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203例分析

胆汁反流性胃炎203例分析

一、胆汁反流性胃炎203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海燕,梁军,边巴多杰,周紫垣[1](2021)在《高原地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高原地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特征、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日喀则分院2018年7月~2019年9月收治的243例高原地区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为胃炎组;另外按1∶1选取该院同期收治的243例胃镜检查无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志愿者为对照组。两组入院后均进行Hp检测,并收集临床资料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居住地海拔、入藏时间、民族、家族史、是否军人、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是否饮食辛辣、是否Hp感染、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收集并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对比两组各项基础资料信息差异;将两组有差异信息纳入Logistic模型,行量化赋值,以是否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为因变量(Y,是=1,否=0),以居住地海拔、入藏时间、民族、是否军人、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是否饮食辛辣、是否Hp感染、SpO2水平为自变量(X),明确高原地区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高原地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特征多表现为上腹饱胀(33.75%)、晨起口苦(22.22%)、反酸(15.23%)。两组性别、年龄、BMI、家族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炎组在居住地海拔>3820 m、入藏时间>10年、藏族、军人、吸烟、饮酒、饮食辛辣、Hp感染、SpO2<80%的患者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分析证实,居住地海拔>3820 m、入藏时间>10年、藏族、军人、吸烟、饮酒、饮食辛辣、Hp感染、SpO2<80%为高原地区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居住地海拔、入藏时间、民族、驻扎高原的军人、吸烟、饮酒、饮食辛辣、Hp感染、低SpO2与高原地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关系密切。

周惠志[2](2020)在《10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型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中医证型及其在不同病理改变情况的分布特点,为进一步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10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患者,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与一般人口学资料、相关致病因素、既往病史和家族遗传病史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其在不同病理改变中的分布特征。运用SPSS.26统计软件,对性别、年龄、病程、地域分布等基线资料进行描述性研究,对计数资料采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平取a=0.05。研究结果:1.本组研究一共收集107例病例,其中男性有62例,女性有45例,男女比例1.37:1,其中年龄最大者为80岁,年龄最小者为29岁,平均年龄为55.30±10.29岁;本组患者民族以汉族为主,占95.33%,学历以中学和本科居多,共占74.77%,劳动性质以脑力劳动居多,占59.81%;本组病例患者不良生活方式排名前五的为进食过快、吸烟、饮食偏嗜、熬夜、饮酒;本组患者BMI为22.21±3.05,正常者占69.17%,偏瘦者占10.29%,偏胖者占18.70%,肥胖者占0.94%;本组患者既往病史最多见的胆道疾病和十二指肠疾病;本组患者Hp既往感染率为78.50%,现症感染率为12.15%;本组研究中有29.91%的患者消化系统疾病家族史,其中27.10%的患者有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2.81%的患者有CAG家族史;本组患者中胃镜伴发诊断中黄色瘤所占的比例最高,其次为胆汁反流和十二指肠炎;本组患者十二指肠白斑在部位分布上以降部为主,占99.06%,球部及降部均有者1例,占0.94%,无分布于球部的病例;在形态分布上以散在分布为主,占82.25%,密集分布者占17.75%;2.本组患者证型频次为224次,证型频次占比为脾胃虚弱证(34.82%)>肝胃郁热证(18.30%)>脾胃湿热证(16.96%)>胃络瘀血证(14.29%)>肝胃气滞证(11.16%)>胃阴不足证(4.46%);复合2种证型中,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最多;复合3种证型中,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最多。3.(1)不同病理改变与证型分布:萎缩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为主;肠化生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为主。(2)不同病理改变程度与证型分布:1.在轻度萎缩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血证为主;2.在中度萎缩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血证为主;3.在重度萎缩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为主;4.在轻度肠化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为主;5.在中度肠化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为主;6.在重度肠化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胃络瘀血证为主;(3)不同病理改变范围分布:萎缩以1个部位萎缩居多;肠化以3个部位肠化居多;(4)不同病理改变范围与证型分布:在1个部位萎缩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血证为主;在2个部位萎缩中证型的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血证为主;在3个部位萎缩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为主;在1个部位肠化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血证为主;在2个部位肠化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为主;在3个部位肠化中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胃络瘀血证、脾胃湿热证为主;结论:1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的患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2.十二指肠白斑的分布以降部和散在分布为主;3.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弱证为主,其次为肝胃郁热证和脾胃湿热证,复合证型多于单一证型;萎缩和肠化均以脾胃虚弱证和脾胃湿热证占比最高;脾胃虚弱证在不同的病理改变阶段占比始终最高;轻度萎缩和轻度肠化中更容易出现是脾胃湿热证;在中、重度萎缩和中、重度肠化中更容易出现的是肝胃郁热和胃络瘀血证,随着病理程度的加重,脾胃湿热证的比重逐渐降低,胃络瘀血证的比重逐渐上升;4.3个部位肠化的病人占比重,提示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与萎缩肠化的范围有关。

王娓娓[3](2020)在《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和胃镜象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儿的胃镜象特点,探究其表现的相关性,从而为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借鉴。方法:本研究以山东省立医院小儿消化科为依托,选取2019年3月~2019年12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2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调研的方式,观察并记录病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软件整理数据,同时分析患儿中医证型和胃镜象、病理象的相关性。结果:1.患儿一般资料分析:男女之比为1.46:1;学龄期患儿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青春期;病程以1~6个月的患儿最多;临床表现以腹痛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呕吐、恶心;有家族史患儿约占1/3;发病诱因半数以上为饮食不节,其次为情志因素影响。2.中医证型与患儿一般情况的相关性:①湿热中阻证在小儿CSG中最常见,其余依次为肝胃气滞、食滞胃肠、寒邪犯胃、脾胃虚寒、胃阴不足。②不同中医证型患儿的年龄分布有差异:食滞胃肠证、湿热中阻证以学龄期患儿居多,肝胃气滞证以青春期患儿居多,脾胃虚寒证以学龄前期患儿居多。③饮食习惯方面喜食肉类的患儿占半数以上,其余依次为油炸、甜食、辛辣、冷饮、无偏好;其中冷饮与寒邪犯胃呈正相关,肉类与食滞胃肠呈正相关,油炸、辛辣及甜食与湿热中阻呈正相关,无偏好与肝胃气滞呈正相关。3.中医证型与胃镜象的相关性:①CSG患儿胃镜象以红斑为主要表现,其次为糜烂、胆汁反流;其中水肿、出血斑主要见于脾胃虚寒证,糜烂主要见于食滞胃肠、湿热中阻、胃阴不足证;胆汁反流多见于湿热中阻、肝胃气滞证。②不同中医证型与胃镜象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胆汁反流与寒邪犯胃呈负相关;胆汁反流与食滞胃肠呈负相关;出血斑(点)、糜烂、胆汁反流与湿热中阻呈正相关;水肿与脾胃虚寒呈正相关;糜烂与肝胃气滞呈负相关;糜烂与脾胃虚寒呈负相关。③胃镜下伴发症分布情况:大多数CSG患儿合并十二指肠球炎,约1/3患儿伴胆汁反流,其余伴发症占比较少,有疣状胃炎、食管炎、胃窦异位胰腺、贲门松弛。4.中医证型与病理象的相关性:①CSG患儿大多数胃黏膜组织病理表现为轻度慢性炎性反应,中度慢性炎性反应不足1/5,无重度慢性炎性反应;活动性炎症的患儿占1/6。②各中医证型均以轻度慢性炎性反应为主,中度慢性炎性反应在湿热中阻证中所占比例最高;不同中医证型患儿的慢性炎性反应程度分布有差异:寒邪犯胃证主要为轻度慢性炎症,湿热中阻证轻、中度慢性炎症之比1.79:1。5.中医证型与Hp感染的相关性:Hp感染的患儿约占1/5;不同中医证型的Hp感染情况分布无明显差异。结论:小儿CSG在学龄期、青春期高发,主要由于饮食和情志因素;最常见的证型是湿热中阻,其次为肝胃气滞;控制冷饮、油炸、辛辣、甜食的摄入,对防治小儿CSG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各中医证型均以红斑为主要胃镜下表现;不同中医证型与胃镜象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同中医证型的Hp感染情况分布无明显差异。

黄妍妍[4](2020)在《基于现代医案探讨越鞠丸证治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越鞠丸是着名滋阴派医学家朱丹溪所创,由川芎、香附、苍术、栀子、神曲五味药物组成。主治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脘腹胀痛,饮食不消,嗳腐吞酸诸证。功用行气解郁。《丹溪心法》中对越鞠丸的论述比较精炼,此方作为丹溪名方,经历了古今临床验证。本文通过研究越鞠丸文献资料,归纳其方证本质,阐述其应用规律,为临床使用本方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文献资料,按其性质不同分为方剂、方论类、药理研究类、临床医案类、临床观察类文献,再分别采用不同方法对越鞠丸方证进行探讨。1)利用文义解读对方剂、方论类文献逐句分析,了解朱丹溪所处历史背景,归结出越鞠丸创立的历史渊源,及本方的方义;分析本方与其相关方证的鉴别;总结出古代名医对本方的理解和运用;2)通过分析收集到的近现代临床医案和观察类文献数据,总结越鞠丸主治疾病谱和临床运用的合方情况。研究现代临床医案类文献,通过运用频次统计、黄金分割法、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法与技术路线,揭示出越鞠丸的方证规律。结果:1.基本病机:气机不畅,气血失和;2.功效:行气解郁;3.疾病谱:统计发现越鞠丸证病因繁多,临床表现涉及多个系统,以消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妇科疾病为多;4.核心脉症:纳呆、烦躁、情志抑郁、失眠、腹胀、胸闷、口味异常、腹痛、倦怠乏力、胁胀、脘痞、红舌或青紫舌、黄腻苔或白腻苔、脉以弦为主,或兼滑或兼细或兼数;5.一般情况:(1)年龄:发病年龄以25岁‐55岁年龄段居多,占78.17%。(2)性别:男女比例为1:2.11,女性患者居多;(3)证型以气郁化火和气滞血瘀兼化火为主,病位以肝(胆)脾(胃)为主;(4)病因:以情志内伤最多,占62.14%;(5)病程:以1-3年最多,占25.12%;6.原方药物使用频次显示香附使用频次最多,川芎次之。原方每味药物的使用平均剂量相差甚微,皆在10克左右,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不到3克;7.常随证加用补虚类(补气类最多)、清热类、行气类药物;从单味药物看,甘草76、柴胡66、半夏54、茯苓42、白芍40、当归38、郁金37、枳壳35、陈皮32、木香32、厚朴30、黄连29、山楂28、延胡索26、酸枣仁25、白术25、丹参24、赤芍22、大黄20、砂仁20等为越鞠丸加味使用频次相对多的药物;8.聚类分析显示核心药物药量会随着其核心脉症而发生变化,本文对主要类群第3类群和第2类群进行了分析,两者的核心脉症都是气机失常、气血失和所导致的全身症状,只是稍有微小变化,故两个类群的药物剂量有相应的细微变化;9.关联规则分析表明,越鞠丸核心脉症和核心药物关联置信度皆超过61.8%,可推断核心脉症与核心药物间具有关联性;10.合方情况:甘麦大枣汤的使用频次最多。结论:本研究选取科学的方法对越鞠丸证治规律进行探讨,进而深入了解本方方证。由于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气血失和导致六郁产生,是越鞠丸的基本病机,常见的临床使用指征是纳呆、烦躁、情志抑郁、失眠、腹胀、胸闷、口味异常、腹痛、倦怠乏力、胁胀、脘痞、红舌或青紫舌、黄腻苔或白腻苔、弦脉或兼滑或兼细或兼数,故临证多个系统的疾病凡是符合此病机和临床使用指征皆可用本方化裁治之。

娄娟娟[5](2020)在《利胆和胃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胆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胃镜下胆汁反流程度以及安全性情况来明确利胆和胃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探索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新方法,丰富中医学理论。研究方法: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将两组病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加莫沙必利治疗,治疗组予以利胆和胃方加减口服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胃镜下胆汁反流情况等结果,统计结果,建立数据库,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胃镜下胆汁反流程度及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总疗效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对照组总有效率达73%,治疗组远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治疗组更具有优势(P<0.05);症状总积分对比,两组积分在治疗后均下降,都能改善患者的症状,相比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更好(P<0.05);中医症状积分单项对比,治疗组在治疗后对各个单一症状均有治疗效果(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症状经过比较,在脘腹灼痛或胀痛、口干口苦、吐酸嘈杂、脘胁胀满及不欲饮食这些症状上有明显改善,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在脘腹灼痛或胀痛、口干口苦、嗳气呃逆及情志不畅等症状方面更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脘胁胀满、吐酸嘈杂及不欲饮食等症状比较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效果相当。两组治疗后,实验组共20例进行胃镜复查,治疗总有效率达90%。对照组有20例复查胃镜,治疗总有效率为55%,统计分析发现,治疗组在胃镜改善方面,疗效更好(P<0.05)。结论:利胆和胃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胆胃郁热证型疗效明确,能显着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且对于胃镜下胆汁反流程度的改善效果良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本方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治疗价格低廉,安全性高,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常晓利[6](2019)在《姜树民教授自拟和胃清胆汤治疗湿热瘀阻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运用姜树民教授自拟和胃清胆汤治疗湿热瘀阻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诊断为湿热瘀阻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0例。试验组:和胃清胆汤组。对照组:达喜胶囊组。疗程为8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1.在临床疗效方面,试验组临床痊愈8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对照组临床痊愈5例,显效17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2.在西医疗效方面:胃镜下胆汁反流程度情况:治疗前后试验组胃镜下胆汁反流程度明显好转,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对照组胃镜下胆汁反流程度明显好转,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胃粘膜相分析:治疗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胃粘膜相均有明显好转,P>0.05,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1.达喜胶囊和和胃清胆汤均能有效改善湿热瘀阻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胃镜下胆胃粘膜相。2.和胃清胆汤组(试验组)总疗效与达喜胶囊组(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肖刚[7](2019)在《胆囊切除与胆汁反流性胃炎关系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胆囊切除与胆汁反流性胃炎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门诊及住院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123例,同期诊断为非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221例,对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单因素分析采用c2检验和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比值比(odds ratio,OR)衡量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强度。将患者依据胆囊状态分为胆囊疾病、胆囊切除和胆囊无疾病三组,统计三组之间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频数,并研究之间的关系。结果:123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组患者男性53例,女性70例,平均年龄(54.62±14.73)岁;221例非胆汁反流性胃炎中男性100例,女性121例,平均年龄(56.85±10.75)岁,两组在性别、年龄比例无显着性差异(P>0.05)。123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存在胆囊切除22例(17.89%),胆囊疾病26例(21.14%);221例非胆汁反流性胃炎中胆囊切除7例(3.17%),胆囊疾病30例(13.57%)。单因素分析:经c2检验显示:不同的胆囊状态之间在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可能性上有显着差别(c2=28.293,P<0.001),进一步卡方分割后进行两两对比研究显示胆囊切除与胆囊无疾病这两组之间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可能性具有显着差异(c2=25.687,P<0.001),胆囊疾病与胆囊无疾病这两组之间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可能性具有差异(c2=6.734,P=0.009<0.0125),胆囊切除与胆囊疾病这两组之间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可能性具有差异(c2=6.452,P=0.011<0.0125);多因素分析: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胆囊切除及胆囊疾病属于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胆囊切除与胆汁反流性胃炎之间存在着关联性;胆囊切除和胆囊疾病可能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王献献[8](2017)在《基于少阳为枢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少阳为枢运用升降和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观察本方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用药的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机理,从而评价基于少阳枢机理论应用于治疗该病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1.理论研究:结合历代文献关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资料,基于少阳为枢,从少阳枢机的生理特性和病理表现方面,论证少阳为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通畅气机、调和阴阳,与气机的运行关系密切。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升降失常,是胆汁反流的主要发病机制。2.临床研究:收集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选择胆胃康胶囊为对照药。治疗组服用升降和胃汤。两组用药疗程均为4周,服药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胃镜下粘膜状态及胆汁反流变化情况,评分并记录,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总体临床疗效及主要症状、体征疗效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在改善胆汁反流及胃粘膜状态等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于少阳枢机运用升降和胃汤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在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积分及胃镜下表现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有效。

仇超[9](2017)在《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镜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镜像分布规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微观领域证明中医宏观辨证论治的科学性,完善其中医辨证理论体系,为慢性胃炎的临床诊断、治疗及科研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2月到甘肃省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203例慢性胃炎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胃镜像表现,用中医传统辨证方法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用Excel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初步整理,采用SSP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脾胃虚寒型以萎缩性胃炎为主。2、脾胃湿热型以伴胃黏膜糜烂为主。3、伴胆汁反流多见于肝胃郁热型或肝郁气滞型。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镜像表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内在联系,其胃镜像表现可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客观依据,并用于指导临床科学研究。

仁青东主[10](2017)在《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藏医临床证型分类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如病是胃“三火”功能失衡,不能磨碎、消化、分解食物,而过多产生的黏液积聚于胃内,逐渐凝结为浊液,阻塞吸收营养的脉道,导致精华和糟粕的紊乱,从而引起胃的萎缩。西医称普如病谓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该病在藏医中归属于“剑突培根病”、“胃铁锈症”、“胃衰症”等疾病范畴,病因由胃“三火”功能失调所致。藏医药对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疗积累着丰富的经验,具有良好的疗效,发挥着优势和特色。但藏医对本病的证型分类存在不规范性问题,各种现有的证型分类法难以有效指导临床,有必要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其藏医证型分类,为其临床诊疗规范化提供科学证据。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藏医学认识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历史演变、病因病机、证型分类与症状分布规律、疗效与作用机理,总结藏医学的认识内涵及临床诊疗情况。2.通过前瞻性临床观察,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166例患者四诊资料及临床用药处方,分析宏观表象与微观指标(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指标)的对应特征,挖掘藏医学四诊及微观指标各要素之间的聚类特点,并分析临床处方中的用药规律,为其临床诊疗规范化提供科学证据。方法1.通过文献检索,选取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的经典与现代文献,搜集所记载的有关“剑突培根病”、“胃铁锈症”、“胃衰症”等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症状与治疗,并包含具有明确处方用药记录的有效典型病例报道。2.通过临床研究,运用课题组统一制定、印制的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信息采集表,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进行横断面流行病学现场调查,采集本病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及用药处方;使用14C-尿素呼气试验、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等方法,采集本病患者的微观指标信息;建立不同模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四诊信息数据库、胃镜与胃粘膜病理变化信息数据库、血清微观指标数据库、处方信息库;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并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TCMISS)进行方剂数据分析。假说生命现象中很多疾病的宏观表象与微观指标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现存的大量数据证明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微观标记物与宏观层面的临床表征有着相关性,中医通过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分类研究表明,不同证型的生物学基础具有差异性表达,这对藏医研究该病的证型分类开辟了新路。因此,本研究将借鉴中医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探索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藏医证型分类的生物学基础。结果1.文献研究发现,病因病机:“三大因素”失调、内外因联合、风寒温热之邪、胃内培根黏液增盛、饮食与情志失衡、胃“三火”紊乱、胃内气血不畅等说法。证型及范畴:衰弱型、寒型、热型、隆培根型、隆型、赤巴型、培根型,范畴为胃衰弱症、培根病、普如病、胃炎。疗效及机制:最佳胃镜有效率达86%、最佳病理活检有效率达86.6%、最佳症状有效率97.1%,机制以增加胃粘膜的血流、改善微循环、抑制和杀死多种病菌的作用。用药规律:使用次数最高的药味为“苦”、其次为“甘”,使用次数最高的功效为“凉”,其次为“热”,使用次数最高的单味藏药有白豆蔻、石榴子、荜茇、藏木香、寒水石、红花等,使用剂量最高的单味藏药有寒水石、石榴子、白豆蔻、余甘子、甘青青兰等。2.临床四诊分布特征:隆型相关的四诊信息特征为乏力、嘈杂、消瘦、焦虑、心烦、失眠、抑郁、便秘、空脉、尿色青、尿蒸汽大小均、尿嗅味均、尿沉淀物的厚薄均、尿浮着物的厚薄均、尿泡沫大而青、舌色红、舌色黑、舌苔薄;赤巴型相关的四诊信息特征为烧心、口苦、反酸、胸骨后疼痛、手脚心烧、疼痛、紧脉、数脉、洪脉、实脉、强脉、滑脉、尿色黄、尿色红、尿色黄褐、尿蒸汽大、尿嗅味大、尿沉淀物的厚、尿浮着物的厚、尿泡沫消失快、舌色黄、舌色褐、舌苔厚;培根相关的四诊信息特征为饱胀、食欲不振、嘈杂、上腹部不适、嗳气、健忘、腹泻、弱脉、沉脉、驰脉、迟脉、衰脉、尿色白、尿蒸汽小、尿嗅味小、尿沉淀物薄、尿浮着物薄、尿泡沫唾液样、舌色白、舌苔均。3.Logistic回归分析:宏观表象与微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P≤0.05)发现,隆型四诊信息相关的微观指标有胃体隆起糜烂、胃体充血、胃体出血、胃体粘液附、胃体胆汁反流、胃大弯侧皱襞变平、Hp阳性、Hp阳性程、增生程度、肠化生程度、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胃蛋白酶原I值的大小、胃泌素G17值的大小;赤巴型信息四诊相关的微观指标有胃体隆起糜烂、胃体的粘液附着、胃体出血、胃体充血、胃体胆汁反流、胃大弯侧皱襞变平、增生程度、萎缩程度、肠化生程度、Hp阳性程度、Hp阳性、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单个核细胞浸润程度、胃泌素G17值的大小;培根型四诊信息相关的微观指标有胃体的粘液附着、胃体出血、胃体平坦糜烂、胃体充血、胃窦血管显露、胃大弯侧皱襞变平、Hp阳性结果、Hp阳性程度、肠化生程度、增生程度、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单个核细胞浸润程度、PGI/PGII比值的大小、胃泌素G17值的大小、胃蛋白酶原II值的大小;混合型四诊信息相关的微观指标有胃体充血、胃体粘液附着、胃大弯侧皱襞变、肠化生程度;赤巴隆型四诊信息相关的微观指标有胃体隆起糜烂、胃体充血、胃体粘液附着、Hp阳性、增生程度、胃泌素G17值的大小、增生程度;赤巴培根型四诊信息相关的微观指标有胃体出血、胃体充血、胃体平坦糜烂、胃体粘液附着、胃大弯侧皱襞变、Hp阳性程度、萎缩程度、单个核细胞浸润程度、胃泌素G17值的大小;培根隆型四诊信息微观指标有胃体粘液附着、胃体出血、胃体充血、Hp阳性、Hp阳性程度、胃泌素G17值的大小。脉象的位置与左右寸、左右根、右恰相关。4.聚类分析结果:症状的聚类(P≤0.05):(1)聚为6类分析,相关的证型有隆、赤巴、培根、培根赤巴、混合等五种,并提示Hp值高与培根型、培根赤巴型、赤巴型相关,胃体粘液附着与培根赤巴型、混合型有关;(2)聚为5类分析,相关的证型有隆、赤巴、培根、混合等四种,并提示Hp阴性与类别混合型相关,Hp值高与培根型、赤巴型有关;(3)聚为4类分析,相关的的证型有隆、赤巴、培根、混合等四种,并提示Hp阴性与三者混合型、培根隆型,Hp值高、Hp阳性与赤巴型有关;(4)聚为3类分析,相关的证型有隆、赤巴、培根、混合等四种,并提示Hp阴性、Hp值高、Hp阳性与混合型有关;(5)聚为2类分析,得到的证型有隆培根型、赤巴型两种。总之,Hp值高与培根型、赤巴型、培根赤巴型、混合型相关,胃体粘液附着与培根赤巴型、混合型相关,Hp阴性与混合型、培根隆型相关,Hp阳性与赤巴型、混合型相关。宏观和微观表象的聚类(P≤0.05):相关的证型有隆、赤巴、培根、培根赤巴、培根隆型、混合型等六种,并提示Hp值高与隆型、培根型、培根赤巴型、培根隆型、赤巴型相关,胃体胆汁反流、胃体粘液附着与培根赤巴型、赤巴型、培根型有关,胃泌素G17较高、胃大弯侧皱襞变平与混合型有关。5.处方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结果:药物频次进行分析:排在前10位的药物有诃子、木香、红花、白豆蔻、荜茇、石榴子、肉豆蔻、藏木香、余甘子、麝香。用药规则分析:石榴子≥白豆蔻,置信度约0.875,沉香≥木香,置信度约0.88,荜茇,丁香≥木香,置信度约0.88,沉香,木香≥肉豆蔻,置信度约0.93,红花,木香≥诃子,置信度约0.93,鸭嘴花≥余甘子,置信度约0.93,沉香≥肉豆蔻,置信度约0.94,荜茇,石榴子≥白豆蔻,置信度约1。分析用药模式:得到含有13种药物的25对组合,包含药物有木香、诃子、荜茇、白豆蔻、红花、石榴子、藏木香、余甘子、肉豆蔻、沉香、丁香、麝香、鸭嘴花等,并得到4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新处方。结论1.通过文献研究得出本病归属于藏医学“培根胃病”范畴,胃“三火”功能的失衡是基本病机,证型分类有衰弱型、寒型、热型、隆培根型、隆型、赤巴型、培根型等。藏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优势,主要作用机制体现在增加胃粘膜的血流、改善微循环、抑制和杀死病菌的作用,通过文献中“味”“功效”“剂量”的用药规律揭示,其配伍规律遵循藏药理论。2.通过临床研究得出本病四诊分布特征中培根型相关的症状出现频次最高,说明培根型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相对较高,符合藏医学所谓的胃病以“培根”偏盛所致之观点。3.通过宏观与微观指标之间的Logistic相关性研究得出结论,本病的证型有隆型、赤巴型、培根型、混合型、赤巴隆型、赤巴培根型、培根隆型等七种,该分型特征符合藏医学临床疾病分型规律。4.通过宏观和微观指标间的各种聚类分析得出结论,聚为3类分析最能够体现慢性萎缩性胃炎藏医证型分类的分布特点。5.采用TCMISS平台软件进行方剂数据分析,得出方剂中用药频次、关联规则、核心组合、新方分析结果,多数药具有健胃生“三火”助消化之功效,是胃及培根病的主药方剂配伍,符合藏医理论治萎缩性胃炎以治培根的治疗原则。创新点1.首次确定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藏医证型分为隆型、赤巴型、培根型、混合型、赤巴隆型、赤巴培根型、培根隆型七种,该分型特征符合藏医学临床疾病分型规律。2.首次揭示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藏医四诊信息与微观指标间的相关性,为其诊疗规范提供科学依据。3.首次揭示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藏医证型与微观指标间的相关性特点,为其证型分类提供客观量化的依据。4.确定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由培根增盛所致,属于“培根胃病”范畴,胃“三火”功能失衡为藏医学基本病机。

二、胆汁反流性胃炎203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汁反流性胃炎203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原地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3.1 Hp检查
        1.3.2 临床资料收集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高原地区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2.2 高原地区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2.3 高原地区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2)10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型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
        4. 诊断
        5. 治疗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 定义
        2. 流行病学
        3. 发病机制
        4. 临床症状
        5. 诊断
        6. 治疗
        7.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
        1. 中医病因病机
        2. 辨证分型
        3. 中医治疗
        4.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
        5. 讨论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节 周斌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撷英
        1. 脾胃虚弱,寒湿深伏胃络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的根本病理病机
        2. 脾肾同调以治本
        3. 多脏调燮以治标
        4. 用药特点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案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证型的分布特征
        2.3 证型与病理改变
    3 讨论
        3.1 一般资料
        3.2 中医证型分布特征
        3.3 证型与病理改变
        3.4 不足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个人简历

(3)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和胃镜象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临床研究
    1. —般资料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临床症状诊断标准
        2.2 胃镜象诊断标准
        2.3 胃黏膜组织病理诊断标准
        2.4 ~(13)C呼气试验诊断标准
        2.5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检查仪器
    6. 观察指标
    7. 质量控制
    8. 数据处理
结果
    1. 一般情况
        1.1 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1.2 病程、家族史分布情况
        1.3 主要临床症状分布情况
        1.4 发病诱因分布情况
    2. 中医证型与患儿一般情况的相关性
        2.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2 中医证型与性别的相关性
        2.3 中医证型与年龄的相关性
        2.4 中医证型与病程的相关性
        2.5 中医证型与饮食习惯的相关性
    3. 中医证型与胃镜象的相关性
        3.1 胃镜象分布情况
        3.2 中医证型与胃镜象的相关性
        3.3 胃镜下伴发症的分布情况
    4. 中医证型与病理象的相关性
        4.1 病理象分布情况
        4.2 中医证型与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
        4.3 中医证型与慢性炎性反应分级的相关性
    5. 中医证型与Hp感染的相关性
讨论
    1.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西医治疗
        1.1 一般治疗
        1.2 药物治疗
    2. 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
        2.1 辨证施治
        2.2 中成药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儿一般资料分析
        3.2 中医证型与患儿一般情况的相关性
        3.3 中医证型与胃镜象的相关性
        3.4 中医证型与病理象的相关性
        3.5 中医证型与Hp感染的相关性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1. 关于小儿慢性胃炎的中医药文献记载
        1.1 古代医籍中对病名的认识
        1.2 文献中对病因病机的阐述
        1.3 简述古代医家辨证施治
        1.4 现代医家分型论治
    2. 小儿慢性胃炎中医诊断标准文献汇总
    3. 简述小儿胃镜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1 胃镜象图片
附录2 小儿慢性胃炎临床资料记录表
致谢
发表论文

(4)基于现代医案探讨越鞠丸证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越鞠丸方证基本认识
    1 组成与用法
    2 使用注意事项
    3 功效与主治
        3.1 功效
        3.2 主治
    4 病机与治则
    5 药物分析
    6 配伍意义
    7 越鞠丸相关方证鉴别
        7.1 小柴胡汤方证
        7.2 四逆散方证
        7.3 逍遥散方证
        7.4 柴胡疏肝散方证
    8 古代医家对越鞠丸的理解和运用
        8.1 名医名家对越鞠丸的理解
        8.2 古代医家对越鞠丸运用的概述
第二章 现代临床医案统计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频次统计
        2.2 黄金分割法
        2.3 聚类分析
        2.4 关联规则
    3 技术路线
        3.1 资料来源
        3.2 资料收集标准
        3.3 文献检索整理流程图
        3.4 数据标化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越鞠丸核心脉症
        4.3 越鞠丸原方药物与加味药物
        4.4 原方药物用量与脉症的关系
        4.5 核心脉症与核心药物间关联规则
        4.6 越鞠丸合方情况
    5 分析与讨论
        5.1 一般情况
        5.2 核心脉症
        5.3 原方药物与加味药物
        5.4 原方药物用量与脉症的关系
        5.5 核心脉症与核心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
        5.6 越鞠丸的合方情况
第三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越鞠丸临床运用与药理作用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利胆和胃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胆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病因
        1.3 中医病机
        1.4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2.1 BR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BRG的诊断
        2.3 BRG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的选择标准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脱落与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及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3. 疗效评定标准
        3.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3.2 胃镜疗效评价标准
        3.3 安全性评价
    4. 统计学处理
    5. 治疗结果
        5.1 基本情况指标
        5.2 疗效观察指标
        5.3 安全性指标
第三部分 讨论
    1. 利胆和胃方选方理论依据
    2. 利胆和胃方方药分析
        2.1 药物组成
        2.2 方义分析
        2.3 现代药理学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姜树民教授自拟和胃清胆汤治疗湿热瘀阻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胆囊切除与胆汁反流性胃炎关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略缩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诊断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研究方法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胆囊切除、胆囊疾病、胆囊无疾病与胆汁反流性胃炎之间的关系
    3.3 多因素分析胆囊切除、胆囊疾病与胆汁反流性胃炎之间的关系
4 讨论
    4.1 胆囊切除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探讨
    4.2 胆囊疾病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探讨
    4.3 精神心理等其他因素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探讨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少阳为枢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西医诊断标准
        (二)胆汁反流性胃炎镜下分级
        (三)中医证侯诊断标准
        (四)病例选择标准
    二、一般资料
        (一)病例来源及分组
        (二)一般资料比较
    三、治疗方法
    四、观察指标与观察方法
        (一)安全性指标
        (二)疗效性指标
        (三)观察方法
    五、临床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一)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判定标准
        (二)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三)胃镜疗效评定标准
    六、统计学方法
    七、结果分析
        (一)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二)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三)治疗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
        (四)对照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
        (五)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六)两组治疗前后胃镜疗效改善情况比较
    八、不良反应
讨论
    一、现代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治疗现状
    二、基少阳枢机理论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合理性探讨
        (一)气机升降失常是总的发病机制
        (1)少阳枢机含义
        (2)少阳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
        (3)少阳枢机与中焦脾胃的关系
        (二)导师观点
        (1)基本病机:少阳枢机不利,胆胃不和,气机不降,胆液上逆。
        (2)治则治法
        (三)升降和胃汤方药分析
        (1) 基本药物组成
        (2)方义分析
        (3)药物分析
        (四)升降和胃汤作用机理探讨
        (1)调节胃肠运动
        (2)抗炎、抗溃疡,保护粘膜
        (3)解痉止痛,利胆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9)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镜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2 诊断
    1.3 治疗
第二部分 祖国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辨证论治
第三部分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镜像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4.1 目的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4.6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藏医临床证型分类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进展综述
    1.西医研究现状分析
    2.中医药研究现状分析
    3.藏医药研究现状分析
        3.1 普如病的藏医命名来源
        3.2 普如病的病因
        3.3 普如病的分类
        3.4 普如病的症状
        3.5 普如病的治疗
        3.6 普如病的预防
第二章 文献研究
    1.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藏医药古代文献研究概述
    2.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期刊文献研究
        2.1 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藏医因病机分析
        2.1.1 CAG为“普如”的观点
        2.1.2 CAG为“培根增盛”的观点
        2.1.3 CAG病因病机现代文献统计
        2.1.4 讨论
        2.2 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藏医证型分类与证候分布规律分析
        2.2.1 藏医对CAG证型分类的分析
        2.2.2 藏医对CAG不同证型的证候分布规律分析
        2.2.3 讨论
        2.3 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藏药配伍用药规律研究
        2.3.1 资料与方法
        2.3.1.1 数据来源
        2.3.1.2 纳入标准
        2.4.1.3 排除标准
        2.3.1.4 文献评价
        2.3.1.5 统计方法
        2.3.2 结果
        2.3.2.1 文献收集结果
        2.3.2.2 味分析
        2.3.2.3 功效分析
        2.3.2.4 药物使用频次分析
        2.3.2.5 药物剂量分析
        2.4.3 讨论
        2.4 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藏药疗效与机理探析
        2.4.1 资料与方法
        2.4.1.1 数据来源
        2.4.1.2 纳入标准
        2.4.1.3 排除标准
        2.4.2 结果
        2.4.2.1 藏药复方治疗CAG的疗效分析
        2.4.2.2 藏药复方治疗CAG的机理分析
        2.4.3 讨论
第三章 临床研究
    1.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藏医学四诊宏观表象与微观指标的相关性
        1.1 资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1.1 病例的来源
        1.1.1.2 诊断标准
        1.1.1.3 病例纳入标准
        1.1.1.4 病例排除标准
        1.1.2 研究方法
        1.1.2.1 临床信息采集表结构
        1.1.2.2 质量控制
        1.1.2.3 技术路线
        1.1.2.4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统计描述
        1.2.1.1 一般资料结果
        1.2.1.2 体格检查分析
        1.2.1.3 胃镜微观指标比例
        1.2.1.4 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
        1.2.1.5 病理活检实验结果比例
        1.2.1.6 血清生物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1.2.1.7 四诊测量结果比例
        1.2.1.7.1 脉诊比例
        1.2.1.7.2 尿诊比例
        1.2.1.7.3 舌诊比例
        1.2.1.7.4 症状比例
        1.2.2 宏观表象与微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
        1.2.2.1 症状与微观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1.2.2.1.1 症状与胃镜检查结果
        1.2.2.1.2 症状与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
        1.2.2.1.3 症状与病理活检结果
        1.2.2.1.4 症状与血清生物标记物试验结果
        1.2.2.2 脉诊与微观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1.2.2.2.1 脉诊与胃镜检查结果
        1.2.2.2.2 脉诊与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
        1.2.2.2.3 脉诊与病理活检结果
        1.2.2.2.4 脉诊与血清生物标记物试验结果
        1.2.2.3 尿诊与微观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1.2.2.3.1 尿诊与胃镜检查结果
        1.2.2.3.2 尿诊与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
        1.2.2.3.3 尿诊与病理活检结果
        1.2.2.3.4 尿诊与血清生物标记物试验结果
        1.2.2.4 舌诊与微观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1.2.2.4.1 舌诊与胃镜检查结果
        1.2.2.4.2 舌诊与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
        1.2.2.4.3 舌诊与病理活检结果
        1.2.2.4.4 舌诊与血清生物标记物试验结果
        1.2.3 聚类分析
        1.2.3.1 基于四诊的聚类
        1.2.3.1.1 聚为6类
        1.2.3.1.2 聚为5类
        1.2.3.1.3 聚为4类
        1.2.3.1.4 聚为3类
        1.2.3.1.5 聚为2类
        1.2.3.2 基于微观指标的聚类
        1.2.3.3 基于宏观与微观指标的聚类
        1.3 讨论
        1.3.1 一般资料分析
        1.3.2 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藏医学四诊分布特征分析
        1.3.3 宏观表象与微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1.3.3.1 症状与微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特征
        1.3.3.2 脉诊与微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特征
        1.3.3.3 尿诊与微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特征
        1.3.3.4 舌诊与微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特征
        1.3.4 聚类特征分析
        1.3.4.1 基于四诊的聚类特征
        1.3.4.2 基于宏观和微观指标的聚类
    2.基于方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的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藏药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病例来源
        2.1.2 数据分析
        2.1.3 录入与核对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用药频次分析
        2.2.2 组方规律分析
        2.2.3 新方分析
        2.3 讨论
        2.3.1 藏药学理论分析
        2.3.2 药物频次分析
        2.3.3 用药规则分析
        2.3.4 用药模式分析
第四章 结论
创新点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资料
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函
知情同意书
附录1:病例观察报告表
附录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基金资助

四、胆汁反流性胃炎203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原地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J]. 赵海燕,梁军,边巴多杰,周紫垣. 西部医学, 2021(03)
  • [2]10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型特征研究[D]. 周惠志.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和胃镜象的相关性研究[D]. 王娓娓.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基于现代医案探讨越鞠丸证治规律[D]. 黄妍妍.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利胆和胃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胆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娄娟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12)
  • [6]姜树民教授自拟和胃清胆汤治疗湿热瘀阻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常晓利.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胆囊切除与胆汁反流性胃炎关系的临床研究[D]. 肖刚.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8]基于少阳为枢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干预研究[D]. 王献献.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3)
  • [9]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镜像的相关性研究[D]. 仇超. 兰州大学, 2017(02)
  • [10]普如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藏医临床证型分类及用药规律研究[D]. 仁青东主.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1)

标签:;  ;  ;  ;  ;  

胆汁反流性胃炎203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