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路冷却水综合处理研究

闭路冷却水综合处理研究

一、关于综合处理闭路循环冷却水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博坤[1](2020)在《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技术研究及高浓酚氨废水处理流程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面对国家能源安全和煤炭和水资源在地势上呈逆向分布的现状,中国既要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又要解决煤转化工业因巨大耗水量而带来的严峻挑战,煤化工废水的“零液排放”俨然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工业设计上基本形成并认同了“污水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盐水处理–固化零排放”的设计框架,但是对于部分煤化工废水,该流程仍存在预处理效率低、回用水水质差、处理成本高、水资源回用率低且处理系统缺乏顶层设计等问题,制约着我国煤转化工业的清洁利用和可持续性发展。为此,本文基于生命周期模型调研分析了典型的九类煤化工废水处理的生命周期成本,通过引入虚拟成本法对比分析了“零液排放”和综合废水一级排放的成本优势,并基于2018年现代煤化工项目规划和煤化工项目取用水水平对未来煤化工项目耗水水平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煤化工废水实现“零液排放”具有7.17元/t水的成本优势,已规划的煤化工项目总耗水水平将达到工业耗水量的2.8%,通过对经济成本、环境影响和各地区水资源总量的分析,本文总结归纳了一些改进措施,推动煤化工项目能源转化效率的提升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碎煤加压气化技术虽然具有非常高的冷煤气效率,但实现废水“零液排放”困难,相比之下,水煤浆气化技术实现“零液排放”较为容易,但该技术用于生产清洁燃料或化工产品时,对碳元素的利用效率仍然较低。因此,本文耦合了两种气化技术的优点以期实现优势互补。结果显示,在控制各工艺流程能够实现全流程“零液排放”的基础上,提升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流程碳元素转化效率提高24.95%和13.55%,降低烯烃和乙二醇的单位成本19.72%和9.27%,而且降低了CO2排放量83.1%和83.5%,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而煤制天然气项目实现较低成本“零液排放”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当前煤制兰炭废水预处理过程对油、尘和酚类等污染物脱除效率不足,而且消耗大量的高品位蒸汽。这不仅污堵各单元设备组件并大大降低过程的传质传热效率,而且蒸汽要求远高于兰炭厂的蒸汽副产能力。本文总结归纳了该流程的几点不足之处,针对性地提出了新型处理流程并通过工业废水的小试实验研究验证了其可靠性和可行性,并对产水量为240 m3/d的兰炭废水处理流程进行了工业设计。结果表明,新型流程通过改变废水体系中稳定存在的油滴表面ζ电位使其斥力减少而聚并沉降,油尘含量均降至20mg/L以下;分离脱酸塔和脱氨塔有效降低了塔底热负荷和蒸汽品位需求;而溶剂回收塔的负压操作不仅降低了再沸器蒸汽品位,而且减少了粗酚在高温条件下对塔釜的腐蚀。最终出水中油、酸性气、总酚、氨氮和COD浓度分别降至20 mg/L、10 mg/L、270mg/L、50 mg/L和3050 mg/L以下,节省固定投资成本约57.9%,吨水操作成本由53.40元降至50.69元。煤化工高浓含酚氨有机废水均需采用酚氨回收单元汽提脱除废水中的酸性气、氨氮并回收稀氨水,萃取脱除水中有机物并回收粗酚产品。华南理工大学酚氨回收工艺获得了工业界普遍的认可,该工艺采用单塔同时脱除酸性气和氨氮,MIBK萃取脱除酚类并精馏回收萃取剂和粗酚,但在此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蒸汽。本文通过引入蒸汽再压缩式热泵精馏,借助夹点分析方法,在不改变现流程的操作参数的条件下,提出了两种能量集成方案,基于技术经济分析结果,发现新流程降低了53.7%热公用工程、57.5%冷公用工程、增加了662 k W电耗。新流程吨水处理成本由35.53元/t降至27.34元/t水,年节省公用工程费用655.2万元,减少CO2排放5237 t/y。

张衡[2](2020)在《溶液除湿技术在闭路循环干燥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闭路循环干燥是一种在闭合回路中循环的干燥介质反复经历载湿、除湿过程的干燥方法。闭路循环干燥过程几乎没有废气排放,可实现安全环保生产,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绿色干燥技术。除湿是使干燥尾气(载湿后的干燥介质)重新获得载湿能力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能耗较大的环节。降低除湿过程的能耗已经成为闭路循环干燥技术大范围工业应用的关键。溶液除湿是以待除湿气体与除湿溶液(以下简称溶液)间的湿分分压差推动湿分进入溶液,以降低气体湿度的除湿方法。由于溶液表面的湿分分压较低,可使干燥介质获得比常规的冷凝除湿更低的湿度和较高的温度,从而获得更大的载湿能力和干燥推动力,降低能耗。此外,干燥尾气与溶液直接接触,还可降低粉尘含量。论文提出将溶液除湿技术应用于闭路循环干燥过程,设计了适用于干燥尾气除湿的溶液除湿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溶液除湿子系统、溶液再生子系统和低温余热回收子系统组成。溶液除湿子系统主体设备是溶液除湿塔,干燥尾气在除湿塔内与溶液逆流接触,脱除湿分后返回干燥系统。溶液再生子系统由溶液再生塔和压缩式热泵耦合而成,吸湿后的溶液再生(蒸发脱湿)所需的热量来自该热泵系统回收的湿分蒸汽的潜热。低温余热回收子系统用吸收式热泵回收再生后溶液的部分显热产生热水或加热除湿后的干燥介质。该溶液除湿系统可大幅降低除湿能耗。建立了溶液除湿系统数学模型,以甲酸钾(HCOOK)溶液为除湿剂,模拟分析了进除湿塔干燥尾气的湿度和温度、进除湿塔溶液的温度、质量浓度和除湿塔液气比等对系统的COP(系统输出能量与输入能量的比值)和SMER(系统除去的水分与消耗的能量的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进除湿塔溶液温度对系统的COP和SMER的影响较大,进除湿塔干燥尾气湿度的增大虽然大幅度提高了系统输出的热量,但是系统的COP呈现小幅度下降的趋势。设计、建立了绝热型填料塔溶液除湿实验平台上。以甲酸钾溶液为除湿剂,实验研究了进除湿塔干燥尾气的流量和湿度、进除湿塔溶液的流量、温度和质量浓度等对除湿量、除湿效率、出除湿塔气体湿度、出除湿塔溶液温度,以及传质、传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进除湿塔的干燥尾气流量和溶液流量对除湿效率的影响较大;在实验条件下,除湿效率最低为50%,最高达到了85.1%;出除湿塔溶液温度最低为45.0℃,最高达到了66.2℃。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得出了实验条件下耦合传质传热系数的关联式,传质传热系数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相对误差在15%以内。根据研究结果,对采用甲酸钾溶液除湿的磷酸铵闭路循环喷雾干燥系统进行了初步的工艺设计,并与采用冷凝除湿的闭路循环喷雾干燥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采用甲酸钾溶液除湿的闭路循环喷雾干燥系统的设备初始投资大,但每年的运行费用可以节省约25.2%,且系统只需消耗少量的高温驱动热源便可获得大约1.85倍热量的满足使用要求的热水。结果对采用溶液除湿的闭路循环干燥系统的工业应用有参考价值,为进一步降低闭路循环干燥过程的能耗提供了有益的途径。

陈应萍[3](2019)在《硝酸装置挖潜增效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双加压法氨氧化制备硝酸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工业化硝酸生产工艺,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该方法工艺成熟可靠、产品质量稳定、安全节能效果良好、运转率较高。但是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原有硝酸装置的绿色、高效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主要围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影响装置安全环保高效运行的三个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其一是硝酸装置开车启动前部分放空氨气的回收再利用问题;其二是硝酸装置在较低负荷(70-80%)下运行时,经常出现的吸收塔效率低、因系统波动产生的频繁停车问题;其三是硝酸生产过程中铂催化剂消耗居高不下问题。本文针对中浩公司硝酸装置进行相关的工艺研究,开展了针对性技术改造,对相关工艺设备和仪表进行了升级改造,进一步改进了工艺操作控制方法。运行结果表明,经过改造的生产装置环保运行能够满足环保新标准的要求,同时提升了装置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平,并进一步降低了原料和公辅消耗,达到环保升级和提质降本增效的目的。本研究结果为中浩公司实施二期工程提供了技术基础和发展方向。

刘俊美[4](2018)在《双冷凝器热泵用于闭路循环二级干燥过程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闭路循环干燥是指干燥介质在闭合回路中循环使用,反复经历载湿、除湿过程的干燥作业。具有可回收溶剂、安全、环保、产品质量好等优点,但能耗相对较高。热泵是一种消耗少量能量从低温热源吸收热量,在较高温度下放出热量的装置。在闭路循环干燥中采用热泵技术,不仅可回收除湿前湿热气体的热量,而且可节省冷却除湿的冷量,节能效果显着。本文提出了双冷凝器热泵用于闭路循环二级干燥的工艺流程:第一级干燥的湿热尾气除尘后先预冷,再在蒸发器被低温的热泵工质冷却除湿,除湿后气体在第二冷凝器被高温的热泵工质加热,热气体在第二级干燥脱除物料的剩余湿分,尾气除尘、加压后在第一冷凝器被高温热泵工质再加热,热气体在第一级干燥脱除物料的大部分湿分后再进蒸发器,如此循环。采用回热器将除湿前、后的气体换热可进一步降低能耗。该流程比传统的热泵干燥系统多一个并联的冷凝器,可调节第一、二级干燥的进气温度。针对上述流程,选R134a为热泵工质,模拟分析了工质的蒸发温度、冷凝温度、过热过冷度对热泵性能参数COP的影响,结果表明:蒸发温度由0℃升高至20℃时,COP从2.68升高至4.81;冷凝温度由50℃升高至70℃时,COP从3.9下降至2.56;过热度较过冷度对COP的影响小。模拟分析了不同辅助散热装置、回热器、循环比、冷凝器个数及干燥级数对除湿能耗比SMER的影响,结果表明:辅助冷却器与回热器组合的散热装置有较高的SMER;随着回热器回收能量增加,COP由3.66升高至4.21,SMER由2.89kg/(kW·h)升高至3.66kg/(kW·h);随着循环比增大,SMER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1.0处出现最大值3.4kg/(kW·h);冷凝器个数及干燥级数增多可提高SMER。在模拟分析的基础上,在蒸发温度为5℃,冷凝温度为55℃,过热过冷度各为5℃的条件下,对双冷凝器热泵闭路循环二级干燥系统进行了物料热量衡算、主要设备计算和辅助设备选型。用CAD和SolidWorks软件绘制了主要设备的施工图。设计了PLC控制系统。定制并搭建了第一、二级干燥为两个立式惰性载体流化床的双冷凝器热泵闭路循环二级干燥实验平台。采用往两个立式惰性载体流化床的床层内喷水来模拟干燥过程,对装置进行了调试和初步试验。结果表明:SMER在1.1kg/(kW·h)1.5kg/(kW·h)之间。实验研究了蒸发温度、循环比、两个冷凝器的工质流量对COP、SMER的影响。结果表明:蒸发温度由13.8℃升高至29.4℃时,COP从1.67升高至1.86,SMER由1.48kg/(kW·h)升高至1.65kg/(kW·h);随着循环比增大,SMER先升高后下降,在1.0处有最大值1.86kg/(kW·h);当干燥器1、干燥器2分别处于干燥的恒速阶段、降速阶段,增大冷凝器1的工质流量可提高SMER。蒸发器前后使用回热器可提高SMER。整个热泵干燥装置的效率约20%-40%。实验值比理论值偏小,但两者的趋势相同。

孟祥龙,张福明,耿云梅,毛庆武[5](2014)在《涟钢2800m3高炉无料钟炉顶齿轮箱水冷系统的设计》文中指出介绍了涟钢2 800m3高炉无料钟炉顶齿轮箱采用的闭路循环水冷系统,并与开路冷却模式的冷却效果、水量消耗、运行成本、管道系统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归纳了闭路循环冷却模式的特点及优势。通过热负荷计算,确定了冷却水量及水泵、热交换器等主要设备的参数,提出了闭路循环冷却系统在设计及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汪家铭[6](2008)在《氮肥生产污水零排放技术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氮肥生产是水资源污染重灾户,是重点治理行业。实现氮肥生产污水零排放,既要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管理抓节水防污,尽量减少用水和污染水,又要采用三水闭路循环、生物法终端处理等多项防污先进工艺技术和管理进行治污减排。文章介绍了氮肥生产污水来源、治理技术、零排放技术在国内氮肥企业的实施和推广应用情况。

董文林[7](2007)在《联碱生产实现零排放的可行性探索》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联碱生产母液平衡、废淡液蒸氨循环平衡、两水闭路循环改造、循环水平衡的探索,讨论了联碱行业实现污水零排放的有效途径。

刘晓红[8](2006)在《炼铁厂给排水的无废少废工艺—闭路循环系统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阐述了实现炼铁厂给排水无废少废的工艺方法,经过详细分析及综合比较认为:高炉软水密闭冷却系统是值得推广应用的给水排水无废少废工艺方法。 针对高炉软水密闭冷却系统,阐述了系统的组成及各自的特点和用途。在此基础上通过试验对影响系统运行的各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工程设计实践,得出如下结论: (1) 高炉采用软水密闭冷却循环系统技术是当今世界上炼铁生产技术进步的重大技术措施。它对延长高炉冷却部件使用寿命,强化高炉生产以及节约水资源,降低能耗,达到循环经济产生显着的效益。它明显优于高炉以前所采用的各种冷却方式。而且为生产新水硬度较高且缺水地区的钢铁企业提供了充分利用水源的途径。 (2) 采用水/水冷却的软水密闭冷却循环方式,必须增加二次冷却水,运行费用较高。若能用空气/水冷却方式,系统仅需极少量的新水作补充,其投资与水/水冷却相当。 (3) 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需采用必要的安全供水措施。 (4) 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应实现全自动控制,考虑必要的防腐措施、水质问题,水温差(Δt)和热负荷(Q)参数的控制等关键因素,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徐德亮[9](2005)在《山东十里泉发电厂废水零排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严重水资源短缺问题,正确的处理火电厂的用水和废水不但可以节约用水,而且对火力发电厂的安全经济运行也至关重要。我国的大部分火电厂是在低循环倍率和低灰水比的情况下运行的,因此我国火电厂的用水及其废水的水质水量是由电厂的循环冷却水系统和冲灰系统决定的。本文通过对我国火电厂用水和废水这些特点的调查研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火电厂废水零排放工艺和实施废水零排放时最佳浓缩倍率的估算方法。废水零排放工艺主要包括:改进循环冷却水系统,提高冷却水系统的浓缩倍率,减少冷却水系统的排水;改进冲灰系统,实行冲灰系统闭路循环,用电厂废水作为冲灰系统的补水,减少火电厂的用水量和排污量。 山东十里泉发电厂共有七台机组,是一个有20多年历史的老厂,水资源非常短缺。本文以山东十里泉发电厂为例,对十里泉发电厂的用水和废水水质水量进行详细的调查,提出电厂各用水系统合理的废水回收方法和最终处置方式,并得出十里泉发电厂的废水零排放方案。 在实施零排放方案时,为平衡水量和减少冷却水系统用水和排水,需要将现有的浓缩倍率提高;但浓缩倍率提高后会出现腐蚀、结垢等问题。通过对电厂循环水处理工艺的分析研究,探讨了循环冷却水的腐蚀结垢机理,综合统计数据、水质调查和Langlier指数判定,确定了山东十里泉发电厂循环冷却水处理方法,依靠化学药剂处理手段来达到循环冷却水的最佳浓缩倍率,并针对电厂的循环冷却水现状制定了可操作的运行控制方案。对于冲灰系统,主要利用上一级的排水做为冲灰的补充水,减少补充水量,减少水的消耗,同时通过调整水质,防止冲灰系统的腐蚀与结垢。 最后对山东十里泉发电厂提出了废水零排放的可行性方案,其中改进火电厂的循环冷却水系统和冲灰系统是火电厂废水零排放实施的关键。火电厂废水零排放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只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对其进行初步研究。

范晋峰[10](1999)在《两水闭路循环技术应用综述》文中提出综合介绍了小氮肥企业中两水闭路循环技术的应用情况,并分别对两水闭路循环技术的工艺流程、设计参数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各种方法加以评进。

二、关于综合处理闭路循环冷却水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综合处理闭路循环冷却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技术研究及高浓酚氨废水处理流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煤化工产业发展及其废水“零液排放”现状
        1.1.1 以固定床气化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与研究现状
        1.1.2 以流化床气化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与研究现状
        1.1.3 以气流床气化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与研究现状
        1.1.4 煤焦化/半焦的产业发展与研究现状
    1.2 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的意义和难点
    1.3 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和工程实践
        1.3.1 污水预处理
        1.3.2 生化处理
        1.3.3 深度处理
        1.3.4 膜浓缩及蒸发结晶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目标
第二章 煤化工废水处理的生命周期评价
    2.1 煤炭和水资源利用现状
    2.2 典型煤化工废水处理现状
        2.2.1 煤炭开采伴生水
        2.2.2 煤炭洗选废水
        2.2.3 煤气化废水
        2.2.4 煤液化废水
        2.2.5 煤焦化/半焦废水
    2.3 环境影响和经济性能分析
        2.3.1 直排生化出水对环境的影响
        2.3.2 废水处理系统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2.4 煤化工工业政策意涵和建议
        2.4.1 煤化工项目未来的发展趋势
        2.4.2 政策意涵及建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概念设计
    3.1 流程建模与分析
        3.1.1 碎煤加压气化制天然气流程
        3.1.2 水煤浆气化制烯烃/乙二醇
    3.2 碎煤加压气化耦合水煤浆气化制产品工艺
    3.3 技术经济分析
        3.3.1 碳元素氢化效率
        3.3.2 碳元素转化效率
        3.3.3 水耗分析
        3.3.4 经济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浓含酚氨兰炭废水处理流程开发
    4.1 现存流程处理兰炭废水的瓶颈
    4.2 新流程开发研究方法
        4.2.1 酸化除油除尘
        4.2.2 萃取操作条件优化
        4.2.3 公用工程调整
    4.3 新流程性能分析
        4.3.1 现存工业兰炭废水处理效果
        4.3.2 酸化对油尘脱除影响
        4.3.3 萃取条件分析
    4.4 新流程关键单元可行性分析
        4.4.1 酸水汽提塔
        4.4.2 溶剂回收塔
    4.5 流程初步设计及经济性能分析
        4.5.1 过程集成及设计
        4.5.2 经济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酚氨废水处理流程能量集成
    5.1 酚氨回收工艺运行现状
    5.2 能量集成潜力分析
        5.2.1 工艺物流节能分析
        5.2.2 精馏塔或汽提塔热力学分析
        5.2.3 能量集成可行性分析
    5.3 能量集成方案
        5.3.1 关键技术节点分析
        5.3.2 污水汽提塔优先方案
        5.3.3 溶剂汽提塔优先方案
    5.4 能量集成经济和环境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溶液除湿技术在闭路循环干燥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闭路循环干燥系统概述
        1.1.2 干燥尾气热力学状态
        1.1.3 传统的干燥尾气除湿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1.2 湿空气除湿技术研究现状
        1.2.1 膜法除湿
        1.2.2 吸附法除湿
        1.2.3 吸收法除湿
        1.2.4 几种除湿方法的比较
    1.3 溶液除湿技术研究现状
        1.3.1 除湿溶液的性能及比较
        1.3.2 溶液除湿塔结构及性能
        1.3.3 溶液再生塔结构及性能
        1.3.4 除湿过程传质传热系数
    1.4 低温余热回收技术研究现状
        1.4.1 压缩式热泵
        1.4.2 吸收式热泵
    1.5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干燥尾气溶液除湿系统热力性能计算
    2.1 干燥尾气溶液除湿原理
    2.2 干燥尾气溶液除湿系统流程
    2.3 干燥尾气溶液除湿系统的模型建立
        2.3.1 各子系统建模
        2.3.2 模拟计算假设
        2.3.3 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2.3.4 系统模拟的标况
    2.4 模拟结果分析
        2.4.1 干燥尾气进口绝对湿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4.2 干燥尾气进口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4.3 除湿塔溶液进口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4.4 除湿塔溶液进口质量浓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4.5 除湿塔内液气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绝热型逆流填料塔实验装置的设计及搭建
    3.1 绝热型逆流填料塔数学模型
        3.1.1 基本假设
        3.1.2 数学模型
        3.1.3 热质传递数学模型的计算验证
    3.2 绝热型逆流填料塔实验平台
        3.2.1 干燥尾气模拟系统
        3.2.2 溶液除湿塔主体
        3.2.3 溶液处理系统
    3.3 主要检测仪器
    3.4 溶液除湿实验内容
        3.4.1 实验目的
        3.4.2 实验工况
        3.4.3 实验流程
    3.5 小结
第四章 干燥尾气溶液除湿实验研究
    4.1 除湿性能评价指标
    4.2 传质系数k_m和传热系数k_h的求解方法
    4.3 能量平衡分析
    4.4 干燥尾气溶液除湿实验结果分析
        4.4.1 干燥尾气流量对除湿性能的影响
        4.4.2 干燥尾气进口绝对湿度对除湿过程的影响
        4.4.3 溶液流量对除湿过程的影响
        4.4.4 溶液进口温度对除湿过程的影响
        4.4.5 溶液质量浓度对除湿过程的影响
    4.5 干燥尾气溶液除湿过程耦合传质传热系数关联式及模型验证
        4.5.1 溶液除湿过程耦合传质传热系数关联式
        4.5.2 模型验证
    4.6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溶液除湿的闭路循环喷雾干燥系统设计
    5.1 系统流程简述
    5.2 设计依据
    5.3 主要设备设计计算
        5.3.1 喷雾干燥器设计
        5.3.2 溶液除湿塔设计
        5.3.3 溶液再生塔及压缩式热泵设计
        5.3.4 吸收式热泵设计
    5.4 辅助设备设计及选型
        5.4.1 气体加热器
        5.4.2 旋风分离器
        5.4.3 布袋除尘器
        5.4.4 风机
        5.4.5 溶液泵
        5.4.6 清水泵
        5.4.7 增压泵
    5.5 设备一览
    5.6 基于冷凝法与吸收法的干燥系统的经济性对比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硝酸装置挖潜增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1.2 硝酸生产现状
        1.2.1 硝酸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1.2.2 硝酸生产的历史和工艺原理
        1.2.3 硝酸的工业化生产法
        1.2.4 氨的性质
        1.2.5 氮氧化物的吸收
        1.2.6 国内硝酸铂催化剂应用现状
    1.3 双加压法制备硝酸的工艺流程
        1.3.1 氨蒸发与氧化系统
        1.3.2 热回收与吸收系统
        1.3.3 蒸汽及冷凝液系统
        1.3.4 冷却水系统
    1.4 双加压法硝酸工艺的主要设备
        1.4.1 氧化反应器
        1.4.2 吸收塔
        1.4.3 四合一机组
    1.5 双加压法制备稀硝酸工艺前人的技改优化研究成果
        1.5.1 氨氧化催化技术进展
        1.5.2 核心设备制造技术进步
        1.5.3 各个硝酸生产厂家在运行管理过程取得的技术改造成果
    1.6 硝酸工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6.1 存在问题
        1.6.2 今后硝酸工艺的发展趋势
    1.7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硝酸装置氨气回收单元的技术改造
    2.1 硝酸装置启动前氨气放空的现状分析
        2.1.1 氨气放空的原因分析
        2.1.2 氨气放空现状分析
    2.2 硝酸装置放空氨气回收的方案比选
        2.2.1 中浩公司的可利用条件
        2.2.2 氨气回收的可选方案
    2.3 氨气回收单元工艺流程设计
    2.4 核心设备吸收塔的设计
        2.4.1 吸收塔塔径的计算
        2.4.2 吸收塔高度计算
    2.5 氨气回收单元主要设备
        2.5.1 主要设备数据表
        2.5.2 主要设备结构图
    2.6 氨气回收单元联锁控制方案
    2.7 氨气回收单元施工组织实施
    2.8 氨气回收单元投用后运行效果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硝酸装置低负荷运行条件优化研究
    3.1 低负荷运行出现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3.1.1 影响NO_x气体吸收的因素分析
        3.1.2 硝酸吸收塔的反应条件分析
        3.1.3 低负荷运行出现问题原因分析
        3.1.4 解决低负荷运行出现问题的对策
    3.2 技术改造方案实施和效果分析
        3.2.1 降低吸收塔氮氧化物入口温度吸收塔下部反应温度
        3.2.2 降低稀硝酸至吸收塔下部的酸浓度和温度
        3.2.3 调整二次空气流量
        3.2.4 吸收塔技术改造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组合DEC功能网应用研究
    4.1 铂合金催化剂在生产硝酸过程中的消耗高的原因解析
        4.1.1 氧化率下降
        4.1.2 铂网温度异常变化
        4.1.3 铂网本身的故障情况
        4.1.4 铂网本身的结构不甚合理,导致氨耗铂耗偏高
    4.2 钯合金捕集铂的原理
        4.2.1 钯镍(PdNi)合金网对铂的捕集
        4.2.2 DEC功能网对铂的设计原理
    4.3 新型DEC功能网相比于二元针织网的创新性
        4.3.1 二元针织网的应用及特点
        4.3.2 新型DEC功能网的创新性改进
    4.4 新型DEC功能网使用效果分析
        4.4.1 两种铂网使用过程中液氨单耗与氨氧化率变化趋势对比
        4.4.2 两种类铂网催化剂经济技术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4)双冷凝器热泵用于闭路循环二级干燥过程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热泵干燥技术的应用及研究
        1.2.1 热泵干燥技术的应用
        1.2.2 热泵干燥技术的国外研究现状
        1.2.3 热泵干燥技术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
第二章 热泵干燥装置的理论基础
    2.1 热泵干燥装置简介
        2.1.1 热泵干燥装置的组成
        2.1.2 热泵干燥装置的工作原理
    2.2 热泵干燥装置的性能指标
    2.3 热泵的制冷剂
        2.3.1 制冷剂的选择要求
        2.3.2 热泵系统中制冷剂的状态变化
    2.4 蒸气压缩式理论制冷循环的热力计算的基本公式
    2.5 热泵干燥介质
    2.6 热泵干燥装置的实际循环特性
    2.7 热泵干燥装置的调控
        2.7.1 热泵干燥装置调控的目的
        2.7.2 热泵干燥装置调控的方法
第三章 双冷凝器热泵闭路循环二级干燥装置的理论分析
    3.1 双冷凝器热泵闭路循环二级干燥装置简介
        3.1.1 双冷凝器热泵闭路循环二级干燥装置的提出
        3.1.2 双冷凝器热泵闭路循环二级干燥装置流程图
        3.1.3 双冷凝器热泵闭路循环二级干燥装置干燥原理
    3.2 双冷凝器热泵闭路循环二级干燥系统理论分析
        3.2.1 工质选择
        3.2.2 设计方案—理论循环计算
    3.3 变工况条件理论计算分析
        3.3.1 蒸发温度对理论循环性能的影响
        3.3.2 冷凝温度对理论循环性能的影响
        3.3.3 过热过冷度对理论循环性能的影响
    3.4 不同辅助散热热泵干燥装置的比较
    3.5 回热器回收能量对其他参数的影响
    3.6 不同风量(空气循环比)对SMER的影响
    3.7 多个冷凝器多级干燥之间的比较
        3.7.1 冷凝器采用并联的多级干燥装置
        3.7.2 冷凝器采用串联的多级干燥装置
    3.8 小结
第四章 双冷凝器热泵闭路循环二级干燥装置的设计
    4.1 热泵单元的计算与设备选型
        4.1.1 压缩机选择
        4.1.2 蒸发器的计算与选型
        4.1.3 冷凝器1的计算与选型
        4.1.4 热泵单元计算汇总表
    4.2 干燥器(流化床)及其附件的设计
        4.2.1 流化床底面积的设计计算
        4.2.2 布气装置—分布板的设计
        4.2.3 喷水管的设计
        4.2.4 流化床出口弯头的设计
        4.2.5 流化床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3 风管与通风机的选型计算
        4.3.1 风管的计算与选型
        4.3.2 系统的沿程阻力计算
        4.3.3 风机的计算与选型
    4.4 双冷凝器热泵干燥系统的测量仪器
    4.5 PLC控制系统
    4.6 小结
第五章 双冷凝器热泵闭路循环二级干燥装置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装置与流程
        5.1.1 实验装置流程
        5.1.2 主要设备和仪表一览表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设计条件下的初步试验
        5.3.2 蒸发温度对 COP 和 SMER 的影响
        5.3.3 循环比对SMER的影响
        5.3.4 冷凝器1工质流量增加对SMER的影响
        5.3.5 有无回热器对SMER的影响
        5.3.6 热泵干燥装置的效率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5)涟钢2800m3高炉无料钟炉顶齿轮箱水冷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炉顶齿轮箱冷却系统的设计
    2.1 齿轮箱冷却系统的必要性
    2.2 传统的开路冷却系统
    2.3 改进后的闭路循环冷却系统
    2.4 闭路循环冷却系统参数选择
    2.5 闭路循环冷却模式需注意的问题
3 结语

(6)氮肥生产污水零排放技术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污水来源
2 治理技术
    2.1 常用工艺
    2.2 创新技术
3 项目实施
    3.1 具体措施
    3.2 推进情况
4 应用概况
    4.1 正元化肥
    4.2 其他企业
5 结语

(7)联碱生产实现零排放的可行性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纯碱生产方法与废液排放现状
2 联碱生产工艺排放污水剖析
    2.1 联碱废淡液产生的来源
        1) 联碱综合回收塔产生废液
        2) 重碱煅烧炉气冷凝塔产生的废液
        3) 重碱煅烧炉气洗涤塔产生的废液
        4) 真空过滤系统净氨塔产生的废液
        5) 氨Ⅱ泥板框冲洗水
        6) 设备清洗水
        7) 循环水浓缩排放
        8) 机、泵填料冷却水排放
        9) 制碱塔进塔原料气分离器排放
        10) 分析化验用水
    2.2 联碱母液系统平衡及可消化的废淡液量
        1) 反应消耗的水
        2) 重碱带出的水
        3) 产品氯化铵带H2O (平均水分取6%)
        4) AⅡ泥带出的水量
        5) 原盐带入系统的水量
        6) 重碱洗水补进系统的水量
        7) 过滤机洗车补进系统的水量
        8) 合成氨变换气带入的游离水0.008
        9) 淡液蒸馏蒸出的气氨带进系统的水量
        10) 氯化铵离心机后仓冲洗水
3 联碱行业实现废水零排放的途径
    3.1 改进制碱工艺, 实现联碱母液大幅度收缩
    3.2 联碱生产应设置设备清洗贮备桶
    3.3 联碱淡液蒸馏实行封闭循环
    3.4 联碱生产工艺冷却水实现两水闭路循环, 逐级提浓
    3.5 分离器排放水
    3.6 分析化验用水

(8)炼铁厂给排水的无废少废工艺—闭路循环系统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课题的目的和内容
        1.1.1 课题的目的
        1.1.2 课题的内容
2 炼铁厂给排水无废少废工艺
    2.1 炼铁厂给排水无废少废工艺的概述
        2.1.1 炼铁厂给排水
        2.1.2 无废少废工艺
        2.1.3 炼铁厂给排水无废少废工艺
    2.2 炼铁厂给水排水的无废少废工艺
        2.2.1 国外炼铁厂给水排水无废少废工艺方法
        2.2.2 国内炼铁厂给水排水无废少废工艺方法
        2.2.3 炼铁厂给排水的无废少废工艺分析
3 高炉软水闭路循环冷却系统工艺
    3.1 软水闭路循环冷却系统的一般概念
    3.2 软水闭路循环冷却系统的设计
        3.2.1 闭路循环水的水质
        3.2.2 循环水泵站
        3.2.3 安全供水
        3.2.4 热交换设备
        3.2.5 膨胀罐
        3.2.6 炉体冷却
        3.2.7 炉底冷却
        3.2.8 风口冷却
        3.2.9 系统的检测和监漏
        3.2.10 补水设施与加药设施
        3.2.11 系统的控制
    3.3 影响闭路循环冷却系统因素的研究
        3.3.1 主要影响因素
    3.4 软水闭路循环冷却系统的应用
        3.4.1 炉体冷却密闭循环系统
        3.4.2 水冷设备的选择
        3.4.3 主要技术参数
        3.4.4 软水闭路循环冷却
        3.4.5 系统主要设备的选择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山东十里泉发电厂废水零排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1 前言
2 火电厂用水和废水
    2.1 火电厂用水
        2.1.1 冷却水
        2.1.2 冲灰(渣)水
        2.1.3 锅炉补给水
        2.1.4 生活、消防用水
        2.1.5 其它杂用水
    2.2 火力发电厂的用水量
        2.2.1 凝汽器冷却水量
        2.2.2 其它设备冷却水量
        2.2.3 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用水量
        2.2.4 水力除灰(渣)用水量
        2.2.5 生活和消防用水量
        2.2.6 输煤系统和其它杂用水量
    2.3 火力发电厂的用水损失
        2.3.1 冷却塔蒸发损失
        2.3.2 冷却塔风吹损失
        2.3.3 循环冷却水排污损失
        2.3.4 冲灰水损失
        2.3.5 其它设备冷却水损失
        2.3.6 化学除盐水损失
        2.3.7 化学水处理自用水损失
        2.3.8 杂用水损失
        2.3.9 生活用水损失
    2.4 火力发电厂的排水
3 火力发电厂废水零排放工艺
    3.1 循环冷却用水系统
        3.1.1 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分析
        3.1.2 节水分析
        3.1.3 提高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浓缩倍率途径
        3.1.4 火电厂其它冷却水的循环使用
    3.2 冲灰系统
        3.2.1 冲灰系统水质水量特点
        3.2.2 冲灰系统闭路循环
    3.3 水的循环使用
        3.3.1 循环冷却水系统排污水的循序使用
        3.3.2 化学水处理系统废水的循序使用
        3.3.3 其它杂用水系统废水的循序使用
    3.4 废水零排放最佳浓缩倍率估算
4 华能十里泉发电厂水质水量调查分析
    4.1 十里泉电厂用水系统现状
    4.2 各用水系统的水质特征
        4.2.1 冷却水系统
        4.2.2 除灰系统
        4.2.3 化学水处理系统
        4.2.4 杂用水系统
5 十里泉电厂废水零排放方案
    5.1 废水零排放方案
        5.1.1 方案的制定原则
        5.1.2 废水零排放方案
    5.2 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5.2.1 除灰系统冲灰水闭路循环
        5.2.2 冷却水系统浓缩倍率提高方案
        5.2.3 0#井废水治理与回收利用
        5.2.4 煤场废水的回收与利用
6 废水零排放实施问题及解决方法
    6.1 冲灰系统
    6.2 冷却水系统
        6.2.1 常用的循环水处理方法
        6.2.2 循环冷却水结垢及阻垢机理
        6.2.3 阻垢及其机理的分析研究
        6.2.4 金属腐蚀和缓蚀及其机理的分析研究
        6.2.5 浓缩倍率提高后的水质
        6.2.6 Langlier指数判定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关于综合处理闭路循环冷却水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技术研究及高浓酚氨废水处理流程开发[D]. 陈博坤.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2]溶液除湿技术在闭路循环干燥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张衡.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3]硝酸装置挖潜增效技术研究[D]. 陈应萍.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4]双冷凝器热泵用于闭路循环二级干燥过程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D]. 刘俊美. 浙江工业大学, 2018(07)
  • [5]涟钢2800m3高炉无料钟炉顶齿轮箱水冷系统的设计[J]. 孟祥龙,张福明,耿云梅,毛庆武. 钢铁研究, 2014(03)
  • [6]氮肥生产污水零排放技术及其应用[J]. 汪家铭. 广州化工, 2008(06)
  • [7]联碱生产实现零排放的可行性探索[J]. 董文林. 纯碱工业, 2007(01)
  • [8]炼铁厂给排水的无废少废工艺—闭路循环系统研究及应用[D]. 刘晓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09)
  • [9]山东十里泉发电厂废水零排放研究[D]. 徐德亮. 山东大学, 2005(07)
  • [10]两水闭路循环技术应用综述[J]. 范晋峰. 小氮肥设计技术, 1999(04)

标签:;  ;  ;  ;  

闭路冷却水综合处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