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安全条件的解释结构建模 (ISM) 分析

矿山安全条件的解释结构建模 (ISM) 分析

一、矿井安全状况的解释结构建模法(ISM)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诗雅[1](2020)在《基于ISM的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苏省应急管理为例》文中提出一直以来,各种类型的突发事件始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相伴而生。在世界范围内,灾难性突发事件正呈现出单一类型灾害频发、多类型灾害并发、交织扩散以及影响渐趋复杂等特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以及公共卫生事件四大类型的突发事件每年都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众所周知,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江苏作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东部沿海省份,在应急管理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应对事故灾难方面压力巨大。如何切实有效地利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夯实全省应急管理的根基,建立起具有系统化、立体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特征的现代应急管理体系是江苏应急管理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更好地促进江苏应急管理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和大数据资源的应用,亟需对影响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的因素做系统研究,以期能对其实践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和理论参考。基于此背景,本文首先对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及ISM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国内外应急管理中大数据应用的研究现状,在对其发展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阐述应急管理与大数据的作用关系,引出应急管理大数据的概念与内涵;紧接着,综合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PEST分析法从应急管理四个阶段的大数据应用中识别与筛选出对应急管理大数据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的20项影响因素;然后,通过构建影响因素的ISM模型,探讨20项影响因素之间的层次分布以及相互作用关系,并以图形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出影响因素之间的递阶层级;接下来,使用MICMAC分析构造出驱动力-依赖性矩阵,并对影响因素进行集群分析划分类别,以展示各影响因素的驱动力和依赖性,并阐明各影响因素对应急管理大数据发展与应用的作用程度;最后,分析深层次开发与应用江苏省应急管理大数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应用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综合本文研究结果,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江苏省应急管理大数据发展与应用、驱动江苏省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深层次变革的管理启示。

魏小宁[2](2020)在《基于ISM的搭设式钢管支架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搭设式钢管支架具有通用性强、施工方便、整体刚度好、承载能力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在高净空、大跨度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然而,由于目前工程建造过程中搭设式钢管支架缺乏科学的安全管理技术,使得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影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鉴于此,本文将解释结构模型(ISM)应用到搭设式钢管支架安全管理体系中,考虑钢管支架安全管理隐患的重大危险因素的影响,建立搭设式钢管支架安全管理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采用事故佐证和德尔菲法,确定了事故隐患清单,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钢管支架事故隐患进行分析,进一步得出设计、材料、施工现场、管理(制度)、环境五个方面的搭设式钢管支架安全管理指标体系,为下文建立安全管理模型奠定了基础。其次,基于德尔菲法,确定了搭设式钢管支架安全管理各指标的相关性,结合ISM技术理论,构建了搭设式钢管支架安全管理的解释结构模型,进而把搭设式钢管支架安全管理指标体系形成三阶层次结构的因素梯级:搭建钢管支架,即搭设式钢管支架安全管理的根本因素;构件数量情况和生态环境是其直接因素;其余的因素为间接因素,为预防搭设式钢管支架安全管理事故的发生提供了参考依据。最后,基于搭设式钢管支架安全管理解释结构模型,引入模糊综合评判法,以筒仓漏斗钢管支架为例,对筒仓漏斗钢管支架安全管理隐患进行模糊综合评判与分析,得出筒仓漏斗案例在钢管支架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验证了搭设式钢管支架安全管理解释结构模型在钢管支架安全管理实践中的适用性,为该类施工过程安全管理方法提供一定指导。

赵新蕊[3](2020)在《核电施工企业ES公司安全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宋玮[4](2019)在《考虑行为的绿色供应商多属性决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决策无处不在”,而最具代表性的多属性决策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在供应链管理、应急管理、交通管理、金融分析、工业工程等众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背景。传统的多属性决策往往假定决策者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是完全确定的、静止的,而且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完全理性,学者们更多地运用期望效用理论来进行分析和研究,但在实际决策过程中,决策者通常表现出有限理性,决策的内外部环境也并非静止不变,运用传统的理性决策理论和方法来解决相关问题可能并不适合。另一方面,理论界和企业界对供应链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运用,对于个体企业的生存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都发挥了显着的促进作用,而供应商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关键内容,大致上历经了从传统供应商管理到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管理再到绿色供应商管理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模式,针对供应商的选择也有不同的内涵和研究方法。一些学者尝试从不同角度对绿色供应商的评价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成果相对比较零散,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研究体系;同时,缺乏特定背景下考虑决策者心理行为因素的绿色供应商动态选择与制造任务分配的集成研究。因此,在考虑行为的多属性决策理论框架下,对绿色供应商的选择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的研究围绕主题由浅入深展开,以绿色供应商的静态选择、绿色供应商的动态选择、考虑风险和柔性因素的绿色供应商动态选择和制造任务分配的集成研究为论文的主线,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本文在全面阐述绿色供应商的概念、内涵、特征,明确绿色供应商与非绿色供应商区别的基础上,针对“考虑行为”、“有限理性”思想在绿色供应商选择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考虑行为的绿色供应商静态选择问题的研究框架。具体来讲,设计了包含环境效益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类型指标属性值,基于前景理论的研究范式,构建了评价模型,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解决了“有限理性”、“不同类型数据”情况下的指标值确定和比较问题,为解决考虑行为的绿色供应商静态选择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方法。(2)本文研究了包含“缺陷信息”的绿色供应商动态选择方法。具体来讲,在与绿色供应商静态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绿色供应商动态选择的指标体系,引入了符合动态决策特性的第三代前景理论(PT3)和广义优序法;再根据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不同时期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同时,针对绿色供应商表现的一致性水平,为避免个别企业快速或恶意提升评价结果的情况,定义了时间衰减因子,采用指数变权法,引入惩罚函数,并通过定义认可程度和惩罚水平,对于广义优序数低于认可程度的候选绿色供应商进行惩罚,所计算的时序权重既反映了时间效用,也体现了对不稳定或刻意提高评价效果的候选绿色供应商的厌恶和排斥,为解决包含“缺陷信息”的绿色供应商动态选择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框架。(3)本文研究了考虑风险和柔性因素的绿色供应商动态选择及制造任务分配问题。鉴于供应商风险和柔性因素对于评价结果具有显着影响,本文将绿色供应商风险和柔性因素引入绿色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中,并在此基础上,基于第三代前景理论(PT3)、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和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提出了一个综合评价模型;同时,考虑到绿色供应商动态评价的多周期、多因素和复杂性的特点,引入了变权重理论,明确了“制造任务分配”问题的研究背景和假设,构建了绿色供应商的动态选择与制造任务分配模型;最后,运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PSO)进行求解,为解决考虑风险和柔性因素的绿色供应商动态排序选择及制造任务分配问题的集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综上所述,本文运用行为决策理论的思想,对绿色供应商的静态和动态选择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集成研究了动态选择情况下制造任务的分配问题,进一步完善了绿色供应商选择问题的研究框架,特别为本领域在“考虑决策者心理行为因素”、“动态选择”、“模糊数据”、“缺陷信息”、“集成排序选择与制造任务分配”等背景下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檀霖可[5](2019)在《我国医药枢纽机场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进步和需求攀升,温敏性药品及生物制剂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同时在客货分离的基础上,机场货运出现更加注重专业化分工的趋势。机场是航空医药物流中的重要节点,因此发展医药枢纽机场对医药产品的安全运输和国际医药市场的开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我国专业化机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理论分析与模型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医药枢纽机场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我国医药枢纽机场发展分阶段路径,为未来我国发展医药枢纽机场提供一定的参考。首先,本文在对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明确航空医药物流和医药枢纽机场的定义,研究国际医药枢纽机场并总结其发展经验,随后咨询业内专家,确定了包括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在内的我国医药枢纽机场发展路径的影响因素体系。其次,本文借助解释结构模型方法,构建我国医药枢纽机场发展路径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通过解释结构模型的层级划分,剖析影响因素对我国医药枢纽机场发展路径的作用机理,为后文推导我国医药枢纽机场的发展路径奠定基础。再次,在解释结构模型层级划分基础上,结合交叉矩阵影响相乘法,划分我国医药枢纽机场发展历经的政策引导阶段、功能完善阶段、机场认证阶段、枢纽形成阶段四个阶段,并根据起始阶段的不同,分析得出我国医药枢纽机场的三种可供选择的路径及三种路径所适用的机场类型。最后,提出我国医药枢纽机场发展路径四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并给出每个阶段的重点任务。

刘健松[6](2019)在《基于ISM模型的长春市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致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创建安全的校园体育教学环境,加强校园体与教学环境的安全管理,开展教师、学生的校园体育安全教育活动是学校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现如今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体育活动也随之增多,学生也更加喜欢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运动,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常常因缺乏一定的运动卫生知识、运动安全知识和出现运动损伤后的应急措施,受伤后往往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事故时有发生,这不仅直接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与体育教育中“健康第一”的宗旨相悖。且让青少年儿童进行体育练习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校园体育教学活动运动损伤的发生。笔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索、整理,通过调查法,弄清初中体育教学中发生运动损伤对体育教学的影响有哪些?搞清楚不同年龄、性别、项目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发生运动损伤部位之间有什么相关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利用ISM分析法弄清初中体育教学中发生运动损伤致因,在所有致因中确定他们的主次程度,建立运动损伤的致因层级结构体系,理清各个层级致因批次之间的关系相互之间的影响。本研究通过SIM分析建立单一指数模型,丰富长春市初中体育教学安全资料,为长春市初中体育教学的运动损伤预防提供理论参考。同时本研究通过理论检验和实践调查,客观的、真实的、系统的分析长春市初中体育教学安全现状,归纳出初中学校体育教学运动损伤的发生的因素,不同条件对于发生运动损伤的影响,针对相应的原因制定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以便确保学生在参加体育课过程中的安全,确保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秩序,为初中体育教学提供借鉴和参照,促进校园体育教学活动的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ISM分析法,客观的、系统的对长春市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在不同年级、性别和损伤部位三者之间的关联性、发生运动损伤对体育教学的影响问题,以及长春市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致因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利用ISM分析方法的解释结构模型建立长春市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致因结构体系,理清各个致因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为:(一)不同年级、不同性别、损伤部位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结果P值大于0.05,没有显着性差异,由此可知年级的高低与性别的差异不会对于运动损伤的损伤部位有影响,不会成为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观原因。(二)基于ISM模型分析法对于运动损伤致因条件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导致长春市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关键致因条件为17条,又将17个关键因素分为了3个等级,依次为环境和教师动力层级→教师技能安排层级→天气和学生自主层级。(三)因学校大环境影响教师缺乏动力,导致教师技能弱,课程、场地安排不合理,加之天气和学生自身原因,从而发生运动损伤。大部分学校并有明确的学校体育户外课程安全管理条例,体育教师对于安全知识的缺失和不重视,未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知识的讲解,在课堂上不注重注意事项的讲解和要求,对组织纪律性的意识比较模糊,忽视了预防体育教学活动中运动损伤的纪律保障,因此出现此类情况导致了预防体育教学活动中运动损伤的发生。现阶段我国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差,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从基本的肺活量指数、速度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耐力素质、基础耐力素质趋势尤为明显。体重过大也会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根据访谈问卷得到的数据显示目前长春市初中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观表现就是中学生体重过大,超重、肥胖,所带来的影响便是从两方面的一是心理,二是生理。从生理角度来看,出现肥胖的中学生不适应较热的天气,容易出现中暑和体力不支的症状,并且由于体重过大,力量不足而容易出现扭伤、关节错位的危险;肥胖会使得他们从外形上“与众不同”受到“歧视”这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上的困扰和问题。甚至存在与肥胖相关的疾病,例如高血压和脂肪肝。给青少年的组织器官造成特别大的压力,进而导致生理功能的紊乱,直接影响身体素质下降,引起体育教学活动中运动损伤的发生,尤其是膝盖和脚踝,并且增加运动期间骨关节炎的风险。准备活动不足主要是由于学生疏忽准备活动,思考不全面,不在乎准备活动的重要性。青少年的神经系统与成人的神经系统不同,大脑过程的兴奋和抑制是兴奋的,兴奋的过程占主导地位,易于传播,从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魏伊[7](2019)在《基于ISM法的不同时期高中地理教材结构比较研究 ——以“地球上的大气”为例》文中认为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编制的依据,随着2017年版课程标准的颁布,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面临着推陈出新的改变。地理教材是地理课堂教学和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人教版地理教材不断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其教材知识内容的选取、表述和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理念。1982年第一套供全国使用的高中地理教科书出版,在地理教材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986年第一部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迈入了新时期,在此变革下,1990年出版了《高级中学课本地理(必修上册)》;进入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一次提上日程,在教育部课程改革纲要的统领下,2003年出版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正式本;2008年出版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地理教材结构的编写特征,有利于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继承优点,弥补不足。本文以“地球上的大气(或“大气”)一节为例展开研究。第一阶段:在梳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基于ISM法的不同时期地理教材结构的比较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第二阶段:界定了教材、教材结构和结构模型的概念,并详细阐述了本文研究的四大理论基础,包括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比较教育理论和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第三阶段:提出基于ISM法的地理教材结构比较模式构建的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并说明了相关的构建原则,分别是操作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地理性原则和比较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建构出了本文研究的核心工具,并对其相关环节进行了界定。第四阶段:结合教材编写的依据,即地理课程标准,运用ISM分别分析了四版教材的教材结构,得到最终的教材结构模型,为第五阶段的比较研究打下基础。第五阶段:根据教材的结构模型,从核心要素、起始要素、结点要素以及要素的形成关系四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相关结论和启示。第六阶段:总结了不同时期地理教材在要素选取、要素形成等方面的主要研究结论、并从相关建议、研究不足之处和前景展望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朱亚芳[8](2019)在《绿色创新实践下的盘锦市可持续旅游框架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盘锦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然而,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以及旅游景点粗放式的管理模式给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面对这些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盘锦市旅游业需通过某种工具,架构一个可持续旅游的理论框架来指导其可持续旅游的实现。而绿色创新实践能够提高公众的社会期望和环保意识,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盘锦市旅游业可以尝试以绿色创新实践为工具来促进可持续旅游的实现。此外,以前对可持续旅游的研究主要从三重底线(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角度来探讨,但是三重底线并不能涵盖可持续发展的全部方面。因此,协同三重底线(社会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效率)对于指导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层次框架的性质以及指标之间存在着语言偏好和相互关系,使得从业者很难对实践指标进行分类。为此,本研究采用模糊集(Vague set)的方法来处理语言偏好的问题,决策与实验室分析法(Decision-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简称DEMATEL)来描述准则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结合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简称ISM)的方法架构了一个理论框架。因此,本研究旨在从协同三重底线的三个方面构建可持续旅游的理论框架。本研究通过文献阅读和专家意见法最终确定了26个相关准则,得出的结果表明:首先,社会经济对可持续旅游的影响大于其他两个方面对它的影响;其次,由于旅游业在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方面遇到了冲突,使得生态效率绩效未达到预期水平;最后,架构的理论框架可以为该行业实现可持续旅游提供理论方面的指导。本研究还建议从业者从奖励员工促进绿色工艺创新、与公众建立新的商业联系、采用绿色组织来增加竞争和盈利能力三个方面来采取具体措施。

周亮[9](2018)在《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研究》文中认为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煤自燃与瓦斯灾害并存,采空区遗煤自燃会引发采空区残余瓦斯燃烧,当采空区瓦斯浓度在爆炸极限内时,甚至会引发瓦斯爆炸,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极大威胁。本文通过实验、智能计算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瓦斯对煤自燃特性的影响,建立了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性评价模型,确定了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指标,并采用多指标综合预警方法建立了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模型,开发出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系统。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程序升温实验系统,分析了瓦斯对松散煤体自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气流中CH4体积分数相同时,O2体积分数减少,则煤样的交叉点温度与临界温度增高,同等温度时出现的氧化产物越少;混合气流中02体积分数相同时,CH4体积分数增加,则煤样的交叉点温度与临界温度增高,同等温度时出现的氧化产物减少。此外,煤样内吸附的瓦斯含量增加,其交叉点温度与临界温度增高,同等温度时出现的主要氧化产物CO减少。在进行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时,不能仅以新鲜风流条件下煤自燃特性为依据,需综合不同气体组分混合气流条件下的实验结果。(2)通过文献调查、现场调研与专家访谈,分析得到21个采空区遗煤自燃影响因素,将直觉模糊集理论融入DEMATEL&ISM分析模型,对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基于模糊DEMATEL&ISM分析、专家评定法、熵权法的指标权重计算模型,并采用变权理论对该模型进行修正,得到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性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未确知测度的评价模型。(3)通过实验及文献分析,研究得出了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动态预警指标与区域预警指标,确定了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特征信息的采集方法及采集点的布置参数;将退火算法与粒子群算法融合入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中,建立了基于退火-粒子群-支持向量机的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动态预警模型;根据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区域预警指标,对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厚度分布、氮氧比分布、氧浓度场、温度场、瓦斯浓度场进行耦合,确定采空区区域预警模型;采用多指标预警方法,建立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综合预警模型。(4)根据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遗煤自燃危险性评价模型与综合预警模型,开发了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系统软件。该软件集成了采空区遗煤自燃评价、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区域划分与采空区遗煤自燃动态预警三项功能,可从总体上把握采空区遗煤自燃的危险情况,可了解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区域,也可实现对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的实时预警。在刘庄矿151305工作面采空区布置信息采集点,用该软件对采集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软件运行稳定,软件中的采空区遗煤自燃评价、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区域划分与采空区遗煤自燃动态预警均达到了预期效果。本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对采空区遗煤自燃预防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图[51]表[53]参[210]

李岩,施式亮,陈晓勇[10](2018)在《基于ISM的矿井内因火灾危险性分析》文中指出为研究分析矿井内因火灾危险性影响因素,从6个方面分析影响矿井内因火灾危险性的因子,最终得出26个影响因子。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建立因子间邻接矩阵、可达矩阵,并划分因子层级,最终得到解释结构图,找出影响系统安全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以及深层次原因。结果表明:安全教育是影响系统安全的最深层次因素,安全生产责任制、采煤方法等是影响火灾危险性的间接原因,安全检查、系统的可靠性、顶板管理、采空区漏风状况等是影响矿井内因火灾危险性的最直接原因。

二、矿井安全状况的解释结构建模法(ISM)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矿井安全状况的解释结构建模法(ISM)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ISM的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苏省应急管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应急管理研究综述
        1.3.2 大数据技术及应用研究综述
        1.3.3 应急管理与大数据结合发展研究综述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1.4.4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概述
    2.1 应急管理大数据发展概述
        2.1.1 应急管理概述
        2.1.2 大数据概述
        2.1.3 应急管理大数据概念
        2.1.4 应急管理大数据内涵
    2.2 应急管理与大数据的关系
        2.2.1 大数据为应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2.2.2 大数据促进应急管理变革
        2.2.3 大数据对应急管理的反作用
    2.3 应急管理大数据来源与分类
        2.3.1 应急管理大数据来源
        2.3.2 应急管理大数据分类
    2.4 模型相关理论
        2.4.1 ISM模型理论
        2.4.2 MICMAC模型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数据在应急管理全过程中应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不同阶段中的应用
        3.1.1 应急管理的阶段性管理
        3.1.2 减灾阶段
        3.1.3 备灾阶段
        3.1.4 响应阶段
        3.1.5 恢复阶段
    3.2 基于PEST分析法的影响因素筛选
        3.2.1 政策因素
        3.2.2 经济因素
        3.2.3 社会因素
        3.2.4 科技因素
    3.3 基于专家访谈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影响因素整体识别
        3.3.2 影响因素初步筛选
        3.3.3 影响因素再次修正
        3.3.4 影响因素统计与整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ISM的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影响因素研究
    4.1 ISM建模与MICMAC分析原理
        4.1.1 ISM建模步骤与原理
        4.1.2 MICMAC分析原理
    4.2 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的影响因素ISM分析
        4.2.1 建立影响因素的二元关系表
        4.2.2 构建影响因素的邻接矩阵
        4.2.3 计算影响因素的可达矩阵
        4.2.4 影响因素的可达矩阵分解
    4.3 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的影响因素层次关系划分
        4.3.1 建立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
        4.3.2 影响因素层级分析
        4.3.3 影响因素ISM分析结果
    4.4 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的影响因素MICMAC分析
        4.4.1 构造影响因素的驱动力-依赖性矩阵
        4.4.2 影响因素集群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江苏省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评价及对策建议
    5.1 江苏省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必要性分析
        5.1.1 适应应急管理体系发展的需要
        5.1.2 有机整合全省应急管理资源
        5.1.3 统筹协调行动实现协同应急
        5.1.4 提高预警能力和水平的需要
    5.2 江苏省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可行性分析
        5.2.1 业务部门信息化建设基础良好
        5.2.2 社会加强对政府应急的关注程度
        5.2.3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提供了保障
        5.2.4 国内外案例提供相应借鉴
    5.3 江苏省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3.1 大数据平台建设力度不够
        5.3.2 应急管理大数据开发缺乏统一规划
        5.3.3 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层次较低
    5.4 针对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基础层的建议
        5.4.1 发挥应急管理主体的主导作用
        5.4.2 聚焦应急管理大数据人才培养
        5.4.3 建立高效应急信息管理机制
    5.5 针对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过程层的建议
        5.5.1 加强应急管理大数据统筹建设
        5.5.2 建设全面的大数据标准体系
        5.5.3 营造良好应急培训和教育环境
        5.5.4 注重应急管理大数据安全
        5.5.5 鼓励公众参与共享,使用新技术支持整合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2)基于ISM的搭设式钢管支架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搭设式钢管支架研究现状
        1.2.2 钢管支架安全指标研究现状
        1.2.3 解释结构模型(ISM)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理论
    2.1 搭设式钢管支架安全管理相关理论
        2.1.1 搭设式钢管支架安全管理规范
        2.1.2 ISM在钢管支架安全管理原理
    2.2 ISM方法的相关理论
        2.2.1 ISM的相关概念
        2.2.2 ISM方法在搭设式钢管支架安全管理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2.2.3 ISM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建模步骤
    2.3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相关理论
        2.3.1 模糊综合评判法原理
        2.3.2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步骤
    2.4 本章小结
3 搭设式钢管支架安全管理隐患因素的识别与确定
    3.1 搭设式钢管支架安全管理事故隐患
        3.1.1 事故隐患理论和原理
        3.1.2 事故隐患辨别方法
    3.2 事故佐证下搭设式钢管支架安全管理隐患因素的初选
        3.2.1 搭设式钢管支架安全事故整合
        3.2.2 典型搭设式钢管支架事故案例及隐患分析
    3.3 搭设式钢管支架安全管理隐患因素的修正
    3.4 搭设式钢管支架安全管理的隐患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ISM在搭设式钢管支架安全管理模型的构建
    4.1 建立邻接矩阵
    4.2 建立可达矩阵
    4.3 对可达矩阵进行等级划分
    4.4 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搭设式钢管支架安全管理解释结构模型的应用
    5.1 工程概况
    5.2 钢管支架安全管理的综合评判
    5.3 基于搭设式钢管支架安全管理解释结构模型的案例分析
    5.4 搭设式钢管支架安全管理的预防措施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致谢

(4)考虑行为的绿色供应商多属性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优选绿色供应商的重要性
        1.1.2 面向绿色供应商选择的管理决策问题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1.4.1 研究思路
        1.4.2 结构安排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1 文献检索情况概述
        2.1.1 文献检索范围分析
        2.1.2 文献情况分析
        2.1.3 学术趋势分析
    2.2 多属性决策研究现状
        2.2.1 不确定性多属性决策
        2.2.2 考虑行为的多属性决策
    2.3 绿色供应商选择研究现状
        2.3.1 绿色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
        2.3.2 绿色供应链风险和绿色供应商风险
        2.3.3 绿色供应链柔性和绿色供应商柔性
        2.3.4 绿色供应商选择方法
    2.4 现有研究的贡献、不足及研究启示
        2.4.1 主要贡献
        2.4.2 不足之处
        2.4.3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基础理论
    3.1 考虑行为的多属性决策理论
        3.1.1 期望效用理论与前景理论
        3.1.2 累积前景理论
        3.1.3 第三代前景理论
    3.2 绿色供应商选择的基础理论
        3.2.1 绿色供应链与绿色供应商的界定
        3.2.2 绿色供应商选择的作用
        3.2.3 绿色供应商风险
        3.2.4 绿色供应商柔性
        3.2.5 考虑行为的绿色供应商选择的概念模型
    3.3 多属性决策方法
        3.3.1 广义优序法
        3.3.2 灰色关联分析法
        3.3.3 解释结构模型法
        3.3.4 网络层次分析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前景理论的绿色供应商静态选择
    4.1 问题的提出
    4.2 评价指标体系及参数分析
        4.2.1 评价指标选取及定义
        4.2.2 参数定义及指标值分析
    4.3 基于前景理论的绿色供应商选择模型
        4.3.1 收益和损失确定
        4.3.2 综合前景值确定
    4.4 案例分析
        4.4.1 案例背景描述
        4.4.2 案例计算过程
        4.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第三代前景理论和广义优序法的绿色供应商动态选择
    5.1 考虑时间因素的绿色供应商动态选择问题
        5.1.1 问题描述
        5.1.2 动态环境的内涵
        5.1.3 绿色供应商动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 基于PT3和广义优序法的绿色供应商动态选择模型构建与分析
        5.2.1 总体描述和模型假定
        5.2.2 候选绿色供应商的权重确定
        5.2.3 绿色供应商动态选择步骤及说明
    5.3 案例分析
        5.3.1 案例背景描述
        5.3.2 案例计算过程
        5.3.3 结果讨论与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考虑风险和柔性因素的绿色供应商动态选择和制造任务分配
    6.1 问题的提出
    6.2 绿色供应商风险来源分析
    6.3 绿色供应商柔性的量化研究
    6.4 绿色供应商选择过程分析及参数定义
        6.4.1 绿色供应商选择的描述
        6.4.2 参数定义与假设
    6.5 绿色供应商动态选择及任务分配模型
        6.5.1 绿色供应商动态选择模型的构建
        6.5.2 绿色供应商动态选择与制造任务分配模型
        6.5.3 改进的粒子群算法
    6.6 案例分析
        6.6.1 案例背景描述
        6.6.2 案例计算过程
        6.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
    7.2 管理启示
    7.3 研究局限及研究展望
        7.3.1 研究局限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我国医药枢纽机场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概念
    2.1 文献研究综述
        2.1.1 医药冷链物流研究综述
        2.1.2 航空冷链物流研究综述
        2.1.3 枢纽机场发展路径研究综述
    2.2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章 航空医药及医药枢纽机场发展现状
    3.1 航空医药发展现状
        3.1.1 国际航空医药发展现状
        3.1.2 我国航空医药发展现状
    3.2 医药枢纽机场发展现状
        3.2.1 国际医药枢纽机场发展现状
        3.2.2 我国医药枢纽机场发展现状
    3.3 医药枢纽机场发展经验与启示
第四章 我国医药枢纽机场发展路径影响因素分析
    4.1 我国医药枢纽机场发展路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4.1.1 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
        4.1.2 指标设计原则和步骤
        4.1.3 影响因素指标概述
        4.1.4 指标体系
    4.2 基于ISM的我国医药枢纽机场发展路径结构分析
        4.2.1 ISM模型介绍
        4.2.2 ISM模型构建
        4.2.3 层级模型分析
第五章 我国医药枢纽机场发展路径选择及实施步骤
    5.1 我国医药枢纽机场发展路径选择
    5.2 我国医药枢纽机场发展基本路径
    5.3 我国医药枢纽机场发展实施路径
        5.3.1 政策引导阶段及重点任务
        5.3.2 功能完善阶段及重点任务
        5.3.3 机场认证阶段及重点任务
        5.3.4 枢纽形成阶段及重点任务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医药枢纽机场发展路径影响指标调查问卷
附录 B:医药枢纽机场发展路径影响因素指标相互关系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6)基于ISM模型的长春市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致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健康中国背景下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迫在眉睫
        1.1.2 运动损伤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1.1.3 运动损伤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1.1.4 我国现阶段预防校园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的的迫切需要
        1.1.5 目前长春市初中体育教学现状
    1.2 理论基础
        1.2.1 理论背景
        1.2.2 核心观点
        1.2.3 ISM分析的工作程序
        1.2.4 ISM分析的应用方法及价值
        1.2.5 致因理论
    1.3 研究问题及目标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体育教学
        1.5.2 运动损伤
        1.5.4 初中
        1.5.5 初中生
    1.6 研究目的
    1.7 研究意义
        1.7.1 理论价值
        1.7.2 现实意义
    1.8 文献综述
        1.8.1 国内研究现状
        1.8.2 国外对于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致因分析的相关研究
        1.8.3 ISM分析在应用领域的相关研究
        1.8.4 研究评述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年级、性别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发生运动损伤部位之间关系分析
        3.1.1 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及损伤部位的描述性统计
        3.1.2 不同性别与损伤部位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1.3 不同年级与损伤部位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1.4 不同年级性别与损伤部位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2 长春市初中体育教学中发生运动损伤致因调查分析
        3.2.1 初中体育教学运动损伤致因的类别分析
        3.2.2 初中体育教学运动损伤致因的类别目标分析
        3.2.3 初中体育教学运动损伤致因类别目标邻接矩阵建立
        3.2.4 初中体育教学运动损伤致因可达矩阵建立
        3.2.5 初中体育教学运动损伤致因类别目标层级和层次关系划分
    3.3 长春市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致因关联性分析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基于ISM法的不同时期高中地理教材结构比较研究 ——以“地球上的大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理教材不断发展与变革
        1.1.2 传统教材分析的局限性
        1.1.3 核心素养视野下新版地理教材编制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教材
        2.1.2 教材结构
        2.1.3 结构模型
        2.1.4 ISM法
    2.2 理论基础
        2.2.1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教材结构分析的具体依据
        2.2.2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结构模型运用的重要指导
        2.2.3 比较教育理论:教材比较分析的具体依据
        2.2.4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地理教材编制和改革的重要指导
    2.3 本章小结
3 建模与解读:基于ISM法地理教材结构比较模式构建
    3.1 模式构建依据
        3.1.1 理论依据
        3.1.2 现实依据
    3.2 模式构建原则
        3.2.1 地理性原则
        3.2.2 操作性原则
        3.2.3 系统性原则
        3.2.4 比较性原则
    3.3 模式建立与解读
        3.3.1 比较研究模式的建立
        3.3.2 比较研究模式的解读
    3.4 本章小结
4 析模与应用:基于ISM法高中地理教材结构分析
    4.1 环环相扣:1982年版高中地理教材结构分析
        4.1.1 教学大纲分析
        4.1.2 1982年版地理教材结构分析
    4.2 细致缜密:1990年版高中地理教材结构分析
        4.2.1 教学大纲分析
        4.2.2 1990年版地理教材结构分析
    4.3 形散神聚:2003年版高中地理教材结构分析
        4.3.1 教学大纲分析
        4.3.2 2003年版地理教材结构分析
    4.4 精简提炼:2008年版高中地理教材结构分析
        4.4.1 课程标准分析
        4.4.2 2008年版地理教材结构分析
    4.5 四本教材结构模型的整体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出模与比较:基于ISM法高中地理教材结构比较研究
    5.1 核心要素比较
        5.1.1 核心要素“量”的变化分析
        5.1.2 核心要素“质”的变化分析
    5.2 起始要素比较
        5.2.1 逐渐重视起始要素的实用性
        5.2.2 始终重视起始要素的基础性
    5.3 结点要素比较
        5.3.1 从关注知识广博性识记走向深度性剖析
        5.3.2 从关注思维整体性形成走向发散性养成
        5.3.3 从关注过程结构性理解走向情境性应用
        5.3.4 始终关注人地关系观念的渗透
    5.4 要素间形成关系比较
        5.4.1 弱化学科知识的复杂性
        5.4.2 关注学生学习的规律性
        5.4.3 突出学习过程的探究性
        5.4.4 体现知识迁移的生活性
        5.4.5 增添教学逻辑的多样性
    5.5 研究启示
        5.5.1 地理教师教材使用建议
        5.5.2 地理教师教材分析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
    6.2 存在不足
    6.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MATLAB计算可达矩阵程序
    附录2: MATLAB层级结构运算程序
    附录3: 1990年、2003年和2008年的邻接矩阵及可达矩阵
    附录4: 核心要素“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移动”(或“大气环流”)教材内容
    附录5: 四版教材核心要素对应的章节和数量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8)绿色创新实践下的盘锦市可持续旅游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可持续旅游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2.1.1 可持续旅游的概念
        2.1.2 可持续旅游的国外研究现状
        2.1.3 可持续旅游的国内研究现状
    2.2 绿色创新实践
    2.3 协同三重底线
    2.4 相关研究方法综述
    2.5 本章小结
3 方法应用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3.2 模糊集(Vague set)
    3.3 Vague set-DEMATEL方法的建模过程
    3.4 Vague set-ISM方法架构框架的过程
    3.5 具体步骤
    3.6 本章小结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案例背景
    4.2 数据处理结果
    4.3 分析结果
        4.3.1 基于DEMATEL准则因果图分析
        4.3.2 基于ISM的架构图分析
        4.3.3 可靠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创新点
    5.4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5.4.1 研究局限性
        5.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自燃特性研究现状
        1.2.2 采空区自燃危险性评价现状
        1.2.3 采空区自燃危险自燃预报与预警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瓦斯作用下松散煤体自燃特性实验研究
    2.1 含瓦斯气流松散煤体自燃特性实验设计
    2.2 含瓦斯气流松散煤体自燃特性实验
        2.2.1 实验准备
        2.2.2 实验操作步骤
    2.3 含瓦斯气流松散煤体自燃特性结果分析
        2.3.1 含瓦斯气流对交叉点温度的影响
        2.3.2 含瓦斯气流对升温速率和吸氧速率的影响
        2.3.3 含瓦斯气流对临界温度的影响
        2.3.4 含瓦斯气流对煤低温氧化产物的影响
    2.4 含瓦斯气流对松散煤体低温氧化的影响分析
        2.4.1 含瓦斯气流对煤物理吸附的影响
        2.4.2 含瓦斯气流对煤化学吸附的影响
        2.4.3 含瓦斯气流对煤氧化学反应的影响
    2.5 不同瓦斯含量松散煤体低温氧化特性实验研究
        2.5.1 实验设计与步骤
        2.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6 小结
3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分析与评价
    3.1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性指标体系
    3.2 基于直觉模糊集的DEMATEL&ISM分析
        3.2.1 DEMATEL&ISM方法概述
        3.2.2 直觉模糊集理论
        3.2.3 基于直觉模糊集的DEMATEL&ISM方法
        3.2.4 DEMATEL法计算与分析
        3.2.5 ISM法计算与分析
    3.3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性评价研究
        3.3.1 组合赋权理论
        3.3.2 变权理论
        3.3.3 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
        3.3.4 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
        3.3.5 评价指标的未确知测度函数
        3.3.6 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
    3.4 实例应用
    3.5 小结
4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指标研究
    4.1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理论
        4.1.1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预警基础理论
        4.1.2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预警机制分析
    4.2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动态预警指标
        4.2.1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温度指标
        4.2.2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气体指标
    4.3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区域预警指标
        4.3.1 采空区危险区域常见指标
        4.3.2 氧浓度指标
        4.3.3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区域预警综合指标
    4.4 小结
5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模型
    5.1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特征信息采集
        5.1.1 采空区遗煤自燃特征信息采集技术研究
        5.1.2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特征信息采集点布置
    5.2 动态预警模型研究
        5.2.1 支持向量机理论
        5.2.2 粒子群理论
        5.2.3 退火-粒子群-支持向量机预警模型
    5.3 区域预警模型
        5.3.1 遗煤厚度计算
        5.3.2 区域预警建模
    5.4 综合预警模型
    5.5 小结
6 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软件研究与应用
    6.1 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软件开发
        6.1.1 预警软件的模块
        6.1.2 预警软件开发的相关技术
        6.1.3 预警软件的实现
    6.2 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软件在刘庄矿151305工作面的应用
        6.2.1 工作面概况
        6.2.2 工作面采空区自燃危险性评价
        6.2.3 采空区遗煤自燃特征信息采集点布置
        6.2.4 预警软件试运行及结果
        6.2.5 预警软件应用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基于ISM的矿井内因火灾危险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矿井内因火灾影响因素及其指标体系
2 基于ISM的矿井内因火灾危险性评价
    2.1 建立邻接矩阵
    2.2 生成可达矩阵
    2.3 划分各因素的层次关系
    2.4 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2.5 结构模型分析
3 结论

四、矿井安全状况的解释结构建模法(ISM)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ISM的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苏省应急管理为例[D]. 李诗雅.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2]基于ISM的搭设式钢管支架安全管理研究[D]. 魏小宁. 西安工业大学, 2020(04)
  • [3]核电施工企业ES公司安全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 赵新蕊. 天津大学, 2020
  • [4]考虑行为的绿色供应商多属性决策研究[D]. 宋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5)
  • [5]我国医药枢纽机场发展路径研究[D]. 檀霖可. 中国民航大学, 2019(02)
  • [6]基于ISM模型的长春市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致因分析[D]. 刘健松.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7]基于ISM法的不同时期高中地理教材结构比较研究 ——以“地球上的大气”为例[D]. 魏伊.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绿色创新实践下的盘锦市可持续旅游框架研究[D]. 朱亚芳.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9]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预警研究[D]. 周亮. 安徽理工大学, 2018(01)
  • [10]基于ISM的矿井内因火灾危险性分析[J]. 李岩,施式亮,陈晓勇. 采矿技术, 2018(06)

标签:;  ;  

矿山安全条件的解释结构建模 (ISM) 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