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多糖对体外培养的鼠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功能的调控

灵芝多糖对体外培养的鼠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功能的调控

一、Regulation on Maturation and Function of Cultured Murine Dendritic Cells in vitro by 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论文文献综述)

杨杰[1](2021)在《杜仲叶多糖偶联OVA脂质立方液晶对小鼠免疫活性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脂质立方液晶(Cubs)是一种新型药物载体,因其双连续通道结构使得其在难溶性大分子药物的包载与体内运输过程中有巨大优势,杜仲由于其资源稀少,又因其滋补的功效甚佳,所以自古就被视为名贵中药材,《神农本草经》记载,杜仲可补中益气,强筋骨,而植物多糖有着抗氧化、抗肿瘤、提高机体免疫活性的功能,尤其是在机体免疫层面,免疫细胞存在多种多糖受体,植物多糖可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使其能在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目前尚未有关于杜仲叶多糖(PsEUL)配合Cubs在机体免疫活性探究的相关研究报道,为探究将PsEUL与卵清蛋白(OVA)偶联并通过Cubs作为疫苗佐剂对小鼠的免疫活性,本试验使用超声热水提取PsEUL并使用碳二胺盐酸盐(EDC)缩合法将PsEUL和OVA通过化学键偶联在一起,并使用植烷三醇作为两亲性脂质物质制备PsEUL-OVA/Cubs,并分别对PsEUL-OVA和PsEUL-OVA/Cubs进行体内外试验,探究其免疫活性以期为植物多糖修饰抗原和新型疫苗佐剂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本次试验的主要方法与试验结果和结论如下:1.PsEUL的提取与优化。本试验采用超声热水提取PsEUL,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对提取的PsEUL进行鉴定,并通过大孔树脂对提取的PsEUL进行脱色工艺优化,使用硫酸苯酚法测定PsEUL多糖含量。结果显示,PsEUL在红外光谱下具有典型的多糖吸收峰,并且PsEUL是含有吡喃糖和呋喃环的酸性多糖;通过硫酸苯酚法对超声水提的PsEUL的提取率进行计算,PsEUL的提取率为5.7%;通过两种方式对PsEUL进行脱色处理,当采用大孔树脂为脱色的材料,使用乙醇作为洗脱液时,乙醇浓度为5%时,脱色率和多糖保有率最佳。2.杜仲多糖与OVA偶联物(PsEUL-OVA)的制备与表征。将PsEUL在EDC中与OVA反应得到杜仲叶多糖与OVA的偶联产物PsEUL-OVA,在葡聚糖凝胶G-150的层析柱上通过记录洗脱液的紫外吸收值,得到纯化的PsEUL-OVA。并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BCA试剂盒进行表征。将PsEUL和PsEUL-OVA分别进行红外光谱扫描,结果显示,PsEUL-OVA的红外光谱在1580 cm-1处出现了己二酰肼上对应的C=O伸缩振动峰,表明PsEUL已经成功通过共价键-CO-NH-的形成偶联到OVA上;通过SDS-PAGE检测OVA和PsEUL-OVA,与OVA相比,PsEUL-OVA的条带明显上移至压缩胶部分,表明分子量增大,表明PsEUL成功与OVA偶联;通过SEM观察发现PsEUL和PsEUL-OVA的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PsEUL-OVA的颗粒发生黏连,说明OVA与PsEUL成功的结合在一起;通过使用BCA法和硫酸苯酚法计算得到PsEUL-OVA的转化率(%)=46.25%±4.2%;多糖与蛋白的比为48.1%±6.8%。3.PsEUL-OVA体内外免疫活性的探究。为了探究PsEUL-OVA的免疫活性,本试验通过CCK-8法研究了PsEUL-OVA体外脾细胞和巨噬细胞活性,并测定PsEUL-OVA对脾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再以FITC标记OVA,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巨噬细胞对FITC标记的PsEUL-OVA的吞噬效果;体内试验,9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PsEUL组、OVA组、PsEUL与OVA混合组、PsEUL-OVA组,弗氏佐剂(FCA)阳性对照组。各组小鼠给药后在不同时间点检测各种免疫指标的变化,通过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了小鼠脾脏细胞中CD4+、CD8+的表达,以及树突状细胞表面成熟标志因子CD80、CD86以及MHC-II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了PsEUL-OVA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2、IL-4、IL-6浓度以及OVA特异性IgG及其亚类IgG1、IgG2a、IgG2b的水平的影响。体外试验结果显示,PsEUL-OVA的浓度为200μg/m L时小鼠脾细胞活性与巨噬细胞活性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PsEUL-OVA能够分别提高淋巴细胞与巨噬细胞的细胞因子IFN-γ、IL-2和IL-4、IL-6的分泌水平;激光共聚显微镜发现巨噬细胞对PsEUL-OVA的吞噬效果显着高于其他各组。体内试验表明,PsEUL-OVA可以显着提高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小鼠血清中OVA特异性IgG及其亚类IgG1、IgG2a、IgG2b的水平及细胞因子IFN-γ、IL-2、IL-4、IL-6水平,提高脾淋巴细胞中CD4+T与CD8+T的分化,促进小鼠树突状细胞表面成熟标志因子CD80、CD86、MHC-II表达水平。4.PsEUL-OVA/Cubs的制备与表征。使用植烷三醇作为双亲性脂质物质加入F127水溶液,使用超声均质法制备PsEUL-OVA/Cubs,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偏光显微镜观察、Zeta电位和粒径分析,并测定PsEUL-OVA/Cubs包封率与载药量对PsEUL-OVA/Cubs进行表征。结果显示,通过TEM对PsEUL-OVA/Cubs进行观察,可见制备的PsEUL-OVA/Cubs呈现出六面体与立方体结构,且分布比较均匀,大小也相对均一;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常温下PsEUL-OVA/Cubs为暗视野,无偏光,将PsEUL-OVA/Cubs加热至60℃可以观察到视野逐渐变亮,结构也变明显。由此可以证实PsEUL-OVA/Cubs为立方相结构,光学特点为各向同性;通过测定PsEUL-OVA/Cubs的粒径和Zeta电位,PsEUL-OVA/Cubs平均粒径(AD)为(381.68±12.28)nm,多分散系数(PDI)为(0.175±0.01),平均Zeta电位为(-10.43±0.3)m V,说明PsEUL-OVA/Cubs分散性良好,比较稳定;通过包封率和载药量的计算公式算出制备的PsEUL-OVA/Cubs包封率为78.12%±1.23%,载药量为80.75%±2.43%。5.PsEUL-OVA/Cubs体外免疫活性研究。本试验通过CCK-8法探究PsEUL-OVA/Cubs对体外培养的脾细胞和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并测定了PsEUL-OVA/Cubs对脾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再以FITC标记OVA,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巨噬细胞对FITC标记的PsEUL-OVA/Cubs的吞噬效果,最后将PsEUL-OVA/Cubs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并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PsEUL-OVA/Cubs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PsEUL-OVA/Cubs的浓度为150μg/m L时小鼠脾细胞活性与巨噬细胞活性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PsEUL-OVA/Cubs能够显着提高脾淋巴细胞分泌IFN-γ、IL-2,促进巨噬细胞分泌IL-4、IL-6;激光共聚显微镜观察发现巨噬细胞对PsEUL-OVA/Cubs的吞噬效果显着高于其他各组;高通量测序发现,PsEUL-OVA/Cubs处理小鼠巨噬细胞24h后,RAW264.7基因表达谱中出现差异表达相关基因3385个,其中显着上调1891个,其中差异表达相关基因免疫相关富集通路为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抗原处理和递呈信号通路、吞噬体等信号通路。6.PsEUL-OVA/Cubs体内免疫活性的探究。150只ICR小鼠分为10组,空白组、PsEUL组、OVA组、PsEUL与OVA混合组、PsEUL-OVA组、PsEUL/Cubs组、OVA/Cubs、PsEUL+OVA/Cubs组、PsEUL-OVA/Cubs组,弗氏佐剂(FCA)阳性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了小鼠脾脏细胞中CD4+、CD8+的表达和树突状细胞表面成熟标志因子(CD80、CD86和MHC-II)的表型变化;此外检测了PsEUL-OVA/Cubs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2、IL-4和IL-6的浓度以及OVA特异性IgG及其亚类IgG1、IgG2a、IgG2b抗体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PsEUL-OVA/Cubs可显着提高小鼠免疫器官指数,显着上调小鼠血清中OVA特异性IgG及其亚类抗体水平,同时显着提高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2、IL-4、IL-6水平;PsEUL-OVA/Cubs能够显着促进脾淋巴细胞中CD4+T与CD8+T的分化,显着提升小鼠树突状细胞CD80+、CD86+、MHC-II的表达水平。综上所述,PsEUL与OVA偶联可以显着提高PsEUL的免疫增强活性。PsEUL-OVA/Cubs在体外可显着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在体内PsEUL-OVA/Cubs可以显着提高小鼠血清OVA特异性IgG及其亚类的抗体水平,增强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以及增强T、B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提高CD4+、CD8+的表达,促进树突细胞的成熟。根据高通量测序结果推测PsEUL-OVA/Cubs对机体免疫活性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差异基因富集,从而表达与免疫相关蛋白来实现的。

刘佳[2](2021)在《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女贞子Ligustri Lucidi Fructus系木犀科植物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l.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甘、苦,凉;归肝、肾经;功能补肝肾,强筋骨,明目;主治阴虚内热,腰肢无力,肾虚滑精,视力减退等。研究表明,女贞子主要含有齐墩果酸、熊果酸、特女贞苷、女贞子苷等化学成分,具有免疫调节、保肝、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已有文献证明女贞子可以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然而目前的研究未能阐释女贞子发挥免疫增强活性的化学成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更是少见。本研究进行了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部位筛选、活性成分分离鉴定、活性成分增强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部位的筛选通过乙醇提取法和液-液萃取法制备女贞子五个极性部位,通过巨噬细胞吞噬试验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检测五部位萃取物的免疫活性。结果表明,女贞子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萃取物得率分别为1.64%、1.28%、1.13%、11.15%和26.96%;女贞子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萃取物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且正丁醇和乙酸乙酯部位萃取物的增强效果较好;女贞子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萃取物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其中正丁醇和乙酸乙酯萃取物的促增殖效果较好。说明正丁醇和乙酸乙酯部位为女贞子的主要免疫增强活性部位。(2)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通过大孔树脂、硅胶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及制备薄层色谱法,对女贞子正丁醇部位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1H-NMR、13C-NMR和HR-ESI-MS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巨噬细胞吞噬试验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检测大孔树脂乙醇洗脱段和单体化合物的免疫活性。结果表明,女贞子正丁醇部位萃取物的大孔树脂水洗脱段、30%、50%、70%和90%乙醇洗脱段得率分别为8.54%、25.62%、58.34%、1.42%和1.07%,其中30%乙醇洗脱段的免疫活性较强;对30%乙醇洗脱段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为:橄榄苦苷酸(oleuropeinic acid)、女贞子苷(nuezhenide)、异女贞子苷(isonuezhenide)、红景天苷(salidroside)、异女贞苷酸(isoligustrosidic acid)、ligulucidumoside A、8(E)-女贞子苷(8(E)-nuezhenide)、羟基酪醇(hydroxytyrosol)、橄榄苦苷(oleuropein)和p-hydroxyphenethyl 7-β-D-glucosideelenolic acid eater,其中橄榄苦苷酸、红景天苷、羟基酪醇、橄榄苦苷和p-hydroxyphenethyl7-β-D-glucosideelenolic acid eater有不同程度增强免疫细胞活性的作用,且羟基酪醇的作用最强。说明羟基酪醇等是女贞子的主要免疫增强活性成分。(3)女贞子活性成分羟基酪醇增强巨噬细胞免疫活性的作用及机制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羟基酪醇作用于RAW264.7巨噬细胞后细胞抗原摄取能力,ELISA检测细胞因子分泌,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NO)释放,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ROS)产生,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和共激活分子的表达,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NF-κB和TLR4信号通路相关靶点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羟基酪醇能显着增强巨噬细胞对FITC-OVA的摄取能力,提高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分泌,促进NO释放和ROS产生,并显着上调细胞表面分子MHC-Ⅱ和共激活分子CD80和CD86的表达;进一步研究表明,羟基酪醇可以显着上调细胞核NF-κB p65表达,下调细胞浆IκB-α表达,同时还能显着上调TLR4,My D88,TRIF和IKKβ的表达,说明羟基酪醇对RAW264.7巨噬细胞的活化可以通过TLR4/My D88(TRIF)/IKKβ介导的信号反应激活细胞内NF-κB信号通路实现。(4)女贞子活性成分羟基酪醇增强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作用及机制通过ELISA检测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分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亚群比例,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Ca2+浓度,微板法检测细胞中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活力,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核转录因子NFAT和NF-κB信号通路相关靶点蛋白表达。结果表明,羟基酪醇可显着增加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和TNF-α分泌,提高淋巴细胞亚群CD3+和CD4+/CD8+比例;进一步研究表明,羟基酪醇可以显着增加细胞内Ca2+浓度,提高Calcineurin活力,并且显着上调细胞核NFAT和NF-κB p65表达,同时下调细胞浆NFAT和IκB-α表达,说明羟基酪醇可以通过促进Ca2+/Calcineurin/NFAT和NF-κB信号通路的级联反应,激活脾淋巴细胞。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女贞子正丁醇和乙酸乙酯部位萃取物为其主要免疫增强活性部位,并分离和筛选得到多个具有免疫增强活性的单体化合物,其中羟基酪醇活性最好;进一步研究阐释了羟基酪醇可以通过影响细胞信号通路的传递,引起NF-κB p65和NFAT的入核来增强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免疫活性。本论文研究结果为今后将女贞子开发为免疫增强剂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发展可以替代抗生素的中兽药饲料添加剂提供思路。

林成创[3](2020)在《重组灵芝免疫调节蛋白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最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之一,据统计,哮喘作为一个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影响3亿左右人口,不同国家和地区患病率有所不同,中国大陆地区哮喘患病率为1.24%,约有3000万哮喘患者,且多数哮喘患者病情控制欠佳,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治疗哮喘的一线药物仍以糖皮质激素为主,此类药物虽可以相对较好地控制哮喘,但该类药物治疗周期长,长期使用可引起多种副作用。此外,仍有约40%哮喘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不敏感,临床治疗亟需新研发的、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近年来发现Th17/Treg细胞失衡在哮喘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为哮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课题使用卵清蛋白(OVA)及氢氧化铝(AL(OH)3)腹腔注射致敏加雾化激发的方式建立BALB/c小鼠哮喘气道炎症模型,以重组灵芝免疫调节蛋白(rLZ-8)进行干预,并与正常小鼠、模型组小鼠及地塞米松干预组小鼠对比,明确rLZ-8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干预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同时使用rLZ-8对体外培养小鼠脾脏T细胞进行干预,观察其对T细胞增殖分化影响,探究rLZ-8对哮喘的作用及其免疫调节机制,以期为哮喘的更多治疗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rLZ-8对小鼠哮喘的缓解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建立小鼠哮喘气道炎症模型和观察药物治疗效果:将BALB/c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Control)组,模型(Model)组,地塞米松注射液(DEX)组,rLZ-8组,每组8只。以OVA和AL(OH)3混合致敏液在第0、7、13天腹腔注射致敏,第19天至32天予OVA溶液雾化激发的方法诱导建立哮喘模型,并从第19天开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DEX、rLZ-8等对应药物干预2周后,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因子IL-17A、IL-10、IFN-γ和IL-4的水平,HE染色观察肺组织炎症浸润等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成熟树突状细胞(DC)表面分子(CD11c和CD86)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哮喘小鼠脾脏细胞中CD11c-CD80+成熟DC和CD11c+CD86+成熟DC的比例。流式细胞术检测哮喘小鼠脾脏细胞中CD4+IFN-γ+Th1细胞、CD4+IL-4+Th2细胞、CD4+IL-17A+Th17细胞、CD4+Foxp3+ Treg细胞的比例。Real-time PCR检测肺组织中转录因子T-bet、IFN-γ、ROR γ t、Foxp3 mRNA 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 检测肺组织中 STAT3 信号通路表达。2.rLZ-8对哮喘相关T细胞的调节作用分选BALB/c小鼠脾脏CD3+T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Annexin V/PI法检测rLZ-8对T细胞的毒性并得到实验用药的安全浓度。用CD3CD28抗体刺激CD3+T细胞活化并给予DEX和rLZ-8干预后,采用ELISA法检测T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 β、IL-10和TGF-β 1的表达水平。CFSE标记CD3+T细胞后刺激诱导分化,予DEX和rLZ-8干预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4+IL-17A+Th17细胞的比例,采用Real-time PCR检测Th17细胞转录因子ROR γ t表达水平,以研究Th17细胞分化情况。流式分选CD4+CD25+T细胞和CD4+CD25-T细胞,用CFSE标记CD4+CD25+Treg细胞后进行体外培养并予DEX和rLZ-8干预,然后流式细胞术测定Treg细胞增殖情况。体外诱导CD4+CD25-T细胞分化为Treg,并予DEX和rLZ-8干预,然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4+Foxp3+Treg细胞比例以研究Treg细胞分化情况,并提取细胞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STAT3蛋白在各组T细胞中的表达。依据计量资料的正态性,使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组间比较采用Dunnett’ sT3法或者LSD法,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rLZ-8对小鼠哮喘的缓解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肺组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OVA诱导建立哮喘模型组小鼠肺部病理出现明显哮喘气道炎症特征,HE染色结果显示rLZ-8和DEX减轻了小鼠气道炎性浸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rLZ-8和DEX减少了肺部成熟DC(P<0.01)及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P<0.01),流式检测也显示rLZ-8降低了哮喘小鼠脾脏中成熟DC细胞(CD11c+CD86+和 CD11c+CD80+DC)的比例(P<0.01)。rLZ-8降低了哮喘小鼠BALF上清液IgE的表达水平(P<0.01)和Th17细胞主要效应因子IL-17A的表达水平(P<0.01),并提高Treg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P<0.01),但未改变Th1细胞因子IFN-γ和Th2细胞因子IL-4的水平(P>0.05)。哮喘小鼠肺组织Real-time PCR显示rLZ-8降低了小鼠的Th17细胞转录因子RORγt的表达水平(P<0.01)并提高Treg细胞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水平(P<0.05),但对Th1细胞转录因子T-bet的水平及Th2相关转录因子GATA3的水平则无影响(P>0.05)。rLZ-8下调小鼠脾脏中CD4+IL-17A+Th17细胞的比例并上调CD4+Foxp3+Treg细胞的比例(P<0.01),但对CD4+IL-4+Th2细胞和CD4+IFN-γ+Th1的细胞比例无显着影响(P>0.05)。此外,rLZ-8抑制肺组织中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P<0.01)。2.rLZ-8对T细胞调节作用的体外研究rLZ-8抑制了 CD3+T细胞培养液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 β的表达(P<0.01),促进了 Treg细胞因子IL-10和TGF-β 1的表达,(P<0.01)。在体外刺激CD3+T细胞活化的研究中发现rLZ-8降低了 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ROR y tmRNA的表达水平和CD4+IL-17A+Th17细胞的比例(P<0.01),并抑制了 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P<0.01),说明Th17细胞的免疫应答受到抑制。CD4+CD25+Treg细胞体外增殖研究和CD4+CD25-T细胞体外分化研究中,发现rLZ-8不能促进CD4+CD25+T细胞的增殖(P>0.05),但是可以诱导CD4+CD25-T细胞向CD4+Foxp3+Treg的分化(P<0.01),而DEX则表现为促进CD4+CD25+T细胞增殖的作用(P<0.01),但不诱导Treg分化(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揭示了rLZ-8具有改善哮喘小鼠气道炎症方面的免疫调节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STAT3信号通路,调节Th17/Treg细胞平衡,表现为抑制了 Th17细胞的增殖活化及转录因子ROR γ t、细胞因子IL-17A的释放,同时促进了 CD4+Foxp3+Treg的分化及其转录因子Foxp3和细胞因子IL-10的释放,并抑制了 DC成熟,从而发挥改善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免疫调节作用。因此,有良好免疫调节功能的rLZ-8具备成为哮喘治疗药物的可能。

张曦文[4](2020)在《肺瘤平膏及其有效组分通过调控脂质代谢逆转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肺癌是临床最常见的肿瘤,患病率和死亡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首位。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能够有效激活T淋巴细胞免疫,是肿瘤免疫治疗中的调控关键。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Tumor-associated dendritic cells,TDCs)中脂质过氧化激活内质网应激,引起未折叠蛋白反(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激活下游 IRE1α-XBP1 通路,产生的剪切型XBP1-s通过靶向多个脂质合成基因,诱导TDCs内脂质的异常积累,表现出未成熟表型和功能障碍,抑制了抗肿瘤免疫。有研究表明,PI3K-AKT-mTOR信号途径在脂质代谢中起重要调控作用,能够通过调节脂肪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控脂质合成,XBP1过表达会导致PI3K/mTOR表达的上调,敲除XBP1后,PI3K/mTOR表达下调,还有研究表明,抑制mTOR2可以下调脂质的生成。“脂浊”既为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多归属于中医学“痰浊”的病理范畴。肺瘤平膏是由“全国名中医”朴炳奎教授研制的临床治疗肺癌具有确切疗效的中药复方,具有益气养阴、化痰散结、解毒活血的功效,可通过多作用靶点发挥抗肿瘤作用。前期研究表明,肺瘤平膏(FLP)能够明显提高DCs功能,通过调节DCs的抗原递呈功能发挥抗肿瘤效应,并且在调控PI3K/mTOR通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作为肺瘤平膏中化痰类代表药物桔梗的主要有效组分,研究表明,桔梗皂苷D(PlatycodinD,PD)具有明确的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脂和抗氧化等功能,并且具有抑制ROS聚集、调节PI3K/mTOR信号的作用。因此,我们推测PD可能是FLP调控脂质代谢逆转TDCs功能的有效组分之一,可能通过抑制TDCs脂质异常堆积逆转TDCs功能,并希望对其效应机制进行初探。目的:(1)构建TDCs共培养体系,探究肺瘤平膏在毒胡萝卜素(TG)诱导ERS剪切XBP1s后,对TDCs中脂质含量和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2)初探PD对TDCs的免疫调节功能,及探究TG激活ERS剪切XBP1s后,对TDCs中脂质含量和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效应机制。方法:(1)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建立体外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共培养模型。(2)模拟肿瘤微环境,通过FLP含药血清干预TDCs模型后,流式细胞术观察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CCK8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增殖、流式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活化,Luminex技术检测TDCs细胞因子分泌。(3)毒胡萝卜素干预TDCs模型,观察TG激活ERS,对IRE1α-XBP1通路的影响,及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混合细胞增殖和亚群活化、细胞因子的影响。(4)FLP含药血清,作用TG干预后的ERS激活后的TDCs模型,观察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混合细胞增殖和亚群活化、细胞因子的影响。(5)通过 Western blot、qPCR 技术,检测 FLP 含药血清对 BiP-IRE1α-XBPI、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探索可能的作用机制。(6)通过LDH、CCK8检测技术,观察PD对DCs毒性和Lewis肺癌细胞的杀伤能力。(7)模拟肿瘤微环境,通过PD干预TDCs模型后,观察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混合细胞增殖和亚群活化、细胞因子的影响。(8)通过构建TG激活ERS后的TDCs模型,观察PD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混合细胞增殖和亚群活化、细胞因子的影响。(9)通过 Western blot、qPCR 技术,检测 PD 对 BiP-IRE1α-XBPI、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探索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流式检测诱导后DCs表面分子CD1 1c+阳性表达比例为76.5%,并与肺癌细胞培养上清共培养,冻融抗原刺激,构建TDCs共培养模型。(2)在模拟的肿瘤微环境中,FLP含药血清干预后,降低TDCs胞内脂质含量(P<0.01),提高TDCs表面分子的表达,其中以提高CD80、CD86的表达最为明显(P<0.05),FLP刺激共培养淋巴细胞增殖(P<0.05),明显提高T细胞中Th、CTL细胞亚群比例(P<0.05),降低Tregs细胞的表达(P<0.05),提高细胞因子 IL-12p70、IFN-γ 的分泌(P<0.05)。(3)TG作用后,在TDCs培养模型中,BiP-IRE1α-XBP1(t/u/s)通路mRNA、蛋白表达增加(P<0.05),脂质含量较模型组增加(P<0.05),影响TDCs表面分子的表达,MCH-Ⅱ、CD80、CD86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抑制混合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降低Th、CTL细胞亚群的表达(P<0.05),提高Tregs亚群的表达(P<0.05),同时抑制细胞因子IL-12、IFN-γ的分泌(P<0.05)。(4)FLP含药血清作用于TG干预后的TDCs,脂质含量明显下降(P<0.05),恢复TDCs表面分子的表达,其中以提高CD80、CD86表达水平较为明显(P<0.05),提高TG干预后的混合淋巴细胞增殖能力(P<0.05),提高Th、CTL细胞亚群比例(P<0.05)、降低Tregs细胞的亚群表达(P<0.05),促进TG作用后 TDCs 细胞因子 IL-12p70、IFN-γ 的分泌(P<0.05)。(5)qPCR、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对于 TG 激活 ERS 后,BiP-IRE1 α-XBP 1、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FLP含药血清干预TG作用后的TDCs,FLP+TG组能够显着降低BiP-IRE1α-XBP1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对重要脂质调节转录因子XBP1-s,具有降低其mRNA和蛋白表达的作用;同时,肺瘤平膏含药血清作用后,TG激活的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具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并且明显降低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6)LDH结果显示,30uM以下的PD浓度,对DCs无明显损伤,或影响DCs细胞LDH的释放;CCK-8实验结果显示,PD能够有效杀伤Lewis肺癌细胞,其IC50值在13uM左右。(7)在TDCs共培养体系中,PD高中低浓度均能够有效降低TDCs中的脂质含量(P<0.01),提高TDCs表面MCH-Ⅱ的表达(P<0.05),提高CD80(PDH、PDM,P<0.05)、CD86(PDM、PDL,P<0.05)的表达;PDH较强混合淋巴细胞的增殖(P<0.05);PD高中低组均能提高Th、CTL细胞的亚群表达率(P<0.05),抑制 Tregs 亚群表达(PDH,P<0.05);提高 IL-12p70(PDH、PDM,P<0.05)IFN-γ(PDH,P<0.05)细胞因子的分泌。(8)TG干预诱导RES后,PD高、中、低剂量组均能降低TG干预后TDCs中脂质含量(P<0.01);PDH能够提高表面MCH-Ⅱ的表达(P<0.05),各剂量组均能提高CD80及CD86的表达(P<0.05),PDH具有提高淋巴混合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PDH、PDM能够明显提高Th、CTL细胞亚群的表达(P<0.05),PD各剂量组均能降低Tregs细胞亚群的表达(P<0.05),并能促进 TDCs 分泌 IL-12p70(PDH,P<0.05)、IFN-γ(PDH、PDM,P<0.05)细胞因子。(9)qPC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G激活ERS后,PD+TG组能够显着降低BiP-IRE1α-XBP1(t/u/s)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同时,PD+TG组作用后,TG激活的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具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降低p-AKT磷酸化蛋白表达(P<0.05)水平作用较为明显。结论:基于本实验条件下,我们推测:(1)TG诱导ERS,激活IRE1α-XBP1通路,产生XBP1-s剪切形式,可造成TDCs脂质异常堆积和TDCs的功能障碍。(2)FLP含药血清能够逆转TG激活ERS诱导XBP1剪切造成的TDCs脂质异常堆积和抗原呈递功能障碍。(3)PD可能是FLP发挥改善TDCs脂质异常堆积和抗原呈递功能的有效组分之一。(4)FLP含药血清及其有效组分PD调节改善TDCs脂质异常堆积和抗原呈递功能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BiP-IRE1α-XBP1 和 PI3K-AKT-mTOR 通路实现的。

陈秋艳[5](2020)在《中亚苦蒿大孔树脂70%乙醇洗脱组分抗炎成分分离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专职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DC的成熟状态决定了T淋巴细胞应答并调控辅助T细胞(helper T cell,Th)亚型分化,成熟DC能够诱导产生抗原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而不成熟DC能够诱导T细胞无能化或调节性T细胞。中草药及其组分可以通过调节DC的成熟状态调控免疫反应。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中亚苦蒿(Artemisia absinthium L.)醇提物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基于前期基础,本研究将中亚苦蒿醇提物经AB-8大孔树脂分离纯化,获得中亚苦蒿醇提物70%乙醇洗脱组分(A.absinthium component eluted by 70%ethanol with macroporous resin,AAEM-70%)。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对其进行成分分析,研究其对DC成熟的影响,通过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硅胶柱层析等方法对其活性成分进一步分离纯化,筛选出一个功能组分AEM-SC(AAEM-70%separated by silica gel column),并通过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抗原吞噬、混合淋巴反应、蛋白质免疫印迹,小鼠炎症模型等实验从体外、体内水平探究AEM-SC对DC成熟及功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AAEM-70%组分的分离纯化、成分分析及功能验证:将中亚苦蒿85%醇提物经AB-8大孔树脂柱层析分离,以水、30%乙醇、50乙醇、70%乙醇、85%乙醇、100%乙醇进行逐级洗脱,获得AAEM-70%组分。HPLC-MS检测结果显示,AAEM-70%含有萜类、黄酮类、类固醇等21类物质,通过总离子流色谱图分析,鉴定出正离子模式下含有163种化合物;负离子模式下含有132种化合物。AAEM-70%对门控细胞比例没有显着影响,显着抑制了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DC表面分子(CD40、CD80、CD86)的表达及炎症细胞因子(IL-6、IL-12p40及TNF-α)的分泌,并且提高了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水平,增强了DC的抗原吞噬能力。表明AAEM-70%抑制了LPS诱导的DC的成熟。(2)AEM-SC组分的分离纯化及体外、体内对DC成熟及功能影响:通过直接或有机试剂萃取后经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分离,或直接经硅胶柱分离等三种不同的方法对AAEM-70%进行分离,对比后筛选出硅胶柱层析分离效果较好,且获得一个功能组分AEM-SC。AEM-SC能够抑制DC的成熟,显着降低LPS诱导的DC表面分子及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提高了DC摄取抗原的能力,降低了DC刺激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降低了LPS诱导的MAPK信号通路中ERK、JNK、p38的磷酸化水平,以及NF-κB信号通路中IκBα的磷酸化水平。小鼠炎症模型实验发现,AEM-SC显着降低了LPS诱导的小鼠体内DC表面分子的表达及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AEM-SC在体外及体内均能够抑制DC的成熟,并具有抗炎作用。综上所述,中亚苦蒿醇提物AAEM-70%能够抑制LPS诱导的DC成熟,进一步分离获得的AEM-SC组分可能是通过MAPK和NF-κB信号通路抑制LPS诱导的DC成熟及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并且能够抑制LPS诱导的小鼠炎症反应,表明AEM-SC具有免疫抑制活性,是一种潜在的耐受佐剂,可以用于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

郑义[6](2019)在《东方栓孔菌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解析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糖为大型真菌的主要活性成分,因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而被广泛关注。东方栓孔菌作为传统中药材,主治肺炎、咳嗽痰喘、肺结核、支气管炎等多种肺部疾病,目前有关东方栓孔菌多糖的研究鲜有报道。本论文从提取工艺、分离纯化、理化性质、结构表征、抗氧化、免疫调节、抗炎和抗肿瘤活性等方面,深入研究了东方栓孔菌多糖。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东方栓孔菌多糖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和超声-微波辅助提取工艺。超声辅助提取东方栓孔菌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30 mL/g,超声功率110 W,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42 min,在此条件下多糖得为7.49±0.14%(n=3)。超声-微波辅助提取东方栓孔菌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液料比28 mL/g,超声功率114 W,提取时间11 min,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为7.52±0.12%(n=3)。与其他提取方法相比,超声-微波辅助提取法用时最短,得率最高,更适用于东方栓孔菌多糖的提取。通过DEAE-纤维素和Sephadex G-100色谱纯化东方栓孔菌粗多糖,得到了一个主要的纯化组分,命名为TOP-2。理化性质与红外光谱分析表明TOP-2为含有硫酸基的酸性多糖;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测得TOP-2相对分子质量为6.3×104;GC-MS法测得TOP-2由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摩尔比为1:3.45:5.77:5.79;刚果红试验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TOP-2具有三股螺旋构象。理化性质及结构分析提示TOP-2可能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以清除1,1-二苯基-2-苦基肼基(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能力、还原力、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和螯合铁离子能力为指标,评价了TOP-2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评价了TOP-2的保肝作用。结果表明,TOP-2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TOP-2能降低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拮抗酒精所致小鼠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的下降,降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结果提示TOP-2可能是通过提高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抑制TNF-α和IL-1β等促炎因子表达、直接清除自由基和螯合金属离子等途径发挥其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构建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模型评价了TOP-2对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TOP-2能够恢复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的脾脏、胸腺、心脏、肝脏和肾脏等脏器系数,改善免疫抑制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激活巨噬细胞NO的释放,增加T、B淋巴细胞增殖,增强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的毒性作用,恢复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和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水平,提高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SOD、CAT和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TOP-2通过免疫调节和抗氧化活性发挥其对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的保护作用。评价了TOP-2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与免疫调节活性。TOP-2对Lewis肺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够恢复Lewis肺癌小鼠体重、脾脏系数和胸腺系数,活化Lewis肺癌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刺激脾淋巴细胞增殖,提高细胞因子IL-2、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和TNF-α表达水平,通过与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结合,激活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信号通路。TOP-2通过免疫调节活性发挥其对Lewis肺癌小鼠的抗肿瘤作用。构建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致肺损伤小鼠模型,采用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和生化分析方法,评价了TOP-2对PM2.5致肺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TOP-2能够减轻PM2.5致肺损伤小鼠的肺水肿程度,缓解肺损伤小鼠炎性损伤,减少中性粒细胞募集,缓解PM2.5对巨噬细胞的毒效应,维持肺泡毛细血管膜完整性,减少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和酸性鞘磷脂酶(acid sphingomyelinase,ASM)渗漏,抑制TNF-α、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释放,缓解PM2.5致肺损伤小鼠的氧化应激,提高肺组织SOD、CAT和GSH-Px活性,降低MDA、蛋白质羰基(protein carbonyl group,PCG)和8-羟基-2’-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含量,增加肺组织核因子NF-E2相关因子(nuclear factor-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和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蛋白的表达,抑制NLR家族蛋白3(NLR family pyrin domain-containing 3,NLRP3)炎症小体活化。TOP-2通过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发挥其对PM2.5致肺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与激活Nrf2/HO-1通路和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相关。该论文有图60幅,表29个,参考文献398篇。

王启龙[7](2019)在《基于免疫亲和色谱的中药多糖活性筛选与构效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多糖是由醛糖和(或)酮糖通过糖苷键将单糖连接在一起的一类天然大分子聚合物,是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糖生物组学已经成为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之后的第3个生物学里程碑。多糖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特别是在调节机体免疫、增强细胞抗肿瘤活性等方面。目前对多糖的免疫活性成分的筛选方法是在传统的提取、分离和结构解析的基础上利用药理模型对多糖进行免疫活性测试,但该方法比较繁琐,且耗时较长。巨噬细胞(macrophagocyte,Mφ)是多糖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最主要的效应细胞,在免疫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多糖对Mφ的免疫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对Mφ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及调节Mφ激活的信号通路两个方面进行。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是机体催化黄嘌呤或次黄嘌呤转化为尿酸关键酶,同时XOD催化过程中生成的氧自由基影响整个免疫系统:尿酸过多会在关节处沉积,形成炎症,诱发机体的免疫反应;氧自由基也具有调节免疫活性、前列腺素合成、Mφ吞噬等作用。多糖可以通过对XOD的作用,发挥其免疫调节活性。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构建复壁碳纳米管修饰的Mφ脂筏免疫亲和色谱系统以及XOD酶免疫亲和色谱系统,实现多糖免疫活性的在线筛选,建立起一套快速、准确、使用寿命长的多糖免疫活性筛选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Mφ脂筏免疫亲和色谱及XOD免疫亲和色谱在线筛选模型的构建:1)亲和色谱固定相材料的制备:首先将酰化的复壁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 Multi-walled,CNTm)与硅烷化的硅胶反应制备复壁碳纳米管包裹的硅胶(CNTm@SiO2)。将人单核细胞(monocytes,THP-1)诱导分化成Mφ,采用蔗糖梯度密度溶液超速离心法,获取脂筏;在冰浴条件下,分别向Mφ脂筏溶液、XOD溶液中加入CNTm@SiO2,制备Mφ包裹的CNTm@SiO2色谱固定相(Mφ@CNTm@SiO2)及XOD包裹的CNTm@SiO2色谱固定相(XOD@CNTm@SiO2)。扫面电子显微镜表征及免疫活性检测等结果表明:提取脂筏活性稳定,制备成固定相后,脂筏及XOD很好的吸附于CNTm@SiO2表面,且XOD与脂筏的免疫活性基本没受影响。2)亲和色谱系统的性能考察:采用低压装柱法制备亲和色谱柱,并对其免疫亲和色谱系统进行考察。分别考察Mφ@CNTm@SiO2色谱固定相及色谱系统、XOD@CNTm@SiO2色谱固定相及色谱系统的稳定性、专属性和使用寿命。实验结果显示色谱系统的稳定性和专属性良好,连续在线使用240 h后,其色谱活性没受影响,色谱柱活性保持良好,且使用寿命与未修饰的脂筏色谱相比大大延长。3)对不同分子量葡聚糖在这两种色谱上的保留行为分别进行研究,发现葡聚糖分子量的Ln值与其在色谱系统的保留时间成反比,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良好,为后续多糖筛选和免疫活性强弱判断奠定基础。2.中药多糖免疫活性在线筛选研究:选取十五味中药材,利用有机溶剂先除色素,经水提醇沉及除蛋白得到粗多糖,再利用大孔树脂层析柱、离子交换层析柱和凝胶过滤层析柱对粗多糖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分子量相对均一的纯化多糖组分17个,利用亲和色谱在线活性筛选模型筛选多糖的免疫活性。1)多糖的分离纯化:药材用石油醚和无水乙醇脱色后,超纯水提取浓缩后用95%乙醇沉淀多糖,沉淀物用Sevage法除蛋白质,超纯水透析两天,得到十五味中药的粗多糖。利用AB-8、D-101和D-315型大孔吸附树脂对粗多糖进行脱色。最后,将脱色后的粗多糖依次用离子交换层析柱和葡聚糖凝胶层析柱进行纯化,得到分子量相对均一的纯化多糖。2)多糖纯度鉴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纯化多糖的纯度,元素分析仪对纯化多糖进行元素含量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多糖的纯度及分子量的进行测定。综合分析纯度检测结果,可证实所分离纯化的多糖分子量均相对均一,几乎均不含蛋白质、核酸、小分子化合物、色素、无机盐等杂质,多糖的纯度均较高。3)多糖含量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对多糖的总糖含量进行检测。以葡聚糖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y=8.177x-0.0414,R2=0.9976,线性范围良好。分离纯化得到的17种多糖的总多糖含量均超过98.5%。4)蛋白质含量测定: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检测蛋白质含量。以牛血清蛋白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值为纵坐标,标准曲线:y=0.0299x+0.0028,R2=0.9901,线性关系良好。分离纯化得到的17种多糖的蛋白质含量均未超过0.5%。5)纯化多糖免疫活性在线筛选:分别用Mφ@CNTm@SiO2色谱系统及XOD@CNTm@SiO2色谱系统对多糖的免疫活性进行在线筛选。通过与多糖在Mφ@CNTm@SiO2免疫亲和色谱柱上的理论保留时间相比较,发现金银花-2多糖、川牛膝多糖、黄芩多糖、苦参多糖、当归多糖、金针菇多糖、白芍-1多糖在Mφ@CNTm@SiO2免疫亲和色谱柱上实际保留时间明显延迟;通过与多糖在XOD@CNTm@SiO2免疫亲和色谱柱上的理论保留时间相比较,金银花-2多糖、川牛膝多糖、黄芩多糖、苦参多糖、金针菇多糖、白芍-1多糖、白芍-2多糖在XOD@CNTm@SiO2免疫亲和色谱柱上的实际保留时间明显延迟。3.中药多糖免疫活性体内外评价采用体内体外结合的方法检测多糖对XOD和Mφ活性的影响,验证Mφ@CNTm@SiO2免疫亲和色谱以及XOD@CNTm@SiO2免疫亲和色谱在线筛选多糖免疫活性结果的准确性。1)多糖对体外培养的Mφ吞噬的影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来考察多糖对Mφ的吞噬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金银花-2多糖组、川牛膝多糖组、黄芩多糖组、苦参多糖组、金针菇多糖组、白芍-1多糖组、白芍-2多糖组均可以显着影响Mφ的吞噬行为。2)多糖对Mφ分泌的NO和TNF-α的影响:ELISA试剂盒检测结果表明,金银花-2多糖组、川牛膝多糖组、黄芩多糖组、苦参多糖组、金针菇多糖组、白芍-1多糖组、白芍-2多糖组、当归多糖组均可以显着提高NO、TNF-α分泌量;黄芪多糖组显着提升Mφ分泌NO的能力。3)多糖对体内Mφ吞噬能力影响:采用小鼠腹腔Mφ吞噬鸡红细胞试验测定多糖对Mφ体内吞噬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金银花-2多糖组、川牛膝多糖组、黄芩多糖组、苦参多糖组、金针菇多糖组、白芍-1多糖组、白芍-2多糖组的小鼠Mφ吞噬能力显着提高。4)纯化多糖的体外抑制XOD活性研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尿酸的含量,推断多糖对XOD抑制活性。研究结果:金银花-2多糖、川牛膝多糖、黄芩多糖、苦参多糖、金针菇多糖、白芍-1多糖、白芍-2多糖有抑制XOD的活性。5)多糖在体内对XOD抑制活性研究:建立高尿酸症大鼠模型,检测纯化多糖对大鼠的血清及肝脏中XOD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银花-2多糖组、川牛膝多糖组、黄芩多糖组、苦参多糖组、金针菇多糖组、白芍-1多糖组、白芍-2多糖组可以显着降低血清及肝脏中XOD的活性。6)纯化多糖对大鼠血尿酸水平影响: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的建立,可以通过检测尿酸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多糖对XOD的抑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金银花-2多糖组、川牛膝多糖组、黄芩多糖组、苦参多糖组、金针菇多糖组、白芍-1多糖组、白芍-2多糖组、山药多糖组、黄芪多糖组、白芨多糖组可明显降低大鼠血尿酸浓度。通过以上实验证明建立的两种亲和色谱具有可靠的多糖免疫活性筛选能力,采用阴性对照品葡聚糖所建立的半定量分析方法准确性高。4.多糖的结构解析及构效关系初步探讨本章对分离纯化的17种多糖的结构进行初步解析,主要采用高效液相、红外光谱、核磁共振、高碘酸氧化、刚果红实验等分析方法和分析仪器。对多糖的初级及高级结构进行研究,结合前期多糖的免疫活性的测定,初步探索多糖的构效关系。1)多糖分子量与活性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大分子量的多糖具有更多数量的单糖,糖键的连接方式更多,聚合种类也更多,所以空间结构更加复杂,有可能会提高其生物活性。2)单糖组成与活性关系:采用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多糖的单糖组分进行检测。研究发现,具有葡聚糖主链结构,含有阿拉伯糖、半乳糖、甘露糖的多糖具有较强的促进免疫活性作用;糖醛酸可以明显增加多糖的免疫活性。3)糖苷键的类型与活性关系:采用高碘酸氧化多糖反应分析糖苷键连接类型。研究发现,免疫活性强的多糖中的1→3糖苷键所占比例比其他纯化多糖组分的比列高。推测可能是因为1→3糖苷键为非还原性糖苷键,其比例越大,稳定性和耐受性越高,活性所受影响越小。4)异头碳类型与活性的关系: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及1H-NMR分析异头碳类型。结果表明,异头碳的联合类型与多糖免疫活性大小的关系不明显。5)多糖高级结构与活性的关系:采用刚果红实验以及透射电镜分析多糖的高级构象。研究表明,具有三螺旋空间构象的多糖其免疫活性相应较强,而透射电镜的分析结果也证明这几个纯化多糖具有类似蠕虫链状的空间构象,与其三螺旋空间构象类似。

张书磊[8](2019)在《灵芝多糖的纳米化及对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灵芝多糖(GLP)有效组分经纳米化改造后相对于游离灵芝多糖对树突状细胞(DC)免疫调节活性的变化及与化疗药物阿霉素联用后的抗肿瘤效应。方法:1.将灵芝粗多糖先进行去除蛋白质和色素的预处理,然后通过DEAE-32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层析与Sephacryl S-300凝胶过滤层析,对灵芝多糖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对高纯度的有效组分(简称为GLP)的单糖组成及分子量进行分析测定;2.将GLP与巯基化试剂进行反应,并加入硼氢化钠得到带有末端巯基的多糖。然后,将巯基化多糖与氯金酸混合搅拌并加入硼氢化钠进行反应,得到灵芝多糖-金纳米复合物(GLP-Au);3.将GLP和GLP-Au进行系列表征研究,验证GLP是否跟金纳米颗粒形成稳定的共价结合;4.通过研究DC表面抗原分子(CD80、CD86、CD40、MHCII)的表达量、DC的内吞能力、DC内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及DC的细胞因子表达情况,来比较GLP-Au和游离GLP对DC的免疫调节活性;5.通过由DC介导的T细胞增殖实验来间接评价纳米化的GLP-Au和游离GLP的免疫刺激作用;6.通过灵芝多糖的体内实验,初步探究GLP-Au和游离GLP对小鼠的免疫刺激作用大小;7.探究纳米化GLP-Au相比于游离GLP与化疗药物阿霉素(DOX)联用后对小鼠4T1乳腺癌皮下瘤生长抑制作用的变化。结果:经我们分离纯化得到具有免疫活性灵芝多糖组分GLP,以HPGPC法检测得到的分子量大小为15.1 KDa,采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析得到的GLP的单糖组分主要为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另外还有少量的木糖、鼠李糖和甘露糖。这六种单糖组分的比例为18.6:38.8:25.6:4.72:4.49:7.75。在透射电镜(TEM)下观察到我们制备的GLP-Au纳米颗粒大小分散均匀,检测得到的紫外、红外吸收光谱和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在GLP-Au纳米颗粒中的GLP组分和Au金属粒子牢固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体外诱导分化制备的小鼠DC在经过不同浓度(10,20,40μg/ml)GLP-Au或GLP处理后,都能刺激DC表面抗原分子表达量的升高,且在相同多糖浓度下GLP-Au比GLP具有更强的刺激作用。GLP和GLP-Au都能降低DC的内吞能力,并且与游离GLP处理的细胞相比,经对应的各个浓度GLP-Au处理的DC的吞噬能力都比经游离GLP处理的DC的吞噬能力进一步降低。同样,采用10,20,40μg/ml的GLP或GLP-Au处理的DC中ACP活性都会降低,但经GLP-Au处理的DC中ACP活性比经GLP处理的DC中ACP活性可进一步降低。DC经GLP-Au刺激后其显着增强了IL-6,IL-12,IL-1β,TNF-α和IFN-γ的m RNA表达。与GLP相比,经GLP-Au刺激后的DC分泌细胞因子表达量显着强于经游离的GLP处理后的表达量。GLP-Au通过TLR4激活DC,并且DC对GLP-Au的内吞也是部分导致DC成熟的原因。相对于GLP,GLP-Au对DC介导的T细胞增殖有更强的免疫刺激作用。GLP-Au相比于GLP更有效的刺激正常小鼠体内免疫反应。灵芝多糖与DOX的联用对小鼠4T1乳腺癌皮下瘤起到了较好的抑制效果,不仅抑制了癌细胞的生长而且也抑制了癌细胞的肺转移,并且增加了荷瘤小鼠脾细胞中记忆CD4+和CD44+型T细胞的比例。结论:我们的结果显示体外GLP-Au能够比GLP诱导更强的DC活化(表型标记和功能)以及强大的T细胞应答(CD4/CD8+T细胞增殖)。其次,联合治疗表明当与DOX联合治疗时,GLP-Au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作用强于游离GLP。我们假设化学治疗药物如DOX可能会破坏少量肿瘤细胞,促进可被DC捕获的肿瘤抗原的释放。在肿瘤抗原呈递期间,GLP-Au促进共刺激因子如CD40/80/86和MHCII的表达,进而有效刺激T细胞应答(细胞增殖和功能改变)。最后,我们发现化疗药物可能通过降低CD4/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来损害免疫系统,而GLP-Au则逆转了CD4+和CD8+T细胞群的下降。此外,GLP-Au显着诱导记忆T细胞,这可能是有效抑制肿瘤转移的重要事实。结果表明,该研究为多糖纳米制剂的设计提供了基础,这种设计不仅促进了免疫活性多糖的稳定性和延长了其刺激作用,而且提出了一种降低化疗药物和多糖剂量的策略。临床上使用的其他经典多糖产品(例如香菇多糖或黄芪多糖)也可以配制成纳米复合材料,旨在将纳米技术应用于传统医学的现代化中。

江乐明[9](2018)在《基于树突状细胞模型探讨大粒车前子多糖免疫调节活性的构效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文中认为多糖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是一类储量丰富的生物大分子物质。19世纪40年代开始,多糖作为医药资源备受关注。至今为止,多糖已被证明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等多种生物功能,并且被认为是中药的功效成分之一。至上世纪末期,“模式识别受体”假说的提出和Toll样受体的发现为多糖发挥生物活性的分子机理研究打开了全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另外,采用化学方法或生物技术手段对多糖进行结构修饰,不仅为多糖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有力的途径,也为多糖类药物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更开阔的视角。大粒车前子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材之一,其外种皮中含有大量生物活性多糖,即为大粒车前子多糖。大粒车前子多糖具有润肠通便、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等诸多生物活性。通过体外建立的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模型的研究表明,大粒车前子多糖能够诱导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表型与功能的成熟,说明其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功效。在此基础上,本课题系统探讨了多种结构修饰法对大粒车前子多糖免疫调节活性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大粒车前子多糖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的信号转导途径。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羧甲基化修饰能够增强大粒车前子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并且随着羧甲基取代度的增大,羧甲基化修饰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逐渐增强。当羧甲基取代度为0.62时,羧甲基化大粒车前子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最强。当乙酰化取代度为0.06-0.10时,乙酰化修饰能够显着提高大粒车前子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并且取代度为0.082时,乙酰化大粒车前子多糖的活性最强。硫酸化修饰不能增强大粒车前子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并且经过硫酸化修饰后,大粒车前子多糖的活性逐渐显着降低,甚至消失。2、通过三氟乙酸水解15 min制备的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能够在体外树突状细胞模型中发挥免疫调节活性,但与天然大粒车前子多糖相比,其活性无明显变化。而通过三氟乙酸水解30 min制备的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则表现出显着增强的免疫调节活性,说明此大粒车前子片段可能存在活性中心。同时研究表明,通过高碘酸氧化断裂制备的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断的免疫调节活性消失。3、葡萄糖淀粉酶酶解与果胶酶酶解大粒车前子多糖能够诱导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但与天然大粒车前子多糖相比,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葡萄糖淀粉酶酶解与果胶酶酶解处理对大粒车前子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均无影响。4、通过碳化二亚胺-硼氢化钠还原大粒车前子多糖中的糖醛酸组分所制得的还原多糖能够诱导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但与天然大粒车前子多糖相比,其免疫调节活性并无显着变化。说明大粒车前子多糖免疫调节活性与其糖醛酸组分无关。5、综合比较了多种结构修饰方法对大粒车前子多糖免疫调节活性影响的差异。采用羧甲基化修饰、乙酰化修饰、三氟乙酸水解均能够显着提高大粒车前子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并且其中乙酰化修饰多糖表现出的免疫调节活性最强。葡萄糖淀粉酶解、果胶酶酶解、糖醛酸还原修饰对大粒车前子多糖免疫调节活性无影响。而硫酸化修饰与高碘酸氧化法则显着降低大粒车前子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6、大粒车前子多糖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的生物学效用由Toll样受体4所介导。并且Toll样受体4下游的MAPK与NF-κB转导通路是大粒车前子多糖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关键信号通路。大粒车前子多糖刺激能够促进树突状细胞胞内MAPK及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而激活其信号转导。特异性阻断Toll样受体4及其下游MAPK与NF-κB转导通路能够显着抑制由大粒车前子多糖诱导的树突状细胞表型与功能的成熟,不仅树突状细胞表达MHC II、CD86表面分子的水平显着降低、其分泌Th1型细胞因子TNF-α与IL-12p70的水平也显着下降。同时,经过特异性受体或通路阻断后,大粒车前子多糖下调树突状细胞吞噬能力的活性也被抑制。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实验亦证实,阻断Toll样受体4及其下游MAPK与NF-κB转导通路后,大粒车前子多糖组中的树突状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显着下降。本课题对大粒车前子多糖进行了结构修饰,并研究了多种结构修饰法对大粒车前子多糖免疫调节活性的影响,为大粒车前子多糖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课题从细胞水平研究了大粒车前子多糖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的信号转导通路,为阐明大粒车前子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的具体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多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指导方向,为多糖类药物的设计、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侯艳华[10](2018)在《发酵黄芪多糖的制备及其对小鼠骨髓源CD103+DC成熟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益生菌FGM是本实验室从鸡的盲肠分离得到一株非解乳链球菌。实验室前期研究已证明,中药黄芪经益生菌FGM发酵后,多糖提取得率明显增高,发酵黄芪多糖(Fermented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FAPS)对SD大鼠肝纤维素化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可促进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体外成熟。FAPS对CD103+DC的免疫调节作用前期尚未研究。本文采用温浸法提取FAPS,并对其进行了纯化,建立了小鼠骨髓源体外培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扫描电镜、ELISA、RT-qPCR和WB等技术分析了FAPS对CD103+DC成熟的影响,取得以下结果: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得到了发酵黄芪多糖(FAPS)和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采用苯酚硫酸法检测了FAPS和APS的得率和纯度,采用鳖试剂测定了两种多糖的内毒素含量。结果表明:FAPS和APS的内毒素含量均小于0.1EU/mL,FAPS和APS的纯度分别为93.7%和90.3%,FAPS和APS的得率分别为2.89%和2.03%。建立了小鼠骨髓源CD103+DC的体外培养方法,采用FCM、扫面电镜、免疫荧光显微镜、混合T淋巴细胞反应等技术观察了LPS对CD103+DC影响。结果:分离于C57BL/6小鼠胫骨和股骨的骨髓细胞(Bone Marrow Cells,BMCs),经FLT3L和GM-CSF共同诱导可在体外培养出CD103+DC。100ng/mL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处理24h后CD103+DC的树突增长、增多,CD103+DC的吞噬能力降低(P<0.01),其表面分子MHC-Ⅱ和CD83的表达极显着性增加(P<0.01);MTT法检测结果显示,经LPS处理的CD103+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增强。FCM、ELISA、RT-qPCR、扫描电镜等技术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浓度(200μg/mL、100μg/mL、50μg/mL)的FAPS和APS作用于CD103+DC后,均可使细胞树突变长、变多;100μg/mL的FAPS和APS均可极显着促进CD103+DC MHC-Ⅱ和CD83的表达(P<0.01),显着促进CD103+DC分泌IL-12、IL-1β、IL-4、IL-6、TNF-α等细胞因子(P<0.05),这些因子的mRNA表达量也显着增加,且FAPS组效果强于APS组;100μg/mL的FAPS和APS作用于CD103+DC后,还可促进其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采用RT-qPCR和WB技术分析了FAPS和APS诱导CD103+DC成熟的信号通路。结果表明FAPS和APS诱导CD103+DC成熟与TLR2和TLR4成熟有关,并且能增加磷酸化蛋白JNK、p38、NF-κB的表达量,推测二者在促进CD103+DC成熟的过程中激活了JNK、p38、NF-κB信号通路。综上,利用益生菌株FGM发酵黄芪后,FAPS的得率和纯度均高于APS。通过体外GM-CSF和FLT3L联合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可成功培养出小鼠骨髓源CD103+DC;LPS诱导小鼠骨髓源CD103+DC成熟与TLR4通路相关;FAPS和APS可通过TLR2和TLR4激活JNK、P38、NF-κB信号通路,诱导小鼠骨髓源CD103+DC成熟。

二、Regulation on Maturation and Function of Cultured Murine Dendritic Cells in vitro by 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gulation on Maturation and Function of Cultured Murine Dendritic Cells in vitro by 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论文提纲范文)

(1)杜仲叶多糖偶联OVA脂质立方液晶对小鼠免疫活性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课题得到以下项目支持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多糖的研究概况
    1.2 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偶联研究概况
        1.2.1 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介绍及应用
        1.2.2 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偶联方法
        1.2.3 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偶联物在生物医学的研究与应用
    1.3 脂质立方液晶的研究
        1.3.1 脂质立方液晶
        1.3.2 脂质立方液晶作为载药体的优势
    1.4 小结与展望
第2章 引言
第3章 PsEUL的提取与优化
    3.1 试验材料
        3.1.1 主要药品及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杜仲叶多糖的提取
        3.2.2 杜仲叶多糖红外光谱(IR)分析
        3.2.3 硫酸苯酚法测定杜仲叶多糖的含量
        3.2.4 杜仲叶多糖脱色方法
        3.2.5 统计方法
    3.3 试验结果
        3.3.1 杜仲叶多糖红外光谱分析
        3.3.2 杜仲叶多糖含量测定结果
        3.3.3 杜仲叶多糖脱色效果
    3.4 分析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PsEUL-OVA的制备与表征
    4.1 试验材料
        4.1.1 主要药品及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多糖与蛋白的偶联
        4.2.2 PsEUL-OVA结构表征
    4.3 试验结果
        4.3.1 PsEUL-OVA分离纯化
        4.3.2 红外光谱分析
        4.3.3 SDS-PAGE结果
        4.3.4 扫描电镜结果
        4.3.5 多糖与蛋白的结合程度
    4.4 分析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PsEUL-OVA体内外免疫活性的探究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动物
        5.1.2 试验细胞株
        5.1.3 主要药品及试剂
        5.1.4 主要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小鼠脾细胞培养
        5.2.2 巨噬细胞培养
        5.2.3 PsEUL-OVA对小鼠脾细胞毒性(细胞活性)试验
        5.2.4 PsEUL-OVA对小鼠RAW264.7 巨噬细胞毒性(细胞活性)试验
        5.2.5 PsEUL-OVA对小鼠脾细胞/巨噬细胞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
        5.2.6 巨噬细胞吞噬试验
        5.2.7 小鼠体内免疫分组及血清和免疫器官处理
        5.2.8 流式细胞术分析
        5.2.9 血清抗体水平测定
        5.2.10 血清细胞因子分析
        5.2.11 统计方法
    5.3 试验结果
        5.3.1 体外试验结果
        5.3.2 体内试验
    5.4 分析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PsEUL-OVA脂质立方液晶(PsEUL-OVA/Cubs)的制备与表征
    6.1 试验材料
        6.1.1 主要药品及试剂
        6.1.2 主要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PsEUL-OVA/Cubs制备
        6.2.2 PsEUL-OVA/Cubs结构表征
        6.2.3 PsEUL-OVA/Cubs包封率与载药量测定
    6.3 试验结果
        6.3.1 透射电镜结果
        6.3.2 偏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6.3.3 Zeta电位和粒径分析结果
        6.3.4 PsEUL-OVA/Cubs包封率与载药量测定结果
    6.4 分析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PsEUL-OVA/Cubs体外免疫活性的探究
    7.1 试验材料
        7.1.1 试验细胞株
        7.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7.1.3 主要仪器
    7.2 试验方法
        7.2.1 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
        7.2.2 巨噬细胞培养
        7.2.3 PsEUL-OVA/Cubs对小鼠脾细胞毒性(细胞活性)试验
        7.2.4 PsEUL-OVA/Cubs对小鼠RAW264.7 巨噬细胞毒性(细胞活性)试验
        7.2.5 PsEUL-OVA/Cubs对小鼠脾细胞/巨噬细胞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
        7.2.6 巨噬细胞吞噬试验
        7.2.7 PsEUL-OVA/Cubs对RAW264.7 巨噬细胞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7.2.8 统计方法
    7.3 试验结果
        7.3.1 PsEUL-OVA/Cubs对小鼠脾细胞毒性(细胞活性)试验结果
        7.3.2 PsEUL-OVA/Cubs对小鼠巨噬细胞活性试验结果
        7.3.3 PsEUL-OVA/Cubs对小鼠脾细胞/巨噬细胞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
        7.3.4 巨噬细胞对PsEUL-OVA/Cubs吞噬试验
        7.3.5 PsEUL-OVA/Cubs对RAW264.7巨噬细胞相关基因
    7.4 分析讨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PsEUL-OVA/Cubs体内免疫活性的探究
    8.1 试验材料
        8.1.1 试验动物
        8.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8.1.3 主要仪器
    8.2 试验方法
        8.2.1 小鼠体内免疫分组及血清和免疫器官处理
        8.2.2 流式细胞术分析
        8.2.3 血清抗体水平测定
        8.2.4 血清细胞因子分析
        8.2.5 统计方法
    8.3 试验结果
        8.3.1 小鼠免疫器官指数
        8.3.2 PsEUL-OVA/Cubs对小鼠血清中OVA特异性IgG的影响结果
        8.3.3 PsEUL-OVA/Cubs对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
        8.3.4 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
    8.4 分析讨论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全文总结
    9.1 结论
    9.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2)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药增强免疫研究进展
        1.1.1 中药促进免疫器官发育
        1.1.2 中药增强免疫细胞功能
        1.1.3 中药调节免疫分子生成
        1.1.4 中药影响信号通路传递
    1.2 女贞子研究进展
        1.2.1 女贞子化学成分
        1.2.2 女贞子药理作用
        1.2.3 女贞子兽医临床应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部位的筛选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药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方法
    2.2 结果
        2.2.1 女贞子五部位萃取物得率
        2.2.2 女贞子不同部位萃取物对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
        2.2.3 女贞子不同部位萃取物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2.2.4 女贞子不同部位萃取物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女贞子五部位萃取物的制备
        2.3.2 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部位的筛选
    2.4 小结
第三章 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药物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方法
    3.2 结果
        3.2.1 大孔树脂吸附法分离女贞子正丁醇部位萃取物试验结果
        3.2.2 不同乙醇洗脱段的免疫活性检测结果
        3.2.3 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结果
        3.2.4 单体化合物的免疫活性检测结果
    3.3 讨论
        3.3.1 女贞子正丁醇部位萃取物的分离纯化
        3.3.2 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化合物的筛选
    3.4 小结
第四章 女贞子活性成分羟基酪醇增强巨噬细胞免疫的作用机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药物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方法
    4.2 结果
        4.2.1 羟基酪醇对巨噬细胞摄取FITC-OVA的影响
        4.2.2 羟基酪醇对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分泌的影响
        4.2.3 羟基酪醇对NO释放的影响
        4.2.4 羟基酪醇对ROS产生的影响
        4.2.5 羟基酪醇对细胞表面分子MHC-Ⅱ及共激活分子CD80、CD86表达的影响
        4.2.6 羟基酪醇对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4.2.7 羟基酪醇对TLR4/MyD88(TRIF)/IKKβ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4.2.8 信号阻断试验
    4.3 讨论
        4.3.1 羟基酪醇增强巨噬细胞免疫活性
        4.3.2 羟基酪醇活化巨噬细胞的分子机制
    4.4 小结
第五章 女贞子活性成分羟基酪醇增强淋巴细胞免疫的作用机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药物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1.4 方法
    5.2 结果
        5.2.1 羟基酪醇对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分泌的影响
        5.2.2 羟基酪醇对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5.2.3 羟基酪醇对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5.2.4 羟基酪醇对钙调神经磷酸酶的影响
        5.2.5 羟基酪醇对核转录因子NFAT和NF-κB转运的影响
        5.2.6 信号阻断试验
    5.3 讨论
        5.3.1 羟基酪醇增强淋巴细胞免疫活性
        5.3.2 羟基酪醇激活淋巴细胞的分子机制
    5.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重组灵芝免疫调节蛋白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哮喘的认识
        一、古代中医对哮喘的认识
        二、现代中医对哮喘的认识与辨治
    第二节 哮喘的西医研究进展
        一、哮喘的定义
        二、哮喘的流行病学研究
        三、哮喘的病因
        四、哮喘的治疗
        五、哮喘与Th17/Treg细胞平衡
    第三节 RLZ-8的免疫研究进展
        一、凝集红细胞作用
        二、免疫活性
        三、抑制过敏性反应
        四、抗癌活性
        五、抗炎
        六、其他作用
第二章 RLZ-8对哮喘小鼠的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
    第一节 实验材料及试剂
        一、实验动物
        二、主要实验仪器
        三、实验试剂
    第二节 实验方法
        一、主要试剂的配制
        二、实验分组及小鼠哮喘模型的建立
        三、肺组织组织学检测
        四、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免疫学检测
        五、肺组织mRNA提取及Real-time PCR检测
        六、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细胞表型
        七、Western Blotting检测
        八、统计方法
    第三节 实验结果
        一、rLZ-8降低哮喘小鼠肺部炎症细胞浸润
        二、rLZ-8抑制OVA诱导的哮喘小鼠脾脏CD11c~+ DC的成熟
        三、rLZ-8影响哮喘小鼠BALF细胞因子的水平
        四、rLZ-8调控哮喘小鼠肺组织mRNA表达
        五、rLZ-8降低了哮喘小鼠脾脏Th17的比例并增加了Treg细胞的比例
        六、rLZ-8抑制哮喘小鼠STAT3信号通路活化
    第四节 讨论
        一、OVA诱导建立小鼠哮喘模型
        二、rLZ-8对Th17/Treg细胞平衡的调控作用
        三、rLZ-8对肺组织相关转录因子的调控作用
        四、rLZ-8调控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因子的释放
        五、rLZ-8抑制哮喘小鼠肺部DC成熟
        六、rLZ-8抑制小鼠肺组织STAT3信号通路
第三章 RLZ-8干预哮喘气道炎症的免疫机制体外研究
    第一节 实验材料及试剂
        一、实验动物
        二、实验仪器
        三、实验试剂
    第二节 实验方法
        一、主要试剂的配制
        二、小鼠脾脏CD3~+T细胞的提取
        三、Annexin/pi法进行细胞凋亡实验
        四、ELISA检测CD3~+T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分泌
        五、rLZ-8对体外CD4~+IL-17A~+ Th17细胞分化影响的体外研究
        六、小鼠脾脏CD4~+CD25~+ Treg细胞的提取
        七、CSFE检测rLZ-8对CD4~+CD25~+ Treg细胞的体外增殖作用
        八、小鼠脾脏CD4~+CD25~- T细胞的提取
        九、流式细胞术检测rLZ-8对Treg的分化影响
        十、Western Blotting检测CD3~+T淋巴细胞中STAT3的表达
        十一、统计方法
    第三节 实验结果
        一、rLZ-8对CD3~+T细胞毒性
        二、rLZ-8对CD3~+T细胞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三、rLZ-8抑制Th17的体外活化和增殖
        四、rLZ-8促进CD4~+Foxp3~+Treg体外分化
        五、rLZ-8抑制STAT3信号通路在体外的活化
    第四节 讨论
        一、rLZ-8直接从细胞层面和转录因子的表达作用于Th17/Treg细胞平衡
        二、rLZ-8对体外培养T细胞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
        三、rLZ-8抑制体外培养T细胞STAT3信号通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肺瘤平膏及其有效组分通过调控脂质代谢逆转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调节肿瘤免疫应答防治肿瘤的研究进展
        1 先天性免疫调节
        2 适应性免疫调节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1 树突状细胞亚群分类
        2 肿瘤免疫中树突状细胞功能
        3 肿瘤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
        4 肿瘤治疗中的树突状细胞功能
        5 基于树突状细胞的肿瘤免疫疗法
        6 抗肿瘤树突状细胞疫苗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桔梗皂苷D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调控肿瘤细胞凋亡途径
        2 调控肿瘤细胞自噬
        3 调控肿瘤细胞增殖
        4 抑制血管生成
        5 抑制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6 体内抗肿瘤调控
        7 免疫调节及降脂活性
        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培养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肺瘤平膏含药血清对肿瘤相关树突状脂质及功能的调节作用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毒胡萝卜素激活内质网应激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中脂质含量和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肺瘤平膏含药血清逆转毒胡萝卜素激活内质网应激对TDCs脂质及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五: 肺瘤平膏含药血清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BiP-IRE1α-XBP1通路和PI3K-AKT-mTOR通路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六: 桔梗皂苷D对树突状细胞毒性和肿瘤细胞杀伤能力的研究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七: 桔梗皂苷D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脂质含量及功能的调节作用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八: 桔梗皂苷D逆转毒胡萝卜素激活内质网应激对TDCs脂质含量和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九: 桔梗皂苷D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BiP-IRE1α-XBP1通路和PI3K-AKT-mTOR通路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附件

(5)中亚苦蒿大孔树脂70%乙醇洗脱组分抗炎成分分离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第1章 中草药的抗炎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中草药主要抗炎活性成分
        1.1 类黄酮
        1.2 萜类
        1.3 生物碱
        1.4 皂苷类
        1.5 多糖
        2 中草药的抗炎作用机制
        2.1 调节Th1/Th2平衡
        2.2 调节Treg/Th17 平衡
        2.3 抑制树突状细胞(DC)成熟
        2.4 调节自然杀伤(naturalkiller,NK)T细胞
        2.5 抑制炎性因子的分泌
        2.6 调节一氧化氮(NO)水平
        2.7 调节氧化应激
        2.8 调控细胞信号传导通路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蒿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
        1 蒿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
        1.1 黄酮类
        1.2 萜类
        1.3 挥发油
        1.4 香豆素类
        1.5 木质素类
        2 蒿属植物的药理活性
        2.1 抗疟疾
        2.2 抗肿瘤
        2.3 抗氧化
        2.4 抑菌
        2.5 抗炎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第3章 中亚苦蒿AAEM-70%组分的分离纯化、成分分析及功能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试剂
        1.2 中亚苦蒿85%醇提物的制备
        1.3 中亚苦蒿大孔树脂70%乙醇洗脱组分的制备
        1.4 多糖、黄酮、萜类含量的测定
        1.5 液质联用HPLC-MS检测
        1.6 小鼠骨髓来源DC的诱导培养
        1.7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1.8 酶联吸附法(ELISA)
        1.9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AAEM-70%的多糖、黄酮、三萜类含量
        2.2 AAEM-70%的HPLC-MS检测
        2.3 AAEM-70%对门控细胞比例及 DC 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
        2.4 AAEM-70%对DC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2.5 AAEM-70%对DC抗原吞噬能力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AAEM-70%功能组分的分离及其对DC成熟和功能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试剂
        1.2 AAEM-70%的分离提取及工艺优化
        1.3 AEM-SC功能组分含量的测定
        1.4 HPLC检测
        1.5 小鼠骨髓来源DC的诱导培养
        1.6 AEM-SC对 DC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
        1.7 AEM-SC对 DC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1.8 AEM-SC对 DC细胞形态的影响
        1.9 AEM-SC对 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1.10 AEM-SC对 MAPK及 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1.11 AEM-SC对小鼠体内DC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
        1.12 AEM-SC对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1.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AAEM-70%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及工艺优化
        2.2 AEM-SC多糖、黄酮及三萜类的含量测定
        2.3 AAEM-70%与AEM-SC经 HPLC检测分析
        2.4 AEM-SC抑制LPS诱导DC的表面分子的表达
        2.5 AEM-SC抑制LPS诱导DC细胞因子的表达
        2.6 AEM-SC增强DC的抗原吞噬能力
        2.7 AEM-SC抑制LPS诱导的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的增殖作用
        2.8 AEM-SC对 MAPK和 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活化的影响
        2.9 AEM-SC抑制小鼠体内DC表面分子的表达
        2.10 AEM-SC抑制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附录A 英文缩略语
致谢
个人简介

(6)东方栓孔菌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解析与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多孔菌多糖的研究进展
    1.3 东方栓孔菌的研究概况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东方栓孔菌多糖提取工艺优化的方法
    2.4 多糖分离纯化、理化性质与初步结构表征的方法
    2.5 TOP-2 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的研究方法
    2.6 TOP-2 对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的保护作用的研究方法
    2.7 TOP-2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与免疫调节活性的研究方法
    2.8 TOP-2对PM2.5 致肺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的研究方法
    2.9 统计分析
3 东方栓孔菌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
    3.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3.2 超声辅助提取工艺优化
    3.3 超声-微波辅助提取工艺优化
    3.4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3.5 讨论
    3.6 小结
4 东方栓孔菌多糖的分离纯化、理化性质与初步结构表征
    4.1 东方栓孔菌多糖的分离纯化
    4.2 TOP-2 的理化性质
    4.3 TOP-2 的初步结构表征
    4.4 讨论
    4.5 小结
5 TOP-2 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5.1 TOP-2 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5.2 TOP-2 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5.3 讨论
    5.4 小结
6 TOP-2 对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的保护作用
    6.1 TOP-2 对小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6.2 TOP-2 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6.3 TOP-2 对小鼠巨噬细胞NO生成的影响
    6.4 TOP-2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6.5 TOP-2 对小鼠NK细胞和CTL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
    6.6 TOP-2 对小鼠血清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6.7 TOP-2 对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6.8 讨论
    6.9 小结
7 TOP-2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与免疫调节活性
    7.1 TOP-2 对小鼠瘤重和抑瘤率的影响
    7.2 TOP-2 对小鼠体重和免疫器官系数的影响
    7.3 TOP-2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7.4 TOP-2 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7.5 TOP-2 对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7.6 TOP-2对TLR4 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7.7 讨论
    7.8 小结
8 TOP-2对PM2.5致肺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8.1 TOP-2 对小鼠肺组织湿重/干重比
    8.2 TOP-2 对小鼠BALF中炎性细胞的影响
    8.3 TOP-2 对小鼠BALF中 TP、ALB和 CRP含量的影响
    8.4 TOP-对小鼠BALF中 MPO、LDH、AKP和 ASM活性的影响
    8.5 TOP-2 对促炎因子TNF-α、IL-1β 和IL-6 含量的影响
    8.6 TOP-2 对SOD、CAT和GSH-Px活性的影响
    8.7 TOP-2 对MDA、PCG和 8-Ohd G含量的影响
    8.8 TOP-2 对Nrf2 和HO-1 表达的影响
    8.9 TOP-2 对NLRP3 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
    8.10 讨论
    8.11 小结
9 结论与创新点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免疫亲和色谱的中药多糖活性筛选与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多糖的免疫活性研究
        1.1 多糖免疫调节机理
        1.2 多糖对免疫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1.3 多糖对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 XOD)的免疫调节作用
    2.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解析研究
        2.1 多糖的分离纯化方法
        2.2 多糖纯度的鉴定
        2.3 多糖的结构解析
    3.亲和色谱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研究
        3.1 基于细胞膜的亲和色谱筛选
        3.2 基于脂筏的亲和色谱筛选
        3.3 基于酶、受体及蛋白的亲和色谱筛选
        3.4 亲和色谱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4.本文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1.脂筏亲和色谱及XOD亲和色谱在线筛选模型的构建
        2.中药多糖筛选方法的建立
        3.中药多糖免疫活性体内外评价
        4.中药多糖构效关系的初步研究
第二章 巨噬细胞脂筏免疫亲和色谱及黄嘌呤氧化酶免疫亲和色谱的制备
    1 仪器和试剂
        1.1 仪器设备
        1.2 试剂
    2.实验方法
        2.1 免疫亲和色谱柱固定相硅胶材料CNTm@SiO_2 的制备
        2.2 Mφ脂筏类生物材料的制备
        2.3 Mφ脂筏免疫亲和色谱固定相的制备
        2.4 XOD免疫亲和色谱固定相的制备
        2.5 Mφ@CNTm@SiO_2和XOD@CNTm@SiO_2 免疫亲和色谱固定相的表征
        2.6 Mφ@CNTm@SiO_2 的免疫活性的评价
        2.7 XOD@CNTm@SiO_2 的酶活性评价
        2.8 Mφ脂筏免疫亲和色谱柱及XOD免疫亲和色谱柱的装填
        2.9 Mφ脂筏免疫亲和色谱及XOD免疫亲和色谱的色谱系统性能考察
        2.10 影响免疫亲和色谱色谱行为的相关因素考察
        2.11 不同分子量葡聚糖的亲和色谱保留行为的研究
        2.12 不同批次制备的Mφ@CNTm@SiO_2及XOD@CNTm@SiO_2 色谱柱的色谱保留时间考察
    3 结果与讨论
        3.1 CNTm@SiO_2 材料的制备
        3.2 Mφ脂筏的表征
        3.3 Mφ脂筏亲和色谱及XOD亲和色谱固定相的SEM表征
        3.4 Mφ@CNTm@SiO_2 的免疫活性的评价
        3.5 XOD与 XOD@CNTm@SiO_2 酶活性评价
        3.6 Mφ脂筏免疫亲和色谱及XOD免疫亲和色谱的色谱性能的评价
        3.7 影响Mφ@CNTm@SiO_2 色谱和XOD@CNTm@SiO_2 色谱保留行为的相关因素考察结果
        3.8 不同分子量葡聚糖的亲和色谱保留行为的结果
        3.9 不同批次制备的两种亲和色谱的色谱保留行为的结果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药多糖免疫活性在线筛选研究
    1 仪器和试剂
        1.1 仪器设备
        1.2 试剂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十五味中药多糖的提取、分离及纯化
        2.2 多糖纯度的鉴定
        2.3 多糖含量的检测
        2.4 蛋白质含量的检测
        2.5 纯化多糖免疫活性在线筛选
    3 结果及讨论
        3.1 多糖的分离纯化
        3.2 多糖纯度鉴定
        3.3 多糖的含量测定
        3.4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5 纯化多糖免疫活性在线筛选结果
    4.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药多糖免疫活性体内外评价
    1 仪器和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纯化多糖对体外培养的Mφ的免疫活性影响
        2.2 纯化多糖对体内Mφ吞噬能力影响
        2.3 纯化多糖的体外抑制XOD活性研究
        2.4 纯化多糖在大鼠体内抑制XOD活性研究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及讨论
        3.1 多糖对Mφ吞噬能力的影响结果
        3.2 多糖对Mφ分泌NO能力的影响
        3.3 多糖对Mφ分泌TNF-α能力的影响
        3.4 多糖对体内Mφ吞噬能力影响
        3.5 体外抑制XOD活性检测结果
        3.6 纯化多糖在大鼠体内抑制XOD活性结果
        3.7 纯化多糖在大鼠体内降尿酸活性结果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糖的结构解析及构效关系初步探讨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分子量的检测
        2.2 单糖组成分析
        2.3 高碘酸氧化多糖反应
        2.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5 ~1H-NMR分析
        2.6 刚果红实验
        2.7 透射电镜分析
    3 结果及讨论
        3.1 多糖的分子量检测
        3.2 单糖组成分析
        3.3 高碘酸氧化分析
        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5 NMR分析
        3.6 刚果红实验结果
        3.7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3.8 多糖构效关系的初步分析
    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一 主要研究内容
    二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致谢
附图

(8)灵芝多糖的纳米化及对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及耗材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灵芝多糖的分离与纯化
        2.1.1 多糖粗提物的预处理
        2.1.2 多糖的离子交换层析纯化
        2.1.3 凝胶过滤层析纯化
        2.1.4 样品中多糖含量的测定
        2.1.5 样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1.6 多糖分子量及单糖组分的分析测定
        2.1.7 多糖样品中内毒素含量的测定
    2.2 灵芝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
        2.2.1 GLP-Au的合成
        2.2.2 GLP-Au的表征方法
    2.3 小鼠骨髓来源的DC的提取、诱导分化培养与纯度测定
    2.4 GLP-Au与游离GLP对 DC表面抗原表达影响的检测
    2.5 GLP-Au与游离GLP对 DC内吞能力影响的测定
    2.6 GLP-Au与游离GLP对 DC酸性磷酸酶活性影响的检测
    2.7 GLP-Au与游离GLP对 DC产生细胞因子能力的测定
    2.8 GLP-Au刺激DC成熟影响的测定
    2.9 GLP-Au与游离GLP刺激脾细胞中T细胞增殖的检测
        2.9.1 脾细胞分离及CD4~+细胞的流式细胞术检测
        2.9.2 多糖对脾细胞的刺激检测
        2.9.3 脾细胞中的T细胞增殖测定
    2.10 以DC和 T细胞共培养体系测定GLP-Au的免疫调节活性
    2.11 GLP-Au对正常小鼠的体内免疫刺激作用的比较分析
    2.12 GLP-Au与 DOX联合用药对小鼠4T1 乳腺癌皮下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GLP的分离纯化
        3.1.1 GLP高纯品的制备
        3.1.2 GLP高纯品中多糖、蛋白含量的测定
        3.1.3 GLP分子量及单糖组分分析
    3.2 GLP-Au纳米颗粒的合成及表征
    3.3 GLP-Au对 DC成熟的影响
        3.3.1 GLP-Au对 DC表面抗原表达的影响
        3.3.2 GLP-Au对 DC内吞能力的影响
        3.3.3 GLP-Au对 DC内酸性磷酸酶的影响
        3.3.4 GLP-Au对 DC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
        3.3.5 GLP-Au刺激DC成熟的机制初步探究
    3.4 体外评价GLP-Au对 DC介导的T细胞增殖的影响
        3.4.1 GLP-Au刺激脾细胞中T细胞增殖
        3.4.2 DC和 T细胞共培养体系评价GLP-Au的免疫调节活性
    3.5 GLP-Au对正常小鼠的体内免疫刺激作用的初步探究
    3.6 GLP-Au与 DOX联合用药对小鼠4T1 乳腺癌皮下瘤的抗肿瘤作用分析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件

(9)基于树突状细胞模型探讨大粒车前子多糖免疫调节活性的构效关系及其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机体免疫与免疫细胞
        1.2.1 自然杀伤细胞
        1.2.2 单核/巨噬细胞
        1.2.3 T淋巴细胞
        1.2.4 B淋巴细胞
        1.2.5 树突状细胞
    1.3 多糖的生物学活性
    1.4 免疫细胞模式识别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通路
    1.5 大粒车前子多糖的研究现状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性
第2章 基团修饰大粒车前子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2.1 引言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2.4 相关溶液的制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体外树突状细胞模型的建立
        2.3.2 大粒车前子精制多糖的制备
        2.3.3 大粒车前子多糖羧甲基化修饰反应
        2.3.4 大粒车前子多糖乙酰化修饰反应
        2.3.5 大粒车前子多糖硫酸化修饰反应
        2.3.6 基团修饰大粒车前子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2.4 实验结果
        2.4.1 大粒车前子多糖羧甲基化修饰反应条件的研究
        2.4.2 大粒车前子多糖乙酰化修饰反应条件的研究
        2.4.3 羧甲基化大粒车前子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2.4.4 乙酰化化大粒车前子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2.4.5 硫酸化大粒车前子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2.5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化学降解获得的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的免疫调节活性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主要仪器
        3.2.2 主要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部分酸水解法制备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
        3.3.2 高碘酸氧化法制备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
        3.3.3 实验分组
        3.3.4 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对树突状细胞表达表面分子的影响
        3.3.5 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对树突状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3.3.6 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对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12p70的影响
        3.3.7 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对树突状细胞合成趋化因子受体mRNA的影响
        3.3.8 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对树突状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4 实验结果
        3.4.1 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对树突状细胞表达MHCII表面分子的影响
        3.4.2 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对树突状细胞表达CD86表面分子的影响
        3.4.3 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对树突状细胞表达CD80表面分子的影响
        3.4.4 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对树突状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3.4.5 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对树突状细胞分泌IL-12p70细胞因子的影响
        3.4.6 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对树突状细胞合成趋化因子受体mRNA的影响
        3.4.7 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对树突状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5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酶解大粒车前子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主要仪器
        4.2.2 主要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葡萄糖淀粉酶酶解大粒车前子多糖的制备
        4.3.2 果胶酶酶解大粒车前子多糖的制备
        4.3.3 实验分组
        4.3.4 酶解大粒车前子多糖对树突状细胞表达表面分子的影响
        4.3.5 酶解大粒车前子多糖对树突状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4.3.6 酶解大粒车前子多糖对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12p70的影响
        4.3.7 酶解大粒车前子多糖对树突状细胞合成趋化因子受体mRNA的影响
        4.3.8 酶解大粒车前子多糖对树突状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4.4 实验结果
        4.4.1 葡萄糖淀粉酶酶解大粒车前子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4.4.2 果胶酶酶解大粒车前子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4.5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大粒车前子多糖糖醛酸还原产物的免疫调节活性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主要仪器
        5.2.2 主要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大粒车前子多糖糖醛酸还原产物的制备
        5.3.2 实验分组
        5.3.3 大粒车前子多糖糖醛酸还原产物对树突状细胞表达表面分子的影响
        5.3.4 大粒车前子多糖糖醛酸还原产物对树突状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5.3.5 大粒车前子多糖糖醛酸还原产物对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12p70的影响
        5.3.6 大粒车前子多糖糖醛酸还原产物对树突状细胞合成趋化因子受体m RNA 的影响
        5.3.7 大粒车前子多糖糖醛酸还原产物对树突状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5.4 实验结果
        5.4.1 大粒车前子多糖糖醛酸还原产物对树突状细胞表达MHCII表面分子的影响
        5.4.2 大粒车前子多糖糖醛酸还原产物对树突状细胞表达CD86表面分子的影响
        5.4.3 大粒车前子多糖糖醛酸还原产物对树突状细胞表达CD80表面分子的影响
        5.4.4 大粒车前子多糖糖醛酸还原产物对树突状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5.4.5 大粒车前子多糖糖醛酸还原产物对树突状细胞分泌IL-12p70细胞因子的影响
        5.4.6 大粒车前子多糖糖醛酸还原产物对树突状细胞合成趋化因子受体m RNA 的影响
        5.4.7 大粒车前子多糖糖醛酸还原产物对树突状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5.5 讨论与小结
第6章 多种修饰法对大粒车前子多糖免疫调节活性改善功效的比较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2.1 实验分组
        6.2.2 大粒车前子多糖结构修饰物对树突状细胞表达表面分子的影响
        6.2.3 大粒车前子多糖结构修饰物对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12p70的影响
        6.2.4 大粒车前子多糖结构修饰物对树突状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6.3 实验结果
        6.3.1 大粒车前子多糖结构修饰物对树突状细胞表达MHCII表面分子的影响
        6.3.2 大粒车前子多糖结构修饰物对树突状细胞表达CD86表面分子的影响
        6.3.3 大粒车前子多糖结构修饰物对树突状细胞分泌IL-12p70细胞因子的影响
        6.3.4 大粒车前子多糖结构修饰物对树突状细胞刺激 T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6.4 讨论与小结
第7章 大粒车前子多糖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7.2.1 实验仪器
        7.2.2 实验试剂
        7.2.3 相关溶液的制备
    7.3 实验方法
        7.3.1 大粒车前子多糖的纯化
        7.3.2 实验分组
        7.3.3 TLR4受体、MAPK及NF-κB信号通路阻断树突状细胞模型的建立
        7.3.4 WesternBlot法检测树突状细胞MAPK、NF-κB通路磷酸化水平
        7.3.5 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水平
        7.3.6 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吞噬能力
        7.3.7 ELISA法检测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分泌水平
        7.3.8 MTT法检测树突状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7.4 实验结果
        7.4.1 大粒车前子多糖对树突状细胞MAPK及NF-κB通路激活的影响
        7.4.2 TLR-4、MAPK、NF-κB通路阻断对树突状细胞表达MHCII表面分子的影响
        7.4.3 TLR-4、MAPK、NF-κB通路阻断对树突状细胞表达CD86表面分子的影响
        7.4.4 TLR-4、MAPK与NF-κB通路阻断对树突状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7.4.5 TLR-4、MAPK、NF-κB通路阻断对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7.4.6 TLR-4、MAPK、NF-κB通路阻断对树突状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7.5 讨论与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研究主要结论
    8.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10)发酵黄芪多糖的制备及其对小鼠骨髓源CD103+DC成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黄芪发酵的研究概述
        1.1.1 发酵黄芪的菌种
        1.1.2 发酵黄芪中有效成分变化分析
        1.1.3 发酵黄芪的药理作用
    1.2 树突状细胞
        1.2.1 树突状细胞的来源与分类
        1.2.2 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与培养
        1.2.3 黄芪多糖对树突状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发酵黄芪多糖的制备
    2.1 实验材料
        2.1.1 发酵黄芪
        2.1.2 主要是试剂及仪器
        2.1.3 实验材料的准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发酵黄芪多糖和黄芪多糖的的提取与纯化
        2.2.2 FAPS和APS的含量测定
        2.2.3 FAPS和APS的纯化
        2.2.4 内毒素含量的测定
    2.3 结果
        2.3.1 多糖纯度检测结果
        2.3.2 多糖得率检测结果
        2.3.3 内毒素含量的测定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小鼠骨髓源CD103~+DC分离培养及LPS对其形态与功能特征影响研究
    3.1 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3.2 方法
        3.2.1 完全培养基配制
        3.2.2 小鼠骨髓源细胞的培养
        3.2.3 CD103~+DC的鉴定
        3.2.4 CD103~+DC细胞功能鉴定
        3.2.5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骨髓源树突状细胞形态变化
        3.3.2 CD103~+DC表面特征分子CD103表达情况
        3.3.3 CD103~+DC吞噬能力与抗原提呈相关分子表达的评价
        3.3.4 CD103~+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发酵黄芪多糖对小鼠骨髓源CD103~+DC成熟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1 中药材
        4.1.2 实验动物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 方法步骤
        4.2.1 小鼠骨髓源CD103~+DC的体外分离与培养
        4.2.2 倒置显微镜观察FAPS对小鼠骨髓源CD103~+DC形态的影响
        4.2.3 扫描电镜观察FAPS对小鼠骨髓源CD103~+DC形态的影响
        4.2.4 ELISA检测CD103~+DC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
        4.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D103~+DC相关细胞因子的mRNA
        4.2.6 流式细胞术检测FAPS对CD103~+DC表面分子影响
        4.2.7 MTT法检测FAPS促进T细胞增值作用
        4.2.8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
        4.3.1 不同药物作用后CD103~+DC的形态变化
        4.3.2 不同药物对CD103~+DC分泌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
        4.3.3 RT-qPCR检测FAPS对CD103~+DC相关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4.3.4 CD103~+DC表型
        4.3.5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FAPS诱导CD103~+DC成熟相关信号通路的分析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动物
        5.1.2 实验药物
        5.1.3 主要试剂
        5.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5.1.5 主要试剂的配置
    5.2 试验方法
        5.2.1 小鼠骨髓源CD103~+DC的体外培养
        5.2.2 FAPS等刺激CD103~+DC成熟
        5.2.3 相关信号通路的mRNA检测
        5.2.4 相关信号通路的蛋白检测
    5.3 结果
        5.3.1 信号相关通路的mRNA变化
        5.3.2 WB实验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Regulation on Maturation and Function of Cultured Murine Dendritic Cells in vitro by 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论文参考文献)

  • [1]杜仲叶多糖偶联OVA脂质立方液晶对小鼠免疫活性探究[D]. 杨杰. 西南大学, 2021
  • [2]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D]. 刘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重组灵芝免疫调节蛋白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D]. 林成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肺瘤平膏及其有效组分通过调控脂质代谢逆转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D]. 张曦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中亚苦蒿大孔树脂70%乙醇洗脱组分抗炎成分分离及作用机制研究[D]. 陈秋艳. 新疆大学, 2020(07)
  • [6]东方栓孔菌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解析与生物活性研究[D]. 郑义.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7]基于免疫亲和色谱的中药多糖活性筛选与构效关系研究[D]. 王启龙. 江苏大学, 2019
  • [8]灵芝多糖的纳米化及对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研究[D]. 张书磊.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基于树突状细胞模型探讨大粒车前子多糖免疫调节活性的构效关系及其作用机制[D]. 江乐明. 南昌大学, 2018(12)
  • [10]发酵黄芪多糖的制备及其对小鼠骨髓源CD103+DC成熟的影响[D]. 侯艳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标签:;  ;  ;  ;  ;  

灵芝多糖对体外培养的鼠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功能的调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