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复合排水管安装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探讨

PVC复合排水管安装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探讨

一、关于PVC复合排水管安装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吴艺婷[1](2021)在《关中民居建筑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淡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西北地区水资源仅占全国10%。关中地区三季干旱、夏季暴雨,降雨时空、地域分配不均,总体水资源较为匮乏。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关中民居的空间形态呈现集中化趋势、用水模式呈现复杂化趋势、污水排放呈现管道快排趋势,导致雨水集用低效、排水层次缺乏、涉水部位耐久性差、水文循环破坏、缺乏成体系的涉水基础设施等问题日益凸显,发展与环境矛盾日益增强,节水行动迫在眉睫。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关中民居的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关中民居为研究对象,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出发,综合建筑学、给排水等学科专业知识,通过文献查找、实地观察、数据测量等形式进行涉水现状分析,从传统生态节水智慧的现代应用和现代通用节水技术本土化两个层面提出解决思路,最后针对典型户既有民居进行生态节水设计实践,整合并应用前文提出的生态节水技术,营造民居的局部生态水循环,为今后关中民居节水优化设计提供参考。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章:提出问题。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目的、研究方法及框架。第二章:分析问题。首先对关中民居的整体涉水现状进行调研,根据不同时期的雨水利用特点将其分为用水自平衡消解模式和管道优先的排水模式两种。其次从用水现状、排水现状、储水现状、生态涉水现状和节水现状五个方面展开详细分析,总结出用水循环效率低、排水层次缺失、储水性能下降、涉水部位耐久性差、生态节水效率低等问题,初步提出关中民居的节水设计目标与研究思路。第三、四章:解决问题思路一,传统生态节水智慧提炼及现代应用。通过关中传统民居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的分析,总结出五项建筑节水设计理念——循环多用的用水理念、逐级汇水的排水理念、优先集水的储水理念、水分微循环的生态理念、用水自平衡的节水理念。由于用水需求的复杂化转变、空间布局的集中化转变,我们在借鉴传统生态节水智慧时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应该借鉴其应对干旱气候的方式,分析其与现代建构之间的矛盾点及其与现代应用之间的联系,探索传统生态节水智慧与现代民居结合的途径与方法,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第五章:解决问题思路二,现代通用节水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设计。分析关中民居生态节水营建的内在需求,融入低影响开发等雨洪管理思想,将现代通用节水技术本土化,从用水、排水、储水、生态涉水和节水五个方面探究生态节水构造与民居的结合方式,优化建筑涉水部位,提升涉水循环的系统性与连贯性。第六章:设计实践。建立民居内部的生态节水整体循环系统,应用第四、五章的生态节水技术,将其与民居进行一体化设计,提出一个完整的节水设计方案,并对提升要点进行图解分析。第七章:结论。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建筑节水是绿色建筑发展中重要一环,生态技术投资较小,潜力巨大,前景可观,有利于节约水源、提升农民生活品质、营造理想的生态民居空间,对于关中传统民居生态节水经验的科学机理传承及现代应用、实现民居生态节水性能优化、改善农村环境具有一定意义。

包立征[2](2021)在《公路隧道灰岩裂隙水结晶机理及堵塞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路隧道灰岩裂隙水结晶无论是在隧道建设期还是运营期,在排水系统的各位置都有存在,是目前隧道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要威胁之一。本课题结合安岚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针对隧道灰岩裂隙水易结晶堵塞隧道排水管的问题,通过样品检测、模型拟合、机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灰岩区隧道结晶堵塞原因。探讨了公路隧道灰岩裂隙水结晶的影响因素,阐明了隧道排水系统结晶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何家寨隧道纵向排水管处结晶样进行分析,发现结晶普遍存在,样品含水率高,且结晶与围岩等级无关。对结晶样进行SEM、XRD、XRF等分析,发现晶体形态各异,呈菱形、纺锤形、层片状等,是因为受到盐离子,温度,pH和动力学效应等的影响。此外尽管晶体颜色不一,但结果表明,隧道结晶堵塞物的主要成分为以方解石形式存在的碳酸钙。XPS结果显示,样品中含Si、SiO2、CaCO3、Mg O等,主要成分为CaCO3。根据实际结垢情况,通过饱和指数法、稳定指数法、热力学溶解法对隧道排水系统进行结垢趋势分析,分析结果与隧道现场结晶堵塞程度相吻合。(2)通过分析何家寨隧道水样,发现隧道掌子面不同位置取水,水质差别大,与地质构造、环境气候等有关。隧道纵向排水水质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主要离子为Ca2+、HCO3-、SO42-等,pH较低;第二类溶液则呈强碱性,主要离子为Ca2+、Na+、K+、CO32-等。水中Na+、K+浓度一般与pH呈正相关,与混凝土作用程度强弱有关。(3)试验采用弱碱性和强碱性两种模拟水,分别研究了Ca2+浓度、温度、pH、CO2接触面、盐离子(Na+、Mg2+、K+)浓度等对结晶过程的影响,得出两种条件中:Ca2+浓度、温度、pH的升高均促进了结晶的生成。此外,增大二氧化碳接触面,也有促进结晶的作用,但强碱性条件下,增大二氧化碳接触面对结晶生成作用更显着。添加盐离子均可以减缓晶体的析出,Na+、K+作用效果有限,而Mg2+在弱碱条件中结晶减缓作用程度明显。(4)通过SEM对不同条件生成的晶体进行对比和探究,发现所产生的沉淀中,往往不是生成某种单一的晶体,而是会生成不同形貌的晶体。盐离子的加入会改变CaCO3的微观形貌,晶体稳定性也略有差别。温度、pH等也能改变晶体的形貌、稳定性及粒径大小。(5)通过室内模拟隧道排水系统工艺条件,分别考察弱碱性和强碱性两种水质对结晶规律的影响,发现:波纹管相较于光面管,累计生成沉淀物更多;随着流速的增大,沉淀量逐渐减小;坡度增大,沉淀量呈减小趋势;沉淀量随管径增大而增大;强碱性水质条件下结晶沉淀速率更快,结晶量更大,且垢样黏在管壁内,较难去除。管道材质及流速相比其他工况条件,对沉淀生成量影响显着。另外通过对累计结晶生成量-时间曲线拟合,得到理想环境条件下系统运行约169天后,实验管道将完全堵塞;管道堵塞程度由20%增大到50%时,运行所需时间仅为34天,以此可以确定结晶最佳处理时间,防止管道堵塞加剧。(6)结合实地调研及前期实验结果,得出公路隧道灰岩裂隙水结晶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地下水与碳酸盐岩作用而引起的溶解过程、喷射混凝土在裂隙水的长期冲刷下发生的水泥水化过程、排水管排水的结晶堵塞过程。结晶产生的原因主要为高pH水质易吸收二氧化碳,与排水溶液中钙离子反应。另外从地质、施工因素、气候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导致灰岩隧道排水管堵塞的原因。最后从除垢和防垢两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除垢对策主要包括隧道纵向排水管堵塞的在线监测、定向清洗及防堵塞方法,以及开发新型的环境友好型缓释剂;防垢对策主要包括排水系统工艺优化及规范施工条件。

高原[3](2021)在《排水孔淤堵机理及新型纤维束排水管的研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排水设施是道路工程中排除地下水、地表水的重要结构,对于减少道路水损坏、提升道路结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雨水排水管道堵塞现象严重,已成为路基工程中难以解决的工程问题,严重危害路基工程质量与安全。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排水管道的防堵展开研究,考虑“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式,充分解决排水管道的堵塞难题。本文基于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路基排水管道的防堵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研发出一种新型纤维束排水管,并对其设计参数进行优化,实现路基排水管道的防堵。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1)基于离散元数值方法,建立普通路基排水孔排水计算模型,模拟路基排水过程,揭示了普通排水孔排水淤堵机理。结果表明,普通路基排水孔排水过程可分为开始脱落阶段、脱落扩散阶段和逐渐稳定阶段三个阶段:其中开始脱落阶段仅有少量的土颗粒脱落,由于粗粒组颗粒受到水流冲击接触面较大,而细粒组颗粒自身与周围土颗粒之间的粘结强度不高,脱落土颗粒最主要为细粒组和粗粒组颗粒;脱落扩散阶段,脱落颗粒粒径近似呈现正态分布形式,并且细粒组颗粒脱落量增幅大于粗粒组颗粒;逐渐稳定阶段,由于粗粒组颗粒易形成嵌挤的缘故,其掉落至孔隙下部的概率不大,而细粒组颗粒在水流的冲击下,依然可以沿着脱落颗粒原来的位置及新接触骨架间的孔隙移动,因此其脱落值降低幅度并不明显,脱落颗粒主要为细粒组颗粒;排水管淤堵形成机理主要为管中土埂的阻碍作用,淤堵形成受土埂高度、土颗粒粘聚力、内摩擦角以及排水管倾斜角度影响。(2)开展室内试验,研发新型纤维束排水管,并进行新型排水管的排水能力研究,论证新型纤维束排水管的材料组成及结构形式。结果表明,管内积土状态下纤维束排水管比普通排水管导渗排水效果显着;50mm管径纤维束排水管排水效果从强到弱依次为:塑料质、麻质、涤纶质、棉质、尼龙质,由此确定新型排水管纤维束材质为塑料材质;排水管中不同种类的纤维束布置形式不同,其渗流效果不同;排水管内单位截面积纤维束布置数量越多其导渗效果越显着;同等横截面积的排水管内,当纤维束横截面积也一定的情况下,单股纤维束横截面积越小越有利于其后期导渗排水效果;排水管内土中含砂率越高,其排水效果越好。(3)基于理论计算及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新型纤维束排水管的设计影响因素,提出了新型纤维束排水管的优化设计参数。结果表明,对富水地段加密设置排水管、设置多排排水管或者在路基上部设置排水管,有利于快速排出路基水,设计时宜采取保守设计行间距方法,适当形成联合排水区域;排水管排水性能随着排水管设计角度增加而减小,工程实践中应控制排水管倾角至少为3°;排水管长度越长,排水量越大,且下排排水管的长度对排水效果的影响大于上排排水管。(4)结合在建道路工程,开展新型纤维束排水管工程应用试验,提出该新型排水管的施工工艺,以提高施工质量。结果表明,按照本文提出的要点进行施工过程控制,通过在坑槽回填透水性良好、坚硬的碎石作为反滤层、在碎石上撒铺细沙作为过渡层、利用高速液压夯实机将填土分层回填分层压实等多种措施,能够确保最终新型纤维束排水管发挥最佳排水效果。

张少龙[4](2021)在《降雨条件下堆积层滑坡变形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约有70%的区域处于山区,在这种特殊地形地质条件的影响下,滑坡成为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研究表明降雨充沛且多暴雨的气候是诱发滑坡灾害的主要因素,特别在堆积层滑坡演变的过程中,降雨是主要的诱发因素。为深入研究降雨条件下堆积层滑坡变形机理及井-孔群联合排水设施布设后坡体的灾变演化机制。本文以军功3号滑坡作为依托工点,依托国家重点专项课题(2018YFC1504901),参照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模型试验的研究成果,以相似准则作为试验依据,建立室内模型试验,通过试验现象和布设在坡体内的土压力、含水率、孔隙水压力等传感器对井-孔群联合排水设施布设前后坡体的变形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地勘资料和现场调研发现降雨是诱发军功3号滑坡灾变产生的主要因素,模型试验变形现象与原型坡体变形现象较为一致,均出现路基整体下沉,后缘浅表层坡体变形为主的试验现象,两者的一致性对实际工程在降雨作用下的变形破坏过程和防治具有工程借鉴作用。(2)土压力减小顺序表明降雨条件下坡体的变形是分层的,滑体浅表层土体率先开始变形破坏。滑体后缘位置土体变形最大,故在实际工程中应对此位置进行重点防护。(3)降雨条件下受雨水入渗及后缘土体水分补给的影响,坡脚位置土体的含水率和孔隙水压力对降雨入渗的反应最为敏感,优先开始增大。(4)无排水设施测点的含水率增长曲线近乎呈“直线型”,布设排水设施后含水率的增长曲线呈“曲线型”。(5)无论有无排水设施,降雨作用下军功3号滑坡的变形均以浅表层坡体变形为主,且越靠近坡顶位置坡体变形越严重。(6)井-孔群联合排水设施布设前后的试验现象、孔隙水压力及土压力数据对比分析发现,排水设施的布设对堆积层滑坡的变形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可使滑坡变形快速达到稳定,抑制滑带土体孔隙水压力的增大,提高坡体的稳定性。

李子明[5](2020)在《软土地基排水管道螺旋缠绕修复理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埋地排水管道的建设逐年增加。近年来发现,在地质条件不良地区、软弱地层及沿海地区,排水管道埋设后变形、破裂、错口等缺陷频发。传统管道修复技术修复时间长,开挖面积大,施工时严重影响城市正常运行,螺旋缠绕法是一种将带状型材通过螺旋缠绕方式置入原有管道内形成连续内衬的管道更新工法,该工法与其他管道修复工法相比应用范围广,施工速度快,内衬管刚度大,可带水作业,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和应用前景。该技术在国内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文对螺旋缠绕法的适用性、设计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总结了软土的工程特性,分析了软土地基排水管的主要缺陷类型及其失效机理,通过层次分析法对软土地基非开挖修复技术进行优选,从而对螺旋缠绕法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螺旋缠绕法可完全适用于修复软土地基排水管道。(2)介绍了螺旋缠绕法半结构性修复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并对相关的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试验中一些参数的选取存在缺陷,因此设计公式需进行改进讨论,借鉴Glock屈曲模型,推导了螺旋缠绕内衬管屈曲临界承载力解析式。(3)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本文提出的解析公式进行了数值验证。结果显示:数值模拟结果和解析式计算结果基本吻合,从而证明了解析式的正确性。(4)采用有限元方法,得到了螺旋缠绕内衬管型材在不同水槽壁厚、高度、劲肋密度条件下的屈曲临界承载力,并对影响屈曲临界承载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陈圆月[6](2020)在《基于WSR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央政府大力宏观调控房地产行业的背景下,一些重庆的中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经历了供不应求的房地产红利时代后,迎来了巨大的生存挑战。为了降低项目工程变更给技术和管理都不够成熟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带来的生存风险,本文基于WSR理论对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的工程变更物理维因素进行了分析,搭建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事理维控制系统,完成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人理维协同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1506项已发生工程变更的因素识别,完成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的工程变更物理维因素模型分析。得到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十大关键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逻辑层级关系。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十大关键因素是:项目赶工、合同内容遗漏、施工方案优化、保证人员安全需要、业主方管理问题、新增工作内容、施工质量不满足要求、验收要求、局部功能更改、设计遗漏。根据关键因素关系矩阵计算出了ISM结构模型,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的根源性因素是“项目赶工”和“业主方管理问题”,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第二层级因素是“合同内容遗漏”、“新增工作内容”以及“施工质量不满足要求”。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第三层级因素是“施工方案优化”和“验收要求”。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第四层级因素是“保证人员安全需要”、“局部功能更改”以及“设计遗漏”。(2)通过对工程变更的根源性因素分析,搭建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事理维控制系统。得到项目的经济(方案预估金额、合同金额变动率、成本容纳风险程度及投资变化率)、工期(工序工期影响、相邻工序影响、总工期影响)、安全(结构安全、施工安全及人员安全)和风险(索赔风险、技术风险)四项主要指标,实现了业主视角的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价值工程评价。从工程变更的初审、工程变更的因素识别及技术评审、工程变更的风险管控、工程变更的实施与总结进行层级权限的分解,完成了业主方工程变更过程审批的有效控制。(3)从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实际管理问题出发,完成了人理维协同管理的研究。分别从内部和外部分别进行协同管理分析,打破专业不同、阶段不同导致的项目工程变更管理的分离,整合管理思维和行为方式。业主方内部主要是从组织结构优化和设立奖惩机制来实现协调管理。而培养外部良性竞争关系以及增设交流沟通平台有助于外部协同管理。

薛晓辉[7](2020)在《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机理及处治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黄土隧道受开挖卸荷、地表强降雨、农田灌溉、人为活动、沟谷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富水段,导致围岩劣化程度较高,诱发隧道衬砌开裂、剥落、渗漏水、空洞等病害的形成,严重威胁隧道服役性能。为深入研究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的劣化机理及处治技术,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研究富水黄土隧道结构劣化规律,建立了修正的荷载-结构理论模型,并从细观、宏观角度分析了围岩劣化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而采用物理模型试验从围岩-结构相互作用角度研究不同富水工况下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机理,搭建了服役性能监测系统,提出了病害综合处治技术体系。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针对典型富水黄土隧道工程案例,采用多种手段对衬砌裂缝、渗漏水、空洞及层间脱空状况进行现场调研,总结分析裂缝几何形态及分布位置、渗漏水类型及分布位置、空洞及层间脱空的轴向尺寸的基本特征,并定性分析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的表现形式及基本模式,为研究服役性能劣化机理及处治方法提供基础性资料。(2)基于现有黄土隧道荷载结构计算理论,考虑裂缝宽度w、裂缝深度d、富水体厚度h0、空洞半径r0等参数对衬砌结构荷载分布的影响,建立修正的荷载-结构分析理论模型,并辅以数值模拟手段验算了52种工况,结果表明该理论模型能够客观、准确地揭示富水黄土隧道衬砌结构性能劣化规律,为衬砌结构性能劣化处治提供理论支撑。(3)采用高精度μCT扫描系统对不同含水量及浸水时间下黄土孔隙度、各向异性度等细观参数进行测试,并利用多种室内试验手段对不同浸水时间下黄土黏粒含量、Zeta电位、离子浓度、抗剪强度等宏观参数进行分析,从而从宏细观角度全面揭示富水黄土隧道围岩性状劣化影响因素及规律,进一步诠释了黄土强度随浸水时间呈“勺形”变化并在浸水第5d达到最低值的根本原因,为确定围岩劣化处治最佳时机提供理论支撑。(4)研发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物理模型试验系统,依托实际工程,设计地表水下渗、周边裂隙水入渗、地下水位上升等富水工况,通过量测隧道围岩压力、衬砌结构弯矩、轴力及整体变形等参数,从结构-围岩相互作用角度揭示了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机理及规律,并以深埋两车道隧道为例,给出了围岩注浆范围为4m、重点加固拱脚及仰拱部位的劣化控制标准。(5)采用“振弦式传感器+分布式光纤”相结合的手段、“洞内有线+洞外无线”的组网方式搭建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监测系统,依托实际工程,利用该监测系统对隧道围岩、初支、衬砌结构服役性能进行全面监测,并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对比拟合,进一步揭示了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规律。(6)在已有黄土隧道病害处治技术基础上,依托实际工程,提出了基于地下水平衡理论的可控注浆加固技术与基于碳纤维编织网的衬砌病害快速修复技术,并利用现场观察、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其处治效果进行评价,最终形成了富水黄土隧道病害综合处治技术体系,为制修订富水黄土隧道病害处治技术规范提供借鉴。在复杂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下,富水黄土隧道围岩性状劣化度高,导致隧道结构受力不均衡,严重威胁服役性能,研究不同富水工况下黄土隧道服役性能的劣化机理及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处治措施,可为黄土地区公路隧道设计施工及运营养护提供技术支撑。

高春君[8](2020)在《地下水结晶堵塞排水管规律及对高边坡稳定性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大量工程实践表明,在短时强降雨或地下水丰富条件下,边坡工程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或排水功能失效是造成其失稳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边坡工程尤为突出。地下水结晶堵塞排水系统是导致排水系统功能失效的重要因素。针对高边坡工程排水管结晶堵塞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数值分析等手段,剖析了排水管壁结晶机理,揭示了地下水结晶影响因素和结晶堵管演化规律,探索了排水管不同堵塞程度对高边坡支护结构受力、变形和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以西南山区排水管结晶堵塞的两个典型高边坡工程为依托,采取了结晶体和地下水试样,开展了结晶物的微观晶型电镜实验和组份XRD实验,地下水离子组份及酸碱度实验,揭示了高边坡排水管结晶堵塞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结晶物微观形态以菱形粒状或块状为主,集合体呈现不规则的嵌晶状,结晶体成分主要为碳酸盐,以方解石为主,含少量粘稠状杂质等;地下水阳离子以Ca2+、Mg2+、Na+为主,阴离子CO32-、HCO3-等为主,地下水均为弱碱性;Ca2+和CO32-饱和指数SI大于0时晶体物形成的先决条件;晶体物形成须将经过饱和溶液的形成、晶核的形成、晶体生长等三个阶段。(2)研制了高边坡排水管道结晶的试验装置,开展了排水管道在不同过水面积、不同管壁内表面粗糙程度、不同流水速度、是否空气接触等8组结晶规律的室内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溶液由出口经过空气进入溶液循环试验的管壁结晶量比溶液由出口直接进入溶液的大,大30%以上;在流速恒定时,过水断面为半管时的管壁结晶质量大于全断面过水,大50%左右;试验管为波纹管的结晶质量大于表面光滑管壁,增加1倍以上;流速越大试验管壁结晶质量越小,流速越小管壁结晶质量越大,流速为0.2m/s比流速为0.4m/s的结晶质量大30%左右。(3)提出了―以板带孔法‖模拟排水孔的新思路,建立了框架式格构支护型式的高边坡数值模型,分析了边坡排水孔正常排水、开始堵塞、轻微堵塞、部分堵塞、较重堵塞、严重堵塞、堵塞失效等7个工况的坡体地下水位和支护结构的力学响应。分析表明,高边坡排水孔部分堵塞后,坡体的地下水位显着抬升;坡趾剪出口位置出现了较大的侧向位移,有向外挤出的趋势,排水孔完全堵塞后,这种特征表现更加明显;排水孔堵塞后临近坡趾剪出口的格构应力变化较大,锚杆轴力大幅增加,其中位于自由水面之下的锚杆段更加明显,增幅在30%以上;随边坡排水孔堵塞系数增大,安全系数减小,当堵塞系数大于0.67时,稳定性系数不能满足边坡稳定要求。(4)建立了锚拉桩支护型式的高边坡数值模型,计算分析了该高边坡工程的排水孔不堵塞、堵塞20%、堵塞40%、堵塞60%、堵塞80%、堵塞100%等6种工况下的地下水位和支护结构的力学响应。由计算结果分析可知:排水孔堵塞后,虽然地下水位显着变化,随排水孔堵塞程度增大地下水位上升,且呈非线性升高,当堵塞达到80%时地下水位急剧升高;随排水孔堵塞程度增大,坡趾位置抗滑桩侧向位移较大,尤其是常水位以下部分增大较为明显;桩体顶部由于受到锚索的约束,其侧向位移无明显变化;随排水孔堵塞程度增大,桩间岩土体的土拱效应明显,且地下水位越高,效应效应越明显;随排水孔堵塞程度增大,锚索轴力增大,且最大值向桩侧靠近,完全堵塞后锚索轴力增加了70%。(5)根据排水管结晶堵塞机理,提出了高边坡排水管内壁表面植绒防结晶、电场防结晶、磁场防结晶、排水管内壁表面涂层防结晶、排水管直径可变防治结晶、自清洁和电场混合防治结晶等6种技术。对排水管内壁表面植绒防结晶技术和电场作用下防结晶技术进行了相应试验验证。

杨晓慧[9](2019)在《城市排水管道修复技术适用性研究及工程应用》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排水管道破损导致路面塌陷事故频发,对人民日常生活以及经济财产造成严重影响。管道更换费用昂贵、施工条件复杂,管道行业不仅面临着极大的公众压力,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非开挖技术具有环境影响小、施工周期短等优势,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这一难题。本文研究非开挖管道修复内衬厚度的影响因素,以及有限元模拟在管道修复实例中的应用,为复杂工况下管道修复内衬厚度的设计提供有力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整理西安市市政排水管道数据,得到不同年代时钢筋混凝土管道在市政排水管道总长度的占比数;通过统计西安市数多个小区的排水管道,排水体制包括分流制、合流制以及不完全分流制。计算其对应的管道密度平均值分别为106.23km/km2、90.97km/km2、81.68km/km2;随机统计了 30个小区的建设年代,结果显示80年代敷设的排水管道占比最大。(2)选取管径DN600为典型代表污水管道,运用有限元软件模拟紫外光固化法管道修复过程,研究在相同的荷载下,管道内衬厚度介于0-25mm之间,管道的等效应力值、变形值随着内衬厚度的增加而减少。求解原管道以及增加0-25mm的内衬厚度后分别对应的极限承载力。(3)选取管径DN1000为典型代表雨水管道,假设管道含有70mm的破洞缺陷,利用管道材料许用应力不变的理论,模拟得到当弹性模量为30200MPa时最佳喷涂修复厚度为30mm;改变喷涂材料E为37800MPa,求出最佳喷涂厚度为25mm。(4)将有限元模拟结果在工程实例中进行验证,选取A段管径为600mm的压力污水管道,设计内衬厚度6mm,检测修复后管道的承载力达到要求;B段DN1000的钢筋混凝土管,喷涂厚度为30mm施工后,管道的检测结果达到规范标准,符合有限元模拟结果。

蒙健[10](2019)在《路堑边坡仰斜排水孔淤堵机理及防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各类岩土工程运营时间的增加,工程建设中布设的排水孔淤堵现象愈发明显,排水孔排水通畅对工程安全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研究排水孔淤堵机理以及防淤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文章以广东高速公路边坡排水孔工程为依托,采取现场调研、资料分析、各类理化试验分析、模型试验、现场工程应用等方法对边坡仰斜排水孔淤堵机理以及防淤技术展开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场区边坡传统土工布包裹排水管以及软式排水管均出现较严重淤堵,其适宜性较差。机械淤堵主要表现为孔内堵泥,以细颗粒土为主的边坡淤堵往往更严重。化学淤堵主要表现为:软式排水管自身骨架锈蚀极易形成以Fe为主的化学淤堵。灰岩地区以钙质沉淀物为主的化学淤堵现象明显。表现为CaCO3晶体层层粘附在纤维表面。钙质化学淤堵与铁质化学淤堵一样均可采用酸清洗,但酸性应该根据现场情况试验确定。生物淤堵主要表现为菌类、藻类、苔藓等生物活动痕迹,淤堵严重后植被发育。(2)室内模型试验通过配置不同渗透系数土体以及改变模型箱内水头可较好的模拟不同的边坡条件以及地下水位的变化、间歇性排水等工况。试验结果表明土体渗透系数以及外包物规格均影响排水孔排水量,且渗透土体渗透系数对排水量影响更大,抗淤堵排水孔对不同土体具有更强的适应性。(3)通过现场调查及各类理化试验、模拟试验综合分析,排水孔淤堵可分为两个典型阶段:布设初期以机械淤堵为主,表现为细颗粒土随着地下水运移至排水孔周围形成淤堵;随着运营时间的增加,受现场地质条件影响,化学淤堵以及生物淤堵愈发明显,化学结晶物以及生物淤堵使得淤堵物粘结在一起使得淤堵物以及外包物形成一个较好的整体,最终发展为立体的综合淤堵。(4)孔径小是外包物淤堵速度快的重要原因,筛网比土工布孔径更大,同时筛网具有单层结构,相对于土工布不易形成立体淤堵;因此同等条件下,筛网淤堵周期比土工布淤堵周期长且更容易清洗。(5)通过化学淤堵试验及室内模型试验确定抗淤堵排水孔排水能力以及抗淤堵能力都较传统排水孔更优。而且,双层排水孔还具有清洗更加方便同时可以更换的优点。(6)抗淤堵排水孔在原典型淤堵边坡运营中排水良好,具有施工简便、拆洗方便、可重复利用的优点,同时在现场运营中未发现明显淤堵现象,但其在实际工程的运营时间较短,现场试验还需要运营更久的时间来验证、完善。

二、关于PVC复合排水管安装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PVC复合排水管安装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关中民居建筑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问题——水资源紧缺与洪涝灾害频发并存
        1.1.2 现实问题——水循环破坏与涉水设施缺乏贯通
        1.1.3 发展问题——快速的建设与环境恶化矛盾增强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2.3 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本研究视角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归纳法
        1.5.2 实地调查法
        1.5.3 归纳对比法
        1.5.4 综合研究法
    1.6 研究框架
2 关中既有民居涉水现状与问题研究
    2.1 关中既有民居营建背景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降雨特征概况
    2.2 关中既有民居涉水现状调研
        2.2.1 典型民居整体涉水现状
        2.2.2 用水现状调研
        2.2.3 排水现状调研
        2.2.4 储水现状调研
        2.2.5 生态涉水调研
        2.2.6 节水现状调研
    2.3 关中既有民居涉水问题总结
        2.3.1 用水循环缺乏、集用低效
        2.3.2 排水层级缺失、构造不通
        2.3.3 储水性能下降、缺乏净化
        2.3.4 生态涉水缺失、耐久性差
        2.3.5 生态节水低效、连贯性差
    2.4 关中民居节水设计目标
        2.4.1 改善用水方式
        2.4.2 争取逐级排水
        2.4.3 改善生态涉水
        2.4.4 实现生态节水
    2.5 本章小结
3 关中传统民居生态节水智慧梳理
    3.1 循环多用的用水理念
        3.1.1 用水水源
        3.1.2 用水需求
        3.1.3 给水方式
    3.2 逐级汇水的排水理念
        3.2.1 屋面雨水排放
        3.2.2 院落雨水排放
        3.2.3 街巷雨水排放
        3.2.4 生活污废水排放
    3.3 优先集水的储水理念
        3.3.1 水窖
        3.3.2 水瓮
        3.3.3 涝池
    3.4 水分微循环的生态理念
        3.4.1 墙体基础防潮
        3.4.2 地面透水铺装
        3.4.3 景观植被种植
    3.5 用水自平衡的节水理念
        3.5.1 非传统水源利用
        3.5.2 涉水设施连贯性
        3.5.3 生态性节水措施
    3.6 本章小结
4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4.1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与现代建构之间的矛盾
        4.1.1 节水技术的进步
        4.1.2 用水需求的转变
        4.1.3 生态节水的要求
    4.2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与现代应用之间的联系
    4.3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在现代民居中的应用研究
        4.3.1 传统排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4.3.2 传统储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4.3.3 传统生态涉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现代通用节水技术本土适应设计研究
    5.1 关中民居生态节水营建的内在需求
        5.1.1 空间布局向集中式转变
        5.1.2 生态环境向绿色性转变
        5.1.3 用水模式向复杂性转变
    5.2 用水优化设计研究
        5.2.1 再生水的循环
        5.2.2 给水方式优化
        5.2.3 用水需求拓展
    5.3 排水优化设计研究
        5.3.1 屋面排水优化
        5.3.2 院落排水优化
        5.3.3 街巷排水优化
        5.3.4 庭院生活污废水处理
        5.3.5 生态旱厕及污水处理
    5.4 储水优化设计研究
        5.4.1 储水设施容积计算
        5.4.2 储水设施过滤装置
        5.4.3 储水设施位置优化
    5.5 生态涉水优化设计研究
        5.5.1 屋顶绿化蓄排水
        5.5.2 墙面绿化蓄排水
        5.5.3 地面透水性铺装
        5.5.4 绿地渗透性面层
    5.6 节水优化设计研究
        5.6.1 非传统水源利用
        5.6.2 涉水设施连贯性
        5.6.3 推广节水器具
    5.7 本章小结
6 关中民居生态节水设计实践
    6.1 典型户基本情况与改造思路
    6.2 生态节水微循环系统设计
    6.3 生态节水技术的集成应用
        6.3.1 排水净水系统优化设计
        6.3.2 绿色储水系统优化设计
        6.3.3 生态涉水系统优化设计
        6.3.4 循环用水系统优化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研究生期间所做工作
致谢

(2)公路隧道灰岩裂隙水结晶机理及堵塞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隧道灰岩裂隙水结晶研究现状
        1.4.1 隧道堵塞病害研究
        1.4.2 隧道排水管堵塞问题研究
        1.4.3 结晶理论及结晶形成过程
        1.4.4 隧道灰裂隙水结晶影响因素研究
        1.4.5 结晶堵塞防治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课题来源
2 公路隧道灰岩裂隙水质特征及垢样成分分析
    2.1 工程背景及概况
    2.2 实验方法
        2.2.1 垢样、水样分析
        2.2.2 结垢趋势预测
    2.3 结晶现象与现场环境
        2.3.1 结晶现象
        2.3.2 现场环境
    2.4 垢样采集及分析
        2.4.1 XRD结果分析
        2.4.2 SEM结果分析
        2.4.3 XRF结果分析
        2.4.4 XPS结果分析
    2.5 水质分析
        2.5.1 水样采集和保存
        2.5.2 水质实验结果
    2.6 隧道排水管结晶趋势预测模型
        2.6.1 碳酸钙结垢趋势预测模型的适用性评价
        2.6.2 硫酸钙结垢趋势预测模型的适用性评价
    2.7 小结
3 公路隧道灰岩裂隙水结晶影响因素分析
    3.1 主要试剂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主要试剂配制
        3.2.2 碳酸钙结晶的影响研究
    3.3 弱碱性条件下碳酸钙结晶影响因素分析
        3.3.1 成垢离子浓度的影响
        3.3.2 温度的影响
        3.3.3 pH值的影响
        3.3.4 CO_2的影响
        3.3.5 盐离子的影响
    3.4 强碱性条件下碳酸钙结晶影响因素分析
        3.4.1 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3.4.2 温度的影响
        3.4.3 pH的影响
        3.4.4 CO_2的影响
        3.4.5 盐离子的影响
    3.5 结晶形貌学分析
        3.5.1 温度的影响
        3.5.2 pH的影响
        3.5.3 盐离子的影响
    3.6 小结
4 公路隧道排水系统结晶影响因素分析
    4.1 实验设备及试剂
    4.2 实验装置及设计运行工况
        4.2.1 实验装置
        4.2.2 运行工况
    4.3 实验方法设计
    4.4 实验步骤
    4.5 实验结果分析
        4.5.1 坡度的影响
        4.5.2 管径的影响
        4.5.3 管道材质的影响
        4.5.4 流速的影响
    4.6 综合分析
        4.6.1 影响因素分析
        4.6.2 结晶情况分析
        4.6.3 堵塞时间预测
    4.7 小结
5 公路隧道灰岩裂隙水结晶规律及防治对策
    5.1 结晶过程
        5.1.1 石灰石的溶解
        5.1.2 喷射混凝土的作用
        5.1.3 排水管结晶
    5.2 结晶产生原因分析
    5.3 堵塞原因分析
        5.3.1 地质条件因素
        5.3.2 施工因素
        5.3.3 环境气候因素
    5.4 结晶堵塞防治建议
        5.4.1 除垢对策
        5.4.2 防垢对策
    5.5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排水孔淤堵机理及新型纤维束排水管的研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普通排水管排水淤堵机理研究
    2.1 模型建立及参数赋值
    2.2 排水管排水淤堵机理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纤维束排水管研发及排水性能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案
    3.3 试验方法及流程
    3.4 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排水管设计影响因素研究
    4.1 模型建立与参数赋值
    4.2 排水管设计参数对路基土影响
    4.3 排水管设计参数对挡土墙安全性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纤维束排水管工程应用
    5.1 工程概况
    5.2 原材料与设备
    5.3 新型排水管设计及施工原理
    5.4 施工工艺流程及方法
    5.5 质量控制及安全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4)降雨条件下堆积层滑坡变形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降雨型堆积层滑坡变形机理研究现状
        1.2.2 截排水防治措施研究现状
        1.2.3 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军功3 号滑坡工程概况
    2.1 工程概况
    2.2 地质条件
        2.2.1 自然地理条件
        2.2.2 地形地貌
        2.2.3 地层岩性
        2.2.4 地质构造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2.6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特征
    2.3 滑坡的坡体结构
    2.4 滑坡变形原因和变形特征
    2.5 地质模型概化
    2.6 本章小结
3.军功3 号滑坡模型试验研究
    3.1 试验目的
    3.2 相似材料配置
        3.2.1 相似准则
        3.2.2 材料选择
        3.2.3 材料配比
    3.3 监测设备安装
        3.3.1 试验采集设备
        3.3.2 传感器布设
    3.4 降雨工况设计
    3.5 模型填筑
    3.6 试验现象分析
    3.7 数据结果分析
        3.7.1 土压力数据分析
        3.7.2 光纤光栅应变数据分析
        3.7.3 含水率、孔隙水压力分析
        3.7.4 基于多元数据融合的坡体变形分析
    3.8 本章小结
4.井-孔群联合排水模型试验研究
    4.1 试验目的
    4.2 材料选择
        4.2.1 排水管制作
        4.2.2 最优代替材料筛选
    4.3 模型制作
        4.3.1 试验材料准备
        4.3.2 模型填筑
    4.4 试验现象分析
    4.5 数据结果分析
        4.5.1 土压力数据分析
        4.5.2 含水率、孔隙水压力数据分析
    4.6 井-孔群联合排水布设前后防治效果对比
    4.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软土地基排水管道螺旋缠绕修复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土地基上排水管道修复技术现状
        1.2.2 螺旋缠绕修复设计理论现状
        1.2.3 螺旋缠绕修复技术发展现状
    1.3 当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软土地基上排水管道螺旋缠绕法适用性分析
    2.1 软土地区工程特性
        2.1.1 软土的定义及分布
        2.1.2 软土的工程特性
    2.2 软土地基排水管道主要缺陷类型及失效机理
        2.2.1 管道变形
        2.2.2 管道破裂
        2.2.3 管道错口
        2.2.4 管道腐蚀
    2.3 软土地基排水管道修复机理
    2.4 软土地基排水管道修复优选模型的建立
        2.4.1 修复技术优选模型层次结构
        2.4.2 指标分析及评价标准的建立
    2.5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2.5.1 层次分析法理论
        2.5.2 权重结算结果及一致性检验
    2.6 管段修复技术优选结果分析
第3章 螺旋缠绕法修复设计理论
    3.1 螺旋缠绕法修复原理
    3.2 工程设计理论
        3.2.1 设计依据
        3.2.2 管道荷载分析
        3.2.3 修复设计
    3.3 半结构性修复公式探讨
        3.3.1 圆周支持率K的取值依据
        3.3.2 圆周支持率K的取值问题分析
        3.3.3 Glock屈曲理论
    3.4 螺旋缠绕修复前后管道承载力分析
        3.4.1 试验目的
        3.4.2 试验方案
        3.4.3 试验结果分析
第4章 螺旋缠绕内衬管屈曲有限元分析
    4.1 ABAQUS软件介绍
    4.2 有限元模型与数值分析
        4.2.1 模型的建立
        4.2.2 解析公式与有限元结果对比分析
    4.3 影响因素分析
        4.3.1 型材水槽厚度对屈曲临界承载力的影响
        4.3.2 型材高度对屈曲临界承载力的影响
        4.3.3 劲肋密度对屈曲临界承载力的影响
第5章 工程案例分析
    5.1 工程简介
        5.1.1 工程概况
        5.1.2 地质条件
        5.1.3 管道状况
    5.2 设计计算
        5.2.1 结构计算
        5.2.2 水力计算
    5.3 管道预处理
        5.3.1 管道沉积预处理
        5.3.2 管道破裂预处理
        5.3.3 管道错口预处理
    5.4 螺旋缠绕法施工
        5.4.1 施工流程
        5.4.2 主要材料和设备
        5.4.3 管道的缠绕
        5.4.4 管道的注浆
    5.5 工程竣工验收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基于WSR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外工程变更研究现状
    1.3 国内工程变更研究现状
    1.4 国内中小型地产公司研究现状
    1.5 研究现状分析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意义
    2.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工程变更概论及WSR方法论
    3.1 工程变更概述
    3.2 WSR方法论
    3.3 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
    3.4 WSR方法论指导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的适用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WSR理论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物理维因素分析
    4.1 工程变更因素识别
    4.2 工程变更关键因素分析
    4.3 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相互关系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WSR理论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事理维工程变更评价控制系统
    5.1 工程变更产生因素识别分析及构建因素信息库
    5.2 工程变更评价体系
    5.3 构建业主方为主导的工程变更控制流程
    5.4 事理维的工程变更评价控制系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WSR理论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人理维协同管理
    6.1 协同管理介绍
    6.2 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问题
    6.3 基于WSR理论的人理维工程变更协同管理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数据
附录2 ISM结构模型调查问卷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表

(7)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机理及处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服役性能劣化研究
        1.2.2 围岩性状演化机理研究
        1.2.3 隧道结构服役性能研究
        1.2.4 隧道服役性能监测技术研究
        1.2.5 隧道病害处治技术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状况调研与分析
    2.1 引言
    2.2 现场调研方案
        2.2.1 调研范围
        2.2.2 调研内容及方法
    2.3 衬砌结构服役性能调研成果分析
        2.3.1 衬砌裂缝几何形态
        2.3.2 衬砌裂缝分布位置
        2.3.3 渗漏水类型
        2.3.4 渗漏水分布位置
    2.4 围岩服役性能调研成果分析
    2.5 服役性能劣化特性分析
        2.5.1 劣化表现形式
        2.5.2 劣化模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富水黄土隧道结构性能劣化规律分析
    3.1 引言
    3.2 黄土隧道荷载结构计算理论基础
        3.2.1 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3.2.2 衬砌结构计算方法
        3.2.3 衬砌安全性验算方法
    3.3 考虑隧道结构性能劣化的荷载结构理论模型
        3.3.1 衬砌裂缝力学计算模型
        3.3.2 渗漏水力学计算模型
        3.3.3 衬砌背后空洞力学计算模型
    3.4 隧道结构性能劣化的数值分析
        3.4.1 模拟方案设计
        3.4.2 数值计算模型及参数
        3.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富水黄土隧道围岩性状劣化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黄土微观结构的基本特性
    4.3 围岩性状劣化的细观机理研究
        4.3.1 CT扫描技术基本原理
        4.3.2 CT试验设备
        4.3.3 试验基本方案
        4.3.4 试样制作
        4.3.5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4.3.6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围岩性状劣化的宏观机理研究
        4.4.1 黏粒含量测试
        4.4.2 Zeta电位测试
        4.4.3 离子浓度测试
        4.4.4 抗剪强度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相似模型试验基本原理
        5.2.1 相似定理
        5.2.2 相似常数的基本定义
        5.2.3 相似条件关系的建立
        5.2.4 相似关系的建立
    5.3 围岩相似材料研究
        5.3.1 围岩相似材料的选择
        5.3.2 围岩相似材料的物理性能测试
    5.4 隧道衬砌模型制作
        5.4.1 隧道衬砌相似材料的选择
        5.4.2 隧道衬砌相似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5.4.3 隧道衬砌模型的制作
    5.5 模型试验箱及监测布设
        5.5.1 试验模型箱设计方案
        5.5.2 测试项目及传感器布设
    5.6 模型试验工况方案
        5.6.1 深埋两车道黄土隧道
        5.6.2 浅埋偏压黄土隧道
        5.6.3 大断面黄土隧道
        5.6.4 试验具体步骤
    5.7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5.7.1 深埋两车道黄土隧道试验结果分析
        5.7.2 浅埋偏压黄土隧道试验结果分析
        5.7.3 大断面黄土隧道试验结果分析
        5.7.4 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控制标准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监测系统搭建及应用
    6.1 引言
    6.2 围岩及初支结构服役性能监测技术
        6.2.1 振弦式传感器基本原理
        6.2.2 监测方案
        6.2.3 传感器现场安装
    6.3 衬砌结构服役性能监测技术
        6.3.1 光纤传感器监测原理
        6.3.2 监测方案
        6.3.3 传感器现场布设
    6.4 监测系统搭建技术
        6.4.1 组网框架结构
        6.4.2 数据传输原理
        6.4.3 监测系统软件平台
        6.4.4 技术优势
    6.5 工程应用
        6.5.1 工程概况
        6.5.2 监测系统布设
        6.5.3 监测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性能劣化的富水黄土隧道病害处治技术研究
    7.1 引言
    7.2 富水黄土隧道病害处治现有技术
        7.2.1 围岩加固
        7.2.2 衬砌渗漏水处治
        7.2.3 衬砌结构加固
    7.3 基于地下水平衡理念的可控注浆加固技术
        7.3.1 工程背景
        7.3.2 制定处治方案
        7.3.3 可控注浆施工工艺
        7.3.4 处治效果评价
    7.4 基于碳纤维编织网的衬砌快速修复技术
        7.4.1 工程背景
        7.4.2 基于性能劣化机理的隧道衬砌快速修复技术
    7.5 隧道病害综合处治技术体系
    7.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创新点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地下水结晶堵塞排水管规律及对高边坡稳定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地下水结晶机理研究
        1.2.2 地下水结晶形成及演化规律研究
        1.2.3 高边坡渗流与稳定性研究
        1.2.4 结晶堵塞防处治技术研究
        1.2.5 排水管堵塞对边坡影响研究
        1.2.6 高边坡锚拉桩挡墙排水管堵塞及其影响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边坡排水管结晶堵塞机理研究
    2.1 高边坡排水管结晶现场调查及结晶物测试分析
        2.1.1 典型高边坡排水管堵塞现场调查
        2.1.2 结晶物SEM分析
        2.1.3 结晶物XRD分析
        2.1.4 原位水样水质分析
    2.2 高边坡排水管环境对结晶的影响
        2.2.1 气候特征
        2.2.2 生物作用
        2.2.3 岩性特征
    2.3 高边坡排水管结晶堵塞机理研究
        2.3.1 结晶物形成条件
        2.3.2 结晶物形成过程
        2.3.3 结晶速率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边坡排水管结晶试验研究
    3.1 试验方案
    3.2 溶液制备
        3.2.1 结晶化学反应
    3.3 试验结果
        3.3.1 试验1
        3.3.2 试验2
        3.3.3 试验3
        3.3.4 试验4
    3.4 结晶规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边坡格构锚杆挡墙排水管堵塞及其影响研究
    4.1 计算理论
        4.1.1 渗流折射定律
        4.1.2 边坡岩体渗透系数
        4.1.3 岩体抗剪强度参数
        4.1.4 边坡安全系数
        4.1.5 排水孔模拟方法
    4.2 数值分析模型及工况
        4.2.1 数值计算模型
        4.2.2 模拟计算工况
    4.3 数值分析结果
        4.3.1 孔隙水压分布规律
        4.3.2 排水管孔口地下水流速规律
        4.3.3 地下水水位变化规律
        4.3.4 格构力学响应
        4.3.5 锚杆轴力分析
        4.3.6 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边坡锚拉桩挡墙排水管堵塞及其影响研究
    5.1 依托工程概况
    5.2 数值分析模型及工况
        5.2.1 数值模型
        5.2.2 模拟工况
    5.3 数值分析结果
        5.3.1 地下水水位变化规律
        5.3.2 抗滑桩变形响应
        5.3.3 岩体变形响应
        5.3.4 锚索轴力响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排水管结晶堵塞防治新技术
    6.1 排水管内壁表面涂层防结晶技术
    6.2 排水管内壁表面植绒防结晶技术
    6.3 电场作用下防结晶技术
        6.3.1 试验实施
        6.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6.3.3 结论
    6.4 磁场作用下防结晶技术
    6.5 排水管直径可变防治结晶技术
    6.6 自清洁和电场混合防治结晶技术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9)城市排水管道修复技术适用性研究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我国城市排水管道现状
        1.2.1 我国排水管道长度现状
        1.2.2 我国排水管道管材应用现状
    1.3 排水管道的修复技术
        1.3.1 非开挖修复技术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1.3.2 非开挖修复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4 非开挖技术在排水管道修复中的运用优势与存在问题
        1.4.1 非开挖技术的优势
        1.4.2 非开挖技术存在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西安市排水管道现状及非开挖修复技术
    2.1 西安市排水管道现状
        2.1.1 西安市气候地质现状
        2.1.2 西安市市政排水管道现状
        2.1.3 西安市部分老旧小区排水管道现状
    2.2 排水管道的检测与评估
        2.2.1 排水管道破损因素分析
        2.2.2 破损管道的检测与评估
    2.3 排水管道修复技术
        2.3.1 内衬修复法
        2.3.2 离心喷涂法
    2.4 非开挖修复技术造价对比
    2.5 本章小结
3 污水管道UV-CIPP修复的模拟研究
    3.1 污水管道修复技术的适用性
    3.2 模型选取
        3.2.1 钢筋混凝土管道模型
        3.2.2 紫外光固化内衬厚度计算
    3.3 管道DN600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1 模型设计
        3.3.2 建立不同内衬厚度的模型
        3.3.3 模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雨水管道离心喷涂法修复的模拟研究
    4.1 雨水管道修复的适用性
    4.2 模型选取
        4.2.1 建立管道模型
        4.2.2 喷涂厚度理论公式计算
    4.3 管道DN1000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1 建立不同喷涂厚度的模型
        4.3.2 模拟结果分析
    4.4 弹性模量的影响因素
    4.5 本章小结
5 模拟管道修复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5.1 污水管道修复的实际案例
        5.1.1 工程概况
        5.1.2 修复方案确定
        5.1.3 管道修复施工
        5.1.4 修复结果分析
    5.2 雨水管道修复的实际案例
        5.2.1 工程概况
        5.2.2 修复方案确定
        5.2.3 管道修复施工
        5.2.4 修复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路堑边坡仰斜排水孔淤堵机理及防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排水孔淤堵研究现状
        1.2.2 水利工程减压井淤堵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现场调研与试验分析
    2.1 调研区概况
    2.2 边坡排水孔淤堵调研
    2.3 排水孔淤堵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排水孔化学淤堵试验研究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原理
    3.3 试验设备和试验药品
    3.4 试验过程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排水孔物理淤堵试验研究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方案
    4.3 模型制作
    4.4 材料选取
    4.5 仪器设备
    4.6 试验过程
    4.7 试验结果解析
    4.8 小结
第五章 排水孔抗淤堵试验研究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方案
    5.3 模型制作
    5.4 试验过程
    5.5 试验结果解析
    5.6 小结
第六章 排水孔抗淤堵工程试验研究
    6.1 试验目的
    6.2 试验方案
    6.3 试验过程
    6.4 试验结果解析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四、关于PVC复合排水管安装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中民居建筑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D]. 吴艺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公路隧道灰岩裂隙水结晶机理及堵塞规律研究[D]. 包立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排水孔淤堵机理及新型纤维束排水管的研发与应用[D]. 高原.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4]降雨条件下堆积层滑坡变形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 张少龙.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5]软土地基排水管道螺旋缠绕修复理论研究[D]. 李子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
  • [6]基于WSR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研究[D]. 陈圆月. 西南大学, 2020(01)
  • [7]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机理及处治技术研究[D]. 薛晓辉. 长安大学, 2020(06)
  • [8]地下水结晶堵塞排水管规律及对高边坡稳定性影响研究[D]. 高春君.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9]城市排水管道修复技术适用性研究及工程应用[D]. 杨晓慧.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3)
  • [10]路堑边坡仰斜排水孔淤堵机理及防淤技术研究[D]. 蒙健.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PVC复合排水管安装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