叶,基于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刺激国内经济增长的考虑,发达国家纷纷开始启动金融自由化进程。进入80年代,发展中国家开始不同程度地放开跨境资本的流动限制。资本账户开放所带来的全球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金融技术的革新、监管体系的升级、国际资本的流入等众多优势,更好地弥补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增长所产生的资金缺口,同时也刺激了其国内的金融发展。但是在放松金融抑制,加快金融开放步伐的同时,资本账户开放也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众多问题。资本账户开放扩大了“热钱”的迅速涌入与迅速撤离、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其他国家经济危机的传染效应等的影响,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金融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激进式”的资本账户开放增加了发展中国家金融系统与金融市场的脆弱性,降低其抵御负面外部冲击的能力,国内宏观调控措施的实际效果受到影响,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挑战。虽然金融开放是未来的全球各国都要面临的重大任务,是一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未来趋势,但历史表明资本账户开放并不一直都是“好事”,甚至在特定历史时期完全开放资本流动意味着“任人宰割”。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危机、2008年美国次级贷款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事件带来的全球性或地区性危害,提醒了世界各国政府要谨慎对待资本开放。泰国、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国“激进式”的资本开放在强大的负面外部冲击下带来经济增速下滑,金融系统瘫痪,政府失去信任,政策无法实施,失业率上升,甚至国内局势动荡等问题。印度等国“渐进式”资本开放也容易错过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吸纳国际资金发展经济、实现金融发展等契机,降低金融发展活力,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如何根据本国的国内经济、政治、科技、金融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决定何时启动金融开放,如何加快金融改革,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缓解金融冲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是一个急于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发展中国家需要考虑的问题,一个关系到国家与民族富强的问题。与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潜在推动作用相比,本文更为关注资本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为此,本篇文章从发展与稳定两个维度考察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的影响。(1)以研究的现实背景出发,针对以往的国际金融发展状况,寻找问题,并提出论点,即资本账户开放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影响原本金融系统的稳定。为此本文整理了整篇文章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确定了目标与论证步骤。(2)本文从金融开放、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的概念界定着手,分析了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的对立关系,金融自由化与资本账户开放关系,并梳理了金融开放、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的相关文献研究。其中,本文还考虑了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绩效条件的两个方面: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绩效条件,金融业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产生影响的绩效条件。本文还对金融开放(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业开放)的衡量指标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文献综述部分,本文着重对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发展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也整理了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发展关系的相关文献,其中还包括金融发展的测度、金融深度的测度、金融安全的测度、金融稳定的测度。(3)本文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政策措施与实施效果。2018年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更是向世界明确表达了中国不断对外开放的意愿,将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优、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虽尚未完成,但有张有弛,总体上较为稳健。(4)本文研究了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个角度展开讨论。其中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利用事件分析法将资本账户开放政策与金融市场的发展联系起来,通过企业的融资约束指标衡量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深度与宽度的影响。(5)本文还实证分析了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首先从宏观层面分析全球主要国家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然后分别从证券市场稳定与外汇市场稳定的角度,以构建证券市场压力指数和外汇市场压力指数为主要方法,分析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子市场稳定的影响。(6)本文针对以上的研究结论,结合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历程与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水平,提出了中国未来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选择。大体从三个角度出发,即设计科学合理的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的方案、构建金融开放成熟度评估系统、加强金融开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表现为事前的方案设计与模拟评估,事中的安全与风险管理,事后的政策调整。本文得出的结论主要为以下几点:(1)宏观实证分析发现,一国的资本账户开放能够有效地促进金融发展,提高资金配置效率,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刺激信贷与投资。(2)通过对微观企业的实证分析,本文发现资本账户开放有利于提高资本在企业层面的配置效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的融资难题。尤其是对于那些拥有较高融资约束的企业,资本账户开放政策能够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更有效地实现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资本账户开放政策向市场释放了强有力的利好预期,有利于金融发展与企业增长。(3)经过实证分析,本文发现资本账户开放并没有对金融不稳定性产生较为显着的影响。(4)为了进一步考量资本账户开放对不同金融子市场的稳定性影响,本文经过实证分析发现,资本账户开放在股票市场的稳定性上呈现出较大的负面影响,增大了股票市场的压力,降低了防御风险的能力。(5)同样的,实证结果发现资本账户开放对外汇市场的稳定性并没有产生较为显着的负面影响。对于金融体制尚未发展完善的国家来说,资本账户开放容易激活金融发展过程中诸多不稳定性因素,道德风险、系统性风险、技术风险等将更加难以监控与管理。只有在国内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制度、法律、民众素质、政府能力等方面都具备较好的基础,才能加快推进资本账户开放进程。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资本账户开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需发展与稳定并重,只有规划出科学的金融开放方案,才能监控好潜在风险,实现金融的稳步发展。

石文昊[3](2020)在《我国证券市场引进外资的规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证券市场引进外资在近五年里做出了许多重大改变,其中最具影响的是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引进外资方式和取消QFII、RQFII的众多限制,新的改变为引进外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资金流入量相较于五年前得到了显着提升。在新的变化下,对我国证券市场引进外资的规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作为规制依据的立法以及作为手段的监管,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笔者从证券市场引进外资规制的基本理论问题入手,通过整理和分析我国证券市场引进外资的规制现状,探寻立法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分析其他国家或地区证券市场引进外资的规制,找寻可供我国借鉴的先进经验,为最终问题的解决提供对策。笔者希望通过在法律角度对引进外资进行全面的探讨,发现法律的不足、监管的漏洞,寻求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保证法律供给、监管措施与现实需求的契合,完善我国证券市场引进外资的法律,提升监管的效能,为未来进一步引进外资的规制提供参考。本文除去绪论和结语部分,正文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问题探究。从概念、条件、价值、方式和理论依据五方面对证券市场引进外资规制进行归纳和分析,另外讨论了我国证券市场引进外资的路径之争。以此确立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规制的现状和问题。按照引进外资方式的不同,从立法和监管两个层面对我国证券市场引进外资的现状进行了整理:立法层面主要从投资主体、投资方式、投资范围和投资限制等方面进行归纳,监管层面主要从监管主体和监管方式进行归纳。通过两个层面的整理和分析,分别探讨存在的立法和监管问题。第三部分是境外国家或地区证券市场规制的现状和启示。对日本、印度和台湾证券市场引进外资从法律和监管两方面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可供借鉴的地方,为对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第四部分是立法和监管问题的对策部分。根据第二部分提出的问题和第三部分的启示,提出解决问题需坚持的原则和对策。

温健纯,范祚军,赵慧[4](2019)在《基于金融安全视角的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现状评估及其推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开放对开放国的金融安全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基于金融安全视角来深入探究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成为一项重要议题。要借鉴已经完成资本账户开放国家的经验,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现状进行评估。我国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完全可兑换具备了宏观经济环境的条件,从汇率、金融监管体制、国际清偿手段、经济开放程度来看,仍有提升空间。鉴于此,从金融安全的视角,应采取拓宽跨境投资渠道;适当放开非居民发行金融产品;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便利;做好风险防范工作等措施,推动我国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谢罗奇[5](2016)在《国际游资流动的有效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金融剧烈动荡。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化成了全球经济危机。但次贷危机过后,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游资对新兴市场的信心逐渐减弱而迅速撤离新兴市场国家,导致了2011年下半年巴西、泰国、韩国等国家的货币迅速贬值。2013年5月,美联储主席暗示QE即将退出,使印度、南非等经济最脆弱的国家率先倒下,金融危机向第三波层层递进。其后,在美联储QE退出及加息与加息预期的影响下,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先是2014年底的俄罗斯卢布危机,随后是2015年的人民币“811”贬值风波,然后是哈萨克斯坦坚戈贬值风波,再后是阿根廷比索与阿塞拜疆马纳特的一夜大跌,委内瑞拉经济危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历史表明:变幻莫测的预期转变和投资者的“牛群跟风行为”,是国际金融动荡之直接原因,而主要推动力就是国际游资的投机冲击。可以说,没有国际游资的国际化流动,也就没有当今让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谈之色变的国际金融动荡的发生。国际游资是一种典型的投机性资本,其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但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刺激了国际游资的迅速膨胀,电子信息技术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不仅为国际游资的大规模快速流动创造了良好环境,也为国际游资提供了投机牟利的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大部分是由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而直接引发的,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激发起各国学者和决策者们对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的极大兴趣,不少学者对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发生的原因、冲击的时间、数量等进行了颇受瞩目的分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理论,我们也可以利用三代金融危机理论模型对国际游资投机冲击的机理进行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程度也逐步提高,国际游资流动对各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国际游资流动规模和流动频率的提高,各国对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政策溢出效应也越来越明显,这种溢出效应加速了危机的传染与扩散。因此,有必要加强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协调与合作。通过用阿瑞西亚和玛奎斯的“监管中的外部性模型”来研究发现加强国际游资流动监管是必要性,而且经济联系越紧密,金融全球化程度越高,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也就越大。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可以分为国内监管、国际双边协调与合作监管、国际区域协调与合作监管及全球协调与合作监管。其中,国家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基础,而双边协调与合作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国际监管最基本、最常见、最有效的监管方式,而区域协调与合作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一种次优选择,但就长期来说国际游资流动的全球协调与合作监管将是一种发展趋势。就国内监管而言,主要西方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有了不少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经验和教训。国际游资在微观、宏观两个层面对一国经济产生冲击,这种冲击的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历次金融危机中表现非常明显,而且也发生在2015年的中国。因此,国际游资流动的国内监管应该从宏微观两方面着手,用周小川的话来说就是应该“构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互相补充,货币政策与审慎管理统一协调”国际游资国内监管体系;只要协调与合作双方具有良好的政治和外交关系、较高经济交往与交易频率、经济具有同质性或互补性、双方对对方的相关领域的法律制度与监管模式了解就能很好的进行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双边协调与合作,目前很多双边协调与合作是通过司法互助协定和谅解备忘录来实现的;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也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国际游资投机冲击及金融危机的发生往往也有区域性和扩散性。因此,区域性的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也受到国际社会的越来越重视,加强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区域协调与合作有利于区域内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防御和阻止金融危机的区域传播;虽然,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因为美国是国际游资的主要供给国,而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一个重大特征是美国作为金融霸权的霸主国几乎控制了所有的国际金融重要机构,因此导致目前国际游资流动的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困难重重,但从长期来说,协调与合作仍将是今后国际游资全球监管的主要趋势。当下正是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进程的关键时期,现行的国际金融监管框架将面临重大调整,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应当在这场大国金融利益的博弈中准确定位和积极应对,通过G20这一平台更多的参与甚至主导全球性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中国可以重新审视本国优势和外国劣势,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在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议题设立、标准制定、执行原则等方面积累经验,争取成为国际游资流动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的推动者和引领者。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国际游资流进流出中国市场的速度和规模在持续攀升,国际游资的大规模流动及其投机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隐忧,给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带来极大的风险。通过测算,我们得知2005-2011年,国际游资大规模流入中国,而2012年、2014年、2015年国际游资则大规模撤离中国,尤其是2015年国际游资的撤离使中国外汇储备减少4500亿美元以上,也助推了中国股市和汇市的双双下跌,可以说中国的股市、汇市和房地产市场已成为国际游资投机“对赌”和“套利”的主要场所。但中国目前对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制度建设滞后,监管乏力,监管系统不完善。因此,中国应该通过审慎开放资本账户,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立与完善国际游资流动风险监控体系,加强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等措施来进一步加强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的监管,以防范国际游资的投机冲击。

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6](2016)在《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关于印发《银行执行外汇管理规定情况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2016年)》的通知》文中认为文号:汇综发〔2016〕31号发布日期:2016-03-10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局、外汇管理部,深圳、大连、青岛、厦门、宁波市分局,各全国性中资银行:根据2015年6月至今的外汇管理规定变化和调整情况,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了《银行执行外汇管理规定情况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2016年)》(见附件)。现就有关问题通

李佳峰[7](2013)在《QDII海外投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QDⅡ (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境内机构投资人)制度最早是由香港的财政部门所提出,和QFⅡ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境外机构投资人)及CDR (China Depository Share,中国存托凭证)类似,是在目前大陆实行的外汇兑换管制政策下,方便大陆资本市场对外投资的政策。即本国投资人在资本账户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之下,对海外的资本市场实行投资。虽然这两年为了经济结构调整,我国政府主动放缓了经济增速,但总体上近十年我国对外贸易在国际收支上不断出现的顺差,产生外汇存底累计额度逐年增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QDII制度的正式推出,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对开放资本账户更跨出一大步,进而创造出更多的外汇需求,使人民币与国际汇率相较之下更加稳定、更加市场化与平衡,同时鼓励国内更多公司能够跨出国门,以进-步减少贸易顺差以及资本项目的盈余。其中最直接的优点便是让国内投资人方便透过这样的机制直接或间接参与国外的资本市场,进而可以获得到全球资本市场的投资回报率。这几年来,大量的外汇存底加上人民币升值的期待持续性地增大,造成对中国资本流出带来巨大的压力。政府有必要建立一种主动管理的投资管道的制度来引导这部分的资金对外流出。随着国内人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投资外汇市场的需求上扬,资本账户的开放也自然成为必要的趋势,QDI工制度从这些角度都有一定的正面意义。本文以资本市场开放的理论以及实践为出发点,深入地阐述了QDII制度的内涵、运作原理、背景和意义,运用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总结了QDII投资境外市场的各种面临风险及相应的风险衡量与评估方法,从市场关联度、资产配置、风险监测、避险策略等角度深入系统地研究了QDII投资中的风险管理方法,进而通过资产的国际配置以及衍生品投资,在平稳投资风险的同时,获得相对优良的投资业绩,同时对风险内部机制、外部监管和法律防范模式进行了探讨。本文按照理论、案例和对策研究的逻辑,分为八大部分,研究架构如下:第一章主要包括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QDII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其风险机制及管理的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和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QDII制度的理论基础、背景及实践的国际比较,包括QDII制度的运作原理及其影响、实施QDII制度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包括QDII政策发展历史、QDII制度发展历程、QDII发展的现状、中国QDII投资风格分析、QDII基金失败的原因分析、QDII基金的治理措施以及不同国家及地区实施QDII制度的比较等。第四章主要通过分析银行和基金公司的实际案例来说明目前QDII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对策研究。第五章主要结合风险管理中的理论研究,分别从市场风险、汇率风险、国家风险和信用风险等角度全面阐明在国际投资中如何识别不同的风险暴露,以及运用风险模型控制不同类别的风险。第六章介绍了在国际资产配置下,运用改进的资产组合构建方式详细说明了分散化投资能够显着地起到分散风险,提高组合收益的结果,同时基于人民币汇率升值对QDII持有人投资者收益的影响,针对国内基金公司在QDII海外投资中所面临的外汇风险,提出了利用衍生品来进行风险对冲的方法。第七章主要对QDII风险内控机制和外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一些思路,为国内QDII管理人进行海外投资管理以及后续的产品开发提供借鉴。第八章主要是总结和展望,QDI工作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一大创新,由于其一系列优点,必将成为我国投资海外的未来趋势。为了更好地提高QDII在海外市场的风险管理和投资收益能力,本文认为在其市场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方面需要准确识别各类市场风险,并建立风险监控和预测系统,合理进行汇率风险管理,并择时进行国际资产配置,分散风险并获得全球收益,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

谢政谕[8](2012)在《QFII在中国证券市场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于2002年12月正式实施QFII制度,QFII是英文Qualified ForeignInstitutional Investors的缩写,所谓QFII,就是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通常泛指保险、银行、证券商、基金管理机构,以及其它投资机构,包括共同基金、退休基金、政府基金及慈善基金等。QFII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货币未能实现完全自由兑换,以及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情况下,有限度地引进外资、开放资本市场的一项过渡性的制度。这种制度要求外国投资者,在进入一国的证券市场时,必须符合一定条件,通过该国有关部门的审批后,汇入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再转换为当地货币,通过监管的专门帐户投资当地证券市场。QFII制度的建立与证券市场开放有极大的关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证券市场开放达到与国际市场接轨。QFII制度就是有限制直接开放的一种模式。本文采用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多方面地探讨QFII制度对中国证券市场产生的效应。中国施行QFII制度的效应,包括了提高中国与国际市场关联度;优化投资者结构与投资理念;推动金融创新;促进上市公司完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完善证券市场监管;带来金融服务业的机会与挑战等。定量分析则是研究中国股票市场与国际股市的国际接轨效应。研究期间为1997年至2011年,变量的选取为上证综合指数、深证综合指数、美国道琼工业指数、德国法兰克福DAX指数、香港恒生指数与台湾加权股价指数。以相关系数分析、因素分析法,分析中国引进QFII制度后,上海股市、深圳股市与国际主要股市的收益率联动性的变化。实证结果表明,QFII制度实施后,中国股市不再是封闭的股票市场,中国股市的涨跌方向与国际股市走势方向一致,同时与国际主要股市的收益率联动性也比引进QFII前明显提高。此外,以动态条件相关GARCH模型(Dynamic Conditional CorrelationGARCH Model,即DCC-GARCH模型)分析上海股市与深圳股市与国际主要股市的波动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QFII制度实施后,促进中国股市的波动性向国际股市靠拢,波动溢出效应非常明显。QFII的进驻,并没有对中国股票市场起到稳定的作用,而是加大了随国际股市波动的程度。论文最后总结了我国推行QFII制度后尚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人民币剧烈波动的防范问题;QFII的信息披露不够完善的问题;QFII对上市公司股权的掌控性问题;QFII可能带来国际传导性风险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政策建议,包括继续采取循序渐进的稳健政策;强化QFII的信息披露;完善金融商品创新的配套制度;完善监管体制;以及培养国际证券人才等。

孙南申[9](2006)在《论外商证券投资法律制度》文中认为外商对华证券投资包括投资于境外证券市场与境内证券市场的外资股与债券,其主流则为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与QFII投资普通股(A股)。外商证券投资的法律制度由投资者本国的法律监管与东道国法律监管两部分构成。前者监管主要针对证券发行数量、税收和利率的限制,后者监管主要集中在证券入市审批和证券交易管理,两者中应以东道国法律监管为主。我国对外商证券投资实行较为严格的监管制度,集中体现为证券市场开放中实行的QFII制度。法律监管的范围涉及市场准入审批、证券发行、证券交易、资产管理和外汇管理等方面。

梁勇[10](2013)在《对外经济政策的国内政治因素分析 ——以中国资本管制政策为例》文中认为国家和市场的研究,长期以来分别是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独占领域。这不仅造成了学科分化,还导致了国家与市场的割裂研究。目前,中国资本管制政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学层面,主要分析资本管制的经济学意义,如资本管制的成本与收益,资本项目开放的条件和路径等。此种研究的前提之一,就是遵照传统经济学的经典假设,将国家视同一个理性的行为体。按这一路径分析时,通常把国际与国内的政治制度条件统一视为该行为体面对的外生的选择集合,而忽略了国家这一行为体并不是抽象存在的。现实情况恰恰相反,当一个国家做出资本管制决策时,国内的政治制度条件在绝大程度上是内生的因素,如同一个生物体面对外部刺激,其内部的生理结构是令其做出相应反射的基础。传统上看,资本管制政策应是经济学的领域,但实际上,国家在对外经济政策决策时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这就进入了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学研究领域。本文试图将中国资本管制政策的研究拉进中国权力结构的语境,并不是抹煞资本管制的经济学意义。中国的改革开放,总体来说是“自上而下”进行的,这是由中国威权治理体制决定的。中国资本管制政策的变化,在绝大程度上是配合中国经济的转型。在“自上而下”启动的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官僚体系的决策过程制约着资本管制政策的内容及出台时机。在中央政府之下,中国地方政府在经济转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利益诉求,他们对中国资本管制制度的塑造不可忽视。中国资本管制政策的预案、立法和执行等政治过程中总能见到地方政府的身影。在经济转型的各个时期,中国崛起了不同有代表性的利益集团。而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在参与资本管制政策制定时,都面临着被其“俘获”的问题。因此,要研究中国资本管制政策,需进入中国政治决策过程,分析资本管制政策背后的决策部门设置、偏好及利益等。本文试图综合国家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的研究成果,抽象出更符合分析中国资本管制政策的理论模式,更好地评价、预测未来中国资本管制制度。这一分析视角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国家的“黑匣子”,解释了国内刺激如何转化为对外经济政策。本文的核心研究问题是中国特有的官僚制度、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结构及利益集团等国内政治因素,对1978年以来中国资本管制政策变化的作用机制。本文重点分析了中国资本管制政策的国内微观决策机制,这体现了作者尝试打通国际关系学与国内政治学交叉地带的不懈努力。

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管理暂行规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管理暂行规定(论文提纲范文)

(2)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与稳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1、资本账户开放
        2、金融发展
        3、金融稳定
        4、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的关系
        5、金融自由化、金融开放与资本账户开放的关系
    第四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思路
    第五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六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第七节 文章结构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金融开放、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的文献综述
    第一节 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1、金融开放的度量
        2、金融开放作用于经济增长的路径
        3、金融开放的经济绩效条件
    第二节 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1、资本账户开放的度量
        2、资本账户开放促进经济增长
        3、资本账户开放不利于经济增长
        4、资本账户开放作用于经济增长的绩效条件
    第三节 金融业开放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1、金融业开放的度量
        2、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3、对本土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
        4、对东道国制度建设的影响
    第四节 金融开放与金融发展的相关研究
        1、金融发展的测度
        2、金融深度的测度
        3、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第五节 金融开放与金融稳定的相关研究
        1、金融稳定指标的测度
        2、金融安全的测度
        3、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4、金融业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第六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演变、措施及实施效果
    第一节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政策的历史回顾
        1、二十世纪末:开启资本账户开放进程
        2、二十一世纪初期:政策试点与加速
        3、“后危机”时代:加速推进对外开放步伐
    第二节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分类及其相应效果
        1、一级市场的开放措施
        2、二级市场的开放措施
        3、资本市场相关服务业的开放措施
    第三节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未来展望
        1、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2、加快投资开放便利
        3、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宏观层面
        1、资本账户开放的测度
        2、金融发展的衡量指标选择
        3、实证结果分析
    第二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公司层面
        1、事件研究法
        2、事件选择
        3、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4、融资约束——企业融资能力与金融信贷渠道的衡量
        5、控制变量的选择
        6、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基于国家层面
        1、构建金融稳定的衡量指标
        2、实证结果分析
    第二节 资本开放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基于股票市场层面
        1、构建股票市场压力指数
        2、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资本开放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基于外汇市场层面
        1、构建外汇市场压力指数
        2、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选择
    第一节 设计科学合理的资本账户开放方案
    第二节 构建金融开放成熟度评估系统
    第三节 加强金融开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
    附录 B:AREAER中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外汇安排与管制框架(节选)
    附录 C:IMF的金融稳健指数构成
    附件 D: 计算融资约束所用到的各项指标说明
    附录 E:融资约束指标的计算方法
    附录 F: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管制政策汇总(2011-2018)
    附录 G:IMF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3)我国证券市场引进外资的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基本理论问题
        1.3.2 我国证券市场引进外资方式
        1.3.3 我国证券市场引进外资具体问题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证券市场引进外资规制的基本理论问题
    2.1 证券市场引进外资规制及相关概念
        2.1.1 证券市场
        2.1.2 外资
        2.1.3 证券市场引进外资规制
    2.2 证券市场引进外资的条件
        2.2.1 市场层面
        2.2.2 监管层面
    2.3 证券市场引进外资的价值
        2.3.1 改善投资者结构
        2.3.2 促进一国货币国际化
        2.3.3 促进证券市场改革
    2.4 证券市场引进外资的方式
    2.5 证券市场引进外资的理论依据
    2.6 证券市场引进外资的路径之争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证券市场引进外资规制的现状及其问题
    3.1 我国证券市场引进外资的立法现状
        3.1.1 QFII、RQFII的立法现状
        3.1.2 陆股通的立法现状
        3.1.3 结算代理的立法现状
        3.1.4 北向通的立法现状
    3.2 我国证券市场引进外资立法中的问题
        3.2.1 QFII、RQFII立法滞后
        3.2.2 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不合理
        3.2.3 名义持有人立法缺位
    3.3 我国证券市场引进外资的监管现状
        3.3.1 监管机构
        3.3.2 监管方式
    3.4 我国证券市场引进外资监管中的问题
        3.4.1 债券市场分割监管影响监管效率
        3.4.2 跨境监管执法依据供给不足
        3.4.3 穿透式监管边界模糊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境外证券市场引进外资的规制分析与启示
    4.1 境外证券市场引进外资的规制
        4.1.1 日本证券市场引进外资的规制
        4.1.2 印度证券市场引进外资的规制
        4.1.3 台湾证券市场引进外资的规制
    4.2 境外证券市场引进外资的启示
        4.2.1 坚持渐进式改革
        4.2.2 保障公共安全
        4.2.3 单一方式引进外资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证券市场引进外资的对策建议
    5.1 制度构建的原则
        5.1.1 渐进式原则
        5.1.2 干预适度原则
    5.2 立法建议
        5.2.1 修改QFII相关规定
        5.2.2 调整外资持股比例
        5.2.3 优化名义持有人制度
    5.3 监管建议
        5.3.1 统一债券市场监管
        5.3.2 完善跨境执法规定
        5.3.3 明确穿透式监管边界
    5.4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金融安全视角的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现状评估及其推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资本账户开放进程与金融安全
    (一) 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安全
    (二) 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进程的主要特征
    (三) 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的经验与金融安全
        1. 资本账户开放模式
        (1) “渐进式”开放
        (2) “激进式”开放
        (3) IMF总结的最佳资本账户开放模式
        2. 资本账户开放次序
        3. 资本管制程度
        4. 资本账户开放进程中的汇率制度选择
二、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现状评估
    (一) 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现状分析
        1.以中国外汇管理局视角分析
        2.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视角分析
    (二) 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的前景分析
        1.从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来分析
        2.从汇率的形成机制来分析
        3.从金融监管体制分析
        4.从国际清偿手段分析
        5.从经济开放程度分析
三、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建议
    (一) 拓宽跨境投资渠道
    (二) 适当放开非居民发行金融产品
    (三) 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便利
    (四) 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五) 其他方式

(5)国际游资流动的有效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2章 国际游资流动的历史和现实考察
    2.1 国际游资是典型的投机资本
        2.1.1 国际游资是高投机性资本
        2.1.2 国际游资是高流动性投机资本
        2.1.3 国际游资是高杠杆性投机资本
    2.2 国际游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剖析
        2.2.1 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是国际游资产生的根源
        2.2.2 国际货币体系和政局动荡促使国际游资快速增长
        2.2.3 金融创新的发展刺激了国际游资的急剧膨胀
    2.3 追求高额回报是国际游资流动的根本原因
        2.3.1 机构投资者是国际游资流动的主体
        2.3.2 资本与金融账户是国际游资流动的主渠道
        2.3.3 现代科学技术与金融相互融合发展促进了国际游资的流动
第3章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理论基础
    3.1 国际游资投机冲击理论模型
        3.1.1 第一代投机冲击理论模型
        3.1.2 第二代投机冲击理论模型
        3.1.3 第三代投机冲击理论模型
    3.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的理论依据
        3.2.1 相互依赖理论
        3.2.2 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理论
        3.2.3 经济博弈论
    3.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理论模型
        3.3.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含义
        3.3.2 金融危机的传导理论与扩散模型
        3.3.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外部性模型
    3.4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模式与监管框架
        3.4.1 金融监管的主要模式
        3.4.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框架
第4章 国家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基础
    4.1 国际游资流动影响一国经济安全
        4.1.1 国际游资流动影响宏观经济稳定
        4.1.2 国际游资流动加剧外汇市场的波动
        4.1.3 国际游资流动造成证券市场价格大起大落
        4.1.4 国际游资流动推高房地产市场的泡沫
    4.2 国际游资流动国家监管的经验与教训
        4.2.1 国际游资流动国家监管的成功经验
        4.2.2 国际游资流动国家监管的失败教训
        4.2.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经验与教训的启示
    4.3 国际游资流动的国内监管应从宏微观两方面着手
        4.3.1 宏微观审慎监管是目前金融监管最热门的话题
        4.3.2 微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理念不同
        4.3.3 宏微观审慎监管需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
    4.4 国际游资流动的国内统一监管与责任政府
        4.4.1 统一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国内监管的发展趋势
        4.4.2 国际游资流动国内统一监管是政府的责任
第5章 双边协调与合作是国际游资流动国际监管的最有效方式
    5.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一般理论阐释
        5.1.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内涵
        5.1.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主要形式
        5.1.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主要内容
    5.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博弈分析
        5.2.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博弈的假设条件
        5.2.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博弈的模型设计
        5.2.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博弈结果分析
    5.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实践
        5.3.1 美国与瑞士司法互助及证券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
        5.3.2 美国-欧盟的金融监管对话机制
        5.3.3 美国与加拿大的证券信息披露协调与合作实践
        5.3.4 中国金融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实践
第6章 区域协调与合作是国际游资流动国际监管的次优选择
    6.1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区域性金融危机反思
        6.1.1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西欧金融风暴
        6.1.2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墨西哥金融危机
        6.1.3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东南亚金融危机
        6.1.4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欧债危机
    6.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动因分析
        6.2.1 区域协调与合作可以防御和阻断金融危机的传播
        6.2.2 区域协调与合作可以维护区域的共同利益
        6.2.3 区域协调与合作可以提高监管效率
        6.2.4 区域协调与合作可以防范区域系统性危机
    6.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制度设计
        6.3.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应遵循的原则
        6.3.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职能定位
        6.3.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基本框架
    6.4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模式分析
        6.4.1 欧盟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模式
        6.4.2 东亚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模式
        6.4.3 其他主要区域性金融监管机构和模式
第7章 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是国际游资流动国际监管的未来趋势
    7.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全球协调与合作体系
        7.1.1 全球综合性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体系
        7.1.2 全球专业性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体系
    7.2 金融危机促进了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全球协调与合作的发展
        7.2.1 资本充足率监管限制国际游资的无限扩张
        7.2.2 高杠杆机构监管防止国际游资的投机冲击
        7.2.3 离岸金融中心是国际游资的重要监管场所
    7.3 国际游资监管全球协调与合作的发展趋势
        7.3.1 对现行国际游资流动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的检讨
        7.3.2 对国际游资流动开征全球资本税具有可行性
        7.3.3 协调与合作仍将是国际游资流动全球监管的未来趋势
第8章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及其监管现状分析
    8.1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的现状分析
        8.1.1 国际游资流动规模的测算方法
        8.1.2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的渠道分析
        8.1.3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的规模测算
    8.2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发展历程
        8.2.1 积极引进外资,严格限制资本流出
        8.2.2 逐渐放松资本管制,推动资本自由流动向前发展
        8.2.3 引导国内资金走向国际市场,提速资本自由化进程
    8.3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具体内容及其效果
        8.3.1 直接投资管理及其效果
        8.3.2 证券投资管理及其效果
        8.3.3 外债管理及其效果
    8.4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8.4.1 国际游资监管的制度建设滞后
        8.4.2 国际游资国内监管协调乏力
        8.4.3 国际游资监管系统不完善
        8.4.4 国际游资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9章 加强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策略建议
    9.1 审慎开放资本账户,加强资本流动管制
        9.1.1 资本账户自由化的发展趋势
        9.1.2 资本账户自由化开启国际游资冲击之门
        9.1.3 审慎对待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
    9.2 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防范国际游资流动风险
        9.2.1 货币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
        9.2.2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9.2.3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应防范国际游资流动风险
    9.3 迅速改革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建立与完善资本流动风险监控体系
        9.3.1 迅速改革中国金融监管体制
        9.3.2 建立与完善资本流动风险监控体系
        9.3.3 加强国际资本流动风险控制政策体系的配合
        9.3.4 优化国际游资流动监管措施
    9.4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加强国际游资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9.4.1 双边协调与合作应是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的重点
        9.4.2 积极主导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区域协调与合作
        9.4.3 努力参与全球性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框架的重构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1:中国银监会签署的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一览表
    附录 2:中国证监会与境外证券(期货)监管机构签署的备忘录一览表

(7)QDII海外投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表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二、 基本概念和范畴
        (一) QDⅡ制度的界定
        (二) QDⅡ制度风险机制及其管理的界定
    三、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 国外QDⅡ制度相关文献综述
        (二) 国内QDⅡ制度相关文献综述
        (三) 国际资产配置文献回顾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 本文的研究方法
        (二) 本文的研究思路
    五、 主要贡献及创新
    六、 本章小结
第二章 QDⅡ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 QDⅡ制度的运作原理及影响
    二、 QDⅡ制度的风险管理理论
        (一)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二) 金融深化理论
        (三) 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
        (四) 资产组合理论
    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QDⅡ发展历程及国际比较
    一、 QDⅡ的发展历程
        (一) 筹划阶段
        (二) 试点扩大阶段
        (三) 加速发展阶段
    二、 QDⅡ的发展状况
        (一) 发行量呈倒“V”形
        (二) 多数产品跌破净值
        (三) 海内外夹缝中难发展
        (四) 销售海外基金成主流
        (五) QDⅡ产品发行规模与现存规模情况
    三、 QDⅡ投资风格分析
        (一) 分类以股票型基金为主
        (二) 基金系QDⅡ重仓港股且偏好金融
        (三) 银行系QDⅡ投向以感熟市场为主
    四、 QDⅡ基金失败的原因分析
        (一) 海内外投资文化和体制的相互包容性差
        (二) 投资过于集中,不能有效的分散风险
        (三) “次贷”危机引致全球性的经济疲软
    五、 QDⅡ制度实践的国际比较
        (一) 韩国QDⅡ制度的实践
        (二) 中国台湾QDⅡ制度的实践
        (三) 智利QDⅡ制度的实践
    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QDⅡ海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民生银行QDⅡ产品的突然清盘引起重大社会影响
        (一) 民生银行QDⅡ产品的成立背景和基本情况
        (二) 民生银仃QDⅡ严品冲击汲的严生及存在问题
    二、 东亚银行“利财通”投资产品系列1浮亏过半引起强烈反响
        (一) 东亚银行QDⅡ产品的成立背景和基本情况
        (二) 东亚银行QDⅡ产品投资运作情况及存在问题
    三、 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的业务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 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的成立背景和基本情况
        (二) 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的运作情况及面临问题
    四、 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的业务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 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的成立背景和基本情况
        (二) 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的运作情况及投资绩效分析
        (三) 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存在的问题
    五、 本草小结
第五章 QDⅡ海外投资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一、 QDⅡ制度的一般风险
        (一) 市场风险
        (二) 汇率风险
        (三) 主权风险
        (四) 信用风险
        (五) 跨国监管风险
    二、 QDⅡ制度的特殊风险
        (一) 外汇管理风险
        (二) 机构投资者风险
        (三) 有效监管风险
    三、 QDⅡ制度风险的衡量
        (一) 波动率方法
        (二) VaR方法
    四、 QDⅡ制度风险管理的手段
        (一) 规避与预防风险
        (二) 分散风险
        (三) 对冲风险
    五、 本章小结
第六章 QDⅡ海外资严配置的有效分散风险策略
    一、 资产配置是一种风险管理手段
    二、 资产配置理论简介—资产组合理论
        (一) Markowitz方法
        (二) 对Markowitz方法的改进
        (三) 重复抽样
    三、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最新进展
        (一) 考虑市场摩擦的投资组合选择理论
        (二) 考虑流动性的投资组合选择理论
        (三) 贝叶斯投资组合理论
        (四) 行为投资组合理论
    四、 QDⅡ海外资产配置的意义
        (一) 通过国际化投资对冲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
        (二) 国际化投资体系是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推动力
        (三) 金融资产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 QDⅡ海外资产配置中的市场分散化与行业分散化策略
        (一) 资严配置的分类和基本框架
        (二) 国别效应和行业效应及其对资产配置策略的影响
        (三) 中国证券市场主要行业的国际相关性
    六、 本章小结
第七章 QDⅡ海外投资风险的管理控制机制
    一、 QDⅡ风险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一) 前台交易与后台管理分离原则
        (二) 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和策略体系
        (三) 内部审计与独立风险管理原则
        (四) 互动原则
    二、 QDⅡ风险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
        (一) 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指引
        (二) 投资风险检测制度
        (三) 内部估值体系
        (四) 内部管理控制
        (五) 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
    三、 ODⅡ风险外部监管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 国际监管合作机制的缺陷
        (二) 信息披露制度的缺陷
        (三) 我国QDⅡ监管制度的缺陷
        (四) 我国QDⅡ制度法律体系存在缺陷
    四、 加强QDⅡ风险外部监管的政策建议
        (一) 加强QDⅡ监管的国际合作
        (二)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三) 改变监管理念,完善我国监管模式
    五、 完善ODⅡ制度风险的法律防范制度
        (一) 严格挑选QDII主体
        (二) 完善QDⅡ运营规则
        (三) 推进QDⅡ制度下的监管合作
    六、 本草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8)QFII在中国证券市场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第二节 QFII 与证券市场研究的文献梳理
        1.2.1 国外相关文献
        1.2.2 国内相关文献
    第三节 论文主要内容与观点
        1.3.1 章节安排
        1.3.2 研究创新之处
        1.3.3 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二章 证券市场开放与 QFII 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 QFII 制度的原理
        2.1.1 QFII 制度的定义
        2.1.2 QFII 制度的核心问题
    第二节 QFII 制度与证券市场开放的关联
        2.2.1 QFII 制度是有限制直接开放模式
        2.2.2 QFII 制度与资本账户开放
        2.2.3 QFII 制度是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开放的现实选择
    第三节 新兴国家(地区)发展 QFII 的经验
        2.3.1 新兴市场的 QFII 发展
        2.3.2 QFII 对新兴市场的正效应
        2.3.3 新兴市场 QFII 经验的启发
第三章 QFII 制度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证券市场的开放与 QFII 制度的建立
        3.1.1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与渐进开放
        3.1.2 中国引入 QFII 制度的背景
    第二节 QFII 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3.2.1 暂行办法阶段
        3.2.2 管理办法阶段
        3.2.3 QFII 制度使资本账户处于有限制的开放状态
        3.2.4 QFII 制度的创新
    第三节 中国 QFII 制度的特色与衍生风险
        3.3.1 中国 QFII 制度的独特性
        3.3.2 中国引进 QFII 衍生的证券市场风险
    第四节 QFII 在中国的投资现况
        3.4.1 QFII 的投资规模
        3.4.2 外资投资行为的研究
第四章 引进 QFII 制度后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第一节 提高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市场关联度
        4.1.1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奠定国际化基础
        4.1.2 A 股与 H 股双挂牌的国际联动效应
    第二节 改善市场参与者结构与促进市场理性投资
        4.2.1 投资者结构多元化
        4.2.2 促进市场理性投资
    第三节 推动金融创新
        4.3.1 QDII 的金融制度创新
        4.3.2 股指期货的金融创新
        4.3.3 融资融券业务
    第四节 加速上市公司实行公司治理制度
        4.4.1 QFII 对治理结构的积极作用
        4.4.2 股改后 QFII 投资行为的转变
    第五节 金融监管的崭新考验
        4.5.1 完善 QFII 管理规范
        4.5.2 提高 QFII 监管体制的要求
        4.5.3 金融监管的新挑战
    第六节 金融服务业的竞争与挑战
        4.6.1 托管业务与经纪业务
        4.6.2 中外合资券商快速成立
        4.6.3 QFII 带来的新挑战
第五章 引进QFII 后沪深股市与国际股市收益率联动性研究
    第一节 数据选取与处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5.2.1 平稳性检验
        5.2.2 因素分析
        5.2.3 主成分分析法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5.3.1 平稳性检验结果
        5.3.2 描述性统计
        5.3.3 相关系数阵
        5.3.4 主成分分析结果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引进QFII 后沪深股市与国际股市收益率波动性研究
    第一节 数据选取与处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6.2.1 一般化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GARCH)
        6.2.2 动态条件相关系数 GARCH 模型(DCC-GARCH)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6.3.1 ARCH 效应检验
        6.3.2 确定 GARCH 模型形式
        6.3.3 DCC-GARCH 模型实证结果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QFII 实施后尚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一、中文书籍与期刊或论文或网站
    二、英文书刊与网站部份
致谢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论外商证券投资法律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证券投资在国际投资中的法律地位
    (一) 跨国并购与证券投资
    (二) 投资协定与证券投资
        1.美玻投资协定
        2.多边投资协定
        3.中外投资协定
    (三) 外商证券投资的法律定位
        1.直接投资含义
        2.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划分标准
        3.证券投资的法律定位
二、外商证券投资的法定形式
    (一) 境外证券市场投资 (外资股与债券)
        1.境外上市外资股
        2.海外发行证券
    (二) 境内证券市场投资 (外资股与债券)
三、外商证券投资的法律调整
    (一) 外商证券投资法律制度框架
    (二) QFII证券投资制度
        1.QFII制度的特征
        2.QFII制度的作用
        3.QFII投资者的类型
    (三) QFII证券投资法律关系
四、外商证券投资的法律监管
    (一) 法律监管的基本内容
        1.对证券发行的监管
        2.对证券流通的监管
    (二) QFII证券投资的法律监管
        1.市场准入
        (1) 主体资格条件
        (2) 资产规模条件
        2.资产管理
        3.交易管理
        (1) 投资品种
        (2) 投资额度
        (3) 证券帐户管理
        4.外汇管理
        (1) QFII外汇管理基本原则
        (2) QFII托管人外汇管理职责
        (3) QFII资金汇出入的限制

(10)对外经济政策的国内政治因素分析 ——以中国资本管制政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 对外经济政策国内政治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官僚政治与对外经济政策
        (二)国内政治结构与对外经济政策
        (三)社会联盟政治与国际贸易政策
        (四)双层博弈与对外经济政策
        (五)各国政策制定模式和政府力量的差异对对外经济政策的影响
        (六)国家政权性质对对外经济政策的影响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
    四、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
    第一节 对外经济政策的定义与分类
        一、 对外经济政策的定义
        二、 对外经济政策的分类
        三、 对外经济政策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对外经济政策研究路径的演进
        一、 体系中心论
        二、 研究视角转向国家内部
        三、 社会中心论
        四、 国家中心论
    第三节 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
        一、 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二、 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国内政治因素分析
第二章 中国资本管制政策及其研究视角
    第一节 资本管制的涵义
        一、 资本管制的概念
        二、 资本管制的历史
        三、 资本管制的类型
        四、 资本管制的作用
    第二节 中国资本管制的发展历程及管制现状
        一、 中国资本管制政策的发展历程
        二、 中国资本管制的管理框架
        三、 中国资本管制的管制现状
    第三节 以国家内部视角研究资本管制政策
        一、 建立以国家内部视角分析资本管制政策的理论模式
        二、 资本管制政策理论模式中的重要解释变量
        三、 资本管制政策理论模式的基本假定
第三章 决定中国资本管制政策演进的国内政治变量
    第一节 中国官僚制度与资本管制政策
        一、 中国官僚制的特点
        二、 中国资本管制的官僚决策机制
        三、 中国资本管制政策的决策部门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分权对中国资本管制政策的影响
        一、 分权模式与国家结构
        二、 中国分权模式的特点
        三、 中国分权模式下的资本管制政策
    第三节 利益集团在资本管制制度演进中的作用
        一、 利益集团的定义
        二、 利益集团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 中国利益集团对资本管制政策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资本管制制度形成阶段的分析(1978-1994)
    第一节 中国资本管制制度的初步搭建
        一、 资本项目交易行为管理政策
        二、 资本项目交易资金账户管理政策
        三、 资本项目资金汇兑管理政策
    第二节 这一阶段国内政治因素的变化
        一、 三次国务院机构改革
        二、 中央向地方分权让利
        三、 外商投资企业利益集团的积聚
    第三节 结合分析
        一、 形成阶段的划分依据
        二、 官僚制的部门设置决定资本管制制度框架
        三、 分权让利影响资本管制制度的执行
        四、 外商投资企业利益集团积极参与资本管制制度建设
第五章 中国资本管制制度强化阶段的分析(1995-2005)
    第一节 这一阶段中国资本管制政策的变化
        一、 资本项目交易行为管理政策
        二、 资本项目交易资金账户管理政策
        三、 资本项目资金汇兑管理政策
    第二节 这一阶段国内政治因素的变化
        一、 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
        二、 中央向地方收权
        三、 中央垄断企业利益集团的兴起
    第三节 结合分析
        一、 强化阶段的划分依据
        二、 官僚制的多头管理强化资本管制制度
        三、 金融领域集权导致资本管制制度强化
        四、 中央垄断企业利益集团争取资本管制特殊政策
第六章 中国资本管制制度放松阶段分析(2006 年至今)
    第一节 这一阶段中国资本管制政策的变化
        一、 资本项目交易行为管理政策
        二、 资本项目交易资金账户管理政策
        三、 资本项目资金汇兑管理政策
    第二节 这一阶段国内政治因素的变化
        一、 “大部制”机构改革
        二、 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继续深化
        三、 民营企业利益集团的出现
    第三节 结合分析
        一、 放松阶段的划分依据
        二、 “大部制”改革加快资本管制放松进程
        三、 地方权力崛起松动资本管制制度
        四、 民营企业利益集团冲击资本管制底线
结语
附录 A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管理暂行规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现行有效外汇管理主要法规目录(截至2020年12月31日)[J]. 国家外汇局.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 2021(11)
  • [2]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与稳定的影响研究[D]. 王运金.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3]我国证券市场引进外资的规制研究[D]. 石文昊. 武汉理工大学, 2020(10)
  • [4]基于金融安全视角的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现状评估及其推进策略研究[J]. 温健纯,范祚军,赵慧.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 [5]国际游资流动的有效监管研究[D]. 谢罗奇. 湘潭大学, 2016(06)
  • [6]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关于印发《银行执行外汇管理规定情况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2016年)》的通知[J]. 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 国家外汇管理局文告, 2016(03)
  • [7]QDII海外投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 李佳峰. 武汉大学, 2013(12)
  • [8]QFII在中国证券市场的效应研究[D]. 谢政谕. 南开大学, 2012(07)
  • [9]论外商证券投资法律制度[J]. 孙南申. 现代法学, 2006(03)
  • [10]对外经济政策的国内政治因素分析 ——以中国资本管制政策为例[D]. 梁勇. 外交学院, 2013(12)

标签:;  ;  ;  ;  ;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管理暂行规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