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植物景观的思考

城市广场植物景观的思考

一、关于城市广场植物造景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郭靖[1](2021)在《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共生设计在风景园林设计与研究领域逐渐兴起,成为风景园林研究的热点。但是,共生设计在风景园林领域仍存在着如概念抽象、难以结合实践、研究不系统等自身困境。为此,本文进行共生设计理论研究,尝试初步建构起全面、系统的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本文结合共生来源梳理提出了共生设计的内涵:基于整体、适度的态度,以联系作为设计过程的对象,实现风景园林协调相容的再创造过程。强调以建构联系作为共生设计的核心要义。并分析总结出共生设计四大特性,即局部着手、注重整体;对话时间、注重发展;协调相容、适度设计;在地有据、意向开源。本文建构了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即系统性、凝练性、适应性的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策略集成。理论体系从七大维度展开论述,即自然维度——相融突显、在地原真;人本维度——普适无碍、顺应激发;空间维度——体宜离合、相连相适;时间维度——互适再生、循环叠演;文化维度——共生确正、映射凝魂;经济维度——统筹拓展、减本增益;管理维度——互渗协同、多元共生。七大维度共包含18个方面,41项要点策略。本文同时提出共生设计实践“二相性”概念,即基础相的普适性和核心相的特色性。将理论体系内容以二相性结构化思维来适应实践,衔接理论的内容策略来指导设计实践。综合而言,本文以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作为研究对象,沿着共生来源-内涵定义-体系建构-内容阐述-设计实践的研究思路逐步深入,形成系统、全面、凝练的共生设计理论体系研究,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价值理念和实践指导。

胡耀珍[2](2021)在《包头市九原廉政文化广场景观提升规划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城市经济、文化及精神面貌的发展,承担着城市居民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等功能。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承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负担,一处既能舒缓压力、放松身心,又能运动锻炼、强健体魄的城市公共绿地空间显得尤为珍贵。九原廉政文化广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东北角,是九原区重要的城市公共绿地空间之一,建成于2009年,2015年被评为包头市示范性文化广场。本文在多次实地考察、查阅相关文献,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广场景观提升规划设计相关案例的基础上,对九原廉政文化广场道路交通条件、地理区位、文化内涵、植物绿化现状、建筑铺装条件以及主要服务人群等深入调查,了解游人的实际游览感受、运动健身诉求,概括分析广场现状的优劣之处,为九原廉政文化广场景观提升规划设计打下基础。传承发扬优秀的廉政文化,积极响应国家全民健身的战略口号,配合九原区政府大力发展“多彩九原、厚重九原”的公共文化事业,以“多举措繁荣文化生活,齐推进全民健身发展”为总体设计理念,确立了“文化传承、功能适用和可持续发展”的三大设计目标,将九原廉政文化广场定位为集示范性、教育性、观赏性、空间实用性为一体的城市文化广场,宏观规划“一轴、一环、五区、多点”的空间布局,形成五大功能分区,组织合理、高效、通畅的道路交通流线,将廉政文化元素渗透到景观空间设计的细节中,达到“廉景相融”的效果。论文通过对九原廉政文化广场廉政元素的传承与景观空间的创新融合,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营造景观效果的同时注重场地的实用性设计,对广场每一处空间物尽其用,让老广场展现新面貌,为九原廉政广场景观提升规划设计提供科学的指导和依据。

邢维曦[3](2021)在《榆林市神木古城遗址广场改造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比以往,社会对于历史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剧增。其中,针对古城遗址的相关改造与设计工作正不断成为全国各个地区彰显文化内涵、发展旅游产业的核心内容。互联网时代下,虽然科技、经济等方面发展迅猛,但是进行高质量的古城改造仍然是极其具有挑战性的一项工作。如何让改造后的建筑充分地表现出传统文化气息,以此加强文化保护工作,是目前设计者关注的核心问题。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遗址改造的驱动力主要在于经济因素,缺乏对于文化保护方面的考量。这种改造的本质是商业模式下的现代构建,严重违背了历史文化的内涵,导致古城遗址难以表现出文化气息。综上所述,如何更好地对古城遗址进行改造、设计是亟需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以及实地调研等方法对神木县环城北路遗址北广场的改造设计进行研究。在实地调研之后提取当地古城历史文化景观元素,结合国内成功案例对其进行保护和景观规划设计。基于对文脉主义理论等理论的遵循,本文在设计过程中时刻秉持空间文化景观、历史文化内涵等理念。出于对历史遗迹保护的考量,本文设计了结合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城市的遗址广场,从而达到从城市文脉的角度处理好遗址场地定位的目的。引入生态美学,以有限度的开发、利用为原则,通过一系列景观设计,以空间的起承转合,烘托出神木遗址北广场的形象,以达到以历史文化的角度明确设计主题的目的。研究结论如下:(1)追溯城市发展历史,梳理古城文化脉络,明确遗址广场的城市定位,进而确定遗址广场的设计主题,即:陕北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2)根据广场的空间特征与环境特点,融合文脉与定位,古城遗址广场以古城的历史景观轴线延伸到神木古城遗址广场,确定神木古城遗址广场景观轴线的规划结构。(3)在不同的结构与空间形态中,统筹建筑、植物、小品等景观风格与形式,塑造遗址广场的景观设计与表现。以神木当地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为核心进行景观设计,能够直接应用或者间接提取景观文化元素符号,注重提取景观符号背后的深层内涵,从而从功能和文化两个方面为神木遗址北广场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景观设计。此外,也可以使广场带有明显的历史性地域性特质,使游客和原住民能在广场中感受到不同于其他古城的专属于神木古城的魅力。

程鑫[4](2021)在《城市双修理念下城市广场及周边环境更新设计 ——以安阳市市民文化广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建设方式由量的扩张转向了质的提升,居民对城市生活环境品质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城市广场作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代表城市的形象,是城市的会客厅和居民重要的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其功能品质对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影响颇深。但是,由于早期城市广场建设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对城市长远发展考虑不足,同时受制于当时的经济条件、设计与管理水平等,导致其在后续使用中跟不上城市发展节奏,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部分老旧广场的功能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给城市形象和居民使用造成了不良影响,阻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为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并给居民营造舒适的户外空间,论文以城市广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广场的起源、发展和演进,明确了广场的功能、构成以及在城市中承担的使命等,并通过调查发现多数老旧城市广场在尺度、环境、服务设施、文化特色、空间联系等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城市广场事关民生,为解决这一重点问题,论文尝试从住建部推行的城市双修工作入手,对城市广场进行更新改造。通过分析影响城市广场更新的主要因素,确定城市双修与城市广场之间的关系,学习城市双修相关优秀案例的工作经验和方法等,根据城市双修理念的指导制定了城市广场更新设计的工作策略。在问题和目标导向下,通过对老旧城市广场进行更新改造来解决阻碍城市广场健康发展的各种问题。为验证城市双修理念指导城市广场更新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选取笔者熟悉的安阳市市民文化广场进行更新改造。在广场更新设计过程中,笔者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多次前往广场进行实地调研发现问题,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广场的设计目标和定位,在城市双修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标准、规范等,对市民文化广场进行更新规划设计。在广场总体规划设计中,对广场的功能分区、道路交通、绿地景观等方面进行了完善调整;在专项设计中,以突出主题和塑造特色为目的,在铺装、景观、服务设施等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通过对广场景观的增量提质和功能丰富,极大提升了广场的整体品质。在论文中通过理论研究和更新设计所总结出的经验方法,期望能为同类型城市广场的更新改造与规划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张爽[5](2021)在《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曾经,博物馆是精英阶级的专属,如今它已走入寻常百姓的文化生活,成为开展公共教育、传递文化内涵、满足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的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愈发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迫切需要提质升级,寻求更全面更优化的设计方法。回顾国内外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重点关注建筑设计,而景观环境设计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其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法的研究还比较欠缺。本文以博物馆景观环境为切入点,在系统梳理以往类似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相关概念,结合景观叙事学、外部空间设计理论、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和园林美学等相关理论,从空间布局和文化表达两个维度搭建起博物馆景观环境的设计框架,明确设计内容。在空间布局方面,细分出环境基底、布局类型、空间构成要素、空间序列和游览路线等五大设计内容;在文化表达方面,明确了博物馆蕴含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产业文化、思想文化等文化内涵,提炼出主体建筑、景观建构筑物、水景、植物、铺装、服务设施等六大文化表达载体。随后,在上述设计框架基础上,提出博物馆景观环境的设计原则与设计策略,完善设计理论体系。本文选取成都市为研究区域,开展博物馆景观环境现状调查,按综合类、社会历史类、自然科技类、文化艺术类等四种类型进行系统研究,基于田野考察,选取了8个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具体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了解游客的空间偏好、景观环境满意度以及再访与推荐意愿。结合主观观察和客观反馈,总结出成都市的博物馆景观环境的经验启示和现存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以期为成都市的博物馆建设提供参考,为今后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陈真[6](2020)在《基于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法的南方住区水景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如今,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城市住区建设呈井喷式发展。同时,住宅的商品化,为住区建设提速,也为景观行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伴随而来的住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水景设计的问题也相继出现。比如,水景位置选择不合理,水量过多面积过大、分布过于分散、空间单一、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缺乏内涵与品位等。为了解决水景设计存在的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分别从生态、技术、艺术、文化各个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也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面对日趋紧张的城市住区绿地用地上的水景设计现状,仍然是需要研究的新课题。纵观目前我国南方中式住区的水景设计,总体上仍是处在“有”的阶段,有待向“优”的方向提升。中国传统园林具有悠久历史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在世界造园史上独树一帜。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法,是中国造园思想和艺术的结晶,是值得挖掘和运用的宝库与源泉。譬如,传统园林理水蕴含主题思想及意境;根据区域环境与场地的特点进行合理的选址与水景布局;以及“芥子纳须弥——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等等。其对提高南方中式住区水景设计品位、识别性,以及利用效率,具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论文意在选取中国中小型传统园林作为研究范围,以南方中式风格住区水景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档案资料,调研传统园林理水案例,从中梳理与总结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法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点,并有针对性的将其在南方住区中式水景设计中进行转译与应用。论文绪论,阐述研究的背景,梳理国内外水景研究的现状,并说明研究目的、内容、方法意义及研究框架。与此同时,指出当今南方住区中式水景设计所遇到的问题。接下来第二章,总结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法的基本特征及形态类型,归纳其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及影响因素,为下文的研究作铺垫;第三章,分析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法的构思立意,布局手法及五种“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理水手法;第四章,首先分析传统园林理水手法与南方中式住区水景设计的差异,并进一步提出转译的原则与策略、方法。其次,分别从构思立意、总体规划、场地特点与水景布局、水景细节设计等四个方面分析住区水景设计。最后,结合安徽滁州翰林雅院、广西玉林绿地城的两个案例进行分析。总而言之,本论文从传统园林理水手法的现代转译的视角的研究丰富了南方中式住区水景设计理论,并为今后中式水景研究及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邹鑫旺[7](2020)在《长沙市南郊公园外广场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城市空间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新时代相关政策的解读与城市广场现存的问题分析,以长沙市南郊公园外广场为设计对象,利用新地域主义风格作为支撑,从可呼吸性的理念出发,用引导与示意的营造设计手法,给人们提供一处集文化、游玩、观赏、交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互动空间场所。

施金凤[8](2020)在《基于生态性景观基础设施的城市雨水广场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雨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具有净化城市环境、调节城市气候、补充城市地下水、滋养城市生态的重要作用。在过度发展的城市环境和人工控制的雨水管网影响下,雨水自然循环过程发生改变,下渗环节削弱,产流速度加快规模增强,导致城市内涝、径流污染等问题,对社会运行、城市生态造成负面影响。在全球性气候变化和城市化持续发展的“加持”下,这种影响的强度和规模将会持续增长。在现代城市发展理念中,景观基础设施是组织城市空间形态和承载城市复合功能的基本框架,能够协调自然和城市之间、生态系统和人工系统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基于生态设计思想的景观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动态发展的系统介入人工和自然之间,以和谐高效可持续的生态方法化解城市雨水问题,实现雨水资源化。本文第一章阐述了生态思想在城市和基础设施的重要表现及作用,第二章阐述了城市广场作为研究主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是城市肌理组织的重要节点,是承载复合功能的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良好的雨水利用潜力和生态性景观基础设施发展潜力。近年来国内外就城市雨水管理提出不同策略和方法,荷兰等国家亦开展雨水广场实践项目,为我国城市雨水利用实践和雨水广场设计提供具体方法。第三章对生态性雨水广场设计展开具体探究,从城市广场的雨水生态系统构建、复合生态功能的空间组织、生态理念的公众传达等方面进行研究。

辛圣炜[9](2020)在《岭南当代博物馆庭园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园林之于当代建筑设计的可能性是设计师广泛实践和研究的课题。环境设计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博物馆学对博物馆功能复合化,以及与周边环境融合,提升社区参与,传承地域文化提出更高要求。近年,岭南地区出现了以传统岭南庭园为蓝本的博物馆庭园空间设计,为岭南庭园在现代公共建筑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庭园空间可为岭南当代博物馆设计在满足复合功能、加强城市互动、传承历史基因、展现地域特色方面提供新的可能。本论文以岭南地区博物馆庭园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岭南庭园与公共建筑融合的地域性实践脉络和特点,归纳庭园空间在当代博物馆设计中的普遍性实践规律,推导出适应岭南地区博物馆庭园空间的设计策略,并以深入具体的个案研究,检讨岭南博物馆庭园空间的设计策略及方法的适应性,为岭南庭园在公共建筑设计实践提供参考,补充发展地域建筑设计理论。第一章介绍本文研究背景,选题目的与意义,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制定研究框架,进行相关研究综述,确定研究方法。第二章梳理了岭南庭园在公共建筑实践的发展脉络,归纳这一领域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上的变化,从历史经验中挖掘庭园空间在地域性传承和现代性新用的方法,为岭南博物馆庭园空间地域传承提供设计启发和借鉴。第三章通过岭南地区及国内外优秀实例,归纳博物馆庭园空间融入现代博物馆的一般实践规律,揭示庭园空间在新博物馆学背景下,对博物馆建筑在功能组织、空间建构、适应气候及地域文化表现方面的价值。第四章借鉴岭南庭园现代实践的思想方法,与博物馆庭园空间的一般实践规律,针对岭南当代博物馆庭园空间设计的需求和不足,从契合岭南地域环境、满足当代博物馆公共性需求、展现岭南地域文化特色三个方面提出岭南博物馆庭园空间的设计策略。第五章对粤剧艺术博物馆做深入案例分析,从庭园生成逻辑、空间建构、意境营造分析其庭园空间设计思路。并运用定量空间模拟对其公共性特征作循证分析,探讨前文归纳的设计策略及方法的适应性,为岭南博物馆庭园空间设计提供启发,也为公共建筑庭园空间设计理论提供补充。

刘明明[10](2020)在《基于POE方法的杭州市民广场公共艺术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市民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公共空间质量和市民公共活动的过程中公共艺术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市民广场的公共艺术更新却未能紧跟时代发展,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和标准。因此,本文利用使用后评价(POE)方法对杭州市的市民广场各类型公共艺术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寻找当前市民广场公共艺术存在的问题。探究市民广场公共艺术的优化策略,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促进城市更新建设的快速发展。本文以杭州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提出文章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然后研究市民广场、公共艺术、使用后评价(POE)的理论概念和特征,得知使用后评价引入杭州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更新的必要性。以武林广场、西湖文化广场和钱江新城市民广场为研究样本,调查杭州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城市广场建设现状,利用理论推演法和探究研究法组织预评价因素集。根据市民广场的空间元素类型,将预评价因素集分为标志性公共艺术、植物景观公共艺术、休闲设施公共艺术、基础服务设施公共艺术四种更具针对性的使用评价指标,构建完善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评价体系,并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以使用者对广场公共艺术的需求和使用感受为核心,采用李克特量表法考察广场各类型公共艺术的使用情况。最终,依据调查统计结果,结合场地公共艺术现状,对杭州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研究分析,了解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和问题。确立杭州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更新优化设计策略,创造高品质的市民广场活动空间,为杭州的市民广场的空间营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关于城市广场植物造景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城市广场植物造景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共生设计研究的兴起
        1.1.2 共生设计研究的困境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框架
    1.5 研究创新点
2 风景园林共生设计内涵探究
    2.1 风景园林共生来源梳理
        2.1.1 思想层面
        2.1.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生思想
        2.1.1.2 西方哲学中的共生思想
        2.1.2 学科层面
        2.1.2.1 生物学的共生观
        2.1.2.2 社会学的共生观
        2.1.2.3 经济学的共生观
        2.1.2.4 规划和建筑学的共生观
        2.1.3 设计层面
        2.1.3.1 中国传统造园理法
        2.1.3.2 当代设计理论与思潮
        2.1.4 共生设计来源总结
    2.2 共生设计核心要义探究
        2.2.1 共生设计释义
        2.2.2 联系的哲学解析
        2.2.2.1 普遍性和特殊性
        2.2.2.2 逻辑先在性
    2.3 共生设计主要特性分析
        2.3.1 局部着手、注重整体
        2.3.2 对话时间、注重发展
        2.3.3 协调相容、适度设计
        2.3.4 在地有据、意向开源
3 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建构
    3.1 体系建构原则
        3.1.1 系统性
        3.1.2 凝练性
        3.1.3 适应性
    3.2 关联因素梳理与整合
        3.2.1 关联因素
        3.2.2 关联学科
        3.2.3 共生体系三位合一
        3.2.4 共生维度辨析提炼
    3.3 抽象话题具体化
    3.4 共生设计理论体系基本框架
4 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主要内容
    4.1 自然维度——相融突显、在地原真
        4.1.1 自然态度
        4.1.1.1 相融合
        4.1.1.2 再创造
        4.1.2 自然要素
        4.1.2.1 要素在地
        4.1.2.2 要素适好
        4.1.3 自然系统
        4.1.3.1 生态有机
        4.1.3.2 风貌原真
        4.1.4 自然过程
        4.1.4.1 作用显化
        4.1.4.2 过程引导
    4.2 人本维度——普适无碍、顺应激发
        4.2.1 人本生理
        4.2.1.1 生理普适
        4.2.1.2 无障碍化
        4.2.2 人本心理
        4.2.2.1 心理顺应
        4.2.2.2 活力激发
        4.2.2.3 活动衍生
    4.3 空间维度——体宜离合、相连相适
        4.3.1 空间感知
        4.3.1.1 静态体宜
        4.3.1.2 动序离合
        4.3.2 空间关系
        4.3.2.1 内外相连
        4.3.2.2 分全相适
    4.4 时间维度——互适再生、循环叠演
        4.4.1 时间序列
        4.4.1.1 短长互适
        4.4.1.2 往来再生
        4.4.1.3 时间相随
        4.4.2 时间节奏
        4.4.2.1 四季交替
        4.4.2.2 昼夜时晓
    4.5 文化维度——共生确正、映射凝魂
        4.5.1 文化态度
        4.5.1.1 地域彰显
        4.5.1.2 主体本位
        4.5.1.3 守正创新
        4.5.2 文化形态
        4.5.2.1 形态并立
        4.5.2.2 形式类化
        4.5.3 文化精神
        4.5.3.1 符号映射
        4.5.3.2 意境凝魂
    4.6 经济维度——统筹拓展、减本增益
        4.6.1 宏观制度
        4.6.1.1 指标实效化
        4.6.1.2 供给闭环化
        4.6.1.3 土地复合化
        4.6.2 中观运营
        4.6.2.1 商业支持运营
        4.6.2.2 公益支持运营
        4.6.3 微观设计
        4.6.3.1 讲究低投入
        4.6.3.2 追求高效益
    4.7 管理维度——互渗协同、多元共生
        4.7.1 关联环节
        4.7.1.1 设计与规划决策
        4.7.1.2 设计与建造
        4.7.1.3 设计与使用
        4.7.2 相关主体
        4.7.2.1 公众参与
        4.7.2.2 管理协调
    4.8 本章小结
5 共生设计实践探讨
    5.1 共生设计实践原则
    5.2 共生设计实践二相性
        5.2.1 核心相的特色性
        5.2.2 基础相的普适性
    5.3 共生设计实践基本思路
    5.4 设计实践——以汨罗市屈原纪念公园为例
        5.4.1 项目简介
        5.4.2 设计实践思路
        5.4.2.1 梳理关联因素
        5.4.2.2 把握核心联系
        5.4.2.3 设置合理目标
        5.4.2.4 深化共生设计
        5.4.3 项目成果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结论与成果
        6.1.2 研究局限性
    6.2 共生设计展望
        6.2.1 客观化-定量化发展
        6.2.2 适度化-去设计化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2)包头市九原廉政文化广场景观提升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来源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实地调查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5.4 软件制图法
2 概念界定与案例分析
    2.1 城市广场相关概念
        2.1.1 城市广场的概念
        2.1.2 城市广场的分类
    2.2 广场景观规划相关概念
        2.2.1 景观概念
        2.2.2 景观规划设计概念
        2.2.3 城市广场景观规划设计特点
    2.3 相关案例分析
        2.3.1 西安金辉运动公园
        2.3.2 固安牛驼儿童运动公园
        2.3.3 德国法兰克福hafenpark公园
3 项目概况
    3.1 包头市自然基本概况
        3.1.1 位置境域
        3.1.2 自然条件现状
        3.1.3 地形地貌条件
        3.1.4 地域文化背景
    3.2 项目概况
        3.2.1 场地条件
        3.2.2 现状问题分析
4 总体规划设计
    4.1 规划设计依据
        4.1.1 国家法律和法规
        4.1.2 相关法规与标准
    4.2 规划设计原则
    4.3 设计目标
    4.4 设计理念
    4.5 景观空间结构分析
    4.6 总体设计布局
5 景观功能分区设计
    5.1 廉政文化核心景观区设计
        5.1.1 “清莲明正”中心主题广场景观设计
        5.1.2 “廉以树威”主入口景观设计
        5.1.3 “明以立信”次入口景观设计
    5.2 中老年人休闲活动区
    5.3 儿童认知与看护区
    5.4 青少年趣味挑战区
    5.5 青年健身活动区
6 专项设计
    6.1 植物设计
        6.1.1 植物配置原则
        6.1.2 植物景观功能
        6.1.3 植物配置及分区设计
        6.1.4 植物季相配置
    6.2 道路设计
        6.2.1 道路交通设计
        6.2.2 无忧跑道设计
    6.3 铺装设计
    6.4 景观照明设计
    6.5 廉政文化景观石设计
    6.6 公共设施设计
        6.6.1 生态厕所设计
        6.6.2 环卫设施设计
    6.7 休憩座椅设计
    6.8 导视系统设计
7 用地情况
8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榆林市神木古城遗址广场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遗址景观理论研究
    2.1 基本概念
        2.1.1 遗址与遗址广场
        2.1.2 类型与特征
    2.2 遗址文化保护
        2.2.1 (地域)文化属性
        2.2.2 (地域文化的)历史价值
        2.2.3 人文精神
    2.3 保护规划研究
        2.3.1 法律法规
        2.3.2 保护规划体系
        2.3.3 文化保护与传承
    2.4 遗址景观设计
        2.4.1 景观设计理念
        2.4.2 景观文化植入
        2.4.3 景观表现
第三章 案例研究
    3.1 国外案例分析
    3.2 国内案例分析
        3.2.1 南京西安门广场
        3.2.2 西安永宁门(南门)遗址广场
        3.2.3 北京钟鼓楼广场
        3.2.4 洛阳东周王城文化遗址广场
    3.3 本章小结
        3.3.1 设计主题
        3.3.2 景观表现
        3.3.3 规划结构与空间形态
第四章 榆林市神木古城遗址广场改造设计方案
    4.1 榆林市神木古城基本概况
        4.1.1 区位分析
        4.1.2 历史背景
        4.1.3 自然环境
        4.1.4 人文社会
        4.1.5 周围环境概况
        4.1.6 场地分析
    4.2 文脉梳理
        4.2.1 区域城市概念的宏观历史文脉
        4.2.2 榆林城市的历史文脉
        4.2.3 榆林的历史文化特色节点
    4.3 现状分析
    4.4 设计依据、指导思想与设计原则
        4.4.1 设计依据
        4.4.2 指导思想
        4.4.3 设计原则
    4.5 总体布局
        4.5.1 总体设计
        4.5.2 功能分区
        4.5.3 交通流线
        4.5.4 广场视点分析
        4.5.5 灯光平面布置
    4.6 主要节点设计
    4.7 小品与设施
        4.7.1 铺装设计
        4.7.2 公共设施设计
    4.8 广场鸟瞰图
    4.9 植物配置
        4.9.1 种植原则
        4.9.2 分区配置
        4.9.3 主要植物名录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城市双修理念下城市广场及周边环境更新设计 ——以安阳市市民文化广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老旧城市广场建设问题突出
        1.1.2 政府部门推行城市双修工作
        1.1.3 安阳市市民文化广场更新改造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城市双修
        1.3.2 城市广场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案例分析
        1.4.1 国内外城市广场研究现状
        1.4.2 案例分析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城市双修理念下城市广场更新设计研究
    2.1 城市广场更新设计中的影响因素
        2.1.1 城市总体规划
        2.1.2 城市经济发展
        2.1.3 政府的支持与参与
    2.2 城市双修与城市广场之间的关系
        2.2.1 城市广场是城市双修的工作对象
        2.2.2 城市双修理念指导城市广场更新
    2.3 城市双修理念下城市广场更新设计策略
        2.3.1 生态保护优先,修复自然环境
        2.3.2 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功能设施
        2.3.3 弘扬地域文化,塑造广场特色
        2.3.4 统筹推进,规划先行
        2.3.5 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2.3.6 循序渐进,有机联系
    2.4 本章小结
3 安阳市市民文化广场及周边环境调研分析
    3.1 安阳市市民文化广场概况
    3.2 安阳市市民文化广场及周边环境现状问题调研
        3.2.1 规模宏大,缺乏设计
        3.2.2 植被结构简单,观赏性低
        3.2.3 交通流线设置欠佳
        3.2.4 配套服务设施缺失
        3.2.5 地域文化表现不足
        3.2.6 人性化与安全性考虑不当
        3.2.7 广场与周边环境缺乏联系
    3.3 安阳市市民文化广场及周边环境现状分析
        3.3.1 区位分析
        3.3.2 场地分析
        3.3.3 周边环境分析
        3.3.4 使用人群分析
        3.3.5 市民文化广场SWOT分析
    3.4 安阳市城市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
        3.4.1 自然资源
        3.4.2 历史文化资源
    3.5 安阳市城市双修相关工作进展
    3.6 本章小结
4 安阳市市民文化广场及周边环境更新设计
    4.1 设计目标与定位
        4.1.1 设计目标
        4.1.2 设计定位
    4.2 设计理念与原则
        4.2.1 设计理念
        4.2.2 设计原则
    4.3 总体规划设计
        4.3.1 规划依据
        4.3.2 总平面设计
        4.3.3 功能分区与布局
        4.3.4 道路交通组织
        4.3.5 景观结构布局
        4.3.6 周边环境设计
    4.4 专项设计
        4.4.1 竖向设计
        4.4.2 海绵设施设计
        4.4.3 铺装设计
        4.4.4 植物种植设计
        4.4.5 景观营造设计
        4.4.6 服务设施设计
        4.4.7 人性化设计
        4.4.8 智能化设计
        4.4.9 照明设计
    4.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安阳市市民文化广场居民使用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博物馆热潮悄然兴起
        1.1.2 博物馆功能更加多元
        1.1.3 博物馆需要景观解读
        1.1.4 博物馆设计需求旺盛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4.1 理论研究
        1.4.2 实证研究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相关概念
        2.1.1 博物馆
        2.1.2 博物馆景观环境
    2.2 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相关理论
        2.2.1 景观叙事学
        2.2.2 外部空间设计理论
        2.2.3 环境心理学
        2.2.4 环境行为学
        2.2.5 园林美学
    2.3 本章小结
3 博物馆景观环境的空间布局
    3.1 环境基底
        3.1.1 遗迹原址
        3.1.2 风景区
        3.1.3 城市广场
        3.1.4 城市近郊
        3.1.5 商铺、办公建筑
    3.2 布局类型
        3.2.1 建筑中心式
        3.2.2 建筑围合式
        3.2.3 建筑轴线式
        3.2.4 建筑散点式
    3.3 空间构成要素
        3.3.1 边界
        3.3.2 入口
        3.3.3 广场与庭院
        3.3.4 通道
    3.4 空间序列
        3.4.1 叙事结构
        3.4.2 叙事顺序
    3.5 游览路线
        3.5.1 单线游览
        3.5.2 双线游览
        3.5.3 多线游览
    3.6 本章小结
4 博物馆景观环境的文化表达
    4.1 文化内涵
        4.1.1 地域文化
        4.1.2 历史文化
        4.1.3 产业文化
        4.1.4 思想文化
    4.2 博物馆景观环境中的文化表达载体
        4.2.1 主体建筑
        4.2.2 景观建构筑物
        4.2.3 水景
        4.2.4 植物
        4.2.5 铺装
        4.2.6 服务设施
    4.3 本章小结
5 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策略
    5.1 设计原则
        5.1.1 协调统一
        5.1.2 服务大众
        5.1.3 深入阐释
        5.1.4 突出特质
    5.2 博物馆景观环境的空间布局策略
        5.2.1 发挥资源优势
        5.2.2 柔和内外边界
        5.2.3 营造场所精神
        5.2.4 强化叙事逻辑
        5.2.5 畅通参观流线
    5.3 博物馆景观环境的文化表达策略
        5.3.1 符号提炼
        5.3.2 情景再现
        5.3.3 乡土材料应用
        5.3.4 题词命名
        5.3.5 植物造景
        5.3.6 细节强化
    5.4 本章小结
6 成都市博物馆景观环境现状调查与优化研究
    6.1 研究区概况
        6.1.1 成都市基本情况
        6.1.2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6.2 成都市博物馆行业概况
        6.2.1 成都市博物馆数量
        6.2.2 成都市博物馆质量
        6.2.3 成都市博物馆分布情况
    6.3 成都市各类博物馆景观环境调查
        6.3.1 综合类博物馆
        6.3.2 社会历史类博物馆
        6.3.3 自然科技类博物馆
        6.3.4 文化艺术类博物馆
    6.4 成都市博物馆游客问卷调查
        6.4.1 受访者基本信息
        6.4.2 景观重要性评价
        6.4.3 受访者空间偏好
        6.4.4 景观环境满意度
        6.4.5 再访与推荐意愿
    6.5 成都市博物馆景观环境的经验启示与现存问题
        6.5.1 经验启示
        6.5.2 现存问题
    6.6 成都市博物馆景观环境优化建议
        6.6.1 满足本地空间需求
        6.6.2 增强文化表达力度
        6.6.3 丰富互动参与形式
        6.6.4 提升民办场馆质量
        6.6.5 提高配套服务水平
    6.7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
        7.2.1 研究创新
        7.2.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成都市博物馆一览表
附录二 成都市各区县博物馆数量
附录三 成都市博物馆景观环境调查问卷
附录四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
作者简历

(6)基于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法的南方住区水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商业房地产的快速发展
        1.1.2 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法的现代转译是当前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1.1.3 现代中式居住区水景设计的问题凸显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
        1.3.1 研究对象
        1.3.2 基本概念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1.5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论文框架
第二章 中国传统园林理水特征与形态类型
    2.1 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理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2.2 中国传统园林理水的基本原则
        2.2.1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2.2 因地制宜,随曲合方
        2.2.3 诗情画意,蕴含意境
    2.3 中国传统园林理水的影响因素
        2.3.1 自然环境
        2.3.2 思想观念
        2.3.3 文心画意
    2.4 中国传统园林理水的形态类型
        2.4.1 形态与类型
        2.4.2 布局形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传统园林理水的构思立意与手法分析
    3.1 中国传统园林理水的构思立意
        3.1.1 神话主题立意
        3.1.2 文学主题意象
    3.2 因地制宜、随曲合方的理水布局手法
        3.2.1 结合区域环境的水景布局
        3.2.2 结合场地特点的水景布局
    3.3 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理水手法
        3.3.1 通过水景平面布局扩大视觉效果
        3.3.2 通过水景空间变化扩大视觉效果
        3.3.3 通过水景的设计要素扩大视觉效果
        3.3.4 通过视线的组织扩大视觉效果
        3.3.5 通过借景手法扩大视觉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统园林理水手法在南方住区水景设计中的转译
    4.1 传统园林理水与现代南方住区水景设计的差异与转译原则、策略
        4.1.1 传统园林理水与南方住区水景设计的差异
        4.1.2 传统园林理水手法在南方住区中转译的原则与策略
    4.2 水景的主题意境
        4.2.1 水景主题的意义
        4.2.2 主题水景的构建方法
    4.3 总体规划与水景设计
        4.3.1 尊重自然先天条件
        4.3.2 联系周边景观资源
        4.3.3 总体规划与水景位置选择
    4.4 场地特点与水景布局
        4.4.1 水景设计的原则
        4.4.2 水景空间的规划布局
        4.4.3 水景形态组合
        4.4.4 水源点与流向设计
        4.4.5 地形设计
        4.4.6 观景点与观景路线设计
    4.5 水景细节设计
        4.5.1 倒影设计
        4.5.2 山石与池岸设计
        4.5.3 建筑
        4.5.4 植物配置
        4.5.5 配套设施及小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方住区水景设计案例分析
    5.1 安徽滁州翰林雅院水景设计案例分析
        5.1.1 水景的构思与立意
        5.1.2 总体规划与水景设计
        5.1.3 场地特点与水景布局
        5.1.4 水景环境要素设计
    5.2 广西玉林绿地城水景设计案例分析
        5.2.1 水景的构思与立意
        5.2.2 总体规划与水景设计
        5.2.3 场地特点与水景布局
        5.2.4 水景细节设计
    5.3 本章小结
结语
    结论
    研究创新点
    研究的局限性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长沙市南郊公园外广场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项目概况
3 设计理念
4 功能分区
    4.1功能布局
        4.1.1入口水景区
        4.1.2儿童游乐区
        4.1.3下沉休闲区
        4.1.4广场活动区
        4.1.5树阵休息区
        4.1.6历史文化展示区
5 植物配置
6 结语

(8)基于生态性景观基础设施的城市雨水广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一、城市雨水问题
        (一)内涝灾害多发影响社会秩序
        (二)径流污染影响城市水环境
        二、城市水资源短缺
        三、雨水资源利用现状和多重效益
        (一)雨水资源化现状
        (二)雨水利用多重效益
        (三)我国展开雨水资源化优势和必要性
        四、城市生态失衡
        五、景观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实践领域拓展
        (一)景观功能重新定位
        (二)景观实践领域拓展
        六、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生态性景观基础设施
        (一)概念辨析
        (二)生态性景观基础设施基本概念
        二、雨水广场
        (一)雨水广场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
        (二)要点总结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文献综述
    第五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六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案例分析
        (三)类比分析
        (四)现场调研
        二、研究框架
第一章 城市发展对生态性景观基础设施需求
    第一节 生态思想融入城市及基础设施的理论表现及影响
        一、生态学视野下的城市——城市生态学
        (一)生态学发展背景
        (二)城市生态学发展概况及具体内涵
        (三)城市生态系统特征
        (四)城市生态学对城市发展影响
        二、生态设计思想的表达——生态城市
        (一)生态城市概念内涵及基本特点
        (二)生态城市设计原则
        三、景观和城市关系的重新界定——景观都市主义理论
        (一)景观都市主义发展历程
        (二)景观都市主义具体内涵
        (三)景观都市主义理念特点
        四、基于生态主义思想的设计理论及实践初探
        (一)生态设计理论发源
        (二)生态规划理论诞生
        (三)生态设计思想实践
        五、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连接理论
        (一)绿色基础设施理论内涵
        (二)生态连接理论
        (三)生态连接理论启示
        六、景观基础设施理论研究
        (一)景观基础设施设计理念
        (二)景观基础设施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生态性景观基础设施重要特性
        一、自然主导做功
        二、生态功能、服务功能结合
        三、空间、功能形成连续
        四、设施效率综合提升
        五、城市生态质量改善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广场结合雨水管理利用潜力探究
    第一节 传统城市广场对雨水的管理和影响
        一、传统城市广场对雨水自然循环的影响
        (一)不透水地面
        (二)“装饰性”绿化
        二、传统城市广场的雨水管理方式
        (一)单一的排放目标
        (二)单一工程化形式
        三、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气候变化挑战传统雨水管理方式
        (二)公共对于城市环境要求日益提高
        四、雨水资源利用的多学科探究趋势
    第二节 国内外雨水利用体系技术理念探究
        一、国外现代城市雨水利用体系探究
        (一)美国“低影响开发”(LID)
        (二)英国“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
        (三)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WSUD)
        (四)小结
        二、我国古代雨水利用对现代城市雨水管理的启示
        (一)遵从自然,化害为利的雨洪管理理念
        (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就地蓄留的雨洪管理策略
        (三)“引—蓄—留—排”的雨水利用技术
        (四)借雨造景,以声化境的雨水利用手法
        (五)小结
    第三节 城市广场管理利用雨水潜力探究
        一、分布格局具有网络节点特征——城市网络节点
        (一)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
        (二)与街道的协调
        (三)与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协调
        (四)考虑广场交通组织
        二、场所平面尺度较大,竖向空间变化简单——空间形态单调
        (一)下沉广场
        (二)洼地和缓冲带
        (三)生物滞留盆地
        三、景观构成要素丰富——铺装、水体、植被、景观标识等等
        (一)水体设计
        (二)植物设计
        (三)透水铺装
    第四节 雨水广场案例研究
        一、基于活力提升的荷兰蒂尔雨水广场(Water Square Tiel,Netherlands)
        (一)复合功能辐射周边社区
        (二)变化空间赋予多重功能
        (三)景观节点提升广场活力
        二、基于周边高密度空间的荷兰鹿特丹 Benthemplein 雨水广场
        (一)对应周边环境设置广场体量
        (二)不同空间体量设置不同活动
        (三)装置、节点展示雨水活动
        三、基于生态系统净化过滤的德国弗莱堡市扎哈伦广场(Ramboll Studio Dreiseitl)
        (一)利用回收材料实现资源循环,表现场地独特氛围
        (二)独立的生态雨水管理系统
        四、基于雨水收集利用的德国波茨坦广场(Ramboll Studio Dreiseitl)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性城市雨水广场设计研究
    第一节 生态性城市雨水广场设计原则
        一、边界的融合
        (一)雨水生态系统生长
        二、对立的消解——自然人工共存共建
        (一)生态活动和社会活动共存
        (二)生态手法和人工设施共建
        三、生态的表达——艺术和思想结合
    第二节 生态性城市雨水广场设计目标
        一、生成雨水生态系统影响城市公共空间
        二、有效管理雨水径流减轻内涝风险
        三、展示雨水管理过程实现公共教育
        四、提升广场活力平衡城市生态
    第三节 生态性城市雨水广场设计
        一、利用雨水特性连接内外场地
        (一)平面连接——外部道路到广场
        (二)竖向连接——建筑到广场
        二、组织活动空间交织人与自然
        (一)自然主导的雨水活动空间形态组织
        (二)人工主导的公共活动空间形态组织
        (三)人与自然交织的空间节点设计
        三、因地制宜分布雨水管理功能
        (一)公共活动空间的雨水功能分布
        (二)自然空间
        (三)内部景观节点的雨水功能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计实践——南京“八里河”雨水广场设计研究
    第一节 区位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交通流线及出行方式
        三、用地情况
        四、绿地水系
        五、降水情况
        六、动植物资源
    第二节 场地现状问题分析
        一、雨水管理模式落后亟需更新
        二、河道水体混浊、水质污染严重
        三、景观严重匮乏,环境舒适度较低
    第三节 设计理念
        一、完善新区生态廊道,构建水绿穿城景观格局
        二、以八里河流域为基础,实现多元定位
        (一)生态雨水系统
        (二)公共服务枢纽
        (三)公共活动中心
        (四)生态多样集结
        (五)自然舒适体验
        三、合理组织空间,安排多样功能
        (一)滨河地带布置广场“斑块”
        (二)因地制宜组织空间类型
    第四节 设计生成及方案展示
        一、总体平面与鸟瞰
        二、根据场地特征确定功能布局
        (一)雨水管理功能布局
        (二)活动空间布局
        三、场地内部节点设计
        (一)湿地教育花园
        (二)漫步流线
        (三)集散广场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岭南当代博物馆庭园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园林之于现代建筑的可能性
        1.1.2 当代博物馆复合化发展需要
        1.1.3 岭南新庭园的发展实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
    1.5 相关研究综述
        1.5.1 传统造园理论新研究与新解读
        1.5.2 庭园空间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理论研究
        1.5.3 博物馆庭园空间理论及实践研究现状
        1.5.4 新博物馆学对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影响
    1.6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岭南庭园在现代公共建筑实践中的发展
    2.1 传统岭南庭园的地域基因
        2.1.1 岭南庭园与地域气候环境
        2.1.2 岭南庭园与岭南地域文化
        2.1.3 岭南庭园空间现代性特征
    2.2 岭南庭园在公共建筑的实践发展脉络
        2.2.1 孕育初探时期:结合自然的现代主义设计(1930 至 1950 年代初)
        2.2.2 发端探索时期:庭园空间融入小型建筑(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
        2.2.3 成熟发展时期:庭园融入城市大型公共建筑(1960年代中—1980年代初)
        2.2.4 延续发展时期:庭园意境新追求(1980年代中—上世纪末)
        2.2.5 传承创新时期:传统庭园当代性的思考(2000年—至今)
    2.3 庭园空间在岭南公共建筑中的创作思想流变
        2.3.1 岭南派建筑师庭园创作思想
        2.3.2 岭南新庭园实践现代性思想
    2.4 庭园空间在岭南公共建筑中的设计手法变化
        2.4.1 庭园功能需求拓展
        2.4.2 庭园空间格局演变
        2.4.3 庭园文化意境融入
        2.4.4 庭园建筑地域风格表达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庭园空间在现代博物馆中的应用实践
    3.1 当代博物馆复合化发展需求
        3.1.1 新博物馆学对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启发
        3.1.2 博物馆空间功能形式多元化发展需求
    3.2 博物馆庭园空间的功能作用
        3.2.1 庭园空间功能类型
        3.2.2 庭园空间作用意义
    3.3 博物馆庭园空间组合
        3.3.1 庭园与建筑位置关系
        3.3.2 庭园空间序列组织
    3.4 博物馆庭园空间要素
        3.4.1 庭园与外围基地环境
        3.4.2 庭园建筑形式与界面
        3.4.3 庭园景观要素与意境
    3.5 博物馆庭园与地域气候
        3.5.1 传统布局的气候适应性
        3.5.2 现代庭园布局的绿色策略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岭南当代博物馆庭园空间设计策略
    4.1 岭南地区博物馆庭园空间发展
        4.1.1 岭南博物馆庭园空间发展特点
        4.1.2 岭南博物馆庭园空间现状反思
    4.2 岭南地区博物馆庭园空间设计原则
        4.2.1 博物馆庭园空间设计出发点
        4.2.2 博物馆庭园空间设计原则
    4.3 岭南地区博物馆庭园空间总体布局策略
        4.3.1 自然要素借鉴利用
        4.3.2 城市结构整体协调
        4.3.3 历史文化溯源共生
    4.4 岭南地区博物馆庭园空间形态建构策略
        4.4.1 .公共开放的庭园形态构建
        4.4.2 多级渗透的庭园序列组织
        4.4.3 互通立体的庭园流线设计
        4.4.4 .隔而不断的庭园界面处理
    4.5 岭南地区博物馆庭园空间现代性地域表达策略
        4.5.1 地域日常公共空间结合
        4.5.2 地域符号与文化转译
        4.5.3 地域材料现代性表达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粤剧艺术博物馆庭园空间设计研究
    5.1 粤博馆项目背景
        5.1.1 项目立项背景
        5.1.2 项目设计概况
    5.2 粤博馆庭园生成逻辑
        5.2.1 基地历史环境原真性关联—传统岭南文化诠释
        5.2.2 庭园空间融入城市生活—庭园日常公共性探索
        5.2.3 庭园空间带动城市更新—庭园传承与创新发展
    5.3 粤博馆庭园空间建构
        5.3.1 庭园功能与形式
        5.3.2 庭的位置分布
        5.3.3 庭园空间序列
        5.3.4 庭园与参观流线
        5.3.5 庭园的空间尺度
        5.3.6 庭园空间营造手法
    5.4 粤博馆庭园意境营造
        5.4.1 青绿山水
        5.4.2 气韵造园
        5.4.3 园乐营造
    5.5 粤博馆庭园公共空间分析
        5.5.1 空间句法相关理论基础
        5.5.2 粤博馆公共空间可达性分析
        5.5.3 粤博馆庭园开放性特征分析
    5.6 粤博馆调研使用评价
        5.6.1 公众主要认知评价
        5.6.2 使用与管理的矛盾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基于POE方法的杭州市民广场公共艺术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1.3.1 使用后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1.3.2 公共艺术评价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2.1 市民广场相关理论
        2.1.1 概念界定
        2.1.2 市民广场的特征
    2.2 公共艺术相关理论
        2.2.1 概念界定
        2.2.2 公共艺术的特征
        2.2.3 公共艺术的类型
    2.3 POE评价体系相关理论
        2.3.1 POE的概念界定
        2.3.2 POE的特点
        2.3.3 POE的研究方法
        2.3.4 POE评价因素集构建方法
        2.3.5 杭州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引入POE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杭州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POE评价体系构建
    3.1 公共艺术POE评价因素集构建影响因素
    3.2 公共艺术相关评价因子基础理论研究
    3.3 杭州市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现状研究
        3.3.1 杭州市的市民广场的变迁
        3.3.2 杭州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现状分析
    3.4 杭州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评价体系设计
        3.4.1 公共艺术预评价因素集
        3.4.2 杭州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评价因素集
        3.4.3 评价目标
        3.4.4 评价原则
        3.4.5 数据分析方法及评价等级确定
    3.5 杭州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POE调查问卷设计
        3.5.1 调查问卷结构设计
        3.5.2 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3.5.3 问卷数据有效性检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杭州市民广场公共艺术POE分析及满意度评价
    4.1 武林广场公共艺术使用后评价
        4.1.1 使用者基础特征分析
        4.1.2 标志性公共艺术分析及满意度评价
        4.1.3 植物景观公共艺术分析及满意度评价
        4.1.4 休闲设施公共艺术分析及满意度评价
        4.1.5 基础服务设施公共艺术分析及满意度评价
        4.1.6 访谈结果分析
    4.2 西湖文化广场公共艺术使用后评价
        4.2.1 使用者基础特征分析
        4.2.2 标志性公共艺术分析及满意度评价
        4.2.3 植物景观公共艺术分析及满意度评价
        4.2.4 休闲设施公共艺术分析及满意度评价
        4.2.5 基础服务设施公共艺术分析及满意度评价
        4.2.6 访谈结果分析
    4.3 钱江新城市民广场公共艺术使用后评价
        4.3.1 使用者基础特征分析
        4.3.2 标志性公共艺术分析及满意度评价
        4.3.3 植物景观公共艺术分析及满意度评价
        4.3.4 休闲设施公共艺术分析及满意度评价
        4.3.5 基础服务设施公共艺术分析及满意度评价
        4.3.6 访谈结果分析
    4.4 杭州市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综合评价
        4.4.1 市民广场整体评价
        4.4.2 市民广场对比分析
        4.4.3 评价因子综合分析
        4.4.4 整体问题总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杭州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优化设计策略
    5.1 杭州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优化设计原则
    5.2 杭州的市民广场公共艺术优化设计策略
        5.2.1 武林广场公共艺术优化设计策略
        5.2.2 西湖文化广场公共艺术优化设计策略
        5.2.3 钱江新城市民广场公共艺术优化设计策略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关于城市广场植物造景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研究[D]. 郭靖. 浙江大学, 2021(01)
  • [2]包头市九原廉政文化广场景观提升规划设计[D]. 胡耀珍.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榆林市神木古城遗址广场改造设计研究[D]. 邢维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城市双修理念下城市广场及周边环境更新设计 ——以安阳市市民文化广场为例[D]. 程鑫.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5]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D]. 张爽. 浙江大学, 2021(01)
  • [6]基于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法的南方住区水景设计研究[D]. 陈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7]长沙市南郊公园外广场景观设计研究[J]. 邹鑫旺. 山西建筑, 2020(16)
  • [8]基于生态性景观基础设施的城市雨水广场设计[D]. 施金凤.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9]岭南当代博物馆庭园空间设计研究[D]. 辛圣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10]基于POE方法的杭州市民广场公共艺术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D]. 刘明明.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城市广场植物景观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