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为劳动保障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授予一等功的决定

关于为劳动保障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授予一等功的决定

一、关于给在劳动保障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记一等功的决定(论文文献综述)

宋铁勇[1](2020)在《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文中研究表明“扎赉诺尔”地方之名来源于蒙古语对“达赉湖”(呼伦湖)的称呼,经俄语音译再转译为汉语后,演变为“扎赉诺尔”,地域表达范围也从整个达赉湖地区,定位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历史上,位于多民族交错地带、濒临沙俄(苏联)的扎赉诺尔地区本是蒙古族游牧之地,因《中俄密约》的签订,清廷实质上主动抛弃包括扎赉诺尔煤矿经营权在内的中东铁路及其沿线附属地域、企业的主权与相应利权而被迫卷入“世界体系”。兹后,该地因煤而兴,进而形成文化与政治多元的边陲社会。从1902年扎赉诺尔煤矿开办至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随中长铁路一齐回归祖国这一期间,扎赉诺尔地区经历了“边疆民族游牧地——煤矿——矿区——城镇”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这一过程中,既可以管窥到殖民者或强权者对中国施行的资源掠夺、资本输出、产品倾销等政策,以及殖民地单一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特征,也能体察到该矿区社会由无到有,由小而大,多元复杂的样态。煤矿与矿区的发展变迁映射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国际关系、中外博弈、列强之间相互牵制、我国东北地区部分外来输入型能源工业与重工业特征,以及边疆地区各民族应对不同政权所产生的共处共生机理、不同时期的中国边疆治理范式等问题。同时,为探索地方社区形态变迁、殖民主义或强权主义统治下的矿区经济社会结构的调适、边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政治影响等问题提供了典型案例。论文分为“序章”“正文”“终章”三大部分。“序章”旨在提出问题、阐明研究意义并通过对先行研究成果的翔实评述,提出本文拟借助的理论范式、研究方法与拟达到的目标。正文分为七章,旨在对“序章”提出的问题予以实证、阐释与研讨。第一章以“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为题,阐述本论文研究主要对象所处的时空背景;第二章以“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为题,细述东清铁路办矿、俄商包办时期,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及其矿区的掠夺;第三章以“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为题,通过对扎赉诺尔煤矿产量的统计,分析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资源的掠夺及相关政策和经营手段;第四章以“统制与统治:伪满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为题,分析日本产业统制政策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施行的阶段性内容与影响。第五章以“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为题,详述边陲经济社会国民经济的恢复与社会秩序的确立过程中,工会制度与“一长制”的作用;第六章以“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进程”为题,论述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扎赉诺尔煤矿运营管理的调适。第七章以“遥远的边陲社会: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为题,分析扎赉诺尔煤矿矿工社区的变迁和边陲社会的发展形态。“终章”重在回答“序章”提出的问题,总结全文并得出结论。本文认为扎赉诺尔的“地方性”显现出了汉族移民文化、俄(苏)日殖民者或强权者文化和本地蒙古族文化之间交汇融合的社会性表征。借助于煤矿的“单位”社会化和“地方社会”的单位化之间不间断的互动与互构,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得以不断发展,最后进化为城镇。俄-苏占领或租借时期,虽然该地主权在国际法上仍属于中国,当地的中国地方政府仍然存在,俄-苏只是该地的租借者,但因当时中国国家力量羸弱,难以伸张应有的权利,故该地显现出了完全从属于俄-苏政府的“地方性”,该煤矿及地方秩序与中国国家秩序之间难以同调,中国人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中国地方政府始终居于被动地位。日伪统治时期,因中国在该地的主权被完全侵夺,中国的国家秩序自然是荡然无存。中国共产党自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该矿所做的一系列秘密和公开工作,卓有成效,事实上将“地方”和“单位”的语义逐渐导向了“国家单元”表意上,为地方秩序与国家秩序之间的渐趋一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至1953年苏联将该矿归还中国之际,“国家中心性”对“地方性”的整合过程随即完成。

辛壮[2](2020)在《军队士官退役安置中选择政府安排工作的问题研究 ——以武警某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退役士官是重要的社会人力资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我国自共产党建国以来,对于服役满一定年限或者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大突出贡献的军队退役士官实行指令性的安置办法,由各级人民政府直接组织安排其工作,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退役士官安置和管理模式。随着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士官队伍的编制和员额从约80万人进一步扩大到90多万人,且在部队长期服役的士官比例明显增大,且成为了我军军事技术人才“五支队伍”和“四个方面人才”之一,其退役后需要政府安排工作安置人员越来越多。然而,由于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程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稳步发展、政府部门和其它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用人管理制度由统筹计划式逐渐向市场化、自由化方向发展,但是士官退役选择由政府安排工作安置政策改革却步伐缓慢,安置工作中出现的很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本文以士官退役安置选择政府安排工作人员为研究主体,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对2016年至2018年武警某部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官的安置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主要问题包括:政府安排工作安置政策的法律效力不高、政府安排工作安置渠道窄与岗位需求多的矛盾日益突出、选择政府安排工作安置退役士官的个人素质与用人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放弃政府安排工作安置的相关保障不到位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士官退役安置的政府安排工作方式缺乏正式的法律保障、政府安排工作安置的强制性与用人的自主性不相适应、军地双方对于政府安排工作安置缺乏协同共管的有效机制,放弃政府安排工作的配套保障措施缺乏等。本文提出完善退役士官的政府安排工作安置的对策:政府要强化士官退役由政府安排工作安置的法律保障,提高士官退役由政府安排工作安置的服务质量的同时,加大对放弃政府安排工作后的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军队要加强与地方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就业能力培养;退役士官本人要提高与就业需求相适应的综合素质。

姜彭[3](2020)在《大连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是我国军队后勤保障重点工作之一,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好坏不仅对其家庭有所影响,更是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和谐稳定发展,它是一项涉及整个社会、关系到我国政府、人民、军队的大事。按照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和领土面积的实际情况,我国军队人口基数和体量相对而言还是较大,每年军队转业干部数量较多,这给我国政府在安置军队转业干部工作中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目前,我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方法为计划安置和自主择业,根据军队转业干部个人意愿进行选择。但现行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发布时间较长,很难以适应我国现行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结合我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实际和我国经济发展特点,形成一套新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体系刻不容缓,这也是本文以大连市为例研究后,提出的应对策略的目的。本文选取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沿海军事重镇——大连市作为研究对象,依托于公共管理理论知识中人力资源配置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军人保障理论相关知识。通过采用文献材料研究法、问卷调查研究法、典型案例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对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进行研究。查找出了大连市在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存在的四个问题,分别为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法律法规不健全、军队转业干部社会化服务保障不完善、军队转业干部就业与安置专业不对口以及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政策地方难以落实,分析问题的成因,并通过对国外与国内在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中具有特色的典型进行借鉴,得出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启示。最后,结合大连市军队转业干部工作情况和经济发展实际,提出从4个对策,分别为从国家层面制定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专门法律,并完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监督法规,地方政府结合实际细化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方法;通过规范军队转业干部转业后的医疗保障和规范军队转业干部转业后的住房保障,形成一套军队转业干部社会保障服务体制;通过培训教育工作前移,加强安置就业和自主择业的岗前培训,提高培训效果;严格落实军队转业干部自主择业享有的待遇,加大对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政策性扶持,从而确保我国每年军队转业干部的不断发展,即完成国家每年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目标,又满足军队转业干部的个人需要,取得双赢局面。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4](2019)在《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文中研究指明编者按历史是一面镜子。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现在、开辟未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纂了《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纪略》突出体现党的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各民族团结奋斗三大历史主要脉络,重?

周晓瑾[5](2018)在《《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是党的政治宣传的具体方式之一,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思想宝库。但是,时代的发展却暴露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局限性,民众主体意识的高涨、价值观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勃兴、使《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巨大挑战,于此,非改进其报道无以阻止《人民日报》“英模报道”之颓势。本文在绪论部分梳理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研究的历史和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并介绍了《人民日报》创刊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与报道栏目变化。第二章分析了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情况。通过结合不同时期《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数量和类型的变化统计表,分析了变化的整体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在第三章中,论文分时期呈现了英模报道数量变化和英模报道类型变化、分析了报道英模的形象变化和形象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形象变化造成的社会效应。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构成的挑战和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具体而言,《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宣传理论更新的挑战、社会价值多元和英模精神单一的挑战以及政治宣传效应衰退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其次,要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再次,要改进报道方式、技巧和风格,最后,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英模报道的实效性。

尹传政[6](2013)在《当代中国的优抚制度研究》文中指出纵览建国以来优抚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确立时期、发展时期、停滞时期、完善时期。抗美援朝时期是当代中国优抚制度的确立时期。在总结革命战争实施的优抚制度基础上,1950年12月,内务部制定了《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优待暂行条例》、《革命残废军人优待抚恤暂行条例》等。自此,确立了国家的优抚法律体系,奠定了国家优抚制度的基础。当时,根据保家卫国的需要和实际的经济状况,国家对伤残军人、烈军属等采取了诸多优抚措施。在优待政策方面,国家在农村主要推行了以社会负担为主体的代耕制度,在城市主要实施了优待就业政策,同时还对烈军属在医疗费用、子女上学费用等方面予以优待。在抚恤方面,针对伤残军人的抚恤要求,国家提高了抚恤标准,完善了评残办法。在褒扬方面,国家给烈士追功授予,并举行各种悼念扫祭活动及修建烈士纪念建筑物等。此间的拥军优属活动丰富多样,包括节日间下发通知慰问、召开会议、座谈会及文艺汇演等;平日则经常动员有关人员给烈军属做家务、给志愿军写慰问信等。从抗美援朝到文革发生是优抚制度的发展时期。和平的建设环境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优抚制度进行了一些改变。在优待制度方面,代耕制度逐渐为优待劳动日所替代,而且实物补助作为一种优待辅助手段被推行。抚恤制度方面,国家再一次提高了伤残抚恤标准,同时为解决以前战争遗留的伤残问题,国家再次对伤残军人实施医疗费用的减免。褒扬政策方面,除了继续推行原来的做法之外,国家加强了烈士纪念建筑修建的监督管理,严禁乱建。文革时期,阶级斗争的声浪冲击了整个优抚工作,其主要表现为:优抚机构被撤销;优抚政策被废止;抚恤标准难以提高;优抚对象受到迫害等。但是一些做法仍被坚持了下来,比如,优待劳动日、定量补助等;拥军优属活动也一直开展,形式还比较多样。改革开放以后,优抚制度逐渐恢复,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一系列新的优抚法规诞生。比如,国家先后颁布了《革命烈士褒扬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由此,原来的优抚政策更加制度化、法规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又先后颁布了《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保护办法》、《伤残抚恤管理暂行办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和《烈士褒扬条例》等。由此,优抚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优待制度方面,农村的优待劳动日被优待金所取代;定期定量补助最终以定期抚恤的形式确定下来。抚恤制度方面,国家先后十三次提高伤残抚恤标准,进一步完善了评残条件。褒扬制度方面,国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完善了烈士评定条件,扩大了参评范围;其指导思想是既注重精神奖励又重视物质奖励。拥军优属方面,积极开展双拥活动,特别是设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奖励制度。综上所述,当代中国的优抚制度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到抗美援朝时期发展到一个高峰。从某个角度看,它成为促使军人形象改变的一种背后的重要支撑,传统的观念是“好男不当兵”,而在中共的领导下则变为社会中“最可爱的人”,人人争而为之。显然,它使中共在赢得人民支持和战争胜利方面起了无比重要的作用。和平时期,优抚制度则担当着支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它逐渐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青林[7](2003)在《劳动保障部为:全国劳动保障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记功授奖》文中提出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8](2003)在《关于给在劳动保障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记一等功的决定》文中提出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近两年来,全国劳动保障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投入劳动保障制度改革,不畏艰难,奋力开拓,埋头苦干,狠抓落实,劳动保障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深化

李新临[9](2003)在《全国劳动保障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第六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获表彰》文中指出 2002年12月12日,全国劳动保障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第六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全国政协副主席经叔平,劳动保障部部长张左己,副部长李其炎、步正发、张小建、刘永富,驻部纪检组长崔会烈,林用三、王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0](2001)在《关于给在劳动保障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记一等功的决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近几年来,劳动保障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投入劳动保障制度改革,不畏艰难,奋力开拓,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

二、关于给在劳动保障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记一等功的决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给在劳动保障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记一等功的决定(论文提纲范文)

(1)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章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先行研究述评
        一、1934 年以前沙俄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查研究
        二、日本占领及伪满洲国统治时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
        三、中苏共管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
    引言
    第一节 近代边疆危机态势
        一、列强对中国边疆大面积领土强占与资源掠夺
        二、俄国攫取中国东北大片领土及其将东北残存领土“俄罗斯化”企图
        三、英国强行牛庄开港及其在东北的利益
        四、日本对东北边疆地区的觊觎与渗透
        五、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第二节 列强对中国民族交错地带的矿产资源调查
        一、俄国在中东铁路沿线的资源调查
        二、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资源的调查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
    引言
    第一节 东清铁路计划出笼及沙俄对矿权的掠夺
        一、东清铁路计划出笼与实施
        二、沙俄对东清铁路沿线矿权的侵夺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运营
        一、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东清铁路的初期经营
        二、俄商包办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第三节 中东铁路燃料供应与煤矿的掠夺式开采
        一、中东铁路的燃料需求
        二、东清铁路公司与俄商对煤炭资源的掠夺
        三、煤炭资源开采于呼伦贝尔地方的经济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
    引言
    第一节 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一、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探查
        二、中东路事件前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的掠夺
        三、中东路事件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抛弃
    第二节 中苏合办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一、苏联工矿企业运营经验的引入
        二、中东路事件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统制与统治: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
    引言
    第一节 日本产业统制政策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一、日苏交接扎赉诺尔煤矿过程
        二、满炭系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统制
        三、日本殖民后期统制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伪满洲国统治下的煤炭资源掠夺
        一、日本人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勘测
        二、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三、日本煤炭资源掠夺对“兴安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
    引言
    第一节 扎赉诺尔光复与中国共产党对煤矿的军事接管
        一、扎赉诺尔光复
        二、中国共产党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军事接管
        三、秘密建党建政背景下的煤矿恢复
    第二节 煤矿工会在中苏共管期间的作用
        一、煤矿工会的筹建与基层动员
        二、苏联一长制与工会在煤矿运营中的协调
        三、煤矿公开建党与工会面向的转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的进程
    引言
    第一节 中苏关于交还中长铁路的谈判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交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苏谈判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的具体过程
        二、扎赉诺尔煤矿在回归缓冲期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回归祖国初期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整与发展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调整
        二、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遥远的边陲社会:20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
    引言
    第一节 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与矿区的形成
        一、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
        二、扎赉诺尔行政建置变迁
        三、扎赉诺尔矿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煤矿招工与扎赉诺尔移民社会的形成根源
        一、扎赉诺尔煤矿招工与地方人口结构演变
        二、扎赉诺尔地方经济结构
        三、扎赉诺尔社会生活
    第三节 以煤矿为核心的单位体制形成
        一、煤矿的“单位”化进程
        二、单位制社区
    本章小结
终章
    第一节 扎赉诺尔煤矿与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发展过程中显现的社会表征
    第二节 “国家中心性”对于“地方性”的整合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2)军队士官退役安置中选择政府安排工作的问题研究 ——以武警某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武警某部士官退役安置选择政府安排工作的现状
    2.1 士官退役安置的概况
        2.1.1 士官的定义及退役
        2.1.2 士官退役安置的基本方式
        2.1.3 我国士官退役安置的发展历史
    2.2 现行的士官退役由政府安排工作相关政策
        2.2.1 中央和国家关于士官退役由政府安排工作的相关规定
        2.2.2 各地方政府关于士官退役安置由政府安排工作的相关政策
    2.3 武警某部士官退役安置选择政府安排工作效果调查
        2.3.1 政府安置的岗位企业居多
        2.3.2 安置后工资待遇相对较低
        2.3.3 放弃政府安排工作安置的补偿标准低
        2.3.4 选择政府安排工作的比例逐年减少
第3章 士官退役选择政府安排工作安置存在的问题
    3.1 政府安排工作安置政策的法律效力不足
        3.1.1 保障政府安排工作安置的法律修订滞后
        3.1.2 政府安排工作安置政策的稳定性差
        3.1.3 退役士官安置的争议纠纷解决缺少法律保障
    3.2 政府安排工作安置渠道窄与岗位需求多的矛盾日益突出
        3.2.1 各地方政府承担士官退役政府安排工作安置任务差异大
        3.2.2 政府提供的安置岗位性质比例差异大
        3.2.3 政府提供的安置岗位数量比例异较大
    3.3 选择政府安排工作安置退役士官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3.3.1 政府提供的安置岗位与军队的职业锻炼不匹配
        3.3.2 政府提供的部分安置岗位待遇过低
        3.3.3 部分政府安排工作安置士官的素质能力在地方未得到有效发挥
第4章 士官退役选择政府安排工作安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士官退役安置的政府安排工作方式缺乏正式的法律保障
        4.1.1 士官退役由政府安排工作安置方式的法律规范过于分散
        4.1.2 士官退役由政府安排工作的相关法规条款表述过于宽泛
        4.1.3 士官退役政府安排工作安置的政策的适用面较窄
    4.2 政府安排工作安置的强制性与用人的自主性不相适应
        4.2.1 政府安排工作的安置责任分担不合理
        4.2.2 政府的行政干预能力降低
        4.2.3 士官退役对于政府安排工作安置过度依赖
    4.3 军地双方对于政府安排工作安置缺乏有效的协同共管机制
        4.3.1 军队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要求不适应
        4.3.2 退役待安置期间的短期就业培训难以保证退役后的任职需要
        4.3.3 缺乏对安置效果实施有效的监督
第5章 进一步完善士官退役安置选择政府安排工作的措施
    5.1 政府要强化士官退役由政府安排工作安置的法律保障
        5.1.1 加快推进保障士官退役由政府安排工作安置法律的立法进程
        5.1.2 拓展保障士官退役由政府安排工作安置政策的适用面
        5.1.3 提升保障士官退役由政府安排工作安置政策的操作性
    5.2 提高退役士官由政府安排工作安置的服务质量
        5.2.1 搞好士官退役由政府安排工作安置政策的宣传引导
        5.2.2 指导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官正确选择工作岗位
    5.3 加大对放弃政府安排工作安置的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
        5.3.1 对放弃政府安排工作安置的退役士官实行自主择业扶持
        5.3.2 提高放弃政府安排工作安置的经济补偿
        5.3.3 开展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官实际的就业培训
    5.4 军队要加强与地方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就业能力培养
        5.4.1 军队要拓宽现役士官的培养渠道
        5.4.2 加强适应地方就业能力需求的培养
        5.4.3 军队要做好退役士官安置的政策的辅导和讲解
    5.5 退役士官本人要提高与就业需求相适应的综合素质
        5.5.1 做好自身长期发展规划
        5.5.2 树立正确的择业心理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大连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军队转业干部
        2.1.2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源配置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军人保障理论
3 大连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的现状分析
    3.1 大连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所采取的举措与成效
        3.1.1 所采取的举措
        3.1.2 取得的成效
    3.2 大连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法律和实施细则不健全缺乏可执行性
        3.2.2 军队转业干部保障服务机制不完善
        3.2.3 军队转业干部的专业技能与实际安置工作专业不对口
        3.2.4 军队转业干部自主择业政策落实不到位
    3.3 大连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无正式的法律法规并缺少实施细则
        3.3.2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政策实施过程中缺少配套措施
        3.3.3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教育培训相对落后
        3.3.4 军队转业干部自主择业体系不健全
4 国外与国内其它地区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典型做法
        4.1.1 美国:适应国情军情的保障服务机制
        4.1.2 英国:健全的法律制度和优越的福利待遇
        4.1.3 俄罗斯:完善的军队转业干部培训制度
    4.2 国内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典型做法
        4.2.1 北京市:与社会化挂钩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各项待遇保障
        4.2.2 深圳市:因地制宜制定细化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法规
        4.2.3 哈尔滨市:完善自主择业安置方式的措施
    4.3 国内外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的启示
        4.3.1 结合国家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制定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法律法规
        4.3.2 因地制宜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社会化服务保障
        4.3.3 政府与社会机构联动的培训体系保障军队转业干部竞争力
        4.3.4 完善的自主择业安置体系促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落实
5 完善大连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对策
    5.1 建立健全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法律法规
        5.1.1 国家层面制定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专门法律
        5.1.2 国家层面建立健全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监督法规
        5.1.3 地方政府结合实际细化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方法
    5.2 完善军队转业干部社会化服务保障
        5.2.1 规范军队转业干部转业后的医疗服务保障
        5.2.2 完善军队转业干部转业后的生活服务保障
        5.2.3 完善军队转业干部转业后的住房服务保障
    5.3 加强军队转业干部的培训工作力度
        5.3.1 培训教育工作前移
        5.3.2 加强安置就业和自主择业的岗前培训
        5.3.3 加强培训的基础保障
    5.4 完善军队转业干部自主择业体系
        5.4.1 加强对军队转业干部思想观念的引导
        5.4.2 严格落实军队转业干部自主择业各项待遇
        5.4.3 加大对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政策扶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5)《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政治宣传与《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概述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在苏联的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第二节《人民日报》的创刊
        一、创刊及发展
        二、功能地位
    第三节《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
        二、“英模报道”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栏目变化
第二章 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
    第一节 历年英模报道总量统计
        一、报道统计概述
        二、报道数量与分布
    第二节 英模构成的类型分布
        一、英模行业结构分布
        二、英模性别结构分析
        三、英模的政治面貌结构统计
    第三节 英模报道的品质结构分析
        一、政治品质
        二、劳动品质
        三、道德品质
第三章 《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演变
    第一节 建国头十七年《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数量变化
        二、英模形象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四、社会效应
    第二节 极“左”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数量变化
        二、英模形象
        三、变化原因分析
        四、社会效应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报道数量变化
        二、形象分析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四、社会效应
第四章 《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挑战及其应对
    第一节 英模报道的挑战
        一、新时代需要新宣传理论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英模精神单一
        三、政治宣传的效应衰退
    第二节 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方法
        二、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与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三、改进报道方式、技巧、风格
        四、新媒体技术运用与提升英模报道实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50 年—1965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附录二:1966 年—1976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附录三:1977 年—2002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当代中国的优抚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关于选题的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难点、重点和创新点
    四 研究的范围和思路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优抚制度的确立(1950—1953 年)
    第一节 国家和社会的优待
        一 农村代耕与城市就业
        二 “提高烈、军属社会地位”
        三 全方位的物质优待
    第二节 助伤抚亡
        一 抚恤体系建立
        二 救助伤残
        三 安抚亡灵
    第三节 褒扬英烈
        一 条例与政策
        二 各种活动
    第四节 拥军优属运动
        一 全民参与
        二 “帮助军属解决困难”
        三 赴朝前线慰问
        四 保障与实施
第二章 优抚制度的巩固与发展(1954 年—1966 年)
    第一节 社会优待的变化
        一 政策和机构的调整
        二 优待劳动日和就业
        三 国家补助办法
    第二节 关爱伤亡
        一 抚恤政策
        二 伤残待遇
        三 抚恤金的不同标准
    第三节 铭记先烈
        一 纪念活动
        二 纪念建筑物的修建与保护
        三 追认授誉
    第四节 社会动员
        一 节日慰问
        二 评选模范
        三 组建机构和团体
第三章 优抚制度的破坏与维持(1966 年—1976 年)
    第一节 动荡中的停滞
        一 优抚机构受到全面冲击
        二 优待、抚恤和褒扬的倒退
    第二节 困境中的坚持
        一 优待的实施
        二 抚恤、褒恤的做法
    第三节 “向解放军学习”
        一 节日动员
        二 日常宣传
第四章 优抚制度的恢复与革新(1977 年—1995 年)
    第一节 重建优待体系
        一 优待工作的规范
        二 优待金发放
        三 定期定量补助
        四 优待形式的多样化
    第二节 尊重生命
        一 伤残评定及相关待遇
        二 牺牲和病故的全面褒恤
    第三节 褒扬立法
        一 永久纪念
        二 法规条例
        三 烈士评定工作的发展
    第四节 给军与属送温暖
        一 节日与日常
        二 保障与规范
第五章 优抚制度完善与发展
    第一节 优待工作的大幅改善
        一 优待金的筹集与变化
        二 定期定量补助的提高
        三 物质优待的丰富
    第二节 抚恤的全面提高
        一 伤残人的生活
        二 死亡者的补偿
    第三节 褒扬的新趋向
        一 内容与形式
        二 褒扬金制度
    第四节 双拥活动
        一 与时俱进
        二 双拥建设
结语
    一 社会影响
    二 基本经验
    三 问题与解决
参考文献
后记

(8)关于给在劳动保障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记一等功的决定(论文提纲范文)

全国劳动保障系统记一等功集体名单
全国劳动保障系统记一等功个人名单

四、关于给在劳动保障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记一等功的决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D]. 宋铁勇.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2]军队士官退役安置中选择政府安排工作的问题研究 ——以武警某部为例[D]. 辛壮. 暨南大学, 2020(07)
  • [3]大连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问题研究[D]. 姜彭.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4]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N].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青海日报, 2019
  • [5]《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D]. 周晓瑾.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6]当代中国的优抚制度研究[D]. 尹传政.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7]劳动保障部为:全国劳动保障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记功授奖[J]. 青林. 中国培训, 2003(01)
  • [8]关于给在劳动保障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记一等功的决定[J].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劳动保障通讯, 2003(01)
  • [9]全国劳动保障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第六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获表彰[J]. 李新临. 劳动保障通讯, 2003(01)
  • [10]关于给在劳动保障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记一等功的决定[J].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劳动保障通讯, 2001(01)

标签:;  ;  ;  ;  ;  

关于为劳动保障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授予一等功的决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