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科学实验班入学试题

1988年科学实验班入学试题

一、1988年理科实验班入学考试试题(论文文献综述)

凌琳[1](2020)在《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下文简称特殊精英教育)是适合超智儿童身心特点的一种特殊的优质教育,它从根本上不同于传统认识中在大众教育里仅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精英教育”,其特点在于教育对象仅面向超智儿童,针对其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即因材施教,它同时也是当前教育体系的的完善和补充,还可以开发被教育者的潜在能力,发扬其优势才能,实施一种最适合超智儿童的教育模式。英才(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其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遵循着“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而不同之处在于,除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之外的其他几种教育的受众的定义都包括了多元化的能力,而本文提出的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只针对智力超群的学生。特殊精英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是国家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式,且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本研究以公平视角审视特殊精英教育问题,综合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和政策制定理论,认为新时期的教育公平应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应该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并拓展出新的内涵来促进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当前社会普遍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均等、公平就是绝对的平均,甚至认为教育上任何的区别都是不公平现象。然而,特殊精英教育是否真的站在教育公平的对立面呢?答案是否定的。人的性别、年龄、个性、能力生来就有差别,教育上的“均匀用力”是最低层次的、浮于表面的伪公平,根据受教育对象在各方面素质的不同提供适合每个人的相应的教育条件才是真正的、实质性的公平。换言之,教育公平应该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该研究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其一,人们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公平就是完全相同的教育;其二,我国特殊精英教育异化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大众教育被精英化;其三,当前我国的“超常教育”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无法满足人民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需要;其四,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都在大力发展英才教育,一些国家甚至将英才教育提高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加大经费投入,并且颁布法律法令予以法制和政策保障,而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却缺乏政策保障。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各国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与政策进行分析、比较,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试图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方式,为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颁布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法、比较法、调查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首先梳理各国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政策,了解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以及实施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然后通过对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结合各国国情与我国实际情况,为本研究提供借鉴经验;接着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各相关人群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与态度、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及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三个方面的问题。问卷调查部分,发出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48份,深入访谈了33位专家(含教育家和高校其他专家)、教育实践家、教师、家长、学生,其中包括国内顶级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和裴娣娜先生,以及多位国内一流中小学校领导,问卷数据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访谈质性数据使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数据分析和访谈分析为本研究提供量化和质性研究基础,最后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得出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许多国家(地区)都对特殊精英教育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如美国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立法立规发展英才教育,德国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重视“天才教育”,其他如俄罗斯、韩国、日本等,甚至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有相关法律法规或条例为特殊精英教育保驾护航,如台湾1984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法》就包含了关于资优教育的内容。不少发达国家(地区)特殊精英教育已颇具规模,如英国受惠者比例为1%-5%,新加坡为1%,俄罗斯为1%,以色列为1%,韩国也已达到1%。我国特殊精英教育虽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也存在主体异化、培养模式单一、系统性缺失、发展不平衡,甚至缺失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等问题。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构建可借鉴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经验和有关政策,从成才渠道、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式、教育管理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具体政策建议为:构建完整的成才渠道,一方面科学地建立超智儿童鉴定选拔机制,具体可使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智力测试量表结合学生、家长自荐和教师推荐的多元化鉴定选拔机制,另一方面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让超智儿童受到连贯、系统的培养,更好地成为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师资上,从选培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激励保障机制三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专门的优秀教师;在课程上,加强需求调查,提升课程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在课程设置上更加重视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注重差异化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在管理上,需在政府职能部门设专人管理特殊精英教育,也可考虑设置专门的部门以调整课程模式,协调教育队伍,加强教学管理,且加强政策宣讲,以减少政策实施阻力;在政策法规上,为特殊精英教育立法立规,提供经费、政策和法制保障,填补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政策法规空缺。本研究有两个创新之处:一是内容上,通过对国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分析,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发展情况,探索本土化的培养政策;二是方法上,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由于受到研究条件与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还存在一些不足,期待能邀请到更多的国内顶级专家和一流名校的校领导参与调研,也期待以后国家支持更多探索性的教学试验。

吴瑶[2](2020)在《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对高中英语语篇教学的反拨作用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的颁布,语篇知识的重要性凸显出来,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部分分值为60分,占试卷总成绩的40%。因此,阅读理解试题对高中英语语篇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应该引起重视。本文旨在通过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来研究以下内容:1)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是否对高中语篇教学产生正向或反向反拨作用?2)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对语篇教学的反拨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阅读理解试题是如何影响这些方面的?为了调查高中英语语篇教学现状和阅读理解试题对语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理念的反拨作用,本文以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中部34位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语篇教学现状和阅读理解试题对语篇教学的反拨作用情况;通过访谈法对随机抽取的3位教师的语篇教学方法、内容、理念等进行调查;采用课堂观察法对3位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语篇教学的情况进行观察。在数据分析时,采用了 SPSS22.0统计软件,收集整理了 34份高中英语教师的调查问卷结果的平均值、标准差、皮尔森相关系数等数值。得出的研究结果如下:1)大部分教师对新课标语篇能力的要求了解欠缺;2)由于试题侧重宏观语篇分析,教师在语篇教学中对宏观语篇分析方法的重视程度大于微观语篇分析方法;3)虽然试题所涉及的语篇体裁较全面,教师仍会根据学生水平选择高考常考体裁外的文体作为语篇教学内容;4)教师认同讲解阅读理解试题时应采用语篇分析的方法,但是实际教学中存在应试教育现象;5)进行语篇能力评价时,教师倾向于使用客观的阅读试题测试作为工具来进行评价;6)受试题和新课标影响,教师的语篇教学理念为既要培养学生的语篇能力也要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文对当前告中英语语篇教学提出以下建议:1)通过组织课标研读、增加集体学习次数等形式,加强教师对新课标的了解;2)在课堂中应加强对微观语篇知识的渗透;3)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取语篇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丰富语篇教学内容;4)将英语阅读试题能力测试要求与教学相结合,不止传授答题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的语篇能力;5)增添诸如缩写语篇、短剧或演讲等多样的评价方式;6)发挥教师在语篇教学中主导作用,避免被动的应试教育。综上所述,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对语篇教学的内容、方法、评价、理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反拨作用。通过对试题对语篇教学的反拨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教师进一步研读课标,改进教学。

马栋梁[3](2019)在《利用翻转课堂对高中物理特长生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理作为高中重要课程之一,许多学校积极试行“物理特长生教育”,但是针对物理特长生的培养,若要更好的落实以特长生的学习需求为本这一精神,更好的发挥物理特长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这一特点,就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当前实行的针对“物理特长生”的教学中,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的提高“物理特长生”的培养效果成为了教师们关注的重点问题。论文作者注意到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教师和学生之间“授课-学习”这种单一方向的关系。学生学习时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在进行高中物理特长生培养时使用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物理特长生的学习能否自主、高效,本论文作者开展了利用翻转课堂培养高中物理特长生的实践研究。由于PYDY高级中学已经开展了物理特长生的培养,所以本文针对PYDY高级中学进行个案分析。本研究的主要工作是:首先,通过调查,对PYDY高级中学物理特长生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而后结合《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在所在章的作用,选择本节内容开展翻转课堂应用到高中物理特长生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翻转课堂教学是符合物理特长生的培养原则、要求和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2.不是所有的物理课使用翻转课堂模式都合适。教学实践发现,对于实验和规律教学类型的物理课较宜采用翻转课堂模式。3.“翻转课堂”模式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很好的突现出来了,这是优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地方。真正做到了个别化教学,教学的内容、时间以及空间都得到了拓展。当然“翻转课堂”也有不如“传统课堂”的地方,例如教学目标的达成上。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来看,他们各有所长。在物理教学中,把两种教学模式很好的结合,探索出两种模式的契合点进行整合,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物理教学。

仝甜雨[4](2019)在《初中生科学推理能力测评研究 ——以济南市某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已近在眼前,面对迅猛发展的工业4.0时代,世界各国都体验了未来浪潮对国家竞争力重新洗牌的力量。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已然成为教育发展的不变趋势,也是教育科研的崭新课题。而科学教育如何在培养未来人才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力量也显得格外重要,科学教育除了要教会学生科学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而科学推理能力作为一种高阶思维能力,是实现科学探究和科学发现的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能力,同时也可以体现个体的认知水平以及智力发展程度。因此,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成为科学教育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对科学推理能力的研究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发展现状作为后续研究的起点和基础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围绕初中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展开测评,以LCTSR测试问卷结合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作为纸笔测试工具,选取山东省济南市某中学的全体学生作为测评样本,共收集有效问卷1097份。该问卷测试了科学推理能力的六个不同维度,包括:守恒推理、比例推理、控制变量推理、概率推理、相关推理和假设演绎推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学生的推理能力与性别、年级、知识结构和原生家庭的关系。并对部分被试学生进行访谈调查,分析学生在科学推理测试过程中的思维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存在以下特征:第一,科学推理能力总体水平是稳定的,各维度发展是不均衡的。第二,科学推理能力整体上无性别差异,但存在年级差异,成绩随着年级增加而增加。第三,科学推理能力与科学知识的课外学习无关,但与学生的语文、数学、物理和化学知识呈正相关关系。第四,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与其原生家庭存在相关关系。第五,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存在思维障碍,存在应试的惯性思维,对推理能力的相关知识掌握不足,缺乏对推理本质的认识。

李晓岩[5](2017)在《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高校入学考试是高校人才选拔的“守门员”,考试科目与内容作为入学考试的核心构成,是人才选拔的主要承载。其中考试科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而考试内容则决定了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中英两国分别作为东西方考试的发源地,高校入学考试在其高校录取中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进入新世纪后,面对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两国在考试科目与内容上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本研究从考试科目设置、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科目内容、命题内容四个维度,以中英两国政府、相关机构颁布的文件、法令、报告以及考试大纲、考试试卷等为载体,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由表及里、系统地探析了两国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改革及其特征,进而比较中英两国在考试科目与内容上的异同,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研究一:中英入学考试科目设置的比较研究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折射了国家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应然定位。在考试科目设置形式上,我国始终为“统考科目+”的形式,而英国始终为自由选考形式。我国以试点改革推进的形式,从文理分科调整为科目选考,其目的在于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权,促进其个性化发展;英国则以整体改革推进的形式,从模块化调整为线性,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保障考试的学术性与严格性。在考试科目设置数量上,我国相对较为稳定,有渐增趋势,而英国2000年后基本呈渐增趋势,但在新考试改革中考试科目大量删减与合并。在考试科目设置类型上,两国的综合型科目都趋于消亡;我国考试科目类型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为基础型科目,并设有三门统考科目,着重于促进考生全面性知识结构的形成,新高考改革中设置了选考科目,为考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英国考试科目类型丰富,以拓展型科目为主,在新考试改革后,基础型科目比重逐步提高,均为选考科目,着重于促进考生个性化知识结构的形成。研究二:中英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的比较研究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体现了其对所选拔人才的知识结构的应然要求,而考生的考试科目选择则体现了人才知识结构的实然样态。在高校考试科目要求上,以历史、物理和经济学专业为例,两国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以基础型科目和“不限”为主。我国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较为模糊,以“三选一”或“不限”为主,专业排名前十与后十的高校科目要求差异不大;而英国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则差异较大,专业排名前十的高校一般具有明确的专业指向性,而且其要求除考试科目外,还涉及科目等级、考试次数、科目组合等,后十名则以“不限”为主。在考生的考试科目选择上,基础型科目是两国考生的主要选择,在两国共同的考试科目中,生物在两国考生选择人数排序中较为靠前,而物理均排名最后。我国考生选择的科目组合以文理交叉组合为主,而英国则以理科组合为主。研究三:中英入学考试科目内容的比较研究考试科目内容体现了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考核要求。以物理科目为例,以考试大纲为分析载体,我国考试的考核目标表述概括、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侧重于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与分析,而英国则表述具体,变化较大,在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类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等维度上的考查较为均衡,英国更突出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两国的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广度均呈下降趋势,但在考核内容的平均深度上呈现相反趋势,我国考核内容的平均深度呈下降趋势,而英国呈上升趋势。总体而言,我国物理科目的考核内容呈现“浅而窄”的趋势,英国则呈现“深而窄”的趋势。研究四:中英入学考试命题内容的比较研究考试科目设置和科目内容考查最终都通过命题内容得以落实。以物理科目为例,以试卷为分析载体,我国试卷知识点覆盖率明显低于英国,英国试卷和考试大纲中各模块知识点占比分布,较之我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由此说明英国试卷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够反映考试大纲对考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我国物理试卷题量较少,但分值较高、时限相对较长,由此说明我国的物理科目考试具有“点深”的特点,而英国物理试卷则为题量较多,但相对而言分值较少、时限较短,由此说明英国的物理科目考试具有“面广”的特点。我国客观性题型的题量与分值占比均高于主观性题型,由此可看出其略侧重于对考生思维结果的考查;英国则主观性题型的题量与分值占比均高于客观性题型,其略侧重于对考生思维过程的考查。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全面”“模糊”“趋易”“结果”,即我国考试科目设置更注重于引导考生全面性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意图满足考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较为模糊,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考生选择的科目组合以文理交叉为主;对考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降低,更关注于对考生结果性的知识与能力考查。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个性”“清晰”“趋难”“过程”,即英国考试科目设置更注重于引导人才个性化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并致力于提高基础型科目的地位,以使人才掌握更坚实的学术基础;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尤其是理科专业较为清晰,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考生选择的科目组合以理科组合为主;对考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提高,更关注于对考生过程性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基于以上研究,我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构建基于分类选拔的考试科目设置方案,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通过多维设置选考科目要求以便达到对所要选拔人才的精准定位;并逐步加强对过程性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进而引导中学专注于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适度增加试卷题量,降低试题难度,以提高考试命题的代表性。但在这一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讨论,如综合能力的考查、命题立意、内容的公平性、改革的方式等等,可以说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刘烨[6](2017)在《STEM理念下的物理创新实验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各个地方和学校对物理创新实验越来越重视,所开发出来的创新实验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了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途径。然而,在现行的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物理实验教学主要还是以传统的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为主,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渐跟不上当前教育发展的热点和趋势。本论文旨在探讨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理念,将其融入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从教学实际出发,通过采用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围绕着高中物理课外实验和STEM教育理念进行开发和设计校本课程,把科学探究、设计活动等具有不同教学功能和多元化的内容整合到校本课程中来,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本论文的内容包含五个章节。在第一章引言中,首先简要说明本文所要研究的背景,并对当前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进行汇总,简述STEM教育理念对国内教育的影响,随后阐述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最后设计制作一张流程图,来展示本文研究的思路和主要方法。第二章是本文研究的理论概述部分,首先对本文所要研究的核心——STEM教育理念的含义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和分析,随后简述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有STEM教育理念、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第三章是本文研究的基础,笔者设计问卷,对高考改革下学生对待高中物理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随后对调查结果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归纳思考。第四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在阐述课程开发和建立的过程中,笔者将介绍上海市高中物理课改的情况以及实践研究学校情况,随后将着重阐述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并引用详细的教学实践和案例,进行分析。在第五章中,笔者将对课程实践的结果进行研究和总结,依据学生课后的问卷以及期末考试成绩,通过数据的比对与分析,探寻出本文所研究的创新实验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影响。第六章节作为本文的结束语,笔者将对本文研究历程做一个回顾,对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以及对后续研究做出了展望。

陈琛[7](2017)在《河北省高中数学竞赛获奖学生情况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数学竞赛是发现和培养数学人才的有效手段之一。我国的中学数学竞赛活动飞速发展,蒸蒸日上,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大赛中成绩优异,令世人称赞[1]8。数学竞赛在数学教育研究中是一个热点问题,然而对于数学竞赛的研究一般只涉及到数学竞赛活动本身,从宏观层面对数学竞赛进行政策讨论和建议,从学生这一群体来进行有关数学竞赛方面研究的并不多见。本研究通过对河北省2002年至2016年获得高中数学联赛(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后简称获奖学生)进行的调查与分析,深入了解和发掘获奖学生的成长经历,总结他们获得成功的统一性规律,找出这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最具影响的因素以及体现出来的一些共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来分析这些被赋予了特殊希望的学生。笔者从多角度、多方位对本研究展开论述。首先,对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具体内容、研究方法与框架、创新之处和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其次,研究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进行评述;再次,对数学竞赛的历史、关于数学竞赛现状的思考、高中数学竞赛的目的、当代数学精英的成长经历等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此外,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对获奖学生进行调查与研究,分别对获奖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学校情况、学业情况和对数学竞赛的认识情况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探寻其发展规律,研究其成长的轨迹和获得成功的因素。最终,结合理论研究、数据的整理与内容的分析,笔者得出本研究的一些结论,主要包括:(1)良好的家庭背景是学生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2)学校的竞赛氛围是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3)优秀的师资力量是学生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4)良好的个人品质是学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为数学竞赛活动的开展和数学人才的培养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

邓丽金[8](2017)在《高中男女生数学思维发展教育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其核心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目前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性别差异及其对学生成绩影响的研究,并未得出完全一致性的结论。数学思维发展教育方面还有许多有待研究的课题。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比较研究、个案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研究高中男女生在高中各阶段的数学思维发展的差异性,对高中男女生数学思维发展进行对比教育教学实验,进一步探讨生理因素、课程设计、思维发展阶段性和学校教育模式对男女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入学前、高一上学期和高二这几个阶段男女生数学思维差异显着,入学前和高一上学期男生优于女生,高二女生优于男生;高一下学期和高三上学期差异不显着;高一结束以后男生的数学思维快速期结束,女生在高一下学期和高二上学期数学思维发展最快,趋向于成熟期,与男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差异不大,后期女生成绩进步快速,女生优于男生。实验班的对比教育教学实验发现:实验班男女生与全年级男女生数学思维发展存在共性和个性。共性包括实验班与全年级男女生的数学思维差异一致,高一男女生差异明显,男生优于女生;高二上学期,女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快速而男生减缓,实验班男女数学思维差异是整个高中阶段最小的,全年级女生数学思维反超男生;高三阶段,男女生数学思维总体上平衡,不存在显着差异;男生数学思维离散性比女生大,两极分化明显。个性包括高二上学期实验班女生数学思维发展速度比全年级女生快,成绩进步明显;实验班男生数学思维发展比全年级男生快,其差距是整个高中阶段最大的。基于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和实验班的对比教学实验,对高中数学教师提出几点建议:1、改变观念,树立性别差异教育观念;2、根据男女生数学思维特点,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3、把握好男女生数学思维发展的阶段性,快速发展男女生的数学思维;4、因势利导,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整体发展男女生的数学思维;5、利用课外辅导,促进男女生数学思维的均衡发展。6、教育干预可以减少男女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差异。

刘廷媛[9](2017)在《华杯赛事的教育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数学竞赛活动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我国的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简称华杯赛)不仅是一项数学竞赛活动,它还是以中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字命名的一项数学科普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延续华罗庚精神。在华杯赛的整个活动中,“学习和弘扬华罗庚精神”始终是最核心的价值观,因此,其教育价值更是不可估量的。笔者从华杯赛实际举办情况出发提出了对其教育价值研究的课题。全文第一章介绍了国内杯赛现状的具体情况,针对在此现状中华杯赛的发展良好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说明了研究华杯赛教育价值的意义和本文的创新点,使用的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第二章通过对华杯赛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指出了研究其教育价值的必要性。第三章和第四章首先对参与和未参与过华杯赛的两组学生样本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确认本文研究方向是在分析华杯赛与其他数学竞赛活动教育价值共性的同时探讨其特性所在。其次通过介绍华罗庚教授的生平和事迹,一方面阐述了华罗庚精神的伟大和可贵,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在这种崇高精神的影响下,华杯赛对青少年产生榜样教育作用的必然性。再次详细介绍了华杯赛在国内数学竞赛界的作用与地位以及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说明了华杯赛巨大的影响力能够促进赛事本身各方面在青少年群体中得到良好的宣传和普及。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即华杯赛对青少年产生的教育意义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华罗庚人物形象的榜样价值;(2)华杯赛活动的数学文化价值;(3)华杯赛在青少年学习上的影响价值。

何忆捷[10](2017)在《高中数学资优生运用构造法解决数学问题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构造法是一种按固定的方式经有限个步骤能实现的,用来定义概念或证明命题的方法。在中学数学范围内,构造法是一种虽不普遍但十分常见的解题方法,可以用来构造所需的实例或反例,或构造辅助对象使问题得到转化。一般认为,构造法解题具有鲜明的非常规性和创造性的特点,而根据经验认识,中学数学资优生在求解这样的问题时常常能表现出很强的创造力。鉴于国内关于构造法解题的研究主要来自对方法本身的兴趣,缺乏有效的实证工作,而国外对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则不聚焦于构造法这一主题,因此本研究关注高中数学资优生运用构造法求解高难度数学问题的过程,旨在揭示他们思维过程的性质与特点,从实证角度扩充人们对数学资优生以及他们的高层次数学思维过程的认识,并为将来数学资优教育的实践提供依据。本研究选取4名具有不同成长经历与个性特点的高三数学资优生作为个案,考察他们运用构造法解题的过程的性质与特点,其中主要关注的是:(1)解题策略的运用情况如何?(2)元认知监控的表现如何?研究者经多步骤、多渠道的论证,建立了包含“考虑特殊情形”、“联想与关联”、“命题转换”、“间接构造”这4类策略以及下属子策略的“构造法解题策略表”,并选定了考察这些策略的一套测试材料。策略表的提出,是引入构造法解题理论框架的一项尝试。关于元认知监控,本研究主要从解题定向、路线控制、进程监督、结果检验这4方面来考察。对4名个案的实际探测采用出声思考方法,辅以观察与访谈,并全程录音。研究者在完整记录的口语报告材料中鉴别解题情节、策略、元认知这三方面的有关信息,再借助这些信息进行解题过程的质的分析,进而分别归纳出每名个案的解题过程特点。概括地说,4名个案在解题过程中都能以多种方式创造性地运用多项策略,但其中有1名个案未能成功使用两种子策略。他们对一项策略是否运用自如,除了与对该策略的先前体验有关,也受到知识基础与思维广度的影响。他们解题时有丰富的元认知监控行为,包括较多地在不同方向上交替思考、对路线进行反思、对结果作检验等,同时常常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点。各类元认知行为对解题的正面作用及负面影响十分复杂,因人而异。此外,他们的知识基础、情感、信念等诸多因素在解题过程中亦有所反映。对每名个案的具体讨论展开于文中。研究者对本项研究的局限性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若干建议,尤其论述了将构造法解题用于数学资优教育的潜在价值与潜在可能。本研究可供未来数学资优生鉴别、评价、教学干预等实践项目作为参考。

二、1988年理科实验班入学考试试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88年理科实验班入学考试试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社会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
        (二)特殊精英教育的异化
        (三)特殊精英教育无法满足个人、社会及国家发展
        (四)特殊精英教育缺乏政策法律保障
    二、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价值
        (三)实践价值
    三、相关概念
        (一)超智儿童
        (二)精英与精英学生
        (三)精英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
        (四)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与政策制定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超智儿童鉴定选拔的研究
        (三)关于超智儿童培养模式的研究
        (四)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师资建设的研究
        (五)其他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特殊精英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研究
        (三)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实施经验的研究
        (四)关于超智儿童身心特征的研究
        (五)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国际比较的研究
    三、总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内容和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取样与样本情况
        (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重难点及拟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与调研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调研设计
    五、信效度分析及研究伦理
        (一)信效度分析
        (二)研究伦理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智力理论
        (一)智力差异客观存在
        (二)智力是可以科学测量的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启示
    三、教育公平理论
        (一)教育公平的层次与原则
        (二)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平衡
        (三)教育公平在特殊精英教育中的体现
    四、政策制定理论
        (一)理性决策理论
        (二)公民参与理论
第四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国际经验
    一、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相关法律政策发展概述
    二、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执行经验
        (一)选拔机制
        (二)培养方式
        (三)师资建设
    三、典型国家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分析
        (一)俄罗斯
        (二)美国
        (三)韩国
    四、总结
第五章 中国特殊精英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实践进程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历史
        (二)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现状
    二、国内相关政策的发展
        (一)重点学校、重点班的政策与实践
        (二)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班级的尝试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关计划
    三、中国特殊精英教育案例分析
        (一)北京八中经验与成绩
        (二)江苏天一中学经验与启示
    四、总结
第六章 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
    一、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和态度
        (一)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的态度
        (三)影响因素分析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
        (一)对成才渠道的看法
        (二)对安置形式的看法
        (三)对课程教学的看法
        (四)对师资队伍的看法
        (五)对保障和资金的看法
    三、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
        (一)走出误区,以正确的理念为指导
        (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四)尽可能提供好的条件和资源
        (五)制定科学的准入准出机制
    四、总结
第七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相关因素研究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问题确定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
    三、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与功能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功能
    四、特殊精英教育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一)政治可行性
        (二)经济可行性
        (三)技术可行性
第八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建议
    一、构建完整的成才通道
        (一)建立科学的鉴定选拔机制
        (二)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特殊精英教育教师的选培制度
        (二)重视特殊精英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
        (三)完善特殊精英教育教师激励和保障机制
    三、优化培养环节
        (一)课程设置的优化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四、加强教育管理
        (一)确定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强化教育管理机构的管理作用
        (三)增加理解减少阻力:加强政策宣讲
    五、完善保障机制
        (一)经费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法律保障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特色与创新
    三、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社会认知调查问卷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3 校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5 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6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7 访谈内容节选
后记

(2)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对高中英语语篇教学的反拨作用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语篇
        2.1.2 语篇能力
        2.1.3 语篇分析
        2.1.4 反拨作用
    2.2 理论依据
        2.2.1 Hughes的反拨作用模式
        2.2.2 Alderson & Wall的反拨作用假设
    2.3 相关研究现状
        2.3.1 国外关于语篇教学的相关研究现状
        2.3.2 国外关于反拨作用的相关研究现状
        2.3.3 国内关于语篇教学的相关研究现状
        2.3.4 国内关于反拨作用的相关研究现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3.1 调查问卷
        3.3.2 课堂观察
        3.3.3 文本分析
        3.3.4 访谈
    3.4 研究过程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试卷文本分析
    4.2 教师对新课标语篇能力要求的了解
    4.3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对高中英语语篇教学产生的反拨作用
        4.3.1 高中英语语篇教学现状
        4.3.2 阅读理解试题对语篇教学内容的影响
        4.3.3 阅读理解试题对语篇教学方法的影响
        4.3.4 阅读理解试题对语篇教学评价的影响
        4.3.5 阅读理解试题对语篇教学理念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对当前高中英语语篇教学的建议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课堂观察表

(3)利用翻转课堂对高中物理特长生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目的
    (六)研究意义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多元智力理论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三、高中物理特长生培养的理论探讨
    (一)高中物理特长生的内涵
    (二)高中物理特长生的主要类型
    (三)高中物理特长生成长的规律
    (四)高中物理特长生培养的目标
    (五)高中物理特长生培养的误区
    (六)高中物理特长生培养的形式
    (七)高中物理特长生培养的程序
    (八)高中物理特长生培养的影响因素
    (九)物理特长生教学的原则
    (十)物理特长生培养的教学方法
    (十一)高中物理特长生培养的策略
四、高中物理特长生培养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法
    (三)调查对象
    (四)问卷的编制
    (五)问卷的数据分析
    (六)调查的结论和启示
五、实践探索—以PYDY高级中学为例
    (一)应用翻转课堂方法培养高中物理特长生的可行性
    (二)翻转课堂实施的步骤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
    (四)《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五)《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教学过程
    (六)课后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
    (七)实践效果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微练习
    附录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学习档案
    附录三:高中物理特长生培养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四:关于高中物理特长生培养使用翻转课堂的反馈调查
致谢

(4)初中生科学推理能力测评研究 ——以济南市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科学推理能力理论研究
    2.1 科学推理能力
    2.2 科学推理能力的理论基础
    2.3 科学推理能力的测试工具
    2.4 科学推理能力的维度划分
        2.4.1 守恒推理
        2.4.2 比例推理
        2.4.3 控制变量推理
        2.4.4 概率推理
        2.4.5 相关推理
        2.4.6 假设演绎推理
第三章 科学推理能力的特征研究
    3.1 科学推理能力的测量研究
        3.1.1 样本组成
        3.1.2 测试工具
    3.2 科学推理能力总体概况
        3.2.1 信效度检测
        3.2.2 科学推理能力总体表现
        3.2.3 科学推理能力各维度水平表现
    3.3 科学推理能力表现差异研究
        3.3.1 科学推理能力的性别差异
        3.3.2 科学推理能力的年级差异
        3.3.3 科学推理能力的知识结构差异
        3.3.3.1 科学推理能力的生源学校差异
        3.3.3.2 科学推理能力的课外知识差异
        3.3.3.3 科学推理能力的学科成绩差异
        3.3.3.4 知识结构差异研究小结
    3.4 科学推理能力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3.4.1 科学推理能力的家庭结构差异
        3.4.2 科学推理能力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差异
        3.4.3 科学推理能力的家庭教育差异
    3.5 研究小结
第四章 科学推理能力思维过程分析
    4.1 访谈被试
    4.2 访谈项目
    4.3 访谈过程分析
        4.3.1 “田鼠的尾巴与体型”项目
        4.3.1.1 项目内容
        4.3.1.2 思维路径分析
        4.3.2 “塑料袋模拟细胞变小”项目
        4.3.2.1 项目内容
        4.3.2.2 思维路径分析
        4.3.3 “果蝇的数量”项目
        4.3.3.1 项目内容
        4.3.3.2 思维路径分析
    4.4 研究小结
第五章 研究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考试科目与内容:人才选拔的主要承载
        1.1.2 实践困境:考试科目与内容改革的“失策”
        1.1.3 他山之石:英国的考试科目与内容可资借鉴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高校
        1.2.2 入学考试
        1.2.3 考试科目与内容
    1.3 研究现状与述评
        1.3.1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研究现状
        1.3.2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设计与思路
        1.4.1 研究对象与问题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3 研究边界与可比性分析
        1.4.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5 研究思路
2 入学考试科目设置的比较
    2.1 研究设计
        2.1.1 研究问题与目的
        2.1.2 研究资料与说明
        2.1.3 研究分析框架
    2.2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分析
        2.2.1 中国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形式分析
        2.2.2 中国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数量与类型分析
    2.3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分析
        2.3.1 英国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形式分析
        2.3.2 英国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数量与类型分析
    2.4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比较
        2.4.1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形式比较
        2.4.2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数量与类型比较
    本章小结
3 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的比较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问题与目的
        3.1.2 研究资料与说明
        3.1.3 研究分析框架
    3.2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分析
        3.2.1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分析
        3.2.2 中国考生入学考试科目选择分析
    3.3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分析
        3.3.1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分析
        3.3.2 英国考生入学考试科目选择分析
    3.4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比较
        3.4.1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比较
        3.4.2 中英考生入学考试科目选择比较
    本章小结
4 入学考试科目内容的比较——以物理科目为例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问题与目的
        4.1.2 研究资料与说明
        4.1.3 研究分析框架
    4.2 中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分析
        4.2.1 中国物理科目考核目标分析
        4.2.2 中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广度分析
        4.2.3 中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深度分析
    4.3 英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分析
        4.3.1 英国物理科目考核目标分析
        4.3.2 英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广度分析
        4.3.3 英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深度分析
    4.4 中英物理科目考核内容比较
        4.4.1 中英物理科目考核目标比较
        4.4.2 中英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广度比较
        4.4.3 中英物理科目考核内容深度比较
    本章小结
5 入学考试命题内容的比较——以物理科目为例
    5.1 研究设计
        5.1.1 研究问题与目的
        5.1.2 研究资料与说明
        5.1.3 研究分析框架
    5.2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命题内容分析
        5.2.1 中国物理试卷知识点覆盖率分析
        5.2.2 中国物理试卷题量与分值、时限的关系分析
        5.2.3 中国物理试卷题型与分值、题量的关系分析
    5.3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命题内容分析
        5.3.1 英国物理试卷知识点覆盖率分析
        5.3.2 英国物理试卷题量与分值、时限的关系分析
        5.3.3 英国物理试卷题型与分值、题量的关系分析
    5.4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命题内容比较
        5.4.1 中英物理试卷知识点覆盖率比较
        5.4.2 中英物理试卷题量与分值、时限关系比较
        5.4.3 中英物理试卷题型与分值、题量关系比较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启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1.1 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比较研究的结论
        6.1.2 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比较研究的结论
        6.1.3 入学考试科目内容比较研究的结论
        6.1.4 入学考试命题内容比较研究的结论
        6.1.5 总的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2.1 构建基于分类选拔的考试科目设置形式
        6.2.2 多维设置定位精准的选考科目要求
        6.2.3 逐步加强过程性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
        6.2.4 继续提高考试命题的代表性
    6.3 研究讨论
        6.3.1 综合能力的考查何以可能
        6.3.2 知识立意、能力立意与人的立意
        6.3.3 考试科目与内容的公平性尚待探讨
        6.3.4 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改革方式或需改进
    6.4 研究创新与不足
    6.5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6)STEM理念下的物理创新实验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国家文件出台所引发的思考
        1.1.2 高考 3+3 模式的解读和分析
        1.1.3 实践研究学校的教学情况
    1.2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1.3 课题研究的现状
        1.3.1 高中物理实验课程改革的现状
        1.3.2 创新教育开展的现状
        1.3.3 物理创新实验校本课程的现状
        1.3.4 STEM教育理念对国内教育的影响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课题研究流程及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及思路
        1.5.2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课题研究的的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支持
        2.2.1 STEM教育理论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2.2.3 合作学习理论
第3章 高考改革下高中物理学习情况的调查及分析
    3.1 高中物理学习情况的调查
        3.1.1 问卷调查的目的
        3.1.2 问卷调查的对象
        3.1.3 问卷设计的框架
    3.2 问卷调查的具体内容
    3.3 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
        3.3.1 调查结果数据对比分析
        3.3.2 调查结果的归纳与思考
第4章 物理创新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案例
    4.1 物理创新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立
        4.1.1 上海市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简介
        4.1.2 实践研究的学校简介
        4.1.3 物理创新实验校本课程的建立
    4.2 物理创新实验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4.2.1 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
        4.2.2 联系学习模式
        4.2.3 问题情境生活化的策略
        4.2.4 以课程评价表的形式为评价办法的策略
    4.3 物理创新实验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案例分析
        4.3.1 课程的教学实践
        4.3.2 课程的案例分析
第5章 物理创新实验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和结论
    5.1 研究的设计说明
    5.2 研究的目的和假设
        5.2.1 研究目的
        5.2.2 研究假设
    5.3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5.3.1 研究对象
        5.3.2 研究内容
        5.3.3 研究材料
    5.4 研究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5.4.1 问卷调查的分析
        5.4.2 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分析
    5.5 研究的结论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河北省高中数学竞赛获奖学生情况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1.7 理论基础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文献评述
3 数学竞赛的由来和发展
    3.1 数学竞赛的历史
    3.2 对数学竞赛现状的思考
    3.3 高中数学竞赛的目的
    3.4 当代数学精英的成长经历
4 调查与分析
    4.1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依据
    4.2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意图
    4.3 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4.3.1 获奖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
        4.3.2 获奖学生家庭情况的调查
        4.3.3 获奖学生学校情况的调查
        4.3.4 获奖学生学业情况的调查
        4.3.5 获奖学生对竞赛认识的调查
    4.4 个案访谈及数据分析
5 研究结论
    5.1 良好的家庭背景是学生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5.2 学校的竞赛氛围是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5.3 优秀的师资力量是学生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5.4 良好的个人品质是学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6 教学建议
    6.1 发现数学人才,精心选拔与培养
    6.2 妥善处理关系,分清普及与提高
    6.3 加强师资建设,发展英才教育
    6.4 激发数学兴趣,树立远大目标
    6.5 改变题海战术,发展创造思维
    6.6 充分关注学生,重视因材施教
7 研究不足与思考
    7.1 研究不足
    7.2 研究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8)高中男女生数学思维发展教育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数学思维概述
    2.2 男女生的数学思维差异概述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想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与设计
第四章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成绩统计分析
    4.2 调查分析
    4.3 个案研究分析
    4.4 数学思维发展教育教学实验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归因分析
    5.3 教学建议
    5.4 不足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9)华杯赛事的教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创新点
    1.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教育价值的概念界定
    2.2 华杯赛详细介绍
        2.2.1 华杯赛的内容界定
        2.2.2 华杯赛与数学竞赛的关系
        2.2.3 华杯赛与日常学校课程的关系
    2.3 华杯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2.3.2 小结
第3章 结果分析
    3.1 问卷调查与分析
        3.1.1 调查样本
        3.1.2 研究问题
        3.1.3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4 调查结果分析
    3.2 关于华罗庚
        3.2.1 华罗庚的生平
        3.2.2 华罗庚的精神
    3.3 华杯赛的影响力
        3.3.1 华杯赛在国内的地位与作用
        3.3.2 华杯赛正在走出国门
    3.4 华杯赛对青少年产生的教育价值
        3.4.1 华罗庚人物形象对青少年的榜样教育作用大
        3.4.2 华杯赛活动促进数学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
        3.4.3 华杯赛试题促进了青少年数学解题能力的提升
第4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华杯赛选手的足迹整理
致谢

(10)高中数学资优生运用构造法解决数学问题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及研究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资优生与数学资优生
        2.1.1 对“资优”概念的理解及其发展
        2.1.2 数学才能的发展模型
        2.1.3 资优生的鉴别与培养
        2.1.4 数学资优生的特点
        2.1.5 本研究对高中数学资优生的界定
    2.2 数学问题解决
        2.2.1 “数学问题”与“数学问题解决”
        2.2.2 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模式
        2.2.3 数学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2.2.4 解题策略
        2.2.5 元认知
        2.2.6 解题中各因素的相互作用
        2.2.7 成功的解题者的特征
    2.3 构造法
        2.3.1 数学中的构造性方法
        2.3.2 数学解题中的构造法
        2.3.3 构造法解题的思维特点与思维价值
        2.3.4 与构造法有关的解题策略
        2.3.5 关于构造法解题的研究现状
        2.3.6 本研究对构造法内容的界定
    2.4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3章 研究方法与程序
    3.1 试点工作
        3.1.1 前期工作流程
        3.1.2 策略表的确定过程
        3.1.3 测试题的确定过程
        3.1.4 测试题及考察意图
    3.2 个案选取
        3.2.1 资优个案的学校背景
        3.2.2 资优生X1的背景
        3.2.3 资优生X2的背景
        3.2.4 资优生Y1的背景
        3.2.5 资优生Y2的背景
    3.3 探测方法
        3.3.1 测试程序
        3.3.2 探测方法的选择依据
    3.4 数据分析程序
        3.4.1 口语报告的记录
        3.4.2 目标信息的识别
        3.4.3 关于分析者间的一致性程度
        3.4.4 解题过程的分析与呈现
    3.5 研究伦理
第4章 个案研究(一)
    4.1 被试X1求解问题1的过程及分析
    4.2 被试X1求解问题2的过程及分析
    4.3 被试X1求解问题3的过程及分析
    4.4 被试X1求解问题4的过程及分析
    4.5 被试X1求解问题5的过程及分析
    4.6 研究结论(一):X1的解题过程的性质与特点
第5章 个案研究(二)
    5.1 被试X2求解问题1的过程及分析
    5.2 被试X2求解问题2的过程及分析
    5.3 被试X2求解问题3的过程及分析
    5.4 被试X2求解问题4的过程及分析
    5.5 被试X2求解问题5的过程及分析
    5.6 研究结论(二):X2的解题过程的性质与特点
第6章 个案研究(三)
    6.1 被试Y1求解问题1的过程及分析
    6.2 被试Y1求解问题2的过程及分析
    6.3 被试Y1求解问题3的过程及分析
    6.4 被试Y1求解问题4的过程及分析
    6.5 被试Y1求解问题5的过程及分析
    6.6 研究结论(三):Y1的解题过程的性质与特点
第7章 个案研究(四)
    7.1 被试Y2求解问题1的过程及分析
    7.2 被试Y2求解问题2的过程及分析
    7.3 被试Y2求解问题3的过程及分析
    7.4 被试Y2求解问题4的过程及分析
    7.5 被试Y2求解问题5的过程及分析
    7.6 研究结论(四):Y2的解题过程的性质与特点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对个案研究的总结与讨论
        8.1.1 关于解题策略运用情况的总结与探讨
        8.1.2 关于元认知监控表现的总结与探讨
        8.1.3 关于其他方面的发现
    8.2 研究局限与研究建议
        8.2.1 对研究局限性的探讨
        8.2.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8.3 教育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测试题参考解答
    附录2 个案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录3 关于资优生个案的访谈提纲
    附录4 出声思考指导文件
    附录5 解题过程情节划分的方案
    附录6 完整记录的口语报告文字材料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后记

四、1988年理科实验班入学考试试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D]. 凌琳. 西南大学, 2020(05)
  • [2]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对高中英语语篇教学的反拨作用调查研究[D]. 吴瑶. 延边大学, 2020(05)
  • [3]利用翻转课堂对高中物理特长生培养的实践研究[D]. 马栋梁.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4]初中生科学推理能力测评研究 ——以济南市某中学为例[D]. 仝甜雨.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5]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比较研究[D]. 李晓岩. 西南大学, 2017(04)
  • [6]STEM理念下的物理创新实验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D]. 刘烨.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7]河北省高中数学竞赛获奖学生情况的调查研究[D]. 陈琛. 河北师范大学, 2017(10)
  • [8]高中男女生数学思维发展教育对比研究[D]. 邓丽金. 广州大学, 2017(02)
  • [9]华杯赛事的教育价值研究[D]. 刘廷媛.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10]高中数学资优生运用构造法解决数学问题的个案研究[D]. 何忆捷.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1988年科学实验班入学试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