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养生——养老生活的主旋律

休闲养生——养老生活的主旋律

一、休闲养生——老年生活的主旋律(论文文献综述)

曾珊,殷丙山[1](2021)在《构建新时期我国老年教育体系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在新时代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老年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关键期。《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的发布推动了社会各界对老年教育的重视,老年教育因此有了时代的新特点、新特色,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本文从新形势环境入手,总结了我国老年教育的新特点,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从构建老年教育体系的角度提出了思路和举措,以促进新时期我国老年教育的良性发展。

冯佳[2](2021)在《华阴国际慢城规划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中期,西方世界城市与工业经历了空前规模与超速的变革,无节制的快速生活不仅没有提高生活质量,其本身却成为城市问题的根源所在。慢城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以维护城市地方特色和提高城市物质及人文环境、居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迅速从欧洲蔓延至全球范围。我国慢城建设通常借助旅游开发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展现地方文化特色,通过打造慢旅游项目为生活忙碌的人群提供宜居且适合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华阴市是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境内西岳华山闻名全国,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览。但因长期受城景分离发展模式的影响,加之华阴市旅游设施与服务功能的缺失,造成华山庞大的游客群体只观华山不问华阴的现象。因此,在进行科学合理选址基础上打造华阴国际慢城,既能填补城市功能空缺,促进本地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又能拓展华山旅游服务基地,运用慢城理念引导游客从“快旅游”转向“慢休闲”,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本文首先在研究慢城起源及其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发展思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慢城理念内涵及其相关理论,从宏观层面论述慢城引入中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慢城在中国的现实意义及其对中国城镇建设的启示。在中观层面辨析慢城与传统城镇建设的区别及特点,解读关于慢城的四点误区。其次,通过探讨慢城规划的方法及内容为华阴国际慢城规划奠定基础研究。在分析国内外成功实践案例、对比中外慢城建设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慢城的发展趋势及建议。通过归纳国际慢城的建设准则,结合我国城市建设要点构建中国慢城的规划导则,总结得出慢城要在总体层面进行城市空间布局和总体风貌构建、专项层面进行慢行交通规划、景观系统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及慢游系统规划的内容要点。最后,对华阴慢城进行合理选址,剖析区域发展条件和现状条件,辩证华山风景名胜区与华阴国际慢城之间发展与保护相协调、客源共享、快慢互补的逻辑关系。从需求整合、生态融合、文化引领、产业发展及旅游整合五方面对项目进行构思与定位,并分别从功能结构与用地布局、综合交通、慢行系统、慢游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配套和景观系统等方面提出规划内容要点及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梁赉,周高华[3](2021)在《乡村振兴与旅居养老融合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积极探索老龄人口的养老模式成为当下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庞大的乐龄群体而言,乡村旅居养老模式既符合老年人的休闲养生要求,又契合了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但现阶段乡村旅居产品未聚焦"健康""安全"概念,且专业人才缺乏,适老化环境设计缺失,导致乡村旅居养老模式陷入困境。为推动乡村振兴与旅居养老模式的深度融合,必须构建起既懂乡村又懂养老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依托健康、情感导向开发旅居产品,完成老年环境友好型社区改造,实现乡村发展与乐龄群体健康养老的双赢。

常林[4](2021)在《大理市上阳波村旅居型养老民宿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的不断发展,社会养老政策和养老服务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水平和条件的不断提升,老龄政策制度不断完善,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呈现越来越平稳的趋势,社会养老基础的牢固可靠,为养老旅居型民宿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退休老人时间充裕,对老年生活拥有更高的要求。本论文主要是对国内外民宿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学习分析,对目前养老住宿空间设计要求和乡村民宿设计原则进行了详细研究,文章结合文献查阅法、实地考察法、比较研究法和理论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基础上对大理市上阳波村养老民宿进行室内空间设计研究。设计中充分考虑老年人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和乡村民宿设计的原则,结合大理慢屋·揽清民宿、喜洲己已巳民宿、瓦筑·国子监精品民宿的室内设计经验,分析每个案例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点,进而对自己的设计项目提供了参考和帮助。论文结合相关设计理论以及实际调研经验结果,应用到设计项目的各个空间当中,提出乡村养老民宿产品新的经营概念以及设计的价值点所在,通过设计项目证实乡村养老民宿未来产品的趋势和推动力,不仅能在众多民宿产品中脱颖而出,也将理论概念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凸显其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而带动产业振兴。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以及设计探索,为我国乡村养老民宿的规范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洪凌涛[5](2020)在《生态伦理视角下的浙江省森林康养建设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森林康养是一种新的产业形势和业态。森林康养是以森林里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生态文化、清新的空气以及绿色健康的食品等资源作为主要依托,同时配有相应的康体、医疗以及休闲养生等服务设施,开展一系列以延缓衰老、调养生息、修身养性等为目的的森林疗养、休闲度假、保健等活动的统称。本文以生态伦理角度,融入森林文化、生态文化、康养理论,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检索进行数据收集。对具体森林康养基地进行实例分析,来对论题进行初步研究。浙江省森林康养产业还在起步阶段,以自然保护地为依托,建立了一批森林康养小镇、森林康养基地,出台了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存在森林生态文化挖掘不足、康养产品单一、生态伦理教育不够等问题。生态伦理的视角下,进一步加大森林生态保护,弘扬森林文化,提供保健、养生、研学、文化于一体的多功能、多层次、多元化产品。同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在资金政策、人才培训、森林保护、古树古道建设等途径助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协调森林康养发展和森林保护之间的关系,是需要长期坚持遵循生态伦理思想来进行的。森林康养的价值就生态伦理学来概括说,外在价值表现为满足当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内在价值则是深化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

高一茹[6](2020)在《山地型康养旅游度假区规划研究 ——以石廪峰旅游度假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社会健康危机、年龄危机引发大众对健康养生的关注。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倡发展“大健康”产业,2017年、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对健康养生提出新要求,要求生态旅游业、观光农业、森林康养业等相关产业积极发展“旅游+”模式,有效推进相关产业之间融合发展,并且国家林业局支持发展依托山地资源的健康旅游产业。山地型康养旅游度假区既积极相应国家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为山地旅游和康养旅游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保护生态文明,弘扬传统养生文化,实现山地价值增长,又能切实解决当地乡村旅游发展问题。本文选择山地型康养旅游度假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研究整理,对康养旅游相关概念,基础理论、典型开发模式等界定和分析;首次基于TRIZ理论对度假区资源进行整合、分析与评价;兼顾山地这一资源的生态敏感性,探讨了关于山地资源、传统养生文化和现代康养理念的应用,山地型康养旅游度假区开发类型、模式和基本步骤等;遵循适度开发、特色鲜明、保持多样、有效利用、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对山地型康养旅游度假区的发展战略、资源整合提取、功能区划分、基础设施规划、景观要素设计、康养产品设计等六个方面进行研究;最后结合作者参与的实践项目“石廪峰旅游度假区规划(寿岳衡山‘养生谷’休闲旅游度假区)”对以上成果进行实践运用和验证。

王林铜[7](2020)在《辽宁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伊始目的就是打破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的困境,促进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同时满足人民群众对于运动休闲的需求,达到身心健康的积极效果。过去的长时间以来随着产业发展的变化,辽宁地区市场竞争力下降、替代产业没有及时发展起来,造成了经济日渐萧条的形势,体育产业的发展也随之受到阻碍。但是从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景来看,辽宁是我们国家的体育大省,体育人才储备、群众体育运动意识都是相对较好的,加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地区特色的一定优势,借着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时代契机发展体育产业,一定程度上能够为辽宁经济的再次腾飞注入活力,为促进“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贡献力量。2017年8月在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全国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建设工程项目中,辽宁省有3所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成功入围,包括大连市瓦房店市将军石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丹东市凤城市大梨树定向运动特色体育小镇、营口市鲅鱼圈区红旗镇何家沟体育运动特色小镇。辽宁省3所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辽宁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先锋典范,它们的建设发展情况不仅影响后续对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更是直接影响辽宁省体育产业的发展。因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整理相关材料、确定研究目的、梳理研究方向,从小镇的基础设施、活动现状、运营管理等层面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分析辽宁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发展建设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究建设发展的对策,以期能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理论性参考依据。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目前辽宁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仍然处于正在发展、完善的主旋律阶段;在体育旅游、自然条件资源及人文情怀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能够为辽宁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辽宁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类型为以轻松运动形式为主打经营的休闲游玩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和以运动健康养生为主打经营的康体度假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2)辽宁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因为部分还在进一步建设当中,导致了基础设施层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同时存在的其它主要问题可以归纳总结为四类:一、小镇运营管理宣传问题;二、小镇重点产业项目问题;三、小镇特色规划鲜明问题;四、小镇产业城乡结合问题。总体来讲就是在“吃住行、游娱购”的开发存在不够完善、不够特色的现状,阻碍了辽宁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3)根据辽宁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现状,并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相应对策,总体来讲就是要突出“创新、绿色、共享、协调”在辽宁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能够促进小镇长久、健康、有效、合理的发展下去。

许正芳[8](2020)在《在内蒙古的老年教育中开展创造型教育的探索——以兴安盟老年开放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作为边疆民族地区,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迅速发展,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上,内蒙古更应该切实发挥好老年教育的作用,更好地造福于各族人民群众,更好地为祖国的安定团结做贡献。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既是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的示范区,又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践地,如何在积极老龄化社会中开展休闲型教育和适应型教育的同时,在老年教育中进行创造型教育的探索更是势在必行。

王英璟[9](2019)在《中国画养生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典型性代表,其所具有的养生功能伴随着文人画的兴起而得到强调,属于中国绘画美学“体用美学”的部分。然而,中国画这部分属于最高层级,即上升到道的境界的功能,在清末民国时期因外部大环境的巨大变化而受到影响,中国画养生功能发挥和探索几近中止。由于目前中国画的存在环境、发展模式、人员构成及其性质与养生功能中止前有很大的不同,原本已经有意识地进行思考和探索的中国画养生功能,迄今为止仍然处于在本领域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与研究的状态。有鉴于此,本文致力于对中国画养生功能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梳理,对其核心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和新角度的探索,借此推进对于中国画研究的深化和拓展。本文以中国画为研究对象,不是从具体的养生门派(比如道家养生、道教养生、儒家养生、中医养生)等出发,而是从整个养生链的原理出发,为中国画养生找到根据和定位。本文以中国画的养生功能为研究中心,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跨学科分析法,访谈法,以中国历代书论画论为基础资料,以中国养生理论为对应依据,辅以对中国画所呈现出来的养生功能与西方绘画及其它养生方式的对比,解析一直流传但没有得到深入探索和辩证分析的“中国画养生”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中国画养生功能因为创作主体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探讨了写意画与工笔画在养生方面产生的不同效应,不同画科在养生方面的差异,以及文人写意背后所要求的综合素养、整个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中所包含的养生功能。本文认为,中国画养生是以静为主,动静结合的养生方式,其核心是修性,也可以说是修心神,但是其修命的部分也很重要。综合各方面来看,中国画的确是比较完美的养生方式。论文一共分为六小部分,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从总体上阐释和论述中国画养生功能的原理和历史流变,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大部分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画养生功能进行具体的解析和阐述,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此三小部分;第三大部分是对中国画养生中的不足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本文的余论部分。第一章首先对争论已久的“中国画”概念进行梳理,对养生概念进行解析并概括论述其原理,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画的养生功能与其它在普遍意义上被认可的审美功能和教化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尝试为中国画养生功能定位。中国画养生功能在养生链条中进入的途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怡情养性,从长远来看可以调节人的性情,完善人的性格;二是养命,与气功和太极拳有相通之处,在命体上进行调节。中国画养生功能的发生是分层次的,与艺术所达到的水平直接相关,艺术境界所达到的阶段与养生功能到达的层级实现了完美对接,如果实现书画艺术养生的各个层面,必须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平和修为,并非浮于表面的一日之功。第二章梳理了中国画养生的流变,依次讨论了魏晋山水画“畅神”“卧游”说中隐含的养生之义,隋唐时期提出的“代取杂欲”,宋代到明代文人写意画中对“得意”“适意”“尽意”的追求,清代中国画养生的综合发展,清末民国从“养生”到“治生”的转变,新时期中国画养生大众化和外向化的转向。论文提出,中国画的养生功能与“以书入画”密切相关,新时期,正是书法在中国画中的缺位,不但使其养生功能减弱,而且影响了中国画的正常传承和特色的保留。第三章首先对文人画、写意画和工笔画等概念进行厘清,着重探究中国画创作主体在身份上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创作原动力对作品风格的影响。继而探讨三者对养生的影响,从心源上分析各种中国画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比主要创作动机的不同所生发出来的不同艺术精神和作品风格,从而区别了中国画创作主体的不同内在驱动力与作画方式。由此探讨了如下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对作品审美要求的差异,决定着创作过程的差异,因而产生了不同的养生效果。本章认为,文人写意画能够更加全面的体现中国画的养生功能。第四章沿着文人写意画的创作流程,进一步研究了文人写意画中的养生功能。文人写意画是自然产生的,先有文人后有文人写意画,但是在文人写意画兴起之后,对文人画家这一群体有了比较全面的要求,分别体现在文化素养、书法功力和品德修养上,这是文人写意画产生的前提,其中的养生意蕴是综合性的,包括读书以养气,以书入画以抒情,万物静观中的休闲情调。不过,这是比较理性的人为可以控制的,最重要的是人的本心喜好所决定的“同气相求”,主动地选择中国画作为修身养性的渠道,形成良性循环。在文人画家成立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整个创作过程所包括的环境要求、心理准备、身心状态和具体的创作技术中的养生功能。这一部分以整个中国画的完成活动为线索,以文人写意画为核心,将“环境”“器具”“心态”“技术”“评”“赏”中的养生机理进行了概括整合。第五章辨析中国画中最主要的三科(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在养生方面所处的位置以及原因。由于三个画科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文人参与和重视程度不同,最主要的是其自身特质的差异,其养生功能也就有所差别。其中,山水画被称为“画中烟云供养”,而人物画的养生功能由于种种原因无人提及,花鸟画还没来得及提及中国画的养生功能的发展就进入了中止期。在对画中三科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三者体现出来的特质,同时根据中医情志相胜理论,以及人的性格所具有的后天可塑性的特点、性格对疾病发生的影响等,将三科设定性格类型并与人的性格进行匹配,以期待达到调节性格,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效应。历来对书画养生功能的研究只从正面即优势入手,对其可能存在的不足有所忽视。余论从现实接触到的画家群体实况入手进行分析,对中国画养生功能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和隐患,从多个角度尝试提出解决方法,提出中国画养生功能中存在的问题并非不可避免,也并非其自身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关键还是从事这项活动的个人,主要是个人要有意识的进行防护,提高养生意识的观点。

何维[10](2019)在《兴业银行养老金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迅猛,中国人口老龄化给劳动人口带来了压力的同时也对我国的商业养老金融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挑战同时带来了机遇,人口老龄化趋势推动了养老保障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因此产生了养老金融。目前商业银行在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也在谋求新型业务转型,因此在老龄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要迎合养老金融的需求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优势。本文从我国兴业银行养老金融发展现状和战略措施、兴业银行养老金融SWOT分析以及兴业银行养老金融研究对策进行阐述。首先,分析对比兴业银行养老金金融发展状况,包括发展背景、发展条件和产品特点;接下来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兴业银行在养老金融市场中内外部优劣;再针对兴业银行在养老金融遇到的威胁和挑战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国家养老保障体制改革中具有巨大潜力养老行业、企业年金、兴业银行品牌效应等进行预判分析兴业银行所存在的潜在机遇;最后结合前文,根据国家政策方向以及养老市场未来潜力,提出兴业银行转型发展需要,对养老金金融理财产品创新、资产管理、业务能力、线下服务、队伍建设、互联网技术等方面提出研究发展思路和对策。

二、休闲养生——老年生活的主旋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休闲养生——老年生活的主旋律(论文提纲范文)

(1)构建新时期我国老年教育体系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老年教育发展新特点
    (一)办学环境逐步优化
    (二)办学主体陆续转型
    (三)教育资源逐渐开放
    (四)教育模式尝试创新
二、新时期老年教育发展的不足
    (一)法制保障不足
    (二)管理模式不当
    (三)教育保障不足
    (四)供与需不匹配
    (五)师资不稳定
    (六)教学单一、呆板
三、新时期老年教育体系构建的策略
    (一)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体系
    (二)形成多主体合力的运行体系
    (三)建立深度融合的自治体系
    (四)搭建多维供给的课堂体系
    (五)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体系
    (六)创新层级办学的升级体系
结束语:

(2)华阴国际慢城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导致慢城发展模式的出现
        1.1.2 慢城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思路
        1.1.3 华阴市建设国际慢城的需求与机遇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慢城理论及实践研究
        1.3.2 国内慢城理论及实践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慢城理念及相关研究
    2.1 慢城定义及内涵
        2.1.1 慢城定义
        2.1.2 慢城内涵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田园城市理论
        2.2.2 宜居城市理论
        2.2.3 健康城市理论
        2.2.4 生活圈理论
        2.2.5 慢旅游理论
    2.3 慢城理念及其适用性解释
        2.3.1 慢城适用对象
        2.3.2 慢城理念误区
        2.3.3 慢城建设特点
        2.3.4 慢城建设可行性与必要性
    2.4 慢城在中国的现实意义
        2.4.1 体现人本思想
        2.4.2 促进健康老龄化
        2.4.3 推动旅游产业转型
        2.4.4 建设高质量小城镇
        2.4.5 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2.5 慢城实践对中国城镇建设的启示
        2.5.1 实行健康生活方式
        2.5.2 凸显城市文化特色
        2.5.3 营造宜居公共空间
        2.5.4 打造独特景观风貌
        2.5.5 公众政策理念普及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慢城规划内容及方法探索
    3.1 国内外慢城案例分析研究
        3.1.1 国外慢城案例分析
        3.1.2 国内慢城案例分析
        3.1.3 国内外慢城发展模式比较
        3.1.4 中国慢城发展趋势及建议
    3.2 慢城规划内容导则构建
        3.2.1 国际慢城标准及准则
        3.2.2 中国慢城规划内容导则构建
    3.3 总体规划层面
        3.3.1 城市空间布局研究
        3.3.2 城市总体风貌构建
    3.4 专项层面规划
        3.4.1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3.4.2 慢游系统规划
        3.4.3 慢城景观系统规划
        3.4.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阴国际慢城可行性分析
    4.1 项目缘起及选址
        4.1.1 项目缘起
        4.1.2 上位规划解读
        4.1.3 项目选址
    4.2 区域条件认知
        4.2.1 区域发展格局
        4.2.2 区域交通条件
        4.2.3 区域资源分析
    4.3 现状条件认知
        4.3.1 用地布局情况
        4.3.2 现状交通条件
        4.3.3 现状建筑分析
        4.3.4 现状公共服务设施
    4.4 与华山风景名胜区的关系
        4.4.1 发展与保护相协调
        4.4.2 客源共享关系
    4.5 综合分析
        4.5.1 慢城建设的环境基础
        4.5.2 慢城建设的现实条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阴国际慢城规划
    5.1 构思及定位
        5.1.1 发展构思
        5.1.2 慢城理念融合
        5.1.3 发展定位
    5.2 华阴国际慢城规划内容
        5.2.1 功能结构分析
        5.2.2 用地布局规划
        5.2.3 综合交通规划
        5.2.4 慢行系统规划
        5.2.5 慢游系统规划
        5.2.6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5.2.7 市政设施配套
        5.2.8 景观系统规划
    5.3 华阴国际慢城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3.1 慢城品牌营销
        5.3.2 政策法律法规保障
        5.3.3 组织机构与管理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乡村振兴与旅居养老融合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1. 乡村振兴的缘起与现状
    2. 旅居养老的发展路径与现实表达
三、乡村振兴与旅居养老融合的现实困境
    1. 旅居产品开发未聚焦“健康”需求
    2. 旅居服务提供未关注“安全”需求
    3. 旅居养老未着眼于基础设施提升
四、乡村振兴与旅居养老融合的路径
    1. 依托健康中国主旋律,打造安全、安心的适老化旅居产品
    2. 依托积极老龄化理念,打造情感导向的适老化旅居项目
    3. 增强职业尊严与情感认同,打造旅居养老专业化服务人才队伍
    4. 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老年友好型社区
五、结论与讨论

(4)大理市上阳波村旅居型养老民宿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现状
        1.1.2 研究可行性
        1.1.3 研究必要性
    1.2 研究意义
        1.2.1 应用研究方面
        1.2.2 学术研究方面
        1.2.3 实际应用方面
        1.2.4 社会影响方面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1.5 国内外乡村民宿研究进展
        1.5.1 国外乡村民宿研究进展
        1.5.2 国内乡村民宿研究进展
    1.6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养老民宿设计原则和案例分析研究综述
    2.1 养老空间设计原则
        2.1.1 老年人生理需求
        2.1.2 老年人心理需求
    2.2 养老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2.3 养老民宿与普通民宿主要设计差异
第三章 乡村民宿设计原则研究综述
    3.1 乡村民宿设计原则
        3.1.1 经济环保性
        3.1.2 实用性
        3.1.3 兼容性
        3.1.4 注重地域文化
        3.1.5 考虑传统村落的地域性要素
        3.1.6 注重民宿拥有者的需求
    3.2 现有旅居型养老民宿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3 旅居型养老民宿设计的可行性
第四章 民宿案例实地调研分析
    4.1 大理慢屋·揽清民宿设计案例分析
    4.2 喜洲古镇己已巳古迹花园客栈设计案例分析
    4.3 瓦筑·国子监精品民宿设计案例分析
    4.4 庭院深深-养老院项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阳波村民宿项目概况和设计
    5.1 上阳波村基本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地理位置及区位交通
        5.1.3 自然资源与地方文化
        5.1.4 上阳波村产业概览
    5.2 产品定位
        5.2.1 整体客群定位
        5.2.2 民宿产品定位
        5.2.3 项目设计定位
    5.3 项目建筑与室内空间分析
    5.4 民宿改造设计的基本原则
        5.4.1 适老性设计原则
        5.4.2 新旧融合原则
        5.4.3 地方适应性原则
        5.4.4 民宿“乡村性”与“适老性”营造
    5.5 民宿空间设计
        5.5.1 一层空间设计分析
        5.5.2 二层空间设计分析
    5.6 项目各空间方案分析
        5.6.1 接待大堂
        5.6.2 文化展厅
        5.6.3 全日餐厅
        5.6.4 庭院景观
        5.6.5 客房
        5.6.6 项目硬装物料表及软装配置单
        5.6.7 项目预算表
第六章 设计总结与展望
    6.1 设计总结
    6.2 设计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一:设计平面系统图

(5)生态伦理视角下的浙江省森林康养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
        1.1.2 增进公众健康,有效减少医疗支出
        1.1.3 彰显生态服务价值,推进乡村振兴
        1.1.4 契合时代需求,加快林业转型发展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森林康养定义研究
        1.4.2 国内森林康养类型研究
        1.4.3 国内森林康养建设问题研究
        1.4.4 国内森林康养发展对策研究
        1.4.5 国外研究动态
        1.4.6 小结
2.理论基础
    2.1 生态伦理思想
        2.1.1 西方生态伦理思想
        2.1.2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
        2.1.3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2.2 森林生态价值理论
        2.2.1 主观效用价值论
        2.2.2 机会成本价值论
        2.2.3 劳动价值论
    2.3 森林康养功能理论
        2.3.1 森林康养具有降温减压的功能
        2.3.2 森林康养具有增强体质的功能
        2.3.3 森林康养具有慢病疗养的功能
        2.3.4 森林康养具有养身保健的功能
    2.4 森林文化理论
        2.4.1 思想文化
        2.4.2 美学文化
        2.4.3 历史文化
        2.4.4 艺术文化
    2.5 小结
3.浙江省森林康养现状分析
    3.1 森林康养资源
        3.1.1 森林资源充沛
        3.1.2 动植物资源丰富
        3.1.3 自然保护地
    3.2 森林文化资源
        3.2.1 古树名木
        3.2.2 中草药
        3.2.3 森林古道
    3.3 产业发展现状
        3.3.1 森林特色小镇
        3.3.2 森林康养基地
        3.3.3 森林康养示范区
    3.4 政策扶持
        3.4.1 制订森林康养政策
        3.4.2 开展了森林康养研究
        3.4.3 明确森林康养发展目标
    3.5 森林康养建设中的问题
        3.5.1 对生态资源价值的认识缺乏
        3.5.2 管理混乱,缺乏专业人才
        3.5.3 康养模式单一,产品缺乏多样性
        3.5.4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3.6 小结
4.案例分析-安吉县森林康养发展
    4.1 森林康养资源
        4.1.1 区位环境
        4.1.2 森林资源
    4.2 文化资源
        4.2.1 竹文化
        4.2.2 茶文化
        4.2.3 禅修文化
        4.2.4 古树名木
    4.3 产业发展基础
        4.3.1 旅游基础
        4.3.2 康养基地
        4.3.3 医疗卫生基础
    4.4 总体规划布局
        4.4.1 发展一个森林康养服务中心
        4.4.2 建设三个重点功能区
        4.4.3 打造四条森林康养产业带
        4.4.4 “四季全域多元”的发展策略
    4.5 森林康养产品多元化发展战略
        4.5.1 医养产业
        4.5.2 养老产业
        4.5.3 食药产业
    4.6 小结
5.生态伦理视角下森林康养的建设路径
    5.1 坚持森林康养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
        5.1.1 强化保护生态环境的伦理意识
        5.1.2 强化绿色发展意识
        5.1.3 科学规划,在保护自然中开展康养活动
    5.2 立足生态文化,发展森林康养
        5.2.1 建立森林康养基地
        5.2.2 开发丰富的食材和药材
        5.2.3 加强森林古道修复
        5.2.4 加强森林康养宣传
    5.3 强化政策保障力度,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5.3.1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5.3.2 加强土地要素保障
        5.3.3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5.3.4 制定森林康养配套政策
        5.3.5 康养医疗纳入医保范畴
        5.3.6 加强人才科技保障
    5.4 小结
6.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山地型康养旅游度假区规划研究 ——以石廪峰旅游度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康养产业有助于勃兴乡村旅游业
        1.1.2 “旅游+康养”成为健康产业新模式
        1.1.3 旅游转型实现山地价值再升级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 山地旅游研究
        1.3.2 康养型旅游度假区研究
    1.4 研究主要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地调研法
        1.4.3 归纳分析法
        1.4.4 学科交叉研究法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研究
    2.1 康养旅游
        2.1.1 康养旅游概念及理论解读
        2.1.2 康养旅游市场特征
        2.1.3 康养旅游发展现状与前景
    2.2 传统养生文化
        2.2.1 传统养生理论
        2.2.2 中华传统养生特点
    2.3 山地旅游
        2.3.1 山地旅游资源特征
        2.3.2 山地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2.4 TRIZ萃智理论
        2.4.1 TRIZ理论资源分析
        2.4.2 TRIZ理论分析评价资源的创新性
第三章 基于TRIZ理论的康养旅游度假区综合分析
    3.1 TRIZ创新理论康养旅游度假区资源整合评价中的应用
        3.1.1 TRIZ理论分析旅游资源的步骤
        3.1.2 TRIZ理论对旅游资源分析方法
        3.1.3 TRIZ创新理论在康养旅游规划中的的应用
    3.2 基于TRIZ理论分析山地资源在度假区中的应用
        3.2.1 山地资源旅游研究现状
        3.2.2 山地旅游度假区较平原地带的优势分析
        3.2.3 山地旅游度假区存在的基本问题以及趋势
    3.3 基于TRIZ理论分析文化资源在度假区中的应用
        3.3.1 南岳“寿文化”资源的整合分析
        3.3.2 山地文化的康养资源分析
        3.3.3 药用植物资源的整合分析
        3.3.4 传统养生智慧的康养旅游度假区中的应用研究
    3.4 基于TRIZ理论康养旅游度假区的开发类型和基本模式
        3.4.1 康养旅游度假区的开发类型
        3.4.2 康养旅游度假区的开发模式
    3.5 基于TRIZ理论康养旅游度假区康养产品开发步骤
        3.5.1 康养旅游产品类型
        3.5.2 康养旅游产品设计原则
        3.5.3 康养产品的开发步骤
第四章 山地型康养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研究
    4.1 山地型康养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
        4.1.1 总体定位
        4.1.2 功能设计
        4.1.3 形象塑造
    4.2 山地型康养旅游度假区空间布局规划
        4.2.1 空间总体布局规划
        4.2.2 功能分区规划
    4.3 山地型康养旅游度假区建设规划
        4.3.1 景观设计
        4.3.2 建筑营造
        4.3.3 道路交通组织
    4.4 山地型康养旅游度假区生态保护工程规划
        4.4.1 环境保护规划原则
        4.4.2 大气资源保护
        4.4.3 景观资源保护
        4.4.4 水资源保护
第五章 实践研究——石廪峰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
    5.1 石廪峰旅游度假区基本情况
        5.1.1 区位条件
        5.1.2 交通条件
        5.1.3 自然条件
        5.1.4 历史文化条件
    5.2 石廪峰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
        5.2.1 规划定位
        5.2.2 规划范围
        5.2.3 规划原则
        5.2.4 规划理念
    5.3 TRIZ创新理论下的旅游资源整合及分析
        5.3.1 TRIZ理论下现有资源的提取与评价
        5.3.2 TRIZ理论下派生资源的提取与评价
        5.3.3 石廪峰旅游资源高级SWOT分析
        5.3.4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5.3.5 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5.4 TRIZ创新理论下旅游度假区康养产品设计
        5.4.1 现有资源依托——运动养生产品
        5.4.2 现有资源依托——生态养生产品
        5.4.3 现有资源依托——休闲养生产品
        5.4.4 派生资源驱动——文化养生产品
        5.4.5 派生资源驱动——旅居养生产品
        5.4.6 派生资源驱动——饮食养生产品
        5.4.7 派生资源驱动——医疗养生产品
    5.5 石廪峰旅游度假区空间布局规划
        5.5.1 总体布局
        5.5.2 功能分区
    5.6 石廪峰旅游度假区建设规划
        5.6.1 景观设计规划
        5.6.2 康养建筑营造
        5.6.3 浏览线路设计
    5.7 石廪峰旅游度假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5.7.1 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5.7.2 景观资源保护措施
        5.7.3 水资源系统保护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局限与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7)辽宁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1.2 政策因素的内在支持
        1.1.3 地区特性的本质需求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特色小镇的概念界定
        2.1.2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概念界定
    2.2 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研究综述
    2.3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2.4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国外研究综述
    2.5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问题与期望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逻辑分析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地调研法
        3.2.5 访谈法
        3.2.6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辽宁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4.1 辽宁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要素基本条件
        4.1.1 经济基础要素的基本条件
        4.1.2 资金支持要素的基本条件
        4.1.3 区位空间要素的基本条件
        4.1.4 环境自然要素的基本条件
        4.1.5 体育文化要素的基本条件
    4.2 辽宁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研究分析
        4.2.1 辽宁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构建类型分析
        4.2.2 辽宁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运动休闲项目发展现状
        4.2.3 辽宁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4.2.4 辽宁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服务体验现状分析
        4.2.5 辽宁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4.3 辽宁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问题剖析
        4.3.1 辽宁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存在问题的主要因子确定与分析
        4.3.2 小镇运营管理宣传问题
        4.3.3 小镇重点产业项目问题
        4.3.4 小镇特色规划鲜明问题
        4.3.5 小镇产业城乡结合问题
    4.4 辽宁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对策
        4.4.1 让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
        4.4.2 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必要条件
        4.4.3 让共享成为发展的本质要求
        4.4.4 让协调成为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学术成果
致谢

(8)在内蒙古的老年教育中开展创造型教育的探索——以兴安盟老年开放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老年教育中融入创造型教育是积极老龄化的内在需要
    (一)老年教育融入创造型教育的尝试
    (二)积极老龄化的发展需要创造型教育的融入
二、内蒙古老年教育发展融入创造型教育的现实要求
    (一)老年教育融入创造型教育是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现实要求
        1.老年教育中融入创造型教育更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施
        2.老年教育中融入创造型教育更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
    (二)少数民族地区老年教育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
三、在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创造型教育的探索
    (一)党建引领,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党的民族观教育
    (二)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相融合,成立社区“学习苑”
    (三)倡导与义务教育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相结合
    (四)倡导老年教育与社会公益事业相结合

(9)中国画养生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释题
    二、选题缘由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选题意义
第一章 养生原理与中国画养生功能之根据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与阐释
        一、“中国画”简述
        二、“养生”的概念及原理
    第二节 中国画养生功能概述
        一、中国画养生功能发生的位置
        二、中国画养生功能发生的途径
        三、中国画养生功能发生的层面
第二章 中国画养生功能观的历史流变
    第一节 中国画养生功能的萌芽时期
        一、隐含于魏晋时期
        二、显现于隋唐时期
    第二节 中国画养生功能的发展时期
        一、宋元至明代前期基本成型
        二、明代中后期到清代的丰富发展期
    第三节 中国画养生功能的转变期
        一、清末民国——从“养生”到“治生”的转变
        二、近现代——外向化与大众化的转变
第三章 写意画与工笔画养生功能之差异论析
    第一节 中国画创作内驱力的差异
        一、绘画者名称的演变及其内蕴
        二、中国画创作主体内在动力与养生
    第二节 写意画与工笔画养生功能的不同
        一、文人画与写意画的界定
        二、写意画与工笔画在养生中产生的不同结果
        三、文人写意画中的养生意蕴
第四章 文人写意画养生功能论析
    第一节 文人画家综合素养中的养生功能
        一、读书以养气——文人画家所读的书
        二、“以书入画”——书法养生的移入
        三、“万物静观皆自得”——文人的养生情调
    第二节 创作环境与用具中的养生功能
        一、中国画创作环境中的养生功能
        二、古代文房用具中的药物养生
    第三节 创作时的心理要求与养生功能
        一、“兴”的产生与养生“恍惚”之境
        二、作画过程中的“守一”
        三、延续到日常生活中的养生之道
    第四节 创作姿势中的养生功能
        一、创作姿势的演变
        二、正确的创作姿势
        三、创作中的姿势与练功的关系
    第五节 执笔创作所刺激到的穴位
        一、指实掌虚对穴位的刺激
        二、运腕用笔对原穴的作用
第五章 不同中国画科相应的养生功能
    第一节 “画中烟云供养”之论析——山水画的养生功能
        一、山水画养生功能的渊源
        二、山水画养生功能产生的原因
        三、山水画养生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花鸟画与人物画中的养生功能
        一、关于花鸟画、人物画养生功能现状的分析
        二、花鸟画养生功能论析
        三、人物画养生功能论析
    第三节 情志相胜-体质与中国画的配伍
        一、不同画科的选择与创作者身心的关系
        二、性情、性格、气质和个性及其关系
        三、中国画与性格的培养
余论: 中国画养生功能中的优缺点及其拓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兴业银行养老金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
        1.2.2 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业务的动力研究
        1.2.3 养老金融发展情况的研究
        1.2.4 养老金投资运营和风险管理的研究
        1.2.5 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业务的策略研究
    1.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兴业银行养老金融发展状况分析
    2.1 兴业银行养老金融发展现状
        2.1.1 养老金融零售客户基础进一步夯实
        2.1.2 养老金融的部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2.2 现阶段兴业银行养老金融开展的措施
        2.2.1 积极推进养老金第三支柱业务发展
        2.2.2 争取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相关资质
        2.2.3 持续推动与集团相关业务板块联动,助力类年金业务的营销推广
        2.2.4 继续推进养老金管理系统建设和升级工作
        2.2.5 落实养老金融产品创新
    2.3 兴业银行养老金融产品
        2.3.1 兴业银行养老金融产品“安愉人生”介绍
        2.3.2 养老产业金融
        2.3.3 养老服务业金融
    2.4 兴业银行养老金融存在的问题
        2.4.1 养老金资产管理资质不足
        2.4.2 产品创新不够
        2.4.3 集团联动深化不足
        2.4.4 优化服务不够
        2.4.5 线上产品序列还不够完善
        2.4.6 养老行业投资不足
        2.4.7 科技基础不牢固
第三章 兴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SWOT分析
    3.1 SWOT分析
    3.2 兴业银行养老金融SWOT分析
        3.2.1 优势(S)
        3.2.2 劣势(W)
        3.2.3 机遇(O)
        3.2.4 威胁(T)
第四章 兴业银行养老金融发展思路和对策
    4.1 兴业银行养老金融发展思路
        4.1.1 积极发挥引导机制
    4.2 兴业银行养老金融发展对策
        4.2.1 支持养老产业发展
        4.2.2 加强养老金融创新
        4.2.3 技术方面
    4.3 总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休闲养生——老年生活的主旋律(论文参考文献)

  • [1]构建新时期我国老年教育体系的对策研究[J]. 曾珊,殷丙山.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21(04)
  • [2]华阴国际慢城规划研究[D]. 冯佳. 西北大学, 2021(12)
  • [3]乡村振兴与旅居养老融合路径研究[J]. 梁赉,周高华. 丽水学院学报, 2021(03)
  • [4]大理市上阳波村旅居型养老民宿设计[D]. 常林.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5]生态伦理视角下的浙江省森林康养建设问题研究[D]. 洪凌涛.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6]山地型康养旅游度假区规划研究 ——以石廪峰旅游度假区为例[D]. 高一茹.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7]辽宁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研究[D]. 王林铜.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在内蒙古的老年教育中开展创造型教育的探索——以兴安盟老年开放大学为例[J]. 许正芳.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0(01)
  • [9]中国画养生功能研究[D]. 王英璟. 山东大学, 2019(02)
  • [10]兴业银行养老金融研究[D]. 何维. 广西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休闲养生——养老生活的主旋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