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及对策

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及对策

一、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宋建欣[1](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南海争端”主要是指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文莱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上存在的争议与分歧。改革开放后,针对南海声索国对南海岛礁的大肆侵占以及美、日等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频繁干预,中国共产党主要从外交、经济、军事、法律等多个层面着手,坚定地维护中国南海主权权益,为解决南海争端、维护南海和平做出了卓越贡献,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与勇气。本研究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坚持问题导向,搜集和挖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文献、报刊文本、国外相关文献等资料,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以及交叉研究等方法,从宏观透视和微观探究的双向逻辑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具体策略与实践展开较为系统全面的考察,并在总结经验与反思不足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尝试性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对策及启示。具体来讲,本论文主要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与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问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创新之处与不足。这部分内容系统地回答了为何开展本研究、如何开展本研究等问题,为本文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第二章是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南海争端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介绍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是开展本研究的逻辑前提。这一部分主要从产生根源、基本内涵与现实状况三个层面来介绍南海争端的基本方面。首先,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地缘因素以及法律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南海争端产生的根源。其次,从岛礁主权问题、海域划界问题、海洋资源问题以及“航行自由”问题四个层面论述了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最后,概括了南海争端的现状,即域外大国继续干预,域内国家磋商合作,整体局势依然严峻。第三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这一部分主要从历史依据、法理依据、理论基础以及现实基础四个维度来阐释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与基础。中国对南海诸岛的最早发现与命名、持续开发与管制,国际社会对中国南海主权的承认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历史依据。适用于处理主权争端的国际法原则、与南海问题有关的具有法律性的国际条约以及相关中国法律为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理论依据。晚清政府、国民政府以及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有效维护南海主权权益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南海局势的发展态势,在不同历史阶段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政策,并将其落实为了具体实践。本部分主要从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四个向度梳理与概括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本章与第四章共同构成了全文的核心部分,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本章主要从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四个方面爬梳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所作的大量工作。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具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即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顺利完成北部湾划界、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以及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本文在系统梳理与分析中国共产党南海维权实践内容的基础上,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基本经验概括为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这四个方面。最后,本文从南海问题的现状出发,并结合过去中国共产党在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较具针对性地提出了此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四点启示: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友好关系、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王文鑫[2](2020)在《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已建成了5000万吨规模持续稳产的近海油气田生产基地,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浅海、中浅海油气田开发技术和管理体系,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事业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随着国内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的逐年攀升,我国正在制定进一步增储上产计划,并在制度层面积极推进油气体制改革。作为我国油气行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海洋石油工业,在这历史的关键时期,有必要审视对外合作的发展历程、组成要素和现状。因此,研究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并在国家能源政策和油气体制改革的要求下,提出对外合作体制优化建议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以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和比较研究法进行系统研究。首先概述了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明确了研究内容与框架。其次,借鉴了国际石油合作相关理论,通过大量文献研究、数据整理、国际案例分析和对比,构建了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的结构框架,并在对国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后,系统地梳理了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的各个构成要素具体内容,包括对外合作的配套法律法规体系、石油合同形式、合作主体、经营形式、合作种类等。其次,提出了国际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常见影响因素,并就当前影响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的因素进行的具体分析,包括我国政治经济环境、国家策略、油气能源形势和行业策略、法律法规制度的变化、财税制度情况、海洋石油资源潜力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分析了各因素的影响效用。最后,通过上述我国海洋石油体制系统分析,提出目前体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优化建议。

田玉川[3](2020)在《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口原油比例逐年攀升,优质清洁能源缺口愈来愈大。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能源安全战略,建立稳定的清洁能源供给迫在眉睫。内蒙古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如何客观评价煤层气资源赋存状况、开展煤层气富集区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价,是促进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快速突破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内蒙古煤层气资源调查评价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区域煤层气资源潜力及其赋存特征,优化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技术体系,结合区域特点优选目标区域,开展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在此基础上,通过海拉尔地区民用、发电、动力燃料和化工能源市场需求综合研究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并对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前景进行了初步预测,针对影响煤层气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内蒙古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北缘)、二连盆地群和海拉尔盆地群,但整体勘查程度较低;其中海拉尔地区主要分布于牙克石—五九煤田、大西山煤田、呼伦湖凹陷和呼和湖凹陷。2.根据内蒙古地区煤炭及煤层气地质勘查成果,首次开展研究区低煤阶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研究,优选出适用于海拉尔地区低煤阶煤层气选区评价技术体系,为内蒙古全区低煤阶煤层气选区评价标准技术体系的制定提供指导。3.通过优化地质选区评价技术体系,优选出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牙克石—五九煤田作为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基地,研制出无固相环保型钻井液,并得到成功应用,为内蒙古地区低煤阶煤层气大规模勘探开发利用奠定基础。4.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等清洁能源需求量逐年攀升,供应主要是以长距离运输为主,市场价格常年居高不下,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广阔。5.根据行业管理体制、政策支持力度和税收补贴等影响因素,研究提出煤层气示范区建设,为内蒙古东部地区实现分布式供气提有力支撑,为进一步推动绿色清洁能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研究成果对促进内蒙古海拉尔地区乃至内蒙古全区开展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王贤斌[4](2020)在《中俄油气资源合作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油气资源对其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油气资源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国际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中俄油气资源合作开发因而在新时代的油气资源环境中更加显得重要。本文首先对“油气资源”和“中俄油气资源合作开发”的概念进行了论述,运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要素禀赋理论、国家竞争力理论、竞争合作理论分析了中俄油气资源合作的基础,之后针对中俄油气资源合作历史沿革和合作历程、及特点进行了论述,进而选取了“软硬环境”两个维度对中俄油气资源合作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针对中俄油气资源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相对的对策和建议。而中俄油气资源未来的合作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为中俄油气资源合作共赢提供一些思考。

刘洋[5](2019)在《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气资源开发过程扰动资源开采地区原始的自然环境、地质地貌和水文情况,因占压土地、落地原油、注水采油、水力压裂等导致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下降,成为影响油气产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是解决油气资源开发经济利益与水土生态环境利益之间冲突,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有效措施。中国现有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为水土保持补偿费制度,论文运用理论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逻辑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剖析现有制度存在的问题,运用生态价值评价方法估算油气开采期间补偿标准,围绕制度构成要素,提出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建议,以期为国家制定油气等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完善环境规制政策法规提供一定的参考。论文首先明晰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水土保持补偿制度等概念。从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等角度阐释相关理论,总结主要基本理论在油气资源开发及其生态环境领域的具体表现。其次,从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视角,利益主体行为博弈视角和成本收益视角,进一步探寻生态补偿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关系机理,以上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对中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历史进行梳理和对制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从根本上探寻制度建立的阻碍和发展缺失。美国、澳大利亚、哥伦比亚和德国等国在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方面上都具有一定值得借鉴的经验,从中得到启示,进一步明确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优化路径。第四,分析了中国水土流失总体情况和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阐述油气资源开发作用生态因子的影响,对比研究油气资源开发建设期和开采期两个阶段对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表现,说明两阶段应予以区别补偿。第五,综合运用生态价值估算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估算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区域内典型油气田所在省域单位土地面积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以此为基础数据,根据油田整体占地面积并考虑落地原油污染问题折损测算油气资源开采期单位产量损耗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0.68~10.88元/t/a之间,平均2.08/t/a,为科学制定补偿标准提供参考。第六,基于补偿制度的构成要素,设计了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的框架体系。在现有水土保持补偿费制度基础上,仅仅围绕制度构成要素进行优化,具体包括:(1)明确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主体。补偿主体包括补偿给付主体、补偿接受主体和补偿实施主体。(2)确认补偿客体。补偿客体即为水土环境生态利益,此部分生态利益可用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衡量。(3)确定补偿标准。现行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标准中油气项目建设期间依据油田征占用土地面积一次计征是比较合理的。开采期间则应根据油田整体占地面积折损计算,用单位产能损耗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衡量更加科学。(4)拓宽补偿途径。广泛筹集资金,建立具有油气行业特点的生态补偿基金,鼓励油气企业进行自助补偿等拓宽补偿途径。(5)增加补偿方式。在政府纵向补偿基础上提出运用横向市场补偿,依照市场化规则对生态环境破坏者进行惩戒,对环境保护者进行奖励和补偿等。同时,以《水土保持法》和《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为核心进行完善修订,在其他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中体现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有关具体规定,增加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等,重构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体系。最后,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控,确立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监督能力等,跟进制度保障。

刘力华[6](2019)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以产业合作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是基于地理概念的北极、北极圈和北冰洋以及与相关国家的合作。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逐渐消融,使北极航线的通航成为可能,并使“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具有现实可行性。“冰上丝绸之路”依托北极航线东北航道,并经过俄罗斯北部沿海支点港口,通过西北欧向南到达欧洲,是亚欧间最便捷的海运通道。论文以要素禀赋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地缘经济理论、海权理论等相关理论作为重要支撑,在“冰上丝绸之路”框架下重点分析了航道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北极能源合作、围绕“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相关金融合作以及预期效应、存在的问题和对应策略。开展“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航道及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取决于多方面条件,其中,东北航道出现的无冰期时间窗口以及沿途海峡自然状况是航线规划的依据,统一港口互联互通标准、合作便利化标准以及资源秉赋标准是确定支点港口的前提。要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开发软硬件基础设施,加强港口及港口城市功能的综合规划,全面提升东北航道适航条件和商业价值。其次,要加强能源产业合作,能源产业合作是“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尤其是同俄罗斯开展的北极油气开发合作,应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加快推动。为了加快能源产业合作,应以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为契入点,开展能源平台型项目合作;以合作项目实施为着力点,加强跨国能源合作的制度建设。再次,要加强金融合作。深化沿线跨国金融合作,是“冰上丝绸之路”航道及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产业合作的重要保障。金融合作的内容,既包括商业银行、多边机构的信贷合作,也包括资本市场的债权、股权等多元化跨境投融资合作。为了更好的开展金融合作,沿线国家须在跨境支付结算清算、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跨国金融监管等领域加强合作。“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之于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首先,沿线国家海量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有利于转移国内过剩产能,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更为广阔的展业空间。其次,中俄油气资源开发合作,将利于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缓解能源结构性矛盾,保障能源安全,并带动能源技术装备产业结构升级。再次,与沿线国家的项目合作,将为我国金融贸易发展提供广阔蓝海。通过推动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发展,能够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境。首先,极寒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项目推进难度较大,尤其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采、存储等技术支持有待进一步创新。其次,航道建设以及能源产业合作资金需求大,需要更大力度的金融合作支持。再次,北极资源的开发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制度性合作机制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基于这些外部条件,“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需要全面、系统、务实的规划,这也是论文研究的应有之义。

宁龙[7](2019)在《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油气能源是我国的重要战略能源。当前国内油气产量远低于消费量,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我国必须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增加新的地质储量,提高油气产量。勘探开发经济评价作为勘探开发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油田勘探开发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的勘探开发经济评价有助于油田及时把握勘探开发的经济状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升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油田正处于开发中后期,高含水、高采出,产量递减较快,加之油价的低迷不振,对油田的勘探开发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更不利于经济效益的取得。为此,油田企业有必要从勘探开发全流程视角,分析勘探开发经济特性,建立一体化经济评价体系,开展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以客观评价油田勘探开发现状,找出不足,获得针对性的效益提升对策,支持油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本文综合应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调查法、综合评价等方法,开展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研究。主要完成如下工作:(1)分析了油田勘探开发的经济特性以及勘探、开发、生产经营各阶段的经济性影响因素;分析油田经济评价现状,发现主要存在当前评价偏于项目评价、偏于事前评价、偏于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依次经济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2)按照构建原则与思路,通过专家调查与统计筛选,最终确立了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油气勘探、油气开发、生产经营三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以及38个三级指标。构建了融合单一评价模型、事前事后检验和组合评价模型的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模型体系。其中,指标赋权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粗糙以及熵值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方法;单一评价模型包括模糊综合评价、灰色关联评价、TOPSIS评价三种模型;组合评价模型包括简单平均、熵权、最满意、偏移度和Shapley值等。同时,结合组合评价模型结果,提出了油田聚类分析、分类规则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深入分析方法。(3)通过胜利油田43个油田的实例分析,验证了上述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体系的科学性、适用性。同时,将43个油田划分为8类区域;给出了三条分类规则,说明了生产经营评价对总体评价的重要性;分别分析得到影响油气勘探、开发与生产经营经济评价结果的主要因素,结合每类区域的特点提出了胜利油田提高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效益的对策。(4)提出了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的保障措施,包括完善组织管理体系、规范数据采集、制定配套制度体系、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建立专业人才队伍等。本文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建立了较为全面、一致的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传统的勘探、开发、生产各自独立的评价指标进行完善,构建了油田(区块)勘探开发全过程的一体化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涵盖油气勘探、油气开发、生产经营三个方面,融合了资源、经济、环境、风险、技术等效益测度维度,包括38个具体的三级指标,这为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提供了一致性的指标体系基础。(2)建立了系统、顺序的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模型体系,即单一评价→事前检验→组合评价→事后评价的基本范式,并给出具体的评价模型建模思路与步骤。这为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提供了比较客观的集成化方法体系。(3)建立了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结果的深层次挖掘分析模型,包括聚类分析、基于粗糙集的分类规则分析以及基于偏相关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这为油田(区块)的共类分析、提升经济效益的重点对策提出提供了现实的参考导向。

曹峰毓[8](2019)在《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以来,国际能源形势发生了重大和深刻变化。一方面,通过不懈的政策引导与技术进步,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格局也在经历着剧烈的变化。可以说,随着可再生能源和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加速发展,国际能源新体系的雏形正在形成,国际能源革命的大幕已经悄然拉开。对于中国而言,新一轮能源革命的意义重大。一方面,中国能源革命面临的形势复杂,挑战巨大。另一方面,此轮能源革命也为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条件。新时期下中国能源体系的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的“能源革命”,为中国的能源改革指明了方向。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首个国家能源革命战略。中国的新一轮能源革命已经箭在弦上。在这种情况下,对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已经成为了时代赋予能源政治研究的重大使命。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如下:首先,通过研究人类社会历次能源革命的发展过程与影响,对能源革命与人类社会发展间的联系进行探讨。其次,通过对历次能源革命特征的总结,提出能源革命的概念;并根据是否发生体系性变革将能源革命细分为纵向与横向能源革命。同时,对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与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再次,通过对能源领域重大技术突破的研究,判定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内容、现状、发展趋势与未来影响。最后,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将中国与欧盟、美国的能源革命态势进行比较,判断中国能源革命的总体发展情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中国能源革命建设的不足与能源体系的发展特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在对能源革命发展历程与现状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能源革命是由重大技术突破引发,以提升能源服务质量为目的,并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全局性能源变革。第二,能源革命爆发的关键条件在于技术进步。新技术只有在突破原有技术理论极限且拥有合适资源支撑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引发能源革命。目前非常规油气革命与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其中,前者极大地扩展了可采油气资源的范围,后者则打破了化石燃料体系在资源储量、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对人类社会发展限制。第三,与美欧地区相比,中国在能源革命建设中仍较世界先进水平有着明显差距,相对不利的政策环境成为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第四,通过对中国能源体系发展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的能源革命建设的总体方向应为以低代价确保能源安全、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对于非常规油气产业来说,该领域的变革应主要集中在油气产业的上游与中游,主题应以公平和开放为主。对于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来说,该领域的变革应主要集中在补贴和电力市场两个领域。

刘慧[9](2018)在《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洋油气资源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其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较严重的生态环境损害。近年来,随着开发力度的日益加大,日常开发及突发性海洋溢油事故造成的生态损害呈加重趋势。然而,由于海洋油气资源的外部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复杂性以及生态保护的结构性政策缺位,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明显存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政府、市场以及社会多方统筹协调的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导致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代价无法得到有效补偿。如何协调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关系,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及时有效地进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不容回避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论文以外部性理论、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生态价值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依据,综合运用情景分析、案例分析和博弈分析的方法,围绕“评估——设计——实施”三个层面加强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首先,生态损害是生态补偿的前提,在客观分析海洋油气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损害的基础上,分情景分类型构建相应的补偿价值评估框架、指标和模型,并分别将模型运用到具体的案例研究中,深入解决补偿机制的核心问题“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价值评估”;其次,对补偿机制进行有效设计,明确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成要素,揭示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为保障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运行,从财政支持、市场运作、多元监管和法律保障方面提出补偿机制的具体实施路径,以期促进海洋油气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通过系统分析,论文主要完成了三方面研究:一是区分了海洋油气资源日常开发和突发性溢油事故的不同情景,分情景分类型构建了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价值的评估模型,并分别进行典型案例的研究与运用,对不同情景和类型下的评估框架、指标、方法以及评估结果予以说明和解释;二是形成了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清晰设计,明确界定和分析了构成要素,揭示了补偿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三是深入研究了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财政支持、市场运作、多元监管和法律保障的问题,对应提出了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路径。

邹运霞[10](2018)在《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油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能源,关乎国计民生,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石油工业有着深刻的影响。然而,2014年下半年国际石油价格断崖式下跌,并保持持续低位震荡,低油价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在低油价背景下我国石油工业如何生存,如何制定竞争战略以取得竞争优势是我国石油工业现阶段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此,研究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竞争战略显得尤为重要。研究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竞争战略,需要研究在低油价背景下国内外石油工业发展现状以及我国石油工业相对于国外石油工业的竞争差距,我国石油工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我国石油工业竞争战略的制定、选择以及实施。首先分别对低油价下国内外石油工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对比国内外石油工业竞争现状,找出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面临的竞争态势和存在的差距。运用PEST模型、五力模型、价值链等战略分析工具,分析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的内外部环境,并确定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的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矩阵)和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矩阵)。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矩阵制定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竞争战略的备选方案,结合内部-外部矩阵(IE矩阵)和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矩阵)匹配并选择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竞争战略,最终选择差异化战略为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竞争战略。依据所选取的竞争战略,分别从行业、政府、企业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竞争战略实施对策。其中,行业层面应当从管理体制、技术、品牌形象、营销差异化四个方面实施;政府层面应当从完善石油工业法律法规、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设、完善我国石油定价机制四个方面实施;企业层面应当因企制宜,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激发企业活力。

二、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
    2.1 南海争端的产生根源
        2.1.1 历史因素
        2.1.2 经济因素
        2.1.3 地缘因素
        2.1.4 法律因素
    2.2 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
        2.2.1 岛屿主权问题
        2.2.2 海域划界问题
        2.2.3 海洋资源问题
        2.2.4 “航行自由”问题
    2.3 南海争端的现实状况
        2.3.1 域外国家继续干涉
        2.3.2 域内国家磋商合作
        2.3.3 整体局势依然严峻
第3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
    3.1 历史依据
        3.1.1 最早发现与命名
        3.1.2 持续开发与管治
        3.1.3 国际社会的承认
    3.2 法理依据
        3.2.1 相关国际法律
        3.2.2 相关中国法律
    3.3 理论基础
        3.3.1 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
        3.3.2 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
    3.4 实践基础
        3.4.1 晚清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3.4.2 国民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3.4.3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第4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1978-2012)
    4.1 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
        4.1.1 主权宣示与外交抗议
        4.1.2 反对域外大国的干预
    4.2 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
        4.2.1 执行国家海防战略
        4.2.2 发展南海军事力量
        4.2.3 实施军事维权行动
    4.3 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
        4.3.1 开展南海科学考察
        4.3.2 逐步开发南海资源
        4.3.3 修建南海基础设施
    4.4 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
        4.4.1 确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4.4.2 与南海各国建立双边对话合作机制
        4.4.3 与东盟建立政治与安全互信机制
        4.4.4 建立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
        4.4.5 利用法律手段维护南海主权权益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
    5.1 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5.1.1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5.1.2 倡导“双轨思路”解决争端
        5.1.3 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
    5.2 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
        5.2.1 升级南海行政建制
        5.2.2 改革海上执法体制
        5.2.3 推进南海岛礁建设
        5.2.4 加速南海资源开发
    5.3 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
        5.3.1 与南海各国建立多领域务实合作
        5.3.2 倡导“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5.3.3 稳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
    5.4 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
        5.4.1 警告与拦截擅闯中国南海的美舰美机
        5.4.2 推动中国同域外大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第6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
        6.1.1 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
        6.1.2 顺利完成北部湾的划界
        6.1.3 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
        6.1.4 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
    6.2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经验
        6.2.1 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
        6.2.2 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
        6.2.3 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6.2.4 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
    6.3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启示
        6.3.1 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合作关系
        6.3.2 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
        6.3.3 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
        6.3.4 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2)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际合作理论
        2.1.1 国际合作生产理论
        2.1.2 社会契约理论
        2.1.3 国际投资引力论
    2.2 国际石油合作相关理论
        2.2.1 国际现行石油合同的种类与特点
        2.2.2 石油合同财税制度关键要素
第3章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及其构成分析
    3.1 石油行业对外合作体制构成框架
    3.2 典型海洋石油开采国对外合作体制分析
        3.2.1 巴西
        3.2.2 尼日利亚
        3.2.3 英国
        3.2.4 典型海洋石油国对外合作体制评价
    3.3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法律法规
        3.3.1 海洋石油对外合作法律法规构成
        3.3.2 《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的产生背景
        3.3.3 《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的主要内容解析
    3.4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石油合同
        3.4.1 石油合同的条款构成
        3.4.2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石油合同的属性界定
    3.5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主体情况
    3.6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经营形式
        3.6.1 国际石油合作经营形式的发展
        3.6.2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经营形式
    3.7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典型案例
        3.7.1 南海东部CACT作业者集团
        3.7.2 蓬莱19-3合作油田
        3.7.3 QHD32-6合作油田
第4章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影响因素分析
    4.1 国际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4.2 资源国国际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影响因素
        4.2.1 国际石油合作内部影响因素综述
        4.2.2 国际石油合作外部影响因素综述
    4.3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的影响因素
        4.3.1 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家战略
        4.3.2 石油与天然气能源形势
        4.3.3 油气行业国家策略与计划
        4.3.4 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
        4.3.5 财税制度变化因素
        4.3.6 国际油价影响因素
        4.3.7 海洋石油资源潜力因素
        4.3.8 海洋石油资源开发技术能力因素
    4.4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影响因素效用分析
        4.4.1 定性影响综述
        4.4.2 定量影响综述
        4.4.3 对外合作体制影响因素构成框图
第5章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优化建议
    5.1 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5.2 推进财税制度整合
    5.3 多元合同形式选择
    5.4 放开合作主体权限
    5.5 拓展对外合作领域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5.3 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内蒙古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分析
    2.1 内蒙古煤层气工业发展概况
        2.1.1 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历程
        2.1.2 煤层气的开发利用
        2.1.3 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展望
    2.2 内蒙古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及评价
        2.2.1 煤层气资源概况
        2.2.2 煤层气重点区域简介
        2.2.3 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现状
    2.3 内蒙古煤层气市场前景分析
        2.3.1 煤层气市场简介
        2.3.2 煤层气发电市场前景分析
        2.3.3 煤层气动力燃料市场前景分析
        2.3.4 煤层气化工市场前景分析
        2.3.5 煤层气民用市场前景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
    3.1 煤层气地质综合选区评价
        3.1.1 评价技术体系
        3.1.2 地质选区评价
    3.2 煤层气钻探技术体系先导性试验
        3.2.1 煤层气钻探技术体系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3.2.2 煤层气钻井液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3 低污染环保型钻井液配方的研究配制
    3.3 钻探验证
    3.4 成果综合分析
        3.4.1 气测异常特征
        3.4.2 含气性特征
        3.4.3 非储层段井径变化分析
        3.4.4 环保性能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利用经济评价
    4.1 煤层气勘探技术分析
        4.1.1 概况
        4.1.2 勘探技术分析的主要指标
        4.1.3 勘探投入产出比例分析
        4.1.4 勘探项目风险分析
    4.2 煤层气开发经济分析
        4.2.1 开发经济分析概述
        4.2.2 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
        4.2.3 勘探开发项目方案优选方法
    4.3 煤层气利用项目的经济评价
        4.3.1 民用项目
        4.3.2 发电项目
        4.3.3 动力燃料
        4.3.4 CNG与LNG
        4.3.5 开发利用经济评价方案
        4.3.6 化工项目
    4.4 小结
第五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行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5.1 问题
        5.1.1 行业管理体制问题
        5.1.2 政策支持建设问题
        5.1.3 税收补贴政策问题
    5.2 建议
        5.2.1 改革行业管理体制
        5.2.2 加快煤层气示范区建设
        5.2.3 煤层气税收补贴政策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成果与认识
    6.2 问题与展望
        6.2.1 问题
        6.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中俄油气资源合作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油气资源(能源)”定义
        二、“中俄油气资源合作开发”的定义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二、要素禀赋理论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四、合作竞争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俄油气资源合作的基础
    一、“一带一路”为中俄油气资源合作开发带来新动力
    二、中俄管道建设为中俄油气资源合作提供“工具”基础
    三、美国石油霸权博弈倒逼
    四、中俄油气资源合作拥有雄厚的资本
    五、双边合作交流机制进一步丰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俄油气资源合作的历程、方式及特点
    第一节 中俄油气资源合作领域
        一、中俄油气资源合作历程
        二、石油领域合作
        三、天然气领域合作
    第二节 中俄油气资源合作方式
        一、合作方式向产业上中下游全面发展
        二、合作方式从单边向多边发展
    第三节 中俄油气资源合作的特点
        一、从政府先行到政企推进的模式
        二、从小区域进而向大区域推进
        三、交易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俄油气资源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影响中俄油气合作的“硬环境”
        一、地理条件:远东地理环境恶劣
        二、人口因素:远东人口锐减、结构矛盾突出
        三、基础设施:远东基础设施薄弱
    第二节 、影响中俄油气合作的“软环境”
        一、思想上:俄罗斯对油气资源合作思想的不积极
        二、利益上:中俄油气资源合作存在多方利益博弈
        三、技术上:中俄油气合作面对的技术冲击
        四、机制上:中俄双方油气资源合作机制不完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俄油气资源合作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中俄油气资源合作“硬环境”方面
        一、人口因素:双方可考虑加强劳务合作
        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二节 、中俄油气资源合作“软环境”方面
        一、态度上:增强两国沟通交流、增强两国的政治互信
        二、利益上:积极寻找各方油气合作共赢平衡点
        三、技术上:加强技术合作研发共享
        四、机制上:不断完善相关合作机制建设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油气资源开发
        2.1.2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2.1.3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
        2.1.4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
    2.2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基本构成要素
    2.3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2.3.1 外部性理论
        2.3.2 公共产品理论
        2.3.3 稀缺性理论
        2.3.4 生态价值理论
        2.3.5 生态伦理理论
    2.4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设机理
        2.4.1 基于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视角的分析
        2.4.2 基于补偿主体行为选择视角的博弈分析
        2.4.3 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国内外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及实践分析
    3.1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现状分析
        3.1.1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沿革
        3.1.2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现状
        3.1.3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特点
        3.1.4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问题分析
    3.2 中国油气企业水土流失防治实践分析
        3.2.1 防治措施
        3.2.2 防治效果
    3.3 国外政府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实践分析
        3.3.1 国外政府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实践
        3.3.2 对我国的启示
    3.4 小结
第4章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及影响表现
    4.1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
        4.1.1 中国水土流失的总体特征
        4.1.2 东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4.1.3 中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4.1.4 西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4.1.5 西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4.2 油气资源开发作用于生态因子的影响表现
    4.3 油气资源开发建设期和开采期对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分析
        4.3.1 两阶段的工作内容
        4.3.2 两阶段的影响表现
        4.3.3 两阶段的影响比较
    4.4 小结
第5章 油气资源开采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估算
    5.1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估算依据
    5.2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5.2.1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5.2.2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5.2.3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方法
        5.2.4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结果
    5.3 油气资源开采期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5.3.1 参数的确定
        5.3.2 估算方法
        5.3.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策略及保障
    6.1 优化的基本原则
    6.2 优化的目标
    6.3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策略
        6.3.1 明确补偿主体
        6.3.2 确认补偿客体
        6.3.3 确定补偿标准
        6.3.4 拓宽补偿途径
        6.3.5 增加补偿方式
        6.3.6 重构法律制度体系
    6.4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保障措施
        6.4.1 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控
        6.4.2 确立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
        6.4.3 提高水土保持监测能力
        6.4.4 增设地方油气环保专门监督机构
        6.4.5 搜集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相关信息
        6.4.6 监督水土保持相关费用使用效果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以产业合作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背景
        1.1.2 国际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冰上丝绸之路”范畴研究
        1.3.2 北极航线相关研究
        1.3.3 支点港口选择及建设研究
        1.3.4 北极能源开发及其影响相关研究
        1.3.5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的问题研究
        1.3.6 文献综述评价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定性分析法
        1.4.3 案例分析法
        1.4.4 统计分析法
    1.5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一般分析及相关理论
    2.1 一般分析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范畴
        2.1.3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功能
    2.2 相关理论
        2.2.1 要素禀赋理论
        2.2.2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2.3 地缘经济理论
        2.2.4 海权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条件和动因
    3.1 建设“冰上丝绸之路”的条件
        3.1.1 自然条件:北极航线出现无冰窗口期
        3.1.2 技术条件:技术进步加速航道商用化
        3.1.3 通航条件:主要国家成功在北极通航
    3.2 建设“冰上丝绸之路”的动因
        3.2.1 降低海运成本
        3.2.2 油气资源禀赋互补
        3.2.3 风险成本因素减少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冰上丝绸之路”航道及支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4.1 东北航道适航线路
        4.1.1 途经海峡船舶适航情况
        4.1.2 适航线路选择的依据
        4.1.3 适航线路选择
    4.2 航道附属基础设施建设
        4.2.1 航道数据库建设
        4.2.2 东北航道信息化建设
        4.2.3 极地船舶装备建设
    4.3 支点港口选择及基础设施建设
        4.3.1 支点港口选择标准
        4.3.2 支点港口的选取
        4.3.3 支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冰上丝绸之路”能源产业合作
    5.1 能源产业项目型合作
        5.1.1 中俄亚马尔LNG天然气项目分析
        5.1.2 中俄油气资源项目型合作
        5.1.3 新能源领域项目型合作
    5.2 能源产业平台型合作
        5.2.1 特色能源产业园区
        5.2.2 油气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5.2.3 北极能源物流园区
    5.3 能源产业制度型合作
        5.3.1 中俄国家间能源制度合作
        5.3.2 中俄能源议价定价制度合作
        5.3.3 中俄原油期货交易制度合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冰上丝绸之路”金融合作
    6.1 银行信贷及资本市场合作
        6.1.1 商业银行信贷合作
        6.1.2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合作
        6.1.3 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联动合作
        6.1.4 商业银行与非银机构合作
    6.2 多边金融机构融资合作
        6.2.1 开发性金融机构融资合作
        6.2.2 开发性金融机构多边金融合作
        6.2.3 多边金融机构全球融资合作
    6.3 金融基础设施合作
        6.3.1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建设合作
        6.3.2 金融监管系统合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预期效应分析
    7.1 能源合作对能源结构改善效应
        7.1.1 将优化中国能源进口结构
        7.1.2 降低能源安全结构性矛盾
        7.1.3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7.1.4 有助于能源技术装备产业结构升级
    7.2 加速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效应
        7.2.1 可为过剩产能提供国际市场
        7.2.2 将促进关联产业发展
        7.2.3 拓展企业“走出去”的外部空间
    7.3 对中俄经贸关系积极效应
        7.3.1 投资规模增加和领域扩大
        7.3.2 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7.3.3 促进中俄开启自贸协定谈判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8.1 面临的问题
        8.1.1 基础设施融资和建设问题
        8.1.2 油气开发技术、环保和划界问题
        8.1.3 合作机制不健全问题
    8.2 对策建议
        8.2.1 多维度提升航运能力
        8.2.2 创新国际能源合作机制
        8.2.3 提升金融综合服务能力
    8.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项目经济评价研究
        1.2.2 油田勘探开发经济评价研究
        1.2.3 文献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2 经济评价理论的界定
    2.1 经济评价的概念
        2.1.1 经济评价的内容构成
        2.1.2 经济评价的阶段划分
    2.2 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的概念
        2.2.1 勘探开发的界定及特征
        2.2.2 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的定义与特点
    2.3 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的系统构成与步骤
        2.3.1 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系统构成
        2.3.2 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步骤
    2.4 相关基础理论
        2.4.1 产业价值链理论
        2.4.2 系统理论
        2.4.3 油藏经营管理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油田勘探开发经济特性及其评价现状分析
    3.1 油田勘探开发经济特性
        3.1.1 勘探开发的整体经济特性
        3.1.2 勘探阶段经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3.1.3 油气开发阶段经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3.1.4 生产阶段经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3.2 油田勘探开发经济评价现状分析
        3.2.1 勘探开发经济评价现状
        3.2.2 勘探开发经济评价的问题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经济评价指标的选取
        4.2.1 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4.2.2 指标筛选
    4.3 评价指标的具体涵义
        4.3.1 油气勘探指标
        4.3.2 油气开发指标
        4.3.3 生产经营指标
    4.4 本章小结
5 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模型构建
    5.1 评价模型选取
        5.1.1 基于单一方法的评价模型
        5.1.2 基于多方法融合的组合评价模型
    5.2 指标权重确定
        5.2.1 指标赋权方法选择
        5.2.2 指标的主观赋权
        5.2.3 指标的客观赋权
        5.2.4 指标的组合赋权
    5.3 单一评价模型
        5.3.1 模糊综合评价
        5.3.2 灰色关联评价
        5.3.3 TOPSIS评价
    5.4 组合评价模型
        5.4.1 简单平均组合评价
        5.4.2 熵权组合评价
        5.4.3 最满意组合评价
        5.4.4 偏移度组合评价
        5.4.5 Shapley值组合评价
    5.5 评价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5.5.1 聚类分析
        5.5.2 分类规则分析
        5.5.3 偏相关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实例分析
    6.1 评价对象选取与数据来源
        6.1.1 胜利油田简介
        6.1.2 评价对象选取
        6.1.3 数据来源与总体特征
    6.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6.2.1 主观赋权
        6.2.2 客观赋权
        6.2.3 组合赋权
    6.3 基于单一评价的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
        6.3.1 模糊综合评价
        6.3.2 灰色关联评价
        6.3.3 TOPSIS评价
    6.4 基于组合评价的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
        6.4.1 油气勘探组合评价
        6.4.2 油气开发组合评价
        6.4.3 生产经营组合评价
        6.4.4 总体组合评价
        6.4.5 最优组合评价结果
    6.5 最终评价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6.5.1 评价结果聚类分析
        6.5.2 评价结果分类规则分析
        6.5.3 评价结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6.6 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效益的提升对策
    6.7 本章小结
7 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的保障措施
    7.1 完善经济评价组织管理体系
    7.2 规范经济评价基础数据归集
    7.3 制定经济评价制度体系
    7.4 搭建经济评价信息共享平台
    7.5 建立专业的经济评价人才队伍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8.1 结论
    8.2 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对于国内外研究态势的整体分析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国外研究现状
        (四)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
        (一) 写作思路
        (二) 框架结构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点
第一章 能源革命与人类历史进程
    第一节 主动用火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主动用火技术诞生的背景与主要表现
        二、主动用火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二节 蒸汽机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蒸汽机技术诞生的背景
        二、蒸汽机技术的诞生与普及
        三、蒸汽机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三节 电力与内燃机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电力和内燃机技术诞生与实用化的背景
        二、电力和内燃机技术的诞生与普及
        三、电力与内燃机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四节 对能源革命历史地位的再思考
        一、能源革命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必然性与关键变量
        二、能源革命影响历史进程的一般路径
第二章 能源革命的相关理论及其建构
    第一节 能源革命的基本特征
        一、能源革命的共性特征
        二、能源革命的差异性特征
    第二节 能源革命的概念建构
        一、能源革命的整体概念
        二、能源革命二维概念框架的建立
        三、与“能源转型”的概念辨析
    第三节 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与发展模式
        一、能源革命爆发的基本条件
        二、能源革命的发展模式
第三章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
    第一节 非常规油气革命的爆发条件
        一、非常规油气技术的日益成熟
        二、非常规油气技术对常规油气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潜力
        三、有利市场条件对非常规油气产业发展的促进
    第二节 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
        一、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日益成熟
        二、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对化石能源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潜力
        三、有利政策环境对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促进
第四章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现状、趋势与可能影响
    第一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现状
        一、非常规油气革命的现状
        二、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的现状
    第二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发展趋势
        一、当代国际能源革命发展方向的差异性
        二、纵向与横向能源革命的互动
        三、双重革命下至21世纪中叶世界能源市场的变化趋势
    第三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影响
        一、环境问题的改善
        二、对经济增长的推动
        三、对能源政治的重塑
第五章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现状分析、态势评估与政策思考
    第一节 中国能源革命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中国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态势评估
        一、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二、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条件评估
        三、对中国能源革命的进度评估
        四、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整体评估
    第三节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政策思考
        一、中国能源体系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
        二、对中国能源革命的宏观政策建议
        三、对中国能源革命的微观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补偿价值评估的研究
        1.2.2 生态补偿机制设计的研究
        1.2.3 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的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生态损害
        2.1.2 生态补偿
        2.1.3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
        2.1.4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理论
        2.2.3 海洋生态价值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生态损害分析
    3.1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现状
        3.1.1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产量
        3.1.2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发展态势
    3.2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产生的污染损害
        3.2.1 海洋油气资源日常开发产生的污染损害
        3.2.2 突发性海洋溢油事故产生的污染损害
    3.3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
        3.3.1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直接损害
        3.3.2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间接损害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洋油气资源日常开发的生态损害补偿价值评估
    4.1 日常开发的生态损害补偿价值评估框架
        4.1.1 日常开发的生态损害类型
        4.1.2 日常开发的生态损害补偿价值评估指标
    4.2 日常开发的生态损害补偿价值评估方法
    4.3 日常开发的生态损害补偿价值评估模型
        4.3.1 海洋生物资源直接损失价值
        4.3.2 海洋受损生物资源修复费用
        4.3.3 海洋大气调节服务损失价值
        4.3.4 海洋污染处理服务损失价值
        4.3.5 出海捕捞的机会成本
        4.3.6 海水养殖的机会成本
        4.3.7 居民的健康损失价值
        4.3.8 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总价值
    4.4 案例研究——渤中19-4油田综合调整项目
        4.4.1 渤中19-4项目概况
        4.4.2 渤中19-4日常开发的生态损害
        4.4.3 渤中19-4日常开发生态损害的补偿价值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突发性海洋溢油的生态损害补偿价值评估
    5.1 突发性海洋溢油的生态损害补偿价值评估框架
        5.1.1 突发性海洋溢油的生态损害类型
        5.1.2 突发性海洋溢油的生态损害补偿价值评估指标
    5.2 突发性海洋溢油的生态损害补偿价值评估方法
        5.2.1 等价分析法的含义
        5.2.2 等价分析法的参数说明
        5.2.3 生境等价分析方法
        5.2.4 资源等价分析法
    5.3 突发性海洋溢油生态损害的补偿价值评估模型
        5.3.1 应急处置及清污费用
        5.3.2 海洋生物资源损失价值
        5.3.3 海洋生物资源修复费用
        5.3.4 海洋环境容量损失价值
        5.3.5 海洋生态服务功能损失价值
        5.3.6 海洋生境修复费用
        5.3.7 海洋溢油监测评估费用
        5.3.8 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总价值
    5.4 案例研究——蓬莱19-3溢油事故
        5.4.1 蓬莱19-3溢油事故回顾
        5.4.2 蓬莱19-3溢油事故的生态损害
        5.4.3 蓬莱19-3溢油事故的生态损害补偿价值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
    6.1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主体
        6.1.1 支付补偿主体
        6.1.2 接受补偿主体
        6.1.3 补偿主体间利益关系的博弈分析
    6.2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标准
        6.2.1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价值的量化-评估
        6.2.2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价值的博弈-协商
    6.3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方式
        6.3.1 资金补偿
        6.3.2 政策补偿
        6.3.3 实物补偿
        6.3.4 自然补偿
        6.3.5 技术补偿
        6.3.6 股权补偿
    6.4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手段
        6.4.1 政府补偿手段
        6.4.2 市场补偿手段
        6.4.3 社会补偿手段
    6.5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流程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
    7.1 财政支持方面的实施困境与路径
        7.1.1 财政支持方面的实施困境
        7.1.2 财政支持方面的实施路径
    7.2 市场运作方面的实施困境与路径
        7.2.1 市场运作方面的实施困境
        7.2.2 市场运作方面的实施路径
    7.3 多元监管方面的实施困境与路径
        7.3.1 多元监管方面的实施困境
        7.3.2 多元监管方面的实施路径
    7.4 法律保障方面的实施困境与路径
        7.4.1 法律保障方面的实施困境
        7.4.2 法律保障方面的实施路径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油价及油价相关问题研究
        1.2.2 产业竞争力研究
        1.2.3 竞争战略研究
        1.2.4 石油工业竞争战略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内容与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低油价及石油价格相关理论
        2.1.1 低油价的内涵
        2.1.2 低油价的影响
    2.2 石油工业相关理论
        2.2.1 石油工业的内涵与特征
        2.2.2 石油工业产业链
    2.3 战略分析工具
        2.3.1 PEST分析
        2.3.2 五力模型
        2.3.3 价值链分析
        2.3.4 SWOT分析
        2.3.5 EFE、IFE和 IE矩阵
        2.3.6 QSPM矩阵(定量战略计划矩阵)
第3章 低油价下国内外石油工业竞争现状分析
    3.1 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现状
        3.1.1 世界主要油气资源储量及分布
        3.1.2 世界范围内油气资源的供给与需求
    3.2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现状
        3.2.1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3.2.2 我国油气资源供需状况
    3.3 国内外石油工业竞争现状对比
        3.3.1 油气资源供需状况
        3.3.2 石油工业科技创新水平
        3.3.3 经营与管理
        3.3.4 资本及劳动力投入效率
        3.3.5 低油价应对差异
第4章 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内外部环境分析
    4.1 我国石油工业外部环境分析
        4.1.1 我国石油工业外部环境分析
        4.1.2 我国石油工业的外部机遇和威胁
        4.1.3 我国石油工业外部因素综合评价
    4.2 我国石油工业内部环境分析
        4.2.1 我国石油工业内部环境分析——价值链分析
        4.2.2 我国石油工业的内部优势和劣势
        4.2.3 我国石油工业内部因素综合评价
第5章 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竞争战略的制定与选择
    5.1 我国石油工业战略目标制定
        5.1.1 长期目标
        5.1.2 短期目标
    5.2 利用SWOT矩阵制定竞争战略的备选方案
    5.3 选择我国石油工业竞争战略
        5.3.1 利用IE矩阵模型分析竞争战略的匹配
        5.3.2 利用QSPM矩阵选择我国石油工业竞争战略
第6章 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竞争战略实施对策
    6.1 行业层面
        6.1.1 优化石油工业管理体制,实现管理体制差异化
        6.1.2 注重石油工业科技创新,实现技术差异化
        6.1.3 加强石油工业品牌建设,实现品牌形象差异化
        6.1.4 完善石油工业营销网络建设,实现营销差异化
    6.2 政府层面
        6.2.1 完善石油工业法律法规,制定完备的石油工业法律体系
        6.2.2 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石油工业发展
        6.2.3 完善我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设,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6.2.4 争取能源话语权,完善我国石油定价机制
    6.3 企业层面
        6.3.1 因企制宜,实现我国石油工业企业差异化经营
        6.3.2 寻找新的增长点,激发企业活力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D]. 宋建欣. 吉林大学, 2020(08)
  • [2]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文鑫.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3]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D]. 田玉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4]中俄油气资源合作开发研究[D]. 王贤斌.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5]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 刘洋.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3)
  • [6]“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以产业合作为中心[D]. 刘力华. 吉林大学, 2019(02)
  • [7]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研究[D]. 宁龙.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6)
  • [8]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D]. 曹峰毓. 云南大学, 2019(09)
  • [9]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刘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1)
  • [10]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工业竞争战略研究[D]. 邹运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标签:;  ;  ;  ;  ;  

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