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短信文学的特点

浅谈短信文学的特点

一、简论短信文学的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孙倩[1](2021)在《影视广告的戏剧性研究》文中认为影视广告凭借其广泛的传播效果和巨大的影响力,已经成为了目前最受广告主青睐的主流媒介形式之一。借助对视听元素的综合运用与灵活搭配,影视广告广泛传播着广告信息且倾注了广告创作者的艺术情感,名副其实地成为了既具有商业属性又具有艺术价值的特殊广告形式。随着媒介形式的不断发展变化,创作影视广告的手段也不断催化升级,大量的影视广告作品蜂拥至市场,其中不乏出现良莠不齐,同质化严重的现象。戏剧性作为戏剧艺术的重要特质则成为了影视广告被消费者关注和记忆的有效创作手段。通过戏剧性元素的加入,影视广告可以于众多泛化作品中脱颖而出,让消费者对其形成特殊记忆点,这也成为许多广告人追求影视广告戏剧性创作的重要原因。本文旨在结合影视广告和戏剧理论两大分支,对影视广告中的戏剧性表现与功能进行总结,并提出设计的若干要素。同时,通过对影视广告案例的分析,研究戏剧性加入到影视广告中产生的具体效果,并借助对不同的戏剧性元素进行分类探讨,形成从部分到整体的戏剧性设计的思考,再配合以相应的对策就影视广告的戏剧性创作提供些许启迪。本文首先围绕戏剧性展开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包括不同学说对其的探究、其具体的内涵特征以及在不同载体下戏剧性的差异三个主要方面。随后,重点探讨了戏剧性在影视广告中的特征与表现。通过对广告诉求的阐述,对创作广告的目的有了整体上的把握,再分析影视广告中的戏剧性特征,继而阐述戏剧性在其中的具体功能。随后,本文以广告案例为依托,分析不同的戏剧性元素在影视广告中的具体设计,包括戏剧性情境、戏剧性意象、戏剧性冲突、戏剧性叙事与戏剧性思维。在案例的举证中,详细论述了戏剧性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并提出应以整体的眼光对戏剧性元素加以运用。最后对当前戏剧性在影视广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对未来影视广告的戏剧性设计提出了构想与展望。

何红艳[2](2020)在《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2008年——2017年年度《汉语新词语》(侯敏、邹煜主编)中的三音节仿拟造词为研究对象,对这十本书中的三音节仿拟造词进行整体研究,从词汇学等角度描写分析仿拟造词,研究仿拟造词的现状、词汇发展演变规律和影响,通过分析仿拟造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收录情况,给新词语收录和仿拟造词提出规范化建议。此次研究的近十年三音节仿拟造词共1297个,仿拟造词中包括形式仿、谐音仿、语义仿、兼用式仿拟四种类型。四种类型的仿拟造词中形式仿有1089个,包含仿前式798个,仿后式259个,仿中式32个;谐音仿有34个,包含音仿汉语拼音造词31个,音仿英语词汇造词2个,音仿组合式词汇造词1个;语义仿有128个,包含类义仿82个,反义仿42个,近义仿4个;选取的兼用式仿拟造词有46个,包含仿拟兼缩略式26个,仿拟兼比喻式17个,仿拟兼借代式3个。其中,三个类型的形式仿也属于类义仿,因此仿拟造词中以类义仿居多。接着分析了仿拟造词的特点和影响,仿拟造词具有四个特点:原型词具有多样性、仿造词具有能产性、原型词与仿造词具有联系性、原型词与仿造词具有对应性;分析仿拟造词丰富词汇系统、预测词语发展趋势、丰富表达效果的三个积极影响,但也存在滥仿现象严重、表义模糊、给语言文字规范带来一定消极影响的问题。三音节仿拟造词的理据,主要涉及外部理据、内部理据、心理理据、认知机制。外部理据包含社会客观环境、社会文化心理;内部理据包含造词的经济原则、词汇的系统性规律、语言材料的生成性;心理理据包含联想、类推、完型与理解;认知机制包含转喻机制和概念合成理论。《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增录的三音节词语中也包含了仿拟造词法产生的词语,分成了近义关系词汇、反义关系词汇、类义关系词汇进行分析,词典收录新词语的原则,包括必要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普遍性原则、稳定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仿拟造词的规范化涉及原型词的选择建议和仿造词的创造策略,原型词的选择遵循常见性原则与定型性原则,仿造词的造词要注重仿造词与原型词之间的相似性,注重类推的合理性。

贾延飞[3](2019)在《现代性与大众狂欢》文中认为大众狂欢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当代人文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在古今对比的现代性视野中,古代狂欢是理解大众狂欢的必要参照系。以古代的“狂欢节”为本源的狂欢诗学理论旅行至世界各地并引发各个学科研究热潮的同时,狂欢诗学理论也成为阐释大众文化以及互联网文化的重大引证资源。然而,现有的研究并没有深入探讨大众狂欢的生成本源这一根本问题。而现代性论域的时间专题研究从现代性时间与审美的关系角度探讨了新世纪以来的审美迷狂文化的本质。由此,上述问题可以从现代性及其时间观念来探讨。首先需要从狂欢史的角度分析大众狂欢区别于古代狂欢的现代性性质,进而分析现代性时间的性质及其主导现代历史—社会的地位并由此造成的主流现代时间与狂欢时间的对立,这种对立进一步导致现代人在公共的劳动时间里积蓄的身心能量急需在属己的狂欢时间里释放甚至畸变为发泄而进入狂欢。大众狂欢的现代性本源问题由此得到了回答。所以,这就构成一个由现代性和大众狂欢两个具体论域相关联的新的问题域。论文各章节则是对这一问题的逻辑性的展开过程的具体论述,主要分为六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中问题域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方法、思路、创新点、研究意义和章节安排。第一章主要内容为“狂欢史的大众狂欢”。主要勾勒出狂欢史即狂欢的术语史和狂欢活动史。区分出古代的巫术狂欢和民俗狂欢,现代的大众狂欢及其最新形态网民狂欢。分析各种狂欢表现形式,给出相应的定义。并指出古代狂欢和现代大众狂欢在时(空)间观念、思维特征等方面的重大差异。第二章主要论述现代性时间与狂欢时间的内在关系。现代性的基础一环是其现代时间。现代时间受惠于“犹太—基督教”文化中的线性时间观念,结合救赎史而成为世界历史的主导观念;而且,这种线性矢量时间的生存论基础是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本质上来说,主流的现代时间一种遗忘“过去”、否弃“现在”、奔向“未来”的线性矢量时间模式。现代性时间因此是永远加速奔向“未来”的线性矢量时间。在这一时间的驱动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本我属己的生命时间产生对立,因而出现现代社会中特有的公共劳动时间与私人闲暇时间的区分与对立。这种分裂使得私人闲暇时间等时间作为重大的时刻出现。现代人释放因现代性紧张而产生的身心能量进入狂欢状态。因此,作为对线性矢量的现代时间的抗衡和扭转,包括私人闲暇时间、节日时间、游戏时间和艺术审美时间等时间在内的狂欢时间都有现代性批判的意义。从现代性时间与狂欢时间的内在关联可解释现代的大众狂欢和网民狂欢的现代性特质。第三章主要论述现代性与大众狂欢的关系。狂欢的大众是现代性的产物。更深刻的社会学和文学史考察表明,大众这一群体只有经历现代化过程并拥有现代性心性体验才成为大众。进一步解析这大众的心性结构会发现其现代性特性,如支配大众狂欢的观念是现代的诸多时间的对立经验,大众快适的感觉来自于本能,而且可能升华至审美境界,审美共通感成为大众狂欢团体生成的中介,但是这一切都贯穿着异化的消费逻辑。因此,大众狂欢一方面作为对现代性时间的亢奋追随,呈现出肯定审美现代性的一面,另一方面又作为对现代性时间的拒绝,呈现出否定审美现代性的一面。第四章主要论述现代性与网民狂欢的关系。网民狂欢的时间实质上是一种可逆的多元的虚拟时间。它一方面与现代性的面向“未来”的方向一致,因而加速地奔向“未来”,塑造着网民永远激进地追求最快最新的现代性心性结构;另一方面又可逆转现代性的线性时间方向,成为蕴含“未来”意义的感性刺激的“当下”时间,或返回到“过去”。狂欢网民的心性结构因此呈现出更为激进的现代性特性,如无休止地求快气质、急速奔向“未来”精神、匆忙浏览的阅读心性和冷漠与怨恨并存的围观心理等等,这一切都表征为求新、求快和审丑等狂欢文化现象。余论部分主要探讨大众狂欢的未来走向。大众狂欢的引导仍然需要基于现代化—现代性的变革。扭转主流现代时间的方向和“自反性”现代化只有整合起来,才能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从而破除公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多样的生命时间的对立关系,实现主体的认知、意志和审美的完美统一。但是,这一切引导与变革方法必然要基于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思想才能真正实现。

骆雪[4](2019)在《山歌传播与族群文化实践 ——黔中百宜乡布依村寨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对于一个无文字民族来说,社会经验的延续主要靠文化的口头传承,山歌也因此成为布依族社会记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们日常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沟通媒介。作为本土文明的产物,布依山歌是布依本土社会中具有核心地位的文化符号和概念,它自布依族群的口中唱出,反映出族群过去以及现在的人情道德、生活形态、风俗习惯和制度文化等,并在乡村社会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已然内化为村民的生活方式、情感结构以及观念意识,为民众制造出在生活中所依赖的意义世界。然而,在现代社会发展主义的话语下,这一分析无文字落后民族的犀利工具、代表着中国软实力的乡土民间文化却被认为是愚昧与落后的。在早期发展传播学的强势影响下,在中国乡村社会传播的研究中往往只见外来文化及力量不见本土文化及其活动主体。于是在这样的研究语境中,许多前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及其活动,即所谓的传统媒介及其活动,没有被纳入中国乡村传播学的主流视野中。这在布依山歌的研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成果的数量相比较少,显示出布依山歌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就现有的成果来看,研究的学术视野较为狭窄,仅仅停留在浅层的分析上,在这样的分析中,“人”的视角是完全缺乏的,即完全把歌谣与创造和实践它的本土社会以及广大民众及其生活现实脱离开来的。随着现代化的渗透,农民得以“安身立命”的价值基础和意义系统被不断改变和重构,乡村社会也相应开始出现价值荒漠化,而这一切的根本在于乡土社会中文化的解体,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及其内蕴的意义和价值随现代性的加深而逐渐消失殆尽。但是在广大布依族地区,作为族群传统之一的布依山歌依旧活跃于布依族群的生活世界里,并发展成为布依社会在如今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传统文化代表形式,那么布依山歌为何能够在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变迁中得以持存?本文通过对黔中地区布依族村寨进行的为期八个月的田野考察,顺着当今中国乡村文化传播的研究趋势,透过回到布依山歌这一布依族群传统文化的本体,在文化持有者、历史以及社会的互动中考察布依族群是如何阐释和实践自己的文化,以期对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维系并发展乡土社会原生态的文化表达,形成“吾土吾民”在民族文化传播与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提出一些解决路径上的思考。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二两章,主要是针对本研究的选题缘由、意义、文献回顾、方法、结构安排,以及布依山歌传播的文化生态系统作一番背景性的交代。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由第三、四、五三章组成。该部分从文化的内生性出发,围绕布依社区文化持有者的具体实践与日常生活、社会、历史的互动关系,动态、立体地把握布依山歌的本质。第三章引用“叠写传统”这一分析概念来探究布依族群在本土的“生活世界”中是如何通过山歌来言说历史,以构建其在不同特定时段所依赖的意义世界,将布依山歌“置身历史情境”来看其传播历程以把握当地社会与文化在稳定性与变迁性方面的全貌。第四章遵循格尔兹研究宗教象征符号的分析范式,从世界观和精神气质两方面来解码当地社会的传播文本――布依山歌所包含的“意义模式”。第五章借助互动与关系视角,采用“主体——实践”的情景、过程式研究范式,通过关注当地村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声音实践,即布依山歌的传播活动,从“流动的歌声”中看到“流动的社会关系”进而看到村庄的社会网络以及蕴藏在其中的社会结构和秩序。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论部分,一方面是对前面分析过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总结,从“实践范式”出发对布依山歌作一番“实践化理解”。这一番“实践化理解”遵循以“物化”来理解媒介的思路来探讨布依山歌这一传统媒介,将布依山歌看作是布依族群文化实践的“行动场城”,其中所含的人,技术,权力,资本,记忆等传播要素在这一“行动场城”中彼此汇集和互嵌,体现的是一种动态的互动和建构。同时,由于乡土中国是在自身闭合性与开放性的循环中不断发展,因而社会、人以及文化在其中得以再生产,并且由于有人的参与及实践,这样的再生产就不只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创造性地改变和创新。因此,布依山歌在现代社会的持存与转变也就映射出了布依族群在社会发展中对自身文化实践的主体性:首先,他们总是在自身社会文化体系中体会和理解时代、社会的发展。其次,他们又利用传统创造新的实践来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正是在这一糅合了传统与创新的实践,布依社会的“主体”得以始终“在场”,少数民族社会的逻辑与机制也在新形式下得以延续。另一方面对布依族群的传统文化——布依山歌在当代发展话语下如何传播进行了思考,从突出族群的主体性、形成价值维度的“复合表达”以及发扬容纳多元的文化传统三方面提出布依山歌传播的策略建议。本文遵循以乡村作为研究中国的方法,一方面通过对布依山歌传播的研究来体现国家对“三农”问题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的观照;另一方面,从传播学的角度严密考察布依族群对山歌的文化实践,既能深入细致地窥见族群成员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世界,理解当地社会及其文化的运行结构和整体机制,又能丰富和扩展布依山歌的研究,进而看到传播学本土化的一种有效实现途径。

葛倩倩[5](2019)在《所有的写作都要落到土地上 ——温籍作家笔下的温州人形象研究》文中提出新世纪以来,文学的“温州现象”备受关注,他们的创作开始受到评论界和研究者的青睐,也由此形成了一定量的温籍作家作品研究。但总的来说,研究者们对温籍作家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家论、作品论、形象学、文体特色、叙事角度以及地域文化等方面。本文试从形象学的角度,根据作家与温州的乡土和空间距离,从八位温籍作家:王手、哲贵、东君;林斤澜、钟求是、吴玄;张翎、陈河的作品中去探讨温籍作家笔下的温州人形象,并细致分析作家描绘温州人形象的异同。论文分五章进行研究,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对文学的“温州现象”进行说明并对本文温州人的形象做一个基本界定;第二到四章主要是从作家与温州的乡土和空间距离层面对八位作家书写温州人形象做一个展示;第五章则从塑造温州人形象的异同方面对这些作家进行整体观照。文章认为,对温籍作家笔下的温州人形象进行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研究温籍作家群书写温州人形象这一方面研究资料的空白,也能够对温州人群体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年颖[6](2014)在《手机短信写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立足于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文化境域之中,以大量具体的手机短信文本为研究对象,力图从写作学的角度分析和研究手机短信的写作规律。全文共五个部分,包括绪论、三个章节和结语。绪论部分主要交代了选题的研究对象与价值,认为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手机短信已成为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而对国内外学界虽然对此有较广泛的关注和多元化的探讨,但相关研究成果尚不成体系,显得比较浅显。第一章从手机短信篇幅的确认立足,认为要写好手机短信需要先从篇幅上把握手机短信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继而指出压缩法、省略法、符号法是三种行之有效的叙事策略。第二章从手机短信体式的把握着眼,结合一些手机短信文本的具体表现程式,在抒情类、叙事类、应用类等三大类别中分别论说了具体类别中应该运用的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第三章从手机短信价值的诉求出发,审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这一媒体平台进行文字狂欢的现象,指出资讯传递、喜庆祝福、情绪宣泄当为短信写作基本的价值诉求。结语部分则对手机短信的写作风格结语了概括性描述,认为短信尽管受到垃圾短信、黄色短信、诈骗短信等歪风邪气的影响,遇到了一些尴尬、坎坷和阻力,但作为人际交流宠儿,手机短信写作依然将充满魅力。总之,本文在借鉴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手机短信的写作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粗浅观点和浅显看法。

哈建军[7](2013)在《新世纪纪实小说研究》文中认为纪实小说是指用纪实的手法,以真人真事为题材,对现实生活中人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真实性情进行客观再现,对社会面貌、社会文化进行具象地呈现,从而塑造文学形象和表达主体感知的小说。纪实小说与虚构小说、非虚构小说、报告文学以及其他纪实作品有一定的区别,有些被标、列为报告文学和散文的作品,也属于本文所甄别研究的纪实小说。纪实小说在新世纪大量出现,一是受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求实”、“求真”思想和“实学”传统的影响,主张人的劳动、行为和产品、成果具有实际功用,能积极地为人的存在与发展服务,这种思维被转化进文学,强化了当下文学纪实的必要性和功能特征。二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外流行非虚构小说,国外的媒体和评论界对非虚构小说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很多非虚构小说获得了国家级奖项,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反响。这两个方面构成了纪实小说在新世纪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虚构和纪实是中国文学的两种创作方式,中国古代就有用纪实手法创作的史传文学和思想语录。在现代文学中,传记文学、报告文学、口述实录、游记以及大部分叙事散文均被划为纪实文学。进入新世纪之后,纪实小说的大量出现带来了纪实文学的审美转型,“纪实”由“报告”、“告知”走向了记录、呈现,赋予读者的审美意蕴也转向了反思与解构。这一审美指向建构在纪实小说的真实性基础上,纪实成了纪实小说的本质要素。作家在创作纪实小说时,势必要恪守作品的真实和作者的真实。作品的真实主要指题材内容与生活现实的高度一致,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能与现实事件对应,作品中的“原型结构”与“生活原型”相符,作品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符合生活事实。作者的真实指:作为表现生活感知的主体,通过回忆亲历事迹,或者通过采访调查和查阅文献,将生活事件转化为小说故事时,既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又适时、适度地表达出作家的主观情感和理性思辨;作者的真实情思和读者从作品中看到、感到的作者情思是一致的,作者的真实也是纪实小说艺术真实的一部分。作品的真实和作者情思的真实有时是通过作品文本中的“超文本”等“自明系统”来表现的,有时是通过“互文”文本来“照应”的。由此可见,纪实小说的艺术特征为:“客观性”、“真实性”、“进步性”、“关联性”、“综合性”、“非虚构性”、“具体性”、“自明性”。新世纪纪实小说通过不同的视角反思解构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现实,作家在反映生活真实、保持作品的“纪实”性质时,在保证作品的故事性、趣味性、可读性、科学性时,尝试着选择了各种方法。论文以创作了系列纪实小说的杨显惠和李娟等为个案,论析了新世纪作家反映现实生活的切入点和作家反思社会文化的不同角度。总体上来说,新世纪作家用“纪实”方法反思和解构社会文化,与评论界对新世纪纪实小说的回应和评论一样,尚处于一个摭探阶段。由于目前尚缺系统而成熟的纪实小说创作理论和批评理论,评论者评论纪实小说的姿态和作家创作纪实小说的姿态较为相似,大都与中国的史传文学和纪实文学、国外的非虚构小说进行了比附。评论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评论,有些评论观点需要拓展、延伸和综合。结合国内评论者对纪实小说的评价和分析,论文总结了纪实小说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可概括为:传递信息、促进思辨、证史补史、反驳虚假、探索新旨、延伸学理等。论文的最后,展望了纪实小说的发展趋势,阐释了纪实小说渐趋完善的未来远景。

吴辉[8](2012)在《短信文学的悖论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五媒体时代,文学跻身通讯科技裹挟下的拇指文化狂潮,催生出新兴短信文学。迥异于传统纸媒文学和新世纪网络文学的短信文学在文学特征、文学惯例和文学机制等方面显示出一系列对立色彩鲜明的矛盾特征,且在悖论双方的不断运动变化中求得平衡,融合于小巧简便的短信文本。论文首先从短信文学引发的学界论争入手,在厘清手机短信和短信文学定义的基础上,分别从文本品质、生产创作、传播接受等几个方面切入论述短信文学的悖论特征。在文本品质上,短信的形式短小精悍和表意丰富性相矛盾、虚拟娱乐性与纪实批判性相对立、语言雅俗共存、艺术性与技术性混融等,均彰显了短信文学异于其它文学形态的独特精神;在生产创作上,手机短信的商品性和文学艺术的审美性构成了短信文学创作心态方面功利与非功利的融合共存,凡俗化的草根表述和专门化的职业书写构成了创作主体大众与精英的对立汇流,语言撒播的快意书写和思维沉淀的简约运思构成了创作方式即兴式和凝练化的矛盾共存;在传播与接受上,短信文学是人际的、读屏的、电子软载体的、体验式的、快餐式的,同时是大众的、读文的、纸媒硬载体的、互动式的、审美品鉴式的。短信文学因其传播的快捷性、超越时地性、即时性等特征,迅速弥漫到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短信文学的悖论特征为自身找到了区别于其它文学形式的独特价值与存在意义。风起云涌的短信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例如文学的过度市场化、商业化带来文本格调的低俗化、泛娱乐化、语言的戏谑化,因而被视作口水垃圾和短信段子等。为引导短信文学的良性发展,规范文学环境,论文试对短信文学悖论特征进行了消解策略的探究,提倡短信文学爱好者把握好文学原则与市场原则的平衡,为人性歌唱,为艺术提笔,以实现短信文学高雅对低俗的消解、人文对技术的消解、文学性对商品性的消解。

刘玲[9](2011)在《短信文学述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的多媒体功能也随之扩大,手机短信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随时随地的短信写作,为广大的手机用户提供了展示才情的机会和平台,已经成为大众约定俗成的一种生活习惯,用短信交流也已成为一种时尚。短信文学便是伴随着这种新的传播媒介的改变而随之出现,并迅速发展繁荣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论文以短信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短信文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全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短信文学的产生、发展及研究状况。从2002年到2011年,短信文学在这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其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普及“飞入寻常百姓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并且在语言学界也涌现出了许多评论性文章和专着,从不同的角度对短信文学进行了阐释,从而使人们对短信文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第二部分重点对短信文学的内容和文本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手机短信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能够迅速及时、准确生动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论文在短信文本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祝福类、励志类、抒情类和幽默讽刺类四种题材的内容。借助对短信文本主要内容的认识与分析,同时重点介绍了短信文本在写作时表现突出的三个方面的特征:短、幽默娱乐化和互动性,使得人们对短信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第三部分重点研究短信文学的文体分类问题。一般来说,文体在形成后就会具有约定俗成的名称和相对稳定的格局,但是短信文学的出现,却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文体分类。目前就有关短信文学分类的问题,可谓是“百花齐放”,各种形式都有,这里主要分析了诗歌体、小说体、散文体和寓言故事体四种常见的类型。第四部分从修辞手法入手,探讨了一些常用修辞格在短信文学中的运用。短信修辞是一种将传统修辞和现代新生事物完美结合的典范,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又利用各种修辞格将信息多样化。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的同时,又起着愉悦的功能,给人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丝乐趣。大量的修辞格在短信文学中的运用,可以说是短信修辞的一大特点,有比喻、夸张、拟人、反复、排比、比拟、仿写、谐音、层递等等。第五部分从文化学的角度入手,对短信文学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第六部分则重点阐述了短信文学的发展前景问题,同时指出了论文研究的不足。

孙志逾[10](2011)在《媒介·文化·产业:三维视野中的手机短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往今来,从没有哪项媒介能像手机短信一样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能感觉到它随电波舞动的身影。在我国,短信自2000年由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相继开展此项业务以来,短信发送量逐年飞速增长,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短信发送量最大的国家。短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早已不仅仅是一个新的传播媒介,更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一种人际交往方式,甚至是当下的一种生活方式。从媒介、文化和产业三个维度对短信进行考察,会得出一个对短信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认识这一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人们习惯和生活的事物。手机的出现在人类文明史和传播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地影响。短信作为手机的一项重要功能,其传播信息的方式超越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方便、快捷、便宜的传播特点可以做到与新闻事件同步,已经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最便捷的手段之一。应用媒介环境学“一切历史都是媒介史”“媒介即讯息”、“媒介进化补偿理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人性化进化”等理论考察短信,能够得出短信所具有的媒介环境学特点。短信具有的快捷性、便捷性、互动性以及兼具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双重特性,与其它传播媒介不是替代、颠覆的关系,而是包容、整合的关系。短信不仅具备媒介的特点,其所引发的社会文化影响随着手机的普及而逐日彰显。短信以其前所未有的传播信息的方式和影响力冲击着人们对以往习惯的认识。短信以其高普及、极便捷、低成本的特点使其成为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对长期以来形成的精英文化进行了巨大的冲击,对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进行了重新建构,短信贴身传播的特性使原本属于私人的空间不再仅仅属于私人了。随着中国短信发送量的逐年增加,短信所引发的“拇指经济”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消费习惯。短信经济使短信渐成为一项新的产业。始于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节目,将短信从简单的传播媒介一夜之间推向了能带来真金白银的黄金产业。随着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的逐渐成熟和选秀、广告等商业服务的风起云涌,彩信、电子书、手机报等形式各异的短信新业态的出现,短信经济已经越来越为行业所瞩目。在引导其健康发展这一问题上,本文认为势必要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根本,以强化服务供应链监管为长效机制,以重点打击不良短信为突破,构筑起一道绿色、向上的短信经济新形象。

二、简论短信文学的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论短信文学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影视广告的戏剧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戏剧性概念及内涵特征
    第一节 戏剧性研究概述
        一、国外戏剧性研究概述
        二、国内戏剧性研究概述
    第二节 戏剧性的内涵特征
        一、戏剧性概念的内涵界定
        二、戏剧性的内涵特征
    第三节 戏剧性的载体差异
        一、戏剧性与媒介载体
        二、不同载体的戏剧性
第二章 影视广告的戏剧性表现
    第一节 广告诉求与戏剧性表达
        一、广告诉求的基本内涵
        二、广告诉求的基本特征
        三、广告诉求与戏剧性表达
    第二节 影视艺术的戏剧性
        一、戏剧性是影视艺术的基本特性
        二、影视艺术戏剧性具有共同特征
        (一)影视艺术戏剧性具有综合性
        (二)影视艺术戏剧性具有自由性
        (三)影视艺术戏剧性具有开放性
        (四)影视艺术戏剧性具有个性化
    第三节 影视广告的戏剧性特征
        一、影视广告需要戏剧性支持
        二、影视广告的戏剧性特征
        (一)戏剧性设计的营利性、目的性
        (二)戏剧性符号的生活化、具象化
        (三)戏剧性效果的直观化、冲击感
        (四)戏剧性结构的集中性、直白性
第三章 影视广告的戏剧性功能
    第一节 戏剧性展现产品特征
    第二节 戏剧性传达产品理念
    第三节 戏剧性符合受众接受心理
    第四节 戏剧性助力企业形象塑造
第四章 影视广告的戏剧性设计
    第一节 影视广告的戏剧性情境设计
        一、主观情境与客观情境
        二、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
    第二节 影视广告的戏剧性意象设计
        一、直接意象与间接意象
        二、整体意象与具体意象
    第三节 影视广告的戏剧性冲突设计
        一、内容冲突的表里之间——由事件到主题
        二、效果冲突的内外转化——由刺激到反应
    第四节 影视广告的戏剧性叙事设计
        一、利用叙事情节突出广告诉求
        二、利用叙事主题满足广告诉求
    第五节 影视广告的戏剧性思维表达
        一、戏剧性思维与品牌形象
        二、戏剧性思维与广告创意
        三、戏剧性思维与广告媒介
第五章 问题讨论与研究总结
    第一节 存在问题
    第二节 研究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2)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五、语料来源
第一章 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的类型
    第一节 形式仿
        一、仿前式
        二、仿后式
        三、仿中式
    第二节 语义仿
        一、类义仿
        二、反义仿
        三、近义仿
    第三节 谐音仿
        一、音仿汉语拼音造词
        二、音仿英语词汇造词
        三、音仿组合式词汇造词
    第四节 兼用仿
        一、仿拟兼缩略式
        二、仿拟兼比喻式
        三、仿拟兼借代式
第二章 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的特点和影响
    第一节 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的特点
        一、原型词具有多样性
        二、仿造词具有能产性
        三、原型词与仿造词具有联系性
        四、原型词与仿造词具有对应性
    第二节 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的影响
        一、仿拟造词的积极影响
        二、仿拟造词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 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理据
    第一节 仿拟造词外部理据
        一、社会客观环境
        二、社会文化心理基础
    第二节 仿拟造词内部理据
        一、造词的经济原则
        二、词汇的系统性规律
        三、语言材料的生成性
    第三节 仿拟造词心理理据
        一、联想
        二、类推
        三、完型与理解
    第四节 仿拟造词认知机制
        一、转喻机制
        二、概念合成理论对仿拟造词的认知阐释
第四章 仿拟造词的规范化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的三音节仿拟造词分析
        一、近义关系词汇
        二、反义关系词汇
        三、类义关系词汇
    第二节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仿拟造词新词语的收录原则
        一、必要性原则
        二、规范性原则
        三、普遍性原则
        四、稳定性原则
        五、系统性原则
    第三节 仿拟造词规范化建议
        一、原型词的选择建议
        二、仿造词的造词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形式仿
附录二 语义仿
附录三 谐音仿
附录四 兼用式仿拟造词
附录五 2008——2017年仿拟造词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现代性与大众狂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现代性与大众狂欢的研究现状
        (一) 现代性的研究现状
        (二) 大众狂欢的研究现状
    二、大众狂欢的本源问题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思路、创新点、意义和章节安排
    本章小结
第一章 狂欢史中的大众狂欢
    第一节 古代的巫术狂欢
        一、巫术狂欢的定义
        二、巫术狂欢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古代的民俗狂欢
        一、民俗狂欢的定义
        二、民俗狂欢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现代的大众狂欢
        一、大众狂欢的定义
        二、大众狂欢的表现形式
    第四节 大众狂欢的最新形态——网民狂欢
        一、网民狂欢的定义
        二、网民狂欢的表现形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代性时间与狂欢时间
    第一节 主导性的现代性时间
        一、现代时间的历史化
        二、现代时间的社会化
        三、现代性时间主导的结果
    第二节 现代性的内在矛盾
        一、“未来”与“当下”的缺失:现代性矛盾的结构性深渊
        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生命时间的驱使
        三、公共劳动时间与私人闲暇时间:现代性的分化与对立
    第三节 狂欢时间与主流现代时间的对立与统一
        一、狂欢时间:相关时间的综合
        二、狂欢时间与主流现代时间相对立
        三、狂欢时间与主流现代时间相统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性与大众狂欢
    第一节 狂欢大众:现代性的产物
        一、西语“大众”的出现与现代性
        二、汉语“大众”的出现与文艺运动
    第二节 狂欢大众的心性结构
        一、支配性观念:对立统一的多种现代时间经验
        二、狂欢大众的快适:本能
        三、可能升华的境界:审美
        四、狂欢大众的公共精神:审美共通感
        五、异化的结果:大众的消费意识
    第三节 大众狂欢的现代性表征
        一、作为肯定审美现代性的大众狂欢
        二、作为否定审美现代性的大众狂欢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性与网民狂欢
    第一节 网民狂欢的时(空)间
        一、网民狂欢时(空)间的技术本质及其本体论限定
        二、网民狂欢时(空)间的特征
        三、网民狂欢时(空)间的哲学阐释
    第二节 网民身份的主体体认
        一、主体性与虚拟主体的身份
        二、虚拟实在中的主体体认:网民与吊丝
    第三节 狂欢网民的心性结构
        一、无休无止地求快气质
        二、奔向“未来”的求新精神
        三、急速浏览的阅读心性
        四、冷漠怨恨的发泄心态
    第四节 网民狂欢的现代性表征
        一、人肉搜索与猎奇狂欢
        二、网络叙事与戏仿狂欢
        三、网络红人与审丑狂欢
    本章小结
余论 大众狂欢的未来走向
结语
参考文献
人名译名对照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山歌传播与族群文化实践 ——黔中百宜乡布依村寨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语境及缘由
        1.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1.2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布依族研究综述
        1.2.2 布依山歌的研究
        1.2.3 现有布依山歌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理论视角与方法
        1.3.1 乡村传播学:乡村文化传播的本土化
        1.3.2 研究方法:民族志调查
    1.4 研究路径
第二章 布依山歌传播的文化生态系统
    2.1 布依族传统历史与文化
        2.1.1 布依族的族源与族称
        2.1.2 布依族的历史发展
        2.1.3 布依族的民间文化
    2.2 布依山歌传播的民间现实形态:拐吉村与拐吉村的山歌
        2.2.1 拐吉村概述
        2.2.2 拐吉村的山歌
第三章 叠写的传统:布依山歌的地方传播史
    3.1 1953年以前:“传统”的想象
        3.1.1 定位身份:家谱的追溯
        3.1.2 族群传统的“在地化”:布依山歌的学唱
        3.1.3 “拟制”的族群文化实践:传统的想象与再造
    3.2 1958—1990:政治话语与社区记忆
        3.2.1 国家的力量:自然村落到社会主义集体社会
        3.2.2 布依山歌的社会主义表达
        3.2.3 歌声串起的社区记忆
    3.3 1990——至今:现代化与山歌听觉的现代性
        3.3.1 布依山歌传播的式微
        3.3.2 自制山歌录像碟:信息社会中村民听觉经验的变革
    小结
第四章 可供解读的文本:布依山歌传播的意义模式
    4.1 地方性知识与地方的世界:布依山歌描绘的“乡村图景”
        4.1.1 《砍牛经》与“老祖公”:宗教经典中的大宇宙与小世界
        4.1.2 情歌对唱文本中的“阴阳相合”
        4.1.3 村庄山歌文本中的“生态整体性”表达
    4.2 地方的语言与地方的人群:山歌所散发的族群精神气质
        4.2.1 山歌中的地方语言与族群的道德隐喻
        4.2.2 山歌中地方语言的审美特征与村民的审美意识
        4.2.3 村庄山歌中地方语言所折射的族群文化性格
    小结
第五章 歌声的流动:声音实践中的社会网络
    5.1 “声临其境”:村庄山歌传播的仪式化场景
        5.1.1 日常生活的仪式化场景
        5.1.2 生命过渡的仪式化场景
        5.1.3 历法/节庆的仪式化场景
    5.2 声音实践中家庭系统的互动
        5.2.1 从自由到个人主义:布依山歌与村庄青年的恋爱和择偶
        5.2.2 微信里的对歌:布依山歌传播中的夫妻互动
        5.2.3 走下神坛:布依山歌传播中的亲子关系
    5.3 声音实践中的社群互动
        5.3.1 身份的交融:“声音共同体”的时代
        5.3.2 关系的区隔:山歌演唱队与社群边界
        5.3.3 “礼物经济”还是“商品经济”:社群关系的变与不变
    5.4 声音实践中的“国家—社会”
        5.4.1 传统节庆歌会:乡野自生的文化空间
        5.4.2 “被发明的传统”:舞台节日的国家发明
第六章 结论:族群传统·文化实践·发展
    6.1 布依山歌:族群文化实践的“行动场域”
    6.2 发展话语下布依山歌该如何传播
附录
    附录一:田野笔记摘选
    附录二:田野调查图片选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所有的写作都要落到土地上 ——温籍作家笔下的温州人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文学的“温州现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温州人形象的基本界定
二、在瓯越大地上行走:王手、哲贵、东君
    (一)王手:平民·市井·悲欢
        1.人物在进退两难中沉沦
        2.温州商人的真实写照
        3.市井风俗和人民的悲欢
    (二)哲贵:信河街·商人·精神困境
        1.十八般武艺尽显其中
        2.把握商机与大展宏图
        3.精神迷途与后路探寻
    (三)东君:乡野·古典·随心所欲
        1.善恶的对立抉择与异化
        2.独立于时间和现实之外
        3.随心所欲的生活之状态
三、在为文而歌的路上:林斤澜、钟求是、吴玄
    (一)林斤澜:矮凳桥·苦难·韧性
        1.直面苦难的勇气
        2.生存境遇融于个体
        3.对生命韧性的肯定
    (二)钟求是:日常·边缘·受困
        1.对日常生活的细心打量
        2.与生活之墙的艰难碰撞
        3.现代人内心的精神障碍
    (三)吴玄:底层·超脱·坚守
        1.底层叙事的直接反应
        2.网络时代的病态奇观
        3.超脱物外的精神源地
四、故土是涌动的火种:张翎、陈河
    (一)张翎:女性·气血·精神家园
        1.守望自在的精神家园
        2.生命的回归与追寻
        3.爱是拯救一切的源地
    (二)陈河:侨民·质朴·救赎
        1.个人自由的弥足珍贵
        2.文化偏见与身份焦虑
        3.精神创伤与自我救赎
五、温州人形象的异同
    (一)温州人形象的同源
        1.地域文化的耳濡目染
        2.追寻理想与敢为人先
        3.精神困境与理性坚守
        4.平凡与边缘相互补充
        5.生命韧性与冒险精神
    (二)温州人形象的差异
        1.童年经验不同
        2.人生阅历不同
        3.情感体验不同
结语
附录:温籍作家笔下书写温州人形象的书籍及人物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手机短信写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手机短信写作篇幅的确认
    第一节 压缩法
    第二节 省略法
    第三节 符号法
第二章 手机短信写作体式的把握
    第一节 抒情类
    第二节 叙事类
    第三节 应用类
第三章 手机短信写作价值的诉求
    第一节 资讯传递
    第二节 喜庆祝福
    第三节 情绪宣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篇目以“手机短信”为关键词的硕士论文一览表
附录二:篇目以“短信写作”为关键词的期刊论文一览表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7)新世纪纪实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纪实小说的界定
    二、纪实小说的“量杯”
    三、选题背景与研究的理论意义
    小结
第一章 比附、摭探:纪实小说的“入世”
    第一节 纪实小说的“入世”语境
        一、新世纪的“纪实”热
        二、甄别“纪实小说作品”
    第二节 纪实小说的“入世”姿态
        一、比附国外非虚构小说
        二、摭探“入世”
    小结
第二章 实文化:纪实小说的“催产素”
    第一节 “实”的内涵与功能
        一、“实”的内涵
        二、“实学”传统与文化
        三、实文化功能
    第二节 实文化与当代文学
        一、实文化的当代诉求
        二、文学的“产业化”与“造书”热潮
        三、文学在市场中传播
    第三节 实文化中的纪实小说
        一、“系列化”创作
        二、纪实小说的速生速长
    小结
第三章 反思、解构:纪实小说的个体视角
    第一节 “纪实”视角
    第二节 杨显惠的“察”与“觉”
        一、反观道德与命运
        二、映照文化与命运
        三、解构之于建构
    第三节 李娟的“见”与“思”
    小结
第四章 笃真实:作家的纪实之维
    第一节 “真实”的涵义与体现
        一、“真实”的维度
        二、时间语言与真实性
        三、叙述的可靠性
        四、“画外音”的节制
        五、真实的“自明性”
    第二节 “价值中立”立场
        一、“价值中立”
        二、记录与呈现
        三、“临写”与“喧讲”
    第三节 “主体”评判与叙事伦理
        一、主体的角色
        二、表态策略
        三、主体的评判
        四、叙事伦理
    小结
第五章 纪真事:纪实小说的文体艺术
    第一节 “事件”与“故事”
    第二节 “虚构”与“纪实”
    第三节 “原型”与“意象”
    第四节 纪真事的小说艺术
    第五节 纪真事的法律准度
    小结
第六章 再批评:纪实小说的价值评判
    第一节 纪实小说的评论姿态
        一、对国外非虚构小说的评论
        二、对国内纪实小说的评价与分析
    第二节 新世纪纪实小说的评论视阈
        一、角度与方法
        二、视点与观点
    第三节 纪实小说的价值空间
    小结
余论 展望纪实小说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8)短信文学的悖论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本文逻辑结构与研究意义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短信文学及其发展现状
    1.1 短信与短信文学
        1.1.1 短信文学的命名焦虑
        1.1.2 手机短信与短信文学的概念界定
    1.2 我国短信文学的发展现状
        1.2.1 短信文学的诞生
        1.2.2 短信文学的发展
第二章 短信文学的品质悖论
    2.1 短信形式的简约性与内容的丰富性
        2.1.1 文本形式的短小精悍
        2.1.2 表意手法的丰富性
    2.2 文学的虚拟性与短信的纪实风格
        2.2.1 自娱娱人的虚拟性
        2.2.2 价值承担的纪实性
    2.3 雅俗混融的语言表达
        2.3.1 戏谑媚俗的游戏色彩
        2.3.2 别具一格的精粹雅趣
    2.4 艺术与技术的界限模糊
        2.4.1 技术至上性
        2.4.2 文艺本原性
第三章 短信文学创作悖论
    3.1 功利与非功利创作心态的融合共存
        3.1.1 手机短信的商品性
        3.1.2 艺术赓续的审美性
    3.2 大众与精英的主体汇流
        3.2.1 凡俗化:草根性的自由表述
        3.2.2 专门化:短信写手的职业身份
    3.3 即兴挥洒与炼字凝意并存
        3.3.1 即兴式:语言撒播的快意书写
        3.3.2 凝练化:思维沉淀的简约运思
第四章 短信文学传播与接受悖论
    4.1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融
        4.1.1 定向沟通的私密性
        4.1.2 信息公开的共享性
    4.2 软硬载体传播途径互补
        4.2.1 电子传输
        4.2.2 纸媒转换
    4.3 体验和互动共存
        4.3.1 单向消费:可读的文本
        4.3.2 交互对话:可写的文本
    4.4 读屏和读文合流
        4.4.1 电子纸条的数字读屏
        4.4.2 图像时代的文字坚守
    4.5 快餐阅读和审美品鉴汇流
        4.5.1 文学点心的碎片阅读
        4.5.2 精神食粮的细嚼慢咽
第五章 短信文学悖论的消解策略
    5.1 立足文学:高雅对低俗的消解
        5.1.1 传统文学的品质坚守
        5.1.2 短信文学的革新创造
    5.2 基于媒介:人文对技术的消解
        5.2.1 传媒推力
        5.2.2 技术制约
    5.3 以人为本:文学性对商品性的消解
        5.3.1 文化心理
        5.3.2 市场意识
结语 短信文学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短信文学作品选粹100则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9)短信文学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短信文学的产生、发展及研究现状
    一、短信文学的产生
    二、短信文学的发展现状
    三、短信文学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短信文学的主要内容及文本特征
    一、短信文学的主要内容
        (一)祝福类
        (二)励志类
        (三)抒情类
        (四)幽默讽刺类
    二、短信文学的文本特征
        (一)短小精悍
        (二)幽默、娱乐化
        (三)互动性
第三节 短信文学的文体类型
    一、诗歌体短信文学
    二、小说体短信文学
    三、散文体短信文学
    四、寓言故事体短信文学
第四节 短信文学的常用修辞手法
    一、排比
    二、比喻
    三、比拟
    四、夸张
    五、仿写
    六、谐音
    七、反语
    八、反复
    九、层递
第五节 短信文学的文化阐释
第六节 短信文学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后记

(10)媒介·文化·产业:三维视野中的手机短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选题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手机短信的历史
    第一节 手机短信的诞生
    第二节 手机短信在中国的发展概述
    第三节 中国短信发展史上不得不提的一个人——戴鹏飞
    第四节 中国短信发展史上不得不提的一件事——超级女声
    第五节 中国短信发展史上的一次华丽转身——手机微博
第二章 媒介环境学视野下的手机短信研究
    第一节 媒介环境学理论源流及内涵
    第二节 手机短信是对人身体的延伸
    第三节 手机短信是对手机通话功能的补偿
    第四节 手机短信是手机媒介人性化进化的结果
    第五节 手机短信的传播特点分析
    第六节 手机短信与其他传播媒介的关系简论
第三章 社会文化中的手机短信现象研究
    第一节 手机短信的社会文化特性
    第二节 手机短信的文本分析
    第三节 手机短信的大众文化特性及其对精英文化的消解
    第四节 手机短信对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影响初探
    第五节 消费认同与手机短信
第四章 手机短信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短信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浅析短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技术进步与社会调和规范市场与加强监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参与科研情况及主要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简论短信文学的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影视广告的戏剧性研究[D]. 孙倩.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近十年三音节新词语仿拟造词研究[D]. 何红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现代性与大众狂欢[D]. 贾延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4]山歌传播与族群文化实践 ——黔中百宜乡布依村寨的个案研究[D]. 骆雪. 上海大学, 2019(02)
  • [5]所有的写作都要落到土地上 ——温籍作家笔下的温州人形象研究[D]. 葛倩倩. 温州大学, 2019(01)
  • [6]手机短信写作研究[D]. 年颖.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7]新世纪纪实小说研究[D]. 哈建军. 兰州大学, 2013(09)
  • [8]短信文学的悖论现象研究[D]. 吴辉. 中南大学, 2012(02)
  • [9]短信文学述论[D]. 刘玲. 西北师范大学, 2011(04)
  • [10]媒介·文化·产业:三维视野中的手机短信研究[D]. 孙志逾. 山东大学, 2011(04)

标签:;  ;  ;  

浅谈短信文学的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