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生物资源

盐湖生物资源

一、盐湖中的生物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韩帅波[1](2021)在《盐环境来源微生物多相分类及嗜盐古菌基因组适应性与演化研究》文中指出盐环境中的微生物因其独特的生理代谢类型和特殊的生命演化地位,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新疆阿尔金山无人区由于高山阻隔,气候恶劣,人迹罕至,其中古老而原始的微生物资源一直以来鲜有报道。本文以新疆阿尔金山高海拔盐湖为重点,以包括其在内的8个盐湖(阿牙克库木湖、卡尔敦湖、龙尾错、销库尔咸湖、玛纳斯湖、巴里坤湖、运城盐湖和吉林碱湖)为研究对象,研究盐湖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并挖掘其中嗜盐微生物资源,对分离到的6株嗜盐微生物进行了多相分类学研究。此外,对38株嗜盐古菌模式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对其中一株的基因组环境适应性和基因演化进行了深入探讨。本论文运用非培养的宏基因组方法,对阿牙克库木湖和玛纳斯湖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在阿牙克库木湖中,细菌是优势类群,红杆菌目在目水平丰度最高,而在玛纳斯湖中,嗜盐古菌是优势类群,盐红菌属在属水平丰度最高。运用可培养的方法,共分离纯化得到403株嗜盐微生物,包括191株嗜盐古菌和212株嗜盐细菌,其中嗜盐古菌疑似新分类单元8个,嗜盐细菌疑似新分类单元17个。在群落分析中,发现玛纳斯湖和运城盐湖,销库尔咸湖与运城盐湖的嗜盐古菌群落结构较为类似;卡尔敦湖、阿牙克库木湖和龙尾错这三个高海拔盐湖的细菌群落结构相似,优势类群均为海杆菌属菌株,而海杆菌属的物种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来自海洋,在远离海洋、人迹罕至的高原盐湖中发现如此之多的海杆菌属菌株,可能是继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鱼类化石后,青藏高原海洋起源假说的又一力证,在地球物种演化研究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对分离自不同盐环境的6株嗜盐微生物进行了多相分类学研究,建立了2个新属(Salilacivita gen.nov.和Ayaqqumibacter gen.nov.)和6个新种(Salilacivita planktonica、Ayaqqumibacter halotolerans、Wenzhouxiangella salilacus、Rhodohalobacter barkolensis、Marinobacterium zhoushanense和Terasakiella brassicae)。在属和种的水平增加了新的分类单元,丰富了嗜盐微生物资源,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物种材料和参考信息。对38株嗜盐古菌模式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共获得9个高质量基因组完成图和29个草图,极大地丰富了嗜盐古菌模式菌株的基因组数据资源,并对其中Salinigranum rubrum GX10T基因组的环境适应性与基因演化进行了深入分析。菌株GX10T的基因组由一个环状染色体和5个环状质粒组成。在其基因组中存在大量K+和Na+转运蛋白编码基因以及相容性溶质的吸收和合成相关的基因,使其能够保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平衡。偏酸性的蛋白质等电点使得其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在高盐环境下依旧能够保持稳定的结构。该菌株拥有光修复、切除修复、错配修复和重组修复等完善的DNA修复系统,可以对紫外辐射导致的受损DNA进行修复。该菌株基因组中含有大量重金属抗性和代谢相关的基因,可能有助于降低重金属对菌体的毒害作用。其基因组中含有多个CRISPR位点和多种类型的Cas蛋白编码基因,共同组成CRISPR-Cas系统,来降解侵入细胞内的噬菌体和外源DNA,维持基因组的稳定。运用基于系统发育树的方法,对该菌株中的新基因进行注释和分析,发现大部分新基因形成于热原菌纲和嗜盐菌纲的物种分化过程中。此外,该菌株基因组也还存在有编码丝氨酸蛋白酶、α-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脂肪酶、酯酶、内切葡聚糖酶等工业用酶和PHA合成途径的全部基因,表明菌株GX10T还具有较大的生物技术应用潜力。新疆高海拔盐湖嗜盐微生物资源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非培养和可培养方法揭示了其微生物群落组成以及特有的群落类型,加深了对特殊环境下微生物分布的认识。对6株疑似新分类单元进行了多相分类学研究,丰富了嗜盐微生物物种资源。对38株嗜盐古菌模式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为后续分类学、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技术利用奠定数据基础。对菌株S.rubrum GX10T的环境适应性和基因演化分析,则进一步加深了对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生存机制和演化历史的理解。

曹博[2](2021)在《耐盐混合产电菌的筛选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是一种主要以阳极的产电微生物作为催化剂,将生物质转化生成电能的能源转化装置,这些产电微生物可以利用各种类型的底物进行产电,从简单的小分子化合物到复杂有机物。由于废水中包含的有机物可以作为MFC的底物,MFC已成功地用来处理废水;同时废水中的高离子强度可以提高MFC的电导率,MFC有望用于工业高盐废水的处理。基于此,本实验以盐湖土壤为最初菌源,小分子乙酸钠为唯一碳源,通过使用三电极体系对运城盐湖土壤中的产电微生物进行梯度盐浓度筛选、富集以及驯化,并深入研究了所得到的高效耐盐产电微生物的产电性能及生理生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1)以盐湖土壤为接种源,乙酸钠为底物,添加2%Na Cl初步筛选和富集混合产电菌,并通过传代培养,最终得到了稳定的耐盐混合产电菌。以碳片作电极时,耐盐混合产电菌在28℃,p H 7.2及2%盐浓度条件下具备较好的产电能力,且最大电流密度为450μA·cm-2,而模式产电菌株G.sulfreducens PCA在此条件下并不具备产电能力。使用碳片电极作为工作电极时延滞期为80~100 h,而在使用碳布电极代替碳片时延滞期缩短为原来的1/3左右,产生的最大电流密度提高到900μA·cm-2。通过分析该耐盐混合产电菌对Na Cl的耐受范围发现,当该耐盐混合产电菌在Na Cl浓度范围为2%~5%时可以稳定生长,当Na Cl浓度高于6%时其生长受到了严重抑制。同时该耐盐混合产电菌在Na Cl浓度为3%、4%和5%的条件下产生的电流密度分别为650μA·cm-2、670μA·cm-2和325μA·cm-2,这些结果表明从盐湖土壤中成功筛选出了可以在高达5%盐浓度条件下具有较好产电能力的耐盐混合产电菌。(2)通过对耐盐混合产电菌的理化性质及应用进行研究,发现耐盐混合产电菌在Na Cl浓度为2%的条件下最适生长温度为35℃,最适p H为7.2。当以碳布电极为工作电极时,耐盐混合产电菌也可以利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进行产电,其最大电流密度为200μA·cm-2。此外,在含有2%Na Cl及Cr(VI)浓度低于4×10-4mol/L时,该混合菌可以还原培养基中的Cr(VI),这为后续混合菌在含重金属污水的降解方面提供可能性。(3)在Cl-浓度测定实验中,通过利用AgNO3滴定法与离子色谱法两种方法对耐盐混合产电菌产电处理后Cl-浓度变化进行分析。两种方法同时表明,该耐盐混合菌产电处理后,溶液中的盐浓度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张湘如[3](2020)在《盐湖碳酸盐硼同位素的分馏机理及其对察尔汗成盐过程的反演》文中研究说明海洋碳酸盐的硼同位素组成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古海水p H值的定量计算及古大气CO2分压的重建方面,这为进一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参考。盐湖不乏碳酸盐沉积,但目前对卤水-碳酸盐体系的硼同位素分馏问题研究较少,盐湖碳酸盐的硼同位素组成是如何响应水体变化的,是否也能反映沉积环境的信息,目前尚无定论。基于此,本文对察尔汗盐湖百米钻(ISL1A)岩芯的自生碳酸盐进行了硼同位素分析,结合已报道的察尔汗盐湖卤水的地球化学数据,详细探讨了卤水-碳酸盐体系的硼同位素分馏。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将该钻孔碳酸盐的硼同位素应用于察尔汗湖成盐演化过程的判定方面,并通过对钻孔沉积物微体古生物(介形虫)及物理指标(矿物、粒度)的分析,加深对察尔汗湖成盐前后古水文条件变化的理解,同时,应用碳酸盐的锶同位素,对察尔汗盐湖的成因机制做进一步探讨。得出的结论如下:1.湖泊演化早期碳酸盐-卤水之间的硼同位素分馏受p H值控制,此时湖水的δ11B值相对均一,p H值随盐度的增加而增加,碳酸盐的δ11B值也相应增加。当湖泊演化至硫酸盐及氯化物型盐湖阶段,卤水的δ11B值随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尽管此时p H值降低,但p KB(KB为硼酸的表观电离常数,p KB=-log KB)的同时降低使得p H值对卤水-碳酸盐之间硼同位素分馏的影响并不显着,碳酸盐-卤水间的硼同位素分馏符合瑞利分馏模式,碳酸盐的δ11B值随卤水δ11B值的增加而增加,依然反映卤水的盐度变化。因此,不同于海洋碳酸盐的硼同位素较好的指示水体的p H值,湖泊碳酸盐只在其演化早期与海洋碳酸盐类似,在硫酸盐及氯化物型盐湖中p H值对碳酸盐硼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无论是湖泊演化的早期或晚期,碳酸盐的硼同位素组成均随水体盐度的增加而增大。2.所测定的ISL1A钻孔碳酸盐的δ11B值的组成范围为-11.3‰~+9.94‰,下部99.5~46.9 m(对应年代为92.5~49.9 ka)样品的δ11B值(-11.3‰~-4.15‰)明显低于上部样品(46.9~0 m,49.9~8.5 ka)的δ11B值(-4.25‰~+9.94‰)。碳酸盐的硼同位素组成在46.9 m处存在显着增加的现象,这种变化清楚的指示了察尔汗湖在约50 ka时水体盐度的突变。此外,该钻孔介形虫组合的更迭反映了察尔汗地区在46.7 m以下(约49.8 ka之前)主要为浅湖-湖滨的淡水-微咸水环境(以淡水-微咸水土星介属、玻璃介属和湖花介属为主要组合),鲜有半深湖-深湖及咸水环境出现,且成盐前的介形以意外湖花介为主,反映湖水的盐度不超过14‰,但在46.7 m之上,氯化钠析出,介形类突然消失。微体古生物同样指示了察尔汗湖的快速成盐过程。前人推测察尔汗盐湖的突然形成与其古水文补给条件的突然增加有关,但在本研究中,矿物及粒度的结果并未显示察尔汗地区成盐前后碎屑矿物含量的突增及由径流增大造成的粒度突然增加的现象。3.整个钻孔碳酸盐的87Sr/86Sr分布在0.71049~0.71178之间,其中,石盐析出前碳酸盐样品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为0.71071~0.71116,该值明显低于察尔汗盐湖现代卤水的87Sr/86Sr(0.71120~0.71201),也低于石盐析出之后碳酸盐样品的87Sr/86Sr(均>0.7110)。析盐后察尔汗湖水发生了明显的锶同位素突增。由于成盐前后化学风化作用不足以提供高87Sr/86Sr的硅酸盐端元,物源的改变应是引起湖水锶同位素变化的主要原因,即察尔汗在成盐前后的补给水体发生了变化。根据不同地质体的锶同位素组成数据,结合ISL1A孔碳酸盐的硼同位素、介形虫、粒度及矿物在成盐前后的变化特征,推测察尔汗湖的突然成盐与祁连山水系的快速退缩有关。

李庆宽[4](2020)在《多指标约束下的那棱格勒河流域及其尾闾盐湖锂的物源与迁移富集规律研究》文中认为锂被誉为“21世纪绿色高能金属”,在新能源和储能材料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全球82%的锂资源赋存在盐湖卤水中,我国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仅次于南美“锂三角”的第二大卤水锂资源集中分布区。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那棱格勒河尾闾盐湖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卤水锂矿床。虽然前人对该区域锂矿的资源禀赋、成矿过程、开采工艺等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其成矿的多种可能物源(围岩风化、古湖残留、含盐系地层淋滤、油田水、深部水等)仍存在争议,缺乏有力的地球化学证据;同时,现有研究无法说明为何区域锂补给量(自13 ka以来,~1021.2万t金属锂)与尾闾湖区资源总储量(230.5万t金属锂)之间存在巨大的数量差异,因此,需要对锂资源从源到汇过程中的迁移富集规律进行仔细刻画以寻找科学的解释。有鉴于此,本研究系统采集了那棱格勒河流域及其尾闾盐湖不同类型的水体(河水、泉水、井水、卤水等)样品92件,沉积物样品47件,分析水体主、微量元素含量及锶、硫同位素组成,完成研究区河水和湖水的室内蒸发实验及冲积扇和湖区沉积物分相淋滤实验,同时结合前人已报道的研究结果,对区域水体中锂的来源及其迁移富集规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同样发源于东昆仑山的那棱格勒河、楚拉克阿拉干河、洪水河和格尔木河水化学组成明显不同,那棱格勒河水主要为Na-Cl-HCO3-SO4型;那棱格勒河水锂含量(0.46~0.65 mg/L)比楚拉克阿拉干河和格尔木河高出一个数量级,其高锂含量主要受洪水河支流的补给;洪水河高锂含量与其上游热泉水的补给有关,热泉水的水化学、高锂含量、高锶低硫同位素组成特征与青藏高原典型热泉水相一致;(2)那棱格勒河水和尾闾盐湖卤水相似的锶同位素组成,以及研究区水体符合蒸发浓缩过程特征的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趋势,均证明研究区尾闾盐湖卤水锂资源主要受那棱格勒河的补给;而相比于研究区水体,古湖残留水、盆地西部含盐系地层淋滤水或油田水具有明显不同的水化学特征和锶、硫同位素组成,因此这些水体对研究区尾闾盐湖锂补给的贡献较小可忽略不计;(3)那棱格勒河自出山口至尾闾湖区径流过程中,河水水化学组成受混合作用(地下水和河水)、水岩作用和蒸发浓缩作用影响,由Cl·HCO3·SO4-Na·Ca型逐渐演化至Cl·SO4-Na型;地下水水化学组成受水岩作用(岩石风化淋滤、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矿物溶解与结晶等)、蒸发浓缩作用和脱硫酸作用等控制,由Cl·HCO3·SO4-Na·Ca型逐渐演化至Cl-Na型,矿化度升至数百克升;(4)在那棱格勒河第一级冲洪积扇中,水体水化学特征主要受控于水岩作用;河水水化学特征和锂含量较稳定,而地下水在径流过程中同时受阳离子交换反应的逆反应、矿物结晶析出和弱的微生物还原作用的影响,且碎屑沉积物的风化淋滤和锂的解吸为地下水补给了一定量的锂,导致水体锂含量增加;(5)在那棱格勒河第二级冲洪积扇上,水体水化学特征主要受控于蒸发—结晶作用;与出山口河水蒸发实验结果对比显示,在第一级冲积扇补给至地下水的锂在该区域河水中因粘土矿物吸附而被损耗;而该区域的地下水经历了阳离子交换反应的正反应、盐类矿物溶解与析出和蒸发浓缩作用,至细土平原区前缘,每份地下水中近2/3的锂被损耗,这可能是导致流域锂资源补给量与储量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该区域锂的大量损耗与冲洪积扇中粘土矿物总量的增加和粘土矿物吸附能力的增强有关;(6)研究表明,那棱格勒河尾闾盐湖区卤水锂的富集与区域整体干旱背景下河流“脉冲式”的物源补给有关,该过程也伴随着卤水镁、钾含量的升高;尾闾盐湖沉积物中仍赋存大量的锂资源,主要与粘土矿物的吸附、卤水夹带及盐类矿物(尤其是硫酸盐矿物)析出有关,且沉积物中约90%的锂可通过补水开采,这为今后盐湖锂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了思路。

马宏[5](2020)在《碳硅类量子点的制备及荧光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纳米材料,是指材料在空间中最少存在一个维度上的尺寸属于纳米(10-9米)范畴,此外由这种材料作为基本单元进一步构成的材料也可以称为纳米材料。而零维纳米材料,则是在纳米材料的基础上,长宽高三个方向全部都符合纳米尺度范围的材料或由这种材料作为基本单元进一步构成的材料。提出于上世纪90年代的量子点是一种重要的零维纳米微粒材料,其一般为直径大于2个纳米而小于20个纳米的球形或类球形“点”状纳米级材料。在本论文的研究中,共使用到三种类型的碳硅类量子点(碳量子点、硅量子点和MXene量子点)纳米颗粒材料,进行了四项研究工作:(1)碳量子点用于葡萄糖检测。碳量子点是以碳元素作为基础的一类零维材料。荧光碳量子点最初是由Xu等人在2004年发现的,自此之后,碳量子点因其优秀的各类特性,在科学研究、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中的中的众多领域内都有着普遍的应用。大多数时候,获得碳量子点的途径简易且繁多,本文中通过微波法一步合成所需要的碳量子点,并将其应用到葡萄糖检测中。(2)MXene量子点。MXene量子点因其具有极其优异的结构和生物医学特性、具有高的宽吸收带范围、表面积与体积比和多功能性等优势走进科研人员的视野。MXene是一类从MAX相结构中选择性刻蚀的过渡金属碳化物。通过水热法能够将MXene尺寸减小为零维纳米点,再结合MnO2体系,MQDs同样可以应用于GSH的检测及生物成像。(3)硅量子点。硅元素作为地球上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在现代半导体工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相对于块状硅,SiQDs的光学和电子特性会都被量子点尺寸极大地改变,并取决于其大小。通过常温反应一步合成文中所用到的硅量子点,并将其良好的应用在了细胞内GSH的监测和荧光成像方面。(4)碳量子点用于盐湖卤水检测。通过水热法一步合成所需要的碳量子点,并将其应用到盐湖卤水中离子的检测。通过对上述碳硅类量子点材料的研究,延伸了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同时,将纳米材料应用于盐湖卤水中离子的检测,对盐湖的研究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相比于目前使用的检测方法,荧光量子点法不仅操作简易而且结果准确,大大节约了检测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此外,MXene量子点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才刚刚起步,本论文中也只是对其荧光方面的潜力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而基于其各项优异的性能和特殊的结构(二维材料到零维材料),MXene量子点的潜力绝不止于此,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一定会发现更多的MXene材料和MXene量子点的应用场景。

汪明泉[6](2020)在《柴达木盆地一里坪盐湖富锂卤水成因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锂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柴达木盆地中部的一里坪、西台吉乃尔、东台吉乃尔和察尔汗盐湖,构成我国最大的卤水锂矿富集区。但是富锂卤水的成矿气候条件、富集机理、富锂卤水的物质来源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这都影响该区域富锂卤水后备资源的勘察。本文以柴达木盆地一里坪盐湖为例,以构造-物源-气候耦合成矿理论为指导,通过沉积学、石盐铀系定年、石盐流体包裹体测温、石盐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LA-ICP-MS)等方法,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柴达木盆地一里坪盐湖沉积特征、含盐系时代框架、成盐期古气候、成盐卤水成分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对盐湖富锂卤水成因进行探讨,得出以下认识:一里坪盐湖上更新统到全新统的地层中沉积物主要以石盐、含砂石盐、粉砂为主,纵向上可以分为两层石盐夹一层粉砂,表现出多韵律特征,可划分出5个四级韵律和2个三级韵律;通过石盐的铀系定年,推算出HC2105孔上层石盐的沉积开始时间大约为40ka,下层石盐沉积时间约为100-120ka之间。利用通过恒温蒸发获得的石盐,开发出将石盐解理片直接置于冷热台中低温冷冻成核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少石盐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实验的误差。应用该方法通过对HC2105孔样品进行石盐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测试,在一里坪盐湖石盐析出时盐湖卤水温度介于8.8-30.1℃,平均值温度为20.4℃。不同样品石盐流体包裹体温度的最大值为21.4-30.1℃,反映出石盐析出时盐湖卤水温度是频繁波动的。结合石盐铀系定年的结果发现,100-120ka时期内、以及40ka以来,一里坪盐湖发生了两次较为明显的降温过程,并且温度降低与石盐的析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综合分析认为区域性的降温造成盐湖补给减少、石盐在卤水中的溶解度降低、触发盐聚焦效应,使得石盐的大量析出。利用LA-ICP-MS技术测试石盐中流体包裹体成分,共获得包裹体成分数据21个,流体包裹体的锂离子浓度最小值13.5mg/L、最大值248.1mg/L、平均值为134.21mg/L,并且锂离子含量的变化与沉积韵律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一里坪盐湖中锂资源的物质来源是受到昆仑山温热泉水补给的洪水河、那棱格勒河。在全新世及晚更新世时,一里坪盐湖处在相对稳定封闭的构造条件下,随着青藏高原的进一步隆起,来自昆仑山系中富含锂温热泉水汇入到洪水河中,经那棱格勒河、西台吉乃尔湖进入到一里坪盐湖,成为一里坪富锂卤水的物质来源。柴达木盆地在更新世以来异常干旱,同时气温是冷暖波动的,温度相对较高的条件下,山区降水量增加盆地周边的河流补给较多注入到盐湖中,为盐湖带来更多的锂,而在温度相对较低的条件下,盐湖补给减少、石盐在卤水中的溶解度降低,石盐在卤水中大量的析出。在此过程中盐湖卤水持续蒸发浓缩,锂离子的浓度持续增加,最终形成富锂卤水。

敖浚轩[7](2020)在《新型高性能铀酰离子吸附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铀作为全球核工业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被广泛的应用于核能产业中的核燃料以及国防战略中的核武器。中国具有可开采价值的铀资源量相对世界其他国家较少。随着未来全球核电的高速发展,铀资源的短缺和供需矛盾以及对铀矿的开采将变得愈演愈烈。海洋中的铀资源含量巨大,可支持核能发电数千年。在铀矿开采等核工业活动的过程中,铀矿尾液的放射性废弃物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含铀放射性废水排放进入环境会对人类的健康以及整个生态圈都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出发,海水提铀以及核工业废液中铀的去除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在铀提取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共存离子的竞争吸附以及低浓度铀的去除等等。本论文主要以提高吸附材料的抗微生物污染性、吸附选择性以及铀去除的高效性为研究目的。选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和回收废弃的高分子薄膜作为基材,利用辐射技术以及化学修饰的方法对材料进行功能化的改性,包括锌离子和季铵官能团的引入、辐射引发的离子印迹技术以及辐射引发接枝和化学引发接枝联用的方法。最终制备出一系列吸附材料用以研究如何解决上述铀提取遇到的几大挑战。然后对吸附材料的化学结构组成、微观形貌以及官能团在空间上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最后采用静态吸附、流动柱吸附以及真实海水吸附对吸附材料的铀吸附和去除做了系统的研究。论文的具体内容如下:(1)Zn@AO纤维的制备及其对铀的吸附和抗微生物污染性研究通过辐射接枝技术和氨肟化反应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修饰偕胺肟和羧基官能团。随后对偕胺肟修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进行Zn2+的微量预负载处理。同步辐射红外光谱表明Zn2+主要与纤维上的羧基进行结合。通过铀溶液吸附评测和抗菌性评测,研究结果表明负载锌离子之后,对铀的吸附容量增加了37%,吸附速率常数提高了67%。并且吸附材料对黑曲霉、枯草杆菌和溶藻弧菌的抗菌性能均提高。最后在真实海水中对铀的吸附容量提高了50%以上,吸附材料表面的海洋微生物污染有明显减少。(2)季铵盐型吸附纤维的制备优化及其对铀的吸附研究采用辐射接枝技术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上修饰丙烯腈和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通过改变氨肟化和季铵化的顺序对季铵型偕胺肟吸附材料的制备进行了调控和优化。通过吸附实验的筛选以及SEM-EDS对官能团的空间分布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当季铵基团分布在纤维的内部,而偕胺肟基团分布在纤维的外层时,季铵型偕胺肟吸附材料(Q-AO)对铀的吸附性能最好。与仅仅偕胺肟修饰的吸附材料相比,Q-AO具有更高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而且季铵官能团的修饰提高了偕胺肟官能团的利用率。在真实海水中,Q-AO对铀的吸附容量增加了七倍,选择性也得到了显着提升。并且具备一定的抗微生物污染性。(3)印迹型纤维的制备及其对铀的选择性吸附研究采用辐射接枝技术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上修饰丙烯酸-4-羟丁酯缩水甘油醚(4HB)单体,再通过开环反应、迈克尔加成反应和氨肟化反应修饰上偕胺肟官能团,制备得到偕胺肟吸附纤维。然后在辐射引发的交联反应下,对吸附材料进行了印迹化处理。由于离子印迹技术使得纤维上的偕胺肟官能团与UO22-具有特定的互补空间结构和固定配位结构,材料表面出现了微纳米孔以及亚纳米级的自由体积孔洞。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印迹化之后,吸附材料对铀的吸附选择性和吸附容量有显着的提高。(4)AO-Membrane的制备及其对铀溶液的去除研究对废弃的塑料进行回收作为高分子薄膜基材,并采用电子束引发接枝技术在基材上修饰羟基,然后利用氧化还原引发接枝修饰丙烯腈和丙烯酸,最后氨肟化处理制备得到偕胺肟高分子薄膜吸附材料AO-Membrane。表征发现吸附材料表面出现了孔洞以及有序排列的纳米颗粒状结构,并且氧化还原接枝的单体主要分布在高分子薄膜的外层。力学强度可以维持在14 MPa。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pH为3到8之间,AO-Membrane对低浓度的铀溶液处理可以使铀浓度从100μg/L降至50μg/L以下达到国家规定直排标准。样品对铀的去除性能随着循环使用次数的增加反而增强。流动吸附实验结果表明AO-Membrane可以处理超过自身体积1250倍的1 mg/L浓度的铀溶液,并且0.5 mol/L的盐酸溶液可以对吸附上的铀进行完全的快速脱附。

杜照中[8](2020)在《两处高盐环境中慢生单胞菌检测、细菌群落结构分析及两株新菌的多相分类》文中指出慢生单胞菌为分离自海洋沉积物中的捕食性细菌类群,其分离工作的难度较高,因此对于该类群检测方法的研究,对确定其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以及与其他类群相关关系分析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慢生单胞菌目设计出了特异性的寡核苷酸探针,并通过纯培养菌株实验对其严谨性及覆盖度进行了验证。根据探针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荧光定量PCR引物。实验验证发现所设计出的寡核苷酸探针可以与目前已培养的所有慢生单胞菌物种进行杂交,同时与本实验所选择的非目标类群杂交结果为阴性。进而选取了文登盐场5个不同盐度梯度的盐池以及运城盐湖6个盐池的沉积物样品作为研究对象,使用16S rRNA基因序列扩增子测序、qPCR以及荧光原位杂交三种方法对样品中的慢生单胞菌目丰度进行分析。通过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检测,在所有盐湖及盐场的沉积物样品中都检测到了慢生单胞菌目的存在,共注释出属于慢生单胞菌目的91个OTU,其中文登盐场沉积物中独有的OTU有49个,运城盐湖沉积物中独有的OTU有15个,慢生单胞菌目在文登盐场平均相对丰度为0.81%,在运城盐湖所有沉积物样品中的平均相对丰度为0.16%。通过qPCR对样品中细菌16S rDNA序列拷贝数及慢生单胞菌目16S rDNA序列拷贝数进行测量,测得慢生单胞菌目16S rDNA基因的相对丰度为0.07%~8.30%。通过荧光原位杂交的方式在文登盐场的沉积物样品中观察到了慢生单胞菌目的细胞类群,然而由于杂交成功的慢生单胞菌目在视野中的分布较不均匀,且数量较少,没能对慢生单胞菌目类群进行明确的计数。本课题针对文登盐场及运城盐湖的细菌群落与理化因子进行了分析,发现沉积物样品的细菌多样性要远远高于水样,在各样品中Proteobacteria和 Bacteroidetes都为主要的优势门,同时Euryachaeota、Halanaerobiaeota、 Verrucomicrobia和Actinobacteria在部分盐池中有相对较高的丰度。水样及沉积物的盐度及离子浓度等多种理化因子对群落结构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构建沉积物和水样的分子生态网络分析,沉积物中的网络结构要明显比水样中的网络结构复杂。网络结构中的关键节点主要分布于Proteobacteria、Bactetroidees、Actinobacteria及Firmicutes,很多关键节点在地球的元素循环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本文对两株潜在新菌进行了多相分类研究,包括系统发育学、基因组学、表型特征和化学分类学等手段,确定了菌株1KV19T和KN1008T的分类地位。菌株1KV19T代表了Lutibacter属中的一个新物种,建议命名为柠檬色淤泥杆菌(Lutibacter citreus sp.nov.),模式菌株为1KV19T(=KCTC 62595T=MCCC 1H00307T)。菌株KN1008T代表了Gramella属中的一个新物种,建议命名为海滨革兰氏菌(Grarrellalitoralis sp.nov.)。模式菌株为KN1008T(=KCTC62961T=MCCC 1H00279T)。

唐颜[9](2020)在《多酸修饰的聚合物纳米阵列构筑及其对Cs+的吸附研究》文中指出Cs+的分离提取对青海盐湖资源高值化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磷钼酸铵(A MP)作为一种多酸型(POM)吸附剂,由于机械强度差,且极易溶于水而不具有现实应用价值。本文合成了具有刚性结构的P(St-co-AA)、柔性结构的P(NIPA M-co-AA)以及纳米多孔氧化铝(AAO)作为载体,并将AMP通过共价键接枝到三种载体作为Cs+吸附剂。首先,以AAO为模板,通过浸润法获得P(St-co-A A)-POM和(NIPAM-co-AA)-POM纳米花、管、线、棒等形貌;其次,在AAO为载体,通过原位接枝获得AAO-POM。通过研究吸附剂投放量、干扰离子等因素对Cs+吸附效果的影响,评价了对Cs+的吸附性能,以及在模拟卤水环境中的吸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P(St-c o-AA)-POM和(NIPAM-co-AA)-POM纳米棒阵列对Cs+的吸附效果最佳,饱和吸附率分别达到88.65%和84.52%,而AAO-POM的饱和吸附率为83.68%,均比文献报道的AMP负载的Y沸石的吸附率(82%)高。三种吸附剂在干扰离子环境下吸附率分别达到88.65%、84.52%、83.68%,在模拟卤水条件下,吸附率分别达到80.83%、83.64%、75.18%。动力学方程计算结果表明三种吸附剂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阶动力学模型,说明三种吸附剂的吸附效率受化学吸附机理控制,属于化学吸附。利用La 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三种吸附模型,对实验过程中的吸附数据进行拟合,得出三种吸附剂的吸附性能满足Freundlich吸附模型,说明三种吸附剂的吸附过程呈现出多层吸附的特征。

陈帅[10](2019)在《柴达木盆地中部富锂盐湖高Mg/Li卤水富镁物源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盐湖资源是我国西部特色矿产资源之一,其蕴藏的钾、镁、锂、硼等资源在高效农业、信息与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中广泛应用并起着关键作用,对发展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青海柴达木盆地是我国盐湖资源最主要的集中分布区,无机盐储量达3780亿t,其中钾盐(折合KCl)储量7亿t,镁盐47.8亿t,氯化锂储量1392万t,潜在经济价值巨大。锂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21世纪备受关注,尤其是伴随新能源汽车、交通工具的蓬勃发展,预计未来十年全球锂产品(以碳酸锂当量计)超过百万t。全球锂资源主要分为盐湖卤水锂和矿石锂资源,分别占全球锂资源的63%和37%。盐湖卤水锂资源主要分布在玻利维亚、阿根廷、智利、中国和美国。中国卤水锂资源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盐湖中,青海柴达木盆地中部的一里坪干盐滩、西台吉乃尔盐湖、东台吉乃尔盐湖和察尔汗盐湖别勒滩区段分布有丰富的锂资源,其储量达到230×104t,占我国卤水锂资源总量~80%。由于锂(0.60?)和镁(0.66?)离子半径接近,富锂盐湖卤水中往往镁含量高,高Mg/Li已成为中国盐湖卤水的显着特征。随着对盐湖卤水锂资源提锂技术的不断研究和积累,高Mg/Li一直是制约提锂工艺和成本的瓶颈,而对高镁来源尚未系统研究。本文选择柴达木盆地中部那棱格勒河流域及其尾闾盐湖,采集河水、卤水和流域出露岩石,通过其常量和微量化学组成、岩石矿物组合和微量元素含量、河水-卤水-岩石(氢、氧、锶)同位素组成分析对比,探讨了盆地富锂盐湖高镁来源,主要结论如下:1.已有的研究表明,盆地盐湖是由柴达木古湖自西向东演化形成。通过对盆地现代盐湖卤水化学组成对比,发现由西至东卤水的K+含量和矿化度呈现平稳且稍微增加的趋势,而Mg2+、Li+含量在盆地中部富集,说明盆地中部现代盐湖卤水高镁不是盆地古湖由西至东长期演化的结果。2.河水和卤水常量和微量化学组成显示,常量离子主要以Na+、Cl-为主,其次为SO42-、Mg2+;微量离子以B3+、Li+为主,卤水含量远高于河水值,卤水组分具有与河水组份相似的离子分布特征。结合青海湖湖水蒸发实验数据和河水-卤水的氢、氧同位素比值,发现河水和卤水Mg2+含量均落在青海湖湖水蒸发路径上,卤水氢、氧同位素值落在当地蒸发线之上,并与河水点交汇于大气降水线上,说明尾闾盐湖卤水受河水的补给蒸发浓缩形成。3.出露岩石矿物组合结果显示,河流的山前补给区域广泛分布含镁碳酸盐矿物,包括白云石、阳起石、含镁方解石等,镁含量高达0.20%-11.53%。河水-卤水-岩石的锶、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河水-卤水-含镁碳酸盐具有相似的87Sr/86Sr比值,而明显低于花岗岩87Sr/86Sr比值,说明在蚀源区岩石风化淋滤作用下,那棱格勒河流域含镁碳酸盐为尾闾盐湖的主要镁源,是富镁物源的主要贡献者。

二、盐湖中的生物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湖中的生物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盐环境来源微生物多相分类及嗜盐古菌基因组适应性与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盐环境与微生物
        1.1.1 盐环境的多样性
        1.1.2 盐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
        1.1.3 微生物的耐盐或嗜盐机制
        1.1.4 嗜盐微生物的应用
    1.2 微生物多相分类学
        1.2.1 微生物分类学的发展
        1.2.2 微生物多相分类学的研究内容
        1.2.3 组学时代微生物多相分类学的挑战
    1.3 高通量测序技术
        1.3.1 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
        1.3.2 微生物基因组研究
        1.3.4 宏基因组研究
    1.4 嗜盐古菌
        1.4.1 古菌——生命的第三域
        1.4.2 嗜盐古菌概述
        1.4.3 嗜盐古菌的基因组研究
        1.4.4 基因组中新基因的起源与演化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概述
第二章 典型盐湖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环境和样品
        2.1.2 培养基
        2.1.3 菌株的分离与保藏
        2.1.4 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
        2.1.5 多样性指数计算方法
        2.1.6 宏基因组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阿牙克库木湖群落结构分析
        2.2.2 玛纳斯湖群落结构分析
        2.2.3 其他盐湖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
        2.2.4 盐湖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
        2.2.5 盐湖可培养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6 株盐环境来源微生物多相分类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株来源
        3.1.2 菌株的培养与保藏
        3.1.3 多相分类学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菌株WM3~T的多相分类学研究结果
        3.2.2 菌株B3~T的多相分类学研究结果
        3.2.3 菌株15181~T的多相分类学研究结果
        3.2.4 菌株15182~T的多相分类学研究结果
        3.2.5 菌株63075~T的多相分类学研究结果
        3.2.6 菌株W635~T的多相分类学研究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嗜盐古菌基因组适应性与演化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株来源
        4.1.2 测序方案的选择
        4.1.3 菌株Salinigranum rubrum GX10~T基本信息
        4.1.4 菌株GX10~T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4.1.5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检测
        4.1.6 测序和组装
        4.1.7 基因组注释及分析
        4.1.8 菌株GX10~T新基因注释与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测序所获得的基因组
        4.2.2 菌株GX10~T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4.2.3 菌株GX10~T测序和组装结果
        4.2.4 菌株GX10~T基因组基本特征
        4.2.5 菌株GX10~T基因COG功能注释
        4.2.6 菌株GX10~T对高盐环境的适应分析
        4.2.7 菌株GX10~T对强辐射环境适应机制分析
        4.2.8 菌株GX10~T CRISPR-Cas系统相关基因
        4.2.9 菌株GX10~T基因组中重金属抗性与代谢相关的基因
        4.2.10 菌株GX10~T新基因的起源与演化
        4.2.11 菌株GX10~T基因组中嗜盐酶相关基因
        4.2.12 菌株GX10~T基因组中PHA合成相关基因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细菌多相分类学鉴定方法
附录 Ⅱ 嗜盐古菌模式菌株基因组圈图
附录 Ⅲ 新基因注释用到的代码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含待发表)
致谢

(2)耐盐混合产电菌的筛选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高盐废水的现状
    1.3 微生物燃料电池
        1.3.1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简介
        1.3.2 微生物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1.3.3 三电极体系
        1.3.4 产电微生物以及与电极间的电子传递机制
        1.3.5 影响产电菌产电性能的因素
        1.3.6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主要应用
    1.4 本研究选题背景、选题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选题背景及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盐湖中混合产电菌的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化学试剂及电极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培养基的制备
        2.2.4 接种源
    2.3 实验方法
        2.3.1 混合产电菌的富集、筛选
        2.3.2 混合产电菌电极材料的选择
        2.3.3 混合产电菌理化性质及产电机制研究
    2.4 结果及讨论
        2.4.1 盐湖土壤中混合产电微生物的富集和筛选
        2.4.2 混合产电菌电极材料的优化
        2.4.3 混合产电菌对不同碳源的利用情况
        2.4.4 混合产电菌生理生化特征研究
        2.4.5 混合产电菌电子传递机理分析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混合产电菌的耐盐产电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仪器设备
        3.2.2 电极材料与试剂
        3.2.3 培养基及溶液配方
    3.3 实验方法
        3.3.1 盐浓度对混合产电菌产电性能的影响
        3.3.2 混合产电菌产电处理后Cl~-浓度的分析
    3.4 结果及讨论
        3.4.1 不同盐浓度下混合产电菌的产电性能研究
        3.4.2 混合产电菌产电处理后Cl~-浓度的分析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盐湖碳酸盐硼同位素的分馏机理及其对察尔汗成盐过程的反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硼同位素研究现状
        1.2.1 硼同位素的基本特征
        1.2.2 盐湖体系硼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1.3 柴达木盆地盐湖的成盐演化研究现状
        1.3.1 柴达木盆地中成盐元素的分布及富集
        1.3.2 察尔汗盐湖的成盐演化过程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 创新点和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柴达木盆地地质地理概况
    2.2 察尔汗盐湖自然地理、地质概况
        2.2.1 察尔汗盐湖自然地理及钾盐资源概况
        2.2.2 区域构造和地层
        2.2.3 ISL1A钻孔位置、年代和沉积特征
第3章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3.1 样品的采集与准备
    3.2 分析流程与测试方法
        3.2.1 不同类型卤水蒸发过程中的pH值测定
        3.2.2 碳酸盐的硼、锶同位素测试方法
        3.2.3 碳酸盐元素含量的测定
        3.2.4 全岩XRD分析
        3.2.5 粒度测试
        3.2.6 介形的提取与统计
第4章 盐湖卤水-碳酸盐体系的硼同位素分馏
    4.1 海洋及盐湖碳酸盐的硼同位素对比研究
        4.1.1 海洋生物碳酸盐δ~(11)B-pH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4.1.2 湖泊演化过程中水体pKB及pH值的变化
        4.1.3 湖泊碳酸盐δ~(11)B-pH方法的适用性评价
    4.2 盐湖卤水-碳酸盐体系的硼同位素分馏
        4.2.1 柴达木盆地盐湖δ~(11)B、pKB及 pH值随卤水盐度的变化
        4.2.2 盐湖碳酸盐的硼同位素组成变化及影响因素
        4.2.3 盐湖卤水-碳酸盐体系的硼同位素分馏模式
    4.3 湖泊碳酸盐硼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4.4 小结
第5章 硼同位素及微体古生物等揭示的察尔汗湖的成盐演化
    5.1 ISL1A孔硼同位素对察尔汗地区水体古盐度变化的指示
    5.2 ISL1A孔微体古生物指标(介形虫)反映的湖泊古盐度变化
    5.3 ISL1A孔物理指标(矿物、粒度)揭示的湖泊演化过程
        5.3.1 成盐前后矿物种类的改变
        5.3.2 粒度特征反映的湖泊水文变化
    5.4 小结
第6章 锶同位素对察尔汗成盐前后古水文条件变化的示踪
    6.1 锶同位素及其地质意义
    6.2 ISL1A孔碳酸盐的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6.3 察尔汗盐湖形成机制的进一步探讨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7.2.1 存在问题
        7.2.2 下一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多指标约束下的那棱格勒河流域及其尾闾盐湖锂的物源与迁移富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全球锂资源储量与分布
        1.2.1 卤水型锂矿床储量与分布
        1.2.2 硬岩型锂矿床储量与分布
        1.2.3 沉积粘土型锂矿床储量与分布
    1.3 国内外卤水锂矿物源及锂迁移富集规律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卤水锂矿物源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锂迁移富集规律研究现状
        1.3.3 那棱格勒河及其尾闾盐湖锂成矿物源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和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柴达木盆地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地质概况
    2.2 研究区地质地理概况
    2.3 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况
        2.3.1 含水层结构及特征
        2.3.2 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第3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
    3.1 样品采集
    3.2 室内实验
        3.2.1 蒸发实验
        3.2.2 沉积物淋滤实验
    3.3 测试方法
        3.3.1 XRD分析
        3.3.2 元素分析
        3.3.3 硫同位素测试方法
        3.3.4 锶同位素测试方法
    3.4 测试结果
第4章 那棱格勒河及其尾闾盐湖锂来源的地球化学证据
    4.1 那棱格勒河锂来源的地球化学证据
        4.1.1 水化学证据
        4.1.2 锶、硫同位素证据
    4.2 东、西台吉乃尔盐湖中锂的来源
    4.3 小结
第5章 那棱格勒河及其尾闾盐湖锂的迁移和富集规律
    5.1 锂在径流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
        5.1.1 第一级冲洪积扇水体水化学演化及锂的地球化学行为
        5.1.2 第二级冲洪积扇水体水化学演化和锂的地球化学行为
    5.2 锂在尾闾盐湖区蒸发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
    5.3 那棱格勒河流域及其尾闾盐湖锂的迁移富集过程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不足及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碳硅类量子点的制备及荧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量子点概述
        1.2.1 碳量子点
        1.2.2 硅量子点
        1.2.3 MXene量子点
    1.3 基于量子点的光致发光化学传感器
        1.3.1 过渡金属离子检测
        1.3.2 小分子检测
    1.4 基于量子点的光致发光生物传感器
        1.4.1 生物分子检测
        1.4.2 活细胞成像
        1.4.3 活体应用
    1.5 本论文拟开展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碳量子点用于血清检测葡萄糖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碳点的合成
        2.2.4 MnO_2-CD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2.5 H2O_2的荧光检测
        2.2.6 葡萄糖的荧光检测
        2.2.7 血清中葡萄糖的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nO_2-CD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3.2 水溶液中基于MnO_2-CDs纳米复合材料的H2O_2 荧光光谱分析
        2.3.3 基于MnO_2-CDs纳米复合材料的水溶液中葡萄糖的荧光测定
        2.3.4 人血清中葡萄糖浓度的测定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MXene量子点用于血清检测GSH
    3.1 引言
        3.1.1 谷胱甘肽
        3.1.2 MXene二维材料
        3.1.3 MXene量子点
        3.1.4 MnO_2-MQDs纳米复合材料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MXene量子点的合成
        3.2.4 MnO_2-MQD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3.2.5 GSH的荧光检测
        3.2.6 血清中GSH的检测
        3.2.7 细胞内GSH的荧光成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nO_2-MQD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3.2 MnO_2-MQDs纳米复合材料对谷胱甘肽的荧光响应
        3.3.3 人血清中GSH浓度的测定
        3.3.4 细胞内GSH成像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硅量子点用于细胞内GSH成像
    4.1 引言
        4.1.1 临床荧光成像
        4.1.2 硅量子点
        4.1.3 硅量子点-二氧化锰纳米复合材料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硅量子点的合成
        4.2.4 MnO_2-SiQD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2.5 GSH的荧光检测
        4.2.6 细胞内GSH的荧光成像
        4.2.7 细胞内毒性试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nO_2-SiQDs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4.3.2 MnO_2-SiQDs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学性质
        4.3.3 MnO_2-SiQDs纳米复合材料对谷胱甘肽的荧光响应
        4.3.4 MnO_2-SiQDs纳米复合材料对GSH荧光响应的选择性
        4.3.5 细胞内成像应用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碳点用于盐湖中Cl-离子及有害物质Cr的检测
    5.1 引言
        5.1.1 盐湖与盐湖资源
        5.1.2 荧光法检测重金属离子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双发射碳点的合成
        5.2.4 pH检测
        5.2.5 “开-关-开”型Hg(~2+)和Cl-荧光检测
        5.2.6 盐湖盐水样品中Cl-的检测
        5.2.7 Cr(Ⅵ)样品的制备和检测
        5.2.8 在各种pH和实际水样中检测Cr(Ⅵ)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Ds的表征
        5.3.2 CDs的光学性质和对pH的依赖性
        5.3.3 “开-关-开”型Hg(~2+)和Cl-荧光比率检测
        5.3.4 盐湖卤水中Cl-检测
        5.3.5 “开-关”型Cr(Ⅵ)荧光比率检测
        5.3.6 自来水中Cr(Ⅵ)的检测
        5.3.7 CDs的荧光选择性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性
    6.3 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柴达木盆地一里坪盐湖富锂卤水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富锂卤水分布
        1.2.2 富锂卤水来源
        1.2.3 一里坪富锂卤水开发现状
    1.3 一里坪盐湖锂矿研究存在的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柴达木盆地地理及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柴达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2.3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地层划分
第三章 一里坪盐湖地层及含盐系时代框架
    3.1 一里坪盐湖地层
        3.1.1 盐湖地层划分
        3.1.2 地层空间展布
    3.2 HC2105钻孔沉积特征
    3.3 含盐系时代框架
        3.3.1 铀系不平衡法的原理
        3.3.2 样品选择
        3.3.3 实验方法及流程
        3.3.4 测试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一里坪盐湖富锂卤水形成的气候条件
    4.1 石盐岩流体包裹体测温的方法简介
    4.2 恒温蒸发流体包裹体测温分析
        4.2.1 样品制备及其包裹体特征
        4.2.2 实验过程
        4.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3 一里坪盐湖石盐流体包裹体测温
        4.3.1 样品及其包裹体特征
        4.3.2 实验过程及结果
        4.3.3 均一温度数据有效性
    4.4 一里坪盐湖成盐期古温度
    4.5 小结
第五章 成矿卤水及其演化
    5.1 一里坪盐湖卤水成分
    5.2 石盐流体包裹体成分
        5.2.1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方法
        5.2.2 样品及测试流程
        5.2.3 测试结果
        5.2.4 数据可靠性
    5.3 流体包裹体成分的指示意义
    5.4 小结
第六章 一里坪富锂卤水成因分析
第七章 结论及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新型高性能铀酰离子吸附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铀资源的概述
        1.1.1 铀资源的现状
        1.1.2 铀的危害性
    1.2 铀的分类
        1.2.1 铀矿中的铀资源
        1.2.2 海水中的铀资源
        1.2.3 盐湖水中的铀资源
        1.2.4 核工业废水中的铀
    1.3 铀提取的方法
        1.3.1 沉淀法
        1.3.2 膜分离法
        1.3.3 吸附法
    1.4 新型吸附材料
        1.4.1 吸附材料存在的问题
        1.4.2 抗微生物污染型吸附材料
        1.4.3 印迹型吸附材料
        1.4.4 高性能吸附材料
        1.4.5 新型吸附材料总结
    1.5 高分子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
        1.5.1 化学改性方法
        1.5.2 辐射改性方法
        1.5.3 高分子基材
    1.6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6.1 本论文研究思路
        1.6.2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Zn@AO纤维的制备及其对铀的吸附和抗微生物污染性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偕胺肟吸附材料的制备
        2.2.4 吸附材料的衡量锌负载
        2.2.5 材料的表征
        2.2.6 吸附实验
        2.2.7 抗菌测试
        2.2.8 海洋吸附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的表征
        2.3.2 吸附实验
        2.3.3 抗菌测试
        2.3.4 海洋吸附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季铵盐型吸附纤维的制备优化及其对铀的吸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吸附材料的制备
        3.2.4 材料的表征
        3.2.5 吸附实验
    3.3 结果和讨论
        3.3.1 材料的表征
        3.3.2 铀的吸附行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印迹型纤维的制备及其对铀的选择性吸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吸附材料的制备
        4.2.4 材料的表征
        4.2.5 吸附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的表征
        4.3.2 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3.3 吸收剂量对印迹型材料的吸附性能影响
        4.3.4 吸附动力学评测
        4.3.5 在模拟海水中的吸附选择性
        4.3.6 循环使用性能
        4.3.7 在真实海水中的吸附选择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AO-Membrane的制备及其对铀溶液的去除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材料的制备方法
        5.2.4 材料的表征
        5.2.5 吸附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高分子薄膜的接枝行为
        5.3.2 材料的表征
        5.3.3 静态吸附评测
        5.3.4 流动吸附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两处高盐环境中慢生单胞菌检测、细菌群落结构分析及两株新菌的多相分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高盐环境及其中的微生物
        1.1.1 高盐环境及其分类
        1.1.2 高盐环境中的微生物
        1.1.3 国内外对高盐环境微生物的研究
    1.2 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网络分析
    1.3 慢生单胞菌目及其研究进展
    1.4 环境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1.4.1 培养方法检测环境中的微生物
        1.4.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1.4.3 高通量测序技术
        1.4.4 定量PCR (Quantitative-PCR)
    1.5 立题依据
第二章 慢生单胞菌目水平探针及引物的设计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样品与菌株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实验试剂与耗材
        2.1.4 溶液与培养基配置
    2.2 实验方法
        2.2.1 慢生单胞菌目特异性探针的设计及合成
        2.2.2 以探针序列为引物进行高通量测序验证探针的可靠性
        2.2.3 实验所用菌株的培养以及菌体收集
        2.2.4 纯培养菌株荧光原位杂交
        2.2.5 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最适条件的优化
        2.2.6 验证探针严谨性和覆盖度的实验
        2.2.7 慢生单胞菌目qPCR引物的设计与验证
    2.3 实验结果
        2.3.1 所设计探针及其覆盖度
        2.3.2 以探针序列为引物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
        2.3.3 荧光原位杂交最适条件探究
        2.3.4 所设计探针严谨性和覆盖度的纯菌实验
        2.3.5 慢生单胞菌目qPCR引物的设计与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登盐场及运城盐湖沉积物中慢生单胞菌目丰度检测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3 实验试剂与耗材
        3.1.4 溶液及培养基配置
    3.2 实验方法
        3.2.1 沉积物样品的固定及样品DNA提取
        3.2.2 沉积物样品PCR扩增、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及分析
        3.2.3 荧光定量PCR分析
        3.2.4 沉积物样品FISH试验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慢生单胞菌目的丰度
        3.3.2 荧光定量PCR结果
        3.3.3 FISH检验结果
        3.3.4 慢生单胞菌丰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文登盐场和运城盐湖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采样地点及样品信息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处理
        4.2.2 理化因子的测定
        4.2.3 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及数据处理
        4.2.4 分子生态网络构建及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样品的理化因子特征
        4.3.2 不同样品中的物种组成及α-多样性分析
        4.3.3 样品之间共有OTU分析
        4.3.4 理化因子对样品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4.3.5 水样及沉积物样品的分子生态网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株海洋新菌的多相分类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所用菌株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1.3 实验试剂与耗材
        5.1.4 溶液及培养基的配置
    5.2 实验方法
        5.2.1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5.2.2 基因组序列分析
        5.2.3 系统发育分析
        5.2.4 菌株表型和生理生化分析
        5.2.5 细菌化学组分测定
        5.2.6 菌种保藏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柠檬色淤泥杆菌(Lutibacter citreus)1KV19~T的多相分类
        5.3.2 海滨革兰氏菌(Gramella litoralis)KN1008~T的多相分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与设备
    附录二 实验所用主要试剂与耗材
    附录三 实验所用主要溶液及培养基的配置
    附录四 部分实验数据
资助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多酸修饰的聚合物纳米阵列构筑及其对Cs+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铯的应用
    1.2 铯的分离提取方法
    1.3 AMP提取铯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第二章 多酸功能化P(St-co-AA)-POM体系构筑及Cs~+吸附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
        2.2.2 试剂
        2.2.3 分析表征方法
        2.2.4 制备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结构表征
        2.3.2 形貌调控
        2.3.3 吸附性能的研究
        2.3.4 吸附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酸功能化P(NIPAM-co-AA)-POM体系构筑及Cs~+吸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
        3.2.2 试剂
        3.2.3 分析表征方法
        3.2.4 制备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结构表征
        3.3.2 形貌调控
        3.3.3 吸附性能研究
        3.3.4 吸附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筑AAO-POM接枝聚合物材料体系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
        4.2.2 试剂
        4.2.3 分析表征方法
        4.2.4 制备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结构的表征
        4.3.2 形貌调控
        4.3.3 吸附性能研究
        4.3.4 吸附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柴达木盆地中部富锂盐湖高Mg/Li卤水富镁物源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世界锂资源分布及开发
        1.2.2 中国盐湖锂资源分布及开发
    1.3 总体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总体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案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3 盆地古湖演化
    2.4 那棱格勒河流域
第3章 样品采集与测试
    3.1 野外采样与采样点布置
        3.1.1 那棱格勒河河水样品采集
        3.1.2 流域出露岩石样品采集
    3.2 样品测试与分析方法
        3.2.1 河水和岩石离子含量及氢、氧、锶同位素分析
        3.2.2 岩石矿物组成测试分析
第4章 结果与讨论
    4.1 分析结果
        4.1.1 河水和卤水的水化学组成
        4.1.2 岩石矿物成分及其组合
        4.1.3 围岩离子组成
        4.1.4 河水和卤水氢、氧、锶同位素组成
    4.2 中国西部盐湖卤水镁含量分布
    4.3 柴达木盆地富锂盐湖高Mg/Li卤水富Mg物源属性及成因探讨
        4.3.1 柴达木盆地盐湖卤水中镁、锂含量分布与古湖的演化关系
        4.3.2 那棱格勒河河水和卤水元素组成
        4.3.3 流域围岩矿物组成和元素含量对比
        4.3.4 河水和卤水的氢、氧、锶同位素变化及地球化学联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成果

四、盐湖中的生物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 [1]盐环境来源微生物多相分类及嗜盐古菌基因组适应性与演化研究[D]. 韩帅波. 浙江大学, 2021(01)
  • [2]耐盐混合产电菌的筛选及其应用研究[D]. 曹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盐湖碳酸盐硼同位素的分馏机理及其对察尔汗成盐过程的反演[D]. 张湘如.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20
  • [4]多指标约束下的那棱格勒河流域及其尾闾盐湖锂的物源与迁移富集规律研究[D]. 李庆宽.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20
  • [5]碳硅类量子点的制备及荧光性能研究[D]. 马宏. 兰州大学, 2020(01)
  • [6]柴达木盆地一里坪盐湖富锂卤水成因研究[D]. 汪明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7]新型高性能铀酰离子吸附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D]. 敖浚轩.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20(01)
  • [8]两处高盐环境中慢生单胞菌检测、细菌群落结构分析及两株新菌的多相分类[D]. 杜照中. 山东大学, 2020
  • [9]多酸修饰的聚合物纳米阵列构筑及其对Cs+的吸附研究[D]. 唐颜. 青海大学, 2020
  • [10]柴达木盆地中部富锂盐湖高Mg/Li卤水富镁物源探讨[D]. 陈帅.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19(04)

标签:;  ;  ;  ;  ;  

盐湖生物资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