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结构优化升级

一、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论文文献综述)

朱婧[1](2019)在《西安老工业区更新策略研究 ——以幸福路地区为例》文中提出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中速、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阶段,城市建设面临着全面转型的需求,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挖潜,在此背景下,城市中的老工业区成为转型矛盾最突出、改革需求最集中的变革对象之一。西安市幸福路地区在近六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两次艰难的产业转型,目前老工业区的更新改造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作为西安市现代工业文明载体的幸福路老工业区,如何解决工业用地产能低效、企业搬迁困难重重、生活空间品质不高、工业遗产保护不力等一系列问题成为该地区城市更新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笔者研究了目前国内外老工业区相关理论及实践,结合幸福路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了西安市老工业区的更新策略。论文总结并分析了老工业区更新的理论与实践,重点研究了老工业区更新改造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趋势,从产业调整升级、功能置换开发及生态恢复再生三方面总结了当前城市老工业区的更新改造策略。通过对西安市幸福路地区老工业区发展历程的现状梳理,结合现状调研,明确存在的问题有当前工业用地产出下滑,道路交通不成体系、配套设施亟需提升、用地产权复杂、城中村与棚户区亟需改造,同时还面临着近期现状企业难以搬迁等问题。基于现状问题的复杂性,笔者通过对现状进行用地适应性、土地使用性质、土地开发强度及建筑质量等方面的梳理和评价,将幸福路地区老工业区划分为保留区域、限制更新区域及适宜改造区域三类更新区域。保留区域通过提升原有产业并引入与原有产业相关的产业对现有产业布局进行升级;限制改造区域需要注意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通过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实现再利用,通过升级生活空间、完善公服设施、优化道路交通来提升区域城市品质;适宜改造区域更新主要是通过调整用地的功能,结合绿化空间的打造以及大力发展商务商贸来实现。最终制定了政府科学决策、加强组织领导、公私利益平衡、创新规划管理及加强公众参与的更新保障机制确保更新策略落地实践。

刘珣[2](2018)在《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俄罗斯一直非常注重对东部地区的开发,经历了俄国、苏联及俄罗斯三个不同的开发时期。本文从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以及人口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研究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动因,分析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政策与措施,总结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成就与教训。在此基础上,探寻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对俄罗斯东部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预测,目的是进一步推进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探寻中俄合作新的突破点,夯实中俄区域合作的基础条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史做了系统的划分,即按照俄罗斯历史的三个阶段,把东部地区的开发史提炼为初步基础性开发、计划拓展性开发和战略选择性开发三个开发时期。尽管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三个时期不同,但开发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十分明显。相同点在于:不同时期东部地区开发的主体都是政府;不同时期的政府都是为了巩固国家政治统治,发展国家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而开发东部地区;鼓励移民、发展农业、促进工业发展及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成为政府的主要开发政策;不可否认由政府主导的开发促进了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加剧了这一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中各部门发展的不平衡。而不同之处主要为开发诉求不同;开发政策不同;开发方式不同;开发重点不同。当前,俄罗斯对东部地区开发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历史高点,东部地区的开发不仅仅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诉求,也是其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重点转移的重要体现,因此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政策与措施,总结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成就与教训,进而把握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规律和特点,为创新中俄区域合作方式和领域提供依据。

胡晓亮[3](2017)在《上海第二次工业改组与工业结构调整》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上海是作为全国的多功能经济中心,无论是在金融业、工业、商业、贸易,还是交通运输业领域都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但是由于租界的长期存在,上海的经济发展也存在许多结构性的失衡。上海解放后,在新中国逐步建立全国一盘棋的经济建设中,经济领域的结构性调整已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建国初期,上海的三次工业改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上海工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首先表现在生产生活资料的轻纺工业与生产生产资料的制造工业明显比重相差太大,轻纺工业所占比重过高,尤其是在物资供应相对匮乏的五十年代,无法调动足够的力量来供应上海的轻纺工业的生产;其次工业企业规模过小也是上海工业发展的痼疾,上海急需在公私合营之后通过工业企业的裁并、重组,建立稳定的生产能力;再次建国后上海除了小部分的外国资本家或者官僚资本投资的少数大厂之外,绝大多数的工厂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上海需要通过技术革命,提高生产率。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发表之后,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地区的发展被中央提上了日程,不仅是上海自身需要对其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整改变之前的"失衡"状态,全国对上海的"期望"也日益提升,希望上海发挥自身的工业基础,带动全国的工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开展了全方位的工业结构调整。上海进行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式是对工业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改组,改变之前的工业结构,使之适应上海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带动全国工业发展。上海建国之后大规模的工业改组总共进行了三次,分别为第一次工业改组(1956-1957年)、第二次工业改组(1958-1960年)和第三次工业改组(1962-1965年),这几次工业改组是由政府指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上海工业结构调整的三次尝试,工业改组根本上改变了上海失衡的工业结构,为其成为"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基地"奠定了基础。其中第二次工业改组是在第一次工业改组建立上海完整的工业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配合了行政区划的变迁、"高精尖"工业方针的提出,在"大跃进"的复杂环境中完成了上海工业结构的巨大转型,奠定了上海当代工业布局的雏形,是三次工业改组中最具有研究价值的一次改组,也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在之后六十年代末的第三次工业改组是在第二次工业改组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和收缩,上海的基本工业发展方向没有变化。就上海本身而言,第二次工业改组也是影响上海城市发展的重大调整,第二次工业改组大规模的企业裁并改组虽只有半年的时间,但是在改组的过程中,上海整合了自身的工业发展潜力,为行政区划调整、工业区以及卫星城的扩建提供了产业基础,同时通过建立骨干企业打造了一批有生产能力的大厂,在工业改组的过程中,发展"高、精、尖"产业,建设两个基地成为上海工业发展的新方向。本文系统研究了第二次工业改组的工作准备、具体实施以及其导致的结果,并对改组过程中管理体制进行了专门探讨。本文以未被发掘过的档案资料、报刊资料为基础,从公私合营后的新工业方针以及第一次工业改组切入,剖析上海的工业结构问题,详细论述了第二工业改组的过程、影响、体制改革等,对第二次改组与工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论述。上海工业方针的变动不管是"紧缩"还是"发展","扩建"还是"新建"都是紧紧跟随国家工业发展的整体发展需要,奉行"全国一盘棋"的方针,在全国现代化建设起步阶段扮演了重要角色。上海第二次工业改组为国家战略与地方经验关系的研究与探讨,提供了非常好的案例,也是我们研究当代经济史应该重视的研究视角。

姚德文[4](2008)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度分析 ——以上海为例》文中提出现代经济增长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粗放型增长不是。转轨背景下的政治、经济等制度则解释了中国产业结构差异的相当一部分。产业结构变迁伴随技术升级,这始终是受人关注的领域,新制度经济学的引入,给了人们新的视角。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研究转入到了以市场调节产业结构的转道上来,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核心,在于转换行政和经济管理的职能,为产业发展塑造完善的财产制度、金融制度、人口流迁制度。一个不完善的市场体系制度将使之赢得增长而失去结构,或者赢得结构而失去增长。对上海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考察,以及对相关制度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证检验,支持上述结论,并可以解释上海服务业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论文第一章阐述了研究的意义、方法及目的。第二章总结了相关文献。第三章构建了一个引进制度因素分析产业结构的理论框架。第四章对钱纳里的人均GNP模型加以运用,测得2005年上海按户籍的人均GDP为8618美元(以2005年美元价格),按常住人口的人均GDP为6318美元,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但始终离市场调节产业的资源配置机制距离尚远。工业化没有市场规则的支撑,不可谓真正的工业化。第五章转入了制度分析,构造了以非国有工业产业值比重为代表的上海市场化指数和合成制度指数,后者的主成份是非国有工业产值比重。实证结果是,非国有工业经济比重变动率对人均GDP增长率短期是正向,而长期是负向的关系。它表明非国有经济只有量的提高,没有质的提高,处于反映较低人均GDP的产业层次中。分离了政府消费的合成指数后发现,人均GDP变动率是不含政府消费的合成指数变动率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不是;而含政府消费的合成指数变动率是人均GDP增长率的原因。含政府消费的合成制度指数与第二、第三产业成长期均衡关系,而非国有经济则没有关系。从绝对量来看,上海国有工业比重的下降有利于规模以上的工业产值增长,其绝对值弹性为0.6。采用樊纲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后发现,上海市场化指数提高一个点,同使户籍人均GDP上升6060元,第二产业增长1%,而第三产业相反下降0.09%.这些结果说明上海市场体系制度不完善,非国有经济面临第三产业的很多限制,结合人均GNP模型认为,工业化基础不可持续,政府干预仍然过多。第六章考察了银行贷款与证券融资两种金融制度。发现,银行贷款率与第三产业比重之间不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相互不是格兰杰原因。说明,银行贷款更多地投入到了制造业。股票融资率也不是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的格兰杰原因,说明没有发挥出促进资源配置的作用,没有改变第三产业的效率。第七章分析了人口流迁制度与户籍制度,用截面数据检验了与人口有关的数据对户籍人均GDP与常住人口GDP的影响。人力资本存量、抚养比与人均资本存量对户籍人均GDP的弹性分别是0.95、0.7与0.68.人力资本弹性最大,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可以促进人均GDP提高。而按常住人均GDP计算的各项弹性变小。人口净迁移率有利于户籍人均GDP的上升,而不利于年末常住人均GDP的上升,城镇人口比重的弹性在两种情况下几乎不变,为0.01.第八章在区域范围内,检验了分权改革的收益和成本,特别是产业结构同构和重复建设。政府财政支出不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而是偏向于制造业发展。上海、江苏和浙江相比,上海除了金融服务业、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农业和采掘业,其它产业相似程度很高。一方面,上海制造业区域同构较严重,另一方面,在上海市政府决策下,金融服务业集中度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逐步建立,上海的城市服务功能逐步完善。综上所述,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决于在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前提下,政府职能转变,及市场规则、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柏春林[5](2007)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思想探析——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之一》文中指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科学定位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和"在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促进发展"的原则。明确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调整的方针、方法和目标任务及着眼点与立足点。

姜爱林[6](2004)在《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基本策略》文中研究说明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是现阶段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必然选择,从重要意义、基本方针、互动关系、主要任务与改革措施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若干基本策略。

李京文[7](2003)在《发展我国制造业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文中提出讨论了发展制造业与高新技术的关系。讨论了如何处理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关系 ;发展装备制造业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以及经济全球化与发展“民族工业”的关系。

徐泽民,孙诚[8](2002)在《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龙江工业以初级产品和资源型产业为主,由于加工度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潜在的威胁。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应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带动全省工业改组改造。为此,应鼓励民营企业嫁接改造国有企业,要打破垄断,引导民间资本涉足公共产品项目领域,实施制度创新,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李荣融[9](2002)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 在建设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文中认为

李京文[10](2002)在《发展中国制造业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产业,是科技的基本载体和孕育母体,是在当代实现科技创新的主要平台。因此,制造业必须保持持续地增长。但是,要保证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一系列关系。主要有:

二、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老工业区更新策略研究 ——以幸福路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城市老工业区的相关概念
        1.3.2 城市更新的相关概念
        1.3.3 策略的相关概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老工业区更新研究综述
    2.1 老工业区更新相关理论综述
        2.1.1 相关学科对老工业区更新的研究
        2.1.2 国外老工业区更新的发展
        2.1.3 国内老工业区更新的发展
    2.2 老工业区更新的发展趋势
        2.2.1 以区域空间重构为更新核心
        2.2.2 追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2.3 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2.2.4 突出土地混合利用的更新优势
    2.3 老工业区更新动力机制研究
        2.3.1 城市外部影响因素
        2.3.2 城市内在发展需求因素
    2.4 老工业区更新的基本策略
        2.4.1 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
        2.4.2 重视社区空间的重构
        2.4.3 强调历史文脉的传承
        2.4.4 体现空间肌理的延续
        2.4.5 更新改造模式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3 西安老工业区更新策略研究
    3.1 西安老工业区现状概述
        3.1.1 西安老工业区的发展历程
        3.1.2 西安老工业区的现状分布
    3.2 西安老工业区特点
        3.2.1 西安老工业区选址特点
        3.2.2 西安老工业区厂区布局特点
        3.2.3 西安老工业区文化价值特点
    3.3 西安老工业区更新动力机制
        3.3.1 外在动力机制
        3.3.2 内在动力机制
    3.4 西安老工业区更新策略
        3.4.1 更新目标
        3.4.2 更新影响因子
        3.4.3 分区管控
        3.4.4 更新策略制定
    3.5 本章小结
4 西安市幸福路老工业区现状及发展研究
    4.1 西安市幸福路老工业区概况
        4.1.1 幸福路老工业区位置及范围
        4.1.2 幸福路老工业区的发展历史
    4.2 更新机遇的把握
        4.2.1 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4.2.2 西安市“十三五”规划
        4.2.3 西安市公园城市建设
        4.2.4 产业发展需求
        4.2.5 区域上位规划引导
    4.3 西安市幸福路老工业区现状问题梳理
        4.3.1 现状情况概述
        4.3.2 现状存在的问题
        4.3.3 区域现状的特殊性
    4.4 本章小结
5 西安幸福路老工业区更新策略研究
    5.1 西安市幸福路地区的更新目标
    5.2 更新影响因子研究
        5.2.1 用地适应性评价
        5.2.2 土地使用性质评价
        5.2.3 土地开发强度评价
        5.2.4 建筑质量评价
        5.2.5 评价模型建立
    5.3 西安幸福路老工业区更新分区管控原则
        5.3.1 更新区域划分研究
        5.3.2 三类区域基本更新原则
    5.4 幸福路老工业区更新策略
        5.4.1 基于基础用地空间调整的策略
        5.4.2 基于产业优化升级的策略
        5.4.3 基于提升环境品质的策略
        5.4.4 基于塑造文化精神的策略
        5.4.5 对于开发模式和组织构成的选择
    5.5 幸福路老工业区更新策略应用
        5.5.1 保留区域更新策略应用
        5.5.2 限制改造区域更新策略应用
        5.5.3 适宜改造区域更新策略应用
    5.6 更新保障机制
        5.6.1 政府科学决策
        5.6.2 加强组织领导
        5.6.3 公私利益平衡
        5.6.4 创新规划管理
        5.6.5 加强公众参与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致谢
研究生在读期间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1 图目录
    2 表目录

(2)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基本理论
    第一节 地缘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地缘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初步基础性开发
    第一节 俄国占领及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第二节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移民开发
    第三节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农业及工业开发
    第四节 俄国在东部地区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
    第五节 对俄国开发东部地区的历史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计划拓展性开发
    第一节 苏联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第二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工业开发
    第三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农业开发
    第四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移民和交通基础设施开发
    第五节 对苏联开发东部地区的历史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罗斯对东部地区的战略选择性开发
    第一节 俄罗斯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第二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发展战略规划分析
    第三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领导与协调专门机构分析
    第四节 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的实施
    第五节 对俄罗斯东部大开发的历史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中的国际合作
    第一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展国际合作的动因
    第二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历程
    第三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进展
    第四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第五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3)上海第二次工业改组与工业结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关于"工业改组"与"经济改组"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各地的工业改组研究
        三、关于上海工业发展的经济思想研究
        四、关于工业改组的相关理论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与实施方案
        三、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第二次工业改组的工作准备
    第一节 上海新工业方针的提出
        一、上海工业发展新定位
        二、中央以及上海市委政策的调整
        三、上海工业发展新需求
    第二节 第一次工业改组始末
        一、第一次工业改组概况
        二、第一次工业改组的遗留问题及其影响
第二章 第二次工业改组的实施
    第一节 第二次工业改组概述
        一、改组形式
        二、第二次工业改组的转折
    第二节 重点工业局以及专业公司的工业改组
        一、机电工业局
        二、纺织工业局
        三、轻工业局
        四、冶金工业局
        五、化学工业局
    第三节 工业改组的工作方法
        一、工业改组的步骤
        二、工业改组中的企业管理
        三、思想政治工作以及人员安排
第三章 第二次工业改组中的管理体制变迁
    第一节 行政组织形式
        一、中央权力的下放
        二、工业局-专业公司-工厂三级管理体制
        三、"串管"、""联管""与""统管""的基层企业管理
    第二节 平行部门的协同合作
        一、国际贸易与工业改组的"联调"
        二、商业局对工业改组的"协调"
        三、财政局对工业改组的"降温"
    第三节 工业管理体制
        一、企业管理体制
        二、大中小企业关系
第四章 第二次工业改组的影响
    第一节 工业布局调整
        一、旧工业布局的局限
        二、卫星城、工业区的设立
        三、行政区划调整
    第二节 向高精尖起飞
        一、以高精尖为中心的区域发展战略
        二、高精尖规划的主要成果
        三、企业的扩建与新建
    第三节 第二次工业改组的不足
        一、生产方向问题
        二、改组过程问题
        三、街道工厂以及自发户问题
        四、公共关系紧张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1956年卫生工程业经改规划(草案)
    附录二 上海市制笔业工业改组记录
    附录三 经济改组计划表
    附录四 公私合营源鑫中心吸收新城厂工作计划
    附录五 自行并厂调查报告
    附录六 上海市仪器仪表工业公司为请求批准生产改组的报告
    附录七 各工业局要求商品生产排队表
    附录八 经济改组中有关问题的初步意见
    附录九 上海市机电工业局关于局、公司、工厂三级组织职权划分
    附录十 上海市机电工业局关于中小型工厂管理问题的初步意见(草稿)
参考文献
致谢

(4)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度分析 ——以上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问题
        二、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因素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概念
        一、产业结构、市场体制、城市功能与产业政策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容及标志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模型、结构及目的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将来的研究
第二章 制度与产业结构关系的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产业结构理论及其发展
        一、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及源渊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
        三、日本产业结构理论及其发展
        四、马克思的产业结构理论
    第二节 我国产业结构理论及其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的研究概况(1949-1978)
        二、过渡时期的研究概况(1979-1984)
        三、新范式下的研究概况(1985年以来)
    第三节 经济学中的制度分析方法
        一、制度分析方法概述
        二、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及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分析理论
    第四节 制度影响产业结构变迁的理论
        一、国外研究制度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理论和观点
        二、国内学者研究制度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理论和观点
    第五节 简要评介
第三章 构建制度视角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
    第一节 制度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产业结构变动模型
    第三节 经济体制变迁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一、放权让利阶段
        二、增量改革阶段
        三、整体改革阶段
    第四节 产业政策与上海产业结构的演进
        一、产业政策的含义及作用
        二、计划体制下的上海产业结构
        三、市场体制下的上海产业结构
    第五节 城市功能与上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城市功能的含义及特征
        二、近代上海城市功能的发展
        三、建国后上海城市功能的转换及原因
    第六节 制度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一般分析
        二、具体制度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分析
        三、不同制度对产业结构的协同影响机制分析
    第七节 制度视角分析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模型
第四章 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
    第一节 产业结构现状及实证检验
        一、积累过程
        二、资源配置过程
        三、人口流迁过程
    第二节 基于钱纳里人均GDP模型的工业化阶段实证
        一、工业化与服务化阶段之争
        二、经济结构转变时期划分,工业化一般特征和中国、上海的实证
    第三节 结论
    第四节 附录
        一、数据选取
        二、变量的定义
        三、资本积累过程
        四、人口配置过程
        五、模型说明
        六、数据附录
第五章 财产制度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节 财产制度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非国有产权与资源再配置效应
    第三节 实证检验
        一、非国有工业产值比重的上升与人均GDP增长实证检验
        二、合成制度指数与人均GDP增长
        三、非国有经济、制度指数与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国有经济比重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效率影响的计量分析
        五、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
    第四节 结论
    第五节 数据附录
第六章 金融制度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节 上海金融制度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金融服务业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制
        一、金融制度形成的影响因素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金融要素
    第三节 两类典型的金融制度
        一、银行主导性金融制度
        二、市场主导型金融制度
    第四节 两类金融制度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证检验
        一、对银行主导型金融制度的检验
        二、市场主导型金融制度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证检验
    第五节 结论
    第六节 数据附录
第七章 人口流迁制度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节 中国与上海人口发展回顾
        一、人口总量的发展
        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三、人口发展与人口城镇化相联系
        四、劳动力流动迁移的情况和特征
        五、上海人口的发展
    第二节 户籍制度的变迁
        一、户籍制度的历史渊源
        二、上海的城市户籍管理
        三、上海的人口规模与分布
    第三节 市场化进程与人口流迁
        一、人口流迁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二、刘易斯转折点与劳动力市场规制的重建
        三、就业与产值增长的背离
        四、人口流迁、产业结构与增长的实证检验
    第四节 结论
    第五节 数据附录
第八章 政府分权制度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节 分权改革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一、分权改革的由来、阶段及特点
        二、分权改革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理论模型
        三、分权改革的得失
    第二节 政府财政支出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实证
    第三节 长三角区域产业同构问题的实证检验
        一、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二、基于相似系数的分析
        三、基于区位商的分析
    第四节 结论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简要结论
    第二节 可供参考的建议
        一、将非国有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机结合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三、完善人口流迁制度,促进劳动力在产业间的优化配置
        四、强化政府在市场转型中的作用,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基本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准确把握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要求与意义, 正确处理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确立并坚持遵循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方针及原则, 理清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任务及重点
    (一) 要确立并坚持和遵循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
    (二) 要理清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任务及重点
三、用足用活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改革措施, 构建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系统
    (一) 用足用活城镇化发展的改革措施②
    (二) 用足用活工业化发展的改革措施①一是宏观管理要突出重点, 分类指导。
    (三) 构建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系统

(7)发展我国制造业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制造业与高新技术的关系
    1.1 制造业的发展必须依靠高新技术
    1.2 高新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持
2 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2.1 三者的特征及其发展条件
    2.2 制造业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发展策略的依据
    2.3 我国制造业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策略
3 发展装备制造业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
    3.1 发展装备制造业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2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战场
    3.3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自身升级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3.4 装备制造业对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
    3.5 装备制造业是关系国防实力的重要因素
4 经济全球化与发展“民族工业”的关系

(9)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 在建设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论文提纲范文)

一、2002年经贸工作进展情况及5年的实践经验
    (一) 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迈上新台阶。
    (二) 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迈出新步伐。
    (三) 企业改革和加强管理取得新进展。
    (四) 对外经贸工作和贸易市场建设有了新提高。
    (五)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新成效。
    (六) 转变职能和依法行政有了新突破。
二、充分利用战略机遇期,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三、2003年经贸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一) 加强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和监测调控, 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 大力推进企业改革和重组, 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三) 积极扶持各类中小企业,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四) 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 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 加大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六) 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 进一步开拓城乡市场。
    (七) 继续做好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应对工作, 提高对外经贸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八) 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四、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提高做好新时期经贸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一) 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经贸工作全局。
    (二) 不断探索新时期经贸工作的规律, 提高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三) 进一步转变职能, 实现管理方式的创新。
    (四) 要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经贸干部队伍。

四、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老工业区更新策略研究 ——以幸福路地区为例[D]. 朱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2]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D]. 刘珣. 黑龙江大学, 2018(12)
  • [3]上海第二次工业改组与工业结构调整[D]. 胡晓亮.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7(01)
  • [4]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度分析 ——以上海为例[D]. 姚德文. 复旦大学, 2008(08)
  • [5]“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思想探析——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之一[J]. 柏春林. 经济师, 2007(12)
  • [6]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基本策略[J]. 姜爱林.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3)
  • [7]发展我国制造业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 李京文. 航空制造技术, 2003(04)
  • [8]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J]. 徐泽民,孙诚.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2(06)
  • [9]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 在建设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J]. 李荣融. 中国经贸导刊, 2002(24)
  • [10]发展中国制造业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A]. 李京文. 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 2002

标签:;  ;  ;  ;  ;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结构优化升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