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测器自身辐射对实时测温系统测温精度的影响及其抑制

探测器自身辐射对实时测温系统测温精度的影响及其抑制

一、探测器本身的辐射对实时测温系统测温精度的影响及其抑制(论文文献综述)

郑凯丰[1](2021)在《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辐射测温算法及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温度测量对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和运行状态的监测至关重要。对涡轮叶片表面的温度进行测量和分析不仅可以保证发动机的运行安全,同时还可为高性能发动机涡轮叶片的结构设计和优化提供重要数据。但是,对高温高压工作环境下处于高速旋转状态的涡轮叶片进行准确的温度测量一直是一个技术难题。辐射测温技术的出现有效解决了接触式测温技术干扰被测表面温度场分布、测点数量少等缺陷,逐渐在涡轮叶片温度测量领域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然而,目前涡轮叶片辐射测温技术仍存在因环境辐射和发射率变化引起的测量误差过大的问题。针对目前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辐射测温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需求,本文开展了涡轮叶片辐射测温算法和光学系统设计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研究了涡轮叶片辐射测温的环境辐射影响。分析了涡轮叶片辐射测温过程中的环境辐射来源。针对环境叶片辐射影响难以消除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辐射传输理论和发动机涡轮叶片真实面型的三维动态辐射传输模型,分析了环境叶片辐射的辐射角系数与目标叶片的旋转角度的关系,计算了反射辐射引起的在不同温度和不同位置处的涡轮叶片测温误差。在设定条件下,引起的最大测温误差在40K以上。(2)开展了基于反射误差校正的涡轮叶片三波段辐射测温研究。针对环境辐射对测温的影响,以及叶片发射率难以测量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反射误差校正的三波段辐射测温算法。构建了三波段辐射测温算法的误差函数,通过测量得到的目标表面的实际辐射和三维动态辐射传输模型的模拟结果结合环境叶片的实际辐射计算出的环境辐射,进而反演目标叶片的表面温度;然后,分析了测量波段、目标温度反演算法以及发射率差异等因素对测温的影响,并对影响因素造成的测温误差进行了仿真计算,验证了测温算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3)进行了三波段辐射测温光学系统设计及集成研究。针对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复杂面型和高温工作环境,设计了用于涡轮叶片辐射温度测量的三波段辐射测温光学系统。首先确定了前置聚光镜的调焦设计方案和热效应的消除方法,分析了物面离焦量对探测器接收能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三波段辐射测温系统进行了光学设计,对系统在不同温度、不同调焦距离下的光学性能进行了评估,并采用ASAP软件对该系统进行了光线传输仿真。最后,进行了系统集成和测试。(4)进行了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辐射测温实验及分析。设计了涡轮叶片辐射测温实验方案,搭建了实验室环境下的涡轮叶片辐射测温实验平台,在模拟的高温辐射环境下对涡轮叶片表面进行了辐射温度测量,与未校正反射的比色测温法相比,基于反射误差校正的三波段辐射测温算法平均相对反演误差从最大2.82%下降到1.20%。

史景文[2](2021)在《基于主被动层析的碳烟火焰三维温度及组分浓度重构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化石燃料仍然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供给方式。燃烧作为将燃料化石能源转换为可利用热能的主要有效途径,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有助于分析理解燃烧的本质和规律,为进一步改进燃烧系统和优化设备运行提供参考数据。火焰的温度场测量,可以为燃烧机理研究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同时,典型燃烧产物组分的浓度也直接反应了设备燃烧室内的燃烧状态和燃烧效率。因此,提出新型的燃烧诊断测量技术,实现对高温火焰三维温度场、辐射物性场以及燃烧产物组分浓度场等多物理量场的协同重构,对于燃烧领域的科学研究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然而,现有的光学层析燃烧诊断测量方法,无论是主动式还是被动式测量,都无法实现对高温火焰的温度及燃烧产物组分浓度场的三维空间协同重构。因此,本文提出了主被动光学层析融合探测方法,将主动激光层析吸收光谱技术和被动光场辐射成像层析探测技术相结合,建立了火焰三维温度场、辐射物性场、燃烧产物组分浓度场等多物理场协同重建模型与测量方法。碳氢火焰的燃烧产物组分往往包括H2O,CO2、CO等气体组分以及碳烟等固体颗粒物,因此,对火焰的测量必须同时考虑气固两相组分的影响,发展适用于高温碳烟火焰的多物理量协同测量十分有必要。为实现碳烟火焰的三维温度场和组分浓度场的协同重建,本论文首先构建了高温碳烟火焰的主被动光热信息融合获取模型,发展了基于视在光线法和广义源项多流法的吸收性火焰和吸收散射性火焰中弥散介质辐射传输的计算方法,实现了对高温碳烟火焰任意方向出射辐射强度的快速、精确计算。在此基础上,分别阐述了主动层析吸收光谱和被动光场辐射成像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为后续碳烟火焰温度场和燃烧产物组分浓度场的重建反问题提供了正问题计算模型。以主动激光吸收光谱理论为支撑,结合计算层析理论,对高温火焰的二维温度及H2O组分浓度的协同测量展开了研究,分别采用了线性和非线性层析吸收光谱测量模型进行数值仿真研究,分别应用代数迭代重构算法和基于自适应协方差矩阵的进化策略算法,对强病态性的重构问题进行了计算求解。在测量模型中加入了基于平滑先验信息的正则化方法,改善了病态问题的多解性,增强了重构结果的抗噪性。同时,将测量模型及算法应用于双峰分布的多模态火焰中,验证了测量模型及方法的适用性。基于主动激光层析探测的方法受到光学窗口以及光路布置的局限性,一般多用于二维火焰的燃烧诊断。实际中火焰多呈现三维非均匀分布,因此开展了基于被动光场辐射成像高温火焰三维温度场的重构研究。以波动光学的菲涅尔衍射定律和弥散介质辐射传输求解方法为理论基础,建立了适用于高温碳烟火焰的光场卷积成像模型。将火焰的二维光场图像为测量信号,对吸收性火焰和吸收散射性火焰及多峰分布的多模态火焰进行了三维温度重构的数值仿真研究,对温度重构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贝叶斯理论模型,对测量方法的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基于被动光场层析探测对火焰三维温度的测量,需要已知火焰内部的辐射物性参数,但在实际中辐射物性参数是未知的。因此,结合主动激光层析吸收光谱和被动光场辐射成像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主被动层析融合的高温碳烟火焰多物理场协同重建方法。结合多谱段激光层析透射测量信号和火焰自发辐射光场测量信号,建立了基于主被动层析的多场协同重构模型,对高温碳烟火焰的辐射物性场、三维温度场以及气固两相燃烧产物组分浓度场的协同重构进行了模拟研究,并对多种测量信号的随机误差进行了误差传递分析。最后,对基于主被动层析融合的测量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对典型高温碳烟火焰—乙烯扩散火焰的辐射物性场、三维温度场及燃烧产物气固两相产物组分浓度场的协同重构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热电偶测量值进行了对比,验证了主被动层析融合测量系统的有效性。温度重构值与热电偶测量值的最大偏差为50 K,证明了温度测量的精度。将重构得到的辐射物性场、碳烟组分浓度场以及H2O组分分布与相关研究中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对应分布趋势及数量级相一致,证明了测量方法的有效性。

张允祥[3](2020)在《热红外波段场地自动化定标方法的研究与设备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热红外遥感技术的发展,大批具有热红外波段探测能力的对地观测卫星遥感器陆续发射升空。卫星遥感器在轨运行期间,除了利用星载黑体进行星上定标外,还需要开展校正场定标来检验或替代星上定标结果,以保障数据产品的精度。目前我国卫星遥感器热红外波段的校正场定标,主要通过人工野外测量的方式获取场地热红外辐射特性,这种测量方式耗费高,效率低,受到天气条件等因素的限制,难以有效保障定标频次和有效数据量,无法及时提供用于分析遥感器衰变的观测数据。开展卫星遥感器热红外波段场地自动化定标方法的研究,对于提高卫星遥感器热红外波段校正场定标的时效性和精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结合卫星遥感器热红外波段在轨校正场定标技术的发展趋势,改进了热红外波段场地辐射定标技术流程,设计并研制了具备自动化观测能力的多通道自校准红外辐射计(Muli-channel Self-calibrated Infrared autonmous Radiometer,MSIR)。论文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为设计合理的场地自动化定标流程,比较了场地辐射定标过程中的不同物理参量获取方法的精度,设计了以温度基法为核心的场地自动化定标技术流程。利用MSIR获取大气下行辐亮度和场地辐亮度,结合多通道温度与发射率分离算法获得场地温度和发射率,利用最优偏移量法得到场地高光谱发射率数据。借助美国NCEP提供的再分析资料,获取大气温湿压廓线,结合辐射传输模型计算得到卫星入瞳处的等效辐亮度。建立同步观测遥感器接收辐亮度与输出信号值的关系,实现对过境遥感器热红外波段的辐射定标。与常规定标方法相比,该定标技术流程具有高频次、高时效、高适用性的特点,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辐射测量误差,反映了大气下行辐射和场地真实发射率对反演场地温度的影响。为满足自动化获取场地辐亮度的需求,研制了具有自动化观测能力的MSIR。该设备需具有以下特色功能:1)采用电机驱动镀金反射镜的设计,实现了 0°~90°仰角的大气下行辐射和地表辐亮度的测量,为消除大气下行辐射对反演地表温度的影响提供了技术手段。2)采用滤光轮分光的方法实现了 6个光谱通道的自动设置,结合IMTES算法能够实现场地温度与发射率的分离,为卫星遥感器热红外波段绝对辐射定标提供了两个关键因子。3)在MSIR内部内置了两个控温精度分别优于0.04 K和0.05 K,发射率均高于0.994,稳定性均优于0.0014的黑体,用于实时辐射定标内部探测器,有效地消除了内部背景辐射对辐射测量的影响,定标不确定度小于0.143%。开展了 MSIR的实验室定标实验。利用面源黑体作为标准辐射源对MSIR内置的两个定标黑体进行了校准,验证了两个内置定标黑体的控温精度分别优于0.04 K和0.05 K,发射率均高于0.994。利用面源黑体和MSIR内置黑体作为定标辐射源,分别开展了 MSIR内部探测器的辐射定标实验。两种方法获得的响应度斜率相对偏差<1%,响应度截距相对偏差<0.2%,说明两种黑体作为定标辐射源的定标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分析了 MSIR的定标不确定度,结果表明,面源黑体的辐射定标不确定度小于0.122%,等效辐射测温不确定度小于0.15 K(@300 K,11μm)。内置黑体的辐射定标不确定度小于0.143%,等效辐射测温不确定度小于0.196 K(@300 K,11 μm)。验证了 MSIR自校准系统已具备与实验室定标方法相当的定标精度,满足了卫星遥感器热红外波段场地观测设备的辐射测量精度要求。

刘纪伟[4](2020)在《可见光-近红外双色成像测温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温度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物理量之一,在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高温测量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指出当前各种高温测量方法的局限性,同时,论述了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高温测量方法类别和现状,针对大多成像测温设备存在的精度不足、温度区间较窄以及结构复杂等问题,提出了可见光-近红外双色成像测温技术研究目标,设定目标测温精度为相对误差不高于5%,动态范围为1000-3000K。本文详细介绍辐射测温的基本原理,分析影响辐射测温精度的因素,对测温系统仿真建模优化,依据优化结果设计实验,搭建平台,并验证方案可行性。具体工作如下:(1)建立可见光-近红外成像测温系统结构模型,指明模型中可能引起测温误差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仿真优化确定测温工作波长和工作窄带带宽。首先运用RBF神经网络对选定的可见光-近红外探测器响应曲线进行拟合,将拟合结果结合比色测温原理,运用粒子群算法,综合计算结果,分析发射率对工作窄带带宽的影响,并综合考量实际生产工艺和拍摄距离等因素,最终确定了工作波长为650nm、800nm,和两个工作窄带带宽10nm和20nm。(2)根据仿真建模优化结果,设计实验流程,在现有实验条件下,搭建实验平台,选择宽光谱低照度CMOS相机RS-A1304,利用标准高温黑体辐射源拍摄采集图像进行系统标定,并使用最小二乘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校正系统误差,随后对卤钨灯灯丝进行测温实验,验证系统精度。(3)从实验结果来看,系统在10nm工作窄带带宽时平均相对误差为1.9%,20nm工作窄带带宽时平均相对误差为3.0%,符合精度要求;同时,针对本系统的测温范围,改进设计适合本系统的多级自适应伪彩色编码方法,并对比了经典的伪彩色编码方法,证明了算法的优越性,增强视觉对温度的感知;最后设计了可见光-近红外成像测温软件,实现了图像导入、伪彩色编码和温度计算等功能,并总结全文提出本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实验结果看,本文设计的可见光-近红外双色成像测温系统可以满足高精度、大动态范围的设计要求,达到了预期效果。

马骏[5](2020)在《高空飞机蒙皮长波红外辐射测量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飞机目标红外辐射特性研究无论在民用还是军事、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飞机的主要辐射源分为尾喷口、尾流和蒙皮三个部分。当前对飞机红外辐射特性的研究大部分为理论建模和数据仿真,或者地面测试状态下对飞机蒙皮或尾焰进行辐射测量,而对高空飞行状态的飞机进行辐射测量的研究较少。蒙皮红外辐射特性的研究具有重大应用价值。蒙皮温度是重要的飞机目标红外辐射特性,对飞机蒙皮温度的测量反演十分重要。本文将着重研究对飞行中民航飞机进行辐射测量的方法,基于长波红外信息获取系统,获取有效的飞机目标红外辐射数据,并对飞机蒙皮的温度进行反演。首先,本文简要阐述了飞机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提出了主要研究技术路线,设计并研制了一套基于长波红外成像仪的飞机蒙皮测温系统。系统设计主要考虑模块化、低噪声、高灵敏度。系统分为长波红外成像仪和配套的上位机软件两个部分。其中长波红外成像仪由成像系统和电子学系统组成,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成像系统用于将红外辐射转化为电信号,其设计着重于镜头和探测器的选型;电子学系统用于将探测器的电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传输给上位机,其设计着重于模块化设计和低噪性能。上位机软件分为通信软件和采集存储软件。通信软件用于完成参数设置与参数反馈功能,保证系统不同条件下合适的工作状态。采集存储软件用于完成图像数据的采集、实时显示以及存储,获取目标的数据信息。然后,本文介绍了飞机蒙皮温度测量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一种逐次逼近的温度反演方法。通过建立飞机蒙皮的辐射模型,详细分析了蒙皮辐射的组成,并根据计算将蒙皮所有辐射近似为蒙皮自身热辐射;通过建立大气传输和大气衰减模型,获取更准确的目标信号入瞳辐亮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建立辐射定标模型,获取目标信号入瞳辐亮度与DN值对应关系;综合几个模型,提出逐次逼近反演温度的方法。分析了温度反演计算模型的误差来源。最后,本文进行了综合成像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通过辐射标定试验得到入瞳辐亮度与DN值得线性关系;通过试验策划和试验实施完成了5km和10km飞行高度的波音787和空客350大型民航飞机目标辐射测量试验,获取了长波红外相机对飞机蒙皮的辐射响应数据。分蒙皮辐射大气传输和绝对辐射定标两个模块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然后通过逐次逼近法求得蒙皮温度。计算反演温度的不确定度并进行修约,得到5km飞行高度的民航飞机蒙皮温度的修约结果为268K,修约不确定度为4K,修约相对不确定度为1.49%;10km飞行高度的民航飞机蒙皮温度的修约结果为234K,修约不确定度为3K,修正相对不确定度为1.28%。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飞机蒙皮红外辐射测量方法可以实现对飞机蒙皮温度进行较高精度的反演,为飞机红外辐射特性的研究以及观测、监控和识别飞机目标提供数据支持,对提高航空飞行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王志康[6](2020)在《基于红外热图像的搅拌摩擦焊接温度检测》文中认为自1991年英国剑桥焊接研究协会发明了搅拌摩擦焊接技术以来,这一技术立刻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搅拌摩擦焊接技术开始逐步在航空航天、船舶、交通运输等工业制造领域崭露头角。但由于其焊接过程本身相对繁琐,焊接质量往往受到焊接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众多因素中又以温度尤为重要,焊接过程中的温度会直接影响焊缝内金属晶粒的生长过程,如果焊接温度过高,会造成焊缝和焊缝周边区域晶粒的粗大,温度过低则会使得搅拌头行驶过后焊缝处就凝结成块,影响焊缝的成型质量,容易出现焊接缺陷,因此得到搅拌摩擦焊接温度分布及变化规律是十分必要。现阶段,对搅拌摩擦焊接温度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部分,对实际焊接过程温度的研究则较为缺少,焊接过程各种影响因素是理论仿真无法真实模拟的,因此需要对焊接过程中的真实温度进行检测分析,通过分析多种焊接温度变化条件对焊缝成型的影响进而确定焊接参数提升焊接质量。鉴于上述问题,本文对搅拌摩擦焊接温度的实际检测问题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依据搅拌摩擦焊接设备及红外热像仪设计了搅拌摩擦焊温度检测系统,温度检测系统结合了辐射原理、红外测温理论和红外热成像原理,通过温度检测装置获得焊接过程的温度信息,通过温度检测软件进行处理得到准确的温度分布状况。其次,综合考虑了影响焊接过程中温度检测精度的主要因素:针对噪声因素,本文通过非下采用轮廓波变换得到图像频域子带系数,使用改进的阈值函数抑制子带噪声系数后重构图像,减小噪声影响;针对检测距离与检测角度因素,本文通过对热像仪测温公式进行推导化简,得到与距离、角度有关的温度补偿公式,通过黑体测温实验确定补偿系数,进而对得到的温度数据进行精度补偿;针对物体发射率因素,本文经过对焊接材料发射率测量实验的结果进行数据拟合,得到焊接材料表面发射率与温度对应的变化关系,通过保证发射率的准确性进而提高温度的精度。最后,通过本文设计的温度检测系统进行不同型号、不同厚度的铝合金焊件搅拌摩擦焊温度检测实验,验证本文提出的搅拌摩擦焊温度检测方法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焊接过程温度分布与变化规律。

倪韬[7](2020)在《双波段红外在线测温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涡轮盘是航空发动机内部关键部件,实时、稳定地监控其表面温度对涡轮盘性能评估及温度超标预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涡轮盘表面温度测量问题,传统测温方法往往采用表面焊接热电偶的接触式测温方式。然而,热电偶很容易因涡轮盘高速旋转而脱离其表面。这样不仅导致热电偶消耗量巨大,还会在测量过程中埋下严重安全隐患。非接触式红外测温技术的发展,为涡轮盘表面温度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该测温技术可有效规避直接接触带来的危害,故成为涡轮盘测温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与其他红外测温技术相比,双波段辐射测温技术更具有测量弱辐射信号的优势,也将是本文研究的重心。本文致力于研究准确测量涡轮盘表面温度的技术。结合黑体辐射相关理论以及发射率等概念,推导了双波段法测温原理。在对双波段法测量结果的处理上,设计了面向发射率比值模型的修正算法。此外,建立了引入角系数的红外辐射接收模型,通过模型分析了角系数对双波段法测温的影响。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初步研制出双波段红外辐射测温系统。为减小大气对系统输出信号的影响,设计了大气透过率与辐射信号关系研究试验;为测试系统准直管对背景辐射的抑制性能,开展了斜入射背景辐射与输出信号关系试验研究;为进一步测试系统对实际涡轮盘表面的测温效果,本文通过搭建模拟试验台完成三种金属样板的测温试验,并将测量数据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两部分。通过训练集得到发射率比值模型后,对测试集加以修正。在在线测温领域中,本文还结合一阶滞后滤波算法对测温过程出现的瞬时温度突变点加以抑制。最后结果表明,测试集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低于2%,均方根误差低于10℃,验证了修正算法和滤波算法的有效性,为双波段红外在线测温领域提供技术支撑。

高宗保[8](2020)在《LF炉钢水非接触式测温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钢铁冶金行业是我国众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出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人们对钢铁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需求也是与日俱增。LF炉(Ladle Furnace)钢水二次精炼法在钢铁企业中的成功应用,极大程度地推动了人们对新钢种、新工艺的技术研究,促进了冶金行业的蓬勃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合理控制LF炉精炼过程中钢水的温度显得尤为关键。如果炉内钢水温度达不到特定钢种的要求,会影响连铸钢坯的质量。反之,温度过高,则会放缓整个炼钢过程的节奏,也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所以,在升温过程中对炉内钢水温度及时准确地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目前国内外的钢铁企业,即使是超大型钢铁企业,LF炉钢水温度监测的手段都普遍较为落后。各个钢铁企业均采用由炉前操作工站在炉门口将一次性热电偶手动插入钢水中的作业方式来测量温度,且缺乏有效的实时视频监控手段,操作工不能及时掌握炉内吹氩、加料及造渣等工况,必要时必须站在炉门口直接观察。这种作业方式不仅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同时以个人经验对工况进行判断的准确度也无法进行有效控制,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炉内溅出的钢水经常会给操作工带来烫伤的危害。因此,迫切需要对LF炉内钢水温度实现自动化连续非接触式监测。本研究利用近红外双面阵CCD探测器直接获取炉内实时钢水热像,与电炉厂内PLC服务器进行网络通讯,获取钢水精炼过程的相关参数并实现测温软件的自动触发,然后基于KM聚类算法准确识别出钢水,对该图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根据测温模型计算得到实时的温度数据。为了验证系统测温的准确性,前期保留了热电偶测温环节,以热电偶测温数值为基准对测温系统计算出的温度进行误差修正,实现对开发系统的不断调试,提高数据的稳定性。同时该测温系统还支持高清工业电视图像显示功能,方便操作工及时掌握炉内工况。本研究改变了传统的LF炉接触式人工热电偶测温技术,可以在不影响炼钢进度的情况下实现实时测温,操作方便、快捷、安全,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可以为其他领域测温技术提供指导作用。

陆子凤[9](2010)在《红外热像仪的辐射定标和测温误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非接触红外测温技术由于不影响和改变温度场分布、能远距离测量、测温范围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但因物体的发射率一般小于1,会反射周围物体辐射、太阳辐射等进入光学系统,导致热像仪的显示温度不同于物体的真实温度,结果往往造成错误判断,给使用者带来麻烦和经济损失。因此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消除测温误差,在应用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通过对热像仪进行光谱辐射定标,实现了温度测量。对影响测温精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对测温结果进行修正的办法。利用标准面黑体源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红外热像仪进行校准,建立了图像灰度均值与黑体温度之间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目标到红外系统的测试距离对测温精度的影响。利用红外热像仪探测面上照度与像方孔径角的关系,对测试距离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比较了不同距离处测量温度与真实温度的差别。理论分析了发射率测量误差、环境温度测量误差对测温精度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物体温度越高,发射率设定不准引起的测温误差越大;物体的温度升高,环境背景的温度测量不准引起的测温误差将变小。因此在测温时,如果物体的温度远高于环境温度时,则发射率的影响不容忽视,当物体温度低于或者和环境温度接近时,环境温度的影响将变大,需要对测温结果进行修正。进一步研究了红外热像仪内部温度对测温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探测器的工作温度不同,探测器响应状态也不同,导致测温结果不同。测温时保持探测器内部温度和校准时相同,能有效避免因两者差异导致的系统误差。为实现三波段成像,利用一个能响应三波段的探测器共用一个光学系统,实现了照相机在紫外、可见、近红外波段的成像。测定了三个不同波段滤光片的透射率,利用积分球均匀光源实现了三波段照相机的光谱辐射定标,对应不同曝光时间(0.125-8 ms有7档可调),建立了探测器输出图像灰度均值和输入辐亮度的关系,为相机适应不同波段清晰成像提供了适当曝光参数选择。

李振新,施德恒,李世普[10](2006)在《基于液晶调制器调制的实时测温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一种基于基尔霍夫定律的钽酸锂(LiTaO3)热释电探测器作为接收元件的实时测温系统中,机械式调制盘对测量精度影响,提出了改变机械式调制盘对测量精度的影响的方法;介绍了液晶调制器的结构、对辐射调制的原理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优点。设计了利用液晶调制器替代机械调制器的钽酸锂热释电实时测温系统。结果表明,利用液晶调制器改进后的测温系统在给定的温度范围中,测量精度均有明显的改善,符合测量要求。

二、探测器本身的辐射对实时测温系统测温精度的影响及其抑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测器本身的辐射对实时测温系统测温精度的影响及其抑制(论文提纲范文)

(1)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辐射测温算法及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涡轮叶片温度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2.1 热电偶测温法研究现状
        1.2.2 示温漆测温法研究现状
        1.2.3 辐射测温法研究现状
    1.3 环境辐射影响下的辐射测温方法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辐射测温的基本原理
    2.1 辐射的基本概念
        2.1.1 热辐射
        2.1.2 基本辐射量
    2.2 红外辐射的基本定律
        2.2.1 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
        2.2.2 维恩位移定律
        2.2.3 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2.2.4 朗伯余弦定律
    2.3 发射率及其测量方法
        2.3.1 物体的发射率
        2.3.2 发射率测量方法
    2.4 辐射测温方法原理
        2.4.1 单波长辐射测温法
        2.4.2 全辐射测温法
        2.4.3 双波长测温法
        2.4.4 多光谱辐射测温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环境辐射对涡轮叶片辐射测温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涡轮叶片环境辐射影响分析
        3.2.1 环境表面辐射的影响
        3.2.2 燃烧气体辐射的影响
        3.2.3 高温碳颗粒和火焰辐射的影响
    3.3 高温环境影响下的辐射传输研究
    3.4 涡轮叶片三维动态辐射传输模型
        3.4.1 旋转过程中的涡轮叶片面型描述
        3.4.2 涡轮叶片三维动态辐射传输模型的建立
        3.4.3 基于环境表面总辐射出射度的反射误差修正方法研究
    3.5 辐射传输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反射误差校正的涡轮叶片三波段辐射测温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反射误差校正的涡轮叶片三波段辐射测温算法研究
    4.3 三波段辐射测温算法测量误差影响因素分析
        4.3.1 测温波段的选取
        4.3.2 目标发射率在各波段间的差异
        4.3.3 探测器的自身噪声
        4.3.4 反射辐射的计算误差
    4.4 三波段辐射测温算法的目标温度反演与误差分析
        4.4.1 基于非线性最小二乘问题的目标温度反演研究
        4.4.2 三波段辐射测温算法测温误差的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波段辐射测温光学系统设计及集成研究
    5.1 引言
    5.2 三波段辐射测温光学系统整体分析
        5.2.1 前置聚光镜组分析
        5.2.2 后置三波段分光光路分析
    5.3 三波段辐射测温光学系统设计与分析
        5.3.1 前置聚光镜组设计结果及分析
        5.3.2 后置三波段分光光路设计结果及分析
        5.3.3 三波段辐射测温光学系统光线追迹仿真
    5.4 三波段辐射测温光学系统集成与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辐射测温实验及分析
    6.1 引言
    6.2 涡轮叶片三波段辐射测温实验方案设置
    6.3 涡轮叶片辐射测温实验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基于主被动层析的碳烟火焰三维温度及组分浓度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主动式光学层析探测燃烧诊断方法
        1.2.2 被动式光学层析探测的燃烧诊断方法
        1.2.3 病态辐射反问题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温碳烟火焰的主被动光热信息获取模型
    2.1 引言
    2.2 弥散介质火焰辐射传输求解模型
        2.2.1 纯吸收弥散介质辐射传输模型
        2.2.2 强散射型弥散介质辐射传输模型
    2.3 主被动层析光热探测信息模型
        2.3.1 基于吸收光谱的主动层析探测信息获取模型
        2.3.2 基于光场辐射成像的被动层析探测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主动光学层析的高温火焰多参数测量
    3.1 引言
    3.2 线性层析吸收光谱的火焰参数测量
        3.2.1 线性层析吸收光谱测量模型
        3.2.2 代数迭代重建算法
        3.2.3 重建结果及讨论
    3.3 非线性层析吸收光谱的火焰参数测量
        3.3.1 非线性层析测量模型
        3.3.2 基于非线性层析吸收光谱的温度及浓度协同重建模型
        3.3.3 自适应协方差矩阵的进化策略算法
        3.3.4 重建结果及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被动光学层析高温火焰三维温度测量
    4.1 引言
    4.2 基于光场卷积成像的火焰温度测量模型
        4.2.1 基于波动光学的光场卷积成像
        4.2.2 三维碳烟温度场重构模型
        4.2.3 基于测量模型的反问题分析
    4.3 高温碳烟火焰三维温度重构结果及分析
        4.3.1 多模态火焰碳烟温度重构结果
        4.3.2 碳烟温度重构结果的影响因素
        4.3.3 平滑正则化方法对温度重构质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主被动层析融合高温火焰多参数场测量
    5.1 引言
    5.2 主被动层析融合的火焰多参数场测量模型
        5.2.1 测量基本原理
        5.2.2 高温火焰辐射物性与三维温度场协同重构模型
        5.2.3 高温碳烟火焰气固两相燃烧产物组分浓度场协同重构模型
    5.3 高温碳烟火焰辐射物性与三维温度场协同重构
        5.3.1 均匀分布的辐射物性场与三维温度场的协同重构
        5.3.2 二维非均匀辐射物性场与三维温度场的协同重构
        5.3.3 三维非均匀辐射物性场与三维温度场的协同重构
    5.4 高温碳烟火焰气固两相燃烧产物组分浓度场协同重构
        5.4.1 高温碳烟火焰碳烟颗粒组分浓度场重构
        5.4.2 高温碳烟火焰气相产物 H_2O 组分浓度场重构
        5.4.3 气固两相协同重构的误差传递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主被动层析融合的乙烯扩散火焰多参数场实验测量
    6.1 引言
    6.2 实验系统及装置
        6.2.1 乙烯共流燃烧器
        6.2.2 热电偶测量系统
        6.2.3 主动层析探测实验系统设备及装置
        6.2.4 被动光场层析探测实验系统设备及装置
    6.3 基于主被动层析融合探测实验系统
        6.3.1 基于主动激光层析探测实验
        6.3.2 基于被动光场层析探测实验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不同燃烧实验工况对比分析
        6.4.2 基于主被动层析融合的高温碳烟火焰多物理量场协同重建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热红外波段场地自动化定标方法的研究与设备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热红外遥感器辐射定标意义
    1.2 卫星遥感器热红外波段辐射定标方法
        1.2.1 实验室定标
        1.2.2 在轨星上定标
        1.2.3 在轨替代定标
    1.3 卫星遥感器热红外波段校正场定标方法
        1.3.1 辐亮度基法
        1.3.2 温度基法
        1.3.3 校正场定标方法比较
    1.4 红外测温辐射计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热红外波段场地自动化定标方法
    2.1 遥感器热红外波段在轨辐射定标原理
        2.1.1 辐亮度基法定标原理
        2.1.2 温度基法定标原理
    2.2 温度与发射率分离算法
        2.2.1 单通道温度与发射率分离算法
        2.2.2 基于场地多通道数据的温度与发射率分离算法
        2.2.3 基于场地高光谱数据的场地温度与发射率分离算法
    2.3 大气下行辐射获取方法
        2.3.1 大气下行辐射估算模型
        2.3.2 地基观测大气下行辐射
    2.4 大气透过率和大气程辐射计算
    2.5 定标系数计算
    2.6 热红外波段场地自动化定标原理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外场比对试验
    3.1 在轨定标试验与精度分析
        3.1.1 卫星遥感器
        3.1.2 现场测量
        3.1.3 大气测量及辐射传输计算
        3.1.4 FY3D绝对辐射定标计算
        3.1.5 精度检验和误差分析
    3.2 TES算法比对试验
        3.2.1 野外测量系统
        3.2.2 现场测量及数据分析
        3.2.3 地表高光谱发射率计算
        3.2.4 精度分析
    3.3 大气下行辐射获取方法比较
    3.4 探空数据获取方法比较
    3.5 场地自动化定标精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场地自动化观测设备的研制
    4.1 需求分析
    4.2 总体设计方案计
        4.2.1 MSIR的结构组成
        4.2.2 系统性能指标
    4.3 光机系统设计
        4.3.1 光学系统设计
        4.3.2 自校准系统
        4.3.3 光学通道设置
        4.3.4 光通量估算
        4.3.5 信噪比估算
        4.3.6 保护系统设计
        4.3.7 杂散光的消除
        4.3.8 光机装调
    4.4 电子学系统
        4.4.1 电源模块
        4.4.2 探测器控制
        4.4.3 内置黑体控制
        4.4.4 电机驱动
        4.4.5 北斗通讯
    4.5 程序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MSIR辐射定标及性能测试
    5.1 内置黑体实验室定标
        5.1.1 实验室定标系统及设备
        5.1.2 内置黑体发射率定标
        5.1.3 内置黑体稳定性测量
        5.1.4 内置黑体实验室测量结论
    5.2 MSIR辐射定标
        5.2.1 MSIR通道参数拟合
        5.2.2 MSIR实验室定标原理
        5.2.3 MSIR自校准原理
        5.2.4 辐射定标实验
        5.2.5 辐射定标不确定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可见光-近红外双色成像测温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高温测温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基于图像处理的测温方法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介绍
第2章 可见光-近红外成像测温技术理论基础
    2.1 热辐射基本定律
        2.1.1 基尔霍夫定律
        2.1.2 普朗克定律
        2.1.3 维恩位移定律
        2.1.4 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
    2.2 热辐射测温方法
        2.2.1 比色测温法
        2.2.2 双波段比色测温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见光-近红外双色成像测温系统仿真建模优化
    3.1 探测器响应曲线拟合
        3.1.1 可见光-近红外相机选择
        3.1.2 RBF神经网络原理
        3.1.3 RBF神经网络学习
        3.1.4 探测器响应曲线拟合及结果
    3.2 测温波长及工作窄带带宽计算
        3.2.1 测温最优波长和工作窄带带宽优化算法原理
        3.2.2 粒子群算法原理
        3.2.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波长和工作窄带带宽优化算法
    3.3 发射率对测温窄带带宽选择的影响
    3.4 仿真优化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见光-近红外双色成像测温实验及结果
    4.1 搭建实验平台
        4.1.1 实验平台整体结构
        4.1.2 镜头的选择
        4.1.3 滤光片的选择
        4.1.4 图像采集模块
    4.2 采集图像及图像预处理
        4.2.1 采集图像
        4.2.2 图像预处理
    4.3 系统标定
        4.3.1 标定原理
        4.3.2 标定设备及流程
        4.3.3 标定算法
        4.3.2.1 查表法
        4.3.2.2 拟合曲线法
        4.3.4 最小二乘拟合法
        4.3.5 标定结果
    4.4 测温实验
    4.5 伪彩色处理
        4.5.1 传统的伪彩色处理算法
        4.5.2 多级自适应伪彩色编码方法
        4.5.3 伪彩色编码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可见光-近红外测温软件设计
        4.6.1 软件总体设计及模块功能
        4.6.2 软件功能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高空飞机蒙皮长波红外辐射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目标辐射特性测量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目标辐射特性测量研究现状
    1.3 本文意义及内容安排
第2章 飞机目标红外辐射特性和测温技术路线
    2.1 飞机目标红外辐射特性
        2.1.1 飞机尾喷口辐射特性
        2.1.2 飞机尾流辐射特性
        2.1.3 蒙皮辐射特性
        2.1.4 大气背景和大气衰减
    2.2 红外波段选择和温度测量技术路线
    2.3 测温结果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长波红外的飞机蒙皮温度测量系统的研制
    3.1 系统整体设计
    3.2 成像系统
        3.2.1 成像模块-镜头
        3.2.2 探测模块-探测器
    3.3 电子学系统
        3.3.1 电子学顶层设计
        3.3.2 电子学系统关键模块详细设计
        3.3.3 传输与采集模块
    3.4 上位机软件设计
    3.5 系统性能评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飞机蒙皮温度测量理论模型与反演方法
    4.1 飞机蒙皮辐射模型
    4.2 蒙皮辐射大气传输和大气衰减
        4.2.1 蒙皮辐射大气传输模型
        4.2.2 蒙皮辐射大气衰减模型
    4.3 辐射定标模型
        4.3.1 相对辐射定标
        4.3.2 绝对辐射定标
    4.4 蒙皮温度反演模型
        4.4.1 逐次逼近法
        4.4.2 蒙皮温度初值
    4.5 温度反演不确定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综合成像试验
    5.1 系统搭建与试验分类
    5.2 辐射标定试验
    5.3 自然外景成像试验
    5.4 飞机目标辐射测量试验
        5.4.1 试验方案与系统搭建
        5.4.2 外场试验策划
        5.4.3 外场试验流程
        5.4.4 外场试验成像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温度反演与不确定度计算
    6.1 蒙皮辐射和大气衰减计算模块
        6.1.1 关键参数记录
        6.1.2 大气透过率
        6.1.3 蒙皮温度初值
    6.2 绝对辐射定标计算模块
        6.2.1 标定系数的计算与线性度延伸
        6.2.2 图像数据与辐亮度计算
    6.3 不确定度分析与精度计算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基于红外热图像的搅拌摩擦焊接温度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搅拌摩擦焊温度检测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搅拌摩擦焊过程温度检测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搅拌摩擦焊过程中温度检测方法
    2.1 引言
    2.2 搅拌摩擦焊接温度检测原理
    2.3 搅拌摩擦焊接过程中温度检测系统的设计
        2.3.1 温度检测装置
        2.3.2 温度检测软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搅拌摩擦焊接过程温度检测精度影响因素与改进方法
    3.1 引言
    3.2 搅拌摩擦焊接温度检测精度的影响因素
        3.2.1 焊接设备的影响
        3.2.2 测温条件的影响
        3.2.3 焊接材料发射率的影响
    3.3 搅拌摩擦焊接温度检测精度的影响因素的改进方法
        3.3.1 焊接设备影响因素的改进方法
        3.3.2 测量条件影响因素的改进方法
        3.3.3 发射率影响因素的改进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静态实验
        4.2.1 黑体测温实验设备
        4.2.2 黑体测温实验过程
        4.2.3 黑体测温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动态实验
        4.3.1 搅拌摩擦焊温度检测实验准备
        4.3.2 搅拌摩擦焊温度检测实验过程
        4.3.3 搅拌摩擦焊温度检测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7)双波段红外在线测温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红外辐射测温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架构
2 双波段法测温关键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黑体辐射相关理论
    2.3 实际物体的发射率概念
    2.4 双波段法测温原理及理论k曲线
    2.5 面向发射率比值模型的修正算法
    2.6 引入角系数的红外辐射接收模型
    2.7 本章小结
3 双波段测温系统设计与研制
    3.1 引言
    3.2 系统研制难点分析
    3.3 系统总体设计
    3.4 红外传感器选型工作
    3.5 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3.6 系统电路设计
    3.7 系统软件设计
    3.8 本章小结
4 双波段测温系统试验测试研究
    4.1 引言
    4.2 传感器感温范围测量
    4.3 大气透过率与辐射信号关系研究
    4.4 准直管抑制性能与背景辐射入射角度关系研究
    4.5 面源黑体炉标定k曲线
    4.6 实际样板测温试验研究
    4.7 FOLF滤波算法在在线测温中的应用
    4.8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LF炉钢水非接触式测温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LF精炼炉简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热电偶测温法
        1.3.2 红外辐射测温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路线
    1.6 论文创新部分
第二章 钢水温度测量理论基础
    2.1 光谱的分类
    2.2 黑体及黑体辐射定律
        2.2.1 黑体介绍
        2.2.2 吸收、反射与传输(透射)
        2.2.3 基尔霍夫定律(热辐射定律)
        2.2.4 普朗克(Plank)辐射定律
        2.2.5 维恩(Wien)位移定律
        2.2.6 斯蒂芬-玻尔兹曼(Stefan-Boltzmann)定律
    2.3 比色测温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F炉钢水温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发
    3.1 钢水温度监测系统硬件部分
        3.1.1 硬件组成及连接
        3.1.2 双光路近红外面阵CCD探测器
        3.1.3 探测器核心器件--CCD图像传感器
        3.1.4 双光路近红外成像系统
    3.2 测温系统的温度模型建立
        3.2.1 温度标定
        3.2.2 温度模型验证
    3.3 钢水温度监测系统软件部分
        3.3.1 系统软件构成
        3.3.2 系统软件主界面介绍
    3.4 系统的主要特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业应用及数据分析
    4.1 钢水温度监测应用结果分析
    4.2 温度误差修正
    4.3 本章小结
结论
    1 论文总结
    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红外热像仪的辐射定标和测温误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红外测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1.1 红外测温技术的发展
        1.1.2 红外测温技术的应用
        1.1.3 红外测温技术的优点
    1.2 红外热辐射的基本规律和测温方法
        1.2.1 红外热辐射的基本规律
        1.2.2 红外测温的基本方法
    1.3 红外热像仪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1.3.1 红外热像仪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1.3.2 红外热成像系统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
        1.3.3 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发展
        1.3.4 红外探测器的发展
    1.4 红外热像仪辐射定标的意义
    1.5 论文的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红外热像仪测温的理论模型
    2.1 红外热像仪的测温基本理论
    2.2 红外光学系统透过率对理论模型的修正
    2.3 红外热像仪的测温误差计算公式
    2.4 红外热像仪实现测温的方法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红外热像仪的辐射定标
    3.1 红外热像仪辐射定标的基本原理
        3.1.1 近距离扩展源法
        3.1.2 远距离小源法
    3.2 红外热像仪工作波段的黑体光谱辐射度
    3.3 红外热成像系统辐射定标实验
    3.4 热像仪定标的实验结果和分析
        3.4.1 黑体热图像的灰度直方图分析
        3.4.2 像仪辐射定标的实验结果
    3.5 热像仪定标的误差分析
    3.6 本章小节
第4章 测试距离和发射率不确定对测温的影响
    4.1 目标到测试系统距离对红外测温精度的影响
        4.1.1 测试距离对红外热像仪测温影响的实验研究
        4.1.2 减小测试距离对测温影响的有效方法
    4.2 发射率不确定对测温的影响分析
        4.2.1 发射率不确定对测温影响的解决方法
    4.3 本章小节
第5章 探测器温度对非致冷型热像仪测温的影响
    5.1 探测器的响应特性和温度间的关系
    5.2 探测器温度对测温影响的实验研究
    5.3 探测器温度对测温影响的解决办法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环境背景对测温的影响分析
    6.1 大气对红外辐射传输的影响
        6.1.1 大气的组成及光学特性
        6.1.2 大气透射率的计算与分析
        6.1.3 大气透射率的计算实例
    6.2 环境温度对红外测温的影响
        6.2.1 环境温度对测温影响的分析
        6.2.2 环境温度对测温影响的修正理论
        6.2.3 修正结果
        6.2.4 环境温度对测温影响的常用补偿方法
    6.3 本章小节
第7章 三波段照相机的光谱辐射定标
    7.1 三波段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7.2 滤光片光谱透射率的测定
        7.2.1 光学系统透过率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7.2.2 滤光片光谱透射率的测量结果
    7.3 三波段照相机的光谱辐射定标
        7.3.1 照相机辐射定标的实验装置
        7.3.2 CCD照相机的辐射定标实验结果
    7.4 本章小节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的具体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10)基于液晶调制器调制的实时测温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调制盘对测温的影响分析
3 液晶的光电特性
4 液晶调制器原理
5 测温系统设计
6 结 论

四、探测器本身的辐射对实时测温系统测温精度的影响及其抑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辐射测温算法及系统设计研究[D]. 郑凯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1(08)
  • [2]基于主被动层析的碳烟火焰三维温度及组分浓度重构研究[D]. 史景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热红外波段场地自动化定标方法的研究与设备研制[D]. 张允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4]可见光-近红外双色成像测温技术研究[D]. 刘纪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20(06)
  • [5]高空飞机蒙皮长波红外辐射测量方法研究[D]. 马骏.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20(03)
  • [6]基于红外热图像的搅拌摩擦焊接温度检测[D]. 王志康. 燕山大学, 2020(01)
  • [7]双波段红外在线测温技术研究[D]. 倪韬.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8]LF炉钢水非接触式测温技术研究[D]. 高宗保. 安徽大学, 2020(07)
  • [9]红外热像仪的辐射定标和测温误差分析[D]. 陆子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0(11)
  • [10]基于液晶调制器调制的实时测温系统[J]. 李振新,施德恒,李世普. 光学技术, 2006(03)

标签:;  ;  ;  ;  ;  

探测器自身辐射对实时测温系统测温精度的影响及其抑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