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甜菜高产高效功能模型研究

活甜菜高产高效功能模型研究

一、直播甜菜高产高效函数模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晶[1](2021)在《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甜菜生理生态参数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物生理生态信息的获取是精细农业信息获取的关键和核心问题之一,传统检测方法时效性差且具有破坏性,无法满足对作物生理生态参数实时无损动态检测的需求。甜菜生理生态信息的快速无损检测是甜菜实际生产过程中制定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决策的根本依据,对发展绿色农业,实现甜菜的丰产高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不同氮胁迫下的田间小区试验为测试平台,综合利用多年(2014、2015和2018)、多点(内蒙古赤峰市太平地镇甜菜种植区、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教学农场和土默特左旗麻合理村)、多品种(KWS1676、KWS9147和KWS1231)、多栽培模式(移栽和直播)、多生育期(叶丛快速生长期、糖分增长期和糖分积累期)和多氮肥梯度(0~200 kg/hm2)的甜菜高光谱测试数据并同步结合生理生态参数(叶片氮含量、SPAD值和植株地上生物量)生化分析,探究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甜菜冠层尺度生理生态参数快速无损检测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各生育期不同氮胁迫、不同试验区和不同品种甜菜冠层叶片氮含量、叶绿素含量和植株地上生物量的变化规律及相应光谱响应曲线的变化趋势,探究了甜菜生理生态参数变化规律和光学检测机理,验证了高光谱成像技术在甜菜生理生态参数检测上的适用性,确定了各试验区的最佳施氮量,内蒙古赤峰市太平地镇为108 kg/hm2,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教学农场为120 kg/hm2以及土默特左旗麻合理村为130 kg/hm2。(2)在390-990 nm波段范围内,利用精细采样法构建了所有可能波段组合的归一化光谱指数(NDSI)和土壤调节光谱指数(SASI),提出了利用PSO算法对SASI植被冠层调节参数L进行寻优的方法。通过分析NDSI和SASI与甜菜冠层氮含量间的相关性,以及对比不同建模算法对甜菜冠层氮含量估测模型的影响,确定了估测各生育期甜菜冠层氮含量的最佳光谱指数和反演模型。其中,叶丛快速生长期的最佳建模输入量为SASI1(418nm,686 nm),验证集R2为0.82,RMSE为2.30 g/kg,RRMSE为7.11%;糖分增长期以SASI2(820 nm,655 nm)的建模效果最理想,验证集R2为0.74,RMSE为2.71 g/kg,RRMSE为10.21%;糖分积累期的最优建模参数为SASI3(874 nm,889 nm),模型R2为0.80,RMSE为2.26 g/kg,RRMSE为8.75%。(3)应用CARS算法对高光谱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并挖掘有效光谱信息,提取了各生育期甜菜地上生物量的特征波长。通过改进GWO算法收敛因子的更新方式和个体进化模式,提出了基于MDE-GWO算法的甜菜地上生物量SVM模型关键参数优化方法,并对比了SCV、GWO和DE-GWO算法对甜菜地上生物量SVM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确定了MDE-GWO算法为甜菜地上生物量SVM模型关键参数的最佳优化方法。与SCV-SVM、GWO-SVM和DE-GWO-SVM模型相比,基于特征波长构建的各生育期MDE-GWO-SVM模型对甜菜地上生物量的估测精度最高。(4)在综合分析现有叶绿素估测光谱指数与甜菜冠层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间相关关系及其构建方式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一个可变参数M到传统CI中提出了MCI,并利用PLS和MDE-GWO-SVM算法建立估测模型,对比不同输入参数对甜菜冠层叶绿素含量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确定了各生育期甜菜冠层叶绿素含量的最佳估测光谱指数为MCI。基于MCI建立的MDE-GWO-SVM模型可实现甜菜冠层叶绿素含量的定量预测,叶丛快速生长期对应的验证集R2为0.85,RMSE为2.20和RRMSE为4.62%;糖分增长期R2为0.73,RMSE为2.97和RRMSE为5.78%;糖分积累期R2为0.79,RMSE为2.55和RRMSE为5.28%(5)利用高光谱图像数据“图谱合一”的特性,基于甜菜各生育期叶片氮含量和叶素含量的最佳光谱指数,分别计算高光谱图像中每个像素点对应的光谱指数信号,并结合优选的最佳估测模型将高光谱图像中所有像素点下的光谱信号分别转化为对应位置处的氮含量和叶绿素含量,最终实现各生育期甜菜冠层氮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可视化分布,可直观体现甜菜整个生长过程中冠层氮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薛向磊[2](2020)在《取栽一体式棉花钵苗移栽机关键部件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棉花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其产量的30%—50%来自于最佳栽培技术,其中棉花钵苗移栽技术是有效的增产方式之一,其优点包括:(1)与直播相比省种50%以上,减少种植投入的同时提升单产10%-20%;(2)节省土地资源,便于实现水肥管控自动化以减少棉苗病虫害的产生;(3)便于选育壮苗以提升棉花品级,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钵苗移栽机械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水田,但旱田钵苗移栽技术发展缓慢,全自动移栽的推广远远落后于水田机型;国外针对全自动旱田钵苗移栽机型的研发起步较早并取得了一系列显着成果:欧美等国采用机电液控制多套装置串联完成取苗、输送、开穴和栽植等动作,整机结构复杂且较难维护;日本研制了顶出式钵苗移栽机,但需要配置特制硬质秧盘。上述机型均因为综合成本过高,未能在我国推广。国内对于钵苗移栽机械的研究起步较晚,市场上多为半自动机型,限制了我国钵苗移栽农艺大面积推广,国内亟需展开针对高效轻简化全自动钵苗移栽机的研制。送苗装置与取苗栽植机构作为全自动移栽机的两大核心部件,前者将钵苗精准有序的送至取苗位置供取苗栽植机构连续取苗,取苗栽植机构经过取苗、输送、开穴、栽植等动作完成钵苗移栽,二者的配合效果直接影响移栽机作业性能,是实现全自动钵苗移栽的关键一环。为此,针对送苗装置与取苗栽植机构展开设计研究是解决我国旱田钵苗移栽机械化难题的关键步骤,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本文以棉花钵苗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取栽一体式钵苗移栽机构(专利号:201811064900.7),用一套回转机构驱动取苗机构与鸭嘴栽植器,完成取苗、送苗、接苗和植苗等动作。此外,为实现送苗过程全自动,本文配合取栽一体式钵苗移栽机构设计了一种棘轮连杆式钵苗移栽机纵向送苗机构,运用“机构分析-运动学建模-编程优化-试验分析”的设计方法对纵向送苗机构展开优化,并结合课题组提出的变速移箱方案完成送苗装置的设计。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农艺要求利用植物工厂培育棉花钵苗,对适龄棉苗特性进行研究,分别选取20d-40d的棉花壮苗进行夹断试验,结果表明:苗龄35d的棉苗茎秆最小抗拉力为44.550N,最大拔苗力为7.213N,结合前人研究结论,证明棉花钵苗可用于夹苗移栽。(2)基于回转式移栽机构运动机理与鸭嘴栽植器的栽植要求,提出“8”字形取苗、送苗与“γ”形接苗、植苗的移栽轨迹,由取苗非圆轮系控制取苗机构,栽植非圆轮系控制鸭嘴栽植器二者共用同一齿轮箱各自形成设计要求的轨迹与姿态,完成钵苗移栽所需的取苗、输送、开穴和栽植等动作需要。(3)建立取栽一体式钵苗移栽机构数学解析模型,得出取苗尖点和鸭嘴栽植器尖点作业过程的运动学模型,为开展取栽一体式棉花钵苗移栽机构的优化设计研究,奠定理论基础。(4)根据移栽机构运动学理论模型与棉苗移栽作业要求,提出了16个优化目标并将其数字化,开发了“取栽一体式钵苗移栽机构优化设计软件”。将上述目标要求嵌入该软件,通过人机交互优化,操作人员可实时观察动态优化结果,反馈最终调节参数,大幅度降低优化难度,可以快速而精准地求解出移栽机构的轨迹和姿态。此外,所述所有目标值均为可调,使用者可根据具体设计要求修改,以适用于不同作物的移栽要求。该软件已获得软件着作登记(登记号:2018SR983784)。(5)通过软件优化得出一组取栽一体式钵苗移栽机构的结构参数,以此分析栽植器绝对运动轨迹与绝对转角:入土与出土过程栽植器保持近似与垄面线垂直,满足移栽直立度要求;建立移栽机构三维模型并进行虚拟仿真检验其绝对轨迹。(6)根据棘轮连杆式纵向送苗机构工作原理与农艺要求,建立运动学模型并将设计要求数值化,开发“纵向送苗机构优化设计软件”(登记号:2018SR473452)得出机构参数值及棘轮结构参数范围;运用二次正交旋转中心组合试验方法,以棘轮驱动面高度x1、棘轮定位面高度x2、取苗机构转速x3为试验因素,以送苗成功率y为评价指标。采用高速摄像技术标记送苗转角,以此判定送苗成功率,实施参数优化试验,根据纵向送苗机构优化结果,进行纵向送苗验证试验:当x1=2.3mm,x2=3.5mm,x3=100r/min时,送苗成功率为99.17%,验证了送苗成功率回归模型的可靠性,结果满足设计要求。(7)完成取栽一体式钵苗移栽机构物理样机装配,运用高速摄影验证取栽一体式钵苗移栽机构轨迹和姿态,建立取栽一体式棉花钵苗移栽机构台架试验系统,该系统装配送苗装置与取栽一体式钵苗移栽机构,由电机驱动并配备可移动条形土槽。培育棉花钵苗,运用高速摄影标记投苗与接苗过程棉苗运动轨迹,验证了投苗与接苗动作的准确性;进行取苗与栽植试验,结果表明:取苗成功率为94.32%,栽植合格率96.67%,栽植优良率为63.48%。

邢鹤琛[3](2019)在《油麦兼用型槽孔轮式集排系统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表明油菜、小麦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的油料、粮食作物,且两者播期毗邻、机械化播种工序相似。为满足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小麦播种要求,提高播种机作业效率和简化播种机结构,本文在系统比较国内外专用及兼用型排种技术,特别是针对机械式兼用型排种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一器八行”无需清种与护种装置的油麦兼用型槽孔轮式集排系统,并针对油麦兼用型槽孔轮式集排器关键部件展开了结构设计与参数分析。建立了排种过程的力学模型,明确了影响集排器排种性能的主要因素。EDEM仿真试验,确定了槽孔后倾角、充填高度及集排器转速对油菜、小麦排种性能的影响。通过排种性能试验,得到了排量稳定性较优参数组合及集排器整体排种性能。本文为兼用型机械式低破损排种器设计提供了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了油麦兼用型槽孔轮式集排系统设计。确定了传动比与排种器单位面积播种量关系,集排器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通过摩擦系数试验和输种管排布分析,确定了油菜、小麦较优输种管材料及内径分别为PVC钢丝软管、20mm以及投种口距开沟横梁水平向后距离需不大于606mm。为适应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壤工作条件,满足油麦兼用要求,开种沟装置选用双圆盘式开沟器。(2)开展了油麦兼用型槽孔轮式集排器种箱、集排器壳体、槽孔轮、搅种装置、投种漏斗等主要结构设计,其中槽孔轮为该集排器的关键部件。为满足油菜小麦兼用要求,有效控制机械式排种方式的种子易破损和堵塞槽孔问题,结合物料特性与农艺要求,设计了一种带有后倾角的斜锥槽孔,提出了一种油菜双圈、小麦三圈槽孔交错排布的形式以及两侧分别为油菜、小麦区域的槽孔轮结构,槽孔轮总宽为55mm,油菜小麦单一槽孔区宽为27.5mm。分析确定了油菜小麦槽孔的尺寸长×宽×高分别为3.3×2.9×2.1mm、8×5×4mm,槽孔后倾角范围分别需不超过30°、15°,槽孔轮单圈齿数分别为45齿、30齿。(3)构建了集排器充种、携种、投种和输种过程力学模型。对充种过程分析,确定了最小充填高度比基准高度低10mm;经携种分析,简化了清种、护种环节,验证了该集排器结构的合理性;投种过程得到了油菜、小麦槽孔后倾角在小于30°、15°时,油菜、小麦的最大投种角可达40.8°、34.4°;输种过程确定了油菜、小麦输种管与水平面夹角需不小于33°。通过排种过程力学分析,确定了对集排器排种过程的影响因素,即槽孔轮转速、充填高度和槽孔后倾角。(4)开展了油麦兼用型槽孔轮式集排器仿真试验。槽孔后倾角试验得到了油菜、小麦槽孔后倾角分别为20°、5°时,投种性能较好,且油菜投种角高于小麦投种角;充填高度试验确定了油菜充填高度为基准高度时,充种性能较为稳定,小麦充填高度对其充种性能影响较小;槽孔轮转速试验得到了随着转速增加,油菜小麦充种角逐渐减小、投种角逐渐增大,并确定了槽孔轮转速范围为5~35r/min。(5)开展了油麦兼用型槽孔轮式集排器台架试验及田间试验。单行台架试验确定了降低油菜、小麦排量稳定性能变异系数的较优参数组合分别为:槽孔后倾角20°、充填高度为基准高度、转速20r/min,槽孔后倾角5°、充填高度20mm、转速15r/min。多行台架试验确定了转速为10~30r/min,油菜、小麦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分别小于6.00%、7.00%,总排量稳定性变异系数分别小于1.30%、1.00%,种子破损率均低于0.5%以及搅种片居中分布搅种轴结构能满足小麦播种要求且能有效提高其充种性能。田间试验验证了该集排系统可满足油菜小麦兼用播种要求。

刘晓永[4](2018)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化肥消费量大、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养分资源数量和还田量以及农田养分的输入、输出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养分需求和供给不清楚,严重制约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以及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把握不同区域养分资源与利用特点,可为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配提供战略性对策和依据。本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研究了19802016年中国秸秆、粪尿等有机肥养分的数量、区域分布和还田量,分析了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估算了2016年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养分需求以及化肥需求和供给差。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作物产量、草谷比、秸秆还田率和秸秆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秸秆和氮磷钾养分量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85.77%和104.00%,2010s年均分别为90585.89×104和2502.11×104 t,西北诸省、西藏和黑龙江省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2/3以上。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NPK还田量增长2倍多,2010s年均为1783.23×104t,还田率为71.27%,其中N 579.14×104 t,P 106.27×104 t和K 1097.87×104 t,还田率分别为60.70%、77.34%和77.83%。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省的秸秆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70%。2)基于畜禽年末存栏数、年内出栏数、饲养周期、排泄系数和粪、尿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畜禽粪尿量、粪尿养分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畜禽粪尿量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53.35%和62.28%,2010s年均分别为423529.66×104(鲜基)和4095.76×104 t,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畜禽粪尿NPK还田量从1980s年均1132.71×104增加到2010s年均1713.33×104 t,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新疆、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畜禽粪尿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02%59.66%。2010s畜禽粪尿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617.99×104、297.81×104和797.53×104 t,还田率分别为30.58%、70.75%和48.22%。3)我国有机肥NPK(N+P+K)资源量持续增加,2010s年均达到7797.41×104 t,比1980s增加67.11%,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内蒙古、湖北、云南、江苏和安徽有机肥NPK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21%57.33%。2010s有机肥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1332.69×104、437.97×104和1929.30×104 t,还田率分别为35.00%、61.91%和58.78%。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广东的有机肥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72%60.82%。4)基于作物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收养分量和秸秆还田养分量,估算了不同年代各省作物生产中养分移走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农田氮磷钾养分移走量(N+P2O5+K2O)增长75.33%,其中N、P2O5和K2O分别增长67.03%、82.59%和84.81%,西北地区增幅最大,2010s年均移走量为3086.90×104 t,其中N 1497.07×104 t,P2O5 621.23×104 t,K2O 968.60×104t,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农田养分移走量约占全国的55.66%59.75%。5)通过计算养分的投入(化肥、有机肥)和产出(作物移走量),得出不同年代各省养分表观平衡和偏平衡(PNB,养分移走量/投入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氮磷钾养分盈余量(N+P2O5+K2O)增长208.23%,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的盈余量占全国的56.23%64.33%。2010s盈余5284.42×104 t,其中N、P2O5和K2O分别盈余2220.36×104 t、2002.27×104 t和1061.79×104t。1980s到2010s PNB逐渐下降,2010s PNB-N介于0.130.87,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高于0.37;PNB-P2O5介于0.060.41,东北高于0.26,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介于0.190.29,其他省份低于0.20;PNB-K2O介于0.020.85,东北和华北大多数省份高于0.53,其他多数省份介于0.30.6。6)按2016年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面积和平衡施肥量,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全国氮磷钾养分(N+P2O5+K2O)的需求量为8441.80×104 t,其中N 3758.13×104 t、P2O5 2035.96×104t和K2O 2647.71×104 t。粮食作物养分需求量约占全国的41.53%,其次蔬菜/瓜果占21.09%。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养分需求较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广西、河北、云南、湖北、内蒙古和江苏的养分需求量占全国的52.96%。全国化肥消费与需求差为744.52×104 t,其中N亏缺120.61×104 t,P2O5过量474.78×104 t,K2O过量390.35×104 t,华北地区过量最多,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过量较多,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多数省份化肥投入不足。

杨荣超[5](2017)在《基于高光谱的甜菜不同生育时期氮素营养参数监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于2014年与2015年分别在内蒙古赤峰试验站和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场开展了甜菜田间试验。以两年的田间小区试验为基础,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开展基于高光谱技术的甜菜不同生育时期(幼苗期、叶丛生长期、块根膨大期、糖分积累期)氮含量及SPAD值的监测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ASD高光谱仪获取甜菜不同生育时期的冠层光谱反射率,研究甜菜冠层高光谱响应特征,发现不同生育时期的可见光波段(450-680nm)及近红外波段(760-950nm)的光谱响应存在明显差异;分析经平滑和一阶导数预处理后的冠层光谱与氮含量、SPAD值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一阶导数光谱对氮含量、SPAD值的敏感波段较多,且相关性得到很大提升。2.以优选光谱参数作为输入变量,研究不同算法(一元回归、PCR、PLSR、SVM)建立的高光谱预测模型对甜菜各个生育时期氮素营养参数预测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幼苗期,氮含量及SPAD值的最佳预测模型分别为PLSR模型和PCR 模型,其 R2 分别为 0.520、0.552,RMSE 分别为 2.70g/kg、1.99,RE 分别为6.6%、3.5%;在叶丛生长期,SVM模型对氮含量的预测效果最好(R2、RMSE及RE分别为0.443、3.17g/kg、10.1%),以SDr/SDy建立的二次函数模型对SPAD值的预测效果最佳(R2、RMSE及RE分别为0.212、1.85、3.3%);在块根膨大期,氮含量及SPAD值的最佳预测模型均为PCR模型,其R2分别为0.447、0.536,RMSE分别为2.93g/kg、1.81,RE分别为9.7%、3.3%;在糖分积累期,PLSR模型对氮含量的预测性能最佳(R2、RMSE及RE分别为0.344、2.95g/kg、9.0%),以SDb为自变量建立的对数函数模型对SPAD值预测效果最好(R2、RMSE及RE分别为0.324、3.17、5.9%)。本研究通过建立甜菜不同生育时期更为精准的氮含量及SPAD值的高光谱预测模型,从而为甜菜田间的施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为甜菜氮素营养参数的快速无损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雷小龙[6](2017)在《油麦兼用型气送式集排器设计及其工作机理》文中研究说明油菜、小麦是中国重要油粮作物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冬季种植作物,播种期邻近,机械化播种工序基本一致。为提高机具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生产效益,研制了满足油菜、小麦兼用型的气送式集排器。本文根据油菜、小麦物料特性,创新性地设计了具有交错排布的倾斜锥柱状型孔的锥孔轮结构,实现油麦兼用和定量与变量供种;碗式枝状分配器可实现种子流均匀分配,应用动力学理论、DEM-CFD气固耦合仿真和高速摄像等技术和方法深入研究了集排器气流场和种子在集排器中的运动特性、迁移轨迹等工作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基于油菜、小麦物料特性和农艺播种量要求,应用“机械定量供种+气流分配成行”排种原理确定了油麦兼用型气送式集排器总体设计方案,阐述了集排器组成及其工作原理,确定了集排器的供种装置、供料装置、输种管道、增压管、分配器和导种管等关键部件的结构。(2)开展了油麦兼用型气送式集排器关键部件结构设计与参数分析确定。提出了一种倾斜锥柱状型孔和锥孔轮交错排布结构的供种装置,确定了型孔和锥孔轮的结构参数,锥孔轮直径为80 mm,倾斜锥孔轮和空白轮组合数量总和为6,改变锥孔轮数量和转速可调节供种量。采用“文丘里”原理设计供料装置,确定气固两相流管道直径为42 mm。设计了波纹状增压管和碗式枝状分配器,确定了主要结构参数。根据油麦兼用型气送式集排器风量需求与压强损失,风泵流量Q和气流压强分别为115.16 m3/h和1.96 kPa,选用了HG-1100旋涡式风泵。(3)开展了油麦兼用型气送式集排器充种与供种过程分析,构建了充种和供种过程种子受力的力学模型,探明带有倾角锥柱状型孔能有效提高充种和供种性能,较优的倾角范围为13.75°21.20°。倾角为20°的锥柱状型孔油菜、小麦的供种稳定性变异系数分别低于1.00%和1.10%。转速为1060 r/min时,供种速率随转速增加而增加,其稳定性变异系数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供种油菜、小麦较优转速范围分别为1040 r/min和2050 r/min;通过调节锥孔轮数量和转速,油菜、小麦的供种速率范围分别为28450 g/min和95770 g/min。油麦兼用供种装置可实现油菜和小麦种子的定量与变量供种。(4)运用EDEM软件仿真和高速摄像技术,研究了不同种层厚度的种群运动状态与供种性能。倾角为60°种层调节板的种群压力较大,充填角和充种性能均较优;种群压力和切向力随纵向距离增加而增加,随横向距离增加而降低。转速为1050 r/min时,初始充填角、充填角和供种速率均随纵向距离增加和横向距离降低而增加,但充种数量变异系数呈先降后升的趋势。种层厚度和转速影响充填角分别源于种群压力和切向力。在纵向距离分别为15和20 mm,横向距离为46 mm时,油菜、小麦充种和供种性能较优。(5)设计了一种可提高小麦充种性能的搅种装置。安装搅种装置能明显增加种群压力、切向力、型孔充种数量、充填角和充种合格率。搅种齿长度显着或极显着影响充填角和型孔充种数,搅种齿排列方式显着影响型孔充种数。结果表明影响充填角和型孔充种数的主次因素为:搅种齿长度>排列方式>搅种齿形状。在搅种齿形状为圆柱形,搅种齿长度为6 mm和双螺旋排列方式条件下,充填角、型孔充种数和充种不合格率分别为78.20°、1.73和0.69%。在转速为2040 r/min条件下,选择锥孔轮数量为6和转速比为1.154优化组合时,供种速率及其变异系数分别为6901340 g/min和0.230.80%。(6)基于DEM-CFD气固耦合方法分析了混合、输送的气流场和种子运动特性。种子在供料装置和输种管道中受力与速度主要沿气流速度方向,种子迁移的动力主要源自流体阻力。增加喷管截面积降低了种子速度和压强损失,Type 2喷管结构具有较低的压强损失和较高的气流出口速度。与供种速率相比,气流入口速度影响种子受力、种子速度和相对速度更明显。输种管道出口处种子速度随横纵管道长度比k增加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当输种管道直径、长度和k分别为42 mm、1.0 m和2/3时,管道出口处种子速度、两相流相对速度和压强损失较小。两相流相对速度表现为弯管低于折线形接头,弯管半径100 mm的输种管道气流场和种子分布均匀,压强损失较小。(7)应用DEM-CFD气固耦合方法仿真揭示集排器分配机理,进而优化结构参数。分析了波纹状增压管结构参数(凹窝深度、波纹间距和增压管长度)对种子分布均匀度系数和分配均匀性变异系数的影响。采用多目标规划优化得出结构参数较优组合:凹窝深度、波纹间距和增压管长度分别为4.2 mm、15 mm和180 mm时,种子分布均匀度系数和分配均匀性变异系数分别为91.17%和4.91%。同时得到种子在集排器迁移轨迹和分配状态,种子速度随倾角ψ增加呈降低的趋势,流线型管道出口直径d1和倾角ψ分别为16 mm和60°时,气流速度、种子运动特性和排种均匀性较优。种子受到的合力和种子速度随R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以R为40 mm为最高。分配均匀性变异系数随分配器盖锥角α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以锥角120°为最低。(8)开展了油麦兼用型气送式集排器排种性能试验研究。试验研究了导种管材料、直径、布置和工作参数对排种性能影响,结果表明直径为20 mm的PVC钢丝软管材料和导种管长度一致时排种性能较优。排种油菜、小麦气流压强分别为1200Pa和1600 Pa时,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均低于4.00%,1 m内平均排种数量分别为20.9222.76和52.9256.32,排种均匀性变异系数低于20.00%,总排量稳定性变异系数低于1.00%,种子破损率低于0.15%。(9)2015-2017连续2年应用华油杂62和郑麦9023为材料开展油麦兼用型气送式集排器的田间播种试验,结果表明:直播油菜田间种植密度范围为3880株/m2,稳定性变异系数低于20.00%。直播小麦田间2种播种密度的幼苗分布分别为118143和232278株/m2,稳定性变异系数为8.00%左右。播期和播种量对油菜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小区试验表明,播期延迟和播种量增加使植株个体素质变弱;油菜、小麦产量分别可达2900和6800 kg/hm2。油麦兼用型气送式集排器可通过提高播种均匀性、确定适宜种植密度、选择合适播期和加强田间管理获得全苗、壮苗,在适宜播期内尽早播种油菜,种植密度以3045万株/hm2为宜;迟播条件下应通过增加种植密度优化群体结构,种植密度以5060万株/hm2较好。创新点1:提出了“倾斜锥孔轮式供种+碗式枝状分配”集成排种技术,研制了适应油麦兼用的气送式集排器。创新点2:设计了一种倾斜锥柱状型孔和锥孔轮交错排布结构,实现物料特性差异较大的油菜和小麦的变量与精量播种。

何进宇[7](2017)在《膜下滴灌水稻水—肥—盐—产量规律及优化灌溉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在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膜下滴灌水稻作为研究对象,以系列田间试验为依托,采用对比设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计算机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膜下滴灌水稻水分生产函数模型、水肥耦合模型、水盐运移规律及优化灌溉制度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膜下滴灌条件下,灌水量和施肥量对于水稻的生理性状存在着显着的影响,灌水量和施肥量越低,水稻的株高、饱籽率、千粒重等生理性状越差,从而导致明显的减产。而在水稻品质方面,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稻谷的各项品质指标也随着水分的减少,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2.在膜下滴灌条件下,灌溉定额、氮、磷与水稻产量之间符合三元二次回归模型,其一次项、二次项及水氮交互项回归系数均达极显着水平,三因素的增产作用大小依次为:灌溉定额 > 施氮量>施磷量。采用此模型计算的预测产量与实际产量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2=0.9810)。经模型寻优,得出不同目标产量下的水、氮、磷最佳组合方案,并通过2年验证试验,验证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与模型优化组合目标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相吻合。3.膜下滴灌水稻田土壤盐分分蘖期较高,拔节孕穗与抽穗开花期较低,乳熟期又较高。随着水分在土壤中运移,灌溉水对土壤盐分起到了淋洗的作用,盐分向深层运移。不同的水分水平对土壤盐分的淋洗作用强度也不同。水分水平在高于100%θ 田时的淋洗作用效果明显优于80%~90%θ 田的作用效果,而60%~70%θ 田条件下,水分对盐分没有明显的淋洗作用。所以80%~90%θ 田以上的水分水平对于防止次生盐碱化和改善环境质量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4.土壤水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拔节孕穗期最大,抽穗开花期与分蘖期次之,乳熟期较小的规律;通过对多种模型进行计算,得出水分生产函数各生育阶段的敏感指数,其排序为:拔节孕穗期> 抽穗开花期 > 分蘖期 > 乳熟期,此规律与常规水稻耗水规律一致。各生育期土壤水分下限保持在田间持水率的900%~100%左右,可获得高产,也使水分生产效率达到较高水平,实现了高产与高效的统一。在此基础上,以水分生产函数作为目标函数,通过动态规划模型寻优,确定的最优灌溉制度为:分蘖期灌水750 m3/hm2,拔节孕穗期灌水2125 m3/hm2,抽穗开花期灌水1050 m3/hm2,乳熟期灌水 325 m3/hm2。本论文所建立的膜下滴灌水稻生产函数模型及优化灌溉制度、水肥耦合模型及优化组合方案、水盐运移规律,可为宁夏地区膜下滴灌水稻水肥高效利用和技术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波[8](2016)在《冬油菜氮素营养调控技术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长江流域是我国最大的冬油菜种植区,其种植面积和总产占全国90%左右,该区域油菜生产对保障我国食用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冬油菜氮肥需求量大,实际生产中氮肥过量或不足现象同时存在、运筹不合理、种类结构单一、施用方式粗放等现象均很普遍。氮肥不合理施用造成了油菜产量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氮肥利用率降低等一系列影响油菜高产高效的问题。为此本研究选取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开展冬油菜氮肥多年多点田间试验,通过研究和比较不同生产场景下氮肥用量、运筹、种类、施用方式以及根层土壤氮素调控等技术措施,从冬油菜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吸收以及氮肥利用效率角度剖析合理氮肥施用对冬油菜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机制,以期为建立冬油菜氮素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栽培模式、轮作方式、种植密度、生态条件等进行合理氮肥用量的精准调控。栽培模式导致冬油菜对氮肥的响应不同。移栽冬油菜产量水平明显高于直播冬油菜,平均增产15.3%,较高单位面积角果数是移栽油菜获得高产的重要保障,移栽冬油菜单位面积角果数比直播冬油菜多178.9个/m2。施氮显着提高了移栽和直播冬油菜干物质和氮素累积量,尤其是蕾薹期后增幅明显,相比不施氮处理,直播冬油菜平均增产率和氮素累积量增幅分别为255.9%和279.1%,明显高于移栽冬油菜。直播冬油菜氮肥农学利用率也高于移栽冬油菜,说明直播冬油菜对氮肥响应更为敏感。目标产量为10002000 kg/hm2时,移栽和直播冬油菜氮肥推荐用量分别为151.5 kg/hm2和149.0 kg/hm2;目标产量为20003000 kg/hm2时,移栽和直播冬油菜氮肥推荐用量分别为208.3 kg/hm2和214.7 kg/hm2。相同产量水平下,移栽冬油菜比直播冬油菜节约氮肥35.7 kg/hm2。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供氮能力的差异影响冬油菜施氮效果和适宜施氮水平。棉花-油菜轮作油菜产量显着高于水稻-油菜轮作,平均增产27.9%。不施氮处理下水稻-油菜轮作油菜产量显着低于棉花-油菜轮作,说明棉花-油菜轮作土壤供氮能力明显高于水稻-油菜轮作。水稻-油菜轮作平均增产率和农学效率分别为84.0%和6.0 kg/kg,显着高于棉花-油菜轮作,说明水稻-油菜轮作冬油菜产量对氮肥依赖性更大。氮肥施用在轮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适当增加氮肥可以弥补水稻-油菜轮作的供氮不足,缩小两种轮作模式的产量差。水稻-油菜冬油菜适宜氮肥用量为210.8 kg/hm2,而相同产量水平下,棉花-油菜轮作可以节约氮肥56.3 kg/hm2。栽培密度与氮肥显着影响了冬油菜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优化栽培密度是获得高产的前提,高密度可以影响个体干物质积累并减少了单株角果数,施氮能够提高单株角果数从而增加产量。低密度条件下,冬油菜产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高密度条件下,过量氮肥投入对产量并无显着影响。目标产量为3000kg/hm2时,区域移栽冬油菜常规栽培密度为9.0×104株/hm2,如果密度可以增加到10.012.0×104株/hm2,最佳施氮量可降低10.3%23.7%;相反,当密度降低到7.08.0×104株/hm2时,适当增加氮肥供应13.9%34.8%可以获得目标产量。苗期渍水对油菜产量形成的抑制作用以及氮肥对受渍冬油菜生长的缓解效应。苗期渍水明显抑制了冬油菜生长,叶片数、叶面积和SPAD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渍水减少了油菜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吸收利用,对油菜生长造成了不可恢复的影响。苗期渍水处理显着降低了油菜产量,减产达23.6%,成苗密度和单株角果数下降是引起产量降低的重要原因,分别下降了7.6%和20.4%。氮肥施用促进了油菜生长发育,改善了群体质量,缓解了苗期渍水造成的产量损失,并且缓解效应与氮肥投入量存在直接关系,合理增施氮肥对苗期渍水油菜生长恢复具有很好的补偿效应。在保证产量不下降的情况下,排水处理要比渍水处理节约氮肥59.2 kg/hm2。(2)根据栽培模式和土壤供氮能力进行合理的氮肥运筹。与氮肥全部基施相比,移栽冬油菜氮肥60%基施、40%作越冬肥追施;直播冬油菜氮肥60%基施、20%作苗肥、20%作越冬肥追施效果最好,增加了油菜产量,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其中,产量增幅分别为14.7%和21.7%,氮素累积量增幅分别为19.8%和27.8%。各试验点氮肥运筹效果表现出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土壤供氮能力。(3)控释尿素施用为氮肥一次性施用和减少氮肥施用提供了可行性,而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进一步降低了油菜生产成本。与普通尿素相比,移栽和直播冬油菜控释尿素平均增产率分别为7.4%和11.5%,控释尿素在低氮(90 kg/hm2)水平上的增产效果好于中高氮水平,说明控释尿素减量施用具有可行性。低氮水平条件下控释尿素增产原因主要是依赖于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累积量的显着增加,随着氮肥用量增加,控释尿素相比普通尿素增产率是逐渐降低的,其中,控释尿素施氮180 kg/hm2既能够获得较高产量又可进一步降低氮肥用量。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配施不仅可以减少生产成本,还可以通过适宜配施比例协调土壤、肥料氮素供应和冬油菜氮素需求,进而增加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基于产量和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比例存在的线性加平台关系,等氮量条件下,移栽冬油菜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最佳配施比例为42%控释尿素和58%普通尿素;直播冬油菜为60%控释尿素和40%普通尿素。(4)根据栽培模式和土壤供氮能力确定合理氮肥施用方式。施氮方式对油菜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率产生了显着影响,施肥效果总体表现为氮肥集中施用>翻施>表施的趋势。与表施处理相比,移栽和直播冬油菜氮肥集中施用产量平均增幅分别为18.2%和23.8%。集中施用处理可以明显提高两种栽培模式冬油菜干物质累积,尤其是促进了花后地下部干物质和地上部干物质同步累积,从而提高油菜产量。结合冬油菜栽培模式,实际生产中移栽和直播冬油菜应该分别采取穴施或条施的氮肥集中施用技术。(5)基于土壤Nmin测试根层氮素管理可以有效匹配土壤氮素供应和冬油菜氮素吸收。基于两季研究结果,利用对数函数描述土壤氮素供应和冬油菜相对氮素吸收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移栽到越冬期、越冬期到蕾薹期、蕾薹期到花期、花期到成熟期的最佳氮素供应目标值分别为105128,95105、94102和7173kg N/hm2,根层氮素管理在温暖冬季或者正常气候条件下相比经验氮肥管理效果会更好。

何可[9](2016)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美好愿景。然而,近年来,在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伴随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传统体制下所积攒起来的众多内在矛盾,慢慢地演变并且表现出来,以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环境污染与放任并举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基础设施较差的农村地区,许多农户陈陈相因,对政府制定的农业废弃物相关政策置若罔闻,采取科学、环保的方式处理农业废弃物的意愿不强,致使进入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有增无已,既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经济的“裹足不前”和“举步维艰”,又造成了农业废弃物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未能完全实现,从而进一步制约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循环经济理论认为,农业废弃物只有得到资源化利用,方能在避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障碍的同时,实现其价值。那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利用潜力究竟如何?如果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确实蕴含了巨大价值,那么,在广大农村地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户行为目标与政府行为目标的偏离,从而引发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如何才能使其理论“潜在价值”顺利转化为市场“真实价值”,进而提高农户主动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热情与积极性?对诸如此类问题的理性回答,不但能够破解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困境,而且有助于充实和丰富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理论体系。本研究瞄准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前沿问题,以“价值评估-利益博弈-补偿机制”为逻辑主线,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尿为研究对象,在大规模实地调研和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构成,评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理论“潜在价值”,探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农户感知价值(即市场“真实价值”);从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博弈分析中,深度解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内因与外缘;研究并设计以生态补偿制度为核心的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体系统模型,以便为政府部门在破解农村环境污染困局、推动农业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研究布局如下:第一部分,文献计量与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第1、2、3章);第二部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第4章);第三部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原因解构(第5章);第四部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第6、7、8章)。具体而言,第1章,导论。从国内、国际、历史、现今的辩证视角,全面阐述研究选题的大背景,进而引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与科学问题,揭示研究的缘起;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剖析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同时,归纳研究的主要内容、行文布局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章,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与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数据库,运用Cite 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厘清中外农业废弃物、农业生态补偿两大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研究趋势,在此基础上展开文献述评,明晰本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国际学术界所处的位置。第3章,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已有成果,结合研究的目的与特点,对农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科学界定与内涵阐述,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进而,通过解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构成、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理论渊源及解决对策,构建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第4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从宏观、微观双重视角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展开科学评估。就宏观研究而言,分析农作物秸秆、畜禽粪尿两类农业废弃物的理论资源量、可收集利用量及其区域差异,估算其肥料化、能源化的潜在价值。就微观研究而言,分析兼具生产者与消费者双重身份的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经济价值、感知生态价值与感知社会价值的大小,进而应用OP模型,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理论“潜在价值”与市场“真实价值”差异提供实证解释。第5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识别及博弈分析。尝试性地提出“紧密性-影响性-积极性”三维属性评价体系,科学识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次级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潜在利益相关者。之后,阐发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目标、行为特征及其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中的作用与损益。在此基础上,应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演化博弈,剖释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解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内因与外缘,并探寻化解冲突对抗的路径,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提出奠定基础。第6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以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农作物秸秆制沼气)为例,应用条件价值评估方法,分别从支付意愿、受偿意愿的视角,应用Heckman两阶段估计模型,估算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标准,并讨论其“禀赋效应”;通过考虑农户意愿支付水平/意愿受偿水平的不确定性,构建加权Heckman两阶段估计模型,进一步测算生态补偿标准。第7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本部分作为研究的落脚点,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从基本思路、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基本框架、保障措施等方面,构建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第8章,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系统归纳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及其所蕴含的政策启示,为总结性述评。同时,通过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对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通过系统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结论:中国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巨大,耕地单产、播面单产、人均单产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特征,且具有较大的资源化潜在价值。畜禽粪尿理论资源量同样庞大,由此而造成了耕地负荷不容乐观,降低化肥施用安全上限势在必行;同时,畜禽粪尿的肥料化、能源化潜力同样较为可观。然而,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研究表明,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感知价值具有较大提升空间。这意味着,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存在着市场“真实价值”与理论“潜在价值”不相匹配的缺憾。究其原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农户、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间的行为目标、行为特征差异,造成了他们的分工异质与损益差别,进而不利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理论“潜在价值”的顺利实现。而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是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村产业联动发展,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解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有效路径。

汤文超[10](2016)在《无人机多光谱影像油菜估产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遥感信息的获取呈现出天地网一体化的趋势,作物估产研究与应用不断取得突破。对农作物产量的提前预测,在农业生产成本投入决策及实现精细化准确化农业经营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带动了其他农产品相关产业发展。油菜以其富含油的种籽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主要油料作物之一。但油菜的花期、角果期作物冠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其中花期出现达30多天,几乎占油菜1/4的生长时期,这种现象影响了遥感数据的准确获取,对相关参量的反演造成误差。本文研究与精准农业紧密结合,利用遥感地面与无人机平台对油菜这个极具特点的作物进行天地动态立体监测。在油菜生长的关键节点,利用地面采集及无人机航飞作业方式实时获取光谱、理化参数信息,及时了解油菜田苗情以及生长状况。通过遥感数据的分析,对油菜的理化参数及最终产量提出了较为准确的估算方法,并评价不同生长期油菜生长状况对最终产量的贡献,定量化数据化的为精准农业经营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在单时期估产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华中地区油菜多时期多平台综合估产模型。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1)分析油菜冠层光谱的影响因素及不同波段宽度对反演典型参数(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同生长期,随着典型参数的变化,冠层光谱的变化趋势不同。在花期随着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的增加,所有波段反射率均上升,并且增幅明显。反演油菜典型参数的最佳波段宽度分别是:绿光、红光、近红外波段宽度低于30nm,红边波段宽度低于25nm,适当增大波段宽度能够对反演精度有所提高。根据该波段宽度设计无人机MCA相机各通道滤光片,因此地面平台根据光谱信息构建植被指数用于反演典型参数及产量的方法可以很好的向低空无人机尺度推广。(2)在地面遥感监测平台,利用植被指数经验模型在油菜不同时期分别反演叶面积指数与叶绿素含量。由于油菜典型参数(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与产量具有显着的线性或二次函数关系,将植被指数经验模型推广应用于产量估测。根据高光谱遥感的特点,构建能利用更多光谱信息的连续小波变换以及神经网络估产模型。基于地面平台遥感数据采用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分析油菜各生长期对产量的贡献,并构建组合估产预测模型。对于地面遥感监测平台,十叶期是最好的估产时期,最佳的估产方法是优化后分种植方式的CIrededge植被指数估产模型,验证结果决定系数为0.96,均方根误差为169kg/ha。(3)在无人机遥感监测平台,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基于直方图阈值分割法,利用绿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构建NGVI指数,来区分样本中花是否出现的算法。并将其用于油菜植被覆盖率以及花覆盖率估算中。验证模型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很好地反演花覆盖率以及植被覆盖率,均方根误差均低于6%。将地面平台反演典型参数方法在无人机平台上推广。十叶期的NDVI与CIrededge植被指数,花期Rgreen植被指数,角果期EVI2、MS AVI植被指数反演叶面积指数与叶绿素含量效果最好。根据无人机影像的特点,构建基于植被覆盖率回归方法及混合像元分析法的估产模型,并在神经网络估产模型中加入端元丰度信息。基于无人机平台遥感数据采用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分析油菜各生长期对产量的贡献,并构建组合估产预测模型。对于无人机遥感监测平台,十叶期是最好的估产时期,利用优化后分种植方式的NDVI植被指数经验模型,估产结果显着。无论在地面还是无人机平台,利用光谱信息在花期估产效果不佳,通过对影像分析,结合花期油菜田生长环境信息(花覆盖率、花丰度)能够有效的提升估产模型。(4)单时期估产模型方法简单、快速、灵活,但全面性、现实性、推广性有所欠缺,于是提出了油菜综合估产模型。通过逐步回归法结合不同平台不同遥感数据确定油菜各时期估产关键变量,分别是:八叶期,SR植被指数(地面);十叶期,NDVI植被指数(无人机);花期,花丰度(无人机)与黄边幅值(地面)结合;角果期,SR植被指数(地面)与LAI结合。利用油菜各时期估产关键变量,通过熵值-层次分析组合赋权法构建油菜全时期多平台综合估产评价模型,验证结果均方根误差为225.2kg/ha。并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优化,提出华中地区油菜多时期多平台综合估产模型,需要利用的时期有角果期、十叶期、八叶期,验证模型决定系数0.94,均方根误差190.8kg/ha,偏移量低于10%。

二、直播甜菜高产高效函数模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播甜菜高产高效函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甜菜生理生态参数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作物生理生态指标检测现状
        1.2.1 常规检测方法
        1.2.1.1 作物叶片氮含量测定
        1.2.1.2 作物叶绿素含量测定
        1.2.1.3 地上生物量测定
        1.2.2 无损检测技术
        1.2.2.1 光谱分析技术
        1.2.2.2 计算机机器视觉技术
        1.2.2.3 高光谱成像技术
        1.2.2.3.1 高光谱成像原理
        1.2.2.3.2 高光谱成像传感器
    1.3 高光谱成像技术在作物生理指标检测方面的应用
        1.3.1 氮素营养诊断
        1.3.2 生物量检测
        1.3.3 叶绿素含量检测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试验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高光谱成像数据采集
        2.2.1 高光谱成像采集系统
        2.2.2 高光谱成像数据采集
        2.2.3 样本高光谱数据提取
    2.3 甜菜生理生态指标测定
        2.3.1 氮含量测定
        2.3.2 地上生物量测定
        2.3.3 叶绿素含量测定
    2.4 化学计量学建模算法
        2.4.1 偏最小二乘算法
        2.4.2 BP人工神经网络算法
        2.4.3 支持向量机算法
    2.5 模型评价指标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甜菜冠层氮含量检测研究
    3.1 引言
    3.2 甜菜冠层氮含量及光谱响应曲线的变化规律
        3.2.1 各生育期甜菜冠层氮含量及光谱响应曲线分析
        3.2.2 建模集和验证集甜菜冠层氮含量统计分析
    3.3 特征光谱参数的优化研究
        3.3.1 传统植被指数与甜菜冠层氮含量的回归分析
        3.3.2 特征光谱指数的优化及筛选
        3.3.2.1 粒子群优化算法
        3.3.2.2 光谱指数与甜菜冠层氮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3.3 特征光谱指数筛选
    3.4 光谱特征模型建立与分析
        3.4.1 BP-ANN预测模型建立
        3.4.2 支持向量机模型建立
        3.4.3 预测模型结果分析
    3.5 甜菜冠层氮含量的可视化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高光成像技术的甜菜地上生物量估测模型优化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甜菜地上生物量与光谱反射率的相关性分析
    4.3 甜菜地上生物量实测值统计分析
    4.4 特征波长筛选
        4.4.1 竞争自适应重加权算法
        4.4.2 特征波长提取
    4.5 SVM关键参数优化方法研究
        4.5.1 差分进化算法
        4.5.2 灰狼优化算法
        4.5.3 差分灰狼优化算法
        4.5.4 改进的差分灰狼优化算法
        4.5.5 支持向量机关键参数优化
    4.6 甜菜地上生物量估测模型建立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改进型光谱指数的甜菜冠层叶绿素含量检测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实测SPAD值的变化规律以及统计分析
    5.3 光谱预处理方法研究
        5.3.1 光谱预处理算法
        5.3.1.1 平滑预处理
        5.3.1.2 一阶导数处理
        5.3.1.3 多元散射校正
        5.3.1.4 标准正态变换
        5.3.2 不同预处理下光谱反射率与甜菜冠层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5.4 SPAD值与常用光谱指数间的相关性分析
        5.4.1 常用光谱指数筛选
        5.4.2 光谱指数与SPAD值间的估测精度分析
    5.5 光谱指数的优化及构建
        5.5.1 光谱指数优化
        5.5.2 最佳光谱指数筛选
    5.6 甜菜SPAD值估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5.7 甜菜冠层叶绿素含量可视化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取栽一体式棉花钵苗移栽机关键部件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半自动移栽机发展现状
        1.2.2 国外全自动移栽机研究现状
        1.2.3 国内发展现状
    1.3 问题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棉花钵苗育苗方法及物理特性研究
    2.1 棉花钵苗育苗技术
    2.2 棉花钵苗的几何特性
        2.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2 试验结果
    2.3 棉花钵苗取苗力试验
        2.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 棉花钵苗拉断力试验
        2.4.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4.2 试验原理和方法
        2.4.3 试验结果
    2.5 棉花钵苗耐压性说明
    2.6 本章小结
3 移栽机构的机理分析
    3.1 移栽机构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3.1.1 夹苗方案的选定与取苗机构的工作原理
        3.1.2 植苗方案的选定与栽植机构的工作原理
        3.1.3 移栽机构的工作原理
    3.2 移栽机构的设计要求与轨迹说明
    3.3 取栽一体式钵苗移栽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移栽机构的优化设计
    4.1 优化算法介绍
    4.2 移栽机构的目标数字化说明
    4.3 移栽机构优化软件开发
        4.3.1 优化设计软件的功能介绍
        4.3.2 优化结果
    4.4 优化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送苗装置的优化设计
    5.1 送苗装置的工作流程
    5.2 横向送苗机构的特点与工作原理
    5.3 纵向送苗机构的优化设计
        5.3.1 设计要求与工作原理
        5.3.2 纵向送苗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5.3.3 纵向送苗机构软件优化
        5.3.4 棘轮的优化设计
    5.4 纵向送苗机构的试验
        5.4.1 试验因素
        5.4.2 评价指标与试验方法
        5.4.3 试验结果分析
        5.4.4 性能验证试验
    5.5 本章小结
6 试验研究
    6.1 非圆齿轮行星轮系关键零部件的结构设计
    6.2 移栽机构虚拟装配
    6.3 虚拟样机的仿真试验
        6.3.1 相对运动仿真
        6.3.2 绝对运动仿真
        6.3.3 仿真试验误差分析
    6.4 移栽机构轨迹姿态验证
    6.5 整机台架试验
        6.5.1 投苗与接苗过程验证
        6.5.2 取苗与栽植试验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油麦兼用型槽孔轮式集排系统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专用及兼用型排种技术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排种技术研究手段与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油麦兼用型槽孔轮式集排系统整体设计
    2.1 引言
    2.2 播量与传动系统分析
    2.3 油麦兼用型槽孔轮式集排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2.4 输种管选型与布局分析
        2.4.1 输种管选型
        2.4.2 输种管排布结构
    2.5 开种沟装置比较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麦兼用型槽孔轮式集排器关键部件参数设计与分析
    3.1 引言
    3.2 种箱结构设计
        3.2.1 种箱容积
        3.2.2 种箱结构
    3.3 集排器壳体设计
    3.4 主轴上结构设计
    3.5 槽孔轮结构设计
        3.5.1 槽孔形状
        3.5.2 槽孔尺寸
        3.5.3 槽孔轮结构
    3.6 搅种装置结构设计
    3.7 投种漏斗结构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麦兼用型槽孔轮式集排系统排种过程力学分析
    4.1 引言
    4.2 充种过程力学分析
    4.3 携种过程力学分析
    4.4 投种过程力学分析
    4.5 输种过程力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麦兼用型槽孔轮式集排器仿真试验与分析
    5.1 引言
    5.2 油麦兼用型槽孔轮式集排器仿真试验模型建立
        5.2.1 集排器几何模型建立
        5.2.2 仿真试验接触模型选取
        5.2.3 油菜、小麦种子模型建立
        5.2.4 集排器仿真参数确定
    5.3 集排器EDEM模型验证
    5.4 集排器仿真试验
        5.4.1 试验总体设计
        5.4.2 槽孔后倾角影响试验
        5.4.3 充填高度影响试验
        5.4.4 槽孔轮转速影响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油麦兼用型槽孔轮式集排系统排种性能试验与分析
    6.1 引言
    6.2 试验材料及设备
    6.3 单行试验
        6.3.1 试验设计
        6.3.2 试验结果
    6.4 多行试验
        6.4.1 试验设计
        6.4.2 转速对集排器排种性能影响试验结果
        6.4.3 搅种轴结构对小麦排种性能影响试验结果
    6.5 田间试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符号注释说明
附录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及申报专利
    发表学术论文
    申报国家专利

(4)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农田养分平衡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农田养分平衡研究方法与参数选择
        1.3.1 研究方法
        1.3.2 参数选择
    1.4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1.5 研究契机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秸秆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估算方法
        2.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时空分布
        2.2.2 秸秆还田
    2.3 讨论
        2.3.1 秸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时空分布
        2.3.2 估算方法和结果与其他研究比较
        2.3.3 秸秆养分的有效性
        2.3.4 对策和建议
    2.4 小结
第三章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估算方法
        3.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资源量
        3.2.2 畜禽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3.2.3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
        3.2.4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3.2.5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2.6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3.3 讨论
        3.3.1 畜禽粪尿及其养分量
        3.3.2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3.3 问题及建议
    3.4 小结
第四章 人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估算方法
        4.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1980 —2016年人粪尿及其养分资源量
        4.2.2 人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4.2.3 人粪尿养分量时空分布
        4.2.4 1980 —2016年人粪尿养分还田量
        4.2.5 人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4.3 讨论
        4.3.1 中国人粪尿、粪尿养分及其还田量时空变化
        4.3.2 问题及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有机肥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估算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1980 —2016年有机肥养分资源量
        5.2.2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2.3 1980 —2016年有机肥还田量
        5.2.4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3 小结
第六章 化肥消费量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估算方法
        6.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1980 —2016年化肥消费量
        6.2.2 化肥消费量时空分布
    6.3 讨论
        6.3.1 化肥消费量中复合肥的氮、磷、钾估算方法
        6.3.2 1980 —2016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3.3 2016 年不同省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4 小结
第七章 农田养分移走量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估算方法
        7.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移走量
        7.2.2 农田养分移走量时空分布
    7.3 讨论
        7.3.1 农作物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时空分布
        7.3.2 对策建议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估算方法
        8.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8.1.3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表观平衡及偏平衡
        8.2.2 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2.3 养分偏平衡时空分布
    8.3 讨论
        8.3.1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3.2 2016 年农田养分平衡
        8.3.3 对策建议
    8.4 小结
第九章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9.1 材料与方法
        9.1.1 估算方法
        9.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养分需求
        9.2.2 化肥消费及分布状况
        9.2.3 有机肥养分还田量
        9.2.4 化肥消费与需求差异分析
    9.3 讨论
        9.3.1 养分需求量估算
        9.3.2 有机肥在化肥零增长中的地位
    9.4 小结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不同地区各种作物的草谷比
    附录2 不同作物秸秆氮磷钾养分含量
    附录3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4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5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6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7 198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8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9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0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1 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当季释放率
    附录12 不同畜禽的粪、尿日排泄系数及其粪、尿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3 199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4 200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5 201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6 人粪、尿日排泄量及其氮磷钾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7 各种作物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
    附录18 各种作物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19 经济林、草地和水产养殖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20 畜禽粪肥养分的当季释放率
致谢
作者简历

(5)基于高光谱的甜菜不同生育时期氮素营养参数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光谱简介
        1.2.2 高光谱在作物氮素含量监测中的应用
        1.2.3 高光谱在作物叶绿素含量监测中的应用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试验设计及数据采集
    2.1 试验设计
    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数据采集
        2.3.1 冠层高光谱数据采集
        2.3.2 叶片氮素含量测定
        2.3.3 叶片SPAD值测定
    2.4 本章小结
3 数据处理及建模方法
    3.1 光谱数据预处理
        3.1.1 平滑算法
        3.1.2 导数算法
    3.2 高光谱参数
        3.2.1 光谱指数
        3.2.2 光谱面积特征参数
    3.3 高光谱预测模型的类型
        3.3.1 一元回归模型
        3.3.2 主成分回归
        3.3.3 偏最小二乘回归
        3.3.4 支持向量机
    3.4 模型的评价标准
    3.5 本章小结
4 甜菜不同生育时期氮含量遥感估算
    4.1 数据的选取与利用
    4.2 甜菜不同生育时期冠层高光谱响应特征分析
    4.3 甜菜不同生育时期冠层光谱与氮素含量相关性分析
        4.3.1 平滑光谱与氮素含量相关性分析
        4.3.2 一阶导数光谱与氮素含量相关性分析
    4.4 光谱指数的构建及相关性分析
    4.5 一元回归模型对氮素含量的遥感估算
        4.5.1 甜菜不同生育时期氮含量一元回归预测模型的建立
        4.5.2 甜菜不同生育时期氮含量一元回归预测模型的验证
    4.6 PCR模型对氮素含量的遥感估算
        4.6.1 主成分提取
        4.6.2 PCR模型的建立
        4.6.3 PCR模型的验证
    4.7 PLSR模型对氮素含量的遥感估算
    4.8 SVM模型对氮素含量的遥感估算
    4.9 甜菜不同生育时期氮素含量的最佳预测模型
    4.10 本章小结
5 甜菜不同生育时期SPAD值遥感估算
    5.1 数据的选取与利用
    5.2 甜菜不同生育时期冠层光谱与SPAD值相关性分析
        5.2.1 平滑光谱与SPAD值相关性分析
        5.2.2 一阶导数光谱与SPAD值相关性分析
    5.3 光谱参数与SPAD值相关性分析
    5.4 一元回归模型对SPAD值的遥感估算
        5.4.1 甜菜不同生育时期SPAD值一元回归预测模型的建立
        5.4.2 甜菜不同生育时期SPAD值一元回归预测模型的验证
    5.5 PCR模型对SPAD值的遥感估算
        5.5.1 主成分提取
        5.5.2 PCR模型的建立
        5.5.3 PCR模型的验证
    5.6 甜菜不同生育时期SPAD值的最佳预测模型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油麦兼用型气送式集排器设计及其工作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由来
    1.2 国内外油菜、小麦排种技术研究现状
        1.2.1 油菜、小麦机械化种植概况
        1.2.2 国内外单体式排种技术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集中排种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关键问题
        1.3.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油麦兼用型气送式集排器总体设计
    2.1 引言
    2.2 油麦兼用型气送式集排器设计方案分析
    2.3 油麦兼用型气送式直播机总体结构
    2.4 油麦兼用型气送式集排器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2.5 关键部件设计与参数分析
        2.5.1 供种装置设计与参数分析
        2.5.2 气固两相流主要参数分析
        2.5.3 种箱容积
        2.5.4 气流压损分析与风泵选型
    2.6 油麦兼用型气送式集排器主要参数及性能指标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麦兼用型气送式集排器充种与供种过程分析与试验
    3.1 引言
    3.2 供种装置型孔设计及参数分析
        3.2.1 型孔形状
        3.2.2 型孔尺寸
    3.3 油麦兼用型气送式集排器充种与供种过程力学解析
        3.3.1 充种过程动力学解析
        3.3.2 供种过程动力学解析
        3.3.3 供种装置供种性能试验
    3.4 基于EDEM的种层厚度对充种性能仿真分析
        3.4.1 种子与材料特性参数概述
        3.4.2 EDEM模型验证
        3.4.3 仿真方法
        3.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种层厚度对充种性能影响试验
        3.5.1 材料与方法
        3.5.2 结果与分析
    3.6 搅种装置对充种性能影响分析
        3.6.1 搅种装置设计与主要结构参数分析
        3.6.2 种子在搅种装置作用下力学解析
        3.6.3 搅种装置安装位置对充种性能影响
        3.6.4 搅种装置参数优化试验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麦兼用型气送式集排器混合与输种过程分析与气固两相流仿真
    4.1 引言
    4.2 供料装置结构设计及参数分析
    4.3 基于DEM-CFD的供料装置混合过程气固两相流仿真分析
        4.3.1 气固两相流数学模型概述
        4.3.2 DEM-CFD耦合仿真方法
        4.3.3 仿真方法
        4.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基于DEM-CFD的输送过程气固两相流仿真分析
        4.4.1 输种管道结构参数
        4.4.2 输种管道仿真模型
        4.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4 输种管道台架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麦兼用气送式集排器分配过程分析与结构优化
    5.1 引言
    5.2 增压管结构设计与主要参数分析
    5.3 基于DEM-CFD的增压管气固两相流仿真分析
        5.3.1 仿真方法
        5.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5.3.3 不同增压管结构分配均匀性试验
    5.4 碗式枝状分配器分配过程分析与结构优化
        5.4.1 碗式枝状分配器设计及其影响要素分析
        5.4.2 仿真模型与方法
        5.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油麦兼用气送式集排器导种过程分析及排种性能试验
    6.1 引言
    6.2 导种管选型
    6.3 试验材料与方法
        6.3.1 试验材料与装置
        6.3.2 试验设计
        6.3.3 数据统计方法
    6.4 导种管优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6.4.1 导种管直径对排种性能影响
        6.4.2 导种管材料和直径对排种性能影响
        6.4.3 导种管放置角度对排种性能影响
        6.4.4 导种管长度组合对排种性能影响
        6.4.5 种子在导种管导种状态分析
    6.5 油麦兼用气送式集排器排种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6.5.1 单因素排种性能试验
        6.5.2 集排器工作参数优化试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油麦兼用型气送式集排器田间试验与产量性状分析
    7.1 引言
    7.2 田间播种试验及出苗效果
        7.2.1 路面预播种试验
        7.2.2 田间播种试验情况
        7.2.3 出苗均匀性分析
    7.3 播期和播种量对油菜生长特性影响
        7.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7.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7.3.3 讨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课题来源
附录B:注释说明
附录C:作者简介
致谢

(7)膜下滴灌水稻水—肥—盐—产量规律及优化灌溉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宁夏水稻历史悠久
        1.1.2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1.3 面临问题
        1.1.4 水稻节水必要性
        1.1.5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水稻膜下滴灌技术研究进展
        1.2.2 水稻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1.2.3 水稻稻谷品质研究进展
        1.2.4 水稻水分生产函数研究进展
        1.2.5 水稻水肥耦合研究进展
        1.2.6 水稻水盐运移规律研究进展
        1.2.7 水稻优化灌溉制度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膜下滴灌水稻灌水施肥量对生理性状响应关系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点基本情况
        2.2.2 试验设计与实施
        2.2.3 观测项目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Ⅰ—水分条件对水稻生理性状的影响
        2.3.1 水分条件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2.3.2 水分条件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
        2.3.3 水分条件对水稻考种的影响
        2.3.4 水分条件对稻谷品质的影响
        2.3.5 水分条件对水稻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4 结果与分析Ⅱ—水肥条件对水稻生理性状的影响
        2.4.1 水肥条件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2.4.2 水肥条件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
        2.4.3 水肥条件对水稻考种的影响
        2.4.4 水肥条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2.4.5 水肥条件对水稻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5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膜下滴灌水稻水肥耦合模型及优化组合方案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点基本情况
        3.2.2 试验设计与实施
        3.2.3 观测项目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水肥耦合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3.3.2 水肥耦合模型的分析与讨论
        3.3.3 最优组合方案的拟定
        3.3.4 优化组合方案试验结果验证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膜下滴灌水稻土壤水盐运移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点概况
        4.2.2 试验设计与实施
        4.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土壤水分变化
        4.3.2 土壤盐分变化
        4.3.3 地下水埋深与多年土壤盐分变化
    4.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膜下滴灌水稻水分生产函数及优化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点概况
        5.2.2 试验设计与实施
        5.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水分条件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5.3.2 水分条件对需水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5.3.3 建立膜下滴灌水稻水分生产函数模型
        5.3.4 膜下滴灌水稻优化灌溉制度
    5.4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研究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1.1 膜下滴灌水稻灌水施肥量对生理性状响应关系
        6.1.2 膜下滴灌水稻水肥耦合模型及确定优化组合方案
        6.1.3 膜下滴灌水稻水盐运移规律
        6.1.4 膜下滴灌水稻水分生产函数模型
        6.1.5 膜下滴灌水稻优化灌溉制度
    6.2 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冬油菜氮素营养调控技术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油菜生产现状
    1.2 我国油菜氮肥施用状况
    1.3 冬油菜氮素吸收特性
    1.4 冬油菜氮素养分管理
        1.4.1 冬油菜氮肥用量
        1.4.2 冬油菜氮肥运筹
        1.4.3 冬油菜控释氮肥施用
        1.4.4 冬油菜氮肥施用方式
2 课题研究背景、内容和技术路线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2.1 冬油菜氮肥用量研究
        2.2.2 冬油菜氮肥运筹研究
        2.2.3 冬油菜控释氮肥施用研究
        2.2.4 冬油菜氮肥施用方式研究
        2.2.5 冬油菜基于土壤N_(min)测试的根层氮素管理研究
    2.3 技术路线
3 冬油菜氮肥用量研究
    3.1 不同栽培模式与氮肥用量
        3.1.1 前言
        3.1.2 材料与方法
        3.1.2.1 试验点概况
        3.1.2.2 试验设计
        3.1.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3.1.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1.3 结果与分析
        3.1.3.1 栽培模式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3.1.3.2 栽培模式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1.3.3 栽培模式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成熟期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3.1.3.4 栽培模式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成熟期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3.1.3.5 栽培模式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3.1.3.6 栽培模式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不同生育期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3.1.3.7 栽培模式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3.1.3.8 不同栽培模式下冬油菜氮肥推荐用量
        3.1.4 讨论
        3.1.4.1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3.1.4.2 冬油菜不同栽培模式对氮素营养的影响
        3.1.5 结论
    3.2 不同轮作模式与氮肥用量
        3.2.1 前言
        3.2.2 材料与方法
        3.2.2.1 试验点概况
        3.2.2.2 试验设计
        3.2.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3.2.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2.3 结果与分析
        3.2.3.1 轮作模式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3.2.3.2 轮作模式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2.3.3 轮作模式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成熟期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3.2.3.4 轮作模式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成熟期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3.2.3.5 轮作模式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3.2.3.6 轮作模式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不同生育期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3.2.3.7 轮作模式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3.2.3.8 不同轮作模式下冬油菜氮肥推荐用量
        3.2.4 讨论
        3.2.4.1 不同轮作模式特点以及对土壤氮素供应能力的影响
        3.2.4.2 不同轮作模式下冬油菜最佳经济施氮量
        3.2.5 结论
    3.3 不同栽培密度与氮肥用量
        3.3.1 前言
        3.3.2 材料与方法
        3.3.2.1 试验点概况
        3.3.2.2 试验设计
        3.3.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3.3.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3.3 结果与分析
        3.3.3.1 栽培密度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3.3.3.2 栽培密度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3.3.3 栽培密度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单株和群体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3.3.3.4 栽培密度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3.3.3.5 栽培密度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3.3.6 基于目标产量下不同栽培密度所对应的氮肥推荐量
        3.3.4 讨论
        3.3.4.1 栽培密度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3.3.4.2 栽培密度与氮肥用量对冬油菜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3.3.4.3 栽培密度与氮肥用量协调优化冬油菜群体结构
        3.3.5 结论
    3.4 苗期渍水与氮肥用量
        3.4.1 前言
        3.4.2 材料与方法
        3.4.2.1 试验点概况
        3.4.2.2 试验设计
        3.4.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3.4.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4.3 结果与分析
        3.4.3.1 苗期渍水与氮肥用量对直播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3.4.3.2 苗期渍水与氮肥用量对直播冬油菜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4.3.3 苗期渍水与氮肥用量对直播冬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3.4.3.4 苗期渍水与氮肥用量对直播冬油菜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3.4.3.5 苗期渍水与氮肥用量对直播冬油菜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3.4.3.6 苗期渍水与氮肥用量对直播冬油菜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4.3.7 苗期渍水和排水处理氮肥推荐用量
        3.4.4 讨论
        3.4.4.1 苗期渍水对冬油菜生长和产量形成的抑制作用
        3.4.4.2 氮肥缓解苗期渍水冬油菜产量下降的负面效应
        3.4.5 结论
4 冬油菜氮肥运筹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点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4.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氮肥运筹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4.3.2 氮肥运筹对冬油菜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3.3 氮肥运筹对冬油菜成熟期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4.3.4 氮肥运筹对冬油菜成熟期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4.3.5 氮肥运筹对冬油菜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4.3.6 氮肥运筹对冬油菜不同生育期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4.3.7 氮肥运筹对冬油菜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4.4 讨论
    4.5 结论
5 冬油菜控释氮肥施用研究
    5.1 控释尿素用量
        5.1.1 前言
        5.1.2 材料与方法
        5.1.2.1 试验点概况
        5.1.2.2 试验设计
        5.1.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5.1.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5.1.3 结果与分析
        5.1.3.1 控释尿素用量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5.1.3.2 控释尿素用量对冬油菜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5.1.3.3 控释尿素用量对冬油菜成熟期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5.1.3.4 控释尿素用量对冬油菜成熟期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5.1.3.5 控释尿素用量对冬油菜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5.1.3.6 控释尿素用量对冬油菜不同生育期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5.1.3.7 控释尿素用量对冬油菜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5.1.4 讨论
        5.1.4.1 冬油菜控释尿素的最佳用量
        5.1.4.2 冬油菜不同生育期对控释尿素的吸收利用特性
        5.1.5 结论
    5.2 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的配施比例
        5.2.1 前言
        5.2.2 材料与方法
        5.2.2.1 试验点概况
        5.2.2.2 试验设计
        5.2.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5.2.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5.2.3 结果与分析
        5.2.3.1 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5.2.3.2 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冬油菜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5.2.3.3 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冬油菜成熟期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5.2.3.4 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冬油菜成熟期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5.2.3.5 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冬油菜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5.2.3.6 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冬油菜不同生育期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5.2.3.7 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冬油菜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5.2.3.8 冬油菜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最佳配施比例
        5.2.4 讨论
        5.2.4.1 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冬油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5.2.4.2 不同栽培模式下冬油菜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最佳配施比例的差异
        5.2.5 结论
6 冬油菜施氮方式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点概况
        6.2.2 试验设计
        6.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6.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施氮方式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6.3.2 施氮方式对冬油菜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6.3.3 施氮方式对冬油菜成熟期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6.3.4 施氮方式对冬油菜成熟期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6.3.5 施氮方式对冬油菜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6.3.6 施氮方式对冬油菜不同生育期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6.3.7 施氮方式对冬油菜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6.4 讨论
        6.4.1 氮肥集中施用的优点
        6.4.2 不同栽培模式下氮肥施用方式效果的差异
    6.5 结论
7 冬油菜基于土壤N_(min)测试的根层氮素管理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点概况
        7.2.2 试验设计
        7.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7.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冬油菜产量、氮肥投入量以及氮肥利用率
        7.3.2 冬油菜不同生育期土壤氮素供应
        7.3.3 冬油菜不同生育期氮素供应目标值的优化
    7.4 讨论
        7.4.1 氮肥推荐年际变化
        7.4.2 氮素供应目标值
        7.4.3 冬油菜综合氮素管理
    7.5 结论
8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论文特色及创新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布局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布局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的可能创新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农业废弃物研究现状
        2.1.1 数据来源
        2.1.2 外文文献计量结果
        2.1.3 中文文献计量结果
        2.1.4 中外文献比较
    2.2 农业生态补偿研究现状
        2.2.1 数据来源
        2.2.2 外文文献计量结果
        2.2.3 中文文献计量结果
        2.2.4 中外文献比较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理论分析框架
    3.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
        3.1.1 农业废弃物污染的环境损害
        3.1.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构成
        3.1.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实现路径
    3.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的“失灵”
        3.2.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外部性问题
        3.2.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公共物品属性
    3.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外部性内部化的途径
        3.3.1 农业废弃物污染负外部性内部化
        3.3.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正外部性内部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
    4.1 宏观视角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
        4.1.1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的理论“潜在价值”测算
        4.1.2 畜禽粪尿资源化的理论“潜在价值”测算
    4.2 微观视角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
        4.2.1 感知价值理论
        4.2.2 农户感知价值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3 农户感知价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识别及博弈分析
    5.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识别及其行为
        5.1.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益相关者识别
        5.1.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益相关者的属性与分类
        5.1.3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目标与行为特征
        5.1.4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与损益分析
    5.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
        5.2.1 应用博弈论进行分析的可行性
        5.2.2 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5.2.3 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演化博弈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的标准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研究缘由
        6.1.2 问卷设计
        6.1.3 调查实施
        6.1.4 偏差处理
    6.2 估计技术与变量设置
        6.2.1 非参数估计
        6.2.2 参数估计
        6.2.3 变量设置
        6.2.4 多重共线性检验
    6.3 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生态补偿标准的非参数估计结果
        6.3.1 支付意愿视角下的非参数估计结果
        6.3.2 受偿意愿视角下的非参数估计结果
    6.4 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生态补偿标准的参数估计结果
        6.4.1 支付意愿视角下的参数估计结果
        6.4.2 受偿意愿视角下的参数估计结果
    6.5 不确定性影响下的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生态补偿标准估计
    6.6 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生态补偿标准的讨论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7.1 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
        7.1.1 基本思路
        7.1.2 基本原则
        7.1.3 主要目标
    7.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
        7.2.1 补偿的利益相关者
        7.2.2 补偿范围
        7.2.3 补偿标准与补偿期限
        7.2.4 补偿方式与补偿支付模式
        7.2.5 补偿资金的融资方式
    7.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保障措施
        7.3.1 政策法规保障
        7.3.2 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保障
        7.3.3 文化教育和社会监督保障
        7.3.4 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无人机多光谱影像油菜估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意义和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遥感技术的发展
        1.2.2 农业遥感
        1.2.3 遥感反演油菜典型生长参数中存在的主要局限性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2 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2.1 实验区简介
    2.2 地面平台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
    2.3 无人机平台数据的获取与预处理
        2.3.1 无人机平台数据的获取
        2.3.2 MCA影像数据预处理
    2.4 小结
3 油菜冠层光谱影响因素分析
    3.1 典型参数对油菜冠层光谱影响分析
    3.2 不同生长期对冠层光谱及反演典型参数的影响分析
        3.2.1 不同生长期对冠层光谱影响分析
        3.2.2 不同生长期冠层光谱与典型参数相关性分析
    3.3 不同波段宽度敏感性分析
        3.3.1 不同波段宽度对冠层光谱的影响
        3.3.2 不同生长期波段宽度对典型参数反演的影响
    3.4 小结
4 地面平台典型参数反演及估产研究
    4.1 油菜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反演研究
        4.1.1 植被指数经验模型
        4.1.2 叶面积指数反演研究
        4.1.3 冠层叶绿素含量反演研究
    4.2 植被指数经验模型估产研究
        4.2.1 农作物典型参数LAI、冠层叶绿素含量与产量的关系
        4.2.2 植被指数经验模型估产研究
    4.3 小波变换方法估产研究
    4.4 神经网络方法估产研究
    4.5 油菜不同生长期对产量贡献的研究
        4.5.1 基于熵值的组合预测法
        4.5.2 层次分析法
    4.6 不同估产方法比较
    4.7 小结
5 无人机平台典型参数反演及估产研究
    5.1 植被覆盖率反演研究
        5.1.1 植被覆盖率以及花覆盖率的获取
        5.1.2 油菜植被覆盖率反演研究
        5.1.3 油菜花覆盖率反演研究
    5.2 油菜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反演研究
        5.2.1 无人机影像叶面积指数反演研究
        5.2.2 无人机影像叶绿素含量反演研究
    5.3 经验模型估产研究
        5.3.1 植被指数模型估产研究
        5.3.2 无人机影像植被覆盖率以及花覆盖率估产研究
    5.4 混合像元分析法估产研究
        5.4.1 混合像元的分析与线性解混模型
        5.4.2 混合像元端元的获取
        5.4.3 线性解混模型估产研究
    5.5 神经网络方法估产研究
    5.6 组合预测方法估产研究
        5.6.1 基于熵值的组合预测方法
        5.6.2 层次分析法
    5.7 不同估产方法比较
    5.8 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
    5.9 小结
6 油菜多时期多平台综合估产模型研究
    6.1 油菜各生长期叶面积指数与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6.2 油菜全时期多平台综合估产评价模型
        6.2.1 油菜估产关键变量选择
        6.2.2 结合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综合估产评价模型
    6.3 油菜多时期多平台综合估产模型
    6.4 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创新点
    7.2 结论和成果
    7.3 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学位资格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课题研究情况
后记

四、直播甜菜高产高效函数模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甜菜生理生态参数检测方法研究[D]. 张晶.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取栽一体式棉花钵苗移栽机关键部件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D]. 薛向磊.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3]油麦兼用型槽孔轮式集排系统设计与试验[D]. 邢鹤琛.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4]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D]. 刘晓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5]基于高光谱的甜菜不同生育时期氮素营养参数监测研究[D]. 杨荣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12)
  • [6]油麦兼用型气送式集排器设计及其工作机理[D]. 雷小龙. 华中农业大学, 2017(12)
  • [7]膜下滴灌水稻水—肥—盐—产量规律及优化灌溉制度研究[D]. 何进宇. 宁夏大学, 2017(02)
  • [8]冬油菜氮素营养调控技术及相关机制研究[D]. 刘波. 华中农业大学, 2016(12)
  • [9]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何可. 华中农业大学, 2016(12)
  • [10]无人机多光谱影像油菜估产方法研究[D]. 汤文超. 武汉大学, 2016(01)

标签:;  ;  ;  ;  

活甜菜高产高效功能模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