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治疗方法探讨:16例脾切除术疗效分析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治疗方法探讨:16例脾切除术疗效分析

一、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治疗方法探讨——附16例脾切除的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洪铭范[1](2021)在《肝豆状核变性的超声诊断》文中认为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病(Wilson disease,W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因铜离子在肝、肾、脑、角膜等组织广泛沉积而发病。研究表明WD患者除了早期出现肝功能异常、肝纤维化、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外,还存在肾脏、胆囊、心脏等器官损害。近年,超声医学不断进展,不仅在形态检测上由二维超声发展了三维、动态三维(四维)超声,由黑白超声发展为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组织多普勒超声,而且还迎来了超声医学第3次革命,

盛玉琴,杨文明,张娟[2](2021)在《艾灸联合肝豆汤改善Wilson病早期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艾灸联合肝豆汤改善Wilson病早期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20年5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住院的60例Wilson病伴有早期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静脉输注二巯基丙磺酸钠注射液,1次/d, 6次/疗程,间歇期2 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穴位艾灸和肝豆汤治疗,8 d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WBC、RBC、PLT、Hb及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 (1)治疗2个疗程末,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3.3%,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0.0%,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3,P=0.015);(2)2组WBC、RBC、PLT、Hb第1和第2疗程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和第1疗程WBC、RBC、PLT、H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2疗程各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3)2组各疗程ALT、AST、Alb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前ALT、AST、Alb和第1疗程Al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ALT、AST第1疗程、第2疗程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Alb水平第2疗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艾灸联合肝豆汤能够改善Wilson病早期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症状。

胡高斌[3](2021)在《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亢脾切除及其健脾活血中药干预对肝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1 目的手术是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大脾亢的主要治疗方式,然而对脾切除术后患者能否改善肝功能及其肝功能的变化规律却少有研究。本研究基于肝豆状核变性病人,对脾切除术后肝功能变化进行观察以及健脾活血中药对血瘀证的干预研究,探讨肝豆状核变性脾亢脾切除及其中药干预对肝功能的影响。2 方法2.1.病例分组方法:选择符合HLD合并脾大脾亢行脾切除术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结合信封法按1:1平行随机和中途剔除不合格病例,最终分配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2.2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30例):术前常规进行保肝、利尿、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术中分束结扎离断脾门血管行脾脏切除;术后予以抗感染、补液、营养支持等常规支持治疗,术后采用预防性抗凝治疗。②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术后第二天予以我科自拟方健脾活血中药口服。连续口服6个月。2.3 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①手术前后肝功能:运用光电比色法通过生化分析仪(H7600-120E型,日立公司)进行检测;②PVST形成情况:采用数字彩色超声波诊断仪(Prosound α6)专人检测;③肝功能改善率;术后至术后6个月专人观察肝功能改善的例数。④血瘀证的情况:术后至术后6个月专人观察血瘀证的患者例数。2.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常规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内数据的比较满足正态性检验应用配对t检验,组间数据的比较满足正态性检验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不满足正态性检验,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检验,统计工具选用 SPSS20.0(SPSS,Version 20.0,Chicago,IL,USA)软件,设检验水平[α]=0.05,P<0.05认为结果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3 结果3.1 肝功能化规律①两组患者肝功能改善率比较:术后第7天、14天、1月,观察组肝功能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肝功能改善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者肝功能计量资料比较:术后第7天、术后14天,观察组ALT、AST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6月,两组患者ALT、AST、DBIL、IBIL、ALB 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肝功能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变化规律:患者手术后各项肝功能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上升,ALT、AST在术后3天、5天逐渐下降,后至第7天波动上升。IBIL、DBIL水平多在术后第5天开始逐渐下降。ALB水平自术后第3天开始呈上升趋势。患者术后ALT、AST、DBIL、IBIL均较术前逐步降低,ALT和AST均自术后第5天起正常例数开始增加,至术后第7天正常例数开始下降。IBIL、DBIL正常例数在术后波动增加。自术后1月至6月,各项肝功能指标多有所恢复。患者自术后1月起,AST、ALT正常例数水平均呈增加趋势,DBIL、IBIL、ALB正常例数水平呈现波动变化,但每月肝功能正常例数均多于术前正常例数。④两组患者Child评分比较:两组患者Child分级比较:术后1—3月,观察组Chil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与术前相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5月、6月,Child评分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 术后血瘀证发生与肝功能关系术后14天、术后1月,观察组血瘀证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ST为血瘀证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3.3 术后血栓形成与肝功能关系术后14天,观察组血栓形成显着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提示ALT、DBIL为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4结论4.1脾切除是能够改善门静脉高压症脾亢病人的肝功能,在肝功能的各项指标中,代表肝脏的处理功能的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较其余各项指标恢复明显。4.2脾切除术后血瘀证及PVST的发生,影响了患者术后肝功能的恢复。待血瘀证和血栓治疗痊愈后,患者的肝功能往往能得到改善。4.3健脾活血中药对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具有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血瘀证和预防PVST形成有关。

魏肥生[4](2021)在《门静脉高压症脾亢脾切除术后血细胞变化对血瘀证形成的影响及健脾活血中药干预》文中提出1目的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病人脾切除术后血细胞变化对术后血瘀证形成的影响,并通过健脾活血中药进行早期干预以评价治疗效果。2方法2.1研究对象与分组回顾性分析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268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切除手术的临床资料。所有纳入患者按术后是否符合血瘀证型将患者分为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血瘀证组按照是否使用健脾活血中药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2治疗方法和方案选择(1)术前准备方法:(1)肝功能的准备(2)凝血功能的准备(3)保肝、利尿、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手术方法:采取精准脾切除术;(3)术后治疗方法:(1)常规基础治疗(2)有血瘀证无PVST形成:预防性抗凝治疗(3)有血瘀证且有PVST形成:抗凝及溶栓治疗;(4)术后中医药应用。对照组:选择上述治疗方法中的(1)~(3);观察组:选择上述治疗方法中的(1)~(4)。2.3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1)血瘀证监测:根据血瘀证诊断标准,专人进行四诊合参并记录人数;(2)WBC、RBC、PLT监测:库尔特法;(3)ALT、AST、DBIL、IBIL、ALB水平监测:光电比色法;(4)PVST监测:专门彩超人员检测门静脉主干及其支系、肠系膜静脉、脾静脉是否有血栓存在并记录。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SPSSInc,Chicago,IL,USA)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或M(四分位间距)表示,组间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ney U检验,组内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X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结果3.1脾切除后血瘀证发生及其与血细胞变化的关系门静脉高压症脾亢行脾切除术患者共计268例,根据血瘀证的诊断标准,符合诊断标准者即为血瘀证患者,共计222例,血瘀证诊断率82.8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年龄、WBC水平与术后血瘀证形成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7天RBC计数,术后1、7、14天PLT计数均与术后血瘀证形成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后第7天PLT是血瘀证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3.2脾切除术后PVST发生及其与血瘀证、血细胞变化的关系术后PVST共计形成191例(占71.27%),其中发生单纯脾静脉血栓(SVT)56例(占29.32%)、单纯门静脉血栓(PVT)34例(占17.8%)、单纯肠系膜静脉血栓(MVT)7例(占3.66%)、SVT、PVT均有者87例(45.55%)、SVT、PVT和MVT均有者2例(占1.05%),同时,发生PVST患者均符合血瘀证诊断标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年龄、WBC水平与术后PVST形成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7天RBC计数,术后1、7、14天PLT计数均与术后PVST形成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后第7天PLT是PVS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3.3血瘀证中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肝功能分级、脾亢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4血瘀证中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瘀证计数变化血瘀证计数从术后3天开始出现,至术后7天达到最高水平,后呈逐渐下降趋势;脾切除术后3天,血瘀证56例,其中对照组24例、观察组3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4天,其中对照组血瘀证分别为90、51例,观察组85、40例,观察组血瘀证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5血瘀证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细胞变化术前两组血细胞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术后WBC、PLT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4天,RBC水平较术前增长差异明显(P<0.05);组间比较:两组血细胞变化,在术后7天,观察组PL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1,P=0.001<0.05),在术后14天,观察组PL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3,P=0.000<0.05),而RBC水平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2.805,P=0.005<0.05)。3.6血瘀证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组间比较:两组所有肝功能指标水平,术前,术后1、7天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术后14天,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LT、AST、DBIL、IBIL下降明显(均P<0.05),ALB则上升明显(P<0.05)。组内比较:两组ALT、AST、DBIL、IBIL水平均在术后1天升至最高,而此时ALB处于最低水平;随时间推移,术后14天时均至正常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7血瘀证中两组患者治疗后PVST计数变化PVST计数从术后7天至21天逐渐下降,其中脾切除术后7天,PVST共形成135例,占比70.68%,对照组69例、观察组66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21天,其中对照组PVST分别为39、18例,观察组21、8例,观察组PVST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结论4.1血细胞中RBC、PLT是影响血瘀证形成的重要因素,其中术后第7天PLT是血瘀证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防治应加以重视。4.2健脾活血中药可以减少脾切除术后血瘀证的发生,同时可以改善血细胞和肝功能水平。

魏肥生,于庆生,潘晋方,沈毅,张琦,王振,黄龙[5](2020)在《脾切除术对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脾切除术对肝豆状核变性(HLD)合并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行脾切除术治疗的HLD合并脾亢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与术后第1、14天患者肝功能以及肝动脉、门静脉内径的变化。结果术后第1天的ALT、AST、总胆红素水平高于术前,白蛋白水平低于术前;术后第14天的ALT、AST、总胆红素水平和凝血酶原时间均低于术前及术后第1天,而白蛋白水平均高于术前及术后第1天(均P<0.05)。术后第1天患者的Child-Pugh分级A级占比低于术前,而术后第14天Child-Pugh分级A级占比均高于术前及术后第1天(均P<0.05)。肝动脉内径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术后第14天的门静脉内径均小于术前及术后第1天(均P<0.05)。结论脾切除术治疗HLD合并脾亢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缩短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其原因可能与脾切除术后患者肝动脉内径增大,而门静脉内径减小有关。

郑州,于庆生,潘晋方,沈毅,张琦,王振,黄龙[6](2020)在《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脾切除近期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HLD)合并脾功能亢进脾切除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行脾切除术413例HLD合并脾亢患者,检测手术前1d和术后1、7、14d外周血象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及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变化,观察术后1、7、14d并发症和死亡人数。结果:术前1d患者外周血象WBC、RBC、HGB、PLT低于正常值,肝功能ALT、AST、TBIL高于正常值,ALB低于正常值;术后1d与术前1d比较外周血象WBC、RBC、HGB、PLT明显升高(P<0.001),肝功能ALT、AST、TBIL较术前明显升高,ALB较术前明显下降(P<0.001);术后7d与术前1d比较外周血象WBC、RBC、HGB、PLT明显升高(P<0.001);肝功能ALT升高明显,AST、TBIL下降明显(P<0.001),但ALB下降不明显(P>0.05);术后14d与术前1d比较外周血象WBC、RBC、HGB、PLT明显升高(P<0.001),肝功能ALT、AST、TBIL下降明显,ALB上升明显(P<0.001)。413例患者14d内并发症:出血78例(18.85%)、胰瘘44例(10.65%),肝功能恶化仅83例(20.10%),而门静脉系统血栓达138例(33.41%),术后仅1例死亡。结论:HLD合并脾亢患者,脾切除后血象得以复常,这有助于患者长期驱铜治疗,肝功能的恢复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PVST需临床提前干预。

徐柳慧[7](2020)在《32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角膜K-F环分级与临床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应用裂隙灯分析HLD患者角膜K-F环的特点,为本病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2)研究HLD患者角膜K-F环分级与年龄、病程、西医临床分型、中医证型、铜蓝蛋白、血清铜、24h尿铜、肝纤维化、脑部病灶位置之间的联系,为临床诊治及病情观察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1)收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HLD患者,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姓名、性别、年龄、病程、西医临床分型、中医证型、血清铜蓝蛋白、血清铜、24h尿铜、肝纤维化四项、颅脑MRI损害部位,并逐一对患者行裂隙灯检查,按照角膜K-F环分级标准记录结果。(2)采用SPSS 24.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多组均数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资料进行单因素ANOVA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资料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应用百分比描述,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应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比较应采用非参数检验、Spearman相关性。运用Graph Pad Prism V8.0软件绘图。结果:(1)320例HLD患者中角膜K-F环分级为:0级有70例(21.9%),1级49例(15.3%),2级75例(23.4%),3级73例(22.8%),4级53例(16.6%)。(2)320例HLD患者中:男性189例(59.1%),女性131例(40.9%);经卡方分析,男女性别差异在角膜K-F环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3)320例HLD患者中,发病年龄在2岁6个月~49岁。不同年龄组中,≤5岁、6~9岁、10~19岁、20~29岁、≥30岁中角膜K-F环阳性率分别为:0%、51.4%、86.8%、88.5%、91.7%。6~9岁、10~19岁、20~29岁和≥30岁组患者的K-F环阳性率显着高于≤5岁组患者((X2=16.65,60.72,79.95,54.30,P<0.01),10~19岁、20~29岁、≥30岁组患者的K-F环阳性率显着高于6~9岁患者(X2=17.50、25.02、17.70,P=0.000<0.05)。Spearmam相关性分析,角膜K-F环分级与年龄分层的等级相关系数rs=0.480,P<0.01,说明年龄分层与角膜K-F环分级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4)收集HLD患者病程为8天~22年,不同病程组,≤3个月、病程4~6个月、7~12个月、13月~3年、>3年组中角膜K-F环阳性率分别为:22.2%、60.7%、55.3%、88.3%、95.6%;不同病程组中,病程4~6个月、7~12个月、13月~3年、>3年组角膜K-F环阳性率高于病程≤3个月(X2=9.80、8.47、42.45、106.68,P<0.05);13月~3年、>3年角膜K-F环阳性率高于病程4~6个月(X2=8.95、33.06,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角膜K-F环分级与病程等级相关系数rs=0.601,P<0.01,角膜K-F环分级与病程之间存在显着相关关系。(5)西医临床分型中,肝型、脑型、混合型和其他型患者角膜K-F环阳性率分别为53.0%、96.8%、96.6%、66.7%。脑型和混合型患者的K-F环阳性率高于肝期型患者(X2=63.94、34.17,P<0.05),脑型角膜K-F环阳性率高于其他型(X2=11.784,P<0.05)。(6)中医证型中,湿热内蕴型、痰淤互结型、脾肾阳虚型、肝气郁结型、肝肾阴虚型角膜K-F环阳性率为:84.5%、74.2%、66.7%、70.4%、76.9%。痰瘀互结型、脾肾阳虚型与角膜K-F环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0、6.09,P<0.05)。经Kruskal-Wallis检验,不同中医证型,角膜K-F环的分级未见明显差异(P>0.05)。(7)铜蓝蛋白、血清铜、24h尿铜、透明质酸、III型前胶原N端肽、层粘连蛋白、IV型胶原与角膜K-F环无相关性(P>0.05)。(8)320例HLD患者未行颅脑MRI检查者12例,检查未见异常者31例,颅脑主要病变位于壳核194例(60.6%)、尾状核129例(40.3%)、丘脑123例(38.4%);壳核、苍白球、尾状核、丘脑、脑萎缩的角膜K-F环阳性率高于脑部无异常患者(X2=31.035、30.712、27.219、55.130、39.902,P<0.05);Kruskal-Wallis检验认为脑病病灶部位不同,角膜K-F环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38,P<0.05)。对脑病病灶部位与角膜K-F环分级行成对比较,发现无异常-壳核、无异常-尾状核、无异常-苍白球、无异常-脑萎缩、无异常-丘脑、壳核-脑萎缩、壳核-丘脑之间,以上7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角膜K-F环与HLD患者年龄及病程等时间因素呈正相关关系;但年龄≤5岁、病程≤3个月的患者,角膜K-F环检测阴性较为常见。(2)西医临床分型中,脑型、混合型更易出现角膜K-F环;中医分型中,湿热内蕴型易出现角膜K-F。(3)HLD脑部损害部位广泛,角膜K-F环分级与颅脑病灶部位有一定相关性。

胡高斌,于庆生,潘晋方,沈毅,张琦,王振[8](2019)在《精准脾切除术在乙肝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治疗中的应用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精准脾切除术在乙肝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乙肝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177例,行精准脾切除术(精准组) 105例,传统脾切除术(传统组) 72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精准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44. 5±44. 9) min、(33±25) d,传统组分别为(138. 7±133. 7) min、(42±25) d,两组住院时间比较,P<0. 05;精准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为(377±402)、(603±613) m L,传统组分别为(502±592)、(809±1541) m L,两组比较,P均<0. 05。精准组腹腔出血、发热、门静脉血栓分别为22 (30%)、60 (57. 1%)、58例(55. 2%),传统组分别为40(55. 6%)、54(75. 0%)、56例(77%);两组比较,P均<0. 05。结论与传统脾切除术相比,精准脾切除术能减少乙肝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并缩短住院时间。

程婷[9](2019)在《基于“邪伏肝肾”理论的肝豆状核变性骨代谢障碍及中药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收集WD骨代谢障碍患者临床各项基本资料;观察基于“邪伏肝肾”理论遣药组方的补益肝肾、驱邪排铜经验方对WD骨代谢障碍患者骨密度、24h尿铜、UWDR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骨代谢生化指标(血钙、血磷、甲状旁腺素、1,25-(OH)2D3、BGP、BAP、NTX-1)及细胞因子指标(IL-4、IL-6、IL-10、TNF-α、IGF-1)的影响;探讨WD骨代谢障碍的机制。方法:1、详细收集并记录160例WD骨代谢障碍患者的病程、中医分型、临床分型、临床表现等资料。2、60例健康组志愿者均来自我院体检中心,将上述WD骨代谢障碍患者与健康组比较,观察对比2组骨密度、骨代谢生化指标(血钙、血磷、甲状旁腺素、1,25-(OH)2D3、BGP、BAP、NTX-1)及细胞因子指标(IL-4、IL-6、IL-10、TNF-α、IGF-1)水平。3、将年龄、性别、病程、BMI等基础资料相匹配的160例WD骨代谢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中药组各80例,其中中药组2例中途自行退出,2组均予以常规驱铜补钙治疗,中药组在基础治疗组的基础上加服补益肝肾、驱邪排铜方,4个疗程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和24h尿铜、UWDR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1、WD骨代谢障碍患者病程中可伴不同程度的骨关节损害,也可以骨关节症状起病,骨密度异常程度不一。2、与健康组相比,WD骨代谢障碍患者骨密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其血清BGP、BAP、NTX-1水平较健康组升高(P<0.01);1,25-(OH)2D3、PTH、血钙较健康组明显减低(P<0.01),血磷对比无意义(P>0.05);IL-4、IL-6、IL-10、TNF-α较健康组增高(P<0.01),IGF-1较正常者降低(P<0.01)。3、基础治疗组和中药组WD患者骨密度数值不同程度的改善,但统计无意义(P>0.05),中药组血清BGP、BAP、NTX-1、IL-4、IL-6、IL-10、TNF-α水平降低,1,25-(OH)2D3、PTH、血钙、IGF-1水平升高(P<0.01),且与基础治疗组相比,治疗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同时中药组患者24h尿铜、UWDR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明显改善,与基础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入组的WD患者骨密度存在程度不等的损害,患者病程中可伴有关节疼痛、畸形、乏力等表现,或者以骨关节损害表现隐匿起病,其骨代谢相关指标不同程度异常。2、基于“邪伏肝肾”理论遣药组方的补益肝肾、驱铜排邪的经验方可以促进WD患者尿铜的排泄,降低UWDR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经验方联合钙剂使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清生化骨转化指标(血钙、BGP、BAP、NTX-1、1,25-(OH)2vitD3、PTH)和细胞因子指标(IL-4、IL-6、IL-10、TNF-α、IGF-1)水平,疗效优于西药单纯补钙治疗,经验方改善WD骨代谢障碍的机制可能与WD病情的改善和调节骨代谢功能相关。

马守亮,杨文明,韩辉,王艳昕,董婷,盛玉琴[10](2019)在《Wilson病合并脾肿大、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围手术期肝豆灵片干预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Wilson病(WD)合并脾肿大、脾功能亢进患者围手术期肝豆灵片干预的临床效果及相关指标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WD合并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的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驱铜等常规治疗4个疗程(8 d为1个疗程)后行脾切除手术治疗,手术后第1周末开始常规驱铜药物治疗,继续用药2个疗程;治疗组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用药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肝豆灵片治疗。观察临床疗效、24 h尿铜、周围血常规、肝功能、门静脉血流量等指标变化。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27/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43,P=0. 03)。术后2个疗程末治疗组24 h尿铜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 07,P <0. 05)。术后2个疗程末治疗组ALT、AS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 29、6. 13,P值均<0. 01)。术后2个疗程末治疗组中RBC、PLT、Hb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 49、-3. 43、-3. 53,P值均<0. 01)。2组术后2个疗程末,门静脉血流量均有所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门静脉血流量更加显着(t=12. 05,P <0. 01)。结论肝豆灵片能够提高WD合并脾大、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患者的临床疗效。

二、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治疗方法探讨——附16例脾切除的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治疗方法探讨——附16例脾切除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肝豆状核变性的超声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肝脏
    一、肝脏B型超声(B超)声像图
    二、肝脏弹性成像
    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脾血流检测
脾脏
胆囊
肾脏
心脏
基底节
结语

(2)艾灸联合肝豆汤改善Wilson病早期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2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2.2 2组血常规指标比较
    2.3 2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3 讨 论

(3)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亢脾切除及其健脾活血中药干预对肝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1.1.2 伦理和知情同意
        1.1.3 诊断标准
        1.1.4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治疗方法与两组治疗方案选择
        1.2.1 治疗方法
        1.2.2 两组治疗方案选择
        1.3 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数据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肝功能的变化规律
        2.2.1 两组患者肝功能改善率的比较
        2.2.2 两组患者肝功能的计量资料比较
        2.2.3 两组患者Child分级比较
        2.2.4 两组患者肝功能的计量资料的变化规律
        2.2.5 两组患者肝功能的计数资料的变化规律
        2.3 术后血瘀证发生与肝功能关系
        2.3.1 两组患者血瘀证发生率比较
        2.3.2 肝功能的变化与血瘀证形成关系
        2.4 术后血栓形成与肝功能关系
        2.4.1 两组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例数比较
        2.4.2 肝功能的变化与血栓关系
第二部分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论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医药对脾切除术后肝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脾功能亢进的认识
    2 中医内治改善肝功能
        2.1 中药内服
    3 中医外治法改善肝功能
        3.1 中药外敷
        3.2 中药灌肠
        3.3 针灸治疗
        3.4 推拿治疗
    4 联合治疗
    5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门静脉高压症脾亢脾切除术后血细胞变化对血瘀证形成的影响及健脾活血中药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病例来源和选择
        1.1.2 病例分组
        1.1.3 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与方案的选择
        1.2.2 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
        1.2.3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脾切除后血瘀证发生及其与血细胞变化的关系
        2.2 脾切除术后PVST发生及其与血瘀证、血细胞变化的关系
        2.3 血瘀证中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比较
        2.4 血瘀证中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瘀证计数变化
        2.5 血瘀证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细胞变化
        2.6 血瘀证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
        2.7 血瘀证中两组患者治疗后PVST计数变化
第二部分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论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PVST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脾切除术对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肝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方法
        1.3.1 术前准备:
        1.3.2 麻醉和手术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患者手术前后ALT、AST、白蛋白、总胆红素及PT水平的比较
    2.2 患者手术前后各时间点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比较
    2.3 患者手术前后肝动脉、门静脉内径的比较
3 讨 论

(6)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脾切除近期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入组标准
        1.1 HLD诊断标准[5]
        1.2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6]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一般资料
    3 方法
        3.1 术前准备方法
        3.2 手术方法
        3.3 术后处理方法
    4 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4.1 血常规变化
        4.2 肝功能变化
        4.3 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
    5 统计方法
结 果
    1 脾切除前后血象的变化(我院正常范围标准WBC:3.5~9.5×109/L;RBC:4.3~5.8×109/LHGB:130~175g/L;PLT:125~135×109/L)
    2 脾切除前后肝功能的变化(我院正常范围标准ALT:9~50g/L;AST:15~40g/L;TBIL:3.42~20.52umol/L;ALB:40~55g/L)
    3 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
讨 论

(7)32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角膜K-F环分级与临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2 临床研究
    2.1 病例资料
    2.2 西医诊断标准
    2.3 HLD临床分型
    2.4 中医分型
    2.5 病例纳入标准
    2.6 排除及剔除标准
    2.7 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
    2.8 角膜K-F环分级标准
    2.9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HLD患者角膜K-F环病变分布频率
    3.2 性别与角膜K-F环临床相关性
    3.3 年龄与角膜 K-F 环临床相关性
    3.4 病程与角膜K-F环的关系
    3.5 西医临床分型与角膜K-F环的关系
    3.6 中医分型与角膜K-F环的关系
    3.7 实验室检查
    3.8 颅脑MRI与角膜K-F环的关系
4 讨论
    4.1 中医对HLD的认识
    4.2 中医对角膜K-F环的认识
    4.3 西医对HLD的认识
    4.4 西医对角膜K-F环的认识
    4.5 角膜K-F环特点及相关结果分析
    4.6 K-F 环与铜生化、肝纤维化指标关系
    4.7 K-F 环与颅脑 MRI 影像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精准脾切除术在乙肝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治疗中的应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脾切除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其判定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基于“邪伏肝肾”理论的肝豆状核变性骨代谢障碍及中药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邪伏肝肾”与肝豆状核变性
    1.伏邪理论与“邪伏肝肾”
    2.中医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认识
第二部分 西医对肝豆状核变性骨关节损害的认识
    1.WD的首发症状
    2.以骨关节病变为主要症状的WD误诊情况
    3.WD骨关节损害的临床表现
    4.WD骨关节损害的检查手段
    5.WD的骨代谢相关指标研究
    6.国内外肝豆状核变性骨关节病变研究
    7.WD骨关节病变的机制研究
第三部分 基于“邪伏肝肾”理论的肝豆状核变性骨代谢障碍的中药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疗效性指标观测
    4.结果
    5.讨论
    6.结论
    7.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个人简介
致谢

(10)Wilson病合并脾肿大、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围手术期肝豆灵片干预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2.3 24 h尿铜水平变化比较
    2.4 周围血常规指标变化比较
    2.5 肝功能指标变化比较
    2.6 门静脉血流量变化比较
3 讨论

四、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治疗方法探讨——附16例脾切除的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肝豆状核变性的超声诊断[J]. 洪铭范.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1(05)
  • [2]艾灸联合肝豆汤改善Wilson病早期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J]. 盛玉琴,杨文明,张娟. 中华全科医学, 2021(05)
  • [3]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亢脾切除及其健脾活血中药干预对肝功能的影响[D]. 胡高斌.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门静脉高压症脾亢脾切除术后血细胞变化对血瘀证形成的影响及健脾活血中药干预[D]. 魏肥生.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脾切除术对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肝功能的影响[J]. 魏肥生,于庆生,潘晋方,沈毅,张琦,王振,黄龙. 广西医学, 2020(19)
  • [6]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脾切除近期疗效[J]. 郑州,于庆生,潘晋方,沈毅,张琦,王振,黄龙.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0(05)
  • [7]32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角膜K-F环分级与临床相关性研究[D]. 徐柳慧.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精准脾切除术在乙肝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治疗中的应用观察[J]. 胡高斌,于庆生,潘晋方,沈毅,张琦,王振. 山东医药, 2019(21)
  • [9]基于“邪伏肝肾”理论的肝豆状核变性骨代谢障碍及中药干预研究[D]. 程婷.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Wilson病合并脾肿大、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围手术期肝豆灵片干预的临床效果[J]. 马守亮,杨文明,韩辉,王艳昕,董婷,盛玉琴.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03)

标签:;  ;  ;  ;  ;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治疗方法探讨:16例脾切除术疗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