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承翟诗歌的特点

论杨承翟诗歌的特点

一、杨诚斋诗内容特色探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培友,焦丹荷[1](2021)在《论朱熹、赵蕃、韩淲诗歌的体式特征及其诗坛反响》文中研究指明"乾淳体"表征了南宋中期理学之于文学的互动现象,一定程度上形塑了南宋中期诗歌的发展进程。朱熹、赵蕃、韩淲等是"乾淳体"重要代表人物,在南宋中晚期诗坛上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朱熹、赵蕃、韩淲等三人的诗歌风貌、诗体特征及诗坛影响等予以考察,以期推动学术界对于"乾淳体"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并为探索理学诗诗歌范型及其体式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助力。

王照[2](2021)在《方回酒诗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酒的故乡,更是诗的沃野,在千年的轮回中,诗与酒仿佛就已注定是不可分割的宿命。酒与诗也承载着我国古代文人的脱俗灵性与独特情感,从那时起,诗酒自结缘一家便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诗经》滥觞,到魏晋时期的诗酒风流,再发展至唐宋已蔚为大观,诗酒文化在这长期的历史积淀中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色彩的文化。每个时代都有好酒、因酒闻之人,也有不少的文人因酒而传下千古佳话、趣闻,宋末的方回也位列其中,在大环境所属风气的影响下,自觉地参与进这场饮酒的盛宴中来。方回作为宋元之际着名的诗人、诗论家,在晚年归乡后闲来无事,醉心于诗文创作,并自比陆放翁,现存诗歌两千余首,均收录于《桐江续集》中,而在方回的这些诗歌里,酒诗就有五百余首,占其诗歌总量的五分之一,本文以方回酒诗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这五百余首酒诗进程整理研读,归纳并分析方回酒诗的创作成因、思想情感、审美意蕴等,并以此探讨方回酒诗在宋代诗歌以及整个酒诗史中的独特地位。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首先对方回酒诗的创作成因进行概述。从宋朝社会经济、饮酒风气、饮酒的文化背景与方回的个人际遇等方面来分析方回酒诗的创作成因。第二章主要对方回酒诗中所蕴含着的不同的思想情感进行鉴赏,同时探索诗歌中酒的意义和价值。第三章主要论述方回酒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从酒诗中体现出的生活化的特点、酒诗的用典,以及组诗的表现形式来等方面来进行论述。第四章写方回酒诗的独特地位在于对以酒入诗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前朝酒诗创作内在结构和文化精神的总结,成为宋代诗酒传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同时也分析其酒诗中存在的不足。方回晚年对酒的吟咏从不曾停止,他的酒诗也是对其晚年心境的一个写照,是他在回顾成长经历、仕途经历时消忧解愁的良药,更是他坦然面对生活中一切不如意时的慰藉。美酒浇开诗之花,美诗溢出酒之香,方回的酒诗浸透着他热烈而真挚的情感,对方回酒诗的研究,可以使读者从另一方面认识方回其人及其诗歌特点,进而为更加深入的研究方回诗歌以及文学贡献提供借鉴与依据。

白玉琳[3](2020)在《江湜及其诗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湜是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时期杰出的诗人,陈衍《石遗室诗话》称其为“咸、同间一诗雄也”,钱钟书《谈艺录》誉其为“霸才健笔”。江湜一生沉沦下僚,终其一生为一介寒士,然而他却在颠沛流离的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并以“清故诗人江弢叔”为自己的短暂一生作了定位。他将自己的一生心血凝聚为《伏敔堂诗录》,共计1500余首诗歌。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诗人,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其关注不够,研究不足,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江湜其人及其诗歌创作进行系统研究,力图用详实的资料,不同的角度,对其诗歌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征进行全面论述,同时也对他在近代诗坛的地位和影响分析总结,从而进一步探讨晚清诗坛诗歌创作的流变趋势。本文通过对江湜《伏敔堂诗录》的仔细研读,并在整理、分析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江湜及其诗歌创作进行整体论述,论文共分七个部分:绪论部分,分别从江湜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论文选题的缘由、研究重点与难点、研究方法共四个方面对有关江湜的研究状况作了系统描述,以期更加明确研究对象的意义和价值。第一章梳理了江湜的家世、生平、交游及着述情况,通过揭示诗人的生活背景和成长环境及交游情况对其诗歌创作以期有更全面的理解。第二章阐述了江湜的诗学主张,分别从诗歌取径宽广、诗歌创作的“独创论”、诗歌创作的“真情观”、诗歌创作的“通俗化”共四个方面,阐发了江湜的诗歌理论。第三章探讨了江湜诗歌的题材内容,从关注时局,心系民生;奔波羁旅,思乡念亲;悲士不遇,嗟苦叹贫;山水游历,怡然自得;酬唱赠答,怀人悼友;咏物题画,哲理思趣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第四章论析了江湜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从诗歌体裁、艺术风格、学问化与议论化倾向、语言特色、意象分析等方面对其诗歌的艺术成就进行了剖析总结。第五章对江湜与金和的讽刺诗进行了比较研究,分别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对生活在同一时代、出生于同一地域的两位着名讽刺诗人的讽刺诗创作的特点、异同、成就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语部分归纳总结了江湜及其诗歌创作的成就,对其在近代诗坛上的地位及影响加以明确的定位。

陈斯柔[4](2020)在《宋代琴操诗研究》文中指出两宋琴操诗共五十六题八十一首,二十三位诗人参与创作。就诗歌数量和文人参与度来说,与宋前琴操诗相比数量较多,增长较为明显,琴操诗的生成机制和思想内蕴,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诸多“变格”。通过观察宋代琴操诗人写作情况,对八十一首琴操诗进行文本细读,发现在两宋的特殊背景下,琴操一体呈现具有时代特点的传承与新变,崇古与求新并行不悖。首先,基于两宋时期的社会内外部的发展情况,考察琴操诗人的不断拟写创作的动机和目的。依据统计和线索梳理,可以发现琴操诗人创作时期集中。仁宗朝政治文化氛围较为宽容,士人选择古琴操进行自我心绪的表达,处身劣境也始终保持高操气节;靖康之耻带来的沉痛伤害,使得宋室南渡始建新朝后,士大夫开始就如何成就国家进行深刻反思,琴操诗中“三代大治”呈现的明君盛世也是士人群体的普遍追求;南宋后期与金、辽之间的战争不断,士大夫们诚惶诚恐的心情借助琴操来消解,遂多有写作。琴操诗人大多具备士大夫身份,在宋代重文尚质的大背景下,他们才学横溢且具备良好的审美素养,在日常生活中喜爱有“君子”象征的古琴,并用来涵养情操。此外,琴操诗人交游、师承等人生经历,使得相互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对琴操创作有影响。特别是宋代士大夫群体怀有“与君同治”的强烈社会责任意识,他们向往追求并积极探索“孔颜之乐”,秉持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在内敛自省的价值导向下淬炼自我人格,以琴操诗践行立言不朽的人生事业。其次,文章致力于从文本细微之处着手,细读诗作,从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阐发叙述,期于客观清晰地展现宋代琴操诗的全貌。琴操诗主要抒写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志操,复兴儒道的执着信念,关心民瘼的道义责任,归隐悠游的超脱无奈等思想内蕴。琴操诗句用词讲究,存在大量的诗骚句式,承担着讲述文本背景且具有独到作用的题解小序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代圣人言以第一人称视角恰巧营造出忧伤怨嗟的氛围,使宋代琴操诗呈现典雅哀戚的艺术风貌。琴操诗自产生时起就与古琴乐器紧密相连,宋代琴操诗人懂琴音琴韵,他们弹琴写操,琴操诗中的古琴在一定程度上调和着主客观不能统一的矛盾。琴德对应人格,古琴抽象出来的内涵象征作为更广泛更直接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宋代琴操诗,这也是琴操内容归处之所在。再次,宋代琴操诗是沿着古琴操的理路朝前发展的,但是在宋代时代环境和文学内在发展规律的双重作用下,又带有有宋一代的独特烙印。旧题本事的重叠书写是宋人崇古的一个方面,他们还进一步上溯诗骚传统,从中抽取精华融入写作。乐府文学自产生时起就有讽喻美刺的功用,宋人在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影响下,即事名篇方面对新乐府有所借鉴,进一步发扬了古乐府的美刺精神。宋人反古求新之精神较为强烈,面对新的社会发展情况他们穷思极虑,促进了琴操诗的新变。诗人独出机杼创制新题,致使琴操出现诗题的衍生和诗名转化现象,他们以才学和笔力给宋代琴操带来生机。此外,琴操诗在内涵和外延方面,不断被深化和扩展,在宋代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影响下,主题思想具有更鲜明的时代性特征。特别是北宋时期新生的《醉翁操》,从演变发展到定型成熟,由诗到词体式骤变,思想内蕴亦随之发生较大变化。研究琴操诗在宋代的发展态势,观照两宋政治社会文化背景下士人心态对琴操诗创作的影响,勾勒宋代琴操诗的全貌,有利于全面了解宋代乐府文学。阐发宋代琴操诗人的道德修养的价值导向,挖掘琴操诗的文化价值,可以为时代文明进步提供营养,对当下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杜雨芹[5](2020)在《袁说友诗歌研究》文中认为袁说友,南宋时期活跃于“中兴四大家”稍后的诗文家,一生历经高宗至宁宗四朝;着述颇丰,除个人诗文集《东塘集》外,还有易学着作《择善易解》,任官时还组织修订了《成都志》,编撰了《成都文类》。袁说友交游可考者约139人,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楼钥、许及之、萧德藻等人关系密切,诗文互动频繁。同时,其诗歌有明显受到“中兴四大家”影响的部分。首先,受杨万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浅易平熟,不用典故,不显学问,二是幽默风趣、诙谐滑稽的审美意趣;其次,与范成大关注农民困苦的部分相似,袁说友所作农事诗十分关注农村劳作和农民生活;最后,袁说友继承了陆游的爱国主义传统,他所作部分表现收复之志的诗歌,大多豪纵跌宕。袁说友现存诗歌660余首,酬赠诗、纪游诗最多,其次有咏物诗、闲适诗、题壁诗、题跋诗、农事诗等类型。其中,纪游诗最佳,尤以入蜀一路所作五言古体、七言古体最为人称道,笔法超绝,有李白、韩愈、苏轼之风韵。其他题材诗歌虽稍稍逊色,部分缺乏诗味,但诗人有两点比较突出:一是擅长描写,能够选择精准的词语和意象来构成鲜明的形象和场景;二是情感复杂,诗中有对官事的倦怠、对湖山的向往,亦有对恢复中原的期待、对朝政现实的记录。袁说友诗歌整体具有清新瑰丽、豪纵跌宕两类风格,诗人喜爱并追求“清新”的诗风,多用此类风格的词汇和意象,“豪纵”风格则主要体现在写景纪游、家国情怀两个方面,前者以入蜀路途所作诗歌为代表,后者多表达诗人渴望收复中原的志气。在创作手法上,首先是多虚字、数字,诗人常用虚字来传递感受、曲折意思,用数字构成对偶、比喻、夸张、对比等效果,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其次是多重言叠词与同字反复,诗人巧妙利用叠词达到加强描写、摹声传情的目的,又常利用同一个字的重复,使诗句显示出环叠不尽、音节流畅的特点。

李亚丽[6](2019)在《赵翼文学研究》文中指出赵翼是清乾嘉时着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其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称“乾隆三大家”。《清史稿》、《清史列传》中均有传。长期以来,尽管学术界已从多种角度出发对赵翼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当今赵翼研究仍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如将赵翼史学研究和赵翼文学研究如何打通的问题,赵翼性灵派身份的界定问题,赵翼诗歌中的“诗人之诗”和“学人之诗”究竟应当如何评价的问题,赵翼的诗歌对后世究竟有哪些影响的问题,等等。有鉴于此,在本文撰写过程中,笔者拟在悉心研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诸如文学与史学相结合、文化学与生态学相结合、历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深入探究赵翼一生的文学成就和影响。全文除“绪论”及“结语”外,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从文本出发,分三个时期,详加考察赵翼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创新。第一章,赵翼生平论。关于赵翼生平,《清史稿》、《清史列传》中本传及《瓯北先生年谱》已有详细记述,今人研究成果中也多有涉及。故本章中仅对赵翼的生平经历分三阶段作一粗线条式的勾勒,个别关键之处则详加探讨。第二章,赵翼《瓯北集》中的诗学观。过去,历代学人对赵翼《瓯北诗话》中的诗学思想多有发择,成果丰硕。然尚无人对赵翼诗歌创作全集《瓯北集》中的诗学思想系统加以梳理研究,这显然是一个缺憾。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对赵翼的《瓯北集》详加梳理,从其一生近七十年所创作的近五千首诗歌中辑录出蕴含有其诗学观的作品约百首。在此基础上,细绎赵翼《瓯北集》中所呈现出的诗学观。全章分六节。第一节,推陈出新的文学发展观;第二节,崇尚性灵的文学创作论;第三节,诗为正宗的文学价值观;第四节,环境制约的创作客体论;第五节,强调阅历的创作主体论;第六节,别具只眼的女性创作观。第三章,赵翼《瓯北集》中的创作内容。赵翼诗歌创作全集《瓯北集》中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择其要而言,则大致可分为山水田园之作、咏史怀古之作、题赠奉答之作、反映现实之作、咏物怀人之作几类。于此,则可窥见赵翼的一生经历、思想变化、社会交往和艺术特色。全章分五节。第一节,《《瓯北集》中的山水田园之作;第二节,《瓯北集》中的咏史怀古之作;第三节,《瓯北集》中的题赠奉答之作;第四节,《瓯北集》中的反映现实之作;第五节,《瓯北集》中的状物言情之作。第四章,赵翼《瓯北集》的艺术风格。赵翼之诗集,以《瓯北集》之名行世。初为二十四卷,后屡经增辑,终成五十三卷。从创作时间看,起于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终于嘉庆十七年壬申(1812),跨度达多半个世纪。从创作数量看,总计为4831首,计2739题,在整个清代作家中,数量也可谓极高。观其诗风,虽以雄健为主,但仍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本章则分而详论之。全章分四节。第一节,沉郁苍凉的诗风;第二节,雄浑豪放的诗风;第三节,奇崛险怪的诗风;第四节,诙谐幽默的诗风。第五章,赵翼在清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赵翼是清着名文学家。其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称“乾隆三大家”。因其诗学理论及诗歌创作与袁枚桴鼓相应,又被称为清性灵派之副将与开创者。袁枚曾有诗赠赵翼云:“生面果然开一代,古人原不占千秋”。本章则略探赵翼在清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全章分四节。第一节,赵翼着作在清代的刊刻与传播状况;第二节,赵翼诗歌创作对清代作家的影响;第三节,赵翼在清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第四节,从赵翼的“学人之诗”看其与肌理派翁方纲之关系。“结语”部分,总结以上诸章,收束全篇。

侯春杰[7](2019)在《“千家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千家诗”研究的对象并非指狭义上通行本《千家诗》,而是指广义上书名中含有“千家诗”者。现代通行本《千家诗》多以谢枋得、王相《五七言千家诗》为基础,但实际上,“千家诗”的形成存在一个历时的过程。本文从版本与内容两个角度出发,梳理了“千家诗”从诗歌选本到蒙学书籍的演变过程。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梳理了“千家诗”的历代版本。“千家诗”自南宋成书以来,便不断被刊刻,流传颇广,出现了三个阶段性的选注本:刘克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谢枋得、王相《五七言千家诗》、黎恂《千家诗注》。其中,刘克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目前可知版本有四个,四个版本在目录与内容上稍有出入;谢枋得、王相《五七言千家诗》为谢枋得《增补重订千家诗》与王相《新镌五言千家诗》的合订本,其内部版本多样;黎恂《千家诗注》成书于清光绪年间,成书较晚,各版本之间内容并无差别。该部分主要依据国家图书馆馆藏“千家诗”、首都图书馆馆藏“千家诗”、陕西省图书馆馆藏“千家诗”、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千家诗”,从历时的版本角度出发,勾勒“千家诗”的发展过程。第二章分析了《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的选诗内容,考察了《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的门类来源。《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是一部类编诗集,编订目的是供人唱和与日常习读,故其选诗内容全面,包括自然事物与人为事物的各个方面;门类在借鉴前代类书的基础上,依照所选诗歌的内容进行归类,划分细致。《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为首本“千家诗”,其在题材内容与编辑体例上为后代“千家诗”提供了借鉴。《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中还选录了一类较为特殊的诗体:集句诗。可见,编纂者意在突破常规与求全求广的编纂思路。第三章研究了《五七言千家诗》《千家诗注》对前代“千家诗”的继承与各自的创新之处。《五七言千家诗》在《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的基础上进行编选,只选录五言与七言,选诗内容更加简洁,促进了“千家诗”的普及。《五七言千家诗》中王相对选录的诗歌做注,注解附会过多,有失诗歌原意,但开辟了对“千家诗”做注的道路。后黎恂删去《五七言千家诗》中不适宜儿童阅读的诗歌,并以考据的方式,多方引证前贤评论,对“千家诗”重新做注。经黎恂改进后,“千家诗”成为了蒙学意义上的书籍。第四章总结了“千家诗”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增补本、重订本、重选本以及注解本和新编本。增补本、重订本、重选本为新中国成立前出现的版本,增补本与重订本意在对前代“千家诗”进行完善,重选本多是基于编选者的意图,重新选录诗歌。及至现代,出现注解本与新编本。注解本以现代通俗易懂的语言,重新对“千家诗”进行注解,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诗歌;新编本或意在纠正旧本“千家诗”的不足,或意在使“千家诗”适应时代发展。

郝桐[8](2019)在《俗语词与诚斋诗风》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俗语词的角度研究杨万里诗歌的风格特征。利用语言学的知识分析文学特点,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文章主体由四个部分构成。绪论中,笔者定义了俗语词的概念:在宋代或宋代之前出现过,又被杨万里在诗中使用过同样含义的宋代民间俗语,或典籍中记载的前代口语词,都算做本文指涉的俗语词,包括方言、口语词、成语还有谚语四个类别。筛选俗语词的方法主要是借助于古今俗语词的研究着作,将着作中收集的俗语词与《诚斋集》中俗语词的含义进行逐一比对,整理出的143个俗语词以表格的形式列于附录中,使前代或同代诗人的用例与《诚斋集》中俗语词的用例并陈在一起,以便分析诚斋俗语词使用方面的继承性与创新性,及俗语词在“诚斋体”风格形成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关于杨万里诗文的研究成果颇多,综述部分将国内学者的研究从创作分期、诗歌渊源、诗歌体裁、诗歌风格、诗歌影响、诗歌语言等六个方面予以分类,并简要介绍了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第一章论述唐宋时期禅宗对诗歌用语的影响,着重介绍了宋代苏轼和黄庭坚以俗语词入诗的特点。佛教僧侣为了使其教义易被下层信众理解与接受,多用唐宋时期的口语宣讲教义。禅师们旨在争取士大夫对禅宗的关注,因而有意提高灯录的文采,常写作白话诗来表达禅悟的境界。宋代诗人们受禅宗影响追求“以俗为雅”,在语词方面从陈言中追求新意,内容上从日常生活中寻求诗材,俗情与俗词往往相得益彰。黄庭坚的诗歌中蕴含着浓重的禅宗思想,显示出与现实政治相疏离的意味,他在诗中常常化用禅宗着作的原句或直接使用禅宗语汇。苏轼掌握了适用于不同地域、不同场合的俗语词,他熟稔地将它们两两组合,对仗使用,以达到讽刺或诙谐的表达效果。第二章考察诗论家对唐宋诗中俗语词使用的评议。后世诗论家总结出俗语皆来源于社会生活。他们在追溯俗语词源流的时候,多能在了解前代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从唐代或唐以前的诗文中找到用例。杜甫在诗中用俗语词时显得极为高古,诗论家们认为后世诗人尽管效仿杜甫在诗中用俗语词的做法,却徒增其弊。俗语词拥有方言读音和不同于诗家语的语义,如果不多加注意,就容易出现误读现象。诗论家们对苏轼、黄庭坚使用俗语词的做法也有议论:宋代苏轼和黄庭坚是在诗中使用俗语词的典型代表,后世诗论家围绕他二人,尤其是苏轼展开的评议较多。诗论家们认为苏轼选用俗语词时,展现出兼容南北方言、打通不同场合用语的特点。苏、黄及后世诗文中被颠倒的俗语词,往往是扭曲了的社会现实的折射。苏轼创作时多引俗语入诗,却评价元稹和白居易轻俗;黄庭坚认为俗子篡改原作,在其中掺入俚语,使得原作的美感遭到破坏,自己却偏爱使用俚言俗语:这种言行不一的矛盾引起了诗论家们的思考。第三章将《诚斋集》中的143个俗语词予以分类,溯源了这些词的朝代来源。《诚斋集》中的俗语词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宋代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语,涉及到不同地区的特色方言。其中有杨万里诗中自注的俗语词,他有意识地将途经地的方言记录在册,这些前人未曾使用或语意不够细致的俗语词,是他纪行诗中珍贵的文献资料。杨万里在使用宋代方言入诗时,并不拘泥于方言的原义,有时会扩大它们的语义。还有一些非方言俗语词同样见于宋代其他作家的诗文中,与宋代其他典籍文献中的俗语词相比对,杨万里往往能将别家仅仅用于书信尺牍中的俗语词挪用到诗歌中,变更俗语词形容的对象,使主语或宾语从人变为事物,为诗句增添生动活泼的气息。另一类是先秦、汉魏六朝,乃至隋唐五代时期百姓所使用的俗语词。杨万里通过文献资料学习前代俗语词的含义,并在自身作品中勤加实践,是“以故为新”的一种方式。先秦文献中的俗语词“裁缝”和“染指”脱离了原有语境,被杨万里用于形容创作和欣赏时的审美体验。汉魏六朝时期的俗语词中,称谓名词占有很大比重。其中“抵掌”一词处于与前代诗歌结构相似的节奏点上,“世情”则凸显了杨万里对前人诗句语义的有意背离。杨万里效仿隋唐五代不同词性的俗语词用例,词义及用法都与唐人相同,其中他学习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语用显得极为明显。第四章概述了杨万里在俗语词使用方面的新拓展,并简述了宋至清代的诗论家对诚斋诗风的批评或赞誉之声。杨万里笔下的俗语词具有拟物为人、化静为动的活泼气息。他偏爱使用禅宗用语的世俗义或字面义,让禅语词脱离掉佛教语境,回归现实生活。由于杨万里的乐观天性使然,原本含有贬义的俗语词往往具备了风趣幽默的意味。他对“丁宁”等俗语词的使用更为细致,较少使用“丫头”等带有女性色彩的俗语词。历代诗论家对《诚斋集》中俗语词的使用,存在着褒贬不一的看法。清代一部分评论者们认为《诚斋集》作品粗鄙琐碎。但是宋代的张糍、姜夔、严羽、刘克庄、方回等人却对杨万里用语俚俗的风格加以赞誉,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袁枚、郭鏖等人更是效仿杨万里进行文学创作。结语部分从唐宋变革论的角度阐释了宋代诗歌通俗化的原因,再次总结杨万里诗歌中俗语词的类别,并对本文的不足之处予以分析,提出深入研究的方向。

张东艳[9](2018)在《清代杜诗评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代是杜诗研究的集大成时期,学界对清代杜诗学的研究多集中在杜诗注本,而对以诗歌选本、诗话、笔记、书信、诗集序跋、专题着作、诗歌创作中的集杜、和杜、题咏杜祠、杜像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清代杜诗评论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本文以清代的杜诗评论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整理其原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王夫之、清代四大诗学代表王士禛、沈德潜、翁方纲、袁枚等人的杜诗学进行研究,探讨清人如何解释杜诗的丰富内涵和发掘杜诗的审美价值,阐明这些解释和它们的历史条件的关联,以求重新认识杜诗的价值,探求杜诗与清代诗学建构的内在联系。同时,对明末清初贾开宗《秋兴八首偶论》和卢震《杜诗说略》两部稀见的论杜专着进行整理和研究,以求窥得明末清初杜诗学新变之一斑。本文除绪论、结语之外,共分七章,七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探究王夫之论杜的表现及其贬杜的原因和意义。在简要介绍王夫之诗学主张的基础上梳理其褒贬互陈的论杜表现,从诗学主张、政治背景、诗学背景三方面分析其贬杜的原因。王夫之贬杜的本质是其坚守的汉魏六朝审美传统与杜诗所代表的对传统的新变之间的矛盾冲突。王夫之对杜诗褒贬互陈的态度,更清晰地展现了杜甫在诗歌史上继往开来的地位——既继承了汉魏六朝的审美传统,又开创了新的审美风尚。第二章探究王士禛以审美为中心的杜诗学,并探讨“渔洋不喜少陵”、《唐贤三昧集》不选杜诗等有争议的诗学问题。在探析王士禛“神韵说”的形成原因、美学内涵的基础上,从诗歌体裁、艺术、考证、评选、传播接受和杜甫人格等六方面梳理王士禛的论杜表现。王士禛颠覆了杜诗的集大成地位,从侧面揭示了杜诗的新变和丰富多样性;厘清了杜诗与“盛唐”的关系,揭示了杜诗在批评史上的价值;力图重构以王维为中心的诗学价值系统,从反面证明杜诗在古典诗歌传统中不可撼动的经典地位。第三章探究沈德潜以政教为中心的杜诗学。在探析沈德潜“格调说”的渊源、内涵和诗学主张的基础上,从诗歌宗旨、诗歌体裁、集大成、诗法等四方面梳理沈德潜的论杜表现,并探析其在诗歌创作中对杜诗的借鉴和以政教论杜的不足之处。沈德潜推尊杜甫的主张一方面顺应了清王朝的政治需要,另一方面借助官方意识形态的强大助推力,再次确立杜诗的独尊地位。第四章探究翁方纲以诗法为中心的杜诗学。探析了翁方纲对杜诗的总体看法,着重研究翁方纲《杜诗附记》的主要内容和批杜特色。翁方纲将杜诗作为“肌理说”的典范,深入探讨了杜诗之“法”,借助杜诗建构“肌理说”,又用此说阐释杜诗,证明“肌理说”的正确性。杜诗成为翁方纲阐明诗学主张以及与前贤后学交流的媒介和平台。作为金石学家、书法家,翁方纲采用感悟式批评和分析考证相结合的方法批杜,首次大量借用书法术语批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杜诗批评理论系统,对清代杜诗学批评方法的创新有重要意义,体现了乾嘉年间杜诗学与金石学、书学交融的新特色。第五章探讨袁枚、赵翼、蒋士铨以性情为中心的杜诗学。三人论杜都以性情为中心,揭示了杜诗的抒情本质。但袁枚强调杜诗长于言情、“苦”和“多创”的特点,学杜并不独尊杜。赵翼肯定杜甫的创新,提出杜甫“天才论”,具有鲜明的尊杜倾向;并发挥史学家之长考证杜诗。蒋士铨没有摆脱“忠孝义烈”和“温柔敦厚”的窠臼,论杜的突出特点是注重杜诗对诗歌创作的指导、借鉴意义。第六章探究贾开宗《秋兴八首偶论》的主要内容及论杜特色。从《秋兴八首》的题目渊源、章法结构、语言艺术、对儒家诗教传统的体现等四方面论述《秋兴八首偶论》的主要内容。贾开宗论《秋兴八首》的突出特点是以史证诗和借杜言志,体现了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潮对杜诗学的影响。《秋兴八首偶论》作为杜诗学史上第一部《秋兴八首》专论,又体现了清代杜诗学深入化、专题化的新特点。第七章探讨卢震《杜诗说略》的主要内容及论杜特色,将《杜诗说略》的二十四则分为正变论、创作论、诗法论、鉴赏论等四部分进行论述。卢震论杜以儒家思想为主,兼采道家、道教、佛教、书画艺术的术语譬喻诗学;突破了以往局限于杜诗的研究范式,在诗学理论的高度上论杜。《杜诗说略》的性质类似于一本较为系统的《杜诗概论》,这在清代杜诗学史上尚属首例,体现了清初杜诗学的新变。

汪芬[10](2017)在《杨万里论诗诗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结合论诗诗的发展及诗学观念源流,以杨万里的论诗诗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杨万里论诗诗的内容与形式、诗学观及批评方法,充分挖掘出其对前人的继承和自己的创新之处,进而对杨万里的论诗诗的成就及其诗学批评素养作出评价。文章主体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章定义论诗诗的概念,考察论诗诗的起源与发展,梳理宋代至杨万里所处时期论诗诗的发展脉络。论诗诗概念古已有之,古人多题为为论诗绝句,今统称为论诗诗。本文根据所选研究范围,采取了广义的论诗诗概念,即一切涉及到诗歌评论的诗与诗句。论诗诗起源于诗经,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之后,成熟于唐代,至宋代愈加形式多样,内容复杂。第二章解读杨万里论诗诗的内容和形式,先对其论诗诗中涉及到的诗人诗作的评论、创作经验的阐发进行细致的考察。杨万里论诗诗主要评论对象可以划分为宋代以前的诗人和宋代诗人,从评论诗人的数量和评论的详略来看,整体上后者优于前者。杨万里的创作观点可以归纳为诗歌取材论和诗歌美学论,诗歌取材论主张向自然取材,书写山川风物;诗歌美学论则是大力提倡“清”、“新”、“奇”、“妙”、“瘦”的特色美学风尚。然后分析杨万里论诗诗的形式,杨万里的论诗诗诸体兼备,其论诗诗的形式主要有赠答诗、唱和诗和题跋诗。第三章归纳杨万里论诗诗中的诗学观,结合其它诗论及其生平经历阐释其“诗味”论、“诗法”论、“透脱”论、“感兴”论的理论内涵和思想来源。“诗味”论是诗歌鉴赏论,杨万里独赏“晚唐异味”,追求婉而多讽、意在言外的诗歌风貌。其以味论诗源自古代源远流长的文学审美传统,杨万里发展了这种以感受为主的审美传统,还建立了以“香”为诗歌感受的审美方式。“诗法”论、“透脱”论、“感兴”论是诗歌创作论,“诗法”论主要辨析了杨万里论诗从好谈句法到倡导作诗无法的矛盾追求,并从实际中考察了他的活法对江西诗派的超越。“透脱”论指杨万里提倡的“学诗须透脱”,此论是杨万里对诗人素质提出的独特见解,源自于理学和佛学对其影响。“感兴”论指杨万里“兴到漫成诗”的创作方式,是其深悟诗歌来源得出的创作观念,目的是为了扭转当时诗歌创作形式化的凑泊之风。第四章考察杨万里论诗诗的论诗方法,一方面从理论方法上来分析其论诗诗的批评方法,另一方面从理论特色角度来探赜其独特理论品格。杨万里论诗诗的批评方法有读者感受批评、意象批评、断章摘句批评、知人论世兼品第高下批评多种批评方法的综合运用,其理论特色兼有以修禅喻学诗的禅趣和轻松活泼的品评方式透出的谐趣。最后全面总结杨万里诗学观和论诗诗的成就及影响,兼论杨万里的诗学批评素养,以确定杨万里论诗诗的地位和贡献。

二、杨诚斋诗内容特色探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杨诚斋诗内容特色探论(论文提纲范文)

(1)论朱熹、赵蕃、韩淲诗歌的体式特征及其诗坛反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已有研究成果对于朱熹、赵蕃、韩淲诗作的认识差异性
二“晦翁体”“二泉体”的诗歌风貌及诗体特征
三朱熹、赵蕃、韩淲诗歌的诗坛影响及后学仿作问题

(2)方回酒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酒诗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方回人生际遇及酒诗创作背景
    第一节 方回的人生际遇与酒
    第二节 宋代经济的繁荣与饮酒之风
    第三节 酒与文人心理的契合
第二章 方回酒诗中的情感寄托
    第一节 闲适恬淡的心境
    第二节 嗟贫叹老的感伤
    第三节 感旧抒怀的慨叹
    第四节 家国情怀的书写
第三章 方回酒诗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题材、内容的生活化
    第二节 对组诗创作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 典故的运用
第四章 方回酒诗的独特地位与局限
    第一节 方回酒诗的独特地位
    第二节 方回酒诗的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江湜及其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江湜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论文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三、研究重点与难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江湜的家世、生平及着述
    第一节 江湜的家世
    第二节 江湜的生平
        一、求学阶段
        二、游学时光
        三、三次入闽
        四、仕宦经历
    第三节 江湜的交游
    第四节 江湜的着述
第二章 江湜的诗学主张
    第一节 诗歌取径宽广
    第二节 “由来技艺精,必自立于独”——独创论
    第三节 “一切文字皆贵真,真情作诗感得人”——真情观
    第四节 “何如学我作浅语,一使老妪皆知音”——通俗化
第三章 江湜诗歌的题材内容
    第一节 关注时局,心系民生
    第二节 奔波羁旅,思乡念亲
    第三节 悲士不遇,嗟苦叹贫
    第四节 山水游历,怡然自得
    第五节 酬唱赠答,怀人悼友
    第六节 咏物题画,哲理思趣
第四章 江湜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体裁丰富,各体兼擅
    第二节 艺术风格丰富多变
        一、古雅凝重,朴素平淡
        二、气势雄健,才情纵横
        三、清深幽峭,苦吟雕琢
        四、空灵幽远,轻快简练
    第三节 学问化与议论化倾向
    第四节 语言通俗平易,清新自然
    第五节 独特的意象营造,丰富的诗情表达
        一、“舟”与“车”:漂泊意象
        二、“月”“灯”“梦”:思亲怀乡意象
        三、“秋虫”与“水”“酒”:抒发愁苦情绪的意象
        四、山林与农家:归隐意象
第五章 江湜与金和讽刺诗之比较
    第一节 江湜讽刺诗的类型及艺术成就
        一、江湜讽刺诗的类型
        二、江湜讽刺诗的艺术成就
    第二节 金和讽刺诗的内容及创作特色
        一、金和讽刺诗的内容
        二、金和讽刺诗的创作特色
    第三节 江湜与金和讽刺诗之比较
        一、内容上的侧重点和同与异
        二、讽刺的真实性和手法的多样化
        三、形式上的差异
        四、语言上的异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宋代琴操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对象和内容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章 宋代琴操诗的创作群体与时代特点
    第一节 宋代琴操诗的创作时期
        一、宋代琴操诗的创作具有阶段性
        二、宋代琴操诗人的琴乐素养
        三、宋代琴操诗人之间的交游与师承
    第二节 宋代琴操诗人的士大夫主体意识
        一、宋代琴操诗人孔颜之乐的人生境界
        二、宋代琴操诗人修齐治平的济世情怀
        三、宋代琴操诗人立言淑世的理想追求
第二章 宋代琴操诗的抒写内容与艺术风貌
    第一节 宋代琴操诗的抒写内容
        一、至诚高洁,劣境守操
        二、先忧后乐,关心民瘼
        三、复兴儒道,执着理想
        四、隐逸高蹈,悠游避世
    第二节 宋代琴操诗拟古尚雅的艺术风貌
        一、自由流畅的诗骚句式
        二、复古雅正的题解小序
        三、典雅哀戚的语言风格
        四、内蕴丰厚的古琴意象
第三章 宋代琴操诗的传承与新变
    第一节 宋代琴操诗之传承
        一、重叠书写古琴操旧题本事
        二、承袭古琴操的传统句式
        三、传扬古琴操的美刺精神
    第二节 宋代琴操诗之新变
        一、自创新题,独出机杼
        二、主题思想的时代性内涵
        三、新题《醉翁操》内蕴衍变及后世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宋代琴操诗辑录
附录二 《乐府诗集》琴操诗辑录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5)袁说友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及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袁说友生平及着述简介
    第一节 成长环境:南宋福建与建宁府
        一、“东南全盛之邦”的福建
        二、“八闽上郡”的建宁府
    第二节 生平经历:人生行迹与朝政作为
        一、人生行迹简述
        二、奏疏内容及朝政作为
    第三节 着述简介
        一、《东塘集》
        二、《择善易解》
        三、《成都文类》
        四、《成都志》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袁说友交游与创作
    第一节 袁说友交游人物表
    第二节 主要交游人物
    第三节 群体活动
        一、同年会与同年交往
        二、共观并蒂双莲、麦秀两岐
        三、巫山十二峰唱和
第三章 袁说友诗歌的题材内容
    第一节 交游与仕宦:酬赠诗、农事诗
        一、宴饮酬答,景物述怀:唱和诗
        二、以文载心,言语关情:寄赠诗
        三、依依惜别,款款祝福:送别诗
        四、祈雨祈晴,心系百姓:农事诗
    第二节 行迹与山水:纪游诗、题壁诗
        一、清秀雅致的湖州风光
        二、豪壮险峻的入蜀山水
    第三节 生活与精神:闲适诗、咏物诗、题跋诗
        一、闲适诗
        二、咏物诗
        三、题跋诗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袁说友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艺术风格
        一、清新瑰丽
        二、豪纵跌宕
    第二节 诗法技巧
        一、用字:虚字与数字
        二、声韵:重言叠词与同字反复
    第三节 袁说友与“中兴”诗人
        一、袁说友与杨万里
        二、袁说友与范成大、陆游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赵翼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赵翼生平论
    第一节 青少年时期
    第二节 仕宦时期
    第三节 归隐时期
第二章 赵翼《瓯北集》中的诗学观
    第一节 推陈出新的文学发展观
    第二节 崇尚性灵的文学创作论
    第三节 诗为正宗的文学价值观
    第四节 环境制约的创作客体论
    第五节 强调阅历的创作主体论
    第六节 别具只眼的女性创作观
第三章 赵翼《瓯北集》中的创作内容
    第一节 《瓯北集》中的山水田园之作
    第二节 《瓯北集》中的咏史怀古之作
    第三节 《瓯北集》中的题赠奉答之作
    第四节 《瓯北集》中的反映现实之作
    第五节 《瓯北集》中的状物言情之作
第四章 赵翼《瓯北集》中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 沉郁苍凉的诗风
    第二节 雄浑豪放的诗风
    第三节 奇崛险怪的诗风
    第四节 诙谐幽默的诗风
        一、在咏史之作中戏谑
        二、在论诗之作中诙谐
        三、在谋生之作中幽默
        四、在交友之作中调侃
        五、在科举之作中嘲谑
第五章 赵翼在清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节 赵翼着作在清代的刊刻与传播状况
    第二节 赵翼诗歌创作对清代作家的影响
    第三节 赵翼在清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第四节 从赵翼的“学人之诗”看其与肌理派翁方纲之关系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千家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一章 “千家诗”版本考
    第一节 刘克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版本考
    第二节 谢枋得、王相《五七言千家诗》版本考
    第三节 黎恂《千家诗注》版本考
第二章 《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的形成
    第一节 《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的题材内容
    第二节 《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的选诗门类
    第三节 《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与闻人祥正的集句诗
第三章 《五七言千家诗》《千家诗注》的继承与创新
    第一节 《增补重订千家诗》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的比较
    第二节 王相补注《千家诗》的诗学考量
    第三节 《千家诗注》的成书与内容
第四章 “千家诗”的增补、重订、重选、注解、新编版本
    第一节 “千家诗”的增补、重订、重选
    第二节 “千家诗”的现代注解与新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俗语词与诚斋诗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俗语词”的概念界定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内杨万里诗歌研究综述
        (二) 海外杨万里诗歌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与篇章设置
第一章 宋代俗语词入诗之风尚——以苏、黄为中心
    一、苏黄“以俗为雅”的诗学蕲向
    二、黄庭坚诗词中的禅语与俗语词
    三、苏诗对句中的俗语词
第二章 诗论家对俗语词入唐、宋诗的品评
    一、诗论家对唐诗中俗语词的评议
        (一) 诗歌俗语有出处
        (二) 杜诗中的俗语词
        (三) 俗语词的音义问题
    二、诗论家关于苏、黄使用俗语词之评论
        (一) 苏轼诗歌喜用俗语词
        (二) 苏黄诗中的俗语词使用
        (三) 苏黄关于俗语使用的一些悖论
第三章 杨万里诗集中俗语词的几种类型
    一、宋代俗语词
        (一) 始见于诚斋诗中的自注俗语词
        (二) 吸取自宋代各地的方言俗语词
        (三) 宋代百姓日用的非方言俗语词
    二、古典俗语词
        (一) 效仿先秦文献中的俗语词
        (二) 学习汉魏六朝文献中的俗语词
        (三) 取自隋唐五代文献中的俗语词
第四章 杨万里以俗语词入诗之特色
    一、杨万里俗语词使用之新拓展
        (一) 拟人手法中的俗语词运用
        (二) 禅宗用语的创造性转换
        (三) 变更语义色彩及其他
    二、宋至清代的诗论家对诚斋诗风之评议
        (一) 批评性的意见
        (二) 赞赏性的议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诚斋集》中的俗语词
致谢

(9)清代杜诗评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杜诗学”概说
    二、研究范围及价值
    三、研究现状
    四、基本框架
    五、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王夫之的杜诗学
    第一节 王夫之非杜批评析辨
        一、质疑杜甫的忠君爱国
        二、反对“诗史说”
        三、批判杜甫“诞于言志”
        四、批判杜诗直露和以议论入诗
        五、认为“杜诗不足法”
        六、抑杜扬李
    第二节 王夫之肯定杜诗的批评析辨
        一、相对肯定杜甫律诗
        二、部分肯定杜诗的艺术成就
    小结
第二章 “神韵”派的审美中心论:以王士禛为中心
    第一节 王士禛的“神韵说”
        一、“神韵说”的形成原因
        二、“神韵说”的美学内涵
    第二节 以辨体论杜诗
        一、古风
        二、律诗
        三、绝句
    第三节 以诗歌艺术论杜诗
        一、褒扬杜诗
        二、杜诗指瑕
    第四节 以考证论杜诗和杜甫
        一、考证杜诗注本、版本
        二、考证杜诗声律、真伪
        三、考证杜诗中涉及的制度、人名、物名、地名
        四、考证杜甫的生卒年和后代
    第五节 以选诗论杜诗
        一、《古诗选》
        二、《十种唐诗选》
        三、《唐贤三昧集》
        四、《唐人万首绝句选》
    第六节 以传播接受论杜诗
        一、概论前人学杜
        二、论王安石论杜
        三、论黄庭坚学杜
        四、论杜诗的民间流传
    第七节 以人格论杜甫
        一、批评杜甫人格的表现
        二、批评杜甫人格的原因
    小结
        一、以辨体论杜诗,凸显杜诗的新变和复杂多样
        二、厘清杜诗与盛唐的关系,揭示杜诗在批评史上的价值
        三、重构诗学价值体系,证明杜诗在古典诗歌传统中的经典地位
第三章 “格调”派的政教中心论:以沈德潜为中心
    第一节 沈德潜的“格调说”
        一、“格调”的渊源与内涵
        二、“格调说”的诗学主张
    第二节 沈德潜的诗教观
        一、温柔敦厚与比兴含蓄
        二、诗教与性情
    第三节 以宗旨论杜诗
        一、忠君爱国
        二、温柔敦厚
    第四节 以辨体论杜诗
        一、古风
        二、律诗
        三、绝句
    第五节 以集大成论杜诗
        一、杜诗对《诗》《骚》的继承
        二、杜诗对汉魏六朝诗歌的继承
        三、杜诗的新变
    第六节 以诗法论杜诗
        一、字法
        二、句法
        三、章法
    第七节 诗歌创作对杜诗的借鉴
    小结
        一、政治方面:迎合官方意识形态
        二、诗学方面:再次确立杜诗的独尊地位
        三、不足之处:道德批评的片面性
第四章 “肌理”派的诗法中心论:以翁方纲为中心
    第一节 翁方纲对杜诗的总体看法
        一、杜诗:“肌理说”的典范
        二、“铺陈排比”: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
        三、学习杜诗的态度:“师其意则其迹不必求肖之”
        四、学习杜诗的途径:“由苏入杜”和“黄诗逆笔”
        五、杜甫对前人的学习和对后人的影响
    第二节 翁方纲《杜诗附记》研究
        一、《杜诗附记》的动机目的
        二、《杜诗附记》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翁方纲的批杜特点
        一、感悟式批评和分析考证相结合
        二、借用书法术语论杜诗
        三、以“史法”论杜诗
    小结
第五章 “性灵”派的性情中心论:以袁枚、赵翼、蒋士铨为中心
    第一节 袁枚的杜诗学
        一、论杜诗之长于言情
        二、论杜诗之“苦”和“多创”
        三、论学杜
        四、论杜诗之独尊地位
        五、考证杜诗
        六、论杜甫之人品
        七、小结
    第二节 赵翼的杜诗学
        一、论杜诗之创新
        二、论杜甫之天才
        三、论杜诗之独尊地位
        四、考证杜诗
        五、杜诗指瑕
        六、小结
    第三节 蒋士铨的杜诗学
        一、论杜甫“忠孝义烈之心”和杜诗“温柔敦厚之旨”
        二、论杜诗注本
        三、诗歌创作对杜诗的借鉴
        四、小结
第六章 专题着作研究之一:贾开宗《秋兴八首偶论》
    第一节 《秋兴八首》的渊源
    第二节 《秋兴八首》的章法结构
        一、不可分割
        二、承上启下
    第三节 《秋兴八首》的语言艺术
        一、虚实相生的意象系统
        二、虚实交错的对偶方式
        三、用典
    第四节 《秋兴八首》对儒家诗教传统的体现
        一、《秋兴八首》与《诗经》“六义”
        二、《秋兴八首》的温柔敦厚
    第五节 以史证诗与借杜言志
        一、以史证诗
        二、借杜言志
    小结
第七章 专题着作研究之二:卢震《杜诗说略》
    第一节 正变论
    第二节 创作论
    第三节 诗法论
    第四节 鉴赏论
    小结
结语
    一、清代杜诗评论的主要内容
    二、清代杜诗评论的主要特色
参考文献
    一、古籍文献
    二、国内着作
    三、国外着作
    四、学位论文
    五、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一、科研论文
    二、科研项目
后记

(10)杨万里论诗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杨万里论诗诗研究综述
        (一) 国内杨万里论诗诗的整理与研究
        (二) 国外杨万里诗歌与诗学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目的、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论诗诗概念界定及至南宋初期的发生发展
    第一节 论诗诗概念界定
    第二节 论诗诗的起源与发展
        一、论诗诗的起源
        二、论诗诗在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
        三、论诗诗在唐代的发展
    第三节 宋代论诗诗的概况
        一、北宋论诗诗风貌
        二、南宋初期论诗诗概述
第二章 杨万里论诗诗简述
    第一节 杨万里论诗诗的内容
        一、品评诗人诗作的论诗诗
        二、阐释创作经验的论诗诗
    第二节 杨万里论诗诗的形式
        一、赠答评诗
        二、唱和评诗
        三、题跋评诗
第三章 杨万里论诗诗中的诗学观
    第一节 “诗味”论
        一、“晚唐异味”的旨归与内涵
        二、以“味”论诗的美学渊源与拓展
    第二节 “诗法”论
        一、“法”与“无法”的矛盾
        二、“活法”作诗对江西诗派的超越
    第三节 “透脱”论
        一、“学诗须透脱”
        二、理学与禅学的影响
    第四节 “感兴”论
        一、“兴到漫成诗”的写作方式
        二、诗风扭转:以“兴”代“凑泊”
第四章 杨万里论诗诗的方法特色
    第一节 批评方法的综合运用
        一、读者感受批评
        二、意象批评
        三、断章摘句批评
        四、知人论世兼品第高下
    第二节 以诗论诗的禅趣与谐趣
        一、以修禅喻学诗
        二、轻松活泼的品评方式
结语:杨万里论诗诗成就及其诗学批评素养
    一、杨万里的诗歌素养与诗歌评论的得失
    二、杨万里的诗学观念及其创作的影响
    三、杨万里对论诗诗的贡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杨诚斋诗内容特色探论(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朱熹、赵蕃、韩淲诗歌的体式特征及其诗坛反响[J]. 王培友,焦丹荷.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21(01)
  • [2]方回酒诗研究[D]. 王照.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3]江湜及其诗歌研究[D]. 白玉琳.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宋代琴操诗研究[D]. 陈斯柔.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1)
  • [5]袁说友诗歌研究[D]. 杜雨芹.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赵翼文学研究[D]. 李亚丽.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7]“千家诗”研究[D]. 侯春杰.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8]俗语词与诚斋诗风[D]. 郝桐.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清代杜诗评论研究[D]. 张东艳. 苏州大学, 2018(12)
  • [10]杨万里论诗诗研究[D]. 汪芬.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论杨承翟诗歌的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