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おう”和“おお”?

如何区分“おう”和“おお”?

一、如何区分“おう”与“おお”?(论文文献综述)

汪南雁,金荣,中野辽子[1](2021)在《浅析高级日语学习者的长短音问题》文中认为在学习日语的长音和短音时,如何把握音的长短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突出的难点。那对于高级日语学习者来说,长音和短音的学习现状又如何呢?当学习者的意识发生变化时,发音将随之发生变化吗?本文围绕以上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其结果可作为如何改善日语学习者发音问题的参考。

李雅策[2](2021)在《《关西出发,遇见最美的风景》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次翻译实践报告基于对日本旅游杂志《関西から行く!奇迹の絶景に出会う旅(关西出发,遇见最美的风景)》的翻译实践。该杂志介绍了日本关西、中国地区、四国及中部地区的精华景点,既满足了游客对大众景点的向往,也满足了对小众景点的好奇,读者范围广泛,实用价值较高。该文本兼具呼唤型文本、信息型文本与表达型文本的特征,且主要为呼唤型文本,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将景点信息准确传达给读者,另一方面要注意表达方式,努力唤起读者消费欲望。翻译过程中需结合文本所要达到的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因此笔者在费米尔的目的论和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将归化与异化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及翻译技巧。本实践报告对翻译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标题的翻译以及语篇衔接等三大类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上,为了达到让目的语读者体会异国文化之美的目的,采取异化处理,保留文化差异,采用移植加文内注、移植加文外注的方法;在标题的翻译上,考虑到标题的呼唤功能,进行归化处理,采用变译、增译、减译的技巧,灵活运用修辞及标点符号,使译文符合中国读者阅读习惯及审美情趣;在语篇衔接处理上,认真思考原文逻辑关系,合理利用符合汉语的语篇衔接手段以使译文更有条理、逻辑更加分明,从而再现其美学神韵,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通过本次翻译实践及实践报告使笔者对旅游文本的翻译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明白了不同的翻译问题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希望能为同类文本翻译提供些许借鉴。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甄婉莹[4](2020)在《《战后新日本》第一章日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报告为日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所译文本《战后新日本》是出版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综合日本史书籍。该书的作者和歌森太郎是日本着名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该书主要内容包括二战结束后三十年间日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建以及日本复兴、发展的过程。还有当时国内外的世界动态的变化。通过翻译本书,可使更多的国内读者了解当时日本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其中各项改革与各项政策等对日本的重要意义。笔者选取了《战后新日本》的第一章“占领された日本”为翻译文本,这一章主要概述了二战刚刚结束后日本的现状,盟军进驻日本的情况以及战后民主主义的发展包括五大改革、土地改革、宪法的制定、教育的改革等内容。由于中日两国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有所不同,所以笔者在进行日译汉的翻译时,会慎重琢磨与推敲,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翻译手段。该实践报告主要包括4个部分。一、翻译任务的叙述。对作品与作者的介绍。二、实践过程的论述。对译前准备工作的介绍。三、具体例子的分析。包括词汇与长难句的分析。四、对该翻译实践报告的总结。本文拟采取直译与意译、合译与拆分、增译与减译、倒译以及变译等不同翻译技巧为基础,结合实例,分析本次翻译实践中的各种难解词语与长难句的问题,最后初步总结本次在翻译该文本时的翻译心得体会和遇到的难点,期望能为相关类型的翻译实践提供绵薄之力。

苏晓倩[5](2020)在《语境理论视角下的《日本精神》(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次翻译实践报告节选于日本文化着名评论家万瑟劳斯·德·莫赖斯着、花野富蔵译的《日本精神》中的前五章。该着作以作者在日本三十多年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从语言、宗教、历史、家族生活、种族生活、国家生活、爱、死、艺术与文学等几个方面来讲述日本国民的内在精神,指出日本精神文化最大的特征是没个人性。前五章首先以总括的形式来阐述作者所认为的日本精神,接着分别从语言、宗教、历史、家庭生活等四个方面描述日本国民没个性的精神特征。本着作是欧美人研究日本精神的先驱之作。其目的是向西方读者传达日本精神,使西方民众更了解日本。然而,这也为中国读者了解日本提供一个新的参考,有利于我们重新思考日本国民的内在精神,重新认识日本文化、日本国民的思维及行为方式,更加全面的了解日本这个民族。希望通过本次翻译实践活动,为国内读者介绍日本精神文化没个性的观点,给国内读者解读日本提供新的参考,同时提高笔者自身的翻译能力。本翻译实践报告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翻译任务介绍,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选题意义、《日本精神》节选文本的内容介绍、作者及译者介绍以及文本语言特征。前五章中的语体风格多样,有直抒胸臆、景色描写以及客观论说,文中出现大量的用来衔接上下文的指示代词、省略现象、一词多义现象,并且文化词汇也不少,这些都是笔者要着重分析的地方。第二部分为翻译理论介绍,介绍语境理论。“语境”一词最早(1923年)由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1884-1942)提出,并将语境分为“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后来由其学生现代伦敦学派创始人弗斯(Firth)继承并发展,提出语境分为来自语言内部的“语言语境”与来自语言外部的“情景语境”。英国系统功能学派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在情景语境的基础上提出“语域”这一概念,并指出“语域”由三个变量即“语场、语旨、语式”构成。第三部分为在语境理论的指导下,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三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对文本中指示代词、模糊现象、省略现象、语体风格、语义选择、文化词汇的翻译过程及翻译方法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本翻译实践的总结。通过翻译实践,笔者更深刻地理解了日本精神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同时,理解了语境理论与翻译的关系,深刻认识到语境理论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指导作用。希望在提高自身翻译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同时,继续努力深入理解日本文化和精神。

杨梓艺[6](2020)在《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的《致远方的朋友》(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翻译实践报告选取了日本女性作家伊吹有喜的长篇小说《致远方的朋友》。此书为第158届直木奖候补作品,至今未出版中文译本。小说内容共五部,译者选择了其中的第三部和第四部进行本次翻译实践。在这两个部分中,描写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愈演愈烈,女主角佐仓波津子所在的出版社顺应日本政府要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此同时,佐仓波津子本人也在经历着一系列人生变故。从作品内容和语言风格来看,《致远方的朋友》有两个特点。第一,它的故事背景主要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东京,出现了大量有关战争的词汇,也涉及到日本在战争时期制定的各项政策。第二,小说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出版、美术、音乐、文学等行业的专业词汇。综合考量后,译者决定基于文化翻译理论,运用注释、增译等翻译补偿方法进行本次翻译实践。所谓文化翻译,是指对特定的文化“含义”进行阐释,并通过语言传达给目的语读者的一种翻译。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翻译家苏珊·巴斯奈特首次提出翻译的“文化转向”,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国着名翻译理论家刘宓庆在《文化翻译论纲》中,也对文化翻译观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本报告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选题背景、选题意义,说明了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为翻译任务介绍,介绍作家伊吹有喜、《致远方的朋友》的故事内容以及这篇小说的语言特征。第三部分为翻译理论,译者梳理了苏珊·巴斯奈特和刘宓庆提出的文化翻译理论,并总结了文化翻译理论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第四部分从词汇的角度探讨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运用,包括称谓语的翻译、战争相关词汇的翻译和出版行业相关词汇的翻译。第五部分为句子翻译,从语言、文学、艺术、肢体语言、惯用语五个方面展开,对本次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六部分总结了本次翻译实践的经验与不足,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认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文化转换”。理想的翻译不仅要实现语言层面的转换,也要致力于文化间的转换。本次翻译实践选取的原文本《致远方的朋友》,是以昭和时代的日本为舞台的长篇小说。在翻译过程中,应保留作品特有的时代特征与异域风情,并尽可能地传达给译文读者。因此,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译者要对原文中出现的文化要素进行提取,理解其中所内含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信息,并通过注释等方式进行传递。

朱雯瑛[7](2020)在《毛泽东着作的日译及其在日本的传播(1949-1978)》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超越时空的界限,影响整个世界。毛泽东思想的载体——毛泽东着作自诞生之日起,便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编译局、外文局等单位以多语种对外翻译出版毛泽东着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海外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日本是翻译毛泽东着作最多的国家,其翻译活动值得重视。中日两国译者大量翻译毛泽东着作,将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介绍给日本人民。在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中,通过译本承载的毛泽东着作成功地实现传播目的,在日本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八年是“毛泽东着作出版的鼎盛时期,也是毛泽东着作广泛传播的时期”,聚焦该时期更有利于把握毛泽东着作的翻译及传播情况,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结合语言学派理论与传播学理论,对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到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期间毛泽东着作的日译及其在日本的传播进行考察。本研究首先对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八年间毛泽东着作的日译本进行整理、汇总、量化,联系社会历史语境,析出其特点。然后,结合《毛泽东选集》日译活动的实际,对赞助人进行考察,认为中日双方翻译活动中存在一个相互结合的由中方主导的赞助人系统。赞助人系统通过政策(计划)从翻译出版计划、翻译选材、翻译标准、译者选定、受众设定等方面规范翻译活动,通过对翻译过程的设定规范译中行为,通过对海外翻译的“赞助”,影响赞助人系统内的海外翻译。赞助人与意识形态之间形成合力,共同影响翻译传播活动,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还对参与毛泽东着作日译活动的中日两国译者群体进行了系统的考察,让一直处于“隐身”状态的中方译者“显身”,认为译者的“显身”与“隐身”与政治、社会背景等相关,亦与译者的多重身份相关。同时,从主体间性的角度,探讨译者主体性,通过分析翻译活动中主体间的关系,明晰毛泽东着作日译译者在翻译活动作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进而从宏观研究移至微观研究,通过多译本对比,对集体翻译的典范《毛泽东选集》的译本生成进行历时性梳理,明确文本外因素对各译本制作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不同译本翻译策略及其流变,以及补偿性翻译手段在译本中的作用。并对单篇着作及复译的代表《矛盾论》进行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历时与共时的考察,关注复译竞争机制对译本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毛泽东着作中的典故翻译策略。最后,结合传播学理论,考察毛泽东着作日译在日本的传播及接受,认为译本传播的成功,受到原文魅力、译本质量、“赞助人”系统的积极作用、受众的积极参与行为、多元传播者带来的多元传播渠道等的影响。本研究运用第一手资料,结合实地考察,首次客观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间毛泽东着作日译活动的全貌以及译本在日本的传播情况,并从文本内外两个角度对日译活动及译本进行全面考察,析出毛泽东着作日译与在日传播的特点。毛泽东着作的大量日译及其在日本有效且广泛的传播是在复杂社会历史背景中完成的,本研究对其特点与经验进行了总结,期待能为中央文献的翻译与传播、中国理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予以启示,对后续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着作翻译研究、中央文献翻译史研究予以参考,能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服务于国家的对外传播战略。

余澄澄[8](2020)在《《了不起的身边物质》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篇报告以《了不起的身边物质》的汉译为例,探讨交际翻译理论在儿童科普书籍的翻译中的应用。本次翻译实践所选的译本是笔者独立翻译的儿童科普书籍《了不起的身边物质》,该书已于2020年4月出版。松下幸之助创建的PHP研究所专为儿童编着了一套快乐学习系列百科知识丛书,该丛书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引进并主持编译出版。笔者负责翻译的《了不起的身边物质》便是这套丛书中的一册,该书主要介绍了常见物质的构成、特征、用途、制造方法、辨别方法和回收利用等知识,语言简单,知识面广,适合少年儿童课外阅读。儿童科普书籍主要以广大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须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向读者传达科学技术知识。好的儿童科普书籍不仅能传输知识,更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然而目前国内儿童科普书籍翻译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尚有不足,研究成果也较少。科普翻译的相关论着,仅有郭建中的《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2004)一书。儿童的认知阅读能力与思维方式都与成年人有着质的区别,对儿童科普书籍进行翻译时需要特别重视儿童这一特殊的读者群体。因此本篇报告以彼得·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探讨儿童科普书籍翻译的策略和具体方法。该理论重视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感受,其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本报告主要以《了不起的身边物质》的翻译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交际翻译理论在此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总结基于交际翻译理论对儿童科普书籍进行翻译的有效方法和其翻译过程,希望本文的尝试能给儿童科普书籍翻译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篇报告共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介绍了《了不起的身边物质》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作品特征,第二章介绍了交际翻译理论的概要,并分析了该理论在这次翻译实践中的适用性。该章首先分析了儿童科普书籍的目标读者的特殊性,再活用彼得·纽马克的文本分类理论进行了分析。第三章通过具体译例分析了如何运用交际翻译理论对《了不起的身边物质》进行翻译,该章详细分析了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如何活用增译、减译、重组、同化等翻译技巧对儿童科普书籍进行翻译。本篇报告最终得出的结论有:一、交际翻译理论在儿童科普书籍的翻译中具有较强指导作用;二、在儿童科普书籍的翻译中,有必要活用增译、减译、重组、同化等翻译技巧进行翻译;三、儿童科普书籍的目标读者较为特殊,对于儿童科普书籍的翻译应更倾向于同化翻译。

陈琳[9](2020)在《《生活中的经济学》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经济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即使是很小的购物行为,也蕴藏着很深的经济学原理。本次翻译实践的文本是池上彰先生所着的《生活中的经济学》(『経済のことよくわからないまま社会人になった人々へ』)一书的前四章。作者从各个经济行为入手,用简洁诙谐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生活中人们关注的各种经济学问题。作者给我们提供了用多角度看待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处理经济问题时更理性、更高效。在翻译实践中发现,该文本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语言生动幽默,平实易懂。第二、专业术语多。第三、惯用语、谚语等文化负载词多。第四、句式杂糅,修辞成分多,上下文逻辑连接性不强。为此,译者在翻译专业术语时,要严格区分各专业术语的概念定义、语义内涵,明确在不同语言环境的具体指称。考虑译入语语言的规约性,和译词接受度,保证译词的准确传达。通过三维转换,使译文更贴近于译入语的生态环境,使译文读者达到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阅读体验。对日语长句的翻译,采用逻辑拆分和逻辑重组的翻译方法,可以使译文衔接更自然、流畅,句子层次和逻辑关系明晰。希望本次翻译实践报告可以为经济类文本翻译提供些许经验。

于婉懿[10](2020)在《《教师职业发展的助推器—课堂话术小百科》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无论在哪个国家,教育事业都是发展的重中之重,教师这个群体是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当前我国师生关系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学生为所欲为、师生之间情感关系淡化等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笔者此次选择的翻译文本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助推器——课堂话术小百科》,本书着眼于小学教育问题,作者为日本教育学家森川正树,他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研究,还参与编写过日本的国语教材。他在文本中介绍的内容包括教师的说话技巧、与学生友好相处的实用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一些教育理念。首先,翻译文本中标题数量较多,且这些标题形式多样、语气丰富。其次,文中采用了大量引用的表达方式,且句子简短,但语篇衔接上的逻辑性并不是很强。本次翻译实践选择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指导,在翻译时根据具体的语境以及语言结构特点来做调整,以便得出更好的译文。本实践报告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引言,主要介绍翻译实践的背景和翻译实践的意义与实用价值。第二章为翻译实践过程简介。第三章是文本分析和译前准备。第四章为案例分析。主要探讨了本次翻译实践中标题的翻译、引用的翻译以及语篇衔接的处理。第五章为结语,总结此次翻译实践的心得以及问题和不足。

二、如何区分“おう”与“お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区分“おう”与“おお”?(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高级日语学习者的长短音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调查概要
    1.实验目的
    2.被试者
    3.实验场所和使用器材
    4.调查语料和实验设计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汉语音韵知识的使用
    2.知觉和产出
    3.意识的变化与实际发音
四、结束语

(2)《关西出发,遇见最美的风景》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1章 引言
    1.1 翻译实践的背景
    1.2 翻译实践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翻译实践简介
    2.1 翻译实践内容介绍
    2.2 翻译实践过程
第3章 文本分析及译前准备
    3.1 文本类型
    3.2 文本特点
    3.3 译前准备
        3.3.1 翻译理论
        3.3.2 翻译工具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4.1.1 文化信息丰富的词
        4.1.2 文化信息简单的词
    4.2 标题的翻译
        4.2.1 巧用标点符号
        4.2.2 巧用修辞
    4.3 语篇衔接的处理
        4.3.1 省略
        4.3.2 照应
        4.3.3 连接
第5章 结语
    5.1 翻译问题总结
    5.2 收获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附录2 术语表
附录3 导师核准意见书
致谢

(4)《战后新日本》第一章日译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摘要
はじめに
一 翻訳任务の绍介について
    1.1 选题背景
    1.2 作品と作者绍介
    1.3 选题の意义
二 実践の过程
    2.1 翻訳まえの准备
    2.2 実际の翻訳过程
    2.3 翻訳中に现れた问题
三 具体例の分析
    3.1 语汇の翻訳
        3.1.1 固有名词
        3.1.2 多义语
        3.1.3 副词
    3.2 长い文の翻訳
        3.2.1 分訳と合訳
        3.2.2 増訳と减訳
        3.2.3 逆訳
        3.2.4 変訳
おわりに
参考文献
谢辞
付録1 原文
付録2 訳文

(5)语境理论视角下的《日本精神》(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要旨
第一章 翻訳任务について
    1.1 テーマ选定の背景
    1.2 テーマ选定の意义
    1.3 原着について
        1.3.1 原着の内容について
        1.3.2 原着の着者、訳者について
        1.3.3 起点テキストの特徴について
第二章 翻訳理论
    2.1 「コンテクスト理论」とは
    2.2 翻訳におけるコンテクストの役割
第三章 翻訳实例の分析
    3.1 言语のコンテクストと翻訳
        3.1.1 言语のコンテクストの解釈机能と翻訳
        3.1.2 言语のコンテクストの补完机能と翻訳
    3.2 状况のコンテクストと翻訳
        3.2.1 状况のコンテクストと訳文のスタイル
        3.2.2 状况のコンテクストと语汇の选択
    3.3 文化のコンテクストと翻訳
        3.3.1 文化のコンテクストと典故の翻訳
        3.3.2 宗教文化のコンテクストと翻訳
        3.3.3 歴史文化のコンテクストと翻訳
第四章 まとめ
参考文献
附録Ⅰ:原文
附録Ⅱ:訳文
谢辞

(6)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的《致远方的朋友》(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要旨
はじめに
一、翻訳任务の绍介
    1.1 作者の绍介
    1.2 作品の绍介
        1.2.1 作品の内容
        1.2.2 作品の特徴
二、翻訳理论
    2.1 文化翻訳论
        2.1.1 スーザン?バスネットの文化翻訳论
        2.1.2 刘宓庆の文化翻訳论
    2.2 起点テキストに対する指导
三、语汇の翻訳
    3.1 人称代名词の翻訳
    3.2 戦争関连语汇の翻訳
    3.3 出版业界関连语汇の翻訳
四、文の翻訳
    4.1 言语に関する文化情报の伝达
    4.2 文学に関する文化情报の伝达
    4.3 芸术に関する文化情报の伝达
    4.4 ジェスチャーに関する文化情报の伝达
    4.5 惯用表现に関する文化情报の伝达
おわりに
参考文献
谢辞
附録Ⅰ:原文
附録Ⅱ:訳文

(7)毛泽东着作的日译及其在日本的传播(1949-1978)(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起
    1.2 文献综述
        1.2.1 毛泽东着作翻译研究
        1.2.2 毛泽东着作译本传播研究
    1.3 理论框架
        1.3.1 描述翻译研究理论
        1.3.2 操纵学派理论
        1.3.3 语言学派理论
        1.3.4 传播学理论
    1.4 研究内容、方法、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毛泽东着作日译概貌
    2.1 中国译毛泽东着作
        2.1.1 翻译出版趋势
        2.1.2 翻译活动特点
    2.2 日本译毛泽东着作
        2.2.1 翻译出版趋势
        2.2.2 翻译活动特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毛泽东着作日译的“赞助人”
    3.1 赞助人的构成
        3.1.1 赞助人的个体
        3.1.2 赞助人系统
    3.2 赞助人的行为
        3.2.1 翻译活动的规范
        3.2.2 翻译过程的设定
        3.2.3 对海外翻译的赞助
    3.3 赞助人的作用
        3.3.1 赞助人与意识形态
        3.3.2 赞助人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毛泽东着作日译的译者主体
    4.1 翻译者群像
        4.1.1 译者的“显身”与“隐身”
        4.1.2 译者的多重身份
    4.2 主体间性
        4.2.1 译者与原文作者
        4.2.2 译者与读者
        4.2.3 译者与译者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毛泽东着作日译的译本研究
    5.1 集体翻译的典范——《毛泽东选集》
        5.1.1 《毛泽东选集》的版本问题
        5.1.2 《毛泽东选集》的翻译策略
        5.1.3 《毛泽东选集》的译注问题
    5.2 复译的代表——《矛盾论》
        5.2.1 《矛盾论》的翻译之争
        5.2.2 《矛盾论》中典故翻译的历时与共时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毛泽东着作日译本在日本的传播
    6.1 毛泽东着作日译本的传播
        6.1.1 译本发行
        6.1.2 学习讲座
    6.2 毛泽东着作日译本的接受
        6.2.1 毛泽东思想研究
        6.2.2 毛泽东思想研究结社
        6.2.3 毛泽东着作传播中的“知”与“传”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回顾总结
        7.1.1 毛泽东着作日译的译本研究(1949-1978)
        7.1.2 文本内外因素对翻译传播的影响
        7.1.3 毛泽东着作日译与传播的影响
    7.2 研究贡献及不足之处
        7.2.1 本研究的贡献
        7.2.2 本研究的不足
    7.3 思考及展望
        7.3.1 对本研究的思考
        7.3.2 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日本语要约
附录 Ⅰ 毛泽东着作日译本总汇(1949-1978)
附录 Ⅱ 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致日本毛泽东选集刊行会书简
附录 Ⅲ 毛泽东着作日译主要译者简介
附录 Ⅳ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译注表
附录 Ⅴ 《北京周报》中的《毛泽东选集》广告
附录 Ⅵ 《读卖新闻》刊登的三一书房旧译版《毛泽东选集》的广告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8)《了不起的身边物质》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中文摘要
摘要
ABSTRACT
はじめに
一、起点テキストについて
    1.1 起点テキストの内容
    1.2 起点テキストのジャンル:科学読み物
二、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重视の翻訳理论について
    2.1 ニューマークのテキスト机能分类説
    2.2 意味重视の翻訳と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重视の翻訳
    2.3 『身近な物质の秘密』の中国语訳への适用性
三、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重视の翻訳理论の実例応用
    3.1 増补
    3.2 削除
    3.3 再编成
    3.4 同化
おわりに
参考文献
付録:原文と訳文

(9)《生活中的经济学》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第2章 翻译实践简介
    2.1 翻译实践内容简介
    2.2 翻译实践流程
第3章 文本分析与译前准备
    3.1 文本分析
        3.1.1 文本类型及特点
        3.1.2 翻译理论选择
    3.2 译前准备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专业术语的翻译
    4.2 口语体的三维转换
        4.2.1 语言维转换
        4.2.2 文化维转换
        4.2.3 交际维转换
    4.3 长句的逻辑翻译
        4.3.1 逻辑的拆译
        4.3.2 逻辑的重组
第5章 结语
    5.1 经验与总结
    5.2 问题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附录2 术语表
致谢

(10)《教师职业发展的助推器—课堂话术小百科》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1章 引言
    1.1 翻译实践的背景
    1.2 选题意义及实用价值
第2章 翻译实践简介
    2.1 翻译实践内容
    2.2 翻译进度安排
第3章 文本分析和译前准备
    3.1 文本类型与文本语言特点分析
    3.2 翻译理论选择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标题的翻译
        4.1.1 省略式标题的翻译
        4.1.2 含有标点符号的标题的翻译
    4.2 引用的翻译
        4.2.1 话语引用的翻译
        4.2.2 强调引用的翻译
        4.2.3 心理活动引用的翻译
    4.3 语篇衔接的处理
        4.3.1 语义衔接
        4.3.2 逻辑衔接
第5章 结语
    5.1 翻译实践心得
    5.2 问题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附录2 术语表
附录3 致谢

四、如何区分“おう”与“おお”?(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高级日语学习者的长短音问题[J]. 汪南雁,金荣,中野辽子.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1(11)
  • [2]《关西出发,遇见最美的风景》翻译实践报告[D]. 李雅策.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战后新日本》第一章日译汉翻译实践报告[D]. 甄婉莹.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5]语境理论视角下的《日本精神》(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苏晓倩.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的《致远方的朋友》(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杨梓艺.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毛泽东着作的日译及其在日本的传播(1949-1978)[D]. 朱雯瑛.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0(08)
  • [8]《了不起的身边物质》翻译实践报告[D]. 余澄澄. 南京大学, 2020(04)
  • [9]《生活中的经济学》翻译实践报告[D]. 陈琳.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10]《教师职业发展的助推器—课堂话术小百科》翻译实践报告[D]. 于婉懿.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如何区分“おう”和“お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