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法》(第四版)医疗卫生范畴分析

《中国图书馆法》(第四版)医疗卫生范畴分析

一、《中图法》(第四版)医药卫生类目评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志新[1](2018)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修订建议归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依据现实性、急迫性和科学性等原则,针对134篇讨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的文章,除了罗列并反驳不当修订建议外,还筛选得到50多条可行性和必要性比较强的修订建议,并将修订建议进行归类分析,期望有助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六版的修订工作。

纪亚清[2](2018)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第5版)出版七年多来,得到了业界的极大关注,相关研究论文数百篇。对2012-2017年间该领域研究发表的论文进行综述研究,指出《中图法》(第5版)存在的类名不规范、类目之间缺乏逻辑性、主表和复分表的部分类目的含义完全重合等诸多问题,并提出修订建议。

杨旭闽[3](2018)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中国医学类目设置问题再探讨》文中提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中国医学类目体系在第4版的基础上做了增补新类、增强类目容纳性及划分深度等一系列修订,更具时代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但仍存在着类名设置缺失、类目注释不合理、扩展子类列举不全面、类目设置缺乏逻辑性等问题,对相关文献归类产生了消极影响,应予以修订和完善。

吕晓燕,宋一伦,刘宏[4](2015)在《《中图法》第5版与第4版R2类目对比分析》文中指出将《中图法》第5版对第4版R2类目的所有修订之处以表格形式列出,并按《中图法》第5版对第4版R2类目的增加、修改以及类目注释的修改和增加,将所修订之处分为3个大类,结合相关文献,对其进行系统对比分析和讨论。其对比分析和讨论结果可作为《中图法》第5版R2类目的实施及下次修订的参考,也可为中医药文献分编工作人员使用R2类目提供帮助。

肖超[5](2014)在《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研究(1897-2012)》文中指出晚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翻译出版业成为近代文化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西方学术着作的译介,使中国人摒弃了过去狭隘的观点,以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商务印书馆是传播新文化的先行者。译介西学经典、出版学术着作等工作,使商务印书馆成为20世纪中最着名的出版社,并被誉为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地理学科对于中国起着先行学科的作用。通过世界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国人打破了传统的天下观念,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愿望,进而引发了一个多世纪的思想革命历程。自1897年建馆以来,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大量的地理学着作。其中,地理学译着是商务印书馆地理学图书出版中的重要部分。由于商务印书馆和地理学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对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史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这一研究能够从侧面窥视商务印书馆西学翻译出版的历程,发现商务印书馆在翻译出版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这对于商务印书馆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引入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利用《商务印书馆图书目录(1897-1949)》、《商务印书馆图书目录(1949-1980)》和《商务印书馆地理学图书目录(1949-1990)》等书日,对商务印书馆建馆以来出版的地理学译着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在研究中,借鉴了西方书籍史的研究理念,运用了西方社会学“共同体”理论,以及“副文本”研究的思路。在运用传统书目文献学方法的基础上,也运用了计量学的方法,对着作出版年、作者国别、书籍印刷数量等方面进行计量分析,从书籍史的角度对地理学译着出版做微观研究。商务印书馆地理学翻译出版经历了晚清、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期。无论是在学科内容的选择,还是在着作山版国别的倾向上,这些地理学译着都强烈地打上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烙印。因而,在整理1897-2012年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书目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对地理学译着的统计分析,本文将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划分成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阶段。这样,本文将地理学译着置于于不同时代的背景下,分析晚清以来国内地理学界对地理学译着的接受史和西方地理学思潮的变迁。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进行研究。首先,从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丛书收录、版本变迁、市场销售三个层面,探讨了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流通情况。本文借助版本学的知识,系统考察了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版本源流,分析了地理学译着版本变迁的四种情形,论述了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版本变迁的原因,认为地理学译着版本变迁是由商务印书馆、译者、译着学术影响三方面所引起的。接下来,笔者以49种地理学译着为研究样本,利用重印再版次数和销售比率两个指标评价了地理学译着的销售情况。通过数据,可以发现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在市场上销售状况很好,具有旺盛的学术生命力。此外,本文也对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影响力作了评估。在对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统计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重印再版、丛书收录、引用及书评情况,认为影响力高的地理学译着通常具备重印再版率高,多种丛书收录,被引频次多、书评数量多等特点。最后,对高影响力地理学译着进行了案例分析,并总结了高影响力地理学译着的特征。其次,在对地理学译着的着者、译者、读者群体身份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对译着着者、译者、编者、地理学者之间的交流的分析,探讨了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和地理学共同体形成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地理学译着出版中,商务印书馆是地理学者之间沟通和交流的中心。地理学者通过合作翻译西方地理学着作,或者合作编纂教材,在学术上得到交流。通过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者联系在一起,结合成紧密的交流网络,从而促进了地理学共同体的形成。再次,从着作出版年、作者国别等方面对地理学译着进行计量分析,探讨产生结果的原因和历史背景,分析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与地理学学术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地理学译着反映了西方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地理学译着推动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西方地理学思想经由地理学翻译出版传入中国。西方地理学着作的译介,在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刘慧,陆康[6](2013)在《《中图法》第四版与第五版G25、G35大类性能比较》文中提出通过归纳《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G25"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和G35"情报学、情报工作"的修订概况,并根据类表规模及类目的交替度、参照度和清晰度几个指标,对第四版和第五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两个大类的性能进行定量对比和测评。

卞丽芳,袁润,王正兴[7](2012)在《2010—2011年《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第5版)自出版以来,得到了图书情报界的极大关注,相关研究论文层出不穷。按照内容主题对《中图法》(第5版)的相关论文从综合评介与使用指导、总表存在问题分析与具体修改意见、复分表存在问题分析与具体修改意见3个方面进行综述研究发现,《中图法》(第5版)存在类名表述不恰当、类目之间的关系不清晰等问题,需要在其修订时加以改进。

杨旭闽[8](2011)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中国医学”类目设置》文中认为探讨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中国医学类目在类名、注释、类目仿分及新增类目等方面的改进,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修改建议。

秦嘉杭[9](201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复合图书馆流程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早在3000多年前,图书馆已开始产生,数千年以来,图书馆的工作主要围绕竹简、纸质文献等进行人工服务,效率比较低下。而近30年来,以PC和Internet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新兴的数字图书馆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从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DL1开始,数字图书馆的发展非常迅速,从最初的图书资源数字化,到Google雄心勃勃的虚拟图书馆计划,短短十几年时间,对图书馆这个有数千年历史传统的产物产生极大的冲击。各个国家和地区投入巨资研发和建设数字图书馆,并把它上升到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地位。我国从1996年开始启动数字图书馆项目,一系列项目如中国实验型数字式图书馆(CPDLP)项目、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CDLP)、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等数字图书馆示范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数字图书馆在中国的发展。1996年,英国学者苏顿(S.Sutton)最早提出了复合图书馆这一概念,将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图书馆形态既不是纯数字图书馆,也非纯传统图书馆,而是二者相互渗透的一种新型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复合图书馆要同时承担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数字图书馆的实施,产生了海量的数据资料,几乎与数字图书馆概念同时出现的数据挖掘技术,为我们分析海量的数据资料提供了手段。国内外也有大量学者对采用不同技术手段对相关的数据做了分析和应用,但缺少针对具体高校复合图书馆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而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如何利用数据挖掘的技术手段,通过对实际运行数据的分析,揭示复合图书馆运行内在的一些规律,优化复合图书馆运行流程"。本文抓住资源的采购模型,编目自动化和基于用户兴趣的个性化服务等复合图书馆运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讨论。(1)本文首先结合实际工作,根据复合图书馆的建设理念,通过对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实际运行过程中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复合图书馆模型,并对复合图书馆模型中的业务流程优化进行了分析,指出通过业务流程的优化,可以优化资源建设的力度,改善运行的环境,减少管理成本,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功能。(2)为了服务于图书采购,本文通过对图书馆读者借阅数据进行数据挖掘,揭示图书馆纸本图书使用情况,建立优化的图书采购模型,在不降低读者需求的情况下缩减复本,减少纸本图书采购经费比例,节约经费向数字资源建设倾斜。对图书二级馆藏的可行性进行验证,确立二级图书馆藏架构,减少馆藏环节,节约管理成本。(3)本文针对图书编目的现状,把信息自动化技术引入到图书编目工作中。尝试使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图书进行自动分类,克服基于知识工程的图书自动分类和数据挖掘的分类进行图书分类的问题,并验证了机器学习的方法在图书自动分类中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本文还对基于条件随机场的书目自动标引进行研究并进行实验分析,得出条件随机场(CRF)的书目自动标引可以只选用书名字段进行标引的结论。同时,为了分析学生读者的借阅行为,本文还针对读者十年来的借阅数据,挖掘和发现读者的读书兴趣,包括读者的个人兴趣和兴趣群体,读者课程成绩与借阅习惯之间的关系,这将有助于针对性的构筑个性化服务体系,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纵观全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通过聚类分析和统计分析清晰的发现图书的使用状态,优化图书采购模型,并实际应用到工作中:图书馆的核心用户群体的发现,读者专业与借阅习惯关系、课程成绩与借阅习惯的关系等信息的挖掘有助于提高图书馆服务的指向性,基于用户兴趣的个性化服务比传统的个性化服务具有更强的针对性。(2)通过流程的优化,可以改善资源建设,编目,流通等业务环节,减少差错,提升服务,提出基于用户需求的复本补充模型;(3)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图书自动分类的研究是有效的,基于条件随机场的书目自动标引可以简化。

王春燕[10](2009)在《对《中图法》(第四版)医学类部分类目修订的建议》文中指出对《中图法》(第四版)中中医、临床医学、外科学和内科学等类目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修订建议。

二、《中图法》(第四版)医药卫生类目评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图法》(第四版)医药卫生类目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修订建议归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主要修订建议
    2.1 军事类 (E)
    2.2 经济类 (F)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G)
    2.3 语言文字类 (H)
    2.4 文学类 (I)
    2.5 艺术类 (J)
    2.6 医药卫生类 (R)
    2.7 农业科学类 (S)
    2.8 工业技术类 (T)
    2.9 交通运输类 (U)
    2.1 0 总论复分表
3 修订建议的归类分析
4 结语

(2)《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综合评介与使用指导
    2.1 综合评介
        2.1.1 从整体角度进行综合评介
        2.1.2 从特定的角度综合评介
    2.2 使用指导
        2.2.1 应用性指导
        2.2.2 图书改编指导
        2.2.3 专类使用指导
3 主表存在的问题及修改建议
    3.1 整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类目设置重复
        3.1.2 部分类目立类标准不一致
        3.1.3 类目设置缺乏逻辑性
        3.1.4 部分相同类目类名不一致
        3.1.5“一般性问题”类目存在问题较多
        3.1.6 部分文献无类可归及部分类目无文献保障
        3.1.7 类分西文图书受限
        3.1.8“教材”“教学参考书”“习题、试题及题解”类名欠妥
        3.1.9 类分3D打印知识文献不规范
    3.2 各大类存在的具体问题及修改建议
4 通用复分表存在的问题与修改建议
    4.1 关于总论复分表
    4.2 关于世界地区表
    4.3 关于时代表
5 提高《中图法》编制质量
6 结语

(3)《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中国医学类目设置问题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学史正式类目入“R-09中国医学史”分析
2 新设“R2-4中医学教育与普及”类目及注释分析
3“R244.1推拿、按摩、捏积”新扩展子类划分深度不够
4 R25/278专类复分表类目注释表述不严瑾
5“R289.5验方与单方”下位类目扩展不完整
6 中国民间医药学类目设置缺失

(4)《中图法》第5版与第4版R2类目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图法》第5版对第4版R2类目的增加
    1.1 R2类目复分及仿分类目的增加
    1.2 R2类目下级类目与交替类目的增加
2 《中图法》第5版对第4版R2类目的修改
    2.1 R2正式类目类名的修改
    2.2 R2类目仿分类目与正式类目的修改
3 《中图法》第5版对第4版R2类目注释的增加和修改
    3.1 R2类目注释的增加
    3.2 R2类目注释的修改
4结语

(5)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研究(1897-201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的传统
        1.1.2 地理学译着出版的长远历史
        1.1.3 研究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原因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地理学译着的概念界定及检索途径
        1.3.1 地理学译着的概念界定
        1.3.2 地理学译着的检索途径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结构安排
        1.5.3 研究方法
        1.5.4 创新点
    1.6 与本文相关的理论
        1.6.1 副文本理论
        1.6.2 共同体理论
第二章 晚清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出版
    2.1 晚清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出版
        2.1.1 晚清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数量分析
        2.1.2 晚清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概况
        2.1.3 晚清时期商务印书馆与其他出版机构地理学译着之比较
        2.1.4 晚清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兴起的原因
        2.1.5 晚清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翻译出版的意义
    2.2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出版
        2.2.1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的地理学编辑部门
        2.2.2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概况
        2.2.3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与其他出版机构地理学译着之比较
        2.2.4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副文本的特征和用意
        2.2.5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翻译出版兴盛的原因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出版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地理学编辑部门
        3.1.1 商务印书馆地理编辑室的沿革
        3.1.2 商务印书馆地理编辑室人员构成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概况
        3.2.1 改革开放前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概况
        3.2.2 改革开放后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概况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与其他出版社地理学译着之比较
    3.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出版特点
        3.4.1 地理学译着多为内部发行
        3.4.2 地理学译着以集体翻译为主
        3.4.3 地理学译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第四章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流通与影响
    4.1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丛书收录情况
        4.1.1 商务印书馆丛书出版概况
        4.1.2 《万有文库》中的地理学译着
        4.1.3 《汉译世界名着》及《汉译世界学术名着丛书》收录的地理学译着
        4.1.4 地理学专业丛书收录的地理学译着
        4.1.5 其他综合性丛书收录的地理学译着
    4.2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版本变迁
        4.2.1 地理学译着版本变迁的四种情形
        4.2.2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版本变迁的原因
    4.3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市场销售状况
        4.3.1 地理学译着的重印再版次数
        4.3.2 地理学译着的销售比率
    4.4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影响力
        4.4.1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重印再版和丛书收录情况
        4.4.2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被引用情况
        4.4.3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书评情况
        4.4.4 对商务印书馆高影响力地理学译着的分析
第五章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着者、译者、读者群体
    5.1 地理学译着的着者群体
        5.1.1 晚清民国时期的地理学译着作者
        5.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地理学译着作者
    5.2 地理学译着的译者群体
        5.2.1 商务印书馆编者担任译者
        5.2.2 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学缘的译者
        5.2.3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学缘的译者
        5.2.4 中央大学、北京大学学缘之外的译者
    5.3 地理学译着的读者群体
    5.4 着者与译者、编者、学者之间的交流
        5.4.1 着者与译者的交流
        5.4.2 译者与编者的交流
        5.4.3 译者与学者的交流
    5.5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与地理学共同体的形成
        5.5.1 地理学共同体
        5.5.2 商务印书馆促成了地理学共同体的形成
        5.5.3 商务印书馆和地理学共同体的认同和交流
第六章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与地理学学术发展
    6.1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学科特征
        6.1.1 地理学分支学科译着数量概观
        6.1.2 区域地理译着
        6.1.3 人文地理译着
        6.1.4 自然地理译着
        6.1.5 经济地理译着
        6.1.6 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译着
        6.1.7 游记类译着
        6.1.8 地理学史译着
        6.1.9 技术地理译着
    6.2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国别特征
    6.3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出版时间特征
    6.4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与地理学学术发展
        6.4.1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选题立足于学科发展需要
        6.4.2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呈现了西方地理学的学术成果
        6.4.3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推进了我国地理学的发展
        6.4.4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出版时间间隔体现了中外地理学的交融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翻译出版的贡献
        7.1.2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翻译出版的启示
    7.2 研究贡献与展望
        7.2.1 研究贡献
        7.2.2 研究局限
        7.2.3 研究展望
附录一: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统计表(1897-2012)
附录二: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国内外出版时间间隔统计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6)《中图法》第四版与第五版G25、G35大类性能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G25、G35类修订概况
2《中图法》第四版与第五版G25、G35类性能的比较
    2.1 类表规模测评
    2.2 交替度
    2.3 参照度
    2.4 清晰度
3《中图法》第五版G25、G35类修订简评
    3.1 在知识组织工具———图书分类表中确立图书情报一体化
    3.2 类目名称的规范
    3.3 类目性能的全面改进

(7)2010—2011年《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综合评介与使用指导
    2.1 综合评介
        2.1.1 从整体出发综合评介
        2.1.2 从特定角度综合评介
    2.2 使用指导
        2.2.1 普适性指导
        2.2.2 专类指导
3 总表存在问题分析与具体修改意见
    3.1 整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类号与类名
        3.1.2 类目及其之间关系
        3.1.3 部分文献无类可归
    3.2 各大类具体问题与改进意见
4 复分表存在问题分析与具体修改意见
    4.1 关于世界地区表
    4.2 关于中国地区表
    4.3 关于新增“环境、人员表”及其他
5 结语

(8)《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中国医学”类目设置(论文提纲范文)

1 类目的改进
    1.1 类名语义的修改, 扩大了类目的涵盖范围
    1.2 增补了注释, 控制类目划分深度
    1.3 扩展了下位类
    1.4 增设了专用复分表
    1.5 调整了部分类目的归类, 避免相同主题文献的归类矛盾和内容重叠
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1 交替类目
    2.2 正式类目
        2.2.1 中医原设类目与仿分类目重叠
        2.2.2 部分类目缺乏下位类
        2.2.3 类目等级设置欠妥
    2.3 类目注释
        2.3.1 注释前后矛盾
        2.3.2 注释使分类复杂化
    2.4 建议新设学科类目
        2.4.1 中医美容学
        2.4.2 中医信息学
3 结语

(9)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复合图书馆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1.2.2 复合图书馆研究
        1.2.3 图书馆业务重组
        1.2.4 图书馆数据挖掘研究与个性化服务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数据挖掘技术与数字图书馆
    2.1 数字图书馆概述
        2.1.1 数字图书馆的起源与发展
        2.1.2 数字图书馆的架构
    2.2 数据挖掘技术的基本理论
        2.2.1 数据挖掘的概念
        2.2.2 数据挖掘的过程
        2.2.3 数据挖掘的功能与作用
        2.2.4 数据挖掘的方法
        2.2.5 常用的数据挖掘工具
    2.3 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
        2.3.1 理论和实际意义
        2.3.2 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相关问题
        2.3.3 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系统架构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复合图书馆流程优化模型
    3.1 图书馆建设的现状
        3.1.1 图书馆运行数据现状
        3.1.2 图书采购现状及问题分析
        3.1.3 图书编目现状及问题分析
        3.1.4 图书借阅现状及问题分析
    3.2 复合图书馆流程优化模型的构建
        3.2.1 基于知识发现改善图书馆工作
        3.2.2 南京财经大学数字图书馆的特点
        3.2.3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复合图书馆模型
        3.2.4 复合图书馆模型中的业务流程优化分析
第四章 面向图书采购的优化配置方案
    4.1 图书采购的因素分析和采购策略
        4.1.1 影响图书采购的因素分析
        4.1.2 常用的图书采购策略
    4.2 基于图书借阅历史优化采购流程
        4.2.1 图书借阅历史的借鉴作用
        4.2.2 基于借阅数据聚类的图书采购模型
        4.2.3 图书借阅情况与趋势挖掘
        4.2.4 本科生四年借阅数据挖掘
        4.2.5 零借阅率图书统计
    4.3 纸本资源采购办法的修订
        4.3.1 基于使用率的纸本资源采购
        4.3.2 基于用户需求的复本补充模型
第五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图书编目流程优化研究
    5.1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书目自动分类研究
        5.1.1 图书自动分类系统模型
        5.1.2 基于关键词的书目自动分类
        5.1.3 基于特征加权的书目自动分类
        5.1.4 浅层次书目自动分类
    5.2 基于条件随机场的书目自动标引研究
        5.2.1 图书自动标引系统模型
        5.2.2 图书自动标引实验分析
第六章 基于借阅行为分析的个性化服务
    6.1 热门图书概要分析
        6.1.1 整体热门图书分析
        6.1.2 不同专业的热门图书分析
    6.2 基于中图类号的图书关联分析
        6.2.1 全体日志的关联分析
        6.2.2 细化的关联分析
        6.2.3 分专业的关联分析
    6.3 读者专业、成绩与借阅习惯之间的关系分析
        6.3.1 专业同借阅习惯的关联分析
        6.3.2 学生成绩与借阅习惯之间的关系
    6.4 个性化服务系统框架
第七章 结束语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
    7.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对《中图法》(第四版)医学类部分类目修订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R2中国医学”
    1.1 中医类目上下位类设置不确切
    1.2 由仿分造成部分类目内容重叠
    1.3 同一类名在异处再现时用词不一致
    1.4 关于增设“中西医结合”类目的问题
2 “R4临床医学”
    2.1 “临终关怀学”类目的归属
    2.2 增设“R46急诊医学”类目的问题
3 “R5内科学”
    3.1 应增设“R59泌尿生殖系统病”
    3.2 “R51传染病”类目设置有遗漏
    3.3 关于“R52结核病”类目的设置
4 “R6外科学”
    4.1 关于“肾脏病”的归类
    4.2 关于“肠梗阻”类目归属
5 关于“现代医学”类目的设置

四、《中图法》(第四版)医药卫生类目评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修订建议归类分析[J]. 陈志新.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8(11)
  • [2]《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研究综述[J]. 纪亚清. 图书馆学刊, 2018(03)
  • [3]《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中国医学类目设置问题再探讨[J]. 杨旭闽. 图书情报导刊, 2018(05)
  • [4]《中图法》第5版与第4版R2类目对比分析[J]. 吕晓燕,宋一伦,刘宏. 图书馆学刊, 2015(10)
  • [5]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研究(1897-2012)[D]. 肖超. 南京大学, 2014(07)
  • [6]《中图法》第四版与第五版G25、G35大类性能比较[J]. 刘慧,陆康. 河北科技图苑, 2013(05)
  • [7]2010—2011年《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研究综述[J]. 卞丽芳,袁润,王正兴. 图书馆建设, 2012(07)
  • [8]《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中国医学”类目设置[J]. 杨旭闽.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1(12)
  • [9]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复合图书馆流程优化研究[D]. 秦嘉杭. 南京大学, 2011(07)
  • [10]对《中图法》(第四版)医学类部分类目修订的建议[J]. 王春燕.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09(04)

标签:;  ;  ;  ;  ;  

《中国图书馆法》(第四版)医疗卫生范畴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