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对女运动员脂质代谢和肌肉骨骼健康的影响

运动对女运动员脂质代谢和肌肉骨骼健康的影响

一、Effects of exercise on lipid metabolism and musculoskeletal fitness in female athletes(论文文献综述)

邱超波[1](2021)在《不同负荷跳绳运动对青年男性骨密度和体成分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体成分和骨密度是评估人体健康风险的重要指标,而身体活动是影响骨密度和体成分的重要因素之一,已有研究表明运动训练对人体的骨密度和体成分有良好改善效果。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研究不同负荷的跳绳运动对青年男性骨密度和体成分的影响,为人们今后在跳绳运动对人体骨密度和体成分改善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青年人科学运动健身提供有效的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实验法,将挑选的30名青年男性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沙背心负重、加重绳和增加跳绳频率三种不同负荷方式的跳绳进行12周的运动干预,并对干预前后各组受试者进行骨密度和体成分的测试。研究结果(1)12周运动干预后,三个负荷组的全身骨密度和下肢骨密度实验前后差异显着(P<0.05),对比全身和下肢骨密度,发现负重负荷组相较于其他两组有明显提高(P<0.05);对比躯干和脊柱骨密度,发现次数负荷组和负重负荷组较于绳重负荷组有显着提高(P<0.05);对比上肢骨密度,发现绳重负荷组相较于其他两组有明显提高(P<0.05)。(2)12周运动干预后,三个负荷组的下肢肌肉含量、躯干肌肉含量、全身肌肉含量和全身骨矿含量均有显着性增加(P<0.05),同时负重负荷组相较于其他两组有显着提高(P<0.05),而绳重负荷组和次数负荷组的上肢肌肉含量相比负重负荷组有显着提高(P<0.05)。(3)12周运动干预后,三个负荷组的全身脂肪含量、躯干脂肪含量和下肢脂肪含量均有显着性下降(P<0.05),且次数负荷组相较于负重负荷组和绳重负荷组有显着性下降(P<0.05)。研究结论(1)负重负荷组在脊柱骨密度、躯干骨密度、下肢骨密度的改善效果优于绳重负荷组和次数负荷组;绳重负荷组在上肢骨密度的改善效果优于负重负荷组和次数负荷组。(2)负重负荷组在全身肌肉含量、躯干肌肉含量、下肢肌肉含量和全身骨矿含量改善效果优于绳重负荷组和次数负荷组;绳重负荷组和次数负荷组在上肢肌肉含量优于负重负荷组;次数负荷组在脂肪含量的改善效果优于负重负荷组和绳重负荷组。(3)跳绳运动中通过负重对骨密度、肌肉含量和骨矿含量的影响要优于单纯增加跳绳次数;而适当增加跳绳次数对脂肪含量的影响效果要优于负重。

王雪冰[2](2021)在《miR-27/PPARγ和miR-122/PPARβ在低氧训练肥胖大鼠骨骼肌脂代谢模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背景能量摄入过多和体力活动过少导致肥胖人口的剧增是一个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肥胖干预主要通过减少能量摄入和增加体力活动两种方式。其中,低氧训练较常氧训练具有抑制食欲、减重见效快等优点,逐渐成为新型肥胖干预方式。低氧训练的肥胖干预作用与其促进脂代谢密切相关。低氧训练对脂代谢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转录因子、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以及micro RNA转录后水平等途径调控脂代谢相关因子来实现。其中,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由于可在多组织发挥调控作用,成为肥胖干预的治疗靶点和研究焦点。骨骼肌不仅是人体主要的运动器官,也是脂代谢的重要场所。肥胖可引起糖脂代谢紊乱、骨骼肌脂肪氧化失衡,诱发胰岛素抵抗,导致骨骼肌功能障碍。有研究发现,长期低氧训练可促进骨骼肌脂肪酸利用的增加。由于骨骼肌并非脂肪储存器官,其脂肪酸主要来自肌外组织如脂肪组织的分解,所以骨骼肌脂肪酸利用的增加可能对机体整体脂代谢产生影响。但低氧训练后骨骼肌脂代谢的变化是否有助于改善肥胖个体体成分和血脂水平,尚不明确。前期研究发现,低氧训练可通过mi R-27/PPARγ和mi R-122/PPARβ调控脂代谢。基于此,本文将通过控制骨骼肌中脂代谢相关micro RNA(mi R-27和mi R-122)表达量来系统研究低氧训练对机体体成分、血脂水平、mi R-27/PPARγ和mi R-122/PPARβ及下游脂代谢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为低氧训练减重、减脂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目的(1)探索mi R-27和mi R-122表达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体成分、血脂以及骨骼肌PPARγ、PPARβ、脂代谢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2)阐明mi R-27/PPARγ和mi R-122/PPARβ在低氧训练肥胖大鼠骨骼肌脂代谢中的调控机理。3研究方法首先,建立肥胖大鼠模型。150只普通SPF级3周龄SD大鼠适应性膳食一周后,随机分为普通饲料组(N组,n=20,普通饲料喂养)和高脂饲料组(HFD组,n=130,高脂饲料喂养)。10周后肥胖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其次,将肥胖大鼠进行随机分组及病毒注射。肥胖大鼠随机分为6组:低氧安静组(H组,n=10)、病毒空载对照组(CE组,n=10)、mi R-27过表达组(OE1组,n=10)、mi R-27抑制表达组(IE1组,n=10)、mi R-122过表达组(OE2组,n=10)、mi R-122抑制表达组(IE2组,n=10),各组继续高脂膳食喂养。分组后,H组不注射AAV9病毒,其他五组大鼠进行腓肠肌病毒注射,通过AAV9病毒转染肌细胞增加或抑制mi R-27和mi R-122表达。CE组大鼠腓肠肌注射的病毒载体为不含目的基因的空载病毒AAV9-Zs Green,OE1组、IE1组、OE2组和IE2组分别注射AAV9-Zs Green-mi R-27b、AAV9-Zs Green-mi R-27b-3p inhibitor、AAV9-Zs Green-mi R-122和AAV9-Zs Green-mi R-122-5p inhibitor。随后,肥胖大鼠进行四周低氧生活或低氧训练。H组在13.6%氧浓度环境生活不进行训练;CE组、OE1组、IE1组、OE2组和IE2组为低氧训练组,在水平跑台进行耐力训练,训练强度为20m/min,每天训练1小时,每周训练5天,共4周。最后,进行取材及指标测试。四周后,所有训练组均在最后一次训练后恢复24小时,然后与H组一起禁食12小时后取材。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骨骼肌AAV9病毒转染效率,利用试剂盒测试血脂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试mi R-27、mi R-122、PPARβ、PPARγ和下游脂代谢相关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采用蛋白印迹法测定PPARβ、PPARγ及下游脂代谢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4研究结果4.1 mi R-27表达量变化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体成分、血脂水平、骨骼肌PPARγ及下游脂代谢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1)体成分:四周低氧训练后,与H组比,CE组肥胖大鼠体重、BMI、Lee’s指数、体脂、肢体比均下降(P<0.01);mi R-27表达量不同的三组(对照CE组、过表达OE1组和抑制表达IE1组)肥胖大鼠体成分指标无显着性差异。(2)血脂水平:四周低氧训练后,与H组比,CE组肥胖大鼠血清TG、LDL-C和FFA水平下降(P<0.01、P<0.01和P<0.01),HDL-C水平升高(P<0.01);与H组比,肥胖mi R-27过表达大鼠血清TG、LDL-C和FFA水平下降(P<0.01、P<0.01和P<0.05);与CE组比,肥胖mi R-27过表达大鼠血清TG和LDL-C(P<0.05和P<0.01)水平升高;与CE组比,肥胖mi R-27抑制表达大鼠血清TC水平下降(P<0.05),HDL-C水平升高(P<0.01);与H组和OE1组比,肥胖mi R-27抑制表达大鼠血清TC、TG、LDL-C和FFA水平下降(P<0.01、P<0.01、P<0.05和P<0.01;P<0.01、P<0.01、P<0.01和P<0.01),HDL-C水平升高(P<0.01和P<0.01)。(3)骨骼肌PPARγ及下游脂代谢相关因子表达:a.PPARγ:四周低氧训练后,与H组比,CE组肥胖大鼠骨骼肌PPARγm RNA和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与CE组比,肥胖mi R-27过表达大鼠骨骼肌PPARγm RNA表达量减少(P<0.01),肥胖mi R-27抑制表达大鼠骨骼肌PPARγm RNA和蛋白表达量均增加(P<0.01和P<0.05)。b.胆固醇代谢:四周低氧训练后,与H组比,CE组肥胖大鼠骨骼肌ABCA1m RNA表达量增加(P<0.01),CYP7A1m RNA表达量减少(P<0.01);与H组比,肥胖mi R-27过表达大鼠骨骼肌CYP7A1m RNA表达量减少(P<0.01);与CE组比,肥胖mi R-27过表达大鼠骨骼肌ABCA1表达量无明显变化;与CE组比,肥胖mi R-27抑制表达大鼠骨骼肌ABCA1m RNA表达量减少(P<0.01),CYP7A1m RNA和蛋白表达量均增加(P<0.01和P<0.01);与OE1组比,肥胖mi R-27抑制表达大鼠骨骼肌ABCA1m RNA表达量减少(P<0.01)、蛋白表达量增加(P<0.01),CYP7A1m RNA和蛋白表达量增加(P<0.01和P<0.01);c.脂肪酸合成:与H组比,CE组肥胖大鼠骨骼肌ADD1m RNA和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肥胖mi R-27过表达大鼠骨骼肌ADD1蛋白表达量减少(P<0.05);与H组和CE组比,肥胖mi R-27抑制表达大鼠骨骼肌ADD1m RNA表达量减少(P<0.05和P<0.01);与OE1组比,肥胖mi R-27抑制表达大鼠骨骼肌ADD1m RNA表达量减少(P<0.01),蛋白表达量增加(P<0.01)。d.脂肪代谢:与H组比,CE组肥胖大鼠骨骼肌ATGLm RNA表达量增加(P<0.01),LPLm RNA和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与H组比,肥胖mi R-27过表达大鼠骨骼肌ATGL和LPLm RNA表达量增加(P<0.01和P<0.01);与CE组比,肥胖mi R-27过表达大鼠骨骼肌LPLm RNA表达量增加(P<0.05)、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与CE组比,肥胖mi R-27抑制表达大鼠骨骼肌ATGLm RNA表达量减少(P<0.01),ATGL和LPL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和P<0.01);与OE1组比,肥胖mi R-27抑制表达大鼠骨骼肌ATGL和LPLm RNA表达量减少(P<0.01和P<0.05)、蛋白表达量增加(P<0.01和P<0.01)。e.脂肪酸转运:与H组比,CE组肥胖大鼠骨骼肌CD36m RNA表达量增加(P<0.05),H-FABP和FATP表达量无明显变化,A-FABP m RNA表达量减少(P<0.01);与H组比,肥胖mi R-27过表达大鼠骨骼肌CD36m RNA表达量增加(P<0.01);与CE组比,mi R-27过表达大鼠骨骼肌FATP和H-FABPm RNA表达量增加(P<0.01和P<0.01),A-FABPm RNA表达量减少(P<0.01);与CE组比,肥胖mi R-27抑制表达大鼠骨骼肌CD36m RNA、蛋白表达量均增加(P<0.01和P<0.01),A-FABP和FATPm RNA表达量均减少(P<0.01和P<0.01)。4.2 mi R-122表达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体成分、血脂水平、骨骼肌PPARβ及下游脂代谢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1)体成分:四周低氧训练后,mi R-122表达量不同的三组(对照CE组、过表达OE2组和抑制表达IE2组)肥胖大鼠体成分指标无差异。(2)血脂水平:与H组比,肥胖mi R-122过表达大鼠血清TG、LDL-C和FFA水平下降(P<0.01、P<0.01和P<0.05);与CE组比,肥胖mi R-122过表达大鼠血清TG和LDL-C水平升高(P<0.05和P<0.01),肥胖mi R-122抑制表达大鼠血清TG水平下降(P<0.05)、HDL-C水平升高(P<0.05);与H组和OE2组比,肥胖mi R-122抑制表达大鼠血清TC、TG、LDL-C和FFA水平下降(P<0.01、P<0.01、P<0.01和P<0.01;P<0.01、P<0.01、P<0.01和P<0.05),HDL-C水平升高(P<0.01和P<0.01)。(3)骨骼肌PPARβ及下游脂代谢相关因子表达:a.PPARβ:与H组比,CE组肥胖大鼠骨骼肌PPARβm RNA表达量有增加趋势(P>0.05);与H组和CE组比,肥胖mi R-122过表达大鼠骨骼肌PPARβm RNA表达量增加(P<0.01和P<0.01);与H组、CE组和OE2组比,肥胖mi R-122抑制表达大鼠骨骼肌PPARβm RNA和蛋白表达量增加(P<0.01和P<0.01;P<0.01和P<0.01;P<0.01和P<0.01)。b.胆固醇代谢:与H组比,CE组肥胖大鼠骨骼肌HMGR表达量无明显变化;与CE组比,肥胖mi R-122过表达和抑制表达大鼠骨骼肌HMGRm 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无明显变化。c.脂肪酸合成:与H组比,CE组肥胖大鼠骨骼肌ACCm RNA表达量增加(P<0.05),FASm RNA表达量减少(P<0.05);与CE组比,肥胖mi R-122过表达大鼠骨骼肌ACC蛋白表达量增加(P<0.01),FASm RNA表达量增加(P<0.01);与CE组比,肥胖mi R-122抑制表达大鼠骨骼肌ACC、FAS m RNA和蛋白表达量均增加(P<0.01和P<0.01;P<0.05和P<0.01);与OE2组比,肥胖mi R-122抑制表达大鼠骨骼肌ACCm RNA表达量增加(P<0.01)、蛋白表达量下降(P<0.01),FAS蛋白表达量增加(P<0.01)。d.脂肪酸氧化:与H组比,CE组肥胖大鼠骨骼肌CPT1m RNA、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与CE组比,肥胖mi R-122过表达大鼠骨骼肌CPT1m RNA、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肥胖mi R-122抑制表达大鼠骨骼肌CPT1m RNA表达量增加(P<0.01),蛋白表达量有增加趋势(P<0.05);与OE2组比,肥胖mi R-122抑制表达大鼠骨骼肌CPT1m RNA表达量增加(P<0.01)。5主要结论(1)mi R-27/PPARγ通过调控低氧训练肥胖大鼠骨骼肌CYP7A1表达有助于促进胆固醇代谢以及降低血清TC、LDL-C水平;mi R-27/PPARγ通过调控CD36表达促进脂肪酸转运,有助于增加骨骼肌脂肪酸摄入以及降低血清TG、FFA水平,但不影响肥胖大鼠体成分;(2)mi R-122/PPARβ通过调控低氧训练肥胖大鼠骨骼肌ACC、FAS和CPT1表达,有助于促进脂肪酸代谢以及降低血清TG、FFA水平,但不影响肥胖大鼠体成分。

梁路文[3](2021)在《艺术集体操练习者耐力素质研究》文中指出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别是在耐力素质方面。耐力素质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意志力、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本文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原则,丰富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内容为目的,探索艺术集体操对女大学生耐力素质的影响,对90名无舞蹈及专业体育训练经验的学生(实验对象n=90;平均年龄19.24岁;平均身高162.17厘米;平均体重53.70千克)进行身体形态、最大摄氧量、呼吸及循环功能指标测试。研究结果:(1)对比实验前后有氧耐力、肌肉耐力、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指标数据,实验对象实验前后呈现出显着差异,实验后优于实验前,且不同组别实验对象数据对比并没有显着的差异。(2)胸围、BMI与最大摄氧量存在显着相关性,而肩宽、腰围与臀围与最大摄氧量不存在显着相关性。胸围与最大摄氧量呈正相关,最大摄氧量与BMI呈负相关。BMI受身高和体重的影响,成年身高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体重。(3)肺活量、静息心率与最大摄氧量存在显着相关。但肺活量与最大摄氧量呈显着正相关且属于弱相关。静息心率与耐力素质指标存在显着负相关,即最大摄氧量随着静息心率的增大而减小。研究结论:(1)艺术集体操项目对高校女大学生有氧耐力素质及肌肉耐力素质具有显着提高作用。(2)艺术集体操项目对高校女大学生呼吸及循环系统的机能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3)分析实验前后三组实验对象的数据得出,最大摄氧量与BMI、静息心率(非病理性)存在负相关,与胸围、肺活量存在正相关。

刘伟军[4](2021)在《12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大学生身体成分及能量代谢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作为近年热门的运动健身方式,有着运动强度大、运动时间相对较短、可训度高及间歇期内可避免或减轻运动不适症状等众多突出优势。本研究通过12周的HIIT干预,以验证课题组设计的个性化运动处方对大学生的健康效益,探讨12周HIIT对大学生身体成分、能量代谢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对象及方法:本研究经校园招募,确定了70名身体健康的非体育专业汉族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其中男生组36人,女生组34人。研究其在干预前后大学生的身体成分、能量代谢相关变化特征,以及个性化运动处方的科学有效性。首先,干预前测定大学生的身体成分相关指标、静息能量代谢率RMR及能量节省化EE等指标,并通过递增负荷试验测得每位受试者干预前的VO2max,以此具体确定每位大学生的运动干预强度。然后依据HIIT方案严格执行12周的训练干预,在12周干预结束后再对相应指标进行后测,并使用Excel及SPSS21.0进行数据整理及分析。研究结果:(1)身体成分:12周HIIT干预后,男生组体重呈显着性降低(P<0.01),女生组体重同样有所下降(P<0.05),身体质量指数BMI男生组明显下降(P<0.05),女生组BMI变化则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两组去脂体重都有所上升,其中下肢去脂体重两组皆显着性增加(P<0.01)。男、女两组的体脂含量及相应的FAT%、皮脂均呈显着降低(P<0.01),男生组内脂有所减少(P<0.05),而女生组的内脂则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男、女两组的骨密度T值及骨强度指数都表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其中男生组骨密度T值存在显着性降低(P<0.01)。男、女两组BMR(kcal/d)干预后均有增加,但前后不具有差异性,经体重校准后的BMR(kcal/(kg·d)),男、女两组则均出现显着性提升(P<0.01)。(2)静息代谢率RMR:安静状态时的心肺功能方面,经12周HIIT干预后,男生组的静息HR得到有效降低(P<0.05),VO2显着提升(P<0.05),同时相对摄氧量得到显着提升(P<0.01)。女生组的静息HR显着降低(P<0.01),相对摄氧量显着提升(P<0.01),VO2则无明显变化(P>0.05)。另外,静息能量消耗及底物代谢方面,男、女两组的RMR(kcal/(kg·min))都呈现显着提升(P<0.01)。其中,糖氧化率(mg/(kg·min))及能量输出(cal/(kg·min))男、女两组变化未表现出差异性(P>0.05);从脂代谢情况来看,男生组整体表现出比女生组更为明显的提高,其中男生组的脂肪氧化率(mg/(kg·min))、能量输出(cal/(kg·min))得到非常显着性提升(P<0.01),脂肪供能百分比显着提升(P<0.05)。女生组干预前后的脂代谢各项数据变化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能量节省化EE:从摄氧量(ml/(kg·min))角度来看,男、女两组内的EE经干预后都有一定程度改善,但均未显现出差异性变化(P>0.05)。EE测试其他指标中,HR男生组呈显着降低(P<0.01),VO2和VCO2没有显着变化(P>0.05);女生组HR虽有下降却不存在显着性(P>0.05),而VO2和VCO2均显着降低(P<0.05)。另外,从能量代谢(cal/(kg·min))角度分析EE,女生组EE则有显着性提高(P<0.01),男生组虽与女生组呈相同变化趋势,但EE的改善程度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经过12周的HIIT实证研究,本课题所设计的HIIT运动处方对大学生能产生良好的健康效益,可满足高校学生日常体育锻炼需求,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HIIT个性化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健康效益的具体表现为:(1)HIIT对大学生身体成分都具有良好的优化效果。它有效地降低了男、女生的体重、BMI及身体体脂,一定程度增加了整体肌肉含量,提高了大学生日常基础代谢水平。然而,骨密度在干预后表现出一定幅度的下降,其中男生更甚。(2)HIIT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RMR,进而优化了自身糖脂代谢平衡,促进脂肪氧化率及其供能比的提升。另外,静息状态下的心肺功能得到相应改善,表现为静息HR下降,摄氧水平提升。(3)HIIT对大学生EE未产生明显的影响。从摄氧成本(ml/(kg·min))角度分析,12周HIIT干预对男、女两组EE虽有改善趋势,但并未在统计学上表现出相应的节省化现象。

葛斌[5](2021)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大学生下肢肌肉耐力和肌肉力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将高强度间歇训练应用于大学生群体,探究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大学生下肢肌肉耐力和肌肉力量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本研究通过志愿者自愿报名和问卷调查,选取淄博职业学院共计60名男性大学生和42名女性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运动组和高强度间歇运动组。其中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普通运动组和高强度间歇运动组分别进行为期8周的有氧耐力运动和高强度间歇运动干预。8周干预前后分别测试各组的基础指标(身高、体重、BMI)、下肢肌肉耐力指标(1 min连续深蹲、1 min半蹲、1min座椅实验)、下肢肌肉力量指标(8RM深蹲、1RM深蹲、纵跳、立定跳远)和身体成分指标(全身骨骼肌量、右下肢骨骼肌量、左下肢骨骼肌量)。结果:(1)男性大学生和女性大学生在干预前后的身体形态变化方面表现基本一致,对照组的身高、BMI无显着差异、而体重显着升高,普通运动组身高无显着差异、而体重和BMI显着降低,高强度间歇运动组身高无显着差异、但体重和BMI均显着降低。(2)在男性大学生方面,对照组的肌肉耐力指标干预前后均无显着性差异,普通运动组的一分钟连续深蹲、一分钟半蹲和一分钟座椅实验均显着提升,高强度间歇运动组的一分钟连续深蹲和一分钟半蹲显着提升,但一分钟座椅实验无显着差异;在女性大学生方面,对照组的肌肉耐力指标干预前后均无显着性差异,普通运动组的一分钟连续深蹲和一分钟座椅实验均显着提升、一分钟半蹲无显着变化,高强度间歇运动组的一分钟连续深蹲、一分钟半蹲和一分钟座椅实验均显着提升。(3)在男性大学生方面,对照组的8RM深蹲测试和1RM深蹲测试显着提高、但纵跳和立定跳远无显着性差异,普通运动组的8RM深蹲测试和1RM深蹲测试显着提高,但纵跳和立定跳远无显着性差异,高强度间歇运动组的8RM深蹲测试、1RM深蹲测试、纵跳和立定跳远均显着提高;在女性大学生方面,对照组的8RM深蹲测试、1RM深蹲测试、纵跳和立定跳远均无显着性差异,普通运动组的8RM深蹲测试、1RM深蹲测试显着提高,纵跳和立定跳远均无显着差异,高强度间歇运动组的8RM深蹲测试、1RM深蹲测试、纵跳和立定跳远均显着提高。(4)在男性大学生方面,对照组的全身骨骼肌量、右下肢骨骼肌量和左下肢骨骼肌量均无显着性差异,普通运动组的全身骨骼肌量、右下肢骨骼肌量和左下肢骨骼肌量均显着提高,高强度间歇运动组的全身骨骼肌量、右下肢骨骼肌量和左下肢骨骼肌量均显着提高;在女性大学生方面,对照组的全身骨骼肌量、右下肢骨骼肌量和左下肢骨骼肌量均无显着性差异,普通运动组的全身骨骼肌量显着提高、右下肢骨骼肌量和左下肢骨骼肌量有提高趋势,高强度间歇运动组的全身骨骼肌量、右下肢骨骼肌量和左下肢骨骼肌量均显着提高。结论:(1)8周有氧耐力运动和高强度间歇运动干预均可提升大学生的下肢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其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对于下肢肌肉力量的提升效果更为显着。(2)下肢骨骼肌量的提高是下肢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提升的重要生理学基础。

钟卫权[6](2020)在《不同负荷游泳训练对去卵巢大鼠骨骼肌氧化应激和自噬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骨骼肌衰减症随着年龄的增加会伴随肌肉质量和功能的丧失,降低老年人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并可导致与跌倒相关的损伤。这种症状与骨骼肌氧化应激反应增强,体内氧自由基增加,脂质过氧化物蓄积,引起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和蛋白质损伤有重要的关系。自噬作为真核细胞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实现细胞内物质循环再利用和维持细胞稳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氧化应激和自噬与多种疾病发生都有密切相关,但由于它们在疾病过程中具有双重作用,因此很难阐明这两种机制之间的功能关系。女性在绝经期后,由于卵巢功能退化,雌激素分泌量减少,使骨骼肌质量和功能受损,导致骨骼肌功能下降。这与骨骼肌中氧化应激和自噬变化关系如何,目前还不确定。规律性运动会对人体产生有益的影响。然而,运动对去卵巢大鼠骨骼肌的组织学和功能的改善是否与氧化应激和自噬的水平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采用去卵巢大鼠模型,模拟女性绝经后的状态,通过不同负荷游泳训练方法,从组织、功能变化和分子生物学水平,氧化应激和mTOR通路关系角度,分析运动训练对去卵巢大鼠骨骼肌组织学和收缩功能变化的原因,探讨运动改善去卵巢大鼠骨骼肌衰减症的机制及其与运动负荷的关系,为中老年女性的合理康复锻炼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6月龄清洁级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共50只,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去卵巢安静组(OVX),去卵巢60min/per time运动组(OVX60ET),去卵巢90min/per time运动组(OVX90ET),去卵巢120min/per time运动组(OVX120ET)。在适应一周后,40只大鼠接受双侧卵巢切除手术。另外假手术组10只进行同样手术,但是不切除卵巢。经过2周的手术和术后恢复,进行适应性的游泳练习,一周的适应性游泳后,3组运动组大鼠每天分别进行60min、90min和120min的游泳训练,游泳运动方案参考美国生理学会2006年出版《Resource Book for the Design of Animal Exercise Protocols》中对大鼠游泳运动负荷的评定标准,每周运动6天,共运动8周。假手术组和去卵巢安静组不进行任何形式运动,所有动物在训练组大鼠末次游泳结束24小时以后麻醉取材。由于实验过程中有动物死亡,最终结果每组取8只大鼠进行统计。测定血清中雌激素水平和子宫的重量,评定去卵巢的影响。测定腓肠肌中氧化应激指标SOD、GSH-Px活性和MDA的含量。取大鼠腓肠肌测定骨骼肌的单收缩、强直收缩的峰值、幅度和疲劳指数,评定腓肠肌的收缩功能。用HE染色法评价腓肠肌组织学变化。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腓肠肌IGF-1、AMPK、PGC-1α、Beclin 1、ULK1、Atg7、LC3、mTOR、P62的表达水平,评定骨骼肌功能状态、自噬通量和激活状态。用免疫组化法评价LC3-1和P62的水平。所有结果用SPSS软件分析,数值采用均数±标准误(SEM)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去卵巢大鼠体重、腓肠肌重量与雌激素变化。8周游泳训练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体重、腓肠肌重量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1)。同样,60min组和90min组大鼠体重和腓肠肌重量也高于假手术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而120min组运动大鼠的体重与假手术组差异不显着。去卵巢大鼠各组中,120min运动组大鼠体重增加最少。子宫重量和血清中雌激素变化方面,4组去卵巢组大鼠8周后,子宫重量和血清雌激素水平均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1)。经过8周游泳训练,90min运动组大鼠的血清雌激素水平与去卵巢大鼠安静组比较有显着升高(P<0.05)。2.去卵巢大鼠腓肠肌组织学变化。去卵巢8周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的骨骼肌细胞直径增加。经过8周游泳训练,60min运动组大鼠细胞直径减小,细胞核减少,90min运动组大鼠细胞核排列整齐,细胞核密度增加。120min组大鼠细胞直径变小,细胞核数量减少。3.去卵巢大鼠骨骼肌收缩功能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8周以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和120min游泳运动组大鼠骨骼肌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的幅度和峰值显着降低(P<0.01),差异非常显着,同时强直收缩时的疲劳指数也显着低于对照组大鼠(P<0.01)和(P<0.05)。经过8周游泳训练,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比较,90min运动组大鼠骨骼肌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的幅度和峰值明显增高(P<0.01),强直收缩的疲劳指数也显着升高(P<0.05)。60min游泳组大鼠只有强直收缩的幅度有明显差异(P<0.05)。60min运动组大鼠骨骼肌单收缩强度和峰值与去卵巢安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去卵巢大鼠氧化应激水平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8周以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腓肠肌内SOD水平下降非常明显(P<0.01),MDA水平显着升高(P<0.05),同时120min组大鼠MDA水平升高非常明显(P<0.01);8周游泳训练后,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相比,90min运动组大鼠SOD和PGC-1α水平显着升高(P<0.01),MDA水平显着下降(P<0.05)。60min和120min组大鼠骨骼肌SOD和MDA水平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比较差异不显着。与假手术组比较,去卵巢安静组大鼠和120min游泳训练组大鼠腓肠肌内GSH-Px的含量显着降低(分别是P<0.01和P<0.05)。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相比,90min运动组大鼠的GSH-Px水平显着升高(P<0.05)。5.去卵巢大鼠腓肠肌相关蛋白的变化。与假手术组大鼠比较,去卵巢安静组大鼠的AMPK和P62蛋白外,PGC-1α、IGF-1和Atg7水平显着降低(P<0.05),其他mTOR、ULK1、Beclin 1和LC3等也均显着降低(P<0.01),OVX120ET大鼠的AMPK同样显着升高。经过8周游泳训练后,OVX60ET大鼠的mTOR(P<0.05)、ULK1和LC3水平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1)。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比较,OVX90ET和OVX120ET大鼠的ULK1和LC3显着升高(P<0.05),mTOR和Beclin 1升高非常明显(P<0.01)。另外,OVX90ET组大鼠的PGC-1α和OVX120ET组大鼠的IGF-1水平也显着高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P<0.05)。三组运动组大鼠的Atg7水平显着高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P<0.01)。同时P62水平显着低于去卵巢组安静组大鼠(P<0.05)。研究结论:1.去卵巢安静组大鼠,腓肠肌收缩能力下降,氧化应激水平升高、自噬通量受到抑制。2.不同负荷的游泳运动对去卵巢大鼠自噬的反应不同,有氧运动训练激活自噬,具有负荷依赖性。3.90min游泳运动,可以提高去卵巢大鼠骨骼肌抗氧化能力,激活自噬,改善雌激素缺乏导致的骨骼肌功能下降。4.120min游泳运动,引起氧化应激水平提高,雌激素水平低下和抗氧化能力降低,导致自噬过度激活,加剧骨骼肌功能进一步下降。

李泽民[7](2020)在《肠道菌-红城红球菌脂滴蛋白组与运动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肠道放线菌—红城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R.erythropolis)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细菌的培养,确定其含有脂滴,并对脂滴进行纯化,同时对该细菌的脂滴蛋白组进行分析从而确定该细菌脂滴的主要蛋白,进而利用此脂滴主要蛋白类比寻找更多可能含有脂滴的肠道菌,并分析可能含有脂滴的肠道菌在不同运动强度下的女游泳运动员体内丰度变化的相关性,从而为改善运动员的机体健康和运动表现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方法:在本实验中,检测并绘制肠道菌R.erythropolis生长曲线。首先通过酶学分析和显色方法,检测甘油三酯(TAG)和蛋白的相对含量,然后用薄层层析分析中性脂成分,进而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菌体内中性脂染色情况及脂滴样结构。这三种方法用于鉴定肠道菌R.erythropolis中是否含有脂滴。同时利用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方法纯化肠道菌R.erythropolis的脂滴,并分析纯化的脂滴脂质组学和蛋白组学,确认其脂滴主要蛋白,证实肠道菌R.erythropolis含有脂滴。并对其主要蛋白进行绿色荧光蛋白脂滴定位分析。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和原理,类比寻找可能含有脂滴的细菌,同时对不同运动强度下女游泳运动员肠道微生物数据库16S rRNA高通量测序原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肠道菌R.erythropolis生长在36小时达到饱和。2)肠道菌R.erythropolis的TAG在36小时时积累最多。3)肠道菌R.erythropolis菌体和脂滴的中性脂质成分最多的是TAG,脂滴的脂质组成成分还有其他中性脂质和磷脂。4)对两次重复脂滴蛋白样品进行溶液酶解,得到两次样品的蛋白组学分析结果,共发现224个脂滴蛋白,按照功能共分为8组。5)确定PspA定位到脂滴上。6)33种菌属均可能含有脂滴。7)可能含有脂滴的肠道菌在高强度运动中的相对丰度比低强度运动中高。结论:1)肠道菌R.erythropolis菌体内有脂滴。2)蛋白PspA是肠道菌R.erythropolis脂滴的主要蛋白。3)33种菌属均可能含有脂滴。4)可能含有脂滴的肠道菌在高强度运动中的相对丰度比低强度运动中高。

胡顺宇[8](2020)在《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肥胖女大学生心肺耐力和血浆脂质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肥胖女大学生进行运动干预,观察8周的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肥胖女大学生心肺耐力相关指标和血浆脂质的影响。探讨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肥胖女大学生的心肺耐力的影响及其与血脂调节的关系,以期为肥胖人群健康促进提供依据和方法。研究方法:本文选取广西师范大学40名18—24岁的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BMI≥28kg/m2,6个月内无规律运动行为,通过运动医学的相关评估。实验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筛选出的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n=20),BMI=30.3±2.1kg/m2。对照组(n=20),BMI=29.8±2.9kg/m2。实验组进行8周的有氧运动(运动强度为60%-70%HRmax)并联合抗阻运动(运动强度为60%-70%1RM)的运动干预,对照组除不进行运动干预外,其他行为与实验组相同。实验组运动方案包括准备活动、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放松活动四个阶段共计80分钟。其中有氧运动主要以跑步和动感单车为主,抗阻运动前4周主要自身阻力为主,后4周借用器械抗阻为主。经过8周运动干预后,检测体重和身体成分指标、心肺耐力及血浆脂质水平。研究结果:1.体重和身体成分指标变化。(1)运动干预后实验组体重显着下降(79.1±10 kg vs 74.9±7.1kg,P<0.01)。对照组实验前后体重无显着变化(78.7±8.9kg vs 79±8.5kg,P>0.05)。(2)运动干预后实验组BMI显着下降(30.3±2.1kg/m2vs 28.7±1.9kg/m2,P<0.05)。对照组实验前后BMI无显着变化。(3)运动干预后实验组体脂率显着下降(34.8±3.9 vs 32.5±3.7,P<0.01)。对照组实验前后体脂率无显着变化。(4)运动干预后实验组的肌肉质量显着增加(46.5±4.4kg vs 47.8±5.3kg,P<0.05)。对照组实验前后肌肉质量无显着变化。(5)运动干预后实验组腰臀比(0.82±0.07 vs 0.81±0.02,P>0.05)无显着变化。对照组实验前后腰臀比(0.82±0.08 vs 0.82±0.04,P>0.05)无显着变化。2.血浆脂质指标变化。运动干预后实验组总胆固醇(4.5±0.93mmol/L vs 4.0±0.86mmol/L,P<0.05),甘油三酯(1.27±0.53 mmol/L vs 1.01±0.38mmol/L,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8±0.84mmol/L vs 2.3±0.67mmol/L,P<0.05)均有显着下降,实验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23±0.14mmol/L vs1.21±0.1mmol/L,P>0.05)无显着变化。对照组实验前后血浆脂质指标无显着变化。3.心肺耐力指标变化。(1)运动干预后实验组心率(74.3±6.6bpm vs 71.2±5.8bpm,P<0.05),肺活量(2712±272ml vs 3242±464ml,P<0.01),舒张压有显着下降(73.3±10mmHg vs 69.3±8.1mmHg,P<0.05)均有显着变化,但是实验组收缩压无显着变化(113.3±12.4mmHg vs 113.1±9.6mmHg,P>0.05)。对照组实验前后心率、肺活量、血压均无显着变化。(2)运动干预后实验组最大摄氧量(2391±381ml/min vs 2633±361ml/min,P<0.01),最大每分通气量(82.7±14.1L/min vs 87.1±12.7L/min,P<0.01),最大每公斤耗氧量(29.6±3.4ml/min/kg vs 33.5±2.3ml/min/kg,P<0.01),最大摄氧量时速度(9.7±0.85km/h vs 12±0.9km/h,P<0.01)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变化。实验组呼吸交换比(1.08±0.1 vs 1.06±0.17,P>0.05)无显着变化。对照组实验前后最大摄氧量、每分通气量、每公斤耗氧量、最大摄氧量时速度、呼吸交换比均无显着变化。研究结论: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可以有效降低肥胖女大学生体重、BMI、体脂率、以及改善血浆脂质,并且可以提高肥胖女大学的心肺耐力。女大学生心肺耐力的提升与减肥有关联。

魏睿元[9](2020)在《内蒙古马匹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匹耐力赛是历史悠久的人和动物合作的运动娱乐项目,蒙古马是我国本土特有马种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草原上以半饲牧半野放方式选育,因此蒙古马具有优良的抗受力和耐力。本文对6匹蒙古马、6匹杂交马进行了两个月,各单次15km和30km负荷耐力运动训练后的代谢组进行了研究,分别在训练前后和休息45min三个时间点采集血液样本,在训练前后采集肌肉样本,利用1H-NMR技术对血浆、肌肉样本代谢物进行检测,使用Chenomx NMR suit软件数据库对代谢物进行归属分类,通过PLS-DA和一维方差对代谢模式和显着变化的差异代谢物分析筛选,再进行功能富集和KEGG Pathway分析,找到训练前后发生显着变化的代谢通路及相关代谢物,得到训练前后差异代谢物的互作网络关系图,分析耐力运动期间及休息恢复中机体的物质、能量代谢方式以及潜在的代谢异常风险。经过实验分析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蒙古马耐力运动中的代谢调控及分子机制。观察运动前后血浆、肌肉中代谢物的变化。结果显示,15km耐力负荷,运动期间蒙古马更偏向于无氧代谢的方式为机体供能,乳酸能和糖代谢更活跃,运动后机体脂肪供能增加。30km耐力负荷,运动期间蒙古马更偏向于脂肪有氧代谢的方式供能,但糖异生的过程也加强,与脂肪酸代谢相关的物质,如肉碱、泛酸、甜菜碱的消耗都显着增加,运动后机体的免疫压力明显增加。提示,脂肪储备,乳酸的生成和清除对于蒙古马耐力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2.研究杂交马耐力运动中的代谢调控及分子机制。观察运动前后血浆、肌肉中代谢物的变化。结果显示,15km耐力负荷,运动期间杂交马更偏向于无氧代谢的方式为机体供能,乳酸能和糖代谢更活跃,运动后糖酵解依然持续供能。30km耐力负荷,运动期间杂交马更偏向于糖酵解和脂肪有氧代谢混合的方式为机体供能,运动后机体的免疫压力明显增加。两次耐力负荷期间糖酵解途径均比较活跃,且运动后杂交马机体表现出迅速的清除乳酸的能力。提示,乳酸的生成和清除对于杂交马耐力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3.比较蒙古马与杂交马耐力运动中的代谢差异。观察运动前后血浆、肌肉中代谢物的变化。结果显示,运动前杂交马糖代谢表现的更活跃,而蒙古马组脂肪酸的代谢供能的占比更多。运动中蒙古马脂肪动员的能力更显着,对于耐力运动来说具有更大的优势,爆发力也更有潜质,但是杂交马表现出更好的乳酸耐受和代谢能力,对于短距离的比赛或许更有优势。提示,以蒙古马为基础培育耐力赛马是可行的。4.代谢通路和病症富集的分析。结果显示,15km负荷期间差异代谢物显着关联代谢通路,蒙古马组血浆样本18条、肌肉样本6条,杂交马组血浆样本5条、肌肉样本15条。30km负荷期间差异代谢物显着关联代谢通路,蒙古马组血浆样本9条、肌肉样本19条,杂交马血浆样本7条、肌肉样本13条。其中主要涉及糖酵解或糖异生、酮体的合成与降解、柠檬酸盐循环、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降解、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牛磺酸和牛磺酸的代谢、甲烷代谢、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等途径。运动后两组马都有发生机体物质代谢异常、机体氧化应激、各种不适症、炎症性疾病、肌肉溶解、神经紊乱症、线粒体-脑病-乳酸-中风、厌氧症、心脏衰竭、心肌梗塞、心肌损伤、窒息、严重惊厥或心源性休克、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病症的可能,提示,运动后物质补充和机体调整是必要的。

夏亚丽[10](2020)在《补充益生菌改善过度运动大鼠骨骼肌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补充混合益生菌制剂能否通过调节过度运动大鼠的肠道菌群稳态,减轻肠道屏障功能损伤以缓解骨骼肌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并探究其可能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方法:32只8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安静对照组(SC)、运动对照组(EC)、安静益生菌组(SP)和运动益生菌组(EP),SP组和EP组大鼠灌胃浓度为4×109CFU/ml的混合益生菌制剂,SC组和EC组大鼠灌胃同等剂量的麦芽糊精制剂,每天1ml/只;EC组和EP组大鼠灌胃1h后进行为期8周递增负荷跑台训练,6天/周。大鼠末次训练后禁食20-24小时,取腹主动脉血分离血清,取比目鱼肌和回盲部粪便,-80℃冻存待测。(1)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大鼠血清CK、LDH、BUN指标;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MYO指标;(2)16S rDNA扩增子测序法测定大鼠粪便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组成;(3)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D-LAC、DAO含量,检测血清和骨骼肌LPS、IL-6、IL-Iβ、TNF-α含量;(4)比色法检测大鼠血清和骨骼肌T-AOC、SOD、MDA、GPx、CAT含量;(5)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骨骼肌全蛋白TLR4、MyD88、p-NF-κB/NF-κB、Bax/Bcl-2、cleaved caspase-9/procaspase-9和cleaved caspase-3/procaspase-3的蛋白相对表达量。研究结果:(1)与SC组相比,EC组大鼠的体重在运动干预第2周后显着性降低(p<0.05);与SP组相比,EP组大鼠的体重在运动干预第1周后显着性降低(p<0.01)。(2)运动干预具有主效应,与SC组相比,EC组大鼠血清CK、BUN、MYO值显着升高(p<0.05);与SP组相比,EP组大鼠血清LDH、BUN值也显着升高(p<0.05)。(3)长期耐力运动干预提高大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与SC相比,EC组大鼠乳杆菌科(p=0.015,T-test)丰度适应性升高,但拟杆菌门(革兰氏阴性菌)(p=0.038,T-test)等致病菌丰度升高,破坏肠道菌群稳态;与SC组相比,SP组大鼠益生菌定植于肠道,放线菌门(LDA评分>4,LEfSe)丰度升高;与EC组相比,EP组大鼠双歧杆菌科(q<0.05,MetaStat)等有益菌株水平显着性升高。(4)与SC组相比,EC组大鼠血清D-LAC、DAO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EC组相比,EP组大鼠血清D-LAC含量显着降低(p<0.05)、DAO含量有所降低,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5)与SC组相比,EC组大鼠血清和骨骼肌LPS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EC组相比,EP组大鼠血清和骨骼肌LPS含量显着降低(p<0.05)。(6)与SC组相比,EC组大鼠血清和骨骼肌IL-6、IL-Iβ和TNF-α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EC组相比,EP组大鼠血清和骨骼肌IL-Iβ和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5),血清IL-6含量显着降低(p<0.05),骨骼肌IL-6含量有所降低,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7)与SC组相比,EC组大鼠骨骼肌全蛋白TLR4、MyD88和p-NF-κB/NF-κB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提高(p<0.01);与EC组相比,EP组大鼠骨骼肌全蛋白TLR4、MyD88和p-NF-κB/NF-κB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8)与SC组相比,EC组大鼠血清和骨骼肌MDA含量显着升高(p<0.01),血清T-AOC、SOD、GPx和CAT含量显着降低(p<0.05),骨骼肌T-AOC、GPx和CAT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EC组相比,EP组大鼠血清和骨骼肌MDA含量显着减低(p<0.05),血清和骨骼肌T-AOC和GPx含量显着升高(p<0.05),血清和骨骼肌SOD、CAT有所升高,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9)与SC组相比,EC组大鼠骨骼肌凋亡蛋白Bax/Bcl-2、cleaved caspase-9/procaspase-9和cleaved caspase-3/procaspase-3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提高(p<0.05);与EC组相比,EP组大鼠骨骼肌凋亡蛋白Bax/Bcl-2、cleaved caspase-9/procaspase-9和cleaved caspase-3/procaspase-3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有所降低,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益生菌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稳态和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减轻过度运动大鼠骨骼肌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

二、Effects of exercise on lipid metabolism and musculoskeletal fitness in female athlet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s of exercise on lipid metabolism and musculoskeletal fitness in female athletes(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负荷跳绳运动对青年男性骨密度和体成分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骨密度和体成分对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1.1.2 新冠肺炎疫情下青年男性的体质问题
        1.1.3 运动对骨密度和体成分的改善作用
        1.1.4 跳绳对体质健康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跳绳运动的相关研究
        2.1.1 .跳绳运动特点和作用
        2.1.2 跳绳促进身心健康的相关研究
    2.2 骨密度和体成分与体质健康相关研究
        2.2.1 骨密度与体质健康相关研究
        2.2.2 身体成分与体质健康相关研究
    2.3 不同运动方式对人体骨密度和体成分的影响
        2.3.1 抗阻训练对人体骨密度和体成分的影响
        2.3.2 有氧运动对人体骨密度体成分的影响
        2.3.3 冲击性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研究
    2.4 不同负荷形式的相关研究
        2.4.1 负重训练的相关研究
        2.4.2 跳绳次数的相关研究
        2.4.3 加重绳的相关研究
    2.5 骨密度与体成分相关关系研究
    2.6 小结
3.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实验法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对象
        3.2.3 实验、测试时间和地点
        3.2.4 实验指标的选取
        3.2.5 实验准备工作
        3.2.6 负荷形式和负荷量的选择
        3.2.7 跳绳组合和间歇时间的确定
        3.2.8 实验方案
        3.2.9 实验控制
    3.3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
    4.1 不同负荷组骨密度比较
        4.1.1 不同负荷组全身骨密度比较
        4.1.2 不同负荷组躯干骨密度比较
        4.1.3 不同负荷组脊柱骨密度比较
        4.1.4 不同负荷组下肢骨密度比较
        4.1.5 不同负荷组上肢骨密度比较
    4.2 .不同负荷组体成分比较
        4.2.1 不同负荷组上肢肌肉含量比较
        4.2.2 不同负荷组上肢脂肪含量比较
        4.2.3 不同负荷组下肢肌肉含量比较
        4.2.4 不同负荷组下肢脂肪含量比较
        4.2.5 不同负荷组躯干肌肉含量比较
        4.2.6 不同负荷组躯干脂肪含量比较
        4.2.7 不同负荷组全身肌肉含量比较
        4.2.8 不同负荷组全身脂肪含量比较
        4.2.9 不同负荷组全身骨矿含量比较
5.讨论与分析
    5.1 不同负荷跳绳运动对青年男性骨密度影响
        5.1.1 不同负荷跳绳运动对全身骨密度值变化的影响
        5.1.2 不同负荷跳绳运动对椎骨骨密度值变化的影响
        5.1.3 不同负荷跳绳运动对上肢、下肢骨密度值变化的影响
    5.2 不同运动负荷跳绳运动对青年男性体成分影响
        5.2.1 不同负荷跳绳运动对体脂含量变化的影响
        5.2.2 不同负荷跳绳运动对肌肉含量变化的影响
    5.3 体成分与骨密度的关系
        5.3.1 体重指数与骨密度的关系
        5.3.2 体脂含量与骨密度的关系
        5.3.3 肌肉含量与骨密度的关系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受试者基本健康情况采集表
    附录二 《不同负荷跳绳运动对青年男性骨密度和体成分影响的实验研究》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致谢

(2)miR-27/PPARγ和miR-122/PPARβ在低氧训练肥胖大鼠骨骼肌脂代谢模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本研究主要技术路线
文献综述
    1 低氧训练对骨骼肌脂代谢的影响
        1.1 低氧训练对骨骼肌脂肪合成代谢的影响
        1.2 低氧训练对骨骼肌脂肪分解代谢的影响
        1.3 低氧训练对骨骼肌脂肪酸转运的影响
        1.4 小结
    2 低氧训练对骨骼肌PPARs的影响
        2.1 PPARs
        2.2 低氧训练与骨骼肌PPARs
        2.3 小结
    3 低氧训练与脂代谢相关miRNA
        3.1 脂代谢相关miRNA与脂代谢
        3.2 低氧训练对脂代谢相关miRNA表达的影响
        3.3 小结
    4 AAV概述
第一部分 miR-27/PPARγ在低氧训练肥胖大鼠骨骼肌脂代谢中的调控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构建肥胖大鼠模型
        1.2 低氧干预动物分组
        1.3 AA9 腺相关病毒包装与纯化
        1.4 肥胖大鼠骨骼肌注射AAV9 病毒
        1.5 低氧训练模型
        1.6 实验取材
        1.7 测试方法
        1.8 统计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肥胖大鼠模型建立情况
        2.2 低氧训练肥胖大鼠AAV9 病毒转染情况
        2.3 miR-27 表达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体成分的影响
        2.4 miR-27 表达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血脂的影响
        2.5 miR-27 表达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骨骼肌PPARγ及下游脂代谢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3 分析与讨论
        3.1 肥胖大鼠模型建立情况分析
        3.2 AAV9 介导miR-27 表达实验病毒转染情况分析
        3.3 miR-27 表达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体成分的影响
        3.4 miR-27 表达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血脂的影响
        3.5 miR-27 表达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骨骼肌PPARγ及下游脂代谢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4 结论
第二部分 miR-122/PPARβ在低氧训练肥胖大鼠骨骼肌脂代谢中的调控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建立肥胖大鼠模型
        1.2 低氧干预动物分组
        1.3 AA9 腺相关病毒包装与纯化
        1.4 肥胖大鼠骨骼肌注射AAV9 病毒
        1.5 低氧训练模型
        1.6 实验取材
        1.7 测试方法
        1.8 统计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低氧训练肥胖大鼠AAV9 病毒转染情况
        2.2 miR-122 表达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体成分的影响
        2.3 miR-122 表达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血脂的影响
        2.4 miR-122 表达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骨骼肌PPARβ及下游脂代谢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3 分析与讨论
        3.1 AAV9 介导miR-122 表达实验病毒转染情况分析
        3.2 miR-122 表达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体成分的影响
        3.3 miR-122 表达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血脂的影响
        3.4 miR-122 表达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骨骼肌PPARβ及下游脂代谢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4 结论
全文总结
    1 主要结论
    2 研究主要创新之处
    3 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后续研究设想
    4 miR-27/PPARγ和 miR-122/PPARβ在低氧训练肥胖大鼠骨骼肌脂代谢中的调控机理图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材料

(3)艺术集体操练习者耐力素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艺术集体操简介
        2.1.2 艺术集体操项目特征
        2.1.3 艺术集体操发展现状
    2.2 耐力素质概念阐述与分类
        2.2.1 耐力素质的概念阐述
        2.2.2 耐力素质的分类
        2.2.3 耐力素质对艺术集体操项目的重要性
    2.3 国内外耐力素质的研究现状
        2.3.1 国内耐力素质科研研究现状
        2.3.2 国外耐力素质科研研究现状
        2.3.3 耐力素质发展的影响因素
        2.3.3.1 影响耐力素质训练的生物学因素
        2.3.3.2 影响耐力素质的遗传学因素
        2.3.3.3 耐力素质与身体形态的研究
        2.3.3.4 耐力素质与呼吸、循环系统的研究
        2.3.3.5 耐力素质与力量、速度的研究
    2.4 女大学生耐力素质现状
    2.5 耐力素质训练对机体的重要性
    2.6 艺术集体操相关耐力素质的研究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结果及分析
    4.1 实验对象身体形态与机能分析
        4.1.1 实验对象身体形态分析
        4.1.2 实验前实验对象呼吸机能基本情况分析
        4.1.3 实验前实验对象循环机能基本情况分析
    4.2 实验对象呼吸与循环机能分析
        4.2.1 实验前后实验对象呼吸与循环机能分析
        4.2.2 实验后实验对象呼吸机能及循环机能分析
    4.3 实验对象耐力素质分析
        4.3.1 实验前实验对象有氧耐力及肌肉耐力分析
        4.3.2 实验前后实验对象有氧耐力及肌肉耐力分析
        4.3.3 实验后实验对象有氧耐力素质和力量耐力素质对比分析
    4.4 耐力素质与身体形态相关性分析
        4.4.1 BMI与耐力素质相关性分析
        4.4.2 身体围度、宽度与耐力素质相关性分析
    4.5 耐力素质与呼吸、循环系统机能相关性分析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附录

(4)12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大学生身体成分及能量代谢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前言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能量代谢的定义及组成
    2.2 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2.3 影响人体能量代谢特征的因素研究
        2.3.1 性别、年龄等个体差异
        2.3.2 不同的运动强度
        2.3.3 不同的运动方式
        2.3.4 不同的体能水平
    2.4 高强度间歇训练国内外研究现状
        2.4.1 关于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身体成分及其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
        2.4.2 关于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
    2.5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技术路线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实验法
        3.3.2.1 HIIT干预实验方案(运动处方)
        3.3.2.2 实验指标测试仪器及方法
        3.3.3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大学生身体成分及其相关指标的影响
        4.1.1 体重、BMI变化
        4.1.2 去脂体重及各部位肌肉含量变化
        4.1.3 体脂变化
        4.1.4 骨密度变化
        4.1.5 基础代谢率BMR变化
    4.2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大学生能量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4.2.1 对大学生安静状态下能量代谢的影响
        4.2.1.1 安静状态下心肺功能变化
        4.2.1.2 安静状态下能量消耗和底物代谢变化
        4.2.2 对大学生能量节省化测试结果的影响
        4.2.2.1 能量节省化测试的心肺功能变化
        4.2.2.2 能量节省化测试的能耗和代谢底物变化
5 分析与讨论
    5.1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大学生身体成分相关指标的影响
    5.2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大学生RMR的影响
    5.3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大学生能量节省化的影响
6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之处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 2 运动风险筛查问卷
    附录 3 身体活动危险性检查表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大学生下肢肌肉耐力和肌肉力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高强度间歇训练概述
    2.2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肌肉适能的影响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与分组
        3.1.1 实验对象
        3.1.2 实验分组
    3.2 实验法
        3.2.1 问卷调查法
        3.2.2 运动方案
        3.2.3 测试指标与方法
        3.2.4 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大学生基础生理指标的影响
    4.2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大学生下肢肌肉耐力的影响
    4.3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大学生下肢肌肉力量的影响
    4.4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大学生身体成分的影响
5 分析讨论
    5.1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5.2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肌肉力量的影响
    5.3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肌肉耐力的影响
    5.4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身体成分的影响
6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6)不同负荷游泳训练对去卵巢大鼠骨骼肌氧化应激和自噬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名词缩略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研究思路和设计
文献综述
    1 骨骼肌衰减症的研究进展
        1.1 概述
        1.2 骨骼肌衰减症与雌激素的关系
        1.3 骨骼肌衰减症与氧化应激的关系
    2 氧化应激与自噬的关系
    3 自噬的研究进展
        3.1 自噬的概述
        3.2 自噬的调节机制
        3.2.1 mTOR通路调节
        3.2.2 AMPK/JNK信号通路
        3.2.3 ULK1/2的自噬诱导
        3.2.4 Beclin-1 的复合信号调控
        3.3 自噬与机体发育和疾病
    4 运动、骨骼肌自噬和骨骼肌衰减症的关系
        4.1 运动和骨骼肌自噬
        4.2 运动和骨骼肌衰减症
        4.2.1 抗阻运动对骨骼肌衰减症的影响
        4.2.2 耐力运动对骨骼肌衰减症的影响
    5 结语
第一部分 8周游泳训练对去卵巢大鼠骨骼肌氧化应激的影响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动物及分组
        2.2 运动方案
        2.3 实验技术路线图
        2.4 实验动物取材
        2.5 指标检测方法
        2.5.1 大鼠血清雌二醇测定
        2.5.2 骨骼肌HE染色
        2.5.3 实验大鼠骨骼肌内MDA、SOD和 GSH-PX的测定
        2.6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8周游泳运动后体重的变化
        3.2 8周游泳运动后大鼠腓肠肌的重量变化
        3.3 8周游泳训练后大鼠血清雌激素水平和子宫重量
        3.4 8周游泳训练后大鼠腓肠肌内SOD、MDA和 GSH-Px的值
        3.5 8周游泳训练后腓肠肌组织学检查
        3.6 实验大鼠腓肠肌收缩功能
        3.6.1 8周游泳训练对去卵巢大鼠骨骼肌单收缩的影响
        3.6.2 8周游泳训练对骨骼肌强直收缩的影响
    4 讨论
        4.1 8周游泳训练对去卵巢大鼠血清雌激素水平及子宫重量的影响
        4.2 8周游泳训练对去卵巢大鼠体重和腓肠肌重量的影响
        4.3 骨骼肌中MDA、SOD和 GSH-Px的变化
        4.4 8周游泳训练对骨骼肌组织学和收缩功能的影响
    5 结论
第二部分 不同负荷游泳训练对去卵巢大鼠骨骼肌自噬的影响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3 实验试剂配制
        2.4 实验技术路线图
        2.5 实验方法
        2.6 指标测定与方法
        2.6.1骨骼肌免疫组化实验
        2.6.2 自噬相关蛋白免疫印迹检测
        2.7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IGF-1蛋白表达
        3.2 AMPK蛋白表达
        3.3 PGC-1α蛋白表达
        3.4 mTOR蛋白表达
        3.5 ULK1蛋白的表达
        3.6 Beclin1 蛋白的表达
        3.7 Atg7蛋白表达
        3.8 LC3蛋白表达
        3.8.1 LC3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结果
        3.8.2 LC3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3.9 P62蛋白表达
        3.9.1 P62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结果
        3.9.2 P6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8周游泳训练后对骨骼肌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4.1.1 8周游泳训练后对骨骼肌自噬相关蛋白IGF-1的影响
        4.1.2 8周游泳训练对骨骼肌AMPK/PGC-1α的影响
        4.1.3 8周游泳训练后对骨骼肌自噬相关蛋白mTOR和 ULK1 的影响
        4.1.4 8周游泳训练后对骨骼肌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 的影响
        4.1.5 8周游泳训练后对骨骼肌自噬相关蛋白Atg7的影响
        4.1.6 8周游泳训练后对骨骼肌自噬相关蛋白LC3的影响
        4.1.7 8周游泳训练后对骨骼肌自噬相关蛋白P62的影响
        4.2 8周游泳训练对去卵巢大鼠骨骼肌影响的作用机制探讨
    5.结论
全文总结
    研究结论
    研究主要创新
    研究的局限性
    研究展望
致谢
个人学习经历及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一、学习经历
    二、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附件一

(7)肠道菌-红城红球菌脂滴蛋白组与运动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脂滴
        1.4.2 肠道菌
        1.4.3 运动与肠道菌
        1.4.4 肠道菌与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实验对象
        2.1.2 主要试剂耗材
        2.1.3 主要仪器
        2.1.4 培养基和缓冲液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技术路线
        2.2.2 肠道菌活化、培养及冻存
        2.2.3 菌种鉴定
        2.2.4 TAG和蛋白相对含量测定
        2.2.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的样品制备
        2.2.6 脂滴的纯化
        2.2.7 脂滴脂质和蛋白样品制备
        2.2.8 薄层层析分析菌体和脂滴中性脂成分
        2.2.9 脂滴蛋白样品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银染
        2.2.10 蛋白质质谱样品的制备
        2.2.11 蛋白质质谱数据分析
        2.2.12 载体构建
        2.2.13 蛋白在肠道菌R.erythropolis中的表达
        2.2.14 生物信息学方法
        2.2.15 训练方案
        2.2.16 粪便采集
3 研究结果
    3.1 肠道菌R.erythropolis脂滴样结构的确认
        3.1.1 肠道菌R.erythropolis生长曲线
        3.1.2 肠道菌R.erythropolis TAG和蛋白相对含量
        3.1.3 TLC分析肠道菌R.erythropolis菌体的中性脂
        3.1.4 显微镜观察肠道菌R.erythropolis的脂滴样结构
    3.2 肠道菌R.erythropolis脂滴样结构纯化
        3.2.1 脂滴样结构与R.erythropolis的分离
        3.2.2 显微镜观察肠道菌R.erythropolis脂滴样结构
        3.2.3 脂滴样结构大小
        3.2.4 TLC分析肠道菌R.erythropolis脂滴样结构中的中性脂
        3.2.5 肠道菌R.erythropolis脂滴样结构脂质组学分析
    3.3 肠道菌R.erythropolis的脂滴蛋白萃取
        3.3.1 肠道菌R.erythropolis脂滴蛋白组的银染结果
        3.3.2 肠道菌R.erythropolis脂滴蛋白切带胶内酶解
        3.3.3 肠道菌R.erythropolis脂滴蛋白组的溶液酶解
    3.4 蛋白PspA在肠道菌R.erythropolis脂滴上的定位
    3.5 蛋白PspA在细菌中的分布
    3.6 可能含有脂滴的肠道菌在女游泳运动员不同运动强度下的变化
4 分析讨论
    4.1 肠道菌R.erythropolis存在内膜细胞器—脂滴
    4.2 脂滴主要蛋白PspA
    4.3 可能含脂滴的肠道菌在不同运动强度下变化的相关性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肥胖女大学生心肺耐力和血浆脂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大学生体质现状
    2.2 肥胖相关概述
        2.2.1 肥胖定义
        2.2.2 肥胖类型
        2.2.3 肥胖程度的分类标准
        2.2.4 肥胖的危害
        2.2.5 肥胖的发展趋势
        2.2.6 运动与肥胖
    2.3 心肺耐力
        2.3.1 心肺耐力评价指标
        2.3.2 肥胖与心肺耐力
        2.3.3 运动与心肺耐力
    2.4 血浆脂质
        2.4.1 肥胖与血浆脂质
        2.4.2 运动对血浆脂质
    2.5 有氧联合抗阻运动
        2.5.1 有氧运动
        2.5.2 抗阻运动
        2.5.3 有氧联合抗阻运动与减肥
        2.5.4 有氧联合抗阻运动与心肺耐力
        2.5.5 有氧联合抗阻运动与血浆脂质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研究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3 实验设计
        3.3.1 实验分组
        3.3.2 实验控制
        3.3.3 实验仪器
        3.3.4 指标测试方法
    3.4 运动方案
        3.4.1 运动方案制定
4 实验结果
    4.1 体重和身体成分指标变化
    4.2 血浆脂质指标变化
    4.3 心肺耐力指标变化
5 分析与讨论
    5.1 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肥胖女大学生体重和身体成分指标影响
    5.2 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肥胖女大学生的血浆脂质指标的影响
    5.3 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肥胖女大学生的心肺耐力相关指标影响
    5.4 肥胖女大学生BMI、体脂率与心肺耐力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6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内蒙古马匹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马术耐力赛概述
        1.1.1 国际马术联合会(FEI)简述
        1.1.2 耐力赛(Endurance)简述
        1.1.3 国内外耐力赛展况
    1.2 耐力赛用马
        1.2.1 国外的马术耐力赛马品种
        1.2.2 国内的马术耐力赛马品种
    1.3 代谢组学应用
        1.3.1 代谢组学概述
        1.3.2 运动代谢组学的研究应用
        1.3.3 马运动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1.4 马运动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5.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研究一 蒙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比较分析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运动训练原理
        2.1.3 试验地区概况
        2.1.4 试验器材及测试场地状况
        2.1.5 试验基础数据及样本采集
        2.1.6 核磁检测血浆肌肉样品处理
        2.1.7 1H-NMR谱图采集
        2.1.8 数据处理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蒙古马基础生理指标结果分析
        2.2.2 蒙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1H-NMR图谱
        2.2.3 蒙古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模式识别分析
        2.2.4 蒙古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标志物鉴别分析
    2.3 讨论
        2.3.1 耐力负荷对蒙古马心率及呼吸的影响
        2.3.2 蒙古马磷酸原代谢的变化
        2.3.3 蒙古马糖代谢的变化
        2.3.4 蒙古马脂肪代谢的变化
        2.3.5 蒙古马氨基酸代谢的变化
        2.3.6 蒙古马核苷酸代谢的变化
        2.3.7 蒙古马机体氧化应激的发生
        2.3.8 某些特殊代谢物的变化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二 杂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比较分析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
        3.1.2 试验运动训练原理
        3.1.3 试验地区概况
        3.1.4 试验器材及测试场地状况
        3.1.5 试验基础数据及样本采集
        3.1.6 核磁检测血浆肌肉样品处理
        3.1.7 1H-NMR谱图采集
        3.1.8 数据处理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杂交马基础生理指标结果分析
        3.2.2 杂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1H-NMR图谱
        3.2.3 杂交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模式识别分析
        3.2.4 杂交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标志物鉴别分析
    3.3 讨论
        3.3.1 耐力负荷对杂交马心率及呼吸的影响
        3.3.2 杂交马磷酸原代谢的变化
        3.3.3 杂交马糖代谢的变化
        3.3.4 杂交马脂肪代谢的变化
        3.3.5 杂交马氨基酸代谢的变化
        3.3.6 杂交马嘌呤核苷酸代谢的变化
        3.3.7 杂交马机体氧化应激的发生
        3.3.8 某些特殊代谢物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4 研究三 蒙古马与杂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的差异比较分析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
        4.1.2 试验运动训练原理
        4.1.3 试验地区概况
        4.1.4 试验器材及测试场地状况
        4.1.5 试验基础数据及样本采集
        4.1.6 核磁检测样品处理
        4.1.7 1H-NMR谱图采集
        4.1.8 数据处理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蒙古马与杂交马基础生理指标比较分析
        4.2.2 两组马耐力运动训练血浆和肌肉代谢核磁图谱比较
        4.2.3 两组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模式识别的比较分析
        4.2.4 两组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标志物鉴别比较分析
    4.3 讨论
        4.3.1 耐力负荷对两组马心率及呼吸影响的比较
        4.3.2 两组马磷酸原系统代谢的比较
        4.3.3 两组马无氧供能系统代谢变化的比较
        4.3.4 两组马有氧供能系统代谢的比较
        4.3.5 两组马氨基酸代谢变化的比较
        4.3.6 两组马嘌呤核苷酸代谢变化的比较
        4.3.7 两组马机体氧化应激状态的比较
        4.3.8 某些特殊代谢物的变化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研究四 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生物信息学及关联性分析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数据及分析
        5.1.2 分析用网站数据库
        5.1.3 分析软件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蒙古马组差异代谢物通路与富集分析
        5.2.2 杂交马组差异代谢物通路与富集分析
        5.2.3 差异代谢物间的关联性分析
    5.3 讨论
6 结论
7 创新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补充益生菌改善过度运动大鼠骨骼肌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过度运动
        1.1.1 过度运动的现状
        1.1.2 过度运动的危害
    1.2 肠道菌群与运动
    1.3 益生菌与运动
        1.3.1 益生菌
        1.3.2 益生菌与骨骼肌
    1.4 益生菌间接提高机体运动表现的机制研究进展
        1.4.1 益生菌与物质代谢
        1.4.2 益生菌与肠道屏障
        1.4.3 益生菌与机体免疫
        1.4.4 益生菌与氧化应激
        1.4.5 益生菌与细胞凋亡
        1.4.6 益生菌与情绪障碍
        1.4.7 益生菌与认知能力
    1.5 总结
2 实验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技术路线图
        2.1.2 实验对象
        2.1.3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4 实验动物分组
        2.1.5 益生菌制剂的制备和灌胃
        2.1.6 过度运动模型的建立
        2.1.7 样本采集
        2.1.8 运动损伤生化指标的检测
        2.1.9 大鼠粪便微生物多样性的检测
        2.1.10 肠道屏障损伤指标的检测
        2.1.11 骨骼肌LPS水平的检测
        2.1.12 血清、骨骼肌炎性细胞因子指标的检测
        2.1.13 血清、骨骼肌氧化应激指标的检测
        2.1.14 骨骼肌TLR4、My D88、NF-κB、p-NF-κB、Bax、Bcl-2、cleaved caspase-9、procaspase-9、cleaved caspase-3和procaspase-3蛋白水平的检测
        2.1.15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过度运动大鼠模型的建立
        3.1.1 8周过度运动和灌胃混合益生菌制剂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3.1.2 8周过度运动对大鼠运动损伤生化指标的影响
    3.2 补充混合益生菌制剂对过度运动大鼠肠道菌群稳态的影响
        3.2.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3.2.2 物种注释分析
        3.2.3 α多样性分析
        3.2.4 β多样性分析
        3.2.5 筛选明显改变微生物区系的物种
    3.3 补充混合益生菌制剂影响过度运动大鼠肠道屏障功能
    3.4 补充混合益生菌制剂降低过度运动大鼠血清和骨骼肌LPS水平
    3.5 补充混合益生菌制剂影响过度运动大鼠骨骼肌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
    3.6 补充混合益生菌制剂影响过度运动大鼠血清和骨骼肌炎症反应
    3.7 补充混合益生菌制剂影响过度运动大鼠血清和骨骼肌氧化应激损伤
    3.8 补充混合益生菌制剂影响过度运动大鼠骨骼肌Bax/Bcl-2、 cleavedcaspase-9/procaspase-9和cleaved caspase-3/procaspase-3蛋白的表达
4 分析讨论
    4.1 过度运动模型的成功建立
    4.2 混合益生菌制剂的选择依据
    4.3 补充混合益生菌制剂对过度运动大鼠肠道菌群稳态的影响
    4.4 补充混合益生菌制剂对过度运动大鼠肠道屏障功能和骨骼肌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4.5 补充混合益生菌制剂减轻过度运动大鼠骨骼肌炎症反应
    4.6 补充混合益生菌制剂减轻过度运动大鼠骨骼肌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
5 结论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7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学术会议

四、Effects of exercise on lipid metabolism and musculoskeletal fitness in female athletes(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负荷跳绳运动对青年男性骨密度和体成分影响的实验研究[D]. 邱超波. 天津体育学院, 2021
  • [2]miR-27/PPARγ和miR-122/PPARβ在低氧训练肥胖大鼠骨骼肌脂代谢模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D]. 王雪冰.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艺术集体操练习者耐力素质研究[D]. 梁路文.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4]12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大学生身体成分及能量代谢影响的实证研究[D]. 刘伟军.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大学生下肢肌肉耐力和肌肉力量的影响研究[D]. 葛斌. 山东体育学院, 2021(02)
  • [6]不同负荷游泳训练对去卵巢大鼠骨骼肌氧化应激和自噬的影响研究[D]. 钟卫权.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7]肠道菌-红城红球菌脂滴蛋白组与运动的关系研究[D]. 李泽民. 首都体育学院, 2020
  • [8]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肥胖女大学生心肺耐力和血浆脂质的影响[D]. 胡顺宇.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内蒙古马匹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的研究[D]. 魏睿元.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10]补充益生菌改善过度运动大鼠骨骼肌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D]. 夏亚丽.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运动对女运动员脂质代谢和肌肉骨骼健康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