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用外资思想的构成

中国利用外资思想的构成

一、中国利用外资思想考要(论文文献综述)

程睿[1](2021)在《当代西方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世纪70年代后,为获取更多利润、实现资本增殖,资本主义国家依靠资本输出不断地提高对剩余价值的榨取。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变迁,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在此历史背景下,西方理论界开启了对于帝国主义特征与实质的理论研究。伴随帝国主义理论的出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宣告诞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概念与内涵由帝国主义理论析出。经济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基础概念、合理内核与最终目的。广义的经济帝国主义理论是帝国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涵盖自帝国主义理论诞生以来的全部帝国主义理论中经济范畴的阐释,包括20世纪初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20世纪中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21世纪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也包括中国对于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研究成果及其他国家的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狭义的经济帝国主义理论则包含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及其后出现的西方帝国主义理论中对于不同时期帝国主义经济控制方式的理论批判,即“当代西方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经济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国家实行全球霸权的手段。在经济帝国主义理论视域中,经济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的核心目的,军事帝国主义、政治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均作为助推经济帝国主义经济扩张的重要手段,从属于经济帝国主义而非与经济帝国主义并列。经济帝国主义的特质在全球化中体现地愈加明显。20世纪是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萌芽时期,由前列宁时期的帝国主义理论与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共同组成。前列宁时期的帝国主义理论为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提供思想来源,是对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初探。列宁在坚持和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在对前列宁时期霍布森资本扩张本质论的利用与帝国主义寄生性的补充中,对希法亭金融资本垄断论的基本继承中,对卢森堡积累规律论的批判性借鉴中,对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的批判中,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提出了列宁帝国主义论。列宁用案例分析与理论阐释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以特征论与阶段论的视角对帝国主义的五大基本经济特征进行梳理、提炼、概括。其中,特征论是阶段论的基础内核,阶段论是特征论的合理命题。列宁揭示出帝国主义的政治与社会特征是垄断的、寄生的、腐朽的、过渡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给帝国主义作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的定义,揭示出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得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前夜的结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新路径,开创了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研究范式。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提出也标志着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正式确立。二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及研究帝国主义的理论有了新的大发展,当代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使得旧殖民地纷纷走向独立,然而政治上的独立却没能使得新兴民族国家在经济上获得良好的发展,多数民族国家的经济仍然发展缓慢甚至处于发展停滞的状态。与之相反的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复苏与经济腾飞。20世纪50年代末,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开始思考当代资本主义的命运与未来,重点针对落后国家为何落后、落后国家如何摆脱落后等问题展开探讨,生成了以“依附论”、“世界体系论”为代表的“二战后帝国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由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向更新的帝国主义理论的理论转变。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也宣告进入了“当代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发展新时期,以保罗·巴兰的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理论,萨米尔·阿明的“中心”与“外围”经济结构理论为当代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中最具奠基性、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理论,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与新变化,以“经济剩余”为切入点展开对于垄断资本控制下落后国家经济结构形态的分析,以案例分析和历史性回顾的方式对于落后国家“欠发达”根源进行理论透视,揭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欠发达国家的早期侵略和殖民统治是落后国家的“欠发达”根源,致使欠发达国家的发展基础被破坏、发展道路被扭曲、经济剩余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单向流动。提出落后国家想要突破“欠发达”根源,在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最大可能、最好出路是社会主义革命。该理论是当代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奠基理论。“中心”与“外围”经济结构理论是在继承马克思、列宁相关学说的基础上,以巴兰“经济剩余”和资本积累的观点为出发点,在对当代帝国主义理论部分学者研究成果批判性借鉴的基础上,以经济过程为论证核心,对垄断资本控制下的“中心”与“外围”的资本主义形态、经济结构、南北不平等交换的具体形式及原因、垄断资本剥夺下生成的“中心积累”与“外围停滞”分配格局进行剖析。揭示出处于“中心”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处于“外围”的落后国家由于社会历史、生产方式、积累模式的不同造成了垄断资本控制下不平等的世界经济结构与分配格局。该理论是当代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中最具代表性与综合性的理论成果。进入21世纪,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发展迎来了重大的历史契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苏联解体、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促使西方左翼理论家将研究的重点重新聚焦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21世纪“新帝国主义理论”应运而生,21世纪“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实现了同步发展。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根据经济帝国主义进程中资本积累、生产方式、民族国家地位等的变革展开讨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大卫·哈维关于资本积累逻辑的批判理论、迈克尔·哈特与安东尼奥·奈格里的生产方式变革理论、埃伦·梅克辛斯·伍德的民族国家理论。资本积累逻辑批判理论,力图在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视域下创造出一个以资本积累逻辑批判、资本积累空间修复批判、资本积累的剥夺性积累批判为基础的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框架,展开对于新经济帝国主义形成、发展、演变的全新阐释,开创经济帝国主义理论批判范式的新维度。其中,资本积累的资本逻辑与领土逻辑是理论分析的主线,空间修复是资本积累新的转移方式也是分析空间地理的工具,剥夺性积累是资本积累的主导形式与驱动力。生产方式变革理论,以帝国为核心概念对帝国的本质、帝国的统治形式、帝国的生产方式展开论述。生产方式变革理论揭示帝国的本质是资本帝国、帝国的统治形式是生命政治统治、帝国的生产方式是生命政治劳动,指出反抗帝国的主体在生命政治劳动中产生,探讨了未来社会的理想形态及存在的可能。民族国家理论,以资本帝国主义作为对新经济帝国主义的表述方式,在将资本帝国主义与传统帝国主义、战后帝国主义形态的比较中,概括出资本帝国主义的特殊性,探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与资本帝国主义的关系。指出经济与政治的剥离是资本帝国主义与以往帝国主义的根本区别、全球化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扩张与帝国霸权、全球化中资本帝国主义的核心目的是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霸权统治、民族国家是对抗资本帝国主义的重要力量与全球无产阶级革命的能量场。根据经济帝国主义理论所揭示的经济帝国主义的本质、结构、生产方式、资本逻辑、资本积累、对抗主体等内容,可知经济帝国主义在全球化中依然不会停止其向更深层次演进的脚步,全球化中经济帝国主义的诉求依然是构筑资本的帝国。经济帝国主义的本质、中心与外围的经济结构未发生根本改变,经济帝国主义也在演进中不断地生发出新的生产、积累、扩张、修复形式。研究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是找寻跳脱经济帝国主义资本逻辑的路径,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平等发展。民族国家在全球化中的持续在场使之成为反抗经济帝国主义的重要主体,民族国家的领土逻辑与民族意识的觉醒成为辅助全球化中与经济帝国主义交锋的关键要素,新的反抗主体指向民族国家、新的发展路径指向社会主义。经济帝国主义已经开启了全球化中的新一轮权力布展,中国在经济帝国主义过程下的发展道路与实践经验为世界经济治理、世界各国的政治与文化发展提供了借鉴思路与参考方案。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节点,以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为基础,反思中国在经济帝国主义过程中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应对策略,生发出关于历史的总结与未来的展望,能够为促进实现反经济帝国主义扩张提供新的论据支撑。

华清君[2](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孙公健[3](2020)在《新中国成立后陈云经济思想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工作一直都是我们党的工作中心,经济建设的成功与否也是检验一个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正是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时至今日已经以92万亿的国民生产总值,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并非一日之功,它是建立在无数先辈们的不断探索和砥砺奋斗的基础之上的。陈云作为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长期领导和参与我国的财政经济工作当中,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济思想。陈云经济思想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改革时期,都曾发挥过重要乃至关键的作用,时至今日,依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史料的归纳、总结、分析最终实现史论结合。在对陈云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梳理后,总结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陈云经济思想与具体的经济问题相结合,分析其经济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文章除了引言部分之外,共有五部分:第一章阐述了陈云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作为文章的逻辑起点。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对陈云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加以阐述,理论来源则主要从马列主义经济思想和中共其他领导人经济思想两个方面加以概括,为文章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梳理了陈云经济思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笔者将其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基本形成时期,发展时期,进一步发展时期。通过对这四个时期的论述,实现对陈云长期领导我国经济工作的了解,对其经济思想实践运用有所把握。第三章归纳了陈云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对陈云经济思想中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综合平衡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论述,从多个维度剖析了陈云经济思想的理论内涵,对陈云经济思想形成完整系统的认识。第四章总结了陈云经济思想的基本特征,对陈云经济思想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建设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三个基本特征进行论述总结,以此突出体现陈云经济思想自身的独特性。第五章论述了陈云经济思想的时代价值,将陈云经济思想的意义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加以论述,陈云经济思想的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经济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习近平新时代经济思想的借鉴。陈云经济思想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为对发展生产力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和借鉴。

陈强[4](2018)在《吉林市产业转型升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重化工业体系技术停滞而第四次产业革命方兴未艾的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是全世界产业发展的共同课题。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从发达国家转移产业和技术的方式,实现了快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构建起了完整的产业体系,但由于转移产业的技术制约,产业技术相对陈旧,自我创新能力尚待强化,在国际产业体系中所处的价值链地位较低,产业链也多在低端产业形成,对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耗费也更加严重。因此,在总体上,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形势更加严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最早开始大规模工业化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开始日益突出,经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城市吉林市为切入点,探讨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与对策,以期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做出应有的贡献。首先,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界定是一个从关注微观到兼顾微观和宏观经济的不断深化过程。其中,一部分学者强调产业转型、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而新的观点则更强调产业转型、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的内在联系。而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问题,也经历了从微观到宏观、从经济到制度的视野演进历程。逐步从产业价值链升级,转向整个经济视野下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再定位或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体系构建。而无论哪个角度都要求以市场化为核心的制度选择、以实体经济为重点的产业选择。而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选择,虽有产业政策或不需要之说。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对于市场发育不成熟的经济体来说,政府积极的调控作用还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在人才、金融、市场环境等制度保障方面。在专门针对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方面,则无论国外国内,其理论体系都不够成熟,尚处于探讨和争论之中。基于上述文献梳理和对基本理论的回顾,我们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即,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一个经济体的技术进步过程。其中,既包括技术进步从内涵上带来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也包括技术进步在其载体上带来的产业体系的发展。转型和升级是互为表里,融为一体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基于不完全市场、区域异质性、开放经济、新产业革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前提,从经济、社会、政策、环境等角度梳理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确立了分析的框架,并探讨了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产业集聚的关系。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我们切入吉林市经济增长现实,具体分析了吉林市产业发展的结构特征;同时,借助主导产业和主要产品,分析其产业链、价值链的发展态势。并分别从吉林市现代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三个层面深入剖析了各自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吉林巿的优质能源供应相对不足,单纯依靠增加能源供应,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由于吉林市的产业结构市场垄断程度较高、产业发展层次低、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以及长期的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独特空间发展条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通过实证分析,我们进一步证明,吉林市产业基础规模实力优势明显,但可持续发展潜力有限,与经济发达城巿相比存在差距且产业竞争力不强;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明显;科技投入、创新发展能力仍不足;劳动力供给驱动不明显。最后,结合吉林市经济特征、问题及其成因,我们提出了推进吉林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建议。包括加速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化工产业高附加价值化,加强化工产业与电动车等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以及推进产业城市融合发展的产业融合体系等。在政策保障方面,强调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政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抓好招商引资,提升发展质量;重视人才作用,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把握“一带一路”机遇,积极“走出去”开拓发展空间。

华清君[5](2015)在《近十年来陈云财经思想研究的新进展》文中认为陈云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经济工作领导人。他在长期领导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实践中形成了系统丰富的财经思想。目前学术界已经对陈云财经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近十年来成果丰硕。但学界对陈云财经思想的体系构建、理论探讨和实践运用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今后应该加强,以推进陈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许衍琛[6](2014)在《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变迁,大学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文献法、历史法、个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将近代大学社会服务置于近代中国社会复杂背景下进行深入探讨,解析其产生的思想渊源、学术基础以及发展的历程、特点、成效与问题。基于近代中国大学校长这一群体,具体考察了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思想。在充分利用现有史料的基础上,再现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的丰富内容与形式。通过对近代大学社会教育、农业科技推广和移风易俗实践活动的考察,阐明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的运行机理。在此基础上,对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活动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指出其对当今我国大学社会服务的借鉴意义。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经世致用思想、实用主义思想以及实业救国思想为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养料;现代知识体系的构建、专业知识分子的形成和我国近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为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提供了学术基础。在研究时段内,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肇始阶段(1895-1912)、兴起阶段(1912-1921)和发展阶段(1921-1949)。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近代中国大学校长对于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的产生功不可没,这一群体展现了丰富的社会服务办学思想。在校长们眼中,近代中国社会问题重重,表现在主权沦丧、科学不昌以及腐败成风等方面。大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不畅严重影响和制约大学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校长们对于此种不畅的关系进行揭露与批评。从现实国情出发,近代中国大学校长致力于造就领袖人才以转移国运、改良风气;激发学生爱国意识,担当救国责任;开展社会调查,提倡“知中国、服务中国”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社会服务的能力。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实践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近代中国大学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承担者,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暑期学校是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近代中国大学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主力军。通过采取多种方式,近代中国大学为农村输入了科技血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近代农村危机。举办农业实验基地是近代中国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形式;近代中国大学是移风易俗的先驱,为近代中国女性解放、新式文体休闲生活方式的提倡和公共卫生的改良做出了重要贡献。近代中国大学克服重重困难进行的社会服务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社会服务,学生的能力得到历练;大学获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大学社会服务所彰显的服务和奉献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重要精神支持;大学社会服务也有助于一些具体社会问题的解决。但是,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成效有限而且存在许多问题。然而,重温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的历史,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为克服当今中国大学社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重要借鉴。

孙伟峰[7](2013)在《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十年代初期,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经济凋敝,百废待兴。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改革开放,分析中国和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利用外资发展我国经济的思想。从理论上阐述了我国利用外资必要性、如何利用外资、怎样利用外资等一系列的问题,使利用外资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赋予了新的含义,经过不断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引进外资、利用外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已走过30多年的时间,事实证明,邓小平的利用外资思想是当代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利用外资理论的丰富和补充。

陈健[8](2013)在《留学教育与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宪政体制构想 ——以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教育影响为中心》文中提出20世纪初,经历了“庚子事变”后的清政府不得不改弦更张,一场极具“西化”色彩的新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政治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头戏,恰在此时,日本成为中国师法的榜样,成千上万的留学生奔赴日本,如饥似渴地吸收西方政治思想与文化,他们成为新知识分子的代表,亦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在这次前所未有的留学日本的高潮中,学习法政成为当时留学界的主流,在留日法政教育中,又以法政大学创办的速成科最为引人注目。该科齐聚了很多俊才佳彦,既有已在国内取得状元、进士、举人等传统功名的科举名士,亦有毕业于新式学堂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着名的有夏同和、刘春霖、杨度、汤化龙、汤寿潜、张知本、陈天华、汪精卫、胡汉民、朱执信、宋教仁、古应芬、沈钧儒等。就政治立场来看,清末君主立宪、民主立宪两大思潮的主要推动者咸集于此。翻检这些精英人物早期有关中国宪政体制的构想和推进政治改革的文章,大多发表于他们留学法政大学速成科、接受了较系统的宪政教育后不久。也就是说,这个群体知识分子的宪政思想与他们留学期间所接受的教育有着实质性的关联。当日速成科所配备的教师俱为日本最有名望的法学家,他们多数任职于东京帝国大学。美浓部达吉讲授的比较宪法学,笕克彦讲授的国法学,清水澄教授的行政法和宪法,中村进午讲授的国际法,小野塚喜平次讲授的政治学等课程对于当日中国留学生接受西学知识、传播现代政治思想以至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的转型提供了全新的“思想资源”和“概念工具”,成为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走出传统、批判专制、追求立宪的重要影响因子。尽管速成科人才济济,有着相同的留学教育背景,但却因出身、年龄及阅历的关系导致在政治立场上分属君主立宪与民主立宪两大阵营,并为各自阵营的宪政体制构想而奔走呼号。此种政治理念的分殊,反映的是留学生知识群体对国家体制构想中具体道路选择的不同,而非对民主宪政体制本身存有根本分歧。也正因此,清末政府主导的立宪破产后,君主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寻求另一条道路的救国行动,两派知识分子在辛亥前夜,实现了政治理念的合流。

尚全[9](2012)在《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共处于矛盾统一体中。资本主义历经几百年的发展,构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累积和调试,资本主义自身矛盾虽未完全解决,但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繁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经几十年,但在经济、科技等许多方面仍然处于发展赶超中,甚至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如何正确利用资本主义优秀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之一和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风雨历程中,对资本主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地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本文的研究不仅在于厘清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理路,而且在于深入揭示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提出条件及确立过程。在这一部分,文章从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历史依据与现实基础四个方面对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进行探讨。同时,对资本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划分,认为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经历了初步形成、发展完善和成熟总结三个阶段,在实践中这一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并最终走向成熟。第二部分,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的目的、原则及思想特征。在这一部分,分析了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的目的,一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二是为了赶超资本主义,进而总结出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有“解放思想、大胆利用”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原则,“三个有利于”的评判标准等四个原则,并从全面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等方面阐述其思想特征。第三部分,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在这一部分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在经济方面,从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经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允许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兴办经济特区,实行“一国两制”学习利用资本主义等模块进行阐述;政治上,从借鉴西方政治体制经验,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学习但不照搬西方民主的角度进行分析;文化上,论述了邓小平批判地吸收资本主义有益的知识和思想文化等内容。第四部分,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意义。从理论与现实两个维度进行了详细阐述。深入探讨和分析了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思想对于正确认识资本主义、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学说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这一课题的研究为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如何科学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提出一定的参考。

沈素珍[10](2011)在《中国近代建设的伟大先行者——重温孙中山《在安徽都督府欢迎会的演说》》文中研究指明孙中山不仅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也是中国近代建设的伟大先行者。他率先勾画了近代中国最为完整、最系统的经济建设蓝图,提出了经济建设的一系列具体的方针政策,体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和远见卓识。他《在安徽都督府欢迎会的演说》,是其经济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利用外资思想考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利用外资思想考要(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西方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经济帝国主义的概念内涵与相关概述
    2.1 经济帝国主义的概念界定
        2.1.1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广义概念
        2.1.2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狭义概念
    2.2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内容涵盖
        2.2.1 20 世纪初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
        2.2.2 20 世纪中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
        2.2.3 21 世纪西方左翼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
    2.3 经济帝国主义的特质
        2.3.1 用经济帝国主义手段实现全球霸权
        2.3.2 用政治文化手段助推经济扩张
第3章 20 世纪初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初探
    3.1 前列宁时期的帝国主义理论萌芽
        3.1.1 霍布森资本扩张本质论
        3.1.2 希法亭金融资本垄断论
        3.1.3 卢森堡资本积累论
        3.1.4 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
    3.2 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理论奠基
        3.2.1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时代背景
        3.2.2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核心观点
        3.2.3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当代价值
第4章 20 世纪中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新成果
    4.1 垄断资本控制下的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理论
        4.1.1 落后国家的经济结构形态的理论分析
        4.1.2 落后国家“欠发达”根源的理论透视
    4.2 垄断资本控制下的“中心”与“外围”经济结构理论
        4.2.1 垄断资本构建的“中心”与“外围”的世界经济结构
        4.2.2 垄断资本掌控下的南北不平等交换形式
        4.2.3 垄断资本剥夺下的“中心积累”与“外围停滞”分配格局
第5章 21 世纪西方左翼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新拓展
    5.1 全球化中资本积累逻辑的理论批判
        5.1.1 资本积累的资本逻辑与领土逻辑
        5.1.2 资本积累的空间修复理论批判
        5.1.3 资本积累的剥夺性积累理论批判
    5.2 全球化中生产方式变革的理论创新
        5.2.1 生产方式变革的生命政治统治
        5.2.2 生产方式变革的生命政治劳动
    5.3 全球化中民族国家理论及其新视野
        5.3.1 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帝国主义
        5.3.2 对抗资本帝国主义的民族国家理论
第6章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评析与启示
    6.1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综合评述
        6.1.1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探索成就
        6.1.2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偏颇之处
    6.2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的内容启示
        6.2.1 资本逻辑跳脱与发展路径选择
        6.2.2 民族国家在场与民族意识觉醒
    6.3 经济帝国主义进程中的中国发展之反思
        6.3.1 全球化中国际经济新秩序重构
        6.3.2 全球化中政治文化实践空间探索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一) 国家治理
        (二) 国家财经治理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结语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出版学术专着
    成果获奖情况
    主持科研项目
致谢

(3)新中国成立后陈云经济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概况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历史分析法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四、文章的创新及不足
        (一)文章创新之处
        (二)文章不足之处
第一章 陈云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来源
    一、陈云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国外背景
        (二)国内背景
    二、陈云经济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
        (一)马列主义经济思想
        (二)中共其他领导人经济思想
第二章 陈云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陈云经济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1949年——1953年)
        (一)稳定物价,克服财经困难
        (二)统一管理财政经济工作
        (三)国防第一、市场第二、其他第三
    二、陈云经济思想的基本形成时期(1953年——1956年)
        (一)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二)统购统销与“剪刀差”问题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陈云经济思想的发展时期(1956年——1966年)
        (一)不赞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
        (二)保证基本建设工程质量
        (三)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四、陈云经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时期(1966年——1995年)
        (一)研究资本主义主抓对外贸易
        (二)按比例调整国民经济
第三章 陈云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综合平衡论
        (一)调整“小冒进”和“紧张平衡论”
        (二)“综合平衡论”和短线平衡
        (三)坚持按比例的原则
    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一)新问题的出现
        (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
        (三)对经济体制的初步探索
    三、计划与市场的论述
        (一)“有计划按比例”与“市场调节”
        (二)笼鸟之说
第四章 陈云经济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从实际国情出发
        (二)注重调查,善于总结
    二、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有计划就是按比例
        (二)必须讲求经济效益
    三、建设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
        (一)一要吃饭,二要建设
        (二)遇事同群众商量,经常相互通气
第五章 陈云经济思想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一、陈云经济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经济理论的完善和补充
        (三)习近平新时代经济思想的理论借鉴
    二、陈云经济思想的实践意义
        (一)“综合平衡论”对发展生产力的实践意义
        (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吉林市产业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内涵的界定
        1.2.2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1.2.3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研究
        1.2.4 关于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1.2.5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水平测度的计量分析
    1.3 论文研究的逻辑主线和结构框架
        1.3.1 逻辑主线
        1.3.2 结构框架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可能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能的创新点
        1.4.3 论文研究的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产业的概念界定
        2.1.2 产业发展的概念界定
    2.2 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
        2.2.1 产业成长的相关理论
        2.2.2 产业结构理论
        2.2.3 产业体系相关理论
        2.2.4 产业革命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产业空间理论
        2.2.6 产业政策理论
第3章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探讨
    3.1 研究的前提
    3.2 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界定
        3.2.1 产业转型的概念界定
        3.2.2 产业升级的概念界定
        3.2.3 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界定
    3.3 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
        3.3.1 需求的分类与特征
        3.3.2 需求的决定性作用
    3.4 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要素
        3.4.1 经济要素
        3.4.2 社会要素
        3.4.3 政策要素
        3.4.4 环境因素
    3.5 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问题
        3.5.1 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
        3.5.2 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集聚
        3.5.3 产业转型升级与新产业体系构建
    3.6 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机理
第4章 吉林市产业转型升级现状
    4.1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
        4.1.1 经济增长
        4.1.2 产业结构的演进与特征
    4.2 产业转型升级态势
        4.2.1 第一产业内部的产业转型升级
        4.2.2 第二产业内部的产业转型升级
        4.2.3 第三产业内部的产业转型升级
    4.3 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4.3.1 产业发展的问题
        4.3.2 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5章 吉林市产业转型升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5.1 模型的建立
        5.1.1 指标的选取
        5.1.2 协整理论和因果关系检验
    5.2 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检验
        5.2.1 变量与数据
        5.2.2 单位根与协整关系检验
        5.2.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5.2.4 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检验
    5.3 产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5.3.1 变量与数据
        5.3.2 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第6章 吉林市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1 有利因素
        6.1.1 资源禀赋
        6.1.2 地理与区位优势
        6.1.3 基础设施优势
        6.1.4 产业集聚优势
    6.2 不利因素
        6.2.1 产品市场与市场垄断
        6.2.2 人才短缺与流失
        6.2.3 产业结构因素
        6.2.4 政府与体制因素
    6.3 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
        6.3.1 指标的选取
        6.3.2 模型的构建与数据来源
        6.3.3 模型的的检验
第7章 吉林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政策建议
    7.1 吉林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外部环境
        7.1.1 国际产业发展
        7.1.2 国内经济动态
        7.1.3 区域经济环境
    7.2 吉林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7.2.1 以市场机制构建新产业体系
        7.2.2 以技术进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7.2.3 以需求关联性推进产业创新
        7.2.4 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
    7.3 政府政策建议
        7.3.1 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
        7.3.2 优化政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
        7.3.3 重视人才作用,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近十年来陈云财经思想研究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概况和特点
    (一)研究述评
    (二)主要专着、论文集
    (三)主要期刊论文
    (四)近十年陈云财经思想研究的主要特点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陈云财经思想的构成及相关问题
    (二)陈云发展生产力思想
    (三)陈云财经管理思想
    (四)陈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
    (五)陈云财经思想的价值取向
    (六)陈云财经思想和实践中的方法论
三、目前研究中的不足和对未来深入研究的思考

(6)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近代大学
        二、社会服务
        三、大学职能
        四、大学社会服务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有关大学社会服务的研究
        二、有关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理论基础、思路与方法
        一、理论基础:复杂性理论及其启示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产生的思想渊源
        一、经世致用思潮: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的内在动因
        二、实用主义思潮: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的外在动力
        三、实业救国思潮: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的现实推动力
    第二节 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产生的学术基础
        一、现代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专业知识分子的形成
        三、近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节 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发展历程
        一、肇始阶段(1895-1912)
        二、兴起阶段(1912-1921)
        三、发展阶段(1921-1949)
第三章 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思想考察:以大学校长为例
    第一节 大学校长眼中的近代社会与教育
        一、问题深重的社会现实
        二、隔膜、不畅的大学与社会关系
    第二节 近代中国大学校长的社会服务观
        一、大学之旨:造就领袖,转移国运,改良风气
        二、大学之责:激发爱国意识,担当救国责任
        三、大学之路:“知中国,服务中国”
        四、大学之本:注重学生社会服务能力的养成
第四章 走向行动: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实践
    第一节 “给人人都受一点大学的教育”:社会教育
        一、国人对于社会教育的重视及大学兼办社会教育
        二、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三、一个个案:暑期学校
    第二节 “负起改造农村的责任来”:农业科技推广
        一、近代中国大学“上山下乡”的呼声
        二、近代中国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的内容与形式
        三、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基地
    第三节 “为社会树立风气做中流砥柱”:移风易俗
        一、近代中国大学与女性解放
        二、近代中国大学与公共卫生改良
        三、大学吹来的文体新风尚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评析
        一、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的成绩
        二、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的问题
    第二节 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的现实意蕴
        一、当今大学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
        二、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 国内外同类的课题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难点和方法
    四、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理论基础: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利用外资思想
        二、 近代中国利用外资思想
    第二节 历史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利用外资的经验和教训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利用外资的经验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利用外资的教训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利用外资的前提
        一、 解放思想
        二、 城乡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第二节 利用外资的目的
        一、 大力发展生产力
        二、 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
    第三节 利用外资的根本原则
        一、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二、 利用外资要遵循经济规律
    第四节 利用外资的方式
        一、 吸引国外直接投资
        二、 吸引国外间接投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的重要意义和启示
    第一节 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 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利用外资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二、 为江泽民、胡锦涛利用外资思想的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节 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的实践意义
        一、 加快经济建设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 促进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
        三、 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
    第三节 邓小平利用外资对现实的启示
        一、 坚持培养自己的高科技人才
        二、 要遵守国家各项规章制度
        三、 构建利用外资的良好条件
    本章小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8)留学教育与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宪政体制构想 ——以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教育影响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各章结构内容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清末新政与留日热潮及西学传播
    第一节 清末新政与留日大潮的涌起
    第二节 留日学生与近代政治学说传播
第二章 法政大学速成科的创办和教育
    第一节 梅谦次郎与法政速成科的创办
        一、学成归国的梅博士
        二、创办法政速成科
        三、延揽名师、亲执教鞭
    第二节 日本法政大学藏《速成科讲义录》学术价值评析
        一、《法政速成科讲义录》概述
        二、《法政速成科讲义录》学术价值评析
    第三节 速成科群体政治理念与活动
        一、速成科毕业人数小考
        二、理念的分殊与合流—速成科学生中的立宪派与革命派
        三、速成科教育与立宪派、革命派的理论家
    小结
第三章 梁启超“开明专制论”与笕克彦《国法学》之关系
    第一节 “制”与“国权”
    第二节 国家之分类
    第三节 “开明专制”与“立宪”
    第四节 立宪之争及理论溯源
    小结
第四章 速成科教育与杨度君主立宪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杨度在日本接受宪政教育情况
    第二节 关于杨度君主立宪思想的学术溯源
        一、关于杨度“世界与中国”的学术溯源
        二、关于杨度的国家观“金铁主义”的溯源
        三、关于杨度“现行政体性质”的学术溯源
        四、关于杨度“政治革命”的学术溯源
        五、关于杨度“君主立宪”思想的学术溯源
    小结
第五章 速成科教育与汪精卫“国民主义”思想
    第一节 “民族的国民”解析
        一、民族与民族主义溯源
        二、“民族”与“国民”的嫁接
    第二节 汪精卫的“政治革命论”解析
        一、政治革命的途径
        二、“政治革命”的内涵阐述
        三、学理之辩
    小结
第六章 速成科教育与胡汉民国际法思想
    第一节 胡汉民在日本接受国际法教育情况
    第二节 胡汉民国际法思想论解
        一、同盟会之“对外主义”
        二、排外与国际法
    小结
第七章 胡汉民、朱执信“民生主义论”与速成科教育
    第一节 胡汉民、朱执信所受经济学、财政学教育情况
        一、《经济学》、《财政学》讲义内容及两者关系
        二、《经济学》《财政学》讲义的内容特色
    第二节 关于胡汉民、朱执信“民生主义”的学术溯源
        一、关于胡汉民“民生主义论”的学术溯源
        二、关于朱执信“民生主义论”的学术溯源
    小结
结语——国家观念更新与体制追求
    一、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衍生
    二、由“东洋”入“西洋”——法政速成科在传播近代国家观念中所扮演的角色
参考文献
附表及附录
    一、附表:法政速成科各班毕业生名录
    二、附录:法政速成科讲义录各期目次
致谢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9)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概况
    (三) 研究方法和预计理论创新
一、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提出条件及确立过程
    (一) 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 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二、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的目的、原则及思想特征
    (一) 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的目的
    (二) 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的原则
    (三) 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特征
三、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思想
    (二) 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学习但不“照搬西方民主”的思想
    (三) 批判地吸收资本主义“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的思想
四、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 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理论意义
    (二) 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近代建设的伟大先行者——重温孙中山《在安徽都督府欢迎会的演说》(论文提纲范文)

一、革命的目的在建设
二、建设要“兴利”与“除害”并举
三、兴利之举:创办实业与门户开放
四、实现人人“永远享文明幸福”之理想

四、中国利用外资思想考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西方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D]. 程睿. 吉林大学, 2021(01)
  • [2]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3]新中国成立后陈云经济思想探析[D]. 孙公健.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4]吉林市产业转型升级研究[D]. 陈强. 吉林大学, 2018(12)
  • [5]近十年来陈云财经思想研究的新进展[J]. 华清君.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5(04)
  • [6]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研究[D]. 许衍琛. 南开大学, 2014(04)
  • [7]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研究[D]. 孙伟峰.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3(02)
  • [8]留学教育与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宪政体制构想 ——以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教育影响为中心[D]. 陈健. 南开大学, 2013(06)
  • [9]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研究[D]. 尚全. 扬州大学, 2012(07)
  • [10]中国近代建设的伟大先行者——重温孙中山《在安徽都督府欢迎会的演说》[J]. 沈素珍.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1(05)

标签:;  ;  ;  ;  ;  

中国利用外资思想的构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