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中一本教科书讨论

与其中一本教科书讨论

一、与教材中一处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倪晓明[1](2021)在《《论衡》会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会通”的角度切入《论衡》的研究。文章从书与人两条线交融的视角出发,试图挖掘作家身份与文本形态的融会贯通属性。总体上,文章又分文体、文本、文心、文脉四个范畴,而王充的士大夫身份是勾连四个范畴的桥梁。第一章谈王充的文体意识及其文化动因。《论衡》是王充创作实践与认识观念的统一体。在“论”体层面,王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体意识。与兰台文人作家群相比,王充的批判气质使其能对“论”体进行深入探索。从王充到刘勰,展现的是文体探究由朦胧模糊到逐渐清晰的文体发展历程。“论”体的正俗功能,促使王充将其作为“疾虚妄”的选择;王充的博通之学,则为其驾驭“论”体提供客观保障。越文化、书肆、班氏家族,共同铸就王充的博通学风。王充的个人气质与学术素质使其与“论”体交融为一,相互成就。第二章从文本素材角度还原了王充的士大夫身份。《验符》篇涉及的素材大多是汉代的文书,王充对文书内容进行节录与转写处理后,将其移入《论衡》的文本之中,而官吏身份是其能够阅读官方文书的前提,他对文书的熟悉也是其官吏身份的反映。这表明王充的真实身份应当是融“文人”与“官吏”于一身的士大夫。王充征引文书有两大意义:其一是文书的史料价值。《论衡》所载汉事与常见史书存在详略不同、文字出入等差异。其二是征引素材的宣汉意义。王充将政府公文用于文章写作,含有宣汉的政治意味。此举致力于匡正儒生的复古观念,是从素材到理念的双重纠偏。第三章谈王充颂汉的文化意味。为汉辩护是王充创作《论衡》的首要动机,是其为文之用心。首先,王充的颂汉理念与其对《春秋》的继承密不可分。《春秋》“惩恶劝善”的理念为王充“颂汉”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其次,王充与东汉前期的其他文士存在颂汉理路的细微差异。王充依违五经,东汉文士依附五经。东汉其他文士对汉德的歌颂不出经义的范畴,王充的颂汉则超出了五经的界限。东汉文士通过依附往圣的方式抬高汉圣,王充则通过对比往圣的方式以凸显汉帝王的优越性。第四章谈《论衡》在后世的接受。总体来讲,20世纪以前的《论衡》评价呈现出褒贬不一的态势。由于历代的文章评判标准不同,《论衡》的评价也随之起伏不定。黄晖撰写的《论衡校释》是融“会校”与“通释”于一体的“会通型”学术专着。张舜徽先生对《论衡》之接受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张氏由《论衡》崇博尚通的学风奠定自身博通的治学路径。其二,张氏服膺《论衡》贬斥师法与其自身转益多师的学术阅历有关。其三,张氏以《论衡》“作”、“述”、“论”三科为依托,由考辨体例到编纂语选,实现了体用的会通。其四,张氏由认同《论衡》“反是古非今”理念,到推崇知今之学,将教学与科研、时代与学术融会贯通,知行合一。

郑婷婷[2](2021)在《周予同语文教育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大蓉[3](2021)在《修辞接受视角下初中语文教材小说选文改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倩倩[4](2021)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海南中学三亚学校教学实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曹勇[5](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谢富文[6](2021)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统编本与人教版古诗文注释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时代以来,伴随着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稳步推进与实施,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从世纪之初的实验阶段已步入到了如今的深化阶段。2019年9月,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投入使用,那么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与之前使用的其余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在古诗文注释上有何异同呢?为何会出现这些异同呢?一线教师是否注意到了这些异同呢?一线教师又是否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异同来增进教学效果呢?由此,本研究对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古诗文相同篇目的注释异同进行的比较研究,既是为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修订提供相应的信息反馈,也是对高中语文教材运用的细致研讨,更是对高中语文教材研究的当代史书写。本研究将结合多种研究方法对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古诗文相同篇目的注释进行比较分析。本研究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围绕选题缘由与背景等三个方面展开,为本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为两版教材古诗文相同篇目注释异同比较,为本研究的重点部分。其中包括统编本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诗文篇目基本概貌分析、统编本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诗文相同篇目基本概貌分析与古诗文注释异同比较分析三个方面,为下文的比较结果分析提供材料佐证。第三部分则为比较结果分析及对统编本高中语文古诗文注释编写与使用建议。此部分围绕上一部分的研究结果,在总结两版古诗文注释异同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并从教材编写修订、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三个方面就如何更好地利用统编本高中语文古诗文注释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充分利用教师教学用书与新媒体网络,为教材使用者明确注释变化及原因;二是要加强数字化教材建设,建立教材语料库,为教材使用者研究注释变化提供帮助;三是要在教学时关注不同版本注释的差异性,利用好注释资源,为教学画龙点睛;四是要在完成练习与分析试题时,回归教材注释,结合教材与练习对文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与比较。第四部分为结语,在总结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与观点的基础上,反思了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刘涵[7](2021)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文标点符号加工现象研究》文中提出将统编本初中语文六册教材选文与原文逐字逐句对比,我们发现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标点符号加工有四百多处,这四百多处加工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本文围绕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标点符号的加工,进行了两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梳理统编本教材选文标点符号的加工情况并探究原因;另一方面,思考如何将这种加工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并提出教学策略。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理清标点符号加工的概况。由此得出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标点符号共有替换、增加、删减三种加工类型,以及仅增加、仅替换、增加+替换、删减+替换、删减+增加+替换五种加工类型组合方式;在年级分布上,标点符号加工数量以七到九年级为阶梯依次递减;在加工程度上,文学文本加工数量高于非文学文本。第二章统计分析点号加工的具体情况。经过分析,可以得出句内点号加工程度高于句末点号,加工原因可以从规范角度、停顿角度、语气角度、情感角度等方面进行归因,但点号的加工存在不一致和弱化文章意蕴两点待商榷的地方。第三章统计分析标号的具体情况。由本章可以得出标号最主要的加工类型为替换,其次为删减和增加,标号的加工主要遵循规范性、时代性、生动性等原则,但同样标号存在加工标准不明确以及加工后减少文章生动性两处待推敲的地方。第四章按照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大板块探究标点符号加工的教学应用策略,提出教师应该基于学情成为标点符号的“加工者”。

张钥榕[8](2021)在《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2019湘教版地理必修教材为例》文中提出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其中地理学科教学所承载的核心素养为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在这四大素养中,人地协调观则是其核心及归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要求学生要能够正确看待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人地协调观这一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分析、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所以要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但人地协调观是人的价值观念,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情境教学可以通过创设以形象为主的情境,使学生沉浸在生动的情境中以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从而引发学生态度上的共鸣,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具有适用性和优越性。本文将人地协调观与情境教学相结合,以湘教版(2019年版)地理必修教材为例进行研究,旨在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情境教学案例设计的策略,并丰富高中地理情境教学的资源。基于此,本文研究内容有三点:分析湘教版地理必修教材中适合培养人地协调观的内容;探讨培养高中生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情境教学案例设计的策略;设计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案例。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案例分析法、总结归纳法以及行动研究法。经过查阅文献、分析案例、设计案例、实施案例得出本文的结论。首先,对湘教版地理必修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出适合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知识内容。其次,在大量的案例中筛选出19节教学设计案例,通过一定的分析视角和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得出启示:培养高中生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情境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中要体现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内容;情境教学的教学过程是情境与教学目标、内容有机统一的过程;情境教学在教学设计时要创设具有真实性、吸引性及针对性的情境;情境的创设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且情境内部各情境间相互关联;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要根据教学内容层层递进地激发情感;教学设计的组成要完整且条理清晰。其中教学设计的组成包括课题名称、所在章节、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情境创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接着结合案例分析的启示对湘教版地理必修教材中的“海洋与人类”“土壤的形成”“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以及“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这四节内容进行情境教学案例设计。最后根据案例分析启示及教学设计过程,提出基于人地协调观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案例设计的策略:依据课程标准,围绕人地协调观设计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情境的创设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借助问题创设“一境到底”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设真实情境;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层层递进的人地协调观内容。并对设计的教学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实施,以验证提出的教学案例设计策略的可行性。通过案例实施发现,在进行教学案例设计时需要注意,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和效果要合理设计课堂活动探究的数量和难度以及创设的情境的难度,建议在教学设计前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等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

李一民[9](2021)在《初级综合《发展汉语》与《拾级汉语》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教材是教师教学必不可缺的教学工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材同样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如何选择一本好的教材,激发并保持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成为汉语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选取《发展汉语》和《拾级汉语》这两套由同一出版社出版、面向同为初级水平教学对象的汉语综合教材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两套教材的优点及有待商榷的地方,并提出相关使用建议,为教师选取教材提供参考,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材编写质量的提高。对比主要从教材整体结构、课文、词汇、语法等四个维度进行。从编写体例和编写原则两个方面入手,对两套教材的整体结构进行对比分析。从题材和体裁两部分对两套教材的课文进行对比分析。题材部分的研究以《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的“汉语教学话题及内容建议表”为依据,通过对比发现,两套教材的课文题材种类丰富,题材选取相似度高。题材选取贴近日常生活,趣味性十足。从体裁来看,《拾级汉语》课文体裁的种类与《发展汉语》相比,稍显不足,体裁种类需要增加。在词汇对比中,我们以《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为大纲为依据,分析两套教材的词汇量;以《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为依据,分析两套教材的词汇等级。研究发现两套教材都存在词汇量未达到大纲标准以及超纲词较多的问题。语法部分的对比中,对语法点数量的对比参考的是《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对语法点编排的对比参考的是《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对比后发现,两套教材在语法点编排上都能遵循汉语规律,符合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要求,但也存在语法点数量远超于大纲规定数量的问题。研究最后,根据对比分析结果,指出两套教材的优点和有待商榷的地方,并提出了教师要反复揣测并理解教材编写理念、因地制宜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因材施教、依据学生水平和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扩充等几点教材使用建议。希望这些对比分析和使用建议能为今后教材的使用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刁春辉[10](2021)在《“大统”天下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廖平“大统”经学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以廖平的经学思想,特别是他的“大统小统”论为研究对象,“大统小统”论是廖平在他的经学三变时期提出的,在四变、五变中进行了理论完善。其定型基本是在他的五变时期。我们的研究集中于他定型期,即四变、五变时期的“大统论”。研究他的大统论试图解决两大主题:第一,廖平大统论中的改良经学与汉宋主流经学形态——郑学和朱子学相比,其在经学基本观念和处理方法上的差异;第二个主题是处理廖平大统论的时代性意义、实用性意义。我们的题目也明白的揭示出这两个主题,“大统天下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就是第二个主题,“廖平的经学研究”则是指的第一个主题。廖平作为一个经学家、思想家,不论在中国经学史中,还是在中国思想史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着重从几个方面对廖平经学的思想和价值进行了阐扬。首先,作者从廖平的着作中抽绎出他的“大统”制度论,并指出这种制度论实具有“宪制”意涵。廖平虽没有使用这一词语,但他将经学的性质类比为西方法政学,就已经透漏出他对经学“法典”性质的确认。廖平对此“宪制”的内容说明是特别广泛的。可以分为央地制度、中央官制和国际制度三个层面。其中,廖平的疆域论就包含了央地制度和国际制度两个方向的意涵。就央地制度而言,实际上廖平一直在谈的是天下体系中的“畿地”,随着王统、帝统、皇统疆域的逐次扩大,畿地所控制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从原来的千里“王畿”变成三千里“帝畿”、六千里“皇畿”,而畿地之内的管理方式并不是松散的封建制,而更像是秦朝以后建立的普遍性的中央集权式郡县制。虽然皇、帝、王、伯被廖平建构成主要是经学的制度体系,但因为廖平信守的“经为百世之书”原则,经学的制度必会在历史中有所呈现,因此从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的郡县制开始,实际上就是廖平经学中畿地制度的推行,并且从秦至清,中国所实行的郡县制范围是不断扩展的,这就对应于畿地从王畿到皇畿的转变,特别是清朝后期,通过将东北划省、新疆建省等举动,开始在边疆区域加强完善管理方式,确立了边疆郡县体制,这一体制在后来的共和国时代实际上也得到了继承。清朝在疆域和管理体制上所完成的事业在廖平经学中实际暗示了中国为未来天下“大统”时代的“皇畿”地位。同时,廖平也为郡县制在历史中国的长期施行提供了经学说明,在以往的经学思想史中,长期存在经制“封建”与史制“郡县”无法调和的矛盾,这也让深受经学影响的中国历史经常出现复封建的理论呼吁和现实行动。廖平的经学努力正是试图调和解决这种矛盾。在风雨如晦的年代,廖平依然坚信经学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价值标准和中国制度的治理价值。在国际秩序的制度建设上,经学依然有其丰富的智慧,实际上以中国为中心形成的东亚秩序就是一种“小统”实现,“小统”是“大统”的次级实现,是“大统”的“模范”。世界转入“大统”阶段,意味着新天下时代的到来,也就是整个世界都逐渐卷入到一个关联更加密切同时争斗也更加激烈的关系系统中,这样一个关系系统的初始阶段必然是各行其是的,但这种各自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争夺占领生存资源和精神资源的权力意志的流行最终会让位于具有更高统领性的一体化进程。当然,这个一体化进程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它首先是几个区域性组织的出现,也就是廖平所讲“帝”统的出现,多个“帝”统下的每一统都既是经济上的一体性化组织,也是政治上次序井然的区域治理性组织,更是在文明上达成了一定程度一致性的文明共同体。因其每个帝统下均有“帝畿”的存在,而“帝畿”就是那个区域内道德、文明的核心地域。但多个帝统的存在也表示这还是一个多核心的多元化“天下”,廖平对此的论述是在“九帝”说和“四帝”说,从“九帝”到“四帝”是这个多元化天下的进一步精简化发展,这也是文化、经济、社会进一步融合发展的结果。但“五帝”说的出现改变了天下格局,“五帝”格局乃是一中四方格局,此格局的出现预示尽管天下仍是多元天下,但普遍化、融合化的一统性思想和现实层面的政治经济综合实体已经出现,未来的大同化趋势不可避免的出现。所以最后会有“皇统”的出现。“皇统”是人学大统的最终实现,其本身也并非不再变化,而是仍有主客易位的“三统”循环,最终达至泰皇之局。第三,廖平从中央官制层面叙述了经典变化:从王统的三公制到帝统的五官制,最后到皇统的六官制,其中的核心经典是《王制》和《周礼》。廖平将《王制》文本次序进行了大幅改动,写就《王制订本》发行,其中的指导性思维是将《王制》中的官政思维凸显出来,通过对《王制》官制的叙述体现出中国政治哲学中养在教先、教为政鹄、民本政治、审慎政治等特点。廖平将《王制》三公设定为王统制度,将《周礼》五官设定为帝统制度,三公到五官的一个变化,体现了从王统到帝统的时代转变,即天下由《春秋》五千里天下变为《尚书》三万里天下,而中国从《春秋》的天下“中国”变为了“大统”时代的众多“中国”中的一员。中国在其中的变化则被广泛描述为从天朝上国成为了属于国际法体系下形式平等的万国之一的民族国家。而实际上,国际法下的国家虽然形式平等,但国家基于经济、军事、文化等的综合实力,自然有强弱大小之分,国际间的互为“夷狄”的状态不可避免,特别是在晚清刚刚接触西方的情况下。因此,廖平在经学官制上的变革有其现实政治上的明确目的,即优化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通过天子、三公五官职能体系的变革,构建天子、三公五官为中心的决策和行政体系,突出政权的公共性质,并且强调这背后所体现的纲常意识,既是建设统一高效的领导体系,也体现这一系统需通盘考虑国家整体利益的价值导向,同时亦强调制度运行的法度意识、责任意识。而其对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的具体职责的分化,则是体现廖平针对时代变化,提升国家能力,强化国家实力,提高人民生活,而其中六工、六府的论述更体现出他重视经济,强调国家工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性。最后宗伯代司徒的变化则是他面临帝统、王统的时代变化,强调先进性教化先于普遍性教化,力图培养具有政治能力、共享价值追求的士人团体,这才是国家治理能力优化的关键所在。第四,廖平历来被认为是今文学家,但他的经学看法、经学诠释方向都祛除了今古文经学原来共有的历史化特征,也与朱熹为代表的内倾化的经学诠释方向相反对,可以说廖平的经学体系以解决今古问题为导向,但却采用了不同于原有诠释方式的解经方法,同时这一思想体系也涵容了宋学的教化问题,所以可以说廖平的经学思想体系是一综合今古、涵容宋学的综合性经学体系。在近代古今中西的学术激荡中,此一经学体系在总结经学史、认知中国历史、回应时局等各方面都在近代诸经学家的理论中是出类拔萃的。第五,廖平对现代经学的发展也是影响深刻的。现代今文学和古文学都共享着一个历史前提,即他们不再像他们的前辈经师一般,以三代圣王之制确立制度的权威性。古代的经师对于圣王时期的三代夹杂着历史的理性和信仰的元素,而现代经学家比较普遍地没有了对于三代的信仰意识,而这种三代理想信仰原来本是经学的基础,这种基础的消失则要求另一基础的填补。廖平为这一基础的确立提供了经学上的说明,他首先是通过孔子制作六经、古史渺茫击溃了对于三代的理想认识,进而代之以素王立法,从而巩固了经学对孔子的崇仰。古文学者或者在他的经学分类基础上固守原来对于三代的崇信,如老辈的柳诒徵、唐文治等,而对于现代的古文学家,则能够破除对三代制度的绝对信服,转而从历史经验肯定秦汉以后制度的适用性,这同样是基于廖平对三代时期的经学说明。从这一意义上,廖平的经学开启了现代经学制度经世的不同路径的起点。总之,廖平的经学是属于“新天下时代”的经学,他利用经学资源,结合时代感受,定义了时代,也重新定义了经学。他对“天下”的重新论述综合了他的经学认知、时代感知,他认为近代是一个新天下时代——帝统时代,这一个判断,现在依然适用,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他在制度层面全面说明了经学在央地关系、中央官制、国际体系的见解,在经学诠释方面不同于汉宋学术的诠释方向,影响了现代经学的发展。

二、与教材中一处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教材中一处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论衡》会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 “论”体意识与博通之学
    第一节 自然与自觉:王充文体意识的过渡性
        一、关于“文体意识”
        二、自然:王充文体意识的整体面貌
        三、自觉:王充“论”体意识的明确
        四、王充文体意识的过渡性
    第二节 王充“论”体意识的文学史意义
    第三节 “论”体与王充的博通学风
        一、王充与“论”体的交融
        二、博通与越文化
        三、博通与书肆
        四、博通与班氏家族
第二章 士大夫身份与《论衡》征引文书的意义
    第一节 文本素材与身份重估
        一、以叙述代议论:从《验符》篇“庐江湖水出金事件”谈起
        二、偏重主旨:《验符》篇研究史略
        三、以文书为素材:《验符》篇素材来源剖析
        四、士大夫:王充身份重估
    第二节 史料与宣汉:《论衡》征引文书的双重意义
        一、史料价值:对东汉史书记载的补充
        二、政治意味:文书与宣汉
第三章 《论衡》颂汉的文化意味
    第一节 《春秋》与颂汉:王充颂汉动因析论
        一、历史意识的缺失:王充颂汉动因研究史略
        二、采善贬恶:王充对《春秋》的接受及其颂汉学术基础的确立
    第二节 依违五经:王充颂美汉帝王的独特理路
        一、 “五、三”与王充颂美汉帝王的背景
        二、高汉于周:王充对汉代圣王图谱的勾勒
        三、依违与依附:王充与东汉文士颂汉的差异
    第三节 颂汉视野与王充对东汉文章的推崇
        一、知行合一:王充对兰台文士颂汉理念的认同与实践
        二、颂汉无罪:王充赋论观平议
第四章 《论衡》接受发微
    第一节 历代《论衡》接受举隅
        一、六朝:对书与人的全面肯定
        二、唐代:肯定《论衡》与贬低王充
        三、宋代:“非圣无法”与“以人废言”
        四、清代:官学打压与私学赞扬
    第二节 文脉不绝:黄晖及其《论衡校释》平议
        一、黄晖与《论衡校释》成书始末
        二、“会校”:校勘的方法与理念
        三、“通释”:归纳与分类方法的结合
    第三节 通人通学:《论衡》对张舜徽先生治学理路的影响
        一、弃专尚通:博通的治学路径
        二、不拘师法:学术为天下公器
        三、体用结合:考辨体例与撰述实践
        四、古为今用:知今之学最要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统编本与人教版古诗文注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1.研究缘起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核心概念界定
        2.研究现状
        3.综述总结
    (三)研究对象、思路及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二、统编本与人教版必修教材古诗文相同篇目注释异同比较
    (一)统编本必修教材古诗文篇目基本概貌
    (二)人教版必修教材古诗文篇目基本概貌
    (三)统编本与人教版必修教材古诗文相同篇目基本概貌
    (四)统编本与人教版必修教材古诗文相同篇目注释异同比较
        1.编排版式的比较:突破排版,由紧接排列到分栏编排
        2.注释数量的比较:有增有减,总体变化不大
        3.注释内容的比较:有破有立,凸显规范性与时代性
三、比较结果分析及对统编本高中语文古诗文注释编写与使用的建议
    (一)比较结果分析
        1.两版古诗文注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与继承性
        2.统编本古诗文注释更具艺术性、规范性与科学性
    (二)编写建议
        1.充分利用教师教学用书与新媒体网络,明确变化及原因
        2.加强数字化教材建设,建立教材语料库
    (三)使用建议
        1.教师教学:关注差异性,利用好注释资源,为教学画龙点睛
        2.学生学习:完成练习与分析试题时回归教材,结合注释进行比较归纳
四、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文标点符号加工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缘由
    2 研究综述
    3 研究方法
    4 研究意义
    5 语料来源
第1章 标点符号加工概况
    1.1 标点符号加工基本类型的统计分析
    1.2 标点符号加工分布情况的统计分析
    1.3 小结
第2章 点号加工情况分析
    2.1 点号的替换
    2.2 点号的删减
    2.3 点号的增加
    2.4 点号加工的待推敲之处
第3章 标号加工情况分析
    3.1 标号的替换
    3.2 标号的删减
    3.3 标号的增加
    3.4 标号加工的待推敲之处
第4章 标点符号加工现象的教学应用策略
    4.1 阅读教学中标点符号加工的应用
    4.2 写作教学中标点符号加工的运用
    4.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2019湘教版地理必修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1.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核心主题
        2. 高中地理教学对人地协调观的需求
        3. 情境教学的优势
    (二) 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意义
    (四)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 研究方法
        2. 技术路线
    (五) 概念界定
        1. 人地协调观
        2. 情境教学
一、理论基础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 情境学习理论
    (三) 地理教学论
    (四) 地理学理论
二、湘教版地理必修教材中人地协调观内容分析
    (一) 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分析
    (二) 教材结构及知识内容分析
    (三) 适合培养人地协调观的内容分析
三、基于人地协调观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一) 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1. 案例来源及筛选
        2. 案例分析说明
        3. 案例分析
    (二) 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案例分析启示
四、基于人地协调观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案例设计
    (一) 教学案例设计
        1. 教学案例组成
        2. 教学案例选择
        3. 教学案例设计
    (二) 基于人地协调观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案例设计的策略
        1. 依据课程标准、围绕人地协调观设计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2. 情境的创设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3. 借助问题创设“一境到底”的教学情境
        4.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设真实情境
        5. 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层层递进的人地协调观内容
五、基于人地协调观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案例实施
    (一) 教学案例实施记录
    (二) 教学案例实施反思
    (三) 教学案例实施启示
六、结论与展望
    (一) 基本结论
    (二)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目录
    附录2 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附录3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致谢

(9)初级综合《发展汉语》与《拾级汉语》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文献综述
        (一)对《发展汉语》教材的相关研究
        (二)对《拾级汉语》教材的相关研究
        (三)有关《发展汉语》《拾级汉语》与其他教材的对比研究
第二章 《发展汉语》与《拾级汉语》的整体结构对比分析
    一、《发展汉语》与《拾级汉语》编写体例的对比分析
        (一)《发展汉语》的编写体例
        (二)《拾级汉语》的编写体例
        (三)《发展汉语》与《拾级汉语》编写体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发展汉语》与《拾级汉语》编写原则的对比分析
        (一)《发展汉语》的编写原则
        (二)《拾级汉语》的编写原则
        (三)《发展汉语》与《拾级汉语》编写原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章 《发展汉语》与《拾级汉语》的课文对比分析
    一、《发展汉语》与《拾级汉语》课文题材的对比分析
        (一)《发展汉语》的课文题材
        (二)《拾级汉语》的课文题材
        (三)《发展汉语》与《拾级汉语》课文题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发展汉语》与《拾级汉语》课文体裁的对比分析
        (一)《发展汉语》的课文体裁
        (二)《拾级汉语》的课文体裁
        (三)《发展汉语》与《拾级汉语》课文体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四章 《发展汉语》与《拾级汉语》的词汇对比分析
    一、《发展汉语》与《拾级汉语》的词汇量对比分析
        (一)《发展汉语》的词汇量
        (二)《拾级汉语》的词汇量
        (三)《发展汉语》与《拾级汉语》词汇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发展汉语》与《拾级汉语》词汇等级的对比分析
        (一)《发展汉语》的词汇等级
        (二)《拾级汉语》的词汇等级
        (三)《发展汉语》与《拾级汉语》词汇等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五章 《发展汉语》与《拾级汉语》的语法对比分析
    一、《发展汉语》与《拾级汉语》语法点数量的对比分析
        (一)《发展汉语》的语法点数量
        (二)《拾级汉语》的语法点数量
        (三)《发展汉语》与《拾级汉语》语法点数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发展汉语》与《拾级汉语》语法点编排的对比分析
        (一)《发展汉语》的语法点编排
        (二)《拾级汉语》的语法点编排
        (三)《发展汉语》与《拾级汉语》语法点编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六章 对《发展汉语》与《拾级汉语》的评价及使用建议
    一、对《发展汉语》与《拾级汉语》的评价
        (一)《发展汉语》与《拾级汉语》的优点
        (二)《发展汉语》与《拾级汉语》有待商榷的地方
    二、对《发展汉语》与《拾级汉语》的使用建议
        (一)对《发展汉语》的使用建议
        (二)对《拾级汉语》的使用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大统”天下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廖平“大统”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缘起
    二、廖平生平与着述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基本问题说明:题目与章节解义
    六、创新点说明
第一章 民族危机下的近代经学流派
    第一节 晚清古文经学的经世策——以孙诒让和曹元弼为例
        一、《周礼政要》——孙诒让的经世书
        二、孝为政教本原:曹元弼的经世策
        三、古文经学的经世特点
    第二节 作为理学家的唐文治的性理救世说
        一、性理为本
        二、性理学的救世之策
        三、国性与天下
    第三节 宋育仁的经学与建国
        一、《孝经》:文明的发生
        二、《周礼》:政治文明的创设
        三、《春秋》:宋育仁的天下
    第四节 廖平时代的经学发展
第二章 廖平的“大统”天下
    第一节 大统先声:廖平的王统疆域论
        一、小王天下的疆域与结构
        二、小王天下与《谷梁》《王制》
        三、大王天下的疆域
        四、小王、大王之局的中国、天下变化
    第二节 新天下时代——大统“九帝”说
        一、方三万里之新天下
        二、九千里一州说
        三、各为中国、互为四夷:大统格局的起始九帝说
        四、九帝说与文明冲突论
    第三节 九帝后的帝统天下格局
        一、四帝天下
        二、五帝天下
        三、二帝天下
    第四节 大同的实现——皇统天下
        一、皇统的天下结构
        二、皇统天下的三皇之局
    第五节 秦制的经学说明:廖平大同天下的王畿制度
        一、古代对秦制的认识
        二、廖平的秦制认识
        三、学校与选举
        四、王畿封国——秦制肯定的关键
        五、廖平肯定秦制的现实意图
第三章 大统新天下时代的中国中央官制
    第一节 作为小统论的《王制》中央官制
        一、廖平改定《王制》的过程
        二、天子之礼
        三、《王制》之冢宰
        四、《王制》之司空
        五、《王制》之司马
        六、《王制》之司徒
    第二节 廖平《王制》官制的制度精神
        一、官政
        二、养在教先,教为政鹄
        三、为民政治
        四、审慎政治
    第三节 帝统中央官制
        一、古代的《周礼》冬官论
        二、廖平帝制五官说的确立过程
        三、天六人五之职官结构
        四、官联结构与官属结构
        五、帝制五官
    第四节 大争时代的制度选择——从王制三公到帝制五官的经学治理意图
        一、帝统时代的性质
        二、冢宰之变
        三、天子之变
        四、司空代冢宰义
        五、民智与士智——司徒教化之责的更替
        六、小结
    第五节 皇制大同时代的官制:六相制度
        一、由人而天:皇统官制的性质
        二、皇制六官
        三、六官与帝制五官、王制三公
    总论
第四章 经学史中的廖平经学
    第一节 从汉代经学的历史化特征看廖平经学的性质
        一、郑玄经学:经学的历史方法
        二、汉代今文经学:寓言与微言
        三、廖平经学的性质重订
    第二节 修身之义与典制之书——从廖平与朱熹的经学观比较看廖平的经学史意义
        一、修身与典制:朱熹与廖平对经学主旨的认知差异
        二、《大学》与《王制》:朱子与廖平的经学文本纲领
        三、朱子、廖平经学体系建构的完成
        四、廖平、朱子经学范式的意义
    第三节 新天下时代的廖平经学特质
        一、经学体系的主动建构
        二、经学独立性的看重与建设
        三、廖平经学对中国历史的积极性理解
        四、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价值与天下主义的关怀
第五章 廖平经学与现代
    第一节 现代经学的制度经世路径—廖平与现代经学的关系
        一、行意与史佚:《今古学考》之后
        二、孔子制度抑或儒者理想——现代今文家谈中国制度
        三、中国制度的历史辩护——现代古文家谈中国制度
        四、现代经学的经世之路与中国的制度选择
    第二节 廖平经学与传统学术发展的可能性
        一、复兴中的中国
        二、廖平经学“大统论”的当代可能性
总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与教材中一处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衡》会通研究[D]. 倪晓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2]周予同语文教育观研究[D]. 郑婷婷.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3]修辞接受视角下初中语文教材小说选文改笔研究[D]. 李大蓉. 阜阳师范大学, 2021
  • [4]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海南中学三亚学校教学实践为例[D]. 孙倩倩.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5]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统编本与人教版古诗文注释比较研究[D]. 谢富文. 大理大学, 2021(08)
  • [7]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文标点符号加工现象研究[D]. 刘涵.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2019湘教版地理必修教材为例[D]. 张钥榕.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9]初级综合《发展汉语》与《拾级汉语》对比分析[D]. 李一民.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10]“大统”天下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廖平“大统”经学研究[D]. 刁春辉. 山东大学, 2021(11)

标签:;  ;  ;  ;  

与其中一本教科书讨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