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工程文献检索刊物发展概况

中国矿业工程文献检索刊物发展概况

一、我国矿业工程学科文献检索刊物发展概述(论文文献综述)

史文天[1](2020)在《中国科学家的空间流动与科研合作研究 ——基于两院院士的分析》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及区域间综合实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全球化背景下科技与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尤其是关键人才的竞争。人才作为稀缺性战略资源,各国家、各区域都通过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培养和吸引世界一流优秀人才,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区域人才竞争的利害关系日益突出,以争夺国际一流科技人才为焦点的一场世界性的人才争夺战悄然打响。在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培养和造就一批自己的顶尖的科技创新人才,对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实施人才强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国家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院士是国家在科学技术领域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之一,代表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水平。中国科学院自1949成立以来,院士群体便为我国现代科学技术事业的开创以及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奠基做出了卓越贡献。如今,两院院士作为我国科技人才的杰出代表,依然是我国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中坚力量和关键人物,推动着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本研究选取两院院士的典型案例,采取空间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和空间计量分析等方法,揭示了中国科学家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流动特征及其知识流动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从中国科学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来看,中国科学家不同成长阶段的空间分布差异显着。出生地高度集中于东部沿海及长江流域,长江三角洲地区尤为突出;高校集聚的城市为中国科学家主要的本科毕业地,本科毕业地与国内高等教育资源地高度耦合;最高学位获得地集中于中国和世界高水平教育资源集聚的城市;初次工作地、当前工作地以及院士获得地在空间格局上存在高度一致性,主要集聚在国内经济发达城市。区域的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城市环境和公共服务等是影响中国科学家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经济发达的地区为中国科学家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教育水平较高的区域有利于科学家的成长、培养和发展;健全优质的社会服务更有助于吸引科学家前来就业;优美清洁的环境是科学家选择工作地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2)从中国科学家流动网络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来看,中国科学家流动网络的空间异质性显着。网络节点度中心性、加权度中心性和介数中心性仅北京、上海、南京等少数城市较大,网络等级层次呈“金字塔”型,核心-边缘结构突出。随着科学家的成长,满足科学家后期发展的相关类型的城市数量逐渐减少。通过识别中国科学家流动网络的节点角色发现,北京是唯一兼具成就兼稳定型两重角色的城市,其他城市则扮演着单一的角色。中国科学家的空间迁移在国家、区域和个人尺度上受国家政策、区域经济水平及教育水平和个人特质的影响。个体特质是推动中国科学家流动网络演化的内驱力,区域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是整个网络演变的外驱力,国际环境和国家政策是科学家空间迁移的外生变量。各驱动力是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的,中国科学家流动网络是各驱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3)从中国科学家科研合作网络的复杂性及其机理来看,中国科学家科研合作网络呈现以北京为顶点的“多三角形骨架”结构,等级层次结构特征明显。北京和上海位于中国科学家科研合作网络的核心区,长春、南京、武汉、西安、广州、兰州、大连、合肥等16个城市位于网络的半边缘地带,其他城市则位于网络的边缘地带。中国科学家科研合作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明显,京津冀、长三角、辽中南是中国科学家科研活动的热点区域。度中心性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中东部的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加权中心性呈现出北京和上海的“两极”格局,介数中心性呈“一超多强”的格局。负二项式回归模型对中国科学家科研合作网络的邻近性机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地理邻近性在一定条件下对中国科学家科研合作起正向作用;教育邻近性是中国科学家科研合作首要考虑的因素,两个城市之间的教育水平越接近,科学家越趋于合作;经济邻近性和社会邻近性对中国科学家科研合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制度邻近性对中国科学家科研合作的影响系数为负且显着。(4)基于城市尺度下中国科学家流动和科研合作的数据构建出的中国科学家流动网络和科研合作网络,通过空间分析、网络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发现两个网络的节点和双边关系的空间同位性特征显着,两个网络的节点属性和双边关系属性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两个网络在空间结构上具有较强耦合性。基于构建的“科学家流动对知识流动的作用模型”,总结了中国科学家流动对知识流动的四种效应,分别是溢出效应、创造效应、回流效应和随从效应。科学家作为知识的载体,其嵌入到新的区域后自身的知识会溢出到迁入地,产生知识溢出效应;科学家已掌握的知识与迁入地科研人员的知识产生碰撞,会使他们的知识进行融合、重组,在这一个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产生知识创造效应;由于科学家的流动,使迁入地的科学家与迁出地的人员保持着特定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当前所处地域的科学家的知识“反哺”科学家的迁出地,形成知识的回流效应;后进学者会跟随或模仿前人成长的路径,其他科学家或者学者跟随前人的迁移路径从一个地区流动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产生新一轮的知识流动,即随从效应。

刘霄[2](2019)在《2000-2018年我国图书馆学学术研究主题分布》文中提出随着新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和图书馆事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书馆理论不断完善成熟,应用于图书馆的技术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图书馆服务方式和服务理念在不断改进,图书馆学科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图书馆事业愈发受到重视,新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热点不断出现。为了梳理和分析近二十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主题的分布及演变趋势,和为图书馆学的研究人员提供决策支持和课题选择参考,本文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本文搜集整理了大量图书馆学学术研究和主题分析方法及应用的相关文献以了解图书馆学学术研究主题分布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进而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案等。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对本研究需要说明的核心概念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给出本文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理论支持。其次,将九种CSSCI收录的期刊中的四万多篇论文进行有效数据提取,分析了新世纪来图书馆学的发展态势,评选出了八位最高产作者,确定了各时间段的期刊论文高频关键词。从2090篇图书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抽取出了四千多个关键词,确定各个时间段的高频关键词,并借用SATI软件构建了共词矩阵。再次,将期刊论文高频关键词借助主题分类表分成七个类,将类名视为主题,分析了本世纪图书馆学期刊论文主题分布情况。将学位论文高频词进行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得到学位论文的主题聚类结果及知识网络图谱。把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主题分布情况结合起来分析了各时段的热门主题,并对未来趋势做出了预测。经过上述研究,对中国图书馆学的主题分布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对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的主题在时间上的兴起、消亡及共现情况,揭示了图书馆学六大主题的演化趋势及其演变过程的驱动因素,对图书馆学理论与计算机科学应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揭示了图书馆学学科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和对技术的深化应用以及政策和实践需求的驱动作用,提出了对图书馆学学界与业界要互相融合学习的建议。但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希望能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加以改善。

魏绪秋[3](2018)在《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术论文影响力不仅体现着作者个人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也体现着科研机构、学科的学术声望和科研实力。此外,我国所开展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高影响力学术论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是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科研人员及其管理人员一直关注的焦点。目前,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主要有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性评价以同行评议为基础,定量评价以引文分析为基础的文献计量方法和以社交媒体数据为基础的Altmetrics的量化方法。以引文分析为基础的文献计量方法是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重要方法,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此外,在学术论文评价过程中,引文分析方法既包含了量化评价,又包含了同行评议(“小同行”、“大同行”)。正是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提出了以学术论文的引证与被引证为研究视角,以学术论文的动态引证数据为学术论文影响力客观评估量化的基础数据,从影响广度(影响范围)、影响深度(影响程度)两个维度,从文献层面(基本指标)、作者层面(细化指标)和学科层面(延伸指标)三个层面,来评估量化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从而为全面评估与量化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提供新视角、新方法、新思路。本文的内容框架除引言、研究结论与展望外,主要包含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2章、第3章)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其中:第2章是对学术论文的定义、类别、特征和作用进行了梳理,对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定义、要素、类型进行了讨论,最后对目前常用的三种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同行评议、量化评价和综合评价)和评价体系(构建原则、体系研究及其不足)进行讨论。第3章是对引证与被引证文献、引文链、引文网络、引证动机与引证行为,引文分析的概念、发展史、类型、应用等进行论述。随后,引入了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和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的术语,探讨了引证广度、引证深度、引证时间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关系,并构建了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包括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采用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引证文献各要素用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其中:第4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被引频次峰值出现时间、被引频次峰值量以及动态的引证时间因子能否适用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结果表明: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分布具的不均衡性为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提供了依据;学术论文被引频次峰值出现时间在学术论文发表的第二年至第四年内,但是其不能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被引频次峰值量这一指标数据能够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引证时间因子能够较好的反映出学术论文的动态影响力。并将学术论文影响力划分为:短期学术论文影响力、中期学术论文影响力和长期学术论文影响力。第5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引证文献类型数量、引证文献类型强度以及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评价动态体系能否适用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研究发现:学术论文的引证文献类型数量以及引证文献类型强度指标能够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基于引证文献类型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侧重于量化在学术期刊论文上的影响力;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可以从引证文献类型数量、强度、时间三种指标数据动态、连续的评估学术论文在文献层面上的综合影响力。第6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引证作者数量、引证作者强度以及基于引证作者的评价动态体系能否适用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研究发现:学术论文的引证作者数量以及引证作者强度指标能够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可以从引证作者数量、强度、时间三种指标数据动态、连续的评估学术论文在作者层面上的综合影响力。第7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引证学科数量、引证学科强度以及基于引证学科的评价动态体系能否适用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研究表明:学术论文的引证学科数量以及引证学科强度指标能够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可以从引证学科数量、强度、时间三种指标数据动态、连续的评估学术论文在学科层面上的综合影响力。第三部分(第8章)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分析。首先构建了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模型,并对其构建的4原则、目标、模型要素进行说明,运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确定指标权重,建立基于各年期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估与量化动态体系;其次,对CNKI-CCD数据库中“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领域的学术论文的综合影响力动态、连续地评估与量化;最后,与基于各引证指标数据的评价结果以及基于被引频次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与评估,以评估所构建的评价模型的可靠性。研究发现: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能够从文献层面、作者层面、学科层面较好的反映出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

周家彬,郭力娜,张云鹏[4](2018)在《基于统计分析的学院科研论文概况》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总结和梳理学院各学科发表的论文数据,定性、定量分析学院各学科的发展特点,为学院各学科发展和师生科研提供一定参考。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数理归纳法。研究结果:学院科研产出总量与核心论文量均呈增长-稳定-加速增长趋势,总体科研质量较好。其中,矿业学科发展最好,发表论文质量高于学院总体水平。

刘远[5](2017)在《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认为煤炭高等教育历史已逾百年,随着煤炭高校转型,煤炭高等教育资源流失和低效利用等现象一直存在,对煤炭行业支持不足,反映了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发现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并提出措施,使煤炭高等教育更好地发展和服务煤炭行业,值得深入讨论。研究运用系统理论、资源配置理论、教育经济学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及其教育产权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非政府组织行为理论和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理论,对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进行理论分析。运用文献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方法、信度和效度检验、隶属度分析、聚类分析、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设计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评价体系,开展实证研究。分析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具体特点。界定煤炭高等教育资源的“煤炭行业性”,经过专家调查确定具体的煤炭高等教育资源。分析煤炭高校综合化发展造成高校分配资源,专业学院运用资源开展办学活动的煤炭高等教育“两级办学主体”特征。从资源配置模式和资源配置导向两方面讨论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具体概念,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讨论煤炭高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内涵。设计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调研指标,调研发现煤炭高等教育面临煤炭行业波动、招生就业、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变等问题。构建煤炭高等教育系统,分析煤炭高等教育资源流动,讨论煤炭行业波动影响煤炭高等教育资源的积累;研究煤炭高等教育产权,分析煤炭高校管理体制调整的产权变革作用,当前产权结构使得煤炭高等教育与行业联系减弱。根据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具体特点,设计评价体系。确定煤炭高校和煤炭专业学院作为评价对象,确定高校和学院的投入产出比作为狭义资源配置的评价内容,确定高校制度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作为广义资源配置的评价内容。设计具有煤炭高等教育主体和资源特点的候选指标,设计煤炭高校科研能力分层指标体系以提高评价准确性。选取DEA方法,构建煤炭高校办学效率评价C2R模型作为基础具象模型。设计煤炭高等教育组织的办学效率分层评价的超效率DEA模型,资源分配效率和利用效率评价的两阶段DEA模型,煤炭高等教育制度效率评价的C2R模型。通过评价体系,开展实证研究。经过数据采集、评价典型高校、得到评价模型的“帕累托最优”前沿面、以三组共12个模型得到评价结果,发现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特征包括:煤炭高校转型良好;煤炭专业学院发展状态参差不齐;研究型高校的煤炭高等教育活动更有效;煤炭高校综合化发展的制度设计增加了煤炭高等教育的制度成本。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实证研究结论:煤炭高等教育资源流动主要受区域市场资源配置导向影响,区域经济需求和煤炭行业需求在煤炭高等教育办学活动中未能协调,是煤炭高等教育资源不能合理配置的原因。应通过煤炭行业多元利益主体分别采取措施,形成煤炭行业资源配置导向,针对性的影响高校中煤炭专业学院的办学活动,使煤炭高等教育资源有效的表达其“煤炭行业性”。讨论“龙头”带动发展措施,使研究型煤炭高校和煤炭专业学院指导各高校的煤炭学科建设;讨论人才培养体系措施,使具有跨区域联系煤炭企业作用的行业组织主导煤炭行业人才培养;讨论煤炭高等教育产权多元化措施,使煤炭企业作为产权主体参与煤炭专业学院管理。

高宏利[6](2014)在《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省属高校,顾名思义就是由省一级人民政府主管的高等学校。与部署重点院校相比,省属高校更加注重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更加注重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省属高校还具有数量较多、规模较大等特点,这些特点导致不同省属高校获得资源差别很大,但总体上得到支持力度有限,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有的甚至停滞不前。研究省属高校的科研竞争力,能够引导省属高校巩固和发展自身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为学校吸收和创造更多发展资源,以点带面,促进省属高校办学整体质量的进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本文首先讨论了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和特点,介绍了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依据,包括知识创造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和基于学科的科研竞争力评价理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通过在辽宁省省属高校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与部属重点大学相比,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整体上相对较弱,科研获奖级别较低,权威期刊论文数量较少,学科带头人相对缺乏,科研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果按照一般的大学排名评价体系衡量,注重各项指标的加和,很容易认为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无足轻重。但是,在研究中发现省属高校的某些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体现出了较强的科研竞争力,发展势头强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成效显着,反映出在科研竞争潜力方面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选取了“科研实力”和“科研潜力”两个一级指标作为体现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的因子。经过验证性分析和调整,分别确定了两个一级指标下各自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科研实力”包括科研成果、科研收入、科研平台、科研环境和科研团队;而“科研潜力”是对“科研实力”指标下各影响因素的动态评价。对这些影响因子的判定,充分考虑评价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的需要,注重与国内外学术前沿的差距、比较优势、属地效益和辐射能力,以区别于一般的大学排名评价指标。在确定影响因子后,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影响指标的权重,并通过一致性检验,最终构建了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在构建了评价体系之后,选取五所能够代表辽宁省省属高校特点的高校,以学科为基本评价单位,对参评的15个学科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分别得到了参评学科近五年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经整理汇总后,导入评价体系进行计算,得到了参评学科的科研竞争力评价结果。通过参评省属高校内部学科之间的比较,确定了其中的优势学科,发现了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差距,为今后省属高校的发展指明方向;另外,还进行了省属高校之间优势学科的比较研究,以发现各校优势学科自身存在的不足,取长补短,将优势学科的建设引向深入。将动态方程法得到的结果,与综合性的大学排名结果进行比较,说明了两个评价结果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较为客观的评价省属高校的科研竞争力,发现省属高校的优势学科,体现出各学科的科研实力和科研潜力,为省属高校学科建设和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咨询建议,促进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进一步落实。

付天松[7](2013)在《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文中提出图书馆学理论和图书馆工作,是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很突出的一个领域。而图书馆学则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学术造诣,还要有勇于实践、善于探索的精神。图书馆学家的思想将会带动着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对于图书馆的学科发展和事业发展,更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推动性。本文依据《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关于图书馆学家年代的划分情况,通过了解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生平,基于中国知网、国家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平台检索出每位图书馆学家的论着及其被引情况,进而梳理出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杨瑞坤,尹静[8](2010)在《2006—2008年《属矿山》文、引文及着者分析》文中指出基于CNKI的中国引文数据库、万方的中国科技论文引文分析数据库、维普的中文科技期刊引文数据库,统计、分析了《金属矿山》杂志2006—2008年的载文、引文及着者特点,旨在了解该刊物近年来所载文献的学术水平和矿业工程类专业科技工作者利用文献的状况,为进一步办好刊物提供量化依据。

续远凤[9](2009)在《基于知识地图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图书馆作为知识的集散地,是知识活动的特殊场所,对知识进行序化和传播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信息服务是图书馆的核心工作内容,然而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的变化,促使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始重新审视图书馆的发展模式。这样,对信息服务模式进行探讨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本论文把知识地图这一概念引入到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并对其应用进行理论研究。一方面拓展了知识地图的应用空间,另一方面知识地图也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提供了一个更加有效的工作机制。本文首先对知识地图的由来及概念、国内外研究状况、类型及功能进行了综述,并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概念、原则与服务模式作了介绍。论文从整体角度对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图书馆知识地图的研究作出铺垫,并对知识地图在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李爱群[10](2009)在《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观察,期刊评价就是通过对反映期刊内在价值的客观指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根据分析的结果对期刊进行排序和评价。相对于对国家和省市的宏观层次评价,对大学和研究所的中观层次评价,期刊评价与对研究人员的评价一样,属于微观层次的评价。但正是在微观层次上,出现的问题也较多。目前,国内期刊评价理论发展较完善,评价对象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期刊上各有侧重,评价实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仍有一些不足或欠缺之处。而美国的科学技术及学术期刊的发展总体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开发的SCI、SSCI、A&HCI及JCR等对来源期刊的选择和评价受到了国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它虽然是美国的评价机构,但来源期刊来自世界各地,没有语种和地域的限制,并且其完善和成熟的评价体系代表了世界最权威的期刊评价水平,其期刊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也已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标杆。因此,在回溯中、美期刊评价历史的基础上,了解中、美期刊评价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国的期刊评价理论与实践发展现状,以取长补短,完善和规范期刊评价工作,促进我国期刊的良性竞争与健康发展。本文除“引言”和第7章“结论与展望”外,论文主体部分共5章,主要包含理论和实证研究两大部分。其中理论部分为第1-4章,实证部分为5-6章。论文第1章回溯了期刊评价的起源、理论基础与演变。核心期刊(Core Joumal)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发达于70年代的美国。布拉德福定律、加菲尔德定律、普赖斯的文献增长规律与文献老化指数,成为核心期刊遴选的三大理论基础。最初的核心期刊是为了揭示文献集中与离散的分布规律,那些刊登本学科较多论文的期刊就是核心期刊,它实际上只是一种基于论文数量统计的评价。引文分析法的出现和引文索引工具的使用,使人们对核心期刊概念的理解发生了根本转变。核心期刊不再是最初揭示文献集中与离散的分布规律,而是通过文献的被使用揭示其学术价值,核心期刊也由对论文数量的评价转变为对文献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评价。论文第2章是美国与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基本概括。详细介绍了美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构成,并对其评价体系进行了述评。我国学术期刊评价经历了中国遴选国外科技期刊、中国遴选国内科技期刊两个阶段,其中详细介绍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6家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单位及其研究成果,并介绍了对我国出版的英文期刊的评价现状。论文第3章是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比较。重点从评价目的与评价功能,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期刊评价中的学科分类,整个评价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法,核心区的划分与核心期刊数量的界定,学术期刊评价社会价值与影响力,学术期刊评价的外部环境,学术期刊评价中两组概念等9个方面进行比较,找出中、美两国在期刊评价中的异同之处,以及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对我国的启示。论文第4章分析了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商业化经营为导向,在地域、语种方面的偏见,收录期刊学科分布不均,在收录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时,存在着意识形态的偏见。我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功利性导向使期刊评价成为科研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工具;过于看重文献计量的定量评价方法;期刊评价指标的数据客观性差,在发展性与国际化方面不足;引文不规范和统一引文数据库的缺乏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综合性期刊(含大学学报)的学科归类不准确;评价的时滞与监‘督机制的缺乏;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评价的本土化问题。论文第5章是新形势下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的构建。在新的学术环境下,学术期刊评价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评价对象的多元化,使仅有的印刷版期刊评价发展为印刷版、电子版、网络版评价并存的格局,而开放存取期刊也将是今后期刊评价的重要对象。5年影响因子、web即年下载率和h指数等新兴的评价指标开始被应用到期刊评价实践,纳入到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中去。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评价方法和手段发生改变,通过采用各种软件技术进行统计和测评,将人们从以往繁重的人工手动检索、统计和计算的评价过程中解放出来。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来看,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可分为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据此也可以假设,在庞大的学术期刊群中也一定也存在着某些层级。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类分级排序,能为学术期刊找准自己的定位,为科研评价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有利于国家对学术期刊的管理。在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上继承了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教育评价体系,确定了期刊分等级评价的原则、评价标准,将学术期刊按照学科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价。论文第6章是我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实证研究。详细说明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具体做法;公布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学科以及本研究所属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专业,共12个分学科的排行榜和所有4种分高校学报类型的排行榜;分析了我国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地区分布、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综合性核心期刊的核心效应、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地区分布等评价结果。本文系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持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二、我国矿业工程学科文献检索刊物发展概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矿业工程学科文献检索刊物发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科学家的空间流动与科研合作研究 ——基于两院院士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1 问题提出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数据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样本
        1.4.3 主要数据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1 人才研究的图谱分析
        2.1.1 国内人才研究的基本情况
        2.1.2 国外人才研究的基本情况
    2.2 人才研究的定性总结
        2.2.1 人才空间分布的相关研究
        2.2.2 人才科研合作的相关研究
        2.2.3 人才流动与知识流动相互作用的研究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章 概念辨析与理论基础
    3.1 核心概念辨析
        3.1.1 人才
        3.1.2 科技人才
        3.1.3 科学家
    3.2 相关理论基础
        3.2.1 人才成长的相关理论
        3.2.2 人才流动的相关理论
        3.2.3 知识流动的相关理论
        3.2.4 复杂网络理论
        3.2.5 空间结构理论
    3.3 已有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第四章 中国科学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4.1 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4.1.2 研究方法
    4.2 中国科学家不同成长阶段的空间分布特征
        4.2.1 出生地集中于东部沿海及长江流域
        4.2.2 本科毕业地与国内高等教育资源地高度耦合
        4.2.3 最高学位获得地集中于高水平教育资源城市
        4.2.4 工作地集中于国内经济发达的城市
    4.3 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科学家空间分布特征
        4.3.1 出生地——从东部沿海向中部内陆扩散
        4.3.2 本科学习地——省会城市外的其他地级市逐渐显现
        4.3.3 最高学位获得地——从海外城市转向国内城市
        4.3.4 主要工作地——从北京、上海向其他城市扩散
    4.4 中国科学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4.4.1 出生地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4.4.2 本科毕业地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4.4.3 最高学位获得地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4.4.4 工作地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科学家流动网络及其驱动机制
    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网络构建
        5.1.3 测度模型
    5.2 中国科学家流动网络特征
        5.2.1 网络节点特征
        5.2.2 等级层次结构
        5.2.3 节点角色识别
    5.3 中国科学家流动网络的驱动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科学家科研合作网络及其邻近性机理
    6.1 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测度模型
    6.2 中国科学家科研合作网络拓扑结构
        6.2.1 网络整体特征
        6.2.2 等级层次结构
    6.3 中国科学家科研合作网络空间分异
        6.3.1 度中心度性
        6.3.2 加权度中心性
        6.3.3 介数中心性
    6.4 中国科学家科研合作的邻近性机理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科学家流动的知识流动效应
    7.1 科学家流动对知识流动的作用模型
        7.1.1 科学家流动对区域间知识流动的作用
        7.1.2 科学家流动对区域内知识流动的作用
    7.2 网络节点耦合分析
        7.2.1 研究方法
        7.2.2 数据说明和来源
        7.2.3 节点的空间耦合
        7.2.4 节点的相关性检验
    7.3 网络双边关联耦合分析
        7.3.1 空间联系结构
        7.3.2 网络体系结构
        7.3.3 双边关系的相关性检验
        7.3.4 双边关系的回归分析
    7.4 科学家流动产生的知识流动效应
        7.4.1 溢出效应
        7.4.2 创造效应
        7.4.3 回流效应
        7.4.4 随从效应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中国科学家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8.1.2 中国科学家流动的空间异质性特征显着
        8.1.3 中国科学家科研合作具有空间非均衡性
        8.1.4 科学家流动可以促进区域间的知识流动
    8.2 可能的创新之处
        8.2.1 理论层面
        8.2.2 实证层面
    8.3 政策启示
        8.3.1 制定科学的科技人才布局战略
        8.3.2 促进科技人才的跨区科研合作
        8.3.3 把握人才成长规律促进青年学者成长
    8.4 研究不足及展望
        8.4.1 中国科学家研究样本可进一步扩大
        8.4.2 科学家科研合作刻画方式可多样化
        8.4.3 科学家流动的空间效应待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2000-2018年我国图书馆学学术研究主题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图书馆学学术交流研究综述
        1.2.2 主题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1.2.3 图书馆学学术研究主题分布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主题
        2.1.2 键词与主题词
        2.1.3 主题分布
    2.2 学术交流理论
    2.3 主题分析理论
    2.4 文献计量学三大定律
        2.4.1 洛特卡定律
        2.4.2 齐普夫定律
        2.4.3 布拉德福定律
3 图书馆学主题数据源
    3.1 期刊论文
        3.1.1 期刊论文的选题来源
        3.1.2 期刊论文的杂志选取
        3.1.3 期刊论文的作者
    3.2 学位论文
        3.2.1 学位论文的选题与撰写
        3.2.2 学位论文的学术性认定
    3.3 数据采集与处理
        3.3.1 期刊论文数据
        3.3.2 学位论文数据
4 学术研究主题分析
    4.1 期刊论文主题
        4.1.1 主题的形成与分类
        4.1.2 主题的演化趋势与预测
    4.2 学位论文主题
        4.2.1 共词分析
        4.2.2 聚类分析
        4.2.3 多维尺度分析
        4.2.4 社会网络分析
    4.3 主题分布评价与趋势预测
        4.3.1 理论与技术的博弈
        4.3.2 热点预测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图书馆学教研创新
    5.2 图书馆业界学界的融合
    5.3 图书馆学发展趋势
6 结语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概述
    2.1 学术论文
        2.1.1 学术论文定义
        2.1.2 学术论文类别
        2.1.3 学术论文特征
        2.1.4 学术论文作用
    2.2 学术论文影响力
        2.2.1 学术论文影响力定义
        2.2.2 学术论文影响力要素
        2.2.3 学术论文影响力类型
    2.3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
        2.3.1 同行评议
        2.3.2 量化评价
        2.3.3 综合评价
    2.4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
        2.4.1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2.4.2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研究
        2.4.3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的不足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与评价框架
    3.1 引证与引文分析法
        3.1.1 引证相关概念
        3.1.2 引文分析法
    3.2 引证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关系
        3.2.1 引证广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3.2.2 引证深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3.2.3 引证时间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3.3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
        3.3.1 学术论文与其动态引证文献(数据)
        3.3.2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构建
        3.3.3 学术论文引证峰值理论及数据来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被引频次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4.1 被引频次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4.1.1 被引频次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4.1.2 基于被引频次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4.2 被引频次峰值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关系
        4.2.1 被引频次峰值
        4.2.2 被引频次峰值出现时间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4.2.3 被引频次峰值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关系
    4.3 基于引证时间因子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4.3.1 引证时间因子概念
        4.3.2 引证时间因子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关系
        4.3.3 基于引证时间因子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结果评估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5.1 引证文献类型及确定
        5.1.1 引证文献类型界定
        5.1.2 引证文献类型确定
    5.2 引证文献类型数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5.2.1 引证文献类型数量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5.2.2 引证文献类型数量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5.2.3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数量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5.3 引证文献类型强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分析
        5.3.1 引证文献类型强度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
        5.3.2 引证文献类型强度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5.3.3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评价
    5.4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5.4.1 引证文献类型引证时间
        5.4.2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
        5.4.3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与结果评估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6.1 引证作者数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6.1.1 引证作者数量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6.1.2 引证作者数量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6.1.3 基于引证作者数量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6.2 引证作者强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分析
        6.2.1 引证作者强度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6.2.2 引证作者强度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6.2.3 基于引证作者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评价
    6.3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6.3.1 引证作者引证时间
        6.3.2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
        6.3.3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与结果评估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7.1 引证学科界定与确定
    7.2 引证学科数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7.2.1 引证学科数量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7.2.2 引证学科数量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7.2.3 基于引证学科数量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7.3 引证学科强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分析
        7.3.1 引证学科强度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
        7.3.2 引证学科强度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7.3.3 基于引证学科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评价
    7.4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7.4.1 引证学科引证时间
        7.4.2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
        7.4.3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与结果评估
    7.5 本章小结
8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
    8.1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模型构建
        8.1.1 构建原则
        8.1.2 构建目标
        8.1.3 模型要素
        8.1.4 确定指标权重
        8.1.5 评价体系
    8.2 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与分析
    8.3 评价结果评估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攻博期间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4)基于统计分析的学院科研论文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获取与分析
    (一) 数据来源
    (二) 文献检索方式和类型筛选
    (三) 数据选取说明
二结果与分析
    (一) 论文数量
    (二) 论文质量
    (三) 论文的课题支撑
三结语

(5)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1.4 论文各章内容
2 研究理论基础
    2.1 系统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
    2.2 教育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教育产权理论
    2.3 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非政府组织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理论分析
    3.1 煤炭高等教育资源的概念和分析
    3.2 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关概念和分析
    3.3 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调研分析、系统研究和产权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评价体系设计
    4.1 评价内容、评价对象和候选指标
    4.2 评价方法和基础具象模型
    4.3 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评价体系的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评价的实证研究
    5.1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5.2 评价模型实例
    5.3 评价结果和实证研究结论
    5.4 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措施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后记: 修改说明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高校科研竞争力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科研竞争力的研究
    1.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1.4.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跨学科研究的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依据
    2.1 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
        2.1.1 高校科研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2.1.2 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的特征
        2.1.3 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理论的表现形式
    2.2 高校的知识创造理论
        2.2.1 高校知识活动系统理论
        2.2.2 高校科学研究中的知识创造
        2.2.3 高校知识创造理论在省属高校竞争力中的体现
    2.3 高校科研竞争力的战略管理理论
        2.3.1 高校战略管理的演进
        2.3.2 高校战略管理的过程模型
        2.3.3 高校战略管理的竞争力理论
        2.3.4 省属高校战略管理中科研竞争力战略分析
    2.4 省属高校学科竞争力评价概述
        2.4.1 省属高校学科评价的导向功能
        2.4.2 省属高校学科竞争力评价
        2.4.3 省属高校学科竞争力评价的模式与方法
3 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3.1 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的原则
    3.2 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的基本要素
        3.2.1 基本要素确定方法:深度访谈法
        3.2.2 深度访谈的具体过程
        3.2.3 深度访谈的结果分析
        3.2.4 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内容要素的确立
    3.3 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3.1 科研实力指标
        3.3.2 科研潜力指标
    3.4 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3.4.1 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内容要素问卷的基本情况分析
        3.4.2 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内容结构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3.4.3 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内容结构的验证性研究
        3.4.4 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4 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4.1 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1.1 权重确定的依据
        4.1.2 权重确定的方法与过程
    4.2 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方法
        4.2.1 评价方法选择的依据
        4.2.2 综合评价方法原理
        4.2.3 状态方程方法模型
    4.3 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标准设计
        4.3.1 基于综合评价方法的评价标准设计
        4.3.2 基于状态方程方法的评价标准设计
    4.4 实例分析:辽宁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的评价
        4.4.1 基于综合评价方法的评价
        4.4.2 基于状态方程方法的评价
    4.5 本章总结
        4.5.1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结果分析
        4.5.2 基于动态方程法的评价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未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7)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2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1.1 沈祖荣的论着
        2.1.2 胡庆生的论着
        2.1.3 刘国钧的论着
        2.1.4 洪有丰的论着
        2.1.5 戴志骞的论着
        2.1.6 袁同礼的论着
        2.1.7 李小缘的论着
        2.1.8 杜定友的论着
        2.1.9 杨昭惁的论着
    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2.1 桂质柏的论着
        2.2.2 裘开明的论着
        2.2.3 马宗荣的论着
        2.2.4 查修的论着
        2.2.5 皮高品的论着
        2.2.6 周连宽的论着
        2.2.7 吕绍虞的论着
        2.2.8 张遵俭的论着
        2.2.9 严文郁的论着
        2.2.10 毛坤的论着
        2.2.11 汪应文的论着
        2.2.12 汪长炳的论着
        2.2.13 钱亚新的论着
        2.2.14 柳诒徵的论着
        2.2.15 万国鼎的论着
        2.2.16 王云五的论着
        2.2.17 王献唐的论着
        2.2.18 王重民的论着
        2.2.19 张秀民的论着
    2.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3.1 彭斐章的论着
        2.3.2 佟曾功的论着
        2.3.3 鲍振西的论着
        2.3.4 赵世良的论着
        2.3.5 郑莉莉的论着
        2.3.6 赵琦的论着
        2.3.7 孙云畴的论着
        2.3.8 陈誉的论着
        2.3.9 周文骏的论着
        2.3.10 朱天俊的论着
        2.3.11 张琪玉的论着
        2.3.12 黄宗忠的论着
        2.3.13 谢灼华的论着
        2.3.14 白国应的论着
        2.3.15 陈光祚的着作
        2.3.16 倪波的论着
        2.3.17 金恩晖的论着
        2.3.18 吴慰慈的论着
        2.3.19 肖自力的论着
        2.3.20 谭祥金的论着
        2.3.21 杜克的论着
        2.3.22 黄俊贵的论着
        2.3.23 辛希孟的论着
        2.3.24 沈迪飞的论着
        2.3.25 张德芳的论着
        2.3.26 钟守真的论着
        2.3.27 侯汉清的论着
        2.3.28 徐引篪的论着
        2.3.29 左恭的论着
        2.3.30 胡耀辉的论着
        2.3.31 丁志刚的论着
        2.3.32 杨威理的论着
        2.3.33 阎立中的论着
        2.3.34 孟广均的论着
        2.3.35 黄长着的论着
        2.3.36 刘湘生的论着
    本章小结
3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1.1 沈祖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3.1.2 胡庆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3.1.3 刘国钧论着的被引情况
        3.1.4 洪有丰论着的被引情况
        3.1.5 戴志骞论着的被引情况
        3.1.6 袁同礼论着的被引情况
        3.1.7 李小缘的论着被引情况
        3.1.8 杜定友论着的被引情况
        3.1.9 杨昭惁论着的被引情况
        3.1.10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3.1.1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3.1.12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3.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2.1 桂质柏论着的被引情况
        3.2.2 裘开明论着的被引情况
        3.2.3 马宗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3.2.4 查修论着的被引情况
        3.2.5 皮高品论着的被引情况
        3.2.6 周连宽论着的被引情况
        3.2.7 吕绍虞论着的被引情况
        3.2.8 张遵俭论着的被引情况
        3.2.9 严文郁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0 毛坤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1 汪应文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2 汪长炳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3 钱亚新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4 柳诒徵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5 万国鼎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6 王云五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7 王献唐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8 王重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9 张秀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3.2.20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3.2.21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3.2.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3.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3.1 彭斐章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 佟曾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 鲍振西论着的被引情况
        3.3.4 赵世良论着的被引情况
        3.3.5 郑莉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6 赵琦论着的被引情况
        3.3.7 孙云畴论着的被引情况
        3.3.8 陈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9 周文骏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0 朱天俊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1 张琪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2 黄宗忠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3 谢灼华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4 白国应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5 陈光祚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6 倪波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7 金恩晖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8 吴慰慈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9 肖自力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0 谭祥金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1 杜克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2 黄俊贵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3 辛希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4 沈迪飞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5 张德芳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6 钟守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7 侯汉清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8 徐引篪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9 左恭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0 胡耀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1 丁志刚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2 杨威理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3 阎立中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4 孟广均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5 黄长着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6 刘湘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7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3.3.38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3.3.39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本章小结
4 总结
    4.1 三代图书馆学家思想的异同点
    4.2 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后人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知识地图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本论文创新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知识地图概述
    2.1 知识地图的由来及概念
        2.1.1 知识地图的由来
        2.1.2 知识地图的概念
    2.2 知识地图的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2.2.1 国外研究状况综述
        2.2.2 国内研究状况综述
    2.3 知识地图的类型及功能
        2.3.1 知识地图的类型
        2.3.2 知识地图的功能
第3章 图书馆信息服务概述
    3.1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概念
    3.2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原则
        3.2.1 以人为本、用户第一的原则
        3.2.2 平等服务的原则
        3.2.3 特色服务的原则
        3.2.4 创新服务的原则
        3.2.5 资源共享的原则
    3.3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模式
        3.3.1 传统服务模式
        3.3.2 自动化服务模式
        3.3.3 数字时代图书馆服务模式
第4章 基于知识地图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分析
    4.1 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
        4.1.1 机构设置及服务模式现状
        4.1.2 信息服务人员现状
        4.1.3 信息用户现状
    4.2 图书馆信息服务存在的不足
        4.2.1 信息资源方面的问题
        4.2.2 信息服务方面的问题
        4.2.3 信息用户方面的问题
    4.3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知识服务
        4.3.1 知识服务的含义
        4.3.2 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
        4.3.3 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
        4.3.4 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原则
    4.4 知识地图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作用
        4.4.1 加速知识循环,缩短知识获取时间
        4.4.2 为知识的获取提供多种方式
        4.4.3 协助人力资源管理,创造与评价无形资产
第5章 知识地图在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中的应用——以黑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为例
    5.1 黑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现状
        5.1.1 馆情介绍
        5.1.2 图书馆机构设置及部门主要职责
    5.2 知识地图在黑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中的应用
        5.2.1 知识地图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分布中的应用
        5.2.2 知识地图在图书馆馆员知识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5.2.3 知识地图在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中的应用
        5.2.4 知识地图在图书馆特色化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5.2.5 知识地图在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中的应用
第6章 总结及未来发展方向
    6.1 总结
    6.2 知识地图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意义
    0.2 本文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0.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0.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0.4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方法
    0.5 论文的创新之处
1 期刊评价的起源、理论基础与演变
    1.1 期刊评价的起源
    1.2 学术期刊评价的三大理论基础
        1.2.1 一次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定律
        1.2.2 引文分布规律——加菲尔德定律
        1.2.3 普赖斯的文献增长规律与文献老化指数
    1.3 网络环境下文献计量学的发展——网络计量学
    1.4 核心期刊概念和本质的演变
2 中、美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现状
    2.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现状
        2.1.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构成
        2.1.2 对ISI Web of Knowledge学术资源体系的评价
    2.2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现状
        2.2.1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发展阶段
        2.2.2 对我国出版的英文期刊的评价
3 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比较
    3.1 评价目的与评价功能的比较
        3.1.1 评价目的的比较
        3.1.2 评价功能的比较
    3.2 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的比较
        3.2.1 评价主体的比较
        3.2.2 学术期刊评价对象的比较
    3.3 期刊评价中的学科分类比较
        3.3.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学科分类标准
        3.3.2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学科分类标准
    3.4 评价过程的比较
        3.4.1 数据来源
        3.4.2 评价指标体系
        3.4.3 数据库统计源比较
    3.5 评价方法的比较
        3.5.1 定性评价——同行评议制度的比较
        3.5.2 文献计量评价方法的比较
    3.6 核心区的划分与核心期刊数量界定方法的比较
    3.7 社会价值与影响力的比较
        3.7.1 社会价值的比较
        3.7.2 社会影响力的比较
        3.7.3 中、美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比较
    3.8 影响学术期刊评价的外部环境比较
        3.8.1 对研究项目的重视程度
        3.8.2 国家期刊管理体制
        3.8.3 学术评价制度的比较
    3.9 学术期刊评价中的两组概念比较
        3.9.1 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统计源期刊的区别
        3.9.2 核心版与扩展版的区别
    3.10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对我国的启示
4. 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4.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商业化导向
        4.1.2 收录期刊在地域、语种方面的偏见
        4.1.3 收录期刊学科分布不均
        4.1.4 收录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时存在着意识形态偏见
    4.2 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功利性的导向使期刊评价成为科研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工具之一
        4.2.2 过于看重文献计量的定量评价方法
        4.2.3 评价指标的数据客观性差,在发展性与国际化方面不足
        4.2.4 引文不规范和统一引文数据库的缺乏直接影响评价数据的准确性
        4.2.5 综合性期刊(含大学学报)的学科归类不准确
        4.2.6 评价的时滞与监督机制的缺乏
        4.2.7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评价的本土化问题
5 新形势下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的建构
    5.1 全球化背景下的学术期刊评价
    5.2 "技术变革"环境下的学术期刊评价
        5.2.1 评价对象的多元化
        5.2.2 适应网络环境的新的评价指标的出现
        5.2.3 评价手段的改进
    5.3 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
        5.3.1 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可行性
        5.3.2 我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
6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实证研究
    6.1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具体做法
        6.1.1 学术期刊源的选择与分析
        6.1.2 学科划分标准与处理原则
        6.1.3 学术期刊的评价方法与主要步骤
        6.1.4 学术期刊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6.1.5 学术期刊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6.1.6 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的概念、特点与数量界定
        6.1.7 评审专家的遴选与定性评价
        6.1.8 评价结果的确定与分类分级排序的表示方法
    6.2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排行榜(部分学科)
    6.3 学术期刊评价结果的分析
        6.3.1 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状况
        6.3.2 核心期刊的地区分布状况
        6.3.3 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普遍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6.3.4 综合性核心期刊的核心效应比较明显
        6.3.5 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但地区分布不均衡
    6.4 本次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主要特色
        6.4.1 将评价对象明确限定为"大陆出版的中文学术期刊"
        6.4.2 将期刊评价的目的确定为评价管理导向与信息服务导向相结合
        6.4.3 同时遴选"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
        6.4.4 采用得分排序和划分等级相结合的方法,提供了国内外第一个中国学术期刊的分类分级排行榜
        6.4.5 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突出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网络影响力
        6.4.6 自主研发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期刊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学术期刊评价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分12个学科的学术期刊排行榜
    Ⅱ 分高校学报4种类型的学术期刊排行榜
    Ⅲ SCI、SCIE收录中国期刊目录(含港、澳、台期刊)(共94种)
    Ⅳ EI收录中国期刊目录(含港、澳、台期刊)(共244种)
    Ⅴ 中国大陆出版的其他英文学术期刊目录(共113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四、我国矿业工程学科文献检索刊物发展概述(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科学家的空间流动与科研合作研究 ——基于两院院士的分析[D]. 史文天.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2]2000-2018年我国图书馆学学术研究主题分布[D]. 刘霄.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3]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D]. 魏绪秋. 武汉大学, 2018(06)
  • [4]基于统计分析的学院科研论文概况[J]. 周家彬,郭力娜,张云鹏. 教育现代化, 2018(04)
  • [5]煤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评价体系研究[D]. 刘远. 山东科技大学, 2017(05)
  • [6]省属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D]. 高宏利.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7]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D]. 付天松. 黑龙江大学, 2013(S1)
  • [8]2006—2008年《属矿山》文、引文及着者分析[J]. 杨瑞坤,尹静. 金属矿山, 2010(06)
  • [9]基于知识地图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D]. 续远凤. 黑龙江大学, 2009(S1)
  • [10]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D]. 李爱群. 武汉大学, 2009(09)

标签:;  ;  ;  ;  ;  

中国矿业工程文献检索刊物发展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