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学家于秉志之书

中国古代史学家于秉志之书

一、中国古代史学家与秉笔直书(论文文献综述)

任剑涛[1](2021)在《常与变:以五大变局重建中国历史宏大叙事》文中认为人们习惯於以"中国"的一头一尾、即周秦之变与清民之变来建构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似乎中间两千余年都处於一种恒常或停滞状态。这是对中国历史的一种误解。从中国历史的自身綫索来看,起码应当从五大变局,即周秦之变、秦汉之变、唐宋之变、明清之变与清民之变上,才能有一个比较准确的理解。这需要人们突破历史停滞论,同时突破历史进步论的束缚。前者是以後者爲历史哲学支撑的,後者是以前者爲历史经验参照的。但两者作爲现代历史理念,都遮蔽了中国历史的自身特点。中国古代历史自有变化綫索与动力机制,而中国的现代转变絶对不是一场突变。爲此,需要在五大变局中展示中国历史的结构变化与功能调整,从而爲展示中国历史的真实面貌奠定坚实基础,爲中国的现代内驱机制进一步蓄积动力。这是当代中国需要确立的一种新历史哲学,关乎中国的自身发展与人类前景。

桑加才让(Sangdrag Tsering)[2](2021)在《藏文史籍《奈巴教法史》研究》文中认为《奈巴教法史》成书于1283年,是一部元初藏文史籍。作者奈巴班智达,本名扎巴默兰洛追,亦称扎巴默兰慈诚。噶当派高僧,后世史学家多称其为奈巴班智达,是贯通上下两部律法的大持戒师。书中主要记载从吐蕃聂赤赞普到藏传佛教后弘期初的历史,其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记载和观点与其它史籍截然不同。《奈巴教法史》自公布至今已有数种不同文字、不同版式的版本面世。学界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奈巴教法史的》的翻译以及史料价值的探索,几乎没有对该书写作背景、体例、体裁、版本和史学特色等方面的研究,研究缺乏系统性。已有在作者生平、翻译等方面的成果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结合《青史》《西藏王臣记》等史料可知“奈巴”这个称号并非如于伯赫所推测与“希噶奈巴”家族有关,应是由他所在的“乃乌寺”的名称演变而来。他的师承可以上溯到鲁梅·慈诚西饶,是鲁梅的第13代传承弟子。他写作《奈巴教法史》时正值元初,吐蕃地区已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实现了自吐蕃王朝崩溃之后的又一次统一,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藏族史学此时正处于发展与变革的重要时期,《奈巴教法史》即成书于这样的社会、史学背景下。其体裁混合了编年史、王统史、教法史、传记等多种体裁而成,体例是介于中期混杂体和后期综合体之间的一种承上启下的混合体例。这种体裁和体例特征是受当时藏族史学总体的发展状况影响形成的。通过对《奈巴教法史》多个版本的详细对比可知,现行版本的原版当是锡金学者Barmiok Athing Tashi Dadul Densapa私人图书馆中收藏的手抄本。德文、汉文译本,国内的排印本都可以溯源到这个版本,包括公布时间更早的1974年的手抄本也应是其再抄本。《奈巴教法史》的排印本和汉译本存在一些错漏、存疑之处,影响到了广大学者对此文献的运用。主要用文献对比的方法,在集中比对其各种版本的基础上对其排印本与汉译本进行补遗、补订。《奈巴教法史》还有其独特的史学价值及特色。《奈巴教法史》的内容、体裁、体例与《拔协》《吐蕃王统》等早期着作有明显的继承关系,也对后世的《青史》《新红史》等着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对当今我们研究藏族史、藏传佛教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的一些记载足以解决目前学界存在的藏族史上的争议性问题。奈巴班智达作为一个学识广博的高僧,记史秉笔直书、语言平实、言简意赅,体现了较高的治史水准。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记述体现出,他兼具佛教史观、世俗史观,且将二者的平衡把握的恰到好处。宣扬佛法的第一性,也并未刻意将一切历史佛教化。而作为一名传承所谓正统佛法的噶当派高僧,他在记述“旧密乘”历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固有的教派分别观。

薛莹莹[3](2021)在《赵翼的唐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史学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期,形成了专门对史料进行整理、校勘的乾嘉考据学派。乾嘉考据学派治史以考据见长,对清代及其以后的史学发展有重要的贡献。这一时期考据学派人才辈出,赵翼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赵翼对唐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廿二史札记》与《陔余丛考》中,其考论的内容主要是“古今风会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于治乱兴衰之故者,亦随所见附着之”,他对唐代的典章制度、史事与人物、文学等都进行详细的考证与评论,以史实为基础,抽丝剥茧,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赵翼考证唐史的史料主要是《旧唐书》《新唐书》,对他们的编撰体例和文字的校勘作了详细的考证分析。还运用多种考史方法对史料进行梳理,并发表议论。他最常用的考史方法有以诗证史、归纳法、比较法、辩证分析法等。在考证唐史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他的史学思想,如经世致用、通识观、正统观等。赵翼的史学地位在他在世之时就已奠定,但由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学术并没有得到重视。到嘉庆以后,国家多故,世道衰微,学人不在专注于考据之学,开始关心现实的社会问题,赵翼的史学越来越受到学人的重视。到晚清民国,更多的史学家关注到了赵翼的史学。赵翼治唐史,对近现代学者陈垣、钱穆、吕思勉、范文澜等有重要的影响。

尹鹏[4](2021)在《王树民史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王树民(1911-2004),字逸民,号曙庵,笔名立人,直隶武清人(今天津武清区)。王树民是我国近现代着名史学家,从事史学研究及历史教学作长达六十余年。其人生历经民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阶段,学术上涉猎了古史、民俗学、甘青地方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史学史、历史教学等领域,并在这些领域卓有建树,为学界所称道。王树民的史学研究,既能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又能与求真求实的治学理念相结合,以多学科为视角,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古史辨的研究方法基础之上,突破传统具体问题研究,上升到思想理论的高度。更宝贵的是王树民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历史人才,并主动分享治学经验,为不少史学工作者提供了借鉴和帮助。文章通过对王树民在各个领域述文章的研究,以及王树民师友们的采访,深入剖析王树民在各个史学领域的成果,并上升到治史方法、思想的高度,从中汲取积极的成分为之学习。文章在充分回顾王树民史学的基础下,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方面是王树民的学术之路。王树民青年时期便入顾颉刚门下,追随顾颉刚奔波甘、青、川、陕等地,两人师生交往四十余年,可谓学界一段佳话。中年时期则由于时代、社会环境等因素,在学术成果上建树不多,更多的是在学术积淀。而待花甲之年后厚积薄发,声名鹊起,着述频出。第二方面是王树民在各个史学领域的研究。在这一方面,首先指出王树民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古史领域,王树民在“国家民族名号”“五帝”、“有虞”等问题上独成一家之言;在民俗学中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并在甘青地方史研究中保存不少史料;在历史文献学上,王树民点校、编校了《廿二史札记校证》、《宋史纪事本末》等文献,不少成果至今还是历史研究者的工具必备书,王树民还针对古籍整理的方法、特点、内涵等理论提出不少真知灼见;在史学史领域,王树民既能着眼于史学史发展全局,对史学史分期、特点、内容等理论有所探讨。又能深入到明清史学史中,对具体问题作出细致性探讨;在史学教育上,培养了秦进才、王昕、董文武等学生,为史学界培育了一批人才。其次指出王树民在各领域研究中具体方法和理论。譬如王树民运用“历史演进”、“层累地剖析”等去探讨古史、民俗学等问题,并在历史文献学、史学史等领域强调“纵横会通”等理论的重要性。再者指出王树民史学研究中的问题,如古史研究中较少使用考古资料,又如王树民在对中国史学史特点研究时,出现了特点与内容混淆的错误。最后,联系当今史学研究现状,对王树民在各领域的史学研究作出公允的评价。第三方面是王树民的治史方法和思想。这一方面以王树民对自己的治学总结为依托,去探讨王树民的治史方法和思想。王树民立足“胸怀全局,行守本位”的治学思想,秉着求真求实的治史风格,以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研究历史,为当今的史学研究者提供不少治史借鉴。

陈曦[5](2020)在《《三国志演义》与《三国志平话》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元至治年间刊行的《三国志平话》和元末明初罗贯中所着《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为《三国志演义》)为三国题材演化史中最为完整亦是最为成功的两部杰出的文艺作品。前者是后者成书的关键环节,由于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不同,两部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文化内涵、美学风格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值得全面细致地进行比较研究。本论文将在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整体全面、深入细致地比较研究,同时,重新审视和评价《三国志平话》,对《三国志演义》也会有新的进一步地认识。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探讨三国故事渊源与分合流变。三国故事的总源头乃是汉末、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其中特殊人物及重大事件被陈寿遴选入《三国志》,成为正史。后经裴松之补注,又大篇幅扩充,最后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整合,融裴注入正文,遂成为完整的公认的正史文本。其中,未入史传者,有的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遂成为了大众传说。此乃同源分流为史传与传说两大层面。在此过程中,裴注补入内容中已有大众传说的三国故事,此乃两个层面的第一次交流。《三国志》等正史成书后,其中的某些内容又被喜好三国故事的知史者作为结构框架,通过其想象、生发、演绎为新的三国故事。此乃两个层面的第二次交流。经过魏晋至宋元的漫长历史过程,文人创作与大众传说的三国故事源远流长,日渐丰富发展,至《三国志平话》的产生,成为大众传说三国故事的集大成者,也是以大众传说为主的两个层面的合流杰作。至《三国志演义》的横空出世,又回归史传,成为以史实为主兼收传说的更高层次的集大成的伟大作品。此乃两个层次的又一次螺旋式上升的交流与合流。第二章,故事情节溯源与异同比较。首先追溯了《三国志平话》的故事情节与《三国志》、裴注的源流关系,并列表加以细致地梳理,比较二者故事情节的前后继承关系,同时比较其许多着名故事的情节设计差异。接着又比较论述了《三国志平话》与史传的不同特征。最后,又以六大着名三国故事为例,个别中见一般地比较了《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演义》在情节建构层面的同中之异。第三章,人物形象之比较。本章以蜀汉集团的刘、关、张、诸葛亮形象与曹魏集团的主角曹操形象、孙吴集团的主角周瑜形象为例证,管中窥豹,比较《三国志平话》和《三国志演义》在人物形象方面的异同。此前,学界对二者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多立足于《三国志演义》,将其吸纳《三国志平话》中有关人物的内容拿来进行比较,绝大多数观点是褒扬《三国志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满,而贬低《三国志平话》中的人物形象为简单粗陋。笔者则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进一步研究两部作品中均有的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同中之异,同时,也将其相关内容与《三国志》加以比较,重新评价相同人物形象在不同文本中的思想性格特征及艺术得失,以期对《三国志平话》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做出新的合理的评价。第四章,比较论述了《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演义》文化意蕴的异同。从民与国关系的层面论之,二者都在弘扬爱国爱民思想。其同中之异在于:《三国志平话》是“爱民第一”,即把爱民置于安国及一切社会内容的前面;《三国志演义》则是报国第一,安民第二。从作品开头管窥二者的文化意蕴:《三国志平话》是以因果报应开篇,表达了一种批判暴君、赞扬明君、惩恶扬善的道德理想;《三国志演义》是以“天人感应”思想为主导,以天意来警戒人世开头,引出黄巾起义,追溯乱世缘由;毛本则是以历史循环论起始,用以解释社会分与合的现象与规律。从作品结尾探讨作品的文化意蕴:《三国志平话》改变了史实,以刘渊兴汉作结,表达了一种复仇的快感与变相兴复汉室的理想愿望;《三国志演义》则遵循史实,通过司马氏一统天下,寄寓了向往统一、君明臣良的理想愿望。第五章,比较论述《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演义》的美学特征。从美学色彩论之,《三国志平话》以喜剧美为主,是喜中有悲;《三国志演义》是悲剧美为主,悲中有喜。二者都追求以奇为美,其同中之异在于:《三国志演义》是奇中寓真,在情节奇特美的追求中又以真实性与合理性约束之;《三国志平话》是奇上加奇,追求超人之美,神化之美,求奇不已,在奇美中获得快感。从美的性质来说,《三国志平话》占主导地位的是朴质之美,但粗中有细,俗中有雅;《三国志演义》占主导地位的是文雅之美;但亦细中有粗,雅中寓俗。

谭广俊[6](2020)在《习近平历史观研究》文中认为学史、研史、用史,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课题,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党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的重要途径。在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与毛泽东思想、十八大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思想精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唯物史观,即习近平历史观。法国作家雨果曾这样写道:“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历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总结过去、指导当下、引领未来。在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尊重历史、向历史学习、积极挖掘历史中治国理政智慧,形成了习近平历史观的历史价值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既懂得学史,也善于用史,他在回顾人类文明几万年历史,中华民族500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国近代180年来的救亡图存历史、中国共产党99年继往开来的奋斗历史、改革开放40余年伟大实践史时,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了历史发展规律论;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正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面对国内、国际上错综复杂的形势,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用实际行动驳斥了国际上的“中国危险论”、“中国崩溃论”、“文明冲突论”等观点,打压了在全球范围横行的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等势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历史和平发展论;在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历史虚无主义者不断扭曲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歪曲中国改革开放历史、颠倒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否定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否定中国革命的正确性、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在此背景下,习近平强调要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形成了历史评价论;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重大成就,习近平始终把一切功劳归功于人民,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人民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史观,即历史主体论。本选题以习近平发表的关于历史重要论述为主线,在分析习近平历史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和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探求了习近平历史观形成的过程和理论渊源,系统梳理了习近平历史观的特征与内容,阐明了习近平历史观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时代价值。

周宇璇[7](2020)在《高斯得诗歌研究》文中认为高斯得(1201——?),本名斯信,後更名斯得,字不妄,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是南宋末年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其现存着述有《耻堂存稿》八卷,其中诗歌共177首。高斯得一生都处在晚宋社会矛盾中,他的诗歌深刻真实地反映了南宋覆亡前夕的政治腐败、战火纷乱、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情况,《四库全书总目》认爲其诗“足称诗史”。本文主要分爲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本研究,共分四章:第一章先从整体上考察高斯得的家世、生平及交游情况,然後探讨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章首先对高斯得的着述情况进行爬梳概述,其次对《耻堂存稿》的版本进行介绍,并将聚珍本和四库本进行比较,说明本文选用聚珍本的原因。第三章主要分析高斯得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悯时忧国、抨击奸臣;哀民多艰、反映现实;寄赠送别、兄弟情深及自身形象的书写四个方面。第四章探讨高斯得诗歌的艺术特色,从诗歌用典、以文爲诗、浣花之遗三个方面来阐述。结语部分从总结全文的角度,将高斯得诗歌与同时期的士大夫诗歌比较,概述高斯得诗歌的地位和价值,以期爲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第二部分是对高斯得诗歌的注释。本文以武英殿聚珍本《耻堂存稿》爲底本,对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地名、人名、官职名、典故史实等进行注释,并将其作爲文学研究的辅助,以促进对高斯得及其诗歌成就的理解与认识。

刘锐[8](2020)在《曾巩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世称南丰先生。随着北宋中期文人士大夫群体社会角色和知识结构的巨大变化,作为北宋文坛上颇具盛名的文学家,曾巩的活动范围不再只是局限于文学领域,而是成为了一个集政治、学术于一身的“通才”,成为当时学术文化的建构者。史学思想作为曾巩学术思想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史学思想中不仅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同时又极富个人特色。但是历年来,学界并没有给予曾巩的史学思想足够的重视,就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而言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故本文分为四个章节,拟对曾巩史学思想的形成进行梳理,并对其史学思想的具体内涵及其特色与影响进行概括:第一章从曾巩的耕读生活及仕宦之路入手,探讨南丰曾氏深厚的儒学积淀与苦学精神对曾巩的感化,并介绍了欧阳修对曾巩的指导以及曾巩与王安石之间的密切交往,这些都激发了曾巩对圣人之道的传扬,以及对儒学义理的探寻。此外北宋中期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与思想特点也对曾巩史学思想的形成及发展产生了莫大的影响。第二章是通过曾巩的历史评论考察他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们的政治忧患意识极为强烈,取鉴史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史家群体对时代和现实给予了更多关注。通过考察曾巩历史评论的主题和具体内容,我们可以了解他本人的史学思想与历史观,发现他的个人情感与价值理想,进而对其史鉴思想与忧患意识进行分析,并对曾巩以“道德”为核心的历史评论的特色进行阐释。第三章则围绕曾巩所提出的“明”、“道”、“智”、“文”四个方面的要求展开,分析曾巩的“良史观”。这是曾巩继唐代刘知几提出“史才三长论”之后对“良史”再一次认知,他对一位优秀的史学家应该具备怎样的治史素养给出了清晰的说明。此外,再从以史资治、校勘原则、采撰方式三个方面入手探讨曾巩的历史编纂思想,判断曾巩对史着好坏的评判原则。第四章旨在论述曾巩“经世致用,利国为民”、“文不失道,史不离儒”的史学特色,并通过方苞、刘大櫆、陈师道等人对曾巩的评价以及他们对其直书善恶、重视教化的实录精神的继承进一步尝试阐释曾巩的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郭文瑞[9](2020)在《《闲中咏古咏史》校注》文中认为杨叔珨,为阮朝中后期文人,史书无传,亦未见有族谱、家谱、作家年谱或传记传世,几种越南文学史中亦未提及,遑论研究。其生平主要履历及着述,经翻检《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参照其咏史诗集两种不同版本序言与三篇碑文的落款及《大南实录正编第五纪》卷四建福元年闰五月条下相关记载,大致可以确定:乂安省琼0)县琼堆社人,建福元年同进士第一名出身,曾任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承佐、乂安省督学,成泰十一年以鸿胪寺卿致仕归乡,在教授生徒之闲,仿效乡贤前黎进士范阮攸、本朝探花阮德公及梅庵公主等人咏写中国历代名贤义士、奸臣佞人、贤妃烈女及悍妇妖姬,于成泰十四年结集,二卷,有杨叔珨自序。杨叔珨咏史诗集,现存两个版本。其一,《闲中咏古咏史》影抄本,二卷,有杨叔珨自序。收录在一九七一年越南特责文化国务卿府译述委员会出版的《古文丛书》中,《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并未载录,无馆藏编号。其二,《咏史》合集抄本,有杨叔珨自序。现收藏于越南汉喃研究院图书馆,馆藏号为VHv.1785。两种版本,收录除杨叔珨咏史诗歌外,还附录有三位前贤范阮攸、阮德达、梅庵公主数量不等与杨叔珨同题或近题咏史诗歌。两种版本附录三位前贤的诗作数量与咏题几乎相同(前者仅比者少一首《马援》诗),前者共收录三位前贤诗歌三百八十二首,后者收录三位前贤诗歌三百八十一首;但在收录杨叔珨咏史诗作数量、咏题、杨诗与前贤附录的次序、诗歌题注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别。《闲中咏古咏史》共收录诗歌七百九十首,其中杨叔珨诗歌四百零八首,后者共收录八百三十二首,其中杨叔珨诗歌四百四十二首;后者比前者多出十七题三十四首诗。前者每页纸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附录三位前贤诗作,下半部分收录杨叔珨同题或近题诗作;后者,则先录杨叔珨诗,三位前贤诗作列在杨叔珨同题或近题诗之后。两者版本的诗歌题注也存在文字差异。杨叔珨的咏史诗集,不仅数量众多,题咏中国历史人物众多,时间跨度大,从中可见越南古代文人对中国史籍的熟悉程度,展现了越南文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某些看法,同时折射出阮朝末年文人心态历程,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杨叔珨的咏史诗,还因多用数量词,喜用比较,擅长化用、语含双关与语带讽刺等特征,因而展现出较高的咏史诗艺术技巧,形成了浅俗、晓畅、平淡、质朴的艺术风格,因此具有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本文在广泛搜集杨叔珨及附录诗人不同别集版本及相关文献基础上,仔细校勘比对注疏,力图完成一部较为完备的杨叔珨咏史诗集校注本子,以期为今后越南汉文咏史诗的研究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刘友丰[10](2020)在《晋代杂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杂传是独立于正史之外的人物传记,最早起源于西汉末年刘向所作的《列仙》《列士》《列女》诸传。在魏晋南北朝杂传文学史上,晋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由于晋代门阀士族势力的空前壮大和史学大众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加之晋代人物品评风气的继续盛行以及晋代多元发展、开放活跃的思想格局的深刻影响,杂传创作在晋代走向了全面兴盛。晋代杂传无论从数量、表现领域、文学价值等方面都较前代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明显的超越,由此成为魏晋南北朝杂传文学史上的一座光辉的高峰。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将晋代杂传作为一个独立、系统的整体,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对晋代杂传进行深入细致的综合性分类研究;二是对比研究,即在晋代杂传与同时期史传的对比、晋代杂传与同时期小说的异同两个维度上,通过晋代杂传与同时期史传和同时期小说的对比研究,探索其艺术独特性。第一章为“晋代杂传概述”,对晋代杂传的概况进行提纲挈领的总体性概述。第一节首先对晋代以前的杂传发展概况进行简要回顾,概括了两汉、三国时期的杂传发展脉络。第二节则从数量、表现领域、杂传创作的自觉意识、名篇佳作的出现四个方面,全面概括了晋代杂传全面兴盛的表现。第三节从晋代的历史背景入手,充分联系晋代杂传的作家作品,全面探析晋代杂传全面兴盛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综合性分类研究为第二、三、四章。第二章为“晋代散传”,对晋代现存杂传中的散传作品的文学性进行研究。第一节对晋代文人名士散传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二节从道教人物散传和佛教人物散传两方面,分析晋代方外散传的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典型意义。第三节对晋代的官吏散传、胡人散传、发明家散传和女性人物散传进行简要分析。第三章为“晋代类传”,对晋代现存杂传中的类传作品的文学性进行研究。第一节首先以晋代张隐的《文士传》作为文人名士类传的代表作进行个案分析,进而宏观论述晋代文人名士类传展现的魏晋名士风度。第二节首先以西晋皇甫谧《高士传》作为高逸类传的代表作进行个案分析,进而宏观论述晋代高逸类传的艺术成就。第三节则重点分析晋代王公贵族类传的文学性和列女传中的女性形象特征。第四章为“晋代郡书”,对晋代现存杂传中的郡书作品的文学性进行研究。第一节运用个案分析的方法,对晋代耆旧类郡书的三部代表作进行了重点探究。第二节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晋代先贤类郡书的创作导向。第三节则重点论述了晋代人物志类郡书和东晋虞预《会稽典录》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对比研究为第五、六章。第五章为“晋代杂传与同时期史传的对比”。第一节从叙事主体色彩、详略原则、选材倾向等方面,论述了晋代杂传在叙事艺术方面与同时期史传的异同。第二节从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人物类型、人物刻画等方面,论述了晋代杂传在写人艺术方面与同时期史传的异同。第三节从初露锋芒的骈俪化倾向、从简洁质朴到富赡华美、从庄重严肃到亦庄亦谐等方面,论述了晋代杂传在语言艺术方面与同时期史传的异同。第六章为“晋代杂传与同时期小说的异同”。第一节从叙事视角、戏剧性情节两方面,深入探究了晋代杂传的小说品格。第二节从实录精神、审美追求、语言传统三方面,详细论述了《搜神记》对晋代杂传的传承与超越。

二、中国古代史学家与秉笔直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古代史学家与秉笔直书(论文提纲范文)

(2)藏文史籍《奈巴教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奈巴教法史》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节 奈巴班智达生平考述
        一、出生地及家族考
        二、师承及弟子考
        三、生卒年考
    第二节 《奈巴教法史》的写作背景
        一、历史背景
        二、史学背景
第二章 《奈巴教法史》文本研究
    第一节 《奈巴教法史》主要内容
        一、吐蕃王臣史
        二、吐蕃佛教史
    第二节 《奈巴教法史》体裁及体例辨析
        一、体裁辨析
        二、体例辨析
    第三节 《奈巴教法史》版本研究
        一、版本概述
        二、现存各藏文版本之对比
        三、校录本补遗
第三章 《奈巴教法史》汉译本补订
    第一节 吐蕃王臣史部分
    第二节 前弘期佛教史部分
    第三节 后弘期佛教史部分
第四章 《奈巴教法史》史学价值与特色探析
    第一节 史学价值探析
        一、史料补充
        二、在藏族史学中的地位
    第二节 史学特色探析
        一、记史风格
        二、历史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奈巴教法史》1985年版影印件
致谢

(3)赵翼的唐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赵翼对唐史的研究
    第一节 对唐代典章制度的研究
        一 对唐代职官制度的探讨
        二 对唐代科举制度的探讨
        三 对唐代兵制的探讨
        四 对唐代礼制的探讨
    第二节 对唐代史事、人物的评论
        一 对唐代史事的评论
        二 对历史人物的评论
    第三节 对唐代文学的研究
第二章 赵翼对两《唐书》的研究
    第一节 对两《唐书》史源、体例、内容、书法的研究
        一 史料来源
        二 史书体例
        三 史书内容
        四 史书书法
    第二节 对两《唐书》文本的校勘
第三章 赵翼研究唐史的方法与史学思想
    第一节 赵翼研究唐史的方法
        一 以诗证史
        二 归纳研究法
        三 比较法
        四 辩证分析法
    第二节 赵翼治唐史体现出的史学思想
        一 经世致用
        二 通识观
        三 正统观
第四章 赵翼治唐代史学之影响
    第一节 赵翼与王鸣盛、钱大昕的相互影响
    第二节 对近现代学者治唐史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王树民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论文结构
    四、难点、创新点、不足
第一章 王树民学术之路
    一、少年时期——家学深厚
    二、青年时期——学术起步期
    三、中年时期——学术奠基期
    四、晚年时期——学术爆发期
    五、师生情谊——顾颉刚与王树民
    小结
第二章 王树民上古史研究
    一、对国家民族名号问题的探讨
        (一)40 年代国家民族名号研究
        (二)80 年代国家民族名号研究
    二、对“五帝”问题的探讨
        (一)“五帝”问题的研究背景
        (二)“五帝”来源及含义
        (三)“五帝”对象及划分
    三、对有虞与“夏康”等问题探讨
        (一)“有虞”问题研究
        (二)“禅让”制度研究
        (三)“夏康”问题研究
    四、王树民与古史辨
    小结
第三章 王树民民俗学与甘青地方史研究
    一、进入民俗学地方史领域的背景
    二、对“民歌”的看法
        (一)民歌功能认知
        (二)民歌价值认知
        (三)民歌中“历史故事”认知
    三、对甘青地方史研究
        (一)地方史研究中折射的古史观
        (二)甘肃回民反清问题研究
        (三)地方民俗文化整理贡献
    小结
第四章 王树民历史文献学研究
    一、历史文献整理贡献
        (一)《宋史纪事本末》和《元史纪事本末》
        (二)《廿二史札记校证》
        (三)《戴名世集》和《戴名世遗文集》
        (四)《通志二十略》
        (五)《国语集解》
    二、史部目录学贡献
        (一)《史部要籍解题》成书背景及内容
        (二)《史部要籍解题》特点
        (三)《史部要籍解题》价值
    三、对文献整理理论认知
        (一)古籍的概念及性质
        (二)古籍整理原则及内涵
        (三)古籍整理的问题
        (四)古籍整理的方法
    小结
第五章 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研究
    一、对中国史学史问题研究缘由
    二、对中国史学史理论看法
        (一)中国史学史内容及任务
        (二)中国史学史分期标准
        (三)史学史指导思想
        (四)中国史学史特点
    三、对中国史学史“纵横”的看法
        (一)王官之学时期
        (二)史书体例成熟时期
        (三)官修史书定局与史学新发展时期
        (四)民间史学异军突起时期
        (五)史学蜕变时期
    小结
第六章 王树民史学教育贡献
    一、历史教育着述
        (一)《初中中国历史课本问题解答》
        (二)《隋唐五代宋元史纲》
    二、史学教育思想
        (一)重视爱国主义和民族文化教育
        (二)重视历史普及性教育
        (三)突出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小结
第七章 王树民的治史方法及思想
    一、治史方法
        (一)重视基础知识积累
        (二)去粗取精和去伪存真
        (三)珍惜时间善用条件
        (四)脚踏实地,莫走捷径
        (五)多读书与善写作
    二、治史思想
        (一)胸怀全局,行守本位
        (二)求真求实
        (三)重视理论
        (四)纵横会通
        (五)经世致用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王树民专着及论文
    二、相关研究专着及论文
后记(含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三国志演义》与《三国志平话》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三国志演义》与《三国志平话》比较的研究现状
        (一)明清研究状况
        (二)现代成果评述
        (三)当代研究现状
    二、选题依据
    三、论文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一)论文创新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三国故事渊源与分合流变
    一、史传与传说的同源分流
        (一)“三国”史实经史家遴选写成史传
        (二)“三国”史实未入史传者变为传说
        (三)由正史记载而衍生的“三国”故事
    二、传说故事的涓涓细流
        (一)两晋南北朝的三国故事钩沉
        (二)隋唐三国故事的发展与丰富
        (三)宋元三国故事的繁荣与汇聚
        (四)《三国志平话》:传说之集大成者
    三、《三国志演义》:三国题材之集大成者
        (一)《演义》集三国史传之大成
        (二)《演义》集三国故事传说之大成
        (三)《演义》集三国题材诗词曲之大成
        (四)《演义》集三国题材戏剧之大成
第二章 故事情节溯源与异同比较
    一、《平话》对史传的吸纳及异同关系比较
        (一)《平话》与史传之关系溯源
        (二)《平话》与史传的不同特征
    二、《演义》与《平话》的故事情节比较举隅
        (一)桃园结义
        (二)怒鞭督邮
        (三)千里独行
        (四)三顾茅庐
        (五)草船借箭
        (六)华容放曹
第三章 主要人物形象之比较
    一、刘备形象比较论
        (一)《平话》与《演义》中刘备形象“义”的比较
        (二)《平话》与《演义》中刘备形象“仁”的比较
        (三)从《平话》的人物复杂性到《演义》的纯粹化
    二、诸葛亮形象比较论
        (一)史传诸葛亮原型
        (二)神仙与奇人形象
        (三)庄农与隐士形象
    三、关羽形象比较论
        (一)关羽出场之比较
        (二)关羽形象的平民化
        (三)关羽形象的完美化
    四、张飞形象比较论
        (一)《平话》多有智慧与《演义》勇于担当
        (二)《平话》慷慨任性与《演义》仁爱礼让
        (三)平民英雄气质的有意强化与相对弱化
    五、曹操形象比较论
        (一)《平话》勇敢的智者与《演义》机智的勇者
        (二)“唯才是举”的同中之异
        (三)毒辣诡诈的同中之异
    六、周瑜形象比较论
        (一)周瑜的历史原型
        (二)赤壁大战中周瑜形象之比较
        (三)“三气”中周瑜形象之比较
第四章 文化意蕴比较
    一、救民安国与报国安民
        (一)开宗明义,爱民心切
        (二)桃园结义,爱民第一
        (三)刘备治国,百姓安乐
        (四)君明臣良,国泰民安
    二、因果报应、天人感应与历史循环论
        (一)《平话》因果报应开头的文化意蕴
        (二)《演义》天人感应开头的文化意蕴
        (三)毛评本历史循环论开头的文化意蕴
    三、刘渊兴汉与司马一统
        (一)《平话》刘渊兴汉结尾的文化意蕴
        (二)《演义》司马一统天下的文化内涵
        (三)世袭皇权更迭的非正统性文化意味
    四、文化意蕴歧异举隅
        (一)王允“连环计”文化意蕴的差异
        (二)关羽“约三事”文化意蕴的不同
第五章 美学特征比较
    一、喜剧美与悲剧美
        (一)天下大乱悲剧氛围与惨象淡化苦中求乐
        (二)英雄结局悲剧意味与悲剧淡化乐在其中
        (三)三国覆亡悲剧结局与因果报应喜剧美感
    二、奇中寓真与奇上加奇
        (一)奇美合理与求奇不已
        (二)超人之美与奇人之美
        (三)神化其事与神化其人
    三、朴质之美与文雅之美
        (一)《平话》朴质美与《演义》文雅美探源
        (二)听觉艺术美感与文字阅读快感比较
        (三)俗中见雅与雅中有俗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习近平历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及不足
        一、研究的重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习近平历史观形成的思想渊源、条件及历程
    第一节 习近平历史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一、马恩等经典作家的历史思想
        二、毛泽东思想中的历史思想
        三、十八大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历史思想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思想
    第二节 习近平历史观形成的条件
        一、微观条件
        二、宏观条件
    第三节 习近平历史观的形成历程
        一、七年知青——萌芽时期
        二、主政地方——形成时期
        三、进入中央——丰富时期
第三章 习近平历史观的内容及特征
    第一节 习近平历史观的内容
        一、历史发展规律论
        二、历史主体论
        三、历史价值论
        四、历史评价论
        五、历史和平发展论
    第二节 习近平历史观的特征
        一、科学性
        二、时代性
        三、实践性
        四、系统性
        五、开放性
        六、人民性
第四章 习近平历史观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第一节 习近平历史观的理论价值
        一、提供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武器
        二、推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进入新境界
        三、为树立正确历史观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二节 习近平历史观的实践价值
        一、回顾历史,明确实现中国梦的道路选择
        二、总结成就,坚定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
        三、以史为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7)高斯得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高斯得及其诗歌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构成
第一章 高斯得的家世、生平及交游
    第一节 高斯得的家世及生平经历
        一、时局背景
        二、魏、高二家族
        三、仕宦经历
    第二节 高斯得的师承及交游情况
        一、高斯得的师承
        二、高斯得的交游
第二章 高斯得的着述及其版本研究
    第一节 高斯得着述概说及着录情况
        一、高斯得的着述概说
        二、《耻堂存稿》的着录情况
    第二节 《耻堂存稿》的版本概述
        一、现存版本流传述略
        二、聚珍本与四库本异同比较
第三章 高斯得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悯时忧国,抨击奸臣
    第二节 哀民多艰,反映现实
    第三节 寄赠送别,兄弟情深
    第四节 自身形象的书写
第四章 高斯得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因事援典,入木三分
    第二节 自序自注,以文爲诗
    第三节 激昂沉郁,浣花之遗
结语
《耻堂存稿》诗歌注
    凡例
    《耻堂存稿》卷六
        五言古诗
        暮春卽事
        次王秉纯投赠三十韵
        送徐景说归三衢
        思耕亭
        觞客海棠下以东坡丝丝红萼是乡人之句分韵予得丝字
        爲温乐堂五绿亭解嘲
        题黄岩蔡氏青在亭
        游巾山得晴字
        次韵徐景说见寄并呈牟存叟
        迓杜丞相舣舟白鹤山下有感
        龟溪卽事五首
        送不浮弟归金陵
        不浮次韵予亦再赋
        读谢章奏疏赋朝阳吟
        吏道
        物贵
        增赋
        桑贵有感
        刧桑叹
        次韵不浮问疾末章及蝗
        题钱可则芡雪庵
        酒阑
        蜀酒
        端午日觞客东湖,遇雨,移饮寿台楼,分韵得壁字
        赠道士刘友鹤
        读哲宗长编
        近者昌言多出诸贤之後有感一首
        生日自嘲
        次韵俞掞县尉见赠钓台赋梅
        齿落
        次韵功远兄惠诗见劳
        赠蜀僧钦师
        次韵李通甫赋中秋
        送刘养源游吴中
        次韵不浮和东坡端午游真如寺
        平生欲一游金陵而不得再用韵简不浮
        不浮欲卜居霅川而未决,再用韵趣之
        不浮弟摄兴国守书趣其归
        次韵王深道领客登翠屏
        题王茂悦郴州白水奇清园
        书室揭刘元城陈了斋像以自厉
        次韵詹丞贺得祠
        感事
        鬼瞰吟
        次刘养源见寄二十韵
        要君
        五月
        次韵方泳道(沂)见寄
        次韵王深道见寄
        次韵刘友鹤端午三首
        道中遇雨
        送王深道赴荆门教授
        次韵北涧禅师留别
        中秋独坐有感
        又中秋分韵得处字
        自叙六十韵
        池荷就衰有感
        九日分韵得花字
        学诗
        读书
        读荆轲传
        九日会客面岳亭,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分韵得采字诗
        谢郑如晦饷酒
    《耻堂存稿》卷七
        七言古诗
        题天台夏肯甫晓山亭诗
        题赵致道茅斋
        五月六日约诸友游北山,舟已具,而予偶不能出,诸友和坡公法华寺诗,亦赋一首
        刘友鹤以诗赠别,次韵送之
        时雪应祷,周子车和东坡所次柳子玉韵见贻,用韵答赋
        出其东门行
        禹柏行
        题浯谿寺
        次韵王深道寄题其弟敏道菊山
        次韵不浮弟自金陵相过
        再次韵
        絶交行
        物贵日甚
        次韵徐景说赠安象祖
        次韵刘养源见寄
        次韵王深道见寄
        次韵张?见寄
        西湖竞渡游人有蹂践之厄
        三丽人行
        次韵周子车喜雨
        次韵雪寒郡中粜米养源有赋
        莫恃势行
        次韵赵郎中与訔泛舟之作
        编局
        官田行
        读陆逵常簿奏篇喜而有赋
        和刘养源
        读梅福传有感
        记二首儿四日雷二异
        鸡祸诗
        冬大雷电
        孤愤吟四十韵
        送庸斋赴召
        闲中读书次第
        园中读书
    《耻堂存稿》卷八
        五言律诗
        次韵养源避暑西湖
        次韵戴石屏见寄
        晚秋
        江夫人挽诗
        病起二首
        鹤林吴尙书挽诗二首
        吴参政(渊)挽诗三首
        题林屋洞天
        陈枢密(宗礼)挽诗二首
        书事四首
        耽书
        端午小饮分韵得身字
        立春日集杜句二首
        五言长律
        存斋牟端明挽诗
        邹枢密应龙挽诗
        读天台侍郎黄公宜神道碑
        奏院豫七弟挽诗
        挽亡弟豫九制参诗
        七言律诗
        谿亭春日二首
        送胡吏部颖赴阙
        建宁府鹿鸣宴诗
        题张志山留稿
        劝农有感三首
        次韵赵庸斋贺除闽漕
        庸斋再赋予亦再和
        次韵养源双溪阁野眺
        送不浮赴沿江制参二首
        次韵上饶温淳投赠
        送饶漕
        次韵戴石屏见简二首
        送史深之入蜀
        次韵施秀才新楼有赋
        饮牡丹
        夜坐有感
        次韵赵庸斋见寄
        邓侍郎再和予亦再答
        春日偶成
        七言絶句
        蜀锦亭
        孤愤吟十三首
        闻杨元极去国
        题爱梅亭
        题同濂阁
    辑补
        乐语
        台州宴包知府乐语
        宴建宁知府赵尚书乐语
        建宁府宴徐意一知院乐语
        次魏明己表弟韵送刘长翁赴福建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斯得年谱
    附录二 龚璛《耻堂存稿》序
    附录三 四库馆臣《耻堂存稿》提要
    附录四 卢文弨《高耻堂稿跋》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曾巩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本文的特点及创新
第一章 曾巩史学思想的形成及渊源
    第一节 曾巩的生平
        一、蛰伏江南、少有学成
        二、“欲求天下友,试为沧海行”
        三、辗转七州,初任史职
    第二节 曾巩学术创作的思想渊源
        一、南丰曾氏:家学传统的影响
        二、圣人之道:儒家思想的熏陶
    第三节 曾巩所处时代政治与思想特点
        一、教化不兴、道德陵夷:日趋没落的圣人之道
        二、北宋官、私史学的繁荣发展
第二章 曾巩的历史评论
    第一节 曾巩的史事评论
        一、对儒、佛两教思想的看法
        二、对朝代兴亡变革的认知
    第二节 曾巩的人物评论
        一、肯定扬雄的儒家道统地位
        二、肯定唐太宗的政治才能
    第三节 曾巩历史评论的特色
        一、史鉴思想的体现,深重的忧患意识
        二、以“道德”为核心的历史评价标准
第三章 曾巩的史学评论
    第一节 曾巩的“良史”观
        一、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
        二、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
        三、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
        四、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
    第二节 曾巩的历史编纂思想
        一、将施有政:以史资治的治史旨趣
        二、秉笔直书:据实直书的着述原则
        三、兼收博采:不拘传统的取材方式
第四章 曾巩史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影响
    第一节 经世致用,利国为民
    第二节 文不失道,史不离儒
    第三节 后世学者对曾巩史学思想的继承与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9)《闲中咏古咏史》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杨叔珨《闲中咏古咏史》与版本情况
        (一) 杨叔珨及其咏史诗集考述
        (二) 《闲中咏古咏史》版本及收录情况
    二、附录诗人生平与版本简况
        (一) 范阮攸及其诗集版本
        (二) 阮德达及其诗集版本
        (三) 梅庵公主及其诗集版本
    三、咏史诗与作家的研究现状
        (一) 越南咏华史诗研究现状
        (二) 杨叔珨咏史诗集及附录诗人的研究现状
        (三) 论文选题特色与创新之处
    四、《闲中咏古咏史》的史料价值
        (一) 可见越南古代文人对中国史籍的熟悉程度
        (二) 展现越南文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某些看法
        (三) 阮朝末年文人心态史的折射
    五、《闲中咏古咏史》的文学色彩
        (一) 展现了较高的咏史诗艺术技巧
        (二) 形成了晓畅质朴的艺术风格
凡例
《闲中咏古咏史》序
闲中咏古咏史诗集校注
    咏史甲集(上载附录探花阮公原作、进士范公原作)
        五臣
        附录 阮德达:咏帝尧
        五子
        附录 阮德达:咏太康
        龙逢
        附录 范阮攸:龙逢
        伊尹
        附录 阮德达:伊尹
        附录 范阮攸:伊尹
        傅说
        附录 阮德达:傅说
        比干
        附录 范阮攸:比干
        箕子
        附录 范阮攸:箕子
        微子
        附录 范阮攸:微子
        太公
        附录 阮德达:太公
        附录 阮德达:咏商受
        夷齐
        附录 阮德达:夷齐
        武庚
        附录 阮德达:武庚
        管仲
        附录 阮德达:管仲
        季札
        附录 阮德达:季札
        子方
        附录 范阮攸:子方
        老子
        附录 阮德达:老子
        庄子
        附录 阮德达:庄子
        董狐
        附录 阮德达:董狐
        齐太史
        附录 阮德达:齐太史
        程婴杵臼
        附录 阮德达:程婴杵臼
        附录 阮德达:咏吴夫差
        伍员
        附录 范阮攸:伍员
        附录 阮德达:伍员
        申包胥
        附录 范阮攸:申包胥
        附录 阮德达:申包胥
        范蠡
        附录 阮德达:范蠡
        陈文种
        附录 阮德达:陈文种
        豫让
        附录 阮德达:豫让
        附录 范阮攸:豫让
        吴起
        附录 阮德达:吴起
        孙膑
        附录 阮德达:孙膑
        荀卿
        附录 阮德达:荀卿
        商鞅
        附录 阮德达:商鞅
        附录 梅庵公主:商鞅
        鬼谷先生
        张仪苏秦
        附录 范阮攸:苏秦
        附录 阮德达:苏秦
        郭隗
        附录 阮德达:郭隗
        屈原
        附录 阮德达:屈原
        乐毅
        附录 阮德达:乐毅
        王烛
        附录 阮德达:王烛
        蔺相如
        附录 阮德达:蔺相如
        附录 梅庵公主:蔺相如
        孟尝君
        附录 阮德达:孟尝君
        平原君
        附录 阮德达:平原君
        附录 梅庵公主:平原君
        毛遂
        附录 阮德达:毛遂
        附录 范阮攸:毛遂
        范睢
        附录 阮德达:范雎
        附录 范阮攸:范雎
        信陵君
        附录 阮德达:信陵君
        白起
        附录 阮德达:白起
        鲁仲连
        附录 阮德达:鲁仲连
        燕丹
        附录 阮德达:燕丹
        荆轲
        附录 阮德达:荆轲
        附录 阮德达:高渐离
        附录 阮德达:秦始皇
        茅焦
        范增
        附录 范阮攸:范增
        附录 阮德达:范增
        附录 梅庵公主:范增
        萧何
        附录 范阮攸:萧何
        附录 阮德达:萧何
        韩信
        附录 范阮攸:韩信
        附录 阮德达:韩信
        张良
        附录 阮德达:张良
        附录 梅庵公主:张良
        樊哙
        附录 阮德达:樊哙
        田横
        附录 阮德达:田横
        四皓
        附录 范阮攸:四皓
        附录 阮德达:四皓
        曹参
        附录 阮德达:曹参
        周勃
        附录 范阮攸:周勃
        附录 阮德达:周勃
        陈平
        附录 阮德达:陈平
        王陵
        附录 阮德达:王陵
        刘章
        附录 阮德达:刘章
        伏生
        附录 阮德达:伏生
        贾谊
        附录 范阮攸:贾谊
        附录 阮德达:贾谊
        晁错
        附录 阮德达:晁错
        周亚夫
        附录 阮德达:周亚夫
        穆生
        附录 阮德达:穆生
        董子
        附录 范阮攸:董子
        附录 阮德达:董子
        附录 梅庵公主:董子
        汲黯
        附录 范阮攸:汲黯
        附录 阮德达:汲黯
        司马相如
        附录 范阮攸:司马相如
        附录 阮德达:司马相如
        朱买臣
        附录 范阮攸:朱买臣
        附录 阮德达:朱买臣
        公孙弘
        附录 阮德达:公孙弘
        东方朔
        附录 阮德达:东方朔
        司马迁
        附录 阮德达:司马迁
        苏武
        附录 范阮攸:苏武
        附录 阮德达:苏武
        霍光
        附录 范阮攸:霍光
        附录 阮德达:霍光
        魏相
        丙吉
        黄伯
        附录 阮德达:黄伯
        龚遂
        附录 阮德达:龚遂
        赵充国
        萧望之
        附录 阮德达:萧望之
        二疏
        附录 阮德达:二疏
        匡衡
        附录 阮德达:匡衡
        朱云
        附录 阮德达:朱云
        刘向
        附录 阮德达:刘向
        孔光
        附录 阮德达:孔光
        王莽
        附录 阮德达:王莽
        梅福
        附录 阮德达:梅福
        逢萌
        附录 阮德达:逢萌
        龚胜
        附录 阮德达:龚胜
        陈咸
        附录 阮德达:陈咸
        杨雄
        附录 梅庵公主:扬雄
        附录 阮德达:扬雄
        邓禹
        附录 阮德达:邓禹
        冯异
        附录 阮德达:冯异
        补录:卓茂
        严光
        附录 阮德达:严光
        马援
        附录 阮德达:马援
        附录 梅庵公主:马援
        董宣
        附录 阮德达:董宣
        补录:刘昆
        刘晨阮肇
        毛义
        附录 阮德达:毛义
        班超
        附录 阮德达:班超
        班固
        附录 阮德达:班固
        陆绩
        附录 阮德达:陆绩
        黄宪
        附录 阮德达:黄宪
        附录 阮德达:张纲
        李膺
        附录 阮德达:李膺
        五处士
        附录 阮德达:卢翊
        八龙
        附录 阮德达:华歆
        郭泰
        附录 阮德达:郭泰
        袁安
        附录 阮德达:袁安
        杨震
        附录 阮德达:杨震
        仇香
        附录 阮德达:范滂
        刘宽
        附录 阮德达:刘宽
        申屠蟠
        附录 阮德达:申屠蟠
        胡广
        附录 阮德达:胡广
        董卓
        附录 阮德达:董卓
        管宁
        附录 阮德达:管宁
        蔡邕
        附录 阮德达:蔡邕
        曹操
        附录 阮德达:曹操
        荀彧
        附录 阮德达:荀彧
        附录 梅庵公主:荀彧
        孔文举
        附录 阮德达:孔文举
        孔明
        附录 阮德达:孔明
        庞统
        附录 阮德达:庞统
        关公
        附录 阮德达:关公
        张飞
        附录 阮德达:张飞
        赵云
        附录 阮德达:赵云
        严颜
        附录 阮德达:严颜
        周瑜
        附录 阮德达:周瑜
        张昭
        附录 阮德达:张昭
        祢衡
        附录 阮德达:祢衡
        张松
        华陀
        附录 阮德达:华陀
        左慈
        附录 阮德达:管辂
        司马懿
        附录 阮德达:司马懿
        曹植
        附录 阮德达:曹植
        姜维
        附录 阮德达:姜维
        北平王
        附录 阮德达:北平王
        诸葛瞻
        附录 阮德达:诸葛瞻
        桃源渔父
        竹林七贤
        附录 阮德达:魏明帝
        咏晋武帝
        咏怀愍二帝
        咏孝武帝
        羊祜
        附录 阮德达:羊祜
        杜预
        附录 阮德达:杜预
        王浚
        附录 阮德达:王浚
        何晏
        附录 阮德达:何晏
        裴頠
        附录 阮德达:裴頠
        张华
        附录 阮德达:张华
        毕卓
        附录 阮德达:咏陆机
        张翰
        附录 阮德达:张翰
        索靖
        附录 阮德达:索靖
        王导
        附录 阮德达:王导
        庾亮
        附录 阮德达:庾亮
        嵇绍
        附录 阮德达:嵇绍
        祖逖
        附录 阮德达:祖逖
        刘琨 陶侃
        附录 阮德达:陶侃
        温峤
        附录 阮德达:温峤
        卞壸
        附录 阮德达:卞壸
        石勒
        附录 阮德达:咏石崇
        桓温
        附录 阮德达:桓温
        殷浩
        附录 阮德达:殷浩
        褚裒
        附录 阮德达:咏孙盛
        王羲之
        附录 阮德达:王羲之
        王猛
        附录 阮德达:王猛
        谢安
        附录 阮德达:谢安
        附录 梅庵公主:谢安
        谢玄
        陶潜
        附录 阮德达:陶潜
        刘裕
        附录 阮德达:刘裕
        崔浩
        附录 阮德达:崔浩
        高允
        附录 阮德达:高允
        谢灵运
        附录 阮德达:谢灵运
        檀道济
        附录 阮德达:檀道济
        袁粲
        附录 阮德达:袁粲
        褚渊
        附录 阮德达:褚渊
        宗懿
        附录 阮德达:咏沈庆之
        昭明太子
        附录 阮德达:昭明太子
        陶弘景
        附录 阮德达:陶弘景
        陈叔宝
        附录 阮德达:陈叔宝
        附录 阮德达:咏东魏高欢
        萧衍
        附录 阮德达:萧衍
        杨坚
        附录 阮德达:杨坚
        高颎(音景)
        附录 阮德达:高颎
        贺若弼
        附录 阮德达:贺若弼
        苏威
        附录 阮德达:苏威
        王通
        附录 阮德达:王通
        薛道衡
        附录 阮德达:薛道衡
        杨素
        尧君素
        附录 阮德达:尧君素
        杨义臣
        补录:王义
        附录 阮德达:咏唐高祖
        裴寂
        附录 阮德达:裴寂
        房、杜
        附录 阮德达:房玄龄
        萧瑀
        附录 阮德达:萧瑀
        魏征
        附录 阮德达:魏征
        李靖
        附录 阮德达:李靖
        薛仁贵
        附录 阮德达:薛仁贵
        褚遂良
        附录 阮德达:褚遂良
        李世绩
        附录 阮德达:李世绩
        狄仁杰
        附录 阮德达:狄仁杰
        五王
        附录 阮德达:五王
        武攸绪
        附录 阮德达:武攸绪
        骆宾王
        附录 阮德达:骆宾王
        王勃
        附录 阮德达:王勃
        韩休
        附录 阮德达:韩休
        姚、宋
        附录 阮德达:宋璟
        张九龄
        附录 阮德达:张九龄
        李太白
        附录 阮德达:李太白
        杜甫
        附录 阮德达:杜甫
        孟浩然
        附录 阮德达:孟浩然
        郭子仪
        附录 范阮攸:郭子仪
        附录 阮德达:郭子仪
        张巡许远
        附录 阮德达:张巡
        南霁云
        附录 阮德达:南霁云
        颜真卿
        附录 阮德达:颜真卿
        颜杲卿
        附录 阮德达:颜杲卿
        段秀实
        附录 阮德达:段秀实
        李泌
        附录 范阮攸:李泌
        附录 阮德达:李泌
        陆贽
        附录 阮德达:陆贽
        裴度
        附录 阮德达:裴度
        韩愈
        附录 阮德达:韩愈
        附录 梅庵公主:韩愈
        白居易
        附录 阮德达:白居易
        附录 阮德达:咏元稹
        李绛
        李德裕
        附录 阮德达:李德裕
        郑綮
        附录 阮德达:郑綮
        司空图
        附录 阮德达:司空图
        孙供奉
        附录 阮德达:孙供奉
        梁震
        附录 阮德达:梁震
        王彦章
        附录 阮德达:王彦章
        李克用
        附录 阮德达:李克用
        李存勖
        附录 阮德达:李存勖
        冯道
        附录 阮德达:冯道
        陈抟
        附录 阮德达:陈抟
        赵普
        附录 阮德达:赵普
        曹彬
        附录 阮德达:曹彬
        张齐贤
        附录 阮德达:张齐贤
        李沆
        附录 阮德达:李沆
        吕蒙正
        附录 阮德达:吕蒙正
        王旦
        附录 阮德达:王旦
        寇准
        附录 阮德达:寇准
        种放
        附录 阮德达:种放
        魏野
        附录 阮德达:魏野
        林逋
        附录 阮德达:林逋
        王钦若
        附录 阮德达:王钦若
        王曾
        附录 阮德达:王曾
        鲁宗道
        附录 阮德达:鲁宗道
        韩、范
        附录 阮德达:韩琦
        附录 阮德达:仲淹
        富弼
        附录 阮德达:富弼
        唐介
        附录 阮德达:唐介
        王德用
        附录 阮德达:王德用
        包拯
        附录 阮德达:包拯
        赵拚
        附录 阮德达:赵拚
        王安石
        附录 阮德达:王安石
        司马光
        附录 阮德达:司马光
        欧阳修
        附录 阮德达:欧阳修
        洛社耆英
        附录 阮德达:文彦博
        苏轼苏辙
        附录 阮德达:苏轼
        三舍人
        附录 阮德达:三舍人
        陈禾
        附录 阮德达:陈禾
        邓肃
        附录 阮德达:范镇
        童贯
        附录 阮德达:童贯
        附录 阮德达:钦宗
        李若水
        附录 阮德达:李若水
        秦桧
        附录 阮德达:秦桧
        李纲
        附录 阮德达:李纲
        宗泽
        附录 阮德达:宗泽
        王彦
        附录 阮德达:王彦
        徐徽言
        附录 阮德达:徐徽言
        赵鼎
        附录 阮德达:赵鼎
        陈东
        附录 阮德达:陈东
        张浚
        附录 阮德达:张浚
        虞允文
        附录 阮德达:虞允文
        胡安国
        附录 阮德达:胡安国
        胡铨
        附录 阮德达:胡铨
        韩世忠(进退格)
        附录 阮德达:韩世忠
        岳飞
        附录 阮德达:岳飞
        朱弁
        附录 阮德达:朱弁
        洪浩
        附录 阮德达:洪浩
        附录 阮德达:刘珙
        陈观
        张邵
        附录 阮德达:张邵
        韩侘胄
        附录 阮德达:韩侘胄
        魏了翁
        附录 阮德达:魏了翁
        真德秀
        附录 阮德达:真德秀
        陈寅
        附录 阮德达:咏吴璘
        赵师睾
        附录 阮德达:赵师睾
        黄恺伯
        附录 阮德达:孟珙
        贾似道
        附录 阮德达:贾似道
        张顺张贵
        附录 阮德达:张顺
        附录 阮德达:张贵
        汪立信
        附录 阮德达:汪立信
        赵昂发
        附录 阮德达:赵昂发
        米立
        附录 阮德达:米立
        李芾
        附录 阮德达:李芾
        附录 阮德达:姜才
        李庭芝
        附录 阮德达:李庭芝
        附录 阮德达:陈宜中
        陈文龙
        附录 阮德达:陈文龙
        张世桀
        附录 阮德达:张世桀
        陆秀夫
        附录 阮德达:陆秀夫
        文天祥
        附录 阮德达:文天祥
        谢枋得
        附录 阮德达:谢枋得
        留梦炎
        附录 阮德达:留梦炎
        家铉翁
        附录 阮德达:家铉翁
        许衡
        附录 阮德达:许衡
        吴澄
        附录 阮德达:吴澄
        刘因
        附录 阮德达:刘因
        附录 阮德达:宋理宗
        咏宋恭尊
        咏金哀尊
        咏元顺帝
        唐班
        郑忠
    咏史乙集
        嫫母
        附录 阮德达:嫫母
        女娲
        附录 阮德达:女娲
        湘妃
        附录 阮德达:湘妃
        嫦娥
        附录 阮德达:嫦娥
        妲己
        附录 阮德达:妲己
        姜后
        附录 阮德达:姜后
        褒姒
        附录 阮德达:褒姒
        西施
        附录 阮德达:西施
        附录 梅庵公主:西施
        越女
        附录 阮德达:越女
        卫姬
        补录:齐姜
        补录:庄姜
        补录:共姜
        樊妃
        漂母
        附录 阮德达:漂母
        王陵母
        附录 阮德达:王陵母
        虞姬
        附录 范阮攸:虞姬
        附录 阮德达:虞姬
        附录 梅庵公主:虞姬
        吕后
        附录 阮德达:吕后
        戚姬
        缇萦
        附录 阮德达:缇萦
        卓文君
        附录 阮德达:卓文君
        附录 梅庵公主:卓文君
        昭君
        附录 阮德达:昭君
        附录 梅庵公主:昭君
        赵飞燕
        附录 阮德达:赵飞燕
        补录:湖阳公主
        补录:征侧征贰
        曹大家
        附录 阮德达:曹大家
        曹娥
        附录 阮德达:曹娥
        二女
        貂蝉
        附录 阮德达:貂婵
        蔡琰
        附录 阮德达:蔡琰
        补录:姜叙母
        补录:二乔
        补录:王氏
        夏侯女
        附录 阮德达:夏侯女
        补录:甘夫人
        补录:糜夫人
        孙夫人
        补录:张后
        补录:李氏
        补录:崔夫人
        张夫人
        苏惠
        附录 阮德达:苏惠
        绿珠
        附录 梅庵公主:绿珠
        潘妃
        附录 阮德达:齐王高纬
        冯淑妃
        张丽华
        洗夫人
        萧后
        附录 阮德达:炀帝
        朱贵妃
        十六院夫人
        姜亭亭
        红拂美人
        附录 梅庵公主:红拂美人
        补录:张尹二妃
        平阳公主
        附录 阮德达:平阳公主
        武后
        附录 阮德达:武后
        韦后
        附录 阮德达:中宗
        杨贵妃
        附录 阮德达:杨贵妃
        李氏
        附录 阮德达:李氏
        花蕊
        附录 阮德达:花蕊
        苏小妹
        杜氏
        附录 阮德达:杜氏
        雍氏
        附录 阮德达:雍氏
        杨太后
        周氏妻
附录:杨叔珨相关材料
    一、碑记
        琼瑠重修祠宇碑记
        东城县东塔社重修神庙碑
        乂安省琼瑠县青圆总苞厚社庙
    二、集序
        《乂安河静山水咏》序
参考文献
    专着类
    期刊论文
致谢

(10)晋代杂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理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晋代杂传概述
    第一节 晋代以前杂传发展概况
        一、两汉杂传
        二、三国杂传
    第二节 晋代杂传的全面兴盛
        一、数量上的绝对优势
        二、表现领域的扩大与拓展
        三、杂传创作自觉意识的显着增强
        四、名篇佳作的层出不穷
    第三节 晋代杂传全面兴盛的原因
        一、晋代门阀士族势力的壮大
        二、晋代史学大众化的影响
        三、晋代人物品评风气的继续盛行
        四、晋代多元发展、开放活跃的思想格局的影响
第二章 晋代散传
    第一节 文人名士散传
        一、典型事件,典型性格
        二、正侧结合,相得益彰
        三、对话丰富,揭示思想
    第二节 方外散传
        一、道教人物散传
        二、佛教人物散传
    第三节 其他散传
        一、官吏散传和胡人散传
        二、发明家散传和女性人物散传
第三章 晋代类传
    第一节 文人名士类传
        一、《文士传》
        二、从文人名士类传看魏晋名士风度
    第二节 高逸类传
        一、皇甫谧《高士传》
        二、高逸类传的艺术成就
    第三节 王公贵族类传与列女传
        一、王公贵族类传
        二、列女传
第四章 晋代郡书
    第一节 耆旧类
        一、西晋耆旧类郡书的两座高峰
        二、东晋耆旧类郡书的杰作——习凿齿《襄阳耆旧记》
    第二节 先贤类
        一、对社会责任感的弘扬
        二、对崇高品德和高洁志向的赞美
        三、对治世才能的崇尚
    第三节 人物志类——兼论虞预《会稽典录》
        一、矛盾冲突,凸显个性
        二、侧面烘托,彰显形象
        三、语言生动,细节传神
第五章 晋代杂传与同时期史传的对比
    第一节 叙事:褒贬分明精益求精
        一、鲜明的主体色彩
        二、从简约叙事到详略得当
        三、从良史实录到崇奇尚异
    第二节 写人:范围扩大个性突出
        一、类型化中的个性化
        二、人物类型渐趋完善
        三、人物刻画愈加传神
    第三节 语言:骈俪本色风格多样
        一、初露锋芒的骈俪化倾向
        二、从简洁质朴到富赡华美
        三、从庄重严肃到亦庄亦谐
第六章 晋代杂传与同时期小说的异同
    第一节 晋代杂传的小说品格
        一、第三人称限知叙事视角的运用
        二、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戏剧性情节
    第二节 《搜神记》对晋代杂传的传承与超越
        一、实录精神的一脉相承
        二、怪异离奇、荒诞不经的审美追求
        三、韵散结合语言传统的进一步发展
结语
附录一 晋代现存散传篇目表
附录二 晋代现存类传篇目表
附录三 晋代现存郡书篇目表
附录四 晋代现存其他杂传篇目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中国古代史学家与秉笔直书(论文参考文献)

  • [1]常与变:以五大变局重建中国历史宏大叙事[J]. 任剑涛. 中国文化, 2021(02)
  • [2]藏文史籍《奈巴教法史》研究[D]. 桑加才让(Sangdrag Tsering).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3]赵翼的唐史研究[D]. 薛莹莹.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王树民史学研究[D]. 尹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三国志演义》与《三国志平话》比较研究[D]. 陈曦.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4)
  • [6]习近平历史观研究[D]. 谭广俊.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7]高斯得诗歌研究[D]. 周宇璇. 广西大学, 2020(07)
  • [8]曾巩史学思想研究[D]. 刘锐.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闲中咏古咏史》校注[D]. 郭文瑞.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4)
  • [10]晋代杂传研究[D]. 刘友丰.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中国古代史学家于秉志之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