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勘探开发阶段的储层反转技术

滚动勘探开发阶段的储层反转技术

一、滚动勘探开发阶段的储层反演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光[1](2021)在《辽河坳陷欢喜岭油田稠油成藏条件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文中提出欢喜岭油田位于辽河坳陷西部凹陷西斜坡南段,生-储-盖组合条件优越,发育翘倾断块披覆型复式圈闭带和9种圈闭类型。优质的生-储-盖条件保证了欢喜岭地区大规模油气成藏,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斜坡构造是欢喜岭油田油气运聚的指向区,流体包裹体分析指示多期油气充注,主要成藏期为沙河街组三段和东营组沉积期。依托复式油气成藏理论,欢喜岭地区发现稀油、稠油多种油气藏类型,油气储量规模达5×108t。针对油田油藏埋藏跨度大、含油层系多、非均质性严重、油品类型多样的特点,在预探阶段形成多批次地震资料连片处理解释技术、基于地质模型的薄储层反演技术,提高了油层解释精度;在开发阶段形成稠油蒸汽驱物理模拟技术、热采稠油油藏精细描述技术、普通稠油蒸汽吞吐技术、中—深层稠油蒸汽驱技术,并配套完善了稠油分注、选注、防砂、举升等工艺技术,提高了原油采收率,为欢喜岭油田高效勘探和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

陈奎,宋瑞有,韩光明,徐涛,郑飞,何燕,窦婧瑛,詹冶萍[2](2020)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天然气勘探开发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实践》文中提出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深水区存在着天然气勘探、开发成本高,部分天然气探明、控制地质储量难以动用等问题。为了破解上述难题、推动该区深水气田的有效勘探开发,基于气藏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对该区深水天然气勘探开发一体化目标搜索、目标评价和目标钻探等关键技术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目标搜索技术不仅包括区域规律指导的"区带潜力目标搜索技术",而且还在目标评价、随钻跟踪过程中形成了"目标评价过程搜索技术"和"随钻跟踪过程搜索技术",共搜索优选出潜力目标17个,落实潜在天然气资源量近1 600×108 m3;②目标评价技术借助于多种技术手段,对选出的潜力目标开展了圈闭、沉积储层、成藏条件、资源量预测、开发方案和井位部署等研究,优选出L17气田块4、L18气田L18-4构造、L25气田L25W构造等进行实施;③目标钻探技术能够通过开发评价井勘探模式、开发模式等灵活的钻探模式升级控制储量、实现增储上产,所实施的4口井均获得了成功,钻遇厚度为130 m的气层,加快了气田开发的进程。结论认为,勘探开发一体化技术既可以明确该区主要含气层系的天然气成藏规律,又可以缩短天然气勘探开发周期、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效率。

曹超[3](2020)在《辽河坳陷于楼油田于4块沙河街组储层描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辽河油田主力区块陆续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为寻找产量接替,在勘探、开发程度较低的于4块实施了部分新井,见到了较好效果。但想要扩大实施规模,仍需解决沙一下段储层认识不统一,沙三上段储层研究程度低的问题。因此,需要利用地质、物探、试油试采等动静态资料,对构造形态、沉积环境、储层特征等方面进行准确落实,为后续增储建产提供帮助。本文依靠现有资料,采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对比方法,将两套储层细分为八个砂岩组。同时结合三维地震、生产动态资料对该区进行了构造精细解释,编制了不同层位构造平面图,搞清了区内断层发育状况和构造分布形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岩心、测井等资料,对沉积相类型、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区块南部井网控制程度低的问题,通过地震反演技术对储层分布进行了预测,指导了沉积平面图、砂体等厚图的绘制。同时为满足后续开发的需求,对储层岩石类型、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成岩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针对本区测井系列混乱、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重新进行了测井曲线二次解释,并明确了储层的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下限。最终结合上述研究成果,对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确定了有利区域的分布,为以后分析剩余油分布,进行开发调整奠定了基础。

代俊超[4](2020)在《辽河坳陷沈旦堡地区沙三段沉积相研究及有利目标优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沈旦堡地区位于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北段,研究区砂砾岩体较为发育,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以往研究对该区块目的层缺少系统精细的储层刻画研究,这给油田近一步的勘探开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总结砂体的展布规律,对目的层进行更详细全面的沉积相研究极为重要。本次论文针对沈旦堡地区沙三段,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岩石学、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等理论为指导,结合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录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对沙三段进行沉积相综合分析。首先对研究区的目的层进行沉积物源分析与沉积相类型分析;然后利用地震属性与反演技术得出砂体展布规律与砂体厚度;最后结合储层反演结果刻画沉积相展布,分析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以及沉积体系变化规律。获得的成果与认识有:以沉积岩石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测井资料、录井资料以及岩心照片分析沉积相类型,认为研究区沙三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3种沉积相类型;利用地震属性储层预测技术对目的层进行砂体预测,揭示了研究区主要以西北、东南物源为主,北部局部地区发育次要物源,发育扇体纵向上具有继承性发育的特点;应用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技术对目的层进行反演储层预测得出砂体厚度,沙三上亚段各个砂层组砂岩厚度均在100米以上,最大砂岩厚度达到452米,沙三中亚段砂厚主要分布在100~400米之间;根据沉积相分析与储层预测结果相结合,明确了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及沉积体系变化规律,沙三段自下而上由近源沉积演化为远源沉积,由半深湖相演化为浅湖相;沉积模式上由早期陡坡扇三角洲、洼陷区半深湖演化为东部扇三角洲、西部辫状河三角洲。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油气分布控制因素、圈闭发育、有利储层等分析,优选出了3个有利圈闭,在优选的有利圈闭内预测了3个有利钻探目标。有利目标1位于沈旦堡压扭断凸带区;有利目标2位于中部掀斜带;有利目标3位于佟西洼槽带。

任江丽[5](2019)在《乌里雅斯太凹陷H区K1baⅣ段地质特征综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乌里雅斯太凹陷位于二连盆地东北端的马尼特坳陷,具有多物源、近物源、粗碎屑、相变快等特点,在下白垩统发育多套油层,勘探开发前景较为乐观,从北到南划分为北洼、中洼及南洼三个洼槽带。前人的研究多是对南洼槽的区域地质特征或其某一方面展开的,对中-北洼漕内部单一油藏的深入剖析与综合研究很少,对区内重要的地质特征综合研究更少。H区作为中-北洼槽主要油气产区之一,由于研究区的地层划分结果与南洼漕及相邻凹陷不一致,构造系统解释不合理,导致勘探开发方案与实际钻井、注水见效差异大。如今研究区地层划分与对比的真实情况如何,构造组合及沉积相类型对油气成藏有什么影响,油气成藏模式是什么样的,勘探前景怎样,开发调整措施如何制定等等,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该区地质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收集大量基础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沉积学等理论知识,在深入研究H区的地层特征、构造特征、沉积微相等地质特征之后,建立了主产区目的层的储层预测模型、三维地质模型,研究了该区控制油气成藏的构造特征,探讨了构造演化过程,总结了主要油气成藏模式和剩余油横纵向分布特征;最后利用地质特征综合研究成果,寻找到储量接替区块,同时开展主产区综合调整措施优选。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引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井震联合方法,应用地震、钻井及测井资料,进行H区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地层对比结果表明应将前人笼统划为腾一段的油层组,细分为腾一下段、阿I+II段、阿III段及阿IV段等5个含油层系。2、采取层位自动追踪、多线联合解释、三维立体显示等多种地震解释手段,由点-线-面完成研究区构造解释,平面上断层展布特征细分为四组类型,剖面上组合样式也较多,构造圈闭形态多样,以交叉断块、复杂断块为主。凹陷在早白垩世之后经历了快速沉降期、稳定沉降期、回返期、消亡期四期主要变化阶段。3、根据储层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粒度特征及其参数结合测井相研究,综合判断H区腾一下段及阿尔善组主要发育湖泊、扇三角洲沉积相两种类型。研究区阿Ⅳ段沉积期经历了两次湖退和两次湖进,形成阿Ⅳ2、阿Ⅳ4两套较厚储集层,腾一下段以湖相沉积为主,为研究区最重要的烃源岩及区域盖层。4、筛选出腾一段、阿尔善组的优势属性瞬时频率属性和均方根属性,再应用地震和测井资料,采用稀疏脉冲反演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的储层预测模型,从储层预测模型中可以获得沉积微相、砂体分布、油气成藏面积等地质特征,最后依据前面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研究区主产油层的四种油气成藏模式,其中阿Ⅳ1砂组的下生上储式砂体侧倾尖灭构造-岩性成藏模式在本区取得突破。5、在前期综合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之上,利用建模软件使其三维可视化,建立了研究区的岩相模型,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等属性模型,结合生产资料对地质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获得研究区的剩余油分布规律。6、联合应用储层预测模型和三维地质模型,可以使地质特征三维可视化,使研究区的地质认识更全面,更透彻。综合应用前面的研究成果,联系实际生产情况,在寻找到储量接替区块的同时,完成了H区提高采收率的措施调整方案。H区是典型的复杂断块低孔、低渗油田,本文研究中所用的高分辨率地层划分与对比、储层预测、及相控建模等地质特征综合研究思路和方法可推广应用到类似油田。

庞思宇[6](2019)在《葡北B区块扶余油层地震精细解释与储层预测》文中研究说明针对葡北B区块地层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构造复杂,储层砂体厚度较薄等特点,本文在地震精细解释与储层预测的过程中,提出了新的精细构造解释方法,同时应用较为新型的结合地震、地质、测井资料的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对扶余油层组进行预测,加深了对该区储层分布规律的认识,为进一步的井位评价提出建议。本文首先创新的运用相干体结合谱分解技术对研究区的构造、断裂特征进行精细解释,扶余油层顶面表现走向北偏西的不对称背斜圈闭,总的构造趋势是南高(-1255m)北低(-1500m),东高(-1400m)西低(-2000m)。顶面断层发育,均为正断层,断层走向主要为北北西向和北西向,断距一般20m60m,倾角50°70°,延伸长度0.5km6.0km。解释局部圈闭面积FⅠ层有效层圈闭132个,总面积45.05km2;FⅡ层有效层圈闭115个,总面积44.47km2;FⅢ层有效层圈闭112个,总面价40.92km2,局部圈闭类型以断块、断鼻、断背斜为主。其次结合地震、地质、测井资料,应用较为新型的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得到波阻抗数据体、电阻率数据体和伽马数据体对薄互层砂体精细刻画。结果表明,FⅠ油组横向砂体变化较快,砂岩最大厚度可达13m,有效砂岩最大厚度可达6.5m。FⅡ油组砂体主要以垂向的加积沉积为主,在工区的中西部比较发育,砂岩最大厚度可达15m,有效砂岩最大厚度可达10m。FⅢ油组工区的西南部和东北部比较发育,砂岩最大厚度可达5m,有效砂岩最大厚度可达4m。最后通过分析岩性模型,属性模型确定扶余油层储层物性孔隙度一般4.0%15.0%,渗透率一般0.05×10-3μm27.00×10-3μm2,属中、低孔低渗型储集层。综合利用沉积、储层、构造、反演、测井解释、地震属性等研究成果优选出8个有利钻探目标。

王树贺[7](2012)在《洼76井区油气分布及滚动扩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辽河坳陷是典型的复式油气田,油气成藏受构造、岩性等多重因素控制,油藏类型有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潜山油气藏。经过多年的勘探开发,辽河油田勘探程度较高,相对大型的、整装的区块已基本探明,而构造破碎、地质条件复杂区域的勘探程度较低,是当前勘探增储的重要目标。当前滚动勘探增储是辽河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工作。鉴于辽河坳陷大洼油田南部洼76井区为储量空白区,构造断裂复杂,储层分布规律不清,虽有零星出油井点,但油气分布规律不清楚。本文从科研生产实践出发,通过三维地震构造精细解释、地层精细对比、油井动态分析,重新落实了洼76井区的断层位置、构造形态、储层及油气分布特征,结合油井试油生产动态进行圈闭综合评价,提出滚动勘探井位部署,较好的实现了该区的滚动扩边增储,勘探成果显着。实践证明,运用地震、地质、生产动态等资料开展综合地质研究,是落实复杂地质体地质特征、实施滚动扩边增储的有效手段。

王丽丽[8](2010)在《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在开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地质研究入手,集地质、地震、测井及油藏评价等多学科的研究为一体,引进开发有针对性的前缘技术,以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为宏观指导,以“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为主要手段,以标志层为基本的控制因素,进行精细地层对比,形成地层的基本格架,同时井震结合,开展构造特征及储层分布规律研究,逐渐形成一套适用于吉林探区的开发评价阶段的地震解释技术和评价方法,同时优选有利钻探目标。针对目前老油田开发所面临的难题,研究工作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应用全三维解释技术、图分析技术、相干体技术、可视化技术等精确落实小断层及层间低幅度构造,寻找以构造控藏为主的开发区块;二是在高保真处理资料的基础上,应用地震属性提取与分析技术来定性的预测砂体分布范围,预测目标储层的平面分布范围;应用多参数特征反演技术来定量识别砂体的纵横向变化,预测目标储层的空间展布规律;应用波形聚类技术来计算储层地震相,进而转换成沉积微相;应用油气判别技术来识别油气水,减少开发风险。通过对研究区构造特征、储层特征、油气藏类型、油气层认识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应用地质规律认识去指导地震资料解释的深入,再结合相应的地球物理技术来预测砂体空间展布规律,从而形成适合本研究目标区的特色处理解释配套技术,并及时应用到勘探开发生产实际中,寻找有利的构造、岩性圈闭目标,为勘探井位部署、开发产能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刘彦君[9](2008)在《南堡凹陷柳赞区块岩性—地层油气藏预测研究》文中提出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是国内未来石油增储的主要方向,目前的岩性-地层油气藏预测理论与方法比较成熟,但对于我国东部大多数陆相断陷盆地中沉积和构造运动均复杂的凸起边缘地区进行岩性油藏预测,尚需要深入研究。论文针对近源大小扇体多期叠置与镶嵌、多期复杂的构造运动引起的断裂破碎与剥蚀频繁等所导致的地震反射连续性差、井间可对比性差问题,从地层格架入手,通过沉积体系约束下的储层反演实现研究区的精细储层预测。针对横向对比困难的特点,利用井震融合技术结合传统层序地层序分析方法,坚持大尺度上由地震信息控制,小尺度上由精细的井信息对比控制的原则。实现了研究区等时地层划分对比,对古近纪地层划分了3个二级层序和7个三级层序。通过时空演化构造解释认为:柳赞构造是被断层复杂化的滚动背斜构造,不同于前人差异压实作用所致的同沉积背斜认识。盆缘柏各庄断层沙三、沙一时期活动的不均衡性控制了构造的形成,沙三、沙一时期两次差异沉陷,夹持在柏各庄和高柳断层之间的地层向东倾滑是柳赞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明化镇期东部高柳断裂侧向撕裂作用进一步复杂了柳赞背斜构造。通过对主要层序沉积体系研究,得出近源-陡坡型盆地边缘的研究区,主要以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水下扇沉积体系为主。在SQ2低位域期主要发育水下扇体系,水进至高位域沉积期,主要发育陡坡型扇三角洲体系,多物源供给,扇体朵叶状明显。在SQ4沉积期过渡为冲积扇体系。SQ5沉积时期再次演化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且规模较大。在研究区储层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的层段砂泥岩波阻抗值域范围重叠较多的地质现象,利用电阻率曲线拟合声波反演波阻抗后进行储层参数随机模拟反演。反演中通过地震属性、沉积规律约束测井曲线标准化处理,实现相控储层横向预测。从反演的结果分析,反演体的剖面与平面信息均与沉积规律及测井吻合很好。通过层序地层、沉积体系、构造格架与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精确预测岩性油藏潜力目标。SQ2、SQ3、SQ4层序柳西坡折处发育小型扇三角洲、低位扇,该区总体勘探程度较低,且柳9井在SQ4层序底部获得工业油流,是寻找岩性油气藏的最大潜力区;SQ5层序内主要在柳中背斜带南端有深断裂沟通油源区域寻找分流河道岩性油气藏。

边树涛[10](2008)在《高精度储层反演技术及含气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开展多种资料联合的、多种约束条件下的地震波阻抗反演,充分发挥各种资料的优势,提高资料利用率,提高反演精度,准确识别薄储层,在此基础上,应用地震频谱衰减属性检测地层中可能的含气,实现对油气藏的预测与描述,为圈定有利区带提供较好的依据,是地震波阻抗反演和油气检测的主要任务。为提高反演的精度,本文针对叠后地震资料,采用小波分频的数学分析方法,将地震记录分解为一系列具有中心频率的窄带地震剖面(即小波分频剖面),然后利用“沿层分频处理”、“高分辨率剖面重建”等技术方法,使地震剖面的纵、横向分辨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并可以压制噪音;针对声波测井曲线,在环境校正和标准化的基础上,将自然电位、自然伽玛、电阻率等多种测井信息融合到声波时差曲线中,“调制”成为拟声波曲线作为约束条件,可以提高反演的分辨率,而且使反演结果的地质意义更明确。在反演方法上,基于非线性的最优化理论,增加泰勒级数展开的高次项,通过求解海色矩阵来提高反演的精度,并采用强迫矩阵正定法来提高反演的稳定性,使非线性反演的分辨率和稳定性得到了提高。在对孤岛油田南区东、新立油田泉四段的实际资料的反演中,准确地预测了河流相单砂体的发育分布范围,为油藏的滚动勘探井位部署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在对气藏进行含气检测的研究工作中,提出地震频谱的计算要针对所要检测的可能含气的目的层的上覆和下伏岩层来进行,突破了传统的包括目的层的滑动时窗的计算频谱的方法,因此可以更精确地将目的层夹持在一个很小的时窗范围内,使含气检测结果与目的层具更好的相关性。利用该方法对新都气田遂宁组和船北鸭南地区生物气的含气检测中,与已知井和检验井的吻合率达到80%以上,检测结果可以很好的指导气田的勘探开发。

二、滚动勘探开发阶段的储层反演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滚动勘探开发阶段的储层反演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辽河坳陷欢喜岭油田稠油成藏条件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勘探开发概况
    1.1 勘探概况
    1.2 开发概况
2 成藏地质条件
    2.1 西部凹陷构造沉积演化
        2.1.1 初始裂陷期
        2.1.2 强烈深陷期
        2.1.3 持续裂陷—衰减期
    2.2 烃源岩条件
        2.2.1 生油层厚度大、分布广
        2.2.2 生油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
        2.2.3 烃源岩热演化环境优越
    2.3 储集层条件
        2.3.1 沉积体系规模相对较大,砂体厚度大
        2.3.2 沉积体系类型多
        (1) 沙四段
        (2) 沙三段下亚段
        (3) 沙三段中亚段
        (4) 沙三段上亚段
        (5) 沙二段
        (6) 沙一段
        2.3.3 沉积体物性好
    2.4 盖层条件
    2.5 圈闭条件与油气运移
        2.5.1 断裂输导体系
        2.5.2 圈闭特征及类型
        2.5.3 成藏期次
    2.6 油气藏特点
        2.6.1 油气藏类型
        2.6.2 油品类型以普通稠油和特稠油为主
3 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3.1 地震资料处理及储层预测配套技术
        3.1.1 多批次地震资料连片处理解释技术
        3.1.2 基于地质模型的薄储层反演技术
    3.2 稠油热采室内实验技术
        3.2.1 稠油疏松和松散岩心处理和分析技术
        3.2.2 蒸汽驱比例物理模拟技术
    3.3 稠油油藏精细描述技术
        3.3.1 中—深层稠油地质体分类评价技术
        3.3.2 井间地震连续性评价与渗流屏障描述技术
    3.4 中—深层稠油蒸汽吞吐开发技术
        3.4.1 蒸汽吞吐油藏工程优化设计技术
        3.4.2 组合式蒸汽吞吐技术
        3.4.3 加密调整技术
        3.4.4 蒸汽吞吐配套工艺技术
    3.5 中—深层稠油蒸汽驱开发技术
        3.5.1 中—深层蒸汽驱油藏工程优化设计技术
        3.5.2 中—深层蒸汽驱剩余油分布定量描述技术
        3.5.3 中—深层蒸汽驱跟踪调整技术
        3.5.4 中—深层蒸汽驱细分层注汽技术
        3.5.5 中—深层蒸汽驱高温举升技术
6 结 论

(2)琼东南盆地深水天然气勘探开发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2 深水天然气勘探开发一体化技术体系
    2.1 概念及研究流程
    2.2 目标搜索技术
        2.2.1 区带潜力目标搜索
        2.2.2 随钻跟踪过程目标搜索
        2.2.3 评价过程目标搜索
        2.2.4 目标搜索技术小结
    2.3 目标评价技术
        2.3.1 圈闭刻画研究
        2.3.2 沉积储层研究
        2.3.3 运移成藏研究
        2.3.4 潜在资源量研究
        2.3.5 开发方案及经济评价
        2.3.6 井位优选部署
        2.3.7 目标评价技术小结
    2.4 目标钻探技术
3 深水天然气勘探开发一体化技术应用
    3.1 潜力目标搜索及优选
    3.2 潜力目标评价
    3.3 潜力目标钻探
    3.4 应用小结
4 结论

(3)辽河坳陷于楼油田于4块沙河街组储层描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研究目的与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0.3.1 主要研究内容
        0.3.2 技术路线
第一章 区块概况
    1.1 工区位置
    1.2 勘探开发简况
    1.3 资料录取情况
第二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2.1 地层层序
    2.2 地层对比原则及方法
    2.3 标志层的确定
    2.4 层组划分结果
第三章 构造特征研究
    3.1 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史
    3.2 地震资料解释
    3.3 构造形态研究
    3.4 断裂系统研究
第四章 储层展布预测
    4.1 声波时差曲线归一化处理
    4.2 合成记录标定与子波提取
    4.3 低频模型的建立
    4.4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
    4.5 反演效果分析
第五章 沉积特征研究
    5.1 沉积背景
    5.2 物源方向
    5.3 沉积相标志
        5.3.1 古生物标志
        5.3.2 岩石相类型及其特征
        5.3.3 粒度特征
    5.4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5.5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第六章 储层特征研究
    6.1 岩石类型及特征
        6.1.1 碎屑组成
        6.1.2 填隙物组成
        6.1.3 胶结类型
        6.1.4 结构特征
    6.2 储层砂体分布特征
        6.2.1 纵向分布特征
        6.2.2 平面分布特征
    6.3 物性特征
    6.4 孔隙结构特征
        6.4.1 孔隙类型
        6.4.2 喉道类型
        6.4.3 孔隙结构类型
    6.5 非均质性特征
        6.5.1 层内非均质性特征
        6.5.2 层间非均质性特征
        6.5.3 平面非均质性特征
    6.6 成岩作用特征
        6.6.1 成岩作用类型
        6.6.2 成岩序列
        6.6.3 成岩阶段划分
第七章 测井解释与模型建立
    7.1 测井资料状况
    7.2 四性关系研究
        7.2.1 含油性标准
        7.2.2 岩性标准
        7.2.3 物性标准
        7.2.4 电性标准
    7.3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
        7.3.1 孔隙度模板
        7.3.2 渗透率模板
        7.3.3 渗透率、孔隙度下限确定
        7.3.4 泥质含量的计算
        7.3.5 含油饱和度的计算
第八章 储层综合评价及井位部署建议
    8.1 油藏特征
        8.1.1 油层纵向特征
        8.1.2 油层平面特征
        8.1.3 油藏类型
    8.2 储层综合评价
        8.2.1 储层纵向评价
        8.2.2 储层平面评价
    8.3 井位部署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4)辽河坳陷沈旦堡地区沙三段沉积相研究及有利目标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 T
前言
    0.1 研究目的与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沉积相研究现状
        0.2.2 储层预测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研究区位置
    1.2 区域地层特征
    1.3 区域构造特征
        1.3.1 构造样式
        1.3.2 断裂发育特征
第二章 物源体系与沉积特征
    2.1 沉积物源分析
        2.1.1 重矿物及其组合分析
        2.1.2 泥岩颜色分析
        2.1.3 砂体展布分析
        2.1.4 古地貌分析
    2.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2.2.1 扇三角洲相
        2.2.2 辫状河三角洲相
        2.2.3 湖泊相
    2.3 单井沉积相分析
    2.4 井震结合连井剖面相分析
第三章 地震属性与反演储层预测
    3.1 地震属性砂体预测
        3.1.1 地震属性优选
        3.1.2 地震属性砂体预测
    3.2 地震反演储层预测
        3.2.1 地震反演方法
        3.2.2 地震反演曲线处理
        3.2.3 反演参数优选及反演储层预测
        3.2.4 反演精度分析
第四章 沉积相分布特征及有利目标优选
    4.1 沉积相分布特征
    4.2 沉积相演化及沉积模式
    4.3 有利目标优选
        4.3.1 油气分布控制因素分析
        4.3.2 圈闭优选及有利目标预测
主要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5)乌里雅斯太凹陷H区K1baⅣ段地质特征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区域及主要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区域研究现状
        1.2.2 储层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1.2.3 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流程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研究区位置及勘探开发现状
    2.3 地层特征与地层划分对比
        2.3.1 地层特征
        2.3.2 确定标志层
        2.3.3 地层划分与对比成果
第三章 构造特征
    3.1 构造解释
        3.1.1 单井层位标定
        3.1.2 三维构造解释
        3.1.3 构造变速成图
    3.2 结构特征
    3.3 断裂特性
        3.3.1 平面构造特性
        3.3.2 纵向构造特性
    3.4 平面上构造区块单元的划分
        3.4.1 东部洼槽带
        3.4.2 西部洼槽带
        3.4.3 东部缓坡带
        3.4.4 东部鼻状构造带
        3.4.5 中部断垒带
        3.4.6 西部鼻状构造带
        3.4.7 西部反转带
    3.5 构造的演化过程
        3.5.1 断陷形成早期
        3.5.2 断陷稳定期
        3.5.3 断陷萎缩期
        3.5.4 回返抬升期
第四章 沉积相特征
    4.1 沉积相标志
        4.1.1 岩石学特征
        4.1.2 测井相
    4.2 沉积相特征和沉积类型
        4.2.1 扇三角洲沉积
        4.2.2 湖相沉积
    4.3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4.3.1 单井相分析
        4.3.2 连井相分析
        4.3.3 沉积演化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第五章 储层预测模型
    5.1 地震属性的筛选和优化
        5.1.1 均方根振幅(振幅统计类)
        5.1.2 地震波弧线长值(频谱类统计类)
        5.1.3 平均信噪比(地震道相关统计类)
        5.1.4 平均瞬时频率(复地震道统计类)
    5.2 反演难点及解决办法
        5.2.1 构造破碎,断裂发育
        5.2.2 地震资料纵向分辨低
        5.2.3 测井曲线数据差异大
        5.2.4 波阻抗重叠严重,砂泥岩无法有效识别
        5.2.5 纵向反演层系多
    5.3 反演方法的优选
        5.3.1 常规反演方法
        5.3.2 反演方法优选
        5.3.3 稀疏脉冲反演基本原理
    5.4 反演关键参数的确定
        5.4.1 确立反演流程
        5.4.2 优选反演参数
    5.5 反演模型检验
    5.6 油气成藏研究
        5.6.1 成藏条件与机制
        5.6.2 油气成藏模式
        5.6.3 潜力层系的成藏特征
第六章 三维地质建模
    6.1 地质建模目的
    6.2 建模方法简述
        6.2.1 确定性建模方法
        6.2.2 随机建模方法
    6.3 建模技术路线及流程
    6.4 模型建立
        6.4.1 构造模型
        6.4.2 岩相模型
        6.4.3 属性模型
    6.5 模型验证
    6.6 剩余油分布特征
        6.6.1 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
        6.6.2 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第七章 勘探开发实践应用
    7.1 加强地质综合研究,寻找储量接替潜力
    7.2 完善注采井网,扩大水驱波及体积
    7.3 强化注水系统,保持老井固有生产能力
        7.3.1 油井转注
        7.3.2 扩大油层水驱波及体积
    7.4 加大油层改造措施,提高油井产量
        7.4.1 老井压裂
        7.4.2 解堵驱油
    7.5 调整方案总结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发表学术论文
    2.参与科研项目及科研获奖
作者简介
    1. 基本情况
    2. 教育背景

(6)葡北B区块扶余油层地震精细解释与储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0.2 国内外发展现状
    0.3 主要研究内容
    0.4 应用的关键技术及主要技术路线
第一章 工区概况
    1.1 研究区概况
    1.2 构造沉积特征
    1.3 勘探开发情况
第二章 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
    2.1 精细构造解释流程及关键技术
        2.1.1 资料品质与参数
        2.1.2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2.1.3 层位解释
        2.1.4 断裂解释
        2.1.5 断层的剖面解释
        2.1.6 断层组合方案的判别
    2.2 构造解释成果
        2.2.1 断裂特征解释结果
        2.2.2 构造特征
        2.2.3 局部构造特征
第三章 沉积微相及储层预测分析
    3.1 沉积微相
        3.1.1 地震相研究与分析
        3.1.2 沉积微相分析成果
    3.2 三维地震储层反演与预测
        3.2.1 反演方法的选择
        3.2.2 反演方法的基本原理
        3.2.3 储层预测关键技术及步骤
        3.2.4 储层预测结果描述
第四章 有利区带评价及钻探部署
    4.1 储层特征分析
    4.2 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分析
        4.2.1 油气聚集规律
        4.2.2 油水分布关系
        4.2.3 重要油气聚集区
    4.3 有利目标评价及开发评价部署建议
        4.3.1 有利区带评价标准
        4.3.2 有利区评价结果
        4.3.3 评价井位部署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7)洼76井区油气分布及滚动扩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成果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第二章 地层特征
    2.1 地层划分与对比
    2.2 地层组合及岩性特征
    2.3 地层分布
第三章 构造断裂特征
    3.1 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3.2 构造断裂特征
    3.3 构造演化
第四章 沉积及储层特征
    4.1 沉积相带展布
    4.2 储层预测
    4.3 储层微观特征
第五章 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分布
    5.1 油气成藏条件
    5.2 油气分布特征
    5.3 流体性质及温压系统
第六章 圈闭评价及井位部署
    6.1 洼 76 块
    6.2 洼 36-12 块
    6.3 洼 18 块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8)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在开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松辽盆地南部基本石油地质特征
    1.1 区域构造背景
    1.2 盆地类型与演化
    1.3 生油凹陷及含油气组合
    1.4 沉积体系、沉积相带及成岩作用
    1.5 地震地质特征
第二章 构造解释技术系列
    2.1 构造类型划分
    2.2 构造解释的关键技术
        2.2.1 全三维构造解释技术
        2.2.2 变速成图技术
        2.2.3 构造平衡恢复技术
        2.2.4 构造解释技术系列
        2.2.5 构造解释技术小结
第三章 储层预测技术系列
    3.1 吉林探区的储层特点
    3.2 储层类型划分
    3.3 储层定性预测、识别技术
        3.3.1 层序地层学分析技术
        3.3.2 地震微相、沉积微相分析
        3.3.3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3.3.4 分频扫描技术
    3.4 储层定量预测技术
        3.4.1 无井约束波阻抗反演(递推反演)
        3.4.2 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
        3.4.3 储层特征参数预测技术
        3.4.4 三维地质体解释技术
        3.4.5 模型正、反演技术
        3.4.6 不同地质条件下岩性圈闭预测技术的应用
第四章 综合评价技术
    4.1 基本石油地质特征
        4.1.1 生油条件
        4.1.2 储层条件
        4.1.3 盖层条件
        4.1.4 圈闭条件
    4.2 油气分布规律及油气控制因素
        4.2.1 油气分布规律
        4.2.2 油气控制因素
    4.3 断层的封堵性分析
第五章 地震解释技术在开发中的应用实例
    5.1 长春岭地区河道砂体识别预测
        5.1.1 区域构造特征
        5.1.2 储层特征
        5.1.3 常规属性分析技术研究
        5.1.4 分频属性分析技术研究
        5.1.5 地震相划分
        5.1.6 声波重构反演
    5.2 南山湾地区黑帝庙油层储层预测
        5.2.1 地质概况
        5.2.2 研究思路
        5.2.3 储层精细标定
        5.2.4 等时条件下地震属性提取
        5.2.5 测井随机反演预测砂体厚度
        5.2.6 综合地质评价
    5.3 情南地区葡萄花油层储层预测
        5.3.1 地质特点及采用的技术
        5.3.2 技术应用效果
    5.4 大布苏地区高台子油层储层预测
        5.4.1 地质特点与成藏条件分析
        5.4.2 采用的有针对性技术及效果
    5.5 乾安地区扶余油层储层预测
        5.5.1 地质特点与成藏条件
        5.5.2 采用的针对性技术
        5.5.3 技术应用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9)南堡凹陷柳赞区块岩性—地层油气藏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岩性地层油气藏预测的发展历程及发展方向
        1.2.1 岩性-地层油气藏理论基础--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1.2.2 岩性-地层油气藏预测技术研究进展及现状
        1.2.2.1 地震属性的研究及应用发展历程
        1.2.2.2 储层预测的核心技术地震反演的发展历程
        1.2.2.3 多波多分量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
        1.2.2.4 岩性-地层油气藏预测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1.6 主要创新点
        1.6.1 技术方法创新
        1.6.2 研究成果创新
2 南堡凹陷柳赞地区的石油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构造背景
        2.1.2 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2.1.3 含油气特征
    2.2 勘探开发历程
3 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研究
    3.1 古近纪层序地层序列
        3.1.1 井震信息“融合”体控制之下的分级层序地层对比划分
        3.1.1.1 井震标定
        3.2.1.2 地震反射波组大尺度层序地层划分标识
        3.2.1.3 单井精细层序划分标识
        3.2.1.4 利用井震“融合”体准确横向对比
        3.1.2 层序界面特征
        3.1.2.1 一级和二级层序界面特征
        3.1.2.2 三级层序界面特征
        3.1.3 体系域划分
        3.1.4 单井层序分析
        3.1.5 代表性剖面层序分析
    3.2 沉积体系类型及沉积相构成特征
        3.2.1 冲积扇、辫状河体系
        3.2.2 扇三角洲体系
        3.2.3 近岸水下扇体系
        3.2.4 湖泊体系
    3.3 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带的分布与演化
        3.3.1 地震相(属性)分析
        3.3.2 沉积体系分布
4 层序构造格架追踪与构造研究
    4.1 构造解释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方向
        4.1.1 构造解释发展历程
        4.1.2 构造解释技术可能的未来发展方向
    4.2 柳赞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与构造研究
        4.2.1 资料品质分析
        4.2.2 时空演化构造解释的技术流程与思路
        4.2.3 井震结合分级等时对比标定
        4.2.4 多期构造应力场定性分析
        4.2.5 地层格架等时闭合追踪
        4.2.5.1 构造解释方法与技术
        4.2.5.2 以应力分析为指导、以沉积、层序地层学为理论依据实现构造精细解释
        4.2.5.3 构造变速成图
        4.2.6 应力场控制下的构造特征
        4.2.6.1 构造特征
        4.2.6.2 断裂特征
        4.2.7 构造沉积演化
        4.2.8 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5 储层预测研究
    5.1 基础资料分析
        5.1.1 录井岩性统计分析
        5.1.2 测井数据分析
        5.1.3 原始地震资料分析
    5.2 反演的难点分析
    5.3 反演前数据预处理
        5.3.1 地震资料预处理
        5.3.2 测井数据预处理
        5.3.2.1 测井标准化处理
        5.3.2.2 拟声波曲线构建
    5.4 反演算法优选
        5.4.1 基于模型地震反演技术
        5.4.2 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
        5.4.3 多参数地震—测井联合反演
        5.4.4 基于地质统计的随机反演
    5.5 反演计算
        5.5.1 反演流程
        5.5.2 声波阻抗反演关键环节
        5.5.3 随机模拟反演关键环节
        5.5.4 反演效果分析
    5.6 主要目的层储层及物性展布规律
6 综合分析及有利目标区评价
    6.1 油藏特征综合分析
        6.1.1 构造特征分析
        6.1.2 储层特征分析
        6.1.3 油气分布规律分析
        6.1.4 油源条件分析
        6.1.4.1 烃源岩及演化
        6.1.4.2 油气运移、聚集特征分析
        6.1.5 盖层条件分析
        6.1.6 油气聚集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6.2 有利目标区预测
        6.2.1 柳西坡折带SQ2、SQ3、SQ4 层序低水位体系域中的岩性油气藏
        6.2.2 柳中寻找构造背景控制下的SQ4 层序高水位体系域中的岩性油气藏
        6.2.3 高柳断层以北柳西斜坡区寻找浅层SQ6 层序内发育的岩性油气藏
        6.2.4 在柳北SQ2、SQ3 层序中寻找地层油气藏
    6.3 目标评价及井位建议
7 结论和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高精度储层反演技术及含气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球物理反演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1.2.2 应用地震属性开展油气检测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
        1.3.1 高精度储层反演方法的研究
        1.3.2 地震频谱衰减检测含气的方法研究
        1.3.3 软件编制
        1.3.4 应用实例及成效
    1.4 主要创新与认识
2. 高精度储层反演方法研究
    2.1 主要地震反演方法的评述
    2.2 线性反演方法
    2.3 非线性联合反演方法研究
        2.3.1 非线性反演方法概述
        2.3.2 联合反演方法概述
        2.3.3 非线性联合反演方法
    2.4 非线性联合反演方法的优势
3. 提高反演精度的配套技术研究
    3.1 利用小波变换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
        3.1.1 从傅立叶变换到小波分析
        3.1.1.1 傅立叶变换的基本思想
        3.1.1.2 小波分析的基本思想
        3.1.2 小波变换在地震资料分频处理中的应用
        3.1.3 地震资料小波分频处理的实现
        3.1.4 地震资料小波分频处理的流程
    3.2 声波测井曲线重构
        3.2.1 声波测井曲线重构的理论基础
        3.2.2 声波测井曲线重构的实现方法
4. 地震高频衰减含气检测方法研究
    4.1 地震波衰减的一般规律
    4.2 衰减谱计算的方法
    4.3 技术特点及影响因素
5. 应用实例
    5.1 孤岛油田南区东扩储层反演
        5.1.1 工区概况
        5.1.2 孤岛油田南区东构造特征再认识
        5.1.2.1 层位标定
        5.1.2.2 构造精细解释
        5.1.2.3 构造特征描述
        5.1.3 测井数据预处理
        5.1.4 储层反演与效果分析
        5.1.5 砂体特征分布研究
        5.1.5.1 主力砂体纵向展布特征
        5.1.5.2 主力砂体平面分布特征描述
        5.1.6 潜力分析与井位部署
    5.2 新立油田泉四段储层预测
        5.2.1 工区概况
        5.2.1.1 油田地质特征
        5.2.1.2 油田开发历程
        5.2.2 工区地层、沉积及其测井、地震资料的特点
        5.2.3 新立油田目的层构造精细解释
        5.2.3.1 层位标定
        5.2.3.2 相干体技术的应用
        5.2.3.3 构造层面三维立体雕刻
        5.2.3.4 构造特征描述
        5.2.4 小波分频处理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
        5.2.5 声波曲线重构
        5.2.6 反演效果评价
        5.2.6.1 剖面整体效果及分辨率
        5.2.6.2 误差统计分析
        5.2.6.3 效果检验与评价
        5.2.6.4 砂体纵向发育分布特征
        5.2.6.5 砂体平面发育分布特征
        5.2.6.6 潜力分析与评价
        5.2.6.7 勘探开发建议
    5.3 新都地区遂宁组气藏地震频率衰减含气检测
        5.3.1 工区概况
        5.3.1.1 工区构造特征
        5.3.1.2 勘探简况
        5.3.1.3 地层和岩相特征
        5.3.1.4 生储盖组合
        5.3.1.5 气藏勘探存在的主要问题
        5.3.2 工区地层、沉积及地震资料的特点
        5.3.3 处理参数和流程的试验与选取
        5.3.4 含气检测处理及效果分析
    5.4 船北-鸭南二维地震资料含气检测处理
        5.4.1 工区概况
        5.4.2 构造特征
        5.4.3 地震资料去噪处理
        5.4.3.1 信噪比分析
        5.4.3.2 主分量滤波
        5.4.4 频谱衰减含气检测
        5.4.4.1 频谱计算和分析
        5.4.4.2 有利含气区域评价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滚动勘探开发阶段的储层反演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辽河坳陷欢喜岭油田稠油成藏条件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J]. 李晓光. 石油学报, 2021(04)
  • [2]琼东南盆地深水天然气勘探开发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实践[J]. 陈奎,宋瑞有,韩光明,徐涛,郑飞,何燕,窦婧瑛,詹冶萍. 天然气工业, 2020(12)
  • [3]辽河坳陷于楼油田于4块沙河街组储层描述[D]. 曹超.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4]辽河坳陷沈旦堡地区沙三段沉积相研究及有利目标优选[D]. 代俊超.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5]乌里雅斯太凹陷H区K1baⅣ段地质特征综合研究[D]. 任江丽. 西北大学, 2019(01)
  • [6]葡北B区块扶余油层地震精细解释与储层预测[D]. 庞思宇.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7]洼76井区油气分布及滚动扩边研究[D]. 王树贺. 东北石油大学, 2012(12)
  • [8]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在开发中的应用[D]. 王丽丽. 东北石油大学, 2010(03)
  • [9]南堡凹陷柳赞区块岩性—地层油气藏预测研究[D]. 刘彦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 [10]高精度储层反演技术及含气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 边树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标签:;  ;  ;  ;  ;  

滚动勘探开发阶段的储层反转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