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计划”学者引进

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计划”学者引进

一、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选介(论文文献综述)

王鑫[1](2021)在《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就业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该专业的发展与建设,就业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社会的稳固发展。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为社会需求提供专业人才的,在社会快速进步和发展过程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出现新的难题,就业不对口、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等。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自开设以来不断发展完善,截至2017年我省共有18所高校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受到社会对体育专业需求的变化我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就业状况依旧不太乐观。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就业地域、就业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从国家层面、社会需求层面、高校培养层面、学生个人层面四个方面对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就业进行讨论与分析,提出促进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就业对策,以期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受到专业性质、社会需求、国家政策、高校、个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专业对口低、就业岗位不足、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岗位得不到保障等问题。(2)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社会体育市场提供较多人才。但由于社会体育产业发展较快,体育市场不够完善,造成该专业就业流动性较大,工作岗位得不到保障。(3)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创业率较高,考研人数也不断提升,就业岗位趋向多元化发展。大部分毕业生认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4)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产生就业压力较多的因素在于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不足、社会实践能力较差、对其就业岗位要求较高等,产生专业领域较窄,不利于就业等消极态度。根据结论提出以下对策:(1)政府做好宏观调控,及时出台相关就业政策。(2)社会体育市场进一步完善,提高专业人才待遇。(3)高校加强学生思想建设,及时做好就业指导工作。(4)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水平,锻炼自我实践能力,增强竞争力。

陈荣彬[2](2020)在《广东普宁市青梅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宁是广东省青梅生产基地之一,青梅种植历史悠久,上世纪90年代以来,普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确立了特色经济发展战略,促进普宁青梅产业快速发展,截至目前,普宁一直是国内最大的青梅产销集散地,2019年全市青梅种植面积16.8万亩,年产量6.2万吨,年加工产量达8万吨,产品畅销国内外,年出口创汇量位居普宁市前列,成为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30万梅农发展的新亮点。本文以普宁青梅产业为研究对象,根据相关产业理论,运用实证调研方法对普宁青梅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全面系统总结了影响普宁市青梅产业从种植、加工到销售产业链的各种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产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缺乏科技支撑、产业品牌意识不强、产品销售渠道不健全、产业扶持力度不够等因素,针对当前普宁市青梅产业发展存在的这些主要问题,逐项深入具体分析,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普宁市青梅产业发展六个方面的对策建议:1、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2、强化产业发展科技支撑;3、增强品牌意识,打造青梅品牌;4、健全产品销售渠道;5、强化产业融合发展;6、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这对促进普宁青梅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助推普宁乡村振兴、乡村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对其他地区类似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张鹤[3](2020)在《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竞合关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民消费水平的提升,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旅游业成为了消费升级的重要主线之一。如今的旅游市场规模急速扩张,旅游业也成为了最值得投资的产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区间旅游竞争也愈发激烈。如何科学把握区域内部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地区旅游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旅游业可以看作是类生命体,运用生物学中的生态位理论来研究区域旅游竞合关系对了解地区旅游发展状况、制定旅游竞合策略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从生态位视角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4个地市州旅游竞合关系问题。首先,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上梳理旅游生态位理论、竞合理论等相关概念;其次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研究地,运用生态位理论构建出包括旅游资源维度、旅游市场维度、社会环境维度和生态环境维度四个维度共26个指标因子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接着,运用生态位态势模型、生态位重叠度模型定量计算2013-2017年新疆旅游生态位态势值及生态位重叠度,并运用ArcGis软件中的空间分析和SPSS软件中的聚类分析对新疆各地市州五年间旅游生态位的变化进行可视化分析,从生态位角度分析新疆14个地市州旅游竞争力大小及竞合关系。最后,针对各个地市州旅游生态位状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旅游竞合策略。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构建新疆旅游生态位评价体系,结合新疆旅游发展情况,运用生态位态势理论从旅游资源维度、旅游市场维度、社会环境维度和生态环境维度进行分析,计算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4个地市州生态位态势值。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得出新疆旅游生态位整体差异化明显,整体呈现波动式增长,其中乌鲁木齐、伊犁、喀什三地旅游生态位态势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和田、塔城、哈密、克州四个地区旅游生态位排名在全疆靠后。(2)通过生态位重叠度模型,计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4个地市州旅游生态位重叠度,新疆各地区间旅游生态位重叠度差异较大,综合生态位重叠度最大的是吐鲁番-巴音郭楞,生态位重叠度为0.7962,重叠度最小的是和田-克州,其数值为0.0008。整体上看,新疆旅游生态位重叠度既不存在完全不重合也不存在完全重合的情况。综合旅游生态位重叠度小于各维度重叠度,社会环境维度重叠度和生态环境维度重叠度相较于其它两个维度而言较高,由此可看出新疆各地区间在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这两个维度上存在激烈竞争的可能性更大。(3)结合新疆各地区旅游生态位态势和重叠度结果,将新疆旅游生态位划分为四类并提出相应发展策略:(1)高态势高重叠地区:阿勒泰、昌吉。(2)高态势低重叠地区:乌鲁木齐、伊犁、喀什。(3)低态势高重叠地区:阿克苏、哈密、博尔塔拉、吐鲁番、塔城、巴音郭楞。(4)低态势低重叠地区:克州、和田、克拉玛依。

韩宏本[4](2019)在《区域中心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文中认为金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一个完整的金融生态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金融主体和金融环境。金融主体主要是金融行业的服务机构和监管机构,金融生态环境的质量受到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的需求者等一切外部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区域“集聚效应”,在一定区域内围绕某个或几个大城市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区,比如京津冀地区、上海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因此本文特选取几个区域中心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并提出改善建议,以期以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金融稳,经济稳;金融活,经济活”。本文在选取区域中心城市时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标准,一是中国人民银行九大支行分布的地理位置,二是中国各城市GDP总量排名前20的城市,三是倪鹏飞学者提出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和王力提出的城市金融竞争力排名,四是英国智库Z Yen集团和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举办以及提出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以上述条件为基础,选取的区域中心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青岛、成都等八大城市。本文以选取的区域中心城市为样本,对其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探讨区域中心城市金融生态环境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其改善途径。文章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选题的背景以及选题的意义,然后梳理国内和国外相关研究的现状,提出本文的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阐述了相关评价理论。第三部分内容主要关于区域中心城市的选择标准以及选取的区域中心城市。第四部分是区域中心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过往学者研究成果为基础并结合近年各地发展现状,综合考察指标的科学性、可比性、系统性及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构建区域中心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第五部分主要是计量模型构建和分析,使用的分析方法有因子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第六部分主要总结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结果及提出有关改善区域中心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李安琪[5](2018)在《山西省旅游产业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颁布实施以来,作为经济社会转型的资源型省份,山西省也出台了一系列旅游产业政策,以政策形式确立了旅游产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旅游产业政策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由于一直以来工业产值在山西省产业发展中所占比重较大,经济发展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尚需时日,旅游产业创造的产值在全国的排名仍处于落后位置。由此可见,尽管山西省出台了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是其距离实现旅游强省目标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山西省旅游产业政策的发展困境及出路值得探究。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关于旅游产业政策的研究,界定出产业政策、旅游产业政策的概念、旅游产业政策分类、以及与旅游产业政策的构成和功能相关的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对山西省旅游产业政策进行梳理。按照政策的数量、内容和目标等方面的指标将其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发展起步期(1978-1991)、政策推动期(1992-2000)、快速发展期(2001-2009)和转型发展期(2010-今)。通过对现有政策的深入分析,指出目前山西省旅游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政策目标的宏观战略尚不明确、政策方案系统协同性有所不足、制定主体之间协作沟通不强、政策执行中动态调整较弱、政策执行中存在梗阻偏差。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山西省旅游产业政策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分别是政策方案本身缺乏明确性、政策主体认知与能力不足、政策目标群体参与不足和政策环境缺乏监督机制。通过综合对比欧盟、美国密歇根州和国内其他省份的旅游产业政策经验,对山西省旅游产业政策提出优化对策:首先增强政策制定中的协同性。协同资源型省份在经济转型中的经济发展指标和社会文化生态指标,协同发展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旅游产业全链条,协同经济转型中的市场、技术、创新等要素,协同多元主体制定政策。同时要完善旅游产业配套政策。即旅游产业发展的土地政策、财税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和行业政策。其次,强化政策执行效力,对于政策执行主体而言,要提高政策执行主体能力;就政策方案本身而言,要优化政策行动方案,在政策执行中明确方案步骤、保证政策资源的充足性;就政策环境而言,应当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健全监督机制并加强执行机构之间的沟通。

鲁晶晶[6](2018)在《文化多样性保护的环境法应对研究》文中认为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总是相携而生,相伴而长。《生物多样性公约》中明确承认了文化多样性之于自然环境的积极意义。人是环境的产物,亦是环境的塑造者,所使用的工具及所取得的结果就是文化。文化具有适应性,人类文化最初的多样性特征是从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中诞生的;文化具有能动性,多样的生活、生产方式能恰当的利用各种资源,不至耗竭特定的某一种,从而保护了生物与环境的多样性。历史上文化的消亡往往伴随着环境的恶化出现,环境问题有一定的文化因素在里面。如果世上只剩一种文化,则自然也会逐渐失去生机,反之亦然。失去多样性之后留给人类的,是一个自然与文化的荒漠。因此,保护与促进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特征,不仅仅是法律的任务,更是环境法所义不容辞的责任。初民社会1的文化范畴较之现代宽泛,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科技、哲学等各种概念融为一体,含混不清。待法律从文化系统独立出来,开始从外部审视文化。法律以价值导向文化走向文明,以强制力保障文化多样性不受减损。环境法在众法律部门中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态化视角。环境法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虽是附属的,但同时也是整体的——从整体的高度将自然的与文化的要素统一于生态,统筹协调整个生态系统。然而,生于现代的环境法过于重视客观性而忽略了社会性,过于强调普适性而忽略了多样性,过于关注科学而忽略了人文精神,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保护程度是不够的。在多数人的环境权与少数人的文化权产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往往选择舍弃少数人的利益。应对的方法可以是在合理的范围内保留少数人的自由,如我国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如国际上普遍承认的原住民固有权利。另外环境权与文化权在人的基本权利层面上是具有一致性的,诸如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国家公园制度、文化生态保护区这样的协同保护形式,可能是未来环境法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将从文化、法律、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论证环境法的文化多样性保护义务。通过对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国际与国内法体系的梳理总结出文化多样性保护的要求及其在环境法理念、原则、规则、制度中的具体展现。分析了文化多样性保护环境法应对失灵的现象及原因,并提出以文化多样性保护为面向的我国环境法立法与实施的完善建议,以期实现环境法中文化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从文化与法律、文化与环境、文化多样性与环境法三组概念的紧密联系与互动关系入手,论述环境法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首先,法律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法律从文化中产生,文化一直持续地对法律产生着影响,主要表现为文化为法律提供立法资源与素材并且文化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左右法律实施的效果;而法律可以规制文化进化的方向,剔除文化中不够文明的内容并且保障人的合法的文化权益。其次,文化自环境中产生,环境塑造出文化最初的模样,多样的环境生成多样的文化;文化又能改造环境,使之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优秀的文化成分能合理利用并保护环境。文化与环境相生相系、融为一体。再次,相应地,文化的多样性特征也从三方面滋养环境法,为环境法充当法源、增进环境法的实施以及为环境法价值理念提供支撑。这些互动与联系均涵摄出环境法应对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第二章有两部分内容。一是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国际法与国内法体系,二是环境法在文化多样性保护中的独特作用,或者说,特殊视角。文化是活态的,其本身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对于我们来说,真正有价值并且可以促进的是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这种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已经为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同,并以法律手段予以保护,其中环境法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有着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的,自己独特的整体性、生态化视角与调整方法。这种优势集中表现为首先,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与环境法的目的、内容、手段等方面均具有一致性:促进文化多样性首要是保障人的各种文化权利,环境法的内容之一则是保障人的健康权、环境权等权利,这些权利渐渐被认为是人之人所应有的基本权利,实现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即是人类共同事务;另外保护文化遗产与保护环境也是人类共同体所奋斗的方向;要实现它们的共同发展,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均是确保公众的普遍参与,特别是少数群体、原住民、农民等弱势群体的广泛参与。环境法在保护以上弱势群体的利益上不遗余力,国际环境法与世界各国国内环境法均承认了这些主体文化的价值,并对他们的合法权利进行了适当的倾斜。在对其生产行为与生活行为的调整上,环境法的态度是尽量保留其自由度与多样性。第三章介绍文化多样性保护在环境法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理念、环境法治精神、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原则(协调发展原则、整体保护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公众参与原则等);法律规则(分别从环境法所关注的对象、主体与行为来阐述)及具体制度(综合生态管理、国家公园系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制度)中的展现,以具体的实例进一步表现出文化多样性的环境法保护现状。但现实中还是存在因二者的紧张关系产生的冲突,环境法常常会在文化利益与环境利益不可兼得时偏向选择环境利益,因为环境利益体现了更大范围的公共利益,因此造成了文化多样性的遗失,比如:在进行环境法律移植的过程中全盘照搬、不考虑本土实际文化、社会现状的行为,导致本土习惯法、风俗、思想实际被压制;制定法中弱势文化群体的意见得不到体现,很多地方环境立法呈现出文化差异性不足的现象;环境立法中还普遍存在轻视传统文化、地方性知识、民间生态智慧与环保经验的态度;总而言之,环境法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程度是不足够的,原因可能来自环境法公法属性、现代性与文化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天然矛盾。最后一章具体到我国的环境法如何以尊重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态度进行应对,包括指导思想上的转变,运用环境伦理方法、人文精神、以及传统文化中的有利因素改造环境法。在立法上,调整环境法的基本结构;加强地方环境立法对文化与环境差异性的关注;重视环境习惯法的价值并包容它的存在;另外在向其他国家以及国际环境法学习有益经验时,注意与本国、本土实际相结合。在环境法实施中要进一步推广公主体与私主体共同合作的社区协同共管机制,实现当地居民的参与权;在环境司法中善用利益衡量的手段平衡主体之间的环境与文化利益;充分发挥环境民事纠纷行政调解的准司法作用,兼顾正义与效率,尊重主体的自决权;加强民族与农村基层的环境与文化事务自治,善用现有的民间纠纷解决系统。

靳滨[7](2018)在《轻税视角下山东省地方税体系完善研究》文中指出当前的经济政治形势下,为企业轻税减负已成为共识。不论是结构性减税“营改增”,都是通过税制改革发挥轻税减费的作用,而地方税体系作为税制体系的一部分,其改革过程为轻税制度实施创造了条件。地方税体系本身存在主体税种缺失,税制结构不合理及税负分配不均衡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会使地方税体系进一步完善,也会使企业的税费负担得到减轻。因此抓住地方税改革的契机,研究轻税视角下的地方税体系构成,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虽然地方税体系相关的研究很多,但是基于轻税的地方税体系研究却很少。所以本文的研究对于充实我国地方税体系研究的内容,深化地方税体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基于轻税目的探索地方税体系的完善方式。论文首先从轻税及地方税体系的理论基础入手,探讨减税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原理,明确轻税与地方税体系相结合的理论可行性,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分析山东省地方税体系现状,重点关注税负及税收规模问题,着重分析了山东省现行地方税体系存在的税制结构不合理、非税收项目多且总量大,以及主体税种缺失,地方税权缺失等问题。然后结合国际经验,明确地方税体系完善的定位和原则,形成以扩围后的房产税为主,流转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所得税等为辅的税种结构,提出进一步费改税的政策建议。最后在改良后的税种结构基础上进行可行性及轻税效果检验,并进一步提出完善地方税体系的相关配套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吕薇[8](2017)在《我国区域金融资源分布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战略的逐步深入,已经占据我国主导地位的中小企业正迎来发展转型的良好机遇。然而,融资状况不佳始终是中小企业发展道路上一个严重的阻碍,这既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严重影响其内部融资能力,同时又是因为经济、金融、政策扶持等一系列不可控的外部环境影响其外部融资能力,内外部融资均受限制故而难以发展。本文首先从理论视角,对造成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地区差异的外部融资环境和金融资源理论进行研究,在二者的理论基础上,对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因素(金融资源)进行了指标划分。其次,对我国区域金融资源的分布状况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实证角度,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中小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面板模型对区域金融资源分布与中小企业融资进行实证分析,以此来验证区域金融资源分布是否对中小企业融资具有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金融资源对中小企业融资有着积极的影响,不同区域的影响大小因区域金融资源量的不同而不同,同时不同的可货币化金融资源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大小也不同。东部地区的金融资源相对来说比较丰裕,充足的金融资源为当地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足够的发展资金;而中、西部地区因为金融资源的匮缺,现有的金融资源难以满足当地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本文从创新模式提高金融资源利用率、发展经济增加金融资源存量、政策扶持均衡区域金融资源配置角度提出若干优化建议,期望通过此来逐步缩小地区间金融资源分布和金融资源利用率的差距,进而缩小地区间中小企业融资的差异。

王青松[9](2017)在《风能利用法律与政策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人类社会正在面临着能源短缺和环境破坏的巨大挑战,大力开发和使用新型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的共识。在各可再生能源类别中,风能目前已成为除了水能之外,世界上公认的最具有大规模商业开发价值的可再生能源类型。具有丰富风能资源的国家均积极对其进行着开发利用,风能近年来持续保持着世界增长最快的能源的地位。从各国利用风能的实际情况考察,风能利用的高速发展与各国相关法律和鼓励政策的保障与推动密不可分,健全的法律、法规是能源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石。因此,对典型国家的风能法律与政策进行比较研究有着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拟通过细致比较分析先进国家风能立法和政策,归纳各国具有共同性的政策制定模式,结合我国实际,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风能利用法律与政策的具体建议,以期对我国风能产业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和进入更为良性的发展轨道有所裨益。本文选取了世界风电装机总量排名前五位的国家(中国、美国、德国、印度和西班牙)以及风电在发电总量中所占比例和人均风电发电量均居于全球第一的丹麦共六个典型国家的风能利用法律和政策进行研究,将这些国家的风能利用法律与政策归纳为强制性法律制度、激励性法律制度和公共服务性法律制度三个类别分别进行了讨论。本文结构共六个部分,除导论外,共分为五章:导论分析了风能法律与政策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基本行文思路做了说明,对国内外现有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第一章为典型国家风能利用概况与政策制度变迁。本章第一节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整理国际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信息,对美国、德国、印度、西班牙、丹麦和中国六个全球风能利用先进国家的风能利用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览,为下文研究的开展提供基础资料。本章第二节细致梳理了典型国家发展风能的立法和政策,将各国风能利用的政策导向与制度变迁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技术研发与制度初设阶段、早期商业化与制度发展阶段、市场形成与制度稳定阶段和形势变化与制度调整阶段四个时期,阐述了每个阶段中各国利用制度的制定和发展情况,为下文比较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的背景信息。第二章为典型国家风能利用强制性制度。本章对利用先进国家实施的推动风能发展的强制性制度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发展目标制度、强制上网制度、可再生能源配额制、风能领域强制性技术标准制度和环境保护要求五个具体领域,对不同国家在每个具体领域的制度安排进行了全面阐述和比较研究,其中重点介绍分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设计和运行。强制性制度对风能利用可以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在各国风能利用法律与政策设计框架中居于基础性地位。第三章为典型国家风能利用激励性制度。本章对利用先进国家实施的对风能利用发展起到引导作用的有关激励性制度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电价支持制度、直接财政补贴制度、税收优惠制度、融资优惠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五个具体领域,对不同国家在每个具体领域中的制度安排进行了全面阐述和比较研究,其中特别是对在德国、西班牙、丹麦和我国均作为主要激励制度的电价支持制度以及丹麦的公众参与制度进行了重点分析。激励性制度通过增加经济收益的方式引导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自发参与风能开发利用,实践效果非常显着。但激励性制度的设计需要选择好刺激领域和拿捏好经济刺激的尺度,一旦适用不当可能会造成扭曲市场规律,形成巨大浪费,因此具体激励措施的选择和内容安排上都需要进行科学论证,同时进行严格执行。第四章为典型国家风能利用公共服务性制度。公共服务性制度主要指在为了促进风能利用,政府所采取的目的在于建立公平市场秩序、提供平等竞争机会的间接调控手段。该类制度措施虽没有上两类制度效果直接明显,但能够为风能业发展提供更公平的外部环境,从而起到保障风能行业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效果。本文归纳的公共服务性制度主要包括电力体制改革、公共研发制度、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和征收化石能源税制度四个具体领域,本章对不同国家在每个具体领域中的制度安排进行了全面阐述和比较研究。公共服务性制度可以引导投资者、生产商、设备供应商与消费者正确认识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环境意义、战略地位以及高成长性,为包括风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其他制度的实行奠定外部环境基础。第五章为外国经验与我国风能利用法律与政策完善。本章第一节对典型国家风能利用法律与政策实施给我国的启示从成功经验和尚存问题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总结,认为成功经验主要有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为引领,体系完备、内容具体的立法为保障,公正的市场环境为基础,政府激励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公众参与为支撑和技术进步为动力等;尚存的问题主要是单纯采用支持性电价制容易形成较大财政负担和电网建设和管理还有待加强等。第二节则以前四章研究为基础归纳了我国风能利用的的成绩和尚存的问题,本文提出我国风能利用的成功经验主要有坚定的发展决心、明确的目标引领、有力的电价支持等,同时认为我国风能利用法律与政策还存在发展规划和目标设计需要加强、立法不够完备、市场化支持措施还不充分、部分政策措施有待调整、电力体制需要改革、公众参与不够等问题。第三节以前文各国风能法律和政策的比较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加强发展目标的约束性和制定的科学性、制定能源基本法并完善相关领域立法、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逐步确立以市场化措施为主的政策体系、坚持必要的财税优惠措施、推动技术创新、扩大公众参与机会等完善我国风能法律与政策的对策建议。特别是针对我国风能行业发展已进入较为成熟阶段的现实情况,重点提出了我国应当尽快规定法律责任和设计可再生能源证书交易制度,从而全面设立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具体建议。

王慧娴[10](2016)在《中国旅游政策的经济效应及空间分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新的旅游需求不断涌现,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问题和矛盾也急剧增加。有些问题和矛盾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解决,而有些问题和矛盾则需要国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或出台新的旅游政策。学术界对于旅游政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研究的深度还不够,研究的手段也较单一。旅游政策的经济效应及空间分异研究有助于旅游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旅游政策科学决策,对于优化旅游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改善地区经济结构、促进旅游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遵循"现象梳理——问题分析——规律探讨"的研究思路,在国家旅游局项目(KBI14001531)支持下,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旅游政策和政策空间差异的研究,基于生产函数、非均衡发展、政策有效性等理论,对我国旅游政策的有效性及政策经济效应的空间分异进行研究。一方面,扩展经济学的生产函数模型,构建旅游政策经济效应评估模型,研究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的测量问题。采用"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法分析旅游政策的有效性,以31个省区市的旅游发展统计数据为基础,测算出两类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的大小,对该理论框架进行实证分析。另一方面,运用地理学的空间统计方法,探讨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的空间分异及时空演进规律。借助ESDA-GIS方法直观展示我国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及空间差异特点,综合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两个因素将研究时限划分成两个阶段,分析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的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旅游政策的配置建议。通过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纳入研究的我国旅游政策对旅游业的发展均产生了正效应。其中,制度性旅游政策比措施性旅游政策更有效。制度性旅游政策从宏观角度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措施性旅游政策从微观层面解决了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两类旅游政策从不同角度弥补单一政策的缺陷,相辅相成地为扩大旅游需求、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平稳增长提供政策支持。(2)旅游政策的经济效应具有空间差异性。总体而言,两类政策对东部地区的作用最强,而对中部地区作用最弱。31个省区市制度性旅游政策变量弹性系数和措施性旅游政策变量弹性系数均为正,但各省区市两类政策变量的弹性系数大小各异,相同的旅游政策在不同的空间作用效果不同。(3)制度性旅游政策和措施性旅游政策的经济效应均不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关系。资源丰富的地区对制度性旅游政策的响应度高,经济发达的地区对措施性旅游政策的响应度高。不同的发展空间需要不同的旅游政策支持,应根据地方旅游业发展实际来制定并推行差异化的旅游发展政策,从而提升旅游发展质量。(4)旅游政策的经济效应具有阶段性特征。总体上来看第二阶段制度性政策和措施性政策均比第一阶段更有效,应按照市场规律来制定旅游政策。统一的旅游政策作用在不同的空间上产生的效应不同,应正视旅游业发展地域差异的影响,特别是在不同发展阶段更要注重旅游政策与国民旅游需求的良性互动,依据市场变化来制定旅游政策。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对旅游政策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避免旅游政策经济效应定性评价的单一、片面,使得研究结论更为科学可信,准确呈现旅游政策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数量关系,独特的研究视角在旅游政策研究中具有新义。(2)构建旅游政策评估模型,使得旅游政策经济效应变得可测量,利用可以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及相关计量手段加以分析并对计算结果科学阐述,以检测旅游政策的实际效率,使生产函数理论在旅游研究领域得到进一步的验证与发展,同时弥补了旅游政策理论研究上的不足。(3)从地理学的视角分析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的空间分异和演进规律,判断全国颁布统一的旅游政策其政策经济效应是否相同,有利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高效率的旅游政策,引导旅游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升旅游业产业地位。

二、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选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选介(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研究现状
        1.4.1.1 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
        1.4.1.2 关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相关研究
        1.4.2 国外相关研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2.1 问卷的设计
        2.2.2.2 问卷的效度
        2.2.2.3 问卷的信度
        2.2.2.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2.3 对比分析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访谈法
第3章 分析与讨论
    3.1 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就业现状分析
        3.1.1 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录取人数分析
        3.1.2 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分析
        3.1.2.1 教育岗位分析
        3.1.2.2 考研选择分析
        3.1.2.3 社会企业单位分析
        3.1.2.4 创业分析
        3.1.2.5 政府机关分析
        3.1.2.6 其他
        3.1.3 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所在地分析
        3.1.4 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就业前景分析
        3.1.5 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就业岗位满意度分析
        3.1.6 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学生就业意向分析
    3.2 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就业影响因素
        3.2.1 社会因素
        3.2.1.1 体育组织人才引进率低
        3.2.1.2 体育产业人才容纳不均衡
        3.2.1.3 人才待遇不完善
        3.2.2 高校因素
        3.2.2.1 专业技能课程选择比例失衡
        3.2.2.2 硬件设施不完善
        3.2.2.3 就业指导不够完善
        3.2.3 学生个人因素
        3.2.3.1 学生对专业了解情况不足
        3.2.3.2 学生对专业课程满意度不高
        3.2.3.3 学生就业压力较大
        3.2.3.4 学生就业能力较为薄弱
    3.3 提升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就业对策
        3.3.1 国家层面
        3.3.2 社会层面
        3.3.2.1 社会体育组织发展完善
        3.3.2.2 增加大众体育对体育人才的容纳
        3.3.2.3 提高人才待遇水平
        3.3.3 高校层面
        3.3.3.1 提升课程的专业性
        3.3.3.2 体育硬件设施的完善
        3.3.3.3 提高师资力量
        3.3.3.4 培养方案的实用性
        3.3.3.5 就业指导的明确性
        3.3.4 学生个人层面
        3.3.4.1 提升个人专业能力
        3.3.4.2 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2)广东普宁市青梅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青梅发展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产业组织理论
    2.2 规模经济理论
        2.2.1 规模经济产生及发展
        2.2.2 规模经济定义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普宁市青梅产业发展现状
    3.1 普宁市青梅产业发展概况
    3.2 普宁市青梅产业发展条件
        3.2.1 种植历史
        3.2.2 自然地理条件
        3.2.3 生产加工
        3.2.4 主要品种
        3.2.5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3.3 普宁市青梅产业发展现状
        3.3.1 发展规模
        3.3.2 产业技术
        3.3.3 产业加工水平
        3.3.4 特色农产品购买途径及类型调查
        3.3.5 产品市场推广程度
        3.3.6 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3.3.7 “互联网+”发展现状
        3.3.8 产业政策扶持
    3.4 产业发展前景
第四章 普宁市青梅产业发展实证调查分析
    4.1 调查对象总体概况
    4.2 问卷调查的信息统计
        4.2.1 问卷统计
        4.2.2 分类调查统计
    4.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3.1 农户对青梅产业发展投入分析
        4.3.2 企业对青梅产品市场发展分析
        4.3.3 政府对青梅产业发展支持分析
第五章 普宁市青梅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产业基础设施薄弱
    5.2 产业发展缺乏科技支撑
    5.3 产业品牌意识不强
    5.4 产品销售渠道不健全
    5.5 产业融合发展不足
    5.6 产业扶持力度不够
第六章 促进普宁市青梅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6.2 强化产业发展科技支撑
    6.3 增强品牌意识,打造青梅品牌
    6.4 健全产品销售渠道
    6.5 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6.6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6.6.1 政策扶持
        6.6.2 资金扶持
        6.6.3 科技扶持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青梅生产销售情况调查
致谢

(3)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竞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3 新疆旅游业发展现状
    3.1 研究区概况
    3.2 新疆旅游业发展现状
4 新疆旅游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构建原则
    4.2 构建旅游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
5 新疆旅游生态位测算及结果分析
    5.1 旅游生态位态势大小及结果分析
    5.2 旅游生态位重叠度计算及结果分析
    5.3 新疆旅游生态位综合分析
6 新疆旅游竞合发展策略研究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区域中心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本文的不足
第二章 金融生态环境概念剖析与相关评价体系评析
    第一节 金融生态环境概念剖析
        一、金融生态系统
        二、金融生态主体
        三、金融生态环境构成要素
    第二节 相关评价体系评析
        一、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三、上海文化创意评价体系
第三章 评价城市选择与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第一节 评价城市选择与数据来源
        一、评价城市选择
        二、数据来源
    第二节 区域中心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一、经济环境
        二、金融发展
        三、政策环境
第四章 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一、竞争优势理论
        二、系统动力学理论
    第二节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科学性
        二、可比性
        三、系统性
        四、数据可得性
    第三节 指标体系构建
        一、经济金融
        二、政策法律
        三、人文社会
第五章 模型设计与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设计
        一、因子分析模型
        二、灰色关联度分析
        三、因子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第二节 基于因子分析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金融生态环境发展评价
        一、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二、灰色关联度分析
    第三节 区域中心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结果分析
        一、实证结果分析
        二、区域中心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简评
第六章 区域中心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结论及优化对策
    第一节 区域中心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研究结论
    第二节 区域中心城市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对策
        一、巩固经济基础
        二、提高金融资源使用效率
        三、合理利用政策优势
        四、加强金融法制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5)山西省旅游产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1 概念界定
        1.1.1 旅游产业政策的定义
        1.1.2 旅游产业政策的分类
        1.1.3 旅游产业政策的构成
        1.1.4 旅游产业政策的功能
    1.2 理论基础
        1.2.1 渐进决策理论
        1.2.2 过程模式理论
第二章 山西省旅游产业政策的现状、问题和原因
    2.1 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2.2 山西省旅游产业政策现状
        2.2.1 山西省旅游产业政策演进
        2.2.2 山西省旅游产业政策特点
    2.3 山西旅游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2.3.1 政策目标的宏观战略尚不明确
        2.3.2 政策方案系统协同性有所不足
        2.3.3 制定主体之间协作沟通不强
        2.3.4 政策执行中动态调整较弱
        2.3.5 政策执行中存在梗阻偏差
    2.4 山西旅游产业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4.1 政策方案本身
        2.4.2 政策主体方面
        2.4.3 政策目标群体方面
        2.4.4 政策环境方面
第三章 国内外旅游产业政策的启示
    3.1 国外旅游产业政策的启示
        3.1.1 欧盟旅游产业政策的经验
        3.1.2 美国密歇根州旅游产业政策的经验
    3.2 国内其他省份的经验
        3.2.1 旅游产业政策的形成
        3.2.2 产业政策的目标定位
        3.2.3 旅游产业政策对旅游的规制
    3.3 域外经验对山西省的启示
第四章 山西省旅游产业政策的完善策略
    4.1 增强政策制定中的协同性
        4.1.1 协同资源型经济转型中的各政策指标
        4.1.2 协同发展一、二、三产业
        4.1.3 协同发展旅游产业全链条
        4.1.4 协同发展市场、技术、创新要素
        4.1.5 协同多主体制定政策
    4.2 完善旅游产业配套政策
        4.2.1 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的土地政策
        4.2.2 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
        4.2.3 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的投资政策
        4.2.4 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的行业政策
    4.3 强化政策执行效力
        4.3.1 提高政策执行主体能力
        4.3.2 优化政策行动方案
        4.3.3 形成良好环境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文化多样性保护的环境法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可能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意识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文化多样性保护环境法因应的必要性
    第一节 文化与法律关系视阈下法律保护之必要
        一、文化与法律的范畴认定
        二、法律的文化隶属性与相对独立性
        三、文化与法律的互动关系
        (一)文化是法律的来源和补充
        (二)文化是法律实施的社会基础
        (三)法律促进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文化与环境关系视阈下环境法保护之必要
        一、文化与环境的耦合
        二、环境问题的文化解释
    第三节 多样性与法律关系视阈下环境法保护之必要
        一、文化多样性概念与价值
        二、文化多样性滋养环境法
        (一)多样文化提供立法资源
        (二)多种规则补足环境制定法
        (三)多元机制促进环境法的实施
        三、文化多样性是环境法的价值目标
第二章 环境法在文化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第一节 文化多样性法律保护体系
        一、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国际法体系
        二、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国内法体系
    第二节 文化多样性保护中环境法的角色
        一、环境法的调整方式与独特视角
        (一)环境法的定义及调整范围
        (二)环境法的生态化方法及整体化视角
        二、环境法的文化多样性保护优势
        (一)目的具有一致性:人的全面发展
        (二)内容具有一致性:人的基本权利
        (三)性质具有一致性:人类公共事务
        (四)手段具有一致性:公众普遍参与
第三章 环境法中文化多样性保护的规范形式展现
    第一节 环境法理念中的文化多样性尊重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环境善治思想
        三、生态文明观
    第二节 环境法律原则中的文化多样性体现
        一、协调发展原则
        二、整体保护原则
        三、因地制宜原则
        四、公众参与原则
        五、惠益共享原则
    第三节 环境法律规范要素中的文化多样性关注
        一、环境法所保护的文化客体
        (一)文化环境
        (二)文化遗产
        (三)文化生态
        二、环境法所关注的文化主体
        (一)少数民族
        (二)原住民/土着居民
    第四节 环境法律制度中的文化多样性宽容
        一、国家公园制度
        二、风景名胜区制度
        三、文化生态保护区制度
第四章 环境法中文化多样性保护的隐遁与消失
    第一节 文化多样性保护环境法因应失灵的表现
        一、环境移植法中本土文化底蕴的缺失
        二、地方环境立法中文化差异性的缺失
        三、环境法中弱势文化群体的关注不足
        四、环境利益对文化利益的全面压制
    第二节 文化多样性保护环境法因应失灵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法的公益性造成对少数群体利益的忽视
        二、环境法的公法性阻碍弱势文化群体意见的体现
        三、环境法的现代性要素消解文化多样性
第五章 以文化多样性保护为面向的我国环境法应对
    第一节 环境法理念的转向
        一、正视本土文化的价值
        二、塑造环境法的人文精神
    第二节 环境立法的完善
        一、构建基本体系结构
        二、提高地方立法质量
        三、培育环境习惯法
        四、将移植法“本土化”
    第三节 环境法实施模式的多样化
        一、多元主体合作的社区协同管理
        二、环境利益与文化利益的司法衡量
        三、行政调解“准司法”手段
        四、充分利用基层环境自主治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7)轻税视角下山东省地方税体系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及作用机理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轻税
        2.1.2 地方税体系
    2.2 轻税的相关理论及作用机理
        2.2.1 税收影响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2.2.2 轻税刺激经济的作用机理概述
    2.3 地方税体系的相关理论
        2.3.1 公共产品理论
        2.3.2 财政分权理论
    2.4 轻税与地方税体系完善的关系
第3章 轻税视角下山东省地方税体系分析
    3.1 山东省地方税体系现状
        3.1.1 税收规模
        3.1.2 税种构成
    3.2 山东省地税负担情况测算
    3.3 山东省地方税体系存在的问题
        3.3.1 主体税种缺失、共享税比例较大
        3.3.2 税种交叉重复、调节功能缺失
        3.3.3 非税收入项目繁多
        3.3.4 税费分担比例不均衡
        3.3.5 地方税权缺失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轻税视角下的地方税体系完善的国际经验借鉴
    4.1 主体税种-财产税和所得税
    4.2 减税方案-特朗普减税方案
    4.3 税权划分-赋予地方政府税收权限
第5章 轻税视角下的山东省地方税体系的完善
    5.1 地方税体系完善的定位与原则
    5.2 选择主体税种,减税降费兼顾财政
        5.2.1 房产税-宽税基、降税率、转税负
        5.2.2 所得税-降税率、提高起征点
    5.3 培育辅助税种,完善税种结构
        5.3.1 资源税-扩大征税对象、推动费改税
        5.3.2 环境保护税-继续完善、推进费改税
        5.3.3 契税-并入印花税
    5.4 推动清费立税改革,健全地方收入体系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效果分析与保障措施
    6.1 税种选择后的效果分析
        6.1.1 税收总量可行性分析
        6.1.2 轻税效果分析
    6.2 完善地方税体系的保障措施
        6.2.1 加强地方税权,立法先行
        6.2.2 建立“权责清晰”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6.2.3 加强合作,推动征管流程优化
        6.2.4 完善地方税体系的配套措施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我国区域金融资源分布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的研究
        1.2.2 区域金融资源分布的研究
        1.2.3 区域金融资源分布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理论分析
        2.1.1 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经济发展水平因素
        2.1.2 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金融市场因素
        2.1.3 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政策扶持因素
    2.2 金融资源的分类与度量方法
    2.3 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评价指标
    2.4 区域金融资源分布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的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金融资源与中小企业区域差异状况分析
    3.1 我国金融资源区域分布及差异状况分析
        3.1.1 可货币化金融资源区域分布及差异状况分析
        3.1.2 不可货币化金融资源的区域分布情况
        3.1.3 政策扶持
    3.2 我国区域中小企业发展比较分析
        3.2.1 中小企业数量比较
        3.2.2 中小企业资产规模比较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金融资源分布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样本选取及变量定义
        4.1.1 数据来源
        4.1.2 样本选择
        4.1.3 变量选择
    4.2 实证模型
        4.2.1 全国整体面板模型
        4.2.2 东部面板模型
        4.2.3 中部面板模型
        4.2.4 西部面板模型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实证结果的区域比较分析
        4.3.2 实证结果的指标比较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与优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中小企业融资视角下外部融资环境金融资源的优化建议
        5.2.1 创新模式提高金融资源利用率
        5.2.2 发展经济增加金融资源存量
        5.2.3 政策扶持均衡区域金融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9)风能利用法律与政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典型国家风能利用概况及法律与政策变迁
    第一节 典型国家风能利用概况
        一、美国
        二、德国
        三、印度
        四、西班牙
        五、丹麦
        六、中国
    第二节 典型国家风能利用法律与政策之变迁
        一、技术研发和法律与政策初设阶段
        二、早期商业化和法律与政策发展阶段
        三、市场形成和法律与政策稳定阶段
        四、形势变化和法律与政策调整阶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典型国家风能利用强制性制度
    第一节 发展目标制度
        一、美国等国家采取立法方式规定发展目标
        二、我国和印度以规划方式对发展目标进行安排
    第二节 强制上网制度
        一、德国、西班牙和印度给予风电强制上网的扶持
        二、美国和丹麦早期曾规定风电强制上网
        三、中国的全额保障上网制度
    第三节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
        一、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在美国的实施
        二、缓慢发展的印度可再生能源配额制
        三、丹麦建立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的尝试
        四、形成中的中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
    第四节 风机制造、风电入网等技术标准制度
        一、严格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的典范——丹麦、美国和德国
        二、西班牙的风电入网“双向义务”要求及调度控制
        三、中国的技术标准与机组认证要求
    第五节 风电场建设、风机树立环保要求
        一、美国风能利用环境保护联邦立法
        二、德国《环境相容性监测法》关于风能利用的规定
        三、丹麦风能利用环境立法
        四、主要存在于各类规划中的中国风能利用环境要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国家风能利用激励性制度
    第一节 电价支持制度
        一、固定电价制的代表性国家——德国
        二、西班牙和丹麦的灵活电价制
        三、美国早期的电价支持制度
        四、印度《可再生能源电价令》分级确定风电电价
        五、中国的风电“标杆电价”制度
    第二节 直接财政补贴制度
        一、美国和丹麦的风机装机补贴
        二、丹麦和德国的风机更新补贴
        三、印度实施的实际发电量补贴(GBI)
        四、中国的财政补贴制度
    第三节 税收优惠制度
        一、美国的税收抵免和加速折旧制度
        二、印度的税收减免和加速折旧制度
        三、丹麦的公益性义务金减免和碳税返还制度
        四、中国的税收优惠制度
    第四节 融资优惠制度
        一、美国形式多样的融资优惠安排
        二、德国的信贷优惠措施
        三、中国立法中对融资优惠的原则规定
    第五节 公众参与制度
        一、丹麦全面细致的风电公众参与制度安排
        二、美国鼓励公众参与的措施
        三、德国的“能源合作社”机制
        四、中国鼓励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参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国家风能利用公共服务性制度
    第一节 电力体制改革
        一、美国电力体制改革实现充分竞争
        二、欧盟“电力指令”与德国、西班牙和丹麦电力体制改革
        三、印度电力体制改革尝试引入竞争机制
        四、“渐入佳境”的中国电力体制改革
    第二节 公共研发制度
        一、美国的公共研发投入和组织实施
        二、德国的研发资金和机构支持
        三、丹麦对风能技术研发提供专项科研基金
        四、西班牙成立专门研究机构支持技术创新
        五、中国的研发支持制度
    第三节 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制度
        一、丹麦《能源执政协议》对电网建设的规定
        二、西班牙要求电网规划与风电场规划同步进行
        三、德国的“智能电网”建设要求
        四、美国通过立法要求电网现代化改造
        五、中国电网建设的相关规定与实践
    第四节 征收化石能源税
        一、丹麦的能源税制度
        二、德国的生态税制度
        三、美国的能源税制度
        四、我国的环境税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外国经验与我国风能利用法律与政策之完善
    第一节 其他典型国家风能利用法律与政策的启示
        一、成功经验
        二、尚存问题与挑战
    第二节 我国风能利用法律与政策的成功经验及尚存问题
        一、成功经验
        二、尚存问题和挑战
    第三节 中国风能利用法律与政策之完善建议
        一、科学制定发展目标,明确约束性目标的法律责任
        二、出台能源领域基本法,同时完善相关领域立法
        三、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提升电网硬件水平
        四、加大体现市场机制要求的法律与政策的适用
        五、坚持必要的财税鼓励制度
        六、完善公共研发制度、明确技术发展方向
        七、扩大公众参与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书籍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研究报告类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一、发表论文情况
    二、科研项目情况
后记

(10)中国旅游政策的经济效应及空间分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学术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旅游政策
        2.1.2 政策经济效应
        2.1.3 区域及区域划分
    2.2 理论基础
        2.2.1 生产函数理论
        2.2.2 非均衡发展理论
        2.2.3 政策有效性理论
    2.3 旅游政策研究述评
        2.3.1 国外旅游政策研究述评
        2.3.2 国内旅游政策研究述评
    2.4 政策空间差异研究综述
第3章 旅游政策经济效应评估模型构建
    3.1 旅游生产函数
    3.2 评价方法
    3.3 模型构建
        3.3.1 理论模型与假设
        3.3.2 数据来源与检测
    3.4 模型分析
        3.4.1 政策变量分析
        3.4.2 要素变量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旅游政策经济效应要素分析
    4.1 制度性旅游政策要素分析
    4.2 措施性旅游政策要素分析
    4.3 劳动要素分析
    4.4 资本要素分析
    4.5 资源要素分析
    4.6 技术要素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空间分异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说明
    5.2 制度性旅游政策空间分异分析
        5.2.1 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5.2.2 全局空间相关关系分析
        5.2.3 局部空间相关关系分析
    5.3 措施性旅游政策空间分异分析
        5.3.1 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5.3.2 全局空间相关关系分析
        5.3.3 局部空间相关关系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旅游政策经济效应时空演进分析
    6.1 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下的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特点分析
        6.1.1 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划分
        6.1.2 制度性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特点
        6.1.3 措施性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特点
        6.1.4 两类旅游政策经济效应对比
    6.2 制度性旅游政策时空演进分析
        6.2.1 第一阶段制度性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空间特征
        6.2.2 第二阶段制度性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空间特征
        6.2.3 两阶段制度性旅游政策经济效应对比分析
    6.3 措施性政策时空演进分析
        6.3.1 第一阶段措施性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空间特征
        6.3.2 第二阶段措施性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空间特征
        6.3.3 两阶段措施性旅游政策经济效应对比分析
    6.4 基于旅游政策经济效应时空演进的政策配置
        6.4.1 不同市场需求下的旅游政策配置设计
        6.4.2 不同市场主体下的旅游政策配置设计
        6.4.3 不同市场结构下的旅游政策配置设计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讨论
        7.2.1 理论发展
        7.2.2 政策优化设计
    7.3 创新点
        7.3.1 视角创新
        7.3.2 理论创新
        7.3.3 方法创新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旅游政策打分表
    附录2 各省旅游政策经济效应评估模型
    附录3 省域旅游政策经济效应评估模型变量系数排名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选介(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D]. 王鑫.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2]广东普宁市青梅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陈荣彬. 广西大学, 2020(07)
  • [3]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竞合关系研究[D]. 张鹤.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4]区域中心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D]. 韩宏本. 安徽财经大学, 2019(09)
  • [5]山西省旅游产业政策研究[D]. 李安琪. 山西大学, 2018(04)
  • [6]文化多样性保护的环境法应对研究[D]. 鲁晶晶. 武汉大学, 2018
  • [7]轻税视角下山东省地方税体系完善研究[D]. 靳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8]我国区域金融资源分布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研究[D]. 吕薇. 山西财经大学, 2017(01)
  • [9]风能利用法律与政策比较研究[D]. 王青松. 武汉大学, 2017(06)
  • [10]中国旅游政策的经济效应及空间分异研究[D]. 王慧娴.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计划”学者引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