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检测在甚低频电磁信号检测中的应用

相关检测在甚低频电磁信号检测中的应用

一、相关检测在甚低频电磁信号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万涛[1](2021)在《空战场低截获概率雷达信号感知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空战场中,电子战是克敌制胜的关键力量,其中,雷达信号感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一方面,雷达信号感知是获取雷达方的电子情报(ELINT),另一方面,可引导我方及时做出反应和实施精确干扰。而当前雷达多具有良好的低截获特性,为此,电子战设备需要在空战场的复杂电磁环境中感知到低截获概率(LPI)雷达信号,并从中提取出有用信息。LPI雷达信号往往具有宽频段、大动态、复杂调制、参数捷变等特性,使得侦察接收机难以检测。因此,研究针对空战场LPI雷达信号感知理论与方法,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空战场LPI雷达信号的感知较传统雷达信号感知,在时域、频域、空域等诸多方面的复杂程度均有提升。本文围绕空战场LPI雷达信号感知所涉及的感知架构、信号检测、脉内脉间调制识别、参数估计与信号分选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理论推导与算法研究,并利用半实物离线试验数据进行算法验证。本文主体共分为五个部分,主要贡献如下:1、研究了通用空战场LPI雷达信号感知系统方案。通过分析空战场LPI雷达信号时域、频域、空域、调制域等方面的特征,构建了空战场LPI雷达信号感知模型;提出了空战场LPI雷达信号感知信号处理架构,重点分析了Nyquist折叠接收机(NYFR)和信道化接收机的特点,为类似信号感知系统研制提供了方案蓝本。2、研究了空战场LPI雷达信号检测技术。对传统的时域能量检测、频域能量检测和时域自相关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可视图的LPI雷达信号检测算法,介绍了可视图相关概念及信号检测模型,克服了传统检测算法在低信噪比(SNR)下信号检测概率低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考虑到LPI雷达信号为多分量情形,提出了基于可视图的多分量LPI雷达信号检测算法,实现了对多分量雷达信号在低SNR下的检测。3、研究了空战场LPI雷达信号识别技术。研究了经NYFR折叠后的各种LPI雷达信号时域、频域和时频域之间的关系。基于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NYFR和深度学习的LPI雷达信号脉内调制识别方法,对比实验说明了在低SNR下,识别效果表现非常优越;借助可视图算法,通过特征提取与机器学习等方法结合,提出了一种自动雷达天线扫描方式识别方法,可有效区分雷达天线扫描方式;结合前两种识别方法,提出了基于可视图的LPI雷达信号脉内调制识别方法,仿真结果表明信号识别效果良好;考虑到信号脉冲数少的情形,研究了基于机器学习的LPI雷达信号分选方法,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4、研究了空战场LPI雷达信号参数估计技术。针对复合调制的LPI雷达信号,给出了相关性能分析,并提出了基于平滑伪Wigner-Ville分布(SPWVD)的LPI雷达信号参数估计算法,仿真结果验证了参数估计性能的有效性;针对多分量信号模型,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复合短时傅里叶变换(CSTFT)算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的LPI雷达信号瞬时频率(IF)估计算法,能够实现对多分量LPI雷达信号IF参数的估计;理论推导出了多分量LPI雷达信号的克拉美罗界(CRB),并通过对比实验进一步阐明了IF参数估计性能的优越性。5、实施了半实物仿真数据算法验证。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验证了上述LPI雷达信号检测、信号识别和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和性能,并结合课题组搭建了空中战场LPI雷达信号感知半实物离线平台。通过对LPI雷达信号在实验中截获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证明了本文提出的一些LPI雷达信号感知理论与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相关研究成果有望提升雷达对抗系统在空战场环境下的感知能力。

孟洲,陈伟,王建飞,胡晓阳,陈默,路阳,陈羽,张一弛[2](2021)在《光纤水听器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光纤水听器(FOH)作为一种新型水声传感器,可应用于水下目标探测、石油天然气勘探、地震检测等军事和民用领域。随着海洋背景噪声的增大和水下目标降噪水平的提高,人们对FOH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从FOH的主要发展方向、关键技术、新型FOH三个层面介绍了FOH技术,包括大规模FOH阵列、甚低频探测、深海远程传输、拖曳细线阵、窄线宽激光器、信号处理、光纤矢量水听器和分布式FOH等方面,对于FOH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崔浩歌[3](2021)在《超低频机械天线调制方法与三维接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超低频(30-300Hz)信号在海水、岩层、特殊建筑物等介质中的传播衰减远小于高频信号,因此在对潜通信、矿井救援和军事应用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然而目前常见的超低频电天线尺寸巨大、功耗极高、建造使用成本高昂,这严重限制了超低频无线通信设备的机动性和便携性。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磁偶极子旋转辐射超低频信号的机械天线及其信号调制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主要工作如下:(1)推导了静态、时变、旋转状态的磁偶极子产生的电磁场解析式,并对旋转永磁体的近场分布情况进行了数值仿真,验证了旋转永磁体发射超低频信号的可行性。(2)提出了一种基于外部调制器的极化调制方法及采用三维矢量接收时的解调方法。对信号收发和调制解调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引入了基于欧拉角旋转矩阵的补偿方法来解决某些特殊位置接收的信号无法解调的问题。搭建了完整的机械天线收发系统,实验验证了极化调制方法的可行性。(3)提出了基于“开合”式调制器的幅度调制方法。采用该调制方法实现了在空间任意位置、接收端以任意姿态接收的信号都可以被有效解调,简化了解调过程,提高了解调结果的可靠性,最后实验验证了幅度调制方法的优越性。(4)研制了信号采集和数字处理的硬件部分,采用分数倍相位延时器校正了采集模块多通道的不一致性,采用自动增益控制模块自动调节接收信号变化的幅值,保证了信号解调过程稳定无误。

付天晖,刘宝衡,王永斌[4](2021)在《透地无线通信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中外透地通信的发展及研究现状,介绍了几种不同透地通信方式的研究与性能情况,通过对比具有代表性的透地通信产品PED系统、Canary系统、矿用本安型无线岩体通信系统、声波透地通信系统的优缺点,阐述了透地通信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基于其原理建立了简化的透地通信信道模型,通过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插值技术建立信道模型,并采用数值计算法研究地层中电磁场的传播特性。最后结合当前研究和应用热点,分别阐述了电磁波透地通信与磁感应透地通信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相应的关键技术研究,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与发展趋势。

程雨诗[5](2021)在《基于边信道的物联网隐私和身份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推动了传统产业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成为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的战略支柱之一。然而,物联网技术在提供丰富服务的同时,引发了严重的隐私及身份安全问题。例如,被不法分子恶意部署或使用的物联网设备将对用户隐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未经认证的设备或用户接入物联网将引发核心功能篡改、虚假数据注入、机密信息泄露、网络资产受损等严重安全风险。解决上述隐私和身份安全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恶意设备及恶意设备的使用者进行辨识,即物联网设备和用户辨识。本文针对物联网中的隐私和身份安全问题,以基于边信道的设备和用户辨识为切入点,以四个典型场景为例,提出基于边信道的物联网隐私和身份安全保护关键技术。·针对物联网场景下的设备身份安全问题,本文以智能移动设备身份认证作为典型实例,研究设备身份辨识及认证技术。当前,“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新态势使得设备身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中,基于设备指纹的设备身份认证技术是保障物联网设备身份安全常用的技术手段。然而,现有软件设备指纹技术易受用户行为影响,现有硬件指纹技术依赖于设备特殊器件,其通用性受限。为此,本文首次提出基于CPU电磁边信道的设备身份认证机制De Mi CPU,该机制利用不同设备CPU模块存在的固有差异,通过外部测量设备CPU模块电磁边信道,提取可反映硬件固有差异的CPU指纹,并以此作为设备身份标识,从而实现设备身份认证。与现有工作相比,De Mi CPU机制的优点在于其稳定性和通用性较强。·针对物联网场景下的用户行为隐私安全问题,本文以智能监控设备偷拍用户行为隐私作为典型实例,研究设备类型辨识及检测技术。当前,物联网智能监控设备在智慧交通、公共安全及家庭安防等方面应用广泛。然而,被不法分子恶意控制或部署的智能监控设备可能对用户进行非法拍摄,造成严重行为隐私安全危害。现有监控设备检测方法存在准确性不足或需要专业设备等问题。为此,本文首次提出基于流量边信道的隐藏无线摄像头检测机制De Wi Cam,该机制从无线摄像头特殊的分片封装工作机理出发,研究无线摄像头网络流量与其他应用网络流量的本质差别,挖掘无线摄像头典型流量特征,并结合用户人为干预,实现隐藏无线摄像头检测和定位。与现有方法相比,De Wi Cam机制无需专业设备,无需加入无线摄像头所在网络,无需对网络流量进行解密,即可快速有效地实现隐藏无线摄像头检测和定位。·针对物联网场景下的用户信息隐私安全问题,本文以智能拍摄设备摄屏窃取用户信息隐私作为典型实例,研究用户身份辨识技术。随着物联网设备功能的不断丰富,不法分子使用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拍摄显示设备上的用户隐私信息,如文件、数据、图像等,已经成为避免传统数字溯源方法同时实现用户信息窃取、商业机密窃取的常见手段,造成了严重的用户信息隐私安全危害。由于智能设备拍摄电子屏幕过程中通常引入大量噪声,传统数字水印溯源方法无法用于辨识泄密人员身份。为此,本文首次提出基于光学边信道的摄屏图片溯源机制m ID,该机制利用智能设备摄屏过程中天然存在的光学摩尔纹效应,通过修改屏幕显示内容,在摄屏图片中引入与泄露用户身份相关的摩尔条纹,并通过对上述摩尔条纹解码实现泄密人员身份辨识。与现有工作相比,m ID机制可以针对摄屏图片实现泄密人员身份溯源,与现有数字溯源工作形成互补。·针对物联网场景下的用户身份安全问题,本文以智能移动设备儿童用户识别作为典型实例,研究用户群体辨识技术。当前,儿童使用家长智能设备访问互联网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然而,儿童在无限制情况下访问智能设备及互联网可能对儿童身心健康及家长隐私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然而,现有儿童群体辨识方法存在适用范围小、存在隐私泄露风险等不足,无法有效解决上述场景下的儿童用户辨识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基于感知边信道的儿童用户检测机制i Care,该机制从用户生理成熟度角度出发,研究儿童用户和成人用户在触屏交互行为上的差异,并基于上述行为差别设计三类与年龄相关的关键特征,用于捕捉儿童群体独特的交互行为,从而实现儿童用户检测。与现有工作相比,i Care机制的优点在于无需用户参与,不影响用户使用体验且不侵犯用户隐私。

王升[6](2020)在《岩性对岩石开裂电磁辐射机理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关于岩石破裂过程中的电磁辐射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该现象最初被应用在地震监测与预报领域。基于电磁波的方法对水利工程基岩开裂过程进行监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然而,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而且已有的实测与室内试验都缺乏系统性的论述,所得结论对工程指导意义也比较有限。基于此,本文选取了四种不同岩石(花岗岩、玄武岩、砂岩、大理岩)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岩性对岩石开裂的电磁辐射机理进行研究,该研究工作不仅具有重要工程应用意义,同时具有较高理论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为研究岩石开裂过程中的电磁辐射机理,本文研制了一套用于观测弱电磁材料破坏过程电磁辐射的试验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电磁屏蔽、信号接收及记录、加载系统等部分构成。将花岗岩、玄武岩、砂岩、大理岩这四种典型的岩石作为研究对象,对相应试件开展单轴压缩、三点弯曲、巴西圆盘实验,进而得到四种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弹模、泊松比、断裂韧度、以及抗拉强度等基本力学参数,支撑后续的电磁辐射机理实验研究。(2)针对四种不同岩石的试件开展自膨胀破坏试验。对试件自膨胀开裂破坏过程中的裂纹形态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岩性对岩石自膨胀开裂破坏特征的影响规律。结合试验结果,对岩石破坏过程中的电磁辐射波形、辐射强度、辐射频率等电磁辐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揭示了不同岩性对岩石开裂电磁辐射机理影响。(3)在岩石应力集中产生极化的基础上,引入了裂纹尖端的应力场、位移场和赫兹振子的电磁场,从理论上推导了岩石开裂产生的电磁辐射波形公式。进而分析电磁辐射强度与岩石力学参数的关系、不同方向上的辐射强度与频率的关系,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一致,相关理论有普遍意义。

曹保锋[7](2019)在《宽带噪声中核爆电磁脉冲弱信号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未来核爆探测技术向距离更远、识别能力更强的方向发展,传统近程陆基核爆探测信号检测方式已不能满足技术发展需求,急需拓展新的信号检测与识别方式,研究具备更高灵敏度,复杂背景识别能力更强的探测系统,以满足陆基远程核爆探测和天基核爆探测技术需求。本文通过研究现代信号处理技术与瞬态弱信号检测技术,将其应用于宽带噪声背景下微弱核爆电磁脉冲信号检测与参数估计,以推动中远程核爆监测关键技术的发展。本文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核爆电磁脉冲陆基远区与天基过电离层信号特征分析。(2)耦合Duffing混沌振子检测算法理论研究。针对陆基远区NEMP弱信号检测问题,以非线性动力学Duffing方程为基础,通过对阻尼力和恢复力同时施加耦合,构建了一种新的脉冲信号检测算法——强耦合Duffing振子检测模型;提出了“广义阱内失同步”的理论解释,并对基于该理论的模型检测原理进行了详细论述。以信噪比改善和波形相似度指标为工具,研究了模型中策动力幅值、策动力周期、耦合系数、计算步长、阻尼系数等参量对模型信号检测与波形恢复效果的影响,详细研究了该模型对NEMP实测信号的检测效果。通过将阻尼力耦合强度与恢复力耦合强度进行统一,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通过相位镜像技术,增强了系统的降噪能力。与现有弱耦合Duffing振子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可工作于任何相态,可检测脉冲种类多,对系统初始状态不敏感,有利于分段并行计算。该模型对脉冲信号的信噪比检测门限为-15 dB,与其他常规方法的不小于-10 dB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3)强耦合Duffing混沌振子检测算法应用研究。利用具有最大稳定域和最小截断误差的RTRK4算法求解了强耦合Duffing振子方程;利用Simulink和Verilog仿真工具,分析了实时检测系统在FPGA中的实现过程,着重解决了分阶段共用流水线设计、多数据段并行计算、畸变去除与波形恢复等问题。FPGA采样率达到50 MHz,与目前连续波弱信号检测算法的11.1 MHz采样率相比,速度提高了4.5倍。利用该系统在实验平台对模拟LEMP和NEMP信号分别进行了检测,证明了系统的有效性和方法的可行性。(4)基于FRFT的过电离层NEMP弱信号检测研究。首次将FRFT算法应用于过电离层NEMP弱信号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检测概率98%对应的最低可检测信噪比可达-21 dB。与“试验三号”卫星所用带通滤波触发算法相比,最低可检测信噪比减小约10 dB,与FORTE卫星所用STFT算法相比,最低可检测信噪比减小35 dB。该方法的探索为开展下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本文研究对发展中远程核爆炸探测技术可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尤其是将“负信噪比”核爆效应信号检测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可在关键指标上实现跨越,促进中远程核爆探测技术的发展。

董丽艳[8](2019)在《基于甚低频监测地下水油污染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油产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常见土壤污染源之一,它会引起土壤微生物、化学成分、结构和物理性质发生重大变化。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加油站区域的地下水污染状况进行评估。在加油站运营过程中,油品泄漏(储油容器腐蚀损坏等)、含油污水的随意排放都会造成地下水污染,渗入到地下的油污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会造成长期难以恢复的破坏,甚至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新时代,国家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解决地下水油污染问题迫在眉睫。甚低频法(VLF)是甚低频电磁法(VLF-EM)的简称,常用于测量空间、地表和地下的电磁场分布,以根据局部电性差异获得电性结构特征的一种电磁法,具有传播特性稳定,相位变化可预测,基模衰减小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它可利用已经建造的大型导航台作为发射场源来进行勘测,不需要自带场源,避免了其他电磁勘探技术在野外作业时所必需的电源、电缆等笨重设备的搬运工作,具有设备简单轻便、监测准确率高、造价低廉等优势,因此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地下勘探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大量相关数据资料证明,甚低频法在水文、找矿、地质灾害圈定工作的断裂带、基岩裂隙水和地下水污染监测研究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在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甚低频法来对加油站地下水油污染状况进行监测研究。当大功率甚低频通信导航台发射的甚低频电磁信号遇到地下良导体时,会发生电磁感应现象,使其幅度和相位发生一定的变化,监测系统根据电磁波传播过程的异常反应,经计算机软件分析出它的幅度和相位的变化量以及甚低频电磁信号的切向电场分量与垂直磁场分量,通过传输模块和上位机控制模块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上传到计算模块,然后由数学关系得出该泄漏区的地下水视电阻率值,借助MATLAB将该仿真数据与试验实测的未受污染状态下的视电阻率值进行比对分析,根据曲线图推测出地下水污染的动态渗透轨迹,验证了该监测方法能有效地勾勒地下储罐泄漏油产生的污染物羽流,它为后续地下水油污染的治理以及此类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本依据。

赵福台[9](2019)在《甚低频接收机前端硬件设计和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极低频和甚低频无线电磁波在地球物理现象和近地空间环境的研究方面提供了丰富的频谱信息。甚低频接收机是一种监测自然界辐射和人工台站发射的极低频和甚低频无线电磁波信号的低噪、高灵敏度接收机系统。甚低频接收机被广泛的应用于太阳活动监测、地球空间地基遥感、闪电定位、全球航海通信与导航系统等领域。采用MSK调制方式的甚低频人工台站信号具有恒包络和相位连续特点。在应用于电离层地基遥测和太阳活动监测时,通过分析接收甚低频人工台站信号的幅度和相位变化是研究电离层D区时空变化的有效手段。本文采用电流电压转换器的方式进行甚低频接收机前端硬件的设计。从天线模型出发,考虑宽带甚低频接收机的带宽要求和对环境噪声要求对电流电压转换器进行模拟仿真以及实际制作调试,完成对甚低频接收机前端硬件的实现。设计虚拟磁环天线测试电路对前端硬件进行测试和结合数字接收机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表明接收机前端能够实现对自然界天电辐射和人工台站信号的甚低频电磁波的接收。针对人工台站信号,首先,介绍MSK信号调制解调基本原理和MSK信号特点,采用Matlab对MSK信号调制解调进行仿真分析并深入分析MSK信号的特征;然后,采用软件无线电思想对甚低频人工台站信号进行解调,分析其中MSK信号附加相位函数的特征;最后,采用FPGA实现对MSK台站信号的解调并验证。基于甚低频接收机数据,介绍应用于电离层探测中甚低频人工台站信号相位求解的三种方法并设计相应数据处理平台。根据数据处理平台结果分析人工台站信号的基本变化特征并与LWPC模型计算对比以验证处理方法正确性。利用GOES卫星太阳耀斑通量数据与甚低频接收机幅度数据对比,统计分析甚低频接收机幅度数据对太阳耀斑事件的响应量。甚低频接收机前端硬件上的设计和测试以及数据处理方法验证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前端硬件、数据和算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刘亚军[10](2017)在《地表下甚低频耦合通信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现代工业对地下空间及资源开发利用,地下设备设施监测、矿井应急救援、环境位置感知等应用对地表下的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地层中难以敷设的通信线路,某些特定情况下有线通讯中断的现实,使得有效解决无线地下通信成为极具意义的研究课题。然而地层对高频无线信号衰减极高,传统射频通信系统的通信距离被限制在几米范围内,远不能满足实际场景的需求。采用甚低频、超低频波段后理论上可以获得更有效信号传输。本论文面向矿山应急通信、石油随钻测量、地质监测、井下人员定位等应用,针对基于环形天线及耦合波导的甚低频耦合通信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地表下甚低频耦合通信信道模型及通信系统结构研究电磁信号在由土壤、岩层、砂石、水分等组成地层中的传播衰减极大。论文对基于对成层介质条件下垂直磁偶极子的辐射场进行理论分析并建立数学仿真模型,对地层中不同频率电磁波的传播情况进行仿真,进而建立甚低频耦合信号的传播模型;对甚低频波段的噪声源进行辨识和分析,确定噪声模型及相关参数;并在信道研究基础上给出甚低频耦合通信系统的结构组成及系统模型;最后设计实验系统进行了系统功能验证。(2)针对甚低频严重的非高斯噪声干扰提出并研究了基于双环天线的主动降噪方法非高斯噪声是甚低频波段的主要噪声成分,时域中表现为大量随机发生的极高幅值的尖峰脉冲,即使经过非线性限幅,仍然会在窄带接收机中产生较强的暂态效应,难以通过线性滤波消除干扰。在不同环境下对甚低频通信系统的噪声进行大量测量和统计特征分析,讨论了接收系统及接收天线的设计方案,提出基于双环天线主动降噪方法。该方法对宽带环形天线接收的非高斯噪声信号进行时间窗提取,通过窄带接收系统模型对非高斯脉冲进行处理并得到纯噪声样本,经幅度均衡、移相处理后,与有用信号进行相减,实现对非高斯噪声暂态效应的抑制。该方法在发射功率及信号带宽受限的条件下,有效提高了甚低频耦合通信的信道容量。(3)面向矿山救援研究并实现了长距离双向透地耦合通信系统基于甚低频耦合通信系统模型,在地下空间狭窄、发射功率受限的条件下对双向透地通信系统设计依据和设计原则进行分析,完成长距离耦合通信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电路实现,包括发射机、接收机、发射天线、接收天线、大功率驱动电路等,提出并实现了适用于甚低频窄带系统的高效调制及信道编码方案;在矿山实际的现场完成了达323米的透地通信实验,对系统性能指标进行了验证。(4)研究了基于耦合波导的甚低频网络通信技术面向石油随钻测量、地下管线智能监测、地下环境感知等应用,研究耦合波导理论,通过地表下已有的钻杆、管线等结构,或地表下敷设的周期性导体结构,进行耦合波传播,建立通信网络。在一维磁感应波导基础上提出一维电容耦合波导结构,实现石油钻具数据的高速传输;以栅格周期性二维结构为例提出基于平面波展开的二维耦合波传播分析方法,大幅提高了二维耦合波的求解速度,提出二维蜂窝结构波导模型,在各个传播方向上实现更均一的带宽、群速;最终建立实验平台和时域仿真模型,验证了甚低频耦合波一维、二维传播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建立地下长距离管线通信和地下无线网络建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论文的研究,为地表下长距离耦合通信及大面积网络监测建立了理论基础并提供设计依据,关于地表下电磁信号幅度分布及降噪理论的研究成果,可推广到地下人员及设施坐标定位、地表下无线供能,及水下通信等领域,同样具有可用的理论及应用价值。

二、相关检测在甚低频电磁信号检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相关检测在甚低频电磁信号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空战场低截获概率雷达信号感知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空战场面临的LPI雷达发展现状
        1.2.2 空战场面临的LPI雷达感知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空战场LPI雷达信号特征分析与接收架构
    2.1 引言
    2.2 空战场LPI雷达的特征分析
        2.2.1 时域特征分析
        2.2.2 频域特征分析
        2.2.3 空域特征分析
        2.2.4 调制域分析
    2.3 空战场LPI雷达信号感知架构分析
        2.3.1 空战场LPI雷达信号侦收流程
        2.3.2 频域数字信道化技术
        2.3.3 NYFR技术
        2.3.4 数字信号处理模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战场LPI雷达信号检测
    3.1 引言
    3.2 空战场LPI雷达信号检测
        3.2.1 检测问题描述
        3.2.2 常规信号检测方法
        3.2.3 仿真分析
    3.3 基于可视图的LPI雷达信号检测算法
        3.3.1 相关概念与原理
        3.3.2 信号检测模型
        3.3.3 仿真分析
    3.4 多分量LPI雷达信号的信号检测算法
        3.4.1 相关概念与原理
        3.4.2 信号检测模型
        3.4.3 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战场LPI雷达信号特征获取及识别
    4.1 引言
    4.2 基于深度学习的LPI雷达信号的识别算法
        4.2.1 信号噪声分析
        4.2.2 LPI雷达信号时域、频域、时频域分析
        4.2.3 CNN类深度学习网络结构
        4.2.4 仿真分析
    4.3 基于可视图的雷达天线扫描方式识别算法
        4.3.1 信号模型
        4.3.2 特征提取
        4.3.3 仿真分析
    4.4 基于可视图的LPI雷达调制类型识别算法
        4.4.1 信号模型
        4.4.2 小波预处理和加权可视图
        4.4.3 仿真分析
    4.5 基于少脉冲数的 LPI 雷达信号脉间调制识别方法
        4.5.1 信号模型
        4.5.2 基于SVM的 LPI雷达信号脉间调制识别
        4.5.3 仿真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战场LPI雷达信号参数估计
    5.1 引言
    5.2 基于SPWVD的 LPI雷达信号参数估计算法
        5.2.1 FSK/BPSK信号及SPWVD相关概念
        5.2.2 基于SPWVD的 FSK/BPSK信号参数估计
        5.2.3 仿真分析
    5.3 基于改进的多分量LPI雷达信号IF估计方法
        5.3.1 信号模型
        5.3.2 CSTFT模型
        5.3.3 基于SIFT的信号参数估计算法
        5.3.4 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半实物仿真数据算法验证实验与分析
    6.1 半实物仿真平台搭建及数据采集
    6.2 算法验证及分析
        6.2.1 信号检测算法验证
        6.2.2 信号参数估计算法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公式(5-27)推导具体过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光纤水听器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光纤水听器的主要发展方向
    2.1 大规模光纤水听器阵列
    2.2 甚低频光纤水听器
    2.3 深海与远程传输
    2.4 光纤细线拖曳阵
3 光纤水听器的关键技术
    3.1 低噪声超窄线宽激光器
    3.2 信号检测和水声信号处理
4 新型光纤水听器
    4.1 光纤矢量水听器
    4.2 分布式光纤水听器
5 结论

(3)超低频机械天线调制方法与三维接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械天线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机械天线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机械天线的基本理论分析
    2.1 机械天线的辐射机理
    2.2 机械天线的电磁场解
        2.2.1 时变磁偶极子的电磁场解
        2.2.2 旋转磁偶极子的电磁场解
    2.3 机械天线的数值仿真
    2.4 本章小结
3 机械天线的极化调制方法
    3.1 常见的调制方法对比
    3.2 基于外加调制器的调制与解调方法
        3.2.1 “U”型调制器的设计
        3.2.2 极化调制的仿真
        3.2.3 解调与补偿方法
    3.3 调制与解调方法的实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机械天线的幅度调制方法
    4.1 “开合”式调制器设计
    4.2 幅度调制方法的仿真
    4.3 幅度调制方法的实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信号接收模块与硬件处理
    5.1 接收端结构
    5.2 分数倍相位延时器设计
        5.2.1 分数倍相位延时器理论分析
        5.2.2 仿真与实验验证
    5.3 自动增益控制模块设计
        5.3.1 自动增益控制模块理论分析
        5.3.2 数字AGC模块的FPGA实现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透地无线通信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透地通信的发展及现状
2 透地通信方式的研究与对比
3 常用透地通信系统介绍与优缺点对比
4 透地无线信道传播模型
5 透地通信主要问题与关键技术研究
6 结论与展望

(5)基于边信道的物联网隐私和身份安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设备辨识
        1.2.2 用户辨识
        1.2.3 边信道分析
    1.3 研究内容
        1.3.1 设备身份辨识
        1.3.2 设备类型辨识
        1.3.3 用户身份辨识
        1.3.4 用户群体辨识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设备身份辨识:基于CPU电磁边信道的设备身份认证机制
    2.1 引言
    2.2 背景介绍
        2.2.1 电子器件磁感应
        2.2.2 CPU模块构成
        2.2.3 CPU模块差异
    2.3 可行性分析
        2.3.1 CPU模块MI信号
        2.3.2 CPU指纹存在证据
        2.3.3 CPU指纹来源
        2.3.4 CPU指纹时空一致性
    2.4 威胁模型
    2.5 系统设计
        2.5.1 指纹生成
        2.5.2 指纹提取
        2.5.3 指纹匹配
    2.6 性能评估
        2.6.1 实验设置
        2.6.2 性能指标
        2.6.3 影响因素评估
        2.6.4 系统性能评估
    2.7 讨论
        2.7.1 重放攻击
        2.7.2 模仿攻击
    2.8 本章小结
3 设备类型辨识:基于流量边信道的隐藏无线摄像头检测机制
    3.1 引言
    3.2 背景介绍
        3.2.1 无线监控原理
        3.2.2 无线摄像头原理
        3.2.3 无线摄像头流量特点
    3.3 威胁模型及问题概述
        3.3.1 威胁模型
        3.3.2 设计要求
        3.3.3 问题概述
    3.4 流量特征刻画
        3.4.1 可用包头信息
        3.4.2 网络应用类别
        3.4.3 无线摄像头流量特征
    3.5 系统设计
        3.5.1 系统概述
        3.5.2 流量采集
        3.5.3 特征提取
        3.5.4 摄像头检测
        3.5.5 摄像头定位
    3.6 系统实现
    3.7 系统评估
        3.7.1 实验设置
        3.7.2 性能指标
        3.7.3 摄像头检测性能
        3.7.4 摄像头定位性能
        3.7.5 系统实时性能
    3.8 讨论
    3.9 本章小结
4 用户身份辨识:基于光学边信道的摄屏图片溯源机制
    4.1 引言
    4.2 背景介绍
        4.2.1 摩尔条纹机理
        4.2.2 摄屏摩尔效应
    4.3 威胁模型及设计要求
        4.3.1 威胁模型
        4.3.2 设计要求
    4.4 系统设计
        4.4.1 系统概述
        4.4.2 mID生成
        4.4.3 mID嵌入
        4.4.4 mID提取
        4.4.5 mID解码
    4.5 系统实现
    4.6 系统评估
        4.6.1 实验设置
        4.6.2 性能指标
        4.6.3 系统性能
    4.7 讨论
    4.8 本章小结
5 用户群体辨识:基于感知边信道的儿童用户识别机制
    5.1 引言
    5.2 核心思路
    5.3 系统设计
        5.3.1 系统概述
        5.3.2 交互手势
        5.3.3 数据采集
        5.3.4 特征提取
        5.3.5 识别算法
    5.4 系统评估
        5.4.1 实验设置
        5.4.2 性能指标
        5.4.3 系统性能
    5.5 用户调研
    5.6 讨论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6)岩性对岩石开裂电磁辐射机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伴生的电磁辐射
        1.2.2 室内岩石试验的电磁辐射
        1.2.3 岩石破坏电磁辐射的机理
        1.2.4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岩石自膨胀开裂电磁辐射实验方法
    2.1 试验系统研制
        2.1.1 电磁屏蔽系统
        2.1.2 电磁辐射信号感应及传输系统
        2.1.3 信号记录系统
        2.1.4 加载系统
    2.2 四种岩石的岩性特征分析
    2.3 岩石试件的基本力学参数和特征
        2.3.1 单轴抗压强度测试
        2.3.2 三点弯曲断裂测试
        2.3.3 巴西劈拉实验
        2.3.4 岩石试件基本力学参数
    2.4 岩石自膨胀开裂电磁辐射试验步骤
第三章 岩石自膨胀开裂电磁辐射实验结果分析
    3.1 岩石试件开裂形态分析
        3.1.1 花岗岩开裂规律
        3.1.2 玄武岩开裂规律
        3.1.3 砂岩开裂规律
        3.1.4 大理岩开裂规律
    3.2 电磁辐射特征分析
        3.2.1 电磁波形特征
        3.2.2 电磁辐射幅值特征
        3.2.3 电磁辐射频率特征
    3.3 岩性对岩石开裂破坏的电磁信号影响分析
        3.3.1 电磁波形与裂纹特征的关系
        3.3.2 电磁辐射幅值与岩性的关系
        3.3.3 电磁辐射频率与破坏形态的关系
第四章 岩石开裂破坏电磁辐射模型
    4.1 岩石开裂破坏电磁辐射的微观机理
        4.1.1 二维脆性岩石的开裂的弹性分析
        4.1.2 单个赫兹振子产生的电磁场
        4.1.3 裂纹扩展引起的天线阵列辐射
    4.2 岩石开裂的电磁辐射模型与实验结果对比
        4.2.1 电磁波形特征
        4.2.2 磁场强度幅值与岩石强度的关系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宽带噪声中核爆电磁脉冲弱信号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
        1.2.1 核爆电磁脉冲探测技术
        1.2.2 微弱脉冲信号探测技术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核爆电磁脉冲弱信号特征
    2.1 引言
    2.2 近区NEMP信号特征
        2.2.1 低空核爆NEMP波形特征
        2.2.2 高空爆NEMP波形特征
    2.3 远区NEMP信号特征
    2.4 过电离层NEMP信号特征
        2.4.1 解析法计算过电离层NEMP传播
        2.4.2 射线追踪法计算过电离层NEMP传播
        2.4.3 PSTD法计算过电离层NEMP传播
    2.5 NEMP背景噪声与干扰信号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混沌振子的微弱脉冲信号检测
    3.1 引言
    3.2 Duffing振子检测原理
        3.2.1 Duffing振子动力学行为分析
        3.2.2 弱耦合Duffing振子检测微弱脉冲信号
    3.3 强耦合Duffing振子检测微弱脉冲信号
        3.3.1 强耦合Duffing振子方程
        3.3.2 强耦合Duffing振子检测原理
    3.4 强耦合Duffing振子参数对检测性能的影响
        3.4.1 周期驱动力幅值(系统相态)
        3.4.2 驱动力周期
        3.4.3 耦合系数6)
        3.4.4 阻尼系数
        3.4.5 计算步长
    3.5 微弱脉冲信号检测数值实验
        3.5.1 微弱脉冲信号检测
        3.5.2 微弱脉冲信号参数估计
        3.5.3 对比实验
    3.6 远区NEMP信号检测与参数估计数值实验
        3.6.1 信号检测
        3.6.2 参数估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强耦合Duffing振子实时检测的FPGA实现
    4.1 引言
    4.2 强耦合Duffing振子的Simulink仿真
    4.3 实时Runge-Kutta算法
        4.3.1 实时四阶RK算法
        4.3.2 具有最大稳定域和最小截断误差的RTRK
        4.3.3 RTRK4 解算强耦合Duffing振子方程
    4.4 微弱脉冲信号实时检测算法的FPGA实现
        4.4.1 算法流程预处理
        4.4.2 算法流水线结构
        4.4.3 多数据段并行计算
        4.4.4 波形恢复方法
        4.4.5 FPGA检测系统硬件组成与工作流程
        4.4.6 FPGA系统资源与速度评估
    4.5 LEMP信号实时检测实验及讨论
        4.5.1 实验设置
        4.5.2 实验结果
        4.5.3 讨论
    4.6 NEMP信号实时检测实验及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NEMP信号检测
    5.1 引言
    5.2 FRFT检测原理
        5.2.1 FRFT基本概念
        5.2.2 LFM信号的FRFT变换
    5.3 FRFT检测LFM信号
        5.3.1 无噪LFM信号FRFT检测
        5.3.2 含噪LFM信号FRFT检测
    5.4 FRFT检测过电离层NEMP信号
        5.4.1 无噪过电离层NEMP信号FRFT检测
        5.4.2 含噪过电离层NEMP信号FRFT检测
    5.5 FRFT与其他方法对比
        5.5.1 带通滤波
        5.5.2 小波阈值去噪
        5.5.3 短时傅里叶变换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完成的研究内容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主要简历
致谢

(8)基于甚低频监测地下水油污染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地下水污染研究及应用现状
        1.3.1 国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1.3.2 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甚低频电磁法
    2.1 甚低频电磁波简介
        2.1.1 甚低频电磁波的概念和频段
        2.1.2 甚低频的传播方式和特性
    2.2 甚低频法的基本原理
    2.3 甚低频电台的选择
        2.3.1 世界范围内的甚低频电台
        2.3.2 俄罗斯Alpha导航系统
        2.3.3 选择俄罗斯Alpha导航系统电台的原因
    2.4 甚低频法使用的注意事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甚低频法监测地下水油污染系统的实现技术
    3.1 软件无线电技术概述
        3.1.1 软件无线电的技术背景及特点
        3.1.2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基本结构框架
        3.1.3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采样结构
    3.2 智能天线技术
    3.3 数据处理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甚低频法监测地下水油污染系统的设计
    4.1 技术原理
    4.2 甚低频法监测地下水油污染的设计
        4.2.1 整体方案设计
        4.2.2 硬件设计
        4.2.3 软件设计
    4.3 操作方法与实验数据
        4.3.1 监测区布线范围的确定
        4.3.2 操作流程及仿真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甚低频接收机前端硬件设计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甚低频研究背景
    1.2 电离层概述
    1.3 论文章节安排
2 甚低频接收机前端硬件设计
    2.1 甚低频接收机前端硬件设计
        2.1.1 甚低频接收机研究背景
        2.1.2 甚低频接收机前端硬件总体设计
    2.2 低噪模拟前端硬件电路设计
        2.2.1 天线模型
        2.2.2 无源匹配模拟前端
        2.2.3 电流电压转换器匹配模拟前端
    2.3 系统测试结果
        2.3.1 测试电路设计
        2.3.2 模拟前端测试
        2.3.3 实验结果分析
3 甚低频台站信号的解调原理和实现
    3.1 人工甚低频台站介绍
    3.2 MSK调制解调
        3.2.1 MSK原理
        3.2.2 MSK调制仿真
        3.2.3 MSK解调仿真
    3.3 台站信号解调
        3.3.1 软件无线电中解调技术
        3.3.2 MSK台站解调与分析
    3.4 MSK台站解调FPGA实现
        3.4.1 NCO的 FPGA实现
        3.4.2 乘法器FPGA实现
        3.4.3 CIC滤波器FPGA实现
        3.4.4 FIR滤波器FPGA实现
        3.4.5 MSK台站信号FPGA解调结果
4 甚低频台站信号的应用研究
    4.1 基于MATLAB数据处理平台
    4.2 甚低频台站日变化
        4.2.1 人工台站基本特征
        4.2.2 LWPC模型的理论验证
    4.3 耀斑事件
        4.3.1 耀斑与甚低频台站信号
        4.3.2 典型耀斑事件分析
        4.3.3 耀斑统计分析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件
致谢

(10)地表下甚低频耦合通信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绪论
    2.1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2.1.1 课题的来源与背景
        2.1.2 课题的意义与应用前景
    2.2 甚低频耦合通信信道模型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甚低频耦合透地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4 周期性结构耦合波导理论研究现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2.5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2.5.1 论文的研究内容
        2.5.2 论文的章节安排
3 地表下甚低频耦合通信信道模型及系统结构
    3.1 甚低频耦合通信信号传播模型
        3.1.1 磁偶极子的近场辐射
        3.1.2 均匀大地媒质中耦合信号的传播与仿真
        3.1.3 成层大地媒质中耦合信号的传播与仿真
    3.2 甚低频耦合通信信道噪声模型
        3.2.1 甚低频波段噪声来源与分类
        3.2.2 甚低频耦合信道窄带非高斯噪声
    3.3 甚低频耦合通信系统结构
        3.3.1 耦合通信系统等效电路模型
        3.3.2 耦合天线参数对系统的影响
        3.3.3 甚低频近场耦合通信系统验证实验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双环天线的非高斯信道主动降噪方法研究
    4.1 主动降噪系统与工作原理
        4.1.1 双天线接收系统
        4.1.2 基于双环天线的主动降噪
        4.1.3 双环天线接收系统性能评估
    4.2 主动降噪系统仿真
        4.2.1 非高斯信道仿真模型
        4.2.2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4.3 主动降噪系统实验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长距离双向透地耦合通信系统研究与实现
    5.1 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5.1.1 设计依据和原则
        5.1.2 甚低频耦合透地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
    5.2 双向透地通信实验及性能分析
        5.2.1 下行链路通信测试
        5.2.2 上行链路通信测试
        5.2.3 系统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耦合波导的甚低频网络通信技术研究
    6.1 一维耦合波导系统
        6.1.1 一维磁感应波导系统
        6.1.2 一维电容耦合波导系统
    6.2 二维耦合波导系统
        6.2.1 基于平面波展开的耦合波传播研究
        6.2.2 二维蜂窝结构耦合波导系统模型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相关检测在甚低频电磁信号检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空战场低截获概率雷达信号感知理论与方法研究[D]. 万涛.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光纤水听器技术的研究进展[J]. 孟洲,陈伟,王建飞,胡晓阳,陈默,路阳,陈羽,张一弛.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1(13)
  • [3]超低频机械天线调制方法与三维接收技术研究[D]. 崔浩歌.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4]透地无线通信研究综述[J]. 付天晖,刘宝衡,王永斌.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1(17)
  • [5]基于边信道的物联网隐私和身份安全关键技术研究[D]. 程雨诗. 浙江大学, 2021(01)
  • [6]岩性对岩石开裂电磁辐射机理的影响研究[D]. 王升. 兰州大学, 2020(04)
  • [7]宽带噪声中核爆电磁脉冲弱信号检测技术研究[D]. 曹保锋. 军事科学院, 2019(09)
  • [8]基于甚低频监测地下水油污染方法的研究[D]. 董丽艳.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9]甚低频接收机前端硬件设计和应用研究[D]. 赵福台. 武汉大学, 2019(06)
  • [10]地表下甚低频耦合通信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D]. 刘亚军. 北京科技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相关检测在甚低频电磁信号检测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