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综合手术治疗现状与展望

原发性肝癌综合手术治疗现状与展望

一、原发性肝癌外科综合治疗的现状和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张孝刚[1](2021)在《初诊肝癌患者临床证治特点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筛选、整理分析初诊肝癌患者的真实世界数据,探索肝癌的证候分布特征,分析中医临床治疗肝癌的用药规律、中西医结合诊治肝癌特点,总结中医治疗肝癌的用药经验,为规范肝癌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处方用药提供临床参考。研究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回顾性收集整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初诊肝癌患者的住院病例资料,运用SPSS26.0、SPSS Modeler14.2等软件,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中医证候、中西医诊疗方案、首剂内服中药方剂。对肝癌的证候特征及用药规律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1 一般临床资料根据纳排标准,共筛选出221例病例,其中男性175例,女性46例,男女比例约为3.8:1。吸烟者105例,饮酒者107例。BMI分布以正常范围者较多,其次为偏胖者,肥胖者和偏瘦者均较少。合并疾病共有49种,累计频数从高到低排序,前5依次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体力活动状态评分0分者29例,1分者133例,2分者47例,3分者5例,4分者2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10例(49.8%),B级81例(36.7%),C级28例(12.7%)。最高诊断方式临床诊断166例,病理诊断55例,其中肝细胞癌5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2例,其它2例。CNLC分级Ⅰ a期11例,Ⅰ b期14例,Ⅱa期2例,Ⅱb期33例,Ⅲa期26例,Ⅲb期95例,Ⅳ期33例。肝外转移情况共有13种转移肿瘤类型,按频次由高至低排列前四依次为肺转移恶性肿瘤、骨或骨髓转移恶性肿瘤、肾上腺转移恶性肿瘤、腹膜转移恶性肿瘤。2中医证候特征分析221例肝癌患者累计统计出77种证候类型,以肝郁脾虚证最多,其次为气滞血瘀、痰瘀搏结以及其它证候。肝癌各证型在性别、年龄、BMI、Child-Pugh分级、CNLC分期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中西医结合诊治肝癌特点82%的病人都选择以中医为主的保守治疗。保肝药物的使用比较常见,以多西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最为常用,占67.8%。中药注射剂累计6种,依据频数排序依次是华蟾素注射液>艾迪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消癌平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中成药累计28种,频数前5的药物依次是金龙胶囊>贞芪扶正颗粒>华蟾素片>西黄解毒胶囊>槐耳颗粒。从治法类别来看,中药注射剂与中成药的选用均以解毒消症为主,而益气养阴的参芪扶正注射液、贞芪扶正颗粒亦占有一定比例。其它药物69种,根据频数由高至低排序前五依次是注射用胸腺五肽、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人血白蛋白注射液、螺内酯片、呋塞米片,根据药物类别由高至低排序前五依次是免疫增强剂、解毒药、利尿药、血液制品、镇痛。4中药复方规律分析累计得到195个方剂,276味药物。统计显示用药频次最高的前5味药物依次是白术、黄芪、茯苓、茵陈、鳖甲。根据药物类别进行频数统计,频数前五的药物类别依次是补气药、理气药、消食药、清热解毒药、利湿退黄药。采用Aprioris算法,通过关联规则得出33组常用中药组合,支持度最高的前5个组合分别是白术-茯苓、白术-黄芪-茯苓、白术-陈皮、白术-厚朴、白术-甘草-茯苓。聚类分析提取出了 8个常用药对,其中白术配茯苓健脾理气;砂仁配木香、柴胡配白芍疏肝理气;半夏配陈皮燥湿化痰;连翘配瓜蒌清热化痰;薏苡仁配防风除湿通络;牡丹皮配三七活血化瘀;六神曲配山楂消食和胃。研究结论1肝癌患者发病特点: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平均发病年龄女性大于男性。2肝癌中医证候规律:肝癌病理属性总属正虚邪实,正虚多为脾虚,邪实多为气滞、血瘀、痰结。核心病机可能以肝郁脾虚为主,临床亦常见气滞血瘀、痰瘀搏结等证候;证候分布与性别、年龄、BMI、肝功能分级、临床分期之间未见明确相关性。3肝癌中西医结合诊治特点:临床多采用多种治疗措施综合治疗,除了现代抗肿瘤治疗手段以外,保肝药物、免疫增强剂、利尿剂等药物的辅助使用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的选用以解毒消症为主、益气养阴为辅,扶正祛邪、标本兼治。4肝癌用药规律:治疗肝癌着眼于脾虚,重视健脾理气,同时辨证施以清热解毒利湿等治法。而顾护胃气贯穿肝癌治疗始终。遣方用药以白术为核心药物,常用药物为白术、茯苓、黄芪、陈皮、厚朴,常用药对为白术-茯苓;砂仁-木香、柴胡-白芍;半夏-陈皮;连翘-瓜蒌;薏苡仁-防风;牡丹皮-三七;六神曲-山楂。

王珂欣[2](2021)在《基于新型网络药理学策略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与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选题依据:肝癌是世界上流行最高的10种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而我国每年新发病例占全球一半以上。目前肝癌的治疗手段主要有外科手术切除及放、化疗等,但患者5年内生存率低于30%。因此,探索肝癌发病机制和防治肝癌药物作用机制,是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和解决临床用药问题的迫切需求。复方苦参注射液在中国已有超过15年的临床应用历史,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实体肿瘤,尤其是癌肿疼痛和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肝癌。临床研究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改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症状,且辅助双介入治疗,联合动脉灌注栓塞术,联合化疗均有显着的疗效。实验药理研究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具有抑瘤作用,可显着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且调控细胞周期。然而,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其它肝癌动物模型中是否具有抑制作用?是否具有抑制肝癌转移的作用?除调控凋亡和周期相关信号通路之外,其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及转移的具体机制还有哪些?其抗肝癌的药效物质基础是什么?这些关键科学问题仍然不清晰,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首先从体内外明确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作用;其次,采用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预测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药效成分群;最后,基于定量成分导向的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为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临床用药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开发组分新药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将为其他中药注射剂防治肿瘤研究提供研究思路。目的:(1)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理作用。(2)构建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探寻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药效成分群。(3)基于定量成分导向的网络药理学方法阐释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肝癌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实验,以及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大鼠肝脏组织的一般和病理学观察及血清生化指标,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细胞和大鼠的抑制作用;通过细胞粘附、伤口愈合细胞划痕、Transwell侵袭以及趋化运动实验,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2)采用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将代谢组学分析、数据收集、网络算法、生物信息学工具相结合,使用一种称为Dijkstra算法模拟药物靶点对疾病分子网络的传播效应,识别出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3)通过对复方苦参注射液中高含量成分进行抗肝癌活性筛选,聚焦含量高且活性强的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的关键靶点和通路,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对预测关键靶点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行体内外验证,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抗肝癌的机制。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差异代谢物的调节作用,阐明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最后,整合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机制。结果:(1)2 mg/mL复方苦参注射液能显着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和克隆形成;1.5和3 mL/kg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改善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肝癌大鼠肝细胞结构的损伤,并不同程度回调肝功能相关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和γ-谷酰基转肽酶(γ-GT)的水平,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抑制肝癌生长的作用。1和2 mg/mL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显着抑制肝癌细胞迁移、侵袭和趋化运动能力,能显着增加细胞-细胞粘附和抑制细胞-基质粘附,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抑制肝癌侵袭转移的作用。(2)基于UPLC-MS鉴定出复方苦参注射液中的21个化学成分,多个数据库预测了复方苦参注射液21个化学成分的作用靶点,构建了复方苦参注射液的成分-靶点网络。随后整合了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277个基因作为疾病基因,基于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数据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靶点-互作蛋白-疾病基因网络,并应用Dijkstra算法计算成分的靶点传播到疾病分子网络的最短距离链17412条,从而根据传播系数识别出11个药效成分群:槐定碱、9β-hydroxylamprolobine、苦参碱、槐醇、异苦参碱、(-)-乙酰鹰靛叶碱、N-甲基金雀花碱、氧化槐定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醇和(-)-oxylehmannine,并从致病基因和功能通路的覆盖率验证了药效成分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对复方苦参注射液中含量高的5个化合物进行抗肝癌活性筛选,对具有显着肝癌抑制活性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和N-甲基金雀花碱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通过构建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靶点-相关蛋白网络,预测出关键靶点,在肝癌细胞和大鼠上验证,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显着增加肝癌细胞和大鼠中CASP3的表达,抑制MMP2,MYC和REG1A的表达。通过对关键蛋白的深入验证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可通过下调细胞和大鼠中Vimentin的表达,增加E-cadherin的表达来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此外,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显着调节细胞和大鼠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β-catenin和GSK-3β及下游蛋白COX2的表达。同时,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显着阻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剂LiCl所致的肝癌细胞中β-catenin和COX2表达水平的升高和GSK-3β表达水平的降低;可抑制LiCl所致的肝癌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化过程、迁移和侵袭作用,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抗肝癌侵袭转移作用。对网络药理学预测的靶点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发挥抗肝癌作用可能与调节代谢通路相关。肝癌大鼠血清和肝脏代谢组学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均能显着调节两种样本中差异代谢物柠檬酸和乳酸的含量,改善肝癌的代谢紊乱,其机制可能涉及糖酵解过程关键代谢物和代谢酶,且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下游靶点c-Myc可能介导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糖酵解的抑制作用。对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机制整合分析,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通过调节β-catenin/c-Myc信号通路,进而干预肝癌代谢重编程和抑制EMT过程来发挥抗肝癌作用。结论:(1)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细胞和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大鼠具有抑制作用,具有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2)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主要药效成分可能为槐定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N-甲基金雀花碱,次要药效成分为槐醇、异苦参碱、(-)-乙酰鹰靛叶碱、氧化槐定碱、氧化槐醇、9β-hydroxylamprolobine和(-)-oxylehmannine。(3)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通过调节β-catenin/c-Myc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进而干预肝癌代谢重编程和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来发挥抗肝癌作用。(4)本研究提出的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可用于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定量成分导向网络药理学方法可用于预测成分含量明确的中药复方作用机制。

王辉[3](2021)在《PD-1抑制剂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旨在回顾性评价以我院为中心的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资料,分析讨论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联合络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靶向药物在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总结我院在用药过程中的相关经验,为临床医生加强对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全程管理、更好的实现对晚期肝癌患者的个体化和精准化综合治疗、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通过收集于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我科被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172例。收集的相关数据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既往病史、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常规、肝胆系肿瘤标志物等血生化指标、影像资料、治疗史、疗效情况、不良反应及生存现状等信息。通过医疗办公系统查询及电话咨询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再将纳入该研究课题的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进行分组,未进行治疗的患者(A组),仅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B组),仅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C组),接受靶向联合免疫治疗的患者(D组)。制定本研究所需要观察的指标: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客观反应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中位总生存期(m OS)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 PFS)。分析各组的治疗效果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最后将统计到的数据汇入SPSS 26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算出各组患者生存曲线,各组之间生存曲线的差异性使用Log-rank检验,P<0.05被认为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最后得到各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情况、总生存期曲线、无进展生存期曲线及治疗期间出现的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再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探讨该联合用药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根据2010版m RECIST疗效评价标准得出:在靶向单药治疗组45例患者(B组)中,PR比例为22.22%(10/45),SD的比例为37.8%(17/45),PD的比例为40%(18/35),ORR的比例为22.2%,DCR的比例为60.0%;在免疫单药治疗组56例患者(C组)中,PR的比例为25.0%(14/56),SD的比例为35.7%(20/56),PD的比例为39.3%(22/56),ORR的比例为25.0%,DCR的比例为60.7%;在联合治疗组的36例患者(D组)中,CR 1例(2.80%),PR占比为63.9%(23/22),SD占比为22.2%(8/36),PD的比例为11.1%(4/36),ORR比例为66.7%,DCR比例为88.9%;2.各组6个月疗效比较:联合治疗组D组的ORR比例为66.7%,与B组及C组相比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6.7%vs.22.2%和25.0%,P=0.001<0.05;联合治疗D组的DCR比例与B组及C组之间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8.9%vs.60.0%和60.7%,P=0.0034<0.05.3.通过Kaplan-Meier统计分析法得出三组的生存曲线看,A组、B组、C组的m OS分别为8.5个月、10.7个月和10.9个月,D组的m OS尚未达到,各组之间的m 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B组和C组m PFS分别为4.6个月和5.0个月,D组、未达到,各组患者的m PFS存在显着差异,P=0.009<0.05.4.B、C、D三组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AE)之间的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时联合治疗组及单独免疫治疗组不良反应以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较为常见;而靶向单药治疗组则是手足反应等较常见。各组患者极大部分不良反应均小于III级,处于可耐受范围内。结论:1.靶向及免疫单药治疗、靶向联合免疫治疗对晚期原发性肝癌均显示出一定良好的疗效,不管单药治疗还是联合治疗均能显着提高晚期原发性肝癌的ORR、DCR,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显着延长患者的m OS和m PFS,且不良反应温和可控。2.联合用药方案相比单药方案在ORR、DCR、OS及PFS方面均占有明显优势,在达到疗效叠加的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是晚期肝癌患者较佳的治疗选择。

聂乐乐[4](2021)在《TACE与手术切除在治疗肝细胞癌伴Ⅰ/Ⅱ型门静脉癌栓中的临床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原发性肝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其主要的病理学类型,HCC易于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由此引发肝内播散转移和门静脉高压症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预后,因而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与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对HCC伴PVTT形成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治疗方式的不断改进,患者的预后也有所改善。目前临床上对HCC伴PVTT的治疗主要采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手术切除及多学科联合治疗,如何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仍存在分歧,因而有必要总结不同治疗方法对HCC伴PVTT的治疗效果,从而筛选出较好的治疗方法。目的:总结TACE与手术切除在治疗肝细胞癌伴Ⅰ/Ⅱ型门静脉癌栓中的疗效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8年11月确诊为HCC伴Ⅰ/Ⅱ型PVTT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手术组(40例)和TACE组(40例)。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PVTT分型、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血小板计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情况(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肿瘤数目、肿瘤最大直径、肿瘤总直径,同时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的血清TBIL、血清ALB及PT。治疗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根据改良实体肿瘤评价标准(modify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m RECIST)对肝内病灶和癌栓进行疗效评估。所有病人采用门诊、住院和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生存时间及0.5年、1年、2年、3年生存率,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时间有无差别。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与介入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在血清TBIL、血清ALB及PT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感染性休克、死亡等情况。手术组中位生存时间(17.1个月)长于TACE组(8.5个月),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8.165,P=0.009)。手术组0.5年、1年、2年、3年生存率(77.5%、55.0%、32.5%、15.0%)均高于TACE组(60.0%、27.5%、15.0%、10.0%),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5.031,P=0.024)。手术组生存曲线优于TACE组(x2=4.117,P=0.041)。手术组患者的肿瘤总控制率(82.5%)高于TACE组(65.00%),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4.765,P=0.035)。单因素分析显示:门静脉癌栓分型(Ⅰ型/Ⅱ型)、Child-Pugh分级(A/B)、肿瘤数目(单发/多发)、肿瘤最大直径(≤7/>7cm)、AST(≤34/>34 U/L)对患者生存时间存在影响(P<0.05),而性别(男/女)、年龄(≤50岁/>50岁)、HBs Ag(阴性/阳性)、肿瘤总直径(≤9/>9cm)、AFP值(≤400/>400 ng/ml)、血小板计数(≤100/>100×109个/L)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门静脉癌栓分型(Ⅰ型/Ⅱ型)、肿瘤数目(单发/多发)、肿瘤最大直径(≤7/>7cm)是影响HCC合并Ⅰ型/Ⅱ型PVTT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对HCC伴Ⅰ/Ⅱ型PVTT的患者,手术切除的疗效优于TACE。门静脉癌栓分型、肿瘤数目、肿瘤最大直径是影响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刘皎皎[5](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齐硕[6](2021)在《肝癌演进关键节点光声多模跨尺度成像、边界界定、关键分子功能在体可视化及早诊早治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数据统计,2020年全球新发肝癌病例数为91万例,因肝癌死亡病例数为63万例,目前肝癌属于全球发病第六位、死亡原因第三位的恶性肿瘤。且肝癌病人的整体5年生存率不足18%,主要是临床上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主要聚焦于形态学诊断,缺乏从分子、细胞层面对早期肝癌进行精准诊治的技术手段。随着分子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光声成像应运而生。因其涵盖了声学成像的高穿透深度及光学成像的高分辨率,尤其是近红外二区(NIR-Ⅱ)光声成像的更大穿透深度等优势,在位置较深、血供丰富的肝癌组织中成像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近年来,肝癌光声成像研究主要聚焦于肝癌形成以后的研究,但关于早期肝癌演进过程中局部血管新生、血流、血氧等变化的研究很少。基于上述临床问题,本研究拟对肝癌演进关键节点进行光声多模成像及关键分子功能在体可视化研究,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肝癌早诊早治。目的拟通过光声多模成像设备探索肝癌演进过程中分子、细胞层面的变化情况;随后制备新型NIR-Ⅱ肝癌特异性光声纳米探针并进行早期肝癌关键分子功能在体可视化诊疗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将利用光声多模成像设备光声断层成像(PACT)及声学分辨率光声显微成像(AR-PAM)监测裸鼠皮下从HepG2肝癌细胞种植到早期肝癌形成过程中局部血管、血流、血氧层面的变化趋势,探索早期肝癌形成的时间点;基于上述研究的肝癌模型,通过将聚多巴胺包裹铂粒子、PEG修饰及外接CXCR4靶点,合成了一种具有NIR-Ⅱ光声及光热性能的肝癌特异性靶向纳米探针Pt@PDA-c,验证其体外表征及细胞层面的性能后,在裸鼠肝癌模型实施关键分子的功能在体可视化及非侵入NIR-Ⅱ光热治疗。结果本研究使用光声多模成像设备(AR-PAM及PACT)初步探索出裸鼠皮下从HepG2肝癌细胞种植到早期肝癌形成过程中的血管新生、血红蛋白浓度及血氧饱和度升高的时间平均为120~168小时;成功制备了肝癌特异性靶向纳米探针Pt@PDA-c,验证了其合适的粒径(150 nm)、良好的光声成像、光热治疗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稳定性等;验证其细胞层面的疗效后,在裸鼠皮下及原位小肝癌模型成功实施了关键分子CXCR4的功能在体可视化、非侵入NIR-Ⅱ光热消融治疗及疗效评估的研究。结论本研究探索了裸鼠皮下肝癌细胞种植到早期肝癌形成的时间为120~168小时;基于肝癌特异性靶向纳米探针Pt@PDA-c,实施了精准的非侵入肝癌光声诊断及光热治疗,为纳米医学在光声诊疗中的应用推广提供了新的思路。

陈柏尧[7](2021)在《参灵方联合射波刀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参灵方联合射波刀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为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病例60例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参灵方联合射波刀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射波刀治疗。收集治疗后所有入组病例实体瘤变化、甲胎蛋白、肝功能分级、中医证候变化、Karnofsky评分、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及EORTC QLQ-C30评分等指标,并对治疗后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1.两组实体瘤近期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66.67%,对照组有效率为60.00%,治疗组实体瘤疗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有效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为73%,治疗组中医症候疗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AFP比较:两组AFP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比较:治疗后两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KPS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KP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SAS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S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EORTC QLQ-C30评分比较:治疗2个月、4个月后治疗组在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总健康状况、疲倦、疼痛、食欲下降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参灵方联合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可降低AFP水平、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及改善焦虑状态。2.参灵方联合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改善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陈治远[8](2021)在《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与肝功能的关系》文中指出背景:TACE治疗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重要的治疗方法,并表现出良好的局部疗效,但在临床工作中可以观察到,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患者肝脏肝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受损,甚至部分病人可出现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的现象,TACE治疗后肝脏功能损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明确TACE治疗后肝脏功能受损的因素,对保护肝脏功能至为重要,以便尽可能保护肝脏肝功能。TACE治疗后复查CT显示肝脏非肿瘤组织内存在大小不等的碘化油沉积,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大小与肝脏功能变化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目前仍未见相关文献报道,本研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TACE治疗后肝脏功能损害的认识,指导临床。今后可进一步探讨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与生存率和复发率之间的关系。目的:初步探讨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非肿瘤组内碘化油沉积范围大小与肝脏肝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严格遵循纳入与排除标准,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入住xx大学附属医院介入科,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并行TACE治疗的病例。分别记录每一位患者治疗前1周、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1月的肝功能指标DBIL、IBIL、ALB、PT、ALT、AST、ChE。根据患者术前与术后的CT图像,利用Image J软件计算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的沉积范围,根据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大小不同分为<10%、10%-20%、20%-30%、30%-40%、>40%分为5组。研究TACE治疗后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大小与肝脏功能指标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1.TACE治疗患者的反应肝脏功能的实验室指标DBIL、IBIL、ALB、PT、ALT、AST和ChE,治疗前1周、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1月之间进行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表现为治疗后1周高于治疗前一周,且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月低于治疗后1周,且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月与治疗前1周无明显改变(P>0.05).2.TACE治疗患者ALT和AST治疗后1周较治疗前1周升高的程度随非肿瘤组织内碘油沉积范围增大而增大,且有明显差异(P<0.05);当非肿瘤组内内碘化油沉积范围高于40%时ALT与AST升高的程度明显高于<10%和10%-20%,且有明显差异(P<0.05);ALT和AST治疗后1月较治疗后1周下降的程度随非肿瘤组织内碘油沉积范围增大而增大,且有明显差异(P<0.05);当非肿瘤组内内碘化油沉积范围高于40%时ALT与AST下降程度明显高于<10%和10%-20%,且有明显差异(P<0.05)。DBIL、IBIL、ALB、PT和ChE治疗前后的改变与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大小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1.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肝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为术后1周损伤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肝脏功能逐渐恢复,术后1月肝功能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2.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1周ALT与AST变化程度随着非肿瘤组内内碘化油沉积范围的增大而增大,并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大于40%时ALT与AST的升高更为明显,表现为更大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因此,临床工作需避免因非肿瘤组织内碘油沉积范围较大引起的肝细胞细胞损伤。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大小与DBIL、IBIL、ALB、PT和ChE改变无明显关系。

王文敏[9](2021)在《BCLC分期B/C期肝癌患者行超期外科切除术后的生存获益》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目的: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对于B期(Intermediate stage)、C期(advanced stage)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治疗建议分别行TACE及索拉菲尼治疗。中国肝癌分期(China liver cancer staging,CNLC分期)诊疗规范,相比BCLC分期,扩大了HCC患者行外科肝切除手术的适用范围。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超期行肝切除术为核心的综合治疗,对于BCLC-B/C期的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生存预后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就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胆外科,入院时间范围“2012年7月1日~2017年7月1日”,主要诊断包含肝癌,BCLC分期B或C的患者。最后经筛选,符合入组要求有32名。收集这些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再根据患者是否进行肝切除术,将资料分为外科治疗为核心的肝切除手术治疗组(liver resection group,LR group)和不行外科肝切除术治疗的综合治疗组——未行肝切除治疗组(no liver resection group,NLR group)。其中LR组19人,NLR组13人,两组均按照《中国肝癌诊疗规范》根据病情接受规律治疗。收集临床资料,通过查阅病案、电话回访等获得生存状态资料。软件使用SPSS 20.0版本计算分析率,比较两组治疗方式的生存率,评估治疗方式。对于变量进行cox回归分析,结合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来筛选对超期肝切除治疗方式及其他变量对生存预后的影响,p<0.05,认为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果:回顾性分析两组资料,LR和NLR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64.8±3.0个月和13.8±9.3个月,95%置信区间(单位/月)分别为[7.83,19.71]、[46.53,83.16]。两组患者的平均总体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为45.6±7.4个月,95%置信区间(单位/月)为[30.05,60.18]。两组的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9.5、73.7%、63.2%和46.2%、15.4%、7.7%。两组间生存率第一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第二、第三年两组间的生存率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用cox回归作因变量为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和治疗方式、腹水情况、肿瘤大小、肿瘤数量、肝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这些变量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将以上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相关变量纳入Cox回归建立多变量分析模型。结果该模型方程整体提示有效(P<0.05),并且得出以上变量仅治疗分组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BCLC B/C期的肝癌患者,综合治疗后如能实现降期转化,评估可选择肝切除手术治疗的,选择行外科肝切除术的治疗方案有利于延长总体生存时间。(2)对于身体状态好——PS评分为0分,无合并糖尿病的、无伴肝内转移的、AFP>400ug/L的,肿瘤大小在50mm~100mm之间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肝癌患者,进行外科切除术的治疗方式能延长患者总体生存时间。(3)肝癌患者无论是否合并血管侵犯、PVTT,行超期肝切除术为核心的综合治疗能延长总体生存时间;(4)肝切除手术治疗是中晚期肝癌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吴俊杰[10](2021)在《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与TACE的疗效比较的单中心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评价微波消融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在青海地区对于原发性肝癌(Ia、Ib期)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患有原发性肝癌行微波消融术和TACE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青海地区原发性肝癌TACE及微波消融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为青海地区早期原发性肝癌治疗选择提供依据。研究结果:青海地区早期原发性肝癌的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波消融组及TACE组术前、术后部分肝功能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部分肝功能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波消融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明显优于TACE组患者。在术后随访分析中,3个月内TACE组复发率明显高于微波消融组(P<0.05),而6个月、12个月内无明显差异(P>0.05)。12个月内整体无进展生存率,微波消融组明显优于TACE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随访中发现,TACE组1年生存率79.7%,3年生存率27.0%,微波组1年生存率为96.6%,3年生存率为37.9%,TACE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微波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术后总体生存率微波消融组明显高于T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由此可见,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微波消融后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TACE组。研究结论:本单中心研究发现早期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1年的肿瘤复发率低于TACE;本单中心研究发现3年内微波消融的无进展生存率优于TACE;

二、原发性肝癌外科综合治疗的现状和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肝癌外科综合治疗的现状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初诊肝癌患者临床证治特点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肝癌的现代医学诊疗进展
        1 流行病学趋势
        2 病因学认识、筛查及诊断
        3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综述二 肝癌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1 古籍对肝癌的相关论述
        2 中医病因病机
        3 中医辨证分型
        4 中医药治疗肝癌
第二部分 肝癌患者临床特征及用药规律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肝癌证候特征分析
        3 中西医结合诊治特点
        4 中药复方规律分析
    讨论
        1 一般资料
        2 中医证候规律分析
        3 中西医结合诊治特点
        4 中药复方规律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新型网络药理学策略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肝癌研究现状
        2.1 肝癌的发生机制
        2.2 肝癌的治疗
        2.3 肝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4 结语
    3 复方苦参注射液应用与研究
        3.1 复方苦参注射液化学成分研究
        3.2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药理作用
        3.3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作用机制
        3.4 结语
    4 网络药理学概述
        4.1 网络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4.2 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
        4.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4.4 结语
    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研究
    第一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人肝癌SMMC-7721 细胞的作用
        1.1 引言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3.1 细胞培养
        1.3.2 细胞存活率测定
        1.3.3 克隆形成实验
        1.3.4 细胞粘附实验
        1.3.5 伤口愈合细胞划痕实验
        1.3.6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1.3.7 细胞趋化运动能力实验
        1.3.8 数据处理
        1.4 实验结果
        1.4.1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活力的影响
        1.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L02 细胞活力的影响
        1.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1.4.4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
        1.4.5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1.4.6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1.4.7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趋化运动能力的影响
        1.5 讨论与小结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药理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
        2.3.2 样本收集
        2.3.3 病理组织分析
        2.3.4 血清生化测试
        2.3.5 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模型的动态变化研究
        2.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作用研究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章 基于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群研究
    第一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中主要化学成分UPLC-MS定性分析
        1.1 引言
        1.2 材料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5 小结与讨论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基于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核磁备样方法、检测条件
        2.3.2 细胞液质代谢组学备样方法、液相质谱条件及数据处理
        2.3.3 统计分析
        2.3.4 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代谢酶预测
        2.3.5 复方苦参注射液靶点预测
        2.3.6 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靶点-互作蛋白-疾病基因网络构建
        2.3.7 传播模型计算
        2.3.8 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表型数据的整合及分析
        2.4.2 复方苦参注射液靶向基因型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2.4.3 基于基因型-表型数据传播模型的构建
        2.4.4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的预测
        2.4.5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验证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四章 基于定量成分导向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机制研究
    第一节 定量成分导向网络药理学预测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机制
        1.1 引言
        1.2 材料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活性成分筛选和验证
        1.3.2 靶点收集
        1.3.3 网络构建和分析
        1.3.4 通路预测
        1.4 实验结果
        1.4.1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活性成分筛选和验证
        1.4.2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网络分析
        1.4.3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通路分析
        1.5 讨论与小结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Western Blot实验
        2.3.2 免疫荧光测定
        2.3.3 伤口愈合细胞划痕实验
        2.3.4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2.3.5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网络药理学预测的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2.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上皮间质转化过程蛋白表达的影响
        2.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2.4.4 复方苦参注射液抑制LiCl诱导的SMMC-7721细胞Wnt/β-catenin通路激活
        2.4.5 复方苦参注射液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LiCl诱导的SMMC-7721 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迁移和侵袭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节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作用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肝脏核磁备样方法及检测条件
        3.3.2 血清核磁备样方法及检测条件
        3.3.3 数据处理
        3.3.4 代谢物和代谢酶测试
        3.3.5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核磁图谱分析
        3.4.2 寻找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3.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大鼠代谢轮廓的调节作用
        3.4.4 柠檬酸和乳酸含量变化定量分析
        3.4.5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糖酵解中关键酶活性的作用
        3.4.6 c-Myc介导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糖酵解的抑制作用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工作总结
    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3)PD-1抑制剂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肝癌的局部治疗
        2.1.1 手术切除
        2.1.2 消融治疗
        2.1.3 肝移植
        2.1.4 介入治疗(TACE)
        2.1.5 放射治疗
    2.2 肝癌的全身治疗
        2.2.1 靶向治疗
        2.2.2 免疫治疗
        2.2.3 联合治疗
    2.3 总结与展望
第3章 材料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资料收集
    3.3 研究方法
        3.3.1 治疗方法
        3.3.2 观察指标
        3.3.3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各组患者一般情况
    4.2 各组方案临床疗效情况
    4.3 单药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总生存时间(OS)情况比较
    4.4.各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PFS)情况比较
    4.5 各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TACE与手术切除在治疗肝细胞癌伴Ⅰ/Ⅱ型门静脉癌栓中的临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及其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HCC诊断标准
    2.3 PVTT的诊断
    2.4 TACE治疗方法
    2.5 手术切除治疗方法
    2.6 观察指标
    2.7 随访
    2.8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3.2 治疗前后TBIL、ALB及 PT比较结果
    3.3 治疗情况及并发症情况
    3.4 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比较
    3.5 短期疗效评价
    3.6 预后因素分析
        3.6.1 影响HCC伴 PVTT患者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分析
        3.6.2 多因素分析
        3.6.3 不同门静脉癌栓分型对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
        3.6.4 肿瘤数目对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
        3.6.5 肿瘤最大直径对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概述
    4.2 TACE治疗
    4.3 手术切除治疗
    4.4 预后因素分析
        4.4.1 不同门静脉癌栓分型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4.4.2 肿瘤数目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4.4.3 肿瘤最大直径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TACE 与手术切除在治疗肝细胞癌伴Ⅰ/Ⅱ型门静脉癌栓中的临床疗效对比
    参考文献

(5)“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退出标准
        2.5 中止标准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2.7 疗效判断
    3 治疗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操作流程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SF-36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6)肝癌演进关键节点光声多模跨尺度成像、边界界定、关键分子功能在体可视化及早诊早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肝癌演进关键节点跨尺度光声多模成像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型NIR-Ⅱ靶向纳米探针Pt@PDA-c的合成、表征及体外NIR-Ⅱ光声、光热性能的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新型纳米探针Pt@PDA-c细胞靶向性及毒性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肝癌NIR-Ⅱ光声多模跨尺度成像及关键分子功能在体可视化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光声成像系统介绍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7)参灵方联合射波刀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1.1 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概念
        1.2 原发病肝癌流行病学
        1.3 原发性肝癌发病机制
        1.4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现状
    2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2.1 古代中医家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2.2 现代中医家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2.3 中医药治疗肝癌的近况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肝癌中医症状量表
        1.4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临床基线资料
        4.2 治疗结果
第三部分:讨论
    1 射波刀在原发性肝癌的应用
    2 组方分析
    3 参灵方药理学分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两组实体瘤疗效分析
        4.2 两组中医症候疗效分析
        4.3 两组AFP分析
        4.4 两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分析
        4.5 两组KPS评分分析
        4.6 两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分析
        4.7 两组EORTC QLQ-C30 评分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与肝功能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方法
        2.2.1 围手术期处理
        2.2.2 TACE手术操作技术
    2.3 数据收集
    2.4 相关体积计算及分组
        2.4.1 相关体积计算
        2.4.2 分组
    2.5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资料特点
    3.2 反应肝功能各项指标各时间点比较
    3.3 TACE治疗后ALT各时间点差值比较
    3.4 TACE治疗后AST各时间点差值比较
    3.5 TACE治疗后DBIL、IBIL、ALB、PT和ChE各时间点差值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 (综述) 浅谈TACE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应用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9)BCLC分期B/C期肝癌患者行超期外科切除术后的生存获益(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治疗方式及分组标准
    1.4 肝癌诊断及分期标准
    1.5 治疗后随访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治疗分组与总体生存率
    2.3 单因素分析
    2.4 多因素分析
    2.5 其他
3 讨论
    3.1 样本总体生存影响因素分析
    3.2 未纳入的影响因素讨论
    3.3 总结及展望
    3.4 研究不足
    3.5 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原发性肝癌的精准治疗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与TACE的疗效比较的单中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标准与一般资料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仪器与方法
        1.2.1 微波消融治疗
        1.2.2 TACE手术过程
        1.2.3 随访复查及疗效评估
    1.3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一般资料情况
    2.2 微波消融术前术后情况比较
    2.3 TACE术前术后情况比较
    2.4 微波消融与TACE术后情况比较
    2.5 临床疗效
    2.6 生存及有效情况
        2.6.1 术后无肿瘤进展生存率
        2.6.2 术后总体生存率
    2.7 术后复发的单因素、多因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附录 综述 外泌体miRNA在肿瘤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四、原发性肝癌外科综合治疗的现状和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初诊肝癌患者临床证治特点回顾性分析[D]. 张孝刚.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基于新型网络药理学策略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与作用机制[D]. 王珂欣. 山西大学, 2021(01)
  • [3]PD-1抑制剂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观察[D]. 王辉. 吉林大学, 2021(01)
  • [4]TACE与手术切除在治疗肝细胞癌伴Ⅰ/Ⅱ型门静脉癌栓中的临床疗效对比[D]. 聂乐乐. 南昌大学, 2021(01)
  • [5]“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6]肝癌演进关键节点光声多模跨尺度成像、边界界定、关键分子功能在体可视化及早诊早治的实验研究[D]. 齐硕.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7]参灵方联合射波刀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D]. 陈柏尧.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与肝功能的关系[D]. 陈治远. 青海大学, 2021(01)
  • [9]BCLC分期B/C期肝癌患者行超期外科切除术后的生存获益[D]. 王文敏.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10]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与TACE的疗效比较的单中心研究[D]. 吴俊杰. 青海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原发性肝癌综合手术治疗现状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