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三角洲地质环境与灾害地质问题

汉江三角洲地质环境与灾害地质问题

一、韩江三角洲地质环境与灾害性地质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黄建龙,刘亦农,曾伟国[1](2019)在《粤港澳大湾区地质特点与地质环境保护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加速,区域内地质灾害及其次生灾害频发,查清区域地质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分布规律是建设大湾区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支撑。大湾区总体上是溺谷湾内淤积而成的复合三角洲,属震级低、弱震频繁区域。区内主要发育NE、NW、EW三组断裂,区域地质特点主要有:基岩风化壳及残坡积层厚度大、软土及碳酸盐岩岩溶分布较广、海湾人工回填工程众多等。湾区内主要有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河湾港口淤积等的不良地质问题,另外复杂的地质条件也让地下工程面临较多的原生风险源。大湾区地质环境的保护重点在于各城市之间的全面合作交流,做好地上地下的城市规划,建造海绵城市,完善区域不良地质作用的监测,制定防灾减灾计划。

李平[2](2015)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底浅表层典型灾害地质类型发育机制及其分区》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每年因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海岸侵蚀、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近千亿元。同时,随着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活动的迅速扩大,许多灾害地质相关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众所周知,黄河三角洲地区是主要海洋石油的开采区,因灾害地质事件而发生的管道的断裂、钻井平台滑移的事件时有发生,海洋石油开发的安全面临着严重的潜在威胁。基于此,本论文根据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大范围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和侧扫声纳数据的解译分析,进行灾害地质类型的圈定识别,对典型灾害地质类型的发育机制进行探讨。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灾害地质分区研究,并从灾害地质类型形成发育4个主要影响因素的区域分异特征探讨分区的合理性。本论文的研究一方面对于从浅地层剖面和侧扫声纳图谱上进行灾害地质类型的识别提供一定的方法与经验借鉴,另一方面可全面系统掌握黄河三角洲区域灾害地质类型与特征,研究成果可为黄河三角洲区域海洋石油开发提供安全保障。本论文依托国家908专项“QC07区块海底浅层剖面和侧扫声纳调查研究”,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经费项目“黄河三角洲海底浅层标准声学层序与典型灾害地质”,以及国家海洋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浅地层剖面探测的黄河尾闾流路变迁研究”,基于覆盖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约3200km的侧扫声纳和浅地层剖面数据资料,围绕近岸海底表层和浅部地层发育的典型灾害地质类型开展研究,对典型灾害地质类型特征、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对其形成过程和发育机制进行探讨。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灾害地质类型形成发育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分异特征进行探讨,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探索性开展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灾害地质分区研究,从黄河入海水沙通量、海床稳定性、海洋水动力和底质沉积物类型与分布4个主要影响因素探讨分区结果的合理性。取得如下主要结论:(1)基于浅地层剖面和侧扫声纳声学图谱的解译分析,圈定辨识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底浅表层发育了7种典型常见的灾害地质类型,即凹坑、侵蚀残留体、砂斑、沙波、冲刷槽、埋藏古河道和地层扰动。基于覆盖整个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3200km浅地层剖面和侧扫声纳数据,根据浅地层剖面和侧扫声纳数据解译识别出浅部地层灾害地质类型主要是埋藏古河道和地层扰动,海底表层灾害地质类型主要是凹坑、侵蚀残留体、砂斑、沙波和冲刷槽。凹坑、侵蚀残留体和冲刷槽等侵蚀型灾害地质类型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废黄河亚三角洲刁河口—清水沟海域,研究区中部近岸海域局部亦有分布;砂斑主要分布在研究中、南部近岸海域海底,砂斑分布与砂质沉积分布范围比较一致;沙波主要分布在现行河口及其以南深水海域海底。地层扰动较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埕岛海域,与粉砂质沉积区具有一致的分布规律。(2)通过浅地层剖面声学图谱—浅部地层埋藏古河道—历史时期黄河尾间流路的研究思路,基于浅地层剖面探测数据解译辨识得到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历史时期黄河尾间流路变迁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埋藏古河道大致有3条,呈近NE走向分布。赋存在海底浅部地层中的埋藏古河道,是历史时期河流尾间改道留下的“印迹”。近年来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仪的广泛应用,使得近岸海域大范围、高精度与高密度浅地层剖面数据的获取更加便捷,为发现埋藏古河道,追踪反演历史时期河流尾闾摆动变迁过程提供了可能性。以覆盖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3200km浅地层剖面数据为基础,围绕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声学图谱—海底浅部地层埋藏古河道—近代黄河尾闾流路之间的响应关系开展研究。依据浅地层剖面声学图谱的断面形态特征,以及河流相砂的充填沉积特征,圈定辨识并确认埋藏古河道,量算其空间位置、埋藏层位及其规模范围,结合地质钻孔及古环境信息判断其形成年代。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埋藏层位的古河道与不同年代黄河尾间流路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构建近代黄河尾间流路改道变迁过程模式。结果表明:基于浅地层剖面探测的黄河尾间流路研究结果与现有的黄河尾闾流路变迁过程趋势相一致,基本反映了近代黄河尾间流路的变迁过程。利用浅地层剖面解译的方法,共解译识别得到埋藏古河道位置有效点20个,据此构建了三条近代黄河行水流路,三条尾闾行水流路为不同年代黄河现时行水河道。三条解译所得黄河尾间流路基本上为近NE走向,基本确认其为当时黄河尾间的三次行水路线。(3)基于聚类分析方法将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划分为5个灾害地质区域,即钓口叶瓣浪控严重侵蚀灾害区、神仙沟叶瓣浪流共同作用多灾种灾害地质区、现行河口河控堆积型灾害地质区、深水区单灾种灾害地质区和埕岛油田潜在灾害地质区。围绕解译辨识出的广泛发育的海底浅部地层灾害地质类型(埋藏古河道、地层扰动),以及海底表层灾害地质类型(凹坑、侵蚀残留体、砂斑、沙波和冲刷槽)7种典型灾害地质类型,划分网格单位,根据灾害地质类型类型数量,以及凹坑深度、侵蚀残留体高度、)中刷槽长度、砂斑面积、沙波波长、埋藏古河道河道宽度和地层扰动深度等表征参数作为分区指标,利用聚类分析将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划分为5个灾害地质区域。(4)总结认为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底浅表层典型灾害地质类型形成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有4个,包括: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及其扩散运移、波流海洋水动力变化、海岸海床稳定性,以及海底表层底质沉积物类型及分布。黄河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入海平均径流、泥沙通量很小,入海泥沙扩散范围非常小,而调水调沙期间入海泥沙占年入海泥沙总量的30%以上,短期内汇聚巨量泥沙,形成集中输沙,聚沙外输的优势,短时间内完成入海泥沙在河口的集中汇聚,调水调沙试验期间入海水沙通量形成短期巨量高含沙的变化特征,入海泥沙扩散范围扩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其最大扩散影响范围约20km×40km。黄河入海泥沙变化及扩散影响范围主要影响灾害地质类型发育物源供给,决定着灾害地质类型空间分异;海洋水动力是灾害地质形成的动力因素,决定着灾害地质类型的分布范围和规模;海岸海床稳定性是灾害地质活动性的影响因素,决定着灾害地质类型的活动性;底质沉积物类型决定着局部区域灾害地质类型的空间分异。(5)从灾害地质类型形成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区域分异规律方面分析表明,基于聚类分析方法所建立的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海底浅表层灾害地质分区结果具有一定合理性,基本反映了灾害地质类型空间分布和成因机理的区域差异性。基于浅地层剖面和侧扫声纳勘探数据,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开展的分区研究,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灾害地质分区研究上是一新的尝试。从海岸海床稳定性、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及其扩散变化、底质沉积物特征与分布,以及海洋水动力4个方面对分区的合理性进行探讨,表明分区结果合理可靠,基本反映了灾害地质分区的区域差异。

杨超[3](2014)在《广东省工程勘察院(GEII)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地勘部门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属地化后地勘部门部分转企或逐步转企都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本文侧重于对中国地勘行业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分析,结合广东省矿产能源、经济发展及环境现状,分析了广东省工程勘察院产业的现状,并为行业将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广东省工程勘察院是主要从事水文地质调查、地质勘查、地质灾害评估业务的地勘部门。从1999年,国家大力推行地勘部门改革之后,地勘部门朝着企业化方向发展,2005年国务院做出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2013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再次明确地勘单位企业化方向不变,如何借助这个契机,推进企业化改革进程,提升在地质勘查行业中的竞争优势,是该单位亟待完成的任务。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归纳出该单位的发展战略规划,并对此进行系统性的阐述和分析。论文首先对相关研究理论、架构进行说明。第三章对广东省工程勘察院外部运营环境进行了分析,主要采用PEST(Political、Economic、Society、Technology)分析,包括国内外法律环境、内地以及广东省经济现状、社会环境、地勘行业市场等。第四部分主要针对公司内在环境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即公司发展现状、战略目标和解决方案,对市场中的竞争研究主要采用了波特五力模型,并着重进行了SWOT战略分析。第五章通过以上分析制定出发展战略,包括企业愿景、使命、战略目标、思路、技术路线图等,这是本篇论文的重点。第六章节则重点阐述战略规划的实践和保障体系。本文采取了传统的实际与理论结合分析途径,对广东省工程勘察院的内外部发展环境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结合公司实际总结出了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以期促进广东省工程勘察院做大做强品牌规模,完善现代管理架构、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跻身全国工程勘察综合50强单位。

董好刚,黄长生,陈雯,张宏鑫,支兵发,赵信文[4](2012)在《珠江三角洲环境地质控制性因素及问题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地处广东省中南部,濒临南海,海陆相互作用较强烈,新构造运动活跃,侵蚀和剥蚀作用明显,第四系广布,地貌类型多样,是地质环境的过渡带和敏感带,独具特色的区域地质环境必然产生相应的环境地质问题。本文基于现代调查并综合以往研究成果,从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第四纪沉积的角度分析了控制珠三角城市群地质环境的重要因素,提出了对可持续城市化进程具有广泛影响的灾害性环境地质问题:地震灾害,软土区地面形变,岩溶塌陷,海岸异常变迁叠加海平面上升等问题。从地质环境的角度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高延良[5](2011)在《东营市地质生态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营市位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北翼中心,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区位,是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京津冀联系的重要通道,同时还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城市,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建设区的核心城市。因此,研究东营市地质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可持续利用途径,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对东营市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评价、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东营市的自然生态环境,研究东营市的地形地貌、地层与岩石、区域地质构造、主要断裂及其活动性、主要土体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性、工程地基适宜性分区等基础地质环境,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2)分析东营市地震活动特征以及对地震液化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影响东营市地壳稳定性的因素,确定了由6个评价指标,4级分级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东营市划分成9个评价区,并对每个区悲歌评价指标进行打分,运用隶属度函数确定了每个指标的隶属度值,后对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对评价区的地壳稳定性进行评价和分区,以指导东营市的工程场地选址、设计参数选择。(3)分析东营市地质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特点及与人类工程活动的关系;研究东营市地质生态环境问题的变异规律,建立各类东营市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发展演化的地质模型,探索影响东营市地质生态环境问题质量的触发因素。(4)在上述对东营市主要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由3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组成的东营市地质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这18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将该区域划分为2581个评价单元,采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判法(AHP-FUZZY)对各个单元山东省统计年鉴》确定2001-2005五年间东营市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同时分析了东营市20012005年地质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趋势。(6)研究制约和影响东营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基于东营市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以及东营市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对东营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提出东营市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以及水土体油气污染的防治对策,为东营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杜军[6](2009)在《中国海岸带灾害地质风险评价及区划》文中提出海岸带对于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海岸带处于海陆相互作用的复杂地质环境中,灾害风险大而且破坏性效果显着。为此,为揭示我国海岸带灾害地质分布特征及风险级别,本文在系统收集和整理我国海岸带灾害地质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识别与圈定了海岸带灾害地质类型,建立了海岸带灾害地质分类体系及其风险定义,编制了海岸带灾害地质图,构建了海岸带灾害地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基于模糊数学理论评价模型,对我国海岸带灾害地质风险进行了评价与区划。取得了如下成果:(1)提出了海岸带灾害地质类型新分类体系。该体系采用三级分类,依据危害程度原则、成因条件原则和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性原则,将海岸带灾害地质类型分为潜在型和直接型两大类,下设构造类、重力类、侵蚀-堆积类、岩土-地层类、海气相互作用类和人类活动类六个亚类共40余种灾害地质类型。(2)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首次编制了1:50万中国海岸带灾害地质图。该图从北(鸭绿江口)到南(北仑河口)分为大连幅、天津幅、青岛幅、上海幅、福州幅、台湾幅、广州幅和海口幅,较详细地记录了目前我国海岸带发育的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断层,滑坡,浅层气和埋藏古河道等40余种灾害地质类型。揭示了我国海岸带灾害地质类型分布特征。(3)本文建立了我国海岸带灾害地质6类5级的评价指标体系。6类评价指标体系指的是构造类、触发类、人为活动类、单体类、地震区划类和地貌区划类。对这6类,依据构造类灾害地质类型的危害程度、触发类的被触发难易程度、人为活动类的人类影响危害程度、单体类的各单体危险程度、地震区划类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貌区划类的地貌形态差异,分别细划分为5级。该评价指标体系兼顾了实用性和科学性,基本满足了进行海岸带灾害地质风险定量评价的需求。(4)首次对我国海岸带进行灾害地质风险区划。该区划结果将我国海岸带灾害地质风险划分为高风险、较高风险、中风险、较低风险和低风险5级。其中,高风险岸段1段,分布于我国台湾岛东部;较高风险岸段3段,分布于福建广东交界地带和台湾岛西部;低风险岸段5段,主要分布于我国杭州湾以北;中风险和较低风险岸是我国海岸带灾害地质风险的主要级别,散布于我国海岸带的其他岸段。

周英[7](2008)在《汕头市大陆海岸的主要地质灾害》文中研究表明在汕头市海岸勘察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地震、河口堆积、海岸侵蚀、风沙和风暴潮等几类主要的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已危害当地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活。该区存在着孕育67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至今尚处于当地地震第二活动周期内,防震抗震的措施是必要的。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与风暴潮加剧,该区已出现了海岸侵蚀。过度垦殖造成风沙活动掩埋一些耕地与建筑物。非法的、无序的采沙造成某些海滩侵蚀严重。处于韩江河口高速堆积环境的汕头港口航道,淤积严重。地方政府必须加强对海岸带的整治与管理。

韦仕川[8](2008)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地质环境分析及应用研究 ——以东营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地质环境是整个生态环境的基础,是自然资源主要的赋存系统,是人类最基本的栖息场所、活动空间及生活、生产所需物质来源的基本载体。科学地研究地质环境条件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可为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地质信息支持,也是土地利用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重要依据。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其目的是获取土地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的综合效益。但从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来看,其实施效果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有的甚至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地质灾害的发生。这与人们长期以来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对地质环境脆弱性和多变性认知的不足有必然的联系。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几乎都侧重于社会经济、政策法规及其他理论研究,而地质环境条件与土地利用规划制约关系的研究还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的地质环境分析,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无论从规划实践还是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是以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东营市为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应用了GIS、RS等技术对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层、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基础地质资料进行数字化和矢量化处理,在MAPGIS系统中进行数据录入与编辑,构建了基于GIS的地质环境数据库。运用地统计学、GIS空间分析技术、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区内活动性断裂、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区域稳定性、水文地质、土地盐碱化、咸水入侵及其它地面沉降、海岸侵蚀等地质灾害等进行评价与综合分析,得出农用地、建设用地及生态保护用地的适宜性分区。根据地质环境评价结果,并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尝试性地提出了建设用地、农用地和生态功能保护分区的空间布局。从东营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地质环境分析中,可得出以下基本结论: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引入地质环境分析的框架,在深入研究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区域构造地质及地质灾害的基础上进行农用地、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规划,提高了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通过对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和地质环境数据库进行有效集成,突破了地质环境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条块分割的局面,实现地质环境信息获取、数据更新、规划动态调整的一体化:分析区域工程地质环境特征及其对建设用地的影响,提出基于地质环境条件的建设用地布局方案,可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水平,减少城市地质灾害;分析区域与农用地密切相关地质环境条件,提出适合该区域地质环境特征的农用地布局方案,可提高农地利用效率,拓展农地利用空间,发挥区域土地资源优势;分析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提出生态功能分区规划,可为有针对性地改善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思路和指引。

李成钢[9](2007)在《南海北部珠江口近海地质风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海是我国海洋灾害地质条件最为复杂、潜在地质灾害危险性最大的海区。南海北部尤其是珠江口地区的地理位置尤为重要,是我国经济开发的门户地区。本文使用GeoSwath Plus多波束系统对南海北部珠江口外海面进行了水深测量,通过系统配套软件对多波束数据的精细处理,得出高密度的水深数据以及旁扫声纳数据,经过对数据以及相关成图图件的分析,利用对灾害地貌的加权统计模型对该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定量评定。目前国内使用的多波束型号较多,根据其频率的不同可分为浅水、中水、深水多波束系统。根据波束形成原理(数控法和相干法)的不同可分为传统多波束和具有相干特点的多波束系统,这两种多波束系统由于其原理的差异,在各种性能表现上都存在不同之处,本文从原理及其各种不同的性能表现上对该多波束系统与传统多波束系统进行了详细对比论证。在对调查区区域地质、第四纪地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调查区地形的概况和相关影响因素的论述(诸如水动力条件、构造特征等),结合水深图、地形图和多条地形剖面的分析,得出该海域在工程施工方面海底地形上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本区所发现的地貌类型,结合海洋地质灾害类型分析,通过对相关地质灾害类型的统计说明,得出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及其潜在危害程度。通过提取南海北部的灾害地质因素和对调查区灾害地质环境的充分研究,以灾害地质因素为评价因子,采用加权统计模型对研究区的海底稳定性进行分区定量评价。利用评价结果,确定了调查区基于地貌类型区划的海底稳定性级别。

王圣洁,蓝先洪,刘锡清,韩春瑞[10](2006)在《我国海岸带灾害地质因素发育基本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地质灾害是地质作用引起的自然灾害。凡能够致灾的地质作用、地质现象或地质体,可统称“灾害地质因素”。我国海岸带地质环境脆弱且南北海岸带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沿海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变化的影响,地质灾害呈明显增强的趋势,其中人类活动也开始成为重要的影响地质环境的因素。总地来看,我国海岸带地质灾害因素多达8类51种,近年来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海岸带环境已经开始严重影响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论文是在编制中国海岸带灾害地质图(1/200万)基础上撰写的。主要从类型及分布特点对我国海岸带灾害地质因素发育规律进行了总结。文章介绍了海岸带环境的地质背景、灾害地质因素类型与发育特征,并重点论述了以人工地质作用为主的灾害地质因素。

二、韩江三角洲地质环境与灾害性地质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韩江三角洲地质环境与灾害性地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粤港澳大湾区地质特点与地质环境保护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湾区工程地质概况
2 湾区主要地质特点及工程地质问题
    2.1 湾区地质特点
    2.2 湾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 大湾区城市地质环境保护策略
4 总结

(2)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底浅表层典型灾害地质类型发育机制及其分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岸带灾害地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黄河三角洲动力沉积地貌研究现状
        1.2.3 工程物探探测技术发展现状
    1.3 数据资料及研究方法
        1.3.1 数据资料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框架
        1.4.3 创新点
2. 黄河三角洲区域环境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2.1.1 区域气候气象概况
        2.1.2 区域地质地貌概况
        2.1.3 区域海洋水文概况
    2.2 黄河三角洲沉积过程模式
    2.3 黄河三角洲环境演变过程
3. 研究区海底浅表层典型灾害地质类型特征及发育机制
    3.1 典型灾害地质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3.2 海底表层典型灾害地质类型声学特征及形成过程
        3.2.1 凹坑
        3.2.2 冲刷槽
        3.2.3 侵蚀残留体
        3.2.4 砂斑
        3.2.5 沙波
    3.3 海底浅部地层灾害地质类型特征与发育机制
        3.3.1 埋藏古河道
        3.3.2 地层扰动
    3.4 小结
4. 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底浅表层灾害地质分区研究
    4.1 概况
    4.2 灾害地质分区目的与原则
    4.3 灾害地质分区方法
    4.4 灾害地质分区结果
    4.5 分区结果的分析
    4.6 小结
5. 典型灾害地质类型形成发育影响因素区域分异特征研究
    5.1 黄河入海水沙通量
        5.1.1 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过程及特征
        5.1.2 黄河尾间流路摆动变迁
        5.1.3 黄河入海水沙通量扩散运移特征
        5.1.4 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对于灾害地质形成发育的作用
    5.2 海岸及海床稳定性
        5.2.1 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特征及过程
        5.2.2 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海床稳定性
        5.2.3 海床稳定性对灾害地质类型形成发育的影响
    5.3 海洋水动力
        5.3.1 海洋水动力特征
        5.3.2 海洋水动力在灾害地质类型形成发育中的作用
    5.4 底质沉积物
        5.4.1 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底质沉积物类型及分布
        5.4.2 底质沉积物与灾害地质形成与发育的关系
    5.5 小结
6. 主要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3)广东省工程勘察院(GEII)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我国地质工作发展阶段
        1.2.2 地质勘查行业战略研究的必要性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简述
    1.5 企业战略管理分析方法简介
        1.5.1 PEST 分析法
        1.5.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1.5.3 SWOT 矩阵法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广东省工程勘察院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广东省工程勘察院历史沿革
    2.2 广东省工程勘察院组织结构
    2.3 广东省工程勘察院主要业务
        2.3.1 目前进行的内部改革
        2.3.2 产学研结合
    2.4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东省工程勘察院外部环境分析
    3.1 国际政治环境分析
        3.1.1 国际资源的消耗与利用
        3.1.2 生态环境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1.3 国内法规环境分析
        3.1.4 经济环境分析
        3.1.5 社会文化环境
        3.1.6 技术环境
    3.3 地勘行业的行业环境分析
        3.3.1 顾客分析
        3.3.2 供求分析
    3.4 地勘行业内竞争分析
        3.4.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4.2 顾客的议价能力
        3.4.3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4.4 替代品的威胁
    3.5 行业竞争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东省工程勘察院内部环境分析
    4.1 资源情况
        4.1.1 人力资源
        4.1.2 财力资源
        4.1.3 无形资产分析
    4.2 运作能力
        4.2.1 组织能力
        4.2.2 市场营销能力
        4.2.3 资本运营能力
        4.2.4 核心竞争能力
    4.3 内部环境分析及结论
        4.3.1 评价体系的构建
        4.3.2 基础性活动分析
        4.3.3 辅助性活动分析
        4.3.4 层次分析及结论
    4.4 广东省工程勘察院发展战略 SWOT 分析
        4.4.1 优势(Strengths):品牌知名度高且资质营销强
        4.4.2 劣势(Weaknesses):同质化竞争严重和核心竞争力不强
        4.4.3 机会(Opportunities):水土污染市场巨大及城镇化建设升温
        4.4.4 威胁(Threats):同业低价竞争经济效益趋低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省工程勘察院发展战略
    5.1 广东省工程勘察院战略原则及定位
    5.2 战略思路及总体战略
        5.2.1 战略总体目标
        5.2.2 战略难点
        5.2.3 技术路线图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东省工程勘察院战略重点与实施保障
    6.1 战略实施六大重点建设
        6.1.1 推进资质建设
        6.1.2 增强技术能力建设
        6.1.3 推进企业品牌信用建设
        6.1.4 建立人才机制
        6.1.5 企业文化建设
        6.1.6 注重团队建设
    6.2 做好六大重点工作
        6.2.1 加强工程质量及安全工作
        6.2.2 提升项目及企业整体效益
        6.2.3 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6.2.4 抓住“三旧”改造市场机会
        6.2.5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6.2.6 创新党群工作
    6.3 动态评估和调整企业战略
    6.4 战略执行的保障措施
        6.4.1 组织保障
        6.4.2 制度保障
        6.4.3 人才保障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时期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4)珠江三角洲环境地质控制性因素及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珠江三角洲控制性地质环境要素
    2.1 地形地貌
    2.2 新构造运动
        2.2.1 断裂活动
        2.2.2 断块差异升降运动
    2.3 海平面变化
    2.4 珠江三角洲第四系沉积的形成及演化
    2.5 珠江三角洲地质环境控制性因素的内在统一性
3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3.1 地震灾害及区域稳定性问题
        3.1.1 珠江三角洲地震活动特点及危害
        3.1.2 地震灾害成因的地质环境分析
        3.1.3 对策研究
    3.2 软土沉降
        3.2.1 地面沉降成因的地质环境分析
        3.2.2 防治对策
    3.3 岩溶塌陷
        3.3.1 地面塌陷成因的地质环境分析
        3.3.2 对策研究
    3.4 海岸异常变迁叠加海平面上升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4.1 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4 结论

(5)东营市地质生态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地质生态环境理论研究述评
        1.4.2 东营市地质、生态环境研究现状
        1.4.3 石油地质研究工作现状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东营市区域地质生态环境背景分析
    2.1 地形地貌
        2.1.1 地形地貌总体特征
        2.1.2 地貌类型与成因
    2.2 地层
        2.2.1 地表出露地层
        2.2.2 地下隐伏地层
    2.3 地质构造特征
    2.4 东营市主要断裂及其活动性
    2.5 东营市的土体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2.5.1 土体岩性与结构
        2.5.2 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2.5.3 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特征
        2.5.4 东营市天然地基承载力
    2.6 自然生态环境
        2.6.1 气象
        2.6.2 水文
        2.6.3 湿地
        2.6.4 土壤
        2.6.5 植被
        2.6.6 海域
第三章 东营市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3.1 东营市地震活动特征
        3.1.1 地震分布特征-格式
        3.1.2 震源深度分布特征
    3.2 东营市地震液化问题分析
        3.2.1 严重液化区
        3.2.2 中等液化区
        3.2.3 轻微液化区
        3.2.4 非液化区
    3.3 东营市稳定性评价的指标与分级
        3.3.1 地壳表层地壳结构与岩土力学性质(F1)
        3.3.2 深部地壳结构构造与深断裂(F2)
        3.3.3 地块升降与现今地壳活动速率(F3)
        3.3.4 断裂及其活动性(F4)
        3.3.5 现今地应力与能量(F5)
        3.3.6 主要内动力地质灾害(F6)
    3.4 东营市地壳稳定性因素分析与评价
        3.4.1 地壳表层地壳结构与岩土力学性质
        3.4.2 深部地壳结构构造与深断裂
        3.4.3 地块升降与现今地壳活动速率
        3.4.4 断裂及其活动性
        3.4.5 现今地应力与能量
        3.4.6 主要内动力地质灾害
    3.5 东营市地壳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第四章 东营市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与评价
    4.1 东营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与评价
        4.1.1 土壤盐渍化
        4.1.2 土地沙化
        4.1.3 土地沼泽化
        4.1.4 土壤污染
        4.1.5 地方病
    4.2 东营市环境地质问题的分析与评价
        4.2.1 海(咸)水入侵
        4.2.2 地裂缝
        4.2.3 地面沉降
        4.2.4 地面沉降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影响
        4.2.5 地面沉降及其引发灾害的防治
        4.2.6 地面沉降防治分区
        4.2.7 海岸带地质环境问题
    4.3 东营市沿海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问题
        4.3.1 近岸活动断层
        4.3.2 浅层气
        4.3.3 海底底辟作用
        4.3.4 港口泥沙淤积问题
        4.3.5 海洋赤潮灾害与海洋污染损害
    4.4 东营市的水环境问题分析与评价
        4.4.1 区内水体的基本情况
        4.4.2 东营市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4.4.3 东营市水环境油气污染分析与评价
    4.5 东营市的土壤油气污染问题分析与评价
        4.5.1 区域土壤污染现状
第五章 东营市地质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与分区
    5.1 评价指标与分级标准
        5.1.1 地质生态环境系统结构
        5.1.2 系统评价指标及分级标准确定
    5.2 评价方法与步骤
    5.3 东营市地质生态环境质量指标权重的确定
    5.4 评价过程与结果
    5.5 东营市不同市区地质生态环境质量差异分析
第六章 东营市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动态分析
    6.1 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6.2 地质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权值确定
    6.3 地质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趋势分析模型与分析过程
        6.3.1 地质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趋势分析模型
        6.3.2 评价指标归一化处理与地质环境质量标度计算
    6.4 城市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与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的关系分析
        6.4.1 东营市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的获取
        6.4.2 东营市地质生态环境质量标度值与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的关系
第七章 基于地质生态环境评价的东营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7.1 可持续发展与地质资源的依存与制约关系分析
        7.1.1 地区发展对地质资源的依赖
        7.1.2 地质资源对地区发展的制约
    7.2 东营市地壳稳定性及其区域空间发展布局适宜性综合分析
        7.2.1 东营市区域空间布局及功能区划
        7.2.2 东营市岩土体稳定性对区域空间布局适宜性综合分析与评价
        7.2.3 东营市活动断裂带及其活动性对城市发展与产业布局适宜性分析与评价
        7.2.4 东营市地壳稳定性对区域空间布局适宜性综合分析与评价
    7.3 东营市可持续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地质生态环境适宜性分析
        7.3.1 城市发展规划区的地质生态环境分析
        7.3.2 东营市工农业发展的地质生态环境适宜性分析与评价
        7.3.3 东营市重大产业布局的地质生态环境适宜性分析
    7.4 东营市油气污染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7.4.1 水土体油气污染的防治对策
        7.4.2 东营市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7.4.3 东营市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中国海岸带灾害地质风险评价及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基本概念
        1.1.1 灾害地质与地质灾害
        1.1.2 灾害地质图
        1.1.3 灾害地质风险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研究内容
2 评价基础-中国海岸带灾害地质分类与编图研究
    2.1 海岸带灾害地质类型划分
        2.1.1 海岸带灾害地质分类研究现状
        2.1.2 海岸带灾害地质类型基本特征
        2.1.3 海岸带灾害地质类型分类体系
    2.2 海岸带灾害地质图编制
        2.2.1 编图原则
        2.2.2 资料来源与选取
        2.2.3 地理底图
        2.2.4 数学基础
        2.2.5 分幅方法
        2.2.6 图面内容
        2.2.7 编图方法与技术路线
3 中国海岸带灾害地质类型分布及区域特征
    3.1 我国海岸带主要灾害地质类型分布特征
        3.1.1 构造成因的灾害地质类型分布特征
        3.1.2 重力作用成因的灾害地质类型分布特征
        3.1.3 动力侵蚀-堆积作用成因的灾害地质类型分布特征
        3.1.4 岩土-地层性质成因的灾害地质类型分布特征
        3.1.5 海-气相互作用成因的灾害地质类型分布特征
        3.1.6 人类活动影响等成因的灾害地质类型分布特征
    3.2 我国海岸带不同岸段灾害地质特征
        3.2.1 辽东半岛海岸带
        3.2.2 渤海北部海岸带
        3.2.3 渤海湾海岸带
        3.2.4 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带
        3.2.5 莱州湾海岸带
        3.2.6 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
        3.2.7 山东半岛西北部
        3.2.8 山东半岛北部
        3.2.9 山东半岛东南部
        3.2.10 鲁南海岸
        3.2.11 苏北海岸
        3.2.12 长江口-杭州湾海岸
        3.2.13 浙闽低山丘陵岬湾海岸
        3.2.14 福建南部海岸
        3.2.15 粤东海岸
        3.2.16 粤西海岸
        3.2.17 广西海岸
        3.2.18 海南岛西北部海岸沙坝-珊瑚礁海岸
        3.2.19 海南岛北部火山-熔岩台地海岸
        3.2.20 海南岛东北部沙坝-沙丘岸
        3.2.21 海南岛东部珊瑚礁与沙坝-泻湖岸
        3.2.22 海南岛南部岬湾型沙坝-泻湖岸
        3.2.23 海南岛西南和西部冲—洪积台地前缘的沙坝-泻湖岸
        3.2.24 台湾岛灾害地质简述
4 中国海岸带灾害地质风险评价及区划
    4.1 基本思路和评价方法
        4.1.1 基本思路
        4.1.2 评价方法
    4.2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4.2.1 指标体系构建
        4.2.2 评价指标分级
    4.3 海岸带灾害地质风险评价
        4.3.1 海岸带灾害地质风险分级
        4.3.2 评价指标权值确定
        4.3.3 评价单元与评价指标数据源
        4.3.4 海岸带灾害地质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3.5 海岸带灾害地质风险评价结果
        4.3.6 评价结果客观性分析
    4.4 海岸带灾害地质风险区划
        4.4.1 高风险区
        4.4.2 较高风险区
        4.4.3 中风险区
        4.4.4 较低风险区
        4.4.5 低风险区
5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汕头市大陆海岸的主要地质灾害(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地貌特征
2 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2.1 地震地质灾害
    2.2 河口高速堆积
    2.3 海岸侵蚀
    2.4 风暴潮灾害
    2.5 风沙灾害
3 结语与讨论

(8)土地利用规划的地质环境分析及应用研究 ——以东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表索引
图索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点
    1.5 相关名词定义
2 文献综述
    2.1 地质环境研究进展
        2.1.1 国外的研究
        2.1.2 国内的研究
    2.2 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进展
        2.2.1 国外的研究
        2.2.2 国内的研究
    2.3 地质学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2.3.1 国外的研究
        2.3.2 国内的研究
    2.4 文献述评
3 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区域概况
    3.1 理论基础
        3.1.1 系统工程论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 研究方法
        3.2.1 GIS技术
        3.2.2 地统计学方法
        3.2.3 AHP_Fuzzy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
    3.3 研究区域概况
        3.3.1 自然地理条件
        3.3.2 社会经济条件
        3.3.3 地质环境概况
4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规划地质环境数据库的构建
    4.1 数据库构建的理论基础
        4.1.1 空间数据结构
        4.1.2 数据库的基本构成
        4.1.3 数据库结构设计
    4.2 数据获取与处理
        4.2.1 地质环境数据源
        4.2.2 数据质量评价
        4.2.3 数据的处理
    4.3 规划地质环境数据库的构建
        4.3.1 数据库构建目标
        4.3.2 数据库构建流程
        4.3.3 空间数据库的构建
        4.3.4 属性数据库的构建
5 工程地质条件与建设用地空间布局
    5.1 工程地质条件及其评价
        5.1.1 活动性断裂与地震
        5.1.2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5.1.3 区域工程地质评价
    5.2 建设用地评价与分区
        5.2.1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5.2.2 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
    5.3 建设用地空间布局方案
        5.3.1 建设用地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5.3.2 建设用地空间规划布局
        5.3.3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划布局
6 地质环境与农用地空间布局
    6.1 水文地质环境
        6.1.1 地下水环境特征
        6.1.2 地下水的水文地质特征
        6.1.3 灌溉用水水质评价
    6.2 咸水入侵现状与评价
        6.2.1 咸水入侵现状分析
        6.2.2 咸水入侵评价
    6.3 盐碱地发展现状及分区
        6.3.1 土地盐碱化现状及其变化特征
        6.3.2 盐碱地改良分区与防治
    6.4 农用地适宜性分区与农用地空间布局
        6.4.1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6.4.2 适宜性等级划分
        6.4.3 评价结果及农用地空间布局
7 地质灾害与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规划
    7.1 研究区地质灾害及其危险性评价
        7.1.1 研究区地质灾害现状分析
        7.1.2 系统风险性的基本特征及评价方法
        7.1.3 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
    7.2 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风险模拟
        7.2.1 生态风险模拟方法
        7.2.2 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特征
        7.2.3 生态风险模拟及空间分布特征
    7.3 土地生态功能分区规划
        7.3.1 土地生态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
        7.3.2 土地生态功能分区规划
8 研究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8.1 研究结论
    8.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南海北部珠江口近海地质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前言
    1.2 前人工作综述
第二章 调查区自然地理条件及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条件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概况
第三章 多波束测深系统
    3.1 多波束系统的基本构成
    3.2 多波束系统的基本原理
    3.3 传统多波束系统与具有相干特点多波束系统对比的研究
    3.4 结论
第四章 数据处理
    4.1 数据处理软件
    4.2 预处理
    4.3 数据处理
第五章 海底地形特征
    5.1 地形概况
    5.2 海底地形分区
    5.3 研究区地形剖面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海底地貌特征
    6.1 影响南海北部海底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
    6.2 地貌分类及特征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DX35 区块海底稳定性评价研究
    7.1 加权稳定性模型的建立
    7.2 DX35 区块海底稳定性评价因子分析
    7.3 DX35 区块海洋地质灾害因素评价分区
    7.4 评价结果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束语
    8.1 结论
    8.2 存在问题
    8.3 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我国海岸带灾害地质因素发育基本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海岸带地质环境基本特征
2 海岸带灾害地质因素类型
3 海岸带灾害地质因素发育概况
    3.1 新构造灾害地质因素
    3.2 坡地重力灾害地质因素
    3.3 水动力灾害地质因素
    3.4 地下水灾害地质因素
    3.5 岩土与地层结构灾害地质因素
    3.6 海平面上升的灾害地质因素
    3.7 环境地球化学灾害地质因素
    3.8 风沙地质灾害因素
4 人工地质作用为主的五种灾害地质因素
    4.1 海平面上升
    4.2 海水入侵
    4.3 海岸侵蚀
    4.4 地下水与底质污染
5 几点认识
    5.1 我国海岸带灾害地质因素复杂多样, 种类达50多种。
    5.2 灾害地质因素有的以自然地质作用为主, 如构造的、岩土与地层结构的。
    5.3 海岸带灾害地质因素活动链明显。
    5.4 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岸带影响最敏感。
    5.5 我国大陆海岸以杭州湾为界, 南、北地质环境明显差异。

四、韩江三角洲地质环境与灾害性地质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粤港澳大湾区地质特点与地质环境保护策略分析[J]. 黄建龙,刘亦农,曾伟国. 人民珠江, 2019(09)
  • [2]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底浅表层典型灾害地质类型发育机制及其分区[D]. 李平. 中国海洋大学, 2015(12)
  • [3]广东省工程勘察院(GEII)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杨超.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3)
  • [4]珠江三角洲环境地质控制性因素及问题分析[J]. 董好刚,黄长生,陈雯,张宏鑫,支兵发,赵信文. 中国地质, 2012(02)
  • [5]东营市地质生态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高延良. 天津大学, 2011(06)
  • [6]中国海岸带灾害地质风险评价及区划[D]. 杜军.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7]汕头市大陆海岸的主要地质灾害[J]. 周英. 热带地理, 2008(04)
  • [8]土地利用规划的地质环境分析及应用研究 ——以东营市为例[D]. 韦仕川. 浙江大学, 2008(12)
  • [9]南海北部珠江口近海地质风险[D]. 李成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7(04)
  • [10]我国海岸带灾害地质因素发育基本特征[J]. 王圣洁,蓝先洪,刘锡清,韩春瑞.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6(04)

标签:;  ;  ;  ;  ;  

汉江三角洲地质环境与灾害地质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