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的合成纸

新兴的合成纸

一、方兴未艾的合成纸(论文文献综述)

冯家伟[1](2020)在《多感官互动体验设计研究 ——基于智能材料在产品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当今,互动体验技术愈来愈广泛的被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本文针对互动体验诸如虚拟互动体验技术不成熟造成的用户体验不适、过于依赖特定的技术或智能设备等问题,研究了以智能材料驱动多感官互动体验方式的创新性与可行性,运用了文献研究法、田野考察,实验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及跨学科研究法,研究以智能材料驱动的设计如何在空间环境中充分调动用户的感官刺激,从而达到多感官互动体验的目的。本文从五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部分,研究互动体验的社会发展背景以及实体交互结合虚拟交互的新型体验方式。第二部分聚焦多感官互动体验的发展溯源研究,以典型案例综合性的探讨多感官互动体验的设计理念和表现形式。第三部分系统的阐述了互动体验设计的概念,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体验设计在各个感官中的场景表达,总结出空间环境更有利于用户的体验和信息的传达。第四部分从智能材料实现新型交互方式的视角切入,进行智能材料交互可行性实验,通过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进行验证。第五部分是基于研究和试验成果指导的设计创新实践。本研究成果最终在青少年设计思维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应用,是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体现。以体验设计理论为指导,以更具互动性的智能材料作为媒介,研究尝试多种方法展示多感官互动体验的可能,为互动体验设计提供方法参考。

王小侨[2](2018)在《包豪斯对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影响》文中提出1919年,由格罗皮乌斯创办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在德国魏玛市成立,在经过了短短14年的发展后,这座被称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摇篮”的设计学校却遭到了纳粹主义集团强行关闭。随后,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以及第三任校长密斯·凡·德·罗等人带着包豪斯的教育理念辗转到了美国任教,并在美国的设计教育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全面引进包豪斯,各大高校纷纷推崇并践行包豪斯的“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艺术为大众服务”等核心教学理念,这表明我国的设计教学思路将向艺术与技术结合这一方向而转变。包豪斯独树一帜的教学思想、教学体制、基础课程等在我国各大设计院校都有所体现,至今都可寻其踪迹。特别是“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教学课程的引进和推广,不仅掀起了一股关于构成教学的狂潮,还打开了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国际视野,推动了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不断深化。包豪斯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先行者,不但影响了现代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还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转型提供思想基础。很大意义上,推动了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然而,包豪斯的教育理念过分强调体现功能和运用结构,使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从而导致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缺乏自身的特色,设计也一度成为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短板。另外,我国对包豪斯存在着极大的曲解和盲目的引进,比如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掀起的那场“构成热”就是对包豪斯流于形式上地模仿,这种缺乏原创性地单纯复制的行为让我国面临着源头模糊、二手引进、照搬公式化等各种问题。于是,我国对包豪斯的引进开始进行反思。包豪斯一直都是建立在改革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一个阶段,包豪斯都在不断地调整教学体制和课程设置,所以包豪斯的发展经验依然值得借鉴。就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而言,在借鉴的基础上还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树立新理想、新志愿,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创新之路。向前辈请教、向智者学习、向传统取经,用传统文化丰富设计的文化内涵,坚持技术、艺术与人文的统一。

曾碧榕,陈国荣,王荣贵,朱继红,张秀华,罗伟昂,罗宇峰,许一婷,戴李宗[3](2017)在《双向拉伸多层共挤复合薄膜的生产制备和进展》文中指出高性能薄壁化和多层复合是当前塑料包装薄膜的发展趋势。双向拉伸多层共挤复合薄膜不仅可以满足包装行业对薄膜多功能性的要求,还具有"减薄"功能,可大幅度减少同类塑料薄膜的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文中分别介绍拉伸取向和多层共挤关键技术、商业化薄膜生产设备和几种主要的薄膜产品,如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薄膜、双向拉伸聚酯(BOPET)薄膜、双向拉伸聚酰胺(BOPA)薄膜、双向拉伸聚乳酸(BOPLA)薄膜和双向拉伸聚乙烯(BOPE)薄膜,着重讨论了BOPE薄膜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耿凌艳[4](2013)在《用手“阅读”——平面设计中的触觉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印刷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平面设计行业受到了新媒介的强烈冲击。当代平面设计无论是在思维方式、设计手法,还是工艺技术、审美趣味等诸多方面均发生着显着改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文试图从心理学、传播学、艺术学等方面入手,深度剖析当代平面设计中独特的“触觉设计”现象,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还原出其理论依据并揭示其特有的实践价值。论文首先探讨了信息社会中受众审美需求的变化,分析了数字技术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及其赋予当代平面设计的新特点;其次对“触觉设计”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平面设计中的通感现象和材料与设计的关系;最后本文对“触觉设计”与印刷工艺展开了专项研究,包括印前保障、承印物、工艺手段、印后技术等内容。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尽管数字媒介方兴未艾,但传统印刷媒介仍将继续存在下去,而未来的平面设计将愈发借助视觉之外的感官——例如触觉——寻求创新的设计解决之道。

张素风[5](2010)在《芳纶纤维/浆粕界面及结构与成纸性能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高性能芳纶纸是全球公认的最佳绝缘纸和结构材料纸,我国长期依赖进口。与Nomex纸相比,国产芳纶纸在匀度、厚度均一性和强度等技术性能上还有明显差距,根本原因是缺乏相关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从理论上揭示纤维结构、性能与成纸的相关性,是突破技术瓶颈,提升芳纶纸质量的当务之急。物质的各种宏观性质源出于本身的微观结构,探索芳纶纤维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是凝聚态物理、结构化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从材料学和物理化学角度出发,研究纤维分子间化学力和纤维表面能、成纸体系电化学性等,揭示芳纶纤维/浆粕表面和界面的粘结成纸特性;研究芳纶纤维和浆粕的耐热性能,科学评价芳纶纸匀度、紧度、耐热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芳纶纤维/浆粕的晶体结构特征,为芳纶纸强度性能差异性的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解析芳纶纤维和浆粕的表面性能、结构特点和热性能与复合成纸特性的相关性规律。芳纶纤维的结构与其干纺或湿纺工艺有密切联系,且对纤维表面及结构影响较明显。采用光学显微、SEM、AFM等,对纤维表面进行显微分析,并对短切纤维横截面进行TEM观察。结果显示采用湿纺工艺生产的芳纶短切纤维(F1-纤),表面略带纺丝过程中的线条状痕迹,无明显的皮芯结构;SEM下观察其线条状痕迹为表面的微纤维,与纤维轴向平行,呈现出皱褶状,是成型过程中凝聚态急骤变化形成超分子结构在纤维表面的形态特征,是原丝的一种表面缺陷。浆粕柔软呈飘带状,平均长度是0.2~1mm。厚度不超过1或2μm,有利于湿法成形过程中的互相搭接和均匀分散。F2-纤颜色较深,为综褐色,形状不规则,中间有一条凹陷的细带,皮层呈膨胀状态,也与其纺丝工艺相关。F3-纤整体匀称,表面光滑。短切纤维横截面TEM图显示,三个不同制造工艺的纤维,其微细纤维的精细程度也有较大差异,Nomex工艺的F3-纤中的微细纤维很细小且排列很密实。芳纶成纸热压后进行一定时间的保温或者冷处理,研究其对纸张各项性能指标的影响。经过1~3min的保温时间,芳纶热压纸的抗张指数可提高8%~10%;撕裂指数也随着保温和冷浸渍条件而有所波动,纸张伸长率提高10%左右。冷浸渍处理后纸张的抗张指数降低4%以上,伸长率提高10%以上,可能是冷浸渍过程中纸张吸收了大量水分所致。冷浸渍的纸样重新经过热压和保温处理后其各项强度指标可以大幅度的恢复。证明温度对芳纶纤维成纸的影响是很大的,冷浸渍后的吸湿水也可以在再热压时排除掉,而不影响纸张的性能。因此纸张热压后逐渐冷却对芳纶纸的性能提高是很重要的工艺过程。纸张抄造方式上应用分层次多比例成纸形式,对所得纸张的性能指标与单一比例相比,发现有利于构造良好的纸张结构。与中间层相比,面层和底层中的沉析纤维含量较多,纤维间有良好的粘结基材,利于形成匀度较好的材料,纸张在压光后纸张表面不至于粗糙。中间层高强度的短切纤维含量较多,保证了纸张的机械强度性能。各层采用同样的湿法抄造,经复合过程,使三层结合并形成统一结构,充分利用不同芳纶纤维各自的粘接、绝缘和增强优势。对芳纶纸热压工艺进行了正交试验优化,分析了影响纸张性能的相关因素及水平。结果表明,热压温度、保温时间和热压力为F1-纸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热压次数及压辊的转速为次要因素,F1-纸热压工艺优化结果为:热压温度240℃、保温时间3min,热压力14MPa,压辊转速1.5r/min,热压次数3次。热压温度、热压力和压辊转速为F2-纸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热压次数及保温时间为次要因素;F2-纸热压工艺为热压温度240℃、保温时间2min,热压力14MPa,压辊转速1.5r/min,热压次数4次。采用图像份分析技术和SEM、TEM、AFM、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等手段,对纸张表面进行XY和Z向研究,对纸页的内部结构与组成及其对成纸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热压过程能够显着提高芳纶纸的抗张强度、伸长率和纸张紧度等机械性能。当热压温度为130℃时,芳纶纸的抗张强度、伸长率和纸张紧度分别提升5、7和4倍。纸张横截面SEM图显示,热压后芳纶纸的内部结构变得密实,表面也变得光滑平整,纸张紧度得到提高。在热压过程中,芳纶浆粕以粘合剂和填充物的形式在纸页结构中存在,纤维受到挤压而产生形变。匀度分析结果表明,当芳纶纸定量大于60g/m2时,随着定量的增大,纸张中匀度较好的小尺寸匀度分量范围逐渐扩大,而大尺寸分量的匀度始终较定量35g/m2差。即定量的增大有利于提高纸张中细小组分的匀度。如果影响纸张性能的因素主要来自于组成纸张的细小组分,则可以通过提高纸张的定量来实现性能的改善。定量对纸张性能的影响与匀度分量相关。不同定量的纸张,其强度性能主要由短切纤维来承担,而沉析纤维主要承担芳纶纸的电气性能,耐压强度性能的提高主要依赖于两种纤维的比例。纸张横截面TEM观察结果表明,表明热压过程并没有使得芳纶微纤维间熔融为一体,或在纤维与基体间界面形成一个相互交叉的过渡区界面。不同工艺来源的芳纶纤维和浆粕原料对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不同。F3-浆粕基体部分的微纤维像指纹一样,呈现出一种条纹和旋涡状结构。F1-浆和F2-浆粘合区域的指纹特征不突出,浆粕微纤维间层次较混浊,基体与纤维间的界面有明显的界限;纤维表面的沟槽明显,与浆粕形成镶嵌的“钉扎型”界面结构;部分区域的纤维与浆粕基体间界面甚至形成“间隙型”界面,相互间距离很大,这种现象可能与纤维和浆粕的热收缩性差异有关。在液滴形状法的理论基础上,根据Young-Laplace方程,利用矢量化技术,测定和计算的单根芳纶纤维的表面接触角为53.3。化学试剂表面处理对芳纶纤维接触角有较大影响,DMAc、DMF、甲苯、三氯甲烷、二氯丙烷等可以使芳纶纤维表面接触角变小,最小降低到44.9,提高了纤维在水相中的分散效果,改善芳纶纤维湿法成纸匀度。界面是芳纶纸基材料极为重要的微结构,它作为短切纤维与浆粕基体连接的“纽带”,对芳纶纸基的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原料、制造工艺、热压过程产生的热应力等界面性能影响因素方面,围绕芳纶纤维和浆粕形成的界面表征、界面微观结构与芳纶纸基材料综合性能的联系,探讨了芳纶纸基材料界面的基本情况,包括表面能、热压粘结行为和粘附力分析等。用水和乙二醇作为接触角测试液体时,芳纶纤维及浆粕的表面能在35~45mJ·m-2。其中,芳纶短纤维表面能稍高于芳纶浆粕,芳纶纤维及浆粕的极性分量大于色散分量;且纤维表面能越高越有利于表面可润湿性、粘附功及粘接强度的提高。芳纶短纤维与浆粕之间的色散分量和极性分量越匹配,表面能之差及界面张力越小,而复合纸抗张指数越高。芳纶纸热压后表面能的下降而具备优良的抗湿性能,但表面能下降过快对纤维间热压粘接过程及成纸性能不利。纸页断面分析和FTIR的检测结果显示,热压过程中,芳纶纸结构中纤维表面游离羰基减少,而缔合羰基增加,表明热压后芳纶纤维浆粕之间的粘结主要是物理粘结作用。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探针修饰技术,对芳纶纤维间粘附作用力研究结果标明,聚芳酰胺浆粕薄膜修饰的探针与芳纶纤维和浆粕之间的粘附力(Pull-off adhesion forces, Fadh)分别为1.71nN和9.20nN。浆粕分子间粘附作用力大于其与纤维间的粘附力,可能是由于浆粕为无定型形态,分子之间接触面积会更大,而且能够提供更多的极性末端基,以形成分子链间的结合力。采用Derjaguin-Muller-Toporov(DMT)理论,借助纤维表面自由能,计算理论作用力,可以验证分子间粘附力的AFM测定。碱性环境对芳纶纤维成纸强度有不利的作用,酸性环境或者硫酸铝等可以改善芳纶纤维成纸状况,pH值控制在6.0左右为好,对应的Zeta电位为-4~-8.6mV(硫酸铝体系)或-18~-19 mV(盐酸和磷酸体系)。从高分子聚合物的凝聚态结构方面着手,对芳纶纤维和浆粕在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是由微观结构向宏观结构过渡的状态进行研究,主要分析其大分子之间的几何排列包括晶态结构、非晶态、取向态和织态等结构,以及纤维分子量、结晶度、内聚能密度(cohesive energy density,简称CED)等主要结构参数;采用热分析手段,研究纤维或浆粕受热时温度、热应力等对其结构的影响;并重点对影响热压效果的芳纶浆粕,在受热时结晶速率和结晶度大小的变化进行分析,以探讨芳纶纸热压加工过程中,纤维分子量与结晶度等主要结构特征;分析芳纶短纤维及浆粕的结构是如何影响成纸的热性能,了解结构特点与耐热性能、纸张性能之间的相关性,为改善芳纶热压纸性能的提出改善途径。研究结果显示,芳纶纤维平均分子量大小为10万左右,短纤维平均分子量稍高于浆粕,多分散系数在1~2之间。短纤维与浆粕分子量大小差异,表明两者在热压过程中对界面粘接、纸张结构与性能的不同贡献。不同来源芳纶短纤维与浆粕的内聚能密度CED均在530~540 J·cm-3,F1-纤和F2-浆分别较F2-纤和F1-浆的内聚能稍强。CED越高,说明分子链间的以氢键为主的宏观次价键作用力越大,有利于纤维维持稳定的凝聚态结构。良好的熔融流动性能、独特的黏度行为、容易结膜等,与F1-浆独特的细微丝晶结构有关,也是芳纶纸成形过程中纤维与浆粕间相容为一体的必要条件。树枝形晶体结构的F1-浆,其分子链段过于细碎,虽然具有较好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但其高浓度的末端氨基基团结构,使得纤维受热后易返黄,在高压下挺度和刚度性能有所欠缺。F3-纤维在偏光下色彩更加鲜艳,为第二级干涉色,条带间界线也不十分清楚,表示纤维晶体在高取向过程中规整性更好。带状微丝晶结构较F1-浆大,可能是聚合物链段间相互作用力较大而形成强有力的取向结晶,也可能是由于芳纶聚合过程中晶体形成方式不同引起的,F3芳纶聚合物中有大量液晶的形成。纤维TEM观察结果显示,F1-纤中,微纤维晶体是具有一定规整形状的薄片晶,尺寸在纳米级别,约100nm长相互镶嵌堆积。F2-纤中,微纤维晶体颗粒也有一定规整性,但尺寸较大,长约500nm;F3-纤中颗粒细小,分布均匀。片晶组成颗粒大小的区别,主要是因为芳纶聚合条件的差异,形成不同密度的分子链,使得纤维受到热拉伸时聚集态急骤变化引起晶体结构尺度的不同。结合纤维的成纸性能及其形貌特征可知,细化晶粒可以提高纤维的强度性能。纤维和浆粕的衍射峰具有37%~65%的Cauchy分布和34%~62%的Gauss分布特点,表明芳纶产品既受到温度作用的影响产生了粒度的变化,又受到应力作用的影响产生了应变。这与芳纶短切纤维和浆粕生产过程中既受应力场作用又受温度场作用的工艺相一致。热压光导致芳纶纤维CED、结晶度上升,粘度及粘均分子量下降,且Tg与CED、结晶度之间具有一定对应关系。芳纶热压纸结晶度提高主要来自芳纶浆粕的贡献,因为芳纶浆粕初始结晶度较低,具有比短纤维强的冷结晶性能。芳纶纤维和浆粕的DSC曲线,在整个升温过程中即使发生裂解,也不融化而出现熔融吸热峰,这突显芳纶纤维分子链刚性的特征,使其能够保持优异的耐热性能。芳纶浆粕分子量比短切纤维小、初始结晶度也低得多,故玻璃化温度转变更容易,在高于玻化温度时的结晶性能也比短纤维强,两者结构上的差异决定了各自对芳纶纸热压过程机械性能、耐热性能的贡献不尽相同。从浆粕的冷结晶与热裂解过程可以看出,两者均受温度影响显着且敏感,若温度低于300℃,甚至玻化温度270℃以下,不会发生冷结晶现象;如果温度太高则将发生热裂解。故在芳纶纸的热压光中需要控制适当的加工温度,这对芳纶纤维尤其是浆粕的影响非常大。对于同一分子量大小及其分布的浆粕,温度太低则不能很好软化浆粕致使其对短纤维形成粘接,热压纸机械性能不佳,若温度太高则可能导致浆粕低分子量级分的迅速热裂解,影响热压成纸外观颜色及其耐热性能。热压光前后F1-浆和F2-浆的热分析结果表明,成纸用的芳纶短切纤维与浆粕两种纤维的热性能有差异。芳纶浆粕包含较多的非晶态结构,且分子量小于短纤维,分子量分散系数也普遍高于短纤维,故随着温度升高至玻璃化温度以上300℃左右,F1-浆与F2-浆均发生冷结晶现象,表现出较短纤维优良的结晶性能,这恰好说明了芳纶纸热压光过程中芳纶短纤维与浆粕不同性能的发挥。

陈毓莉[6](2009)在《铝合金基材上热转印图案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选用硫酸阳极氧化技术研究氧化膜形成影响因素。对氧化的各个工序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从阳极氧化机理着手,对阳极氧化电解液浓度,电解液温度,氧化时间、电流密度,氧化电压等对氧化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工序的最佳工艺参数控制范围:H2SO4浓度14-16%,电解液温度18-20℃,电流密度在1.2-1.4A/dm2 ,电解电压18-20V,氧化时间30-35min。经该氧化工艺氧化后的表面膜无色,膜厚可达13μm,氧化膜孔隙致密,开路电位提高了近0.5V,抗腐蚀能力明显提高。接着,重点研究在含有氧化膜的铝合金基材上热转印图案的最佳工艺参数。通过市场调研,并结合实验的实际需要,挑选了带有连续供墨系统的EPSON-R230六色打印机、380mm*380mm规格的平版式热转印机、喷墨热转印纸、六种颜色(黑色、深蓝色、浅蓝色、红色、浅红色、黄色)热转印墨水等设备和耗材。通过反复实验和研究,探索本实验的铝合金的最佳热转印工艺参数范围为:热转印压力为1-2kg/cm2、热转印温度为160-200℃、热转印时间为60-200s。而且通过耐腐蚀监测,结果显示该制品具有耐酸而不耐碱,耐候性能较差。通过采取固化处理、沸水封闭处理和镀膜面漆封闭处理三种工艺方法尝试,结果显示采用镀膜面漆封闭处理可以解决制品的褪色问题。通过研究,成功实现在含有氧化膜的铝合金表面热转印图案,探索出铝合金从硫酸阳极到最终的热转印图案过程中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铝合金表面处理实验项目中增加热转印工艺内容奠定了基础。

陈松洲[7](2008)在《探索热转印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标签热转印方法标签热转印,也叫模内标签或模内贴花。标签的功能性中间载体在热熔融塑料的热能和成型压力作用下.载体层与功能性层一起热粘、依附在承印物表面.而不发生脱离现象,这是与其他热转印方法的区别。充分利用塑料成型机的塑料制品成型过程的热能和压力同步进行图文信息转移.不采用热转印机是与其他热转印方法的另一个区别。转印后的标签下凹镶嵌入承印物表层里面.这是标签热转印与其他热转印的又一个区别。

陈松洲[8](2008)在《探索热转印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热转移印刷是转移特种印刷技术的一大项目。热转移印刷是一种通过施热施压的方法,实现中间载体上的图文信息转移于承印物表面或表层的工艺形式,称为热转印。它是在普通的传统常规印刷基础上,与多种工业技术相互渗透与融合所形成的特殊印刷种类。

张丕运[9](2008)在《共挤BOPP合成纸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合成纸(synthetic paper),是以聚烯烃树脂和无机填充物为主要原料,通过挤出工艺加工而成的,兼具塑料和纸特征的多功能性材料。它具有比重轻、强度大、抗撕裂性好,印刷性好,遮光、抗紫外线,经济环保等特点,是现代纸张生产的一次重大突破,并逐渐成为现代纸包装市场的主流。聚丙烯(PP)属于结晶高聚物,致孔剂的加入影响了其晶区、非晶区结构,最终决定了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合成纸的性能。如BOPP合成纸在双向拉伸过程中,由于聚丙烯(PP)与致孔剂界面之间相互脱离而形成一些小间隙,间隙的存在影响合成纸的比重、纵向拉伸强度、透光率等性能,同时由于这些小间隙对光的折射作用,合成纸表面形成了珠光效果。文中对影响五层共挤BOPP合成纸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纸的结构以及各层的厚度将影响合成纸的机械性能和光学性能,合成纸光泽度随着消光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小,合成纸的纵向拉伸强度则随着均聚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致孔剂平均粒径的大小直接影响致孔剂与树脂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形成的孔穴就越多,导致合成纸的密度、透光率和纵向拉伸强度的降低;致孔剂的用量越多形成的孔穴越多,合成纸的透光率和纵向拉伸强度越低。合成纸的密度随着致孔剂用量的增加而减小,但当致孔剂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致孔剂之间的相互影响导致产生的间隙空间变小,合成纸的密度又趋于增加。拉伸工艺是决定合成纸性能最重要的因素,纵向拉伸温度、纵向拉伸比、横向拉伸温度、横向拉伸的热定型温度等都直接影响到合成纸产品的机械性能和光学性能。产品的密度随着纵向和横向拉伸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纵向拉伸比的增加而降低。生产线速度对合成纸的密度产生一定的影响,生产速度越快,所得产品的密度越低。文中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在不同工艺组合条件下生产的产品的微观形态,总结出工艺条件对BOPP合成纸的微观结构和物理性能的影响,为BOPP合成纸生产线的平稳生产确定了合适的工艺参数。

中国包装联合会塑料包装委员会[10](2006)在《塑料包装材料“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议(初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主要发展成就(一)塑料包装材料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塑料包装材料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具有相当技术水平和一定规模的行业,在包装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建设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二、方兴未艾的合成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方兴未艾的合成纸(论文提纲范文)

(1)多感官互动体验设计研究 ——基于智能材料在产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3.2 国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路径图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1.6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多感官互动体验设计发展溯源
    2.1 多感官体验理论的基础研究
        2.1.1 多感官理论
        2.1.2 体验
        2.1.3 设计
    2.2 多感官互动体验设计的发展
        2.2.1 体验经济改变设计思考
        2.2.2 信息社会影响大众感官
        2.2.3 科技水平提高生活品位
    2.3 多感官体验设计典型案例研究
        2.3.1 冷热温度体验设计
        2.3.2“语言的世界”和“100 个信息瓶”体验设计
        2.3.3 梵高在世:多感官体验展览
        2.3.4“Kitchen Theory(厨房理论)”项目
        2.3.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体验设计的理论及其设计原则
    3.1 基于体验设计理论的知识流
    3.2 多感官互动体验设计的概念
        3.2.1 互动体验及多感官互动体验的定义
        3.2.2 用户体验
        3.2.3 体验的分类
        3.2.4 多感官互动体验的体验理论综述
    3.3 深层体验设计
        3.3.1 深层体验设计的意义
        3.3.2 深层体验设计方法论
    3.4 多感官的体验设计
        3.4.1 多感官体验设计目的
        3.4.2 多感官体验设计原则
    3.5 多感官互动体验的场域理论综述
        3.5.1 认知心理
        3.5.1.1 认知过程
        3.5.1.2 知觉
        3.5.1.3 知识
        3.5.1.4 信息
        3.5.2 信息认知交互模型
        3.5.3 基于视觉体验的感官设计场景表达
        3.5.4 基于触觉体验的感官设计场景表达
        3.5.5 基于听觉体验的感官设计场景表达
        3.5.6 基于嗅觉体验的感官设计场景表达
    3.6 多感官体验式产品设计
        3.6.1 通感设计
        3.6.2 多感官体验产品设计表达
        3.6.3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交互材料创新实验
    4.1 智能材料实现新型交互方式
    4.2 智能材料的定义
    4.3 智能材料的应用及案例分析
        4.3.1 形状记忆合金
        4.3.2 导电纤维
        4.3.3 导电油墨
        4.3.4 变色油墨
    4.4 智能材料可行性创新实验
        4.4.1 形状记忆合金
        4.4.2 导电纤维
    4.5 实验总结
第5章 智能材料在多感官体验设计的创新应用
    5.1 智能材料的多感官设计实践
        5.1.1 在青少年设计思维课程中的应用
        5.1.2 在设计思维课程中的应用
    5.2 设计创新方案
        5.2.1 设计思路
        5.2.2 设计方案
        5.2.3 设计实践
设计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2)包豪斯对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视角与方法
    三、对几个基本概念的认识
        (一)工艺美术与工艺美术教育
        (二)艺术设计与艺术设计教育
第二章 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历史回顾
    一、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孕育与萌发阶段
        (一)晚清时期
        (二)民国时期
    二、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探索与发展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
        (二)改革开放至今
第三章 包豪斯设计教育的基本概况
    一、包豪斯设计教育诞生的背景及核心理念
        (一)世界文化思潮对包豪斯设计基础教育的影响
        (二)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对包豪斯的影响
        (三)核心理念
    二、包豪斯设计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魏玛时期1919-1925
        (二)德绍时期1925-1932
        (三)柏林时期1932-1933
    三、包豪斯设计教育的教学体系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体制
        (三)课程设置
        (四)特色体现
第四章 包豪斯设计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与实践
    一、包豪斯设计教育在我国的三个阶段
        (一)包豪斯设计教育思想的传入
        (二)包豪斯设计教育思想的发展
        (三)对包豪斯设计教育的反思
    二、包豪斯基课程模式在我国的延续——以美术院校为例
        (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二)广州美术学院
        (三)中央美术学院
        (四)天津美术学院
    三、从作坊到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以美术院校为例
        (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工作室模式
        (二)广州美术学院的“工作室课题制”教学模式
        (三)中央美术学院的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
        (四)天津美术学院的设计与新媒体艺术实验教学中心
    四、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
        (一)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理论实践
        (二)“工业美术”与“工业设计”
    五、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
    六、台湾地区对包豪斯的继承
第五章 包豪斯设计教育对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启示
    一、包豪斯设计教育对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冲击
        (一)传统文化遗失
        (二)模仿流于形式
    二、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一)艺术与技术
        (二)艺术与人文
    三、我国艺术现代设计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3)双向拉伸多层共挤复合薄膜的生产制备和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双向拉伸薄膜生产加工方法
    1.1 管膜法
    1.2 平膜拉伸法
2 多层共挤复合技术
3 双向拉伸多层共挤复合薄膜产品
    3.1 BOPP薄膜
    3.2 BOPET薄膜
    3.3 BOPA薄膜
    3.4 BOPLA薄膜
    3.5 BOPE薄膜
4 总结与展望

(4)用手“阅读”——平面设计中的触觉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 课题研究的整体框架
第二章 信息社会中的平面设计
    2.1 信息社会与平面设计
        2.1.1 信息社会
        2.1.2 平面设计概念
        2.1.3 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
        2.1.4 信息社会中平面设计语汇的飞跃
    2.2 科学技术发展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2.2.1 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
        2.2.2 新媒体媒介种类及特点
        2.2.3 新媒介在进行信息传递时的局限性
        2.2.4 重新审视电脑功利和缺点
    2.3 信息社会平面设计特点
        2.3.1 情感性
        2.3.2 互动性
        2.3.3 多维性
        2.3.4 可参与性
    小结
第三章 信息社会受众审美需求
    3.1 受众对平面作品的心理认知
    3.2 受众的审美需求之变迁
    3.3 感官与审美的强调
    3.4 感官对于美的重要性
    小结
第四章 用手“阅读”的可行性研究
    4.1 平面设计中的通感现象
        4.1.1 信息建筑
        4.1.2 通感设计
        4.1.3 视觉与其他感觉的多觉应和
    4.2 触觉设计
        4.2.1 触觉设计的产生
        4.2.2 触觉与视触觉
        4.2.3 触觉设计与信息传达
        4.2.4 触觉设计的重要性
    4.3 触觉设计与材料质感
        4.3.1 材料质感
        4.3.2 材料质感的可视化
    小结
第五章 触觉设计与印刷工艺
    5.1 承印物的选择
        5.1.1 纸
        5.1.2 布料
        5.1.3 木材
        5.1.4 皮革
        5.1.5 金属
        5.1.6 塑料
        5.1.7 橡胶
    5.2 印刷手段的选择
        5.2.1 常用的印刷手段
        5.2.2 产生触觉的特殊印刷手段
    5.3 印后加工的美化
        5.3.1 印品表面美化
        5.3.2 成型加工
        5.3.3 其他尝试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研究主要创新点
    6.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5)芳纶纤维/浆粕界面及结构与成纸性能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芳纶纤维及纸基材料的生产及应用
        1.1.1 高性能芳纶纤维基本性能及应用
        1.1.2 芳纶纤维纸基绝缘材料的制造及需求
        1.1.3 芳纶纤维造纸及热压光技术
    1.2 芳纶纤维及纸的形态和结构研究进展
        1.2.1 芳纶纤维的形态及结构
        1.2.2 纸张表面和结构的研究
    1.3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界面粘结研究
        1.3.1 纤维/基体界面断裂研究
        1.3.2 界面粘接作用力
        1.3.3 界面粘接性能的表征与评价
        1.3.4 表面和界面性能的AFM表征
    1.4 论文研究内容
        1.4.1 学科组先期研究工作
        1.4.2 论文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2 间位芳纶纤维/浆粕形貌表征及成纸工艺的优化
    2.1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1 芳纶纤维和浆粕
        2.1.2 芳纶纤维显微观察
        2.1.3 芳纶纤维FQA和筛分分析
        2.1.4 芳纶纸的抄造和热压
        2.1.5 芳纶纸物理性能测定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芳纶纤维/浆粕形态及表面光学显微观察
        2.2.2 芳纶纤维表面形貌特征SEM、AFM观察
        2.2.3 芳纶纤维横截面TEM观察
        2.2.4 芳纶纤维形态参数分析
        2.2.5 芳纶纸基材料热压工艺的优化
    2.3 小结
    参考文献
3 芳纶纸结构与性能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匀度分析
        3.1.2 芳纶纸张显微观察
        3.1.3 纸张横截面SEM图像分析
        3.1.4 纤维形态分析
        3.1.5 芳纶纸吸湿性能研究方法
        3.1.6 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表面观察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匀度分量和定量对芳纶纸张性能的影响
        3.2.2 热压对芳纶纸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2.3 吸湿对芳纶纸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2.4 芳纶纸三维结构表征与分析
    3.3 小结
    参考文献
4 芳纶纤维界面粘结性能的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芳纶纸SEM、TEM观察
        4.1.2 纸张内结合强度的测试
        4.1.3 芳纶纤维接触角的测定
        4.1.4 芳纶纤维表面能的计算
        4.1.5 芳纶纸湿法成形及热压定型
        4.1.6 纸张机械性能的检测
        4.1.7 红外光谱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纤维和浆粕间的界面性能及其SEM、TEM表征
        4.2.2 单根纤维接触角的测定及其在芳纶纤维成纸中的应用
        4.2.2.1 单根纤维接触角的测试
        4.2.2.2 表面处理后的芳纶纤维表面接触角
        4.2.2.3 表面处理对芳纶纤维分散及成纸性能的影响
        4.2.2.4 热压温度对纸张内结合强度的影响
        4.2.2.5 芳纶纸热压过程中热应力引起的皲裂现象
        4.2.3 界面张力和表面能对芳纶纤维及纸浸润性的影响
        4.2.3.1 芳纶纤维表面接触角的确定
        4.2.3.2 芳纶纤维的表面能分析
        4.2.3.3 芳纶纤维表面能与接触角的关系
        4.2.3.4 芳纶纤维的界面张力及粘附功分析
        4.2.3.5 热压对芳纶纸表面能的影响
        4.2.4 芳纶纤维与浆粕表面热压粘结机理
        4.2.4.1 热压过程纤维和浆粕之间粘结的作用
        4.2.4.2 短切与沉析纤维物理粘结的FTIR表征
    4.3 小结
    参考文献
5 AFM法表征芳纶纤维表面粘附力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原子力显微镜(AFM)的表面形貌观察
        5.1.2 探针的功能化修饰
        5.1.3 拉出粘附力(pull off adhesion)的测试
        5.1.4 Zeta电位的测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芳纶纤维分子间粘合力的测试
        5.2.2 液相中芳纶分子间粘附力的测试
        5.2.3 pH值对芳纶表面粘附力的影响
        5.2.4 芳纶纤维表面能对粘附力的验证
        5.2.5 纤维体系pH值对纤维间结合性能的影响
    5.3 小结
    参考文献
6 芳纶纤维结构及热性能对成纸性能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纤维和浆粕表面预处理及溶解液的制备
        6.1.2 纤维溶液粘度及其粘均分子量测定
        6.1.3 GPC-MALLS分子量表征
        6.1.4 纤维内聚能密度的测定
        6.1.5 FTIR分析
        6.1.6 偏光显微分析
        6.1.7 XRD晶态与非晶态结构分析
        6.1.8 热处理试样制备
        6.1.9 DSC-TG耐热性能分析
        6.1.10 DTA-TG结晶性能分析
    6.2 结果与讨论
        6.2.1 芳纶纤维/浆粕结构特点
        6.2.2 纤维晶态与非晶态结构分析
        6.2.3 热压光中纤维结构的变化
        6.2.4 芳纶纤维耐热性能分析
        6.2.5 芳纶浆粕等温与非等温结晶性能的研究
    6.3 小结
    参考文献
7 论文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7.1 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之处
    7.3 论文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建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铝合金基材上热转印图案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工艺概述
        1.1.1 阳极氧化
        1.1.2 热转印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传统铝及铝合金着色技术
        1.2.2 新型铝及其合金着色技术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章 热转印技术
    2.1 热转印形式简介
    2.2 标签热转印形式
        2.2.1 载体层
        2.2.2 图文层
        2.2.3 热转印工艺
        2.2.4 采用模内标签的优缺点
    2.3 升华热转印形式
        2.3.1 载体层
        2.3.2 热升华印刷
        2.3.3 热升华的工艺
        2.3.4 热升华的优缺点
    2.4 全脱膜热转印
        2.4.1 载体层
        2.4.2 脱离层
        2.4.3 保护层与脱离保护层
        2.4.4 显色层
        2.4.5 接着层
        2.4.6 热转印工艺
    2.5 容纳层(涂层)工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铝合金硫酸阳极氧化工艺
    3.1 阳极氧化实验
        3.1.1 阳极氧化基本原理
        3.1.2 阳极氧化实验
        3.1.3 氧化膜的检测
    3.2 阳极氧化的影响因素
        3.2.1 硫酸浓度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3.3.1 表面预处理
        3.3.2 阳极氧化
第四章 铝合金表面热转印工艺
    4.1 热转印原理
    4.2 热转印设备
        4.2.1 打印机
        4.2.2 热转印机
    4.3 热转印耗材
        4.3.1 热转印纸
        4.3.2 热转印墨水
    4.4 铝合金热转印实验前期工作
        4.4.1 打印图像
        4.4.2 热转印图像
    4.5 铝合金热转印影响因素
        4.5.1 热转印压力
        4.5.2 热转印温度
        4.5.3 热转印时间
    4.6 实验结果分析
        4.6.1 耐腐蚀检测
        4.6.2 耐候性观察
    4.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阳极氧化
        5.1.2 热转印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探索热转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标签热转印形式
模内标签形式。
    1、载体层
    2、图文层
    3、热转印工艺
    4、采用模内标签的优缺点
升华热转印形式
    1、载体层
    2、热升华印刷
    3、热升华的工艺
    4、热升华的优缺点
全脱膜热转印
    1、载体层
    2、脱离层
    3、保护层与脱离保护层
    4、显色层或图文层
    5、接着层
    6、热转印工艺

(9)共挤BOPP合成纸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合成纸概述
        1.2.1 合成纸的发展
        1.2.2 合成纸的特性和用途
        1.2.2.1 合成纸的特性
        1.2.2.2 合成纸的用途
        1.2.3 合成纸的分类
        1.2.3.1 从合成纸的发展沿革划分
        1.2.3.2 从合成纸的加工方式划分
        1.2.3.3 其他划分方式
    1.3 合成纸的生产工艺
        1.3.1 压延法
        1.3.2 流延法
        1.3.3 吹膜法
        1.3.4 双向拉伸法
        1.3.5 合成纸的其它生产工艺
    1.4 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合成纸
        1.4.1 BOPP合成纸的设备特点
        1.4.2 双向拉伸合成纸的材料特点
        1.4.3 BOPP合成纸生产中的热过程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BOPP合成纸的生产工艺
    2.1 BOPP合成纸的结构
    2.2 BOPP合成纸的原料
    2.3 BOPP合成纸的生产设备
    2.4 BOPP合成纸的生产工艺流程
        2.4.1 配料
        2.4.2 挤出
        2.4.3 铸片
        2.4.4 纵向拉伸
        2.4.5 横向拉伸
        2.4.6 收卷
        2.4.7 时效处理
        2.4.8 分切
    2.5 BOPP合成纸生产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分析
        2.5.1 产品密度不符合要求
        2.5.2 光点
        2.5.3 产品表观有明显纵条纹
        2.5.4 产品遮光度不符合要求
        2.5.5 产品消光面不符合要求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OPP合成纸性能主要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3.1 BOPP合成纸主要性能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3.1.1 BOPP合成纸主要性能指标
        3.1.1.1 厚度
        3.1.1.2 拉伸强度
        3.1.1.3 密度
        3.1.1.4 光泽度
        3.1.1.5 雾度和透光度
        3.1.1.6 热收缩率
        3.1.2 BOPP合成纸主要性能指标测试仪器
    3.2 BOPP合成纸各层的厚度变化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3.2.1 消光层(D层)的厚度变化对BOPP合成纸光学性能的影响
        3.2.1.1 试验材料
        3.2.1.2 试验目的
        3.2.1.3 试验方法
        3.2.1.4 试验结果
        3.2.1.5 结果分析
        3.2.2 高结晶层和防粘连层的厚度变化对BOPP合成纸机械性能的影响
        3.2.2.1 试验材料
        3.2.2.2 试验目的
        3.2.2.3 试验方法
        3.2.2.4 试验结果
        3.2.2.5 结果分析
    3.3 致孔剂对 BOPP合成纸性能的影响
        3.3.1 致孔剂用量不同对BOPP合成纸性能的影响
        3.3.1.1 试验材料
        3.3.1.2 试验目的
        3.3.1.3 试验方法
        3.3.1.4 试验结果
        3.3.1.5 结果分析
        3.3.2 致孔剂平均粒径的变化对BOPP合成纸性能的影响
        3.3.2.1 试验材料
        3.3.2.2 试验目的
        3.3.2.3 试验方法
        3.3.2.4 试验结果
        3.3.2.5 结果分析
    3.4 拉伸工艺对BOPP合成纸性能的影响
        3.4.1 纵向拉伸温度对BOPP合成纸性能的试验
        3.4.1.1 试验材料
        3.4.1.2 试验目的
        3.4.1.3 试验方法
        3.4.1.4 试验结果
        3.4.1.5 结果分析
        3.4.2 纵向拉伸倍数对BOPP合成纸性能的试验
        3.4.2.1 试验材料
        3.4.2.2 试验目的
        3.4.2.3 试验方法
        3.4.2.4 试验结果
        3.4.2.5 结果分析
        3.4.3 横向拉伸温度对 BOPP合成纸性能的试验
        3.4.3.1 试验材料
        3.4.3.2 试验目的
        3.4.3.3 试验方法
        3.4.3.4 试验结果
        3.4.3.5 结果分析
        3.4.4 横向拉伸热定型温度对 BOPP合成纸性能的试验
        3.4.4.1 试验材料
        3.4.4.2 试验目的
        3.4.4.3 试验方法
        3.4.4.4 试验结果
        3.4.4.5 结果分析
    3.5 生产线速度对 BOPP合成纸性能的影响
        3.5.1 试验材料
        3.5.2 试验目的
        3.5.3 试验方法
        3.5.4 试验结果
        3.5.5 结果分析
    3.6 不同工艺条件组合对BOPP合成纸性能的影响
        3.6.1 试验材料
        3.6.2 试验目的
        3.6.3 试验方法
        3.6.4 试验结果
        3.6.5 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五层共挤BOPP合成纸生产线关键设备
附录2 BOPP合成纸主要性能指标测试仪器设备

四、方兴未艾的合成纸(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感官互动体验设计研究 ——基于智能材料在产品中的应用[D]. 冯家伟. 北京服装学院, 2020(12)
  • [2]包豪斯对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影响[D]. 王小侨. 西华师范大学, 2018(01)
  • [3]双向拉伸多层共挤复合薄膜的生产制备和进展[J]. 曾碧榕,陈国荣,王荣贵,朱继红,张秀华,罗伟昂,罗宇峰,许一婷,戴李宗.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7(05)
  • [4]用手“阅读”——平面设计中的触觉设计研究[D]. 耿凌艳.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3)
  • [5]芳纶纤维/浆粕界面及结构与成纸性能相关性研究[D]. 张素风. 陕西科技大学, 2010(05)
  • [6]铝合金基材上热转印图案的工艺研究[D]. 陈毓莉. 华南理工大学, 2009(S2)
  • [7]探索热转印技术[J]. 陈松洲. 今日印刷, 2008(08)
  • [8]探索热转印技术[J]. 陈松洲. 中国包装工业, 2008(06)
  • [9]共挤BOPP合成纸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D]. 张丕运. 江南大学, 2008(04)
  • [10]塑料包装材料“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议(初稿)[J]. 中国包装联合会塑料包装委员会. 塑料包装, 2006(03)

标签:;  ;  ;  ;  ;  

新兴的合成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