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对医学工程师的思考

WTO对医学工程师的思考

一、WTO带给医学工程人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陈露[1](2021)在《论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保障的冲突与协调》文中认为“格列卫”是治疗白血病的特效药,对于患者可谓“神药”,但正版“格列卫”价格极高,很多患者无力消费以致影响健康。“格列卫”上的冲突表现为高药价引起的药品可及性下降,得不到有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健康权自然得不到保障,而这一高药价很大程度上与药品受到专利权保护有关。不仅很多白血病患者因负担不起“格列卫”上的高药价而放弃治疗等待死亡,当今世界每年都有数百万人因得不到及时治疗死于各种疾病,其主要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由于药品专利垄断下药价高阻碍了患者获得有效药物,二是药品专利的利益导向下可能并不存在有效的药物,这导致了药品专利保护和公共健康之间的激烈冲突。随着药品专利保护的国际化,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的冲突问题不仅是国内问题,更是国际问题,尤其是手持药品专利优势的发达国家与无力负担药价的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之间的问题。与此同时,专利保护不仅是一项法律制度,还是一国保持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工具,这意味着药品专利保护还关系到各国国家利益,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复杂因素,使得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权之间的冲突复杂化。尽管国际社会为解决两者之间的冲突做出了不懈努力,但仍存在不足。本文通过对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之间的冲突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解决思路和对策。具体而言,本文第一部分首先揭示了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权在实践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分析了两者冲突的实质,提出这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第二部分,通过对药品专利制度逻辑与公共健康理论的考察,从法理、经济和政治层面分析了药品专利保护和公共健康产生紧张关系的原因。第三部分,从比较法的视角,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国际社会在促进药品专利保护和公共健康利益之间平衡所作出的努力,借鉴有益经验,并反思了其中的不足之处。最后第四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之间的正确关系,并提出了协调冲突的解决思路和具体措施。

高云峰[2](2020)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自2015年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以来,合作成果卓着。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国情各异,政治、文化、经济、宗教差异明显。同时,中国企业技术要素输出带来的专利海外保护等问题使得“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伴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内在需求。随着合作逐渐深入到制度层面,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转型发展以及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移出催生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一体化需求,然而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缺失、差异化明显,各国规则合作意愿不强严重制约合作的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已成当务之急。由此,存在两个需要考量的问题:第一,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缺失和差异性可能导致的各国收益差异或一定程度的利益失衡是否与当下以TRIPS协定为核心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困境具有同质性;第二,一定程度的利益失衡能否成为阻却“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实施及规则建构的重要因素?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巨大差异并且缺乏美欧发达国家权力作用因素的背景下,中国如何建构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以及如何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依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写作。首先,在提出问题阶段,提出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建构不足、差异较大可能引发一定程度利益失衡的现实。其次,本文在分析问题部分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建构“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话语权;第二,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基本矛盾研判;第三,在收益差异的客观情势下,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依据理性选择仍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最后,本文在解决问题阶段探讨一带一路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建构,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实施进路及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利益的保护。本文除绪论外,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区域和双边条约的实证分析,进而梳理总结出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复杂性、差异性及可能导致的利益失衡问题,这是本文逻辑展开的起点。首先,本部分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中的知识产权条款、中国缔结的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条款进行了分析梳理、归纳总结。其次,在前述归纳总结基础上,提出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一带一路沿线现有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不足的背后是利益失衡的实质;并指出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态势已经不能满足各国转型发展和平衡发展需求,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中也可能存在的收益差异,即利益失衡的问题。第二部分是针对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利益失衡的理论分析,为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的建构和实施提供理论指引。首先,本部分从话语权理论出发,揭示当今国际知识产权话语权由美欧发达国家和地区主导且服务于其利益的实质,进而提出一带一路知识产权话语权建构的问题。其次,本部分运用辩证分析及动态利益平衡理论对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基本矛盾进行了分析,指出现有基本矛盾是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各国转型发展需求,保护和培养创新能力以及维系创新与传播的相对动态平衡始终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重要功能。最后,本部分运用国家理性选择理论分析指出即使存在收益差异的客观现实,各国也能基于获得绝对收益而积极参与合作;同时,亦强调不应混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客观差异与当今国际知识产权制度不公平不合理造成的人为差异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而提出基于客观差异性现实不应追求绝对的发展平衡。第三部分探讨了如何建构“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首先,本部分在反思现有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足及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差异性和规则合作缺失的基础上,立足法律内部视角,指出规则建构应当确立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相对动态利益平衡的正当性基准。其次,就法律规则构建的外部动态视角,应当遵循的路径为,不断挖掘和完善符合沿线国家共同的规则,对于超TRIPS条款可以先设置为任择性规则或概括性规则,再逐渐向强制性规则和具体规则过渡。最后,本部分提出未来我国有可能会遵循高低两个标准的文本路径拓展知识产权协定,但无论哪个版本都应在坚持原有的稳定条款基础上突出核心利益条款和中国知识产权条款文本的建设重点,包括稳定范式、核心条款遴选、最惠国待遇及国民待遇条款的设置、贸易协定中的知识产权条款与投资协定知识产权条款的协调以及商号、商誉和原产地名称若干术语的界定和澄清问题。最后一个部分探讨了在规则建构基础上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实施路径。首先,本部分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坐标系的方法将知识产权保护逻辑的各个要素予以呈现,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阐释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在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其次,阐释了中国政府层面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实施路径,并基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提出柔性合作模式。最后,阐述中国企业在实施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中海外知识产权利益的保护问题。

夏超[3](2020)在《中国-马来西亚旅游合作法律保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旅游业是我国与马来西亚的支柱性产业。近来,我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跨境区域旅游合作迅速发展,双方间旅游服务合作领域得到了不断拓宽。同时伴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和区域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顺利建成,我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旅游合作将更为频繁。伴随着全球旅游服务贸易产业的健康发展,这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及马来西亚旅游业逐步形成一个标准化、高效化、统一化的跨境区域旅游服务贸易市场。笔者希望通过法律途径来保障我国与马来西亚的跨境区域旅游合作,从而促使两国间的旅游业健康稳定发展。本文除绪论和结语部分之外,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中国与马来西亚跨境区域旅游合作的背景、现状和意义;第二部分结合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东盟自贸区中旅游服务贸易的适用原则以及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合作法律规范等法律规定,阐述两国跨境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以及应当遵守的规则;第三部分基于中国和马来西亚的旅游合作现状和旅游立法现状分析,以中国与马来西亚双方跨境区域旅游合作的特殊性而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为切入点,探讨双方跨境区域旅游合作法律基础存在的制度漏洞或缺陷;第四部分对完善中国与马来西亚跨境区域旅游合作法律制度和促进旅游贸易自由化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试图对中国和马来西亚旅游服务业的相关法律进行研究,基于我国与马来西亚越来越频繁的跨境区域旅游合作和目前双方合作的法律基础,以全新的角度阐释两国跨境区域旅游合作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并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刘登攀[4](2019)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文中指出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发生了重大战略转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成为亟需回答的时代命题。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进行研究,梳理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论述、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总结了其主要特征,并进而研究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最后提出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从而尝试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全文共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导论部分包括研究述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着重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首先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的界定,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以前对外开放的区别;其次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之前对外开放理论的梳理,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找到理论渊源,也更好弄清其与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区别;第三则通过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系统总结和分析,为弄清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找到理论基础;第四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的梳理,将其主要归结为开放方向、开放原则、开放路径、开放价值导向、开放与新发展理念、开放与国内治理、开放与世界治理等几个方面。第二章、第三章重点从实践层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这一历史命题。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从总体上、从形式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整体面貌。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的分析,也即对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业扩大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等对外开放战略措施的分析,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其基本内涵包括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第三章通过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相比较的方法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呈现出的独特特征,从关键角度、从实质意义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解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其他对外开放区别,认清其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历史地位。其主要特征包括在治理方式上所呈现出的治理特征,在中国2000多年对外开放史上所呈现出的历史特征,在全球化500年历史上所呈现出的对于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发展的全球化特征,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比较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价值导向特征。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重点从实践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历史命题。第四章系统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外部条件,即中国内部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外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内部来看,中国自身所拥有的对外开放优势主要包括庞大内部市场规模优势、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等五方面。中国对外开放的劣势主要包括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营商环境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海外权益保护机制和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相比差距较大、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从外部来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面向发展中国家,抓住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面向发达国家,抓住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面向新科技革命,抢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面向全球治理,抓住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包括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上的挑战、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政治安全等复杂风险的挑战、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第五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通过对新时代对外开放实践和理论的总结,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的依据,并提出了核心战略、保障战略、对美战略、安全战略等四大战略。核心战略是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造中国引领世界发展的竞争力:其目标是塑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其基础是庞大市场和优质产能,其动力是抓住新科技革命机遇、占据价值链顶端,其主体是培育一批世界级跨国公司,其路径是“一体两翼”的建构途径,其保障是完善构建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保障战略是创造有利于实现核心战略的内外发展环境,具体包括: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即国内宏观环境保障,完善海外权益保护机制体系即海外权益保护保障,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即国际治理体系保障。对美战略是中美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安全战略是守住经济安全底线,具体包括: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文章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结语的第一部分强调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型的总体原因。结语的第二部分进一步明确了论文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回答前一个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则着重回答了后一个问题。结语的第三部分简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向洁[5](2018)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文中认为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金融国际化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在此背景下,中俄两国领导人先后于2013年9月和2015年1月提出/成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组织,并于2015年5月8日签署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对接合作共识由此达成,其亦开创了欧亚区域多边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目前双方对接合作正处在稳步推进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模式选择、机制构建与平台运用等制度性深层对接方面仍缺乏实质性安排,阻力因素依然较多。此时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问题,探寻各国发展新思路,谋求多方合作新途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也可为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双方对接合作规划的制定以及具体务实行动的选择提供决策参考价值。本研究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国际贸易、区域一体化、区域合作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以“阐释对接必然性与现实基础——总结对接成效与问题——识别对接机遇与挑战——剖析对接基本架构——优选对接模式——构建对接机制——探寻对接路径”为基本逻辑框架,结合文献分析与归纳演绎、历史与逻辑、统计与比较、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等分析方法,旨在探寻双方对接合作的模式、机制及路径。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1.从客观必然性与现实基础两方面阐释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必要性主要源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欧亚经济联盟发展、区域一体化潮流以及区域各国国内自我发展等方面的客观需要,可行性则是基于双方地缘毗邻、政治互信、贸易互补、发展理念相近、民意支持等优势基础的存在。2.从“五通”视角梳理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早期收获,并指出了相关问题。目前双方对接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机制特性差异、深度对接能力和意愿有限、合作依赖关系非对称、技术服务标准迥异、务实合作经验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深度化发展。同时,双方还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内外部环境。3.从发展战略对接与务实领域合作的宏、中微两个层面剖析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基本架构,指出:发展战略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要重点推进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通道项目、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这两大跨国跨区域性战略对接。务实领域方面,要以设施对接为优先,贸易对接为首要,能源对接为基本,产能对接为重点,金融对接为突破,农业对接为补充。在贸易对接问题研究上引入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算了中国同欧亚经济联盟各国的贸易效率,揭示出双边贸易效率水平中等,贸易潜力较大,有必要创新合作模式(如建立自贸区)进一步拓展,同时指出上合组织在其中发挥正向作用,可作为双方对接平台。4.从不同主体和具体功能两方视角分别探寻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模式与机制。模式方面:从主体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整体的“CN+1”(N≥5)、与联盟各国的“C1+1”、以上合组织为平台的“C2+SCO”以及借力小多边机制的“C2+MN”(N≥1)4种模式优难点,并指出具体推进中应综合使用,同步开展;从功能角度提出了自由贸易区、跨国经济走廊、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人文交流基地5种具体推进模式。其中,自贸区,尤以中国—欧亚经济联盟自贸区模式为关键。对此,文章利用WITS-SMART模型,模拟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间不同阶段关税减让对双方贸易、福利效应及关税收入等方面的影响,论证出该FTA建设在经济效应上可行的结论。机制方面:从主体角度提出了以多边领导人高位协商为主的“CN+1”(N≥5),以双边政府首脑、总理+部长、地方政府、高级别工作组等为主的“C1+1”以及以企业对接、银行对接与融资对接为主的“E+F”3种对接机制;从功能角度提出了智库对话、政府磋商、跨国管理、监督反馈、法律协调、信息交流等6种具体推进机制。5.从主体推力、实体抓手、制度保障和推进原则四方面确立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具体路径。即以政、企、智、媒、民五方主体为推力,以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贸易便利化、产能合作与园区建设等为抓手,以规则构建、自贸区建设、人文互动为关键,以次区域、多边单项对接为先行,多措并举,同步推进。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从不同主体和具体功能两个维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给予了分别设计。二是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系统性分析论证了上合组织作为双方对接合作平台的可行性及其具体功能作用。三是在WITS-SMART模型框架下,基于HS6分位贸易数据模拟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间不同阶段性(短期和长期)关税减让对双方经济效应的影响。

旷群[6](2018)在《我国普通高中学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同期学成归国人员数量增长迅猛,虽然海外文凭随之逐渐失去光环,留学的经济收益并不乐观,但留学需求仍然持续强劲。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些重要问题:人们放弃境内高等教育机会而选择出国读大学的驱动原因是什么?留学决策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除了经济因素,人们的境外高等教育需求的产生是否受到其他社会文化的因素的推动?留学目的国和学校的选择受到什么影响?我国境外高等教育需求是否存在着盲目性?本研究将境外高等教育需求看做连续的发生过程,结合消费者行为理论、院校选择理论和推拉理论等重构了个人境外高等教育需求过程发生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文献梳理、小样本测试等方式整理出需求发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按照新划分的六个维度归类建构新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调研工具以了解境外高等教育动机产生的原因以及人们选择境外高等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研究者实地走访了全国15个城市的27所公立高中和1所中外合作大学,收集问卷2500余份。问卷的发放以国际部学生为主,选择少量在同一学校的普通班级就读的学生作为比较群体样本,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选取在校学生、老师、学校管理人员、家长、已经在国外大学就读的学生、留学中介六大群体进行了访谈,访谈人数达到140人次,访谈时间超过100小时。研究发现:1)我国高中生留学意愿强烈,需求产生时间较早,高中国际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境外高等教育需求的产生,但也造成了许多被动需求;2)境外高等教育满足了我国社会多元化的教育诉求,人们对留学的投资收益预期逐渐回归理性,但是对消费性收益的预期较高;3)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的差异推动了高中学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海外高校的市场营销策略拉动需求,个体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诉求构成了强烈的内部驱动力;4)中国的民族性对留学动机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根文化、孝文化、面子文化作用明显;5)经济因素对境外高等教育需求产生的影响较小但是对需求的内容(留学国家、学校)的影响较大,人们更偏好学费和生活成本较低的地方;6)对留学者安全的担忧、国内的情感因素和跨文化能力欠缺是阻碍留学的主要原因;7)国外高等教育质量是学生选择留学目的地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国外高校的社会声望(包括雇主评价、预期收入、就业前景、社会认可),高校的市场推广策略和教育国际化的合作活动等市场因子的作用也不可小觑。研究同时发现我国高中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与非理性。决策主体缺乏对境外高等教育的正确认知,同时也缺乏对受教育者的兴趣、能力、智力的理性认知,未形成清晰的留学规划,从众跟风行为严重。境外高等教育选择过于单一与集中,在留学院校和专业选择上喜欢扎堆,过度依赖排行榜信息。信息不对称和中国社会心理导致的认知偏差是盲目留学的主要根源。需求主体的信息意识较强,但由于信息渠道不通畅、信息利用能力弱无法获得充分的、准确的信息,容易受到参照群体的影响,严重影响了认知与判断,低估留学风险,从而导致盲目的留学决策。研究认为我国普通高中生的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规模将持续增长,但学成归国发展的比例也将进一步扩大。在家庭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下,个体留学将逐渐从以家庭投资决策行为为重点转向消费决策行为为重点,需求主体将从关注留学所带来的身份职业变化转变为对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注重。因此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媒体、学校以及家庭共同合作构建一个合理的高中生出国留学保障体系,规避留学风险,提升境外高等教育消费体验满足感。由于研究者的时间、精力和经济能力有限,调研完成较为仓促。抽样样本的地区分布稍显不均匀,不留学群体的样本偏少。此外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本研究难免有疏漏,可能导致研究结论不够全面与深入。

王旭辉[7](2017)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文中提出高等教育和其他任何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一样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问题。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绕不开供求关系。与一般商品或劳务有所不同的是,高等教育连接着两座桥,一座通往个体求学者及其家庭,另一座通往社会用人部门和国家。从而高等教育客观上存在着两类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供给和需求,它们分别是个体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教育机会供给、社会对高等教育“产品”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源供给。两类供求关系分别发生于高等教育的“入口”和“出口”环节,共同影响着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分别把高等教育“入口”和“出口”所涉及的供求关系称为第一类供求关系和第二类供求关系。在我国特殊的高等教育制度环境下,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给无论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很大程度都取决于第一类供给,招多少人、招生的专业结构如何往往决定了毕业多少人、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如何。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实际上具有“一元供给”和“二元需求”的基本特征,三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供求三角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高等教育的两类需求由于目标上的不一致很可能存在着一定范围的结构性错位,它们分别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不对称的拉力。这将使高等教育的办学陷入两难困境。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就显得很有学术意义。遗憾的是,当前大量文献往往只局限于对其中的某一类供给和需求进行探讨,把两种供求问题串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的文献十分罕见。这恰恰就是本文要面对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高等教育的专业层面,讨论的是供求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具体研究分为事实分析和规范研讨两个部分。在事实分析中,首先分别对我国高校的分专业供给分布和我国高校的分专业学生需求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让读者对我国高等教育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分专业表现有一个相对关系的概念。我们分别以招生规模和平均生源指数作为衡量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参数。数据显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生源条件,专业间的差异均十分显着,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然而,“招生大户”并不必然等同于“热门专业”。为了考察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匹配性,或者说结构协调性,就需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类供求关系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相应地,本文也利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数据评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求关系,发现结构性矛盾同样存在,但似乎较前者要乐观一些。事实上,之所以我国高等教育在前后两头都存在供求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类需求本身的矛盾。在这般现实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必然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提高学生的专业满足率以平衡第一类供求关系,要么提高专业结构的社会适应性以平衡第二类供求关系,要么采取折衷方案以兼顾两头。每一种政策取向都有舍有得,难以做到十全十美。更重要的是,数据本身只告诉我们“现状是什么”,却无法为我们提供“理想是什么”和“如何构建理想”的信息。这要求本文必须从事实研究转向学理研究,从规范意义上进行价值分析和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理由陈述、逻辑推理和哲学批判。在这一过程中,本文提出并论证了两个有利于化解矛盾的关键性见解:首先要以市场性供给取代高等教育中的“配给式”供给,这是调节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这是一种具有综合协调功能的矛盾调节策略。两个主张分别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双重结构性供求矛盾朝着有利方向移动的“通解”和“特解”。当明确了何为理想和构建理想的基本思路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构建理想模式的现实途径,提出了八条政策创新方向。它们分别是关于如何构建我们想要的均衡模式和如何让这一模式发挥最佳功效的若干政策思路。在文章的最后,指出了八种方案必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政策组合,以互补的方式参与到构建理想模式的政策实践中,而不宜割裂地运用。只有这样,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双重供求矛盾才能在长效机制下走向综合协调意义上的动态平衡。这就达到了“治本”的目标,跳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狭隘思维,避免了只根据数据上的诊断直接为不同专业如何调整供给提出具体的、静态的标准答案。这正是本文将事实研究和价值研究有机结合的奥妙所在。

陈格格[8](2017)在《TPP协定下的药品专利规则研究》文中指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WTO多边体制下加强药品专利保护之企图因遭到发展中国家的联合抵制并未完全实现。在后TRIPS时代,其采取论坛转移策略,欲通过自由贸易协定来推广药品专利TRIPS-plus标准,TPP药品专利规则是其最新及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未能参与TPP谈判,而TPP药品专利规则一旦生效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我国无法置身事外。我们需要了解TPP药品专利规则的演变历程,从药品专利保护范围、保护期限、专利链接、保护未披露试验数据等角度入手,一方面将TPP谈判过程中的争议点与TPP最终文本作对比,分析发达国家提高药品专利保护标准的企图以及最终文本中的妥协之处,另一方面将TPP最终文本与TRIPS协定的相关规定作对比,分析其对TRIPS协定的突破。TPP药品专利规则会弱化现有的多边保护体系,加剧公共健康与药品专利保护的失衡状态,分散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并加重其负担。因此,对于TPP药品专利规则我们应抱有谨慎的态度,应结合我国对外签订的FTA中药品专利规则的设置情况,结合我国公共健康、制药行业发展及药品监管现状,结合现有国内法规定中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引导、监管改进和立法完善,并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药品专利规则制定的话语权。

曹雁飞[9](2017)在《实践反思与路径探优 ——学前教育政策空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前教育之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已然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共同认知。而学前教育政策对于规划学前教育事业、指导实践具有不容忽视的、乃至决定性的引领作用。已有的学前教育政策文本、话语,政策的研究成果推进了我国学前教育实践的进程。但与此同时,尚缺乏对当前实践中存在的“时间—效率”模式及其不利影响的深刻警醒。本研究的逻辑出发点是“时间”和“空间”的并置、统一性。基于此,本文对当前学前教育政策实践将“时间”作为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标准和追求这一现况进行了深入反思,试图将在政策历史中沉默的“空间”之维重新置于学前教育的研究视域之中。本文由导言、正文(五章)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导言部分主要从研究问题的缘起、目的与意义、当前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等方面做了简要陈述。第一章围绕“学前教育政策空间”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进行阐释。本章从空间概念的历史渊源、普遍涵义及特征出发,将之与学前教育政策的属性进行类比、分析,提出了学前教育政策空间的研究框架,即学前教育政策空间的生成、表征、反思及探优。与此同时,相关的理论依据则为深入分析问题提供了厚实的基础。支撑本研究的重要理论主要有社会空间理论、政策社会学和后殖民理论。这三个理论从社会、政策和国际影响的不同视野揭示了关系(社会关系、权力关系、国家间关系)的建构性、政治性;关于各种关系所引发的消极影响的批判则深化了对社会正义的认识及实现路径的探索。第二章阐释了学前教育政策空间的渐进生成历程。本章基于上述研究框架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边界的建构历程,并将之划分为四个阶段:政策空间的探新(1979—1995年)、雏形(1996—2002年)、规范(2003—2009年)及持续延展(2010—至今)。不同的历史时期,学前教育政策的空间化特征,以及空间的政策化表象都不尽相同。由此可见,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空间的历史是整个社会和教育发展历史的缩影。第三章从实践表征切入,深度分析了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空间的现实困境。学前教育政策空间是学前教育政策边界的建构过程,从具体的表征而言,是对学前教育中各种关系的界定。本章从地理区位空间关系,政府、社会和市场关系,“情”、“理”关系,以及文化关系四个维度阐释了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空间面临的问题。第四章反思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空间样态的型塑根源。我国的学前教育政策空间样态是由社会发展的历史境遇、政府层面学前教育治理方式的变迁,以及西方的价值、文化影响共同型塑的。第五章探求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空间在这个契机与风险并置的时代应有的坚守与方向。本章从学前教育政策基本价值取向的确证、教育政策空间全球拓展趋势的慎思、“基于证据”的学前教育政策研究的深化,以及教育政策实践的贯行四个方面来寻求突破现实困境的可能性,进而开辟新的政策空间实践路径。结语部分是对研究的总体概括,以此作为本文的休止符,但同时也是后续研究的新始点。综上,学前教育政策空间研究是将在时间序列中把握空间状态的研究思路移植到学前教育政策研究领域之中,由此,弥补传统的政策科学研究过分倚重政策理性,而拒斥非理性因素影响的局限。学前教育政策空间研究是一个较新的视角,更是一个需要深刻挖掘的研究域,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其研究意义和价值尤为明显。

景明浩[10](2016)在《药品获取与公共健康全球保护的多维进路》文中研究指明传染性疾病引发的公共健康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在艾滋病、疟疾、结核病等传统传染性疾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等新发传染性疾病的肆虐进一步威胁着本就羸弱的全球公共卫生体系。传染病患者无能力获取治疗药品是公共健康问题无法得到有效抑制的主要原因,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及最不发达国家尤为普遍。药品专利保护制度在促进医药技术创新的同时,因授予专利权人市场垄断权利而导致专利药品价格昂贵,这进一步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药品获取能力,从而对公共健康保护造成负面影响。公共健康问题的全球属性已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确认,这需要在国际层面建立全球保护机制加以应对。公共健康问题不仅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更是一个多维问题。公共健康问题的应对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公共健康全球保护机制。这种机制不是自上而下的权力规制,而是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及各主体间的协同合作。其最终目的是通过调和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公共健康保护方面达成一致并展开持续合作。这种机制不仅涵盖正式的规则和制度,还包括公私伙伴关系和私私合作关系等非正式的合作模式。政府间国际组织、主权国家、非政府组织及医药企业集团是公共健康全球保护机制的主体和主要力量,这些主体将共同构建多维度的保护体系。多元主体在公共健康保护方面的广泛参与决定了适用传统的政府权威规制模式并不可行,公共健康全球保护机制在国际、国家及民间三个进路同时展开是更为可行的方法。公共健康全球保护机制的国际进路强调相关国际组织之间展开密切合作。随着国际经济、贸易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公共卫生、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之间产生不同程度的交叉。除世界卫生组织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也分别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公共健康保护的关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其通过的《发展议程》中提出多项建议以应对公共健康问题,世界贸易组织通过的《多哈宣言》确认了TRIPS协定应作为国际社会的广泛举措来解决公共健康问题。然而,由于国际法律文件的软法性质及不同国际组织的职责所限,三大国际组织在公共健康保护方面的各自为战效果并不显着。三大国际组织秘书处于2013年联合发布的《促进医药技术和创新的应用》研究报告为公共健康国际层面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报告确认了三大国际组织在未来发展中应秉持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及协同合作原则,以共同应对公共健康问题。研究报告同时指出,公共健康保护方面的合作不仅限于上述三大国际组织,并呼吁其他相关政府间国际组织、主权国家、非政府组织及医药公司等多元主体展开更广泛合作,以共同应对公共健康问题及发展中国家的药品获取问题,形成多维度的公共健康全球保护体系。TRIPS协定要求成员方对医药产品提供专利保护,这抑制了发展中国家药品获取能力的提升及仿制药产业的发展。同时,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通过双边体制或多边体制在全球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的TRIPS-Plus条款,试图在WTO体制外建立药品专利保护的更高标准,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健康保护无疑是致命打击。由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正式签署,更是标志着发达国家所倡导的高标准药品专利保护全球战略向前迈了一大步。面对国际社会与发达国家的双重压力,印度的药品专利立法及司法实践为公共健康保护提供了新的路径,值得广大发展中国家借鉴。TRIPS协定在设定知识产权最低保护标准的同时,还规定了一些灵活性条款供成员方自主选择,以应对公共健康问题。印度《专利法》在修订过程中以公共健康保护为原则、充分利用TRIPS灵活性条款、限制药品专利权滥用,抑制了药品专利制度对公共健康保护的负面作用。印度专利法的公共健康保护取向已在司法审判实务中有所显现,印度高等法院审理的“索拉非尼强制许可案”与“格列卫专利长青案”正是对其意旨的有力诠释。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健康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极有可能演变为全球公共健康危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健康问题应对,发达国家自然不能独善其身。依据国家相互依赖理论,发达国家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公共健康问题应对的利益相关者,而且还应对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健康促进负有道义责任。这就要求发达国家切实履行并落实政治承诺,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及技术支持,并展开合作共同应对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健康问题。在民间进路层面,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上促进公共健康保护的主要力量,其公益性、非营利性的组织性质决定了其在公共健康领域能够作出更多贡献。非政府组织在促进公共健康保护方面的努力形式多样,如影响国际组织政策制定、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跨国公司提出的医药专利制度挑战、协调多元主体在公共健康保护领域展开合作。尤其重要的是,相关非政府组织一直在探索医药技术创新和基本药品获取的新方法,无国界医生组织和国际知识生态组织倡导的专利共享机制已在艾滋病治疗方面展现效果,并大幅降低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销售价格,这一合作机制有望在其他疾病治疗方面有效展开。在公共健康全球保护机制下,非政府组织作为重要主体,应更多参与、影响国际公共卫生谈判,发挥其协调作用,促进公共健康的全球保护。

二、WTO带给医学工程人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TO带给医学工程人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论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保障的冲突与协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的实践困境
    第一节 个体层面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的冲突表现—以“格列卫”为例
        一、“格列卫”简介
        二、“格列卫”上的冲突现象
    第二节 国家层面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的冲突表现
        一、发展中国家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的冲突表现
        二、发达国家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的冲突表现
    第三节 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之间冲突问题的性质分析
        一、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冲突问题的提出
        二、冲突的性质分析
第二章 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保障的冲突考察
    第一节 药品专利制度法理分析
        一、药品与药品专利
        二、药品专利制度的正当性及制度价值
        三、药品专利制度的特殊性
    第二节 公共健康的理论分析
        一、公共健康的含义
        二、公共健康的重要内容—药品可及性
        三、公共健康保护的必要性
    第三节 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冲突理论分析
        一、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冲突的法理分析
        二、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冲突的经济成因
        三、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冲突的政治成因
第三章 从比较法的视角看实践困境的调适
    第一节 协调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冲突的基本理论
        一、个人利益优位论
        二、公共利益优位论
        三、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平衡论
    第二节 协调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冲突的域外经验
        一、协调冲突的国际努力
        二、国外有关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冲突的协调
    第三节 对国际社会传统冲突协调办法的反思
        一、强制许可面临重重困境
        二、平行进口的制度设计及局限
        三、“差别定价”的负面效应
第四章 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冲突协调的未来展望
    第一节 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关系的正确阐释
        一、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的相互作用
        二、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的共生关系
    第二节 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冲突的解决思路
        一、专利保护是手段而不是目标
        二、用公平正义理念指导利益平衡
        三、从分配正义到创造正义
    第三节 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冲突的解决对策
        一、寻求并利用强制许可的替代机制
        二、严控“常青专利”
        三、合理利用仿制药解决当前危机
        四、探索促进和激励药品研发的创新机制
        五、加强对药品定价和监管
        六、提高医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基本框架
第一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的现实
    一、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实证分析
        (一)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现实考量
        (二)中国双边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现实
    二、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规则不足之表征
        (一)一带一路沿线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条款的阙如
        (二)一带一路沿线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条款的软性特征
        (三)一带一路沿线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条款的差异性
        (四)一带一路沿线个别国家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条款的不稳定性
    三、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不足背后利益失衡实质
        (一)知识产权保护合作阙如与各国发展需求之间失衡
        (二)知识产权保护差异性与平衡发展之间失调
第二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利益失衡的理论分析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话语权建构
        (一)话语的权力本质
        (二)国际知识产权制度话语权实践
        (三)国际知识产权制度话语权解析
        (四)“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话语权的建构路径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基本矛盾研判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辩证分析
        (二)基于相对公平正义与动态利益平衡理论之分析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国家理性选择考量
        (一)基于混合博弈理论之国家行为分析
        (二)基于集体行动理论之国家行为分析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收益差异性辨析
第三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规则建构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规则建构的内部视角
        (一)现有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的反思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规则建构考量要素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规则建构外部视角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规则建构路径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规则建构重点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之中国规则体系化建设
        (一)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条款综述
        (二)中国缔结的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条款文本评析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中国文本建设的重点
第四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实施路径
    一、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逻辑及其展开
        (一)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的基本逻辑
        (二)全球知识产权价值链视角下的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
    二、中国政府“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的实施路径
        (一)规则建设层面实施路径
        (二)合作谈判层面实施路径
        (三)合作方式层面实施路径
    三、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利益保护
        (一)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利益保护方式
        (二)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不足
        (三)中国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建议与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3)中国-马来西亚旅游合作法律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三)本文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中国与马来西亚跨境区域旅游合作概述
    (一)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建交背景
    (二)中国与马来西亚旅游立法的现状
    (三)中国与马来西亚跨境区域旅游合作的意义
    (四)中国与马来西亚跨境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
二、中国与马来西亚跨境区域旅游合作的法律制度
    (一)普遍性多边合作法律规范(服务贸易总协定)
        1.GATS基本原则在中马旅游服务贸易中的适用
        2.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入世承诺
        3.马来西亚旅游服务贸易入世承诺
    (二)区域性多边合作法律规范(CAFTA框架协议)
        1.CAFTA基本规定在中马旅游服务贸易中的影响与适用
        2.CAFTA《框架协议》中国旅游服务承诺
        3.CAFTA《框架协议》马来西亚旅游服务具体承诺
    (三)双边合作法律规范
        1.中马鼓励和保护投资协定
        2.中马旅游合作谅解备忘录
    (四)旅游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制度
        1.中国旅游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制度
        2.马来西亚旅游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制度
三、中国与马来西亚跨境区域旅游合作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
    (一)中马旅游合作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缺乏独立的争端解决机制
    (三)缺乏专门协调机构
    (四)中马游学旅游安全纠纷
    (五)中马医疗旅游服务纠纷
四、完善中国与马来西亚跨境区域旅游合作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立法保障
    (二)确定独立的争端解决机制
    (三)建立区域旅游合作协调机构
    (四)旅游安全保障
    (五)医疗旅游保障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4)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述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界定
        一、十八大以前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第二节 党的十八大以前对外开放理论综述
        一、中国传统对外开放理论
        二、马克思、列宁对外开放理论
        三、中国近代以来对外开放理论
    第三节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论述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脉络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渊源
        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第四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一、开放方向方面的论述
        二、开放原则方面的论述
        三、开放路径方面的论述
        四、开放价值导向方面的论述
        五、开放与新发展理念方面的论述
        六、开放与国内治理方面的论述
        七、开放与全球治理方面的论述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态势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
        一、自由贸易区战略
        二、“一带一路”倡议
        三、服务业扩大开放
        四、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
        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六、人民币国际化
    第二节 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
        一、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
        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
        三、“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
        四、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
        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
        六、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特征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治理特征
        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二、创新性与延续性相结合
        三、顶层设计与底层探索相结合
        四、依法治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五、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六、融入世界与引领世界相结合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特征
        一、中国对外开放历史三个阶段的划分
        二、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1.0时期的复兴
        三、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2.0时期的超越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一、全球化阶段新划分
        二、西方推动的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三、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特征
        一、中国历史及世界其他国家对外开放价值导向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导向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基本条件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优势分析
        一、庞大的内部市场优势
        二、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优势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势
        四、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优势
        五、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优势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劣势分析
        一、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
        二、营商环境条件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
        三、海外权益保护体系处于起步阶段
        四、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比差距较大
        五、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
        六、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机遇
        一、面向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
        二、面向发达国家,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
        三、面向新科技革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
        四、面向全球治理,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挑战
        一、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
        二、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
        三、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
        四、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依据及构成
        一、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主要依据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基本构成
    第二节 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
        一、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基本分析
        二、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必要基础
        三、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动力
        四、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市场主体
        五、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建构路径
        六、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
    第三节 创造有利的内外发展环境
        一、持续推动国内改革,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
        二、完善海外权益保护体制,提供有效外部救济体系
        三、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改革,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
    第四节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一、战略对抗将导致双输,损害双方的战略利益
        二、战略合作将带来双赢,有益于双方战略利益
        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共同为世界和平发展做贡献
    第五节 守住经济安全底线
        一、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
        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三、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
        四、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阐述与概念界定
    第一节 理论基础阐述
        一、国际贸易理论
        二、区域一体化理论
        三、区域合作理论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特点
        二、欧亚经济联盟的内涵、特点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概念界定
第三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客观必然性与现实基础
    第一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客观必然性
        一、“一带”共建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一盟”摆脱内部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
        三、区域一体化潮流推动的客观使然
        四、中俄等国实现自我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二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现实基础
        一、对接合作前提:覆盖区域重叠交叉,地缘基础明显
        二、对接合作保障:双/多边机制丰富,政治互信良好
        三、对接合作关键:贸易联系紧密,互补优势显着
        四、对接合作动能:发展理念相近,战略规划高度契合
        五、对接合作基石:人文基础坚实,主流社会亦普遍支持
第四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现状、问题、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现状
        一、政策沟通已达初步共识
        二、设施联通成效显着
        三、贸易畅通稳步发展
        四、资金融通进展明显
        五、民心相通日益深化
        六、其他领域务实合作势头强劲
    第二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问题
        一、机制特性差异问题
        二、深度对接能力与意愿问题
        三、经济对接前景问题
        四、技术服务标准迥异问题
        五、务实合作经验不足问题
    第三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机遇
        一、中国加快“一带”沿线地区自贸区建设的战略机遇
        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定期举办的平台机遇
        三、受西方经济集团挑战下俄罗斯“向东看”的发展机遇
        四、俄罗斯“大欧亚伙伴关系”推进下的区域合作机遇
    第四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挑战
        一、“一盟”内部发展挑战
        二、“一盟”成员国对“一带”认知挑战
        三、“一带一盟”区域内部安全挑战
        四、来自西方世界外部挑战
        五、多边贸易保护主义挑战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基本架构
    第一节 “一带”与“一盟”各国发展战略对接
        一、与俄罗斯跨欧亚大通道及远东开发战略相对接
        二、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相对接
        三、与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稳定发展战略相对接
        四、与白俄罗斯2030年前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国家战略相对接
        五、与亚美尼亚2014~2025发展战略相对接
    第二节 “一带”与“一盟”各国务实合作领域对接
        一、以设施对接为优先工程,构筑交通物流网
        二、以贸易对接为首要标志,扩大经贸联系
        三、以能源对接为基本内容,稳定供求关系
        四、以产能对接为重点方向,提升产业价值链
        五、以金融对接为关键突破,搭建跨国服务体系
        六、以农业对接为重要补充,强化物质基础
第六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模式选择与机制构建
    第一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主体模式探讨
        一、与“一盟”整体的“CN+1”(N≥5)对接模式
        二、与“一盟”各国的“C1+1”对接模式
        三、以上合组织为平台的“C2+SCO”对接模式
        四、借力小多边机制的“C2+MN”(N≥1)对接模式
    第二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具体模式选择
        一、自由贸易区模式,深化贸易联系
        二、跨国经济走廊建模式,完善交通体系
        三、跨境经济合作区模式,丰富投资方式
        四、境外经贸合作区模式,创新企业合作
        五、人文交流基地模式,构筑人文平台
    第三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主体机制探讨
        一、与“一盟”整体的“CN+1”(N≥5)的对接机制
        二、与“一盟”各国政府的“C1+1”对接机制
        三、各国企业与金融机构的“E+F”对接机制
    第四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具体机制构建
        一、多元化智库对话机制,凝聚各方智慧
        二、常态化政府磋商机制,引导高位决策
        三、长效化跨国管理机制,协调各国利益
        四、动态化监督反馈机制,防范各类风险
        五、多边化法律协调机制,强化制度优势
        六、通畅化信息交流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第七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以多方主体为推力,增进各方对接共识
        一、坚持政府高位引导,对接规划编制先行
        二、强化企业、社会共同参与,促进市场联动与融合发展
        三、联合各方智库学界研究探讨,适时启动数据库建设
        四、加强媒体互动交流,推进各方认知与理解
        五、深化民间人文合作,培育国家价值共识
    第二节 以实体项目为抓手,深化务实领域合作
        一、着力加快跨境基础设施建设
        二、有效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发展
        三、继续深化产能合作与园区建设
        四、积极打造多元融资平台
        五、进一步优化项目参与方式
    第三节 以规则对接与自贸区建设为关键,强化制度保障功能
        一、加快标准体系的互认与构建,力促规则对接
        二、坚持自贸区建设长期目标,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
        三、适时推动人员往来便利化制度发展
    第四节 以次区域合作为突破口,逐层拓展,逐步推广
        一、率先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二、以毗邻周边对接为着力点,逐层拓展
        三、以多边单项合作为示范蓝本,逐步推广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6)我国普通高中学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局限性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第五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境外高等教育
        二、留学与留学生
        三、教育需求
        四、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
    第六节 文献综述
        一、国际市场学生流动的研究及述评
        二、我国出国留学现象的研究及述评
        三、留学意愿与动机的研究及述评
        四、留学选择理论模型的研究及述评
        五、留学行为的研究总评
第二章 境外高等教育需求的本质
    第一节 作为市场行为的留学活动
        一、境外高等教育市场的客观存在
        二、高等教育市场的国际供需配置
        三、留学市场行为的发生过程
    第二节 国际服务贸易框架下的境外高等教育
        一、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基本形式
        二、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理论基础
        二、国际服务贸易视角下的留学活动
    第三节 作为有限市场的境外高等教育市场
        一、境外高等教育供需双方受到限制
        二、境外高等教育兼顾公私属性
        三、境外高等教育市场中的信息有限性
        四、境外高等教育机构缺乏清晰的产权利益结构与售后保障
    第四节 作为家庭决策的留学选择
        一、个体留学是家庭决策行为
        二、家庭投资视角下的个体留学行为
        三、家庭消费视角下的个体留学行为
        四、我国家庭境外高等教育决策特点
第三章 高中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理论框架构建
    第一节 多学科视域下的留学行为研究
        一、留学行为的经济学视角
        二、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视角
        三、留学行为的社会心理视角
    第二节 个体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发生机制分析
        一、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发生的条件
        二、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
        三、个体境外高等教育消费过程
        四、我国高中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过程模型
    第三节 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一、基于文献的影响因素梳理
        二、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分阶段影响因素指标
        三、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第四章 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的研究设计与过程
    第一节 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的预调研
        一、预调研问卷的构成与优化
        二、预调研过程与调研对象
        三、信效度检验
    第二节 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研究设计
        一、问卷的设计与修订
        二、访谈设计
        三、样本选取
    第三节 第一阶段调研过程
        一、问卷的再次验证与修改
        二、调研过程
    第四节 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第二阶段调研
        一、问卷的最后修订
        二、问卷的发放
    第五节 调查情况汇总
        一、调研学校汇总
        二、问卷调查样本描述
        三、访谈过程与访谈样本描述
第五章 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研究发现
    第一节 样本检验
        一、效度检验
        二、信度检验
    第二节 高中生接受境外高等教育的意愿分析
        一、高中生接受境外高等教育的意愿描述性分析
        二、个体特征对高中生留学意愿的影响
        三、家庭因素对高中生留学意愿的影响
    第三节 高中生境外高等教育动机分析
        一、境外高等教育动机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二、高中生境外高等教育动机影响因素的逻辑回归分析
        三、高中生境外高等教育动机影响因素解释
        四、高中生出国留学阻碍因素分析
    第四节 高中生留学目的地选择分析
        一、高中生留学目的地选择影响因子分析
        二、留学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指数分析
        三、高中生留学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解释
第六章 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的社会心理解释
    第一节 高中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的外部环境解释
        一、政策打造积极的留学环境
        二、经济发展保障有利的留学环境
        三、国际化大环境与中国文化共同营造留学社会氛围
        四、国内教育环境推动境外高等教育需求
        五、境内高中国际教育的发展促进境外高等教育需求
    第二节 信息不对称现象对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发挥重要影响
        一、高等教育选择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二、个体拥有的信息能力有限
        三、家长对子女的能力与心理特征所掌握的信息不充分
        四、掌握的教育质量信息不完全不准确
        五、错误利用排行榜信息
    第三节 感知消费性价值对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的影响
        一、消费性收益驱动留学需求
        二、感知收益价值偏差导致盲目性需求
        三、低估留学决策风险
    第四节 社会流动诉求促进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
        一、社会阶层流动的诉求驱动家庭境外高等教育需求
        二、资本转化机制激发境外高等教育需求
    第五节 中国社会文化影响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
        一、中国消费者选择偏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二、根文化与儒家文化共同作用下产生留学动机
        三、“面子”在需求发生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从众行为是导致社会留学热潮的重要原因
        五、民族记忆促进了境外高等教育的狂热需求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我国普通高中学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研究结论
        一、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特点
        二、非理性境外高等教育需求的主要根源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的变化趋势
        一、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与归国需求都将持续增长
        二、消费结构升级改变我国社会的留学消费观念
        三、个体留学从以投资行为为重点转变为以消费行为为重点
    第三节 政策建议
        一、国家层面
        二、社会层面
        三、学校层面
        四、家庭层面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外文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问卷(第一阶段)
    附录二 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问卷(第二阶段)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修订稿)
    附录四 学校老师访谈提纲(修订稿)
    附录五 国际部主任访谈提纲(修订稿)
    附录六 家长访谈提纲(修订稿)
    附录七 已经留学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八 访谈学生名单
    附录九 访谈教师名单
    附录十 访谈国际部主任名单
    附录十一 访谈家长清单
    附录十二 已留学学生访谈名单
    附录十三 部分数据分析图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理解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
    1.2 问题提出
    1.3 文献回顾
        1.3.1 对高等教育供求话题的一般分析或整体讨论
        1.3.2 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高校专业设置的研究
        1.3.3 关于学生专业选择方面的研究
        1.3.4 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
        1.3.5 文献简评
    1.4 研究思路和本研究的学术意义
    1.5 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说明
        1.6.1 研究方法
        1.6.2 变量说明
        1.6.3 样本和数据说明
第二章 高校招生(供给)的专业/科类分布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2.1 宏观层面:高校招生的学科门类/专业大类分布
        2.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2.2 中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类别分布
        2.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2.3 微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分布
        2.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第三章 不同专业/科类的第一类需求表现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3.1 宏观层面:不同学科门类/专业大类生源条件对比
        3.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3.2 中观层面:不同专业类别生源条件对比
        3.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3.3 微观层面:不同专业生源条件对比
        3.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两类供求矛盾评估
    4.1 第一类供求矛盾分析
        4.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4.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4.2 第二类供求矛盾分析
        4.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4.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4.3 事实评估小结
第五章 高等教育供求问题中的若干现象剖析
    5.1 大类招生受学生欢迎吗?
    5.2 专业越来越不重要了吗?——基于专业“好坏”维度的讨论
    5.3 专业也和学校一样有层次性吗?
    5.4 第一类需求中的“超额需求”和“差异化需求”
第六章 处理高等教育双重供求矛盾的规范研讨
    6.1 研究逻辑的价值转向
        6.1.1 非正规逻辑和后实证主义
        6.1.2 把事实和价值结合起来
    6.2 从“配给式”供给走向市场性供给是调节矛盾的必要条件
        6.2.1 以市场为导向是走向任何供求平衡的基本前提
        6.2.2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供给管理中存在的两个典型问题
        6.2.3 改进的思路
    6.3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是化解矛盾的最佳策略
        6.3.1 现实中高等教育供求均衡的三种模式
        6.3.2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最具综合合理性
        6.3.3 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理论根据及其超越
第七章 构建理想:在向学生需求的倾斜中走向综合协调
    7.1 从三个“不矛盾”看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综合合理性
    7.2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在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政策创新
    7.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科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二: 高职高专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三: 合并后的50个本科专业类别名单
附录四: 合并后的40个高职高专专业类别名单
附录五: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
后记
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后面加*号)

(8)TPP协定下的药品专利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TPP药品专利规则的发展
    第一节 TPP药品专利规则之基础理论
        一、药品专利的概念特征及其保护体系
        二、药品专利与公共健康
    第二节 TPP药品专利规则的由来与演进
        一、药品专利规则的源起
        二、全球范围内药品专利规则的发展进路
        三、TPP谈判进程及其涉药品专利规则简况
    第三节 TPP药品专利规则的法理依据和现实背景
        一、TPP药品专利规则的法理依据
        二、TPP药品专利规则的现实背景
第二章 TPP药品专利规则之比较分析
    第一节 保护范围扩展
        一、TPP正式文本中有关药品专利保护范围的规定
        二、谈判期间的争议及与TRIPS协议之比较
    第二节 保护期限的延长
        一、TPP正式文本中有关药品专利保护期的规定
        二、谈判期间的争议及与TRIPS协议之比较
    第三节 保护未披露试验数据
        一、TPP正式文本中有关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规定
        二、谈判期间的争议及与TRIPS协议之比较
    第四节 专利链接制度的引入
        一、TPP协定下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
        二、谈判期间的争议及与TRIPS协议之比较
    第五节 与药品专利有关的争端解决及执法措施
        一、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ISDS)的制约
        二、专利执法领域的高标准
第三章 TPP药品专利规则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提高药品专利国际保护标准的作用机理
    第二节 TPP药品专利规则对药品专利国际保护体制的影响
        一、弱化现有的药品专利多边保护体系
        二、加剧全球范围内公共健康与药品专利保护的失衡状态
    第三节 TPP药品专利规则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一、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被迫分散
        二、提高政府监管要求和立法成本
        三、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健康状况
第四章 中国对TPP药品专利规则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根据国情完善药品专利规则
    第二节 联合发展中国家争取规则制定话语权
    第三节 完善药品监管体系提高监管能力
    第四节 鼓励国内药品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实践反思与路径探优 ——学前教育政策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缘起
        (一)学前教育政策研究的“空间”转向
        (二)学前教育政策实践的内在诉求
        (三)教育全球化趋势的客观推动
        (四)个人研究旨趣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学前教育政策的研究状况述评
        (二)关于政策空间的研究状况述评
    四、研究方法
        (一)历史文献法
        (二)纵向比较研究法
        (三)政策网络分析法
        (四)访谈法
    五、可能的创新与局限
        (一)可能的创新
        (二)存在的局限
第一章 学前教育政策空间的理论解读
    一、政策空间的概念释义
        (一)空间的内涵流变
        (二)政策空间的定义
        (三)政策空间的特征
    二、学前教育政策空间的界定
        (一)学前教育政策空间的内涵
        (二)学前教育政策空间的分析框架
    三、学前教育政策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空间理论及其研究启示
        (二)政策社会学及其研究启示
        (三)后殖民理论及其研究启示
第二章 渐进生成:学前教育的边界架构
    一、学前教育政策空间的探新
        (一)学前教育回归政策视域
        (二)学前教育区位空间的政策化
        (三)学前教育权责空间的政策化
        (四)学龄前儿童身心空间的政策化
    二、学前教育政策空间的雏形
        (一)教育体系内部空间关系
        (二)学前教育区域空间关系
        (三)社会、市场空间关系
        (四)全球空间关系
    三、学前教育政策空间的规范
        (一)学前教育社会化运动的总结
        (二)民办学前教育的政策规范
        (三)学前教育立法进入政策议题
    四、学前教育政策空间的延展
        (一)学前教育政策体系的不断优化
        (二)学前教育质量诉求的政策回应
        (三)学前教育政策公平的重点聚焦
第三章 实践表征:学前教育政策空间的现实之困
    一、地理区位关系:学前教育政策的秩序失衡
        (一)区域、城乡学前教育发展非均衡
        (二)区域内幼儿园布局不均
    二、政府、社会、市场关系:学前教育政策规范缺位
        (一)民办幼儿园的配套支持匮乏
        (二)外资幼儿园的管理缺失
        (三)政府的学前教育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三、“情”、“理”关系:学前教育政策的情感缺如
        (一)科学理性的强势主导
        (二)情感关怀的黯然离场
    四、文化关系:学前教育政策的文化困惑
        (一)本土历史文化的传承缺位
        (二)区域文化价值的挖掘不足
        (三)处境不利儿童文化的诠释缺失
        (四)西方理念和模式的崇拜盛行
第四章 型塑反思:学前教育政策空间的现况归因
    一、社会发展境遇的变迁
        (一)教育期待: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演变
        (二)二元区隔:社会结构的历史固弊
    二、政府学前教育治理方式的变革
        (一)学前教育治理的价值变迁
        (二)学前教育治理的制度转向
        (三)学前教育治理的模式变化
    三、国际交互影响的加深
        (一)西方新自由主义的介入
        (二)多元文化主义的启迪
        (三)本土文化的自信式微
第五章 路径探优:学前教育政策空间的脱困理路
    一、确证学前教育政策空间的价值基础
        (一)儿童发展——学前教育政策的核心价值
        (二)社会正义——学前教育政策的目标价值
    二、慎思学前教育政策空间的国际环境
        (一)把握学前教育政策全球转移的动因
        (二)警惕“多元文化主义”的现实冲击
        (三)挖掘学前教育发展的本土文化根基
    三、深化“基于证据”的学前教育政策研究
        (一)正视学术研究的政策意义
        (二)认识和挖掘教育政策研究的“依据”
        (三)建立和完善“基于证据”的学前教育政策研究路径
    四、贯行学前教育政策空间的实践之维
        (一)政策配置: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界分
        (二)政策支持:学前教育政策的社会公平倾向
        (三)政策张力:学前教育发展中的弹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药品获取与公共健康全球保护的多维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框架
    四、本文研究方法及预期创新
第一章 公共健康保护的基本问题
    一、公共健康危机概述
        (一)公共健康危机现状
        (二)公共健康危机成因分析
    二、公共健康保护与药品获取的关联问题分析
        (一)公共健康保护与药品专利
        (二)公共健康保护与医药创新
        (三)公共健康保护与药品可及性
    三、知识产权与健康权的冲突与协调
        (一)知识产权与健康权的法律性质界定
        (二)知识产权与健康权的价值选择
第二章 全球治理理论下公共健康保护机制的构建
    一、公共健康多边主义与全球治理理论
        (一)公共健康多边主义
        (二)全球治理理论
    二、公共健康的多维保护
        (一)公共健康的国际属性
        (二)公共健康的多维属性
        (三)公共健康全球保护机制的建立
第三章 公共健康全球保护的国际进路:三边(WHO、WIPO、WTO)合作
    一、世界卫生组织与公共健康保护
        (一)世界卫生组织公共健康保护战略
        (二)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发展中国家公共健康问题的法律应对
        (三)世界卫生组织应对发展中国家公共健康问题的限制性因素
    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与公共健康保护
        (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展议程
        (二)WIPO Re:Search确认的药品研发“公私合作模式”
    三、世界贸易组织与公共健康保护
        (一)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与公共健康保护
        (二)TRIPS协定中关于公共健康保护的灵活性条款
        (三)世界贸易组织公共健康保护立法进程
    四、三边合作:《促进医药技术和创新的应用》研究报告
        (一)《三方研究报告》概述
        (二)《三方研究报告》关于提高药品获取能力的建议
        (三)《三方研究报告》:公共健康保护三边合作的理论依据
第四章 公共健康全球保护的国家进路:以美国、印度为切入点
    一、美国与药品专利保护相关的立法与实践
        (一)美国关于药品专利保护的知识产权立法
        (二) 美国药品专利保护实践 : 自由贸易协定中的TRIPS-Plus条款
        (三)关于美国药品专利保护的整体评析
        (四)中国对药品TRIPS-Plus条款之应对
    二、印度与公共健康保护相关的立法与实践
        (一)印度专利法与公共健康保护
        (二)印度首例强制许可:拜耳公司索拉菲尼案
        (三)印度首例药品专利诉讼:诺华公司格列卫案
        (四)关于印度公共健康保护的整体评析
        (五) 印度药品专利立法对中国之借鉴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同立场及利益博弈
        (一)美印于药品专利与公共健康保护中代表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立场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博弈
第五章 公共健康全球保护的民间进路:以NGO为视角
    一、非政府组织与公共健康全球保护
        (一)公共健康保护领域的非政府组织
        (二)非政府组织对公共健康全球保护的重要影响
        (三)公共健康全球保护先锋:无国界医生组织(MSF)
    二、药品获取的新方法——专利共享机制
        (一)专利共享机制概述
        (二)药品专利池基金会
    三、NGO:公共健康全球保护机制中的非替代主体
        (一)NGO在全球公共健康问题治理中的局限性
        (二)NGO在公共健康全球保护机制中的非替代性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四、WTO带给医学工程人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保障的冲突与协调[D]. 陈露.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研究[D]. 高云峰. 吉林大学, 2020(03)
  • [3]中国-马来西亚旅游合作法律保障研究[D]. 夏超.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D]. 刘登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5]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D]. 向洁. 新疆大学, 2018(12)
  • [6]我国普通高中学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研究[D]. 旷群.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7]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D]. 王旭辉. 厦门大学, 2017(01)
  • [8]TPP协定下的药品专利规则研究[D]. 陈格格.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9]实践反思与路径探优 ——学前教育政策空间研究[D]. 曹雁飞.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6)
  • [10]药品获取与公共健康全球保护的多维进路[D]. 景明浩. 吉林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WTO对医学工程师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