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和BAEP在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诊断价值

TCD和BAEP在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诊断价值

一、TCD和BAEP对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姜炳辰[1](2019)在《基于病证结合的椎动脉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与模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评价高压氧联合中医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2.建立一种简单、可靠的符合肝阳上亢证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大鼠模型,同时建立一种简便可行的反应动物眩晕程度的评价方法。方法:1.计算机检索Pub Med、CNKI、VIP和Wan Fang Data共4个数据库(2018.12.31之前),设定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应用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进行研究质量评价,提取数据后运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2.选用SPF级雄性SD大鼠(8周龄,体重280-320g)进行随机分组,使用局部注射聚桂醇注射液(硬化剂)与附子汤灌胃相结合的方法制备肝阳上亢证椎动脉型颈椎病大鼠模型(联合造模组),与单用局部注射硬化剂的大鼠(硬化剂组)、单用附子汤灌胃的大鼠(附子汤组)、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以大鼠通过一段2米长玻璃管的时间(“跑管时间”)反应大鼠的眩晕程度,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第2周、造模后第3周进行观测。结果:1.共检索99篇文献,最终纳入12篇文献,总样本数为1110例,其中对照组555例,试验组55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压氧联合中医药治疗组ESCV评分与其他治疗方法组相比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4.78,95%CI=[2.02,7.53],Z=3.39,P=0.0007);高压氧联合中医药治疗组血流速(LVA、RVA、BA)与对照组相比,由于I2值>90%,不能进行Meta分析,分别分析各数据不能明确结果是否有差异;高压氧联合中医药治疗组椎动脉血管阻力指数(VARI)与其他治疗方法对照组相比由于I2值>90%,不能进行Meta分析,分别分析各数据不能明确结果是否有差异;高压氧联合中医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其他治疗方法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6,95%CI=[1.08,1.24],Z=4.06,P<0.0001);运用随机数字表作为随机方法的文献中,高压氧联合中医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其他治疗方法组相比未见明显优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2,95%CI=[0.98,1.52],Z=1.76,P=0.08);运用就诊顺序作为随机方法的文献中,高压氧联合中医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其他治疗方法组相比也未见明显优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5,95%CI=[0.99,1.34],Z=1.85,P=0.06);随机方法只提到“随机”的文献中,高压氧联合中医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其他治疗方法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6,95%CI=[1.05,1.28],Z=3.00,P=0.003);高压氧联合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其他治疗方法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5,95%CI=[1.10,1.42],Z=3.46,P=0.0005);高压氧联合单味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物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其他治疗方法组相比未见明显优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9,95%CI=[0.97,1.23],Z=1.46,P=0.14);高压氧联合中药制剂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其他治疗方法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3,95%CI=[1.03,1.24],Z=2.58,P=0.01);高压氧联合中医物理类疗法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其他治疗方法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3,95%CI=[1.02,1.25],Z=2.41,P=0.02);高压氧联合中医药综合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其他治疗方法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6,95%CI=[1.11,1.44],Z=3.50,P=0.0005);增加了高压氧干预方法的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其他治疗方法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6,95%CI=[1.02,1.31],Z=2.31,P=0.02);增加了中医药干预方法的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其他治疗方法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2,95%CI=[1.04,1.21],Z=2.91,P=0.004)。文献中均未报道不良反应或其他安全性问题。2.附子汤组较对照组跑管时间缩短,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联合造模组与硬化剂组相比,跑管时间略有延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硬化剂组与联合造模组跑管时间延长,不仅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单用附子汤造模组的差异更为明显(p<0.01)。造模后的跑管时间较造模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造模后2、3周的跑管时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压氧联合中医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其他治疗方法。2.该造模方法能有效制成肝阳上亢证椎动脉型颈椎病大鼠模型,且“跑管时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鼠的眩晕程度,为今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动物模型与眩晕的检测方法。

高林[2](2019)在《三因复眩方治疗老年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试验以“健脾滋肾息风”法为指导,自拟方剂“三因复眩方”治疗老年病人因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病。通过观察指标、收集数据等方法来评价“三因复眩方”治疗老年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共64例,并按照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原则进行分组(其中试验组32例,对照组32例)。两组受试者均进行后循环缺血的西医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敏使朗)进行干预,试验组同时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加中药汤剂(三因复眩方)进行干预。两组的疗程观察均为7天。试验过程中所有受试者均需进行三大常规,凝血全套、血脂及肝肾功能等检验,以及头颅CT、MRI、TCD、心电图、心脏彩超、腹部彩超等检查,以了解每位受试者的基础情况,监测两组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对于试验过程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跟踪和处理。治疗前后收集两组受试者的眩晕评定量表、眩晕临床症候评分表及焦虑抑郁量表等的量化数据,并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试验组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后两组受试者的DARS评分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总积分和单项症状积分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在缓解头痛、失眠、乏力等症状及控制眩晕发作频率等方面,试验组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治疗方案对受试者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均有显着的改善作用(P<0.05)。而且在改善PI指数方面,试验组要优于对照组。(5)两组治疗均能改善受试者的焦虑抑郁情绪(P<0.05),且试验组的作用要优于对照组。(6)试验过程中,两组药物均未发现药毒性及其他副作用。结论(1)三因复眩方的加入具有提高老年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总疗效的作用。(2)三因复眩方可以协助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供应。(3)三因复眩方具有改善眩晕病人头痛失眠、恶心呕吐、耳鸣、乏力等症状的作用,且可以有效减少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发作频率。(4)三因复眩方的应用可以缓解老年眩晕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三因复眩方的组成药物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性良好,可以长期用于预防和治疗老年人因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症,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谭迪[3](2018)在《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银杏类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量研究表明,银杏类注射剂在临床治疗中疗效显着,然而面对多种注射剂,临床工作者在甄别最优的治疗措施时尚缺少可靠证据,因此本研究应用传统Meta分析、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对多种银杏类注射剂治疗不同种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展开系统评价,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目的应用传统Meta分析和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银杏类注射剂临床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有关银杏类注射剂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同时对相关灰色文献网站作为补充检索。纳入文献质量评价方面,本研究采用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5.1.0推荐的风险评价表对纳入RCT进行质量评价。在对结果数据进行处理时,应用RevMan 5.3进行传统Meta分析的数据处理,网状Meta分析应用WinBUGS 1.4.3和Stata13.0分别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可视化。结果(1)银杏类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共纳入研究95个,累计受试者10107例。传统Meta分析结果显示,舒血宁注射剂、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银杏达莫注射剂分别辅助治疗脑梗死,可以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程度,其次,联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还可改善血浆粘度的好转程度。网状Meta分析显示,在多种干预措施中,联用银杏内酯注射剂为临床总有效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指标的最优干预措施。(2)银杏类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共纳入研究62个,累计受试者6358例。传统Meta分析结果显示,舒血宁注射剂、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银杏达莫注射剂分别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以提高心绞痛总有效率和心电图总有效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其次,联用舒血宁注射剂还可改善血脂指标。网状Meta分析显示,在心绞痛总有效率、血浆粘度和全血粘度方面,联用银杏达莫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在心电图总有效率、纤维蛋白原2个结局指标方面,疗效排序最佳的干预措施分别为杏芎氯化钠注射剂和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在高敏C反应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方面,联用舒血宁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3)银杏类注射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评价研究共纳入研究47个,累计受试者4122例。对照组为常规用药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方面,联用银杏达莫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在4个头颅TCD检查指标和全血低切粘度指标方面,联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其余三个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联用舒血宁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对照组为丹参类注射剂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总有效率、基底动脉血液平均流速方面,联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在其他2个头颅TCD检查指标方联用杏芎氯化钠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4)银杏类注射剂治疗其他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在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中,共纳入研究30个,累计受试者2045例。传统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用银杏达莫注射剂在肾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指标、血糖指标方面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在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评价研究中,共纳入研究13个,累计受试者1274例。传统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用银杏达莫注射剂在临床总有效率和耳鸣总有效率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主要结局指标临床总有效率方面,在治疗脑梗死中,联用银杏内酯注射剂较其余干预措施有较大优势;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联用银杏达莫注射剂较其他干预措施有较大优势;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中显示,最优干预措施分别为银杏达莫注射剂和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

李加贝[4](2016)在《桃红四物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8月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采用桃红四物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常规西药协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和TCD血流变等理化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为7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D血流变等理化指标有所改善,两组指标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以桃红四物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中西医结合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通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分析显示,中医证候积分、TCD检查及血流变指标均有改善。可得出如下结论: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均有效,但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有效地改善了头晕、眩晕、恶心呕吐的症状;3.观察组TCD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4.血液流变学检查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综上,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临床效果显着。

刘勇[5](2016)在《经颅多普勒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对比经颅多普勒、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92例,另选取体检的健康人40例为对照组,分别进行TCD(经颅多普勒超声)、CDFI(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TCD检查,VBI组低速和高速血流和健康组的血流比较,P均<0.05;CDFI对VBI患者和健康组检查,血流、血管参数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独用一种方法有片面性,两种方法联用,灵敏度和特异性均高,与TCD灵敏度、CDFI特异性比较,P均<0.05。结论对于VBI可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经颅多普勒超声相结合的诊断方法,对颅内椎基底动脉和颅外椎动脉进行全面检测,能提高准确率。

王禹春,荣阳,荣根满[6](2015)在《中老年人椎基底动脉缺血的临床诊断分析与前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分析中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和临床特征。方法对39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中,急性起病268例,占68.3%,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呕吐、头痛、走路不稳,意识丧失等。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尤其是中老年人发病时常规给予眼底检查,颈椎片、EEG、TCD等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对脑血管缺血有一定的鉴别,特别是TCD在疾病诊断中可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王甜,孟智宏[7](2013)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像学检查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文章现总结近期文献,对VBI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探讨MRA、CTA、TCD、CDFI、DSA等对VBI的诊断价值和意义。

陈智强[8](2012)在《椎—基底动脉应用解剖学研究及三维可视化》文中提出目的:1.观测椎-基底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行程、起始处外径及夹角,为临床介入术提供形态学依据。2.探讨椎-基底动脉数字化方法,对椎-基底动脉与邻近骨性结构的毗邻关系进行三维可视化研究。材料和方法:1.大体解剖:9例经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正常成人整尸标本,逐层解剖头颈部,记录椎-基底动脉的起始处外径及夹角、走行、分支、分布、吻合及伴行情况。2.血管铸型:3例经颈总动脉加压注入红色过氯乙烯正常成人头颈部标本,经腐蚀后观察椎-基底动脉的起始处外径及夹角、走行、分支、分布、吻合及伴行情况。3.三维重建:3例经股动脉灌注CMC/LO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行整尸CT连续扫描,扫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对椎-基底动脉及分支与邻近的骨性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可视化显示,观察它们的毗邻关系。结果:1.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分布与外径、起始处夹角的测量⑴椎动脉起源于锁骨下动脉,穿第6-1颈椎横突孔进入颅内,两侧椎动脉于延髓脑桥沟处汇合成基底动脉。椎动脉按行程可分为4段。近段、横突段、远段这三段合称颅外段,第四段称颅内段。椎动脉起始处外径:左侧4.30±0.02mm,右侧3.60±0.05mm。椎动脉穿越第6颈椎横突孔下缘处外径左侧3.90±0.03mm,右侧2.90±0.05mm。锁骨下动脉与椎动脉夹角(外侧角)左侧91.70±0.90,右侧115.80±1.60°(P<0.05)。小脑下后动脉是椎动脉颅内段最大分支,小脑下后动脉起始处外径:左侧1.50±0.10mm,右侧1.20±0.20mm,小脑下后动脉在向下走行过程中穿过舌下神经根上下束,9例标本中有2例从迷走、舌咽神经根上方走行的为14.1%。小脑下后动脉与椎动脉夹角,左侧118.50±3.80°,右侧77.60±7.90°(P<0.05)。⑵基底动脉由两侧椎动脉在延髓脑桥沟处汇合形成,沿脑桥的基底动脉沟上行至脑桥腹侧面上缘,分为左、右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的长度为(27.10±2.50)mm,外径为(3.80±0.50) mm。①小脑下前动脉多起于基底动脉起始段,起始处外径左侧0.80±0.10mm,右侧2.10±0.10mm,小脑前下动脉走行于前庭蜗神经、面神经这两神经根之间下行,与面神经根接触占27.6%,小脑下前动脉与基底动脉夹角左侧91.60±2.40°,右侧27.20±2.70°。(P<0.05)②小脑上动脉在脑桥腹侧面处上缘自基底动脉近终点处发出,小脑上动脉起始处外径:左侧1.40±0.05mm,右侧1.20±0.05mm。小脑上动脉走行于大脑后动脉下方,与三叉神经根接触的比例为35.5%。小脑上动脉与基底动脉夹角左侧89.50±4.10°,右侧100.20±490°(P<0.05)。③大脑后动脉是基底动脉终支,起始处外径:左侧2.30±0.20mm,右侧1.90±0.10mm,大脑后动脉与基底动脉夹角左侧93.90±3.40°,右侧130.80±3.20°(P<0.05)。2.不同研究方法显示血管的特点⑴巨微解剖:常规灌注后血管饱满,管道通畅,血管走行清楚,容易分离,便于追踪观测血管的分支、分布、外径大小。⑵血管铸型: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显示完整,如: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下前动脉、迷路动脉、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等。⑶三维可视化:重建椎-基底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显示了椎-基底动脉的空间位置与周围骨性结构的毗邻关系。结论:1.椎动脉、小脑下前动脉起始处外径以及椎-基底动脉主要分支左、右起始处夹角呈不对称性,提示临床介入插管,需选择合适的导管、导丝,行个性化治疗。2.椎-基底动脉的三维重建,可为椎-基底动脉疾病的诊疗提供立体直观的形态学方法。

李嘉琦,张秀菊,李斌[9](2011)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临床较常见,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发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它可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相关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等灌流区循环障碍。临床表现以眩晕,伴或不伴恶心、耳鸣、视物旋转、构音障碍等主观症状为主,客观体征少。1951年Fisher等应用颈动脉供血不足理论描述前循环梗死前的短暂性缺血发作。后来,Denny-Brown解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王建军[10](2011)在《针药结合治疗眩晕—痰浊中阻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眩晕—痰浊中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2.23±9.05(岁),平均病程11.07±6.38(月),使用针药结合方法,取穴为百会、风池、丰隆(双)、中脘、内关(双)、头维(双)、解溪(双),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间隔15分钟行针1次,每日针刺1次。共针刺2周。中药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水煎服,每日一剂,250m1早晚分服。共服用两周。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2.77±8.08(岁),平均病程12.07±6.59(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l0mg,每晚睡前口服。每晚1次,共服用药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并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治疗前后双侧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峰流速(Vm)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体征积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药结合改善眩晕—痰浊中阻型的临床证候明显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治疗组双侧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BA) TCD所检测平均峰流速(Vm)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针药结合治疗眩晕-痰浊中阻型可以明显改善中医临床症侯,优于对照组。2.针药结合治疗眩晕-痰浊中阻型的临床有效。3.针刺结合中药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在总有效率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4.针药结合治疗眩晕-痰浊中阻型可明显改善TCD临床观测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优于对照组。

二、TCD和BAEP对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CD和BAEP对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病证结合的椎动脉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与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中西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1.西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椎动脉型颈椎病分型
        1.1.1 椎动脉型颈椎病与颈性眩晕
        1.2 椎动脉型颈椎病病理机制
        1.2.1 机械压迫因素
        1.2.2 血管病变与血液流变学因素
        1.2.3 交感神经因素
        1.2.4 体液因素
        1.2.5 心理精神因素
    2.中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2.1 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病名及其历史
        2.1.1 眩晕
        2.2 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
    3.总结
第二部分 :高压氧联合中医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META分析
    1.研究背景
        1.1 椎动脉型颈椎病
        1.2 高压氧
        1.3 本篇META分析的意义
    2.目的
    3.资料与方法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结局指标
        3.4 检索策略
        3.5 数据采集与分析
        3.6 文献的质量评价
    4.结果
        4.1 高压氧联合中医药与其他方法组ESCV比较
        4.2 去除“赵中平2012”后高压氧联合中医药与其他方法组ESCV比较
        4.3 高压氧联合中医药与其他方法组LVA、RVA、BA比较
        4.4 高压氧联合中医药与其他方法组椎动脉血管阻力指数(VARI)比较
        4.5 高压氧联合中医药与其他方法组总有效率比较
        4.6 去除“吴频霞2013”后高压氧联合中医药与其他方法组总有效率比较
        4.7 不同随机方法间高压氧联合中医药与其他方法组总有效率比较
        4.8 高压氧联合中药与联合单味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物总有效率比较
        4.9 高压氧联合中药制剂与联合中医物理类疗法总有效率比较
        4.10 高压氧联合中药制剂与联合中医药综合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4.11 高压氧联合中医物理类疗法与联合中医药综合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4.12 治疗组增加高压氧与治疗组增加中医药与其他方法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
    5.讨论
        5.1 研究结果的讨论
        5.2 高压氧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探讨
        5.3 中医物理治疗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探讨
        5.4 中药制剂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探讨
        5.5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学术争议
        5.6 研究的不足之处
    6.总结与展望
第三部分 :一种新型病证相结合肝阳上亢证椎动脉型颈椎病大鼠模型的制备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动物
        1.1.2 药物
        1.1.3 有机玻璃管
        1.2 实验方法
        1.2.1 椎动脉型颈椎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1.2.1.1 运用硬化剂造模
        1.2.1.2 运用附子汤造模
        1.2.1.3 硬化剂联合附子汤造模
        1.3 观察项目与方法
        1.3.1 声响逃避反射训练
        1.3.2 眩晕测试(跑管法)
        1.4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3.讨论
        3.1 制附子对动物模型的作用
        3.2 聚桂醇注射液对动物模型的作用
        3.3 不足之处
        3.4 本文结果的应用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非手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进展
    1 针灸与手法
        1.1 针刺疗法
        1.2 手法
    2 药物治疗
        2.1 中药
        2.2 西药
    3 其他疗法
        3.1 小针刀
        3.2 穴位注射
        3.3 高压氧
        3.4 刺血疗法
        3.5 微创埋线
        3.6 内热针
        3.7 综合疗法
    参考文献

(2)三因复眩方治疗老年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病例来源
    3 病例的选择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中止标准
        3.5 剔除与脱落标准
        3.6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3.7 无效病例的处理
    4 试验设计与质量控制
        4.1 试验的设计
        4.2 质量控制
    5 治疗方法
        5.1 控制相关危险因素
        5.2 基础治疗
        5.3 对照组用药
        5.4 试验组用药
        5.5 观察周期
    6 观察指标
        6.1 基础指标及安全指标
        6.2 疗效性指标
        6.3 评价标准
    7 数据统计与管理
    8 研究结果
        8.1 一般资料
        8.1.1 入组情况
        8.1.2 基础情况比较
        8.2 观察指标比较
        8.3 疗效比较
        8.4 安全性评价
        8.5 结果分析
        8.5.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总疗效的分析
        8.5.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DARS量表评分变化情况分析
        8.5.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改变情况对比分析
        8.5.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TCD检查分析
        8.5.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院内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情况分析
        8.5.6 治疗前后两组安全性评价指标分析
讨论
    1 西医学对后循环缺血性疾病的研究
        1.1 后循环缺血的概念
        1.2 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和危险因素
        1.3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及TCD的应用价值
    2 古今中医对眩晕病的认识
        2.1 古代医家对眩晕病的思索
        2.2 现代医家对眩晕病的认识进展
    3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
    4 三因复眩方的组方依据
    5 三因复眩方的药物组成、方义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5.1 三因复眩方的药物组成
        5.2 三因复眩方的方义分析
        5.3 三因定眩方的现代药理研究
    6 对照组药物的选择
结论
创新与特色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1 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
        1.1 后循环缺血的概念、历史沿革及现状
        1.2 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病因病机及危险因素的认识
        1.3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
        1.4 后循环缺血的治疗(药物、血管内、手术)
        1.5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与预后
        1.6 总结
    2 传统医学对眩晕的认识
        2.1 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家对眩晕病的认识与补充
        2.3 眩晕病的治疗
        2.4 预防及护理
        2.5 总结
    参考文献
附表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银杏类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银杏类注射剂临床应用系统评价研究
    一、银杏类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评价研究
        (一) 舒血宁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系统评价
        (二)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系统评价
        (三) 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系统评价
        (四) 银杏类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
    二、银杏类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评价研究
        (一) 舒血宁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
        (二)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
        (三) 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
        (四) 银杏类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
    三、银杏类注射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评价研究
        (一) 银杏类注射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
        (二) 银杏类注射剂对比丹参/复方丹参注射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
    四、银杏类注射剂治疗其他疾病的评价研究
        (一) 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系统评价
        (二) 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系统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桃红四物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份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病例标准
        1.6 病例脱落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药物
        2.2 给药方案
        2.3 服.药疗程
        2.4 观察项目与指标
        2.5 疗效判定
        2.6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份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分析
    2 治疗结果分析
        2.1 两组治疗前后效果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TCD指标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
第三部份 讨论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论治
        1.3 个人临床体会及认识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
        2.2 临床治疗
    3 痰瘀互阻学说
    4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4.2 本课题研究特点
        4.3 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眩晕病临床证候评价量表(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5)经颅多普勒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1.2入选标准
    1.3排除标准
    1.4方法
    1.5特异性和灵敏度
    1.6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TCD检查结果
    2.2 CDFI检查结果
    2.3灵敏度、特异性
3 讨论

(6)中老年人椎基底动脉缺血的临床诊断分析与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临床表现:
    1.4 辅助检查:
2 结果
    2.1 眩晕:
    2.2 短暂完全性健忘 (TCA) :
    2.3 头痛:
    2.4 共济失调:
    2.5 复视、构音、吞咽障碍:
3 讨论
    3.1 动脉粥样硬化, 造成椎基底动脉缺血的原因很多, 但其主要的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 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 其诊断依据是:
    3.2 颈椎病:
    3.3 高血压病:

(8)椎—基底动脉应用解剖学研究及三维可视化(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9)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VBI诊断研究进展
    1.1 经颅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 doppler, TCD)
    1.2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1.3 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
    1.4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MSCTA)
    1.5 数字血管减影 (DSA)
    1.6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 (BAEP)
2 VBI治疗的研究进展
    2.1 VBI的治疗原则
    2.2 药物治疗
        2.2.1 化学药物治疗
        2.2.2 中药治疗
        2.2.3 中药和化学药物结合治疗

(10)针药结合治疗眩晕—痰浊中阻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传统医学对眩晕的认识
        1.1 眩晕的病名及沿革
        1.2 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现代医家对眩晕的认识
        1.4 祖国医学对眩晕的临床治疗
    2 现代医学对眩晕的认识
        2.1 解剖与病理
        2.2 病因和病理
        2.3 眩晕的分类诊断
        2.4 西医治疗
    3. 临床常用辅助检查
        3.1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
        3.2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3.3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3.4 CT血管造影(CTA)
        3.5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1.6 晕针及滞针的处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
    3. 观测指标
        3.1 中医证候观察
        3.2 经颅多谱勒超声(TCD)检查
    4. 疗效评定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6. 结果与分析
        6.1 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年龄、病程、性别比较
        6.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6.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量化积分比较
        6.4 两组治疗前后TCD变化比较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眩晕的认识
    2. 本题的立题依据
    3. 针刺治疗眩晕机理与取穴
    4. 中药分析
    5. 中医症侯量表的评价与观察指标的选择
    6. 结果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

四、TCD和BAEP对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病证结合的椎动脉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与模型研究[D]. 姜炳辰.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三因复眩方治疗老年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 高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银杏类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D]. 谭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4]桃红四物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D]. 李加贝.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6(03)
  • [5]经颅多普勒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J]. 刘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07)
  • [6]中老年人椎基底动脉缺血的临床诊断分析与前瞻性研究[J]. 王禹春,荣阳,荣根满. 中国医药指南, 2015(29)
  • [7]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像学检查研究进展[J]. 王甜,孟智宏. 辽宁中医杂志, 2013(07)
  • [8]椎—基底动脉应用解剖学研究及三维可视化[D]. 陈智强. 南华大学, 2012(01)
  • [9]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J]. 李嘉琦,张秀菊,李斌. 中外医学研究, 2011(30)
  • [10]针药结合治疗眩晕—痰浊中阻型的临床研究[D]. 王建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TCD和BAEP在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诊断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