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照射后的病理变化

直肠癌照射后的病理变化

一、直肠癌照射后的病理学改变(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1](2020)在《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文中认为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2018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3和第5位,其中新发病例37.6万例,死亡病例19.1万例。中国已成为全球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最多的国家,结直肠癌严重影响和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2010年,原国家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结直肠癌领域专家撰写并颁布了《结直肠癌临床诊疗规范(2010年版)》(简称《规范》)。《规范》的发布对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近些年,随着对该《规范》应用的普及和理解的深入,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5年、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0年先后组织专家对《规范》进行了3次修订,内容涉及结直肠癌的影像学检查、病理学评估,外科治疗、内科治疗和放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手段等方面。2020年版《规范》既参考了国际指南的更新内容,更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临床实践,同时囊括了近些年来我国结直肠领域的重要进展和循证医学证据。2020年版《规范》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结直肠癌整体诊疗水平的进步,改善患者的生存和预后,造福结直肠癌患者及其家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2020)在《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文中提出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2018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3和第5位, 其中新发病例37.6万例, 死亡病例19.1万例。中国已成为全球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最多的国家, 结直肠癌严重影响和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2010年, 原国家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结直肠癌领域专家撰写并颁布了《结直肠癌临床诊疗规范(2010年版)》(简称《规范》)。《规范》的发布对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近些年, 随着对该《规范》应用的普及和理解的深入,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专家先后于2015年、2017年和2020年对《规范》进行了3次修订, 内容涉及结直肠癌的影像学检查、病理学评估, 外科治疗、内科治疗和放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手段等方面。2020年版《规范》既参考了国际指南的更新内容, 更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临床实践, 同时囊括了近些年来我国结直肠领域的重要进展和循证医学证据。2020年版《规范》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结直肠癌整体诊疗水平的进步, 改善患者的生存和预后, 造福结直肠癌患者及其家庭。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专家组[3](2020)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文中研究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4](2020)在《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版)》文中提出

张锐[5](2020)在《EphA5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在放射敏感性中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食管癌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欧美等发达国家少见,东亚地区和非洲等地常见,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病理类型以食管鳞癌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肿瘤的治疗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目前食管癌仍然以根治性手术、放射治疗以及化学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晚期病人可以考虑靶向以及免疫等新兴治疗方式。而放射治疗在食管癌中的地位仍不可撼动,无论是对于术后患者还是不能手术的患者,放射治疗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虽然食管癌的放射治疗技术有了一定的进步,但食管癌放疗后局部复发及纵膈淋巴结转移仍是食管癌复发的常见复发模式,提示常规的放疗剂量可能无法完全杀灭部分食管癌细胞。然而,心脏、肺、脊髓等重要器官的存在,限制了食管癌患者的放疗剂量,且可能会引起放射性肺炎、放射性心包炎甚至放射性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增加食管癌的放疗敏感性,可能会减少食管癌患者放疗后的野内复发,减轻放射治疗引起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患者的总生存。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受体(erythropoietin-producing hepatocyte receptor,Eph)是酪氨酸激酶受体(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家族中最大的一个亚群,分为EphA和EphB两类,Eph与其配体ephrin结合后可以介导双向信号传递,调节细胞形态、粘附和运动等。EphA5是Eph家族的成员之一,以往关于EphA5基因的研究多集中在神经系统方面,近来发现EphA5在肿瘤发生发展的调控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还可能与药物敏感性以及放疗敏感性等相关。但是,EphA5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表达、作用以及与放疗的关系尚不清楚。本课题,我们探讨了 EphA5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放疗敏感性的关系。研究目的:一 明确EphA5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EphA5的表达与食管鳞癌及其预后的关系。二 探讨EphA5在食管鳞癌放射敏感性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EphA5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参数及其预后的相关性分析1.病例收集:一收集2018年09月至2018年10月在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4例食管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食管组织,获取新鲜组织立即储存至-80℃冰箱。二纳入2015年01月日至2018年06月在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的食管鳞癌患者的石蜡包埋标本共77例。收集病例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组织学分级、T分期、N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脉管和神经侵犯情况、TNM分期等临床特征。2.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phA5在4例新鲜冰冻的食管鳞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3.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EphA5在77例食管鳞癌及20例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EphA5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相关病理参数的关系。4.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EphA5表达与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关系。第二部分EphA5影响X线照射后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周期及侵袭的体外实验1.RT-PCR、Western blot 检测 EphA5 在食管鳞癌细胞株(KYSE30、KYSE70、KYSE140、KYSE150、KYSE180、KYSE410、KYSE450、KYSE510)以及食管正常上皮细胞株(HEEC)中的表达情况。2.选择EphA5高表达的KYSE150和KYSE450细胞株为研究对象,通过转染siRNA(siRNA-1组,siRNA-2组)敲低EphA5的表达。分别采用RT-PCR、Western blot方法对2种食管鳞癌细胞株KYSE150,KYSE450对应的siRNA-1组、siRNA-2组、NC组中EphA5 mRNA和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siRNA-1组的EphA5下调显着,选择siRNA-1组做后续试验(后面si-EphA5组即转染siRNA-1组),确定转染后的食管鳞癌细胞中EphA5呈现低表达。3.KYSE150、KYSE450经siRNA转染后,采用6MV X射线进行单次照射,通过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6MVX射线单次照射后的食管鳞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凋亡以及周期的变化。第三部分EphA5影响食管鳞癌放射敏感性机制的初步探讨1.通过转染siRNA敲低食管癌细胞中EphA5的表达,给予6MV X线单纯照射,照射后不同时间段,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ATM以及γH2AX的变化。2.转染siRNA后的食管鳞癌细胞,照射后0h、0.5h、24h提取细胞蛋白,利用 Western blot 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如 p-ATM、p53、p-p53(S15)、CHK2、p-CHK2、p21、cdc2、p-cdc2、cyclinB1 等的变化。研究结果:第一部分食管鳞癌组织中EphA5的表达较癌旁组织升高,且与区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相关1.Western blot结果提示食管鳞癌组织的EphA5表达均较癌旁组织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化检测共纳入77例食管鳞癌患者,中位年龄为65岁(范围为43-80岁)。58例(75.32%)为男性,19例(24.68%)为女性;按组织学分级,高分化癌和中分化癌共64例(83.12%),低分化癌共13例(16.88%):根据肿瘤侵犯深度,T1、T2患者37例(48.05%),T3、T4患者40例(51.95%);淋巴结转移患者37例(48.05%),淋巴结阴性患者40例(51.95%);脉管/神经阳性者19例(24.68%),阴性者58例(75.32%);参照第8版AJCC TNM分期,所有患者中,Ⅰ期、Ⅱ期 31 例(40.26%),Ⅲ、ⅣA 期 46 例(59.74%)。3.与正常癌旁组织相比,免疫组化提示食管鳞癌组织中EphA5蛋白的表达升高,在食管鳞癌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且在不同食管鳞癌患者中的表达具有差异。EphA5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77例食管癌患者中78%有EphA5表达,而其中相应的20例癌旁组织仅在基底细胞有少许表达,分化好的鳞状上皮不表达,提示食管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EphA5表达有明显差异。4.EphA5高表达者局部淋巴结转移较常见,提示EphA5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的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患者年龄、性别、TNM分期、T分期、神经侵犯、脉管癌栓以及肿瘤分化程度等无显着相关性。5.EphA5低表达和高表达患者2年生存率为78.5%和64.3%,2年复发率(包括局部和远处复发)为37.5%和57.14%,但是两组的2年生存率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16),而2年复发率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EphA5高表达患者预后欠佳。第二部分EphA5下调后食管鳞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增加1.RT-PCR结果显示,siRNA转染KYSE150和KYSE450细胞后,与NC组相比,siRNA-1和siRNA-2组中EphA5的mRNA的表达均有下调。Western blot结果显示,KYSE150和KYSE450细胞转染siRNA-1和siRNA-2后,与NC组相比,EphA5蛋白条带均减弱。而无论是基因还是蛋白水平,转染siRNA-1的细胞均下调的更加明显。因此,我们选择了 siRNA-1序列(用si-EphA5表示)做后续的实验。2.CCK8结果显示,与NC组细胞相比,转染si-EphA5的KYSE150、KYSE450细胞的细胞生长活力48h内变化不大,72h后生长活力稍有增加。但是经6MVX线单纯照射后,转染si-EphA5的KYSE150,KYSE450细胞的细胞生长活力均被抑制,有统计学差异(P<0.05)。3.克隆形成实验显示,转染si-EphA5的KYSE150,KYSE450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均明显低于NC组,不同剂量(2Gy、4Gy、6Gy、8Gy)的存活分数(Surviving fraction,SF)均明显低于NC组。KYSE150细胞EphA5低表达组的较NC组放射增敏比为1.56,KYSE450细胞EphA5低表达组的较NC组放射增敏比为1.21,表明EphA5下调后的食管鳞癌细胞具有较好的放射治疗敏感性。4.下调EphA5表达后的食管鳞癌细胞,未经6MVX线照射时,si-EphA5组和NC组的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均无明显差异。经6MV X线照射后,si-EphA5组和NC组的细胞凋亡率未见明显差异,但是细胞周期差异明显,照射24h后,与NC组相比,si-EphA5组细胞S期增多,G2期减少,而G1/S 比值下降,提示下调EphA5影响放疗后细胞的周期可能与G1/S期检查点不能有效激活有关。5.划痕和侵袭实验显示,未经6MV X线照射时,转染si-EphA5后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未被明显抑制,但是经6MVX线照射后,转染si-EphA5后的食管癌KYSE150,KYSE450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明显受抑,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三部分EphA5调节食管鳞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与ATM激活有关1.免疫荧光实验显示,给予6MVX线照射后0.5小时,NC组细胞出现大量的γH2AX焦点,而si-EphA5组细胞的焦点却比NC组少。同时我们也观察到,NC组细胞在放疗后8小时、24小时,γH2AX焦点均逐渐减少,提示NC组细胞的DNA双链断裂得到了修复。但是,si-EphA5组细胞则表现出了更缓慢的DNA修复速率,在照射后8小时可见大量γH2AX焦点阳性细胞,24小时磷酸化γH2AX焦点阳性细胞数仍较多。以上结果表明,下调EphA5不会导致照射后细胞的DNA双链断裂增加,却显着的延缓了 DNA损伤修复的进程。2.细胞周期结果显示,下调EphA5可以导致放射治疗后的食管癌细胞阻滞在S期,而G2期减少,G1/S比值下降,因此我们检测了相关的细胞周期蛋白。Westen blot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给予6MV X线照射后,下调EphA5后p53激活受抑,导致其下游分子p21表达减少;接受X线照射后0.5h,下调EphA5细胞的CHK2磷酸化水平较NC组细胞明显减少,提示CHK2不能被有效激活。而与G2/M检查点相关的cyclinB1、p-cdc2、cdc2在EphA5下调后变化不大。以上结果表明,下调EphA5抑制了 G1/S期检查点的激活,导致的细胞周期的变化。3.DNA损伤引起ATM/ATR的激活,而ATM在DNA双链断裂中起主导作用。Westen blot和免疫荧光结果均显示,给予6MV X线照射后,NC组的AMT在0.5h时明显被激活,24h则p-AMT显着下降;而下调EphA5后,AMT在0.5h时激活不明显,较NC组减少,在24h仍有大量ATM处于激活状态,较NC组增多。上述结果表明,下调EphA5影响了 X线照射后食管鳞癌细胞的ATM激活状态。结论:1.EphA5在食管鳞癌中相对高表达,与区域淋巴结转移等有关,并且预示着较高的局部和远处复发率。2.下调EphA5可降低X线照射后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能力,使得G1/S检查点不能有效激活,细胞不能被有效的阻滞在G1期,更多的细胞进入了 S期。3.下调EphA5影响了 X线照射后食管鳞癌细胞的ATM激活状态,使得DNA损伤不能有效的修复,导致了食管鳞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增加。4.EphA5有望成为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以及放射敏感性的预测因子。

Hospital Authority of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Society of Oncology,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6](2020)在《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2018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3及第5位,新发病例37.6万,死亡病例19.1万。其中,城市远高于农村,且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显着。多数病人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

初秋博[7](2020)在《基于免疫调控的贞芪扶正颗粒促造血及抗结直肠癌活性的研究》文中提出贞芪扶正颗粒(ZQFZ)是以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将现代医学中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经验与传统的扶正祛邪相结合而成的复方方剂,其主要组分为黄芪和女贞子。贞芪扶正的方子在中国已经使用了数千年,并在辅助疗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方中应用黄芪补气,女贞子滋阴补肾,通过扶正固本,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保护机体骨髓与肾上腺皮质功能,在临床上经常用于治疗由各种疾病所引起的虚损,可以配合放射线治疗、化学治疗和手术治疗使用以促进机体正常功能的恢复,从而纠正患者的气虚证候,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目前国内外对于ZQFZ的研究主要侧重在化学成分分析、免疫调节功效与协同抗肿瘤活性的临床研究,而有关ZQFZ参与免疫调节提升造血功能活性和抗结直肠癌活性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论文以ZQFZ为研究对象,检测其代表性成分,初步探究其对健康小鼠的影响,再结合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模型探究ZQFZ的免疫调节、造血提升和抗结直肠癌作用,初步阐明ZQFZ对化疗损伤小鼠免疫、造血系统功能修复以及对结直肠癌小鼠免疫系统修复起到抗肿瘤作用的主要分子学机制,得到以下结论:ZQFZ中含有红景天苷3.948 mg/g、毛蕊异黄酮苷0.145 mg/g、女贞苷0.179mg/g、芒柄花苷0.032 mg/g、槲皮素0.071 mg/g和芒柄花素0.027 mg/g。本论文首先考察了ZQFZ对健康小鼠的影响。ZQFZ灌胃给药4周后,检测小鼠的体重、脏器(胸腺、脾脏、肝脏和肾脏)指数、小鼠动物行为学指标和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水平,揭示ZQFZ对健康小鼠的作用。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ZQFZ对健康小鼠的体重、脏器指数、组织切片结果和自主活动实验无明显影响,ZQFZ可以提高小鼠耐力跑、转棒和力竭游泳的时间,显着降低健康小鼠血清和肝脏中活性氧(ROS)的含量,起到抗氧化、抗疲劳的作用。表明ZQFZ有抗氧化、抗疲劳活性,而且对健康小鼠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提示ZQFZ可能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本论文考察了ZQFZ对环磷酰胺(CTX)诱导的免疫抑制模型小鼠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免疫抑制小鼠在经过ZQFZ灌胃治疗4周后,通过对小鼠的体重、脏器指数(脾脏和胸腺)、NK细胞杀伤活性以及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的检测,揭示ZQFZ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经ZQFZ治疗4周后,小鼠的体重、脾脏与肝脏指数均得到了显着的回升,NK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增强。此外,ZQFZ还可以促进免疫抑制小鼠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G(Ig G)、Ig A、Ig M、白介素2(IL-2)、IL-6、IL-10和干扰素(IFN)-α的合成,并且抑制IL1-β的表达。病理切片证实ZQFZ减轻了免疫抑制小鼠脾脏内多核巨细胞现象,表明ZQFZ能够有效缓解CTX诱导的免疫抑制可能与细胞因子的淋巴细胞调节作用有关,提示ZQFZ可能具有调节造血功能和抗肿瘤活性。为探究ZQFZ对于造血功能的调控作用,我们首先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利用XTT法与流式细胞术考察ZQFZ对两种造血细胞(K562细胞和CHRF细胞)的细胞活力和凋亡情况的影响,采用联苯胺染色考察ZQFZ对K562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ZQFZ能够促进K562和CHRF细胞的细胞活力并对两种细胞的凋亡水平无明显影响,提示ZQFZ无明显的细胞毒性,ZQFZ可以增强K562细胞向红系细胞分化的能力,并且能够上调K562和CHRF细胞中造血细胞增殖分化相关蛋白磷酸化p90核糖体S6激酶(P-RSK1p90)、ETS转录因子(ELK1)和c-Myc的表达,提示ZQFZ可能通过上调转录因子的表达进而促进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之后,我们在体内建立了由CTX诱导的骨髓抑制小鼠模型,探究ZQFZ能否促进骨髓抑制小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建,揭示ZQFZ重建骨髓造血功能的分子机制。实验结果显示,经ZQFZ治疗4周后,骨髓抑制小鼠体重与脏器指数明显恢复,脏器(肝脏和脾脏)肿胀情况得以缓解,外周血血象中淋巴细胞(LY)、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血红蛋白(HGB)和中性粒细胞(NE)显着升高,单核细胞百分率(MO)降低。此外,ZQFZ能够改善骨髓抑制小鼠受损的骨髓内形态结构,缓解脾脏多核巨细胞增多和肝脏炎性浸润现象,显着促进骨髓细胞中B淋巴细胞生成并提高幼稚细胞的增殖能力,提示ZQFZ对造血功能的调控可能与其免疫调节活性有关。结合抗体芯片、ELISA检测结果与western-blot实验结果,结果显示,ZQFZ能够显着提高血清和脾脏中IL-2和IL-5、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的表达水平,抑制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MCP-5和重组人趋化因子CCL3(MIP-1α)的分泌,同时抑制骨髓抑制小鼠脾脏中ROS表达,显着上调了小鼠脾脏中M-CSF、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SOD-2、血红素加氧酶1(HO-1)、核转录因子2(Nrf2)和磷酸化核转录因子B(P-NF-κB)的蛋白表达丰度,在小鼠骨髓单核细胞(BMMNCs)中验证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发现ZQFZ显着下调了P-p38的蛋白表达丰度,上调了SOD1、SOD2、HO-1、Nrf2、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 TOR)、磷酸化IκB激酶α+β(PIKKα+β)和P-NF-κB的蛋白表达丰度,而且P-RSK1p90、ELK1、c-Myc、Nrf2、P-NF-κB和M-CSF的蛋白表达丰度在加入Nrf2-si RNA的K562细胞中被显着上调,证明Nrf2/NF-κB信号通路上调M-CSF水平的途径可能是ZQFZ促进化疗损伤小鼠造血功能重建的主要分子学机制。我们建立了小鼠结直肠癌模型,探究ZQFZ对结直肠癌小鼠肿瘤抑制活性的影响,揭示ZQFZ抗结直肠癌活性的机制。结果表明,经ZQFZ灌胃给药8周后,结直肠癌小鼠的体重、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显着回升,结直肠重量与长度比显着下降,结直肠中肿瘤形成数量减少。此外ZQFZ促进结直肠癌小鼠血象中白细胞(WBC)、LY和粒细胞(GR)水平提升、NK细胞增殖和CD3+CD28+双阳细胞生成,修复受损的脾脏形态,减轻肝脏中空泡变形,减轻肺脏与结直肠的炎性浸润现象,并能够恢复结直肠中腺体结构。ZQFZ能够显着提高结直肠癌小鼠血清和结直肠中IL-2、IL-12、TNF-α和IFN-γ水平,进一步证实,ZQFZ可能通过调节免疫体系功能达到抑制结直肠癌的作用。总之,以上实验研究表明:(1)ZQFZ对健康小鼠的抗疲劳抗氧化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ZQFZ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免疫因子的淋巴细胞调节有关;(3)ZQFZ对骨髓抑制小鼠的造血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Nrf2/NF-κB信号转导通路提高M-CSF的表达有关;(4)ZQFZ对结直肠癌小鼠的抗肿瘤活性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ZQFZ免疫调节活性有关。本课题的提出有助于进一步促进ZQFZ的开发与推广,也将为开发能够缓解由长期化疗导致的免疫抑制及骨髓抑制作用的抗肿瘤药物提供新思路。

甘媛琳[8](2020)在《二维超声及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诊断兔放射性肝损伤及与病理学的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运用常规二维超声、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技术观察兔肝放射线照射后损伤情况,并与病理学改变进行对照研究,以便更真实地反映放射性肝损伤及深入探讨两种超声技术对放射性肝损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将28只新西兰雌性兔随机平均分为2组,实验组给予30Gy剂量单次照射肝脏,对照组给予0Gy假照射。两组兔于照射前(T0期)、照射后3周(T1期)、12周(T2期)、24周(T3期)分别行常规二维超声观察肝实质、记录胆囊壁厚度、肝包膜厚度、右肝静脉和左肝静脉近心段内径、门静脉主干内径,VTQ技术测量门静脉主干右侧浅部、深部及左侧浅部、深部的肝脏剪切波速度(分别记为SWV右浅、SWV右深、SWV左浅、SWV左深),并从两组兔中取肝组织行病理学观察。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实验兔存活率及一般情况:对照组一般状况良好,无死亡。实验组在T1期死亡1只兔子,并出现精神状况差、皮肤长脓疮、双耳真菌感染、鼻部脱毛,24周时上述症状逐步消失。2.超声检查:2.1二维超声:实验组:T0~T3期,肝脏实质细小均匀、未见明显不均质改变及结节、肿块影像;胆囊壁厚度、肝包膜厚度、右肝静脉和左肝静脉近心段内径、门静脉主干内径各期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期分别发现3只、4只、2只兔出现腹腔积液;对照组:T0~T3期,肝脏实质细小均匀、未见明显异常变化;胆囊壁厚度、肝包膜厚度、右肝静脉和左肝静脉近心段内径、门静脉主干内径各期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T0~T3期,同一时期实验组胆囊壁厚度、肝包膜厚度、右肝静脉和左肝静脉近心段内径、门静脉主干内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 VTQ 成像:实验组:SWV右浅、SWV右深、SWV左浅、SWV左深T0~T2期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WV右浅T3期较T0、T1、T2期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参数T3期与T0、T1、T2期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0~T3期,SWV右浅、SWV右深、SWV左浅、SWV 左深各期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T0~T2期,同一时期实验组SWV右浅、SWV右深、SWV左浅、SWV左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期,实验组SWV右浅较对照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余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理学检查:3.1肉眼观:对照组:T0~T3期,肝脏表面光滑,色泽红润,质地均匀。实验组:T0~T1期,肝脏未见明显异常变化;T2期,肝脏色泽略灰暗,表面欠光滑,质地尚均匀;T3期,肝脏呈细颗粒状突起,质地欠均匀,触之有轻微结节感。3.2光镜下:对照组:T0~T3期,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细胞形态大小正常,肝板呈放射状排列,中央静脉形态正常,汇管区及肝窦周均未见纤维组织增生。实验组:T0期,肝脏未见明显异常变化;T1~T3期,肝细胞轻-中度水肿、嗜酸性变、点状坏死,中央静脉及肝窦淤血,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上述变化随时间延长而缓慢加重。汇管区及肝窦周胶原纤维随时间延长而增多、增粗,T3期形成少量不完全纤维间隔。结论:1.30Gy剂量照射兔肝脏会发生轻度放射性损伤改变。2.常规二维超声难以发现轻度放射性肝损伤性改变,但是VTQ技术可以发现损伤肝脏硬度的变化,对放射性肝损伤的诊断价值高于常规二维超声。3.尽管VTQ技术发现放射性肝损伤晚于病理学改变,但是可以作为评估放射性肝损伤进展的无创检查方法之一。

尹露茜[9](2020)在《凋亡通路基因的遗传变异与直肠癌患者放化疗敏感性和副反应以及生存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结直肠癌是胃肠道的主要恶性疾病,发病率在肿瘤中位于第三,也是全球范围内癌症致死的第二大原因。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术前同步放化疗后行直肠癌根治术和手术切除后行同步放化疗。然而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导致对放化疗的敏感性和产生副反应及生存预后差异。本研究采用候选基因策略,分析凋亡通路关键基因的遗传变异与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敏感性、术后同步放化疗中重度不良反应发生,以及两批患者生存预后相关的位点之间的关联,寻找具有预测价值的遗传变异。本研究选取了 17个凋亡通路关键基因包括凋亡蛋白活性因子1(apoptotic protease activating factor-1,APAF1),Bc12 拮抗剂(BCL2 homologous antagonist/killer,BAK),Bc12 相关 X 凋亡调控因子(BCL2 associated X,apoptosis regulator,BAX),B 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 cell lymphoma/leukemia2,BCL2),BH3相互作用域死亡激动剂(BH3 interacting domain death agonist,BID),半胱天冬酶3(caspase 3,CASP3)、半胱天冬酶 6(caspase 6,CASP6)、半胱天冬酶 7(caspase 7,CASP7)、半胱天冬酶 8(caspase 8,CASP8)、半胱天冬酶 9(caspase 9,CASP9)、半胱天冬酶 10(caspase 10,CASP10),Fas 细胞表面死亡受体(Fas cell surface death receptor,FAS),Fas配体(Fas ligand,FASL),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1a(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superfamily,member 1a,TNFR),TNF 超家族成员10(TNF superfamily member 10,TRAIL),TNF 受体超家族成员 10a(TNF receptor superfamily member 10a,TRAILR1)和 TNF 受体超家族成员 10b(TNF receptor superfamily member 10b,TRAILR2)的 56 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tagging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tagSNP)位点。先后入组了两批直肠癌患者,分别为术前同步放化疗后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136例和手术切除后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362例。同步放化疗前抽取静脉血2 ml,采用Sequenom MassARRAY检测凋亡通路中56个tagSNP基因型。对于术前同步放化疗的患者,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临床因素,进行56个tagSNP与直肠癌患者术前同步放化疗敏感性的关联研究,发现位点FAS rs4934431、BID rs8190256和BAX rs905238显着影响放化疗敏感性,加性模型计算得到OR值分别为2.25(95%CI=1.28-3.95,P=0.005)、0.36(95%CI=0.15-0.87,P=0.023)和 0.58(95%CI=0.34-0.99,P=0.048)。Cox风险回归模型计算tagSNP与术前同步放化疗直肠癌患者总生存的关联,发现位点CASP3 rs116609630、CASP7 rs12415607和FAS rs1800682 与这批患者的总生存相关,显性模型计算得到HR值分别为2.31(95%CI=1.00-5.34,P= 0.050)、0.48(95%CI=0.24-0.96,P= 0.037)和 2.59(95%CI=1.07-6.28,P=0.035)。CASP7 rs12415607 和 FAS rs1800682 两个位点进行联合分析,发现相比于携带0~2个风险等位基因,携带3~4个风险等位基因的患者死亡风险显着增加(HR=2.84,95%CI=1.46-5.53,P=0.002)。直肠癌术后同步放化疗的患者,进行56个tagSNP与直肠癌患者术后急性不良反应的关联研究,加性模型计算发现与中重度骨髓抑制相关3个位点包括APAF1 rs 11296996(OR=0.69,95%CI=0.49-0.98,P=0.039)、BAX rs4645904(OR=0.69,95%CI=0.50-0.97,P=0.030)、FAS rs1468063(OR=1.51,95%CI=1.07-2.15,P=0.020);与中重度腹泻的发生相关5个位点包括APAF1 rs11296996(OR=1.42,95%CI=1.02-2.00,P=0.040)和 rs74619561(OR=2.16,95%CI=1.27-3.68,P=0.005)、CASP7 rs 12263370(OR=1.67,95%CI=1.05-2.66,P=0.029)和 rs12247479(OR=1.85,95%CI=1.12-3.08,P=0.017)、TRAIL rs112822654(OR=0.68,95%CI=0.48-0.69,P=0.027)。Cox 风险回归模型计算56个tagSNP与术后同步放化疗直肠癌患者总生存的关联,发现6个与这批患者的总生存相关位点,即BAK rs74499662(HR=0.57,95%CI=0.36-0.91,P=0.019),BCL2 rs34811186(HR=1.91,95%CI=1.13-3.19,P=0.014)、BID rs 148719901(HR=0.52,95%CI 0.31-0.86,P=0.011)、CASP9 rs1052576(HR=0.52,95%CI 0.32-0.83,P=0.006)和 rs12741552(HR=0.54,95%CI0.34-0.88,P=0.013)以及 FASL rs763110(HR=0.61,95%CI 0.37-0.99,P=0.044)。CASP9 rs1052576、PMS1 rs4920657 和 hsa-miR-4274 rs202195689三个位点联合分析显示,相比于携带0~1个风险基因型,携带2~3个风险基因型的患者死亡风险显着增加(HR=2.07,95%CI=1.30-3.30,P=0.002)。我们的研究发现凋亡通路基因FAS、BID、BAX的遗传变异与直肠癌患者术前同步放化疗的敏感性显着相关;FAS、APAF1和BAX的遗传变异与直肠癌患者术后同步放化疗发生中重度骨髓抑制有关;APAF1、CASP7及TRAIL的遗传变异与患者术后同步放化疗中重度腹泻的发生有关;CASP3、CASP7和FAS的遗传变异与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患者的总生存显着相关;BAK、BCL2、BID、CASP9以及FASL的遗传变异与术后同步放化疗直肠癌患者的总生存显着相关。这些基因遗传变异位点可能作为直肠癌个体化治疗的潜在遗传生物标志物。

焦薪霖[10](2020)在《SEPT9在宫颈癌早期诊断及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宫颈癌是女性第四大常见癌症,也是癌症导致女性死亡的第四大病因。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发布的最新全球数据,2018年全球共有569847例宫颈癌新发病例,311365人死于宫颈癌。虽然HPV疫苗接种和早期宫颈癌筛查已成为预防该病的有效策略,但在中低收入国家(LMICs)中依然存在着该病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尽管中国宫颈癌患者的生存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我们相比较于其他发达国家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持续感染,被认为是宫颈癌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宫颈癌筛查的主要方法是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联合HPV病毒检测,但细胞学检测受到人为影响较大,漏诊几率较高,HPV检测特异性较低,存在过度治疗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对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尤其是DNA甲基化检测技术的成熟,作为癌症发生的早期阶段,DNA甲基化检测逐步成为宫颈癌前病变检测的新兴诊断方法。大量甲基化基因如SOX1、PAX1、JAM3、EPB41L3、CADM1、MAL等也被认为是宫颈癌筛查的生物标志物。为了进一步提高宫颈癌的筛查效能,探索和开发更灵敏、特异的DNA甲基化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 NCCN(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指南提示,标准的进展期宫颈癌治疗方式是放疗和以铂类为主的化疗相联合。虽然放疗可以有效控制肿瘤局部复发,提高生存率,但放疗对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毒副作用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精神经济上的负担都不容忽视,肿瘤细胞对放疗的抵抗仍然是一个主要的治疗障碍。因此,探究宫颈癌发生发展和放疗抵抗的分子机制,对宫颈癌的精准治疗具有重大意义。Septins是一个GTP结合蛋白家族,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如细胞骨架形成、细胞分裂和肿瘤形成等。Septin9(SEPT9)是Septin家族中第一个被发现的成员,其启动子超甲基化已被证实是结直肠癌、胃癌、肺癌等癌症的一个强有力的生物标志物。SEPT9在乳腺癌、卵巢癌、头颈鳞癌和前列腺癌中均表现为促进癌症发生发展,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等。然而,SEPT9甲基化在宫颈癌筛查中的效能仍未见报道,关于SEPT9在宫颈癌中的作用及相关调控机制的研究尚不清楚。本课题拟研究SEPT9 DNA甲基化检测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探究SEPT9在宫颈癌发生发展及放疗耐受中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SEPT9DNA的甲基化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研究目的:1.DNA甲基化检测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存在SEPT9基因DNA甲基化的改变,检测SEPT9DNA甲基化水平与宫颈癌病变发生之间的关系。2.检测SEPT9在宫颈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临床病理因素、预后的关系,分析其DNA甲基化与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1.通过全基因组甲基化芯片筛选出甲基化差异表达基因,设计甲基化特异性引物,利用实时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QMSP)检测正常宫颈组织、CIN1、CIN2、CIN3及宫颈癌组织中SEPT9DNA甲基化水平。应用logistic回顾性分析SEPT9甲基化检测对宫颈癌早期诊断的效能。2.使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锁反应(qRT-PCR)检测SEPT9在宫颈癌和正常宫颈组织中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比较DNA甲基化水平与mRNA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借助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EPT9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分析SEPT9的表达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相关因素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其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SEPT9 DNA在宫颈癌组织中呈现高甲基化水平甲基化芯片筛选出SEPT9在宫颈癌组织中异常甲基化,QMSP检测SEPT9 DNA在宫颈癌组织中呈现高甲基化。检测正常宫颈组织、CIN1、CIN2、CIN3和宫颈癌组织中SEPT9启动子区DNA的甲基化水平,结果提示:SEPT9甲基化水平在正常组织和CIN1组织中无明显差异;在CIN2和CIN3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在CIN1和CIN3两组间存在显着差异;在正常和癌组织中存在显着差异(P<0.001)。2.SEPT9甲基化检测对宫颈癌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用logistic回顾性分析SEPT9甲基化检测对宫颈癌的诊断效能:(1)通过分析正常组织和癌组织两组间SEPT9的甲基化水平,AUC面积为0.854,敏感性为73.1%,特异性为78.7%(P<0.001);(2)将正常组织和CINI组织作为正常组,CIN2、CIN3和癌组织作为病变组,两组比较SEPT9甲基化水平,结果显示AUC面积为0.797,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63.3%(P<0.001)。3.SEPT9基因在宫颈癌组织中呈高表达qRT-PCR检测结果显示:SEPT9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earson相关检验法证实SEPT9甲基化水平与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6526,P<0.001)。SEPT9在蛋白水平中也表现为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占比78.8%),正常组织中低表达(占比94.1%)。4.SEPT9基因的表达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相关,但与患者预后无明显关系SEPT9的表达与宫颈癌患者的年龄、FIGO分期、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均无明显关系,但与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0.022)。在22例淋巴结阳性患者中有21例表现为SEPT9高表达,占比95.5%;在53例淋巴结阴性患者中38例表现为SEPT9高表达,占比71.7%。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SEPT9高表达与低表达患者之间的生存预后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690)。研究结论:1.SEPT9在CIN3及宫颈癌组织中呈现异常高甲基化。2.SEPT9DNA甲基化检测对宫颈癌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SEPT9在宫颈癌中呈现高表达水平,与其淋巴结转移相关。第二部分SEPT9在宫颈癌中的生物学行为及相关机制研究研究目的:SEPT9广泛存在于人体各个组织器官中,并在多种肿瘤中发现SEPT9的表达和功能各不相同。基于第一部分我们发现SEPT9在宫颈癌中高表达,DNA甲基化也呈现出高甲基化水平,与高甲基化抑制基因表达的认知相反,在此部分深入研究SEPT9在宫颈癌中究竟扮演抑癌基因还是促癌基因的角色,探索其在宫颈癌中发挥作用的调节机制。研究方法:1.构建稳定转染干扰及过表达SEPT9基因的宫颈癌细胞系,利用CCK-8实验检测SEPT9对宫颈癌细胞系增殖能力的影响,利用Transwell实验检测SEPT9对宫颈癌细胞系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EPT9对宫颈癌细胞系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EPT9对宫颈癌细胞系上皮间质转化及增殖相关分子的影响,裸鼠成瘤实验证实SEPT9促进肿瘤增殖。2.应用液相色谱—质谱分析SEPT9结合蛋白,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HMGB1与SEPT9之间的关系。免疫组化分析HMGB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功能性实验验证HMGB1对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3.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HMGB1与RB之间的关联。通过Rescue实验验证SEPT9对宫颈癌的作用是通过HMGB1-RB通路实现对下游周期相关分子的表达调控。研究结果:1.SEPT9促进宫颈癌细胞系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CCK-8实验结果显示SEPT9能够增强宫颈癌细胞增殖的能力。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SEPT9促进宫颈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SEPT9下调可使宫颈癌细胞发生G0/G1期阻滞,而上调SEPT9则促进细胞从G0/G1期向S期转化,促进细胞周期进程。Western Blot 结果表示:SEPT9 敲低后,Snail、CyclinA2、p-Akt、p-mTOR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E-cadherin、CyclinD1的表达则明显升高;而SEPT9过表达后,呈相反趋势。2.体内实验证实SEPT9促进肿瘤增殖裸鼠成瘤实验表明SEPT9过表达可促进皮下宫颈癌肿瘤的生长(P<0.01)。3.SEPT9负调控HMGB1的表达通过液相色谱—质谱结合数据库分析查询SEPT9结合蛋白,列举了评分排名前20的结合蛋白。经Co-IP实验验证SEPT9与HMGB1之间存在蛋白结合关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SEPT9的表达与HMGB1呈紧密的负相关关系(r=0.836,P<0.001)。4.HMGB1抑制宫预癌细胞系增殖、侵袭、迁移的能力CCK-8实验分析发现HMGB1下调后细胞增殖能力有所增强,HMGB1上调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弱。Transwell实验显示HMGB1下调后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有所增强,HMGB1上调后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均明显下降。5.SEPT9能够调控HMGB1-RB通路及下游周期相关分子的表达水平利用Co-IP实验验证HMGB1与RB之间存在蛋白结合关系。Rescue实验证明当SEPT9过表达细胞中的HMGB1被敲低后,RB表达降低,E2F1表达降低,P16表达升高,CyclinDl表达降低,CycilinA2表达升高,反之亦然。研究结论:SEPT9通过调控HMGB1-RB通路,影响宫颈癌细胞系增殖、转移的能力,影响宫颈癌细胞系细胞周期的分布,发挥促癌作用。第三部分SEPT9对宫颈癌放疗抵抗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研究目的:1.放疗可以有效地控制宫颈癌肿瘤局部复发和提高生存率,但放疗抵抗是治疗的主要障碍,利用体内体外实验验证SEPT9对宫颈癌放疗抵抗的影响。2.探究SEPT9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在宫颈癌放疗中的关系。3.探究miR-375与SEPT9之间的关系及miR-375对TAMs极化的影响。研究方法:1.利用CCK-8实验检测在不同放射剂量下SEPT9的干扰或过表达对宫颈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细胞免疫荧光实验和Western Blot检测γ-H2AX的含量。建立裸鼠宫颈癌皮下移植瘤模型,进一步验证SEPT9在动物体内对肿瘤放疗的影响。2.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206在宫颈癌组织和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将过表达SEPT9的宫颈癌细胞进行一定剂量X射线照射,其条件培养基刺激巨噬细胞极化,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表型标记物的水平,探究放疗后SEPT9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3.分析宫颈癌TCGA数据库中SEPT9的表达和miRNA之间的差异表达,寻找SEPT9与miR-375表达之间的关系。4.对X射线照射后的SEPT9过表达宫颈癌细胞系转染miR-375的模拟物,收集条件培养基处理巨噬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巨噬细胞中miR-375的含量;将巨噬细胞转染miR-375模拟物,诱导后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表型标记物水平,探究miR-375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研究结果:1.SEPT9增强宫颈癌的放疗抵抗性CCK-8结果显示:在不同放射剂量下,SEPT9过表达后宫颈癌细胞的存活率升高。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实验结果均显示:在进行相同剂量的X射线照射后,SEPT9过表达的宫颈癌细胞中γ-H2AX含量较少。裸鼠成瘤后对其进行相同剂量的X射线放射治疗,结果显示:放疗后裸鼠肿瘤体积均缩小,SEPT9过表达组肿瘤体积缩小比例明显小于对照组。2.SEPT9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极化影响宫颈癌细胞的放疗抵抗性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宫颈癌组织中CD206表达量较正常组织高。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法、PCR检测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EPT9过表达后的宫颈癌细胞系在经过一定剂量的放疗后细胞中CD206、Argl的含量均明显增加,说明SEPT9可刺激巨噬细胞向M2表型极化。3.SEPT9 mRNA的表达水平与miR-375之间的关系分析宫颈癌TCGA数据库中SEPT9与microRNA含量之间的差异表达,确定miR-375为SEPT9下游靶分子。细胞实验结果显示:SEPT9敲低后miR-375的表达水平相应降低,SEPT9过表达后miR-375的表达水平随之升高。4.SEPT9通过介导miR-375影响巨噬细胞极化与对照组相比,经过同等剂量放射后SEPT9过表达组的条件培养基中miR-375含量更多。Western Blot检测发现miR-375模拟物组中M2表型标记物CD206和Arg1水平显着增加,说明miR-375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向M2表型极化。研究结论:SEPT9通过介导miR-375调节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进而影响宫颈癌细胞的放疗抵抗性。

二、直肠癌照射后的病理学改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肠癌照射后的病理学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5)EphA5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在放射敏感性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EphA5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参数及其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1. 临床病例与材料
    2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EphA5影响X线照射后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周期及侵袭的体外实验
    1. 材料
    2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EphA5影响食管鳞癌放射敏感性机制的初步探讨
    1. 材料
    2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6)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诊断
    1.1 临床表现
    1.2 疾病史和家族史
    1.3 体格检查
    1.4 实验室检查
    1.5 内镜检查
    1.6 影像学检查
        1.6.1 常用检查方法
        1.6.1. 1 CT
        1.6.1. 2 MRI
        1.6.1. 3 超声
        1.6.1. 4 X线
        1.6.1. 5 PET-CT
        1.6.1. 6 排泄性尿路造影
        1.6.2 结肠癌临床关键问题的影像学评价
        1.6.3 直肠癌临床关键问题的影像学评价
        1.6.4 推荐使用直肠癌MRI结构式报告
        1.6.5 可使用结肠癌CT结构式
    1.7 病理组织学检查
    1.8 开腹或腹腔镜探查术
    1.9 结直肠癌的诊断步骤
2 标本取材与病理评估
    2.1 标本固定标准
    2.2 取材要求
        2.2.1 活检标本
        2.2.2 内镜切除标本
        2.2.3 手术标本
        2.2.3. 1 大体检查与记录
        2.2.3. 2 取材
        2.2.3. 3 推荐取材组织块体积
    2.3 取材后标本处理原则和保留时限
    2.4 病理学类型
        2.4.1 早期(pT1)结直肠癌
        2.4.2 进展期结直肠癌的大体类型
        2.4.3 组织学类型
        2.4.4 组织学分级
    2.5 病理报告内容
        2.5.1 活检标本的病理报告内容和要求
        2.5.2 内镜切除标本的病理报告内容和要求
        2.5.3 手术标本的病理报告内容和要求
3 外科治疗
    3.1 结肠癌的外科治疗规范
        3.1.1 结肠癌的手术治疗原则
        3.1.2 早期结肠癌c T1N0M0的治疗
        3.1.3 结肠癌(T2~4,N0~2,M0)
    3.2 直肠癌的外科治疗直肠癌手术的腹腔探查处理原则同结肠癌。
        3.2.1 直肠癌局部切除(cT1N0M0)
        3.2.2 直肠癌(c T2~4,N0~2,M0)
4 内科治疗
    4.1 结直肠癌的术前治疗
        4.1.1 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
        4.1.2 T4b期结肠癌术前治疗
        4.1.3 结直肠癌肝和(或)肺转移术前治疗
    4.2 结直肠癌辅助治疗
        4.2.1 Ⅰ期(T1~2N0M0)结直肠癌
        4.2.2 Ⅱ期结肠癌的辅助化疗
        4.2.3 Ⅱ期直肠癌
        4.2.4 Ⅲ期结直肠癌的辅助化疗
        4.2.5 直肠癌辅助放化疗
    4.3 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全身系统治疗
    4.4 其他治疗
    4.5 最佳支持治疗
    4.6 临床研究及新进展
5 结直肠癌放射治疗
    5.1 结直肠癌放射治疗适应证
        5.1.1 Ⅰ期直肠癌放疗
        5.1.2Ⅱ~Ⅲ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
        5.1.3 Ⅱ~Ⅲ期直肠癌辅助放化疗
        5.1.4 等待观察策略
        5.1.5 Ⅳ期直肠癌
        5.1.6 局部区域复发直肠癌
    5.2 直肠癌放射治疗规范
        5.2.1三维及调强照射放疗定位
        5.2.2照射范围及靶区定义
        5.2.3 放射治疗剂量及分割模式
        5.2.4 新辅助放疗与手术间隔时间推荐
    5.3 直肠癌放化疗联合的原则
        5.3.1 同步化疗的方案
        5.3.2 同步放化疗或短程放疗与手术间隔期加入化疗的模式
        5.3.3 术后辅助放化疗和辅助化疗的顺序
    5.4 结直肠癌转移病灶的放射治疗
6 肝转移的治疗
    6.1 初始可达到根治性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
        6.1.1 同时性肝转移及异时性肝转移
        6.1.2 推荐所有肝转移病人接受多学科协作治疗
        6.1.2. 1 新辅助化疗
        6.1.2. 2 肝转移灶清除后达到无疾病状态(no evidence of disease,NED)的病人
        6.1.3 局部治疗
        6.1.3. 1 肝转移灶手术的适应证
        6.1.3. 2 肝转移灶手术的禁忌证
        6.1.3. 3 手术治疗
        6.1.3. 4 射频消融
        6.1.3. 5 立体定向放疗(SBRT)
    6.2 潜在可切除肝转移的治疗
    6.3 不可切除肝转移的治疗
        6.3.1 原发灶的处理
        6.3.2 射频消融
        6.3.3 放射治疗
7 肺转移的治疗
    7.1 可切除肺转移的治疗
        7.1.1 新辅助及辅助治疗
        7.1.2 局部治疗
        7.1.2. 1 手术治疗原则
        7.1.2.2手术时机选择
        7.1.2. 3 手术方式
        7.1.2. 4 射频消融
        7.1.2. 5 立体定向放疗(SBRT)
    7.2 不可手术切除肺转移的治疗
8 腹膜转移的治疗
9 局部复发直肠癌的治疗
    9.1 分型
    9.2 治疗原则
    9.3 手术治疗
        9.3.1 可切除性的评估
        9.3.2 手术原则
        9.3.3 可切除的病灶手术方式
    9.4 放射治疗原则
    9.5 内科药物治疗原则
1 0 肠造口康复治疗
    1 0.1 人员、任务、架构
    1 0.2 术前心理治疗
    1 0.3 术前造口定位
    1 0.4 肠造口术后护理
1 1 随访

(7)基于免疫调控的贞芪扶正颗粒促造血及抗结直肠癌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索引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中成药的研究现状
        1.1.1 中成药的简要概述
        1.1.2 中成药的生物学功能
    1.2 贞芪扶正颗粒的研究现状
    1.3 中成药在免疫调控中的应用
        1.3.1 中成药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1.3.2 中成药对免疫细胞的影响
        1.3.3 中成药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1.4 现代医学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概述
        1.4.1 化疗诱导的骨髓抑制及发病机制
        1.4.2 骨髓抑制疾病模型的建立方法
        1.4.3 氧化应激对骨髓造血的影响
        1.4.4 骨髓中幼稚细胞对骨髓造血的影响
        1.4.5 造血微环境对骨髓造血的影响
        1.4.6 免疫调控与骨髓造血的关系
    1.5 结直肠癌概述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贞芪扶正颗粒代表性成分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色谱条件
        2.3.2 对照品的配制
        2.3.3 样品溶液的配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ZQFZ中红景天苷含量
        2.4.2 ZQFZ中毛蕊异黄酮苷含量
        2.4.3 ZQFZ中女贞苷含量
        2.4.4 ZQFZ中芒柄花苷含量
        2.4.5 ZQFZ中槲皮素含量
        2.4.6 ZQFZ中芒柄花素含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贞芪扶正颗粒对健康小鼠机体功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动物
    3.3 实验方法
        3.3.1 动物的给药方案
        3.3.2 小鼠体重及脏器指数
        3.3.3 自主活动实验
        3.3.4 抗疲劳转棒实验
        3.3.5 小鼠耐力跑实验
        3.3.6 负重游泳实验
        3.3.7 生化指标检测
        3.3.8 小鼠脏器病理学分析
        3.3.9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ZQFZ对小鼠的体重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3.4.2 ZQFZ对小鼠动物行为学的影响
        3.4.3 H&E染色对脏器病理学变化的观察
        3.4.4 生化指标的测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贞芪扶正颗粒在免疫抑制小鼠中提升免疫力功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材料
        4.2.3 细胞及抗体
        4.2.4 实验动物
    4.3 实验方法
        4.3.2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治疗方案
        4.3.3 ZQFZ免疫调节活性的研究
        4.3.4 ZQFZ对免疫相关因子水平的检测
        4.3.5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ZQFZ对免疫抑制小鼠体重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4.4.2 ZQFZ对免疫抑制小鼠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4.4.3 ZQFZ对免疫抑制小鼠脾脏形态结构的影响
        4.4.4 ZQFZ对免疫抑制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
        4.4.5 ZQFZ对免疫抑制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免疫调控的贞芪扶正颗粒在骨髓抑制小鼠中促造血功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仪器与材料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材料
        5.2.3 细胞及抗体
        5.2.4 试剂的配制
        5.2.5 实验动物
    5.3 实验方法
        5.3.1 ZQFZ体外造血功能活性的研究
        5.3.2 ZQFZ促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修复的研究
        5.3.3 统计学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ZQFZ对体外造血细胞功能活性的影响
        5.4.2 ZQFZ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活性的影响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免疫调控的贞芪扶正颗粒抑制结直肠癌生长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仪器与材料
        6.2.1 实验仪器
        6.2.2 实验材料
        6.2.3 抗体
        6.2.4 实验动物
    6.3 实验方法
        6.3.1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治疗方案
        6.3.2 血液及组织样本收集
        6.3.3 脏器指数
        6.3.4 外周血细胞计数
        6.3.5 小鼠血液细胞的分离
        6.3.6 小鼠组织病理学观察
        6.3.7 ELISA检测
        6.3.8 统计学分析
    6.4 实验结果
        6.4.1 ZQFZ对结直肠癌小鼠体重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6.4.2 ZQFZ对结直肠癌小鼠外周血细胞数的影响
        6.4.3 ZQFZ对结直肠癌小鼠血液中T淋巴细胞的影响
        6.4.4 ZQFZ对结直肠癌小鼠血液中NK细胞的影响
        6.4.5 ZQFZ对小鼠结直肠肿瘤形成的影响
        6.4.6 ZQFZ对结直肠癌小鼠结直肠和脏器组织形态的影响
        6.4.7 ZQFZ对结直肠癌小鼠血清和结直肠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二维超声及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诊断兔放射性肝损伤及与病理学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放射性肝损伤影像学表现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9)凋亡通路基因的遗传变异与直肠癌患者放化疗敏感性和副反应以及生存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文献综述 直肠癌放化疗疗效预测和预后标志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SEPT9在宫颈癌早期诊断及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SEPT9 DNA的甲基化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EPT9在宫颈癌中的生物学行为及相关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SEPT9对宫颈癌放疗抵抗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Ⅰ
外文论文Ⅱ

四、直肠癌照射后的病理学改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外科杂志, 2020(08)
  • [2]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外科杂志, 2020(08)
  •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J].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专家组.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0(06)
  • [4]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版)[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0(06)
  • [5]EphA5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在放射敏感性中作用的研究[D]. 张锐. 山东大学, 2020(10)
  • [6]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J]. Hospital Authority of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Society of Oncology,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0(06)
  • [7]基于免疫调控的贞芪扶正颗粒促造血及抗结直肠癌活性的研究[D]. 初秋博. 吉林大学, 2020(08)
  • [8]二维超声及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诊断兔放射性肝损伤及与病理学的对照研究[D]. 甘媛琳.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9]凋亡通路基因的遗传变异与直肠癌患者放化疗敏感性和副反应以及生存相关研究[D]. 尹露茜.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10]SEPT9在宫颈癌早期诊断及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焦薪霖. 山东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直肠癌照射后的病理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