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桡动脉入路冠心病诊治进展

经桡动脉入路冠心病诊治进展

一、经桡动脉途径介入诊断与治疗冠心病的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唐慧峰[1](2021)在《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PCI患者术后并发症和心境状态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对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进行研究,探讨实施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即实施情绪放松疗法联合功能锻炼,对患者心境状态、穿刺点出血、术后术侧肢体疼痛、肿胀等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护理及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实验性研究。选自2019年12月~2020年10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拟行PCI手术的患者,最终纳入满足标准的患者246例,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对照组123例、试验组123例。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围手术期干预措施:术前1天开始实施情绪放松疗法,每1h完成1次,共6次;术中完成1次情绪放松疗法;术后实施情绪放松疗法联合功能锻炼,每1h完成1次,至术后8h解除止血器结束,共完成8次。别于术前1天实施干预前、术后8h干预结束后记录两组患者简明心境状态量表得分;术后2h、4h、6h、8h记录两组患者穿刺点出血情况、术侧肢体疼痛得分情况、疼痛程度、术侧手指肿胀情况、肿胀程度。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分析,最终结果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最终完成228例干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职业、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吸烟史、饮酒史、医保类型、合并的慢性病等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数量、手指周径之和、术中手术时长、肝素使用剂量、术后止血器初始压力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h、4h、6h、8h穿刺点出血情况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h、4h、6h、8h术侧肢体疼痛情况、疼痛程度、术侧手指肿胀情况、肿胀程度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疼痛情况、疼痛程度、肿胀情况、肿胀程度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干预前简明心境状态量表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愤怒-敌意、疲乏-惰性、有力-好动3个维度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紧张-焦虑、抑郁-沮丧、困惑-迷茫3个维度评分及总分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围手术期干预措施不会导致术后穿刺点出血或血压波动;可缓解术后术侧肢体疼痛、肿胀情况,降低疼痛和肿胀程度;改善心境状态,促进情绪稳定;利于术后康复。

李亚洲,刘园[2](2021)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住院治疗的11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从2018年5月—2019年5月时间段选取,根据患者住院号,采用抽签方式对患者实施分组,分为对照组(n=52)与观察组(n=58),前者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后者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心功能指标、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穿刺时间长于对照组,但卧床时间及住院预后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心功能指标的观察中,观察组LVEF指标高于对照组,LVSD及LVDD小于对照组,心功能指标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感染、血肿及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72%,显着低于对照组17.31%的并发症发生率(P <0.05);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94.83%(55/58),与对照组96.15%手术成功率(50/52)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与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式手术成功率相当,但前者能缩短卧床时间及住院预后时间,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使疾病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且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得以降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陈丽丽[3](2021)在《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构建科学可行的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并对其信效度进行分析和确定界值,为临床医护人员准确识别和判断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提供评估工具。研究方法:1.量表条目池初步构建并进行专家函询:通过文献查阅分析、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和小组讨论,构建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危险因素量表条目池。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17名心血管内科领域的临床医疗、临床护理等方面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函询,对量表的条目进行增删及修改,形成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2.量表信效度检验:应用初步形成的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对南昌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中符合纳排标准的304名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患者进行调查,进一步筛选量表条目,确定量表各条目权重和诊断阈值,确定量表危险程度分级,并对量表信效度进行检验,最终形成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研究结果:1.量表条目池初步构建和专家函询结果:(1)量表条目池初步构建结果:通过文献回顾明确其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收缩压、遵医依从性、手压止血、性别、择期PCI、术前12h内应用肝素、术中肝素使用量较大、术中及术后使用替罗非班、凝血酶原功能异常、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结果得出手术时长、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高密度脂蛋白、收缩压、文化程度、BMI、初始压力等因素与穿刺部位出血有关;经过课题小组讨论,初步形成由2个维度18个条目组成的量表条目池。(2)专家函询结果:两轮专家函询中,专家积极性均为100%,提出修改意见专家所占比例分别为58.82%和23.53%;函询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735、0.8995;协调系数(Kendall’s W)为0.368~0.523,经?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轮专家函询删除5个条目(“遵医依从性”、“贫血史”、“文化程度”),新增1个条目(“家属陪护”),修改后保留4个条目(年龄“≥60岁”和“≥75岁”合并为“≥75岁”;“初始压力≤10N”调整为“初始压力≤5N”、收缩压分级“≤139mm Hg、140~159mm Hg、≥160mm Hg”调整为“<159mm Hg、≥160mm Hg”和“手术时长<60min”和“手术时长60~120min”合并为“手术时长<120min”),初步形成经桡动脉路径PCI术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包括2个维度,16个条目。2.量表信效度检验结果: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包括2个维度和14个条目。内部一致性克朗巴赫α系数为0.712,评定者间信度系数为0.921,量表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4(0.602~0.823),诊断阈值为25分,其对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是81.5%、56.0%。研究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分为患者因素、治疗因素2个维度,共含14个条目,诊断界值为25分,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和预测能力。

王贝贝[4](2021)在《依据动态血压调整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在减少TRA-PCI术后患者相关并发症的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依据动态血压调整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及最佳解压方案,以减少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南昌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行经桡动脉路径PCI术的11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55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方案采用科室制定的压迫器解压方案。即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依据经验进行加压止血,术后2h将患者桡动脉压迫器放松一圈(螺旋式压迫器一圈产生的压力为62mm Hg,1mm Hg=0.133k Pa),术后4h将患者桡动脉压迫器再放松一圈,术后6h完全放松压迫器,术后24h完全去除桡动脉压迫器,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是否发生出血、肿胀等并发症,并记录解压时间、解压压力值、并发症及其程度。试验组方案采用依据动态血压进行桡动脉压迫器解压方案。即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介入室护士立即测量患者动脉血压,介入医生根据患者收缩压值将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调至为高于患者收缩压30mm Hg,记录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及压迫时间并将患者送回病房。若患者术后术侧肢体即刻发生出血或肿胀,则按照剔除标准进行处理。术后2h调取床旁心电监护仪开始使用至观察时间点期间患者血压,取其平均值,同时进行桡动脉解压前1min即测血压1次,比较两者舒张压情况,取高值作为本次压迫强度值;术后4h调取床旁心电监护仪第一次减压后至观察时间点期间血压,计算其平均舒张压,同时进行桡动脉解压前1min即测血压1次,比较两者舒张压情况,取高值的1/2作为本次压迫强度值;术后6h完全放松桡动脉压迫器,术后24h完全解除桡动脉压迫器。每次压迫强度调设好后床旁专人看护10-15min,观察穿刺部位出血情况。两组患者术后均每隔2h进行一次压迫强度的调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血、疼痛、肿胀等情况及其程度。结果:1.依据动态血压调整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可以有效止血并减轻术后患者术肢疼痛程度。2.依据动态血压调整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可以减少患者术后术肢肿胀发生率,有效降低患者术后肿胀程度。结论: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依据动态血压调整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调压方案较为安全,止血效果较为可靠,可以减少患者疼痛、肿胀并发症发生率。

刘玉文,钱进,王能,姚维[5](2020)在《我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入路途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危及人们生命健康安全和生活质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作为一种能够改善甚至消除冠心病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不同的PCI入路途径各有利弊,为了让患者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同时尽可能减少患者的创伤,选择合适的PCI入路途径至关重要。为此,本文回顾了PCI入路途径的发展历程,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述,以期为需行PCI的冠心病患者在选择入路途径时提供有效参考。

肖丹[6](2020)在《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并发术侧肢出血和肿胀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文中指出目的:以经桡动脉路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桡动脉压迫器解压方案的出血、肿胀发生时间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压迫器不同时间点压力值、解压值、解压间隔时间、解压频次及总压迫时长指标的观察,探讨其与出血、肿胀发生的相关性,以期得出出血、肿胀发生风险值,为临床开展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及术侧肢护理观察的重点提供依据。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江西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心血管科788例行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结合专家函询法与临床预实验,制定患者一般资料问卷调查,筛选桡动脉压迫器解压方案的观察指标,并对患者一般资料和观察指标进行结构化文本设计。记录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不同时间点压力值、解压值、解压间隔时间、解压频次及总压迫时长及出血、肿胀发生的时程特征,比较不同基线特征和解压方案下出血、肿胀发生情况的差异,探讨不同压力值、解压值、解压时间及解压间隔时间与术后穿刺部位出血及术侧肢肿胀的相关性,构建出血、肿胀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同时运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其判断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及术侧肢肿胀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样本量841例,剔除中途退出者和数据不完整者,最终确定样本量为788例。(1)212例患者在术后6h内发生穿刺部位出血,出血发生率为26.90%,其中56例在第一次解压前发生出血,156例在第一次解压后发生出血;术后1h内出血发生例数为186例(87.74%),出血发生率最高。(2)196例患者在术后6h内并发术侧肢肿胀,肿胀发生率为24.87%,其中IV级肿胀患者5例,III级肿胀患者8例,II级肿胀患者43例,Ⅰ级肿胀患者140例;术后2.5h后肿胀发生例数为144例(73.47%),肿胀发生率最高。(3)纳入的研究对象中,术后6小时内未出血者576例(未出血组),出血者212例(出血组),两组基线收缩压、术后6h内抗凝药物使用、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asso回归分析提示解压频次、首次压力值、第一次解压值及第一次解压时间与术后穿刺部位出血发生风险均显着关联,可对术后出血发生风险进行预测。所构建的模型训练集AUC为0.931,95%CI(0.930,0.934),验证集AUC为0.932,95%CI(0.922,0.946),ROC曲线下面积为0.9310.932。(4)纳入的研究对象中,术后6h内未发生肿胀者592例(未肿胀组),发生肿胀者196例(肿胀组),两组糖尿病史、手术时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asso回归分析提示第一次解压时间、第二次解压时间、首次压力值、第一次解压后压力值、第二次解压后压力值、基线收缩压与术后肿胀发生风险均显着关联,可对术后肿胀发生风险进行预测。所构建的模型训练集AUC为0.870,95%CI(0.867,0.877),验证集AUC为0.857,95%CI(0.815,0.9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570.870。结论:(1)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和肿胀发生率较高,重点观察时间段分别是术后1h内和术后2.5h后。(2)高基线收缩压、术后6h内使用抗凝药物、凝血酶原时间较长的PCI术患者发生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的风险较大;出血预警模型提示解压频次、第一次解压时间、首次压力值及第一次解压值与术后穿刺部位出血发生风险均存在相关性,可对出血发生风险进行预测,模型预测效果稳定。(3)糖尿病史与手术时间过长会增加PCI术后患者术侧肢肿胀发生风险;肿胀预警模型提示第一次减压时间、第二次减压时间、首次压力值、第一次解压后压力值、第二次解压后压力值、基线收缩压与患者术侧肢肿胀发生风险存在相关性,可对肿胀发生风险进行预测,模型预测效果稳定。

胡劼峥[7](2020)在《通畅止血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通畅止血和常规止血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在止血效果、疼痛评分、术侧手掌肿胀程度、桡动脉闭塞发生率、睡眠质量、4h内因穿刺部位不适呼叫护士频次的影响,为临床的护士实施科学的、安全的术后减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了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8月期间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中心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患者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1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减压方法,试验组给予通畅止血减压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对穿刺点止血效果、疼痛评分、术侧手掌肿胀程度、桡动脉闭塞发生率、睡眠质量、4h内因穿刺部位不适呼叫护士频次的影响。收集的数据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对止血效果的影响:对照组和试验组术后2h内新发生出血率分别为7.62%、18.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术后24h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4.29%、20.00%,即两组患者24h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术后24h内血肿的发生率分别为7.00%、4.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疼痛的影响:两组患者在术后2h、4h、8h、12h疼痛评分对照组分别为(2.93±1.02)分、(4.73±1.32)分、(3.67±0.99)分、(3.08±1.03)分,试验组分别为(2.13±1.11)分、(3.21±0.98)分、(2.46±1.02)分、(1.55±0.45)分,两组患者在术后2h、4h、8h、12h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术侧手掌肿胀的影响:对照组测得术后手掌周径2h是(25.78±0.98)cm、4h是(26.76±1.32)cm、8h是(25.56±1.02)cm、12h是(24.82±1.21)cm,试验组测得术后手掌周径2h是(22.57±1.12)cm、4h是(23.43±1.34)cm、8h是(22.76±1.47)cm、12h是(22.51±1.06)cm,两组患者在术后2h、4h、8h、12h术侧手掌周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4h手掌肿胀程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15,P<0.05)。4.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对照组术后2h血氧饱和度(94.76±1.25)%、试验组术后2h血氧饱和度(97.54±1.12)%,两组患者术后2h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桡动脉闭塞发生率的影响:术后72h对照组和试验组桡动脉闭塞发生率分别为10.47%、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对照组和试验组桡动脉闭塞发生率分别为4.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两组患者术后当晚睡眠质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65,P<0.05);7.两组患者术后4h内因穿刺部位不适呼叫护士频次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6,P<0.05)。结论: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可以达到有效止血,同时可以缓解患者术侧肢体疼痛、减轻术侧手掌肿胀、降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当晚睡眠质量、减少4h内因穿刺部位不适呼叫护士频次,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陈房超[8](2019)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采取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122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全体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血脂水平变化差异,评估并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结果 122例冠心病患者通过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后,89例患者彻底康复,32例患者病情有所好转,仅1例患者治疗无效,总有效率99.18%。同时患者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48.42±1.24)%高于治疗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1.19±0.33)mm、TC(4.15±0.49)mmol/L、TG(1.88±0.13)mmol/L、LDL-C(2.16±0.13)mmol/L均低于治疗前(P<0.05)。患者治疗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采取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效果更佳,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及血脂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杨绍波,李刚[9](2019)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手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手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7例。观察组接受经桡动脉途径手术治疗,对照组接受经股动脉途径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住院时间及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穿刺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造影剂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1); 2组心功能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手术治疗冠心病疗效显着,可减少造影剂应用量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且不会对患者心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小方[10](2019)在《重复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调查重复经同一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术后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了解重复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桡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重复经同一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的患者共116例,术前桡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均无狭窄或闭塞,排除桡动脉闭塞或ALLEN实验阳性患者,术前记录患者基线资料,术中记录肝素等抗凝药物用法用量、桡动脉鞘管外径、穿刺具体位置及次数等相关资料,术后按统一止血方式及止血时间,在术后同一时间内再次测量患者桡动脉内径,对比其术前及术后超声测量桡动脉直径、患者术中、术后干预因素的影响及患者基线资料。按术后是否发生桡动脉狭窄或闭塞分为狭窄或闭塞组及正常组,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对于计量资料采用student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向前逐步回归来分析重复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若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116例患者中,正常组患者99例,桡动脉狭窄及闭塞组患者为17例,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为14.65%,狭窄或闭塞组桡动脉穿刺点直径为2.10(1.96-2.24)mm,正常组2.30(2.10-2.40)mm,其中阳性结果为完全闭塞及不全闭塞,其中完全闭塞共有15例,不全闭塞共有2例。所有术后桡动脉闭塞或狭窄患者未出现因缺血缺氧所致手组织坏死。在单因素分析中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血脂异常、BMI、肝素用量、二次手术时间不同、肝肾功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而性别、桡动脉内径、鞘管留置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因素回归分析中,性别、年龄、鞘管留滞时间均在两组中有统计学差异,其中鞘管留滞时间P值=0.022,OR值=1.007,95%CI=1.001-1.013,性别P值=0.016,OR值=0.255,95%CI=0.084-0.775,年龄P值=0.045,OR值=1.054,95%CI=1.001-1.110。而将所有研究因素纳入多因素向前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鞘管留滞时间、性别及糖尿病病史均对术后发生桡动脉狭窄或闭塞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鞘管留滞时间P值=0.004,OR值=1.013,95%CI=1.004-1.021,性别P值=0.001,OR值=0.065,95%CI=0.013-0.312,糖尿病病史P值=0.010,OR值=7.986,95%CI=1.644-38.800。表明女性、鞘管留滞时间是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病史对桡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有一定影响。结论:鞘管留置时间过长、女性、既往糖尿病病史在桡动脉介入术中可增加术后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风险,减少鞘管留置时间、积极控制血糖避免动脉硬化发生可减少经桡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从而增加桡动脉在冠脉介入术中重复使用的可能。

二、经桡动脉途径介入诊断与治疗冠心病的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桡动脉途径介入诊断与治疗冠心病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PCI患者术后并发症和心境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2.1 国外发展现状
        2.2 国内发展现状
    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手术入路发展现状
    4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及影响
        4.1 穿刺点出血及影响
        4.2 术侧肢体疼痛及影响
        4.3 术侧肢体肿胀及影响
    5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干预现状
        5.1 术侧手部抬高干预现状
        5.2 术侧手部功能锻炼干预现状
        5.2.1 手指操干预现状
        5.2.2 握力锻炼干预现状
        5.3 中医护理干预方法干预现状
        5.3.1 中药外敷干预现状
        5.3.2 穴位按摩干预现状
    6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心理变化
    7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围手术期负性情绪及影响
        7.1 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
        7.2 负性情绪对患者的影响
    8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手术期心理干预现状
    9 文献小结
    10 本研究干预方法形成的理论依据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法
    2 临床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入选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脱落病例
        2.3 样本量计算
    3 研究方案
        3.1 对照组研究方案
        3.1.1 术前护理措施
        3.1.2 术中护理措施
        3.1.3 术后护理措施
        3.2 试验组研究方案
        3.2.1 干预措施
        3.2.1.1 情绪放松疗法
        3.2.1.2 功能锻炼
        3.2.2 干预时间
        3.2.3 干预流程
        3.2.4 注意事项
    4 评价指标
        4.1 一般资料(见附录2)
        4.2 术后穿刺点出血情况(见附录3)
        4.3 术后术侧肢体疼痛情况(见附录4)
        4.4 术后术侧手指肿胀情况(见附录5)
        4.5 心境状态变化情况(见附录6)
        4.6 安全性指标及判定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6 资料收集
        6.1 资料收集前准备
        6.2 资料收集方法
    7 质量控制
        7.1 样本分组质量控制
        7.2 手术质量控制
        7.3 干预质量控制
        7.4 评价指标测量质量控制
        7.5 数据录入质量控制
    8 伦理原则
    9 技术路线
    10 研究结果
        10.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10.2 两组患者干预前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数量对比
        10.3 两组患者术中手术时长和肝素使用剂量对比
        10.4 两组患者桡动脉止血器初始压力值对比
        10.5 两组患者术后穿刺点出血情况对比
        10.6 两组患者术后术侧肢体疼痛情况对比
        10.7 两组患者术后术侧肢体疼痛程度对比
        10.8 两组患者术后术侧手指肿胀情况对比
        10.9 两组患者术后术侧手指肿胀程度对比
        10.10 两组患者干预前简明心境状态量表评分对比
        10.11 两组患者干预后简明心境状态量表评分对比
        10.12 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患者血压的影响
        10.13 围手术期干预措施评价结果
讨论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分析
    2 实施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术后穿刺点出血的影响
    3 实施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术后术侧肢体疼痛的影响
    4 实施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术后术侧手指肿胀的影响
    5 实施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患者心境状态的影响
    6 围手术期干预过程的探讨
        6.1 围手术期干预过程安全性的探讨
        6.2 围手术期干预内容、干预方式、干预时间的探讨
    7 研究局限性
    8 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PCI术患者一般资料问卷
    附录3 术后穿刺点出血情况记录表
    附录4 术后疼痛情况记录表
    附录 5 术后手指肿胀情况记录表
    附录 6 简明心境状态量表(Brief Profile Of Mood States,BPOMS)
    附录7 指导手册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
    2.2 对比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2.4 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对比
3 讨论

(3)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第2章 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的初步构建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分析法
        2.1.2 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法
        2.1.3 成立课题小组
        2.1.4 专家函询
    2.2 结果
        2.2.1 文献分析结果
        2.2.2 病例回顾分析结果
        2.2.3 课题小组讨论结果
        2.2.4 专家函询结果
    2.3 讨论
        2.3.1 研制TRA-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的重要性
        2.3.2 构建TRA-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方法的科学性
        2.3.3 构建TRA-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指标的全面性
第3章 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资料收集方法
        3.1.3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项目分析结果
        3.2.2 相关分析结果
        3.2.3 条目筛选结果
        3.2.4 因子分析结果
        3.2.5 信效度分析结果
    3.3 讨论
        3.3.1 项目分析法有利于提高量表条目的适切性
        3.3.2 信效度分析检验量表的有效性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研究的创新性及展望
        4.2.1 创新之处
        4.2.2 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综述 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依据动态血压调整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在减少TRA-PCI术后患者相关并发症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应用研究
        1.2.2 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带来的相关并发症
        1.2.3 桡动脉压迫止血器应用研究
        1.2.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止血压迫器压力值探讨
        1.2.5 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止血和血压的相关性探讨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证据汇总及方案的构建
    2.1 依据动态血压调整压迫强度的桡动脉压迫器解压方案制订
        2.1.1 依据动态血压调整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的证据总结
        2.1.2 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的专家小组讨论
        2.1.3 依据动态血压调整压迫强度的桡动脉压迫器解压方案临床预实验
第3章 方案应用及效果评价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剔除标准
    3.5 剔除患者的处理措施
    3.6 样本量的计算
    3.7 研究步骤
        3.7.1 对照组干预方案
        3.7.2 试验组干预方案
    3.8 观察指标与研究工具
        3.8.1 术侧肢体出血情况
        3.8.2 术侧手掌肿胀及程度
        3.8.3 术肢疼痛及程度
    3.9 统计学方法
    3.10 伦理原则
    3.11 资料收集
第4章 结果
    4.1 研究对象资料分析
    4.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4.3 两组患者在出血方面的分析
    4.4 两组患者在肿胀方面的分析
    4.5 两组患者在疼痛方面的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依据动态血压调整压迫强度不会增加术后出血并发症,可以达到有效止血
    5.2 依据动态血压调整压迫强度可以有效减轻术后患者术肢疼痛程度
    5.3 依据动态血压调整压迫强度可以减少患者术后术肢肿胀发生率,有效降低患者术后肿胀程度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性
        6.2.1 内容创新
        6.2.2 方法创新
    6.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关血管并发症的护理进展
    参考文献

(5)我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入路途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PCI入路途径发展历程
2 PCI入路途径研究现状
    2.1 肱动脉途径
        2.1.1 经肱动脉途径行PCI的解剖学基础
        2.1.2 经肱动脉途径行PCI的现状
    2.2 股动脉途径
        2.2.1 经股动脉途径行PCI的解剖学基础
        2.2.2 经股动脉途径行PCI的现状
    2.3 桡动脉途径
        2.3.1 经桡动脉途径行PCI的解剖学基础
    2.4 远端桡动脉途径
        2.4.1 经远端桡动脉途径行PCI的解剖学基础
        2.4.2 经远端桡动脉途径行PCI的现状
3 小结与展望

(6)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并发术侧肢出血和肿胀风险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冠心病中的应用现状
        1.2.2 桡动脉路径成为当前PCI术首选路径
        1.2.3 桡动脉路径带来的相关并发症
        1.2.4 桡动脉压迫止血器应用研究
        1.2.5 桡动脉压迫器解压方案的研究
        1.2.6 术侧肢出血、肿胀并发症相关影响因素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假说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剔除标准
        2.1.4 抽样方法与样本量的确定
    2.2 调查场所
    2.3 调查内容
        2.3.1 一般资料
        2.3.2 临床资料
    2.4 资料收集
    2.5 出血、肿胀发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2.5.1 调查对象特征资料描述与赋值
        2.5.2 出血、肿胀发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2.6 预测效果评价
    2.7 统计分析
        2.7.1 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的统计描述
        2.7.2 潜在危险因素与出血、肿胀并发症关联分析
        2.7.3 出血、肿胀发生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2.7.4 出血、肿胀发生风险预测价值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
    2.8 质量控制
        2.8.1 课题设计阶段
        2.8.2 课题实施阶段
        2.8.3 数据处理阶段
    2.9 伦理考察
        2.9.1 遵循自愿原则
        2.9.2 遵循保密原则
        2.9.3 遵循有益无害原则
第3章 结果
    3.1 患者一般资料
    3.2 经桡动脉路径PCI术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发生情况及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3.2.1 穿刺部位出血发生情况分析
        3.2.2 穿刺部位出血发生整体时间分布特征
        3.2.3 不同解压时间点出血分布特征
        3.2.4 不同解压时间点出血对应的首次压力值和减压值及减压频次情况分析
    3.3 经桡动脉路径PCI术患者术侧肢肿胀发生情况及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3.3.1 术侧肢肿胀发生情况分析
        3.3.2 术侧肢肿胀发生整体时间分布特征
        3.3.3 不同解压时间点肿胀时间分析
        3.3.4 不同解压时间点肿胀对应的首次压力值、减压值及减压间隔时长情况分析
    3.4 潜在危险因素与出血、肿胀并发症关联分析
        3.4.1 潜在危险因素与出血并发症关联分析
        3.4.2 潜在危险因素与肿胀并发症关联分析
    3.5 出血、肿胀发生风险的预警模型
        3.5.1 出血发生风险预警模型
        3.5.2 肿胀发生风险预警模型
    3.6 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及术侧肢肿胀发生风险预测价值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并发穿刺部位出血及术侧肢肿胀发生情况
    4.2 高基线收缩压、术后6h内使用抗凝药物、长凝血酶原时间是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的潜在危险因素
    4.3 糖尿病史与手术时间过长会增加PCI术后患者术侧肢肿胀发生风险
    4.4 解压频次、第一次解压时间、首次压力值及第一次解压值与术后穿刺部位出血发生风险均存在显着相关性,可对出血发生风险进行预测
    4.5 首次压力值、第一次解压时间及解压值、第二次解压时间及解压值与术侧肢肿胀发生风险均存在显着相关性,可对肿胀发生风险进行预测
    4.6 基于Lasso回归建立的出血和肿胀发生风险预测模型预测能力良好且预测效果稳定
第5章 结论
第6章 研究的创新性与展望
    6.1 研究的创新性
        6.1.1 内容创新
        6.1.2 方法创新
    6.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1
附录2
综述
    1.1 桡动脉路径相关并发症
    1.2 桡动脉路径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
        1.2.1 出血、血肿危险因素
        1.2.2 肿胀危险因素
        1.2.3 桡动脉闭塞危险因素
    1.3 桡动脉止血装置
        1.3.1 旋压式止血器
        1.3.2 气囊型止血器
        1.3.3 两种止血器的安全性、有效性、舒适性比较
    1.4 桡动脉压迫器解压方案的研究
        1.4.1 桡动脉压迫器压力值探讨
        1.4.2 首次减压时间的研究
        1.4.3 桡动脉压迫器压迫时长研究
    1.5 小结
    参考文献

(7)通畅止血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样本量估算
        2.3 随机分组
    3 研究内容
        3.1 盲法的实施
        3.2 干预措施的制定
        3.3 预实验
        3.4 研究步骤
        3.5 研究指标
    4 研究工具
    5 质量控制
    6 伦理原则
    7 统计方法
    8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8)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2.2 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血脂水平比较
    2.3 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3 讨论

(9)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手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与住院时间比较
    2.2 术后心功能比较
3 讨论

(10)重复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研究方法
    1.1 确定研究纳入因素
    2.1 研究过程
        2.1.1 术前
        2.1.2 术中
        2.1.3 术后
        2.1.4 统计学方法
    3.1 研究条件
    4.1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1 超声结果
    2.1 临床特征结果比较
        2.1.1 临床资料
        2.1.2 桡动脉内径
        2.1.3 术中相关因素分析
    3.1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狭窄或闭塞相关危险因素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知情同意书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四、经桡动脉途径介入诊断与治疗冠心病的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PCI患者术后并发症和心境状态的影响[D]. 唐慧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效果分析[J]. 李亚洲,刘园.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13)
  • [3]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的构建[D]. 陈丽丽. 南昌大学, 2021(01)
  • [4]依据动态血压调整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强度在减少TRA-PCI术后患者相关并发症的效果研究[D]. 王贝贝. 南昌大学, 2021(01)
  • [5]我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入路途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及展望[J]. 刘玉文,钱进,王能,姚维.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0(06)
  • [6]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并发术侧肢出血和肿胀风险预测模型构建[D]. 肖丹. 南昌大学, 2020(08)
  • [7]通畅止血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胡劼峥.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8]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J]. 陈房超.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9(30)
  • [9]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手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 杨绍波,李刚.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14)
  • [10]重复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刘小方. 石河子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经桡动脉入路冠心病诊治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