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照小麦幼胚愈伤组织后代遗传变异分析

辐照小麦幼胚愈伤组织后代遗传变异分析

一、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辐照后代的遗传变异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尹启琳[1](2020)在《小麦TaCKX1基因CRISPR/Cas9靶向编辑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2n=42,AABBDD)为异源六倍体,是我国及世界上许多国家最主要的粮食来源之一,为人类提供约20%的能量。由于其基因组庞大,遗传结构复杂,绝大多数基因都存在多个拷贝,因此利用传统的正向或反向遗传学手段难以满足小麦基因组功能的解析及性状改良,致使小麦基因组研究远远落后于玉米、水稻等其他粮食作物。随着小麦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及注释工作的陆续完成,建立一种高效的反向遗传学手段将成为小麦基因组学研究与遗传改良的关键。基因编辑技术特别是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系统(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ated 9,CRISPR/Cas9system),是目前基因突变或改造基因最具潜力的技术体系,具有特异性好、效率高以及高通量的特点。目前该技术在动物、植物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为基因功能研究及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技术与思路。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以TaCKX1为目标基因,在实验室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成功构建了济麦22号小麦品种TaCKX1基因靶向编辑载体,并建立了完整的小麦幼胚离体培养再生体系。为快速、高效检测载体编辑效率,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小麦叶肉细胞原生质体制备和瞬时表达技术操作流程。同时,本研究还对经过外显子捕获测序的部分济麦22号TILLING突变株进行了突变位点检测。主要结果如下:1.小麦幼胚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为搭建济麦22号小麦品种有效基因转化平台,本研究对小麦幼胚再生体系进行了探究试验,结果表明在MS基础培养基中添加2,4-D(2.0 mg/L)、脯氨酰胺(500mg/L)、谷氨酰胺(500 mg/L)、水解酪蛋白(300 mg/L)后,愈伤组织平均出愈率达92.2%,并产生颜色淡黄,表面多瘤状突起的胚性愈伤组织。在MS培养基中同时添加天冬酰胺和水解酪蛋白愈伤诱导效果要优于单独添加水解酪蛋白。在不添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中,小麦幼胚愈伤组织分化效率明显高于添加激素的分化培养基。2.TaCKX1基因靶向编辑载体的构建以TaCKX1为目标基因,在第一外显子共设计合成6对靶向编辑sgRNA并分别插入到pTaU6-sgRNA载体骨架。后将带有同源臂的特异性引物所扩增出的靶序列-gRNA片段定向插入载体骨架pYAO-Cas9。测序结果显示TaCKX1基因CRISPR/Cas9重组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为后续对于该基因的功能解析及育种应用奠定了基础。3.小麦原生质体的瞬时表达为对所构建的TaCKX1基因重组表达载体的编辑效率进行检测,通过正交和随机设计试验分析了小麦叶肉细胞原生质体制备过程的影响因素,确定了包括取材幼苗苗龄、取材叶位、酶解液渗透压、酶浓度和酶解时间等因素的最佳参数组合,分析了各因素影响原生质体产量的效应大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小麦叶肉细胞原生质体制备和瞬时表达技术流程。综合分析正交试验和随机设计试验结果发现:苗龄为7 d的小麦第一片真叶,在纤维素酶浓度(M/V)1.5%、离析酶浓度(M/V)0.75%、甘露醇浓度0.8 mol/L条件下,固定酶解时间为5 h时,分离得到的原生质体最为完整且数量最多。经PEG介导,可实现GFP质粒AN580在原生质体内的瞬时表达,使济麦22号小麦叶肉原生质体的转化效率约达到40%。4.TaCKX1基因突变位点的检测对本实验室经过外显子捕获测序的部分TILLING TaCKX1突变株系进行突变位点检测发现:经检测的13个株系中,在A亚基因组中有2个突变株系存在单碱基突变位点,B亚基因组有4个突变株系存在单碱基突变位点,D亚基因组中有5个突变株系存在单碱基突变位点。对TaCKX1基因突变位点的检测,为后续对于该基因功能的研究及济麦22号小麦的品种改良奠定了基础。

何子伟[2](2020)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处理小麦的生物效应研究》文中认为诱变技术是创制小麦新种质,培育具有抗虫、抗病、抗倒伏、高产、优质等优良性状小麦新品种的有效手段。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作为诱变新途径已经成功应用于微生物诱变育种。为了解ARTP处理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生物学效应,本研究选用辐射敏感性不同的核优1号、西农979、周麦16、邯6172小麦品种,分别利用不同功率(200 W和400 W)和不同时间(0 min、10 min、20min、30 min、40 min)组合的ARTP处理小麦15日龄幼胚、萌动种子和干种子,分别以0 Gy、5 Gy、10 Gy、15 Gy、20 Gy、25 Gy和0 Gy、100 Gy、150 Gy、200 Gy、250 Gy剂量的伽玛射线处理作为对照,明确ARTP处理小麦的表型、细胞学及基因型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ARTP与γ射线处理钝感型品种邯6172、敏感型品种西农979干种子后,当代的种子萌发实验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组合均未引起显着的种子萌发变异;γ射线处理干种子能够引起当代种子苗高、幼苗根长的变异。ARTP处理钝感型品种邯6172、敏感型品种西农979萌动种子后,当代的种子萌发实验结果表明,ARTP-200 W处理不能引起显着的种子萌发变异;ARTP-400 W处理能够引起当代种子发芽势、发芽率、苗高、幼苗根长的变异,随着处理时间增加变异越显着;ARTP处理萌动种子能够使当代种子的幼苗形成半致矮效应;γ射线各剂量处理萌动种子能够引起当代种子发芽势、发芽率、苗高、幼苗根长的变异,随着处理剂量增加变异越显着,γ射线处理萌动种子能够使当代种子的幼苗形成半致矮效应。2、ARTP与γ射线处理钝感型品种邯6172、敏感型品种西农979干种子后,M1代成株期大田调查结果表明,伴随着ARTP处理功率与时间的增加,植株农艺性状没有显着受到抑制的趋势,γ射线处理后随着剂量增加,植株农艺性状受抑制程度增加;但ARTP-400 W 30 min、40 min处理能够使植株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显着降低。ARTP处理钝感型品种邯6172、敏感型品种西农979萌动种子后,M1代成株期大田调查结果表明,γ射线处理后伴随着处理剂量的增加,M1代植株株高、穗长、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显着地降低,ARTP处理后不能形成同样的效应趋势;但ARTP-200 W 40 min、400 W 30 min、40 min处理能显着降低M1代的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然而M1代群体实验统计分析结果无法完全排除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确定抑制效应是由ARTP处理产生的,需要进一步验证。3、测序结果表明,ARTP-400 W 30 min、40min与γ-5 Gy、10 Gy、15 Gy、20 Gy、25 Gy处理都可以降低小麦基因组中SNP数目与SNP杂合率。ARTP-400W 30 min、40 min处理能引起G/C碱基突变成A/T碱基,使得DNA中G/C碱基含量下降,这在敏感型与钝感型材料中的表现一致。同一取样时期的样品中,γ射线各处理组样品SNP杂合率与对照SNP杂合率的比值均高于ARTP,西农979处理组的SNP杂合率低于邯6172。ARTP处理可以引起基因组结构的变异,γ射线处理后样品基因组碱基突变频率更高。基因芯片检测表明ARTP处理可以造成小麦基因组变异,并且确定变异植株确实是由原实验材料经过处理形成的。4、ARTP处理核优1号、周麦16、邯6172小麦幼胚后,出愈率与未处理对照间均没有显着差异,仅200 W 40 min及400 W 30 min、40 min组合处理幼胚后形成的愈伤组织尺寸显着小于对照组的愈伤组织,与γ-15 Gy、20 Gy、25 Gy处理结果一致。ARTP与γ射线处理,使邯6172、周麦16、核优1号的成苗率显着降低,相同处理条件下邯6172、周麦16的成苗率高于核优1号。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ARTP处理在200 W 40 min及400 W 30 min、40 min处理条件下样品细胞膜、细胞器的结构被严重破坏,细胞内形成嗜饿颗粒,细胞自噬。5、ARTP与γ射线处理小麦干种子、萌动种子及幼胚后,产生的M2代群体中均存在株高降低、分蘖数减少、晚抽穗的突变植株,干种子与萌动种子的M2代群体中还出现了穗形突变植株。ARTP处理后的M2代群体中出现了株高增加和叶片颜色变浅的突变植株,而γ射线处理的M2代群体中不存在这类突变植株。ARTP处理干种子不能使其M1代形成显着的生物学效应。ARTP处理萌动种子和愈伤组织时能使萌动种子M1代幼苗形成半致矮效应,引起萌动种子和愈伤组织M1代基因组的结构变异;破坏愈伤组织细胞膜和细胞器结构与功能;使萌动种子M1代植株株高、穗长、有效穗、穗粒数显着降低。ARTP处理小麦干种子、萌动种子及幼胚后,M2代群体中均出现了突变植株,产生突变的性状包括株高、分蘖数、穗形、叶色,其中有的突变植株抽穗期推迟。综上,ARTP处理应用于小麦诱变具有可行性。

姜明珠[3](2019)在《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337S不育相关基因的遗传转化及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雄性不育是自花和常异花授粉作物利用杂种优势的最重要、最有效途径,小麦杂种优势能否广泛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小麦不同类型雄性不育的认识与理解。小麦雄性不育类型很多,有核不育、核质互作不育、光温敏不育等。我国小麦生产上小有利用的是光温敏雄性不育,研究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遗传及调控机制将拓展人们对小麦雄性不育的认识与理解,扩大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本研究对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337S短日低温不育条件下显着上调表达的几个基因进行了克隆,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了其中三个候选基因Ta MS337S-3、Ta MS337S-4、Ta MS337S-5的超表达载体,利用基因枪介导法和农杆菌介导法对小麦不同品种幼胚进行了遗传转化,对转基因阳性苗进行了表型差异分析,同时将三个候选基因在拟南芥中进行了遗传转化和基因功能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基因枪介导的小麦幼胚遗传转化:华麦2152为受体材料转Ta MS337S-3基因共获得了59株抗性苗,PCR检测其中有13株阳性苗;华麦2566为受体材料转Ta MS337S-5基因共获得了46株抗性苗,PCR检测其中有9株阳性苗;科农199受体材料转Ta MS337S-5基因共获得了39株抗性苗,PCR检测其中有2株阳性苗。2.农杆菌介导小麦幼胚的遗传转化:华麦2152为受体材料转Ta MS337S-3基因共获得了49株抗性苗,PCR检测其中有2株阳性苗;华麦2566为受体材料转Ta MS337S-4基因共获得了14株抗性苗,PCR检测其中有2株阳性苗;科农199受体材料转Ta MS337S-5基因共获得了49株抗性苗,PCR检测其中有5株阳性苗。3.转基因阳性苗的表型差异:与对应的受体亲本材料相比,转Ta MS337S-3基因的阳性苗分蘖数明显增多,生长势更旺,并且营养生长期明显延长,表明Ta MS337S-3基因是控制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关键基因之一,据此推测Ta MS337S-3基因可能与337S育性有关;转Ta MS337S-4基因的阳性苗植株相比受体亲本矮小瘦弱,小穗明显变小,并且部分小花的雄蕊短小,没有花粉散出,不能正常灌浆而形成种子,表明Ta MS337S-4基因对小麦的生长、小穗、小花发育,有负向作用,据此推测Ta MS337S-4基因应该与337S的不育性有关;转Ta MS337S-5基因的阳性苗植株在表型上与受体材料无明显差异,暂不能确定Ta MS337S-5基因与育性是否有关。4.以转Ta MS337S-3、Ta MS337S-5基因的T3代拟南芥株系,转Ta MS337S-4基因T2代单拷贝拟南芥株系为材料,研究三个候选基因对拟南芥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转Ta MS337S-3基因拟南芥其中两个株系发现分枝数明显增多,与野生型差异显着,并且开花时间比野生型晚了一周左右,与转基因小麦的表型趋向相似;Ta MS337S-4基因明显延缓了拟南芥的发育进程,与野生型相比,其抽苔开花时间迟了近20 d,且植株相对弱小,荚果长度、荚果数、株高、种子质量等性状表型值显着小于野生材料,亦与转基因小麦的表型趋向相似;转Ta MS337S-5基因的拟南芥5个株系性状与野生型差异较小,也与转基因小麦的表型趋向相似;基于转基因小麦、转基因拟南芥阳性苗的表型差异分析结果,可以认为,Ta MS337S-3、Ta MS337S-4基因与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337S的育性关联,Ta MS337S-5基因对337S的育性影响不大。

江林娟[4](2018)在《马铃薯愈伤组织60Co-γ诱变效应及再生植株变异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为高度杂合的同源四倍体,我国马铃薯遗传基础狭窄,研究相对滞后。而辐射诱变与离体培养相结合,可发掘基因资源、拓宽遗传基础,是选育优质高产马铃薯新品种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以“川芋10号”茎段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马铃薯愈伤组织高效再生体系;以不同剂量的60Co-γ辐照愈伤组织,运用高效再生体系获得诱变后代,分析愈伤组织60Co-γ诱变效应;通过形态法筛选表型突变体,采用石蜡切片、EST-SSR分子标记、转录组技术对变异植株特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响应面法优化马铃薯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TDZ、2,4-D、GA3最佳配比。结果表明:响应面法优化所得模型的R2为0.9921,确定了“川芋10号”茎段愈伤组织芽分化最佳培养基,为MS+2.02 mg/L TDZ+0.08 mg/L 2,4-D+2.25 mg/L GA3,在此条件下,证实了该植物生长调剂配比的有效性,为下一步进行马铃薯愈伤组织辐照诱变育种提供高效再生体系。2.通过形态法,研究不同60Co-γ辐照剂量对马铃薯茎段愈伤组织与其再生植株的影响,并利用石蜡切片法比较“川芋10号”(WT)与8份诱变后代(M1-M8)叶显微结构,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对叶显微结构的指标进行抗旱性初步评价。结果表明:马铃薯愈伤组织辐照诱变最适剂量在1024.8 Gy;再生植株突变方向及突变程度具有不确定性;选取海绵组织、栅栏组织、上表皮及下表皮厚度作为抗旱性初步评价的主要指标,预测抗旱能力最高的是突变体M1。3.从13对引物中筛选出4对条带清晰、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对“川芋10号”(WT)和20份诱变后代(M1-M20)DNA进行EST-SSR分子标记分析,利用NTsys2.10e软件计算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对引物扩增获得14个多态性位点,21份材料遗传距离范围为0.0000.2057,平均值为0.0498。其中13份诱变后代与“川芋10号”(WT)存在遗传差异,但遗传距离较小,其中突变体M1与WT间遗传距离最大,为0.2057。表明60Co-γ辐照能诱变马铃薯愈伤组织,获得一些再生植株的遗传突变体。4.“川芋10号”(WT)和变异程度最大,抗旱能力最强的突变体M1进行Illumina HiSeq x-ten测序分析,经数据过滤、基因组比对,筛选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和KEGG分析。结果表明:共有2820个DEGs;1655个DEGs注释到GO条目,富集分析表明突变体M1受辐照影响植物分子功能、细胞结构及生物学过程发生了变化;1993个DEGs注释到KEGG通路中,富集到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和植物-病原互作的DEGs最多,特别是参与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调控ACT、类黄酮生物合成有关的ANS及植物效应触发免疫有关的RIN4、RPM1、RPS2、PIK1、HSP90B相关的基因表达差异显着,预测这些基因的表达变化可能与突变体M1具有对环境适应能力、抗逆性及抗病性的变异特征有关。

杜文平,宋军,徐利远,陈谦,张莲,余桂容[5](2015)在《60Co-γ射线对小麦幼胚离体后的诱变效应》文中认为为了促进四川高产小麦的发展,拓宽种质资源,用四川小麦川麦58等与北方小麦济麦22等杂交的F1代幼胚为材料,利用辐射诱变产生突变体,探讨4、6、8、12 Gy等不同辐射剂量对小麦幼胚离体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任何剂量的60Co-γ射线对小麦幼胚离体后胚状体诱导率、愈伤组织的增值倍数及植株的再生率都有显着影响,所有处理随辐照剂量的增大而显着下降,其中愈伤组织诱导率从0 Gy 96.04%降到12 Gy 74.74%,愈伤组织增值倍数从3.22倍降到1.41倍,增值后绿点率从54.44%降到33.36%,剂量4和6 Gy的绿点率显着低于对照,而二者无显着差异。剂量6 Gy的植株再生率为19.76%,约为对照一半左右,当剂量达到8 Gy后,植株再生率大幅度下降,由此得出6 Gy的剂量是小麦幼胚辐射适宜的诱变剂量。

杨德勇[6](2014)在《普通小麦闭颖特性遗传分析及离体培养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普通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普通小麦开花时,浆片吸水膨胀,使内外稃撑开,这时花丝急速伸长,花药伸出颖壳并裂开,花粉散落进行授粉。一般普通小麦品种开颖小花可以占到总小花数的60%-95%,普通小麦几乎全为这一形式的正常开花授粉,普通小麦完全闭花授粉是非常罕见的性状,完全闭花授粉能很好的保持小麦遗传种性、增加小麦穗部的生物和非生物协迫抗性,同时,小麦闭颖授粉也是转基因小麦防止外源基因漂移最安全、最经济的防护措施之一,在小麦育种,特别是小麦分子育种上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以课题组获得的6个闭颖小麦变异系:133-3,133-8,133-38,133-9,133-A,133-B,133-1为材料,对普通小麦闭颖变异的闭颖特性进行了系统的遗传分析,同时研究了6个闭颖小麦系花药、幼胚和成熟胚组织的离体培养特性,旨在阐明普通小麦闭颖变异的遗传特性和规律;探讨普通小麦闭颖系的离体组织培养特性,筛选出闭颖小麦最佳的离体培养组织、基因型和培养条件,为闭颖小麦的分子育种、特别是转基因安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获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小麦闭颖授粉系133-3与5个小麦开颖品种杂交F1均表现为完全开颖授粉,F2代群体的闭、开颖特性分离,卡平方(Χ2)适合性检验表明,完全开颖授粉小麦株数与完全闭颖授粉小麦株数符合3:1的分离比例(Χ2c<Χ20.05=3.841),说明小麦闭颖变异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2.6个普通小麦闭颖授粉系小麦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均高于开颖授粉材料千斤早和小偃22,且表现出品系间差异。其中,133-9的出愈率最高为5.05%,133-8出愈率最低为3.08%,但其花药愈伤组织分化率最高为4.88%,其次为133-1达到4.48,133-B和133-38分化率稍低(3.59%-3.85%),而133-A的分化率最低,仅有1.31%。3.除133-A外的5种普通小麦闭颖授粉材料的幼胚离体培养的出愈率和对照材料小偃22和千斤早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其中出愈率最高的为133-1,达到97.83%,出愈率最低的为133-A,为91%。但不同供试材料的分化率差异明显:其中,133-8的分化率最高,达40.70%。133-A的分化率最低仅为14.44%;4.6个普通小麦闭颖授粉系成熟胚的愈伤组织率都明显高于对照材料千斤早和小偃22,而闭颖系间的分化率有很大差异。其中,133-1的分化率最高,达27.93%,与小偃22处于同一水平,133-8和133-38的分化率分别为18.25%和13.51%,均高于对照材料千斤早,低于对照材料小偃22;133-B的分化率与对照材料千斤早处于同一水平。133-A和133-9的分化率都低于10%,其中西农133A的分化率最低,仅为7.89%。5.不同闭颖小麦系离体组织愈伤组织诱导与再生特性有一定差异,供试的6个闭颖系中,133-1和133-8离体培养特性优良,其中,133-1成熟胚愈伤组织的分化率最高,达到27.93%,133-8幼胚的分化率最高,达到40.70%,两材料的花药分化率也最好,均为4.48%,与对照材料小偃22处于同一水平;133-A的离体组织的培养特性最差;3种外植体离体培养过特性有差异,幼胚培养再生效率最高,成熟胚再生效率第二,花药的最差,供试闭颖材料的出愈率与分化率之间无显着的相关关系。

李明浩,侯金艳,吴丽芳[7](2013)在《60Coγ射线对小麦愈伤组织的诱变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创造新的种质资源材料,对于加速小麦遗传改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60Coγ射线对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进行5-30 Gy剂量的辐照处理,并对其生物学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辐照处理对小麦幼胚愈伤组织的分化产生很大影响,随辐照剂量增大,愈伤组织的分化率逐渐下降。对M2代分离群体进行观察,获得叶片、茎秆、株型和穗型等形态性状发生变异的突变体,以及生育期等生理性状发生改变的变异株。这些突变体材料为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及其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材料。

陈学虎[8](2013)在《基因型和2,4-D浓度对小麦不同外植体离体培养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离体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是植物遗传转化及细胞工程育种的基础,研究以4个普通小麦品种(系):小偃22、西农1376、西农1012和西农1013为材料,对供试材料的幼穗、花药、幼胚和成熟胚组织的离体培养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基因型、不同外植体和不同培养条件对小麦离体组织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及再生的影响,筛选最佳离体培养组织、基因型和培养条件,为小麦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小麦细胞遗传饰变奠定基础,研究获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以小麦幼穗为外植体材料,西农1376平均出愈率最高,达98.97%,小偃22平均出愈率为98.17%,西农1012平均出愈率为87.27%,西农1013平均出愈率为86.00%;西农1376平均分化成苗率亦最高,达12.83,小偃22平均分化成苗率为8.40%,西农1012平均分化成苗率为6.30%,西农1013平均分化成苗率为5.10%。2.以小麦花药为外植体材料,西农1376平均出愈率最高,达3.85%,西农1013平均出愈率为2.31%,西农1012平均出愈率为1.85%,小偃22平均出愈率为1.68%;西农1376平均花培效率亦最高,达2.40%,西农1013平均花培效率为1.11%,小偃22平均花培效率为0.93%,西农1012平均花培效率为0.79%。3.以小麦幼胚为外植体材料,西农1376平均出愈率亦最高,达99.27%,小偃22平均出愈率为97.63%,西农1013平均出愈率为97.07%,西农1012平均出愈率为97.03%;西农1012平均分化成苗率最高,达51.03%,西农1013平均分化成苗率为49.01%,西农1376平均分化成苗率为39.93%,小偃22平均分化成苗率为33.77%。4.以小麦成熟胚为外植体材料,小偃22平均出愈率最高,达93.22%,西农1376平均出愈率为89.78%,西农1012平均出愈率为86.98%,西农1013平均出愈率为83.64%;西农1376平均分化成苗率最高,达19.78%,小偃22平均分化成苗率为14.34%,西农1012平均分化成苗率为10.06%,西农1013平均分化成苗率为8.90%。5.离体培养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系)的4种外植体愈伤诱导和分化再生与2,4-D浓度密切相关,1.0-3.0mg/L的2,4-D浓度能较好的诱导4种离体组织愈伤的产生及分化,不同基因型相同外植体和同一基因型的不同外植体的2,4-D最佳诱导和分化再生浓度上也有差异,以小麦幼穗为外植体,小偃22、西农1012和西农1013的最适2,4-D诱导和分化再生浓度均为2.0mg/L,西农1376的最适2,4-D诱导浓度为1.0mg/L最适分化再生浓度则为2.0mg/L。以小麦花药为外植体,小偃22和西农1012的最适2,4-D诱导和分化再生浓度均为2.0mg/L,西农1376的最适2,4-D诱导浓度为2.0mg/L,最适分化再生浓度则为1.0mg/L,西农1013的最适2,4-D诱导浓度为1.0mg/L,最适分化再生浓度则为2.0mg/L。以小麦幼胚为外植体,小偃22、西农1376和西农1012的最适2,4-D诱导和分化再生浓度均为2.0mg/L,西农1013的最适2,4-D诱导浓度为2.0mg/L,最适分化再生浓度则为1.0mg/L。以小麦成熟胚为外植体,小偃22的最适2,4-D诱导浓度为2.0mg/L,最适分化再生浓度则为1.0mg/L,西农1376、西农1012和西农1013的最适2,4-D诱导和分化再生浓度均为1.0mg/L。6.供试小麦4种离体组织培养再生特性比较表明离体幼胚培养再生效率最高,成熟胚次之,幼穗和花药最差。

佘茂云[9](2011)在《小麦组织培养再生相关基因克隆及分子特性分析》文中指出小麦组织培养高频率植株再生是小麦细胞工程育种及转基因研究的基础。一直以来,从小麦生理及培养环节出发,针对不同外植体、不同基因型进行再生性能的研究开展的比较深入,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相比之下,从分子角度进行再生性状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克隆和鉴定小麦再生相关候选基因,并借助基因工程技术进行转小麦再生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相对缓慢。本研究综合本课题组在此方面的研究基础,发明了一种高效诱导小麦幼胚植株再生的培养方法;同时根据已有的文献报道及mRNA差别杂交结果,克隆到3类与小麦组织培养再生相关的候选基因,并对其进行了相关分子生物学功能鉴定,取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以小麦基因型中8601幼胚为试验材料,进行2,4-D中断(培养在SD0培养基上)及不中断(培养在SD2培养基上)培养,发现预培养8 d和2,4-D中断培养12 d处理显着提高小麦幼胚的再生能力,植株再生率由12.3%提高到208.2%。该方法适用于不同小麦基因型幼胚培养,一定程度减弱了小麦幼胚培养的基因型依赖性。另外,还发现温度和水分胁迫条件下生长的供体植株对小麦幼胚再生率影响明显。2.利用同源克隆方法,首次分离到小麦中亚硝酸还原酶编码基因TaNiR。BiFC分析表明,小麦TaNiR能够与铁氧还蛋白(Fd)互作。定量分析表明,小麦TaNiR表达受到KNO3诱导,胚性愈伤组织较非胚性愈伤组织表达量高。TaNiR表达也受到不同温度预处理和SD0处理的诱导。TaNiR定位表明,在小麦染色体6A和6B上各存在1个拷贝,进一步将TaNiR的1个拷贝定位于染色体6BL。启动子功能元件缺失分析表明,TaNiR启动功能较弱,其中,PNiR4区段包含TaNiR的第1个内含子,其调控功能相比其他3个片段略强。转基因功能验证,初步表明TaNiR对小麦再生有一定作用。3.通过筛选已报道的mRNA差别杂交结果,筛选到过氧化氢酶基因CAT,并克隆到小麦TaCAT3。根据第2个内含子序列,发现小麦TaCAT3存在3种类型。TaCAT2启动子序列区域存在一段类似TaCAT3第2个内含子插入机制的插入缺失突变。TaCAT1启动子功能元件缺失分析表明,TaCAT1启动子的启动功能较弱。定量分析表明,SD0、25℃培养条件、供体植株水分胁迫处理、低浓度BR对TaCATs表达具有诱导作用,同时诱发小麦愈伤组织中H2O2累积。转基因功能分析表明,TaCAT1-RNAi转化对KN199愈伤组织再生有一定抑制效果。4.克隆到3个小麦体细胞胚胎发生受体蛋白激酶基因SERKs,其中2个为全长序列(TaSERK1N,TaSERK3N)。序列及表达特性分析表明,TaSERK1N与TaSERK2N编码产物、蛋白高级结构十分相似。3个TaSERKsN在幼胚及胚性愈伤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在愈伤组织诱导阶段变化明显。水分胁迫、25℃预处理、AGP及BR处理能诱导TaSERKsN表达。染色体定位预测表明,TaSERK1N与TaSERK2N都位于小麦第2号染色体上,而TaSERK3N则可能位于第4号染色体或第5号染色体长臂的某个区域。5.从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角度出发,构建了适合基因枪介导转化法对目标基因进行RNAi分析用载体pWMB006,双T-DNA载体pWMB014,以EPSPS基因作为筛选标记的载体pWMB025,以及包含玉米色素调控基因Lc和C1的共转化载体pWMB022。

李艳红[10](2009)在《小麦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面包品质基因的遗传操作》文中指出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生产对世界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小麦面包烘烤品质是目前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小麦基因工程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所引进的优质小麦品种难以适应新疆特有生态环境,因此针对新疆本地小麦的生长特性,建立一套遗传转化及育种技术体系,对改良新疆及我国小麦品质具重要意义。论文首先以新疆目前主栽部分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细胞操作技术筛选植株再生能力强的外植体材料;应用SDS-PAGE技术确证其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记录分析不同品种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所检测的材料中,新冬18幼穗和新冬17幼胚为具较强再生能力的材料;主栽品种HMW-GS等位基因变异类型及亚基组合类型分别为14种和17种,品质平均得分为6.3分;不同品系间各项生理指标均存在显着差异。初步确定了以新疆主栽小麦幼穗、幼胚为外植体的小麦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并确证了新疆目前主栽小麦品种的品质优劣和生长特性。其次,以分别含有1Dx5、1Ax1基因的转面包烘烤品质基因小麦后代为材料,研究了在新疆种植后代HMW-GS突变类型、外源基因的遗传稳定性及环境生长效应。结果表明,分别随机挑选的1000粒T7代转基因小麦种子中B72-8-11b共出现21类突变类型,B102-1-2共出现11类突变类型;测定的B72-8-11b和B73-6-1连续三代中,均检测到外源1Dx5基因的存在,且1Dx5基因均得到表达;B72-8-11b和B73-6-1在实验地种植与新疆本地小麦比较,除穂长和剑叶长外均存在显着差异。初步确定了转面包烘烤品质基因小麦后代在新疆种植外源基因的遗传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最后,以新疆盐碱地主栽小麦品系为受体材料,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面包烘烤品质主效基因1Dx5“清洁”载体,利用花粉管通道法进行了转化研究,应用SDS-PAGE技术进行胚乳特异性表达的检测。结果显示,转化当代收获种子中检测到外源基因的表达,转化表达率为0.65%,与转环形完整质粒比较(转化表达率为0.21%)转化表达率明显高;基因的表达表现出低拷贝数。证明了花粉管通道法对新疆小麦进行面包烘烤品质基因“清洁”载体转化的可行性。

二、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辐照后代的遗传变异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辐照后代的遗传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TaCKX1基因CRISPR/Cas9靶向编辑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简表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育种概述
    1.2 小麦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1 小麦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选择
        1.2.2 小麦组织培养中培养基的优化
        1.2.3 组织培养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3 细胞分裂素与细胞分裂素氧化/脱氢酶
        1.3.1 细胞分裂素
        1.3.2 细胞分裂素氧化脱氢酶
    1.4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
        1.4.1 CRISPR/Cas9 系统的基本结构
        1.4.2 CRISPR/Cas9 系统的作用原理
        1.4.3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
    1.5 TILLING技术研究进展
        1.5.1 TILLING技术的原理及操作流程
        1.5.2 TILLING技术在小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2 小麦幼胚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培养基
        2.1.3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无菌外植体的制备
        2.2.2 愈伤组织的诱导
        2.2.3 胚性愈伤继代培养
        2.2.4 胚性愈伤分化培养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植物激素对小麦幼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3.2 不同激素处理对小麦幼胚胚性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3 小麦Ta CKX1 基因CRISPR/Cas9 靶向编辑载体的构建
    3.1 试验材料
        3.1.1 菌种及载体
        3.1.2 试验试剂及溶液配制
        3.1.3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载体骨架pTaU6-sgRNA质粒扩繁
        3.2.2 质粒提取
        3.2.3 pTaU6-sgRNA质粒酶切及回收
        3.2.4 sgRNA靶点设计及其寡核苷酸链的合成
        3.2.5 目的片段扩增
        3.2.6 sgRNA重组载体的构建
        3.2.7 连接产物转化
        3.2.8 鉴定重组质粒及测序
        3.2.9 载体骨架pYAO-Cas9 线性化
        3.2.10 PCR扩增pTaU6-sgRNA-TaCKX1 重组质粒中的靶片段
        3.2.11 同源重组
        3.2.12 同源重组产物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3.2.13 重组表达载体检测及测序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载体骨架pTaU6-sgRNA质粒酶切
        3.3.2 pTaU6-sgRNA-TaCKX1 重组质粒检测
        3.3.3 载体骨架pYAO-Cas9 线性化
        3.3.4 PCR扩增
        3.3.5 同源重组与测序
    3.4 讨论
4 小麦原生质体的瞬时表达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试验试剂及溶液配制
        4.1.3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小麦原生质体分离过程
        4.2.2 确定原生质体最佳分离条件
        4.2.3 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和基因组DNA提取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酶解液的组成及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4.3.2 叶片来源因素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4.3.3 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
    4.4 讨论
5 济麦22号TILLING突变系Ta CKX1 突变位点的检测
    5.1 试验材料
        5.1.1 植物材料
        5.1.2 试验试剂及溶液配制
        5.1.3 仪器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TILLING突变系DNA的提取及检测
        5.2.2 全外显子捕获测序
        5.2.3 济麦22 号小麦TILLING突变系Ta CKX1 基因突变位点检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DNA纯度、浓度及质量检测
        5.3.2 PCR扩增与连接转化
        5.3.3 TaCKX1基因序列比对
    5.4 讨论
结论及主要创新点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处理小麦的生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诱变因素作用机制及其育种应用
    1.2 等离子体诱变与应用
    1.3 离体诱变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ARTP处理小麦干种子的生物学效应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ARTP处理小麦萌动种子的生物学效应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ARTP处理小麦幼胚的生物学效应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5章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337S不育相关基因的遗传转化及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
    3 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3.1 雄性不育的主要类型
        3.1.1 细胞核雄性不育(GMS)
        3.1.2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CMS)
        3.1.3 光温敏雄性不育(PTMS)
        3.2 雄性不育机理研究
        3.2.1 绒毡层发育与雄性不育
        3.2.2 蛋白质、糖、氨基酸、酶类、Ca2+等生理生化特征与雄性不育
        3.2.3 线粒体DNA组与雄性不育
        3.2.4 RNA编辑与雄性不育
    4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4.1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种类
        4.2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
        4.2.1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特征
        4.2.2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生理生化研究
        4.2.3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分子研究
    5 相关基因的研究背景
        5.1 植物核苷二磷酸激酶(NDPKs)的研究进展
        5.2 RNA识别基序蛋白家族(orrm)研究进展
        5.3 线粒体内膜转位酶复合体(TIM)的研究进展
    6 小麦转基因研究进展
        6.1 小麦转基因方法
        6.1.1 农杆菌介导法
        6.1.2 基因枪法
        6.1.3 花粉管通道法
        6.2 小麦外植体的选择
        6.2.1 小麦幼胚
        6.2.2 小麦成熟胚
        6.2.3 其他外植体材料
        6.3 转基因技术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
        6.3.1 小麦品质改良
        6.3.2 抗性改良
    7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小麦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遗传转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因枪介导小麦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遗传转化
        1.1.1 受体材料
        1.1.2 试剂与仪器
        1.1.3 目的基因与载体
        1.1.4 培养基
        1.1.5 统计方法
        1.1.6 小麦幼胚组织培养与基因枪轰击转化
        1.1.7 基因枪轰击
        1.1.7.1 质粒向大肠杆菌转化
        1.1.7.2 质粒的制备
        1.1.7.3 微弹的制备
        1.1.7.4 基因枪轰击操作
        1.1.8 转基因植株T0代PCR检测
        1.1.8.1 抗性苗总DNA的提取
        1.1.8.2 引物设计
        1.1.8.3 PCR检测
        1.2 农杆菌介导的小麦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遗传转化
        1.2.1 受体材料
        1.2.2 试剂与仪器
        1.2.3 目的基因与载体
        1.2.4 培养基
        1.2.5 统计方法
        1.2.6 小麦幼胚组织培养与农杆菌转化
        1.2.7 转基因植株T0代PCR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小麦品种幼胚出愈率统计情况与分析
        2.2 基因枪介导小麦幼胚遗传转化结果与分析
        2.2.1 基因枪介导小麦流程
        2.2.2 基因枪介导小麦遗传转化数据统计
        2.2.3 基因枪介导法转化T0 代抗性苗PCR检测结果
        2.3 农杆菌介导小麦幼胚遗传转化结果与分析
        2.3.1 农杆菌介导小麦幼胚遗传转化流程
        2.3.2 农杆菌介导小麦遗传转化数据统计
        2.4 T1 代转基因小麦PCR检测鉴定
        2.5 小麦转基因阳性苗性状差异
        2.5.1 小麦转基因阳性苗性状数据统计
        2.5.2 转基因阳性苗生长发育表型差异
    3 讨论
        3.1 不同基因型愈伤组织出愈情况
        3.2 两种遗传转化法效果比较
        3.3 三个候选基因功能的初步鉴定
第三章 拟南芥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转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受体材料
        1.2 试剂与仪器
        1.3 目的基因与载体
        1.3.1 目的基因
        1.3.2 载体
        1.4 培养基
        1.5 试验方法
        1.6 转基因植株PCR检测
        1.6.1 植物DNA提取
        1.6.2 植物RNA提取
        1.7 拟南芥性状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拟南芥遗传转化实验流程
        2.2 拟南芥T2 代筛选单拷贝数据分析
        2.3 拟南芥RNA检测结果
        2.4 转基因拟南芥表型差异
        2.4.1 转TaMS337S-3 基因T3 代拟南芥植物学性状统计分析
        2.4.2 转TaMS337S-4 基因T2 代拟南芥植物学性状统计分析
        2.4.3 转TaMS337S-5 基因T3 代拟南芥植物学性状统计分析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马铃薯愈伤组织60Co-γ诱变效应及再生植株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文献综述
        1.1.1 马铃薯诱变育种
        1.1.2 马铃薯再生体系
        1.1.3 马铃薯突变体的筛选
        1.1.4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马铃薯研究中的应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2.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对愈伤组织芽分化的影响
        2.2.2 不同剂量~(60)Co-γ射线对愈伤组织的诱变效应
    2.3 分析测试指标
        2.3.1 形态学法筛选突变体
        2.3.2 叶片石蜡切片的显微结构观测
        2.3.3 EST-SSR分子标记分析表型突变体
        2.3.4 突变体M1转录组测序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响应面法优化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
        3.1.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配比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3.1.2 愈伤组织出芽率与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的模型拟合与优化
        3.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出芽率的交互效应
        3.1.4 愈伤组织分化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配比的验证
    3.2 ~(60)Co-γ射线不同辐射剂量对马铃薯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3.3 ~(60)Co-γ射线对马铃薯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诱变效应
        3.3.1 辐照处理对再生植株的表型突变率的影响
        3.3.2 辐照处理对再生植株的形态性状的影响
        3.3.3 辐照处理对诱变后代叶片显微结构的影响
    3.4 表型突变体的EST-SSR分子标记分析
        3.4.1 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3.4.2 扩增多态性分析
        3.4.3 遗传变异分析
    3.5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突变体M1转录组分析
        3.5.1 RNA提取质量检测
        3.5.2 基因组比对情况
        3.5.3 所有基因定量分析及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5.4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马铃薯茎段高效再生体系优化
    4.2 ~(60)Co-γ射线对马铃薯愈伤组织的诱变效应
    4.3 表型突变体的EST-SSR分子标记分析
    4.4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突变体M1转录组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60Co-γ射线对小麦幼胚离体后的诱变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2 方法
        1.2.1小麦幼胚的辐照处理
        1.2.2小麦幼胚的离体培养
    1. 3 数据统计
    1. 4 培养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 1 辐射对不同胚龄的幼胚的诱变效应
    2. 2 辐射诱变对幼胚生长变化的影响
    2. 3 诱变剂量对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影响
    2. 4 辐射剂量对不同杂交组合的诱变效应
    2. 5 辐射剂量对愈伤组织增值倍数的影响
3 讨论

(6)普通小麦闭颖特性遗传分析及离体培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授粉的基本特征
    1.2 闭颖授粉研究进展
    1.3 花药离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3.1 花药培养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3.2 花药培养的基础研究
        1.3.3 花药培养的基础研究
        1.3.4 花培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1.4 幼胚离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4.1 幼胚离体组织培养品种胚龄的选择
        1.4.2 幼胚离体组织培养对培养基及外援激素的选择
        1.4.3 预处理对幼胚培养的影响
        1.4.4 接种方式对幼胚培养的影响
        1.4.5 幼胚培养的应用与展望
    1.5 成熟胚离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5.1 对成熟胚进行培养的方式和特点
        1.5.2 激素种类和浓度配比对成熟胚培养的影响
        1.5.3 成熟胚离体培养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前景
    1.6 小麦闭颖性状的研究进展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闭颖小麦闭颖特性的遗传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小麦闭颖授粉特性及其遗传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基因型对闭颖小麦离体培养特性的影响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培养基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普通小麦闭颖授粉系花药离体培养特性
        3.2.2 普通小麦闭颖授粉系幼胚离体培养特性
        3.2.3 普通小麦闭颖授粉系成熟胚离体培养特性
        3.2.4 6 个闭颖(小麦系)离体组织培养特性的比较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60Coγ射线对小麦愈伤组织的诱变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培养基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60Coγ射线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
    2.2 60Coγ射线对再生苗生根培养的影响
    2.3 再生苗变异植株的初步筛选
    2.4 辐照处理对后代农艺性状的影响
        2.4.1 穗部性状变化
        2.4.2 育性突变
        2.4.3 叶片性状突变
        2.4.4 感病性状突变
        2.4.5 株型性状突变
3 讨论

(8)基因型和2,4-D浓度对小麦不同外植体离体培养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幼穗离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 花药离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1 花药培养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2 花药培养基础研究
        1.2.3 花药培养的应用
        1.2.4 花培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3 幼胚离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3.1 幼胚离体组织培养品种胚龄的选择
        1.3.2 幼胚离体组织培养对培养基及外援激素的选择
        1.3.3 预处理对幼胚培养的影响
        1.3.4 接种方式对幼胚培养的影响
        1.3.5 幼胚培养的应用与展望
    1.4 成熟胚离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4.1 成熟胚培养方式和特点
        1.4.2 激素种类和浓度配比对成熟胚培养的影响
        1.4.3 成熟胚离体培养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前景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基因型和 2,4-D 浓度对小麦幼穗培养特性的影响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培养基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基因型和 2,4-D 浓度对小麦幼穗培养特性的影响
        2.2.2 基因型和 2,4-D 浓度对小麦花药培养特性的影响
        2.2.3 基因型和 2,4-D 浓度对小麦幼胚培养特性的影响
        2.2.4 基因型和 2,4-D 浓度对小麦成熟胚培养特性的影响
        2.2.5 四种小麦离体组织培养特性的比较
    2.3 讨论
第三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小麦组织培养再生相关基因克隆及分子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再生过程形态学描述
        1.1.1 植物激素应答调控
        1.1.2 已分化器官脱分化的分子基础
        1.1.3 根器官建成的分子基础
        1.1.4 芽器官发生的分子基础
    1.2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诱导因子
        1.2.1 植物激素对再生的调控作用
        1.2.2 胁迫诱导对再生的影响
        1.2.3 生化物质添加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1.3 组织培养阶段提高植株再生的策略
        1.3.1 基因型筛选
        1.3.2 外植体选择
        1.3.3 培养基成分优化
        1.3.4 激素搭配
    1.4 生长素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再生的影响
    1.5 再生性状细胞遗传学研究
    1.6 提高植株再生的分子手段
        1.6.1 再生基因分离方法
        1.6.2 再生基因克隆研究进展
        1.6.3 无选择标记载体系统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麦幼胚高效再生培养方法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生长素中断不同时间对小麦幼胚再生效果的影响
        2.2.2 生长素中断处理前诱导培养不同时间对小麦幼胚再生效果的影响
        2.2.3 生长素中断处理培养方式对不同小麦基因型再生效果的影响
        2.2.4 不同温度预处理及水分胁迫对小麦幼胚再生效果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小麦TaNiR 基因克隆及分子生物学特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小麦TaNiR 全长克隆及5′端调控序列克隆
        3.2.2 TaNiR 二级结构预测及高级结构同源建模
        3.2.3 小麦TaNiR 基因进化树构建
        3.2.4 小麦TaNiR 原核表达、半定量RT-PCR 分析及酶活性测定
        3.2.5 TaNiR 调控序列缺失功能分析
        3.2.6 TaNiR 与Ferredoxin 互作验证
        3.2.7 小麦TaNiR 基因染色体定位
        3.2.8 TaNiR qRT-PCR 分析
        3.2.9 小麦TaNiR 转基因植株检测和初步功能鉴定
    3.3 讨论
        3.3.1 NiR 启动子克隆
        3.3.2 NiR 分子特性研究
        3.3.3 NiR 生化及生理特性研究
第四章 小麦TaCATs 基因克隆及其分子生物学特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及质粒载体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差异ESTs 或cDNA 半定量RT-PCR 分析
        4.2.2 小麦TaCATs 基因全长克隆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4.2.3 小麦TaCATs 的qRT-PCR 分析和H_2O_2 含量测定
        4.2.4 AGP 及BR 及温度、水分胁迫处理小麦外植体对TaCATs 表达影响
        4.2.5 小麦TaCAT1 转基因研究
    4.3 讨论
第五章 小麦TaSERKs~N基因克隆及分子生物学特性分析
    5.1 试验材料及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
        5.2.1 TaSERKs~N 序列分离
        5.2.2 TaSERKs~N 表达特性分析
        5.2.3 TaSERKs~N 理化特性及定位分析
        5.2.4 TaSERKs~N 进化树构建
    5.3 讨论
第六章 安全型转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6.1 试验材料及方法
        6.1.1 质粒载体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
        6.2.1 pWMB014 载体构建和转化验证
        6.2.2 pWMB022 载体构建和转化验证
        6.2.3 pWMB025 载体构建及转基因验证
    6.3 讨论
第七章 全文结论
    7.1 发现愈伤组织诱导阶段生长素中断处理显着提高小麦幼胚再生率
    7.2 成功分离了小麦亚硝酸还原酶NiR 基因并进行了分子鉴定
    7.3 成功分离到小麦第三类CAT 编码基因并对TaCATs 进行了分子鉴定
    7.4 成功分离2 个全长的小麦SERKs~N基因并进行了分子鉴定
    7.5 构建了4 个适合农杆菌及基因枪介导转化小麦的安全型载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及待刊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申请的专利

(10)小麦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面包品质基因的遗传操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2 小麦组织培养再生研究进展
    1.3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研究进展
    1.4 小麦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2 新疆主栽小麦幼穗组织培养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与小结
3 新疆主栽小麦幼胚组织培养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与小结
4 新疆主栽小麦HMW-GS 组成及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与小结
5 转面包烘烤品质基因小麦后代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与小结
6 面包品质基因1DX5“清洁”载体对新疆小麦的转化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4 讨论与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辐照后代的遗传变异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麦TaCKX1基因CRISPR/Cas9靶向编辑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D]. 尹启琳. 烟台大学, 2020(02)
  • [2]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处理小麦的生物效应研究[D]. 何子伟. 长江大学, 2020(02)
  • [3]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337S不育相关基因的遗传转化及功能分析[D]. 姜明珠.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4]马铃薯愈伤组织60Co-γ诱变效应及再生植株变异分析[D]. 江林娟.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5]60Co-γ射线对小麦幼胚离体后的诱变效应[J]. 杜文平,宋军,徐利远,陈谦,张莲,余桂容. 西南农业学报, 2015(06)
  • [6]普通小麦闭颖特性遗传分析及离体培养特性研究[D]. 杨德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7]60Coγ射线对小麦愈伤组织的诱变效应研究[J]. 李明浩,侯金艳,吴丽芳. 核技术, 2013(12)
  • [8]基因型和2,4-D浓度对小麦不同外植体离体培养特性的影响研究[D]. 陈学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9]小麦组织培养再生相关基因克隆及分子特性分析[D]. 佘茂云.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 [10]小麦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面包品质基因的遗传操作[D]. 李艳红. 新疆师范大学, 2009(07)

标签:;  ;  ;  ;  ;  

辐照小麦幼胚愈伤组织后代遗传变异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