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核杏代表品种

去核杏代表品种

一、仁用杏代表性品种(论文文献综述)

吕春晶,章秋平,刘宁,张玉萍,徐铭,刘硕,马小雪,张玉君,刘威生[1](2021)在《杏果核物理特性与其主要化学组分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不同杏种质果核的硬度、厚度以及其化学组分含量等性状,为仁用杏育种提供优良种质资源。【方法】调查了45份不同杏种质的果核厚度、硬度、破裂力等性状,并测定了其果核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主要化学组分含量。【结果】通过调查发现,不同种质类型间杏核的厚度、破裂力和硬度均存在显着差异,仁用杏果核的平均厚度和破裂力均高于鲜食杏和山杏,其顺序是仁用杏>鲜食杏>山杏。通过比较果核化学成分组成发现,在不同杏种质中果核的主要组成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其平均含量依次分别为19.08%、47.55%和28.78%;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不同种群间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平均含量没有显着差异;与综纤维素含量相比,木质素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大,这表明不同种质间木质素含量变化较明显。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杏核硬度与果核厚度、木质素含量呈显着正相关,这表明杏核硬度由果核厚度和木质素含量决定。【结论】不同类型间杏核的壳厚度、破裂力和硬度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但是仁用杏的遗传变异系数相对较小。杏核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化学成分组成,并且不同类型间果核的组成比例变化较小。杏核硬度由其厚度和木质素含量决定。

李慧,乌云塔娜,刘慧敏,姜仲茂,尹明宇[2](2017)在《仁用杏花果期有效抵御晚霜的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目前仁用杏生产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开花早,花期和幼果期易遭受晚霜、寒流的危害,引起冻花冻果现象的发生,导致减产甚至绝收。为了解决仁用杏生产上易受霜冻危害的问题,以仁用杏主栽品种‘优一’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喷施抗冻剂1,2-丙二醇、1,2-丙二醇+葡萄糖的混合液、金硅谷和灵护防冻液和水杨酸、施肥、柴堆熏烟处理对仁用杏抗抵御晚霜能力的影响情况,从中筛选出了能有效增强仁用杏抵御晚霜能力的处理方法。结果表明:在其盛果期的采果之后,每株施有机肥1015 kg或者复合肥1.01.5 kg,不仅能促进仁用杏树势的生长,提高其来年的花果质量,而且能有效减轻晚霜的危害,使其在幼果期的冻果率减少50%左右;在霜冻来临之前,喷施23次20%30%的1,2-丙二醇溶液与10%的葡萄糖溶液的混合液,可使其在花期或幼果期能抵抗58 h以上、-5℃以下的低温,能使其在幼果期的抗冻率提高80%以上,且对仁用杏花朵(花瓣、雌蕊、子房、雄蕊)和幼果均不会造成伤害,也不影响仁用杏的坐果率。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操作简单,低成本,农民容易掌握,易于生产中大范围内推广。

包文泉[3](2017)在《基于形态、叶绿体基因组及核基因组SSR的仁用杏分类地位研究》文中认为仁用杏是我国特有的生态经济型树种,也是我国六大木本粮油树种之一。仁用杏浑身是宝,被誉为“铁杆庄家”。与其他杏相比,仁用杏具有适应性强、丰产、出仁率高、营养和经济价值高等优良特点,具有极高的生态维护功能和开发利用潜力。但目前关于仁用杏的分类地位在学术界尚有争议,遗传背景不清晰,阻碍了仁用杏长期育种工程研究的进展,从而制约了这一优良遗传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本研究选取仁用杏、普通杏和西伯利亚杏,分别采用形态学分类法、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及核基因组SSR分析技术,对仁用杏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形态特征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仁用杏、普通杏和西伯利亚杏在叶片、花、果实、果核、核仁性状上变异类型较多且变异幅度较大,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为果肉质量(0.72),最小的为叶形指数(0.05);表明我国仁用杏、普通杏和西伯利亚杏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其中,普通杏表型变异最丰富,西伯利亚杏次之,而仁用杏遗传多样性最低。2、仁用杏、普通杏和西伯利亚杏叶绿体基因组的测定及分析,发现西伯利亚杏叶绿体基因组最长(158224 bp),仁用杏次之(157994 bp),而普通杏最小(157951 bp),这主要是由于杏属叶绿体基因组LSC和SSC区长度差异造成;杏属叶绿体基因组均由LSC、SSC、IRa和IRb四部分组成,共含有129个基因,包括85个蛋白编码基因、36个tRNA、8个rRNA,其基因顺序与桃、樱桃、梨和烟草等一致,并未发生过重排事件。杏属叶绿体基因组SSR、SNP、indel和IR/SC边界区具有丰富的变异,可用于杏种质鉴定、群体遗传结构和系统进化研究。3、基于核基因组SSR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我国仁用杏、普通杏和西伯利亚杏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He=0.85,I=2.20),其中,普通杏遗传多样性最高(He=0.76,I=1.64),西伯利亚杏次之(He=0.76,I=1.59),仁用杏最低(He=0.72,I=1.45)。遗传分化(Fst)和基因流(Nm)分析表明,种间Fst和Nm分别为0.070.12和2.143.18,说明种间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但此时,基因流可以防止遗传漂变引起的遗传分化(Nm>1)。分子方差分析表明,有12.41%的遗传变异来自种间,而87.59%的遗传变异来自种内。4、通过形态指标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仁用杏绝大多数形态指标大于西伯利亚杏,偏向于普通杏;其中,仁用杏与西伯利亚杏的叶片长、叶片宽、叶柄长等27个性状呈极显着或显着差异;仁用杏与普通杏的果实开裂与否、果实长、果实宽等17个性状呈极显着或显着差异。利用形态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发现仁用杏与普通杏亲缘关系最近。5、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发现仁用杏与普通杏、西伯利亚杏间SSR、SNP和indel等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非编码区,其中,仁用杏与西伯利亚杏共有的SSR位点为43个,而仁用杏与普通杏共有的SSR位点为53个;仁用杏与西伯利亚杏间检测到683个SNP,而仁用杏与普通杏间检测到346个SNP;仁用杏与普通杏、西伯利亚杏分别有22和66处发生indel事件。基于叶绿体基因组77个共有蛋白编码基因对28个物种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杏属植物中仁用杏与普通杏亲缘关系最近。因此,无论是在叶绿体基因组非编码序列还是在编码序列,仁用杏均与普通杏较相似,亲缘关系最近。6、核基因组SSR进行的Structure分析、UPGMA关系树、NJ邻接关系树和PCoA分析结果均显示,仁用杏与普通杏亲缘关系最近;与华北地区(河北、陕西)、西北地区(陕西)、东北地区(辽宁)和华东地区(山东)普通杏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综上所述,仁用杏与普通杏亲缘关系最近,但是仁用杏与普通杏也具有一定的稳定差异。因此,基于表型特征、叶绿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SSR以及种下分类单元的概念,认为仁用杏可能是普通杏的一个变种。

王治军,李秀珍,畅凌冰,梁臣,魏素玲[4](2017)在《四个仁用杏品种(系)抗寒性的测定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以洛阳农林科学院杏属种质资源圃内4年生的4个仁用杏品种(系)("中仁一号"‘B5’"优1""龙王帽")为试材,采用室内测定的方法,测定并比较了植株一年生枝条韧皮部的抗寒性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4个仁用杏品种(系)的抗寒性指标进行分析,以期筛选抗寒性强的仁用杏育种杂交亲本。结果表明:4个仁用杏品种(系)综合抗寒性由强到弱排列顺序是"中仁一号">"优1">"龙王帽">‘B5’。"中仁一号"综合抗寒性最强,可以作为抗寒性强的育种材料;"优1"的综合抗寒性次之,可作为抗寒性较强的育种材料;"龙王帽"抗寒性一般,不作为抗寒性育种材料推荐;‘B5’在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POD活性3个抗寒性指标上有突出的表现,可根据需要进行筛选性选择。

许小明,徐玉霞,张艳[5](2017)在《北方农牧交错带仁用杏霜冻灾害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太行山北段贫困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以太行山北段贫困区为研究试点,运用实地调查法并结合研究区近20年有仁用杏栽培历史霜冻灾害信息以及4个仁用杏典型栽培区2010年气温资料,系统分析了杏树花芽膨大-初果期不同阶段面临的霜冻灾害隐患。研究结果表明:初花-盛花期为研究区仁用杏霜冻灾害多发时段,特定地区应根据当地小气候特征,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防霜抗冻措施以减轻或避免霜冻灾害发生,实现贫困地区荒山绿化与果林经济效益双丰收。

白伟[6](2016)在《科尔沁沙地南缘仁用杏作物间作对农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依托辽宁省现代农业园区“章古台高效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多年农林复合系统定位试验研究基础,开展了仁用杏与花生、谷子、甘薯间作系统的产量、土地生产力、作物响应、水分利用效率、水分生产力、水分空间分布、模型构建及验证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科尔沁沙地南缘农林复合系统不同间作模式的增产机理、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得到如下结论:(1)仁用杏与作物间作能够提高土地生产力,其中仁用杏与谷子间作土地当量比(LER)最大,提高的机理主要是系统光能利用效率的提高。仁用杏作物间作作物产量与单作差异显着,间作仁用杏与单作仁用杏产量差异不显着,说明在仁用杏与花生、谷子、甘薯间作中仁用杏是优势作物,产量并未受到影响,而3种作物是劣势作物,间作对作物产量影响明显。其中谷子产量减少最少,花生次之,甘薯减产最多,作物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边行产量受到影响。但3种间作系统却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00,其中仁用杏谷子间作系统土地当量比3年间变幅范围为1.35-1.52,平均值为1.43,在3种间作模式中优势明显。通过对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机理研究发现,3种间作系统的光能利用效率比单作提高41.27%~53.39%,说明仁用杏与作物间作能够提高光能利用效率。仁用杏谷子间作系统光能利用效率最大,比仁用杏花生间作、仁用杏甘薯间作提高106.18%、33.94%,由此表明,仁用杏谷子间作系统较高的光能利用效率,为提高谷子产量和土地生产能力奠定了基础。采用国际上最通用的干物质积累动态方程对作物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模拟,从3种间作系统看,仁用杏谷子间作在4个参数(Wmax、tm、te、Cm)中均表现出了优势,这也是仁用杏谷子间作表现出较高土地当量比的原因之一。仁用杏谷子间作的叶面积指数、SPAD值均受间作影响较小,也为该系统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和提高土地当量比提供了基础。(2)仁用杏与作物间作能够提高水分生产能力,其中仁用杏与谷子的水分当量比(WER)最大,提高的主要原因是间作系统仁用杏与作物水分空间分布错位导致水分利用互补性增强。仁用杏作物间作系统的水分当量比(LER)显着提高,3种间作系统水分当量比均大于1,仁用杏花生间作、仁用杏谷子间作、仁用杏甘薯间作分别达到了1.34、1.45和1.32,其中仁用杏谷子间作的水分当量比最高,与土地当量比表现一致。仁用杏谷子间作的实际蒸散量最低,为493mm,单作甘薯的实际蒸散量最高,为528mm,这可能与谷子自身耐旱性强、甘薯自身耗水量较大有关。利用Surfer软件对仁用杏作物生长关键时期的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插值分析结果表明,作物前期水分能够满足种子萌发,仁用杏与作物间作尚未产生水分竞争,间作花生0-20cm土壤含水量较低,可能与花生种子萌发需要较多含水量有关;作物生长发育旺盛期由于作物叶片封垄,地表蒸发较小,这个阶段仁用杏与作物间作水分虽然有一定竞争,但由于降雨量较大,竞争并不明显;作物生殖生长时期由于累积降雨量较少,加上作物这个阶段自身蓄水量较大,导致水分竞争明显。综上所述,3种间作模式中仁用杏谷子间作和仁用杏花生间作模式的水分互作表现为促进,而仁用杏甘薯间作模式的水分互作为竞争,且不同模式间促进和竞争的具体空间位置不同。(3)FST模型能够很好的模拟农林复合系统的光截获率、蒸腾作用、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水分胁迫系数等指标,为实现区域农林复合系统模型模拟提供了理论参考。基于FST模型模拟的仁用杏与谷子间作光水结果较好,仁用杏与谷子间作系统的累计光截获量显着高于作物单作和仁用杏单作,这说明间作系统在光截获上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而这种优势也是间作系统较高生产力的一个主要原因。蒸腾作用随着作物叶片以及根系的生长而增加,在作物生长初期蒸腾作用比较低,随着叶片及根系的生长,蒸腾量增加。且作物的蒸腾量与土壤水分有很大的相关性,在作物生长初期由于较低的叶面积指数以及较小的根系,需水量比较小,水分供给充足,作物受到的水分胁迫轻,甚至没有受到水分胁迫作用,水分胁迫系数保持在1左右,实际蒸腾与潜在蒸腾之间的差距很小。随着作物的生长需水量增加,降水不能完全满足对水分的需求,土壤水分很快降低,作物根系受到的水分胁迫逐渐加重,吸水速率受到影响,蒸腾也会降低。在实际蒸腾量的模拟中,可以明显看到降雨情况,降水后的作物受到的水分胁迫作用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蒸腾量都迅速增加。

刘春梅,毕君,李联地,任启文,李玉灵[7](2016)在《仁用杏林生物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退耕还林树种仁用杏的固碳价值,进行仁用杏不同林龄生物量特征研究。采用标准木法(乔木层)和样方收获法(草本层、枯落物层)分别获取6年(初产期)、12年(盛产期)、18年(盛产后期)生张家口小五台山地区仁用杏生物量,并分析其结构组成、分配规律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不同林龄仁用杏林的总生物量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6、12、18年仁用杏生态系统总生物量分别为17.70、31.43、50.53 t/hm2。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乔木层生物量占绝对优势,分配率高达85.45%96.11%,按林龄从小到大分别为14.99、30.19、44.97 t/hm2,其次为草本层,占1.46%9.68%,枯落物层所占比重最小,仅为2.43%5.58%。不同林龄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不同,6年生为枝>干>根>叶>果实,12、18年均表现为枝>根>干>果实>叶。仁用杏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与用材林及其他经济林均有较大差异。

李慧[8](2016)在《仁用杏抗(避)倒春寒的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仁用杏是我国三北地区重要的生态经济型乡土树种,是世界六大干果之一。杏仁含油率达50~60%,蛋白含量达35%左右,是优良的木本油料和优质植物蛋白树种。但由于仁用杏开花早,花果期易遭受晚霜、寒流,引起冻害,造成冻花冻果,导致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仁用杏产量和产业的发展。本研究从主产区霜冻发生规律,仁用杏花期和霜冻预测,仁用杏适宜区划分,推迟开花的栽培措施和抗晚霜的栽培措施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试图建立仁用杏抗避晚霜的有效的预防技术措施,为仁用杏提高产量以及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践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调查研究了仁用杏主产区霜冻发生规律。研究表明,主产区内蒙古赤峰和河北张家口地区霜冻与海拔、纬度、坡度、坡向有关,其中霜冻与海拔的关系最大;在同一纬度和海拔下,赤峰地区大扁杏和山杏的受冻程度相同,在同等纬度(41°54’)下海拔900~1200 m范围内的大扁杏均未出现受冻,海拔890 m以下大扁杏受冻严重,张家口海拔500 m易受冻,500~800 m受冻较轻;在同一立地条件下,不同树之间进行比较,树势旺盛、树形高大、肥水充足受冻轻;同一棵树,树体上部受冻比下部轻,树高1.5 m以下受冻严重,树高1.6~1.8 m中等受冻,树高1.8 m以上基本无冻害;同一棵树同一部位,大果(果长1.7 cm,果宽1 cm,果径0.5 cm)受冻比小果(果长0.9 cm,果宽0.5 cm,果径0.3 cm)轻。故仁用杏种植选择合适的造林地至关重要,要求一定的海拔高度,海拔太低易受冻,树体不宜过低,通过施肥或修剪等方式保证树体健壮生长,提高抗避晚霜能力,减少晚霜危害。2、初步建立了仁用杏花期和霜冻预测模型。通过河南和内蒙试验地的初花期和日均温计算出开花前的有效积温(≥5℃的开花有效积温是102℃),利用此温度来预测出花期,得出花果期预测公式:Flowering=(Effective accumulative temperature≥102℃)∩[(Continue 7d)>10℃];Fruiting=Flowering∩[(Continue 30d)>20℃];霜冻预测模型:Frost=(Flowering≤-2.8℃)U(Fruiting≤0.6℃)。通过连续三年的验证,以上两个模型的预测性较准确,为霜冻防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3、仁用杏气候适宜区进行了区划。根据1981~2010年的30年的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年降水量(mm)、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日照时数(h)、年无霜期天数(d)等8个主要气候因子进行区划。研究表明,适宜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的104个县市,涉及面积233,149.71 km2,其次为东北地区的66个县市,涉及面积300,289.26 km2,西北的陕西省21个县市,涉及面积104,192.8 km2;次适宜区主要有内蒙古、青海、新疆等省(区)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158个县市,涉及面积2,585,431.03 km2。全国适合仁用杏种植的面积可达4,357,125.05 km2,其中最大的适合种植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适宜区的面积有2,075,735.24 km2),占全国适合仁用杏种植地的47.64%。4、建立了仁用杏推迟开花的技术措施。在推迟开花技术包括单层或双层黑色遮阳网覆盖、覆草与灌水、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有效措施中,比久(B9)和乙烯利(ETH)的推迟花期效果最显着。分别在8月、10月、1 1月中下旬,喷施3次浓度为1.5~3 g/L的比久(B9)可以推迟仁用杏花期5~12d;在10月中下旬喷施浓度为0.1~1 mL/L的乙烯利(ETH)可以推迟仁用杏花期5~15d。5、建立了仁用杏花果期提高抗冻性的技术措施。提高抗冻性方面,试验了施肥、喷施抗冻液、柴堆熏烟、喷施水杨酸等抗冻技术,并总结出了提高仁用杏花果期抗冻性的技术措施。首先,提高树体本身的抗冻性,果实采收后每棵杏树平均施有机肥10~15 kg或者复合肥1~1.5 kg,幼果期抗冻率可提高50%左右,能有效减轻晚霜危害;在霜冻来临之前,喷施2~3次20~30%的1,2-丙二醇混合液,花期或幼果期抵抗5~8h以上-5℃以下的低温。综上所述,仁用杏抗避晚霜的有效技术措施总结为,首先以’适地适树’的原则推广仁用杏适宜的产区,且种植在一定海拔高度的、冷空气难以长时间逗留的山坡上;其次,每年采果后适量施肥,保证树体健壮,提高其本身的抗冻性;第三,采取推迟开花技术,尽量避开晚霜;第四,关注每年开花时间和霜冻来临时期,提前预测,并采取提高抗冻性的措施,有效抵抗晚霜。以上技术措施有效避开和抵抗仁用杏晚霜危害,为仁用杏产量提高和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刘梦培[9](2015)在《仁用杏自交不亲和的授粉特性和S基因型鉴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仁用杏是我国六大木本粮油树种之一,也是重要生态经济树种之一。目前制约仁用杏生产的关键问题是产量不高,且不稳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品种的自交不亲和。而品种间的亲和性取决于两个品种的S基因型,S基因型相同则不亲和,反之则亲和。本研究拟从仁用杏自交不亲和的授粉特性和分子水平两方面出发,一方面探索仁用杏授粉受精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通过S基因型的鉴定,构建仁用杏杂交组合数据库,为仁用杏育种和生产的有效控制提供指导。本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仁用杏的主要资源西伯利亚杏为实验材料,研究发现,86.27%的西伯利亚杏雌蕊败育率低于90%,完全花比例较高;73.53%西伯利亚杏的单朵花花粉量集中在1×1045×104之间,相对来说比较集中;86.27%的西伯利亚杏花粉活力低于50%,且寿命较短。从花粉活力的结果来说,这项指标是影响杂交育种的关键因素。我们应把花粉活力高,且活力保持时间长的资源作为选育的重点。花苞在将开未开时,柱头已经具备一定的可授性,开花后14天内柱头可授性保持较高水平,第5天开始有下降趋势。同时,对西伯利亚杏不同花色、花大小、完全花比率、长势与花粉量、花粉活力之间的相关性,及花粉活力高低与花粉管在花柱内萌发长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检测指标之间无相互影响。(2)自交试验的荧光显微观察结果显示,授粉后16h,96.08%的资源花粉管在花柱上部;授粉后24h,74.51%的资源花粉管的仍在花柱上部;授粉后48h,35.29%的资源花粉管到达花柱中部;授粉后80h,花粉管到达花柱下部的资源约50%,但受精胚珠数为0。由此可见,西伯利亚杏基本上自交不亲和。(3)从蔷薇科73对S-RNase和SFB基因型鉴定引物中筛选出了12对多态性高的S-RNase引物和6对多态性高的SFB引物,说明蔷薇科S-RNase基因型鉴定引物在仁用杏上具有通用性;同时根据NCBI中已发表的杏属S-RNase和SFB基因的全长,自行设计了112对S-RNase和SFB基因型鉴定引物,筛选出多态性高、电泳谱带清晰、谱带分离好的S-RNase引物12对和SFB引物4对。(4)利用蔷薇科筛选的和自行设计的9对S-RNase和SFB基因型鉴定引物确定了我国90份仁用杏主栽品种或优株的S基因型,其中86份样品确定了其S基因型,即2个S基因,4份样品仅确定其中一个S基因。同时也鉴定了3个新的S-RNase基因和1个新的SFB基因,依次是S67-RNase、S68-RNase、S69-RNase和SFB61。研究中发现‘龙王帽’、‘12025’、‘12027’、‘12035’、‘12039’、‘12114’和‘北杂’具有相同的S基因型S9S67;‘超仁’、‘PT8’、‘PT80’、‘F24’、‘F26’具有相同的S基因型S8S11等。相同的S基因型的品种或优株之间进行授粉结实率极低,生产上应避免它们之间相互授粉。(5)供试90份仁用杏样品中,共涉及到32个不同的S基因,不同的S基因在仁用杏上出现的频率不同,其中S9-RNase、S67-RNase和S11-RNase出现在频率最高,S36-RNase、S15-RNase、S52-RNase、S18-RNase、S22b-RNase、S13-RNase和SFB70出现在频率最低。S9-RNase基因在甜仁仁用杏资源中出现在频率最高,而苦仁仁用杏资源中S基因频率最高的是S9-RNase和S11-RNase。不管是国内仁用杏资源还是国外新西兰杏资源,均具有共同的S基因S2-RNase、S8-RNase、S11-RNase等。进一步证明了S基因的分化应该在杏属各个种形成之前。针对仁用杏S-RNase和SFB基因的系统进化研究基础还比较薄弱,本研究构建了杏属的S-RNase和SFB基因系统进化树,可以全面的了解杏属S-RNase和SFB基因的进化关系。(6)以完整鉴定的86份仁用杏品种或优株的S基因型为基础,构建了仁用杏杂交组合数据库。以此为依据,我们可以有效地在栽培中正确的配置授粉树,创造良好的授粉环境,来保证授粉受精正常进行,从而获得高产稳产。

赵向东,孔维军,刘海全,杨栋,逯新民[10](2015)在《5个仁用杏品种(系)在甘肃天水的引种表现》文中研究说明为丰富甘肃省天水市山区农业种质资源,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引进仁用杏79A07、油仁、优一等29个品种(系),经试验观察,其中79A07、油仁、79C13、三杆旗和常大仁5个品种(系)在天水市综合性状表现优良,可在甘肃省天水市及陇东南生态环境相似地区扩大栽植。

二、仁用杏代表性品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仁用杏代表性品种(论文提纲范文)

(1)杏果核物理特性与其主要化学组分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质类型间杏核硬度相关性状的变化
    2.2 不同种质类型间杏核成分的变化
    2.3 杏核硬度性状与化学成分间的相关性
3 讨论
4 结论

(2)仁用杏花果期有效抵御晚霜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3.1 施肥处理
        1.3.2 喷施抗冻剂的试验
        1.3.2.1 抗冻剂种类和浓度的筛选试验
        1.3.2.2 1, 2-丙二醇+葡萄糖配合比抗冻液抵抗晚霜的喷施试验
        1.3.3 柴堆熏烟的试验
        1.3.4 喷施水杨酸的试验
    1.4 冻害情况的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肥对仁用杏低抗晚霜效果的研究
    2.2 抗冻剂对仁用杏抵御晚霜效果的影响
        2.2.1 抗冻剂种类和浓度的筛选试验结果
        2.2.2 利用1, 2丙二醇+葡萄糖的配比抗冻液抵抗晚霜的试验结果
    2.3 柴堆熏烟的试验结果
    2.4 水杨酸处理的试验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3)基于形态、叶绿体基因组及核基因组SSR的仁用杏分类地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1.2 杏种质资源概况
        1.2.1 杏的起源与分布
        1.2.2 杏的分类
    1.3 仁用杏研究进展
        1.3.1 仁用杏育种研究
        1.3.2 仁用杏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
        1.3.3 仁用杏资源分子水平的研究
    1.4 关于植物分类地位的研究
        1.4.1 形态学分类法
        1.4.2 解剖学分类法
        1.4.3 染色体分类法
        1.4.4 孢粉学分类法
        1.4.5 生化标记分类法
        1.4.6 DNA分子标记分类法
    1.5 仁用杏的分类地位存疑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形态学的仁用杏分类地位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质量性状分析
        2.2.2 数量性状分析
        2.2.3 数量性状的聚类分析
        2.2.4 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仁用杏分类地位研究
    3.1 方法、试剂与设备
        3.1.1 材料
        3.1.2 仪器与试剂
        3.1.3 分析软件
    3.2 试验方法
        3.2.1 样品DNA的提取
        3.2.2 引物设计
        3.2.3 PCR扩增
        3.2.4 PCR产物的检测及送样测序
    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1 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拼接和组装
        3.3.2 叶绿体基因组组成及序列特征的分析
        3.3.3 叶绿体基因组物理图谱的绘制
        3.3.4 叶绿体基因组重复序列分析
        3.3.5 叶绿体基因组简单重复序列(SSR)分析
        3.3.6 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与IR区的收缩与扩张分析
        3.3.7 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插入缺失(indel)和碱基突变(SNP)分析
        3.3.8 仁用杏系统发育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杏总DNA提取结果
        3.4.2 叶绿体特异引物的PCR扩增结果
        3.4.3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及特征
        3.4.4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重复序列分析
        3.4.5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SSR分析
        3.4.6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IR区的收缩与扩张分析
        3.4.7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
        3.4.8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SNP及indel的分析
        3.4.9 仁用杏系统发育分析
    3.5 讨论
        3.5.1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与组成
        3.5.2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的比较分析
        3.5.3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IR-SC区域的比较分析
        3.5.4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重复序列分析
        3.5.5 杏属系统发育分析
        3.5.6 仁用杏的分类地位及起源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核基因组SSR的仁用杏分类地位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与试剂
        4.1.3 DNA提取
        4.1.4 SSR引物筛选
        4.1.5 SSR检测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提取DNA质量的检测
        4.2.2 引物筛选
        4.2.3 SSR位点的遗传多样性
        4.2.4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4.2.5 仁用杏的分类地位分析
    4.3 讨论
        4.3.1 试验方法的选择
        4.3.2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
        4.3.3 仁用杏分类地位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1.1 遗传多样性分析
        5.1.2 仁用杏分类地位证据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4)四个仁用杏品种(系)抗寒性的测定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项目测定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电解质渗出率比较与分析
    2.2 可溶性糖含量的比较与分析
    2.3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比较与分析
    2.4 束缚水含量与自由水含量比值的比较与分析
    2.5 游离态脯氨酸(Pro)含量的比较与分析
    2.6 酶活性的比较与分析
    2.7 主成分分析法的抗寒性指标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5)北方农牧交错带仁用杏霜冻灾害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太行山北段贫困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区仁用杏栽培分布
4 研究区仁用杏霜冻灾害分析
5 仁用杏霜冻灾害对策研究
    5.1 药剂防霜
    5.2 培育抗霜品种
    5.3 选择适宜园址
    5.4 土地管理与树干涂白
    5.5 整形修剪及早春灌水
    5.6 熏烟
6 结论与讨论

(6)科尔沁沙地南缘仁用杏作物间作对农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农林复合系统概念和发展历史
        1.2.1 农林复合系统概念与内涵
        1.2.2 农林复合系统发展历史
    1.3 农林复合系统产量和土地当量比研究进展
        1.3.1 农林复合系统作物产量及作物响应机制
        1.3.2 农林复合系统林木产量与生长发育
        1.3.3 农林复合系统土地生产能力
    1.4 农林复合系统水分利用研究进展
        1.4.1 农林复合系统土壤水分利用关系
        1.4.2 农林复合系统土壤水分空间分布
        1.4.3 农林复合系统耗水量与水分利用效率
    1.5 农林复合系统模型模拟研究进展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试验地点与时间
    2.3 供试品种和试验管理
    2.4 试验设计
    2.5 测定项目与计算方法
    2.6 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仁用杏作物间作作物产量变化规律和土地当量比
    3.1 作物产量变化规律
        3.1.1 系统产量
        3.1.2 边行产量
    3.2 作物收获指数
    3.3 作物产量构成因素
        3.3.1 花生产量构成因素
        3.3.2 谷子产量构成因素
        3.3.3 甘薯产量构成因素
    3.4 系统土地当量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仁用杏作物间作作物光利用和生长发育
    4.1 光能利用效率
    4.2 作物光合作用
        4.2.1 Pn与叶室内外光合有效辐射相关性分析
        4.2.2 叶片光合特征
    4.3 截光率
    4.4 作物干物质积累
    4.5 作物叶面积指数
    4.6 作物叶绿素动态变化
    4.7 作物株高变化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仁用杏作物间作水分高效利用机理
    5.1 水分利用效率
    5.2 系统水分当量比
    5.3 实际蒸散量
    5.4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5.5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5.5.1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2012年5月21日)
        5.5.2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2012年6月26日)
        5.5.3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2012年8月9日)
        5.5.4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2012年8月30日)
        5.5.5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2012年9月25日)
        5.5.6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2013年5月20日)
        5.5.7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2013年7月4日)
        5.5.8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2013年7月30日)
        5.5.9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2013年8月26日)
        5.5.10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2013年9月20日)
    5.6 土壤水分盈亏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FST模型的仁用杏作物间作光水模型模拟
    6.1 模型描述
    6.2 光能模拟
        6.2.1 光截获
        6.2.2 光能利用率
    6.3 土壤水分平衡
        6.3.1 蒸散
        6.3.2 蒸腾
        6.3.3 蒸发
    6.4 模拟结果
        6.4.1 光截获率动态变化模拟
        6.4.2 水分模型验证
        6.4.3 土壤水分模拟动态值
        6.4.4 蒸腾模拟
        6.4.5 水分胁迫模拟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仁用杏作物间作作物产量与土地生产能力
        7.1.2 仁用杏作物间作作物响应规律
        7.1.3 仁用杏作物间作系统水分利用
        7.1.4 基于FST模型的仁用杏作物间作光水模型模拟
    7.2 创新点
    7.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情况

(7)仁用杏林生物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林龄仁用杏单株生物量及其器官分配
    2.2 不同林龄仁用杏乔木层生物量及其器官分配
    2.3 不同林龄仁用杏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比例关系
    2.4 不同林龄仁用杏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其分配
3 结论
4 讨论

(8)仁用杏抗(避)倒春寒的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霜冻的含义及分类
        1.2.1 霜冻的概念
        1.2.2 霜冻的分类
    1.3 霜冻对仁用杏的影响
    1.4 仁用杏晚霜生理研究进展
        1.4.1 冰核细菌与仁用杏抗寒性的关系
        1.4.2 生理生化指标与仁用杏抗寒性的关系
        1.4.3 仁用杏组织器官的抗寒性研究
    1.5 仁用杏避开晚霜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1.5.1 仁用杏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进展
        1.5.2 推迟花期技术研究进展
    1.6 提高抗冻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1.6.1 培育抗晚霜品种
        1.6.2 改善果园的小气候
        1.6.3 喷施抗冻剂抵抗晚霜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霜冻调查研究
        2.1.1 调查地霜冻概况
        2.1.2 调查方法
    2.2 霜冻预测模型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划分适宜栽培区
        2.3.1 资料收集
        2.3.2 研究方法
    2.4 推迟花期栽培技术
        2.4.1 试验地概况
        2.4.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4.3 产量调查
    2.5 提高抗冻性栽培技术
        2.5.1 试验材料
        2.5.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仁用杏主产区霜冻调查研究
    3.2 霜冻预测模型
        3.2.1 计算开花有效积温
        3.2.2 建立霜冻预测模型
    3.3 划分适宜栽培区
        3.3.1 确定了影响仁用杏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
        3.3.2 影响仁用杏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的权重值
        3.3.3 全国仁用杏适宜栽培区的等级区划
    3.4 推迟花期栽培技术
        3.4.1 光照调控
        3.4.2 温度调控
        3.4.3 营养调控
        3.4.4 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
        3.4.5 组合措施调控
    3.5 提高抗冻性栽培技术
        3.5.1 施肥对仁用杏低抗晚霜效果的研究
        3.5.2 抗冻剂对仁用杏低抗晚霜效果的研究
        3.5.3 柴堆熏烟
        3.5.4 水杨酸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主产区霜冻调查研究
        4.1.2 建立了霜冻预测模型
        4.1.3 划分仁用杏适宜栽培区
        4.1.4 探索了仁用杏推迟花期栽培技术
        4.1.5 建立了仁用杏提高抗冻性栽培技术
    4.2 讨论
5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9)仁用杏自交不亲和的授粉特性和S基因型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发展趋势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仁用杏授粉特性的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早晚花资源花芽膨大情况
        2.2.2 雌蕊败育率、花粉量和花粉活力测定
        2.2.3 柱头可受性的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分析
        2.2.4 自交不亲和程度观察
        2.2.5 不同花色、长势西伯利亚杏的花粉量和花粉活力差异分析
        2.2.6 花大小、完全花比率与花粉量、花粉活力的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3.1 雌蕊败育率、花粉量、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分析
        2.3.2 自交不亲和性分析
        2.3.3 花期指标相关性分析
        2.3.4 花粉量和花粉活力在优株选育中的作用
第三章 S基因型鉴定引物的筛选与设计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DNA提取
        3.1.3 S-RNase和SFB引物的筛选
        3.1.4 S-RNase和SFB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蔷薇科73对S基因型鉴定引物的筛选
        3.2.2 自行设计的S-RNase和SFB引物的筛选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仁用杏S基因型的确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仁用杏S-RNase基因的确定
        4.2.2 仁用杏SFB基因的确定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新S基因的鉴定及应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仁用杏新的S基因的鉴定
        5.1.2 仁用杏S基因的验证
        5.1.3 仁用杏S基因频率分析
        5.1.4 S基因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5.1.5 仁用杏杂交组合数据库的构建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仁用性杏新S基因的鉴定
        5.2.2 仁用杏S基因的验证
        5.2.3 仁用杏S基因频率分析
        5.2.4 90份仁用杏S基因遗传距离分析
        5.2.5 NCBI中杏属已登录的S基因遗传距离分析
        5.2.6 仁用杏杂交组合数据库的构建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仁用杏自交不亲和授粉特性研究
        6.1.2 仁用杏S基因确定、鉴定及验证
        6.1.3 仁用杏S基因的分布及应用
    6.2 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5个仁用杏品种(系)在甘肃天水的引种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园概况
2 引种表现
    2. 1 果实主要经济性状
    2. 2 生长结果习性
    2. 3 物候期
    2. 4 抗逆性
3 小 结
4 保花保果技术要点

四、仁用杏代表性品种(论文参考文献)

  • [1]杏果核物理特性与其主要化学组分的相关性分析[J]. 吕春晶,章秋平,刘宁,张玉萍,徐铭,刘硕,马小雪,张玉君,刘威生. 果树学报, 2021(10)
  • [2]仁用杏花果期有效抵御晚霜的方法研究[J]. 李慧,乌云塔娜,刘慧敏,姜仲茂,尹明宇. 经济林研究, 2017(02)
  • [3]基于形态、叶绿体基因组及核基因组SSR的仁用杏分类地位研究[D]. 包文泉.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11)
  • [4]四个仁用杏品种(系)抗寒性的测定与评价[J]. 王治军,李秀珍,畅凌冰,梁臣,魏素玲. 北方园艺, 2017(05)
  • [5]北方农牧交错带仁用杏霜冻灾害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太行山北段贫困地区为例[J]. 许小明,徐玉霞,张艳. 江西农业学报, 2017(03)
  • [6]科尔沁沙地南缘仁用杏作物间作对农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的影响[D]. 白伟.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4)
  • [7]仁用杏林生物量研究[J]. 刘春梅,毕君,李联地,任启文,李玉灵. 中国农学通报, 2016(25)
  • [8]仁用杏抗(避)倒春寒的栽培技术研究[D]. 李慧.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5)
  • [9]仁用杏自交不亲和的授粉特性和S基因型鉴定研究[D]. 刘梦培.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5(05)
  • [10]5个仁用杏品种(系)在甘肃天水的引种表现[J]. 赵向东,孔维军,刘海全,杨栋,逯新民. 中国果树, 2015(01)

标签:;  ;  ;  ;  ;  

去核杏代表品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