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稻×稗草远缘杂交研究

旱稻×稗草远缘杂交研究

一、旱稻×稗草远缘杂交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殷会德,米铁柱,刘佳音,于萌,顾晓振,郭海鹏,李继明[1](2020)在《旱稻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文中指出旱稻具有耐旱性强、适应性广的特点,培育高产、优质的旱稻,能够解决我国可用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不足、水资源匮乏和人口增加的矛盾,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阐述了旱稻在国内外的种植现状以及旱稻的耐旱性研究与改良进展。

朱卫军[2](2019)在《优质果桑品种“1208”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前期通过杂交选育的方法,选育出了适宜溧阳当地种植发展的优质特色果桑新品种“1208”,本课题对“1208”的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208”大田最佳栽培密度为200~300株/亩,若以果、叶兼用,则可适当密植,若在大棚栽培果桑,密度则要适当偏稀,果桑园宜选用150~250株/亩的栽植密度,既可获得较高的桑椹产量,又能提高桑椹品质。(2)“1208”肥培管理使用有机肥较好,与单独施用无机肥相比,使用有机肥可以显着提高桑果产量、减少落果,不仅有利于果桑的生长和发育,而且可以提高桑果品质和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可达到1.1万元/亩以上。(3)通过室内抑菌试验可知,4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的抑菌效果显着高于50%多菌灵悬浮剂的抑菌效果,且浓度越高,其抑菌效果越好。通过大田实际防控效果调查发现,4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000倍液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控效率达99.80%。(4)通过果桑支架式栽培可以增加桑果产量10~15%,提高桑果商品率15%以上,提高管理功效1/4,经济效益显着增加,产值增加约2000元/亩,而且有利于使用机械采收技术和降低游客采摘难度。(5)使用大棚栽培果桑,具有明显的升温保温作用,在1-2月,低棚的累计气温比棚外高52.98%,高棚的累计气温比棚外高44.14%,避免了果桑“1208”在溧阳市栽培易受倒春寒的影响。同时,使用大棚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比大棚外的防治效果高5.60~9.25%,大棚栽培的桑椹成熟期比棚外提早上市10~15d;因此,使用大棚栽培果桑具有上市早和经济效益明显的优点。(6)不同冬剪方式对“1208”果桑经济性状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极轻剪的结果数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着高于重剪,隶属函数值法综合评价结果也表明落叶后进行极轻剪平均隶属函数值最高。因此,在“1208”管理中,冬季修剪不宜过重,以极轻剪为宜;冬季修剪最佳时间为桑树刚落叶至落叶后10 d。

韩世玉,王晓红,张芳,罗泽虎,杨胜特[3](2018)在《桑树远缘杂交3个选育材料的性状及产叶量鉴定》文中研究说明为桑树远缘杂交选育材料远杂1号、远杂2号、远杂3号的应用提供参考,对3个选育材料的性状及产叶量进行鉴定。结果表明:3个远缘杂交选育材料表现出发芽较早、发芽率高、生长芽率高、叶片硬化较迟、生长期较长、落叶较晚和产叶量较高的特点。经品比试验,远杂1号发芽率为80.70%、生长芽率为22.31%,比对照(湖桑32号)分别增加18.49和6.97百分点;春梢平均长64.3cm、夏秋梢平均长100.5cm,比对照分别提高12.81%和24.54%;全年产叶3.06kg/株,比对照提高23.89%。远杂2号发芽率为65.23%、生长芽率为16.50%,比对照分别增加3.02和1.16百分点;春梢平均长70.3cm、夏秋梢平均长96.2cm,比对照分别增加23.33%和19.21%;全年产叶3.14kg/株,比对照提高27.13%。远杂3号发芽率为72.62%,生长芽率为17.03%,比对照分别增加10.41和1.69百分点;春梢平均长62.7cm、夏秋梢平均长91.4cm,比对照分别提高10%和13.26%;全年产叶2.78kg/株,比对照提高12.55%。远杂1号、远杂2号、远杂3号均是稚蚕期食料供给的优良材料。

张婉茹[4](2018)在《寒地稗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黑龙江省寒地稗草资源丰富,种类多样,但是分布混乱,遗传基础复杂,给其推广和应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应用这些优质稗草,应加强对稗草种群分布、资源搜集、系统分类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本研究共收集到43份寒地稗草,利用形态标记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寒地稗草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旨在为黑龙江省寒地稗草的分类鉴定及其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依据。(1)本试验选择了21个形态性状来研究黑龙江省寒地稗草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有15个性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遗传差异。其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20-1.36,数量性状变异系数为6.40%-23.28%。这表明黑龙江省寒地稗草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在种质变异和创新方面蕴藏着很大潜力。(2)聚类分析将43份寒地稗草划分成4大类群,其中第Ⅱ类群的种质特点是花序和小穗都比较大,适合加工成精饲料或做酿酒的原料;第Ⅳ类群的植株高大粗壮、茎叶丰茂,可作为优质牧草进一步推广和利用。此外,主成分分析也将全部材料分成了4大类,且与聚类结果较一致。(3)方差分析和显着性检验表明,叶长、叶宽、圆锥花序长度、总状花序长度、小穗长度、主茎直径、株高、小穗脱粒性、圆锥花序弯曲程度、总状花序是否贴向主轴和总状花序弯曲程度这11个形态性状在上述4大类群间表现出显着性差异,这些性状是鉴定寒地稗草的重要形态指标。(4)通过正交试验法对寒地稗草的ISSR-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确定了寒地稗草的最佳反应体系(20μL)为:dNTPs 0.3mmol/L、引物0.2μmol/L、Taq DNA酶0.75U、模板DNA 20ng、10×PCR Buffer(Mg2+plus)2μL。以该体系为基础对引物进行筛选,从哥伦比亚大学公布的50条通用引物中共筛选出8条适合寒地稗草扩增的引物,分别为UBC808、UBC826、UBC827、UBC856、UBC857、UBC888、UBC889和UBC890,并利用梯度PCR仪确定了这8条引物的最适退火温度。(5)利用筛选出的8条ISSR引物对43份稗草的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01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87个,多态性比率高达86.14%。通过Popgene软件分析了43份寒地稗草的遗传多样性,发现其种质间的遗传变异丰富。聚类分析把43份寒地稗草划分成了4大类群,经检验发现其各类群间的形态差异显着。

张婉茹,吴姝菊,王晓萍[5](2018)在《稗属植物种质资源及应用价值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稗属(Echinochloa)植物是一种繁殖力强、生态适应性广的草本植物,在全世界均有大面积分布,因其危害多种农作物的生长,过去多把稗属植物看作恶性杂草来研究。稗属植物除作为杂草外,还具有很高的饲用价值,其营养丰富,草质柔嫩,适口性好,是发展绿色畜产品的新型优质牧草。本文综述了稗属植物种质资源分布和系统进化的研究概况,从形态学水平、细胞学水平、生化水平和分子水平上总结了稗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并着重介绍了稗属植物的经济价值和优良基因的利用。分析了我国稗属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指出今后应加强对稗属植物种质资源搜集、分类、遗传多样性、基因组学的研究和饲用稗草的开发利用。

白丽荣,郭晓丽,苏长青,时丽冉,高汝勇[6](2012)在《旱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提出简述了我国旱稻研究现状。指出旱稻种质在与高产有关的性状上具有极大的选择空间;通过远缘杂交导入外缘高抗优良基因,加强对旱稻现有种质资源的保护,培育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的旱稻新品种,是我国稻作发展的主要方向。

张现伟,唐永群,李经勇,姚雄,蒋刚[7](2011)在《水稻抗旱性遗传育种与节水抗旱栽培》文中提出水稻抗旱性研究是当前水稻研究的热点问题,培育抗旱性水稻品种并实现品种的节水抗旱栽培对于节约水资源、实现水稻的稳产高产都具有重要意义。有关水稻抗旱性的研究,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分别就抗旱性指标、抗旱性生理生化机制、抗旱性及相关性状基因定位及克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积极的研究成果。综述了水稻抗旱性的遗传定位、基因克隆,品种的选育方法及国内外在抗旱性品种选育上取得的成绩,概述了节水抗旱栽培技术,并对当前水稻抗旱性研究进行了总结,这将为今后水稻抗旱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丁在松,王春艳,关东明,赵凤悟,赵明[8](2011)在《旱稻×稗草杂交后代YF2-1光合作用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和抗氧化酶系统对渗透胁迫的响应》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明确旱稻×稗草杂交后代YF2-1对渗透胁迫的耐性是否得到了改善,以YF2-1及其母本旱稻品种H65为材料,在苗期采用PEG-6000进行渗透胁迫处理,研究它们的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及抗氧化酶活性对渗透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渗透胁迫处理下,YF2-1更能维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这可能与YF2-1具有更好的持水能力,并能有效地通过热耗散(NPQ高)消耗过剩光能,通过高活性的抗氧化酶诱导来清除活性氧,从而避免活性氧伤害相关。旱稻与稗草的远源杂交提高了旱稻对渗透胁迫的抗性。

朱献果[9](2008)在《新株型(NPT)水稻光合特征不同改良途径及其效果》文中指出新株型(New Plant Type,NPT)水稻是国际水稻研究所历经10多年培育出来的一类水稻新品种,其目标是把水稻产量潜力在目前的基础上提高30%~50%。根据大田栽培试验,NPT水稻的株型在形态选择上基本达到了设计目标,但是由于抗旱能力差、光合速率(photosynthetic rate,Pn)较低,产量优势没有体现出来。针对这两大问题,本研究利用耐旱性强、光合速率高的野生稻资源(O. longistaminata)与NPT水稻远缘杂交后代,进行抗旱、生育期和光合作用的改善;对在北京地区能够完成其生育期的抗旱植株进行C4转基因,分别将玉米、甘蔗PEPC基因导入其中,进一步改善光合作用。测定了远缘杂交后代和转基因植株的光合作用及相关的生理指标,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远缘杂交BC2F3代群体在北京地区旱地筛选,得到6株能正常生长并完成发育期的植株。对其后代群体继续进行筛选,在BC2F7获得了抗旱能力增强、最大光合速率达到33.2μmol·m-2·s-1的植株。2、按光合速率参数差异显着性(P<0.05),将远缘杂交BC2F7代群体分成五类:高光合组、较高光合组、中光合组、较低光合组和低光合组,其中高光合组、低光合组占整个群体的比重最大。相关分析表明:高光合组和低光合组中Pn与表观羧化效率(ACE)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3、同比,NPT旱稻CO2补偿点比对照(旱297)降低27.6%,ACE提高23.9%,表观量子效率(AQY)提高21.8%。具有在强光和低大气CO2浓度下高效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为远缘杂交NPT旱稻高产优势奠定了一定的光合生理基础。4、通过对农杆菌介导法的培养基、碳源浓度、菌液浓度及干燥处理愈伤等步骤的优化,提高抗性愈伤发生率最高达20倍以上,显着提高了分化率。通过Southern检测分析发现外源PEPC基因已经整合到转基因植株中,在后代中稳定遗传并符合孟德尔分离比率。5、转玉米PEPC基因T0代植株表现出较高的表达效率,49株转基因植株中48.9%的植株PEPC活性为CK(未转基因植株)的15~20倍,其活性最高可达到CK的29倍;转甘蔗PEPC基因T0代植株,表达效率较低,在42株转基因植株中45.2%的植株PEPC活性为CK (未转基因植株)的4~6倍,个别植株PEPC活性增加10倍以上。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无明显变化,可溶性糖含量有所增加。6、对转PEPC基因植株Pn的测定发现,随着PEPC活性的增加,Pn也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是两者的相关性未达到显着水平。转甘蔗PEPC基因T1代植株在不同光强下的Pn均高于CK(未转基因植株),尤其在大于1500μmol·m-2·s-1的强光下转基因植株Pn仍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

时丽冉,白丽荣,刘志华,李书珍[10](2008)在《盐胁迫对旱稻/长芒稗、高粱及三属杂交后代幼苗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不同浓度的NaCl模拟盐害处理旱稻/长芒稗杂交后代、高粱及三属杂交后代幼苗,实验结果表明,随NaCl浓度的增大,3种材料幼苗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均呈下降趋势,但水分利用率提高,幼苗叶片丙二醛含量逐渐上升,脯氨酸含量上升,POD活性也呈上升趋势,SOD活性增大.相比之下,父本高粱有较强的抗盐能力,旱稻抗盐性弱,但三属杂交后代的表现优于母本旱稻/长芒稗.

二、旱稻×稗草远缘杂交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旱稻×稗草远缘杂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旱稻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旱稻生产现状
2 旱稻的耐旱性研究及改良进展
    2.1 旱稻的耐旱性研究
    2.2 旱稻的遗传改良研究
3 我国旱稻发展前景

(2)优质果桑品种“1208”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果桑栽培密度
    1.3 果桑的肥培管理
    1.4 果桑菌核病防治
    1.5 树形养成
    1.6 设施化栽培技术
    1.7 果桑修剪技术
    1.8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 创新栽培技术与现有栽培技术对比创新之处
2 材料与方法
    2.1 果桑"1208"的不同栽培密度试验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不同肥料对果桑“1208”的栽培效果试验
        2.2.2 试验材料
        2.2.3 试验方法
    2.3 果桑“1208”菌核病防治试验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法
    2.4 果桑“1208”的易采摘树形养成试验
        2.4.1 试验材料
        2.4.2 试验方法
    2.5 果桑“1208”设施化栽培技术试验
        2.5.1 试验材料
        2.5.2 试验方法
    2.6 果桑“1208”修剪试验
        2.6.1 试验材料
        2.6.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果桑“1208”的不同栽培密度试验
    3.2 不同肥料对果桑“1208”的栽培效果试验
    3.3 果桑“1208”菌核病防治试验
    3.4 果桑“1208”的易采摘树形养成试验
    3.5 果桑“1208”设施化栽培技术试验
    3.6 果桑“1208”修剪试验
4 讨论与结论
    4.1 果桑“1208”的不同栽培密度试验
    4.2 不同肥料对果桑“1208”的栽培效果试验
    4.3 果桑“1208”菌核病防治试验
    4.4 果桑“1208”的易采摘树形养成试验
    4.5 果桑“1208”设施化栽培技术试验
    4.6 果桑“1208”修剪试验
参考文献
致谢

(3)桑树远缘杂交3个选育材料的性状及产叶量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1.2试验设计
    1.3调查项目、时期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远缘杂交选育材料的生物学性状
        2.1.1远杂1号的生物学性状
        2.1.2远杂2号的生物学性状
        2.1.3远杂3号的生物学性状
    2.2远缘杂交选育材料的经济性状
        2.2.1远缘杂交选育材料的春季经济性状
        2.2.2远缘杂交选育材料的夏秋季经济性状
    2.3远缘杂交选育材料的年产叶量
3结论与讨论

(4)寒地稗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稗草的简介
        1.1.1 稗草的分布与形态学特征
        1.1.2 稗草的生长特性
        1.1.3 稗草的应用价值
    1.2 稗草分类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2.1 稗草起源与进化的研究进展
        1.2.2 稗草形态学研究进展
        1.2.3 稗草细胞学研究进展
        1.2.4 稗草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1.2.5 稗草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1.3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3.1 形态标记
        1.3.2 细胞学标记
        1.3.3 生化标记
        1.3.4 分子标记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寒地稗草形态多样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及来源
        2.2.2 形态性状测量指标与方法
        2.2.3 数据处理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寒地稗草形态性状变异及多样性
        2.3.2 寒地稗草形态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3.3 寒地稗草聚类分析
        2.3.4 寒地稗草主成分分析
    2.4 讨论
        2.4.1 寒地稗草的形态多样性
        2.4.2 寒地稗草形态性状间的相关性
        2.4.3 寒地稗草的分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寒地稗草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DNA的提取与检测
        3.3.2 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3.3.3 ISSR引物的筛选和退火温度的确定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寒地稗草ISSR多样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寒地稗草ISSR扩增结果统计分析
        4.3.2 寒地稗草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3.3 寒地稗草聚类分析
    4.4 讨论
        4.4.1 寒地稗草的遗传多样性
        4.4.2 寒地稗草的亲缘关系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一 稗草样本形态指标数据
附表二 ISSR-PCR凝胶电泳条带信息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稗属植物种质资源及应用价值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稗属植物种质资源及分布
2 稗属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2.1 稗属植物系统进化研究进展
    2.2 稗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2.2.1 形态学研究进展
        2.2.2 细胞学标记
        2.2.3 生化标记
        2.2.4 分子标记
3 应用价值研究
    3.1 经济价值
    3.2 优良基因的利用
    3.3 基因组DNA的利用
4 展望

(6)旱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旱稻的抗旱性鉴定研究
2 旱稻的遗传改良研究
    2.1 旱稻遗传多样性研究
    2.2 旱稻杂交育种研究
3 我国旱稻研究发展趋势

(7)水稻抗旱性遗传育种与节水抗旱栽培(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水稻抗旱性的遗传育种
    1.1 抗旱性的遗传及基因定位
    1.2 抗旱性的转基因研究
2 水稻抗旱品种的选育
    2.1 选育方法
        2.1.1 杂交选育
        2.1.2 花药培养
        2.1.3 转基因技术
    2.2 抗旱性品种的选育
        2.2.1 抗旱材料的筛选及创建
        2.2.2 抗旱性品种的选育
3 节水抗旱栽培
    3.1 选育抗旱性品种
    3.2 节水栽秧
    3.3 间歇性灌溉
    3.4 覆盖保湿
    3.5 以肥调水
4 小结

(8)旱稻×稗草杂交后代YF2-1光合作用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和抗氧化酶系统对渗透胁迫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材料种植及渗透胁迫处理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1.3.2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1.3.3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渗透胁迫对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2.2 渗透胁迫对光合作用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2.3 渗透胁迫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4 渗透胁迫下旱稻的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特点
3 讨论
4 结论

(9)新株型(NPT)水稻光合特征不同改良途径及其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合作用与水稻产量
    1.2 水稻光合速率的遗传控制
    1.3 NPT 水稻的研究与现状
        1.3.1 育种背景
        1.3.2 大田表现
    1.4 NPT 水稻的生理改良
        1.4.1 野生稻高光效资源的利用
        1.4.2 C_4 高光效资源的利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远缘杂交后代的光合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测定项目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NPT 水稻抗旱植株的选择
        2.2.2 远缘杂交 BC_2F_6 代群体的光合速率
        2.2.3 远缘杂交BC_2F_7 代群体的光合速率
        2.2.4 远缘杂交BC_2F_7 代群体光合参数正态验证
        2.2.5 远缘杂交 BC_2F_7 代光合参数间相关性和聚类分析
        2.2.6 远缘杂交 BC_2F_7 代群体光合参数分组
        2.2.7 远缘杂交 BC_2F_7 代高光合组植株的光曲线
        2.2.8 远缘杂交 BC_2F_7 代高光合组植株的CO_2 补偿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_4 型 PEPC 在 NPT 旱稻中的表达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培养基配方
        3.1.3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NPT 旱稻
        3.1.4 转基因植株叶片 DNA 的提取
        3.1.5 标记基因Hyg 的 PCR 检测
        3.1.6 目的基因PEPC 的PCR 检测
        3.1.7 目的基因Southern 杂交检测
        3.1.8 转基因植株叶片 PEPC 活性的测定
        3.1.9 转基因植株的光合参数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NPT 旱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苗的培养
        3.2.2 适用于NPT 旱稻愈伤组织的培养基
        3.2.3 适用于NPT 旱稻愈伤组织的碳源浓度
        3.2.4 适用于NPT 旱稻愈伤组织的侵染菌液浓度
        3.2.5 转基因NPT 旱稻植株的分子鉴定
        3.2.6 转基因植株叶片的PEPC 活性
        3.2.7 转基因植株的光合参数
        3.2.8 转基因植株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
        3.2.9 转基因 NPT 旱稻 T_0代种子的发芽试验
        3.2.10 转甘蔗 PEPC 基因NPT 旱稻 T_1 代群体光合参数正态验证
        3.2.11 转甘蔗 PEPC 基因NPT 旱稻 T_1 代群体光合参数相关性和聚类分析
        3.2.12 转甘蔗 PEPC 基因T_1 代高光效植株的光曲线
        3.2.13 转甘蔗 PEPC 基因T_1 代高光效植株的 CO_2 补偿点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NPT 水稻的光能利用率
    4.2 远缘杂交改良途径
    4.3 C_4 转基因改良途径
    4.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盐胁迫对旱稻/长芒稗、高粱及三属杂交后代幼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Na Cl胁迫下旱稻/长芒稗、高粱及其杂交后代幼苗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的变化
    2.2 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旱稻/长芒稗、高粱及其杂交后代幼苗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2.3 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旱稻/长芒稗、高粱及其杂交后代幼苗POD和SOD活性的变化
3 讨论

四、旱稻×稗草远缘杂交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旱稻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J]. 殷会德,米铁柱,刘佳音,于萌,顾晓振,郭海鹏,李继明. 中国稻米, 2020(04)
  • [2]优质果桑品种“1208”高效栽培技术研究[D]. 朱卫军. 扬州大学, 2019(02)
  • [3]桑树远缘杂交3个选育材料的性状及产叶量鉴定[J]. 韩世玉,王晓红,张芳,罗泽虎,杨胜特. 贵州农业科学, 2018(10)
  • [4]寒地稗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张婉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8(11)
  • [5]稗属植物种质资源及应用价值研究进展[J]. 张婉茹,吴姝菊,王晓萍. 草业科学, 2018(01)
  • [6]旱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白丽荣,郭晓丽,苏长青,时丽冉,高汝勇. 河南农业科学, 2012(05)
  • [7]水稻抗旱性遗传育种与节水抗旱栽培[J]. 张现伟,唐永群,李经勇,姚雄,蒋刚. 中国农学通报, 2011(27)
  • [8]旱稻×稗草杂交后代YF2-1光合作用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和抗氧化酶系统对渗透胁迫的响应[J]. 丁在松,王春艳,关东明,赵凤悟,赵明. 作物学报, 2011(05)
  • [9]新株型(NPT)水稻光合特征不同改良途径及其效果[D]. 朱献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10]盐胁迫对旱稻/长芒稗、高粱及三属杂交后代幼苗的影响[J]. 时丽冉,白丽荣,刘志华,李书珍. 衡水学院学报, 2008(01)

标签:;  ;  ;  ;  ;  

旱稻×稗草远缘杂交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