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离我们还有多远

现代化离我们还有多远

一、现代化离我们有多远(论文文献综述)

章必成,许斌,姚颐,陈永顺,宋启斌[1](2021)在《综合性大学开设肿瘤学通识课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武汉大学肿瘤学通识课已经开课多轮,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但是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本文将回顾武汉大学开设肿瘤学通识课的背景,通过梳理教学理念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组织过程、教学方法与评估手段,以及初步教学效果等内容,重点探讨明确教学目的、优化课程设置、编写基本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和改革评价体系在推动综合性大学肿瘤学通识课开设和良性发展中的作用。

刘佳[2](2020)在《直面·迂回·悬置 ——“多棱镜”式的铁凝小说主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凝的小说主题如同“多棱镜”,从整体看,集中了对女性、文化、人性各类主题的探索;从同一主题看,其言说方式呈现出“直面”与“迂回”共存的特征。在其文学想象世界中,兼具飞扬升腾的情思和进退维谷的困境,于理性“直面”与智性“迂回”之间是暂时遗留的“悬置”,对任一主题的探索仍在继续。全文以“问题意识”纵向突破,运用文化批评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和比较分析,探讨铁凝小说对女性存在、文化现实、人性深度三重主题不同面向的思考,兼顾铁凝的超越和局限,对铁凝小说进行系统性、辩证性研究。论文共分五部分。绪论部分依次交代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综述、研究框架及方法、研究意义与价值。第一章主要分析女性存在建构主题,从性别视角出发,论证“突围”与“回旋”的写作策略。铁凝于男性话语的解构和女性主体的剖析中实现了对社会性别秩序的质询。但是,对父权价值体系的温和回应使女性同时被个体“恋父”情结和父法家国情怀束缚,形成女性自我主体意识建构的隐形回旋。对此,铁凝揭示出女性主体建构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多重困境。第二章主要分析文化现实反思主题,从文化内涵视角出发,论证“洞见”与“固守”的写作策略。铁凝洞见到现代文明观照下的传统伦理观演变,在城市人格底蕴塑造与乡土儒道文化浸润中,开启传统信仰在现代性语境下的回归思考。面对种种文化现实,在对现代人孰“退”孰“进”选择可能的展现中,铁凝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作出辩证思考。第三章主要分析人性深度追问主题,从人性视角出发,论证“裸呈”与“隐匿”的写作策略。铁凝直面人性之“恶”,并依靠向善的力量对其救赎。在她笔下,“善”是自我追求人格完善的过程,是对生命的珍视,也是她坚守的文学观和生命观。人性善恶不断延伸,铁凝仍在追问,以求奉献更丰富的人性书写。结语部分总结全文。

于仁鹏[3](2020)在《中印征地立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土地征收制度成型于计划经济时期,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发挥了保证国家获得非农产业建设用地、降低建设成本等积极作用。然而在现行市场经济体制下,促进农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主要任务,现行土地征收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我国对土地征收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制定,1988年、2004年、2019年修改)于2020年正式实施,有序推进并实现“保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目标”,尽管如此新法在征地基准和征地补偿等方面仍存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方面。文章主要采用体系思维范式与法教义学范式,并基于比较分析、法释义学分析、文献分析研究方法解读中印征地立法的规范内涵,分别阐释静态意义下中印征地立法的概念、动态意义下印征地立法的变迁,明确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前提下我国征地立法的效能化面向、土地私有制前提下印度征地立法的公平化面向。基于中印征地基准条款与补偿条款展开比较,提出我国征地基准条款与补偿条款的特点与不足,总结印度征地基准条款的经验与教训,在公共利益条款、征收程序、征地监管机构、补偿对象、补偿范围、补偿标准等方面,为科学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征收法律制度提供借鉴方案。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就我国征地立法的发展完善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建议。在征地基准立法层面,应首先完善征地所涉公共利益条款规范设定,充实公共利益认定程序以兼顾民主保障与经济发展、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其次应完善征地所涉程序条款规范设定,构建利益平衡的被征收人参与机制,避免民粹主义产生。最后应完善征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条款,构建征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明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的排除适用情形。在征地补偿立法层面,首先应完善征地补偿监督条款,在横向、纵向全程监督相结合的同时,强化内部监督、突出外部监督。其次应完善征地补偿对象规范条款,明确集体成员资格认定、完善少数民族聚居区征地保护政策。再次应完善征地补偿范围条款,征地立法贯彻党中央领导,同时构建范围多元的完全补偿规范设定。最后应完善征地补偿原则,完善市场价评估机制同时确立市场价补偿原则。

王妃[4](2020)在《论铁凝小说中女性形象的传统文化内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凝是中国当代着名的作家,她辛勤笔耕四十余年,创作了一系列风格迥异的小说,塑造了丰繁各异的人物形象。作为一名女性作家,铁凝始终以自觉的女性立场理性地审视着女性在乡村与都市、时代变革与日常生活等多元生存空间中表现出来的多重人生选择,关注女性的精神世界及女性的生存状态。铁凝小说中的众多女性形象,都携带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特质,闪耀着真善美的人性光辉。但同时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也给女性扣上了沉重的枷锁,成为女性个体生存难以摆脱的负担。铁凝在对待传统文化上始终葆有自觉的反思意识,一方面她主动承续了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对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认同和眷念。另一方面,她又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局限,表现了对传统文化负面价值的思考与扬弃。铁凝满怀着对人类精神深层关怀的现实情怀,成为传统文化精神的守护者,努力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并试图借鉴传统文化精神来援助解决当今的社会问题。铁凝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呈现出她为建设当代文化、构建人类理想精神家园而做的努力尝试。

翟磊[5](2020)在《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离不开基层视角;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基层实践。基层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根基之所在,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活力源头之所在,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薄弱环节之所在。作为最基层一级政府,乡镇政府是国家权力和政府权威的地方代表,承担着落实国家意志,维护稳定,推动发展的重大责任。乡镇政府能否秉公用权、依法行政,直接影响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进程和法治国家建设的整体水平。本文以乡镇(街道)政府为基层法治建设的主要行动者,以基层政府权力为考察对象,立足于乡镇政府权力运行的过程,剖析我国乡镇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法治现状与法治问题,旨在构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制度框架。本文以“山西洪洞封灶禁煤”“上海市违法群租治理”为例,提出我国乡镇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目标悖论和主体角色悖论。在价值目标层面,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存在“合法性”与“有效性”的价值冲突,合法性和有效性之间存在张力。在主体角色层面,基层政府既是推动基层法治建设的核心力量,同时稍不注意,也往往成为破坏法治建设的关键主体。本文研究重点是聚焦规范约束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力争在理论上提出实现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合法性和有效性统一的方案。在规范实证分析基础上,本文认为,基层政府权力存在执行性、非完整性和裁量性;在社会实证分析基础上,基层政府权力运行一定程度上存在滥作为、不作为与慢作为的异化现象。基层政府力异化现象背后,是权力配置失衡、权力行使公共性缺失、权力监督弱化的制度根源以及法律工具主义和行政特权观念的思想根源。聚焦以上问题,本文尝试构建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权力行使和权力监督法治化的三维制度架构,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合法性和有效性的价值统一提供实现路径。权力配置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先决条件。为破解基层政府“职权与责任”“财权与事权”“人事权与工作任务”的权力配置失衡问题,“强镇扩权”改革试图回应基层政府的权力需求,提高乡镇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强镇扩权”改革也存在合法性质疑与有效性困境。本文认为,区县政府与乡镇基层政府权力关系重构应当着眼于结构性改革,为乡镇政府权力配置提供系统完整的法治化路径。乡镇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法治化须遵循“功能适当原则”“职权法定原则”和“权责一致原则”;以推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实现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法治化的关键是探索制定专门《乡镇政府组织法》。以中央立法形式对乡镇法律地位、组织机构、职权范围、区县与乡镇分权原则、区县与乡镇行政关系、区县与乡镇财权关系、乡镇政府人员编制、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集中行使行政许可权等权力配置核心条款加以明确规定,最终实现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化。权力行使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关键环节。基层乡镇政府权力行使具有非独立性、非常规性和责任主导性等现实特征,面临“运动式运行”“压力型运行”和“权责失调型运行”的法治困境。推进基层政府行政规范、行政决策与行政执法的制度建设是破解基层政府权力行使法治困境,实现基层政府权力行使法治化的关键。通过限定“红头文件”规范内容、加强程序规制、建构实施后评估机制以实现基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法治化;通过健全决策程序机制、建构跟踪评估机制、建立责任倒查机制以推进基层政府行政决策行为的法治化;通过理顺行政执法体制、优化行政执法资源、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健全执法协调联动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以实现基层政府行政执法行为的法治化。权力监督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重要保障。基层乡镇政府权力运行存在违反法律规范的“硬腐败”,以及不作为、慢作为和懒政懈怠等“软腐败”现象。实现权力监督的法治化,重点是要将权力运行的廉洁性监督与效能监督结合起来,构建权力运行协同监督制度体系。针对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廉洁性监督,通过实行“垂直管理制”“任期制”“交流制”“高配制”来完善基层纪检监察监督制度;通过扩大信息公开范围、规范信息公开流程、打造信息公开平台来完善基层政府信息公开机制;通过权责清单制度、分工制约制度、任职限制制度、重大事项申报与公开制度以加强对基层党政“一把手”的监督。针对基层权力运行效能性监督,重点是要回应绩效考核指标内容科学性与考核基础信息失真问题,以及考核过程中基层政府博弈与投机问题,通过基层绩效考核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绩效考核的适度激励与适度问责机制、提升基层政府的法治考核权重,完善基层政府绩效考核与效能监督制度。展望我国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未来前景,本文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立场,主张践行基层法治建设的渐进式改革与发展之路。基层法治建设需要正视法治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张力。在推进基层法治过程中,既要旗帜鲜明批判“法治虚无主义”,也要警惕“法治浪漫主义”。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背景下,基层法治建设势在必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进程等不得。同时,法治也不是万能的,世界上也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层法治建设模式,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也急不得。本文认为,要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背景、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的渐进改革立场,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客观地认识和分析基层法治建设之路,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分阶段、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

王延昌[6](2020)在《哈雷彗星》文中研究指明一九八五年春天,我们原来的班主任顶着一头白发的曹老师,在课下,我们都叫他"老曹头子",也有叫他"老白毛子"的。你要知道,我们都是农村的孩子,在遥远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我们这些村里的野孩子没叫他"老鸡巴曹头儿"就不错了。说是年龄大了,带不了班了,不再给我们当班主任了。三月一号开学那天,我们都坐在教室里等曹老师来给我们上课。在我们那个班级,恰好能看见教师办公室的大门,上课铃一响,拿着教案的老师们都从办公室里

杨剑龙[7](2018)在《深入探究鲁迅的文化选择——评张福贵先生的鲁迅研究》文中认为张福贵先生深入探究鲁迅的文化选择,他高屋建瓴地评说鲁迅文化选择的重要价值,他条分缕析地梳理鲁迅文化选择的历史背景,他深入肯綮地分析鲁迅文化选择的深层悖论,他循循善诱地谈论鲁迅研究的观念与范式,角度独特、思维缜密、分析细致,成为张福贵先生鲁迅研究的重要特征。

齐春燕[8](2018)在《高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专门内容知识”(SCK)是数学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数学知识(MKT)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是指教学所特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数学史的学习能够促进高中数学教师教学所需要的知识的发展,尤其对专门内容知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如何刻画教师的知识发展的路径,迄今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我们将SCK中与数学史相关的部分定义为“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History-based Specialized Content Knowledge,简称HSCK)。本文对HPM教学实践对高中数学教师HSCK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1)高中数学教师拥有三角学HSCK的现状是怎样的?(2)HPM视角下的高中三角学序言课的教学实践对高中数学教师HSCK有怎样的影响?(3)HPM教学实践促进教师HSCK发展的路径是什么?其中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分别各分成三个小问题。本研究基于HPM理论和SCK理论,确立了HSCK的六个组成成分:“回应与解释知识”、“探究与运用知识”、“表征与关联知识”、“编题与设问知识”、“评估与决策知识”和“判断与修正知识”,并就每个成分,分别建立了四级水平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对高中数学教师HSCK的现状以及HPM教学实践对教师HSCK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构建了HPM教学实践促进教师HSCK发展的模型。本研究分为量化研究和个案研究两个部分。在量化研究中,编制了HSCK问卷,对300名高中数学教师进行了调查,从不同教龄、不同学位和接触数学史的不同经历三个方面分析了教师HSCK的现状。在个案研究中,选取了12名高中数学教师,首先为他们提供有关三角学的历史材料,供他们学习、研究、裁剪、加工;接着,让他们根据这些材料,针对高中三角学的教学内容,从HPM的视角设计一节高中三角学序言课;然后,教师将教学设计付诸实施并撰写教学反思;最后,研究者基于HSCK的分析框架,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师生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分析教师在HPM教学实践后HSCK的变化情况以及发生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炼出HPM实践驱动下的HSCK发展模型。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1.高中数学教师拥有三角学HSCK的现状是:(1)不同教龄的高中数学教师对于HSCK中“回应与解释知识”、“探究与运用知识”、“评价与决策知识”、“表征与关联知识”和“编题与设问知识”的表现水平上没有显着性差异。因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已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的处理已有自己的各种策略,所以在“判断与修正知识”方面反而是新手教师表现得更好,原因是新手教师大部分学习过有关数学史的课程,对三角学的历史发展脉络较清楚,所以在“判断与修正知识”的表现上比其他教龄段的教师要好;(2)具有学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HSCK的水平无显着性差异;(3)数学史经历丰富的教师在“表征与关联知识”和“编题与设问知识”的表现上要比其他数学史经历阶段的教师要好;(4)因为对三角学历史发展过程不明白,会导致教师对任意角推广的动因、弧度制引入的必要性、三角学与几何学的关系及三角函数的定义等知识理解不清楚,故从分析可知,HSCK的六个成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2.HPM视角下的高中三角学序言课的教学实践对高中数学教师HSCK的影响是:(1)教师通过HPM教学实践后,HSCK水平提高的原因是:a.教师对研究者分享的数学史料能按照史料适切性的五项原则挑选出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系的材料;b.能认真学习已有HPM案例,对“HPM视角下的高中三角学序言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多次讨论和实施;c.实践后,教师能积极进行课后总结,反思数学史料选择的是否合适、史料融入的方式是否恰当等。(2)教师通过HPM教学实践后,HSCK水平不变的原因是:a.对研究者分享的数学史料能认真学习并按照自己对史料的理解挑选出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系的材料;b.学习已有HPM案例,研究HPM案例中数学史融入的方式和数学史在教学环节中所起的作用;c.教师对HPM理论理解不深刻,在HPM教学实践中,没有做到把数学史料自然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达不到史料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HPM教学实践经历太少。(3)教师通过HPM教学实践后,HSCK水平降低的原因是:a.教师对数学史的认识有偏差,他们认为数学史就是讲数学家的故事;b.不能把概念的历史发展和历史上定理的证明方法有机地融入到课堂中;c.对HPM理论了解不多;d.没有经历过HPM教学实践实施的过程。3.HPM教学实践促进教师HSCK发展的路径是:“了解HPM”、“理解HPM”、“经历HPM”和“实施HPM”四个过程的循环关系。对HPM教学实践和SCK研究的启示是:(1)应按照HPM教学实践促进教师HSCK发展的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2)在职前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在教学理论中体现数学史的理论;(3)在教师培训课程中,应体现数学史课程;(4)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在HPM实践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学”才能全面提高教师的HSCK。对HSCK研究的展望是:(1)HSCK模型的合理性;(2)问卷的科学性;(3)调查范围的广泛性。

张铁中,杨洪博[9](2015)在《农业机器人离我们有多远?》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机器人,听上去似乎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东西,然而,中国农业大学张铁中教授却说,现在是发展农业机器人的一个最好的时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我们印象中,机器人应该是这个样子……那么,农业机器人至少也应该接近这样的吧?但是农业机器人似乎并没有这么科幻。在第三届中国农机高端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张铁中教授作了题为《农业机器人离我们有多远》的演讲,告诉我们农业机器人是什么样的,以及,为什么说,现在到了发展农业机器人的关键时刻。

张铁中,杨洪博[10](2015)在《农业机器人离我们有多远?》文中指出农业机器人,听上去似乎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东西,然而,中国农业大学张铁中教授却说,现在是发展农业机器人的一个最好的时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我们印象中,机器人应该是这个样子……那么,农业机器人至少也应该接近这样的吧?但是农业机器人似乎并没有这么科幻。在第三届中国农机高端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张铁中教授作了题为《农业机器人离我们有多远》的演讲,告诉我们农业机器人是什么样的,以及,为什么说,现在到了发展农业机器人的关键时刻。

二、现代化离我们有多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化离我们有多远(论文提纲范文)

(2)直面·迂回·悬置 ——“多棱镜”式的铁凝小说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性别书写研究
        (二)文化内涵研究
        (三)创作风格流变研究
        (四)叙事学研究
        (五)比较研究
    三、研究框架及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价值
第一章 突围与回旋的女性存在建构
    一、社会性别秩序的冷峻质询
        (一)对男性话语的有力解构
        (二)对女性主体匮乏的剖析
    二、父权价值体系的温和回应
        (一)潜隐的个体“恋父”情结
        (二)压抑的历史“在场”表达
    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困境揭示
        (一)母性精神指认的怪圈
        (二)情爱价值虚无的孤独
        (三)自我成长分裂的困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洞见与固守的文化现实反思
    一、现代文明观照下的伦理观演变
        (一)物质丰饶带动的精神觉醒
        (二)物欲膨胀衍生的心灵迷失
    二、传统信仰回归中的现代性思考
        (一)胡同文化对城市人格的塑造
        (二)儒道文化对乡土生命的浸润
    三、“退”与“进”之间的选择可能
        (一)生存与现实的龃龉描摹
        (二)困守与求变的颉颃书写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裸呈与隐匿的人性深度追问
    一、理性开掘震颤的生命本相
        (一)历史暴力对“人性之恶”的激发
        (二)生命本能对“潘多拉魔盒”的释放
    二、智性探寻超越的救赎力量
        (一)对原罪记忆的主动反思
        (二)对生命本真的渴望回归
    三、“善与恶”和“罪与赎”的永恒追问
        (一)问题一:何处是家园
        (二)问题二:“善”对于人性的力量
    本章小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中印征地立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与范围
    (二)研究路径
一、中印征地立法的规范内涵
    (一)静态意义之中印征地立法的概念阐释
    (二)动态意义之中印征地立法的变迁面向
二、中印征地基准条款之比较
    (一)我国征地基准条款的特点与问题
    (二)印度征地基准条款的经验与教训
    (三)借镜印度面向下我国征地基准条款的完善进路
三、中印征地补偿条款之比较
    (一)我国征地补偿条款的特点与问题
    (二)印度征地补偿条款的经验与教训
    (三)借镜印度面向下我国征地补偿条款的完善进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和发表的论文

(4)论铁凝小说中女性形象的传统文化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铁凝小说中的女性群像
    第一节 纯真型女性:青春的回响
    第二节 贤惠型女性:善美的歌者
    第三节 抗争型女性:叛逆的舞者
    第四节 创伤型女性:扭曲的灵魂
第二章 铁凝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文化精神
    第一节 返朴归真的生命颂歌
        一、纯真的人性之美
        二、健康的生命状态
    第二节 仁义善良的传统美德
        一、仁者爱人的仁义精神
        二、宽容慈爱的美好特质
    第三节 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抗争
        二、民族大义下的抗争与牺牲
    第四节 剖析灵魂的自省意识
        一、痛与思:自省意识下的女性自我剖析
        二、罪与罚:痛苦折磨中的女性自我救赎
第三章 铁凝小说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第一节 作家创作主体的文化自觉
        一、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创作
        二、生活经验提供的精神土壤
        三、多重身份的认同
    第二节 传统文化精神的审视与反思
        一、仁义的吊诡:欲摆难脱的精神重负
        二、沉重的枷锁:女性自我觉醒的困境
    第三节 传统文化精神的坚守与重释
        一、女性精神世界的审视
        二、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重释
第四章 根植于传统文化沃土的理想精神家园
    第一节 铁凝与沈从文:真善美理想人性的追求
    第二节 铁凝与迟子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选择
    第三节 铁凝与王安忆:仁义叙事下的文化反思
    第四节 人类精神世界的观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基层法治离我们有多远?
    二、基层治理的法治悖论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四、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限定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现实困境与发展方向
    第一节 基层政府的职能与职权
        一、基层政府职能与职权的规范分析
        二、基层政府职权的法律特征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现状分析
        一、基层政府失灵与政府权力异化
        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异化之根源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塑造
        一、基层政府治理的理念误区与极端倾向
        二、合法性: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底线
        三、有效性: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重塑
        四、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三维架构
第三章 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化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配置失衡及其解决路径
        一、问题意识:纵向权力配置失衡
        二、制度性根源:法定职权与管理的错位
        三、关于基层乡镇政府地位的理论主张
    第二节 强镇扩权:基层政府赋权改革探索与反思
        一、改革历程与实践样本
        二、行政性分权:强镇扩权改革的路径反思
    第三节 基层政府赋权的法治化路径
        一、确立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基本原则
        二、明确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目标: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
        三、健全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保障
第四章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化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实践图景——以上海群租治理为例
        一、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现实——群租治理的真实场景
        二、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依据——群租治理的政策推进
        三、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过程——群租治理中的街镇角色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现实特征
        一、基层政府权力的“运动式运行”困境
        二、基层政府权力的“压力型运行”困境
        三、基层政府权力的“失调型运行”困境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化建构
        一、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框架
        二、基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法治化
        三、基层政府行政决策的法治化
        四、基层政府行政执法的法治化
第五章 基层政府权力监督的法治化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的表象与根源
        一、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硬腐败与软腐败
        二、基层政府权力廉政监督与效能监督的统一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廉洁性监督
        一、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的危害性
        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腐败的根源分析
        三、价值导向:从事后惩戒转向事前预防
        四、基层政府权力监督的制度化构建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效能监督的法治化
        一、基层政府效能监督的实证分析:以2019年D区街镇考核为例
        二、基层政府效能监督的法治困境
        三、基层政府效能监督法治化的改进路径
第六章 余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未来展望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法治虚无主义批判
        一、基层治理中法治虚无主义的新变异
        二、基层法治虚无主义的形态与后果
    第二节 警惕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法治浪漫主义
        一、法治浪漫主义思潮的形成
        二、法治浪漫主义的迷惑性与危害性
    第三节 坚持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法治现实主义
        一、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背景
        二、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的渐进改革立场
        三、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渐进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兼怀人生四十

(8)高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HPM与SCK
        1.1.2 三角学教学的需要
        1.1.3 选择高中三角学序言课的缘由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HPM理论探讨
    2.2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2.3 HPM与MKT关系的研究
        2.3.1 HPM对MKT的影响
        (1)对CCK的影响
        (2)对SCK的影响
        (3)对HCK的影响
        (4)对KCS的影响
        (5)对KCT的影响
        (6)对KCC的影响
        2.3.2 MKT对HPM的影响
    2.4 SCK的理论研究
    2.5 平面三角学教与学的研究
    2.6 序言课的研究
第3章 HSCK理论的建构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
        3.1.2 序言课
        3.1.3 HPM教学案例
    3.2 高中数学教师HSCK的概念框架
        3.2.1 建立理论模型的构想
        3.2.2 理论模型的提出
        3.2.3 理论模型的完善
        3.2.4 理论的水平划分
    3.3 HPM教学实践评价框架
第4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1.1 问卷调查的对象
        4.1.2 个案研究的对象
    4.2 研究流程
    4.3 研究方法
        4.3.1 个案研究
        4.3.2 问卷调查
        4.3.3 访谈
        4.3.4 课堂观察
        4.3.5 教学反思
    4.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1 数据编码
        4.4.2 数据处理
        4.4.3 数据分析
    4.5 研究工具
        4.5.1 调查问卷(前测)形成过程
        4.5.2 问卷调查预研究
        4.5.3 调查问卷(后测)的确定
        4.5.4 研究的信度、效度与伦理
第5章 高中数学教师HSCK现状
    5.1 高中数学教师HSCK总体的分析
        5.1.1 利用框架对选择题的总分析
        5.1.2 利用框架对4个主观题的总分析
    5.2 HSCK现状的横向分析
        5.2.1 利用框架对不同教龄教师问卷的分析
        5.2.2 利用框架对不同学位教师问卷总的分析
        5.2.3 利用框架对不同数学史经历教师问卷总的分析
    5.3 HSCK现状的纵向分析
        5.3.1 教师拥有KRE的分析
        5.3.2 教师拥有KIA的分析
        5.3.3 教师拥有KAD的分析
        5.3.4 教师拥有KJR的分析
        5.3.5 教师拥有KRC的分析
        5.3.6 教师拥有KPP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中数学教师HPM教学实践
    6.1 “HPM视角下的高中三角学序言课”的准备过程
    6.2 HPM教学实践分析
        6.2.1 案例一的分析
        6.2.2 案例二的分析
        6.2.3 案例三的分析
        6.2.4 案例四的分析
        6.2.5 案例五的分析
        6.2.6 案例六的分析
        6.2.7 案例七的分析
        6.2.8 案例八的分析
        6.2.9 案例九的分析
        6.2.10 案例十的分析
    6.3 12名教师HSCK变化的分析
        6.3.1 对KRE的分析
        6.3.2 对KIA的分析
        6.3.3 对KPP的分析
        6.3.4 对KAD的分析
        6.3.5 对KRC的分析
        6.3.6 对KJR的分析
    6.4 HPM教学实践与教师HSCK间的关系
        6.4.1 HPM教学实践与教师HSCK水平总分析
        6.4.2 教师通过HPM教学实践后HSCK水平提高的原因
        6.4.3 教师通过HPM教学实践后HSCK水平不变的原因
        6.4.4 教师通过HPM教学实践后HSCK水平降低的原因
    6.5 HPM实践促进教师HSCK发展的模型
    6.6 三角分析法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启示与建议
    7.3 研究局限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高中三角学序言课问卷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农业机器人离我们有多远?(论文提纲范文)

并不是有胳膊有腿的机器“人”
中日机械化历史对比
日本怎么搞农业机器人
发展农业机器人的时机已经成熟
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四、现代化离我们有多远(论文参考文献)

  • [1]综合性大学开设肿瘤学通识课的实践研究[J]. 章必成,许斌,姚颐,陈永顺,宋启斌.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1(02)
  • [2]直面·迂回·悬置 ——“多棱镜”式的铁凝小说主题研究[D]. 刘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3]中印征地立法比较研究[D]. 于仁鹏. 西南大学, 2020(01)
  • [4]论铁凝小说中女性形象的传统文化内涵[D]. 王妃.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5]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D]. 翟磊.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6]哈雷彗星[J]. 王延昌. 延安文学, 2020(02)
  • [7]深入探究鲁迅的文化选择——评张福贵先生的鲁迅研究[J]. 杨剑龙. 东吴学术, 2018(03)
  • [8]高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个案研究[D]. 齐春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9]农业机器人离我们有多远?[J]. 张铁中,杨洪博. 高端农业装备, 2015(05)
  • [10]农业机器人离我们有多远?[J]. 张铁中,杨洪博. 农业机械, 2015(17)

标签:;  ;  ;  ;  ;  

现代化离我们还有多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