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一、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论文文献综述)

褚涛[1](2021)在《美丽的约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师,老师,我们有事要跟你说。"一下课,几个女生就神神秘秘地凑到我身边,低声地说道。随后,她们将我拉到一个角落里。其中一个女生跟我说:"老班,班里出贼了!"我心里咯噔一下,作为老班主任,我知道这事情不好处理。但我当时没显露出为难的神情,而是不动声色地说:"好的,那你们跟老师走,我们换个地方说话,这边太嘈杂了。"随即,我把几个女生带到一个没人的教室,听她们讲述事情经过。原来,她们都发生过丢失一些漂亮的笔、本子等小玩意的事情。

黄梦[2](2021)在《亲子型游客视域下成都市旅游公共服务满意度实证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旅游业发展的成熟、散客出游比重的增加和目的地旅游产品结构的日益优化,游客对于旅游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数量都提出更高标准。亲子旅游市场潜力巨大,但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已然无法满足亲子型游客特殊的、敏感的和全面的需求,亲子旅游公共服务亟待完善。成都市已具备良好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基础,其旅游吸引物称得上是“天赋异禀”,若想打造优质的亲子旅游目的地,寻求亲子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还需重视亲子旅游公共服务的深入建设和完善。因此,论文从亲子型游客的需求出发,以含有0-6岁子女的亲子家庭中的“父母”角色为调研对象,将旅游公共服务当作研究对象,借鉴国外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参考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根据《“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的标准、基于亲子型游客的特殊需求,构建出6个维度、24个指标的亲子型游客的旅游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体系,探析亲子型游客对旅游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论文的研究过程为:首先,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到402份有效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亲子型游客对于成都市的旅游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和各项指标的满意度都介于“一般”和“满意”之间。然后,应用回归算法得到对旅游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有显着影响的14个变量,其满意度评价的均值都在“满意”水平之下;依据IPA分析法得到最终结果,游乐安全服务处于次要改进区,安全知识、旅游惠民政策和景区集散咨询服务处于重要改进区,其他通过显着性检验的指标位于相对优势区和维持区,说明成都市亲子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中的旅游安全、旅游惠民便民、旅游宣传教育和智慧旅游服务还需改进。最后,结合亲子型游客需求、成都市旅游公共服务实际情况和实证研究结果,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为成都市完善亲子旅游公共服务提出建议,分别为:从宏观层面提出持续投入以实现公共服务完善与经济发展、二元参与以创新亲子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落实政策以打造完善版亲子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利用公益组织发挥群众力量助力旅游公共服务优化的4个对策,从微观层面提出4个方向的建议,包括新增文化教育服务、优化惠民便民服务、创新智慧旅游服务和保障游乐安全服务。以期提高亲子型游客的旅游公共服务满意度、促进亲子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其余希望发展亲子旅游的同类型城市提供参考。

赵立宇[3](2020)在《用智慧之爱开启智慧之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其实,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出生起,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就是一切教育的开始,也是孩子社会生活的起点。我们在强调家园共育的同时,更要强调科学的育儿方法。作为父母,不只要爱孩子,还要会爱孩子。怎样才能有智慧地爱孩子呢?关键要做到发现孩子、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支持孩子,如此,父母的爱才更有价值和意义。

张晓红[4](2020)在《认知行为视角下小学家长教育焦虑的个案介入》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日益加剧,对现有教育方式和方向产生了冲击,引起部分家长对孩子成长的不确定性产生担忧和困惑,这就要求我们社会工作者在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同时,还需要根据实务情形的不同探索运用新的理论模式去消除这种焦虑现象。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工作实践方法,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为社会工作本土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与传统的心理治疗模式相比,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不受后者仅关注问题而无视案主自身优势的限制。其主张将案主的问题与案主自身分离,将问题外化,通过采取有益的行为重新建构积极的认知来代替案主消极的认知以解决问题。家长的焦虑已经成为社会研究和关注的重要部分。本文选取H省L市A社区作为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通过问卷咨询和访谈了解案主的情况和需求。发现案主面临着家庭教育的困境,在此基础上,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案主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逐步深入查找案主的消极认知,通过去中心化等方法帮助案主建立积极认知,消除案主的焦虑状态。

张德鹏[5](2020)在《外出农民工子女教育投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镇化进程深化,大城市对劳动力需求扩大,外出农民工人数与日俱增。外出农民工子女作为未来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问题受到持续关注。家庭对子女教育投资将直接决定其子女的升学状况并制约其子女在受教育过程中各类资源的获得,进而对其最终的文化水平以及获得学历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也会对其子女的未来发展和人生轨迹产生影响。本研究采用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从子女教育获得以及在学子女的教育支出这两个方面着手,研究农村家庭中父母是否选择外出务工以及外出农民工家庭中外出结构的不同是否对其子女教育投资造成差异,并对教育期望的中介效应展开讨论。从教育机会获得的角度来讲,父亲外出务工可以减小子女的辍学几率,而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农村家庭中子女的辍学率更高;家庭中只有一人外出务工时并未表现出显着差异,而父母都选择外出会减少子女参与课外辅导的可能。农村家庭中只有父亲选择外出务工而母亲在家,既能够为家庭获得相对更高的经济收入来源又能够使子女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等得到照顾,相对而言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将提高收入与照顾子女做到了兼顾。从教育的支出角度来讲,外出务工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总支出较低,而校内教育受外出务工行为的影响并不明显,校外教育支出则有较为显着降低;结合家庭外出务工的多个模式来看,母亲外出务工的“照料效应”缺失大于“收入效应”获得,家庭中无论父亲是否在家,只要母亲外出务工那么子女的校外教育支出就会减少,并且仅有母亲外出务工的负向影响大于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家庭教育期望对子女教育支出的提高具有显着正效应,家庭中关于教育的期望越高,子女当前的教育支出也会体现出更高水平。外出农民工家庭对其子女的教育投资与非外出家庭存在差异,教育期望这一因素以中介变量的形式参与到这一影响机制中。并且在本文的研究发现,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在农村地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方面并未体现。

汤祎萍[6](2020)在《国内儿童性教育绘本受众认同及出版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娜娜[7](2020)在《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亲子关系、在园适应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提高幼儿适应周围生活环境的能力。因此,幼儿园应把提升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能力作为全园保教重点。幼儿良好的在园适应不仅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园所组织的游戏活动,还能促使幼儿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动作发展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良好的情绪情感及行为习惯等。可见,良好的在园适应能促进幼儿知、情、行等方面的发展。研究发现,幼儿在园适应更多受到其早期教育经历、个体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等影响。研究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调查分析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亲子关系及在园适应的现状及关系,并提出相应教育建议。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40名小班幼儿的父母进行调查,通过描述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阶层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果:1.接受早教机构教育的幼儿比例偏低,在接受过早教机构教育的幼儿中接受时间为12个月-18个月的最多,接受时间为24个月以上的最少。人口学差异分析显示,不同父母学历及家庭月收入幼儿在接受早教机构教育时间上存在显着差异。2.亲子关系发展较好且存在人口变量差异,即独生和非独生幼儿在亲密性和亲子关系总体水平上差异显着,不同父母学历及家庭月收入幼儿在反应性上差异显着。3.在园适应指标中幼儿焦虑程度总体较低。不同性别及父母学历幼儿的焦虑水平差异显着;独生和非独生幼儿的强迫神经症障碍差异显着;不同家庭月收入幼儿的躯体伤害及广泛性焦虑差异显着。幼儿问题行为发生较少。不同性别幼儿的多动行为差异显着。幼儿同伴关系发展水平偏高。不同性别及父母学历幼儿的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及同伴关系总体水平差异显着;不同家庭月收入幼儿的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社交障碍及同伴关系总体水平差异显着。4.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与亲子关系呈显着正相关。亲子关系要求性、亲密性与幼儿焦虑呈显着正相关,反应性与幼儿焦虑呈显着负相关;亲子关系反应性、亲密性与问题行为中注意力不集中-被动及问题行为总分呈显着正相关;亲子关系反应性、亲密性与同伴关系中社交障碍呈显着负相关。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与幼儿焦虑呈显着正相关;与幼儿问题行为中的多动呈显着负相关;与幼儿同伴关系呈显着正相关。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幼儿在园适应。基于以上结果,提出如下建议:转变家长育儿观念,促使幼儿适时接受正规早教;发展非独生幼儿的亲子关系,提升亲子关系质量;减轻女孩分离焦虑,促进幼儿情绪健康发展;加强教育,促进男孩语言和非语言能力,减少问题行为。

董金琴[8](2020)在《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职业态度调查研究 ——以江苏省Y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政策,是江苏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号召,为了解决乡村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匮乏的现状而制定的、由政府出资、旨在为乡村地区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师资力量的政策。遵循自愿的原则,从高考应届毕业生中招生,经过师范院校的专业培训之后,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被充实到生源所在地的乡村教师岗位。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政策的颁布,在社会各界引起了重视,各界人士希望他们能多学本领,今后能对我国乡村地区的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职业情感、职业态度等深刻地影响着其未来的教育行为与教育成就。因此,加强对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职业态度的理论研究,以探寻培养之策,是当前我国高校师范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本文在广泛收集研究已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江苏省Y大学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作为研究样本,编订了《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职业态度调查问卷》以及访谈提纲,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采集了第一手调查数据,并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发现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职业态度现状包括:师范学生职业态度的整体特征,主要包括职业认知、职业声望、职业情感、职业行为倾向、职业吸引;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职业态度的性别差异;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职业态度的年级差异;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职业态度的生源地差异状况;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职业态度的家庭经济条件差异。同时梳理出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师职业态度的各个维度处于不均衡的状态;男性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职业态度相对消极;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职业态度各维度水平呈现不均衡的状态;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职业态度相对消极。通过逻辑分析,最后总结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主要包括:提高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度;培养男性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良好的职业情感;差别对待不同年级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职业教育;培养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师范生积极的职业态度。

唐燕茹[9](2020)在《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形象建设研究 ——以N市为例》文中提出在社会现代化发展迅速、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学校自身发展需求日益旺盛的现实背景下,如何建设良好学校形象的问题成为学校突破发展瓶颈、提高社会美誉度的关键。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选择C省N市两所公办普通高中的347名学生和98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用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形象建设存在部分师生学校形象建设参与意识薄弱、部分教师对学校师生形象建设满意度低、学校服务形象建设不到位、学校文化形象建设不足、学校标志形象缺乏认同等五方面问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学校形象建设的基本定位、内在塑造、外在表现、传播推广和维护调整五个维度探究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形象建设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公办普通高中学校要在详细分析学校的核心能力,全面考察学校内外环境后对学校形象进行基本定位;通过整合创新学校文化,提升学校后勤服务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校内在实力;通过提高学校行为识别设计的参与度,加强学校视听识别设计的独特性来突出学校外在形象;利用新媒体途径拓宽传播渠道,改进传播内容和设计的方式助力学校形象的有效传播和推广;通过多渠道及时了解服务对象诉求,制定学校形象危机应对方案来维护和调整学校形象等相应对策。

肖蓉[10](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双职工家庭亲子关系问题研究 ——以J县Z初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家庭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组织和单位,养育子女是家庭实现教养功能的方式之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社会日趋多样化和家庭教养理念的转变,双职工家庭教养模式显着增多。双职工家庭中的亲子关系问题是否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家庭,父母的双职工身份对亲子关系有何影响等问题,逐渐受到众多学者重视,同时也给专业社会工作力量的介入提供了实践机会。社会工作专业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与理论,注重社会工作者专业素养和助人服务过程的科学性。作为专业性的社会支持力量,社会工作可以弥补当前双职工家庭助人系统的不足,缓解双职工家庭的亲子矛盾、增强亲子亲和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逐渐关注到双职工家庭群体的需求,并对此开展专业介入。本文以J县当地一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Z学校部分双职工家庭提供亲子关系辅导服务为研究基础,以研究者参与服务过程的角度对专业社会工作在双职工家庭亲子关系中的介入现状进行观察,继而归纳介入过程出现的困境并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具体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章,对社会工作介入双职工家庭亲子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确定本研究的立足点。同时对双职工家庭、亲子关系以及社会工作介入进行概念界定,以社会支持理论、家庭系统理论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作为亲子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开展研究。第二章,总结双职工家庭中亲子关系的问题,分析提供专业介入服务的必要性。从政策支持、专业方法与当地的服务环境等角度分析社会工作介入双职工家庭亲子关系的可行性。第三章,以对双职工父母、双职工子女和社会工作者的访谈资料为基础,结合自身实际参与的经验,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双职工家长微课堂、亲子关系平行小组、双职工子女学习辅导服务等方面描述当前社会工作介入双职工家庭亲子关系的现状。第四章,分析社会工作在介入双职工家庭亲子关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原因:由于专业价值观念与本土文化存在冲突之处,因而难以落地生根;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不足导致服务提供与双职工家庭的亲子关系需求错位;专业服务目标设定的片面性造成介入过程呈现临时性和碎片化;受社会性别对男女角色期待差异的影响,父亲角色参与缺失降低专业服务成效。第五章,从价值观念的融合、精准对接需求、完善服务目标和多方共助改善双职工家庭亲子关系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最后,阐述结论、创新及不足之处,并分析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倡导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双职工家庭的亲子关系需求,为初中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升未来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双职工家庭亲子关系的服务成效。

二、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论文提纲范文)

(2)亲子型游客视域下成都市旅游公共服务满意度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亲子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
        1.1.2 旅游公共服务打造的目标
        1.1.3 城市旅游持续发展的条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
        1.3.4 技术路线图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亲子旅游研究
        1.4.2 旅游公共服务研究
        1.4.3 小结
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亲子旅游
        2.1.2 亲子型游客
        2.1.3 旅游公共服务
        2.1.4 旅游公共服务满意度
    2.2 理论基础
        2.2.1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2.2.2 顾客满意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4 旅游需求理论
    2.3 小结
3 面向亲子型游客的旅游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体系构建
    3.1 亲子旅游公共服务内容体系的构建
        3.1.1 以政策文件为构建标准
        3.1.2 以亲子型游客需求为构建原则
        3.1.3 内容体系的构建
    3.2 亲子旅游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4 成都市亲子型游客的旅游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
    4.1 成都市亲子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现状
        4.1.1 成都市亲子旅游现状分析
        4.1.2 成都市旅游公共服务现状分析
        4.1.3 小结
    4.2 调研对象的选择与问卷设计的步骤
        4.2.1 划分儿童年龄阶段的原因
        4.2.2 以家长为调研主体的原因
        4.2.3 问卷设计的步骤
    4.3 数据样本的基本情况
        4.3.1 数据来源
        4.3.2 样本结构
        4.3.3 信度和效度分析
        4.3.4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 亲子旅游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4.4.1 研究假设
        4.4.2 模型整体评估
        4.4.3 回归结果分析
    4.5 亲子旅游公共服务满意度的IPA评价分析
        4.5.1 变量的满意度及主成分权重结果
        4.5.2 IPA评价结果分析
5 成都市亲子旅游公共服务的问题分析及优化建议
    5.1 成都市亲子旅游公共服务的问题分析
        5.1.1 安全宣教服务较欠缺
        5.1.2 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不健全
        5.1.3 智慧旅游服务相对薄弱
        5.1.4 游乐安全服务不到位
    5.2 优化成都市亲子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议
        5.2.1 宏观策略
        5.2.2 微观措施
6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用智慧之爱开启智慧之门(论文提纲范文)

一、接受孩子是前提
    (一)做好迎接新生命的准备
    (二)明白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二、了解孩子是基础
    (一)把握孩子的敏感期
    (二)读懂孩子的思维
        1. 了解孩子的思维发展特点
        2. 明白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
三、尊重孩子是关键
    (一)尊重孩子的发展
        1. 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2. 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3. 尊重孩子的人格
    (二)接受孩子的爱
四、支持孩子是保证
    (一)支持孩子的成长
        1. 支持孩子自我活动的愿望
        2. 支持孩子的想法
    (二)满足孩子的需要

(4)认知行为视角下小学家长教育焦虑的个案介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认知行为理论文献综述
        1.3.2 家长教育焦虑文献综述
    1.4 文献评述
2 研究设计
    2.1 核心概念
        2.1.1 焦虑
        2.1.2 教育焦虑
    2.2 理论基础
    2.3 研究方法与实务方法
        2.3.1 研究方法
3 个案的初步评估
    3.1 个案来源
    3.2 个案资料收集
        3.2.1 设定场景,收集信息
        3.2.2 诉求分析
        3.2.3 分析沟通
4 认知行为疗法在个案中的第一次治疗
    4.1 服务目标
    4.2 治疗方案
    4.3 治疗过程
        4.3.1 识别和评估情境、情绪和自动思维的关系
        4.3.2 构建新的认知
    4.4 回顾与评估
        4.4.1 布置家庭作业
        4.4.2 分析评估
5 强化治疗
    5.1 服务目标
    5.2 治疗方案
    5.3 第一阶段规范案主言行,构建正确教育观念
        5.3.1 规范案主言行
        5.3.2 培育案主良好教育心态
        5.3.3 回顾与总结
    5.4 第二阶段给孩子做心理疏导,寻找家庭归属感
        5.4.1 对孩子进行访谈,了解其心理问题
        5.4.2 情境试验,激发孩子家庭责任感
        5.4.3 做游戏,体会为母不易
        5.4.4 对焦虑对象做心理疏导,消除母子隔阂
        5.4.5 回顾与总结
    5.5 第三阶段培养良好习惯,增进案主治疗信心
        5.5.1 建立作息时间表,培养良好习惯
        5.5.2 进行访谈,强化案主积极认知
        5.5.3 回顾与总结
    5.6 做实验,激发孩子内生动力
        5.6.1 社会试验
        5.6.2 居家试验
        5.6.3 回顾与总结
6 评估与建议
    6.1 评估
        6.1.1 过程评估
        6.1.2 结果评估
    6.2 结案
    6.3 结论与建议
        6.3.1 结论
        6.3.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贝克焦虑量表
附录 B:认知偏见图

(5)外出农民工子女教育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2.1.2 成本效用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3 外出农民工子女教育投资分析
    3.1 模型选取与设计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3.3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分析
        3.3.1 变量选择
        3.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3.4 实证结果与分析
        3.4.1 父母外出务工与子女获得
        3.4.2 父母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支出
        3.4.3 父母外出务工与高等教育期望
        3.4.4 高等教育期望的中介效应
4 结论与对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4.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亲子关系、在园适应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幼儿在园适应关乎其身心健康
        (二)0-3岁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在园适应
        (三)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早教机构教育
        (二)亲子关系
        (三)在园适应
    四、文献综述
        (一)早教机构教育的相关研究
        (二)亲子关系的相关研究
        (三)幼儿在园适应的相关研究
        (四)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亲子关系与在园适应的关系研究
    五、研究内容
        (一)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的现状调查
        (二)小班幼儿亲子关系状况调查
        (三)小班幼儿在园适应状况调查
        (四)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亲子关系状况与其在园适应的关系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工具
        (一)亲子关系调查问卷
        (二)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父母报告)(中文版)
        (三)Conners儿童行为教师评定量表(TRS)
        (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的现状调查
        (一)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的人口学差异分析检验结果
    二、小班幼儿亲子关系现状调查
        (一)小班幼儿亲子关系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小班幼儿亲子关系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检验结果
    三、小班幼儿在园适应现状调查结果
        (一)小班幼儿在园适应各指标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小班幼儿在园适应的人口变量差异分析检验结果
    四、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亲子关系与其在园适应的关系
        (一)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亲子关系与其在园适应的相关分析
        (二)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亲子关系与其在园适应的多阶层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一、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的总体状况分析
        (二)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二、小班幼儿亲子关系的现状分析
        (一)小班幼儿亲子关系的总体状况分析
        (二)小班幼儿亲子关系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三、小班幼儿在园适应各指标的现状分析
        (一)小班幼儿在园适应各指标的一般状况分析
        (二)小班幼儿在园适应各指标的人口差异分析
    四、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亲子关系、在园适应的关系
        (一)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亲子关系及其焦虑的关系分析
        (二)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亲子关系及其问题行为的关系分析
        (三)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亲子关系及其同伴关系的关系分析
        (四)亲子关系在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和在园适应间的调节效应分析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不足
    一、研究结论
    二、教育建议
        (一)转变家长育儿观念,促使幼儿适时接受正规早教
        (二)发展非独生幼儿的亲子关系,提升亲子关系质量
        (三)减轻女孩分离焦虑,促进幼儿情绪健康发展
        (四)加强教育,促进男孩语言和非语言能力,减少问题行为
    三、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家长问卷
    附录二 :教师问卷
致谢
个人简介

(8)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职业态度调查研究 ——以江苏省Y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我国乡村振兴计划与扶贫战略
        (二) 振兴乡村教育与教育扶贫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职业态度的理性思考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
        (二) 职业态度
    二、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职业态度的基本维度
        (一) 职业认知
        (二) 职业声望
        (三) 职业情感
        (四) 职业行为倾向
        (五) 职业吸引
    三、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职业态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
        (二) 态度改变理论
    四、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政策沿革
        (一) 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
        (二)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培养政策
第二章 Y大学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态度调查
    一、调查设计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对象
        (三) 调查工具
        (四) 调查实施
        (五) 数据处理
    二、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职业态度现状
        (一) 总体上人口学资料分析比较结果
        (二)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职业态度各维度的特征
第三章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职业态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职业态度存在的问题
        (一)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师职业态度表现在维度上的不平衡
        (二) 男性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职业态度相对消极
        (三) 高年级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职业吸引度相对较低
        (四) 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师范生职业态度相对消极
    二、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职业态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
        (二) 师范院校方面的影响因素
        (三) 个人方面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职业态度的培养策略
    一、提高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度
        (一) 逐步完善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育政策,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二) 积极探索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
        (三) 做好正确定位,坚定职业意志,提高职业能力
    二、培养男性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良好的职业情感
        (一) 加强职业情感教育
        (二) 挖掘男性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适合从事教师职业的特点
    三、差别对待不同年级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职业教育
        (一) 侧重于低年级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职业认知教育
        (二) 提高高年级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职业能力
    四、培养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师范生积极的职业态度
        (一) 家长形成对子女的期望和要求
        (二) 改善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学校的教学环境
    五、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职业态度调査问卷
附录二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形象建设研究 ——以N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形象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调查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二、访谈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第二节 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形象建设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卷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形象建设现状分析
        二、教师卷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形象建设现状分析
    第三节 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形象建设的问题
        一、部分师生学校形象建设参与意识薄弱
        二、部分教师对学校师生形象建设满意度低
        三、学校服务形象建设不到位
        四、学校文化形象建设不足
        五、学校标志形象缺乏认同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形象建设问题成因分析
    第一节 学校形象基本定位方面
        一、学校核心能力分析不到位
        二、学校内外环境考虑不全面
    第二节 学校形象内在塑造方面
        一、学校文化缺乏整合与创新
        二、学校后勤服务水平不高
        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第三节 学校形象外在表现方面
        一、学校行为识别设计缺乏师生参与
        二、学校视听识别系统缺乏特色
    第四节 学校形象传播推广方面
        一、传播渠道狭窄
        二、传播内容与设计乏味
    第五节 学校形象调整维护方面
        一、学校对公众意见收集不到位
        二、学校缺乏形象危机应对方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形象建设策略
    第一节 学校形象基本定位方面
        一、详细分析学校核心能力
        二、全面考察学校内外环境
    第二节 学校形象内在塑造方面
        一、整合创新学校文化
        二、提高学校后勤服务水平
        三、重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第三节 学校形象外在表现方面
        一、提高学校行为识别设计的师生参与度
        二、加强学校视听识别系统的独特性
    第四节 学校行为传播推广方面
        一、用新媒体途径拓宽传播渠道
        二、改进传播内容与设计
    第五节 学校形象调整维护方面
        一、多渠道及时了解服务对象诉求
        二、制定学校形象危机应对方案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10)社会工作介入双职工家庭亲子关系问题研究 ——以J县Z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1.双职工家庭
        2.亲子关系
        3.社会工作介入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双职工家庭的研究
        2.亲子关系研究
        3.双职工家庭亲子关系的介入研究
    (四)理论基础
        1.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2.家庭系统理论
        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访谈法
        3.参与式观察法
二、社会工作介入双职工家庭亲子关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J县Z初中双职工家庭的基本情况
    (二)社会工作介入双职工家庭亲子关系的必要性
        1.双职工家庭亲子沟通质量总体较低
        2.双职工家庭亲子冲突解决效率不高
        3.隔代教育导致双职工家庭“亲子隔阂”
        4.传统教育体系忽视双职工家庭亲子关系
    (三)社会工作介入双职工家庭亲子关系的可行性
        1.政府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政策支持
        2.以人为本的专业性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3.青少年社会工作经验的有益启示
        4.J县良好的社会工作服务环境
三、社会工作介入双职工家庭亲子关系的现状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替代性作用
    (二)双职工家长微课堂改善亲子关系
    (三)学习辅导服务缓解亲子教育压力
    (四)亲子关系平行小组促进亲子交流
四、社会工作介入双职工家庭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社会工作介入双职工家庭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
        1.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难以落地生根
        2.社会工作服务与双职工家庭亲子关系需求错位
        3.社会工作介入呈现临时性和碎片化
        4.父亲角色参与缺失导致服务成效下降
    (二)社会工作介入双职工家庭亲子关系问题的原因
        1.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念与本土文化的冲突
        2.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不足
        3.社会工作服务目标设定的片面性
        4.社会性别角色期待的差异
五、社会工作介入双职工家庭亲子关系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与本土文化的深度融合
    (二)精准对接双职工家庭亲子双方的需求
    (三)设定完整和精确的社会工作服务目标
    (四)多方共助双职工家庭亲子关系的改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论文参考文献)

  • [1]美丽的约定[J]. 褚涛. 初中生世界, 2021(32)
  • [2]亲子型游客视域下成都市旅游公共服务满意度实证研究[D]. 黄梦.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用智慧之爱开启智慧之门[J]. 赵立宇. 山西教育(幼教), 2020(12)
  • [4]认知行为视角下小学家长教育焦虑的个案介入[D]. 张晓红.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5]外出农民工子女教育投资研究[D]. 张德鹏.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6]国内儿童性教育绘本受众认同及出版对策研究[D]. 汤祎萍. 东南大学, 2020
  • [7]小班幼儿接受早教机构教育、亲子关系、在园适应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 李娜娜.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8]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职业态度调查研究 ——以江苏省Y大学为例[D]. 董金琴. 扬州大学, 2020(05)
  • [9]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形象建设研究 ——以N市为例[D]. 唐燕茹.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10]社会工作介入双职工家庭亲子关系问题研究 ——以J县Z初中为例[D]. 肖蓉. 安徽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