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3例报告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3例报告

一、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3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马海兴[1](2021)在《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总结该疾病的特点,提高人们对本病准确的认识,从而减少误诊。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确诊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60例患儿病例资料,包括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淋巴结病理活检,统计分析本病的临床特点。结果儿童HNL是一种良性疾病,一般为散发,多见于7-14岁患儿,男女比例为1.61:1。所有患儿均出现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76.7%),其中91.7%的患儿出现发热症状,5.0%的患儿出现头痛症状,20.0%的患儿出现皮疹症状,8.3%的患儿出现消化系统症状,21.7%的患儿出现呼吸道系统症状。最常见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是白细胞减少症(80.0%)、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83.3%),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51.7%)、血清转移酶升高(21.7%)、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61.7%)、红细胞沉降率升高(85.0%)、C反应蛋白升高(73.3%)及病毒检测阳性(43.3%)。其中10名患者自行缓解,发热和淋巴结病变自行消退。其中有3例(5.0%)随访6个月以上,临床复发;因此,建议进行长期随访。60例患儿中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3.3%)、结缔组织病1例(1.7%)。结论儿童HNL患者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易误诊,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以发热、淋巴结肿大多见,部分可见腹痛、头痛和(或)皮疹,但它的预后普遍乐观。

程小龙,蔡青,赵东宝,胡珍丽,吉连梅,韩一平[2](2017)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合并嗜血细胞综合征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以顽固性发热、区域性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压痛和一过性白细胞计数减少为特征。该病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异性,且相对少见,临床极易误诊为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确诊主要根据组织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本文报道1例患者表现为持续高热、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消瘦患者,抗生素治疗无效,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检查示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高达20.4,高度怀疑恶性淋巴瘤。该患者经颈部淋巴结活检证实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且骨髓细胞学检查提示嗜血细胞增多骨髓象,最终诊断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合并嗜血细胞综合征。

何娜,成胜权,晏伟,陈小宁[3](2015)在《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是一种炎性免疫反应性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性疾病,1972年由日本藤本吉秀和菊池吕弘首先描述,病因尚不明确,临床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痛(颈部淋巴结肿大多见)、头痛、皮疹等。实验室检查可有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减少、EB病毒感染、肝功能损害等,淋巴结活检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本

张学辉,万仁强,肖平,刘华盛[4](2014)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结合文献探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征。方法报道2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病例,并就本病的临床生物学特征、病因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以细胞凋亡为病理特征的非特异性临床表现的淋巴系疾病。以区域性淋巴结肿大为主,易误诊。结论病理学诊断是唯一可靠依据。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见显着效果并缩短病程,抗生素和抗结核药物治疗无效。本病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数周或数月,多数预后良好。

张慧洁,闫会丽[5](2012)在《4例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治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SNL)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原则。方法将本科4例SNL患儿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4例患儿均经淋巴结活检确诊,共同症状发热及淋巴结肿大,抗生素治疗无效,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HNL病因不确定,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确诊依靠淋巴结活检,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

周晓君,张乾忠[6](2011)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6年后复发1例》文中认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又称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等,是一种以长期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儿科临床少见,极少数病例可复发。2011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收

韩利杰,赵晓武,董秀娟[7](2008)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特征、分析疾病的变迁,减少误诊误治。方法结合我院2例发病过程及文献资料对272例 HNL 进行分析。结果 272例中均有发热、淋巴结肿大,伴皮疹67例(24.6%),肝大和(或)脾大88例(32.4%),白细胞减少211例(77.6%),EB 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及柯萨奇病毒,IgM 抗体阳性分别为21.7%(18/83)、19.0%(24/126)和19.4%(6/31)。225例治疗确切者抗生素均无效;19例(8.4%)自发缓解;206例(91.6%)应用糖皮质激素体温恢复正常,肿大淋巴结消失;复发17例,转化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16例,死亡7例。结论 HNL 可能为感染相关性免疫性疾病,多呈良性过程,少数可转化为 SLE 或死于并发症,须密切随访。

王晓光,李春[8](2008)在《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8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SNL)临床特征及诊治结果。方法:对8例SNL患儿进行回顾分析。结果:8例儿童SNL临床表现均有淋巴结肿大,发热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8例中曾有4例误诊,误诊率50.0%,需与淋巴结结核、恶性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鉴别。结论:激素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顾有为[9](2007)在《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误诊原因分析(附1例报告)》文中认为

任蕊[10](2006)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中医辨证规律初探》文中指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ly mphadenitis,HNL)又称为Kukuchi Fujimoto病,最初于1972年由Kukuchi和Fujimoto报道于日本。它存在发热、白细胞下降、抗生素治疗无效、自限性过程和病理可确诊等特征。由于此病在中医治疗上还没有系统的分型论治,所以对79年至今的东直门医院诊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确诊及可以临床诊断),并且东直门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病例进行总结,以期可以对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中医药治疗进行分型论治方面的整理,给其他人治疗此种疾病一个参考。本文章包括文献综述和病历回顾两个部分。文献综述主要回顾和总结了中医部分对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中医认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原则、辨证论治、转归预后、调护,并进行了阐述。对西医近几十年对于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的研究进展、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临床分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也有一定的总结。临床部分将79年至今东直门医院的确诊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及可以临床诊断的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病例进行总结。共查阅了58份具有淋巴结肿大的病例,其中4份病理确诊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还有12份具有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典型表现,可以临床诊断。对其发病年龄,淋巴结发病位置,伴随症状及病程作了总结。并重点对于中医特色治疗坏死性淋巴结炎的分型论治进行了系统化的叙述。在各期总结之中,因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其中一个症状就是持续高热,易造成毒热伤津耗气的症状。故针对患者是否伴随伤津症状进行了分型,例数总结及比较,治疗上也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希望能对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分型论治总结作出一点贡献。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根据病情演变过程可分为三期。1.初期:患者具有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典型表现且无伤津之证,以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为主。2.中期:患者进入中期除了具有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典型表现,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有伤津的症状及体征,除了清热散结,还需要兼顾滋阴。3.后期: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的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而出现了邪去正伤的表现,所以以滋阴扶正为主。总结后得出以下结论:1.淋巴结肿大部位为颈部的占患者总数81.25%,初步表明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大为颈部多发。而且还总结出淋巴结肿大部位为单发的占患者总数69.75%,淋巴结肿大部位为多发的为31.25%。初步表明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大多为单发。2.16例患者的初期分型比例为风热痰毒占患者总数的37.50%,温毒蕴结夹湿占患者总数的31.25%,热蕴少阳占患者总数的25.00%,风热入里、热扰阳明占患者总数的6.25%。初步表明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初期以风热痰毒,温毒蕴结夹湿两型为多。

二、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3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2)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合并嗜血细胞综合征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简介
2 讨论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临床表现
    2.3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2.4 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2.5 鉴别诊断
    2.6治疗
    2.7 预后

(3)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资料的收集
    1.3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一般资料
    2.2临床表现
    2.3辅助检查
    2.4误诊情况
    2.5治疗
    2.6随访
3讨论

(4)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典型病例
    1.1 病例1:
    1.2 病例2:
2 讨论

(5)4例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1.1 症状与体征
        2.1.2 实验室检查
        2.1.3 病理活检
    2.2 诊断
    2.3 治疗
3 讨论

(6)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6年后复发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摘要
2 讨论

(8)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8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实验室检查
    1.4 淋巴结活检
    1.5 误诊情况
2 结果
3 讨论

(10)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中医辨证规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研究概况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研究概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研究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3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D]. 马海兴. 宁夏医科大学, 2021
  • [2]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合并嗜血细胞综合征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程小龙,蔡青,赵东宝,胡珍丽,吉连梅,韩一平. 中国全科医学, 2017(35)
  • [3]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探讨[J]. 何娜,成胜权,晏伟,陈小宁.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5(11)
  • [4]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张学辉,万仁强,肖平,刘华盛. 罕少疾病杂志, 2014(05)
  • [5]4例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治体会[J]. 张慧洁,闫会丽.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21)
  • [6]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6年后复发1例[J]. 周晓君,张乾忠.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09)
  • [7]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韩利杰,赵晓武,董秀娟. 中国实用医刊, 2008(22)
  • [8]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8例分析[J]. 王晓光,李春.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1)
  • [9]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误诊原因分析(附1例报告)[J]. 顾有为. 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7(S4)
  • [10]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中医辨证规律初探[D]. 任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3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