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观察

胆管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观察

一、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段玉灵,范国鑫,李凯,王磊,刘康伟,彭慈军[1](2022)在《影响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的危险因素》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是治疗无根治手术机会的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疗效较好的微创介入治疗方式,但影响其早期减黄效果的危险因素目前暂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分析影响其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2021年1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无根治手术机会并行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的MOJ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4~7 d及术后1个月的减黄效果,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减黄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71例成功实施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患者。171例患者中,110例术后4~7 d的总胆红素(TBIL)水平较术前下降>30%(疗效显着),61例TBIL下降未达以上水平(疗效欠佳),总有效率为64.3%(110/171)。术后1个月随访资料完整的63例患者中,31例术后1个月TBIL水平恢复正常,32例未恢复正常,总正常率49.2%。高位梗阻(OR=9.223,P<0.01)、术前Child-Pugh分级C级(OR=2.864,P<0.01)是影响术后4~7 d减黄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高位梗阻(OR=13.813,P<0.05)、置入塑料支架(OR=76.981,P<0.01)是影响术后1个月减黄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是无根治手术机会的MOJ患者的有效减黄方式。对于有影响减黄疗效危险因素的患者,术前应尽量行相关干预并做好医患沟通;而对于支架的选择则应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淡绪国[2](2021)在《ERCP途径与PTCD途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效果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途径与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途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4月该院收治的62例行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置入途径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2)。对照组行PTCD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观察组行ERCP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比较两组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P)、转铁蛋白(TRF)]水平、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两组ALB、TP、TRF水平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TBIL、DBIL、ALP和ALT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P途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可提高营养指标水平,以及降低肝功能指标水平,效果优于PTCD途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

段玉灵[3](2021)在《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早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总结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 aphy,ERCP)支架置入术治疗无根治手术机会的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 ive Jaundice,MOJ)患者的早期减黄疗效,并分析影响其早期减黄效果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无根治手术机会的MOJ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比较不同时间段(术前、术后1-3天、术后4-7天、术后1月)患者肝功能的差异。(2)根据梗阻部位的不同分为高位梗阻组与低位梗阻组,比较两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胆红素下降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3)低位梗阻组内根据支架置入类型的不同分为金属支架组和塑料支架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胆红素下降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4)根据术后4-7天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下降程度分为效果显着组以及效果欠佳组,分析术后4-7天疗效欠佳的危险因素(5)根据术后1月TBIL水平是否恢复正常分为降至正常组及未正常组,分析术后1月TBIL未正常的危险因素。连续正态资料组间差异使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非正态资料组间差异使用秩和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分类资料组间差异使用卡方检验和Fisher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的确定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ERCP支架置入术后不同时间段患者的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ALT(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AST(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GGT(Gamma Glutamyltransferase,GGT)值较术前均显着下降(P<0.01);术后1月TBIL、DBIL下降率明显大于术后4-7天(89.2(73.2,95.2)vs 38.4(14.9,55.0)P<0.01;85.2(70.6,95.4)vs 37.1(12.4,53.2)P<0.01);(2)低位梗阻组术后4-7天及术后1月TBIL、DBIL下降率明显高于高位梗阻组(44.3(24.1,56.2)vs 10.8(2.3,44.6)P<0.01;41.1(22.6,55.4)vs 13.3(3.0,45.0)P<0.01;93.4(86.6,96.5)vs 79.6(55.3,89.5)P<0.01;94.4(85.9,96.4)vs 71.7(15.2,84.5)P<0.01);(3)金属支架组术后1月T BIL、DBIL下降率大于塑料支架组(95.1(91.6,96.5)vs 87.5(81.1,92.1)P<0.05;92.7(84.2,96.7)vs 86.3(86.3,96.4)P<0.05);(4)高位梗阻(P<0.01,OR=9.223)、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P<0.01,OR=2.864)是术后4-7天疗效欠佳的独立危险因素;(5)高位梗阻(P<0.05,OR=13.813)、置入塑料支架(P<0.01,OR=76.981)是术后1月胆红素未降至正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无根治手术机会的MOJ患者术后减黄效果显着,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安全有效;低位梗阻患者减黄效果较高位梗阻患者明显;低位梗阻患者置入金属支架较置入塑料支架术后1月胆红素下降率高。(2)高位梗阻和患者术前肝功能Child分级C级是术后4-7天疗效欠佳的独立危险因素;高位梗阻和塑料支架置入是患者术后1月胆红素未正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徐文勇[4](2021)在《胆道125Ⅰ粒子支架与普通金属裸支架治疗胆管癌并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胆道125Ⅰ粒子支架与普通金属裸支架治疗胆管癌并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连续性收治的51例由胆管癌引起的Bismuth-Corlette分型为Ⅰ型和Ⅱ型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按照植入支架类型不同分为粒子支架组(植入125Ⅰ粒子支架)和普通支架组(植入普通金属裸支架),最终粒子支架组纳入25例,普通支架组纳入26例,收集每个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和凝血酶原时间等数据,评价两种不同支架对减黄及肝功能改善的效果,比较两种支架植入后对血细胞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术后返院行CT、MRCP或胆道造影,明确患者支架再梗阻时间,定期随访记录患者术后1月、3月、6月、9月、1年、2年、3年及5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存信息,比较两组患者支架通畅率、患者生存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以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支架通畅时间,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以明确影响两组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按照入排标准共纳入患者51例,男性35例,女性16例,其中行125Ⅰ粒子支架植入的患者25例,普通金属裸支架植入26例;两组支架植入成功率均为100%;粒子支架术前及术后1周的TBIL分别为359.99±148.99umol/L、151.15±121.02 umol/L,普通支架术前及术后1周的TBIL分别为427.90±173.95 umol/L、119.08±106.36umol/L,两组患者术后1周减黄效果均明显,且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972)。粒子支架组的支架通畅时间为369.20±231.642天、中位通畅时间为310天、总生存期为334.24±193.384天及中位生存期为385.2天,普通支架组的支架通畅时间为194.57±118.089天、中位通畅时间为142.5天、总生存期为251.23±182.509天及中位生存期为274天,可见粒子支架在支架通畅时间(P=0.024)和总生存期(P=0.021)方面均明显长于普通支架。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χ2=0.917,P=0.821)无明显差异,植入粒子支架可提高患者的支架通畅率(χ2=4.581,P=0.032)及生存率(χ2=3.920,P=0.048)。结论:植入125Ⅰ粒子支架较普通支架相比,可延长患者的支架通畅时间和总生存期,且未增加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杨泽煌[5](2021)在《EBS和PTBS治疗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起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和体征,诊断率低,发现时多已失去手术机会,手术切除率低,预后较差。针对这部分已无手术机会或拒绝外科手术的患者,采用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EBS)或经皮经肝胆管支架置入术(PTBS)可及时解除胆道梗阻,改善肝功能异常,对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有着积极意义。但哪种治疗方式更佳目前知之甚少。本研究的目的是回顾性分析和对比EBS和PTBS两种方式治疗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对两种治疗方式作出客观评价,为临床医师的治疗决策提供客观参考。方法:对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入院并接受EBS或PTBS治疗的87例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9例患者接受EBS治疗,38例患者接受PTBS治疗。分别收集和对比两组患者的退黄效果、肝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支架通畅时间和生存时间等指标。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TBIL、ALT、AST、GGT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肝功能程度上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BS组和PTBS组的引流有效率分别为为85.7%和78.9%,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07)。2.两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6%和36.8%,无统计学差异(P=0.413)。其中EBS组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更高(P=0.043),PTBS组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更高(P=0.040),均有统计学差异。3.87例患者中共72例胆道引流有效,总体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40天,3个月和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0.2%和13.5%。EBS组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43天,3个月和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0.5%和12.4%;PTBS组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31天,3个月和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0.0%和15.7%,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989,P=0.320)。支架数目是支架通畅率的影响因素(χ2=12.855,P<0.001),其中单支架中位通畅时间为133天,双支架的中位通畅时间为160天。4.87例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05天,6个月和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4.2%和8.3%。EBS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30天,6个月和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9.9%和11.8%;PTBS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时间为218天,6个月和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6.4%和4.4%,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257,P=0.6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支架数目和胆道引流效果与总体生存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道引流效果(HR=13.375,P<0.001)为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胆道引流有效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40天,胆道引流无效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0天。结论:1.对于Ⅲ、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及时解除胆道梗阻、改善肝功能异常是延长其生存时间的关键。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EBS)和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PTBS)两种治疗方式均可起到这一作用。两者在肝功能的改善程度、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支架通畅时间和生存时间均无明显差异。2.双侧支架相比单侧支架在支架通畅时间方面更有优势,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可优先考虑行双侧支架引流。

李琮[6](2020)在《ERCP与PTCD姑息减黄对于晚期Ⅲ型及Ⅳ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肝门部胆管恶性肿瘤起病隐匿,大部分以黄疸起病,尤其BismuthⅢ型及BismuthⅣ型肝门部胆道肿瘤,发现时多已累及单侧或双侧的二级胆管分支,需要行半肝甚至扩大半肝切除术,往往面临术后残余肝脏体积不足的困境,存在周围淋巴结的转移和累及二级胆管及重要血管者,在诊断之初,就已经失去了根治性手术治疗机会[1,2]。而对于存在手术机会的患者,其根治性手术的难度高,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复发率及治疗费用均较高,导致有些患者放弃根治性手术治疗。以上几类患者常常伴有梗阻性黄疸,若不及时处理,患者并不是因为肿瘤死亡,而是肝功受损导致的平均生存期常常不到3个月[3]。针对这部分无手术机会或者无手术意愿的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外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PTCD)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c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两种治疗方式均为解决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式,其与传统胆肠吻合内引流手术对比[4],其对麻醉的要求较低,手术的创伤相对较小,因此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研究目的:探讨BismuthⅢ型及BismuthⅣ型肝门区胆管恶性肿瘤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患者,通过实施PTCD及ERCP两种手术方式,研究对比减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对两种治疗方式做出客观评价,为临床决策提供客观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以及肝胆外科,收治的68例III型及IV型肝门区胆管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患者(所收患者均经术前评估无根治性手术治疗机会,或者身体条件无法耐受根治性手术治疗,以及拒绝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其中33例行ERCP支架置入治疗,35例行PTCD胆道外引流处理,通过收集并对比术前及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费用等客观指标,行回顾性分析。结果:ERCP和PTCD两组患者术后ALT、AST、GGT、TBA、TBIL指标均明显下降,患者黄疸、腹痛、发热及皮肤瘙痒症状较术前显着好转,肝功能指标如总胆红素、转氨酶等与术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降情况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术后近期并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远期术后并发症PTCD组明显高于ERC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ERCP组与PTCD组住院费用对比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对BismuthⅢ型和BismuthⅣ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PTCD和ERCP两种治疗方法均可达到解除胆道梗阻,缓解因为梗阻性黄疸造成的肝功能异常,但两者在治疗效果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针对BismuthⅢ型和BismuthⅣ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PTCD和ERCP两种治疗方案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ERCP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PTCD组更低。3.ERCP治疗费用较PTCD明显增高,两者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综上所述,ERCP和PTCD两种治疗方式均适用于BismuthⅢ型和BismuthⅣ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因为ERCP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PTCD患者,且患者无需终身带管,对于无手术机会的BismuthⅢ型和BismuthⅣ型胆管癌患者可考虑为首选方案。而PTCD可以作为ERCP的重要补充,针对操作失败、存在ERCP手术禁忌和无法承受ERCP费用的患者,可考虑行PTCD治疗。

孙先龙[7](2020)在《ERCP和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近期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比ERCP及PTCD两种不同治疗方式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胆外科、介入科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并行ERCP或PTCD治疗、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共137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ERCP组(44例)及PTCD组(9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变化、电解质变化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长等。使用SPSS 18.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共收集137例病例,其中ERCP组44例,男性27例,女性17例,低位胆道梗阻28例,高位胆道梗阻16例,其中肝门部胆管癌12例,胰头癌18例,壶腹周围癌及胆总管下段癌9例,临近器官恶性肿瘤或转移癌5例,平均年龄66.82±8.97岁;PTCD组93例,男性59例,女性34例,低位胆道梗阻49例,高位胆道梗阻44例,其中肝门部胆管癌43例,胰头癌28例,壶腹周围癌及胆总管下段癌13例,临近器官恶性肿瘤或转移癌9例,平均年龄66.63±11.6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术前肝功能水平、电解质、梗阻部位等指标均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肝功能变化:术后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下降程度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电解质变化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方式对不同梗阻部位手术前后肝功能改善程度及减黄效果进行比较:高位胆道梗阻患者中PTCD组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下降程度较ERCP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胆红素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胆道梗阻患者中,PTCD组与ERCP组手术前后转氨酶及血清总胆红素下降程度比较无显着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ERCP组共出现7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9%(7/44),分别为出血3例、急性胰腺炎2例、胆道感染2例,出血及胆道感染均出现于高位胆道梗阻患者,并发急性胰腺炎患者中高位胆道梗阻与低位胆道梗阻各1例;PTCD组共出现1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9%(12/93),分别为胆道出血3例、胆道感染7例、支架堵塞2例,胆道出血均出现于低位胆道梗阻患者,高位胆道梗阻患者出现胆道感染2例、支架堵塞1例,低位胆道梗阻患者出现胆道感染5例、支架堵塞1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平均住院天数:ERCP组为5.0天,PTCD组为7.0天,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姑息性治疗而言,在低位胆道梗阻中,ERCP与PTCD均能有效退黄和改善肝功能,且疗效同等,在高位胆道梗阻中,两种手术方式具有同等的减黄效果,但在改善肝功能方面,后者优于前者;术后住院时间ERCP较PTCD稍短;二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对于高位胆道梗阻,可优先考虑PTCD治疗。

邢园园[8](2020)在《健脾利胆方联合PTC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分析健脾利胆方联合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治疗模式,以期达到更好的疗效。方法:本次临床观察共收集2017.10至2019.12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64例,采取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PTCD+健脾利胆方)与对照组(PTCD),通过观测患者肝功能(AKP、ALT、AST、TBIL、DBIL)、血常规炎性指标(GRA%、WBC)、中医症状体征、全身功能状态的变化来评估中药健脾利胆方联合PTC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疗效。结果:①肝功能恢复情况: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肝功能(AKP、ALT、AST、TBIL、DBIL)均有显着恢复,其中治疗3天后,两组患者组间差异不明显,肝功能各项经检验,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7天及14天后,两组组间差异明显,经检验,P<0.05及P<0.01,具有统计学差异,提示观察组患者各项肝功指标恢复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②血常规炎性指标(GRA%、WBC):两组患者在PTCD术后均不同程度出现炎症反应,7天后出现峰值,通过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GRA%、WBC相较于对照组上升幅度较小且恢复更快,但通过治疗两组患者于治疗14天后GRA%、WBC均回落至正常值范围,提示健脾利胆方对于预防和治疗术后感染发热具有明显疗效。③中医证候疗效评价:通过治疗,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均有所下降,最终观察组(PTCD+健脾利胆方)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PTCD)总有效率为50%,具有统计学差异,提示观察组对于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中医证候改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改善腹胀、食欲及倦怠乏力方面疗效更为突出。④功能状态评价:通过治疗,两组患者KPS评分均有所提高,观察组(PTCD+健脾利胆方)KPS评分改善率为96.67%,对照组(PTCD)改善率为62.50%,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健脾利胆方在改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全身功能状态方面有显着优势。结论:在对于恶性阻塞性黄疸的治疗中,PTCD联合健脾利胆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与单纯PTCD西医治疗方案相比,二者在退黄及促进肝功能的恢复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疗效,但在改善功能状态、全身性症状,尤其是腹胀、食欲减退、倦怠乏力等方面以及并发症的预防、治疗方面前者具有明显优势,充分证明了健脾利胆方对于恶性阻塞性黄疸的辅助治疗意义,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所在,可作为临床治疗思路推广。

李妮[9](2020)在《优思弗在ERCP术后的应用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优思弗对ERCP取石术后患者降低结石复发率方面的价值及探讨优思弗联合胆道支架对梗阻性黄疸患者肝功能及临床症状方面的治疗价值。方法:收集本院胆道结石行内镜下胰胆管取石术患者140例,按照患者术后优思弗服用情况分为未服用组,短期服用组(1月内),和长期服用组(超过9月),随访2年。另收集本院因梗阻性黄疸行ERCP术,术中放置胆道支架的患者56例,按一般情况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给予观察组患者术后常规剂量优思弗口服,余治疗与对照组相同,观察两组患者症状及第3天及1周的肝功情况。结果:第一部分:短期服用组和未服用组结石复发率相比无显着差异,但二者与长期服用组相比,结石复发率明显高于长期服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两组患者黄症状及肝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第3天的肝功化验示两组各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1周化验示观察组ALT、AST、TBiL、DBiL、ALP、GG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取石术后长期服用优思弗可显着降低结石复发率。2.胆道支架置入术对梗阻性黄疸患者黄疸及肝功能的改善疗效确切,术后联合优思弗治疗超过1周肝功能改善更为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陈浩[10](2020)在《125I粒子联合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疾病进展迅速,就诊时大多数难以行根治性手术。PTBD联合胆道支架置入能够有效缓解胆道梗阻,但肿瘤细胞持续增殖可导致支架内再发梗阻。许多临床研究表明,125Ⅰ粒子联合胆道支架置入能够有效延长支架通畅时间及患者生存时间。我们对125Ⅰ粒子联合支架置入与单纯胆道支架置入进行对比来验证其临床可行性及实效性。方法:对2018年4月~2018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射介入科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进行筛选并分组,50例患者中26名患者进行了 125Ⅰ粒子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术,为实验组;24名患者行单纯胆道支架置入术,为对照组。统计所有患者术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的指标并进行数据分析,用以评价减黄效果;术后来院行胆道造影或CT、MRI等影像学检查,了解支架通畅情况及粒子条位置,记录所有患者的生存时间、支架开通时间及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根据统计结果,对两组之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两种治疗方式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近期减黄效果均显着,两组间数据比较显示两种方式在近期减黄效果上无明显差异,但两组患者在远期黄疸复发程度上存在显着差异;125Ⅰ粒子联合胆道支架置入较单纯胆道支架置入其支架开通时间及生存时间均延长。结论:125Ⅰ粒子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及支架通畅时间。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实践行进一步研究。

二、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影响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的危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术后处理
        1.2.3 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1.2.4 观察指标
        1.2.5 疗效判断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2.2 影响患者术后4~7 d疗效的危险因素分析
    2.3 影响患者术后1个月疗效的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2)ERCP途径与PTCD途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营养指标水平比较
    2.2 两组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3)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早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胆道125Ⅰ粒子支架与普通金属裸支架治疗胆管癌并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EBS和PTBS治疗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一般资料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1.4 肝门部胆管癌分型标准
        2.1.5 肝门部胆管癌不可切除的诊断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治疗方法
        2.2.2 数据收集方法
        2.2.3 术后疗效定义
        2.2.4 并发症定义
        2.2.5 观察指标
        2.2.6 随访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2 肝功能指标比较
    3.3 引流有效率比较
    3.4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5 支架通畅时间比较和影响因素分析
    3.6 生存时间比较和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ERCP与PTCD姑息减黄对于晚期Ⅲ型及Ⅳ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ERCP组
        1.2.2 PTCD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ERCP组与PTCD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手术结果
    2.3 两组患者术后近期、远期并发症对比
    2.4 两组患者手术后费用及住院时间对比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内镜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7)ERCP和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近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健脾利胆方联合PTC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脱落标准
    2 患者临床资料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
        3.2 实验方法
        3.3 观察指标
        3.3.1 血液检查指标
        3.3.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3.3.3 生活质量评定标准
        3.3.4 安全性评价标准
        3.4 数据统计
    4 研究结果
        4.1 肝功能水平分析
        4.2 血常规炎性指标水平分析
        4.3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4.4 功能状态积分评价
        4.5 并发症及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中医对黄疸的认识
        1.1 黄疸的源流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原则
        1.4 健脾利胆方组方原则及分析
    2 恶性阻塞性黄疸的现代医学研究
    3 疗效观察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恶性阻塞性黄疫的外科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医症候积分量化表
    附录2: Karnofsky (KPS)评分标准
    附录3: 健脾利胆方联合PTC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痕的临床疗效观察知情同意书
    附录4: 信息调查表
致谢
发表论文

(9)优思弗在ERCP术后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优思弗预防ERCP术后胆道结石复发的回顾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纳入排除标准
        1.2 方法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总体结果
        2.2 具体组间比较
    3 讨论
        3.1 结石形成的主要机制
        3.2 优思弗预防结石复发的机制
    4 结论
        4.1 优思弗临床疗效确切,应用价值高
        4.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第二部分:优思弗联合胆道支架治疗梗阻性黄疸疗效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随访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125I粒子联合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诊疗及~(125)Ⅰ粒子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响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的危险因素[J]. 段玉灵,范国鑫,李凯,王磊,刘康伟,彭慈军.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22(02)
  • [2]ERCP途径与PTCD途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效果比较[J]. 淡绪国. 中国民康医学, 2021(14)
  • [3]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早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段玉灵.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4]胆道125Ⅰ粒子支架与普通金属裸支架治疗胆管癌并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 徐文勇.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5]EBS和PTBS治疗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对比分析[D]. 杨泽煌.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6]ERCP与PTCD姑息减黄对于晚期Ⅲ型及Ⅳ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研究[D]. 李琮. 河北大学, 2020(02)
  • [7]ERCP和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近期疗效分析[D]. 孙先龙.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8]健脾利胆方联合PTC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D]. 邢园园.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优思弗在ERCP术后的应用价值分析[D]. 李妮.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10]125I粒子联合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及疗效分析[D]. 陈浩.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胆管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