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皮下血管网瓣修复颊面部皮肤缺损的护理

颈部皮下血管网瓣修复颊面部皮肤缺损的护理

一、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颊面部皮肤缺损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孙慧慧[1](2020)在《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协同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协同护理干预方案并探讨其对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的疼痛、焦虑情况及上肢功能状况的影响,为解决患者疼痛、心理方面的问题及促进康复提供依据,为协同护理模式在手外科的临床应用提供实践经验。方法1.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协同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以协同护理模式及《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为理论基础,在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的基础上初步制定协同护理干预方案;通过2轮德菲尔法专家函询对干预方案进行修订;通过预试验修改干预方案的内容后形成最终版干预方案。2.干预方案的应用:便利选取2019年01月~2019年08月在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手外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96例行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的患者。以病区为单位通过抽签法将手外科一病区、二病区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8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案,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协同护理干预方案:组建多学科协同团队,编制手册,分阶段进行个体干预、群体干预及团队协同干预。于带蒂术后1d、2d、3d评价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于断蒂术后1d、3d、7d、1个月评价两组患者肩肘关节功能情况;于断蒂术后1个月、3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焦虑情况及手功能情况。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干预方案构建本研究2轮专家函询均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2轮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2轮专家意见权威系数分别为0.840、0.859,2轮函询协调系数分别为0.286,0.322,显着性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终形成的干预方案包括一级条目3个,二级条目9个,三级条目42个。2.干预方案临床应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前两组患者VAS评分、SAS评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及手功能MHQ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疼痛情况:干预组带蒂术后1d、2d、3d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VAS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心理状况:干预组断蒂术后1个月、3个月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SAS评分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4)功能情况:干预组断蒂术后1d、3d、7d、1个月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组断蒂术后1d、3d、7d、1个月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组断蒂术后1个月、3个月手功能MH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功能MHQ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协同护理干预方案具有可靠性与科学性。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协同护理干预方案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与焦虑程度,促进患者肩肘关节功能及手功能的恢复。

文根[2](2020)在《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动脉化静脉皮瓣是以皮下静脉网作为供血系统的特殊类型的组织瓣,具有供区选择范围大,供区损伤小,切取容易等优势。然而也存在静脉淤血、动脉血供不足、皮瓣部分或全部坏死等并发症。为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率,本课题探讨动脉灌注量及灌入位置对其影响,从而指导动脉化静脉皮瓣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第一部分:血管灌注量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取4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实验组(36只)和对照组(12只)。对照组麻醉后画出皮瓣区域而不进行血管离断处理。实验组36只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三组(A/B/C)。首先,建立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动物模型:腹部正中设计一个10cm×10cm的动脉化静脉皮瓣,近心端边缘恰好低于双侧第一乳头连线的水平,远心端位于双侧腹股沟连线区域;皮瓣尾端掀起,皮瓣平面包括表皮,真皮,肉膜组织,于皮瓣远端分离右侧胸腹静脉后切断;分离右侧股动脉于膝关节平面结扎,近端向大腿根部游离,扭转后用8-0无损伤缝线与右侧胸腹静脉近端吻合。其次,A、B两组分别以直径1mm、1.5mm血管吻合器限制股动脉直径,以控制动脉血流灌注量,C组不使用血管吻合器。三组均仅保留皮瓣头端胸腹静脉完整以形成皮瓣流出血管,皮瓣游离完全后原位缝合。最后,术后即刻、术后3天以激光多普勒检测皮瓣血流相对值、术后3天取皮瓣局部组织分别测定水、蛋白、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第二部分:血管灌入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采用12只新西兰兔,每只兔子在腹部依前法设计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再沿腹正中线将皮瓣均分为左、右两块皮瓣,每个皮瓣大小为10cm×5cm。分离双侧股动脉于膝关节平面结扎,股动脉近端向大腿根部游离,使用8-0无损伤缝线将股动脉近端与同侧胸腹静脉近端吻合,所有皮瓣均保留头端胸腹静脉完整以形成皮瓣流出血管。将24块皮瓣均分为两组:边缘蒂组(输入血管位于皮瓣边缘)12块(左右各6)和内部蒂组(输入血管位于皮瓣内部4cm)12块(左右各6)。每只动物两块皮瓣分别纳入边缘蒂组和内部蒂组。皮瓣游离完全后原位缝合。术后即刻、术后3天以激光多普勒检测皮瓣血流相对值、术后3天取皮瓣局部组织分别测定水、蛋白、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第三部分:改善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根据前二部分的实验结果,在动脉化静脉皮瓣设计及受区血管选择方面进行了适当改进,应用于修复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在不影响受区远端血供的情况下,尽量选取较粗大的动脉血管进行吻合;其二,静脉皮瓣中灌入动脉血的静脉向皮瓣内部适当游离。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结果:第一部分: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皮瓣血流相对值、皮瓣水含量、葡萄糖含量、乳酸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通过血管吻合器直径控制血流灌注量,结果显示A、B两组与C相比血流量更小,水含量、葡萄糖含量低、乳酸含量高,两组之间亦有差别。第二部分:皮瓣灌注部位内部蒂与边缘蒂相比,血流量更大,葡萄糖含量更高,水含量及乳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第三部分:12例动脉化静脉皮瓣都完成了重要组织结构的覆盖,10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出现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好转。术后随访6-18月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外观满意,无挛缩。结论:通过新西兰兔腹部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增加血管灌注量和内部灌入均能有效提高静脉皮瓣血流量及改善代谢状态,有利于皮瓣的早期成活;将此实验发现应用于手足部皮肤缺损修复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李翔[3](2020)在《优化设计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治疗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优化设计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治疗四肢复杂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3月已行优化设计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手术患者,共计43例,男42名,女1名。平均年龄44.93±16.54岁。车祸22例,重物压砸伤11例,机械绞伤6例,农机伤1例,轮辐伤2例,热压伤1例。下肢36例,上肢7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切取范围:9*6cm2-37*8cm2。将彻底清创后的创面按照湘潭市中心医院四肢皮肤软组织创面缺损标准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及创面重建需求(面积、深度、缺损的组织)对皮瓣进行优化设计,优化设计内容包括面积优化设计、立体优化设计、缺损组织切取优化设计及以及必要时的多种优化设计组合。结果:皮瓣全部成活36例,皮瓣部分存活4例,皮瓣坏死3例,皮瓣存活率为93.02%。术后供区一期闭合37例,术后供区一期植皮6例。术后受区并发症:血管危象6例,感染6例,皮下积血3例,皮缘部分坏死4例。术后供区:皮缘部分坏死1例,感染2例,供区并发症发生率为6.98%。皮瓣恢复情况评定:优秀31例,良好6例,一般3例,差3例,优良率86.05%。结论:优化设计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较好的重建四肢创面,是一种较完美治疗四肢复杂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董书男,黄东,祝李霖,黎路根,江吉勇,刘远航[4](2019)在《削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前臂及手部较大创面》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应用削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修复前臂及手部较大创面的理念、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3年4月至2018年1月,应用削薄ALTP修复前臂及手部较大创面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30~63岁,平均46岁。受伤原因:车祸伤5例,热压伤3例,砸压伤2例,绞压伤2例。创面部位:前臂7例,手背5例。创面面积11 cm×16 cm~9 cm×23 cm,皮瓣切取面积12 cm×17 cm~10 cm×24 cm。12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肌腱、神经、关节囊、骨骼外露或缺损。所有皮瓣根据创面需要在显微镜下I期削薄,术后予保温、制动、抗血管痉挛及对症等处理。术后9例门诊随访,3例微信视频随访。结果 本组12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24 h内出现血管危象3例,经探查后均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皮瓣血运良好、外形美观、质地柔软。Dienst腕关节功能评分:优3例,良5例,可2例,差2例(肌腱缺损待行功能重建)。英国医学研究会标准感觉功能评分:S3+ 1例,S3 1例,S2 8例,S1 2例。结论 应用显微削薄ALTP,皮瓣外形美观,可切取面积大,成活率高,不影响肘、腕关节活动,是修复前臂及手部严重创伤的较大创面的较佳选择。

聂芬[5](2019)在《局部皮瓣修复肿瘤切除术后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头面部是人体重要的外露部位,对美学的要求非常高,其部位的美观性及特殊性的功能决定了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相对于身体其他部位而言更为重要。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常见于肿瘤、外伤、先天性或者感染等。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瘤(如色素痣)及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如鳞状细胞癌(SCC)、基底细胞癌(BCC)等)好发于头面部。手术切除是解决上述疾患的首要选择。切除后的创面修复如何能最大程度恢复外观形态和功能,是整形外科医师关注的主要问题。目的:总结多种局部皮瓣在修复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运用效果,通过观察修复术后的远期恢复效果,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统计2016年6月至2018年4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医学美容中心就诊的因头面部病损行手术治疗并且运用局部皮瓣修复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153例,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81例,年龄范围为286岁,平均年龄约40.5岁。病损部位分别为头部28例,颊部23例,鼻部36例,额颞部19例,眼周27例,口周20例。术中缺损的面积为0.3cm×0.8cm-5.0cm×6.0cm,其中最大面积者位于头顶部,最小面积位于鼻翼。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后,行手术切除局部病损,根据术中创面缺损情况选用合适的局部皮瓣进行I期修复,术后第1天及隔天换药,术后7-10天拆线。术后随访6个月-1年,观察手术切口长度、瘢痕情况、有无畸形等情况,获得患者对修复的满意度。结果:在153例创面中,146例创面Ⅰ期愈合,6例创面出现皮瓣远端部分发黑坏死,后期经积极换药后愈合,1例创面出现皮瓣切口感染化脓,Ⅱ期给予植皮关闭创面。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除7例患者失访外,余139例患者术区皮瓣颜色与周围皮肤色泽无明显差异,切口线不明显,患处瘢痕无明显增生,眉毛、眼睑、鼻部及口角等部位无牵拉畸形等情况,患者对修复效果较为满意;有7例患者因手术切口线较长,局部瘢痕略明显表示不太满意。结论:应用局部皮瓣进行头面部皮肤病损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美容修复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术后恢复美观性良好,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琦[6](2019)在《固定面积皮瓣成活与狭长窄蒂长宽比例关系及负压封闭引流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的动物实验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①通过制作狭长窄蒂皮瓣动物模型,瓣部固定面积,设计为直径6.0cm的圆形,蒂部长宽比例从2.0cm:0至6.0cm:2.0cm不等,观察皮瓣愈合过程、组织病理学改变和CD105、VEGF、Caspase-3、Ki67的表达情况,以进一步探讨狭长窄蒂皮瓣的成活机制;②制作狭长窄蒂皮瓣血供障碍动物模型,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改善狭长皮瓣血供,探讨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的方法;③狭长窄蒂皮瓣应用于临床。方法:①基础实验部分1:制作狭长窄蒂皮瓣动物模型。30只新西兰大白兔被随机分成6组,每组5只,6组皮瓣主体部分均为直径为6.0cm的圆形,其狭长窄蒂设计为不同长宽比,分别为0:2.0cm、1.0cm:2.0cm、2.0cm:2.0cm、3.0cm:2.0cm、4.0cm:2.0cm、5.0cm:2.0cm,依次命名A、B、C、D、E、F组,其中A组皮瓣的蒂部宽2.0cm,没有长度,设为对照组。在每只实验兔的背部双侧设计狭长窄蒂皮瓣。对每组皮瓣进行大体观察、皮瓣成活率测定。并于术后1小时、术后1、3、5、7天,分别切取各组皮瓣远端中部全层组织作为标本,大小为0.5cm×0.3cm,通过HE染色、组织芯片、免疫组化和酶联免疫(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方法,对皮瓣组织内CD105、VEGF、Caspase3、Ki67进行定性、定量分析。②基础实验部分2:制作狭长窄蒂皮瓣血供障碍动物模型,蒂部长宽值为5.0cm×2.0cm,携带直径为6cm的任意皮瓣。20只新西兰大白兔,在每只兔子的躯干一侧形成狭长窄蒂皮瓣,左右随机各半,一组术后安装负压引流装置(实验组),一组术后常规打包(对照组)。对每组皮瓣进行大体观察,术后7天观察皮瓣成活情况,计算成活面积。并于术后3、5、7天,分别切取各组皮瓣远端中部全层组织,大小为0.5cm×0.3cm,作为标本,通过HE染色,观察不同时间皮瓣组织学变化。③临床应用部分:收集各种原因所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可通过狭长窄蒂皮瓣修复的病例50例。结果:①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狭长窄蒂的长宽比例,一定面积的皮瓣成活情况不受影响。但该比例达一定界限时皮瓣远端即发生坏死,成活面积缩小。②组织学分析发现,CD105、VEGF、Caspase-3、Ki67在狭长窄蒂皮瓣成活过程中,因术中组织损伤,部分血供被阻断,组织产生缺血缺氧反应,在术后含量均增加。A、B、C、D组皮瓣组织CD105、VEGF表达在术后第5天达到高峰,随着血管新生出现,组织血供改善,创伤愈合,渐下降,呈一定规律;E、F组皮瓣组织CD105、VEGF表达在术后第3天达到高峰,随后下降,与前述各组有统计学差异,呈一定规律;E、F组皮瓣组织Caspase-3表达在术后第一天上升,随后下降,Ki67在术后第一天上升,维持在高表达,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呈一定规律。③负压封闭引流可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实验侧较对照侧皮瓣肿胀、水肿程度明显减轻,血供情况较对照侧明显改善。④狭长窄蒂皮瓣是修复软组织缺损的较理想方法。结论:①一定范围内狭长窄蒂的长宽比例增加,任意皮瓣的预期成活面积不受影响,超过一定界限时,皮瓣发生坏死,成活面积小于预期成活面积;②CD105、VEGF、Caspase3、Ki67在狭长窄蒂皮瓣的成活过程中有重要作用;③负压封闭引流可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④狭长窄蒂皮瓣是修复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谢韬[7](2019)在《游离组织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游离组织瓣修复头颈-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修复经验,分析术后游离组织瓣发生血管危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提高游离组织瓣移植成功率。临床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湖南省肿瘤医院行游离组织瓣修复头颈术后组织缺损的18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电子病例数据库统计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肥胖、血压、烟酒史、D-二聚体、糖化血红蛋白、组织瓣名称、修复部位、吻合静脉数、头颈部放疗史、化疗史、手术史、是否发生危象、术毕距发生血管危象的时间、发现危象距手术探查时间等可能影响组织瓣危象的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1880例患者中,男性1637例,女性243例,男女比例为6.74:1。年龄14-82岁,平均年龄50.66岁。共制备1965块组织瓣,最常见的软组织瓣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占94.56%(1741/1965);最常见骨组织瓣为游离腓骨瓣,占95.96%(119/125)。结果:105块游离组织瓣发生术后血管危象并进行了手术探查和处理,危象发生率为5.34%(105/1965),37例通过手术探查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35.24%;68例坏死,全组总存活率为96.54%。静脉栓塞71例(67.62%),抢救成功33例(46.48%);动脉栓塞17例,占11.43%,抢救成功4例(23.53%),动静脉均栓塞17例(16.19%),均未抢救成功。单因素分析显示:肥胖(体重指数BMI≥28kg/㎡)、吸烟、高D-二聚体、高糖化血红蛋白、头颈部放疗史、头颈部手术史、口底修复、吻合静脉数是影响组织瓣危象的危险因素;年龄不是血管危象发生的危险因素,但年龄超过60岁患者危象组织瓣抢救成功率降低。多因素分析显示肥胖、D-二聚体升高、口底修复、吻合静脉数是影响组织瓣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组织瓣发生血管危象的时间为术后40分钟至第9天,术后24小时内发生组织瓣危象病例共69例,抢救成功率47.83%(33/69),术后超过24小时发生组织瓣血管危象病例共36例,抢救成功率11.11%(4/36)。发现血管危象到手术探查抢救组织瓣的时间为0.6小时至36小时,≤6小时者抢救成功率为55.0%,>6小时者抢救成功率为8.89%,超过18小时的组织瓣全部坏死。结论:(1)游离组织瓣静脉危象发生率和抢救成功率均高于动脉危象;(2)吻合静脉数、肥胖、D-二聚体升高、组织瓣修复口底是游离组织瓣发生血管危象的危险因素;(3)血管危象发现于术后24小时内、待探时间小于6小时的危象组织瓣抢救成功率较高。

王珊珊[8](2019)在《三种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重建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游离ALTPF(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股前外侧穿支皮瓣)、MSAPF(Medial sur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以及TDAPF(Thoracodors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的软组织缺损重建与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并做典型病例报告。方法:收集2016年9月-2019年3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第二医疗组住院的79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其中舌癌34例,颊癌21例,口咽癌9例,口底癌7例,上颌窦癌4例,腭癌4例。66例患者使用ALTPF、5例患者使用MSAPF、8例患者使用TDAPF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的软组织缺损。术中记录皮瓣大小及血管蒂长度,术后观察患者皮瓣成活率以及供区创口的一期愈合情况,统计供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评价患者口腔功能、供区运动功能、皮瓣形态改变情况以及患者对供区功能与美观的满意度。结果:7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穿支皮瓣重建修复手术。ALTPF切取面积为5cm×6cm-8cm×20cm不等,血管蒂部长度6-12cm;MSAPF面积6cm×3cm-6cm×4cm不等,血管蒂长度为6-9cm;TDAPF皮瓣切取面积为6cm×8cm-15cm×9cm不等,血管蒂长度为7-9cm。66例ALTPF中有3例出现皮瓣危象,经抢救2例成功,另一例改为RFFF(Radial forearm free flap,前臂皮瓣)修复,皮瓣成功率为98.48%。5例MSAPF中2例出现皮瓣危象,经抢救无效,总成功率为60%。8例TDAPF全部成活,成功率为100%。1例ALTPF患者由于供区创口张力过大,皮肤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供区均无并发症,功能及美观均较好,患者满意度高。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以及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三种皮瓣在重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的软组织缺损中各有优缺点,股前外侧穿支皮瓣适用性较广,可以应用于绝大多数中、大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与重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薄而软,适用于口角、颊、舌等部位的中小型软组织缺损;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较适用于大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特别是一些对供区疤痕隐蔽性要求高的患者。根据不同皮瓣的适应症和特点选择合适的穿支皮瓣来个性化重建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对于患者术后功能及美观的恢复至关重要。目的:评估并比较三种不同影像学检查方式:HHD、CDU、CTA对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血管术前定位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间15例应用左侧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重建软组织缺损的口腔癌患者,在手术前接受HHD、CDU及CTA检查以确定LCFA降支来源的穿支血管的位置并进行体表标记。以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缘连线中点为原点(记为O点),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缘连线为Y轴,过原点的Y轴垂线为X轴建立坐标系,记录穿支血管数目及其在坐标系中的坐标。术中在皮瓣制备时探查穿支血管,记录穿支血管数目、其穿出阔筋膜位置在坐标系中的坐标以及皮瓣厚度。将术中探查到的穿支血管数目和位置与术前三种定位方法结果进行比较,计算检查的灵敏度(术前准确定位的穿支数目/术中实际探查到的穿支数目)、阳性预测值(术前准确定位的穿支数目/术前实际定位的穿支数目)及假阳性率(术前与术中定位距离超过2.0cm的穿支数目+术前已定位但术中未发现的穿支数目/术前实际定位的穿支数目),评价三种定位方法的准确性。结果:术中共发现穿支血管24支,平均每个皮瓣发现1.6±0.87支,其中3例发现3支,3例发现2支,9例发现1支。HHD、CDU、CTA术前定位穿支血管的灵敏度分别为:87.5%、87.5%、1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7.78%、91.3%、96%;假阳性率分别为:22.22%、8.7%、4%。三种检查方法中,CTA的灵敏度及阳性预测值均最高,假阳性率最低。HHD与CDU的灵敏度相同,但阳性预测值不及CDU高,而假阳性率高于CDU。结论:三种术前检测方法均能较准确地对穿支血管进行定位。HHD操作便捷简单,且省时经济;CDU可以提供血管动态信息;CTA准确度较另外两种评价方式更高,但费时且花费较高。综合不同检查方式有助于提高术前穿支血管定位的准确性。

金俊俊[9](2019)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在足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和意义 探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在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分析并总结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特点、手术注意事项、优缺点及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 查阅、学习近年来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相关性研究的文献,包括解剖学研究、影像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等,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3例足部软组织缺损伴重要组织结构外露的患者,患者入院后积极对足部创面进行清创,清除坏死、失活的组织,定期进行换药处理,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待创面情况良好,无明显感染及渗出后,选择以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覆盖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创面缺损面积大小4.8cm×8.0cm至11.0cm×16.0cm,术中切取皮瓣面积6.0cm×9.0cm至12.0cm×18.0cm,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5例患者术中吻合神经重建感觉功能。术后积极予以抗感染、抗痉挛、抗凝等处理,通过观察腹部外形、腹肌力量,移植皮瓣的血运、弹性、质地、疤痕,患足外形、活动及感觉等情况,了解并明确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创面的效果及优缺点等。结果 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选择的23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存活良好,皮瓣供区全部一期愈合,其中1例皮瓣出现边缘坏死,积极换药处理后愈合,余皮瓣一期愈合。定期随访6至18个月,皮瓣供区术中直接拉拢缝合,愈合处未见明显疤痕增生,腹部外形良好,未见明显膨隆及凹陷,无腹肌力量减退,腹部无疼痛;移植的皮瓣血运良好、弹性佳、质地软、未见瘢痕挛缩,足外形及活动度好,无疼痛。术中5例吻合神经感觉支的患者中,3例皮瓣感觉恢复达到S2,2例皮瓣感觉恢复至S3,余18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 DIEP皮瓣供区位置隐蔽,切取方便,可切取皮瓣面积较大,软组织量充足,容易塑形;手术中保留了腹直肌及腹直肌前鞘,降低对腹壁的损伤;必要时可携带肋间神经感觉支,使得部分感觉得到修复;术中皮瓣供区和皮瓣受区可以同时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及麻醉时间延长带来的相关并发症;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实现了穿支皮瓣“以最小的供区损害获得受区最佳的外形和功能修复”的愿望,符合现阶段皮瓣外科学的发展趋势,可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是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良好选择。

汪雨[10](2018)在《颈侧扩张皮瓣联合耳后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颈部及耳后联合扩张皮瓣的成活方式,探讨颈侧扩张皮瓣联合耳后皮瓣修复侧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在临床上实际运用颈侧扩张皮瓣联合耳后皮瓣修复侧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并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其疗效。一期手术:根据患者缺损面积及位置选择容积200~600ml不等的矩形扩张器埋置于颈侧皮下、颈阔肌浅层,经2~3个月注水扩张形成颈侧扩张皮瓣。二期手术:术前根据扩张皮瓣的面积、缺损区的形态大小与位置设计皮瓣划线,形成以颈前部为蒂的颈侧扩张皮瓣联合耳后皮瓣的联合扩张皮瓣,以推进旋转相结合的方式将皮瓣转移至面部创面修复缺损。术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通过采集的资料结合局部解剖学对此术式进行探讨总结,进一步优化手术。结果:2009年1月~2016年11月,研究小组共纳入12例患者,均为单侧修复,形成并成功转移颈侧扩张皮瓣联合耳后皮瓣12例。皮瓣面积为6 cm× 12 cm~15 cm×7 cm,颈前部蒂宽度为 6~7 cm。扩张及手术过程顺利,术后随访 6 个月至2年,平均10个月。一期手术及扩张过程中无并发症,二期手术后2例患者出现皮瓣尖端静脉回流障碍,经积极换药1周,最终对皮瓣成活无影响,其余皮瓣均一期愈合。术后患侧面部美容外观和功能基本得到矫正,长期随访显示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颈侧扩张皮瓣携带耳后皮瓣所形成的联合扩张皮瓣与传统局部皮瓣相比,能提供更充足的皮肤软组织量,同时扩张延迟效应使皮瓣转移后血供可靠、存活率高。运用此皮瓣进行面部尤其是侧面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时,在皮肤颜色、质地及弹性等方面都可取得满意效果,可以较好地修复面部美容外观及恢复运动功能,且对供区影响小,在临床上有很大的运用价值。

二、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颊面部皮肤缺损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颊面部皮肤缺损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协同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协同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成立研究小组
        2 半结构式访谈
        3 德尔菲法专家函询
        4 预试验
        5 统计学分析
        6 质量控制
        7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2 专家函询结果
        3 预试验结果及干预方案的最终确立
    讨论
        1 干预方案构建的必要性
        2 干预方案构建的可靠性与科学性
        3 干预方案的可行性
        4 干预方案的内容性分析
第二部分 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协同护理干预方案的应用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
        3 干预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学方法
        6 伦理原则
        7 质量控制
        8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3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4 两组患者焦虑情况比较
        5 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情况比较
        6 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情况比较
        7 两组患者手功能情况比较
    讨论
        1 协同护理干预方案对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疼痛情况的影响
        2 协同护理干预方案对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焦虑情况的影响
        3 协同护理干预方案对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功能状况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2)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血管灌注量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结论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管灌入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及方法
    二、结果
    三、结论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改善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成活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
    一、手术方法
    二、典型病例
    三、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综述一 静脉皮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动脉化静脉皮瓣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优化设计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治疗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语英文索引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手术方法
    2.3 疗效评估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回顾性分析
    3.2 典型病例
第4章 讨论
    4.1 治疗复杂软组织缺损的选择
    4.2 传统皮瓣与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对比
    4.3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特点
    4.4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影像学检查
    4.5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设计思路
    4.6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显微削薄
    4.7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分叶皮瓣
    4.8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嵌合皮瓣
    4.9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坏死的危险因素
    4.10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小儿患者中的应用
    4.11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4.12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加速康复应用
    4.13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医护患合作
    4.14 不足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局部皮瓣修复肿瘤切除术后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手术治疗
        2.1 术前处理
        2.2 手术过程
        2.3 观察指标及随访
结果
病例介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6)固定面积皮瓣成活与狭长窄蒂长宽比例关系及负压封闭引流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的动物实验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参考文献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固定面积皮瓣成活与狭长窄蒂长宽比例关系动物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 负压封闭引流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的实验研究
    第三部分: 狭长窄蒂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
实验材料
第一部分 固定面积皮瓣成活与狭长窄蒂长宽比例关系动物实验研究
    一、实验分组与皮瓣设计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三、实验结果
    四、实验总结
第二部分 负压封闭引流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
    一、实验分组及皮瓣设计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三、实验结果
    四、实验总结
第三部分 狭长窄蒂任意皮瓣临床应用研究
    一、病例资料
    二、手术方法
    三、结果
    四、典型病例
    五、第三部分总结
讨论
实验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7)游离组织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收集
        2.1.2 病例纳入标准
        2.1.3 病例排除标准
    2.2 临床资料
    2.3 手术情况
        2.3.1 术前准备
        2.3.2 游离组织瓣的制备及微血管吻合
        2.3.3 术后处理
    2.4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游离组织瓣血管危象
        3.1.1 组织瓣危象的发生
        3.1.2 危象组织瓣的抢救
        3.1.3 组织瓣危象的原因
        3.1.4 组织瓣坏死后处理
    3.2 影响组织瓣危象发生率及抢救成功率的单因素分析
        3.2.1 患者的一般情况
        3.2.2 烟酒史
        3.2.3 基础疾病
        3.2.4 吻合静脉数及修复部位
        3.2.5 既往史
    3.3 影响游离组织瓣危象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3.4 发生血管危象时间及手术探查时间
第4章 讨论
    4.1 游离组织瓣的应用
    4.2 游离组织瓣血管危象
        4.2.1 血管危象发生机制及现状
        4.2.2 静脉危象
        4.2.3 动脉危象
    4.3 影响组织瓣血管危象发生的因素
    4.4 组织瓣危象时间
        4.4.1 术毕到发现组织瓣危象的时间
        4.4.2 待探时间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三种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重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三种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重建中的应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资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手术方法
        1.1.3 术后处理
        1.1.4 典型病例
    1.2 结果
        1.2.1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1.2.2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
        1.2.3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1.3 讨论
        1.3.1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1.3.2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1.3.3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手持多普勒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对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血管定位准确性的对比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LCFA降支穿支血管定位方法
        2.1.5 皮瓣制取
        2.1.6 数据处理
        2.1.7 典型病例
    2.2 结果
        2.2.1 病例资料
        2.2.2 术前穿支血管定位点与实际穿支血管位置比较结果
        2.2.3 术中实际穿支血管分布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在足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颈侧扩张皮瓣联合耳后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背景
效果评价的探讨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病例1图片
    病例2图片
综述颈部及耳后部联合扩张皮瓣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

四、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颊面部皮肤缺损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协同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D]. 孙慧慧. 青岛大学, 2020(01)
  • [2]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的早期成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D]. 文根. 苏州大学, 2020(06)
  • [3]优化设计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治疗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观察[D]. 李翔. 南华大学, 2020(01)
  • [4]削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前臂及手部较大创面[J]. 董书男,黄东,祝李霖,黎路根,江吉勇,刘远航.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9(06)
  • [5]局部皮瓣修复肿瘤切除术后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D]. 聂芬. 青岛大学, 2019(02)
  • [6]固定面积皮瓣成活与狭长窄蒂长宽比例关系及负压封闭引流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的动物实验与临床应用研究[D]. 陈琦. 苏州大学, 2019(04)
  • [7]游离组织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影响因素分析[D]. 谢韬. 南华大学, 2019(01)
  • [8]三种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重建中的应用[D]. 王珊珊.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9]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在足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D]. 金俊俊. 扬州大学, 2019(02)
  • [10]颈侧扩张皮瓣联合耳后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D]. 汪雨.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标签:;  ;  

颈部皮下血管网瓣修复颊面部皮肤缺损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